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模式(精选12篇)
计算机教学模式 篇1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就业教育, 因此行业的需求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最终追求。我们的学科教学目的就不再是理论体系或者专业技能体系的要求, 而是职业素质的提高或者说是就业岗位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则是:以“工作过程需求”为课程设置的原则, 以“岗位需求”为学科教学的目的, 以学生“个体特长”为培养方向, 以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为最终培养目标。
一、教学目标
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看,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初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 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 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可确定态度目标和专业目标:
态度目标: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形成持久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勤于思考、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态度,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专业目标
(1) 办公自动化 (计算机应用) 。
(2) 网页制作。
(3) 计算机网络。
(4) 电子商务。
(5) 多媒体技术。
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以技能培养为主, 强调操作能力, 加大实训实作课时;教学过程要基于工作过程而不是教材, 放弃知识的系统性, 工作中需要的才是教学内容, 同时要突出专业特色。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知识、应用软件在急速更新, 只有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才能立足计算机应用行业。
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 学制三年, 两年在校学习时间, 每学期用3至4周时间在机房进行某个发展方向的专门化训练, 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生特长及爱好, 分方向进行专长提高训练,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方向上有自己的特长。具体安排为:
第一学期, (1) 进行中英文打字的强化训练, 使其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80字以上。 (2) 计算机基础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常识, 操作上要求学能组装计算机硬件系统, 安装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查杀。 (3) 能熟练使用网络检索自己需要的内容。
第二学期, (1) 进行办公软件Office的加强提高, 使其能适应各种办公自动化的需求。 (2) 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 (3) 应用文写作, 能熟练写作、编辑、管理各种办公文档。
第三学期, (1) 能熟练应用VFP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处理, 在本学期教学中放弃程序设计。 (2) 多媒体技术, 侧重于办公室常用的图形图像处理。 (3) 较为熟练的掌握常用办公设备的维护技术。
第四学期, 用2周时间进行学生发展方向的综合测评, 再用4到6周时间进行网络的安装和维护,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使其能掌握网络的接入技术以及局域网的安装和维护。最后用4到6周的时间, 根据学生特长将学生分为若干兴趣组, 停止教室理论课, 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提高训练, 少量时间在教室讨论操作中的问题, 进行自由辩论, 互相交流方法, 互相启发思路, 制定工作计划, 以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 最终使每个学生有一技之长。
三、教学模式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
重于“教”,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 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微机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计算机房、实验室、多媒体演示室为主要教学地点, 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学生听完看完马上操作的教学模式。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 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 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 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 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 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3、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首先, 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 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 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 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 既简洁明了, 又生动形象。其三, 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 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四、考核方法
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 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 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这势必冲击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 进一步打击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 考核方法要进行重新设计。
1、部分操作性强的学科可以取消笔试, 转向进行操作考试, 并允许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和操作情况酌情给出成绩或等级。
2、允许部分课程不及格, 各科学分可互相弥补, 平均达到及格即可。
3、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达到“良好”以上的成绩, 则本学期相关理论课程可以视为及格。
4、最后一个学期的分方向发展的实训成绩若为优, 则可以弥补前几个学期中相关课程笔试的不及格。
计算机教学模式 篇2
上传: 曾慧华
更新时间:2012-5-9 15:16:16
推荐阅读: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 职中计算机教学模式评价范文
摘要: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又要培养其动手和实践能力,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率,采取合适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本文从三个方面着手,浅谈了如何优化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评价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课堂教学效果就是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任务驱动。教师应在计算机教学中,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原则,结合教材设计一个有趣味、实用性的教学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验操作中认识到计算机的知识,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完成任务。
2.使用多种辅助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科的,而在计算机本学科的教学中,充分使用更多的媒体信息,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该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每位学生,师生之间通过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学生才能把教师当作伙伴、知心朋友,从而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材施教。
4.精心设计教案。教师首先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轻松、便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课件的闪烁变形、声像同步、动画效果、人机会话等多种手段,有利于营造恰当而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生动直观的演示效果,有着其它媒体及传统教学方法(图片、语言、文字)远远不及的优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采取循序渐进、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促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应用能力。如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用excel制作班级成绩排名表、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使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组建小型网络等。
3.“个性教学”展现教师魅力。中专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他们好奇心强。老师上课如果做到既不枯燥,又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老师上课必将很受欢迎。学校要督促老师在创新教学上有所作为。我们每个老师也应该自觉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沿着教学大纲这根准绳的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变枯燥为趣味。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引导性教育,悟性教育为依托,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我们的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
