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与创新

2024-10-26

转变与创新(通用12篇)

转变与创新 篇1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条件放宽、不受分数限制的招生背景下,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 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 认知水平较低, 在本职校之前往往得不到老师或同学应有的尊重, 心理比较脆弱, 很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消极心理, 特殊的群体更需要我们特殊的教育。面对更多容易犯错误的学生, 就职校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写一点自己的教育体会。

1 和风细雨的态度

对待学生的错误老师必须是非鲜明, 不能含糊、漠视、模棱两可。多数情况下老师是能把握好标准判断是非, 对与错, 但也有不少判断错误的时候。如:学生确实没有做错了, 老师硬说错了, 这往往是由于老师没有深入调查, 偏听偏信, 冤枉学生;有时, 表面上看学生是错误的, 但仔细分析又不一定是, 起码不完全是, 或主要不是学生的错误, 还可以说学生的错误中包含着合理、正确的成分。由此看来,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 包括错误的性质、程度、原因、造成的危害, 这些都是教育和处理的前提。是非鲜明是重要的, 但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态度要和蔼。我们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必须看到, 对学生发生的教育作用, 但会很有限或许只是短时受到了教育, 弄不好还会产生负作用。一般情况下, 学生犯了错误被老师发现后, 都会产生紧张、不安、内疚、恐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对老师严厉的批评, 学生虽然无话可说, 但往往心存不满, 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学生接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面对“0分”的激励

学生犯了错误, 经过仔细分析总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一些积极的因素进行鼓励鞭策, 有利于克服、淡化其消极因素,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记得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次测验。尽管我放假前再三强调和提出复习要求, 赵明同学仍然毫不在乎地交了白卷, 起初我很生气, 但想到他平时的表现, 即使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 他也未必在乎。试卷分析课上, 我在表扬了一些优秀、进步的同学之后, 说:“最后我还得夸夸得了0分的赵明同学。”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看着我, 赵明也用诧异的目光瞧了我一眼。我说:“虽然的了0分, 但从中我看到赵明同学诚实的品格, 他没有因为不会而去作弊, 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无论学习什么专业, 诚信都极为重要。这次之所以得0分, 一定有其它的原因, 或者是忘记复习了, 老师相信你, 下次如果认真复习, 一定回取得好成绩, ”在这堂试卷分析课上, 让我看到赵明从未有过的认真劲。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因为人人都会犯错误, 这个道理众所周知, 所以作为老师, 应该把学生犯错误看成是“正常的”、“情理之中的”。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把握教育时机, 挖掘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成长点, 使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我这次之所以采取以表扬代替批评的方式, 是因为分析了这类学生的特点, 他们很少获得表扬, 别看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反应“迟钝”, 但对表扬却十分“敏感”。因此, 作为教育者, 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用“放大镜”去搜索他们的优点, 一抓住就要“小题大做”。

3 触及心灵的诱导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对于职校中学生来说, “犯错误”是常有的事, 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可以自己妥善的解决, 有些人一错再错, 还有一些人消极放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有个人性格气质、学校、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负面影响等等。学生犯错误, 需要学生自己认识到错了, 并下决心改正, 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引发学生自省”是很好地运用了内外因变化的根据。教师的引发是调动学生自省的重要外部条件, 一旦学生能够进行自省, 说明内因被激发, 调动起来了。于是有了学生的转变, 也就有了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急风暴雨, 速战速决试的简单批评教育处理, 学生可能暂时收敛一些, 但并没有引起学生内心的变化, 问题也就没有真正解决, 所以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

在解决问题时, 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说他们自己想说, 而让他们说我想同的话, 这种不真实的谈话、交往怎么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怎么会触及心灵呢?其实, 仔细分析, 学生做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认定的“理由”, 在这个“理由”没有改变之前, 他不可能在行动上改变其做法, 即使改变, 也是在高压下的暂时的现象。教师的“强行命令”, 非但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反而使学生对付老师的办法, 长此以往, 甚至会导致学生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习惯。让犯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就是给了他思考的空间, 学生可以对所做事情重新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他们对最初的想法自己就动摇了。同时, 在学生说明的理由中, 也许有合理的地方。让学生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思考。耐心倾听,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循循善诱, 引发自省才能奏效。

