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拾零论文(共3篇)
写作教学拾零论文 篇1
作文素有语文“半壁江山”之称, 它在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纵观现在的学生作文, 行动上“懒”, 心理上“怕”, 思维上“窄”, 语言上“瘪”, 技巧上“拙”, 从作文中看不到他们鲜活的个性, 更看不到他们锋芒的才情, 大部分都是拼凑“克隆”, 这不得不令人担忧。所以, 结合自己这些年的作文教学, 想谈几点写作议论文的体会。
一.化大为小精构思
近几年高考作文设题开放性强, 内容宽泛, 题目大, 限制小, 不少考生行文时驾驭不了自己的文笔, 东拉西扯, 漫无边际, 信马由缰, 从而造成严重的失分。俗话说“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其实这正好说明了要写好800字以上的作文的方法, 那就是“化大为小”的技巧。针对一个宽泛的话题, 如果面面俱到, 就会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 从而造成“意多乱文”“蜻蜓点水”的现象。自己曾经给学生提供用列副标题, 列题记, 反弹琵琶, 移花接木等技巧来将“宽泛话题”化大为小。学生掌握了化大为小的技巧, 在作文中慢慢熟练, 最终每次作文都能从小处落笔, 以小见大, 把文章写深、写准了。
二.思考创新巧拟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一个好的题目, 往往能紧紧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给老师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笔者在训练学生拟题时, 第一步确保稳妥, 先从一般的添枝加叶法做起, 针对议论文题目在前后加“小议”“谈谈”“浅论”“简析”“浅谈”等小技巧拟题。第二步要求直接以文章的论点为题目, 让学生行文时刻不忘紧扣论点, 不要偏离中心。等到学生都能顺利拟定议论文题目时, 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性思维来拟题。第一, 借用逆向思维拟题, 而把常见的成语或谚语之类, 略加改装, 反其意而用之, 赋予崭新的内涵。如《没有“异想”哪得“天开”》《“人比人, 气死人吗?”》《沉默是金新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等都是借用逆向思维而拟的好题目。第二运用“换元法”拟题, 即对名著名言, 谚语成语、疑问警句等富有生命力的词语中某个元素进行改换, 赋予新的内函。如《跟着金钱走》《常下乡看看》《怀才得遇》等好题目。第三, 运用辨证思维拟题, 就是运用貌似矛盾的短语成句子拟题, 以构成悬念, 引人好奇, 其实质是不矛盾的。如《愚公不愚》《可贵的“套子”》《冬天也温暖》等题, 无不吸引人的眼球。
三.熟虑深思美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作文也是如此。“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 我们怎样把作文的开头写得“凤头”般漂亮呢?怎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好自己作文的“凤头”呢?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为例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第一, 开门见山, 揭示主题。
这是一种单刀直入, 开宗明义, 直奔主题的开篇方式, 它在应试作文中显得尤其重要。这种方式避免啰嗦, 拖泥带水, 给人以清楚明白的良好印象。这种方法很好掌握, 只要注意, 使用开门见山法一要注意行文简洁, 二要注意紧扣主旨。
第二, 引用名言, 增色添彩。
引用名言作为文章的开头, 不仅可以使语言增光添彩, 而且可以增强论证的力度和深度, 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更有说服力。高考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这样的开头, “人是有感情的, 正如古语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 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 “感时花溅泪”的悲凄。这个开头起引古语名言, 巧饰“凤头”, 文采飞扬, 意蕴深刻, 让人“一见钟情”。
第三, 铺张排比, 文采飞扬。
以排比开头, 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 气势磅礴, 读来令人精神一振, 甚至赞不绝口。高考妙文《年轻的心》这样开头, “年轻, 代表永恒;年轻, 吟唱出欢乐;年轻, 充满了憧憬, 年轻的心, 总在年轻的期待中, 默默地剧烈着、狂执着、奔跳着, 那是一种执著、一腔热忱、一抹伤感、一份勇气。”这个开头妙语频出, 文采飞扬, 表现了作者丰厚的积淀。
当然, 开头的方法还有许多, 如设置悬念法、议论抒情法、对比立意法, 方法只要因人、因时灵活运用, 勤思多练, 就能写出不同凡响, 精彩新颖, 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头来。
