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四种学习方法

2024-08-17

语文的四种学习方法(共12篇)

语文的四种学习方法 篇1

对于“人文素养”内涵的界定许多学者众说纷纭, 取其“精髓”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 笔者在七年的实践与研究中, 采用情感熏陶不泛化、思维方式不趋同、价值判断不失控、教学形式不僵化等四种方法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情感熏陶不泛化

情感是一种生理现象, 巴甫洛夫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认为, 情感是人脑皮质下居于中心地位的中枢受到刺激, 而产生的复杂无条件反射, 并由此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情感体现在具有理智的人身上, 是一种心理活动。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产生清楚的具象性知觉及表象, 并从理性高度认识、揭示这些事情的本质, 由此产生和发展情感, 这就是情感教育。由此可见,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源于知觉和表象, 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 是主体对文本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追求真实的交流和深刻的体悟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 在品味中获得情感熏陶。“品味”就是要品尝出文章蕴涵着耐人咀嚼, 令人神往的那种悠悠不尽的意味, 那么, 要品出文章的哪些味呢?

哲味。哲味指蕴含着哲理的艺术意味。所谓哲理, 就是揭示宇宙奥秘、阐明人生真义的根本道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的哲味是丰富多样的, 有的用鲜明的图景展现出生活种种悲欢离合, 有的用真挚的情感去鞭挞丑恶, 讴歌美好, 通过教学让学生品出这种味, 可以吸纳文章的哲性睿智, 从而形成生命的理性力度, 构筑精神支柱,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情味。情味指融和着浓郁情感的艺术意味。如:天伦叙乐的亲情;同声相应的友情;挥毫泼墨的笔情;依恋弥漫着土地芬芳的村庄, 怀念青藤遮盖着井水的乡情……学生从文章中品出这种种情味, 可以内化成为自己的灵与肉, 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丰富人性内涵, 提升人格品位。

智味。智味指交织着智慧的艺术意味。这种智味足以使学生们心灵开窍, 变的聪慧机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智味是层出不穷的, 如阅读中波诡云谲、曲尽其妙的神智;习作中思如泉涌、笔底生花的才智……所有这些智味, 让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接受到充满智慧的艺术意味的滋养, 逐步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锤炼好语文内功。

韵味。韵味指文章所描述的高山流水隐含着的那种蕴藉含蓄、纯浓深厚的艺术意味。文章的这种艺术意味姿态万千, 令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 要让学生们滋长出一双灵动的慧眼, 去认识现实生活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各种韵味。

上述的四种“味”是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四个兴奋点, 也是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支撑点。学生觉得语文课有“味”, 整个神经细胞就活跃起来, 就可以充分释放心灵能量去进行心灵感悟。

二、思维方式不趋同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 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 语文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学学科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 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在语文教学中, 思维方式发散进行, 不趋同, 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强调思维的多元化。在教学中, 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尊重学生的发现

发现是人类的天性, 发现中常常包含着创造, 包含着个人的独特思考, 包含着对外部世界的审美认定。这种发现常常体现着机智和憧憬, 体现着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学生的发现, 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实践。

2. 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每一时刻都需积极把握的, 它包括多方面:阅读课中, 尊重学生的选择, 可选择多种方法品悟, 以获得自己的人文感受;习作课中, 尊重学生的选择, 可选择写诗、写小论文、写童话故事……学生的选择无处不在, 教师的尊重也无时不在。

3. 尊重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很丰富的, 人性化的教学对学生个性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驾驭教学的节奏和氛围中, 密切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的个体性思维火花, 注意观察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接受、传递、巩固、创造等思维性行为, 从而迅速作出判断, 加以充分肯定, 使学生的个性永葆鲜明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使“人文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三、价值判断不失控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知识文化传承的系统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 读者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 而且是信息价值的判断者。

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接受程度反映了他的阅读素养, 对文本思想内容、主人公行为等的价值认定, 反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他是认同还是排斥, 是同情还是怜悯, 等等, 都能窥见孩子的品质。因此, 在教学中, 价值判断不能失控, 否则, 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一篇课文的掌握与否、一篇习作的优秀与否、一次语文实践的成功与否,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品性的净化、世界观的铸造……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建构主义指出, 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解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接受程度反映出阅读者的能力水平, 也反映出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价值认定和人文评价。在教学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 做到“四个有”:

1. 有依托。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贯穿在认知教学中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活动的教学环节中, 它必须以文本为依托, 在阅读体悟中完成, 做到认知与情意统一。

2. 有尺度。

文本的人文意义的认定是多元的, 但也是有度的, 应当从文本实际出发, 结合生活实际, 实事求是地做出判断,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获取感受。

3. 有基础。

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是学科内的教育, 必须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绝不能削弱基础教学, 杜绝从“架空分析”走向“架空理解。

4. 有主导。

教师是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 最主要的是主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与学生的关系, 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摒弃单向地灌输和既定目标的诱导, 注重生成, 才能有效实施“人文素养”的培育。

四、教学形式不僵化

教学形式要变化, 可通过对时空的最大拓展来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时空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 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 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集, 第532页) 学生只有在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中, 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人文素养才得以提升。

1. 善待学生的兴趣———兴趣催化型

无兴趣不成创造, 不善待兴趣更不成教育。鼓励、开掘、尊重、培养兴趣, 不是要学生一定成为语文方面的专家、名流, 而是提高素质、陶冶心灵。幽默风趣的相声、洒脱飘逸的演讲、稚气未泯的新作、滑稽大方的笑话等等都是引发兴趣的源泉, 无一不是拓展心理时空, 培养“人文素养”的窗口。

2. 学生敢于尝试———尝试体验型

尝试是最好的导师, 没有尝试就没有真知, 没有尝试就是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语文尝试是语文教育的精髓所在, 不重视语文尝试的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表现。语文“人文素养”培育, 学生尝试可分为社会尝试:社会尝试是指在实地进行真实的尝试,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的问题、辩论会、主题演讲等。模拟社会尝试是指教师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入设置的情境, 入情入理地尝试, 如朗读课文、演课本剧等。

3. 让学生感受快乐———快乐激活型

学习需要刻苦, 但更是一种快乐, 是刻苦酿成的快乐。不断地快乐地学习是人的本质的展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 真切感受“天下之物, 莫不有理”、“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4. 让学生品尝开放———开放动态型

要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讲得越深越透, 学生受到的限制越严重, 我们应该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作品感受, 在某种情况下, 我们不妨言有不尽、引而不发。正如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的空间, 教师只须用真诚的人文情怀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 用平等的心做他们真诚的朋友。

