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神文化

2024-10-31

中国门神文化(共6篇)

中国门神文化 篇1

会馆是明清时期异乡人在客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辞源》解释说:“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辞源》的解释比较模糊没有将移民会馆和行业会馆区分开来。韩大成在《明代城市研究》中则说得比较明确:“所谓会馆系寓居异乡城市中同一乡贯的官绅商民所建的馆舍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外出商民不断增加与城市中土著、非土著矛盾日渐加剧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组织。”会馆首创于北京清人杭世骏说:“会馆之设肇于京师。”会馆产生约16世纪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靖隆庆间。”

洪江古商城的会馆为移民性质的会馆。明朝时期古商城洪江尚无会馆最早的会馆是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江西人建立的“江西会馆”。此后全国18个省、24个州、80多个县的官绅商民在此陆续建立自己的会馆。最有名的会馆有黄州会馆、江西会馆、徽州会馆、福建会馆、宝庆会馆、辰沅会馆、七属会馆、贵州会馆、衡州会馆、湘乡会馆等十大会馆。“十大会馆”统领商界不仅承担了经济组织的职能而且还代替了政权组织的作用。

福建会馆天后宫

十大会馆的神祉及祀神功能

严昌洪在《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中谈到会馆的功能时说, 会馆一般都具有“祀神、合乐、义举、公约”四项功能。“祀神”是会馆的重要功能。洪江十大会馆将“祀神”作为会馆工作的核心馆馆有神庙庙庙有神祉。十大会馆宫名及神祉名称如下 (见表1) :

会馆神祉是十大会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祀神既是会馆的教化方式又成为各地移民的精神寄托。关于黄州会馆刘芝凤《发现明清古商城———湘西洪江探幽》一书介绍其宫名为“福王宫”我们认为其说有误。洪江黄州会馆宫名应为“帝主宫”所祀之神为“帝主”。理由如下:其一, 据蓝勇先生考证, 我国西南地区“最常见的便是湖广的黄州人兴建的帝主宫也称黄州会馆”“湖广籍黄州人供奉帝主”“故其会馆名为帝主宫”。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湖北黄州人在西南诸省所建会馆正如蓝勇先生所言皆名“帝主宫”而无“福王宫”之名。重庆、梓潼、云阳、四川三台等地建立的黄州会馆皆称“帝主宫”。如民国24年《云阳志》卷21记载全县有会馆54座其中湖北黄州帮所建的“帝主宫”15个。不仅如此黄州人在湖北汉口、恩施、陕西安康等地建立的黄州会馆也皆称“帝主宫”。如《施南府志》和《恩施县志》载:“帝主宫在北门外碧波峰之麓。”安康市的黄州会馆门楣上现在还有“帝主宫”三个大字。其二重庆、云阳、三台、恩施等地的“帝主宫”皆建于嘉庆与道光年间。三台县“帝主宫”大梁上尚存“大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初三日吉辰黄道楚黄众姓弟子建立”的墨字楷书题记。洪江黄州会馆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与黔、桂、渝、川之黄州会馆皆属移民会馆且所建时间相去不是很远宫名不会有异。所以我们认为洪江黄州会馆宫名亦为“帝主宫”所祀为黄州地方保护神“帝主”。

江西会馆“万寿宫”、福建会馆“天后宫”、衡州会馆“寿佛宫”、湘乡会馆“广济宫”皆为全国通用宫名所祀之神分别为全国通祀神:许真君、妈祖、观音和文昌帝君。徽州会馆全国通祀“朱熹”。新安乃徽州别称故“新安宫”所祀之神亦为“朱子”。辰沅会馆“伏波宫”、七属会馆“关圣宫”据其名可知所祀之神为“马援”和“关帝”。贵州会馆“忠烈宫”祀“黑神”。“黑神”到底是谁《清史稿·志五十九·礼三》说:“贵州祀唐南霁云”。南霁云在云贵地区俗称“黑神”贵州人普祀之。蓝勇先生考证“贵州移民会馆主要供奉唐南霁云”。所以我们认为贵州会馆“忠烈宫”所祀之神为“黑神”南霁云。蚩尤古之“战神”、“兵主”与黄帝战于涿鹿初败黄帝后为黄帝所杀尸分五处安葬其一葬宝庆。同时蚩尤为冶炼技术和金属兵器的发明人。古宝庆“子弟难于耕读多习工艺及星卜等技”。宝庆人多以打铁为生“东乡多冶及攻木之工”光绪《邵阳县志》卷一。蚩尤与宝庆人渊源颇深。洪江之宝庆人多从事手工业铁匠尤其居多且尚武。因此我们认为宝庆会馆“太平宫”所祀之神为“蚩尤。”

