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见解(通用12篇)
教学见解 篇1
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本的学科, 素描教学的任务是将造型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讲授给学生, 通过扎实而严格的造型训练使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在基础训练的全过程中, 老师的素养和才能起着主导作用,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适时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美术的魅力, 受到审美趣味的陶冶。
1. 正确的表现始于正确的认识, 对于初学者来说, 先天带来的观察方法是局部观察。
促使学生明确把握形体的整体性必须从对于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明确认识开始, 在学生的画面中经常会发现“形”不准, 还没有确定好头部的结构架就开始进入头发、眼睛、眉毛、鼻子的细节描绘。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察方法反映了思维的局限, 其原因就在于缺乏整体比较的认识, 局部孤立地观察所至。对此问题教师不能直接提出, 或单纯地纠正, 修改画面应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 去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 并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怎么画, 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 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认识方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辅助线。组织或检查画面, 中轴线衡量纵向的左右比例关系, 水平线推测画面横向的透视变化, 垂直线、斜线, 可比较对象各部位的上下、左右关系等。逐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 这个阶段要有耐心, 它是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恒心的苦练阶段, 通过对形体的分析比较, 从内部结构到外观现象作出有机的联系, 对于形体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 才能做到把握主动, 胸中有数, 才有可能塑出完美的形体。
我在素描课的教学上, 不脱离与速写的关系。大量的速写训练, 目的是让学生在短期内把形抓住, 这样对后面的学习比较有利。平时注重课堂上穿插一些大师的绘画经历, 如米开朗基罗有一次在完成一幅雕塑作品后, 请他的朋友们来欣赏, 很多人都称赞这幅作品太逼真了, 尤其是对他雕刻的胳膊和手这一部位非常赞赏, 朋友们走后, 米开朗基罗拿起雕刻刀把这只胳膊给砍掉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再美也是局部的美, 失去了雕像的整体感。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们印象较深, 颇感有趣。另外就是让学生作画时经常退后看, 在远处看自己的画, 避免死盯局部, 陷入孤立描摹的状态, 能不断调整画面整体感。
以上这些教学尝试, 大大改善了学生局部观察的毛病, 孤立片面的错误观察方法, 画面的整体感有所提高, 逐步树立起对画面的整体观念。
2. 构图过程:
面对一张白纸, 如果没有起码的布局安排的考虑, 几乎无从下笔。因此作画开始遇到的课题就是构图, 有意安排构图的训练, 把构图这一写生环节专门拿出来进行训练, 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构图训练, 以求形式新颖、独特。我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 欣赏塞尚的一幅《静物》从中体会构图的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 先由学生分析, 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这幅作品的丰富性, 不是依靠线条的方向变化, 而是着重借助于形状的差异, 画面用曲直、线条、物体的方圆大与小的形状对比, 显得活泼多姿, 而富有趣味。在具体的构图过程中, 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主体与宾体等几组关系反复斟酌, 寻求最恰当的表示方式, 以最有效的画面形式来表达感受, 传达意义达到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3. 教师示范辅导是素描写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学生学起来更形象、直观。
但要恰到好处, 针对性强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对较弱的学生, 每一次的训练目标要明确, 在他们的作画过程中, 出现问题老师不能给他们修改示范过多, 改多了学生将难于把握自己画面最明显的不足, 处于麻痹状态, 当学生自己反复修改多次, 仍未见起色, 在他们最失意, 内心十分渴望明确画面如何进行时, 老师及时立竿见影地帮助修改其不足, 学生才会铭记于心, 牢固掌握。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有时可连续完整地示范全过程, 让学生看清完整的作画过程, 有时遇到画面局部问题, 只需稍加调整即可, 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示范, 做到因材施教。
4. 在具体的训练中要注意长短作业上的互相配合, 不能顾此失彼, 片面强调于某一方面。
长期作业的人物素描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重形似而忽视神似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习作经常产生的病端。而短期作用, 能够保持对象生动的第一印象, 捕捉到人物瞬间即逝的生动情绪。相对于长期作业而言, 短期作业和速写是锻炼敏锐感觉的重要手段, 可以加深对于对象的理解, 尤其是对人物头像写生形神关系的理解。
5. 素描教学不能不重视形的准确, 但素描和一切绘画手段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表现, 是思想感情的宣泄。
情动于衷而表之于形, 是一种表现的艺术, 激情造就艺术, 没有情感则无所谓艺术。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体现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 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在学生的作画训练中, 往往存在概念, 机械麻木地表现对象, 使得作品缺乏生气, 造型艺术以形传情, 寓情于形, 以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传达感情, 感染观众。教学中贯穿情感因素对作品的影响, 如深秋的落叶, 暮春的烟柳引起伤感, 阴冷的暗绿产生“寒山一带伤心碧”的心理反应或色彩引起的振奋等, 引导学生多观察、体会培养艺术情感的表现。因为情绪的表现就存在于形体动态结构之中, 教师启发学生在动态特征上寻找含义以诱发表现热情, 如果学生只把比例、色调、线条看做表现这一特定形式感的手段, 只作一般交代素描就会平庸, 情绪表现就会消失。
