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解读(精选10篇)
风格解读 篇1
一、发声训练中的风格特征体现
沈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在他一生的教学事业中,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歌唱家,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取得了“沈湘现象”的声乐界教学奇迹,引发了欧美声乐教学界对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刮目相看。
范竞马、程志、殷秀梅、迪里拜尔、金铁霖这些高足都在当前的声乐教学舞台和演出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不源自沈湘先生的言传身教与谆谆教诲。 因而,无论当前的教学思想,还是风格流派,教学内容都无不受到先生的重要影响。
沈湘的声乐教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讨:
第一,抽象内容具象化的辩证风格。关于气息的控制与具体训练,沈湘先生将通过胸腹式呼吸方法的训练, 使演唱者气韵充沛、自然,能够轻松发声的抽象内容, 比喻成两个“瓶子”或“漏斗”。他常常对学生说,口腔到喉结的位置是一个倒扣的小瓶,胸腹腔则像一个正放着的“大瓶子”,整个发音都是从这两个“瓶子”的配合开始的。这种讲解并不是偶然的,他还常常讲到“气沉丹田”的问题,尤其针对很多教学中常见的要求腰绷紧、 身体立、提臀挺胸等外部吸气姿态时,先生就将其解释得格外简单。他对学生说吸气不是主动的,腰一松气息就进来了。这种解释是因为吸气完全可以不考虑过多的要素,只要有意识地吸气,腰部懒一点,气息就会主动进来。这种形象的解释,是有物理原理作支撑的。因为气压的作用,人在呼吸时很难是一种自然行为,因而先生讲到“腰一松,气息就进来了”是有物理原理基础的。
在讲到共鸣控制与训练这一技巧时,先生也强调运用“口腔、鼻腔共鸣”,但是与其他教学者不同的是, 先生不是拿着生理解剖图,然后指出各个不同的位置和它们的具体功能,而是强调演唱中的音色,强调咬字的明亮,强调活动某一部位对增强声音穿透力的作用和尝试。他常常讲,声带的闭合问题,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 而是需要转移注意力,进行身体机能训练的结果。通过不断练习呼吸与正确的气息运用技巧,可达到巧妙调动喉部各个器官机能的目的,最终达到控制发声各器官要素的训练目的。这一具象化训练,不仅对稳定喉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解放关注点的紧张度、放松声带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大大增强声音的感染力和机能活力。
第二,沈湘先生很常见的教学思路是化繁为简。比如在针对声音弹性训练方面,他常将人们在讲话时的声音高低、强弱、实虚等比喻为声乐演唱中的各种音色变化, 强调只有增强声音的变化才能让自己的歌声更具有表现力。这些方面的内容都很好地将音色训练与弹性训练这一繁杂的内容转变为最为常见的表现要素,从而督促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始终关注这些变化,增强歌声的表现力。
在讲授咬字器官训练这一内容,先生也常将通过头腔与口腔训练,达到字正腔圆的目标简化为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进的特殊“口部操”。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一种训练操,而是一种活动训练,是根据每个不同学习者的情况而创造的口腔训练活动,以此达到使演唱者的唇、齿、舌可以灵活控制字音的目的。
第三,沈湘先生在声乐教学中奉行准确、适度的原则。 他对学生训练目标是准确、适度的,从不会强调一点而忽视另一点,也不会为了形象化而语言描述偏颇。他不像其他教学者那样对各种事情都趋之若鹜或者无动于衷, 他总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强调这些措施、方法的适用人群和具体情况。比如,他在普通话训练方面,也是奉行这样的原则:若演唱者的语言基础较好,能够很好地掌握普通话发音标准,他就只是就具体字音进行矫正;若是方言较重,他则针对每个演唱乐句、乐段进行整体矫正。因而,他的教学总是具体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
二、歌唱教学中的风格体现
首先,沈湘先生比较注重演唱中的钢琴伴奏与乐队伴奏变化的作用,强调其对声乐演唱的影响,但他从未让学生被动地适应伴奏,或者是为了与伴奏一致而关注伴。而是将其比喻成一个整体,要求演唱者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快了还是慢了都需要移情,投入到整个伴奏塑造的情绪、气氛之中。比如演唱咏叹调歌曲《再不要去做情郎》这首歌曲时,他强调钢琴或乐队伴奏的气氛烘托作用,强调演唱者需要在伴奏的音色基础上进行演唱, 需要在整个咏叹调过程中都配合乐队情绪的变化,但是具体歌曲中的情绪变化与情感起伏是需要演唱者具体把握的。
因而,整体性概念,不是针对某一方所作出的调整, 而是双方在聆听对方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种默契与配合, 因而移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在很多不方便台词旁白,也不符合歌词演唱表达的位置,就可以用钢琴或乐队进行深度的渗透和情感弥补。钢琴伴奏不仅对演唱情绪具有深刻的推动和配合作用,而且多变的色彩性和声还可以很好地描绘出一幅幅音乐画面,使之成为歌剧场面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因而,沈湘先生在歌曲演唱教学中,在强调演唱者根据个性化的设计进行变化的同时,也强调钢琴伴奏的重要性,认为其是歌词语言不可替代的,是整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其次,沈湘先生强调乐队或钢琴伴奏采用的音型与和声都富有色彩性、流畅性特征,声乐演唱者需要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情绪与画面的创造。比如,咏叹调 《再不要做情郎》中采用的和声逻辑与和弦序列是具有变化色彩的音响特征的。与严肃、庄重的主题气质不同, 钢琴中的和声极具有色彩性特点,这可以在更为流动性的基础上阐述更为感人的情感性内容和气质特征。沈湘先生强调,在这首歌曲作品中作曲家将伴奏部分创作的富有色彩性不是一种无序的描述,不是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特点的点描,更多的是一种在古典和声结构序列逻辑基础上的表达,因而需要演唱者的情感控制与协调必须符合这种风格。
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中的伴奏部分首先在开始处用“Ⅰ——Ⅱ 6——Ⅱ——Ⅴ”这样的和声序列模式, 这种逻辑配置是一种典型的T-S-D的进行逻辑,展现出非常规整的和声语汇特征。但是在和声和弦的选择方面, 作曲家则采用了富有动力性特征的Ⅱ 6和弦作为下属功能的代表,伴之以Ⅱ级原位和弦达到一种变化中的色彩统一。最为突出的是最后的属功能,这种进行是典型的半终止。大调式和弦普遍具有更为阳刚的气势,虽然这一乐段的伴奏和弦变化与动荡都不是太大,但是音型的不断变换与穿插,使得和弦的主音位置和重复音以及出现的音量与次序都具有色彩变换的特点。由主到下属再到属的和声语汇,不仅规范了和弦选择的随意性,还起到了在巩固调性基础上进行不断变化和弦用法、突出微小变化对比的目的。大和弦的使用不仅可以烘托出歌曲中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可以衬托出历史背景的恢弘、大气。
此外在B段中,这首歌曲的高音设计比较多,这也是全曲的高潮设计部分。沈湘先生强调演唱者需要关注此时的伴奏在和声选择方面的变化,尤其高音时需要更为注重“Ⅵ - Ⅱ、Ⅴ / Ⅴ”或其他副属和弦进行序列对情绪音色的整体影响。他强调,这种逻辑是典型的器乐发展思路,通过运用大量的附属和弦、重属和弦,实现变和弦与远关系调和弦的对比与并置,增强歌曲中的暗淡悲沉的小调情感色彩,因而歌唱者需要在强调共鸣的基础上进行情绪、情感的层次性表达,对咏叹调中的主旨与人性内涵进行深层的揭示。
再次,沈湘先生强调在伴奏基础上的移情与二度创造。比如在这首咏叹调中还多次出现Ⅴ级基础上的高叠和弦——十三和弦,这不仅大大消减了和弦的属功能特点,还使大调和弦中的明亮色彩减弱,增加了和声色彩的变化频率与幅度,从而整体上凸显了这一乐段的悲痛色彩。沈湘先生强调,歌唱者需要格外关注这些色彩性与功能性和弦变化比较大、音型变化、情绪起伏幅度比较大的位置,往往是高音或者戏剧性情感的高潮表达。
再者,他也强调情感移情与二度创作的阶段性特征,即再现部分的特别处理问题。如在再现的A部分伴奏中,演唱者需要在强烈的对比基础上,实现力度的回归和情感的平静。歌曲中的和声逻辑是“Ⅰ——Ⅳ—— Ⅱ 6——Ⅵ”,这种和声布局,不仅使选择的和弦体现出越来越不稳定的特点,还会阻碍进行和弦让音乐在逻辑方面需要“另起一段”——情感情绪特征也异常突然。 紧接着又引入了再现B部分的伴奏和弦,出现“Ⅳ 7—— Ⅱ / Ⅱ ( 诸多附属和弦)——Ⅴ——Ⅰ”的布局模式。尤其是Ⅳ 7这个和弦运用得较少,却很有音响的特点,不仅大大突出和弦下属性质,还进一步地离调到小调,因而在表达低落情绪和情感的复杂活动方面具有较好的色彩性特点。他强调这一方面需要展现演唱者的情绪变化, 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伴奏的音色变化进行配合,二者需要实现某种程度的并置与统一,实现在最终的高潮重音强位处运用多个副属和弦进行音乐色彩变化的表现,展现出较为不稳定的情绪特点。
沈湘先生一生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创建过多的声乐教学理论,而是着眼于现有的专业理论的准确解读与通俗讲授。在他的歌曲教学中,不仅演唱者的技巧、素养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歌曲中和声序列的选择与和弦的变换,也成为影响到音响、情感、情绪表达的重要因素。 他要求演唱者对伴奏与歌词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理解进行设计,进行从想象到听觉的二度创作,触发的是一种音色和情感方面的综合性联觉变化,而这些也是直接刺激欣赏者的感官,唤起人们的情绪反应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王鸿俊.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因素[J].艺术研究,2006(02).