在高考作文写作方面, 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搞好学生丰厚的积累, 赋予学生一定的技巧, 张扬学生真善美的个性, 相信不久的将来, 学生的作文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写作教学拾零论文 篇2
[作者]
[内容]
高中6册语文课本(必修),共42个单元,现代新诗仅4首,加上两首外国诗歌,算1个单元。只教这几首诗就想读写过关,是极为困难的。怎么办?我的办法是,排除障碍,强化读写。
首先,创设诱因。在高二上学期,我挤出5课时,让学生阅读郭沫若、卞之琳、舒婷、顾城等人的6首新诗(包括朦胧诗),旨在为下学期讲授新诗奠定基矗新诗反映的虽然是新生活、新思想、新感情,但理解难度并不亚于古诗。所以有些新诗学生读后常常茫然不知所云。这时,我于疑难处给学生一一点拨,竭力培养他们的悟性,帮助他们找到理解的门径。
学生由迷惘朦胧到清晰明白,这是一大进步。他们学到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自然就产生了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我趁热打铁,介绍一些诗刊、诗报和新诗集让他们在课余阅读。这么一来,学生读诗抄诗,便蔚然成风。
其次,运用浅易诗歌原理,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一)区分物象与意象。物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它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读诗写诗入门的向导。比如,自然界里的“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橡树”、“木棉”等是物象,但在诗歌《致橡树》里,“凌霄花”、“橡树”、“木棉”等就是意象,二者不可等同。(二)区分意境与意象。意境与意象是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意境通常指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砖石、沙子、水泥。意境虚,意象实,二者不可混淆。例如,《礁石》里的意象是“礁石”和“海浪”;而诗中的意境则是表现一个不屈的民族或一个求生存的人的不畏强暴的刚强性格和斗争精神。(三)理清抒情脉络。诗歌抒情丝缕与感情发展是一致的。如《就是那一只蟋蟀》,诗人的抒情是由外在到内在、从宏观到微观、由民族感受到个人感受,逐层向前发展。把握了感情的起伏变化,抒情脉络便显豁分明。(四)熟悉新诗语言。新诗的语言具有多义性、跳跃性、音乐性等特征,讲读时必须阐明。冯文炳的《理发店》,全诗八句,跳跃性大,容量也大。乍一看,诗意似乎凌乱,但补出省略部分诗意就明晰了。“胰子沫”、“人类的理想”、“无线电”是这首诗的意象系统。“胰子沫”是“匠人”用“剃刀”劳动的产物;“人类的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无线电”净化人们的灵魂。可见,这首诗是劳动的颂歌,表明诗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追求,暗示心灵美比外观美更重要。学生懂得了一点浅易的诗歌原理,犹如猎人获得一支猎枪,渔人获得一张鱼网,再读其他诗作,就不觉得特别困难了。
第三,指导写作。历年高考作文不准写成诗歌,但并不意味可以取消写作训练。因此,我仍把写诗纳入读写计划。学生通过写诗,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培养想像、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讲读之后,立即跟上写作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我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从写咏物抒情小诗入手,逐步学会运用集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复杂感情。一个学期,学生可以在日记里或小
“透镜”的教学拾零 篇3
现将“透镜”教学的拾零简述如下,用以跟同行交流,并望得到各位师长指教。
1、研制实验器材:如图1~图3所示;
(1)用瓶壁薄而均匀的玻璃小瓶装水立放,替代玻璃透镜安排学生实验(实验前教师先演示:装水立放的玻璃小瓶,在空气里对光的作用跟玻璃透镜十分相似)。
(2)“三束平行光源”(已经通过“科技成果技术鉴定”;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和展出,受到了很高的评价,样品已存放在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局”):前后移动灯座,可使三束光线发散或会聚;左右微移灯座,可调节三束光线间距;无需暗室条件(用书本遮挡直射的阳光即可),非常便于学生实验使用。
