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管理人制度评析(精选5篇)
破产管理人制度评析 篇1
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可以被高度概括为经营者对不属于契约直接规定的范围内的决策具有控制权。在正常运转状态下,公司治理结构中涉及的主体主要是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以及监事会,他们之间形成了几种常态关系: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托关系;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监事会与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在正常运转的公司中,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公司债权人和公司股东之间。债权人希望看到的是公司正常运作,以期按时足额地偿付债权,至于公司是否能够创造更多的盈余其并不关心甚至抵制。而公司股东则希望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让公司承受更大的风险进行更多的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因为其作为股东只需在自己的出资额度内承受损失。这时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营管理层就要成为利益冲突调停的核心,既要满足公司股东的利益需要又要保护债权人的安全[1]。公司治理结构以控制权为杠杆,通过在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控制权,达到对各项权益进行公平、均衡的分配。
一、破产重整期间的公司治理——以“公司控制权”为要点
(一)破产重整期间公司治理发生的变化及特点
在申请破产重整后,困境企业在破产重整期间的公司控制权将由重整人②行使。虽然可以说,重整企业与正常企业相比,对其运转经营以达收益最大化的本质目的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重整企业的治理却会在此期间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性。
1. 重整期间的公司控制权
重整期间公司控制权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两方面,一是控制权的实施范围,二是控制权的实施主体。与企业在正常状态下运作的时候相比,破产重整期间的控制权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例如,当重整人需要出卖或者出租一些价值较大的债务人财产时需要征得债权人和法院的同意。但是在这特殊时期,企业的控制权也多了特殊的属性,如对于破产重整申请前一定时期内债务人进行的欺诈性偿还交易和偏颇清偿行为的撤销权等。
当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困境企业往往处于实际或者可能的资不抵债的境遇,股东基于对公司出资而产生的控制权已经不复存在。这也恰恰是债权人债权的体现,此时公司的控制权已经转移到了债权人手中。公司之所以能够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以及接下来重整程序的顺利开展、重整计划的顺利执行依靠的是债权人的让步,而在此期间最大的风险承受者也是债权人,应当遵循“债权人利益优先”的原则。但是,进入重整程序并不意味着股东丧失全部的控制权,股东对公司仍然有一定影响力,但不妨碍公司控制权的重心转移至债权人,由债权人组成的债权人会议在破产重整治理结构中成为决策性机构[2]。
2. 重整期间的利益冲突
正常情况下债权人与公司之间只是外部的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此时债权人并不会介入公司的内部治理,只是通过外部制约手段如提起给付诉讼与执行解决其权益的保护问题,公司的控制权人需要以股东的利益得失作为衡量标准。但是此时重整人是债务人财产的代理人,债务人财产成为其受信义务的核心,与债务人财产相关的所有利害关系人成为其受信义务的对象。这样也就使得债权人的角色从外部制约转化为了内部治理,使得外部利益内部化,使得债权人成为影响公司控制权的主体。这些对象包括公司股东、普通债权人、担保债权人、职工债权人、法定债权人等众多的利益群体或个体。不可回避,这些不同类的利益群体或个体之间,甚至同类的利益群体或者个体内部都有着复杂的利益冲突,例如,债权人整体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普通债权人与担保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重整人要同时向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负责,合理地处理更加复杂化的利益冲突成为了其控制权实施的关键所在。
3. 重整期间的受信义务
重整期间重整人受信义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受信义务的对象及内容两方面。如前所述,公司控制人的受信义务以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为基础。如今,在破产重整期间公司净资产为负值或是可能为负值的情况下,可以说针对债务人财产这样一种特殊的财产存在形态,与其相关的所有利害关系人,都将成为重整人所要受信的对象。
在公司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公司控制人的受信义务主要是忠实、勤勉地负责公司的运营与决策以及根据股东各自所占的份额对公司的收益进行分配。这些义务内容在重整期间,也是重整人所要负责的内容。有所不同的是,破产涉及对己经陷入经济困境的公司进行重整或者清算,其目的在于对破产的损失进行分配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以能够提升公司价值和减少所有关系人损失的方式运营公司资产。因此,重整人在破产重整期间的受信义务不仅包括了对债务人财产收益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其必须将破产重整这一妥协过程中的损失在各利害关系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 重整期间的司法介入
从法律适用层面来看。正常运转状态下的公司治理最基本、最主要的法律依据是《公司法》,上市公司还要遵守《证券法》。但是在进入破产程序后,《企业破产法》将被当做特别法优先适用并发挥主导作用,与《公司法》、《证券法》共同构成了破产程序所要适用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有着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法律思路,但是有主有辅、互补相承,对重整程序中的公司治理和公司控制权的行使产生影响。
从司法机关的干预层面来看。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法院在整个重整程序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重整期间几乎所有的重大事项都需要法院来最终确认。例如:破产重整程序是否受理、管理人的指定、更换、报酬与处罚、对相关业务的许可、重整程序的终结、重整计划的批准与执行、整个重整程序的监督等等。可以说,法院决定着重整的最终走向,法院也从来没有像在重整程序中如此全面、具体地介入到公司治理结构中[3]。
(二)破产重整期间控制权的内容及重要地位