[2]张前.20世纪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及三种唱法的探讨[J].音乐研究,2004(04).
[3]李泉.中国声乐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是技术,还是文化?[J].中国音乐,1999(03).
[4]石惟正.好的思想方法是发展声乐艺术的前提——从沈湘先生的文章《漫谈歌唱的思想方法》说开去[J].人民音乐,1999(01).
风衣气势 全球搭配风格全解读 篇2
军旅风强劲的2010年,风衣大行中性风潮的同时,也不忘兼顾女性的知性优雅。颜色上,除了经典的咖啡、卡其、驼色和米色,红褐、藏青、深蓝也备受喜爱。面料上,广泛采用了以棉为主的混织面料,保持传统的棉的舒适性之余,防水涂层的设计更广受都市人群欢迎。
Gucci 2010秋冬和Jean Paul Gaultier的 2011度假系列,挺括硬朗的粗犷蜡棉布,随意披上的纯黑、卡其、军绿和深褐棉风衣,加上修身的铅笔裤、十足质感的皮质短靴和无一例外的冷艳妆容,女军官的形象跃然纸上。
除了军旅形象和中性风格,实用性极强的风衣其实可以搭配出完全不同的形象。不管是日韩系可爱小女人还是欧美风成熟性感女郎,风衣都可以担当起重任,随意穿脱,风雨无阻。
经典双排扣风衣
双排扣风衣恐怕是最经典的风衣款式之一了。它能够使女性的身材比例看上去更加完美,修身效果显著,让人显得帅气性感。
双排扣、斜开式口袋、收腰式设计、同布料腰带、同色装饰线——如果风衣有这些特点,那它就属于最经典的那一件。如果只有一件衣服的预算,卡其色是最经典的选择。想变得摇滚味一点,就选择金属扣的双排扣风衣。
短款运动式风衣
通常来讲,短款风衣既保持了风衣特有的帅气风格,又便于运动。质地最为轻便,穿着最为随意舒适,功能性也最强,各色高科技的涂层或纳米面料让风衣防风、防雨、透气性好。
可选择用宽松的七分袖风衣搭配白衬衫和牛仔裤,既随性优雅又时尚得体。
大领口风衣
大领口风衣通常是长款,很适合个子高高的女孩子穿,深V的设计,立体的剪裁,让人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你最美丽的颈部和胸部。颈部细长的人可以把领子立起来强调自己的优势,颈部较短、肩部稍壮的,选择略为窄小一些的翻领会更好。
长风衣
一般来说,长过小腿的风衣就可以被称为长风衣。通常带有单排扣、高腰线、A字形轮廓的设计,适合裸腿穿着或者干脆直接当做连衣裙穿着,凸显女性强势不乏优美的气质。如果配合衬衫长裤,打开衣扣让衣摆随风飘扬,也很有帅气洒脱的感觉。
衬衫式风衣
有宽大腰带设计的风衣及A-bine形的风衣都会让人看起来女人味十足,但如果你喜欢中性的打扮,长度在膝上15-20cm,衬衫款式的风衣外加一条简洁的腰带,下配牛仔裤或者直筒裤,利落干练的感觉就立马出来。
连帽斗篷式风衣
斗篷式风衣可以说是少女与成熟女性的结合体,如果你同时具有成熟的智慧和浪漫的少女情怀,那么它应该就是你最理想的选择。
斗篷式风衣设计感十足,搭配铅笔裤有浓郁的英伦味道,漆皮靴子和短手套都是必备的搭配单品,穿出来的回头率恐怕是百分之百了。
风衣的六种搭配风格
欧式优雅
齐膝的风衣永远是优雅的代名词,也是欧洲最为流行的秋冬单品。今季与之搭配的大领口衬衣、及膝裙或五分裤更是风情万种,敞开风衣,即刻营造出立体感十足又极具大气风范的搭配效果。
当然,这样的搭配也比较适合欧洲人的高大体型,亚洲人身高至少超过165cm才适合穿及膝风衣。如果个子不够高,下半身裙子的长度更是绝对不能超过风衣的长度。
1. Hugo Boss风衣 ¥9,850
2. H&M 2010春夏浪漫田园系列上衣 新品未定价
3. Tsumori Chisato 蓝色闪粉束腰衬衫 ¥3,299
4. NEIL BARRETT及膝短裤 ¥1,899
5. Christian Louboutin紫色高跟鞋 ¥6,900
6. H&M 2010春夏浪漫田园系列及膝裙 新品未定价
日系浪漫
浪漫随意的混搭风格,在日系搭配中被演绎得炉火纯青。一件简洁款式的棉质风衣,或者使用波点、花纹,或者利用运动式细节凸显随意,内里配搭田园气息十足的半身裙或牛仔裤、翻毛靴,穿出风衣的浪漫风貌。
混搭式的穿着风格比较适合身材不够完美的矮小女性,让人把视线集中于卓尔不凡的搭配技巧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身高和身材比例。比如,彩色围巾可以拉长身高;竖条纹紧身T恤搭配高腰牛仔裤将下身身材比例拉长;紧身彩色袜裤配搭翻毛短靴也能拉长身材比例……当然,这也是最考搭配功底的穿衣方式,若不小心,很容易变成马戏团小丑。
1. Marni x Current Elliott索绳牛仔裤 ¥4,900
2. Marni x Current Elliott墨绿色军衣 HK¥12,999
3. Marni x Current Elliott灰色短裙 HK¥3,599
4. VANS 红色格仔鞋 ¥450
5. Marni x Current Elliott花花图案雪纺上衣 ¥4,699
美式性感
将中、长风衣穿出性感味道的秘诀就是把它当做连衣裙装直接穿着,可以选择一款别致的腰带系于腰间,优雅的女性线条在行走间隐约显露,让人浮想联翩。 当然,学习安娜·温图尔特内搭柔软面料的连衣裙,露出一圈裙边,也是成熟性感的绝佳表现。
夸张的领型使颈部更有纵深感,从而拉长颈部线条。修身的款式,让整个人看上去紧致有佳。这种款式适合身材比较苗条的女性,体形偏胖或者胸部过于丰满的女性并不适合。
1. Peachoo+ Krejberg 黑色羽毛长身大衣 ¥11,799
2. Chanel 黑色高跟鞋 ¥11,700
3. I.T墨绿连身裙 ¥4,699
韩式甜美
精致的肩部细节、贴身的剪裁和裙摆式设计,如同连衣裙般让甜美的小女人无法拒绝。若想演绎韩式甜美风格,选择色彩柔和的裙式风衣,内衬同色系连身裙或者简单的牛仔裤还不够,一定要注意增加点缀性的细节。
比如适当的流苏会增加视觉效果,流苏围巾、挎包、造型奇特的针织帽都是整体造型的关键“道具”,下装轻巧的搭配则起到了为造型减重的作用。
甜美风格的风衣造型最适合天生溜肩的女性。泡泡褶袖型、层叠褶袖型、夸张大袖型等夸张的肩部设计,既可以弥补不足又具有甜美无敌的衬托效果。香槟色、白色、淡淡水粉色都是具有膨胀感的色彩,让你体形达到正好的饱满度。膝盖以上的设计非常适合个子不是很高的女性,让你比例达到完美。
1. agines b七彩色碎花图案连衣裙 ¥1,399
2. Joyce风衣 ¥20,900
3. it灰色毛毛帽 ¥799
4. Valentino Lace Collection黑色皮革缀蝴蝶结雨靴 ¥7,900
5. Delyle手袋 ¥1,299
法式中性
法国第一夫人的完美身材和风衣癖好,成就了本季最具法式风情的风衣搭配方式呈现中性化风潮。如同电影《卡萨布兰卡》中英格丽·褒曼穿着的中性款式的风衣,让许多影迷流连心中,工装佳人的形象,正是来自于贝鲁尼的卡其色军装风短风衣搭配同色系长裤、皮靴的中性装扮。
拥有修长双腿的人,一定要尝试短款的A字形小风衣与紧身牛仔长裤、马裤的搭配。它们会在视觉上缩短人上半身的比例,令人帅气脱俗。系在风衣外面的腰带是时髦的关键,为整身装扮增加了层次。
1. Marni x Current Elliott墨绿色军裤 ¥2,399
2. Opening Ceremony 大衣 ¥6,300
3. Chocolate帽 ¥450
4. VANS x Stussy啡色通花鞋 ¥690
5. A Moment In肉色背心 HK$1,899
6. Lloyd D. 黑色铆钉拉链长靴 ¥4,480
英伦暗黑
因为众多的摇滚明星,暗黑式的摇滚风潮弥漫英伦,就连lady gaga想寻找摇滚元素的时候,都会赶往伦敦创意市集寻找灵感。
本季的风衣搭配也有一大派别体现于此。带有金属纽扣或者宽松设计的军装细节风衣大行其道,搭配vivien westwood式的不规则设计短裙、闪光面料legging,或者及膝棉袜、马靴,一切以暗黑色系为主,凸显冷酷的摇滚随意感。
这种风格适合面色白暂、身材瘦弱的“病少女型”女性,如果身材壮硕,切勿尝试。
1. Fred Perry礼帽 ¥599
2. initial风衣 ¥2,690
3. it 中靴 ¥8,690
4. Black all over stud court 高跟鞋¥2,250
5. Ann Demeulemeester 黑色短裙 ¥4,599
1.门襟:
风衣的门襟是风衣的脸面,所以,必须笔直,而且不允许有一处断线。专家说,如果买回风衣,发现门襟上有断线,那是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店家调换的。
2.拉链和纽扣:
一件风衣,每天穿脱的次数不会低于4次,所以,拉链的质量是否过关,直接影响到风衣的使用寿命。同样,在选购风衣时,一定要试一试纽扣。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好的风衣品牌在制作风衣前,一定会送面料到生产纽扣的厂家,请他们根据面料来配合适的纽扣,以防没穿过几次,衣料就被纽扣扯坏。
3.防水:
一件好的风衣,一定是防水的。如何使面料既柔软又防水,各家自有秘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购买风衣时,你尽可以要求营业员把水倒到风衣上,测试其防水程度。如果水在风衣上滚动,就像水珠落在荷叶上那样,那么,你大可以在下小雨的天气里,只带一件风衣出门。
4.粘合衬:
门襟里的粘合衬,购买时不能见到,但它的质量,也决定了风衣的寿命。如果制作者使用的是劣质粘合衬,洗过一两次后,粘合衬就会与门襟分家,这样的风衣,你还穿得出门吗?