江西会馆万寿宫

十大会馆的神祉脸谱

洪江十大会馆所祭祀的神祉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为乡土神如黄州会馆所祀“三官尊神”帝主江西会馆所祀“吾乡福主旌阳许真君”徽州会馆所祀徽州籍理学家朱熹福建会馆所祀“天后圣母”妈祖。二为乡土神兼行业神如宝庆会馆祀冶炼业之祖蚩尤。三为英雄人物如贵州会馆之“黑神”南霁云辰沅会馆之“伏波将军”马援。四为佛道神者如七属会馆祭祀的“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衡州会馆祭祀的南海观音湘乡会馆祭祀的文昌帝君。“三官尊神”———帝主。“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总主上宫诸天帝王、士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地官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总主五岳帝君并治二十四治山、九土地皇、四维八极神君水官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总主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三河四海神君。由于三官为天、地、水诸帝共同之主故名“帝主”。

许逊———许真君。许逊祖籍河南汝南。东汉末年其父避地来南昌。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生于南昌县益塘坡。许逊生性聪颖博通经史精医理道术。西晋太康元年许逊出任四川旌阳县令。他居官清廉精心施政旌阳政良俗美社会安定。时旌阳疫病流行许逊药到病除活人无数。许逊归隐后以南昌逍遥山桐园为修道之地为道教“净明宗孝”派创始人。相传一龙为害许逊与其斗法降服此孽龙用铁锁将其囚禁于南昌西山庙殿下井中使江西免除了一大水灾故江西人称他为“江西福主”。为表彰其功德东晋朝廷将旌阳改为德阳乡人在桐园故宅建许逊祠将他逝世之日定为升仙日。宋时封其为“神功妙济真君”。朱文公———朱子。朱熹宋代理学家。祖籍歙州婺源县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光宗时历任知漳川、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宁宗初升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六年1200年故谥“文”。朱熹的理学主要包括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学说。朱熹以“理”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伦理道德学说强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和森严的宗法等级制。他特别重视“五教”并将其列入《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作为学者相与讲习和立身行事的准则。

天后圣母———妈祖。妈祖俗名林默娘。林默娘8岁时从塾师训读悉解其文义10余岁喜净几焚香诵经礼佛“13岁时有志道士玄通者往来其家妃乐舍之。道士曰:若具佛性应得渡入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诸要典。16岁窥井得符遂灵通变化驱邪救世屡显神灵”。她熟悉水性和海洋气候变化规律且乐于助人常常奋不顾身营救遭遇海难的乡亲和过往客商28岁殉难于海上救护事业。在福建人心目中林默娘是一个舍己为人、慈悲为怀的圣女。

“兵主”———蚩尤。蚩尤传说之上古神君本为九黎族首领。蚩尤铜头铁额神通广大以金属制造兵器装备优良与黄帝战于涿鹿败为黄帝所杀。蚩尤作为冶炼技术和金属兵器之祖广为祭祀。《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三曰兵主祠蚩尤。”许慎《五经异义·公羊》:“甲午祠兵。祠者祠五兵:矛、戟、剑、盾、弓矢及祠蚩尤之造兵者。”管仲《管子·地数》:“葛卢之山发而水出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

伏波将军———马援。马援东汉名将。少时曾学习齐诗良久无所成尝喟叹:“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为豪强隗嚣招募任命为绥德将军。建武十七年41年交徵侧、徵贰姐妹起兵作乱攻陷数郡。马援官拜伏波将军前去平叛。建武十八年42年春大破徵氏姐妹。第二年斩二姐妹传首京师。马援因此被封新息侯食邑三千户。但马援毫不贪功大飨部属士卒。随后率军平定峤南置封溪、望海二县。建武二十年44年班师回朝光武赐马援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同年领兵出屯襄国。第二年出行雁门、代郡、上谷乌桓见汉军至引军散去。建武二十四年48年马援领军讨伐武陵蛮夷次年病殁于军中。关圣大帝———关帝。关羽汉寿亭侯。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加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南宋孝宗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齐王”。元文宗在关羽的谥号前加“显灵”二5012006年第4期刘嘉弘洪江十大会馆神祉文化解读字。明代朱元璋加封关羽为“真君”使关羽从人变为神从此各地修庙奉祀。后来关羽被历代皇帝封赐为“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佑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成为我国历史上仅有的两圣人之一与孔夫子齐名。南霁云———黑神。南霁云魏州顿丘人家中排行第八。少微贱为人操舟。《资治通鉴》载:安史之乱时“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是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张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淮。霁去出城贼众数万遮之霁云直冲其众左右驰射贼众披靡止亡两骑。既至临淮见进明……啮落一指以示进明曰:‘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留一指以示信归报。’座中往往为泣下。”8后城陷“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黄州会馆帝主宫