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实施、持续作用的过程, 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情感熏陶不泛化, 教学形式不僵化, 思维方式不趋同, 价值判断不失控, 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个性优化, 激情唤发, 人文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朱洋君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312400]

语文的四种学习方法 篇2

高二物理的四种学习方法

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进入高二,同学们应该适时调整学习时间,要注意当天的学习任务要当天完成,不能留下问题,免得积少成多,问题越多,学习压力越大,这样会影响到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的来说,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严密而完整,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因此,应注重掌握系统的知识、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视实验,勤于实验

电学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难点,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注意观察,做好每一个实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且到实验室进行验证。这对实验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

听讲与自学相结合较之高一,高二的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听教师的讲解,跟上教师的思路。上课认真听,是同学们学习方法、提高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听课中要积极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要达到课堂的高效率,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迅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预习既增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久而久之,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定期复习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定期复习总结的好习惯。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升华提高的过程。一是当天复习,这是高效省时的学习方法之一。二是章末复习,明确每章知识的主干线,掌握其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找出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系统。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物理上单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多,多数需要理解。通过系统有效的复习,就会发现,厚厚的物理教科书其实是“很薄的”。要试着对做过的练习题分类,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尽快改变不良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

如何解高中物理选择题

1.选择题考验考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水平,“物理选择错太多”表明你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水平不到位。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你以往对于选择题没有“刨根问底”,有点明白就放下了,如此不求甚解,积累了一些夹生饭,关键时刻拿不定主意,酿成“物理选择错太多”这杯苦酒。

解决办法是从现在起,每一个不会做或者做错的选择题,都要盯着不放,一个个认真揣摩、消化:

对的选项,要问它为什么对,错的选项,要求说出它为什么错,再考虑这个选项怎样改动后它才是对的。

这样“推敲”,你的觉悟水平――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就是迅速提高,做选择题的错误率将很快降低。

2.做选择题还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就是读完题干后不要急于看选项,要先认真研究题干,心中有数之后再看题干,这样选项就有可能批量处理,直接看出对还是错,比先看选项被选项牵着鼻子走、逐一推敲效率高。特别是这样免于被似是而非的“诱解(引诱考生上当的解)”所迷惑。

适应高二物理教学特点的方法

1.正确理解物理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物理基本规律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学习物理的基础,首先必须很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每个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引出来的?

(2)定义、公式、单位或注意事项各是什么?

(3)其物理意义或适用条件是什么?

(4)与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5)这些概念和规律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6)适度训练。

2.注意在阅读、语言表达及观察动手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训练,制定合理目标

(1)在阅读能力训练上,能独立阅读教材,找出主要内容,写出读书笔记;(2)在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上,能用正确的物理术语描述物理概念及规律,能把一般的物理过程表达出来;(3)在观察动手能力训练上,能细致观察物理现象,归纳出物理规律,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处理实验数据。

3.独立主动地归纳总结

除课上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外,课下还要在复习基础上重新整理课堂笔记,加强印象和记忆。每学完一章后,都要总结出详细的知识结构,从中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及其来龙去脉、纵横关系,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同学们在分析物理过程中全面考虑问题,克服片面性。

4.重视建立物理模型,提高对物理问题分析能力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四种方法 篇3

一、导入探究性情境

语文课必然是基于言语的思辨性课堂,其教学过程也必然会贯穿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基于问题意识预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课堂生成,使课堂教学达到预定的目标。不管是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语文知识的理解积累,还是章法逻辑的架构梳理、情感意境的审美赏析,这些语文素养都需要在导疑释惑中习得。

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创设有效的探究性问题情境。提问是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课堂提问要富有艺术性,要关注学生的细微心理,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设问激趣,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展现,让学生主动感受、思考、探索,才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解决问题,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走向成功。

二、设置激励性情境

成功的课堂需要平等与尊重,需要师生的民主对话。只有在对话互动中,才能进行实践与体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完成激励与促进学生的目的。平等的师生对话有利于课堂的生成,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型对话,设置激励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体验的实践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在成功的快乐中找到自信,在积极的自信中形成动力,在兴趣的深度发现中不断超越。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母语学科,更要也更容易生成课堂教学资源,并以此来调动学习个体的情感体验与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要创设开放、和谐、愉快的激励性情境。通过文本解读的多向性与层级性,形象审美的立体化与个性化,涵咏体味的模糊性与微妙性,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淀与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梯度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积极与主动、语文思维的快乐与自信、形象创造的愉悦与感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体验感染性情境

语文的特质是形象性,是对言语的体味与文学形象的陶冶和熔铸。语文课是自由多彩的,是空灵善感的,需要气氛的感染与情绪的张扬。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阅读的个体体验需要在灵与肉的思考中实现。因此,创设一个和谐的师生、生生感染性对话情境,即在对语文文本的阅读鉴赏中,搭建起读者、作者、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平台,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逻辑的养成与语文能力的提升。

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体验型的,要引导学生在对语文现象进行观察、认识、体味、交流、审美、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语文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语文情感体验,感受语文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型情境的创设,需要语文老师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感染性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增进课堂的互动实效。

四、巧设生活性情境

语文课程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语文思维的认知共鸣。因此,语文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语文教学也不能成为脱离生活的教育。单纯教授语文教科书,其知识的单调、概念的生枯、推理的繁复,难免会使学生乏味,会使其产生阅读惰性与审美疲劳,也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狭窄和学习厌倦。而出彩的语文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高效的语文课也往往以其趣味性吸引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语文探索。

只有把语文课堂生活化,才能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教材,生成自己的体验;可以联系历史情境,促进语文教学的文化继承、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从而促进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故事、朗读、观评、读写、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激趣活动,及以语文为本的多学科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其主体特长,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情境的预设是以促进课堂的生成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标的,是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好的课堂情境预设能生成动态资源,是促进生成性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活用常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策略,能很好地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设计,从而开启学生心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的四种境界 篇4

讲课境界。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设计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案, 教学内容丰富而详细, 其教学行为主要是教师不断地提问让学生回答或者是教师讲, 问题的答案和教师要讲的内容都是事先准备好了的。课堂上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学生答得不对, 教师立即订正。有的教师一堂课要提一二十个问题, 学生在作快速的回答, 有的在抢答, 有的在举手准备回答, 有的在议论, 有的在私语。然后, 教师抽学生回答, 答得与标准答案一致的就表扬, 答得不对的就立即订正。这种境界, 其特点就是“讲”和“问”。其优点在于知识传递快, 信息流动快, 同时便于教师带领学生作教学上的急行军, 便于在学生群体中统一认识, 便于规范学生的作答,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棒作用, 指挥一个很有气势的教学大合唱, 起到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效果。但同时, 这种境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 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学习缺乏个性。这种境界有其利弊。完全否定, 是不对的;到处使用, 也是不妥的。这种教学境界比较适用于知识教学、解题强化训练、难度较大的文言文阅读指导和临考训练指导。这种境界, 不需别人教, 也无需专门去学, 一般语文教师都会。

