旅游品牌融合

2024-11-23

旅游品牌融合(共9篇)

旅游品牌融合 篇1

摘要:2014年8月, 江苏省印发了宁镇扬三地同城化的规划, 这是江苏省的第一个关于同城化的规划。其中, 提出要打造融合宁镇扬三地的旅游品牌, 探讨了宁镇扬三地的旅游资源和将来的市场品牌形象的可能建议以及保障三地旅游品牌形象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宁镇扬,区域旅游,市场品牌

2014年8月22日, 江苏省政府印发了《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了科学推进南京、镇江、扬州三市的同城化, 要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跨界区域协同建设的同城化格局, 目标到2020年, 基本建成具有较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区。这是江苏省颁布实施的首个以“同城化”为主题的区域性规划。其中关于宁镇扬三地旅游市场建设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划建议:三市要整合旅游线路、联动开发, 打造“扬子江之旅”的旅游品牌。本文就宁镇扬三市旅游市场的品牌形象融合方面做了分与合、名与实之间的一些简要分析。

一、宁镇扬三市旅游市场的景观特色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 文化古迹遍布:中山陵依山而建, 夫子庙建筑群古色古香, 中华门气势宏伟;此外, 还有灵谷寺、石象路、三国东吴所筑石头城遗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 (明孝陵) 以及革命纪念地雨花台等。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现代文明的经济都市, 与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园林城市风貌。

镇江的风景名胜体现着自然与人文、山水与文化的交流与融洽。镇江市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千年古刹金山江天禅寺是水陆道场的首创之地, 成为佛教圣地。焦山定慧寺已故主持茗山是全国十大高僧之一, 佛学深湛, 在华人世界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宝华山为“律宗第一山”, 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传戒道场, 茅山道院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扬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古迹147处, 旅游景区、景点40多处, 其中, 5A级1个, 4A级景点7处, 3A级10处。瘦西湖-蜀岗名胜风景区名气天下, 何园、个园、还有汉广陵王墓隋炀帝陵和清代盐商的汪氏小苑、吴道台宅第等深宅大院, 以及东圈门、东关街历史街区和古运河、凤凰岛等特色风光以及大明寺、高旻寺、文峰寺等佛教文化游览胜地。

通过以上旅游资源的概述, 我们不难看出, 宁镇扬区域的旅游资源的种类丰富、各具特色, 并且旅游资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大多数景观是以人文自然景观为主要代表, 整体的旅游景观效果好。这种先天的旅游资源优势, 为后天的旅游品牌合作打下了基础。

二、宁镇扬旅游市场的品牌形象关系分析

在研究旅游市场品牌之间的关系时, 人们往往认为是竞争或合作的单方面关系。但如果不同旅游区之间的主导旅游资源相似, 且地域临近, 那么旅游区之间就必定是一种竞争或替代关系, 一个旅游区的发展必定伴随另一个旅游区的相对衰落, 或者被其中一个主导的旅游区所吸引。主导旅游资源相似且地域临近的旅游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是必然的, 那么在竞争的前提下加强旅游区之间的合作, 共同开发、经营和赢利, 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则需要运用竞合模式来协调旅游区之间的关系, 增强旅游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合的动力来自以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为目的, 以相关地方的利益为基础, 以市场交易为基本方式, 以政府协作为引导和补充, 在塑造和发挥各相关地方及景区特色的基础上, 最终建设富有吸引力的整体旅游目的地形象。

但是, 当前三地合作的问题是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缺失。旅游整体形象是一种品牌, 对于区域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它能够转换成旅游吸引力。宁镇扬旅游区域整体品牌至今没有打响, 并不是因为南京的地位不高, 而是宁镇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打造正处于混战时期。宁镇扬旅游对外宣传各个景点各自为阵, 南京宣传世界博爱之都, 镇江宣传城市山林, 扬州宣传淮左名都, 而且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又有着不同口径, 游客获取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形象信息是零散的、紊乱的, 整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凌乱, 主体形象缺失。宁镇扬单独一个地区整体树立起来的旅游形象是单薄无力的, 而且相邻地区树立的相近的形象会产生一定的排斥效应, 最终不能在旅游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单独一个地区维护一个较好的旅游形象也比较困难, 这就有必要区域共同塑造旅游形象, 挖掘共同的地脉资源, 形成合力, 加强旅游整体形象的影响力。事实上, 宁镇扬三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城市作推介, 客观上都己在为其他两个城市作宣传。所以, 现在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如何将这种自发行为上升到制度层面, 确立区域旅游形象主体, 打响宁镇扬总体品牌———扬子江之旅。三市共同构成的宁镇扬旅游区, 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合作潜力, 现在就是要在原先竞争的1+1+1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做大蛋糕, 形成品牌效应和溢出效应, 使得1+1+1>3。

三、宁镇扬旅游市场品牌形象的定位与凝结

宁镇扬三地在之前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己经逐步的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旅游品牌形象, 但是, 随着旅游趋势的转变和《宁镇扬同城化规划》出台后打造整体品牌形象的需要, 三地应该在自身现有的形象基础上, 以核心的文化主线为指导, 凝结出综合三地特色的品牌形象, 同时适时调整各地的旅游形象, 使之更加适应1+3的市场需求。这主要是解决分与合的关系, 要在各个分品牌形象的基础上打造综合三地的整体形象, 给域内外的游客或者潜在游客留下深厚的印象。

1. 整体品牌形象的定位打造。

宁镇扬应联合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用整体形象弥补自身个体形象不突出的现状, 以达到一种综合的效果。《规划》提出打造“扬子江之旅”的品牌, 但是这样的形象仍然显得很空洞, 需要进一步的充实, 例如宁镇扬文化及其特色发源于江南文化, “寻梦江南, 山水之旅”这形象定位比较符合宁镇扬的实际, 更能凸显宁镇扬的整体形象, 更具个性与魅力。也可以围绕这一形象理念, 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和相应的路线产品采取不同的宣传口号, 如“游宁镇扬山水, 赏民俗风情”、“游江南圣地, 品淮扬美食”等;而针对文化旅游者, 也可以提出“辉煌的南国中心, 佛徒的心中圣地”等等, 这一类的宣传口号之类。同时也要打造基于整体品牌的标志,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而富有含义的标志构成, 配合不同的宣传口号使用, 具体要看具体旅游产品的内容来深度策划。

2. 南京地区的旅游形象。

南京地区江南文化深厚, 民国文化的影响力较大, 所以要突出南京围绕古都而显示的城市特征。南京原有的形象为“绿色古都, 文化之城”。南京的旅游形象定位应是“历史深厚的江南古都, 景色秀美的现代名城”。相应的旅游形象宣传可以定位与“一城山水、十朝都会地, 浓郁人文、博爱帝王州”, 彰显其历史与现实的突出地位。

3. 镇江地区的旅游形象。

镇江的佛教、道教、山川文化旅游资源丰厚, 所以镇江旅游形象的定位可突出其以宝华山、金山、焦山和茅山等宗教名山的超强影响力, 着重吸引宗教信仰较普遍的客源地信众的光顾, 因此镇江的旅游形象可定位为“天下第一江山, 宗教旅游胜地”, 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可以定位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绝世佛道由此传”。

4. 扬州地区的旅游形象。

扬州的旅游资源的休闲性强, 主要以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对外宣传, 园林特色比较突出, 所以扬州旅游形象定位为“江河饶灌的城市园林, 修身养性的历史名城”, 相应的, 现在使用的旅游宣传口号“诗化痩西湖、人文古扬州, 给你宁静、还你活力”就较为文雅秀气, 突出了扬州的精致。

四、基于三地整体品牌形象的特色产品开发

三地旅游市场整体品牌形象, 总体名称“扬子江之旅”系列游,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开发向下定位的品牌产品。这也是解决名与实的关系, 即一定的品牌之名, 需要有一定特色的相关产品与之对应, 否则品牌形象则失之空洞。因此, 打造一个地区品牌形象与开发相关产品是一体两面的事。由于是打造整体品牌, 所以要打破三地的行政界线, 根据市场的具体需求, 横向联合打造各种景点线路。以下根据产品需求市场的细分, 提供一些横向整体联合产品的建议。