总之, 在素描教学的实践中, 不断探索, 建立有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地位, 适时引导坚持严格基本功训练、重视生活感受, 促进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
教学见解 篇2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螺丝刀撬开筒盖、夹子夹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分析。
作文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3
【关键词】广泛地阅读 勤于观察 勤动笔 批改方法 先放后收
教育部门的领导到学校检查语文教学情况,都喜欢翻阅学生的作文本,并非常看重教师用红墨水批改的地方,以此来断定教师的教学态度。他们一般认为:学生作文本上的红字越多,这个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就越强。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说教师给学生批改的越多,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越快,那许多会写作的人在起步之时岂不都是靠别人修改文章才成为作家的吗?显然不是这么回事。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
要想写好文章,前人已有总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是靠阅读作基础的。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融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等于一炉,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一个读万卷书的博学鸿儒毫无疑问要比只识几百个汉字的人会写作,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广泛地阅读好比贮存粮食进粮仓,平时没有贮存,写时又到哪里去搬运“谷物”?又曰: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固然有点讥讽之意,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没有广泛的阅读作底子,到时候连抄也抄不来。这里最好的例证是写散文,行家说写散文就是要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这样浩瀚的文化渊源除了大量阅读又还有什么捷径可走?
其二,要指导学生勤于观察,要做一个有心人。
三十年代有一个散文家写了一篇《囚绿记》,讲的是他在书斋里苦闷彷徨之时,有一天忽地从窗外爬进了一线长春藤,作者生活在那灰朦朦的都市,且又“密封”在书斋里,才思当然枯竭。这突然出现的一点新绿,当然有一阵观察后才狂喜,因而他很自私地把它囚在书房。绿色象征春天、生命、希望,没有细心的观察,他哪里注意到身边这一点琐碎!又例:当代作家竹子写了一篇发古之幽情的《西陵古道》,她说她数次独个儿到皇陵去游览,在春天的晨光里,在秋天的夕阳里,看着巍峨的陵寝和那森然的古树,一种人世沧桑之感顿时涌上心头。人说写作要靠灵感,这灵感有时固然是在不经心时突然冒出,但有很大一部分是见到某物而触景生情油然产生写作欲望的。有一个作者,他说他发现一种内心卑微的人,生怕人家瞧不起,因而一见到胜过自己的人就哼小调,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惬意与充实。事实上,这种人是以外表的变态宣泄来弥补内心的空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说的是有道理的。
其三,业精于勤荒于嬉。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鼓励他们勤动笔,熟能生巧。时常有人羡慕画家勾勒几笔,人物的大致轮廓即刻栩栩如生;时常见到搞器乐的人一拨动琴弦,未成曲调已先有情韵,这奇妙的境界从何而来,是多少年的寒来暑往,多少月的日日夜夜呕心沥血练出来的。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打一天鱼晒三天网想作好文是异想天开。我从学校毕业任语文课的第一天起,就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勤学苦练。有的领导翻了我批改的学生作文本,发现上面的红墨水字不多。于是他就断定我的教学不负责任。可到了中考以后统分,我任课的班学生语文成绩竟考了全县第一名。有些人纳闷,有些人惊奇,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怎么教学超过了全县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朋友们问我有何奥妙,我说它的功效来源于每周一篇上,且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这些纷繁的本本如果全部批改,除非教师不吃饭,不睡觉。有人说我懒,实际并非如此,青年人要干的事很多,如果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批改学生的作文上,那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实践证明:我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兄弟班、兄弟学校的学生分数高,而只是作文,每个学生平均高出他们5分多!这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使我的学生赢得了上重点中学的机会,他们也为我争了一口气!人活着不能随波逐流,干什么事都不能步别人后尘,要另辟蹊径,开拓创新,这才是现代青年的人格。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不会有奇迹出现。
当然,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不重要,相反,它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要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对每个学生作文,一个学期起码要精改几篇,精改时连一个标点也不能放过,我曾经给一位学生的一篇作文改了49处标点!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在作文评讲时细细剖析,告诫学生以后作文要避免重犯这种错误。这样做教师省力,学生启发性也很大,何乐而不为?再一点作文指导也很重要。除了指导学生安排层次结构以外,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开阔思路的重要方法先放后收。何谓先放?放就是放开思想野马的缰绳,让它在辽阔的草原上任意驰骋,不受时空限制,这样就可以打开思路,放开手脚,占有的材料就多,写作文时选材的余地充分。何谓收?收就是把有关材料聚拢在一起,有目的地选择,看看哪些东西能写到文章里,使文章的中心突出、具体、生动、形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选材。在这同时,还要求学生列出作文提纲,注意事物的逻辑顺序。思维顺序,这样文章写出来后就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学生文章写好以后,努力提倡自改互改,从布局谋篇到字词句、标点都要反复修改,然后才誊到作文本上。虽然学生的修改不见得完全正确,但却练就了学生做一个有心人的良好习惯,天长日久,作文水平定有提高。