4.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用于课堂,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还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得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对易懂部分作简单介绍,对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作重点讲解,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他们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通过大屏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激活创新的思维。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采取考试手段,但这是一种量化的简单评价,它不能为提高和改善课程教学提供有力帮助。根据计算机课程的挣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评价方法来进计算机教学。
1.认知理论评价。对于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采用课堂考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1)通过提问:这样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并能根据多数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补充。(2)通过作业考查:例如在教完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后,设计一个关于Word2000功能的考查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批改的作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并进行改正。教师通过作业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尚有疏漏,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2.上机操作的评价。上机操作评价的重点不只是成果与水平,同时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3.应用能力的评价。此处测评的重点在于动作的标准化、定型化,要求实践操作熟练、迅速。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要有在不同时段的评价记载,从而通过过程评价的结果来激励学生努力实践,提高成绩。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分小组的方法,让学生从初始状态就有接受评价的心理准备。另外,在评价练习中适当配合游戏和小组之间的竞赛,能使枯燥的内容更加有趣。
4.创作能力的评价。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目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发展,软件的使用方法已趋于简单,但对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渠道。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后,可以让学生制作电子报刊,将作品在校园内展示,让学生们了解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需要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美学素养。在“成就感”这一内驱力的驱动下,每位学生都力争制作出优秀的作品。
5.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是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结合教学进度进行的总结性评价,旨在评价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内容可以选用多种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iont等进行文字排版、表格制作、文稿演示等。评价在班际间、小组间进行,学生既是受测试者,也是测试者,评分过程也是一次学习其他同学优点的过程。
计算机教学模式新探 篇3
一、运用穿插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可能也不应该一辈子跟着老师学习,尤其是在提倡终身教育的时代,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应是学会自己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要求教师对教材做到总体式把握,把内容吃透,然后找出重点,精选出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不按照课本的目录、章节顺序讲解,可把教学顺序做相应调整。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防止学生学到后面,忘了前面,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实训》第二章第2节“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时,因为此章节在前面只是介绍任务栏组成,并没有提到它是可以移动和隐藏的。而我在讲解这一章节前,就向同学们讲解了任务栏是可以隐藏和移动的,并告诉他们有两种操作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了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此时 ,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已产生求知欲这个时机,把上机操作前的每一个步骤抄写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既补充了新的内容,又学会了一些实用操作。然后在上机时,要求学生进行操作,最后要求他们把操作的过程用作业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一操作过程学生完全是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上。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可设法让学生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上,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告诉学生设置任务栏在课本的第二章第3节,让学生翻阅课本,仔细对照教材,找出自己书写语句存在的错误,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适时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逼”着那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自学,又可以督促那些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更加主动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也可因此压缩一些理论课的讲解课时,增加学生的上机操作课时,这种科学、交互及时的讲解,很受学生欢迎,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反复操作,加深理解和掌握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有些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以至于到上机时,教师布置下去的任务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概念总是分不清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协调处理好“练”与“讲”的关系。针对基础薄弱的特点,反复操作,强化练习,不断加深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操作成功中增强自信、激发兴趣,消除心理上畏惧学习的压力。
比如,课堂中已详细讲解了窗口的、对话框的组成及其特点、区别。可一到上机操作,我打开了一个窗口,然后问学生这是窗口还是对话框,没有几个学生能回答出来。此类状况,可在机房给学生设置一些具体的操作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如:先对窗口的最小化操作,然后再看对话框能否进行最小化操作;对窗口进行移动操作,然后再对对话框进行移动操作等。通过这些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操作,让他们有机会去独立思考、分析、对比,从中找出差别。这样,学生既消化了教材的内容,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运用“逆向”思维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计算机的实验步骤既可以是正向的,即每个步骤都是规定好的,然后按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得到预期的结果;也可以是反向的,即先给出一个实验结果,然后要求学生不请其他同学帮助,由自己动手操作求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比如,在学习Word以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Word表格——课程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综合知识,构思出最好的、最快的实现步骤,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制作过程,评比出一种最佳可行方案。通过这一说一议的方式,可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一种尝试、一种方法、一个例证、一个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意志品质的独立性和坚韧性,又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克服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依赖性,培养了他们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精神。
总之,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辅之以学生参与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更能适应当今教学实践的要求与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探讨一条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新的互动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纯传授、灌输的模式,引导学生朝创新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的信息化、终身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
农村职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初探 篇4
本文对当前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进行深入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建设, 从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目前农村职校存在的状况
(1) 教学水平差异很大, 教师自身实践不足。而教学任务繁重又使教师学习新知识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得到保证, 不能够及时对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更新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受到学校条件限制, 学校不能够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继续学习的途径,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 传统教学“教”与“学”分离。教师只顾“传道、授业”, 学生只“学”而不是积极的融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去, 这些都妨碍了教学效果。这种“填鸭”式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 对内容理解少, 提不出问题, 同时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很大, 使得学生没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消化所学内容, 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了。