救世菩萨———观音。观音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萨她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素以慈悲著称她的慈悲心愿最伟大、最突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正因为如此观音成了佛教大慈大悲的象征被佛教徒誉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悲观音”、“救世观音”。文曲星———文昌帝君。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其成为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蜀人张育自称王起义抗击前秦符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敕大修梓潼神庙敕封庙额为灵应祠。光宗追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理宗追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

十大会馆神祉的文化内涵

区域性。洪江古商城会馆林粒馆馆有神庙庙庙有神位。会馆的神庙设计基本上都是前庙后馆的建筑模式。洪江十大会馆都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神灵之位并将神灵的塑像和牌位设酌在会馆最为重要的位置宝座辉煌烛几焕彩宴馔之具丰富齐全神灯长明不熄香火常年不绝。每逢节庆与神祉的诞辰和忌日更是热闹空前。祀神为会馆树立了集体象征和精神纽带它既满足了同乡凝聚的需要又体现了宗法共同体精神。人们在走出家族宗法共同体圈子流寓异乡时需要一种精神支柱需要一种凝聚力他们期盼着一个熟悉的、公认的保护神保佑自己。于是他们选择了“乡土神”。这里所称“乡土神”为广义的“乡土神”即流寓之人在家乡和外乡所共同祭祀的神祉。帝主、朱子、许真君、妈祖等一府、一省之专门神祉自不必说“伏波将军”马援沅水流域的人们对他极为崇拜但说广为流传“黑神”南霁云是贵州人崇拜的英雄“祀之尤虔恪”蚩尤、关帝、观音、文昌帝君宝庆人、七属人、衡州人、湘乡人在家乡和家乡之外普遍祀之。洪江十大会馆神祉文化是对中国“祭不越望”的传统祭祀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望”地望即祭祀不超越神祉所辖之区域。《礼记·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祀三公四渎祀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其地者。”“祭不越望”是中国传统礼制。《左传·哀公六年》:“初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弗祭。”楚昭王“祭不越望”的做法符合礼制因此孔子称赞他说:“楚昭王通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据《史记·封禅书》载刘邦登基后把家乡的祭祀移至长安“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治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皆以岁时祠宫中”。自汉以降官方和民间基本上沿袭这种传统祭祀制度。2、世俗性。“会馆的神灵设置始终是会馆保持其完整性的首要条件和重要部件。可以说会馆神灵是明清会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它凝聚了社会环境的熔冶也规范了会馆的发展方向。”10洪江十大会馆祀神带有明显的世俗性。这种世俗性首先体现在以经济利益为重。洪江是一个商埠重地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每一位来洪江的移民的主要驱动力移民都希望“成家立业发迹兴旺”。对神祉顶礼膜拜无非求神祉保佑大吉大利。人生在世既平安又财源滚滚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是每一次祭祀的组织者和膜拜者的普遍心理。神祉成为了播撒平安、祥瑞、财富的“施主”。如“三官尊神帝主”因为“地官”职掌“赦罪”“水官”职掌“解厄”“天官”职掌“赐福”祭祀三位帝王可以消灾免难、改过自新和求得功名富贵、延年益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所以黄州移民广建“帝主宫”。其次体现在教育功能方面。会馆多通过乡土神庙和戏台进行节庆祀神、演地方戏剧等活动来教育乡人。再次体现在文化交流功能方面。会馆作为一种对宗法共同体的认同组织是一种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会馆的民俗、宗教活动以及戏台演出活动地域文化得以展开与别的地域文化进行对等文化交流。如每逢农历3月23日妈祖的朔望之日福建会馆就会非常隆重地主办祭祀妈祖的道场。每至妈祖的诞辰日福建同乡及信徒即高抬妈祖圣像沿街游行接受香客的朝拜一路上还配有各种民间杂耍。每逢5月12日关帝的诞辰日山西会馆就会举行纷繁复杂的祭祀活动其祭祀之隆重无与伦比。这些祭祀盛典使地域祭祀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促进了会馆之间的文化交流。3、象征性。神灵祭祀是会馆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深层次的意识习俗部分进入了会馆的日常工作议程。其神灵崇拜深深地嵌入人们的脑海之中与血脉融为一体。会馆神祉具有鲜明的象征性。象征就是以某种有形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绪。会馆神祉作为移民认同、回归心理的支柱每一神祉皆暗示着移民精神追求的方向通过神祉符号即可破译移民内在精神的密码。如:许真君清正廉明、救灾除患、铁柱锁蛟正是江西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爱国爱族精诚团结勤俭持家乐善好施追求革命601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主持正义”精神的化身。因此江西商人在全国普建“万寿宫”祭祀他。关帝以“义”为先体现七属人“重义轻利”之商业道德追求。文昌帝君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且要求士人“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正符合曾国藩对湘乡子弟的要求。同时会馆神祉的设置较多地反映了封建统治的政治要求所祀之神祉皆为传统文化美德的化身因而能发挥规范乡人的作用。神祉祭祀实质上起到了有效整合纽带的作用弥补了封建行政统治之不足帮助封建统治者强化了封建统治。4、兼容性。十大会馆中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会馆移民带来了其原生地的神祉文化使洪江会馆神祉文化呈现多元化色彩。洪江古商城以其对文化差异性的宽容态度使十大会馆成为保存传统神祉文化的聚宝盆和异地之神的乐土。各大会馆不同时期的迎神赛会、庙会、民俗文化表演、地方戏剧演唱等丰富和繁荣了洪江传统祭祀文化。同时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神祉塑像壁画增添了各个会馆的人文景观让人们在对异籍文化的对比中大开眼界。洪江十大会馆成为传统神祉文化的大熔炉。

