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走向社会(精选7篇)
图书馆走向社会 篇1
一、图书馆应走向社会
图书馆满足社会需求,就能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公众的学习,同时,还可以满足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将信息的流通进一步推动,做好社会风气的优化,推动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党中央提出,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色,行使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努力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所谓服务社会化,就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功能社会化,即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在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走出馆门、走出校门,向社会开放,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偿或无偿)的文献信息服务,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各类组织以及个人等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高校图书馆为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对于区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甚至是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社会公众也非常愿意看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此外,虽然广大群众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有一定的期待,更拥有强烈的要求,但是由于相应机制的缺失,导致校外读者难以得到高校文献信息方面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必须打破封闭式的服务观念,拓宽信息服务范围,面向社会更广泛的领域开放,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任何一场变革,首先是观念的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将自己封闭在大学校区内、把社会公众拒之馆外,这种做法同当今社会对大学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要想实现高校图书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当务之急,是要从上到下树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理应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既是社会的呼唤,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功能也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把握好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尺度;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既要面向强势群体也要面向弱势群体”,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要把为社会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资源、设备、人才、环境等优势,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但就目前来讲,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科学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深入探讨切实可行的途径与对策,对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由于服务对象相对比较固定和单一,因而,使得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社会之间联系甚少。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少数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有了一定性的“突破”,加入了市场经济的行列。但作为图书馆——人类财富的宝地,社会化服务、资源共享应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即向社会公众开放,读者服务社会化、公益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公众的迫切要求,也成为当前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方式
为了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更好地开展下去,就应该懂得多种方式的运用,并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将其实现。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层面逐步开展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应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自身特色优势,拓宽服务范围。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经工商部门注册批准,成立信息开发中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封闭型服务为开放型服务。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队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聚集了大量的高职称的图书馆学、计算机和各学科专业人才,对海量的知识信息进行识别、整理、排序、推送,起到了知识导航员的作用。由于纸本文献资源的价格以及采购资金短缺的双重压力影响,使得在采购文献资源时,高校图书馆仅仅能满足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在社会化服务开展中,文献资源就无法满足社会读者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
但是,相比其他类型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拥有更为先进的知识资源、设备资源以及教师资源。所以,借助这些方面,高校可以开展相应的大众化信息服务,如可以是学习班的创办、公益性的讲座、信息检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大众化信息服务的开展,有利于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服务于公民精神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构建添砖加瓦。
现今的信息产业时代,信息数据日新月异,技术更新速度之快亦是前所未有的,各行各业要想有效地发挥组织、协调、控制等作用,都必须依赖信息的引导。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及时地得到信息,通过分析、研究各方面的信息,才能为生存与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深入地了解政策法律、行业标准、市场导向等各方面的最新信息,而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图文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化服务设备以及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得高校图书馆通过商用信息化服务,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科研难题。高校图书馆应认真调研社会经济、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热点,以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为依托,搜集商业信息、市场调研、查阅专利文献、用户调研报告等知识服务。
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高校图书馆正以其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参与社会文化经济建设,通过社会化服务,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水平。
高校图书馆要将读者培训的对象扩大到社会。读者培训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常规服务项目,应该将该服务的对象扩大到整个社会;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为社会读者举办各种讲座。这样做,既可提高社会读者的品位,更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读者涌向高等学校图书馆。图书馆是知识、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理应将自己推向为知识经济服务的前沿。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长期以来只为本校的学生和教师服务,文献资源封闭使用造成了资源闲置浪费,因此,将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全社会服务,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图书馆想要实现对外开放,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高校图书馆首先是服务本校的师生,但是对外开放也意味着文献资源、设施等方面都需要与校外的读者进行竞争,就会出现利益方面的冲突,成为社会化服务受阻的原因。高校图书馆不可能容纳很多的校外读者,不过,建立数字图书馆就可以将这一困境规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凭借网络这一渠道,再结合馆藏优势,就可以将馆员丰富的经验优势发挥出来,再凭借远程服务的手段,就可以让校外读者查阅所需要的资源。并且,通过网络咨询、传递服务等远程服务方式,也可以将社会化服务的外延进一步扩展。
图书馆界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是资源共享,但是在长期发展中,我国图书馆形成了分割的局面,使得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之间不能够相互来往,导致资源浪费,出现了过多的重复建设,也给读者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最近几年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将原本校际之间的限制打破,有效地探索了资源共享与传递等方面的事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考虑到图书馆性质根本的差异,使其在资源建设上存在侧重偏向,不过在服务读者方面却是一样的。所以,高校图书馆就可以与其他的图书馆相互整合,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并为读者建立出统一的身份识别标识,读者只要出具身份证明,就可以随意地进入各个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搜索相应的资源。只要将一证通行完善,无论读者拥有怎样的身份,通过简单的注册,都可以获得平等的服务,这样也可以在校外的读者群体中充分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校内外读者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尝试在“读者的信息需求及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充分利用时间差,灵活安排服务。平时服务于本校读者,周末、国家法定假期可适当安排接待校外读者或设立专门接待日。为社会提供网上服务,如网上信息咨询、文献传递和文献复制、电子阅览服务、文献外借等。在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利用不同方式向社会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
三、结语
总之,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人才优势,积极开拓社会服务的新领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为社会的信息化做出贡献。高校图书馆要抓住社会用户对信息广泛需求和对高校图书馆的信任度,面向社会更广泛的领域开放,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与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机构一起为经济建设服务。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能够摆脱传统因素的限制,为图书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创造了条件。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既要提高服务水平,打造鲜明特色,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又要加强合作,尽可能多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对社会用户服务的整体实力,不断推动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岳艳明.珠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1(6).