4 平静宽容的等待

我们对犯错误的学生直接批评教育是常有的事, 也是无可非议。但必须看到学生认识错误和改进错误都会有个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因此, 要善于等待。如果老师不是直接批评, 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觉悟到自己错了, 其效果回更好, 当然, 这更需要等待, 以给学生“内因起作用”的时间。

摘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习惯, 并受着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和理念的支配,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正在进行的以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改革, 作为教育者首先应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关键词:学生的错误,教育时机,教育效果

转变与创新 篇2

邮政县局是企业管理的的前沿阵地、培养人才的基础平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也是支局的支撑后台,处在经营管理的决策层,把握整个县局的发展目标和和方向,同时也是沟通地方政府的联络员、经营发展的管理员、开拓市场发展、维护大客户的营销员。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县局长的工作的重心在抓经营发展、抓服务,抓管理、抓全盘。概括起来就是“穿针引线、拓展市场、加强管理、制定方针”。作为一名县局长一定要认清形势、学以致用、创新思想、坚定信心、把握机遇,积极投身于服务改革的大局与发展洪流中去。

我们局是市邮政局属下一个小局,营收指标只有1000多万元。与过去相比,我们经营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现在的客户对服务要求提高了,还体现在客户对我们企业的产品、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如何适应这一转变,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通过学习,使我深深认识到:要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转变经营手段,采取灵活的经营方法,借鉴其它省市局好的营销方法,活学活用,融合全体员工的智慧,发扬团队精神来激活全盘经济。

一、凝聚合力,转变经营模式

以往我们一直遵循着上级下命令,下级去执行,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这次网上远程学习给我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使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过去的上级下令,下级办事的工作模式,变为以支局目标为核心的团队运作模式,基本上做到“年有规划、季有重点、月有计划、周有安排”。由于将目标标量化细分(经营目标、服务目标、安全目标、节支目标)到个人,明确了岗位权责,有效提升了支局的整体绩效;通过建立全局明确的工作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形成一个有机的“目标一手段”链,确保支局目标在有效的控制范围内,有步骤按进度地稳步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推行层级管理,摆脱了工作中消极等待、延误服务的根结,提高执行速度和执行效率,在实行中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例如,为了更好地完成不同时段的各项任务,每逢市局、区局组织单项劳动竞赛,我都不会简单的任务下发给职工,而是以部门为单位组织完成。除了在支局范围内做好广泛宣传外,还将选拔单项营销能手的权利下发给部门主任,让他们选拔出各部门平时完成该项目成绩最优秀的员工,所取得的业绩同样以部门为单位计算。这样一来,各部门的负责人都尽心尽力推选本部门的能手,以确保本部门完成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确保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为了让大家及时了解、掌握支局的各项工作指标、工作任务,要求营销总监及项目经理把每月的工作计划、落实措施、业务收入完成进度、储蓄余额进度、报刊收订进度等指标、进度以传真的形式向全体员公布,做到有明确目标、有跟进人员、有落实时间、有完成进度。一方面使每位员工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增强了全体员工的紧迫感,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更新知识,盘活经营头脑

以往的营销团队谈不上是团队,通常都是营销员自由发挥,自己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有时候他们的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错,收到的效果如何也是未知数,通过学习,使我学会了通过采取纠正、培育、提升、弘扬等步骤,积极引导和发掘职工群体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支局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趋于一致。

1.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使员工获得与营销有关的知识、技能,提高营销专业水准。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培训,组织大家学习、分享当月支局营销精英的工作亮点,学习兄弟支局的成功营销案例等。鼓励大家大胆创新思维,拓展市场,积极寻找契机,把握机遇,开拓业务空间,这些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去年底的形象年册业务开展上,我局共开发了4个客户,制作形象年册1900本,超额完成区局下达的任务。

2.以拓展各类业务为契机,促团队发展。如我局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秋礼仪”的客户开发活动。营销员林方海通过积极走访客户、大力宣传,一马当先,目前共售出月饼1200盒。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在营销例会上,他主动与大家分享营销心得,甚至与其他营销员组成“突击小分队”,一同去开发客户。全局上下一致思想,形成合力,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三、换位思考,实现营销转型