(3) 在就业的压力之下, 许多学生把考证作为自己找工作的砝码之一。对于学生来讲无可厚非, 但对于计算机教学如果以培养学生过级为目的则偏离了教学目标, 应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为自己的专业服务。现在好多学生过了计算机二级, 但却连一个实用的程序也编不出来或者稍加变化即无处下手。
二、农村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用人单位的“面试”主要看技能, 加上学校师资薄弱的原因, 这些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技能教育。虽然这些毕业生目前能工作, 在他们工作的头几年也能得心应手, 但由于计算机行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 在面对新问题和难题时他们就会被专业型计算机人才淘汰, 改革教学模式迫在眉捷。
(1) 互动型教学
互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互动教学活动中, 应遵循平等的原则。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将自己与学生对等, 把自己变为一个指导者, 而不是一个指挥者。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 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 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 变教师“教”为学生“问”, 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各种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研究性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课堂、网络、社会实践等途径, 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问题为基础, 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立性、自主性, 学习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学习内容的综合开放性, 将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针对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的特点, 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
(3) 重视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式模式
在学生阶段性学习以后, 围绕某个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 然后进行探讨、交流,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要围绕计算机专业有关知识, 如有关计算机发展和应用的资料, 总结某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编写实用性或趣味性程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巩固以前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
(4)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农村中职学生的可塑性很强, 利用学生的可塑性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动起来, 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使他们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尤其是答案的不唯一时, 鼓励学生要学会开动脑筋, 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 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5) 加强实验环节建设,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 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 更需要强调实践教学,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中, 要多设计一些设计类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学生以后参加工作和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优化论文 篇5
前言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对此,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经济实用型人才,教学的开展就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来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的综合能力、就也能力,更好的推动学生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社会企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今天,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展开以就业为导向下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环境及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的有效策略。
1.对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环境的分析与研究
具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人才的缺口已达二百万人次之多,并且这个数字还以每年十万的数量递增,其中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最大,而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每年毕业的计算机人才还不足二十万,通过对这组统计数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整体就业环境是非常好的,当前,无论是网络娱乐、还是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还是国防科技都急需大量的高专业技术型计算机人才,这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来讲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高职院校要牢牢抓住机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来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2.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
2.1重理论、轻实践。
我们知道,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即使理论知识掌握的在扎实,如果无法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等,那就是等于纸上谈兵,那么我们的教学所做的就是无用功,同时由于学院投入的资金有限,到时学生实践设备紧缺,在加上高职院校的逐年扩招,本来不够用的设备更加紧缺,导致有些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独立操作设备的次数有限。对此,强化学生实践课程是优化计算机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
2.2教学内容不能与社会要求对接。
电子信息行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更新换代速度都非常快,并且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校还将计算机教学重点定位在Word、Excel等基础知识教学上,不能紧跟社会的需求。虽然基础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早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果还不优化,就脱离了社会的发展实际,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3.1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优化。
坚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高职计算机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围绕社会发展,针对学生竞争力开设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结合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office办公应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断跟踪市场的需求变化,紧跟社会企业发展所需的热门技术和相关应用,开设flash动画、网络电视、网络市场推广等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把知识教学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尤其是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相结合。
3.2结合岗位需求开展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就是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综合,通过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行“双岗”人才培养。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两个阶段的实训——协岗训练和顶岗实习。先在一定岗位上协助企业职工,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技能需求,然后再进行顶岗实习。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进行项目研发合作,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在开展实训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训练的质量,要避免“重档次,轻效果”的思想。
3.3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评价,也要重视动手能力的评价。教师在上课时要记录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听讲情况、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从平时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努力程度。在期中、期末考核时,要采用笔试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笔试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上机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考查学生。同时,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找出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的地方,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任务教学教学改革
1前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知识点很多,且内容之间逻辑结构性不强,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理论。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2当前教学现状