作文教学之路艰辛而漫长,但只要胸中有法,循序渐进,自然能让你的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有所专注,日积月累,作文有了活源,面对中考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职电工基础教学的思考与见解 篇4
一确定学习意义, 建立学生努力目标, 发挥潜能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是伟大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教育者的忠告。
让我们以“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为例, 来探讨如何建立探究式教学氛围。首先带学生回忆他们曾经接触到的模型, 带领学生们回忆童年时代风靡的电动玩具、迷你四驱车, 同学们兴趣大增,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玩具, 特别是这种普及性强的种类, 但此时要掌控好纪律, 因为每名同学都要谈论童年趣事, 这时就要给学生提出问题, 设立疑问, 尽量提高动力, 取得比赛胜利。接着就要介绍四驱车动力部分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电动机及小齿轮、后导电片1个、开关钮1个、电机罩、开关罩形成完整的直流闭合回路。可控地将直流电能转变成稳定的机械能, 并以运轮圆周转动形式输出。接着就要切入与课题有关的信息:电动机 (车的核心心脏) , 更换或者对内部的线圈和磁铁进行变更, 更换上比现有的电动机更好的原装电动机, 升级空间较小。对内部的线圈和磁铁进行变更是最常用的改装, 如变换铜线圈为银合金线圈换成稍细的线圈丝以增加线圈匝数, 同时更换磁力更强的磁铁, 以增加转速。这样以专业的术语分析学生熟悉的事物, 足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电流表中磁铁与铁芯之间是均匀辐向分布的, 所谓均匀辐向分布, 就是说所有磁感线的延长线都通过铁芯的中心, 不管线圈处于什么位置, 线圈平面与磁感线之间的夹角都是零度, 该磁场并非匀强磁场, 但在以铁芯为中心的圆圈上, 各点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是相等的, 就像四驱车中的电动机结构, 上述问题的实质是线圈通入电流以获得动力, 电动机获得动力, 指针偏转。
二注重氛围, 发掘学生潜能
首先给学生创建一个探究的氛围, 插入历史故事, 1831年8月, 法拉第把两个线圈绕在一个铁环上, 线圈A接直流电源, 线圈B接电流表。他发现, 当线圈A的电路接通或断开的瞬间, 线圈B中产生瞬时电流。法拉第发现, 铁环并不是必需的。拿走铁环, 再做这个实验, 上述现象仍然发生, 只是线圈B中的电流弱些。为了透彻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做了许多实验。这样就把课堂的氛围升华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平台。因为法拉第的实验改变了世界, 这听起来比较简单, 但是这对一名学生的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恰恰一名科学伟人的成功的源头都始于童年的兴趣爱好, 因此学习氛围浓厚。
在授课之初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给学生自己尝试的机会, 如果在学生掌握了现有的知识后, 他们就会被已有的知识模式所约束。例如,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实验, 教师把实验前的情况交代给学生, 让学生大胆想象实验操作和结果, 让学生以实验者的身份参与进来, 发掘其潜在能力。
三敢于提问题与疑义
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首先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 教师教学要民主, 对学生热情洋溢。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打开思维的大门, 提出一个个问题。例如,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当教师带领学生计算出各点电位时,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把零电位点改变, 计算结果还会是这样吗?”教师不要公布答案, 应立即组织学生大胆猜测, 然后再实际的去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增加了他们验证结论的能力。
四善于总结, 勤于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都是自己直接经历和体验的, 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 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 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个人教学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 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有限。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 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 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
参考文献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学见解范文 篇5
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动说手操作、尝试体验,在分析思考、对比总结。引导学生画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准确把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这节课基本达到预设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处理如何让学生较方便的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时,我经过一番思考,在铁架台上贴上有刻线的纸条,给学生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的测量结果较用刻度尺去比着测量提高了准确度,这样的处理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效率。这也让物体会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钻研,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3、课堂节奏的把握基本较合理,如果学生实验再紧凑一些,会给分析实验结果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4、在做探究实验前应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对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明确实验操作步骤会更有帮助。