摘要:洪江十大会馆的主要功能是祀神, 祀神既是会馆的教化方式, 又是会馆移民的精神寄托所在。洪江十大会馆神祉文化具有区域性、世俗性、象征性和兼容性等特征。

关键词:洪江,会馆,神祉文化,脸谱。

参考文献

[1]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06.

[2]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G.北京:三联书店1959:24.

[3]刘侗.帝京景物略:卷四·嵇山会馆唐大士像M.

[4]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5]刘芝岚.发现明清古商城——湘西洪江探幽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98.

[6]蓝勇.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J.中国史研究19964.

[7]大清会典·敕封天后志M.

[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6.

[9]韩愈.张中丞传后叙MΠΠ昌黎先生集:卷13.东雅堂校刊本.

中国门神文化 篇2

有一家企业的李总也是这样,对各种新鲜事物很乐意去接受;李总本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受家庭影响对于传统文化有比较深的感情,接触到企业文化的概念以后,他将自己喜欢的‘上善如水’定为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内大力推广,厂门口立起一方刻着‘上善如水’的大石;企业内业到处张贴了相关的标语;员工人人能背诵道德经的第八章;看上去企业文化推行的很顺利,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李总很疑惑的问我企业文化能干什么,在他看来他花了不少力气推广的企业文化除了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我询问之后发现,这个李总的的力气都用在了“形”上,这个方面来说执行力相当强;但是却无法将企业文化的理念落地,李总自己都不明白这些理念和员工的实际工作能有什么关联,就更不用提普通员工了。

在走访了企业之后更确认的最初的想法,企业文化制定的过于高远和飘渺,让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基本认同和深入的认知;而其根源在于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概念的模糊,不了解企业文化的作用和意义;这也是目前企业文化在推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篇3

最古老的传染病频繁危害人类

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世界上有近2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疟疾全球的分布地区主要在非洲,约占全球的86%,其次发生在东南亚,约占9%,其余的5%发生在全球其他地区。这种瘟疫每年会造成全球5亿人感染,上百万人死亡。

1878年,法国军医拉弗朗在化验阿尔及利亚的一位疟疾患者的血液时,意外地在显微镜下观测到一种月牙形的虫子,这是一种人类从未见到过的生物物种。随后他又检测了200位疟疾患者的血液,结果在148人的血液里发现了同样的虫体,他确信这就是引起疟疾的真正“凶手”。

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阐明了微生物在引发疟疾中的作用。由于这一发现,拉弗朗获得了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来科学家为这种月牙形的寄生虫取了一个名字,叫“疟原虫”。疟原虫可以分为4种: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它们都可以引起疟疾,其中以恶性疟原虫最致命。

寻找抗疟药物的“大战”