5.领高:
虽然风衣最早是从欧洲兴起的,但欧版的风衣,却不一定适合中国人。领子是一个重要部位,亚洲人的脖子一般比欧洲人短,所以,穿立领的欧版风衣,领子可能会太长。中国人买立领的风衣时,选择的领高一般是6厘米。
6.试穿:
风格解读 篇3
戏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 也是一种可供阅读的文学作品。要做到戏剧的原汁原味, 生动传神, 关键在于译出原文风格、韵味。风格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作者的写作习惯和整个时代的写作特点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译文的质量。本文将重点讨论语言形式的选择产生的文体效果, 以及这些文体形式的翻译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文学文体学引入翻译学, 给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使文本风格的翻译研究更加科学化。Leech和Short的《小说文体论》为文体学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他们指出, 文体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找出作者语言运用后面的艺术原则 (Leech&Short, 2001:74) 。他们还提出了一整套的分析方法和评判标准, 为用语言学方法分析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理论框架。申丹在总结了《小说文体论》及其它文学文体学理论的基础上把文学文体学理论应用到了翻译研究, 同时也为话剧的翻译提供了参考。文学文体分析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 其重点分析的是那些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艺术价值的语言特征, 从那些“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入手, 挖掘作者的审美意图和语用效果, 以求达到鉴赏的目的。本文将从申丹的理论框架出发, 以鹿金的《玻璃动物园》的译本为例从词汇和句法两大层面论证特定的文体形式会产生特定的美学意义, 因此译者要忠实于原文具有美学意义的语言形式, 在译语中用能产生相同美学效果的文体形式进行表达。
2. 词汇层面
2.1 非逻辑 (illogicality)
文学作品的语言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它包含大量的非逻辑的语言, 经常用一些非常规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美学效果, 比如, 讽刺、强调、逼真的效果等。如:
I wish for that whenever there’s a moon, and when there isn’a moon, I wish for it, too.
只要有月亮, 我就表示这个愿望;哪怕没有月亮, 我也这么表示。 (鹿金译)
此句的实际意义就是阿曼达无论何时都在为孩子们祈祷, 和有没有月亮没有关系。但这样的表达方式显然缓和了句子的步调, 拉长了说话的时间, 表现出语重心长的语气和母亲对子女倾注的无限深情。
2.2 客观性 (objectivity)
翻译文学作品时, 原作者的态度、语气要得以保留。如果译者因为自己的喜好, 或者按照逻辑歪曲了原作者对一个人物形象的描述, 就产生了“假象等值” (申丹, 1998:135) 。有一段汤姆的独白这样说:
But since I have a poet’s weakness for symbols, I am using this character also as a symbol;he is the long-delayed but always expected something that we live for.
不过, 既然我有诗人的喜爱象征的癖好, 我也就把这个角色当作一个象征;她是那个迟迟不来、可是一直被盼望着的重要的目标, 我们就是为了这个目标活着的。 (鹿金译)
在该剧中, 脆弱的劳拉是令人同情的对象, 遭人怜悯, 而汤姆一直是野心勃勃, 想抛弃家庭的责任独自远行。所谓文学翻译的客观性, 就是在处理汤姆这个形象的翻译的时候, 一定要保持原作的口吻和立场, 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翻译。汤姆的独白应站在汤姆的立场说话, 所以不能把译者的感情透露在翻译中。在鹿金的译文中没有出现贬低或反对汤姆的词, 所以保持了原文的感情色彩, 做到了“客观”。
2.3“多余”编码 (redundant encoding)
Tom:Then the people in the dark room come out of the dark room to have some adventure themselves.
汤姆:那时候, 呆在黑暗的房子里的人们才从黑暗的房子里走出来, 有他们自己惊险的遭遇。 (鹿金译)
此句中用了两个“黑暗的”, 形式上看似违背了戏剧语言要求精练的原则而显得繁冗拖沓, 但恰恰这种形式表现了汤姆对“黑暗的房子”的厌恶和对“惊险遭遇”的向往。两个“黑暗的”加强了令人窒息的气氛, 虽违背了常规, 却达到了特殊的文体效果。在翻译的时候, 若是省略了后面的“黑暗的”, 表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也将违背作者的原意。
2.4 逼真 (authenticity)
Laura:Tom, shhh!
Tom:what’re you shushing me for?
劳拉:汤姆……嘘!
汤姆:你干吗嘘我? (鹿金译)
此句除了有上文中提到的词性活用的现象外, 还是一个追求语用对等的典型例子。根据动态表演性原则, 劳拉让汤姆小声, 用了一个“shhh”, 在汉语中, 我们有一个对应的词“嘘”, 原文根据语用的需要, 把shhh语气词变成了动词“shush”, 译文中很好地异化了这一点, 翻译成“嘘我”, 既达到了文体上的对等, 也达到了语用功能上的对等, 同时符合戏剧语言的口语化、简洁生动的特点。
2.5 词汇层面的象似性 (lexicon and iconicity)
Amanda:You will hear more, you...
Tom:No, I won’t hear any more, I’m going out!
Amanda:You come right back in...
Tom:Out, out!Because I’m...
Amanda:Come back here, Tom Winfield!I’m not through talking to you!
阿曼达:你会再听的, 你……
汤姆:不, 我不要再听啦, 我走啦!
阿曼达:你老实给我回来……
汤姆:走, 走, 走!因为我……
阿曼达:回到这来, 汤姆·温菲尔德!我还没有跟你把话说完! (鹿金译)
在阿曼达和汤姆的争吵中, 作者有意地选择一系列反义词“will won’t”, “come in”, “go out”来突出他们之间针锋相对、气势逼人的冲突。用形式上的对立来表现情感上的对立, 这种经过精心选择的词汇是翻译时坚决不能忽视的。译者往往在求得语义对等的满足中, 丧失了原文的文体特征和美学效果。
此译文仅译出了语义, 而忽视了文体的对等。第一句若改成“你还得接着给我听, 你……”, 则和汤姆的答语“不, 我不要再听啦”构成了对立, 效果大大增强。此外, 这里第二处对立是“come in”和“go out”之间的对立, 显然用“出去”一词比“走”更能突出她们之间的对立性, 更忠实于原作的文体手段。以下是笔者的译文:
阿曼达:你还得接着给我听, 你……
汤姆:不, 我不要再听啦, 我要出去!
阿曼达:你老实给我回来……
汤姆:出去, 出去, 出去!因为我……
阿曼达:回来, 汤姆·温菲尔德!我的话还没说完呢!
3. 句法层面
3.1 句法与步调 (syntax and pace)
Tom:What in Christ’s name am I...
Amanda (shrilly) :Don’t you use that...
Tom:supposed to do!
Amanda:Expression!Not in my...
Tom:Ohhh!
Amanda:Presence!Have you gone out of you senses?
汤姆:以基督的名义, 我到底……
阿曼达: (尖声地) 别用这种……
汤姆:……被允许做些什么?
阿曼达:……措词说话!不能当着我……
汤姆:啊!
阿曼达:……的面这么说!你疯了吗? (鹿金译)
此例句当中的打断效果, 从表面上使单个句子的行进速度减慢了, 但是从整体上看, 这种非礼貌式的互相干扰使得汤姆和阿曼达的对话被交织在一起, 对话结构更加紧凑, 效果更加强烈。这种语言形式与意义、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译文中, 如果缺失了该语言形式, 其文体意义将大打折扣。
3.2 句法与突出 (syntax and prominence)
句法结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句子中分配不同重要等级的信息。在英语当中, 重要的信息往往通过句法的不同形式体现出来, 比如主从句的选用、信息出现位置的选择等。英汉互译要充分重视原文的不同的句法形式所蕴含的文体意义, 然后在译语当中用适当的句法进行表达, 这样才能传达等效的美学效果。
Amanda:Preparations!Why didn’t you phone me at once, as soon as you asked him, the minute that he accepted?Then, don’you see, I could have been getting ready!