5、在对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中,对拉力F的方向如不沿竖直方向去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没有明确让学生实验,并且在分析动滑轮实质时,也未作为一个知识点点明,可放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拓展。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的一些见解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教学见解
分层次教学是以差异教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实践,根据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身心、性格特点进行划分,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班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的,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寻求最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变,实践证明,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有效性起到了提高的作用,同时,也一定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学习习惯。由于扩大招生,初中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距离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施行分层次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选择。
一、调查分析,确定学生层次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通过询问、调查、测试、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中物理第一章的学习之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初步划分并编成A、B、C三组,将来根据学生的发展编组情况也应进行调整。学生的分层、编组不能单纯以学生成绩机械分类,而应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师生平等磋商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等的动态分层。在实践中,教师要和学生“用心交流”,做好学生分层的心理辅导。将A、B、C式的显性分层和教师掌握的隐性分层,学生自主定层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
二、将教学目标要求动态分层。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在课堂容量与难度上有分层的要求;针对学生智力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在课堂教学上要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环节,一般步骤可按照:自主学习,集体小组归纳,分类分层质疑,集体巩固,分类分层练习,这种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动静支配的问题。此外,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态、解题准确程度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各有成就感。
三、分层施教,共同推进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目标,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例如,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各小组学生合作完成成像实验,在C组同学主要的问题得以解决后,B组和A组学生针对各自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最终由B组和A组学生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巡视,指导A组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点拨B组学生发挥潜能,往A组靠拢;帮助C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四、采取多样化的辅导
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物理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大纲约束。同时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实验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五、考查和评价动态分层
考查与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要求和评价方式。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尽量不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批评。因为初中学生都已经接近成人,他们的自尊心非常强,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门在家庭中有着不寻常的地位,给予批评的场合一定要适当,不然的话,可能产生反作用。所以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论学生的回答情况有多么差,总是努力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也改变其他学生的看法,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则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其努力的方向,鼓励他们不甘落后,力争上游。对成绩好和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更上一层楼。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月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要求,让他们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保护信心。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位学生不仅成为“好之者”,更要成为“乐之者”。
总之,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实现个别化教育的常用且有效的手段,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教学对策,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相应的条件。最终我们会将实验情况进行小结,推出有关的成果,写出结题报告,对实验总结出来的一些中学物理分层教学经验进行全区的推广,对出现的一些问题写出书面材料。
参考文献
[1] 裴希山.分层次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62-65.
[2]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2.