导学境界。教师重在指导学生自己学习, 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 提出一至三个比较精练的问题, 让学生在教学时间内自己去学习。教学要求上比较宽松, 对学生的探讨限制性要求较少, 允许学生作开放式回答, 允许有分歧意见存在。课堂上, 主要是学生在动, 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教师显得比较轻松。这种境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配角,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这种境界当然不会给听课者以规范的课堂教学效应, 也缺少完美的课堂显现, 有点静悄悄, 有讨论, 有分歧, 没有整齐划一的教学效应。但是, 这种教学境界容易锻炼学生, 易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实践, 其最终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其特点是, 教师指导学法,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境界也有其利弊, 其利在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悟水平, 激发创造性思考;但不利于形成规范性认识, 不利于在短时间内产生划一的教学效果。这种境界比较适用于小说、戏剧、记叙文、议论文、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教学。

激情境界。教师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 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 教师始终用情感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明灯。这种境界的好处在于,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参与, 容易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容易唤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易于融洽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教育状态。弊端在于, 情感性居第一, 原则性要求降低, 规范性统一要求减弱。这种教学境界比较适用于诗歌、作文教学及课外阅读指导。

畅心境界。教师重在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头脑世界, 让学生树立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并具有合作意识和自主意识。教师重在组织学生学习, 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进行必要的信息补充, 评价学习状态, 激励学生学习, 不断地为学生增添学习的动力。这种境界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它不但有外在的学习状态, 而且学生能自觉产生思想动力, 能放飞良好的思维, 成为学习的积极建构者。学生既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能完善学习方案, 创新学习成果, 在自我规范中发展和前进, 往往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这种境界适用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教学中开展的活动等。这种境界需要在一个过程中来发展和建构,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能是一种境界, 或者是兼有几种境界。如果只有一种境界, 就有可能给教学带来疲惫现象, 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比较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教师运用几种教学境界, 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 变换使用不同的教学境界。这样, 让教学在变换中产生新意, 学生和教师都可在新奇的教学境界中收获奇妙的教学效应。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如《齐桓晋文之事》《滕王阁序》《六国论》《项脊轩志》《赤壁赋》《语言的演变》《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等课文时, 往往采用“讲课境界”。我为学生准备好学习的参读资料, 对其中重要的内容进行比较详细地讲解。学生虽然具有学习的潜能, 但对有的知识缺乏积累, 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讲解必需的自主学习的知识。同时, 对讲解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 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对结论性的知识要点, 教师举出具体的例子, 深化学生的认识。我在处理教材时, 下列内容一般选用讲课境界: (1) 用典较多的文言文, 如《滕王阁序》。 (2) 思想内涵较深的文言文, 如《齐桓晋文之事》。 (3) 文笔细腻地描绘生活的文言文, 如《项脊轩志》。 (4) 描绘生活而富于哲理的文言文, 如《赤壁赋》。 (5) 知识性阅读文章, 如《语言的演变》《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6) 语文知识复习, 如语音、文字、词语、修辞等知识要点。我在采用讲课境界时遵循如下几个要点: (1) 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 有限使用讲课境界。 (3) 归纳整理知识体系。 (4) 延伸学习资料。 (5) 学生练习巩固。

在教学如《人生的境界》《阿Q正传》《等待戈多》《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时, 选用“导学境界”组织课堂教学。我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提供必要的参读材料, 提出几个必要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研讨教师提出的问题, 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其学法指导的关键是, 让学生全方位感知教材内容, 注意吸入信息, 注意对问题的分析思考, 注意对有关内容的练习巩固。我指导学生运用“摘练法”进行自主学习。摘练法的关键在于摘记、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读书、看资料时, 边读边勾画, 画出重点语句, 摘记精彩语句, 学生先要独立分析思考问题, 然后与同学展开讨论, 形成共识, 最后进行当堂练习。适合运用导学境界的教材有: (1) 小说作品, 如《阿Q正传》。这种作品可供学生研讨的空间比较大,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但课文比较长, 教师必须进行学法指导。 (2) 戏剧作品, 如《等待戈多》。这种作品阅读性、表演性强。 (3) 一般记叙文, 如《雨中登泰山》《内蒙访古》。这种作品线索清楚, 思想情感明显, 适于学生阅读。 (4) 一般议论文,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这种文章观点明确, 论证层次清楚, 学生易于阅读。 (5) 一般难度的文言文, 如《游褒禅山记》《谏太宗十思疏》, 这种作品学生阅读的障碍不大, 自读效果明显。采用“导学境界”我注意了把握以下要点: (1) 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法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2) 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总结新的学法。 (3)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4) 目标先行, 学习过程与练习相结合。 (5) 对学习结果及时检查。

在教学如《再别康桥》《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雨霖铃》等作品时, 选用“激情境界”进行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倾向, 让学生在喜悦和兴奋中学习。下列教学内容适合选用“激情境界”教学: (1) 古今诗歌作品, 如《雨霖铃》《一剪梅》《山居秋暝》《再别康桥》《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致大海》《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等。这些作品洋溢着诗人的情感, 教师只要善于引发, 学生就可走进作品。 (2) 作文教学, 如写诗歌、散文、议论文等。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材料去激发学生去感动学生, 让学生在兴奋中跃跃欲试。 (3) 语文读本的阅读指导。这种指导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进行综合性阅读教学、比较性阅读教学、综合性作文教学和教学中开展活动时选用“畅心境界”教学。综合性阅读教学, 指同时阅读至少三篇作品的阅读教学;比较性阅读教学, 指将两篇作品作比较阅读的教学;综合性作文教学, 指训练点至少有两点的作文教学;教学中开展的活动, 指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教学, 这种境界的教学, 注重打开学生的心灵世界和头脑世界, 注重拓展学生开阔的视野, 展现知识的系列性和相关性, 挖掘各内容间的相互联系, 理顺思维流程。下列内容, 我选用“畅心境界”进行教学: (1) 综合性阅读教学, 如《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等, 这些都是《红楼梦》的选文, 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 内涵丰富。 (2) 比较性阅读教学, 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孔孟》, 这两篇作品可让学生在比较中拓展思路, 在分析中实现理性提升。 (3) 综合性作文教学, 如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思路与结构”,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很有帮助, 教师应利用好这样的教学内容。 (4) 教学中开展的活动, 如《语言出彩的技巧》。这是我确定的一个教学内容。我让每个学生自主收集10个靓丽的语句, 讨论这些语言靓在哪里, 归纳规律性的技巧, 并运用这些规律现场自己造新句, 开展小组比赛。在比赛中, 学生语言真是精彩纷呈, 最后请学生代表小结, 教师总结归纳。 (5) 综合性复习教学, 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 连线成片, 连片成圆, 达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培养孩子耐力的四种方法 篇5