阿曼达:得准备啊!你开口请他, 他接受的那会儿, 你干吗不当时就打电话给我?难道你不明白, 这样我就有准备的时间了? (鹿金译)
当阿曼达得知汤姆没有在第一时间通知她吉姆要来做客时, 阿曼达说了以上这句话, 表达不满、遗憾、责怪等复杂情绪, 此句包含了三个状语的排比, 层层递进, 思想感情也逐句递增。而译文中显然把“你干吗不当时就打电话给我?”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而前面的状语排比只是作为修饰, 而实际上, 要想把原文的语气表达得真切, 不能忽视的是原文对三个状语的强调, 因为汤姆本可以在那三个时间的任何一个通知阿曼达的, 而事实上他却没有。如果译文突出这三个并列成分, 根据汉语的习惯列成三个小分句, 效果会截然不同。以下是笔者的译文:
阿曼达:得准备啊!你干吗不当时就打电话给我?你开口请他那会儿怎么不告诉我?他接受的那会儿你怎么不告诉我?难道你不明白, 这样我就有准备的时间了?
4. 结语
文学文本中, 语言形式往往是作者寻求达到各种主题和美学效果的方法, 比如, 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使传达的内容更加有力, 但是, 传统的翻译研究中, 形式和内容往往被分割开来, 而且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而在翻译文学文本时, 忽略这些语言形式就可能会导致损害原文的主题和美学价值 (申丹, 1995:8) 。
文学文体学理论对话剧翻译的最大启示在于, 话剧翻译不是单纯的情节的翻译或是对话的翻译, 而是要“形”“神”兼备, 以“形”传“神”, 充分把握原文的文体特征和修辞美感, 以求得真正传“神”的译文。
参考文献
[1]Dan, S.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8.
[2]Leech, G.&Short, M.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London&New York:Longman, 1981.
[3]Toolan, M.Language i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Stylis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1998.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5]刘宓庆.翻译的美学观[J].外国语, 1996, (5) .
[6]刘世生, 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8]沈健.论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J].山东外语教学, 2008, (1) .
风格解读 篇4
与市场预期相对一致的,我认为改革的进度会加快,以前拖延时间较长的改革措施有望加速出台。在三中全会的《决定》中,特别指明2020年要检验改革成果,一些改革措施也落实到了数字上,“回旋空间”已经很小。各个行业或多或少都与改革措施有关,过去很多措施都难以判断出台时间,或者一再“跳票”。现在有较强的理由把这些措施的出台和实施的预期时间提前,低空空域开放和年金税收递延只是个开始。
货币政策上我认为还不能那么肯定的讲一定会对明年的经济形成很大伤害。当前“体制内”利率上升,可能更多是体现“体制外”需求的渗透。全社会资金利率水平应有所上升,但远没有国债利率那么剧烈。体制内的一级市场可能还在等收益率下行后的机会,一旦市场普遍预期过去的便宜资金一去不复返,融资活动可能还能相对活跃一些。因此,最终融资量的收缩程度有多大,还有较大不确定性。现在央行政策主要紧盯融资量,如果出现融资量明显下行,央行也没有理由死扛,毕竟经济的稳定才是关键。所以货币政策是不是有一个很强的“刚性”,其实也未必。
IPO的影响则需要仔细分析。首先一个大问题就是,是投资者结构决定股市的估值体系,还是供给决定?这在讨论市场风格上是绕不开的话题,毕竟历史上在市场上涨时期大市值股票明显跑赢的时间并不多。从基本面角度看,IPO开闸,对行业先行者的冲击体现在两点,一是拿到便宜资金的优势被削弱,二是并购的难度有所增加。但是,还要注意的是,融资价格低、擅长并购并不是所有行业龙头的核心竞争优势,这点上就需要仔细甄别。
其次,中国许多子行业中的龙头很多都已经在内地或者在海外市场上市,IPO开闸后的新进入者,其竞争力可能大多都不如龙头企业;它们的估值也较有可能低于现有上市公司,从而拉低成长股的总体估值,但这是成员增加后“平均”的结果,并不代表已经上市公司的估值会被拉低。最后,IPO开闸伴随信息真实性审核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一系列避免炒新的措施出台,通过报表的操作伪造高成长的风险收益并不高,上市的公司也不一定会以高成长为卖点。
总的来讲,我认为2014年较有可能是改革的大年;经济则会较为平稳,不太可能出现大起大落;成长股仍然有投资价值,但其估值与业绩的验证也变得更加重要。
风格解读 篇5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风格,文化视角,解读
上世纪, 在中国沿海地区开放的情况下, 中西文化交流增多, 钢琴音乐便从此时正式传入我国。当时国内盛行的是西方钢琴音乐, 学院内教材也都是来自西方, 而中国传统音乐和音乐文化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几乎被遗忘。为了使中国音乐家对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产生重视, 美籍俄裔钢琴家、作曲家齐儿品 (Alexander Tcherepnin, 1899-1977年) 于1934年11月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举办了“中国风味钢琴曲作曲比赛”, 这是“中国风味”首次作为音乐创作要求被明确的提出来。此后, 国内外有了很多关于这次比赛及齐儿品之作品对中国钢琴音乐影响意义的研究。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也越来越重视钢琴音乐风格, 并把追求“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作为奋斗的目标。
钢琴音乐“中国风格”不同时期的特点
伴随着中国当代音乐不断的发展, 音乐界对音乐的“民族风格”在不同年代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如下总结:上世纪40年代主要看重音乐的“民族形式”;上世纪50年代只从外部形态强调民族风格特色, 民族风格特色和地方色彩等同;上世纪60年代赋予外来艺术技巧和样式以民族特色, 但仍然只是基于形式层面的定义;上世纪70年代民族风格理解多元化, 但过于重视作品内部特征, 而忽视了音乐的外部形态, 过于偏激地认为民族风格在国际性语言的音乐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尽管对中国风格的追求已经经过一段时期, 但是由于混淆理论、政治倾向等多种因素影响, 人们对“音乐的民族风格”长时期处于片面的理解状况, 从而严重影响了现代音乐生活质量。
以不同时期音乐“民族风格”特点为基础, “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 每个时期蕴含着不同的含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中国作曲家的创作中很少出现钢琴音乐, 但这些创作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民族音调, 并把这作为一种追求“中国风格”的手段。上世纪50年代追求“民族风格”的主要手段是引用传统曲调和创作具有民族音调的旋律。上世纪60年代主要特点是传统音乐的钢琴改编与和声的民族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唯一的出路就是钢琴改编曲。钢琴音乐创作的繁荣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 中国风格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 不再是以前那种比较单一的模式。1987年在上海举办的“中西杯·中国风格钢琴曲国际音乐比赛”, 首次集中表现了中国风格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这次比赛在国际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钢琴音乐“中国风格”文化视角解读
1.中国风格指的是国家艺术风格还是民族文化认同呢?丁善德曾提到1987年的“中西杯·中国风格钢琴曲国际音乐比赛”, 这是第一次将一个国家的风格作为参赛要求。赵培文则认为它是第一个以一个国家的艺术风格为规范的国际音乐大赛。其实把“中国风格”理解为“国家的风格”, 是不太准确的, 也是比较片面的。这只是从学术分类的角度来阐释, 理解成它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域的风格, 但是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应当是个文化的概念。从上文提及的两次国际大赛可以看出, 两次比赛不仅只有中国作品参加, 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和外国作曲家, 这充分说明了在对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追求上, 已经跨越了民族和国界, 而并不只针对中国的作曲家, 它已经具备文化认同的内涵和意义。在西方音乐史上, 许多作曲家为了打破当时陈腐的乐坛, 在他们的作品中加入了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素材或者音调, 但是这些“他乡情调”有的甚至会出现偏差或者错误, 并不是真正的文化理解和尊重。可是对作曲家来说, 这些有意识加入的内容就是中国的, 西方听众也能够感知到这些“他乡情调”就是中国的。这些“他乡情调”就是对当时西方国家如何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诠释, 俨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标签。从理论意义上来说, 音乐风格其实是民族文化众多表现形式中的一种, 中国风格关键在于作品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容。因此, 钢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不单单是指“国家风格”, 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签。
2.“钢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不能理解为“中国钢琴音乐”。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 “中国风格”不一定被包含在所有的中国钢琴音乐中。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 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不再是水到渠成的传统音乐, 它需要音乐家潜心刻意的追求才能够实现, 这也是音乐民族风格会在中国音乐界引起广泛讨论的原因。中国作曲家要把中国风格体现在钢琴音乐中, 不但需要对西方音乐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还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第二, “中国风格”不是必须被包含在所有的中国钢琴音乐中。在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中, 有一部分作品只是为了实现作曲家的理念, 或者只是实现一种作曲技术, 并不是为了表达民族风格, 那么这些作品中, 就不一定要有真正的“中国风格”, 但这些作品的存在同样对钢琴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钢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要大于中国钢琴音乐。研究“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问题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中国钢琴音乐。这里的中国只是在地域上进行限制, 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作曲家的作品;二是华人钢琴音乐。此为民族的概念, 范围比第一个更大, 可理解为在方向一的基础上增加了海外华裔作曲家的作品;三是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它的研究范围最为广泛, 不仅包括了一、二提到的作品, 外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也被包含在内。但目前我国音乐界对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第一类作品中, 对第二类涉及较少。虽然它们可以作为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主要架构, 但是如果对第三类作品加以研究, 使其与第一类、第二类作品进行比较, 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中国风格”。
中国钢琴音乐中“中国风格”理论研究概况
上世纪80年代, 尽管音乐界广泛讨论“音乐的民族风格”问题, 但对于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研究的文章, 却是寥寥无几。在魏廷格硕士论文《论我国的钢琴音乐》发表之后, 尽管有一些相关文章发表, 但大部多数都集中在演奏技术或者作曲技术上, 对中国风格的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近年来, 开始涌现一些研究中国钢琴音乐整体特征的文章, 卞萌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 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钢琴文化的历史和理论, 书中对中国风格也有一些论述。赵晓生在他的《钢琴演奏之道》中, 简要精辟地论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若干风格问题及若干风格特点。之后, 他的长篇论文《钢琴语境》从声韵、气韵、装饰、音色、奏法、节奏、结构、踏板八个方面详细解读了钢琴音乐所具有的东方文化特质。
1987年“中西杯”结束之后, 在“我对中国音乐风格的理解”学术探讨会上, 作曲家、音乐家、评论家各抒己见, 对“中国风格”作了不同的阐述。钱仁康对中国风格作了以下概括:中国音乐风格是个宽泛的发展中的概念, 其极致是神韵, 其追求没有模式。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什么是“中国风格”, 但是通过讨论, “中国风格”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创作、教学及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
国外对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研究更是一文难求, 即使提及中国钢琴音乐, 也是对音乐作品个案的分析。唯一能够代表西方音乐学者对钢琴音乐中国风格观点的是Elizabeth C.Axford在书中列举的70多部有中国风格的各国现代钢琴独奏, 她把这些作品的显著特征总结为中国风格的标志。
总结
时至今日, 人们对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研究依然集中在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研究, 研究中既有宏观的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史、发展、特点及其与政治、文革关系的研究, 也有微观的对各时期作曲家及代表作特征的研究。但是对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始终没有定论。它在世界音乐文化中是一个涉及民族文化的新命题, 也是涉及中国钢琴理论的重要命题, 理论的不完善将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健康发展了产生严重的制约, 所以中国音乐学者应该加紧推进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云.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唐平.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风格分析[J].音乐研究, 2006, (04) .