通过本次学习,我还深深体会到:营销是营业厅作为实体渠道的重要功能,是企业将产品和服务迅速传达给用户,以满足客户消费心理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求前台一线员工必须做到一切服务从客户出发,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从而赢得客户的理解和认可;鼓励员工在满足客户普遍需求的同时,预先考虑到用户的潜在需求,设计切合用户预期的服务措施,从而吸引和留住客户。同时制订鼓励一线员工多观察多留意客户类型、行为以及消费习惯的奖励政策,搜集有用的客户信息,为营销员对客户进行深度开发提供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四、主动分析,减少客户流失

曾经有段时间,由于服务、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些客户的流失。针对这一问题,我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认为造成客户流失的原因有:与客户的沟通、宣传的力度不够;售后服务、回访等频次少等。为了减少客户流失,我局规定客户经理必须每月至少有两次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客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收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给客户专业性的分析和引导,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服务,从而留住客户。

五、加强沟通,清除经营盲点

从学习中我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所以,我要求支局建立健全定期沟通制度,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许多日常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问题。

1.每周二组织营销例会,通过会议及时将上级有关精神及下周工作重点传达下去。组织有效的营销策划,确定下周开发进度,由营销总监牵头跟进,各营销员、班组辅助实施。在经营例会上,我们采取互动形式,循循善诱,让员工打开心扉,畅谈上周业务开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和以及下周工作目标、计划。

2.月初组织业务促进会。首先公布上月的成绩,对完成单月营销指标排行前三位的营销员给予额外奖励。其次营销员分享自己上月的工作情况并提出本月工作目标。再次支局长逐个就营销员工作进行点评和指导,并对上月营销工作进行整体分析与点评,并提出本月营销工作的重点及业务发展计划。最后,上月营销精英进行经验分享,这样可以提升营销员的能力,解决营销员的实际问题。

转变与创新 篇3

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常委许振超对品牌发展特别是自主品牌长期艰难发展的过程多有研究,他演讲的题目是《企业创新中的质量与效益》。

许振超指出,我国的产业链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不但具有的市场品牌非常少,而且国内主要品牌有的也被洋品牌取代或者控制。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回顾十几年走过来的路,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创新实践,取得明显成效。一些企业在创新方面可以成为企业创新成功的典型案例。但在全球各国都进入创新时代的强大压力下,我国企业的创新基础是薄弱的,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足,还有很大的差距。

许振超指出,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我们能不能创新,我们的创新能力有多大,创新之路应该怎么走,因为我们从来不缺创新的理念更不缺乏创新的口号。当前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创新性人才的缺乏,既包括企业家、管理人才,也包括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尤其是缺少具有高度科学革命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现在一些企业的高管们热衷于搞创新,但是他的下属和员工却说不清,甚至不知道本公司的创新体系是什么,这不利于企业创新持久推进。

许振超说,目前一些企业内部的科技管理体制落后保守,甚至有些企业把科技的“户口”都已经注销了,有些企业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适合企业创新的人才最好是企业培养。如何发展扶持和培养青年工作者,尤其是企业科技工作者,是企业家管理层真正要办的大事。

许振超指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包括很多因素,比如说政策支持不到位,尽管国家一再明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很多企业和企业家抱怨主体作用无法发挥。一些企业管理层仍然习惯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依赖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缺乏危机意识。

“王麻子剪刀,是一百多年的民族品牌,但是缺乏创新意识,所以说这个品牌要破产、倒闭;瑞士军刀同样是传统的产品,但是一百多年来一直坚持技术创新,发展至几百个品种,至今每年仍然推出新的款式,而且质量、功能、作用非常好,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中国有句老话“不谋全局者虽然谋一时,但不能谋一世”,企业如果不做长远打算不能长久发展,没有技术创新,没有品牌创新,企业未来很难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才有可能发展。

许振超最后说,企业要学习掌握好中央关于转型发展具体的要求,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要把工夫用在产品的质量上、服务的能力上,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服务能力就是企业的一个刚性工作。加强品牌的战略研究,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完善的国家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但是作为企业来讲不同的企业应该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模式,企业首先在品牌战略上应该有所规划。