1. 风景区联动游系列。

联合钟山风景区、扬州瘦西湖风景区、镇江三山风景区。江南园林游一直是宁镇扬重头推介的路线, 但是对回头客的吸引力很小, 将南京雨花台、扬州个园、何园、镇江金山公园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江南园林重新组合推出, 不仅会勾起老游客的新游兴, 也会延长远程游客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

植物赏析游。南京的梅花山、镇江的梅樱园是著名的赏梅胜地, 南京的栖霞山是著名的赏枫胜地, 镇江的南山风景区、扬州的个园是著名的竹海观赏地。

山岳观光游。南京的幕府山、紫金山、镇江北固山、金山等, 将风格特色各异的山岳组合起来, 将会为秀美的江南风光抹上一笔重彩。

名湖水上风光游, 可以联合瘦西湖, 南京的玄武湖、莫愁湖、紫霞湖等与镇江的塔影湖, 来打造一个关于三地湖景的专门路线产品。

2. 江河联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沿江观光游长江沿线的旅游开发一直以来都是宁镇扬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南京在积极打造滨江风光带, 镇江除了打造润扬大桥南岸的长江公园建设之外, 还积极建设江心洲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扬州正在积极建设长江北岸风景区, 瓜洲古镇的开发, 三地沿江联合互动开发, 将会为整个地区的旅游产品系列增添亮色。

3. 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系列。

宗教寺院游, 扬州高旻寺、大明寺、文峰寺、镇江金山、焦山、宝华山、隆昌寺、茅山道院、南京的灵谷寺、栖霞寺等是旅游者宗教旅游和朝拜的圣地, 可以为有佛教爱好的游客量身打造三地佛文化的相关产品。

4. 民俗节庆旅游产品系列。

南京夫子庙金秋美食节, 金陵灯会, 南京国际梅花节, 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 观音山香会, 镇江金山旅游文化节, 茅山旅游文化节, 扬子江鲜美食节等。

5. 商务会展旅游产品系列。

区域内外和国内外商务往来, 经济交流频繁, 国际、国内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活动众多, 随着长三角地区商务活动的频繁, 会展旅游将会在近期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应以南京为中心, 结合宁镇扬周边城镇特色开发商务会展旅游。

五、打造三地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的保障措施

1.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 加强整体旅游规划、协调

当代旅游开发, 观念先行。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大旅游的内涵不只限于南京, 镇江, 扬州旅游城市的各自发展, 而是达到三地的共同发展。大产业不应受限于行政区划, 三个城市间的联动才是大产业。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 必须要有政府牵头, 来制定整体的旅游市场的单项发展战略规划。政府主导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战略, 各级政府在旅游业的政府主导型战略中, 主要实施的是观念主导, 政策主导, 管理主导, 资金主导。政府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身兼事业发展者、市场监督者、行业指导者、开发推动者和资源投资者的多重角色。对于宁镇扬这一区域而言, 行政隶属关系的复杂性限定了当前政府在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仅仅起到了保证合作良性发展的作用, 却无法建立具有实际协调意义的整体协作关系。为此, 除了三地的综合旅游规划外, 还要成立一个市际间的联系协调组织, 以实现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理顺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规划、协调作用。

2. 实现区域联合宣传促销, 强化宁镇扬整体旅游品牌形象

宁镇扬区域具有极好的市场进入条件, 但以前由于在市场营销方而未能联合促销, 整个区域在旅游者心目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要强化整合宁镇扬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 区域内部应加强联系, 充分利用广告, 多媒体等宣传手段加强对外联合宣传, 重点推介, 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以树立宁镇扬旅游的优质品牌———扬子江之旅, 力求给消费者清晰、明确、生动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旅游形象的促销, 实际上不仅是旅游产品的推销, 更重要的是成功的系列旅游路线的推销, 所以在区域旅游合作中, 联合推销、总体宣传是完全必要的。在对外宣传促销方而, 宁镇扬地区应该制定统一的市场营销计划, 突破行政区的禁锢, 针对区域内、外市场特点, 着眼于发挥板块效应, 将该区域的总体特色、各组成部分的特色, 通过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展开。比如, 邀请国内外旅游记者、旅游作家和旅游商来采访报道和考察, 或者组织宣传队伍主动出击, 对外宣传促销, 将区域旅游形象清晰地宣传到旅游者那里。宁镇扬联合促销, 就要成立旅游联合推广机构, 三市都要从年度促销经费中列出联合促销费用, 在国际, 国内旅游市场中联合推广宁镇扬整体旅游形象。此外, 宁镇扬各景区 (点) 在门票上可以加大联合, 或者按照具体的旅游线路来实施套票, 套票要低于单票总和, 并在一定时间内有效;也可以实行折扣优惠, 即在参观宁镇扬任意一地之后, 可在一定时间内参观其他两地, 实行门票折扣优惠。这样, 可以抓住本地的游客, 同时也给了他们时间的自由度。

3.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强化三地信息互通

旅游业的发展以旅游专业人才为保障, 而人才的培养则依托于各类专业院校。因此, 在推进宁镇扬旅游同城化的进程中, 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建立或填充各类专业院校, 重视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不断调整旅游人才培养的方针和方式, 充分发挥各类院校的作用, 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

加强宁镇扬区域旅游信息体系建设, 建立宁镇扬公共信息平台, 实行统一的、开放的、交互的信息传递网络;建立专门网站, 发布旅游地及时信息———天气、游客数量、宾馆预订、交通状况等等, 让游客及时了解旅游信息, 全身心感受旅游服务, 能够更准确、更便捷、更全面地认同宁镇扬区域旅游发展理念, 提升对该区的认知满意度, 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本区域旅游的质量。

4. 推进三地旅游景点资源的资本经营与资产重组

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品牌。然而, 宁镇扬三地旅游景点资源的开发, 由于是各地政府单一投资, 政府既是投资者, 又是经营者, 其产权模糊, 经营权与所有权无法进行分离。政府由于受其财力的限制, 无法对所有景点进行大规模的、持续的投资, 致使宁镇扬三地很多资源初步投资开发后无法进行深层开发, 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品牌。由于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涉及很多政府层面的利益主体, 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推进旅游景点资源的资本经营和资产重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旅游景点资源开发企业可以利用景点资源的无形价值, 通过将其经营使用权及前期投入资本作股, 与有投资实力的公司进行资产重组, 解决投资主体单一所带来的资金缺乏的缺陷, 从而解决产品的深层开发问题, 也解决了旅游市场产品供给动力不足的问题, 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另外, 通过资本经营和资产重组, 可以实施品牌的嫁接和延伸。对于建立起良好的旅游企业集团来说, 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优势, 降低市场拓展费用, 而且能给集团所属其他企业提供良好的形象, 以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和支持,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春艳.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能性与机制分[J].黑龙江史志, 2009, (12) .

[2]张利华.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劣势分析[J].特区经济, 2008, (9) .

[3]保继刚, 等.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5.

[4]邹统钎.创意旅游经典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

旅游品牌融合 篇2

我们先来谈谈儿童摄影的品牌概念:

仔细研究各个儿童摄影成功的品牌,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满足了家长精神层面的某种需求,这就是品牌文化的作用。没有品牌文化,品牌就没有灵魂,品牌就无法长久生存,大品牌更无从谈起。儿童摄影行业“品牌”的成功推行,其关键就在于品牌文化建设。

儿童摄影行业品牌文化是品牌的灵魂

品牌满足人的功能需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品牌所包涵的文化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当一个儿童摄影品牌融合了消费者的情感追求,并向文化层面延伸,就形成了一种品牌文化。许多品牌常青的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儿童摄影品牌成为了儿童摄影文化的象征,那它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成长力是惊人的。