[3]戚萌亚.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音韵[J].艺术百家, 2007, (05) .
风格解读 篇6
《荷花淀》的题材应当界定为战争题材小说。不过,让人称奇的是,作者孙犁并未停留在对战争的描写上,反而很巧妙地避开战争的残酷无情,将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层面的夫妻真情上,从而自然的升华到家国之爱上。这是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荷花淀》的内容主要描写七个青年参军的故事,故事情节动人富有情趣。然而, 作品亦没有对这些参军青年进行大手笔的描写。相反,作者将视野放在了青年们的女人身上。对于这部作品,不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冷漠,对青年们的描写着笔也不是特别多,反而对女人们进行着力描写,这种对题材的处理耐人寻味。当然,最终,我们看到青年们的女人逐步成长,并投身于社会斗争,为自己的幸福,为国家的安定而战斗。
《荷花淀》中提到的水生嫂,能够和其他妇女大力支持抗日战争。然而,毕竟是青年女子,他们对于丈夫的牵挂与惦念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她们找到种种事由去看望丈夫。 表面上看,她们支持男人们去参军进行抗日,而她们却又如此牵挂惦念,给人一种互相矛盾的错觉。其实,这不是妇女们在纠结,而是在当时大背景下,妇女们思想解放的前兆, 是对女人们思想意识、细腻感情的巧妙处理。因此,作者在她们前去探望丈夫未果的归途中,刻意安排了一次战斗,这次战斗的安排使妇女们迅速成长,让她们懂得了打仗的目的,经历了战争的风雨,妇女们的视野也会有所开拓。引用她们自己的话就是“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可见,一次不大的战斗提升了她们的觉悟,强化了她们的自尊心,锻炼了她们的意志,她们在内心里充满了自信, 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完成自己男人能够完成的战斗任务。于是她们又说“谁又比谁落后多少呢”。最终,她们建立了自己的队伍,并学会了射击,她们可以配合子弟兵积极作战,个人自尊心与民族自尊心实现融合。
可见,小说以描绘劳动妇女作为切入点,从小处着手, 提炼出大的社会意义,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让人性的光辉得以发扬,在颂扬白洋淀人民团结一心同心抗日的同时,也将白洋淀妇女们的温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2、意境构思上呈现诗意美
人们夸赞事物的美,经常会用到“诗情画意”这个词语。 《荷花淀》这篇小说,同样为读者构思出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人间仙境一般的白洋淀景色。
“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是作者对水生嫂编席时的描写。月光下,朴实的女子与渺远的荷花淀,薄薄的雾气,清雅的荷花融为一体,互相映衬,构成了荷花淀最为美丽的景色。在这迷人的夜景中, 水生嫂在荷花淡淡的芳香中,熟练的编织着席子,看上去这是一幅恬淡的劳动场景,其实,作者在巧妙的向读者传达一个重要信息,即女人们熟练编席的过程中,必然夹杂着对自己丈夫的悠悠牵挂和思念,这种真情恐怕只有她们自己能够体会得到,体会得深。究其原因,无非是白洋淀人民分外珍惜这如诗般的幸福生活,所以对丈夫的挂念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这部小说在自然景色、劳动场面为读者展现诗意美的同时,在战斗场合也很好的融入了诗意美。在白洋淀激战这个部分,作者选取了碧绿的荷花丛作为地点。这样,虽是战斗,却未让读者感受到浓烈的血腥气。大荷叶迎着阳光, 尽情地舒展,构成了一面铜墙铁壁,成了监视敌人的哨兵, 因此,妇女的勇敢,白洋淀、荷花、荷叶所体现的精神,也让妇女们信心倍增,顽强地与敌人斗争,让敌人在这里埋葬。 因此,荷花、荷叶,乃至荷花淀都富有了灵性,是人的精神体现,是民族大义的体现,这种精神是我们不能缺少的,也是整个民族所应当充分具备的气节,都在荷花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荷花淀诗意美的衬托下,书写得光辉夺目。
3、结构安排上凸显散文美
其实,读完《荷花淀》,我们更感觉它像是一篇散文。 因为,作者孙犁并没有对战斗场面、爱情缠绵、人物形象做以全面到位的描写,反而给人一种朦胧感。然而,这正是作者的别具匠心之处。作者将小说当做散文一样行文,撇开了传统小说所具有的人物描写及故事情节描写,而将读者带入美的境界,体现小说题材的散文之美,体味那种行云流水的笔触,体味那种质朴纯净的特色,做到了详略得当。最终, 作者安排了夫妻话别、探夫未成归途遇敌、白洋淀激战、战场清理等片段。我们细细体味这几个片段,都是那么单纯, 却情趣无限。当然,此文还自如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或烘托、或渲染,因此,其更像是一片抒情散文,给人无尽的散文之美。
4、情感路线上铺垫真挚美
《荷花淀》同样洋溢着细腻真实自然的情感美。当水生把参军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女人后,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个反应刻画得非常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水生嫂的情感上必定引起了一定的波澜,但是她的内心在做着思想斗争, 或许她吸吮一下自己的手指,也是缓解一下紧张的心理。毕竟, 自己的男人参军是她始料未及的。因此,她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当她问水生家里怎么办,并且在丈夫恳请她多担待多体谅后,她鼻子尽管有些发酸,但还是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这是水生嫂深明大义的表现,其他青年们的女人也都会是这样的想法,支持自己的男人参军打鬼子。所以, 细微之处,白洋淀青年夫妇的真挚感情就被表现得格外细腻感人,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5、结语
总之,《荷花淀》这部经典作品,为广大读者带来了新鲜的品读之感。其以诗性化的叙事风格,描绘出各种各样的美,让这些美形成完整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我们在铭记文学大师孙犁的同时,更不会忘记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卢海英,乐感文化与诗性书写——孙犁《荷花淀》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3):28—28
风格解读 篇7
云南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 且为多民族聚居地, 地理气候和人文条件的多样化, 使得云南在漫长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殊的风俗习惯和审美习惯。建筑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时代特色的, 云南的民族建筑既表现了云南地区自然条件特点, 同时也反映了云南地区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内涵。本文基于云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对云南民族的建筑风格展开分析。
1 与自然环境契合的云南民族建筑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 各民族对自然环境各自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对待方式, 但是所有的民族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契合自然环境, 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使用的建筑材料来看, 虽然云南不同地区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各有不同, 但大多都是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比如云南南部地区炎热多雨, 竹木繁茂, 该地区的民族建筑多是用竹木搭建而成的, 当地人居住的竹楼就是典型的竹木建筑。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 这种凉爽、防湿的竹楼很适合居住。而在云南的大理和丽江等温带地区, 这里的民族建筑则是以重檐式瓦房和印章式房屋为主, 这两种建筑比较保暖, 并可防风防震, 适合当地人居住。
从建筑的排布风格上来看, 云南各民族的居住区域的自然环境可能各有不同, 但是每个民族的建筑都表现出强烈的对自然的依附性和契合性。以哈尼族为例, 他们的居住地临山近水, 因此他们借助山水的优势, 在村寨下方开辟出层层的梯田, 并在梯田中建起一座座蘑菇房, 远远看上去显得十分的恬静和谐, 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再以德昂族为例, 他们的村寨中的水资源充足, 村寨内种植有不少的大青树, 这些大青树可以说是德昂族村寨的一种特色和标志。此外也有一些民族的村寨是建立在平坝、河谷、山坡或者高山陡地之上的。所有的民族的村寨根据自身居住环境的自然特点, 充分利用所处地区的自然优势, 使民族建筑与自然高度融合。
2 与人文环境契合的云南民族建筑风格
云南民族建筑风格除了与自然环境契合, 同时也与人文环境相契合。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在宗教文化方面。云南的民族建筑风格受当地宗教文化和影响, 在建筑的建构行为、屋内设计以及相关的禁忌上都充分体现出云南民族建筑风格中的宗教色彩。以傣族为例, 他们在建造新房之前会请族里的祭祀进行占卜, 预测地基的吉凶, 并会祈求神灵驱赶鬼邪, 同时也会请风水先生帮着相看房子的朝向, 新房男主人在慎重地选出作为中柱的大树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当这些都完成后才可以动土建房。以景颇族为例, 受宗教习俗和文化的影响, 他们的竹楼一般都会设有三道门, 分别供人、鬼和天神进出, 而这种类似的行为在金平的傣族中也有, 竹楼设有前后门, 并且设有双楼梯, 分别供人、鬼出入, 以体现人鬼殊途的文化意识。而建筑房屋内的中柱在云南民族人家也富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比如彝族屋内的中柱就是人神之间交往的通道, 而藏族屋内的中柱就蕴含着顶天立地、吉祥如意的意思, 此外也有不少云南少数民族家中设有火塘, 体现对火塘神的崇拜和信奉。最后, 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在云南的建筑中也设有诸多的禁忌, 比如傣族人不允许除男主人以外的人靠在中柱上, 同时也不允许任何人跨越和挪动竹楼中的火塘, 且火塘之中的火不能熄灭, 也不得在火塘中焚烧任何不洁之物, 每次添柴必须从固定的方向添加, 人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矩坐在火塘旁。再比如, 阿昌族的妇女是不被允许坐在堂屋门槛上的、德昂族不允许任何人横穿自家室内的通道。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的宗教文化是多元并存的, 因此云南民族建筑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建筑融合了几种宗教的特色, 比如丽江的启文寺, 正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寺庙, 在建筑风格上也充分融合了三教的特色。
其二是在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民族审美文化方面。云南民族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突出表现出一种严谨的家庭伦理秩序, 即不论是父系氏族还是母系氏族, 他们都会在空间上做严格的规划, 突出一家之主的崇高地位, 同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十分看重家庭的尊卑有序, 因此有些民族的建筑内的布局遵循以左为尊的原则来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房。这其中彝族表现得最为突出, 比如父母的卧室置于左边的厢房, 长子卧室在左次间, 而次子卧室在右次间。云南民族的民居建筑方面深刻得体现出一种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家庭和社会伦理制度和思想, 这是中国民族传统住宅文化的具体表现。同样受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生存环境的影响, 云南各少数民族建筑风格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文化。比如彝族的土掌房交层叠错向水平方向延伸, 是彝族人们热情坚韧的象征;而傣族的竹楼出檐深远, 紧密相邻, 表现出傣族人的谦虚内敛, 同时傣族的寺庙也多是建于村寨旁, 在绿树之间忽隐忽现, 表达出一种佛与世俗相亲近的感觉, 且建筑周围的环境也给人一种安逸宁静之感。