(3)学生使用自制教具(每件均能升降高度5cm)如图3所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改迸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知识,学生几乎都是通过实验探索、自学或教师讲解等渠道获取的,极少应用“理论推导→实验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的作法有:
(1)按图4所示:先引导学生依据光的折射规律逐步画图,得出玻璃凸透镜在空气里对光的有会聚作用,然后再用单束光源和梯形玻璃砖,验证其结论是正确的,教学效果很好。
(2)重视三条光线:图1的A瓶能显示凸透镜能把“平行主轴的入射光线会聚在主轴上”:B瓶显示“调试后的凸透镜能把过焦点的入射光线会聚成平行光”:中间的1条光线则证明:“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至此教师要强调:“光在真空里;在同种均匀介质里;光从一种均匀介质垂直射入另种均匀介质里;和光通过薄透镜光心时,是沿直线传播的”!明确“光的直进原理”的全部内涵)。
(3)依据凸透镜的三条光线,引导学生画图推导,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图5所示:
①当u>2f时,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实例:照相机);②当u=2 f时,凸透镜能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③当2f>u>f 时,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实例:投影仪);④当u= f时,凸透镜不成像;⑤当f>u时,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实例:放大镜)。
学生使用图3所示的自制教具,顺次验证上述5条成像规律正确无误,教学效果很好。
(4)教师小结:依据己知的物理知识(光的折射规律和凸透镜的三条光线等),应用数学工具(几何作图等)推导演绎、得出新的物理规律,并能用实验证明是正确的,这是学习物理的又一个重要方法!请同学们予以关注。
3、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1)对常见“透镜对光的作用”论述的质疑:请看下列实验事实:①图6显示装水的小烧杯,在空气里对光有会聚作用;②图7是用铅笔压住空小玻璃瓶(相当于“空气柱形透镜”),置入装水小烧杯里,它对光却有“发散作用”!其原因是:空小玻璃瓶把小烧杯里左右两部位的水,分割成两个“水凹透镜”,水凹透镜在空气里对光就有发散作用!
(2)得出结论:
①透镜对光的作用:是由“透镜的种类、制作的材料和置于哪种介质里”3个要素决定的!我们认为:只提透镜种类、丢掉另外两个要素的论述,是不准确的物理知识!实验证明:用玻璃和水等传播光速慢的介质材料制作的凸透镜,把它置于传播光速快的空气介质里时,它对光才有“会聚作用”! 反之凸透镜对光则有“发散作用”。“结论”里只讲“实验结果”、不提“实验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最大弊端!②据此课文里要补写“常见”或“常用”的“透镜对光的作用”。
因受篇幅所限,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等不再赘述。
4、学生实验拾零
(1)原理:①光的折射规律”;②成虚像时还要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2)调节:实验前要调节,要使蜡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①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蜡焰可以稍高点);②能在同一条直线上(蜡烛不得倾斜等);③镜面和光屏的表面还要跟光具座的轨道垂直等。(3)观察:要把试题的内容变为学生实验观察的内容,例如: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从蜡焰一侧看镜里有几个像?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4)数据:由于光具座的0刻线在左端,故要强调:①物距(决定成像性质)u=凸透镜光心处的示数,减去蜡烛中心处的示数;②像距υ=光屏中心处的示数,减去凸透镜光心处的示数。
(5)表格如右:①“像的性质”是由4个要素决定的,应该补充像的位置在“哪一侧”(可填像跟物是“同侧”或“异侧”);②表格右侧可以补充一列“应用举例”。
【写作教学拾零论文】推荐阅读:
写作教学法论文11-03
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07-13
优化写作教学方法论文09-11
写作教学有效性论文10-29
互动式写作教学论文05-27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论文09-02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05-14
四种在项目教学中常用论文的写作09-21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考应用文写作考查谈略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