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逐渐降低。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兵越南,受到丛林作战带来的疟疾侵扰。虽然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有了对付疟疾的成功经验,备足了抗疟药物,但是这些药物的效果并不好。在西方的封锁下,越南更是无法得到抗疟药物,而自身又无生产能力,面临无药可用的绝境,只得向中国求助。但是患病士兵服用了中国医药专家带去的药物之后,也没有多大效果。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原来,在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同时,疟原虫也在顽固地挣扎、演化,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疟原虫已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它对药物产生了抗体,从而形成抗药性,致使抗疟药物失效。为了解决疟原虫的抗药问题,中国于1967年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有50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到寻找抗疟药物的“大战”中。

为了寻找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中国研究人员决定从中药、西药两方面着手:西药方面按现代医学手段研制新药的途径,广泛筛选化学物质,合成新的化合药物;中药方面则是集中较多的人力,从中医药中筛选,寻找新药。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学研究工作经验的屠呦呦,被任命为一个研究小组的组长,负责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从古籍中“走出”的中国神药

1972年3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发现,一味中草药的提取物对治疗疟疾效果不错,这味中草药就是青蒿。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会散发出一种奇特的香气,常生长于低海拔且湿润的河岸边沙地、山谷、路旁等,也少量生长于滨海地区。

青蒿古名“菣”(qìn),意为“治疗疟疾之草”。青蒿治疗疟疾的确切记载,最早见于公元304年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屠呦呦在查阅《肘后备急方》时看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发现其中记述使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使用传统的“水煎”方法,马上悟到以往利用青蒿治疗疟疾失败的原因:这种中草药可能有忌高温的特性。因此,屠呦呦改用低沸点溶剂(比如乙醚)处理青蒿,果然药效明显提高。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用乙醚提取是关键一步,突破了以前的研究瓶颈。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最后第191次终于分离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显示对老鼠疟原虫有百分之百的抑制率。

其实,由于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并不高,它不是制药的唯一原料。现在的药物青蒿素主要来自黄花蒿,这种植物有臭味,所以在传统的中药中不受人待见。屠呦呦说:“青蒿只是传统中草药中的一个类别,其中包括了6种不同的中草药,每一种都包含了不同的化学成分,治疗疟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屠呦呦等人通过反复实验和研究分析发现,蒿类植物含有抗疟药效的部分是叶片,而非其他部位,而且只有新鲜的叶子才含青蒿素有效成分。课题组还发现,最佳采摘时机是在植物即将开花之前,那时叶片中所含青蒿素最丰富。

此后,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多家研究所合作,对青蒿素里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进行改造,最终获得抗疟疗效显著的蒿甲醚、青蒿琥珀酸酯。这两个化合物被国家批准成药,并在全球成功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正是因为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突破性贡献,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决定授予她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了青蒿素,疟疾再也不可怕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由于疟原虫己经获得抗药性,所以疫情一时难以得到控制。我国政府应柬埔寨政府要求,派出了一支医疗队。医疗队携带的青蒿素药物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青蒿素的发现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注意。1982年12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致函我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说,鉴于多种抗药性恶性疟原虫带来的世界性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疟疾治疗科学工作组希望和中国合作,一起探讨进一步研发这类新药的可能性。此后,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长达6年的青蒿素合作研究。

虽然青蒿素具有非常好的治疗疟疾的效果,但是提取青蒿素的原料黄花蒿贵且稀缺。在近几十年时间里,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进行了长达30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难以形成产业化。近年来,我国人工青蒿素的研究有了新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历时7年完成了通过化学方法高效合成青蒿素的流程。这使青蒿素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目前,青蒿素是我国唯一获国际认可的原创新药。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此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与屠呦呦同时获奖的科学家

人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居住者,许多其他生物同我们共存,包括一些对人类有害甚至致命的生物。许多寄生虫能导致疾病发生,因此防治寄生虫类疾病是人类健康领域的头等大事之一。

中国神童话故事有哪些 篇4

《神笔马良》是中国童话故事,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洪汛涛先生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了封建社会百姓的苦难以及马良的正义和善良。

从前有个叫马良的孩子,得到一支神笔,神笔画出来的东西都能变成真的,马良用这支神笔为穷人画了许多他们需要的东西。

城里的大官知道后,就把马良抓来,要为他们画许多金银财宝。马良不顺从,用神笔一次次脱险,最后打败了贪心的官差。

2、《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主要取自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和元明《三教搜神大全》等古籍记载中的神话故事。

哪吒是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被太乙真人收为徒弟;陈塘关遇干旱,龙王滴水不降,命夜叉强抢童男童女;哪吒见义勇为,打死夜叉和龙王之子敖丙。