3 立足传统, 融合时代元素的当代云南民族建筑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而云南民族的建筑风格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 使得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融为一体, 充分体现了建筑作为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思想文化表现者的实际价值和效用。
云南民族的现代建筑艺术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云南建筑创作, 深受中原建筑文化的影响, 直到60年代初, 建筑大师饶维纯借用富有云南特色的山茶花和孔雀形象作为云南艺术剧院的门廊装饰, 这一行为引起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强烈关注,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注重地域建筑中的文化特色。云南玉溪的聂耳公园、大理的高原明珠塔、泸西阿庐古洞洞口的景观建筑、丽江古城木府的重建, 这些都是我国著名建筑师顾奇伟在不同时期, 依据云南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背景设计出来的富有云南特色的建筑, 这些建筑体现的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粗犷绮丽、浪漫淳朴, 与典雅雄浑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云南当地的建筑中这种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色彩显得愈加的浓厚, 同时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也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 比如芒市、丽江以及昆明等地的机场建筑在保留当地乡土建筑文化特色的同时, 也融入了符合现代社会特征的元素。
立足传统, 融入时代的元素从而推动当代云南民族建筑风格的进一步发展。时代变迁社会发展, 云南的民族建筑风格也需要适当地“推陈出新”。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象征铜鼓文化的保山博物馆、由彝族土掌房演化而来的楚雄彝族博物馆、粗犷绮丽的云南民族博物馆以及藏有“滇中极品”的大理国经幢等, 这些建筑设计既彰显了传统的云南民族建筑风格, 又表现出符合现代文化特点的时代元素, 也更为现代民族建筑的创作指明了一个方向。
4 结语
综上所述, 云南民族建筑在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背景影响下, 其建筑风格深刻展现了云南民族的地域特色, 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特点, 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是我国建筑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地依山傍水, 亲近自然, 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突出与自然环境的契合性;另一方面, 受云南多元的人文环境影响, 云南民族建筑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伦理道德文化与民族审美文化特点, 突出云南民族建筑与人文环境的高度契合。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代云南民族建筑要立足传统, 融合时代元素, 建造出符合时代和社会特征的民族建筑, 使云南民族的建筑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永久地延续下去。
摘要:本文从云南民族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契合点出发, 分析云南民族建筑风格的特点, 并对当代云南民族建筑风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自然,人文,云南民族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吴艳.丙中洛不同民族聚居地典型宗教建筑对比研究[J].建筑学报, 2012 (S2) .
[2]单军, 吴艳.云南怒江州多民族聚居地田野调查——不同民族聚居地区建筑调研与思考[J].住区, 2012 (01) .
风格解读 篇8
1 白岩松的主持特色
1.1 出口成章的即兴评述能力
1997年香港回归,初出茅庐的白岩松承担起香港回归中部队入港的现场报道任务,白岩松首先在管理线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入港部队出管理线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十几分钟的直播非常顺利,这让第一次做大型现场报道的白岩松非常兴奋。结束了这边的报道,马上赶到落马洲驻港部队进入香港的海关口,进行接下来的报道,这一次就没有那么顺利了,由于驻港部队进入香港的时间是约定好的,所以预先设计的十几分钟的报道被延长到了二十几分钟,只能根据现场的情况作应急报道。面对镜头白岩松一个人洋洋洒洒的完成了二十几分钟的报道,一刻钟的即兴评论一气呵成。
香港回归的报道结束后,中央电视台召开表彰大会,白岩松是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现场报道主持人。作为中国大型现场报道的里程碑,白岩松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有了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白岩松成为了一个个历史时刻的见证人。
1.2 犀利与理性兼顾的新闻评论
从1993年进入东方时空,到2003年岩松创办了新闻资讯类节目《新闻周刊》。2008年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开播,白岩松与中国时事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勇敢的站在中国新闻的第一线,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到国际形势,小到百姓民生,岩松被观众认为是舆论导向的风向标。
2003年的非典袭来,北京主流媒体中白岩松的《时空连线》是第一个关注SARS的,并且很快意识到非典疫情严重,而受众却缺少相关的渠道了解事实真相,信息的封闭,势必带给全社会一场无法躲避的灾难。2013年的2月份,在绝大多数媒体还处于沉默的状态,不敢说话的时候,白岩松制作了“政府信息应当公开”的专题,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如期播出,节目里白岩松大力呼吁非典疫情应透明公开,4月20日政府全面公布疫情,非典全面走向透明,如今信息透明成为大势所趋。白岩松在关键时刻捍卫老百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为推动信息透明尽了一己之力。
而在大家渐渐遗忘非典的时候,2009年,《新闻1+1》中采访了非典后遗症患者,将人们已经遗忘的SARS后遗症人群重新触目惊心的展现在了社会面前,由于没有经验,在治疗重症的非典患者时使用了大量的激素,生命保住了,但病愈后被后遗症缠身,主要的事股骨头坏死,甚至生活无法自理,而这些人群的信息与状况鲜有媒体报道,社会和公众不知道他们的状况,也不知道有多艰难,也无法伸出援手,仿佛他们根本不存在一样。白岩松在节目中说道:“应当把他们的处境与现状放到阳光之下,这样社会上愿意伸出援手的人们才知道他们在哪儿,才会去帮助他们,事情结束并不意味着划上了休止符,一个习惯于遗忘的民族是不会有希望的,而面对一个并不遥远的SARS之战,过早地遗忘,不仅不该,甚至危险。”[1]白岩松再一次在一片寂静当中让我们听到了他的声音。
有人说白岩松是中国的脊梁,而此时的白岩松保持了异常冷静和清醒的头脑,永远的一针见血又平静客观,在人人沉默时敢于振臂一呼,成功地担负起集体话语的代言人,在众人欢腾时保有了一份独有的冷静,2008年奥运会,中国军团非常辉煌地取得到51块金牌,第一次位列金牌榜首,举国上下一片赞扬,白岩松冷冷地出现了,他毫不客气的指出51块金牌中没有一项是集体球类的金牌,唯一的乒乓球团体金牌也是属于单打独斗型的,因此这样的第一还真的只是心理安慰,而没有到最后奔走庆功的时候,它让我们高兴却未必让我们骄傲。
在一片大团圆结局的2008中,刘翔是其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面对铺天盖地质疑的声音,白岩松再一次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呼吁大家理解和包容,在体育赛场上,并不是所有的项目用精神与坚持就可以走向胜利的。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不应该把刘翔个人的成功强加在时代的成功上,一次跌倒不算什么,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
在白岩松的寄语下,2012年刘翔再一次出发了,这次刘翔摔倒在了跨越的第一栏上,白岩松再次发出声音,告诉我们健康远比成功重要,而这一次的出发,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是对自身的一种超越。
这就是犀利与理性兼顾的白岩松,让我们在沉默中学会爆发,在喧嚣中懂得平静。
1.3 大爱无言的性情中人
滔滔不绝的白岩松是我们最常见到的,采访、提问、评论,对于能言善辩的白岩松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而偶然的“沉默”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爱无言的性情中人。
2012年,汶川地震《爱的奉献》大型赈灾晚会,白岩松负责采访警花蒋敏,在刚刚发生的地震中,蒋敏相继失去了10位亲人,包括自己的母亲和女儿,她强忍悲痛,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面对精神恍惚的蒋敏,白岩松建议取消对蒋敏的彩排,在当天的晚会中,拉住蒋敏的手,原本准备了很多问题的岩松,最终以“不说了,我们不说了”结束了对蒋敏的访问,返回后台的白岩松自己在角落嚎啕大哭。
2 岩松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每天我们看到的白岩松都是从容淡定、胸有成竹的,看多了这样的从容,很多人会产生一种他什么都懂的错觉。但白岩松清楚这份从容来自于日常的积累和历练。背后是许多个勤奋累积起来的。其实这些从容不迫背后,不仅仅是天赋,也来自勤奋。
2.1 准备
航天新闻举例,从神三发射白岩松开始介入航天新闻的报道领域,文科出身的白岩松一开始是完全摸不着头脑,只好强迫自己阅读大量的资料,直播现场也多依赖航空专家的解读,从神五、神六到神七,慢慢地即使专家不在场的时候,白岩松也能应付大部分问题,在最后几乎成为了半个航空专家,而这一切靠的不是天赋和聪明,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笨功夫和苦功夫。
“新闻1+1”栏目做医改报道,虽说这个题目白岩松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但专业而晦涩的医改方案还是让白岩松看的头晕眼花,但是面对观众,白岩松又必须从医改方案中得出结论,帮助观众解读医改方案,因此白岩松就连续几个小时的盯着医改的资料,强迫自己读下去,才有了后来对医改方案的精辟评论。
白岩松的出色表现离不开这些辛苦的努力,因此任何精彩的背后都有人们的笨功夫在里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2.2 责任心
很多时候选择人云亦云是轻松的、也是安全的,为什么还会有不一样的声音,这个声音来源对新闻的热爱,当受众赋予你权利,你坐在新闻主播的位置上时,你就不在仅仅代表你自己,就承担起了一份社会的责任。
2.3 专注
2003年8月白岩松放弃了《新闻会客厅》、《新闻周刊》等几个节目的制片人工作,开始专心地做一名主持人,这份取舍也使白岩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因此,幸福是什么?当我们做好了准备,又懂得取舍,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心灵的淡定宁静带给我们的身心愉悦,应该是幸福的。白岩松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事实之外也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谛,真正完成了作为意见领袖的精神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思媛.浅谈白岩松的语言风格[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3).