[2]夏婧,冯彦平,张晓燕等.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实证研究——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4).
[3]汪聪,杨晓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篇2
一、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夕阳西下时, 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为何撑竿跳高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杆, 便能跨越高高的横杆?同时, 选择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通过投影、多媒体等引入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激发求知欲。
二、以学生为本
注重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 真正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 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是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关键是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那些未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 用眼神, 微笑、手势等表情和身体语言加以暗示、提醒, 鼓励其参与学习, 尽量不点名, 不大声训斥,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与学生良好互动,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学习探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探究未知的好奇心, 又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避免因过分的批评、指责影响学生的心情,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老师要善于以柔克刚, 及时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为同学间的小纠纷影响整节课教学的开展, 此时老师若漠然置之, 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简单粗暴对待, 往往效果不好。如果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叙述和要求, 及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与纷争, 反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带有各种情绪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毫无生气的机器。
三、让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实验
当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后, 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要让学生先明确实验目的, 发挥想象力, 再根据已学的知识、收集的资料进行设想, 在此基础上, 再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 明确分工, 各自完成相关任务, 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四、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学并不是一门远离人们生活、带着冷冰冰的科学面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科, 物理与现代生活密不可分, 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早上叫你起床的“闹钟”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到上学的各种“交通工具” (摩擦、相对运动、热机、速度) , 从“吃饭”、“使用各种电器” (能量转化) 到“穿衣” (摩擦起电、热传导) , 从“看电视”、“听音乐” (电学、光学、声学) 到“运动打球” (力学) , 物理学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规律并不是一无所知的,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物理知识或生活体验, 但是对许多物理现象却是一知半解, 甚至有很多误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拘泥于书上所列举的物理现象和知识, 把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信手拈来, 使学生感觉到现代社会的方便快捷, 上天入海 (航天飞机, 核潜艇等) 都与物理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体验到物理学改变人类生活的巨大贡献。
五、完善实验设施, 强化实验教学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相对滞后的问题, 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学校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 提高实验设备的配置要求, 提高实验设施的配置标准, 完善实验设施。第二, 采用新课程教材, 建设和改进实验室, 增加实验课程, 切实完成“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等实验项目, 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第三, 加强对实验经验的总结归纳, 提高实验创新能力, 组织物理方面的骨干教师进行实验研究, 改进实验, 设计出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验方案。第四, 加强教师实验观念培养和实验技能的培训。从而贯彻落实实验教学,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估学生表现, 总结反思
学生一走进实验室, 教师就应该留心观察, 主要是发现学生好的、积极的、新奇的、独特的表现, 进行积极的评价, 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 哪些问题弄懂了, 哪些问题还不清楚, 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 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设计合不合理, 测量结果是否准确等。
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讲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时, 有学生提出:光是不是也由分子组成?对于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 教师不要用套话 (“你们上大学时会学到的”等) 敷衍了事, 而要紧紧抓住这个课程资源, 让学生互相讨论, 争辩。教师不要急于解释, 而要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再遇到此类问题时, 学生再不是盼着“万能”的老师解答, 而是自己主动上网查资料, 在课堂上带着骄傲自信的表情侃侃而谈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传统教学中, 老师上课“满堂灌”,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学完物理只记得单调的公式和题型;而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学生能体验到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感,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 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 新动向, 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 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物理的奇妙之处,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动力, 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 必须明确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意义。作者在教学实或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创设情境, 以学生为本, 关注生活热点, 注重科学探究, 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实验, 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图书馆走向社会 篇3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物理
初中学生日常生活所接触的物理世界丰富多彩,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1.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只要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可从生活中学到许多知识。如老师用幻灯机投影教材时,让学生观察幻灯机投影出来的像和放上去投影的资料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使用幻灯机投影教材,这就为学生以后学习凸透镜成像的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再如,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同学们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学习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帮助甚大。
2.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
“物理来自于生活”,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或物理事件更贴近学生,应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新课更能使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以,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引入物理新课,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容易。如对“力”的认识,我们可以用木块、小球、弹簧等“模型”类的物品间的相互作用引入“力”的概念,也可以用马拉车、脚踢球、人坐沙发等学生日常熟悉的事例引入“力”的概念。显然,后者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走向物理,因此更加符合新的课程理念。
3.巧用生活常识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授课时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如判断一些日常用品:起子、羊角锤、老虎钳、指甲剪、筷子、镊子、钓鱼竿等是费力杠杆还是省力杠杆,如果只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费距离则省力、省距离则费力,对于初二的学生要记忆区分这些方法已很复杂,再加上利用这种方法去判断就更复杂。