龙王去天宫告状,要求李靖交出哪吒;哪吒为了全城安危,悲愤自刎;后来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让哪吒还魂再世。

3、《狼毫笔的来历》

《狼毫笔的来历》是洪汛涛创作的童话故事,讲的是黄鼠狼喊冤至死的故事。

澳门:殖民沧桑中的文化双面神 篇5

去之前,我恶补了一下关于澳门的知识,第一次知道了虽然香港跟它前后回归祖国,但其实两处的殖民历史和殖民方式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由于是一国两制,所以要过海关。在珠海的拱北口岸,先是过了内地一关,再走几十米,又过了澳门一关。短短几分钟,却隔开了几百年。

进入澳门,跟内地的感觉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繁体字,其次就是各形各色的建筑——中外的、古今的。夜幕降临后,满世界都是霓虹闪烁、流光溢彩——那些高矗的、造型奇特、金碧辉煌、光怪陆离的欧式建筑,几乎全是娱乐场酒店。在狭窄的街道中沿左行驶的车辆,也在提醒着我,这里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这里是澳门。

又想起了澳门回归时,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唱起的闻一多的诗“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带着对澳门好多的疑问,在澳门著名的陆军俱乐部,记者先后采访了香港大学前亚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郑妙冰博士及香港上市公司澳门博彩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苏树辉博士。

澳门文化:中西共融

说起澳门,没有人不知道它是一个娱乐场云集的地方。几乎所有到澳门的游客,都会在赌桌上碰碰运气。记者来澳门之前也被友人怂恿,一定要去“葡京”看看。但郑妙冰博士却认为澳门不仅仅有娱乐场,更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地方,而且十几年来她一直醉心于澳门的文化研究。

郑博士的著作《澳门——殖民沧桑中的文化双面神》对处在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中的澳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澳门地处中国东南珠江口,由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三地组成。葡萄牙人自1887年与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后,即获得“永驻管理澳门”的特权,直至1987年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中葡联合声明》,澳门才得以于1999年12月20日正式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博士说,澳门是中国明朝以来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点,加上其与葡萄牙的特殊历史关系,使澳门成为一个汇聚东西文化风貌的地方。无论是社会民生、经济发展,还是建筑、宗教、语言文化等,都展现了强烈的地方特色。四百多年的历史,造就了澳门独有的中西文化,既体现传统和现代的中国文化,也融合葡萄牙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郑博士向记者介绍了澳门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她认为澳门不仅仅给中国带来西方的殖民主义,它还具有在两种政治体制下及文化夹缝中混合交融的特征。郑博士说,为什么将澳门比喻为“文化双面神”,是因为澳门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她既有着受中国文明和葡萄牙影响而成的两张脸,更有着两种不同的性格。比如那里有葡萄牙人向中国输送西方天主教的大三巴(即圣保禄教堂遗址),也有中国道教和佛教思想的交汇点的妈祖庙和观音堂。这三处文物建筑成为独特的宗教遗产胜地,表明一种共存的文化调适。

郑博士告诉记者,澳门曾经被描绘为拥有比梵蒂冈更多教堂、比蒙特卡罗更多赌台的城市。在被殖民的几百年里,它有时被赞美为“天主圣名之城”,有时又被斥为“罪恶的大本营”。尽管如此,从澳门的历史来看,东西文化的碰撞表现,总的来说,是和谐多于冲突,平衡多于对抗,包容多于分离,造就了澳门独特的中西文化。

特殊族群——“土生葡人”

郑博士还告诉记者,几百年来的殖民统治,在澳门还造就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既非葡人,又非华人,而是“土生葡人”。他们在澳门出生,其父亲是葡萄牙人,母亲则可能是马来西亚、印度、日本等国的女性(后期也有华人女性)。有些“土生葡人”会讲汉语但不会阅读和写作,葡萄牙语也说得不太流利。不过,他们认同自己是葡萄牙人,而不是中国人。因为在葡萄牙管治澳门的初期,葡人是看不起中国人的,把华人视为二等公民。然而这个特殊的族群,由于“长相”有别,兼而葡语和汉语都不精,所以在两种文化传统中都较难扎根,形成了“夹在中间”的身份。在小说《去中国的使命》中,说当初利玛窦到澳门传教想学中国话,便向澳门的“土生葡人”学习,却不知道学了市井语。

不过,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几代与亚洲人的通婚,现在“土生葡人”身上的印记已经很中国化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相貌已很少有葡萄牙人的高鼻梁、大眼睛的特征了,而是更接近亚洲人。