2.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不同生源地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较大。有的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期间就开设过计算机课程,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条件,有的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是学时短、信息量大。对于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重复,没有学习兴趣,形成了厌学思想。
2.2教学手段先进,但教学方法传统
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虽然教学手段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改变为“计算机+投影”,使得课程教学中信息量有了很大提高,讲解的内容也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同时,过多的信息量和过快的速度,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而且课程实践都是安排在理论课上完后,时间安排不紧密。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的进行操作,对课堂教学没有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理想。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层次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每学期初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摸底考试。考试内容要全面,难度适中,能够让学生拉开差距。然后根据分数高低划分不同的班,再根据不同的班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順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情绪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教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教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旧带新。
3.3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课的课时与理论课的课时应该进行调整,《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远远大于实践课时,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所以应该对二者的课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实践环节安排的时间,也应该紧挨在每一次理论课之后。这样可以很好的巩固课堂讲授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篇7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 我院在河南省内率先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全程在计算机机房中授课。我院所辖所有教学机房中的所有计算机全部接入了校园网, 并投入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中, 实现了学生从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直到参加考试, 全程接触计算机, 形成了边教学、边实践的讲授模式。
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为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 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的方法进行授课。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 可以把教师的授课每一个实际操作步骤准确、清晰地传送到每台学生机的屏幕上;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监控功能, 则可以让教师方便地观察到学生的操作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从而有效地实现师生间的充分互动。现在, 我们已经实现了所有教学机房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
三、教材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地区间差异, 目前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国内尚无统一教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相关教材的调查、使用和分析, 我院编写出版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一书。该教材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注重简明、易学、实用的原则。语言力求轻松自然、通俗易懂, 强调实践操作, 图文并茂。突出应用技能的训练, 既符合初学者的认知特点, 又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内容的选取和内容的编排顺序。在内容选取方面, 突出实践性与实用性的特点, 在内容的选取上不过分追求大而全, 而是根据初学者的认知特点, 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 着重选取最新实用的内容, 并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实用角度出发, 将全书内容分成基础篇和提高篇两大部分, 每章内容既包括学生使用计算机必须掌握的基本部分, 又包括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更深研究的提高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在内容编排顺序方面, 我们没有像一般常见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先写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 而是直接讲解计算机开、关机操作及鼠标应用等基础内容。因为我们发现, 传统的编排顺序并不符合学生, 特别是初学者的认知特点。许多学生在上课前对计算机知之甚少, 如果一开始来就讲述原理性很强的理论知识, 将会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困难, 使学生不易产生成就感, 进而影响到学习的兴趣。如果直接接触计算机鼠标、键盘却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使初学者产生成就感, 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课件的改革
为了更好促进学生课堂和课下实践练习,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我们制作出了以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形式的视频课件, 该课件根据各个不同的问题使用动态连续播放的模式进行计算机操作步骤地演示, 并使用音频解说的方式加以讲解。这种包含音频、视频、图片、动画, 简单易学, 通俗易懂的课件, 不但能够缓解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造成的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结果。更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观看学习, 减少教师重复讲授的次数, 从而达到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将该课件放在了计算机教学网上, 供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点播学习, 接入校园网内的任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浏览到该课件, 方便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学生与教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 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
五、考试模式的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中重要的一环———考试, 我们大多采用笔试的方式, 即使是比较规范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只是采用了“笔试+上机”的测试模式。而我们为了强调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方法, 突出对能力的测试, 并结合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 (河南考区) 无纸化的考试特点, 要求学生全部参加该考试, 并以等级考试的成绩算作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强化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效果
(一) 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经过我们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之后, 学生的测试成绩逐年提高, 一次性通过率不断攀升, 从最初10%的通过率, 到后来的通过率59%、66%, 2007年, 2750全校人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 (河南考区) , 通过率为83.82%。
(二)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加快捷地掌握计算机的实践操作, 增添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所以学生对本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课下依据自身情况, 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较强。
(三) 有利于由单一知识传播教学向启发性教学的转移
通过以上的改革, 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播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 增加了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教师开展启发性教学。
(四) 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由于地区差异, 学生在入校时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这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教材中基础篇和提高篇的编排方式, 为课堂上的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掌握基础篇即可, 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则可依据提高篇内容提出问题, 展开讨论, 使课堂上不再出现一部分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而另一部分学生很快掌握教学内容后却又无事可干的现象。
(五)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通过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互动,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实现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