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生活常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问学生起子、羊角锤、老虎钳、指甲剪是干什么用的?不用行不行?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需要省力的时候用的(起到省力作用)是省力杠杆,不需要省力的时候用的(其他原因)是费力杠杆。
4.联系生活,重视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探索物理规律时,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对“浮力”的学习过程中,一种做法是: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实施具体探究过程:(1)观察鸡蛋在清水里和盐水里的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猜想与假设,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3)制订计划与搜集证据,把一只鸡蛋轻轻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逐渐往清水里加盐,用筷子搅拌使盐溶解,比较鸡蛋沉浮现象。(4)小组分析与论证,得出解释或结论。(5)反思评估。(6)报告交流与合作。从而在学生通过身边的物理现象,获得物理知识和规律的过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结果的形成过程及采用方法。
二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了物理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1.引导学生用物理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自觉地应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物理知识生活化,从而提升学生物理素养。如现实中生活安全用电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学生学了“安全用电”后,可以动手写一份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单,宣传人们日常生活要安全用电、电器安装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购买电器要看3C认证,把宣传单分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学生不仅获得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最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课堂上的知识能走进千家万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有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风扇调速器、更换保险丝等。在学习了作用力与相互作用力后,让学生解释“拔河比赛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改变哪些因素”可以增大拔河比赛获胜机会的问题。在生活中怎样选用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等。
3.开展具有物理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材中要求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寻,也可以是科技制作,具体形式要结合教学进度和当地实际。如学完电功、电功率以后,教师布置学生回家练习读电能表,并计算某个用电器的电功率,也可以通过用电器的銘牌计算该用电器一个月的开支。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从生活走进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是枯燥无味的,真正形成教师利用教材教会学生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
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教学,有利于物理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内心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愿望,把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观察社会,应用于社会。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学物理、用物理,体会物理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图书馆走向社会 篇4
1 自由出入书库和按需借阅图书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允许学生进入图书馆, 也即图书馆书库基本上面向学生读者开放, 但读者并非完全自由地进出书库, 因为他们必须首先把随身携带的包和物品寄存, 然后出示借书证, 以换取代书板。学生想要背着书包自由进出图书馆不仅是不允许的, 同时也还有可能冠以“小偷”的嫌疑, 因此不可能自由出入。此外, 对读者借阅图书的种类、数量、借阅时间等也有限制, 也就是说他们不可能想借什么书就都能借到, 因为一些图书流通管理系统通过设定相应参数限制了学生自由借阅, 如有些流通管理系统限制学生只能一次借一本小说, 如果这部小说有上下册、或4册甚至更多册的话, 那么对不起, 只能借其中的一册, 想要一次借走一整套书不可能, 至少系统禁止这种借阅方式, 除非通过强制借阅解决, 但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会轻易使用强制借阅权。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未来高校图书馆的流通工作必然会充分考虑到学生读者的阅读需求, 同时能够千方百计为读者着想, 从而允许读者自由出入书库和按需借阅图书, 这也是一些高校图书馆目前正在尝试的新举措。
2 学生馆员将成为图书馆流通工作中重要的力量
由于高校合并与扩大招生规模,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特别是学生读者成倍增长, 在高校图书馆全开架流通工作过程中, 图书乱架现象必然影响到下一次的借阅, 因此一些高校图书馆聘用了一些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帮助担任学生馆员的职责, 由学生读者充当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角度, 以帮助管理书库和整理书架。这种举措在当前的高校图书馆里已经越来越受欢迎, 学生读者也因此得到了勤工助学的机会, 同时也能够更多地获得工作经历, 正所谓一举两得。可以预言:学生馆员将成为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他们在协助搞好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同时, 也能够为图书馆流通工作的改进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3 网上预约与现场借阅的冲突将越来越明显
当前的图书馆流通管理系统因为网络的发展而突破了图书馆局域网的限制, 从而使得网上预约借书成为读者非常喜爱的一种服务方式。但是, 一方面网上预约的不可预期性使得大部分预约在预约周期内失效, 另一方面网上预约与现场借阅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如果在场的某一位读者很想借阅某一本图书, 而这本图书正好是另一位读者网上预约的图书, 已预约的读者可能没有办法立即到馆借书, 而在现场的读者的确又非常需要这本书, 这就使得图书馆员的处境非常不安, 是借还是不借, 绝非是做选择题那么简单。如果借给了在场的读者, 虽降低了拒措率却失去了应有的诚信;如果把书留下来以备预约者借阅, 万一该读者始终不来或已经出差, 虽保住了诚信却拒绝了另一位读者的阅读需求, "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中抹上了红与黑的斑点。这可能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图书馆无法避免的现象, 网上预约与现场借阅的冲突将愈演愈烈。
4 自由还书和多地点还书彰显借阅自由
对高校图书馆读者而言, 归还图书是件不太痛快的一件事, 因为他们必须把图书带到原来出借的地点归还, 如果有时把书带到了别的借还图书的地点, 很有可能招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白眼。如遇心情不好的馆员, 就只好把书拿回家下次再还了。未来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绝对不会出现类似情况, 因为图书馆会在学校周围方便而安全的地方设置多个还书点, 读者只要把图书象寄信一样地放入还书处, 就能在一天之内由工作人员归还图书。而且, 借出的图书也不必担心因超期而罚款, 因为读者借阅图书的期限可以较现在的限期要宽松得多, 想还书时再还和多地点还书可有效满足读者的借阅自由。
5 流通阅览软硬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突出以人为本思想
随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进行, 未来高校图书馆建筑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几千平方米的小地方了, 大开间藏阅结合和无障碍自由出入任何书库已经逐步在一些高校图书馆试行, 图书馆流通阅览硬件环境必然会多方面考虑到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随手拿来一本图书想要复印时即可自动操作复印机, 不必再把书拿到复印室了, 因为自助式复印服务将会变得很普及很方便。不仅如此, 流通阅览的软环境也将大大改变, 灵活多样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流通服务同样会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了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多元化文献借阅需求, 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需要某种文献的读者给以预约服务;为那些工作繁忙, 又担负科研项目的人员进行代查代借服务;为老年或伤残读者提供送书上门服务;为那些想看某种学科的图书又不知哪种版本比较合适的读者提供精选服务;对那些没有明确借书目标, 只是想借本有趣的书消遣一下的读者提供推荐服务;对那些不知如何有效利用图书文献的新读者开展导读服务;如果有必要的话, 还可以带着图书到读者需要的地方开设"流动图书馆", 还可以实现流通工作的社会化, 面向社区图书提供流通阅览服务。
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服务与传统阵地服务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特征, 流通借阅服务作为一个提供知识、提供信息、提供学习、提供服务的充满人文情感的客观实体, 也是大众喜爱的获得知识、增长学问的重要方式。面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服务意识, 不断提高主动服务能力, 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姿态和一切为了读者、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积极主动地开展流通工作, 切实满足广大读者的显性阅读需求、激活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 不断弘扬阅读文化,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程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变革与发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5 (4) .