这些“土生葡人”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在信奉天主教的同时也拜奉中国的神、信中国的风水。他们还专门有自己的一套烹饪方法,其中掺杂了印度、马来西亚、非洲、中国等地的风味,形成一种独特的“美食”文化。

郑博士说,即使在澳门回归后,一些“土生葡人”还是选择留在了这里。其实在回归之前,有些“土生葡人”已移居到葡萄牙的里斯本,那里还安排了地方供他们定居。但之后大多数人又回来了,因为葡语不好,受到歧视,找工作也很难。

当然,也有少部分“土生葡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为律师、建筑师等,由于掌握流利的多种语言,这部分人成为“土生葡人”和当地人交流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这些长期生活在中西文化多元环境中的“土生葡人”,比起生活在单元文化环境中的人,更能发挥其中介作用,可有助于推动澳门在中葡之间的平台关系。

澳门怎样成为亚洲博彩中心

在记者问起澳门的博彩业为何如此兴旺时,郑博士说,澳门从一个主教管辖区变成亚洲最现代化的“博彩之都”,真是不无讽刺。但这就是现实。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澳门的中国劳工被贩卖到古巴和秘鲁一带获取外汇,后因葡萄牙遭到英、美谴责而停止,但没有农业、工业、商业的澳门如何运转下去?为了增加收入,葡萄牙开始在澳门开设赌场。1847年,澳督将博彩业合法化,1934年允许博彩业有专利权。澳门与香港都曾是殖民地,外来民族所带来的西方文化,冲击着两地的发展;不同的是,香港是以瓜分租借的激进武力方式取得,港英政府在管治期间引入英国文化、英式教育,所以就中西文化融合的程度而言,香港就大大不如澳门。澳葡政府并没有强制澳门“西化”,也不太重视人才培育,因此即使《澳门基本法》规定葡文是中文以外的官方语言,今天百分之九十八的澳门人都不谙葡语。

郑博士说,直到上世纪50和60年代,澳门仅有炮竹、香烛、火柴等轻工业。当然,澳门当时是很小的城市,是个开放的贸易门户,它不需要很多钱。福兮祸兮,也正因为澳门发展得很慢,很多古老的建筑都保存下来了。

在442年(1557~1999)的殖民沧桑中,澳门曾经斗争过、成长过、繁荣过,也挫折过。它经历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基督团结主义,还形成了独有的中葡文化特性。葡萄牙是第一个在远东建立殖民地和贸易站的国家,却是最后一个离开东方殖民地的。他们在1999年离开东方的最后“海外省”——澳门。“澳门最特殊之处就是:中葡两种文化在这里并没有导致任何一种文化丧失其特性,而是两种文化都在这块殖民空间保持了自己的身份认同。”郑博士说。

儒商苏树辉

对澳门了解不多的记者,最初听到苏树辉博士的名字,是因为曾有朋友向记者提及澳门博彩界有位领军人士本身是一名书法家,亦儒亦商的身份,十分难得。苏博士热爱书法艺术,1985年在香港成立甲子书学会,连任会长至今。他通过书法艺术传扬中华文化,并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曾在香港、澳门、上海、广州和台湾等地举行个人书法展。2005年,他获邀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中国与葡萄牙文化关系展》之中,展出其书法作品,葡萄牙总统桑帕约及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出席了开幕式。他在上海、广州、北京和台湾举行的展览皆以《澳门文化双面神》为主题,以明清时期吟咏澳门的诗词入题,内容涉及文化交融、宗教历史建筑、风土人情等,笔墨间,活现澳门中西文化汇聚之特色。苏博士说,举办这样的书法展,正是希望通过诗词和书法的艺术形式,表现澳门独特的文化气质和魅力形象。

作为香港上市公司澳门博彩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的苏树辉,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顾问、葡萄牙共和国驻香港特别行政区名誉领事。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澳门、香港、中国及葡萄牙之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促进澳门在中国与葡语系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发挥作用。他先后在澳门创办了澳门中华拉丁基金会、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等,并举办了不少大型的文化活动。

记者在陆军俱乐部见到的苏博士温文尔雅,满身学者气质。他是地道的香港人,但说得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应该是用普通话进行思考的,因此记者的采访非常顺利。据朋友介绍,这位澳博董事,从来都是赌不沾身,是典型的儒商。