儿童摄影品牌的巨大附加值,要以丰富的儿童文化内涵、深厚的儿童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基础为支撑。儿童摄影品牌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蕴涵着深刻的家长价值理念、生活追求、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审美品位、生活情趣、个性修养等精神元素,它把儿童摄影作品从冰冷的物质世界,带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体现出生活的品位和家庭和谐的理念。在消费者心中,选中儿童摄影品牌不仅是为了拍摄留念,更希望藉此体现自己的身份、品味、情趣。儿童摄影品牌文化是儿童摄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儿童摄影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有的理不清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有的把品牌文化建设误以为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有的认为搞好品牌建设就相当于搞好了品牌文化建设,有的品牌文化建设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脱节。其实,这都是对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二者关系的误解。对于二者的关系,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儿童摄影企业文化统领品牌文化,品牌文化不能脱离企业文化。品牌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等,是从企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延伸而来的,品牌文化不能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相矛盾,否则就会造成企业管理上的混乱,造成消费者对产品的模糊认识和对企业的误解。其次,两者在内容和功能上又有着一定区别。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它包括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的价值观、愿景、使命、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命题上,都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人文目标。品牌文化属于营销范畴,基本目标是促进销售。品牌中由个性、情感汇集成的文化,是品牌增值的最主要部分,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是不同于技术、质量等的独特力量,能使儿童摄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儿童摄影品牌文化建设要着力把握好四个方面

儿童摄影市场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品牌文化的竞争。培育具有品牌个性和内涵的儿童摄影品牌文化是保持儿童摄影品牌壮大、经久不衰的关键。近年来,面对儿童摄影行业国内的形势,中国的儿童摄影品牌经营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儿童摄影品牌甚至没有地区优势;品牌文化定位宽泛模糊,缺乏内涵,品牌运作缺乏高度,品牌管理和维护缺乏科学性。

我认为,中国儿童摄影的品牌文化建设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品牌文化来源于消费者,又反作用于消费者。

虽然品牌文化由儿童摄影组织建设,创建品牌的过程就是一个塑造品牌文化的过程,但品牌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消费者。品牌所蕴含的理念、所提倡的精神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不管是提炼家长对孩子美好的价值观念,还是诠释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或是彰显某种品味,都是由消费者主导,而不是由儿童摄影来主导的。因为只有消费者认同了,并定单拍摄了,品牌文化才算有成效。没有消费者的认同,再好的儿童摄影品牌也没有价值。

(二)从哲学的高度经营管理儿童摄影品牌文化。

品牌的核心是品牌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品牌的竞争,其实质是竞争儿童摄影之间品牌境界的较量。因此,对品牌文化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将其上升到品牌哲学的高度,利用哲学的眼光去分析、整合和创新;要深刻地了解一个品牌的多元文化,不仅要以广告学、营销学的视角来经营儿童摄影品牌,还要将品牌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儿童摄影品牌经营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丰富文化知识,做到“专、精、深”,把成功的文化元素注入品牌,把优秀文化的元素融入品牌,把儿童摄影产品作为载体,结合产品属性或者服务特点,结合消费者的利益,不断传播和演绎品牌文化。

(三)品牌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

儿童摄影品牌文化的建设和培育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儿童摄影集合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主线,整合与品牌相适应的文化背景元素,进行合理的演绎与传播。当儿童摄影品牌文化慢慢积淀、渗透家长心中并得到高度认同时,消费者才会形成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

儿童摄影核心品牌的经营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一是产品属性阶段。在此阶段,生存是儿童摄影首先考虑的问题,品牌文化建设还没有条件运作,企业文化的元素还没有融合到产品中。

二是感官体验阶段。当儿童摄影文化初步形成,文化元素已经融入到产品当中,品牌就有了文化,就能够让消费者获知和体验,产生共鸣。

三是价值主张阶段。当消费者认同品牌文化并进行定单拍摄之后,会进一步增加感官了解,若与自己价值主张和谐、统一,消费者就会认同品牌的价值观,品牌文化就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

四是生活习惯阶段。当儿童摄影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经过不断的演绎和积累,沉积在消费者的脑海里,消费者就会以品牌为荣,品牌产品就会成为他们生活的必要品,品牌文化就成为他们追求的文化象征。

(四)建设品牌文化儿童摄影要与其他知名企业共同努力。

儿童摄影要积极探索与其他品牌协同的方法,共同培育、维护品牌。

儿童摄影要与其他品牌协同携手合作,建立有效的品牌市场运作模式,共同建设品牌文化,借助其他企业的品牌文化、品牌战略,制定自身的营销战略,同时发挥了解市场的优势,客观公正地评价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为儿童摄影积极探索与其他品牌协同打造品牌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将自身的“服务品牌”文化与其他企业的“产品品牌”文化有机融合,使

儿童摄影与其他企业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全面深层次的品牌战略联盟。

3G业务融合创新的品牌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业务融合,3G业务,品牌建立,品牌拓展,品牌延伸

1 引言

在通信行业2G时代由于网络的限制只能实现GPRS、语音、彩信等简单的数据业务, 对于功能的使用无需培训和指导。但是在3G技术告诉发展的今天, 带宽传输数据得到大大提高, 可以为顾客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数据业务服务, 因此, 3G业务的品牌建设不能同传统2G一样, 必须通过3G业务融合创新, 来实现品牌建设, 让广大的客户通过亲身的体验真正了解和感受到3G业务业务融合后与以往业务的差别, 这才是推动3G业务继续发展的根本办法。

2 3G业务融合创新的现实意义

网络融合已成为世界通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的企业开发出来的不同产品如何其功能相同, 那么这些产品就形成了替代性的产品, 也就是替代性融合;如果不同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功能能够实现相互互补, 提升彼此价值, 那么就属于互补性融合。ITU认为, 网络融合是通过互联、互操作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络资源的无缝融合, 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网络, 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 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 安全地享受多种方式和信息应用。

2.1 推动新市场、新产品、新服务的出现

网络融合的发展推动了通信产业的变革。由于相同的生产过程被应用到不同的产业中, 使得产业边界开始模糊, 出现产业融合现象。3G业务的融合必然会推动新市场的出现, 这种市场能够为顾客提供全新的产品, 全新的业务和服务, 从而实现扩大传统3G业务的范围, 达到原来相互没有关系的两种产品或服务通过融合在一个崭新的市场内进行销售。

2.2 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3G业务的融合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服务感受, 网络融合意味着消费者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终端使用不同的网络, 实现原本不可能使用业务和享受符合自身要求的服务。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 3G业务网络融合后, 市场的动荡和不缺性将会大大提升, 运营商必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 传统的经营领域也会发生变化。一个准确的企业定位和合适的业务模式将成为运营商在网络融合环境中拓展3G市场的探索重点。

2.3 实现传统2G业务向3G业务过度和进化

在网络融合的过程中, 由于产业纵向一体化的结构逐渐被以内容、包装、传播、处理与终端为内容的横向市场结构所取代, 通信业务产品本身在融合的网络中被同质化将不可避免。运营商通过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并通过品牌扩展和延伸实现夸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必将成为运营商由如何建立企业差异化品牌, 利用融合的市场环境进行品牌的拓展和延伸, 将成为我国运营商传统2G业务向3G业务转变的关键要素。

3 3G业务融合创新的品牌营销策略

3.1 品牌建立阶段保持优质客户

3G业务融合后, 在品牌创立阶段之初, 最主要的锁定优质客户, 这部门群体包括集团大客户, 这是由于优质客户发生购买行为较为容易, 而且自身的消费能力非常强, 如果锁定这一部分群体, 能够帮助品牌创建阶段较为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效益。在锁定优质客户的基础上, 给予这部分群体更多的增值服务, 通过优质客户来带动市场的开发。例如, 优质客户的产品组合可以采用2G成长期产品+3G试销期产品、2G成熟期产品+2G成长期产品+3G试销期产品两种方式。在3G业务品牌建立初期, 重视3G业务的设计与开发将成为运营商推广3G业务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3G业务融合后, 市场稳定性较差, 运营商在开发和设计相关业务时候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充分进行市场调研, 以客户为导向开展业务服务。

3.2 实现3G业务功能和服务上的创新

实现3G业务功能和服务上的创新对于运营商抢占市场, 开拓3G业务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推出GPRS业务 (GPRS是通用无线分组交换业务的简称)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手机开机即可时时在线, 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收发E-Mail、传输文件或召开网络会议。这种服务上的创新是改原来手机上网的复杂, 实现轻松在线。如今3G业务可以应用于多样化的服务, 中国移动通过手机客户端运用3G网络开发视频留言功能, 把传统短信不具备的小表情或如片融入短信中去, 并结合中国国情将文娱项目在手机客户端进行直播等。