关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个人见解 篇7
一、突出师生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之间的通信过程。虽然教学是统一的教学和学习, 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该是知识的互动、信息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 师生参与对话, 意味着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 而且是一种教育形式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精神氛围。对于学生来说, 互动指的是心理状态开放、主体性、创造性的解放。对于教师来说, 互动手段的教学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分享理解, 这个过程对教师而言不是毫无意义的牺牲和机械式的授课, 而是一种生命活动, 是专业的发展和自我的实现。对老师来说, “互动”的实施, 是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的需要, 是从学生的现实状态出发,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 课堂上, 教师不急于解释, 而是展示图表和模型及演示他上半身的动作, 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联系实际分析, 产生共鸣。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场景的启发, 师生互动, 视觉呈现, 上肢模型, 挂图, 指出肘关节,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的位置和名称及其他结构, 然后说明部分结构的作用, 要求学生看看和研究, 通过这样的手肘扩展和手肘屈曲得出结论。在开放的课堂, 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 教师与学生互动中真正地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只有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开放的、互动的课堂才能真正使学生了解生物世界的发展。
二、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学是基于实验的学科, 然而很多复杂, 微观的, 纯理论的知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 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直观呈现, 将不动手的内容可视化。而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 有其独特的优势,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
(一) 针对教学对象, 突出感性认识。一些初中学生没有形成抽象思维,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和感性认识有关, 他们的学习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课件中图片, 动画数量的增加, 如呼吸作用演示实验动画的显示, 使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等有了直观了解, 图片和动画可帮助学生加深感性认知。同时通过及时总结, 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概念有了明确理解。
(二 ) 把 握 教 学 重点 , 合 理分 配 主 次 。 中学生物学习的合理配置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声音与动画,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加强、提高相互刺激。如“血液循环”、“细胞分裂和生长”等, 通过多媒体模拟化难为简化, 易于学习和易于阅读。
三、面向全体学生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它是一个重要的点。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
(一 ) 尊 重 和 重 视 每 个学生 。 学生的智力没有多大区别 , 因此教师应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 给学生提供等同的学习机会。等同的学习机会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 在各种各样的实验探究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同时在实验组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承担相应的角色。在传统的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大多数时间是学生或教师负责操作, 其他学生只是看看, 或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懒得看。
教学见解 篇8
一、重视加强思想教育, 重视历史学习
初中历史老师是比较难当的, 学校把历史作为副科看待, 不仅增加了历史老师的教学难度, 而且也使学生心理形成一种轻视态度。初一初二不重视, 没有对历史形成知识化、结构化、系统化, 从而使初三历史教学走向畸形, 初三老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很累。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我经常给我的学生加油!
1. 下课与学生谈心聊历史名人、历史电视剧, 课上有时还有聊聊历史发展, 引导学生多多关注历史, 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只要学习态度端正, 历史同样也是会学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走出开卷考试的误区, 开卷不是满无目的的抄书, 不用记忆, 书中自有答案, 不用思考等。即使基础差, 只要你加倍努力, 历史知识你会一个个学透, 学以制用。在我的努力下, 很多学生愿意学习历史, 研究历史, 这样更不用惧怕中考了。
二、重视考试说明, 综合巩固复习
结合考试说明来进行复习, 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 就是中考的要求层次。
1. 牢记基础知识和基础观点, 加强训练, 夯实基础。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 重视整体把握, 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单元知识结构, 专题知识结构, 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 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 难记也难理解, 无法学好历史, 依据考试说明, 复习是必须注意知识的点、线、面注意整体的把握。例如, 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日战争 ( 即日本侵华战争) 等。复习中, 要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 即熟知每次战争爆发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等, 做到点线面结合, 复习到位。另外, 专题复习不仅要纵向联系, 还需横向联系。例如, 复习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次工业革命这一专题时, 同学们可以横向思考这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什么了影响。横向思考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影响着世界, 同样世界也影响着中国。
3. 重视知识的横纵联系, 复习时必须通过横纵联系, 用多样的比较视角,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了解历史全貌。例如, 复习中国近代史, 列强侵华是一条重要线索。近代列强不断侵略中国, 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 这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 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关注周年大事, 与时政热点相结合。例如,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 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复习时要结合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 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 对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答题技巧是关键
1. 选择题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 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 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 首先, 要认真审题, 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 以作出准确的选择, 根据关键字可以帮助你理解试题; 其次, 根据题型特点, 可以采用排除法和使用最佳选择法。
2. 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 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 ( 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 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 即知识的迁移, 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 首先, 是阅读材料, 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 不仅从文字上读懂, 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这样, 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其次, 是审读设问, 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 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 按要求解答。再次, 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从材料出发, 结合所学知识, 围绕主题, 组织材料解答。