[2]孙燕妮.在受众意识的影响下新闻节目的主持风格演变[J],2011(3).
风格解读 篇9
关键词:拍客文化;抵抗;风格;收编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97-03
几十年来,摄影一直以技术性、专业性、艺术性著称,它的高成本、高技术门槛等特征使平民阶层望而却步。但进入21世纪后,相机和摄像机的权威和专业因数码相机、手机的拍摄功能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所消解,摄影的制作、传播与消费开始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拍客这个群体,在兴趣趋同的驱使下,拍客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并产生了强烈的群体认同。它不仅宣扬了个体的兴趣趋同性,在长期交流中形成特有的群体文化[1]即“拍客文化”,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由于拍客文化是在民众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种非主流的、局部的“亚文化”。伯明翰学派学者迪克赫伯迪格曾在其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提出了研究亚文化的三个关键词:抵抗、风格与收编。在书中,他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英国的青少年文化上,认为青少年通过朋克头、狗链、皮衣等物化的“风格”来实现对主导文化的“抵抗”。而到最后,随着亚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系统和各种商业利益集团就会将其“收编”。同样作为亚文化的拍客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首先呈现出一种普通大众对抗精英阶层的姿态,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但同时又因为其具有信息传播、娱乐等商业价值成为了资本追逐的目标。因此,我们不妨借用迪克赫伯迪格“抵抗、风格与收编”的观点对拍客文化进行解读。
一、抵抗:草根的崛起
高科技的便捷性模糊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在资金、时间、设备等方面为影像制作走向平民化提供了捷径,这是今天拍客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2]。同时,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图像作品更契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为图片消费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技术的发展、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是拍客及拍客文化出场的语境。
(一)数码相机、手机、DV等的普及为民间影像创作降低了门槛
随着技术的发展,影像器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初的摄影器材体积庞大且相当笨重非常不适于携带和长期拍摄,而如今的相机和DV都相当小巧、轻便,尤其是手机的拍摄功能使得拍摄器材的便携性做到了极致。同时,伴随着电子操作和编辑更为简便,其价格也适应了当下民众的消费水平。因此,影像器材的轻便、操作的简化以及成本的低廉都为影像制作走向平民化提供了捷径,大大降低了民间影像的创作门槛,更为其自由创作提供了可行性。
(二)网络的便捷性、宽容性为民间影像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影像器材的普及与操作的简便只是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为平民进行影像创作提供了基础,但这种创作只有经过一定的传播平台才能发挥更大地作用,而网络的便捷性和宽容性则为民间影像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平台。众所周知,作为组织化生产的传统媒体对其内容的发布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对影像的内容和质量都具有相当多的限制和要求,同时,传统媒体有碍于版面或播出时间的限制,会进一步对其内容进行筛选,因此,许多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只能被长期排除在大众的视野中。
相比之下,网络的低准入条件以及宽松的把关使得更多的民众可以便捷地通过这一平台来发布自己题材多样的影像作品。同时,网络的海量储存,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内容限制,可以无限量容纳各种影像作品。另外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与互动性也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匹敌的,这为拍客作品的即时传播和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可以说,网络为拍客作品的发布与分享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平台。
(三)读图时代的到来为拍客作品的消费奠定了群众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图像符号逐渐“挤兑”文字符号并日趋获得一种主导权,各种各样的图像正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并逐渐获得了大众的青睐。读图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读图时代已悄然来临,文字符号逐渐被图像代表的视觉文化所替代。人们沉浸在对图片消费的体验和快感中。拍客文化适应了大众文化的这一旨趣的变化并得到了推崇,人们在创作图像的同时更能消费图像。
在这个拍客文化大潮中,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和传播生活中的影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尽情地享受影像所带来的快感,这种娱乐消遣同时更具有话语建构的重要意义。拍客文化从出现时就站在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它为摄影界所排斥却又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对专业的、艺术的影像世界进行“抵抗”。他们积极改变自己作为平民的“失语”现状,利用快捷、廉价的影像器材记录着周围的世界,并渐渐成为创作的主角,成为传播的主体。尽管拍客作品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被大大削弱了,但在这种创作与传播中草根阶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像话语权并在长期被精英所垄断的影像世界中首次获得了一席之地。拍客文化打破了专业技术的垄断,以一种更加平民化、个人化的,属于普通民众的影像纪录和创作方式,参与社会公众话语的构建,满足草根拍客影像表達的需要,在现代文化民主进程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
二、风格:另类的表达
由于拍客群的年龄、阶级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创作往往呈现多样化,而非专业的背景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别样的风格。而这一风格是拍客文化区别于其他影像工作者最重要的标签,也是拍客文化的生命之本。
(一)题材的丰富性
与专业的摄影从业者相比,拍客的创作目的并不是特别明确,他们只是将工作之余、生活之中、旅行之时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影像记录下来,对自我感受的关注使得拍客们拍摄大量的影像素材。同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使得拍客在传播上毫无限制。因此,非专业的身份、网络技术的支持以及个人的阅历使得拍客拥有可观的拍摄资源。
(二)价值取向的平民化
拍客作为一个草根群体,他们在记录与创作的时候,所关注的对象往往是自己身边的普通人,虽然拍摄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但基本上都是贴近生活的或幽默、或稀奇、或朴实,或令人人深思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且这种记录带有与生俱來的平等视角。拍客们以他们独有的平民化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细节,讲述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是一种对平凡生活的诠释与再现。这种民间题材和平民视点成为了民间影像的最大特点,也体现了拍客文化的平民化取向。
(三)创作的个性化和趣味化
由于大部分拍客没有受过专业的影像制作技艺的培训,他们的创作往往摆脱了固有的创作规则与要求的限制,不规则的构图,天马行空的创意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相当的个性,为影像创作注入新活力。同时,具有趣味性的人物和事件更能吸引拍客们的关注,他们的创作兴趣更多地集中在身边好玩、有趣的事情,在这种创作中实现一种自娱自乐的精神。
(四)个人表达与社会担当
拍客的创作基本上都是以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来表达自我的心情与感受,但在这种个人表达之余,也开始将视线集中在社会关注视角上。他们的镜头有时关注于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再现这些底层人民或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并号召人们对他们予以关注和帮助。例如云南黄荆村教师毛利辉用贷款买来的相机拍下小学学生在寒冬里的褴褛衣衫并发布在网上,恳请大家给贫苦孩子捐赠鞋袜。再如,2011年网上开展的微博打拐,许多拍客们纷纷响应这一活动,为公安部门提供了有力线索。有时他们又化身为重大新闻的见证者,为突发事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拍客们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的热情与能力在很多时候并不亚于专业的记者,表现出了这一群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收编:商业文化与主文化的整合
迪克赫伯迪格曾在其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提到收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商品社会对亚文化的收编,还有一种是主流意识形态对亚文化的收编。拍客们所拍摄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信息传播、消遣娱乐等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各大社会机构和商业机构纷纷对拍客这一群体进行“收编”,以谋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在这场收编与整合的过程中,拍客得到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而公共机构则获得了内容与商业利益,可谓双方得到了共赢。
(一)商业文化的收编
1.各大网站对拍客资源的商业整合。现在的网络经济又被学者称作为注意力经济,大众的注意力和点击率能为网站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拍客们的作品由于其平民性、新鲜性与时效性等特质颇受网民们的欢迎,为此,各大网站都有意拉拢这一具有经济潜力的群体及其他们的文化。随着这一拍客资源的商业价值渐显,许多网站纷纷开设拍客相册、频道让拍客的作品在第一时间得到更好地传播。例如QQ个人空间、人人、博客、facebook都设有相册功能,使拍客们第一时间传播并分享图片。再如2007年8月8日,“优酷狂拍客!中国一日24小时主题接力”启幕,活动倡导“拍客无处不在”的都市新娱乐新时尚,并通过拍客明星的精彩演绎诠释新“拍客”的视频时代标签内涵,成为2007中国网络视频界的年度震撼之作[3]。一方面优酷为拍客群体提供了一个较好地集传播、分享、互动为一体的一个发布平台,另一方面拍客文化的提升也配合了优酷网自己主打的“热点原创”内容战略,并为网站提供了较大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可以说,拍客文化在与优酷的合作中双方都得到了共赢。