创新推进与政府职能转变 篇4

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与太原市的经验做法

20世纪90年代, 转轨经济 (Transition Economiccs) 被系统地提出后, 东欧经济学家迈克·克莱茨基 (Michal Kalecki) 认为, 政府要有效实现转轨的使命, 需要转变政府的规则、行为和功能, 变革方向可概括为建立解制型政府, 即解除内部繁文缛节的限制, 释放公共部门蕴藏的能量, 提高政府行动的水平, 使政府的活动更具创造力、效率及效能。

解制型政府有三种表现:一是精英政府。由处于社会阶层金字塔上端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长远眼光的社会精英组成, 他们在不受狭隘政治势力的影响下为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二是战略导向型政府。认为政府最关键的是决定采用合适的、适宜本国发展阶段的战略, 譬如一个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建立发展战略, 以便利用后进工业化国家的资源禀赋, 推进产业结构的大幅度升级。三是市场友好型政府。认为只有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或是市场机制自发运行所需要的条件部分扭曲的情况下, 政府主动地人为模拟市场, 使得市场回归自由、正常的运动轨迹。从现实来看, 这三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互相渗透、相互影响, 并且在不同国家或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 存在的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

作为太原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太原高新区管委会以推动创新为出发点, 在新时期减少无关紧要的行政审批、构建与市场结合更加有效的解制型政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形成不少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的经验。首先, 太原高新区管委会紧紧把握企业需求, 逐步摆脱以往“审批性、指令性”的行政式管理模式, 转而强调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员工服务的管理理念。最典型的如2003年4月, 太原高新区秉承“小政府, 大服务”的管理思路, 实施政务创新, 投资建设了多功能行政服务大厅, 实行“一站式、一条龙、全方位”的政务体系, 通过“并联审批”和“零费区”管理, 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 缩短审批时间, 创新审批方式。其次, 在政务服务创新的同时, 太原高新区大力引导各金融机构、工商税务、规划海关建立分支机构或设立分局, 通过成立信用促进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投资环境监督委员会, 不断转变政府职能, 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 太原高新区还积极创建学习型管委会, 经常性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区讲学, 着力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与山西大学合作开办了太原国家高新区人才培训中心, 定期组织企业家进行高级管理培训, 提升区内企业家管理水平。选派两批共40名企业家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学习深造, 赴海口培训基地培训学习, 竭力提高企业家素质, 使他们能及时更新知识, 提高管理水平。

创新推进中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挑战

转轨经济下,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然而, 目前伴随着两种经济体制的转折, 还需要以创新为引领, 探索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以及企业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旨在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区域结构的支持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这本身就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

就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而言, 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地把“创新”理解为“科技创新”, 过度强调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强调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强调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和增加研发人员、高端人才的引进等, 这些固然是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 有助于加快资本、技术、信息等流动的创新网络, 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天使投资、社会资本, 有利于企业、大学等合作的产业联盟组织, 有利于凝聚人才和提升区域品牌的创新文化建设, 市场建设中的商业创新、新兴组织创新以及政府导向的制度、政策、举措等都是创新的内容, 政府机构设置中“人事部门、经济部门、规划部门、招商部门以及土地、财政等部门”都对创新推进担负着必要的职能, 而恰恰是这一点, 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二是惯性的行政职能、思维及行为方式难于满足创新的需求。客观地说, 各地政府, 特别是高新区管委会, 遵循“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走出一条“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职能转变道路, 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改善了服务的质量, 并在园区发展战略、规划方面起到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然而, 按照创新自身的需求而言, 政府职能的转变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从目前企业围绕“创新”需求的高端人才、创新资金、风险资本、信息网络平台、创新组织以及创新政策等方面需求看, 政府除了具备精英政府和战略导向型政府的特质外, 针对大量科技型企业徘徊于死亡谷、高速成长面临瓶颈以及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 还要承担起市场友好型政府的角色, 现阶段, 政府不仅要导航、制定战略、培育环境, 必要时还要亲自“划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只有根据企业创新需要调整政府管理、服务的着眼点, 政府提供的服务才是企业现实更为需要的。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要求与建议