[2]耿玉玲.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发展[J].图书馆论坛, 2005 (4) .
[3]倪少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流通工作的发展思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5 (5) .
[4]陈可亮.浅析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2) .
[5]刘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的建设与发展[J].前沿, 2004 (9) .
[6]刘艳民.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4 (3) .
[7]马红月, 牛晓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工作[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3 (4) .
[8]王鹏.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流通服务[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3) .
[9]许军娥.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的多方位思考[J].情报杂志, 2002 (9) .
图书馆走向社会 篇5
(1) 人、财、物只是高校图书馆具备基本功能的平面化因素。
在这些基本因素中, 除了人具备能动的主观创造功能外, 其他的一切物质的财物及设备都要经过人的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三者的关系中人掌握财, 然后用财去购置图书馆应有的文献资源和设备, 再通过资源和设备的使用完成对读者的信息、知识化服务, 这是一种平行的层面关系。
(2) 由服务型向引导型转变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本职能。
图书馆基本意义上的服务包括借书、还书、阅览和参考咨询, 属于被动模式的服务项目, 作为服务的主体——馆员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 所以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服务应向引导型转化。也就是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化, 用馆员专业素养的专长去补读者盲目阅读之短, 引导读者向书中寻名师、拜名友, 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向名师名友学习。
(3) 实现由引导型向研究型跨越是高校图书馆走向立体化的开始。
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不断从生活和工作中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思路, 找出新办法, 关键要抱着研究的态度。图书馆也不例外, 实现了引导型服务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彻底走出了平面化服务的樊篱, 而是把服务引向立体化进程的出发点。要想进一步提高, 就必须不断探索、思考和积累, 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 服务手段的日渐成熟, 将其巩固并引入研究机制当中, 充分运用先进的图书馆理论和技术丰富自己, 拓展思路, 跟紧时代的步伐, 挖掘新的潜力, 探索新的服务途径, 让图书馆服务工作向着深层次、立体化方向发展, 借鉴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形成图书馆自己的立体服务体系, 即浅层的一般性服务, 如借书、阅览、检索、咨询;中层的引导性服务, 如读者入馆教育、主题性参考咨询、读者信息知识培训和讲座、文献深加工产生的二三次文献;深层的研究性服务, 如学科馆员服务、定题跟踪服务、参与重大课题研究、为高校学科建设导航服务。
2 高校图书馆平面化和立体化建设的优劣
(1) 借借还还、解疑答询、入馆教育、读者辅导、跟踪服务只是高校图书馆平面化服务的基本指标。这些指标涵盖了图书馆所有读者服务项目, 在这些服务项目中虽有轻重之分, 但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做到令用户满意, 原则只有一个:读者第一, 用户至上。服务的层次和目标虽有不同, 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用户解决图书馆利用方面的问题, 属于服务的浅表层次。
(2) 引导读者的学习方向、培养读者学习的计划性与规划性、指导读者围绕本专业的需求养成自主知识配置的习惯才是高校图书馆立体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如果说上面的服务多少都带有被动味道的话, 那么这种服务的区别就在于主动把读者的需求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 在服务中主动迎和读者的需求, 把读者没有想到或者没有预见到的问题主动向读者介绍, 避免读者浪费时间却缺乏学习效果的现象, 针对不同读者帮他们建立不同的读书计划和规划, 围绕专业需求这一学习中心, 指导他们逐渐养成自主知识配置的习惯。
(3) 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与高校科研的有机结合是对高校图书馆立体化服务的更高目标。学科化专业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转变服务模式的重点, 其服务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 人才培养层次即学生学习层次, 帮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是学科馆员的首要目标, 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好服务准备:①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的基础上协助图书馆有关部门做好文献资源建设工作;②开展读者有效利用图书馆知识技能的辅导和培训工作, 帮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③开展读者自主研习活动的宣传和推广, 帮学生制订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中长期学习计划和规划, 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对不对、是什么、为什么, 从中找出精华的理论加以吸收。第二, 提高教学层次, 主动参与到学科专业教学中去, 收集专业教师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方便我们适时跟进、主动适应、逐步改进和提高我们的服务措施;第三, 学科研究层次, 图书馆各部门要按各自分工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首先是专业研究所需信息资料的储备, 其次是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为学科研究人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最后是全程参与学科课题研究, 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帮学科研究人员把好关, 帮他们做好课题查新和可行性论证, 保证成果的创新意义, 避免科研人员的重复劳动。
3 如何实现高校图书馆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的目标
(1) 实现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与人员素质的全面升级。
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 硬件基础设施和人员素质是两个关键因素。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从环境入手, 建设读者良好的读书环境, 体现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不仅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视馆如家, 而且要让读者入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其次是资源要充足, 内容要全面, 使每一位到访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心仪和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还有就是必须加强计算机管理和网络技术服务的硬件设施及条件, 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图书馆终端设备链接, 从图书馆开放的网络系统和数据库资源中便捷查找所需文献信息资料, 并能得心应手。第二, 人员素质建设。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 服务能力体现不均现象, 要大力抓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利用集体学习时间, 组织馆内的业务评比、讨论与交流, 提高馆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素质;多给馆员提供走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 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与服务经验, 以带动和促进自己的本职工作;针对新上项目与设备, 组织馆员进行全面培训, 使他们了解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方法, 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组织开展馆员知识技能竞赛, 激发馆员上进心和自觉提高专业服务技能的责任意识;引进竞争机制, 创设竞争环境, 养成馆员危机感, 使他们能够变压力为动力。