《企业破产法》第25条规定了破产管理人的主要职责;第73条及第80条规定了债务人自行管理的申请程序及管理职责。而在所有的重整职权中以重整计划的制订最为重要。从内容来看,重整计划由重整人拟定草案,以各方利害关系人对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和妥协为前提,以维持公司继续营业,谋求再生为目的,最终由各方利害关系人表决通过,经法院认可而生效。从重整计划的表决过程来看,重整计划的表决分组也由重整人完成,由于破产重整计划是通过分组后的债权人表决进行决定是否通过,所以控制权人可以间接影响方案在债权人会议上被通过的几率。重整计划是重整制度的核心内容,重整人制订的重整计划的质量将直接决定重整能否成功,这也正是重整期间公司控制权受到各方利害关系人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进入重整程序后,重整控制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债务人财产进行概括接管和检查、调查。对于在破产程序开始前一定时期内债务人所实施的欺诈性清偿和偏颇清偿行为,重整人可以行使撤销权。对于公司的日常经营业务,重整人要尽到合理的经营管理职责。所以,在此期间控制权的得当行使将对债务人财产的“增值保值”以及重整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破产重整期间的公司管理模式及其完善
(一)国内外选任模式
在不同的立法体系下,破产重整期间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其主要的区别在于公司控制权的归属。境外破产法大致有三种体例:第一,单一制。主要以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第二,选择制。主要以美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这一管理方式为美国首创,即美国破产法第11章中的“经管债务人”(debtorin possession,简称D IP)制度。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之相关制度与债务人自行管理并无本质差别,总体上应属于选择制。第三,并列制。法国的一般破产程序为并列制。
根据《企业破产法》我国确立的是管理人中心主义模式,规定所有的破产案件均需由法院指定管理人,破产重整期间的所有管理事务均由管理人负责。根据第73条规定,经债务人申请、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法院规定的管理人职权由债务人行使。因此,我国的管理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不属于单一制,因为允许在管理人监督的情况下债务人自行管理的存在;也不属于选择制,一方面其以管理人模式为原则,债务人管理为例外,另一方面,即使是债务人自行管理,管理人也同样存在并对其进行监督。因此,这与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美国D IP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后者以经管债务人模式为原则以指定管理人模式为例外。即企业一经申请破产,便自动享有自行管理公司的职权,除非利害关系人出于法定事由申请法院指定管理人并经裁定批准。
(二)破产管理人模式的优缺点及其制度完善
1. 破产管理人模式的利弊分析
采用破产管理人模式的优点就在于,对困境企业进行及时接管,可有效防止债务人进行不当、欺诈甚至是犯罪行为,侵害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破产期间管理人对债务人财产及时的清查追回和有效得当的经营运作对于债务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至关重要。破产管理人更能够客观、公正、中立地代理破产财产,面对各方复杂的利益冲突做出相对独立合理的决策。
破产管理人模式的缺点在于:(1)在该模式下,公司控制权归属于管理人,所以即使是债务人已陷入经济困境,但其原管理层仍将怠于申请破产重整,从而错过了重整的最佳时期。(2)管理人通常情况下并不具备重整企业所属行业的经营技术和经营经验,这将影响公司经营的连续性,从而增加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3)管理人的报酬需要从债务人财产支出,而且这项支出是不容妥协的和不菲的,因此这种模式也是增加重整成本的做法。如今不合理的报酬支付机制也并不能激励管理人付出巨大的心血去追回债务人财产,这都不利于重整。(4)破产管理人往往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属性,其作为与债务人财产并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并不太重视重整企业的商业化运作。(5)管理人的本职工作是促使重整计划顺利通过、重整程序顺利终结,而接下来重整计划则由债务人独立执行,至于重整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商业利益并不为其所关心。(6)我国的破产管理人退出机制。当破产管理人不能胜任时,法院只能用另一组破产管理人来替换。在缺少保证新替换的管理人有效履行职能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更换管理人也常常是前途未卜。
2. 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完善
我国破产立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并不是要否坚持管理人中心主义,而是在管理人中心主义的架构下,如何协调管理人、法院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完善必须着眼于这个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实施过程所暴露出来的现实性问题:(1)管理人作为被指定介入的第三方,其自身经营能力的缺陷在所难免。因此,一方面,法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挑选业务精良,或在企业相关领域有所涉猎的管理人;另一方面,管理人要尽量雇用未违背忠实义务的原管理人员,从而尽快熟悉公司业务,缩短学习周期,最大化地挽回公司的损失。(2)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价值可以绝对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因此破产法的原则变成了和更好回答“损失应当如何分配”这一问题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混合体[4]。问题就在于其履行义务“分配损失”的标准却是缺位的,管理人的行为有了过大的不确定性和裁量的空间。结果就是,当一部分主体获益而另一部分主体承受损失时,利害关系人对管理人的质疑和管理人缺乏解释依据的无奈,因此应该明确损失分配的标准。例如:考虑到妥协的必然性,应该避免“多数人的暴政”或给予相应补偿的前提下,肯定个人利益让步整体利益的标准。再如,对于破产重整企业的股东来说,管理人应当考虑“债权人利益优先”的原则。(3)可以逐步建立管理人的资料数据库,准确全面地记录管理人的业务能力、过往的案件经验和结果以及诚信状况,从而依据这些来做出综合的评估,对管理人个人和中介机构进行评级,使其更好地服务到个案当中。(4)我国现行的管理人选任制度完全由法院主导,从管理人的指定到重大经营决定均需法院的同意。这项权利似乎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这时权力寻租就可能出现,法院会通过管理人间接控制破产企业。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机制来行使选派管理人的职能,其根据既定的条件选派出管理人的候选人,然后再由法院根据第24条进行审查;在被全部否定时,则由第三方继续指派,并由法院继续审核,但是法院不得介入这个由第三方主导的选派过程。如果是债权人提出更换管理人的请求,第三方在选派过程中还要与债权人充分磋商。这样,既可以有效分担法院在管理人指定过程中的工作负担,也可以使整个破产重整过程更加客观、公正和高效。
(三)经管债务人模式的优缺及完善
1. 经管债务人模式的利弊分析
两种模式是控制权归属这一问题的两种解决思路,很大程度上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也正是要运用这种对比思路来掌握其各自适用特点。