一、小游戏中练专注力

专注力是忍耐力的基础,如果小朋友的专注力好,自然容易有耐性。妈妈可多与小朋友进行一些有助提高专注力的.游戏,例如“找不同”、“找错误”、拼图游戏、听故事……让小朋友集中注意力,长时间专注做某一件事。

二、实现目标得到奖赏

小朋友拥有自己的目标,做事自然有毅力。当孩子渴望得到某样东西时,妈妈可以要求他们先达到某一个目标,达到后作为奖赏给他。孩子越大,要求也要相应的高一些,最重要的是所订下的目标,必须清楚、明确、合理。此外,不妨采用“奖励卡”或“奖励贴纸”这些小道具,让小朋友容易掌握自己的努力成果。

三、多项历练接受考验

小朋友的兴趣愈广泛,就愈容易磨练出个人耐力。其实,要培养个人耐性,关键就在于建立延迟满足欲望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时间和精力容易消磨,情绪也不容易波动,耐性自然而然地就建立起来了。因此,妈妈不妨安排孩子多参与不同类型的兴趣活动。

四、增加难度挑战自我

语文教师的四种意识 篇6

一、思想上的革新意识——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叶圣陶说:“语文课本好比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它启示我们:编进语文课本里的知识和训练内容是极其有限的,课外的语文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也就是说,课本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而是学习的起点。因此,老师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是应跳出课本自身的圈子,切实体现出课本的例子功能。我们要由封闭的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本内课外并重且互相结合的全方位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老师应该高屋建瓴,每一节课要有教学侧重,正如新大纲所说:“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 ,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根据每一节课的特点,一课一点,把语文教学带到更广阔的天地里。

二、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语言是人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活的生命特征。语文不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还对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新课标》渗透着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和生命发展和关爱精神。《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既要关注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层面,又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并使二者互为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引民族文化智慧”,并在课程目标实施及评价中对学生的智慧发展给予多方面的关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发智慧、追求智慧、发展智慧,关注学生的创新个性,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传授中的生成意识——课堂活力所在

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开放教学内容,教师执教中应通过问题探究与情景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获得有效的知识。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直接点出问题的特征,没有必要暗示学生解题的方法,也没有刻意牵着学生转化问题的结构。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展开探究,自如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出的一切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这样就会生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形成开放教学内容,从而焕发出课堂生命的活力。其次要开放教学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是最好的诠释,只有开放和生成课堂,才能构建起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智慧的课堂。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往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死拉硬拽,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课堂激情被泯灭,而教师面对始料未及的学生活动不能较好的引导和驾驭,只能是缺乏教学智慧的表现。只有开放教学过程,面对众多的思考,生成出众多的教学资源,众多的创造者的智慧被点亮,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充满激情、发挥智慧、表现个性和愉悦心灵的心灵历程,就会成为师生充分张扬生命活力的场所。

四、实践后的反思意识——积累专业财富

新的世纪,新价值观,决定着新的角色意识。老师想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应具有自我发展地积极的前瞻意识和培训意识,并把终生学习“内化”为自觉的行动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有意识地为自己积累财富,才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跳不出传统的圈子,冷静思考之后不难发现,不足的背后,是我们对课程改革革新意识的缺乏,不能有效的拓张学习空间,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是被动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机械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狭隘定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漠视。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四种意识,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能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谈高效语文课堂的四种理想境界 篇7

境界之一:本色

相信所有的教师都有上公开课与听公开课的经历, 而每一次的公开课都会使我们产生众多的感叹, 感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感叹授课教师的奇思妙想,感叹学生的多才多艺, 感叹课堂的奇峰突起。然而,在众多的感叹之后,笔者常想:教师的生命不应该演绎在公开课的赛场上, 而应该沉淀在每一节课之中, 教师需要通过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仔细推敲每一句平凡朴实的教学语言, 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训练,以此来实现本色、真诚的教育教学目标。换言之,教师要在常态的课堂教学里,剔除繁杂的手段, 取消多样的形式, 删减花哨的内容,做到平实淡雅,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故弄玄虚,扎扎实实地进行最朴素、最常态、最原汁原味的本色课堂教学,这才是教师应当追求的境界。

境界之二:真实

真实的,才是最美丽的。课堂上,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思想的原野上驰骋, 在精神的苍穹里神游,这对于教师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应对这样的挑战,疏漏、欠缺在所难免,而教师也正是在应对挑战,不断反思与修正失误,才有了自己专业的成长与教学智慧的生成。课堂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的、有情感的人。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他能够体谅、欣赏学生,诚心诚意去帮助学生、鼓励学生、感化学生。教师的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欣赏的动作,一句赞美的话语,犹如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洒了缕缕阳光, 能够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体悟到课堂是朴实的、学习是扎实的, 最终也能使学生体悟到生命的真实。因此,教师应该透析沸腾与喧嚣的教育现象,思考遮蔽真实的浮华,真正认识到真实才是高效课堂的永恒追求。

境界之三:鲜活

在高效的课堂里,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笔者曾听过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院王文丽老师执教的《百合花开》一课,她在引领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用一两个词语表达百合花的品质和精神,并把自己所想到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于是黑板上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以下词语:坚强、忍耐、默默的、坚持不懈、执着、信心等等。那一刻,不大的黑板成了学生放飞思想的天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借助王老师智慧的引导,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在这迷人的美妙里,大脑睿智了,个体成长了,师生俱进了。事实上,课堂上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的投入,有师生的、生生的互动过程,有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这些都会使新的问题显露,新的认知矛盾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也正是这些新的教学资源的不断生成,才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活力。