3.3 丰富客户体验内容完善品牌建设

通过丰富客户体验内容来进行品牌建设, 必须要了解客户的情况。首先可以根据顾客的穿衣打扮和行为特征来对客户进行归类, 只有对客户进行细分, 才能够给予客户提供更为适合的业务, 来实现品牌的推广;然后需要给予提供良好的服务去感化客户, 与客户进行沟通, 了解客户的在选择业务时的偏好, 有针对性的开展体验营销;最关键的是客户体验业务, 通过客户自身的操作来感受到提供业务的完善, 给客户留言良好的体验效果;最后一步是帮助客户实现购买行为, 来完成体验营销, 进行品牌推广。

丰富客户体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第一, 直接建议法, 针对客户的真实兴趣点直接建议;第二, 对比建议法, 在客户犹豫时提出两种以上的选择供参考;第三, 进入角色法, 假想客户已经购买, 成为用户, 我们向他介绍使用方法、办理流程、服务政策等;第四, 价格优惠法, 在客户犹豫时用价格优惠来打动客户;第五, 激将法, 用其他人的选择来刺激客户。

3.4 通过与优势品牌合作进行品牌营销

品牌联合营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牌在资源共享、共担风险、共同赢利的原则下向合作品牌开放营销资源, 借以优势互补, 实现促进销售提升品牌的目标。中国移动作为行业内领先企业, 应积极与具有同等等级的品牌充分协作, 以取得双赢的效果。通过与优势品牌合作来进行品牌营销, 可以有效的降低运营成本, 减少不必要的品牌宣传指出, 并且取得事半功倍的品牌传播效果。中国移动在品牌联合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但形式过于单一, 与中国联通与苹果之间iphone合作的形式类似, 即仅是一种手机的定制服务。在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中, 如何创新营销方式, 联合优势资源来提升知名度, 实现品牌建设多元化, 电信运营商一个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兴起的定制手机就是一种通过与优势品牌合作来进行品牌营销的策略, 这样在实现3G业务营销的同时, 也达到了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的目的。

3.5 建立客户数据库, 及时修正整合营销

客户反馈, 并更新数据, 修正整合传播营销计划, 以此来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与客户进行深层次的互动, 找出客户关心的业务, 收集客户反馈的信息以及在使用3G业务时的数据情况, 这样可以丰富数据库里面的内容, 使得数据库更为准确和完整。通过完整的数据库可以对客户进行细分, 对户使用情况跟踪, 以此为根据定时对整合营销策略进行修正, 完成整合营销的各个环境, 提升知名度。通过不断循环往复地获取反馈, 进行营销数据库的更新和营销传播计划的修订, 提升营销效果。整个互动式整合营销过程从营销数据库的建设, 用户细分模块的划分, 营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到营销反馈和修正, 是一个不断完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

3.6 品牌建立后的维护策略

品牌建立后, 需要做好品牌的维护工作, 运营商需要与客户不定期的进行沟通, 通过沟通找出3G业务融合后存在哪些不完善的地方,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品牌的力量。此外, 针对不同的客户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对于高端客户, 可以建立“一对一”的高端服务, 给予高端客户VIP的身份, 全面了解这部分群体业务的实用情况, 并主动提供免费的新业务让高端客户使用。针对高端客户的反馈, 要做好及时记录, 及时处理好客户在使用3G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样可以维持长期的客户关系, 促进长远的发展。

4 结束语

3G时代, 电信业务将呈现一定程度融合化特征, 客户资源的保持和争夺将是电信运营商建立品牌的主战场, 数据业务则会逐渐成为业务竞争的焦点。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形势, 我国电信运营商应该充分把握3G业务融合时机给自己发展带来的机会, 同时积极更新管理理念, 采用适合中国电信市场需求的营销手段, 满足客户对3G业务不同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琴.3G时代电信企业客户细分研究[J].科协论坛 (下半月) .2007 (02) .

[2]贺卫华.我国电信行业3G市场推广策略比较——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为例[J].新闻界.2011 (03) .

[3]翟志远.基于3G竞争现状下的中移动品牌传播策略浅析[J].移动通信.2011 (01) .

[4]王开良, 李娟.关于我国3G运营商投资状况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 (20) .

[5]张君, 包玲玲.3G时代电信运营商发展移动商务的市场定位[J].当代经济.2009 (07) .

[6]李建州, 宗新华, 车立伟.携号转网——运营商应对策略与建议[J].移动通信.2010 (17) .

旅游品牌融合 篇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它天然地融合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旅游者出行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悦。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文化赋予旅游生命力。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一)以规划为引导,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武汉市文化旅游资源共涉及6个大类、20个亚类、72个基本类型,共计281个资源单体。其中,包括以历史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标志性文化建筑、文博纪念馆和现代的文化设施、特色功能街区、大众化文化娱乐场所等为代表的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以节庆活动、文化艺术等为代表的无形文化旅游资源。二是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充分发现和挖掘武汉都市文化资源,整合城市综合文化资源优势,力争到2015年,形成较为成熟的紧密结合武汉现代都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凸显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商

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国内著名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和国家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组织中心与接待中心。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龙头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先导。

三是确定了以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滨江滨湖文化休闲游、都市文化体验游、商贸会展休闲游、江城动感娱乐游等四大旅游产品系列。

(二)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文化旅游发展动力。

去年,我局积极推进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武汉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世茂嘉年华等总投资额达1834.44亿元的28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其中,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一期)、楚河汉街(一期)、万达威斯汀酒店、铁桥建国大酒店等项目相继竣工并对外营业,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加大招商力度,签约引进了华中影视文化城、木兰花园、武汉鲁湖国际垂钓中心3个总投资达60亿元的旅游项目。策划储备了东方马都、汉南区五湖湿地生态文化园等13个总投资达384.2亿元的重大旅游项目,增强了旅游发展后劲。

(三)以产品为载体,提升旅游资源整合。

我局积极协调各方利益,联合市公交集团开通推出8个主题20条精品旅游线路,揽括“大江大湖大武汉”特色观光游、红色旅游、异域风情之旅等主题,涉及市内一日游、省外游以及出境旅游时尚精品线路;推出名人足迹游、租界建筑游、都市风情游等12条推荐市内游观光线路。观光车将市内景区和旅游要素串联在一起,基本涵盖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著名景点,车内除了配有GPS导航系统外,还配有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自动语音导游系统,对外地的商旅客人提供了极大方便,使武汉市内一日游更具系统性、便捷性。

(四)着力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健全旅游营销网络。一是以辛亥百年为契机,依托高铁交通优势,围绕“樱花热”和“辛亥首义”两大主题,在珠三角地区发放武汉旅游护照樱花版和辛亥首义版2万本,激发了珠三角地区市民的热情。樱花节期间,武汉大学、东湖樱花园最高接待量达20万/天〃人次。据携程网对广东地区出游情况的监测,春季到汉赏樱花已成为广东市民出游的首选之一。二是有计划性地组团赴广州、中山、南京、长沙、深圳、无锡、苏州等16个地区开展了30多场次旅游促销,参加境外旅游会展6次,策划推出了48条省内旅游线路,31条市内旅游线路;邀请韩国、日本、俄罗斯、中铁联盟等海内外旅行商近7批次来汉踩线,巩固和拓展了国内外客源市场,保证了我市境内外游客保持20%以上的增长。三是坚持“办节为民,为民办节”的宗旨,继续围绕“知音江城”的主题,举办了第十届武汉国际旅游节,推出的 “中华婚典”、“帐篷音乐节”

等活动,深受广大市民游客喜爱,进一步彰显了武汉“文化江城、休闲江城”的魅力。

为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理念,提升操作力,以抓规划引动、项目推动、市场联动为工作着力点,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完成全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确定文化旅游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尽快编制《武汉市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加强政策调研,尽快促成出台《关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投资开发文化旅游的创业积极性。三是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新机制,探索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将黄陂区木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包装,统一规划,联合营销,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四是继续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统一调度,积极跟进一些引资性的建设项目,尽快促成投资方尽早决策,争取项目早日催化落地,生根开花。五是加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研发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着力做好传统工艺品的研发工作,优化销售网络,不断提高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放眼长远又要关注当前,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