3. 读史有感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一种主观性试题, 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 要审题, 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 其次, 要审定题目类型, 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 再次, 注意分值分布, 把握答题的重点部分, 作到全面思考, 找出要点。语言要表达准确。
4. 识图题是考查学生技能的一种题型, 考查的是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之间相关连接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 首先, 观察图, 分析图的类型 ( 图包括战争形式图、重要事件示意图、实物图等) , 找出相关信息; 其次, 与把图放在历史的背景下, 找出相关知识点; 再次, 结合设问, 弄明白命题者的意图, 结合史实进行回答。
总之, 只要中考历史基于考点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立足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探求答题技巧, 就会使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 有所提高,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摘要:在初三历史教学十余年的摸索中, 总结出一些略有成效的复习方法, 即重视加强思想教育, 重视历史学习;重视考试说明, 综合巩固复习;重视答题技巧是关键。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9
一、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可以当作一个教学范例,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课内, 而是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一篇或一组文章以后, 学生掌握的不应仅仅是这一篇文章的学法, 而应是这一类文章的学法。要培养学生以教材为指导, 积极向课外延伸, 从而达到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中, 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以教材为指引, 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二、利用网络拓宽阅读面
网络中可以搜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型图书,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在网络中获得各种知识。例如学生应该了解的名著名篇, 比如国内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 巴金的《家》, 钱钟书的《围城》, 鲁迅的《呐喊》, 等等;国外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托尔斯泰的《复活》,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等等。这些名著, 学生可能难以搜集齐全, 有的在市场上可能也难以买到, 无法全面涉猎。有了网络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 不受时间限制, 一次读不完可以选择时间再读, 有许多名著已经被搬上了银幕, 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 也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有效拓宽知识面。
三、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1. 前引后连, 自然过渡。
由初中升入高中, 对于学生来讲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新台阶, 教师有必要扶一扶, 拉一拉。针对入学新生, 应注意适时调整教法,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前引后连, 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如教《记念刘和珍君》, 不妨总复习一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七篇作品, 借此对鲁迅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又如教朱自清的《散文两篇》, 也可先复习《春》, 以使学生更充分领会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下“景”和“情”的关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 在知识衔接的同时, 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得到提升。
2. 重视实践, 培养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靠死记硬背记住了所学内容, 只能说明有一定基础, 往往不能灵活运用。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我认为, 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 只有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培养语文能力。
(1) 多读。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 朗读、默读、精度、略读, 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 课本要读, 报纸要读, 科技文章也要读。什么书籍都应有所涉猎。
(2) 多写。据统计, 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 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 初中一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 每次五百字, 三年总计约两万字, 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 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 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还要注意, 作文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可互相评改, 以互相启发, 拓宽思路。
(3) 多说。传统教学多强调先生讲, 学生听。学生明白了, 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换一篇文章, 又不知所云。应提倡鼓励学生大胆说, 大胆讲, 可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 课末五分钟质疑等活动, 提供说的舞台。
四、做好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与教学的有效性
应该说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一位朋友说:待在教室里不觉得课长, 就是一节好课。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 让学生觉得漫长甚而痛苦的课, 肯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现状”, 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性的地位。
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还要注重课堂对话。因为学生的价值不在于帮助教师证明已有知识和真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而是和教师在对话中一起成为知识和真理的发现者和征服者, 而学生的生命价值就在这一次次的发现和征服中得以彰显和提升。
如果用于漪老师的话说, 八个字就概括透彻了———胸中有书, 目中有“生”。当教师腹有诗书, 能够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地处理教材, 而且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他的课堂将会摆脱低效、无效的状态, 逐步走向有效、高效。
五、要着眼于阅读, 复归于言语
总的来说, 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是使学生掌握祖国母语, 通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来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 使之成为人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个目标, 就必须摒弃语文教学的应试理念, 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推到首要的地位。中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 有两个途径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阅读, 二是言语的科学分析。
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基本方法。培养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而阅读正是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阅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的过程有思维的参考, 伴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过程由于声音的干扰, 不利于思索, 但容易激发情感, 有助于对课文情境的体验。二者都可增强语感, 是相辅相成的, 不可偏废。教学中应改变对课文重思想分析和语法分析的习惯作法, 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默读和朗读上, 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有意识地扩大课外阅读, 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明显加强,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会相应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放在首位, 教师的工作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书籍装帧设计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10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创造性思维