经管债务人模式的优势就在于:(1)由于这种模式下的显著特点就是公司控制权仍归债务人所有,所以公司的管理层则更有动力在企业重整的最佳时期或者之前及时提出重整的要求,从而避免企业由于对丧失控制权的担忧而在时间上增加对重整成功的不利影响。(2)在此模式下,债务人通常都会坚持在重整期间继续营业,这也就保证了企业运转的连续性,从而有效降低重整的成本和重整程序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3)通常来说,债务人的原管理层相比较管理人而言,对企业所属行业的管理经验,包括行政、财务、人事、经营策略等方面应该十分了解,这就减少了熟悉企业运作所带来的重整成本。在很多情况下,债务企业走向困境,是由整体经济的下行、债务人所在行业的市场波动(比如债务人经营所需商品价格的上涨),或(并非源于管理层之过失或欺诈的)经营策略的失败所导致。在这些情形中,债务人的管理团队往往仍能保有来自利害关系人的信心,这对债务人的重整仍能视为一笔无形财产[5]。(4)经管债务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接受多方监督,其本身又是重整成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因此,在这样更加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下,重整企业将能更顺利地走出困境。
经管债务人模式的缺陷在于以下几点:(1)各利害关系方对原管理层根深蒂固的质疑。即很难断定管理层存在欺诈或过错,由于这些行为很强的隐蔽性,各方关系主体很难了解到企业内部的日常运转情况。所以,最起码可以说企业重整有受这种潜在危险威胁的可能性。(2)根据我国破产法规定,债务人将行使管理人的所有职权,其中包括撤销权的行使。由于这项不当行为本来就由债务人做出,其出于本能一定会极力掩盖,所以这种模式也不利于客观、及时地对欺诈、违规行为进行审查。(3)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债务人可能会在所难免地对股东利益偏重。因此,面对重整期间复杂的利益主体,尤其是外部利益冲突内部化的情况下,这将非常不利于其客观、中立地平衡这中间的损益分配。
2. 我国经管债务人制度的完善
第一,在经管债务人模式的适用条件方面。关于债务人具体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法院才能批准其采用经管债务人模式进行重整,立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而在这种模式下作为典型代表的美国和德国立法体例值得参考。根据美国《联邦破产法典》第1104条的规定,只有在现任管理层有欺诈、不诚实、不称职或整体管理不当,或类似事由出现时,法院应当对管理人予以指定。这也从侧面回答了经管债务人模式和管理人模式的适用条件。德国《支付不能法》第270条规定,法院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许可债务人在财产监督人的监督下管理和处分破产财产。这些条件包括:债务人提出申请;破产程序开始申请由债权人提出的,该债权人同意债务人的申请;根据情况债务人自行管理不致延误破产程序或对债权人造成其他损害。
根据以上域外立法的经验,我国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该模式的适用条件:(1)核查债务人及其管理层是否有违背受信义务的行为。包括在申请破产之前和破产程序开展之后,其是否有欺诈、不当或是违法的行为。(2)破产重整程序启动的主体。如果是债务人自己,则通常应该准许;如果是债权人启动,则应该经过债权人的同意。(3)申请破产重整是否是为了拖延债务的履行,从而作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一个筹码。(4)债务人自身是否具备重整期间自行管理的能力,这包括自身的商业经营能力、经营意愿和前期是否做了充足的准备。(5)最后应该是实质考察方面,那就是经管债务人模式是否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这应该是审核的实质性要求。
第二,在经管债务人的申请时间方面。根据破产法第73条,债务人须在破产重整期间提交自行管理的申请,也就是必须在法院对破产重整的申请作出受理裁定后才能提交自行管理的申请。而根据第13条,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同时指定管理人,管理人将立即全面接管债务人的企业。这样严格按照法条的文义解释造成的结果是,法院准许债务人自行管理之后,管理人就要尽快再将刚刚接收的全部事务移转给债务人,这个过程显得烦琐多余。因此,要求债务人只能在法院受理重整申请后方可提出自行管理申请,与重整程序对效率的追求相悖,而且其他各国立法一般也不对债务人提出自行管理的时间进行限制[6]。
如果允许债务人在受理申请批准之前就可以向法院提请自行管理,且一并作出是否受理重整和是否批准自行管理的裁定将有多方面的好处。(1)这样可以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其可以同时审查两方面的申请,而两项申请本来在内容上就是互通的,因此可以避免重复工作。(2)减少了债务人与管理人之间反复移交公司财务和管理工作的繁琐程序,从而减少了重整的成本。(3)如果债务人可以更早地提请自行管理申请,也将更有效地激励债务人尽早提出重整申请。
第三,在经管债务人与管理人的职责划分方面。破产法第25条规定了关于管理人的一些基本职责;在第31条规定了管理人对于债务人不当行为的撤销权;在第35条规定了管理人对于股东催缴出资的职权。而第73条第二款规定,已接管债务人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管理人应当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本法规定的管理人的职权由债务人行使。如果机械地按照第二款的后半段理解,则管理人的所有职权都应交由债务人行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根据立法的本意,应该按照第二款的前半段理解,即在经管债务人模式下,管理人向债务人移交的应该是财产和营业事务性职权,出于利益衡量的考虑,以下职权依旧应该由管理人行使。(1)调查和检查权。这个权力本来就是在管理人接管债务人财产后的一项基本职权。这项工作可以使所有利害关系方对债务人的财产状况有个客观真实的了解,以便之后在充分享有知情权的基础之上做出各自的选择。(2)撤销权的行使。如上所述,这项职权本来针对的就是债务人之前的不当行为,因此如果由债务人来行使,必定影响公正的处理。同理,与之类似的要求出资未到位的股东足额缴付出资和对债务人财产的追回都应由管理人负责。(3)管理人的监督职能。正如破产法所规定的,债权人要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因此,之前管理人应行使的监督权,以及在管理人模式下债权人、法院对管理人行使的监督权也同样适用于经管债务人模式下。比如,对于重大资产处分的监督、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督等。
摘要:在如今“僵尸企业”林立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下,破产重整无疑是能够满足各方诉求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破产重整期间其内部治理状况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关键就在于管理模式的确定。根据我国现行破产法,重整期间困境企业存在破产管理人和经管债务人1两种管理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重整期间公司控制权的归属,各国对在此期间管理模式的选择也有众多差异。结合重整期间公司治理的变化,其核心问题——管理模式的优缺与完善无疑将成为重整制度得以顺利适用的关键。
关键词:破产重整,公司治理,破产管理人,经管债务人
参考文献
[1]齐明.论破产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美国经验及其借鉴[J].当代法学,2009,(2):133.