(2) 由学科馆员统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事项。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高素质人才的形象代表, 凭借他们学科化和专业化突出的知识和能力, 让他们承担起图书馆重点专业课程和学科建设的服务任务, 在工作中勇挑大梁。学科馆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表现良好与否, 取决于图书馆对他们的使用与调动, 要给他们一定的话语权与决定权, 从他们的建言中发现并逐步明确未来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发展方向。
(3) 馆藏建设要向信息化建设迈进。
藏书建设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 夯实这个基础是做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前提。以往的图书馆藏书建设是以纸质文献为对象, 而计算机管理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来源已经突破了原有纸质文献的界限, 向着大范围、高容量的网络信息方向发展。图书馆纸质文献受成本高及复本数量的制约, 也在向着数字化方向加工和转化。数字化知识信息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使用途径, 有利于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馆藏建设的目标势必要向网络信息化的方向进军, 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参考需求。
(4) 读者自主学习馆员应参与其中。
高校教育有别于基础阶段的教育, 人才培养以自主学习为主, 学生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 大部分时间是到图书馆补充营养, 拓宽知识面。而大学生从中学跨入大学的校门, 形成独立的自主学习习惯还有个过程, 很多学生还处于盲目阅读状态。有鉴于此, 馆员的作用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馆员不仅负有向读者介绍专家、推荐好书的责任, 更负有辅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培养学生养成自主知识配置习惯的责任。馆员要组织并参与学生读书会、心得交流会, 向学生传授自己的读书经验;还可以同校方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学生各种知识竞赛, 以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馆员要通过辅导培训的方式, 向读者普及检索知识、网络、数据库的应用知识, 提高读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5) 参与学科研究与知识共享。
学科研究是高校图书馆重点服务项目之一, 此外高校图书馆进行横向联合, 实现馆藏资源的知识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立体化建设的必然途径, 此外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向社会开放, 以追求知识共享的更大效益。在学科研究上, 图书馆要发挥好后勤保障、参谋助手的作用, 结合学科建设实际以信息资源建设撑起学科建设的蓝天, 以科研项目查新、立项论证等技术手段为学科研究保驾护航, 保证成果的创新意义, 避免科研人员重复劳动和资金时间精力的浪费。馆际间的横向联合, 可以实现馆藏资源整合与统筹协作,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变资源独享为知识共享, 打破独立单一的办馆模式, 实现有利于发挥馆藏资源潜力的融合与发展。
4 结 论
高校图书馆建设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是发展趋势的必然, 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要把握当前的机遇, 迎接新的挑战,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找出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 才能保证高校图书馆事业逐步走上良性、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苏明辉.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设[J].科技信息, 2009 (31) .
[2]李兰.网络图书建设与信息资源共享服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6 (24) .
[3]宋超英.对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学刊, 2005 (4) .
西部地区图书如何走向世界 篇6
西部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 造成了其出版业不及中国其他地区的现状, 而相对落后的出版业又直接导致了图书版权输出的弱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些年西部地区出版业的发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 已经开始奋起直追, 尤其以在图书版权输出方面前进的步伐更快。以2007年为例, 当年全国出版图书248 283种, 较2006年增长6.1%, 西部则出版图书31411种, 增长17.75%, 西部图书在全国图书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提高了1.25%。2007年全国图书版权输出2 593种, 较2006年增长26.06%, 而西部图书版权输出153种, 增长了41.67%, 在全国版权输出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提高了0.7%。由此可见, 西部地区的图书无论在出版数量的增长还是版权输出数量的增长上都大大高于全国整体增长速度。
在这样的形势下, 西部地区的图书要走向世界正是一个机遇, 但是同时又是一个挑战, 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走出去正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抓住机遇、开发出版资源和掌握输出方式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外部环境来讲, 我们目前具有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十分有利, 可谓恰逢其时。在国内, 从2005年开始, 国家把文化输出提到了关乎中国文化安全的高度, 开始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2006年初“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应运而生, 至今三年来成绩显著, 不仅在舆论上已经形成强势, 而且通过摊位费资助鼓励出版社参加法兰克福等重要国际书市, 通过翻译费资助鼓励外国出版商购买中国的图书版权, 形成内外双向推动的有效模式。
在国际上, 中国经济30年持续、强劲的发展已经不仅仅作为一个经济奇迹而受到赞颂, 世人正越来越关注创造这个奇迹的优秀中国文化。在2007年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上, 中国将首次成为这个具有61年历史的国际第一书展的主宾国, 这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其实, 即使在国内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世界出版市场对中国图书的热烈需求, 规模年年扩大、参展外国出版商越来越多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正是“中国热”在世界出版界的直接反应。
由此可见, 从外部条件看, 我们既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又有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 而从自身条件看, 我们又已经具备了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图书出版量和版权输出量的大幅增长, 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业态正是走出国门的最佳状态。因此, 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机遇可谓千载难逢, 切不可失之交臂。
二、开发丰富而独特的出版资源
西部出版业本身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足以使我们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呢?关于我们目前已经具有的各种优势, 其实根本无需一一罗列, 对我们将会获得的显然十分巨大的潜在优势也不必一一探究, 仅西部地区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的独特魅力, 就足够我们大书特书许多年并持续不断地推向世界。
以世界遗产为例, 西部地区已经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目录》的项目就有14个, 与非西部地区共有项目1个, 占全国总数的40%多, 而已经申报、等待纳入该目录的项目还有28个之多!此外, 西部地区悠久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一个巨大的出版宝库, 许多外国出版商对此怀有极大的兴趣。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开始出版的八卷本《藏地密码》, 到年底仅仅出版了四卷, 而其全套图书的版权已经销售到了三个国家和地区。更有甚者, 该集团今年将要出版的《格萨尔王》, 虽然离出版时间尚有数月, 但是其版权销售意向已经超过了2 0个!