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刻骨、刻竹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出现及广泛应用,书籍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一个国家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其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书籍装帧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发展到当今的艺术创作。如今书籍装帧已不再是简单的印刷纸张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广博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书籍装帧设计应具有商业性。书籍是放在书架上的商品,在具有展示性的同时,还应有吸引读者的功能。它在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还要能刺激读者的阅读欲和购买欲。
书籍装帧设计是大中专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其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质量。针对当前这一课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笔者围绕如何使学生更新观念、扩大视野、充实技能和增强创造能力,提出如下见解。
1 更新书籍装帧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人片面认为书籍装帧就是封面设计,对书籍的形式美也狭隘理解为封面设计美。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出版界,书籍装帧整体设计观念开始萌生并迅速流行。出版社要求美术编辑不仅局限于设计书籍封面或加上设计护封、插图,而且要对该书的整体,从封面到环衬、扉页、辑页、目录页,从内文的安排、题头图、尾花以至装订、用纸等,都要全盘考虑,统筹规划,精心布局,进行统一的、和谐的整体设计,将装帧视为书籍的形式美,使全书的整体设计成为理想的三度空间的结晶。这种装帧观念的更新与扩展,对书籍出版界而言堪称具有飞跃的意义,为书籍由思想精神粮食向具有艺术美的完整艺术品发展开拓了新的坦途。笔者认为,在书籍装帧设计教学中,应当向学生重点阐述和充分演绎上述新理念、新观点,奠定学习书籍装帧技能的良好基础。
2 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
2.1 书籍装帧的任务
根据书稿的内容、性质、读者对象和市场需求,策划并制定全书总体装帧的设计方案,以确定开本、排印工艺、图稿配置、装订方式和材料选用等,从而达到全书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版面清晰、阅读方便的目的。
2.2 书籍装帧设计的内容
(1)美术设计。包括封面(封底、书脊)、护封、函套的设计,附件(如扉页、环衬、目录页、辑页)的设计,插图、文内修饰图的设计等。
(2)技术设计包括开本、版式、附件版权页、作者简介的设计。
(3)材料、制作设计。包括纸张、封面等材料的选择,书籍装订方式的设计。
以上各项设计分别由美术编辑、技术编辑承担。熟悉全书内容的文字编辑也应该参与或协助书籍的装帧工作,对该书的装饰设计提出原则性意见和艺术评价。
2.3 书籍装帧的设计原则
鉴于书籍装帧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装帧设计必须遵循下列重要原则:一是时空性原则。即装帧设计既要有现代意识(现代感、现代风味,符合现代潮流),又要有地域意识。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又各有特色,应当体现在各民族的出版物装帧设计上。二是个性化原则。每本书都有不同于其他书的个性,并应当体现在装帧设计上,使之具有独创性,与有个性的书籍内容浑然一体。三是整体性原则。即书籍的装帧应当从该书的性质、内容出发,基于内容与形式构成一个整体的理念进行设计。四是美感原则。即装帧设计要遵循美学的原则,激发读者美的感受。五是经济原则。即装帧设计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既要考虑节约人力、物力,又要兼顾方便生产,缩短出版周期,降低书籍出版成本。
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是包括书籍装帧设计在内的艺术创作的源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书籍装帧艺术品位和总体价值。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独具风格的装帧设计是书籍装帧的最高境界。成功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完成装帧设计的书籍,无疑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笔者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特定品质和创造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和发掘这些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谆谆善诱,注重培养,使之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得以充分凸显,充分发挥。
3.1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过程
有学者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过程都有某些共同的次序特点,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主要是兴趣盎然地广泛收集资料和媒介,其间会产生激动、疑问、思考或困惑。第二阶段是酝酿阶段。其间隐喻思维趋于活跃,视觉形象重新组合,可能获得突发的灵感、顿悟。这是至关重要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解释阶段。其间答案骤然涌现,思维空间豁然开朗,装帧设计者会匆匆挥笔绘出草图。第四阶段是核实和修正阶段。设计者完成草图和最后构想,展现新创造的形式。
3.2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根据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的上述规律,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使学生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作出独具风格的个性化作品。一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思考,画龙点睛地解答其质疑和困惑。二是引导学生酝酿隐喻思维,重新组合视觉形象。教学实践证明,在充满活跃氛围的课堂热烈讨论中,学生经常有灵感“顿悟”的火花闪现。三是帮助学生加强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思维与视觉传达功能。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在设计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创意思维和空间思维,试图在创意中营造视觉语言的通约性。四是帮助学生完成草图绘制和最后的构思。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特别强调装帧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正如尹定邦教授的《设计目标论》中指出的:“设计应该拟定自己的目标,简单的设计要拟定相对简单的目标,复杂的设计则通过艰苦的劳动和严格的程序去拟定科学目标,交流的、先进的、完整的、有个性、有重点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强调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和信息传播功能是最基本的,也是为设计目标服务的。至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最终转化成为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书籍装帧艺术作品,从而圆满实现书籍装帧设计的个性化目标。
3.3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提高书籍装帧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和创造能力,使其艺术潜能和审美个性得到充分开发,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强迫、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向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切忌向学生单一灌输某种艺术观念,否则难以形成“知识对流”而引起学生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书籍装帧教学中,最好通过典型实例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形成师生交流、互相促进的生动活泼局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与生俱来,尊重人的主体性就是对人的个体价值的欣赏。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宽松、自由驰骋,充分发挥艺术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最后,在基本功训练中,要让学生带着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体验、思考,“不为律所锢,不为形所拘”,做到融创造性思维于技能训练中,鼓励艺术个性表现,而教学模式则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主观情感表达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
4 结语