[2]韩长印.债权人会议制度的若干问题[J].法律科学,2004,(4):25.
[3]霍敏.破产审判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271.
[4]ELIZABETH WARREN.Bankruptcy Policy J[].54 U.Chi.L.Rev,1987.
[5]韩长印.美国破产法协会:破产重整制度改革调研报告[M].何欢,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7.
[6]王欣新,李江鸿.论破产重整中的债务人自行管理制度[J].政治与法律,2009,(11):87.
论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的完善 篇2
关键词: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破产程序;法律责任
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生存法则,破产作为市场主体竞争失败后的一个退出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出现的法律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破产管理人是指在企业破产程序进行过程中负责破产财产的管理、处分、业务经营以及破产方案拟定和执行的专门机构。
一、我国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的现状
虽然我国破产法已经引进了破产管理人制度,而且在制度方面有了大致法律框架和规范,但是在具体的行为规范上仍然缺乏十分明确规定,仅仅出台了两个最高院的规定,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还需要十分权威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予以补充。
第一、人民法院监督。我国破产法以法院为中心的,在破产程序中法院拥有较大权力,很多事项都由法院单独决定。破产法第十三条规定法院在裁定受理破产案件时应当指定管理人,第二十二条规定由法院指定破产管理人,更换管理人时需要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破产管理人由法院依据企业破产法指定,管理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十分受限,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债权人会议监督。债权人会议是指由全体债权人参加的,以会议的形式存在的非常设破产管理机构。债权人会议是全体债权人行使权力的机构,有权决定破产程序中的重大问题、监督破产管理人依法履行职责。监督破产管理人是债权人会议的重要职能之一。债权人会议有权审查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支出与报酬,有异议也可向人民法院提出。债权人会议的监督权离不开人民法院的配合。债权人会议不是常设性机构,每年召开的次数也十分有限,这也是债权人会议最为显著的特点与缺陷。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国破产法才引进了破产监督人制度。
二、我国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的缺失分析
虽然我国《企业破产法》从以上方面加强了破产管理人的监督,但是法律依据十分匮乏,直接导致了破产管理人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的监督制度仍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内部监督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企业破产法》第27条规定“管理人应当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这只是对破产管理人内部监督要求的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勤勉尽责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如何来衡量破产管理人是否达到了这一程度?忠实执行职务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在新破产法中得到明确的回答,使得内部监督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外部监督主体的监督存在严重缺陷。法院监督权力独大,缺乏制约。在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程序和破产管理人制度中,法院居于主导地位,拥有太大的“独自决定”的权力,而没有其他的第三方机构对法院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和破产管理人名册的编制都由法院单独负责,既不合理且容易产生权力寻租,导致司法腐败。在破产程序进行中,法院作为监管主体资格不适当。法院在监督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破产程序的顺利与否都与法院的监督息息相关,但是法院作为审判机构,并不适合同时兼任破产管理人。而且管理人的报酬问题由法院单独决定也不十分恰当。
债权人会議作为一个非常设性的机构。法律未规定其异议权,直接导致监督乏力。《企业破产法》没有明确规定债权人会议的监督方式,使得其监督职权难以行使,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除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由法院在法定期间内定期召集外,以后的债权人会议只有在必要时召开,这就使得债权人会议在休会期间,无法对破产程序中的具体事务实施监督,况且普通债权人因受偿率偏低等原因参加债权人会议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尽管债权人会议代表了全体债权人的利益,但由于它并非常设性的机构且成员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参差不齐,导致其监督乏力,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监督机制的建议
首先,明确破产管理人注意义务,完善内部监督。破产管理人其负担注意义务之高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能否合理、妥当地履行职责,破产法对其规定十分模糊,应对善良管理人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做更明晰具体的规范。注意义务应该细化为:对破产财产的管理和处分,包括保管清理破产财产、继续经营债务人事业等;对破产债权的调查审查等。同时要求破产管理人忠实于受益人,为受益人的利益服务,排除任何其他利益。在实践中,忠实义务应该细化为破产管理人不得因其身份而从中受益;破产管理人不得收受贿赂、谋取利益或允诺其他好处等。
其次,形成监督主体多元化的外部监督机制。明确法院监督权。《企业破产法》第23条:“管理人依照本法规定执行职务,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但是,法院只是作为破产工作中的领导和指挥者,无法担当起全程监督职责。因此,法院的侧重点应放在对管理人的日常监督,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破产管理人在破产中的作用
充分行使债权人会议监督权。债权人会议是全体债权人的意思表示机构,通过对破产程序的监督和重大事项的决定来维护自身利益。《企业破产法》第61条规定了其拥有五项职权,即债权核查权、管理人资格与费用及报酬审查权、对管理人监督权、重整和解协议权、破产财产变价分配权等。债权人会议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权,充分行使破产法赋予的5项权利,更好的发挥债权人会议在破产程序中的作用。
最后,进一步明确破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居于重要地位,享有广泛权力。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破产管理人的故意或过失会给利害关系人以至整个国家经济秩序带来损害。强化破产管理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对破产管理人在担任特殊角色时的必要约束机制,三大责任中刑事责任作为约束机制,发挥的作用会更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破产程序公正、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田蓉.论我国的破产管理人法律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5.