境界之四:简约

用简练的教学语言展示凸显的教学内容,用简单的教学导入抓住准确的知识生长点, 用简化的教学过程成全充分的学生探究, 用简朴的教学手段提供充分的直观感知, 用简洁的教学评价引发深远的教学影响,是课堂教学的简约之美。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在此意义上讲,简约的课堂应当去掉那些敷衍了事和急功近利, 删除过多的繁文缛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得到的东西,让学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童心童言。简约的课堂是一种洗净铅华、不需要刻意雕琢的课堂,是一种富有意境、充满韵味、写满诗意、启人深思、洋溢美感的课堂,是不需要作秀,不需要虚假, 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原生态的课堂。如此简约的课堂,如春风拂面,温馨中包含着惬意;如春雨润物,亮丽中浸透着鲜活。

高中语文微课设计的四种理念 篇8

一、价值假设, 指向支持学习

微课的类型是多样的。无论是一段自拍视频、一个PPT课件, 还是一个网络视频课例, 都是面向课程对象和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出来的。微课设计的最大意义在于支持学生学习或者促进学生的学习。微课的支持性或者促进性, 首先表现为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微视频、微课件等, 也表现为向学生提供微课设计、素材课件、学习清单、练习测试及反馈等支持性资源。

设计微课时, 如何突出对学习的支持性呢?笔者曾先后在江苏省南通、徐州、扬州、南京、镇江等不同区域的五所“四星级”学校高三年级, 进行了“影响高三作文得分因素”的调查, 将作文问题分为——审题不当、立意不深、层次不深、思路欠清晰、内容不充实、选不到材料、评分标准不明、文体不分, 论述中心不突出、议论结构不好、论证单调、缺少文采、现实感不强。人物不鲜明、情节不曲折、缺少亮点等16个点, 然后分别组织16位教师和学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寻找相关策略, 并基于师生答案设计与制作了专题《作文 :从教师到学生》, 将16个5~7分钟的专题微课视频放在学习云上, 让学生课余自由点击, 自主学习, 旨在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作文学习或者提升。事实表明, 当作文问题呈现多元、无序状态时, 笔者设计、呈现的作文微课, 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 无论是辅助性微课, 还是自主性微课,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假设应该指向能够促进、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而不是教师的顺利教学。

在常规课堂中, 教师的备课往往指向顺利的教、顺利的引领。而进行微课设计时, 教师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支持、促进学生的学。微课改变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为目的, 这就要求设计微课时要理顺思路, 将服务于教师教转向为支持学生的学, 要借助微课将教师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支持式教学, 从而在更大层面上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

微课的支持性主要表现为向学生提供录制的微视频。微视频是一种新型支持性资源, 它结构简单, 形式灵活, 长度短小, 内容精致。从支持性理念出发, 设计与制作微课时, 首先要将微课理解为让学习“更有情趣、更加生动”, “促进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理解为“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支持学生深入探索, 开发学生潜能”。笔者设计《作文 :从教师到学生》系列微课时, 就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解决相关作文问题为动机。这个微课群的支持性首先表现为, 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对学生作文的调查, 微课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于学生作文中”, 其次, 也表现在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上。《作文 :从教师到学生》微课系列中, 之所以要安排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解决策略, 是因为来自学生的策略更加贴近学生作文的现实。而教师的作文策略, 则可以起到更快地促进作文提升的价值。同时, 同一个微课中有师生双方的精讲善讲的支持, 学生就可以把微课学习变为解决作文问题和体验作文过程的一次次生动有趣的历险。师生联手解决作文问题, 又可以促进学生连续不断的“翻转”, 从而获得作文提升的学习经验。

二、内容处理, 追求点式分割

语文微课设计, 内容处理上存在点式分割的假设。微课对课文内容的点式处理有怎样的依据呢?或者说点式分割的前提是什么呢?

常规课堂教学是用45分钟或者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一篇课文或者一个专题的学习, 课程目标体系严密, 课程结构复杂, 学习内容庞大, 学习过程冗长, 学习效果不理想。微课则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按照单一知识点设计课程目标, 一个微课一次只解决一个小点, 点点相加使得学习内容慢慢变得丰富, 学习过程也变得高效而轻松。于是, 微课设计上就存在着这样的命题 :内容上的微处理与时间上的微追求。前一个“微”指容量微小、知识点化、内容碎片化, 后一个“微”指学习持续的时间短, 观看视频过程短。而按照点式假设设计出的微课, 在有限的时间内, 以最优化的方式、最有效的信息传递, 就可实现瞬间学习而效果最大的目标。

从脑科学层面看,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资源有限论”的观点, 学生的认知精力是有限的, 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认知负载, 从而影响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欧洲大脑研究工作室格哈德·罗斯等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也证明 :越是微小学习单位和频繁的重复, 越有利于大脑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 要遵守知识点化处理的原则, 根据课程内容认真合理的设计微目标、点目标。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 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 向朋友佛莱思节夫人借了一串钻石项链, 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 在回家途中项链不慎丢失, 她只得借钱赔项链。为了偿还债务, 她节衣缩食, 整整劳苦了十年……”为了训练学生概括《项链》情节结构的能力, 笔者请三位学生做演员拍摄了一段时长5分钟的微电影视频——《〈项链〉的情节概括》。这个微课, 实现了上述两个“微”, 同时将单纯枯燥的文字阅读变为光影声色的微电影欣赏。这样点式处理情节, 学生概括时就非常迅速了。

学习一篇课文时, 要先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点化处理——尽量将课程内容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 以确保微课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点。这样, 才能实现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习方式的目标。比如教授《范进中举》一课, 课程内容丰富, 要学习的目标很多。经过点化处理形成点目标后, 笔者设计了五类40多个微课, 放在校园网的云空间。一个微课只针对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种手法、一种活动设计, 每个微课5分钟左右就可以观看完毕。微课内容的点式处理, 可以将学习变得简短而轻松, 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度。语文学科内容的这种点化处理方式, 使得知识粒度比较小、知识点单一集中, 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展基于微课的学习。

三、资源呈现, 讲究线性排列

微课之所以能够产生对教学或者学习的促进作用, 是基于这样假设 :按照人类认知线性流程排列资源, 使微课展开与学生认知深化顺序同步, 从而实现支持学习或者促进学习。

首先, 按照线性呈现云空间的自主性微课资源, 才能引导学生找到最短路径。从微课的支持性出发,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割成许多个点。这些点就是设计与制作微课的目标, 教师依此就可以开发出许多微课。如果让学生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 这些微课便构成了自主学习云或者云资源。

自主性微课资源, 教师要按照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方式呈现, 做到合理设计学习界面, 将微课科学分布在学习云上。如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同时兼顾学习先后、由浅入深的顺序。这样呈现微课资源, 即是线性排列。微课资源作线性排列, 便于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最短路径获得学习经验或者达成学习成果。同时, 微课资源按照线性关系排列, 模块之间具有互不相干的独立关系 ;而非线性排列微课, 则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状况。如果许多自主性微课资源非线性的、散乱的分布在学习云中, 学生点击微课, 就得不到最短路径的暗示。