这些明显的改革效果肯定了我们的教学改革, 表明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 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建构新型的教育模式还是成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探索, 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 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成为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 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使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的使用计算机。
浅谈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设想
根据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加以分析来看,社会一直都呈现出较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渴求程度,并且我国当前的教学模式发展是逐渐是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等方面的趋势前进的,这极大的提升了计算机专业的吸引力度。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要求不仅仅只是需求扎实的理论体系基础,同样还需要极强的实践能力,所以,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改革实际上有着极大的必要性。下文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
我国各个院校当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从总体上来说,基本上相同,都是呈现出社会对于人才需求与学院采取的教学模式不符合的情况,这方面的现象实际上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体系发展,主要设计到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
在当前社会形势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相应更新速度在不断的加快,并且周期较短,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教学工作依然还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系统,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际上跟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速度,之间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并不能够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但是我国当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之中,绝大部分的计算机专业都是对于理论知识加以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无法进行良好的理论实践。我国绝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没有直接从计算机专业本身的发展实际来作为出发点,那么在这类型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形成制约之后,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1.2 师资力量的发展不够
计算机专业知识课程在我国近年发展的过程中,属于一个热门的科目,但是由于开设课程的时间并不长,并且该技术也是从西方所传递过来,这也就导致教学期间过于缺乏经验极为丰富的教师团队,依据我国的计算机专业调查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的能力都较为缺乏,这主要是由于部分青年教师本身的工作经验并不充足,便到学校中进行授课;而另外一方面实际上就是专业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量不足,同样也只是停留在基础知识上,而无法有效的将理论加以结合。
2 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思考
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思考实际上是基于我国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来制定的,同时也与整个世界计算机发展水平相机和,所提出的关于未来计算机专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几个方面的思考。
2.1 网络化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对于多媒体、局域网、互联网等加以利用,在多方面综合完善之后所形成的现代化新型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这类型教学模式本身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对于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有着更好的教学丰富效果,同时,网络化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本身是没有任何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制的。此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直接通过多方面的资源、信息加以规划后,促使教学期间的教学内容更加灵活,但是网络化的教学模式本身必须要以物力、人力、财力等几个方面作为基础的。
2.2 层次化教学模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是极为枯燥的是填鸭式教学形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说微乎其微。而层次化的教学模式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对于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收获,教师本身主要可以针对学生当前实际呈现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理解水平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得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更够更加平衡化的方向发展,例如针对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采取重点培养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能力的掌握力度,促使教学模式本身的管理效果得以强化。一方面,层次化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实际学习效率,而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师生之间所进行的交流。
2.3 顺序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本身对于实践和理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混淆性。而顺序型教学措施本身在执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将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学习进行良好的结合,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更加统一的理论知识讲解。
2.4 实践型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对实践的要求很高,而且本身计算机专业即是一门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性比较强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通过操作性示范引导学生一同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操作,对于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一定要加强实践的力度。
2.5 分组式教学模式
分组式教学模式即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相互促进为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6 综合化教学模式
综合化教学模式的内容即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中穿插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人性化理念教学法”和“双元式教学法”等,保障教学模式的新鲜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度,以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确的定位自身的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本身的改革,实际上是一项较为系统性的工作,改革的执行并非是对于某些方面的改革,而是对于多方面、多层次的改革,在完成改革工作之后,能够切实有效的促进计算机专业本身的教学与改革方式相结合,如此一来,便能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谋求更好的教学模式应用。此外,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计算机教学水平提升,还应当要针对学生的操作水平加以强化,这方面实际上所注重的核心就在于对于综合性计算机人才加以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广东,王秋荣.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33).
[2]周冰,周超.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7).
计算机教学模式 篇9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校将信息处理的方式迁移到“云”上。高校如何利用云计算的优势,探索将云计算辅助教学融入到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去,进行顺应社会就业要求的教育改革,是目前面临的挑战。
我校开展了关于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项目的研究,希望利用云计算的诸多优势,对实验室软硬件环境、教学所需资源、以及具体实验模式进行尝试性的改革。
2 云计算和云计算辅助教学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基础设施和服务(Iaa S)、平台和服务(Paa S)、软件和服务(Saa S)等概念混合演绎并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e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和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的融合发展[1]。它描述的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访问的系列服务,由一系列可扩展的应用组成。云计算所包括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都通过服务的各种形式,以互联网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并且将资源按照需求进行动态的扩展和分配。用户按照需求选择使用云计算中的各种资源服务,并且按实际使用量免费或者支付一定的费用。
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其含义是指在云计算的环境中,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云服务”,构造适合现代化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的开放式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2]。