从内涵上讲,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除了我们普遍认识到的减少政府行政审批和提高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外, 还需要更加强调“市场缺失职能的补充”和“创新系统运作流畅的保证”, 前者基于公共政策理论中提出的政府具有弥补政府失灵的职责, 包括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死亡谷”的政策体系、加强我国市场化非盈利组织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建构等;后者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强调政府具有弥补系统失灵的职责, 包括类似欧洲旨在促进技术转移的创新驿站、欧洲信息网络、科技金融相结合等。

这种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内涵, 在当前转轨经济和创新推进的双重挑战下, 就需政府部门:持续性地学习, 善于研究和把握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发展, 丰富政府服务创新的职能建设, 广泛参与创新活动。

一是加强持续性的学习能力, 这一点太原高新区“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然而, 这种学习, 不仅仅是来源于外部动力推动的“知识的输入过程”, 而是来源于内部动力吸引下“知识消化和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建立“善于学习、爱好学习和鼓励学习”的文化氛围。目前, 转轨经济下,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 是新鲜事物, 而在全球经济背景下, 如何通过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通过创新赢得国际竞争力, 同时是一件新鲜事物。如果政府不善于学习, 就不可能有效改变自己、也不可能适应市场变化、更不可能有效引导社会的变革。

二是在持续性学习的基础上, 善于研究和把握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发展中的自身规律。以高新区为例, 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科技园区的发展历史, 基本上存在三种形态:传统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全球性知识社区。传统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下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形成的主要依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断创造经济财富的区域发展形态, 典型特征就是财富积累的速度相对比较慢;科技园区是大科学时代创造的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财富不断积累的区域发展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技术和信息成为创造财富的关键要素, 研发行为贯穿于产业链的始终;全球性知识社区是进入知识/创新经济时代技术与知识、“点子”与创意等智力要素在全球实现快速流动, 在流动中实现价值增值, 进而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财富级数式增长的园区发展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研发、设计、金融、物流等高端服务以及高端制造业成为园区主要产业类型, 园区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工作与生活、人文与生态一体化、全球化的非等级阶层的多元文化、不同民族共存、共融的社区化生态环境。要建设好高新区, 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现实条件, 充分理解科技园区发展的自身规律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是丰富政府服务创新的职能建设, 重点包括增强政府的产业规划研究和决策能力。目前, 无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还是培养新兴战略性产业, 如果不能相对科学、合理地设立产业发展导向, 再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可能是为别人做嫁衣, 国内数千万研发投入产生的研发成果, 被国外跨国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买走, 经过产业整合, 反过来对中国企业实现技术封锁, 类似例子不是少数。因此, 必须提高政府的产业预判和规划决策能力, 抓住要害, 提前部署, 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市场化组织创新和建设能力, 在发达国家, 介于政府与市场间的组织载体非常丰富, 如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社团组织等, 他们一定程度上担负起系统有效运作“融化剂和系统网络”的功能, 而在我国, 这样的组织非常缺乏, 这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重要表现之一, 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突破口;社会资源整合能力, 目前庞大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房地产、股市等不能产生社会价值的领域, 很多优秀的人才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很多技术成果还滞留在实验室, 把优质资源整合起来, 最大化地实现其价值, 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 这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之一。

转变与创新 篇5

1.当前,我国尚未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正确

错误

2.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已经突破了个别地区。

正确

错误

3.目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权限已经非常明确。

正确

错误

4.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发展模式的重要奥秘。

正确

错误

5.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其中的最大亮点就是一些地方根据中央的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和框架,推进本地区的大部制改革。正确

错误

6.佛山市对容桂街道和狮山镇实行简政放权,扩大镇(街)管理权限,赋予其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正确

错误

7.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避免出现目前西方国家存在的“生产者过多,消费者太少”的局面。正确

错误

8.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正确

错误 9.即使在“有条件的省份”,省直管县改革也不适合“一刀切”,全面推开,还要综合考虑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正确

错误

10.广东省于2006年在佛山、东莞市开展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试点。

正确

错误

11.当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公共服务事权与财权非常对称。

正确

错误

12.全国“强镇扩权”改革的试点工作都是在经济规模较小的乡镇来开展的。

正确

错误

13.广东省选择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南海区狮山镇,东莞市塘厦镇、石龙镇进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试点。