为了增强微课的线性呈现,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教师有时会在自主学习开始时交给 (有时投影提示) 学生一张自主学习单, 对自主学习的流程与内容作规划, 防止学生在学习中晕头转向。但是, 即使有了可供参考的学习单, 基于理解程度和个人爱好, 有的学生会按照习惯顺序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也即学生会对“学习单”上的内容有所取舍。比如自主学习《相信未来》时, 笔者设计了普通话、济南话、长治话、南京话、扬州话、徐州话等六种配乐配图诵读微课, 在学习单上提示学生听取其中一至两个, 有的学生会将六种诵读微课全部听完。这也是允许的。

其次, 按照线性设计单个语文微课的内部资源, 可以促进或者加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单个微课构成的资源多是小情景、小简介、小练习、小策略。课堂上一打开, 学习者便可在单个微课的优美音乐声中, 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 思维与画面同步……这种线性设计, 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单个微课采用线性思路, 方便学生理解, 更方便教师设计制作。在设计边塞诗之“情感多样”微课时, 笔者就按照“边塞诗定义—情感多样归类—诗歌例证分析”的线性顺序展开。将“情感多样”归为“热爱奇异的塞外风光、保家卫国的豪迈、建功立业的理想、戍边的艰辛、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厌倦战争”等8条。而对于“诗歌例证分析”, 笔者选择的是岑参的《走马川行》。因为这首边塞诗情感比较丰富, 有边塞气候恶劣, 有战士勇武气概, 有大将必胜信心, 有作者开朗胸襟, 有将士积极进取精神等。这个5分钟边塞诗微课视频, 有讲解, 有图片, 有视频剪辑, 有文字呈现, 由表及里, 渐渐深入, 完全按照线性排列内容。事实表明, 如果设计单个微课时不关注学生的线性学习结构, 即便制作出相关微课, 也只能是学习过程中的垃圾资源。

四、微课情境, 崇尚审美化

笔者开展基于自主微课学习, 一天之内单个微课《鲁璐 :“当代李凭”》被47位学生点击了284次。《相信未来》诵读视频, 一周之内两个班级点击超过1100次。笔者想, 微课设计上的情境化追求, 特别是审美化追求是主要原因。事实上, 微课支持、促进学习的理念是基于这样的假设 :微课的情境化、审美化能够聚焦问题, 吸引学生反复翻转。

设计微课时, 特别是微课制作后期, 情境化、审美化提升是修饰的重点。有人说, 设计语文微课要做到“小情美”, 即小巧、情境、精美。这话不错。微课, 无论是一段诵读还是一段作者视频, 无论是一种现象剖析还是一段表演再现, 都要富于鲜明的情境, 才容易聚焦问题, 引发审美思考。因此, 设计、制作微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重视微课资源的优化, 用微课自身情境吸引学生。微课之“微”在于用时短, 学生能够专注。这也是微课追求点式分割的原因。教学视野里的微课, 如果能聚焦在一个点上, 内容少而精, 学生注意力集中度就高。而微课资讯老掉牙、素材不新颖、归纳乏新意, 则会大大降低微课的情境性、审美性。笔者曾设计作文微课《FOOD FOR THOUGHT》, 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精神食粮。这个微课由文字、图片、语音和“走进欧美”中两个各2分钟的视频等编辑而成。

其文字内容如下——

“微课”名称 :Gladstone′s Library

Gladstone′s Library, 本是年久失修的古老城堡, 后改作图书馆。这是英国最大图书馆之一, 拥有英国境内出版的每一本书籍。古堡前的广场上, 是Gladstone的雕像, 图书馆的大门上面写着“FOOD FORTHOUGHT”。威廉·格莱斯顿 (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 ) 四次出任英国首相, 始终被英国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英国首相。“FOOD FOR THOUGHT”是什么意思呢?

“微课”名称 :Harvard University

1638年, 马萨诸塞的剑桥正式开学, 第一届学生共4名。1638年9月14日, 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J·哈佛病逝, 他把400余册图书和一部分遗产捐赠给这所学校。1639年, 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将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美国名人很多, 为什么偏偏以“Harvard”命名呢?

这两个微课中, 建筑精美, 名言深刻, 灯光灿烂……学生瞬间明白了什么是精神食粮, 从何处汲取, 怎样汲取。有了这样的支持, 在探索“还有哪些可以作为精神食粮”时, 学生认知就开阔得多了。笔者想, 如果不设计这两个微课, 凭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精神食粮, 可能非常抽象、单调、枯燥, 也不会产生深刻的审美愉悦。

其次, 注意调动多感官, 强化微课刺激。微课素材是多元的, 但微课学习强调瞬间永恒。设计微课时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来刺激观赏、思考。笔者到台湾辅仁大学访问“东篱诗社”, 孙永忠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学生吟唱微课视频, 并当场演唱了《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笔者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只听一次便记住了。由此看来, 微课的情境性和由此生发的审美吸引力, 可以强化记忆, 促进学习。

从脑科学理论来看, 设计微课强调情景接受上的多感官, 符合人体大脑的活动过程。据生理学家研究, 人体大脑的右半球善于处理空间概念、认识图表、图案、音乐、颜色等直观性过程, 左半球主要是执行语言、逻辑、数学和书写等分析性任务。但是两个脑半球并非孤立工作, 是可以互相支持并补充彼此活动的。而微课产生的审美愉悦, 则可激发两个脑半球的潜能, 使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促进思维流程, 让记忆走向深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舞台上表演几分钟, 哪怕仅说一句台词, 却能牢记一生的原因。因此, 设计微课时, 应突出情景的审美愉悦。

摘要:用微课改变课堂是新一轮课堂改革的口号。设计语文微课要讲究点式分割、线性排列, 以情境化、审美化的特色支持或者促进语文学习, 从而实现用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管好妊娠母猪的四种方法 篇9

一、适量饲喂, 看猪添料

保持母猪8成以上体膘, 提高仔猪初生个体重。根据母猪的体膘及怀孕季节, 怀孕前期的母猪喂量为1.8~2.3千克/日, 怀孕后期 (80天后) 要将饲喂量增加至2.5~3.5千克/日。母猪在妊娠期保持适宜的体况是此阶段饲喂的重点。因为母猪过瘦, 营养不足, 不能维持正常妊娠, 影响胎儿发育, 生下的仔猪小而弱。母猪营养水平过剩引起母猪过肥, 会导致胎儿过大引起难产或母猪产后食欲不振, 影响乳汁分泌。因此, 妊娠期要看猪添料, 对于体膘过瘦的母猪饲喂量可适当增加, 对于体膘过肥的母猪则可适当减少喂量, 以控制体膘。