就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以规划为引导,注重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要实现文化资源旅游化,必须从发掘整理开始,在研究谋划中找准优势,明确发展方向。要注重谋划的专业性,充分发挥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梳理、分类、甄别、演绎等。要注重谋划的针对性,坚持理论研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建立旅游企业和专家学者定期交流沟通机制。要注重谋划的广泛性,鼓励广大群众广泛搜集旅游素材,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形成人人关心文化旅游、人人参与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产品为抓手,大力整合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武汉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门类多,要把内容相关、区位相近、功能相仿的资源融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在共生共荣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要围绕主题进行整合,以旅游主题为红线,通盘考虑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遍布全省各地的旅游景点,使这些零散的珍珠形成一条条精品旅游项链。围绕区域进行整合,根据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带(区)。

五是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文化旅游业是高品位产业,高水平营销必不可少,必须创新营销理念和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推广活动,增强武汉文化旅游的震撼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展整体营销,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企业界限,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抓好重点营销,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游客需求和不同的客源地特点,组合包装不同的旅游产品,实施不同的营销模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深入性的营销活动。推动合作营销,加强与周边省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地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的联动营销机制。

旅游品牌融合 篇5

1 山东省旅游品牌建设现状

对山东省旅游的形象定位曾先后出现过“一山一水一圣人”和“走近孔子, 扬帆青岛”, 这些定位大都是对“物”的定位, 还没有深入到旅游文化的深层次中, 缺乏文化内涵和深度。在高度概括山东文化的基础上, 山东省旅游局凝练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 作为山东省旅游业的全新品牌在国内外推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紧紧把握了山东人的特质和山东旅游资源的优势特征, 具有极强的市场号召力、影响力、感染力、穿透力。

2“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构建要素

2.1 基本价值贡献要素

2.1.1 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是现代旅游的基础, 是吸引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充分条件。具备特色和优势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地品牌构建的基本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 “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就是旅游地最具特色或优势的旅游吸引物, 这也是山东省旅游品牌区别于其他省域旅游品牌的最大卖点。

2.1.2 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服务或服务与实物的组合。对于山东省来讲, 应以“好客山东”为主题, 围绕“山水圣人”、“黄金海岸”、“逍遥游”三大主线, 整合形成一批具有山东特色, 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 兼具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康体养生功能的旅游产品品牌。

2.1.3 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在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之间是一种中介和纽带, 其主要任务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山东省应继续实施“三个一批”工程, 通过引进外面的一批、扶持行业内的一批、引导其他产业转过来一批等方式, 积极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2.1.4 旅游设施旅游设施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为旅游者顺利进行旅游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在“好客山东”品牌建设中, 各相关行业应提高所有配套的设施和服务, 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物质和精神要求。

2.1.5 旅游服务人员。

良好的旅游服务有利于拉近游客与旅游地之间的情感距离, 增强旅游地的亲和力, 加深旅游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应出台《“好客山东”服务标准》, 使之成为全省服务行业员工的行为操守, 人人代表“好客山东”, 处处体现“好客山东”, 积极打造“细微服务”品牌, 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夯实基础。

2.2 辅助价值贡献要素

2.2.1 旅游地政府。

旅游地政府作为国家在某一地域设立的一级行政管理机构, 能运用行政或法律的手段, 对旅游地旅游经济组织及其活动进行引导、调控、监督。山东省政府和各级地市政府应在“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传播中发挥主导作用, 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来推进旅游地品牌的构建。

2.2.2 生态环境。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跨区域系统的空间位移活动, 总是离不开生态系统。旅游者的任何旅游活动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山东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 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以提供给旅游者安全、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

2.2.3 旅游地居民。

旅游是一项社会化的活动, 旅游者来到旅游地之后不可避免地要和当地居民进行交往。现代旅游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为了让好客的山东更好客, 省内居民应树立“好客”意识, 做到热情、好客、温良、彬彬有礼, 树立旅游地良好的人文形象。

2.2.4 相关法律和政策。

在旅游活动中, 旅游组织机构、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其他如交通、通讯、卫生、安全等行业间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山东省应围绕“好客山东”品牌建设, 修订、完善和制定旅游行业地方标准, 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3“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体系构建

“好客山东”作为区域旅游品牌, 在“好客山东”品牌整体统领下, 可以延伸为旅游城市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产品品牌等子品牌, 形成以整体品牌形象为核心, 多层次品牌为支撑的旅游品牌体系, 提升山东旅游品牌的竞争力。

3.1 旅游城市品牌

山东省内的17个地市应根据区域特色, 形成自己的城市品牌, 如济南的“泉水之都”、烟台的“山海仙境、葡萄酒城”、潍坊的“国际风筝都”、曲阜的“东方圣城”、聊城的“江北水城”等。在地级城市品牌统领下, 各县、市、区可进一步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 形成亮丽的城市名片, 如庆云的“吉祥庆云”、乐陵的“乐在乐陵”等县级城市品牌。

3.2 旅游企业品牌

指行、游、住、食、购、娱为主题的六要素企业品牌以及在旅游行业内部形成的以“细微服务”为代表的服务品牌。按照品牌化、实业化的路子, 在省内积极发展“鲁菜馆”、“山东客栈”等品牌连锁企业, 积极打造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品、旅游娱乐等知名企业品牌, 使之成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重要载体。

3.3 旅游产品品牌

在“好客山东”统领下, 着力打造“山水圣人”、“黄金海岸”、“逍遥游”三大骨干旅游线路, 积极发展温泉旅游、湿地旅游、高尔夫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品牌, 同时, 依托“孔子国际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大型节庆活动, 积极打造山东的节庆文化品牌。

4“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营销传播

4.1 利用好客文化进行特色营销

将“好客文化”营销理念深入贯彻到“好客山东”旅游品牌营销中, 坚持以人为本, 用真诚豪爽的“好客精神”全力开拓市场, 用诚实善良的“好客之道”真情培育市场。

4.2 统筹协调开展合力营销

坚持“政府主导, 部门联合、企业参与、上下联动”的原则, 创新宣传促销机制, 政府与企业相结合, 形象宣传与产品营销相结合, 采取联合推介、捆绑营销等形式,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开展省、市、企业联合促销, 形成宣传促销的整体合力。

4.3 综合各种手段整合营销

综合运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户外等媒体手段, 配合以公关活动、人员推广、行业促销等手段, 积极传播“好客山东”旅游品牌, 让游客认知“好客山东”旅游产品, 吸引目标游客加入到山东的旅游消费行动中来。

5“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管理

5.1 品牌绩效评估

旅游品牌传播的绩效包括品牌知晓、品牌态度、品牌接受、品牌偏好、品牌购买、重复购买、品牌满意、品牌忠诚八个指标。通过调查对这八个指标进行量化和分析。“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传播的绩效可以由品牌传播者或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5.2 品牌渠道管理

在营销渠道中充分体现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各层面严格按照品牌整体形象的要求以统一的品牌形象出现, 在整体品牌形象下进行各自的渠道拓展工作, 避免旅游目的地内的城市、景区各自为战。

5.3 品牌危机管理

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应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危机预防管理系统, 建立保障旅游发展中的公共安全系统。危机发生时, 及时组织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5.4 品牌价值提升

在旅游品牌经营过程中, 我们既要创建品牌, 保护品牌, 更要在品牌经营管理的动态进程中提升品牌价值, 累积品牌资产。注册“好客山东”及以“山东客栈”、“鲁菜馆”为代表的相关系列产品商标使用权, 并搞好系列商品开发、商标使用权的转让等工作。

旅游地品牌的塑造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构筑坚实的品牌内涵, 为区域性旅游品牌构建打好坚实基础。山东省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大力实施“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战略, 通过九大价值要素构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 通过市场营销将“好客山东”品牌传递给目标顾客, 做大做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体系, 通过旅游品牌管理累积品牌资产, 提升品牌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韩光军.品牌策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2]梁明珠.旅游地品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于冲.齐鲁文化与好客山东[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4]王菘, 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傅云新.试论旅游地品牌定位与定位强化[J].商业时代, 2005, (9) .