正确

错误

14.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正确

错误

15.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取得局部突破,如:广东顺德市、珠海市、阳江市、深圳市的大部制改革。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A.十七届一中全会

B.十七届二中全会 C.十八届一中全会

D.十八届二中全会

2.依法需要实施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凡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或由地方实施更方便有效的,一律下放()。

A.县级政府

B.地方

C.市级政府

D.镇级政府

3.按照十八大要求,行政审批制度总的改革方向是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减少直接管理和介入微观经济活动,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A.企业

B.市场

C.政府

D.企业家

4.除依照()要求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特殊技能的职业、行业需要设立的资质资格许可外,其他资质资格许可一律予以取消。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A.2015 B.2020 C.2030 D.2050 6.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大幅度减少、合并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A.一般性

B.特殊性

C.常规性

D.水平性

7.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目前的改革主要集中于()改革。

A.市管县

B.“强镇扩权”

C.省直管县

D.“强县扩权”

8.以下不属于十八届二中全会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部署的是()。

A.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

B.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

C.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

D.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

9.()年,浙江省绍兴县试行乡镇扩权,将县级职能部门的部分执法权以委托执法的方式下放到乡镇。

A.2005 B.2006 C.2007 D.2008 10.通过大部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措施不包括()。

A.将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局限在个别地区

B.在已经推行大部制但尚未整合到位的部门,如交通运输部,要继续推进并整合到位,真正建立起大交通的管理体制

D.在应该实行而尚未实行大部门制的系统,应适时推出大部门体制改革

11.()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12.除涉及()等重大项目外,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

A.国家安全

B.公共安全

C.国家安全、公共安全

D.个人隐私

13.当前,要以强化()为核心,推进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

A.公共服务

B.政治职能

C.经济职能

D.文化职能

14.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是要尽快明确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中的()。

A.作用

B.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C.目标

D.重要性

15.浙江省绍兴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委托授权,分别与()个乡镇签订委托协议,委托这些乡镇政府行使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城建监察等四项职能。A.十二

B.十三

C.十四 D.十五

三、多选题(10 道)

1.以下属于十八届二中全会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部署的是()。

A.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

B.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

C.改革工商登记制度

D.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2.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优先发展()。

A.公共医疗服务体系

B.养老保障服务体系

C.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D.公共科技服务体系

3.以下属于十八大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规定的是()。

A.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B.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

C.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D.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

4.按照()的事项不设立审批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等非许可审批。A.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

B.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

C.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

D.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能够解决

5.要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社会组织。

A.行业协会商会类 B.科技类

C.公益慈善类

D.城乡社区服务类

6.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的服务型政府。

A.职能科学

B.结构优化

C.廉洁高效

D.人民满意

7.以下属于十七大的大部制改革的是()。

A.实行铁路政企分开

B.整合和加强部分经济管理部门

C.整合和加强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D.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8.要加快形成()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A.政企分开

B.政社分开

C.权责明确

D.依法自治

9.当前,我国公共服务要重点做好()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工作。

A.农民工

B.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

C.灵活就业人员

D.农民

10.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有()。A.政府职能转变依然滞后,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

B.服务型政府还不够健全,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

C.公共服务可及性低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与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管理;模式;创新;开发

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组织是否单独设立人力资源部门,每个管理者都身处其所主管的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中。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不同,它是一种有思想、有语言、有创造力的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如果不重视人才,不将人才看成是一种资源的话,那么即使企业拥有最优良的设备和物质资料,也难以在激烈而又残酷的企业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要想正常的发展,就必须投入各种资源。而在企业投入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源的存在和有效利用能够充分激活其他物化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以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财富的不断增加、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关心的课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是具有战略性和划时代意义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实现目标的内涵之一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性是决策的基础

一般而言,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有助于为组织达到以下的目标:协助组织完成发展规划;有效地运用人员的能力与技术专才,促使组织成员的工作士气高昂且激发潜能;满足组织成员的自我实现感与增加成员的工作成就感发起且落实组织变革;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品质;协助组织负责人做出正确决策等。

(1)立意的战略性。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中的职能和作用至关重要。因此,管理学家和管理实践者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视为企业的四大运营职能。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的作用进一步的增加,使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放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的地位也随之日益提高,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组织的决策。