二、保持猪舍环境安静

严禁鞭打妊娠母猪, 严禁在猪舍内外喧哗、打斗, 各种操作要轻、稳、细, 且要避免拥挤而引起流产。

三、控制室温, 通风换气

因为母猪舍的适宜环境温度为15~22℃, 所以温度过高要注意防暑降温, 过低则要防寒保暖。

激励学生的四种有效方法 篇10

一、树立榜样

首先, 让学生读名人传记, 确定一个自己敬佩的名人榜样, 找出其中令自己敬佩的地方, 写成文章, 并在班上交流。学生无不为那些优秀人物所表现的品质感叹不已, 教师便趁热打铁, 激励学生向名人学习, 用实际行动书写自己人生的华美篇章。尽管名人激励并不都立竿见影, 但笔者相信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位学生, 使他们自强不息, 积极进取。

其次, 树立身边的榜样。每接手一个新班级, 笔者就从多方面细致观察每一个学生, 用榜样的条件分别去物色对象, 树立好几类榜样。比如劳动积极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讲文明懂礼貌的、热心助人的。一经看准, 笔者就把这些榜样树立起来, 让学生学身边的榜样, 向榜样看齐。这样, 全班学生就有了多方面比、学、赶、超的目标。

二、及时肯定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如果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吹毛求疵会使其丧失信心。相反, 发自内心地、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会在其心里掀起波澜,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开学伊始, 笔者对新班的憧憬中多了一份忧虑, 这个班中有个学生初中时抽烟上瘾, 学习习惯差。在一次劳动中, 该生干活卖力, 承担脏活累活。笔者表扬了他, 说他思想好、素质高。而且这位学生的电脑操作成绩好, 动手能力非常强, 笔者对此也当众作了充分肯定。慢慢地, 该生各方面都有进步, 同学们说他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又如, 像学生平时随手关窗、关灯, 帮助生病同学买饭菜这样的小事, 笔者也及时给予充分地肯定, 并号召大家要爱护公物, 节约水电, 做生活的有心人。从此, 班上的学生争做细心人, 好人好事也不断涌现。

三、学会宽容

“严是爱, 松是害”是许多班主任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应该肯定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必要而有效的教育手段, 但过分严厉, 使学生摄于“高压”下而屈服, 实际是口服心不服, 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殊不知在很多时候, 宽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 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三国时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 袁绍大败, 从袁绍手中缴获一批书信, 这是曹操属下私通敌人的证据, 可曹操非但没有治罪, 而且连看也不看就把这些书信毁了,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度,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塞缪尔·斯迈尔德说:“与其说是人们的错误使其堕落, 不如说是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导致他们堕落。”学生犯了错误, 教师处理是否妥当至关重要。期末考试中, 笔者班一女生被查出舞弊。而她平时成绩优秀, 各方面表现也相当不错, 只是对这次数学考试没有把握。她已知其错, 检讨着, 战战兢兢的。笔者十分生气, 冷静下来后却没有呵斥她, 而是语重心长地和她交谈, 劝慰她放下包袱, 用行动证明自己, 走好今后的每一步。她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感到老师是真心为她好, 就更加自惭和自责了。后来, 她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学校的处罚。而今, 她已在高等院校深造, 在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中, 笔者体味着做一名教师的欣慰与自豪。

四、给予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曾在小学1—6年级随机抽取20%的学生, 对他们进行了“未来发展的测验”, 然后向老师宣布:“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习潜力。”预示他们可能会有比其他学生更好的成绩。八个月后, 老师获得如期的结果, 一年后, 再次测试, 这些学生的成绩仍在提高。这就是学术界的期望效应。

积极的期望对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瞄准时机对学生适度的期望表达, 是启动学生表现自我、发挥潜能、追求的强劲动力。笔者在班级日常工作中, 有计划地实施期望效应。如在学期开学初或学校搞大型活动、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时, 都要按具体情况设定有针对性的积极期望。两年下来, 这批成绩平平、中考落榜的职高学生有了令人惊喜的进步:参加市统考的专业课会计成绩名列前茅, 合格率100%, 平均分达到90分以上;班中有市级优秀班干部, 班级评上市级先进班集体;在文体和各类竞赛中也有不俗的表现, 有多人次在市级或县级的知识竞赛、作文、长跑比赛中获奖……看到身边的同学和自己取得的成绩, 大家更加有信心了。

学生能以情感和行为不断接受班主任的期望信息, 并把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身需要, 不断鞭策自己, 努力使期望目标实现。

语文课堂教学的四种结束技法 篇11

课堂教学的结束技法是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恰到好处地对本节课的知识、要求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提升教学效果的行为方式、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着运用以下的一些课堂结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留白法

老子言:“我無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老子》)

语文老师根据方案实施教学时,可缩减一部分教学时间,把一部分时间留下,由学生自己自由支配。这从表面看老师仿佛不作为、“无为”,可是这样做的目的却是让学生“有为”。我们不可以老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自己的讲授束缚住学生,让作业练习捆住学生,让题海淹没学生,我们要做的是要尊重学生,让他们的个性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假如我们在教学时,适当“留白”,学生则可以利用这段空白时间用心地去诵读、尽情地去讨论、大胆地去质疑。这样一定能使学生感觉到,这段空白是老师有意给我们的。在这段空白里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对知识、对能力的渴求欲,而不是放任自流。此刻,对我们老师而言则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笔者曾在一堂课的最后5分钟,安排了文学欣赏这样一个环节,其中一位学生错误地将《乡愁》说成是席慕容的诗。开始时笔者并未指出他的错误,而是让小组内的成员讨论、评价。组内同学很快发现了该同学的这个错误,他们不仅快速地了解了《乡愁》的真正作者,并且对余光中及其他一些台湾诗人又进行了一些讨论,可以说这最后的留白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所以恰到好处地利用空白“无为施教”,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正是“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教师虽然“无为”,可是学生却可以做到“无不为”,甚至可以是“大有作为”。

二、画龙点睛法

我们在教学一些文本、段落时,可以先实施一些铺垫性的教学工作,比如先具体阐述、尽情地去描绘,最后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文章主旨、课堂重点,好像我们在画龙时先不点睛,“点之则飞去矣”。这样,在关键处加以讲解、分析,就有“点石成金”的效果,犹如神来之笔,“一石击破水中天”,让学生产生顿悟感;或者“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一下抓住了课堂、文本的关键。