旅游品牌融合 篇6

一、烟草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

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 企业品牌靠文化来宣传, 企业精神靠文化来培育, 企业形象靠文化来塑造。作为文化强有力的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在企业发展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在企业发展中, 正以其独到的力量支撑着企业的飞速发展。烟草的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 又息息相关。烟草企业文化是烟草品牌文化的基础, 品牌文化的建立与运营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和依托。当前, 众多烟草企业常尽可能地从卷烟市场关注并收集消费者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作为企业文化战略的资源整合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 并逐步形成一种企业精神, 使烟草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围绕它来开展工作, 使企业文化无形中能体现出品牌文化的内涵。这种符合消费者志趣的文化势必将大大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牢固。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最大的区别一是目标受众的不同。烟草品牌文化的传播对象是在烟草企业外部, 目标受众主要是烟民及相关人群。而烟草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内部大多数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理念和行为准则, 它的传播对象则是企业内部的人群, 目标受众是企业的员工。二是二者建立的基础也不同, 企业文化建立的基础和目的是维护企业管理和运营, 解决企业存在的目的、未来发展方向等, 起内部凝聚的作用。而品牌文化建立的基础则主要是解决与消费者的关系问题, 是以消费者为基础的活动, 外向沟通与扩张作用更为显著。

二、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融合现状

烟草行业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融合是基于当前烟草行业改革的必然要求,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 当前, 整个国际社会已进入激烈的品牌竞争时代。用创造品牌来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 成为市场上与对手角逐的主要策略, 而在品牌的发展中, 许多企业还赋予自己的品牌产品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 各行各业正形成这样一种理念,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 以文化来延续支持产品的生命力正逐渐成为21世纪企业发展、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方针。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 烟草行业实现了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融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是体制方面。目前烟草行业虽然已经打破地域垄断, 实现工商分离, 但是计划色彩仍然浓重,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二是卷烟工业企业也始终停留在生产制造商的角色, 没有与时俱进, 向生产服务商进行有效转变。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建设不平衡。目前, 由于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起步较晚, 大多数烟草企业正经历或者准备经历企业整合合并, 这些改革中的卷烟企业, 对文化建设大部分还没有达到熟练驾驭的程度, 在梳理这些年烟草行业掀起的文化构建热中, 发现模仿、雷同、相似的现象较多, 文化建设大多停留在表层和中间层, 核心层的理念尚未形成。整个品牌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在融合的过程中, 缺乏针对性, 老调重弹, 缺乏新鲜感;直接转接旗帜或口号, 只单一把主打品牌标识加在合并后的产品上, 接转别人的, 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这些现象使得文化建设不仅成效甚微, 还容易使传统烟草企业的文化失去其应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三、“三实现一培养”加速烟草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建设形成合力

(一) 实现价值观的融合。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都是服务于企业, 服务于品牌, 都不能脱离公司的产品和经营, 因此, 它们的价值观应该是相通的。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 即企业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根据相关专家的学说, 如果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品牌价值观一致, 那么企业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尤其是员工会更加努力朝着实现企业品牌文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市场发展原理, 企业文化在企业品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实践企业行为影响了市场消费行为, 如果企业品牌意识淡薄, 那么消费者就会对企业产生抵触心理, 进而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当然如果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存在冲突的话, 直接影响企业品牌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因此烟草企业要紧紧把握行业的共同价值理念, 将行业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将国家利益和消费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品牌文化理念, 把它融于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塑造中, 是我们必须自觉坚持并不断完善的, 烟草企业要在“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引领下,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来制定品牌战略和发展方向, 依托企业文化进行整合营销, 加速品牌文化建设。

(二) 实现传播活动的融合。

企业的发展, 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的扩张及文化品质的不断提升。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塑造的最佳融合, 一个成效快、意义大的形式就是传播活动的开展。以广东中烟为例, 自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合并以来, 广东中烟就通过举办双喜世纪婚礼、双喜之夜大型晚会、共创喜悦新生活公益活动等和双喜品牌理念相符的主题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使双喜品牌力得到有效提升, 同时也彰显出广东中烟喜悦和谐、勇于承担责任的企业文化形象。经营文化建设要运用文化手段, 要以大众为经营对象, 不管是烟草工业企业还是烟草商业系统, 都要坚持适销对路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经营烟草营销途径,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 烟草企业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 通过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对烟草企业的认可度, 以便更好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积极向上的业务培训。

(三) 加速管理人才的培养。

烟草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企业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的发展, 关键点是切实加强烟草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普通员工和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加快培养造就善于战略决策、经营管理, 善于推动企业创新和应对复杂局面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同时, 加强对烟草企业各级领导和管理干部品牌融合方面的知识培训。除此之外, 烟草企业还要提升管理的理念, 将品牌意识和文化意识融入到日常的行为活动中。

四、结语

总之, 就烟草行业的整体趋势而言,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烟草的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将会融合得更为紧密, 假若没有品牌的无形传递效用, 企业无法向消费者传递自己的企业文化, 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而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 品牌文化也将孤立无援。烟草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建设过程中, 只有对二者进行有机融合, 实现文化建设效果最大化, 经受住烟草行业不断加大力度的改革考验, 才能提升企业品牌力和文化力。

参考文献

[1]张浒.中国企业的品牌文化现状研究[J].消费导刊, 2007, 12

[2]王运启.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嫁接[J].现代班组, 2008, 3

[3]程胜碧.构建独具特色的烟草企业文化[J].现代企业文化, 2008, 12

旅游品牌融合 篇7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项目雷同。乡村旅游还停留在田园观光、农事劳作体验、农家乐等传统项目, 形式单一、缺乏精品, 项目雷同、缺乏特色, 内容泛化、缺乏内涵, 游客的重游率较低。

(二) 乡村旅游产业链短, 产业融合不高。乡村旅游业是个高度复合型产业, 不仅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核心产业, 还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加工业, 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服务等行业相互依托、互生共荣。但是, 现实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却与第一、二、三产业中的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 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

(三) 产业规模小, 基础设施不完善。受家庭经营方式的制约, 乡村旅游项目的规模总体偏小, 尚未形成观光、休闲、购物、娱乐、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在部分地区, 乡村旅游点设施不够完善、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 吃住卫生条件达不到游客的要求。

(四) 经营与管理体制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 相关部门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 协调难度大。同时, 乡村旅游企业大都采用家族式管理, 经营管理混乱;经营和服务人员素质差, 服务水平低。五是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健全和完善。到目前, 乡村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一) 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延伸。2015年8月在黄山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会议上,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 李金早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全域旅游要求各个行业积极、主动融入其中, 各部门齐抓共管, 全民共同参与, 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全部吸引物, 为游客提供全时空、全过程的体验产品, 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在全域旅游战略指导下, 乡村旅游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 必须整合旅游资源、全域布局景区景点、全面创新旅游产品、全力满足游客需求、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推动乡村旅游资源更加优化、空间更加有序、产品更加丰富、产业更加发达。

(二) 融合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核心要求。一是融合发展可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从旅游资源的全局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 进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克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现象, 避免乡村旅游开发的无序竞争局面, 将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统一的发展体系, 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 协调发展。二是融合发展是增强乡村旅游地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乡村旅游目的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 走融合发展道路, 整合和优化乡村旅游资源, 彰显乡村旅游特色, 形成竞争合力。

(三) 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源动力。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是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 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 最后融为一体的过程。当前, 跨界经营已成新常态, 产业之间界限逐渐模糊, 乡村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充分融合的产物, 是两大产业横向交叉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 表现为多业融合的特征, 形成了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大融合, 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源动力。