[2]张月圆,高洁.浅析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3.
[3]刘艳.论破产管理人的民事责任[J]. 现代商贸工业,2011.
[4]雷蕾.论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若干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0.
[5]韩长印.主编.破产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破产管理人制度评析 篇3
一、问题与挑战:现行破产管理人制度之弊端
1. 选任主体上。
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 行政、司法对经济不当干预。过多的行政或公法干预, 都是对市场经济机制的干预, 背离市场经济的运作轨道, 导致对公民或社会经济组织合法权益的侵犯。在破产法管理人制度中, 行政干预最集中的反应莫过于清算组制度。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是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 由其工作人员出任清算组, 使得清算中的重大问题都由政府参与或直接决策, 法院失去司法独立, 成了政府的清算机构, 难免出现利益失衡, 无法保证破产程序的公开公正。
新破产法之所以保留清算组制度, 是因为当前仍存在一些国有企业破产如何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及职工安置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笔者认为, 预防国有资产流失只需法院加强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即可, 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是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破产程序无需特别关注。不能因为我国破产法中的程序监督机制薄弱及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就接纳清算组作为管理人, 而使破产法丧失程序上的公正, 法律应当做的是加强法院对管理人的监管, 强化管理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 革除清算组体制的弊端, 将其改为管理人制度, 是破产法走向规范化、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2. 选任时间。
破产法规定, 破产案件受理后即选任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这时债务人尚未完全丧失对财产的管理与处分权, 由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是否适当, 有无法律依据, 是否损害债务人的权益, 便存有争议。破产案件受理后, 债务人仍可进行企业经营活动, 虽然受到必要的限制。
笔者认为, 这一规定是不妥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是破产法将破产清算、和解与重整三种程序的受理阶段合并规定。合并规定的目的是尽量减少破产法的条款数目, 但结果使三种程序受理阶段的不同特点无法有针对性地被规定出来, 造成操作层面的混乱;也使管理人在三种不同程序受理阶段, 乃至后续程序中的职责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淆。这样对管理人的地位与职能不加区分, 立法上显然是不严谨的。
3. 选任方式。
新破产法规定, 清算组成员由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但破产法在管理人的选任方式上对债权人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在管理人的指定中给予法院过多权力, 对破产程序中必需的制约机制的形成造成了重大障碍。债权人在破产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利害关系人, 因此赋予债权人会议选择管理人的权利是符合破产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主旨的。而在我国破产法制度设计中, 债权人的话语权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债权人会议有异议权, 只能请求法院更换管理人, 是否更换管理人由法院决定。但是根据破产法的规定, 要形成债权人会议决议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司法解释对债权人会议行使异议权的条件也规定得比较严格, 且即使管理人出现符合法定更换条件的情况, 债权人也可能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
4. 选任资格。
对管理人执业资格的确认问题方面, 法律对消极资格规定不明。这可能会赋予法院过大的裁量权, 侵害他人的正当权利。新法规定债权人会议有权免除法院选任的管理人而另行选任, 如果法院认为不妥, 发生矛盾如何处理, 立法也无规定。
在重整程序中的管理人更强调其对企业的经营能力, 而不仅是清算活动所需的法律或会计专业知识。所以, 有的国家对破产清算程序和重整程序中的管理人分别规定资格, 职业企业家、经理人应是重整人更适当的人选。破产法也应对此作出区别规定, 但在破产清算、和解与重整三程序的受理阶段合并规定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
二、回应与对策: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法律责任的几点建议
借鉴国外破产立法的先进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破产实践需要, 笔者认为, 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修改完善。
1. 应进一步细化破产管理人民事责任的规定, 增强司法操作性。
第一, 参照公司法关于董事等高管人员义务的立法技术, 采取列举加概括的形式, 将管理人的民事义务具体化和类型化, 为判定管理人执业过错提供标准指引。第二, 明确管理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免责事由、责任顺位、最高限额。考虑目前我国管理人市场正处于培育的起步阶段, 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人队伍尚未形成, 笔者不赞同对管理人的民事责任以专家责任认定, 以严格责任为归责原则的观点, 宜实行过错推定原则, 并规定管理人的抗辩事由。进一步细化责任承担方式, 对清算组成员实行连带责任;目前中介机构主要分为合伙制和公司制, 应按照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的规定承担责任, 其内部责任追究应考虑过错程度;个人管理人实行个人责任, 先由承保执业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在其保险限额内就受害人的损失承担全额赔偿责任, 超过保险限额的部分由管理人赔偿。另外, 为合理平衡受害人利益保护和管理人队伍发展, 以及我国目前管理人的规模和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 应对管理人的民事责任予以适当限制, 规定责任最高限额, 防止其承担过重的民事赔偿责任, 影响管理人市场的发展。第三, 设置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财产担保制度, 要求管理人在被指定时, 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供适当的财产作为责任担保, 以确保其有足够的财产来源承担责任。
2. 应进一步完善管理人的行政责任, 加大责任力度。
我国应借鉴国外破产立法的规定, 管理人在履行职责时出现严重失职行为, 损害到债权人、债务人的利益的, 应当规定管理人的其他行政制裁方式, 包括行政处分、吊销中介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及市场准入限制或禁入措施。同时完善行政责任追究程序, 规范人民法院司法建议权的行使方式和范围。
3. 应明确规定管理人的刑事责任。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破产管理人大权在握, 很难保证不做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然而, 我国的刑法与新破产法没有相配套, 对破产管理人违法犯罪没有相应的刑事罚则, 既不利于保证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 又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如果缺乏刑事制裁手段, 则丧失了对管理人最强有力的监督武器。刑事责任的功能除了惩戒犯罪行为外, 其犯罪的预防警示作用也是巨大的。因此, 我们可以考虑以一种分散式的立法思路来完善有关破产犯罪的规定,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体系化的构建, 具体来说, 就是增加破产犯罪的条款, 明确规定刑种和法定刑, 真正实现破产管理人的责权统一。