3 云计算环境下实验教学课程的构建
我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拥有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配置了多间专门的实验室。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高速校园网络的全面覆盖,为云计算环境下实验教学课程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依托成熟的校园网资源,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多个相关精品课程资源库,充分挖掘网络教学资源。构建云计算所需要的整个互联网的软件资源环境也非常丰富,涉及到教育资源的软件种类很多,例如谷歌、百度、百会网等多个知名网站都有类似资源[3]。所以整个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在整合现有实验室软硬件资源的前提下,依托高校丰富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拓展传统教育到丰富的免费网络资源中去,能够支持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变革和创新。
4 云计算环境下实验教学课程实施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带来教育在环境建设、资源整合、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变化[4]。我校在计算机基础全程实验课的基础上,通过对四个实验班的教学培养,从多个方面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云改革”。以下对于云计算环境下实验教学的实施进行了讨论。
4.1 云计算信息化编辑软件的在线使用
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传统的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进行单机版的上机操作。网上的云计算信息化编辑软件,将办公工具的使用与数据存储、协作办公、云计算进行无缝整合。学生使用云计算资源作为文件的编辑和发布平台,在编辑文件的同时,通过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一起进行文件的编辑。学生也可以直接使用手机,随时访问网上云计算资源,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实现所有流程环节的畅通。
4.2 利用云计算学习如何进行新的信息化管理与演示
教师介绍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的管理和演示模式,能够有效的提供信息的存储、分类、编辑、展示以及共享等功能。学生可以建立和撰写信息,使用网络硬盘等方式,进行视频和音频文件的在线编辑和展示,使信息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4.3 基于云计算的多人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教师在班级中按照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组合的原则,明确学习目标和实验内容,在网上形成云环境下的协作团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团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由老师直接解决,而是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共同解决,加深学习的印象。同时教师利用多种学习方式,例如:案例分析法、任务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拓展。
4.4 使用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在线网站开发系统
网页制作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使用专门的开发工具,采用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模式,整个开发过程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教师在这方面,尝试性的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协作平台,使得整个网站的开发过程类似用建立和编辑博客空间。这种网站的建立和编辑方式,技术门槛较低,学生利用这种软件资源开发模式,制作较为精良的网站。其中云计算服务在课程中的具体分类如表1:
5 云计算环境下实验教学的优势
在国内外的教育领域,云计算的应用也得到认同和大范围的推广。北卡莱那州立大学(VCL,Virtual Computer Laboratory)2004年开始提供云服务,到2009年,据统计为本校3万多师生提供云计算服务,云计算资源访问达到10万多次,为州内七所其它大学和社区医院提供云服务,并且在将来计划将应用扩展到更多的学校[5]。2007年Google和IBM联合推出云计算活动,多所著名大学,包括卡内基梅隆、斯坦福、麻省理工大学都参加了该项活动,清华大学也与2008年加入此计划[6]。2010年澳大利亚的麦考瑞大学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电子邮件服务全部外包给提供云计算的服务商,并且有很多高校也在考虑这种方法,以节约资源并且获取更好的服务。
我校在高校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在整个课程中尝试性的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到传统实验教学中,经过2个学期的观察,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促进实验教学的更好完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5.1 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引入新的实验手段
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用虚拟化技术提供存贮、编辑、计算、平台服务等多种资源,支持多用户的软硬件服务要求,不必下载安装,软件的应用服务呈现虚拟化、多元化、服务便捷化的发展趋势。教师在实验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云计算多方面的应用优势,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提升实验环境和优化实验内容,进一步解决实验资源不足以及实验方式老化等问题。
5.2 节省建设费用优化资源利用
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对于学生端计算机硬软件要求均不高,实验教学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配置来获取所需要的云服务,不用因为软件要求不断提高而经常性的对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这样可以有效整合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合理利用老旧计算机设备,有效提高基础实验室的利用率和使用年限。
5.3 创新实验教学,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时代发展对于学生就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于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利用协作型、任务型等多种授课教学模式,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利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环境,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7]。
6 云计算在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关于云计算在计算机基础实验课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学期完成后,对于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进行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卷调查,其中参加问卷的学生有198人,有效试卷为190份,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具体如下:
6.1 课程小组学生分工需要清晰明确
课程中许多地方都需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完成布置的各项任务。但是小组成员之间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教师很难掌握的非常细化,难免有些学生“搭公车”,没有很好的参与到任务中。所以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的同时,应该设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并且清晰明确任务,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完成小组任务
6.2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紧跟时代信息发展
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也是对教师的考验,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掌握最新的专业发展情况,带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6.3 打好课程专业基础,循序渐进发展
云计算知识的融入,应该在各操作知识点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云计算作为一种工具和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基础专业的掌握和运用,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
6.4 课程实验大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课程的进行还属于探索阶段,少数班级小规模的授课,没有形成完整和规范化的教学大纲。教师的经验和专业意识起到主要作用,整个授课过程比较随意。这种情况下,各个班级的授课内容和重点不一,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学习和进步。教师团队需要加强交流,统一实验大纲,对授课的知识点和形式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保证教学效果。
摘要: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带来教育在环境建设、资源整合、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变化。文章阐述了学校对于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教学创新尝试,从多个方面构建和实施了基于云计算的课程模式。总结了云计算辅助教学对于提升实验环境和优化实验内容,满足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势,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实验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云计算,云计算辅助教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4):91-93.
[2]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73-77.
[3]王庆波,金涬,何乐等.虚拟化与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27-129.
[4]李刚健.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计算平台架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2011(1):79-81.
[5]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0).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EB/OL].http://www.ed.gov/sites/default/files/netp2010.pdf.