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举措

(一) 微观层面, 乡村旅游要与其他旅游形式融合。乡村旅游发展应突破田园观光、农事劳作体验、农家乐等传统旅游项目局限, 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实现乡村旅游产品项目融合。一是乡村农耕生活体验项目。将农耕生活进行“原真性”开发, 让游客在农事劳作中体验水稻、小麦的播种和收割, 瓜果蔬菜的种植采摘, 家畜的饲养等。二是乡村文化品味观赏项目。乡村特有的各种民俗节庆活动、民间建筑、民间工艺、美术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 对城市游客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让游客通过观赏、品味、摄影、住宿等形式来体验乡村文化。三是乡村工艺学习体验项目。乡村的生活工艺 (如酿酒、磨豆腐、制作各种风味小吃等) 和艺术工艺 (如剪纸、刺绣、竹编、草编等) 对久居城市的居民来说, 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可通过现场教学、亲身体验等方式, 让游客在学习传统工艺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四是康疗养生项目。乡村生态环境好, 空气清新, 开发康体运动、乡村特色理疗等活动。五是乡村趣味休闲体验项目。可开发乘坐畜力车、抓萤火虫、滚铁环、摇水车、下河摸鱼等乡村休闲体验项目。六是乡村美食品尝制作项目。乡村美食, 以其绿色、纯天然、美味、无公害吸引大量游客, 可通过食材的采摘、食品的烹饪制作等方式, 开发品尝及制作乡村美食的体验活动。七是乡村科学教育项目。通过科普长廊、开放式实验等形式, 让游客观察和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体会农业生产的艰辛, 学习和掌握学业科学知识。八是森林康养项目。森林有着“天然氧吧”的美誉, 负氧离子含量高, 开发森林康养项目, 满足游客游憩、度假、疗养、养老等需要。

(二) 中观层面, 村旅游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融合发展, 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一方面, 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 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文化、餐饮、交通、建设、环保等部门的协作沟通, 整合各部门资源, 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旅游六大要素间互相配合的项目, 在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融合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 如舞狮、龙灯、吹打乐、花鼓、民歌对唱等各种民俗表演, 并形成系列和规模, 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优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结构, 缩小吃、住、行、游的占比, 扩大购物、娱乐的比重, 融合旅游产业性能,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同时, 乡村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 以其绿色、环保、无污染, 深受都市居民的喜爱。以旅游购物为突破口, 开发旅游用品和旅游纪念品, 带动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商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旅游品牌融合 篇8

“品牌”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时髦的词汇。近年来,“品牌” 在各种场合乃至各行各业,被人们频频提及,言必称“品牌”。 由于研究维度的不用,国内外社会各界对“品牌”的阐释也是不尽相同。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曾经对品牌下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定义:“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1]。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 sociation )也有类似的界定,不过其主要侧重于“商品识别与服务”。[2]国内品牌学创始人年小山则认为,“品牌是由精神、 物质、行为三者有机融合的统一整合体。”[3]从20 世纪初产生至今,品牌理论的体系已相对完善。

对于媒介品牌的概念界定,有人认为,传媒品牌是一个 “商业概念”[4];也有研究认为,媒介品牌是“一个整体标识,媒介品牌即媒体个性。”[5]虽然表述各异,但从传播效果的角度上看,两者的诉求基本是一致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包装与推广,塑造品牌形象并赢得市场份额。

媒介品牌并非简单地将品牌理论移植到传媒领域。媒介品牌在参与市场的竞争中,除了要遵循市场经济运作基本规律外,新闻媒体行业的职业伦理道德亦不容忽视,要始终恪守社会责任这一底线。传媒品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不容易建立,地域性强,具有较高的共享度,品牌一旦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6]

把战略管理运用到媒介经营管理领域中,不仅是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一种趋势。所谓的品牌战略,是指“企业以品牌的创建、使用和维护为目标, 在宏观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基础上而形成的整体行动计划。”[7]许多企业的实践表明,媒介品牌战略的实施,同时受到来自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方面因素制约。就宏观层面而言,涉及到媒介产业的体制是否利于品牌的培育与发展,市场竞争是否成熟有序,专业性的品牌评估机构以及评估体系是否完备。在微观层面,媒介组织机构是否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管理的责权是否清晰明确,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是否得到保障等。无论是宏观因素还是微观因素,二者对媒介品牌战略的实施都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品牌价值的正面效应不可估量。实施品牌战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媒体的知名度,传播效能,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此外,也有利于媒介品牌的延伸,从而提高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内外的媒介市场竞争表明,品牌强大,媒体机构就强大,缺乏品牌,或者品牌知名度小影响力低,那么媒体就弱。诸如我国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文广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等媒体机构组织,通过实施媒介品牌战略,为自己的市场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市报业媒介品牌战略实施动因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地市报在我国的报业架构中处于第三级或第四级,与行政级别、区划相对应。诸多方面都受到来自于中央级以及省级新闻传播机构的制约。这使得地市报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地处二三线城市,报刊消费量有限,且受现有体制的影响,又不能到别的地市发展,囿于这种现状,地市报要做大做强是有一定的难度。”[8]

早在2006 年8 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发布了《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时就明确提出了“地市报业市场振兴计划。”[9]计划要求地市党报要“深化体制改革,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发行量,形成全国报业新一轮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几年过去了,地市报的发行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而这些调整,也正是促使地市报业不断加快转型步伐、实施媒介品牌化战略的动因。

(一)报业自身“惨淡经营”

菲利普·迈耶教授(Philip Meyer)通过运用“美国民意研究中”的综合社会调查数进行分析后指出,“到2015 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零点,到2043 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为零。”其实,早在1944 年就有人将报纸成为“媒介恐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10]

迈耶的预言或许有些“危言耸听”,诸如此类的论调,或许也有些悲观。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报纸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纵观世界,许多老牌的报纸不是倒闭就是易主,这不得不让人们严肃地思考这一问题。2007 年1 月1 日,世界上发行历史最长的报纸、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英里克斯邮报》(Post-och Inrikes Tidningar)正式停刊。拥有105 年历史的美国丹佛的《洛基山新闻》于2009 年2 月27 日“寿终正寝”。 德国五大报之一的《法兰克福评论报》也于2012 年11 月13 日向法兰克福地方法院正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宣告破产。2013 年8 月3 日,具有140 年历史的《波士顿环球报》被纽约时报公司宣布低价转让。三天之后,美国老牌报纸《华盛顿邮报》也宣告易主。

国内最早引发对报业未来担心的是2005 年《京华时报》 吴海民提出的著名的“报业拐点论”,引发了中国报业的集体焦虑。近年来,国内报业的经营并不容乐观,“报业寒冬论”, “报业转型”也不绝于耳。各种数据表明,报纸的日子并不好过。相关数据显示,“2012 年全国报纸总销量下滑3.09%, 2012 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为12.6%,报纸广告大幅下降7.5%。”[11]

据统计,“2012 年,我国共出版报纸1918 种,其中地、市级报纸878 种,占报纸总品种45.78%,县级报纸18 种,占报纸总品种0.94%。”[12]地市报占据了我国报业的半壁江山。 在地市报中,又以党报作为主力军。目前,地市级党报的发行量基本在5 万份—10 万份,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办公桌上”, 读者自愿订阅的比重还很小,市场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还很低。除了党报之外,地市级综合性都市报及晚报发行也好不到哪去,《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 年晚报、都市报等靠市场发行的报纸出现“整体销量下滑”, 且三线城市下降较多。对于地市报来说,如何摆脱“惨淡经营”的命运,探寻出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广西钦州报业传媒旗下有《钦州日报》、《北部湾晨报》两份报纸,《钦州日报》是机关报,主要通过党政部门“无形的手”进行调控发行。由《钦州晚报》易名而来的《北部湾晨报》, 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广告收入,都十分微薄,对钦州整个报业来说,所占的比重还很小。此外,旗下的钦浪网和钦州报业网还处于一种初级的探索阶段,不仅没有带来广告收入,而且维护成本也不小。由此可想而知,报业要发展,必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品牌战略之路。

(二)新媒体“剑拔弩张”

作为当前社会领域最热的词语之一,新媒体虽然发展迅猛并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新媒体景观,但目前对于新媒体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美国《连线》杂志将其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新媒体蓝皮书认为,“新媒体包含了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13]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形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人们的注意力也在这些日新月异的媒体形态之间瞬时切换,可供企业投放广告的平台也越来越多。据CNNIC第32 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民基数的增长以及网民行为的不断变迁,广告主将会重新定义他们的营销模式,需要更加精准的方式去触达更广泛的网民群体。据艾瑞咨询检测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753.1 亿元,较2011 年增长46.8%,整体增速略有放缓,但增势依然迅猛,网络广告市场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期。”[14]