三、结语
破产管理人作为在整个破产程序和重整程序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何使债权人、债务人和以职工为代表的社会利益三方都能满意, 显然仍需深入实践和探讨。国外实践表明, 破产管理人是高度自由、开放、专业和自律的, 在破产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破产法确立的破产管理人制度, 是我国破产立法方面的一项全新的制度, 相信通过破产司法的实践和立法完善, 管理人制度必将在其实行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 以使破产法真正发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我国破产管理制度解析 篇4
1.破产管理制度概述
我国实行破产管理制度的目的有两个, 一为控制公众利益损失, 二为优化企业资本, 二者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在该制度的现实应用中, 除了要做好企业破产之后的管理工作之外, 还要重视破产之前的相应工作。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对该制度进行了多次修正, 旨在提升该制度的实用价值和专业化水平, 使其能够适应当前的企业管理工作要求。
从本质上来讲, 我国现行的破产管理制度就是国家采取的经济干预策略, 是政府为了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 所做出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规范和管控行为。此项制度以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为基础, 管理内容以企业经营方式为主, 属于国家对企业的制度化管理的范畴。对于此项制度的职能, 可以从偿债和淘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 前者对该制度作用的审视是正面的, 后者则是以资源配置和效率为依据进行的探讨。总体而言, 此项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管控作用,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经、管的约束与规范上, 对于保证我国的经济发展秩序、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破产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及产生的影响
当前我国实行的破产管理制度具有非常明显的缺点, 其局限性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以管理机构、单位归属、职责规定为切入点, 对此项制度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2.1管理机构方面
这里所说的管理机构是针对破产管理人而言。破产管理制度没有对管理机构进行明确, 导致具体工作开展中极易因职责不清而出现各种问题和争议。这个问题属于制度的严重失误, 将会给管理层面带去很大麻烦。目前, 破产管理人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对其的划分可以债务关系、职位任职为依据, 相关的理论也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目前多种理论交杂的影响, 破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才举步维艰。这种相对比较混乱的局面, 使得实际管理中困难重重。
2.2单位归属方面
目前, 破产管理制度中并未明确管理单位的归属, 相关规定也不够具体和详细。原则上来说, 此项工作应由法院决定, 但在具体实施中, 此项要求却并未被严格履行, 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 整体秩序较为混乱。尤其是破产程序结束后, 后续的管理工作也是需要重视的, 但是实际上却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具体来讲, 由于破产程序的完成处于法院的监督之下, 所以, 这个环节相对比较规范。但是, 由于单位归属缺乏明确规定, 需要具体分配、细致管理的后续程序往往没有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 造成了管理无序的局面。
2.3职责规定问题
我国目前的破产管理制度中,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具体细节缺乏明文规定、管理职责不清晰。原则上来讲, 破产管理制度应对破产管理人、破产管理者的具体责任进行细化, 对于职责范围也要做出明确界定。这不仅是一项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 也是保证效率的前提。但现实中, 上述要求并未被落实。破产管理制度中, 各方的责任并没有明确界定, 是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这种情况下, 管理秩序也往往比较混乱。
3.我国破产管理制度的改进建议
结合现实来讲, 我国的破产管理制度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 对其的完善刻不容缓。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必须重视此项制度完善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一项制度的完善不可能瞬间完成, 而是需要从各个方面对现有问题进行改进和修正。因此, 制度完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在现实管理中, 应重视对现有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科学审视, 明确其局限性, 同时, 还要注意经验积累和沉淀, 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模式, 采取合理的制度改进和完善措施。针对现有制度中存在的管理机构问题、单位归属问题以及责任规定问题, 破产管理制度的改进可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3.1完善制度本身
对于当前的破产管理工作来说, 制度本身的缺陷与局限性, 是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保障和依据, 在制度本身存在问题的时候, 工作中就会难以把握方向, 出现问题和差错的几率就会增大。所以, 要想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 就必须首先完善相关的制度, 保证管理活动有理、有据、合情、合法。具体来讲, 此项制度中应引入分类管理, 并根据我国企业的特点, 对管理条例进行细化, 以保证适应我国的经济现实。对于目前制度中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或者容易出现争议的问题, 在制度完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制度中的各项规定应尽可能的具体和详尽, 以免因此产生纠纷。
3.2提高执行者的素质
破产管理制度需要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发挥出作用, 而实践是由人去完成的, 因此, 人是影响该制度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破产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开展的依凭,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使制度的积极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就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 提升其素质, 保证执行力。具体实施中, 可通过教育的形式, 对管理执行者实行系统培训。培训并不单单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技术和能力, 更多的还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经验的平台, 使他们能够总结经验, 互相学习。
3.3重视改革与创新