当记者问苏博士在成功推进澳门旅游博彩业发展的同时,是如何在澳门与内地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中优雅穿行时,他说,澳门昔日留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个“赌城”的印象,如今它更是一朵健康向上、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南方奇葩。“澳门更发展,祖国更强大,这就是我的最终愿望!”他指出,澳博不仅仅是个从事赌业的公司,其实,由博彩业专营到开放,公司为繁荣澳门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并在旅游、基建、交通、航运、文化、教育、公益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投资和支持,不仅改善了澳门的投资环境、城市形象,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各行各业的发展。

他还特别强调说,澳门不是“东方蒙地卡罗”或“亚洲拉斯维加斯”,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下,澳门将在其优势基础上,逐步构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一个拥有澳门本土特色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架起通往葡语系国家的桥梁

在采访中,苏博士特意强调了澳门与葡语系国家间的关系。他表示,中葡关系友好,澳门于1999年顺利回归祖国,社会经济繁荣、和谐安定,“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落实,在国际间树立了典范作用。

他说,葡语系国家的面积加起来比欧洲还大,人口有两亿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澳门与葡语系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公司也拥有相当的优势和资源,当予以积极发挥,包括可充分发挥其在葡萄牙和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葡语系地区)的投资网络,以及累积的广泛人脉,配合特区政府,把澳门搭建成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之间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平台。他还提出,澳门应强化其中西文化共冶一炉的文化城市形象,结合区域融合及多元发展两大元素,加上横琴岛的开发建设,澳门经济未来将有持续增长。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中,澳门的文化发展要滞后于香港时,他说:“主要是博彩业太成功了,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博彩业盖过一切,这是需要改变的固定思维。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而且香港是繁华的商业港,更加开放、国际化;而澳门因为曾经是葡萄牙殖民地,其文化影响可能在葡语系国家更多些,在推广方面会稍有局限。”但他也说,澳门是欧洲人在中国惟一可以找到文化认同的地方,亦是欧洲人能够体会中华文化与拉丁文化相交融的惟一中国城市。所以澳门必然可以促进中国与欧盟国家的文化经贸旅游合作。

的确,穿行澳门市区,随处可见中西合璧的建筑;漫步澳门街头,随时可品尝中西融合的食物。记者在大三巴牌坊附近就看见一位外貌具有西方特征但却说着澳门土话的“土生葡人”在卖葡式蛋挞,他的摊位前拥挤着很多的游客。“澳门现处于急剧发展的年代,维护澳门的身份认同,珍视传统的文化遗产,尤其重要。此等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皆展示了澳门中西文化和谐共融的特色,未来也将继续在澳门经济的多元发展中,发挥其应有作用。”苏博士对此思考颇深。

阅读链接:1553年,已有葡萄牙人登上澳门,后于1557年通过交纳贡品得以在澳门定居。1583年在未经明朝政府同意下住澳葡萄牙人成立澳门议事会为葡萄牙社区进行自治管理。虽然明、清政府之后加强了对澳门的管治,但葡萄牙人的势力逐渐扩大。1623年,葡萄牙开始任命澳门总督(简称澳督),负责澳门防务及一切有关事务,其后澳门总督的权力不断扩充膨胀。1845年,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宣布澳门为自由港,更拒绝向清朝政府缴纳地租银。1846年,亚马留将军就任澳督后,在澳门推行一系列统治政策以扩张势力。1887年,清政府与葡萄牙先后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后者于1928年废除,改为《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条约中列明中国允许葡国“永驻管理澳门”。这也成为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领地(以1557年算起)。1974年4月,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并首次提出把澳门交还中国。由于当时不具备适当的交接条件,周恩来总理提出暂时维持澳门现状。

屠呦呦:让小草变成中国神药 篇6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屠教授的成就是所有传染病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屠教授作出了主要贡献,值得获奖,”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出席颁奖仪式时对记者说,“这也是中国传统医药可以引导发现青蒿素这样有用化合物的好例子。”

全球医生组织执行董事和中国办事处总代表时占祥说:“这也给投入医学研究的后来人一个重要启示,医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和漫长的验证历程。能在国内外发表多少学术论文,并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医学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树立朴实的理念——治病救人和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升华,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屠呦呦的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一座奖杯。

<艰苦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

■ 1967年5月23日,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

■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

■ 1971年,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屠呦呦查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时有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受到启发,想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终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 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 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高度评价

[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项目协调员帕斯卡尔•林瓦尔德23日在日内瓦表示,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战斗提供了“有效武器”。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 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据悉,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五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

<新闻资料>

[拉斯克奖]

上一篇:文化教育功能下一篇:普通输液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