著名美学理论家王朝闻先生说过:“书籍装帧的自身有特殊的内容。可以认为,它不仅是在解决形式美的问题,而书籍装帧本身就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内容。装帧不是可以任意改换的外加物……它是以具象的心态表现了装饰艺术家对书籍内容的抽象,这是书籍装帧的特殊内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综合性课题。必须全面更新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部过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在特质,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审美个性得到充分开发,从而达到书籍装帧设计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江奇生.谈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包装与设计,2008 (3):78-80.
[3]牛晓丽.浅析封面装帧与版式设计的作用[J].出版发行研究, 2008(1):56.
如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见解 篇11
一、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求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而言之,启发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防止了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精神。
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过去的应试教育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填鴨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从整体上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前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容易使教师形成一种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上课变成了一项生产过程,变成了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分段,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等几个环节。这种方式将一篇生动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则侧重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训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一)情景教学法;它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的特点表现在:1、强调要注重感情教育;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和挖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3、强调师生的情感应该相互交融与文章中,形成主客观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与审美情操升华,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篇比较传统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讲,由于时代变迁,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但是父子间的情感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镜教学,让学生回忆自己同父亲之间的感情,或者是通过观看一些精彩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情感。
(二)分组讨论合作法;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教师做到优质分组,在分组之后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互相进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老师在讲《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作者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相互讨论,要求每组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的间隙要参与到学生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避免使讨论流于形式。
三、综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12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具备师生互动、协作和共同发展的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思考的建构过程,也是师生围绕着初中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而学生的角色则是数学知识的建构者。另外,对话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方面的信息,而且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不但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并及时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调整,而且能实现师生的交流、沟通,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入。
二、数学教学活动是挖掘知识背景,揭示知识本质,以及探索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把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而不能作为结果去进行。如果仅仅去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只能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仿佛是镜中花,水中月。目前的初中教学活动基本上都在靠机械模仿和反复操练,利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这其实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对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十六字真言:展示背景、挖掘本质、暴露思维、推迟判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活的,有趣的,生动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不能把现有的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填鸭式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书本要进行二度消化。二度消化的定义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教过的讲授内容,进一步作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但是这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四、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学实践与应用,并实现巩固和升华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必须经过一定量的训练,也就是学生的数学实践过程,这一点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教师必须要注重训练题的质而不是一味地注重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精选例题、习题和训练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和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所熟悉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一句话,要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五、数学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促进学生的品性、人格的发展和数学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观念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丰富、态度的转变和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彰显个性、体现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过程。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初中学生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彰显学生的个性,使得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又是教育的目标和追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其差异,尊重差异的存在,善待差异,全面了解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努力为他们提供“自由空间”和“探索空间”。
正如肖川博士所说:“完美的数学教学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和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和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经验基础之上,用教师的热情、关怀与责任去带领学生畅游数学的海洋。
参考文献
[1]杜和茂.讲授学.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2]陈杰.也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数理化研究.2009.
【教学见解】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几点见解08-03
新见解05-15
方法见解08-22
《归来》-影评-个人见解05-26
网络的见解作文07-25
睡眠的见解作文09-14
信息保密个人见解11-11
见解的近义词06-01
庸懒散奢问题见解07-27
文天祥新见解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