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为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熟练计算机网络制式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也存在很大的优势, 但是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还存在了一些问题, 导致了计算机教室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效果不明显,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还不够, 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来进行改进,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 给计算机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1 计算机网络教学当前的问题
通过总结多年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经验, 目前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网络教学教材的选取。我国高校从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快三十年的过程, 但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教材还是选取以前的《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软件》等教材。科技的发展带动的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 每一年都出现了很多的计算机新技术, 但是目前的这些计算机专业使用的教材对于新技术的内容是个空白, 并没有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就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容易造成脱节, 而且在高校中的计算机教学大部分是以理论的学习为主, 讲授的内容也都是千篇一律的基本原理, 对于学生今后在工作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网络故障等具有一定实践性的内容很少提及, 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学习重要是理论知识, 与实践脱节。
(2) 计算机教师个人业务能力有待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说有特殊的要求, 要求教师非常了解计算机的知识, 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里面的计算机教师并不具备大型网络的设计建设经验及能力, 只是在学校里面学习到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然后获得了一个较高的学历, 进入高校任教, 虽然能够在理论方面来指导学生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知识, 终究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而且对于目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 如果计算机网络教师不能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也将会落后于社会需求。
(3) 教学模式需要灵活多变。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课堂上, 除了需要讲授网络原理, 还需要教师展现给学生们, 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应用, 目前高校里面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但是在课堂教学上, 教学模式还是很单一, 主要由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并且教师的课件质量还有待于提高,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不了, 如果没有实践相结合, 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课堂互动, 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高, 更不用谈创新能力, 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模式需要灵活多变,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要求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实验, 首先就需要一个计算机的工程实验室, 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来建设。
2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就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以及改进模式四个方面来展开谈论。
(1) 教学内容要跟进时代步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要求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内容需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这就需要优化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结构, 在教学的内容上要有所创新, 在计算机网络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引进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同时, 除了讲授理论知识,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 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内容制定, 首先要有合乎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大纲,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这几十年, 基本上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需要是计算机的基础理论, 例如计算机的分层体系, 信息编码等。计算机网络教学的重要需要放在TCP/IP协议以及路由器上面,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网络应用和设计也需要纳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材选取要合理, 适合学生。
(2) 强化计算机网络教师队伍。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的特殊性更加的突出, 应为计算机网络这门课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如果没有一些实践经验, 那么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理论和操作就不会很熟练, 那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近年来, 我校对于教师的选聘也提高了标准, 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被纳入到我校计算机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来, 让计算机网络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 学校规定了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求计算机网络教师除了在平时不断学习计算机网路新技术外, 还要积极的参与网络资格的各类认证考试, 同时建设学校的实验室和局域网络, 计算 (下转74页) 机网络教师还参与到申请各项科研项目中去, 用科研项目带动计算机教学效果, 这样计算机网络教师除了深厚的理论知识, 还拥有实践的经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轻车熟路, 带领同学们取得好的成绩, 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3) 教学方式的改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学习纯理论的知识是一件很枯燥的事, 特别是像计算机网络这样的专有词汇多的课程, 如果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堂上由教师一味的讲解, 学生将提高不了学习的兴趣, 于是需要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 目前有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值得计算机网络教师们去学习, 例如:多媒体教学法, 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 视频的效果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吸收。类比教学法, 用实物、事件来形象化理论, 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讨论教学法, 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去思考, 是促进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同时可以活跃计算机网路课堂的气氛, 促进师生之间互动。案例式教学法, 将理论应用与实践之中, 形成各种应用实例。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主动去掌握与认识问题, 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创造的能力。情景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教室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类似真实的情景, 让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更贴切体会理论涵义。启发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悬念, 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
(4) 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创新设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几个环节:理论、练习、实验、实训、考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各类问题, 然后结合到学习中去, 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结
在计算机专业的所有课程中,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它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所用到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首先从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 然后重点讨论了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 给广大的计算机教室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郎薇薇.浅析PBL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 2011 (07) .
[2]刘佳.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探讨——基于物联网市场需求[J].现代商贸工业, 2013 (06) .
[3]陈佳泉, 朱莉, 黄钢.辩论法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 2012 (07) .
[4]吴建军.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浅探[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10 (02) .
[5]宋燕辉.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09) .
[6]张新刚, 王保平.创新型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2 (09) .
[7]司海清.关于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06) .
高中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模式;创新教学
一、教学模式创新,应以学生兴趣为指引
在以往的高中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不注意学生兴趣的调动,内容枯燥无味,也就是教师以本为本、理论教条,不注意问题的创设,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很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校计算机要求不严,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上课时懒散只是让学生在电脑上玩玩游戏,从而荒废了学业。所以,计算机的教学要重视课堂情景的创设,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计算机课堂上面,建设一个友好合作的师生氛围很重要,把那些计算机上面那些抽象的概念用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去表达,或者计算机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来制作一个幻灯片,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置身于丰富的教学情景里面,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积極性调动起来,让创新成为教学模式进步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模式创新,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例如,我在教授如何利用Excel来求和这个知识点时,可以以一份考试成绩表为范例,要求把两个人的成绩总和求出来。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按照以往的数学知识就是依次累加求出结论。这是两个人还少,但要求出20人或者更多,如何去解决?学生于是在思考,在发生疑问,刚才那个方法会不会太繁琐?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摸索,通过实践,发现Excel软件中有“∑”求和公式,从而很快地完成操作。我然后就及时提醒,在Excel中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应用,在应用中产生疑问,从而可以创新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创新学习需要以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及时点拨,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作者单位 青海省乌兰县蒙古族中学)