如此独特而丰厚的出版资源, 不仅我们这一代人无论如何挖掘不完, 我们的后代也将继续受益匪浅。我们根本无需追逐外国畅销图书的流行趋势, 只需以恰当的方式把我们一直拥有却尚未充分向世人展示的本土文化精髓精心编撰出版, 就是世界各国出版商乐于购买的文化产品。
三、灵活运用各种输出方式
其实相对而言, 西部出版界缺乏的并不是适合国际市场的优秀作品, 而是将这些优秀作品推向世界的手段, 即与国际接轨的各种国际出版合作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十分丰富, 应用起来也十分简便、有效, 最为常用的不外乎以下两大类:
(一) 版权转让
版权转让是图书输出最传统的基本方式, 无论是本版图书、书稿或电子图书都可以通过版权转让方式实现输出, 这也是这些年来中国图书输出最主要的方式。其特点是, 图书或书稿具有直观的可读性, 易于购买者作出判断。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 只要双方对该图书所转让的具体附属权、语种、发行区域、版税等主要内容达成一致, 即可签约, 实现版权输出。
单纯图书版权输出还有一个最大优势, 即其具有国内销售市场的支撑, 无论版税多少都是“额外”的收入。从工作量上讲, 版权输出也最小, 尤其后续工作量很小。在大多数情况下, 一旦合同签订、收讫预付版税, 主要工作即告结束, 合同期间跟踪销售情况、索要年度销售报告等都只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已。
(二) 国际合作出版
相对于单纯的图书版权转让, 通过国际合作出版实现输出则要复杂得多。然而, 国际合作出版同样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跨国出版方式, 不仅合作的形式多样化, 而且操作手段灵活多变, 适应性非常强。充分而灵活运用国际合作出版的各种方式方法, 可以有效地推进西部地区的图书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
1、选题合作
所谓选题合作, 其实质是一种选题“思路” (idea) 的输出, 即在整个出版环节的最前端参与国际合作。这种方式只需一纸选题策划书即可商谈合作, 甚至连策划书也可以没有, 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将一个绝妙的选题思路面呈合作对象, 达成合作出版的初步意向。事后, 再拟出策划书送合作方征求意见、修改完善, 签订合同后付诸实施。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双方商定的选题方案进行图书的文字和图片等创作, 也可将文字翻译包括其中, 按质、按时交稿后, 静待外方编辑出版。
这种方式有几个特点, 如果以签订合同为界, 一是前期工作量小 (如果不算策划选题的脑力劳动的话) 且几乎无成本支出, 而后期工作量大而投入多;二是在图文创作上不能随心所欲, 必须按照双方商定的策划书的要求确保质量和时间周期;三是无需考虑国内出版的需要 (除非该选题同样适合国内图书市场) 。因此, 这种方式也具有如下利弊:优势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外方接受选题后才会有投入, 不至于劳而无功;外方不接受即可放弃, 再尝试新的选题, 不会因前期盲目投入造成精力和资金上的损失。缺点是后期合作往往相当困难, 一是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会形成对图文稿件质量标准的不同理解, 导致数易其稿, 不胜其烦。二是经济上投入大, 如果选题仅仅针对国际市场, 就没有国内市场的支撑, 很难确保盈利, 因为作为版税的有限收入通常并不足以支付图文书稿的创作费用 (还可能有翻译费, 国家往往只提供部分翻译费资助) 。如果选题合作的条件是双方共同投入、共担风险, 或者同时在国内出版, 则可大大降低亏损甚至获利。
2、版本合作
版本合作 (co-edition) 即两个或多个国家的出版公司同时出版同一部书, 由一家公司负责设计和印制, 除语言文字不同外各个文种的版本在内容、设计、纸张、印装质量上都完全一致, 制作完成后分别发运至参与合作的各个出版商自己发行。由于各国分别印制数量相对小, 而把这些印数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较大的印量优势, 可以有效地降低印制成本, 如果再把印制安排在中国、印度等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 则成本更低。因此, 这种方式目前在国际上十分流行。
因此, 在参与版本合作的项目时, 应力争把印制拿到中国国内完成, 再通过外贸公司出口到各合作方。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本版图书或选题以版本合作的方式推向国际市场, 又把代理印制和出口掌握在自己手中, 则可以以一部图书实现三重意义和价值, 即版权输出、文化服务出口和文化实物出口, 在版权转让、印制甚至运输等各个环节盈利, 这无疑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双效俱佳的状态。
3、图书系列项目合作
国际合作出版有时是以系列图书的形式出现, 即多国出版商共同参与同一系列图书的出版工作, 各自向该系列提供一部或多部图书, 各参与方既可同时出版该系列本国文种的图书, 也可以仅仅向国际版提供书稿而不在本国出版。重庆出版集团的“重述神话”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 全球38家出版商参与, 利用各国38个经典神话故事重新创作出版, 形成一套极具各国文化特色的新的神话图书系列。
以这种方式实现图书输出具有一个最大的优势, 那就是事先已经有了买家, 颇像实物贸易中的外来订单, 按照设计生产后发货, 无需自己推销。但是, 这种“订单”并不能保证盈利, 因为它同选题合作一样, 所得版税收入未必足以支付书稿的创作费用, 这是其一。其二, 这一类合作往往要求参与各方必须在其所在国出版整个系列的本国文字版, 这就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投入, 撇开翻译和印制费用不算, 仅购买版税一项就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举例讲, 如果是一个10本书的系列, 那就意味着收入一本书的版税 (且不谈出版社必须转付作者的部分) 却要支付9本书的版税。其三, 发起方甚至可能采取直接同各参与方作者签约并买断该部作品全球版权的方式, 这就是说各国参与此系列项目的出版商不仅得不到本国作者那一部书的版税, 还必须向发起方支付引进这10部图书的版税。因此, 参与这种合作之前, 特别是在以出版该系列为条件的情况下, 必须盘算清楚, 做好国内市场调查, 切莫“以一当十”甚至“以零当十”。
4、图书包 (packager)
国外有许多专做所谓“图书包”的出版公司, 同国内从事出版的文化公司有些相似, 但不同之处在于, 它们不仅创作出了完整的书稿, 而且完成了全书的编辑、设计和排版工作, 甚至印制了最终产品的样书。与一般出版公司不同的是, 它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参与发行, 而是将这个完整的图书以有利可图的版税方式整体“打包”转让给其他出版商。就连美国《国家地理》出版公司和《读者文摘》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 许多也是直接从其他国家出版商手中买来的“图书包”。