2.各大报纸和电台等传统媒体对拍客资源的整合利用。现在有很多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关注“拍客”群体以及他们的文化,并积极地将这一文化拉拢到自己的内容阵营中去,用以丰富自己内容的多样性与亲民性。比如,《齐鲁晚报》开设了“拍客”这一版面,把普通人用相机、手机记录的身边的点滴趣味奉献给广大读者,并配以诙谐生动的标题,使整个图片版充满了生活味、人情味、幽默味。该版面的设立,给拍客们提供了一个较为正规的传播平台,同时解决了读图时代影像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媒体内容间供给不足的矛盾,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可信性、可亲性,拉近了报纸与读者间的距离。再如中央6套的《爱拍电影》,它是国内第一档网络流行短片欣赏节目。节目以中国民间原创短片展播的形式介绍目前正在网络兴起的视频短片, 为民间短片提供了较好的自我展示舞台,并邀请主创在电视上交流自己的拍摄经验和心得,深受拍客群体的喜爱。还有许多地方台也纷纷推出“拍客”栏目或板块通过电视演绎的形式与受众一起分享社会信息,如西安电视台的《拍客天下》、广西电视台《新闻在线》等。当然,除了一般的社会信息以外,拍客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优势凸显,及时传递信息。如汶川地震发生时,成都一名在校大学生用手机拍摄下了一段震感强烈的视频信息,在第一时间上传至互联网,之后几小时,这条视频新闻被多家网站和电视台转载[4]。在很多时候,拍客的影像记录弥补了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不在场的缺陷,成了有效的新闻线索为传统媒体扩大了信息资源。因此,传统媒体有必要对拍客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以获得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3.商业包装与炒作的利用。许多个人或商家也开始看中“拍客”文化,他们利用这一流行的网络文化来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以自拍为例,人们通过将自己的照片或影像传到网上来博取点击率,其实质上是将自己当做一个明星来营销,通过精心的包装来营造自己的个性,比如近年来风靡网络的芙蓉姐姐、凤姐、对口型假唱的后舍男生。当然许多明星也不乏利用自拍等形式与网民们进行互动,一方面塑造自己的亲和形象,另一方面又不断为自己的新作品做宣传。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收编
主流意识形态将拍客分散、无序、零碎的拍摄和传播状态,重新纳入到少数精英和主流媒介工业所能控制的文化生产、分配和消费流程中[5]。比如上述的《齐鲁晚报》、《爱拍电影》这种将草根文化收纳到主流媒体中实质上就是一种隐形的意识形态收编方式。同时,各种各样的拍客评比、拍客比赛也担负了这个收编的功能,将各种零散的影像纳入主流媒体的可控范围之内。
在拍客日益壮大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认识并利用这一群体及其文化显得非常的必要。而“抵抗”、“风格”和“收编”为我们更好地研究这一文化提供了较好的解读路径,并且通过这一具体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拍客文化经历了从小众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从具有抵抗功能的草根文化到与被商业文化和主文化收编的命运,可以说,技术革新和商业力量等因素共同形塑了中国当代新的拍客文化。然而在推崇拍客文化的信息传播和娱乐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其拍客自身的非专业性以及部分商业网站的利益追求等因素,拍客文化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如新闻的真实性、个人隐私的侵犯、伦理道德问题等,“拍客”文化面临着道德和法律上双重尴尬。因此,拍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不断自律,同时我们也要呼吁主流意识形态对拍客文化中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进一步地规训。只有这样,拍客文化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颜格.拍客用影像定格生活[J].上海信息化,2010(12).
[2]冷冶夫,刘新传.草根拍客文化狂欢的冷思考——推动民间影像健康发展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9).
[3]优酷网.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70059.htm.
[4]陈继先.拍客新闻百姓生活的真实反映[J].当代电视,2009(9).
风格解读 篇10
20世纪, 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 同事艺术设计也进入工业化的时代, 以包豪斯为主导, 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业发展成为国际主义风格, 一时间风靡世界, 这也反映着人们审美的一种转变, 现代主义设计之所以在最大范围的被人们接收也代表者人们喜爱这种注重功能设计简单的产品, 现代主义符合人们的审美层次, 尤其在建筑和家具室内设计等领域。
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封建主义开始推出历史的舞台, 封建贵族的特权也开始减弱, 新型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人们开来时讨厌那种符合贵族审美趣味以及价值取向华而不实繁琐装饰而无实用功能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产品。新古典主义及莫里斯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人们的审美也开始发生变化。莫里斯虽然强调了产品的功能, 但是去忽略客观的社会背景, 在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的社会, 他提倡手工制作, 且莫里斯公司推出的产品价格昂贵, 与大众生活相差太远。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 现代主义设计考试, 它提倡机械化、标准化和批量生产, 产品造型简单, 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 以理性和功能为特征, 迅速的到人们的认可, 现代主义设计的产品被广大人民接收说明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产品符合人们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趣味, 也就是说明工业化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开始转变, 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影响了人们的审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战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向全世界辐射, 迅速变化为一种共同的国际主义风格, 从欧洲到美国, 从美国到亚洲, 在荷兰飞利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影响力最强的公司之一生产地产品遍布设计, 在德国以布劳恩为代表的产品功能性强, 结构简单。在美国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 在中国20世纪60、70年代新兴起的城市, 如上海、深圳, 它的城市建筑有着同一种风格, 每一栋高楼大厦有拥有简洁的外形, 简单的几何形体组成, 玻璃幕墙。
但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 现在主义设计风格受到波普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猛烈冲击, 尤其是70~80年代后现在主义反抗现代主义的运动, 在建筑界和设计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开始不再单纯的喜欢现代主义设计, 现在主义设计全球化、国际化的进程也由此结束, 人们开始喜欢接收后现代主义设计和多元化的设计风格, 人们的这种转变就代表审美的变化, 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人堆人们审美的转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主义设计的局限性被人们所认识, 现代主义设计尤其是包豪斯设计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过分的强调抽象的几何构成, 导致走上形式主义道路, 严格的几何形式和对新型材料的追求是产品有一种冷漠感。最重要的是它提倡国际式风格, 使设计忽略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各国的地域性,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世界旅游的发展和文物保护运动的影响, 人们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和传统纹样的设计产品, 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了人的审美观。因为人们的喜爱使得折衷主义开始抬头, 后现代主义借用折衷主义这个武器来动摇现代主义, 使得后现代主义逐渐被人们接受。
现代主义设计希望一统天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鼓动人们消费、追求标新立异的特点相背驰, 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繁荣,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同时凸现出每个群体对文化对设计的不同要求, 每个群体都尤其特定的行为、语言、时尚和传统, 都有各自不同的消费需求, 所以设计的风格也应该多种多样, 所以现代主义破产, 社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设计风格。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等经济因素的影响, 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变化。人们的审美喜爱决定了多种设计风格呈现, 美国学者贝尔在70年代提出了“后工业社会”, 托夫勒认为在“后工业化社会新出现的文明与传统的文明就工业文明有着很多矛盾之处”, 新的文明的出现使人们的审美观也受到影响, 人们希望有与新的文明相适应的设计, 现代主义已经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
首先是波普设计风格的兴起, 波普设计风格的兴起主要是因为符合青少年审美层次, 青少年喜欢好莱坞电影、摇滚乐等等, 波普设计就是利用了这些特点, 使得波普设计迅速受到青少年和大众的喜爱。其次是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注重地方传统, 强调借鉴历史, 同时对装饰感兴趣, 认为只有从历史样式中去寻找灵感, 特别是古典主义, 风格上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 并把其与波普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玩世不恭的手法结合起来, 符合各个民族人们的审美观, 所以现代主义兴起并与现代主义设计相抗衡。
1969年, 琼斯设计了一种波普风格的茶几, 是以一个逼真的躺姿女子支撑玻璃几面, 对于青年一代艺术家和设计家影响很大。波普设计家考虑到不同的市场需求, 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1985年, 格雷夫斯为阿勒西分公司设计了一种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 他将壶嘴的自鸣哨做成小鸟式样, 这种壶每年的销量为四万只。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 通过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问化得内涵, 同时反映出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
封建社会的结束, 封建贵族的消失, 工业社会的到来, 工业产品的诞生等社会背景影响了人们的审美, 所以人们开始喜以功能和理性为基础的现代主义设计, 它的标准化合机械化的生产, 符和社会客观要求, 也符和人们的喜爱。
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 使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设计产品抛弃传统, 冷漠的设计的产品的喜爱度减少, 而后现代主义设计借鉴传统纹样、建筑, 它的出现正好符和了人们的审美观。
市场经济的出现, 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的不同等等各种经济因素, 使从大众文化演变而来的波普设计走进入不同层次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