今天,似乎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形态像报纸的处境那样尴尬了,自从互联网出现就开始担心自身的生存问题, 后来,每一种媒介形态的出现,都使报纸又多了份忧虑。报纸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业界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与新媒体融合被广泛地认为是拯救报业的王道。融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借用新媒体,也发展新媒体。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创造和使用了很多新奇的报业新媒体种类。尝试转型是值得鼓励的,但结果并非那么乐观。这些年来,报业做的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新媒体,在告诉人们“哪些不能做” 的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告诉人们“哪些能做”的方面确少有建树。[16]曾被默多克寄予厚望的新闻集团旗下第一份iPad电子报《The Daily》不到两年就走到了尽头。市面所见到的诸如手机报、有声报纸、3D报纸、报纸二维码、依然是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许多世界性的媒体都把移动终端作为承载传统纸媒的未来,只是这个“未来”的生存充满着太多的挑战。

就钦州市场而言,对钦州报业有挑战的新媒体主要是钦州360 网和钦州网两家网站。钦州360 网致力于提供本地的生活资讯,这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钦州本地有较好的口碑和一定的影响力。新建的钦州网也逐渐获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对钦州报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外来媒体“兵临城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国际传媒的介入,我国传媒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传播区域划分正逐步改变。原来得到行政保护的新闻媒体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地失去“政治庇护”的优势,带有垄断性质的传媒市场逐渐受到瓦解。一些实力雄厚,拥有先进采编技术作为支撑的媒体集团已经不再满足于本地市场的扩张,在稳住本地市场的份额之后,不断向其它地区“开疆辟土”,开辟“第二战场”乃至“第三战场”。实话说,凭借我国当前媒体集团的实力,要想进军国外市场显然不切实际,因而只能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尽管国内不同省市、地区之间有经济、文化上的细微差别,但对我国有实力的媒体集团而言并无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本质差异,操作并没有那么难。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要“以支持省级党报集团和期刊集团为重点,推动省域出版资源向大型报刊传媒集团聚集。”[15]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等待地市级报业的将是更加残酷的竞争。

对钦州报业来说,面临的挑战绝不仅仅是本地的新媒体,还来自于外来媒体的“虎视眈眈”。 百度以及新浪等实力雄厚的传媒公司,目前也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和策略在钦州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南国早报》作为广西有影响力的都市报,近些年来也动作频频,在各个地市都有较好的发行量,钦州本地的《北部湾晨报》想要与其相抗衡,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艰难之路要走。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广西日报报业集团的不断发展以及逐渐渗透,钦州报业的处境还会更加艰难。

三、可能的路径选择:品牌化战略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套用明末文学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一书中的话来形容地市级报业的当前处境,实在是再形象不过了。面对自身的“惨淡经营”,身陷外来媒体与新媒体的双重夹击,未来在哪里,出路究竟在何方,地市报业时候该严肃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

2013 年5 月18 日至22 日,来自全国79 家地市报的130 多名社长、总编辑齐聚广西柳州,交流地市报发展经验, 探讨破解当前发展困境之道,共绘地市报未来发展宏图。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秘书长邹家福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要主动进军新媒体,借助既往的优势抢滩登陆, 占领新媒体资源的制高点,才有机会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我们要想办法变压力为动力,创新办报思路、经营思路,主动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挑战。”[16]

“新媒体拯救报业”,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共识。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为报业所指的路都是同一条,那就是:数字化—数字化报业—新媒体拯救报业—媒介融合—全媒体。可是,越是用新媒体拯救报业,报业危机反而越来越深重。纵观全球这些年报业发展势态,新媒体并没有把报业带上一条 “宽阔的大道”,相反,新媒体让报业越来越“无路可走”。传媒技术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在追随新媒体的道路上,传统报业却越来越被动,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报业新形态,但能够实现赢利的基本没有。对于财大气粗的传媒集团来,这样的“烧钱”行为或许在短时间内还能承受,然而,对于地市级的报业来说,盲目地建立全媒体集团,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态, 只能让自己在疲于应付的“大而全”中失去自我。

关于报纸的转型,暨南大学范以锦教授的话值得地市报业集团的思考:“不转,等死。早转,早死。”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地市级报业要在新媒介环境下生存,必须有一种品牌意识。具体说来,就是发挥外来媒体所没有的地理区域优势和新媒体所缺乏的“深度、权威、随性”优势,集中力量打造自己的品牌,适时地利用新媒体,唯有如此,才能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对地市报纸而言,品牌战略事关自身的兴衰成败,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关于如何打造自身品牌,适时品牌化战略,地市级报业完全可以向一些大中型媒介集团学习,鉴戒他们的模式,不断创新,为我所用。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继南方报业集团、《广州日报》以及《羊城晚报》之后,很多诸如《华商晨报》、《潇湘晨报》、《扬子晚报》等地市报纸在品牌之路上也逐渐崭露头角,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篇9

关键词:农业,旅游业,产业融合

目前, 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产业边界也被不断的突破, 旅游产业融合就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 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农业旅游正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一定程度融合的产物, 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正形成一种热潮, 基于此所形成的乡村旅游, 农业休闲旅游研究不断。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业与旅游取得双赢的局面。

1 农业旅游的范畴界定

祁黄雄 (1998) 、张永贵 (2001) 等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仅仅是一种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有“观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多种不同概念的集合体。

刘杰 (2004) 等认为: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体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 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农业艺术与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陈琳 (2006) 认为,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 农业旅游使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旅游活动的内容, 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 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张文建 (2011) 认为, 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 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 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 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 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 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

从对农业旅游不同定义的分析、比较中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一些较为一致的看法, 即认为农业旅游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它以农业为基础, 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 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 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意义

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带动农业实现新的增长点, 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庞云杉, 常少林 (2011) 等认为, 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提高农业利益,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可以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 帮助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文建 (2011) 认为, 农业旅游使农业的劳作方式、农田风光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成为可被依托发展旅游活动的内容, 有效地拓展了旅游业可依托资源的类型, 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迎合了旅游者多种多样、求新求变的旅游需求, 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旅结合, 实质是通过二者间的要素依赖与对接, 达到供给优势与需求优势的最佳结合。

当然, 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振之 (2011) 以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背景, 提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有着双赢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帮助增长产业链条, 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新兴产业帮助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张莹 (2006) 提出了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三农”效应表现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密切城乡交流, 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村的生态影响巨大。旅游效应表现在:开拓旅游新领域, 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

3 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

学者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刘华楠 (1998) 根据我国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样性和气候、生物、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与特点, 认为我国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和方向有十类, 即都市农业型, 生态环保型, 绿色食品基地型, 民俗风情型, 新、奇、优、特产品型, 人文景观型, 地形地貌型, 科技先导型, 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及农业博览会型。

梁留科, 吴次芳, 曹新向 (2002) 等从项目开发上认为农业旅游分为观赏型, 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旅游模式。孙爱丽 (2003) 对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 认为, 此类旅游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 在发展过程上, 出现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三种开发模式。

张莹 (2006) 认为, 农旅互动开发模式归纳为田园模式、乡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业模式四大类, 每大类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体类型。农旅互动产业组织模式则分为:“企业+农户”模式;“企业+社区+农户”模式;“政府+企业+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和“示范农户+农户”模式。

4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

颜醒华, 李勇泉 (2004) 指出, 农业旅游要想实现高层次的融合与良性互动, 必须着手于加强农业旅游区的统一规划, 理顺和健全管理体制, 构建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策略, 搞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构建农业旅游创新的体系。

张莹 (2006) 认为农旅互动在产品的开发上要进行突破, 通过整合资源, 挖掘内涵, 突出特色来培育品牌。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完善旅游设施, 加强宣传促销, 实行规范化管理,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进而努力实现农旅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郑俊挺 (2011) 对福州市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 包括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服务的建设, 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农业旅游协作组织建设, 提高农业旅游产品档次, 丰富淡季农业旅游产品, 营造农业旅游浓郁的乡土气息。

孙杰 (2012) 认为农业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对农业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统一布局。同时要加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注意保护环境, 打造体验型椎体旅游产品, 重视资源开发的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1]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 1998 (1) :48-50.

[2]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 1998 (6) :48-49.

[3]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2) :214-217.

[4]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 2006 (2) :27-29.

[5]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 2011, 10 (26) .

[6]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4) .

[7]庞云杉, 常少林.浅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的积极意义[J].理论探讨, 2011 (8) .

上一篇:中医问诊的重要性下一篇: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