时代在不断发展, 新事物在逐渐取代旧事物, 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产管理制度也要注意坚持与时俱进, 以保证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对于在工作中发现的制度漏洞和弊端, 管理人员应注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原因, 推动问题的解决。平时在工作中, 也要经常交流经验, 对于遇到的难题, 可以通过大家一起商量或者探讨的方式, 争取做到圆满解决。除了完善制度之外, 还要重视对制度进行创新。创新应以现实为依据, 保证合理性。就现阶段来讲, 我国的破产管理制度整体相对滞后, 所以, 对其的创新不能只进行一些无关紧要的局部调整, 而是需要深入改革。制度创新可适当借助外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但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经济状况, 有选择的借鉴。总而言之, 破产管理制度要紧跟时代步伐, 始终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 所以, 从这个方面来讲, 改革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破产管理制度是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破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 破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 必然会影响到破产管理工作的秩序, 进而危害到市场的稳定。所以, 为了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 国家应加强对破产管理制度的重视。鉴于此, 本文对我国破产管理制度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并简要探讨了改进策略和完善措施, 希望能够为破产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参考。
摘要:破产管理制度的实质是我国为了保证市场秩序所实行的调控手段。在经济发展中, 国家和政府对此一直非常重视, 并采取了诸多方法, 推进了此项制度的完善。但在现实中, 此种制度在应用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多与该制度的缺陷有关, 考虑到该制度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在新时期背景下, 有必要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 以保证企业破产管理的有效性。本文对我国破产管理制度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破产管理制度,局限性,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华清.浅析破产管理人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0X) :39-40.
[2]介晓宇.关于企业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 2015 (06) :92-93.
[3]肖谢.我国台湾地区消费者债务清理管理人制度研究——兼谈对我国大陆个人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借鉴[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5.34 (04) :98-104.
[4]李卓甫.试论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违市场化”问题[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5 (03) :58-61.
[5]魏莉.企业破产管理的研究探讨[J].文摘版:经济管理, 2015 (02) :67.
[6]曹爱民.债权人参与破产程序保障制度的构建[J].山东审判: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2015 (03) :12-16.
浅论我国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 篇5
1破产管理人的概念、特征及法律地位
1.1破产管理人的概念和特征
破产管理人是指在破产程序进行过程中负责破产财产的管理、处分、业务经营以及破产方案拟定和执行的专门机构。在审判实践中, 三类主体能够担任管理人:一类是特别清算人员组成的清算组, 指特定企业破产案件中由有关部门、机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 主要有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组成的清算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法律特别规定的特殊企业法人破产时成立清算组以及人民法院认为可以指定清算组为管理人的情形;第二类是由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以及其他合格社会中介机构担任破产管理人;第三类是社会中介机构中具备相关知识并取得了执业资格的人员。破产管理人作为破产程序中的重要机构之一, 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唯一性。即破产管理人是企业唯一的合法清算人, 只有破产管理人才有权对破产企业进行清算, 也只有破产管理人对企业实施的清算行为才是合法的;
第二, 中立性。破产管理人对破产企业的破产清算是依照破产法的规定执行法定职务的行为, 不代表破产程序中任何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因此保持中立性是管理人应具备的基本属性;
第三, 特殊性。破产管理人是法院在对破产企业进行清算期间制定成立的临时组织, 其执行周二的期间为法院制定时起, 至办理破产企业注销完毕的次日止;
第四, 专业性。破产管理人不仅要精通破产法, 而且对其他民商事法律、财务会计业务、金融证券业务和经营管理事物也要熟悉;
第五, 相对独立性。破产管理人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破产清算工作, 并且具有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但这种独立也是相对的, 破产管理人要想法院报告工作, 要在债权人会议、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下履行职务。
1.2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国外对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主要观点有三种:第一, 代理说, 强调债权人、债务人权益的角度出发, 认为破产管理人实质上就是代表被代理人的利益, 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与破产事务、行使破产程序中的职权;第二, 职务说, 从破产程序的性质入手, 认为管理人独立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等利益相关人, 强调管理人从中立性角度出发, 阐述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第三, 破产财团代表说, 建立在破产财团具备法人主体资格的理论认知之上, 视管理人为破产财团的代表机关, 在破产债务人之外取得独立地位, 以破产财产所有权的名义管理、变价和分配破产财产。我国学界对于管理人法律地位的争议较大, 主要有五种:第一, 特殊机构说, 认为管理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它不是破产人或债权人的代理人, 而是破产法特别规定的负责管理、变价和分配破产财产的专门机构;第二, 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说, 认为管理人对外代表破产企业, 进行必要的活动, 对内负责主持破产财产的处置和分配, 其行为效力和参加诉讼的结果都属于破产企业;第三, 清算法人机关说, 认为企业法人被宣告破产后, 成为清算法人, 以破产财产作为其具有法人资格的财产权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民事活动, 国家通过立法以破产财产为基础成立以清算为目的的法人, 并赋予清算组为该清算法人机关的资格;第四, 双重地位说, 认为破产清算组兼有清算执行组织和独立民事主体双重性质;第五, 破产财团代表人说, 认为破产管理人有独立的人格, 是破产财团的代表人。我国破产法没有明确规定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只是规定了管理人的选任、权利、职责及义务等。可见, 《企业破产法》对于破产管理人的制度设定倾向于特殊机构说, 把管理人作为由法院指定或认可的在破产程序中具有独立法律地位、执行破产事务的专门机构, 但在管理人职责的设置上看, 又具有财团代表说的特征, 如规定破产管理人有权代表破产企业参加诉讼等。因此, 我国《企业破产法》对管理人的设定, 是国内特殊机构说和国外财团代表说的折衷说。