笔者在教学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时,首先对文中的生僻字进行了认读;然后,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句进行翻译、讲解,当讲到“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一结束句时,话锋突转,提出一问题:“文惠君在听了‘庖丁之言’后,得到了什么养生之道呢?我们读后又受到了什么新的启示呢?”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便激烈地讨论开了,而当其欲解而难解之时,再予以点化:“这则寓言的落脚点不是在‘解牛’,而是‘得养生焉’。在庄周看来,人类社会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就是他的养生之道。作为寓言故事,我们读后,应该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解牛’时就会游刃有余”。

这样的结束语,就像“画龙点睛”,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养生观,而且使其领悟了庄周的智慧。

三、朗读设置法

一些文本,语言精彩流畅,方便诵读,而且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诵读文本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与学生讨论“怎样对待同学之间的友谊”的这一内容时,鼓励同学们相互间建立高尚、纯洁的友谊。在课堂结尾时,带领同学们朗诵了一首从《高中生》上转抄的《友谊,你在哪里》的诗,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其诗为:

友谊,不是隐藏在神秘王国的公主,也不是随意使用或丢弃的抹布;她像时间和青春一样,失去时才懂得珍惜和爱护。友谊,人生最美好的东西,你究竟在哪里?就在钟子期倾听俞伯牙的琴声里。在蔡邕倒屐出迎王粲的身影里,在鲁迅与瞿秋白难分彼此的文笔里,在托尔斯泰给异国的罗曼·罗兰深情挥毫长达38页地书信里,在歌德和席勒两颗文学巨星相互给予第二次青春的激动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战斗中,两颗伟大灵魂的融合升华里。友谊,人生最美好的花朵,就开放在那块真诚的沃土里,开放在那片热情地阳光里,开放在互相支持的春风里,开放在善于谅解的雨露里,开放在七彩人生的灿烂里。

这优美的诗句,崇高的境界,读后余音不绝,撼人心扉,令人回味。

四、解疑答问法

南宋大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习不可无疑,每一堂课如果教者能启发学生对所授知识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而提出问题,及时解疑答问,则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而无疑。

如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每堂课结束之前留下几分钟让学生提问,成为了他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一次,他正在给学生们上课。那生动的演讲、透彻的解说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及有力的手势,把学生们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赫胥黎讲完了预定的人类学课程,这时离下课的时间不多了,他便问学生:“大家对今天讲课的内容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学生们纷纷提出了一些问题,赫胥黎一一做了简要的回答。由于培养了学生经常向老师提问请教的良好习惯,以至于在有一堂课将结束时,出现了这样一则趣闻:“学生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清楚?”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只有一部分不清楚”。赫胥黎问学生是哪个部分,学生说:“老师,就是您站在我和黑板中间遮住了我的视线的那一部分。”顿时,全班同学都对老师发出了敬爱和善意的笑声。赫胥黎自己也笑了。

当然,除上述列举之外,课堂教学结尾的形式还有很多种形式,如学以致用法、活动练习法、思索悬念法、情感激励法、归纳概括法等。无论哪种方法,设置的时间不宜太短或太长,因需而设,恰到好处。总之,课堂结尾是一门艺术,好的结尾会使教学成果在归纳中得以升华,在练习中得以巩固。

串、并联电路的四种解题方法 篇12

根据题设条件, 结合有关物理知识, 依题意的层次结构, 逐步分析求解。这一招属于正向思维。

例1 在如图1的电路中, R1=R3=4Ω, R2=6Ω, 电源电压U=12V。求:

(1) S1、S2都断开时,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2) S1、S2都闭合时,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解析: (1) S1、S2都断开时, R1中没有电流通过, R2与R3串联接入电路。

R串=R2+R3=6Ω+4Ω=10Ω

电流表Ⓐ的示数为:I串undefined。

电压表V1的示数为:U2=I串R2=1.2A×6Ω=7.2V

电压表V2的示数为:U3=U-U2=12V-7.2V=4.8V

(2) S1、S2都闭合时, R3被短路, 所以电压表V2的示数为0;R1与R2并联接入电路, 因此电压表V1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 即为12V。

undefined

∴R并undefined

电流表Ⓐ的示数为:I并undefined。

二、逆流而上, 由果到因

这一招就是把问题倒过来想, 或从问题的反面去想, 也就是由果到因的反向思维。

例2 在电阻值分别为8Ω、6Ω、4Ω和2Ω的四个导体中, 要获得1.5Ω的电阻, 应使阻值是______的导体并联起来。

解析:此题可用公式:undefined来求解, 但很繁杂费时。若能考虑到:几个相同的电阻R0并联后, 总电阻为undefined。在这一前提下, 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 就会简捷地解答此题。

undefined为2个3Ω电阻并联, 而题设条件中没有3Ω的电阻, 进一步推理, undefined为4个6Ω电阻并联, 考虑到条件中只有一个6Ω电阻, 而另外3个6Ω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为2Ω, 这样就能很快地想到1.5Ω即为6Ω和2Ω并联而成。

三、等效思维, 化繁为简

对于一个复杂的电路结构, 可以简化为一个串、并联关系十分明显的等效电路结构, 从而便于电路的计算。

例3 如图2所示的电路, 电压表V1的示数为3伏。V2示数为4伏。若把电阻R2与R3位置对调, 其余元件位置不变, 此时有一只电压表示数变为5伏, 则电源电压U=______伏。

解析:图2所示的电路结构可以简化成图3所示的等效电路结构。

由图3和题意可得:

U1+U2=3V ①

U2+U3=4V ②

电阻R2与R3位置对调后, 则有U1+U3=5V ③

①②③相加可得:

2 (U1+U2+U3) =12V

所以电源电压U=U1+U2+U3=6V。

四、比例思维, 简捷明快

当题中各量满足了成比例的条件时, 可采用比例法来解, 这样可约去表达式中相同的量, 从而使得解题过程简化。

例4 某用电器电阻R1=20Ω, 允许加在它两端的最大电压为10V。问:

(1) 若将此用电器接入电压为40V的电路中正常工作,

必须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R2?

(2) 若将此用电器接入电流为1.5A的电路中正常工作, 又须并联一个多大的电阻R2?

解析: (1) 在串联电路中, 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跟电阻的阻值成正比, 即undefined。

undefined

(2) 在并联电路中, 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即

undefined。

上一篇:呼吸练习下一篇:幼儿湿疹的临床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