图书包出版商都是一些善于选题策划的精干小团体, 但是它们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仅把选题变成了书稿, 还把业务范围进一步延伸到图书的编辑和设计环节, 使其提供的产品直达上机印刷这最后一个生产环节。对于传统出版商而言, 购买图书包可以省去印制之前的一切人力和资金投入, 而且可以迅速出书, 这对缓解西方出版商共同面临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无疑是一剂良药, 因此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青睐。
我们西部的图书, 特别是那些图文并茂的图书和以图片为主的图书, 完全可以参照这种方式输出, 尤其是已经出版的图书, 只需把部分电子样张发出, 就可能实现“打包”输出。
5、参与选题策划
参与外国出版商的选题策划有两个前提, 一是双方已经建立了紧密而友好的合作关系, 即以充分互信为基础的关系;二是对对方的出版方向十分了解, 能够洞察或者得知外方的选题思路和需求。随着中国热在全球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外国出版商希望出版有关中国的图书, 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而最为便捷的方式莫过于从中国出版商手中获取相关的图书资源。为了使来自中国的图书适应本国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同中国同行共同策划选题也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通过共同策划选题而输出的图书, 最具有对当地读者的针对性, 因此其产生的影响力往往更大, 市场反响更好。但是, 参与他人的选题策划并非易事, 且不谈彼此的关系和相互了解, 西方人的自大和东方人的含蓄也无形中阻碍着双方的深入合作。但是,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 这样高层次的合作形式已经初见端倪, 重庆出版集团的《发现中国》系列和《当代中国著名学者论丛》系列就是成功的范例, 这样的合作今后必将逐步成为中外出版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实, 上述各种输出方式 (未涉及图书印制等文化服务输出方式) 并不能代表所有图书输出的方式, 因为不仅输出方式在不断创新, 而且现行的各种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一笔生意往往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方式, 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合形成合作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比如, 版权转让同版本合作相结合, 图书包同版本合作相结合, 甚至从选题合作开始直至代理印刷和图书出口的各个环节全面合作、全面输出, 关键在于了解外方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这是战术问题, 需要灵活的手段和巧妙的搭配, 也是一项其乐无穷的智力游戏。
浅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走向 篇7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走向
0 引言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而我国经济实力有限,如何有效地进行改革,既切实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实际需要与问题,又能使国家承受得起,必须认真研究和吸收国际通行经验做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妥善加以解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涉及全世界各个国家。国家的社会制度,国情等客观情况不同,改革的模式、目标也自然不同。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复杂、模式多样,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两大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两种,共计有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农民工四种养老保障模式。这些养老保障模式费用来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独立,缺乏衔接,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点。“碎片化”的制度设计,无助于体现公平公正,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养老保险的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革弊图新已呈必然之势。
1“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导致待遇差距
至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完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则未列入改革范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从而形成了养老资金来源上的“双轨制”。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养老金与当地社会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挂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是由国家和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养老金标准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核计发放。养老金的缴费和发放体制上存在的“双轨制”,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差距逐渐拉开,退休前收入基本相当的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退休后的收入差距可能相差两倍甚至更多。事业单位职工特别是公务员养老被视为“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而享受另一种“超稳定”、“超水平”养老方式的特殊群体。处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制边缘的农民工养老,由于缴费门槛高、跨区域转移难及15年的缴费年限等政策限制,一直存在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等现实问题,实际上根本起不到养老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保的农民工2416万人,只占在城镇就业的2.3亿农民工的17%。