2我国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的法律规定
《企业破产法》充分借鉴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有益经验, 对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规定了破产管理人的勤勉义务和忠实义务
我国《破产法》第27条规定:“管理人应当勤勉尽责, 忠实执行职务。”这对破产管理人履行职责提出了要求。其中, 破产管理人的“勤勉义务”是指管理人应当善意地以一个职业更改人所砍的最利于破产财产保护的方式履行职务, 这就要求破产管理人在履行职务时必须尽到高度注意义务, 并为债权人的最大利益考虑;破产管理人的“忠实义务”是指破产管理人必须忠实于受益人 (债务人) 的最大利益, 不能将自己置于与债务人利益相冲突的地位, 要求破产管理人在履行职务时不得损害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 不得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获得个人利益。
2.2形成了以法院为主、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为辅的外部监督模式
我国形成了以法院为主、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为辅的外部监督模式。我国《企业破产法》第23条规定:“管理人依照本法规定执行职务, 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 并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管理人应当列席债权人会议, 像债权人会议报告职务执行情况, 并回答询问。”这就使得人民法院成为破产管理人行使职责的最终监督者, 并强化了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力度。
《企业破产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管理人实施下列行为, 应当及时报告债权人委员会: (一) 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的转让;……未设立债权人委员会的, 管理人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报告人民法院。”结合第六十八条债权人会议职权的规定, 这就将破产管理人置于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之下。
《企业破产法》第二十四条第三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担任管理人: (一) 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 (二) 曾被吊销相关专业执业证书; (三)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四) 人民法院认为不宜担任管理人的其他情形。这就明确了不得担任破产管理人的情形。
因此, 从我国现行破产法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制度的设定来看, 破产管理人的监督主体是人民法院、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这与大陆法系国家破产法的立法模式基本相同。
2.3法律责任监督
《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管理人未依照本法规定勤勉尽责, 忠实执行职务的, 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给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是对破产管理人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的规定。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条规定了破产管理人的刑事责任。
3我国破产管理人监督机制的问题和不足
新破产法在破产管理人监督机制的制度设计上相较之旧破产法有根本的立法进步, 但是笔者认为, 新型的破产管理人监督机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3.1缺乏专门的监督机关, 监督机制流于形式
当前, 人民法院肩负着繁重的审判任务, 有限的司法资源难以对破产程序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 司法实践中, 法院往往只能就有较大争议或重大问题的破产管理事务做出决定, 因此法院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只能是粗放式的。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是临时组成的, 组成成员陷于能力水平等因素, 而且其往往只关心自己所申报的债券利益, 对破产管理人在资产变现、权益催收等具体清算工作方面关注较少。债权人委员会随时常设机构, 但其成员来源于债权人, 且不能因履行监督职责而获取报酬, 故而常常会“脱岗”, 常设机构形同虚设。加之要召开债权人会议受诸多条件的限制, 而管理人则是专制履行职责, 实际掌握破产企业的资产, 在破产过程中其组织机构相对稳定, 因此, 债权人会议和债权委员会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并不能起到多少作用。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关来对管理人进行监督。
3.2监督措施空泛乏力, 缺少可操作性
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 管理人为对债权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行为时应当及时向债权人委员会或人民法院报告, 并应当经人民法院许可。司法实践中, “重大影响”如何加以界定, 应当遵循何种标准, 管理人提交报告的方式如何, 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如何对管理人提交的报告进行监督, 其监督的法律效果又如何, 现行法律均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从而导致对管理人的监督流于法律规定而缺乏现实操作性。同时, 法律在赋予破产管理人权力的同时, 对破产管理人相应的职责义务缺乏必要规范。对诸如破产管理人在就职前提供财产担保等风险担保措施, 同样疏于规定, 致使管理人滥用职务之便, 损害债权人、债务人合法利益的现象频频出现。因此, 有必要对相关的监督措施作出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化规定。
3.3破产管理人的责任承担模糊化
对于破产管理人的责任承担方面, 我国法律规定比较模糊。首先, 民事责任方面, 破产法未明确“勤勉义务”和“忠实义务”的行为标准, 具体责任承担规定得非常模糊, 对于归责原则、责任承担范围和免责事由均未规定, 致使管理人的民事责任难以被人民法院依法认定和追究;其次, 行政责任追究设置简单, 仅规定了罚款这一手段, 惩罚力度非常有限, 不能形成对管理人强有力的震慑作用;最后, 刑事责任方面, 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是到底那些严重违法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该法没有进行具体列举, 按照罪行法定原则, 往往难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不利于打击管理人的严重违法行为。
3.4报酬监督公权化
新《破产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管理人的报酬由人民法院确定。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的报酬有异议的, 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这种利用公权力强制指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 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合理性。管理人如果与法院同谋, 那么相关利害人特别是债权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和救济。由法院来确定管理人报酬多少有些不合适, 因为确定管理人报酬是一种商业行为, 而不是一种司法行为。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