计算机教学模式 篇12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1.1 以任务为主线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中, 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如何设计任务, 这个任务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因为任务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主线, 师生之间要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双边互动, 并最终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任务的有效分类与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任务设计。根据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长可将任务分为:学年任务、学期任务、期中任务、单元任务和课时任务;根据任务所产生的结果可将任务分为:作品展示任务和问题解决任务;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可分为:基本任务和扩展任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为: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 等等。
1.2 以教师为主导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和过去相比, 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五方面: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任务情境的创造者;学生完成任务的帮助者;任务完成的评价者和课堂教学监控者。
1.3 以学生为主体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 比较适用于操作类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学习, 尤其适用于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协作交流意识;四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优势
2.1 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传统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常见的做法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可能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能也得不到有效地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师生的角色扮演,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角, 教师在教学中充当配角, 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在教学实施中, 随着一个个既定任务被完成, 一个个重要知识点被掌握, 学生的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 学习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避免了过去单纯式、直线式的教学方式, 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逻辑关系。比方在上“图文混排”一课时, 常见的、传统的教学做法是:教师先全面介绍“图片工具栏”中各按钮的功能, 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分别练习各个工具按钮。这种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解决应用软件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如果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电子报刊的排版任务, 使学生不仅能摸索出图文混排的操作方法,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简单重复别人已走过的路, 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 一方面要给学生留有想象、创意的空间, 另一方面还得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创新思维、综合实践的机会。比方在上“修饰文本”一课时, 学生既可以照着教师的要求去操作、去修饰, 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采用艺术字形式去修饰。当然, 完成任务的方法有很多种, 它是一种发散性的、开放式的思维方式, 学生要从“多角度、多方式”的去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采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完成任务, 这样一来,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4 有助于针对性因材施教, 实现“分层次教学”
由于个体先天或后天的差异, 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上存在明显差异。有些学生因为动手操作少, 对技能很生疏;而有些学生因经常使用计算机与因特网, 技能非常娴熟, 面对这一差异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则可以将同一教学目标设计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所设计的任务是开放的, 对于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可以先从最基本的任务操作入手;对于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可以先完成基本任务, 然后进行知识拓展, 完成高一级任务。另外,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协助等形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
2.5 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的形式有多种, 如“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互帮互助、意见交流”等, 计算机教师可采取上述形式,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促进学生之间沟通, 让学生学会表达见解, 学会聆听他人意见, 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 这种认知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更客观的分析和认识,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见识, 发展他们的智力, 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主要原则
3.1“任务”设计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设计目标时, 首先自己要把教学总目标吃透, 并能精准地把总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 然后把每个小目标的内容都设计成易被掌握的“任务”。在设计“任务”时, 根据知识掌握程度可把认知目标分成“了解、理解、掌握”三个等级;根据熟练程度可把操作目标定位为“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同时,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信息素养的指向, 要避免学习目标的片面化, 切不可将任务作为纯技能训练, 而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3.2“任务”设计可操作性要强
计算机专业属于理工科, 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 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目标时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完成的任务。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 最后完成既定的任务。毕竟学生如果身体力行、动手实践会比光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效果会好很多。
3.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由于学生在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所以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 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年龄结构、兴趣爱好等内容, 遵循由外及内、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实施教学, 尽力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任务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多为学生思维活动留有余地, 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4“任务”设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 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要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搜集资料,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注重“以教法促学法”,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3.5“任务”设计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 教师要注意创设与任务相符的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研究“任务”, 使学生在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情境中学习。所设计的任务应更多源于学生熟悉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一是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教学;二是将计算机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事例) ,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欲, 拓展学生经验, 提高学习效果。
4“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
4.1 重视“任务驱动”与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如前所述,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所以教师在上“应用软件”一课时,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软件的各项功能, 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技巧, 还要让学生了解该软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实践证明, 单靠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就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育对象和背景条件等, 灵活、恰当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并将各种方法优化组合, 从而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
4.2 以任务为主线,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 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多角度、多方面来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设计时, 一是任务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设计的指向, 任务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都是不断向教学目标靠近的过程。二是任务设计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 在设计任务时, 要突出每堂课教学重点内容来细化。三是任务设计要以学生的特点为出发。任务设计时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结构、兴趣爱好等特点, 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 对于新内容或难内容的教学任务, 教师最好事先讲解清楚、操作到位, 以便于学生的自学。
4.3 转换教师传统角色,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 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学角色, 要实现从过去的知识“讲授者、灌输者”到现在的过程“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和学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学生遇到问题没法解决时, 要主动为他们的牵线搭桥;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 要适时、巧妙地向学生发问, 把学生导到教学中来;在学生完成任务时, 要对学生给予及时、准确地总结评价。
4.4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强调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注重结果, 而忽视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评价, 而忽视了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挖掘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教师就必须改变评价方式。实施多元评价, 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实行鼓励性评价,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消除后进生的自卑心理,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采用小组评价、集体评价方式,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5 结束语
总之,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 我们要充分把握“任务驱动”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 要为学生设计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多元评价,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教学即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又符合时代的要求, 值得我们计算机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是广大计算机教师应该重点思考和深入探讨的话题。“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是可以实现上述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任务驱动,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
参考文献
[1]蒋红星.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2]蒋友明.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8) .
[3]孙桂杰.任务驱动下协作式计算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 200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