2“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淤塞了社会成员的职业流动
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公务员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差别,不仅导致了他们退休后的待遇差距,还在相当程度上淤塞了这两类职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企业职工调到机关或事业单位,已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无法衔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到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没有来源,从而在客观上形成并加剧了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职业壁垒,严重妨碍了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如果要离开,由于没有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没有个人养老保险金积累,原本退休后可以领取的退休金又没有了,明智的选择当然是留在行政单位不动;公务员选择离开和退出原来工作单位,同样意味着他将失去将来的养老保障;由于涉及相关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政府机构在辞退公务员问题上顾忌重重,导致公务员退出机制不畅,形成公务员管理中“只进不出”的格局。
对现行制度进行小调整的国家,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调整领取退休待遇的资格条件;二是改变缴费结构;三是改革待遇结构;四是改进基金的管理方式,增大资金管理者的管理权限,扩大基金的投资范围,促进资金更有效的增值。虽然对现行制度进行小调整可以在短期内进行,或提高财务收入,或降低养老金支出,从而可暂缓解财务危机,而且也很少需要政府的财政资助。但是,小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危机,不能维持长期的财务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再加上因经济不景气可能引起的失业率上升,缴费收入相对下降,财务危机会再次出现,小调整需要不断进行,才能不断缓解重复出现的财务危机。
进行大改革的国家的改革形式有三种:(1)由现收现付式、待遇确定型制度转为现收现付式、缴费确定型制度;(2)由现收现付式待遇确定型制度转为完全积累式、缴费确定型制度;(3)由完全积累式、缴费确定型制度转为现收现付制或待遇确定型制度。第(3)种形式大多发生在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这种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倒退行为: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这些国家现行的积累式制度存在基金严重流失、无法支付即期养老金待遇的情况,从而不得不退回到原先的现收现付制度。第(1)种形式待遇确定型制度向现收现付、缴费确定型制度的转变是指,在不改变筹资方式的情况下,将一部分缴费(个人的全部缴费,或者还包括部分雇主缴费)计入职工的个人账户进行积累;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是虚拟的,实际上,所积累的资金仍用于支付现时的退休者的养老金。这类改革所建立的新制度因此又称“名义个人账号制度”。与小调整式的改革不同,进行大改革会遇到转轨费用问题。转轨费用是指,在由表及里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变的过程中,新制度对旧制度中既得权益的补偿费用。这包括新制度建立以前已退休者的待遇支付费用和对新制度建立以前已就业者按旧制度规定可享受的养老金权益进行补偿的费用。
转轨工程中发生的债务。概括各国的筹资偿债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发行认可债券。针对改革前已参加工作的职工在老制度中的养老金权益,智利通过发行认可债券来确认。认可债券的额度根据职工的平均工资、老制度中的缴费年限来确定。(2)计发补偿性养老金。改革中通过计发补偿性养老金的方式来偿还历史债务,补偿性养老金也是根据平均工资和缴费年限来确定。(3)国家财政直接补贴。在发行认可债券的拉美国家,劳动者退休时政府必须兑现认可债券。财政有着相当数量的盈余,政府直接动用财政盈余来兑现认可债券。或多或少地动用财政收入填补一部分债务,以便维持新制度的财务平衡。比如,在匈牙利,政府就明确表示,超过1%GDP的养老金债务,将由中央政府财政预算偿还。(4)政府先发行国债,用征税兑付国债。如匈牙利计划采用这种方式来筹集和填补转轨工程中债务费用。美国社会保障顾问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即完全积累式个人社会保障账户(PSA)方案,也设计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转轨过程中的转轨费用问题。美国社会保障署曾建议增征1.52%的工资税作为转轨费用的支出。在转轨后的前40年,通过发行国债来认可转轨费用,这些国债将在后几十年里,由不断累积的,增征的工资税来兑现。社会保障顾问委员会成员则更倾向于征收更广泛的消费税(而不是工资税)来筹措转轨费用。(5)用国有资产补偿。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的过程中,将私有化的部分收入用来偿还养老金债务。把国有企业股份的30%划为新制度的养老基金财产,并划入所有18岁以上的公民的养老金账户中。通过变卖部分国有资产,将其收入用于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的不足,计划将国有资产私有化的部分收入划入养老保险基金。(6)转轨过程中养老金历史债务往往数额庞大,通过某种单一形式(如财政)来解决是不现实的。多数国家都是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组合来解决养老金债务问题。多种形式的组合可以将养老金债务的偿还责任分担到前后几代人身上,这对各代人都是公平的。
3 结语
【图书馆走向社会】推荐阅读:
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08-10
图书馆社会教育08-27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05-26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作用06-21
数字图书馆的社会环境06-28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包容09-06
广外社会实践图书馆06-30
图书馆社会实践心得08-12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论文08-23
2022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报告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