(2)内容的广泛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大。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除了包括以往人事管理内容外,还把与“人”有关的内容大量纳人其范围,诸如机构的设计、职位的设置、人才的吸引、经营者的任用、员工激励、培训与发展、组织文化、团队建设、组织发展等等。

(3)结果的效益性。在现代企业中,人们普遍有着经济衡量理念和管理活动的效益原则,注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有着大量现代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者,把人视为高于其它资源的最有价值的资产,认识到“人是资本,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越大,回报就越高”。由此,经营管理者就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放在重要的和经常性工作的位置上,愿意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投入,以期取得较高的业绩回报。

(4)对象的目的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强调员工的业绩、把对“人”的开发作为取得组织效益的重要来源的同时,也把满足员工的需求、保证员工的个人发展作为组织的重要目标。这就是说,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不仅是组织运作的要素和工具,其本身也已经成为了组织的目的。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组建优秀团队的基石

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对于企业决策层,人、财、物、信息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关注的主要方面,人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只有管理好了“人”这一资源,才算抓住了管理的意义、纲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不仅是被管理的“客体”,更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并为企业组织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对于一般管理者,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一个“决策、引导、协调”下属工作的角色。他不仅需要有效地完成业务工作,更需要培训下属,开发员工潜能,建立良好的团队组织等;对于普通员工,都希望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自己适合做什么、如何有效地融入组织、结合企业组织目标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人生等,是每个员工十分关心而又深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相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为每位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1.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对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由单纯的福利工作,发展到人力资源招募、选择、训练,再到人际关系的培养、自我满足的激励,反映出人们日益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新科技革命带来了高信息化、技术化的社会,对人类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有效利用和开发、科学地管理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提出了挑战。新科学技术成为创造社会财富、提高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影响国家经济增长、改变世界格局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力量。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在组织管理活动中显示出影响力,信息和知识成为组织的重要管理资源和手段,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逐渐向网络式结构演变,伴随着信息传递的方式和决策方式的变化,以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生存所依赖的新型动力机制。而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特别是现代组织成员的教育程度和自主意识日益提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尤显重要。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替代传统人事管理师历史必然趋势

管理思想史发展的轨迹揭示: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领域中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而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已成为西方先进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人”假设理论,对人的管理只注重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很少考虑人的情感和社会需要;“社会人”假设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开始活跃,管理重点转向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注意培养人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在“自我实现人”的假设理论下,管理的重点在于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条件,促使人们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心情愉快地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当代的“复杂人”假设理论时期,对人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不仅认识到人是整体的统一,具有微妙性、亲密性,人是可以相互信任的,而且把权变的观点引入人的管理中,提出采用灵活多样、能为不同人所接受的多种管理方式。传统人事管理离开了对人这一因素的研究和科学管理,忽视了人作为第一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从而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扼杀了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极大束缚了生产力。因此,改变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是管理思想进步的客观结果。

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

1.改变传统观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变革,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战略决策层的合作伙伴。众所周知,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正因为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要,所以其作为资本形态已经开始登上现代化社会的舞台,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2.完善企业外部环境,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

众所周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传统的功能使企业阻碍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想打破过去传统的运作模式,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企业,就必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再造工程。而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适应,才能保证再造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一批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那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其次,要对员工进行再教育,灌输新的理念,提高员工的积极参与意识及创新思维,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信息化技術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未来,人才的全球化竞争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只有更好地吸引、保留和发展自己所需人才,才能拥有竞争优势而立于不败之地。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从其传统的人事管理角色转换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顾问和伙伴,从重复性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精力到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战略规划中。

四、结束语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创新 篇7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型时期, 而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 粗放程度较高, 经济粗放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安全矛盾突出。同时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劳动力结构性和季节性短缺严重, 对农机专业化作业和农产品流通集约化经营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 进行农业制度创新, 走合作化道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制度变迁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伴随着制度的变迁。我国目前仍然是农业大国,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农业产业来说, 制度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性更为直接和密切, 制度的效率更为显著。因为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除了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之外, 还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生产的自然周期很长, 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可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生产结构。因此, 农业生产对市场信息的利用率很低, 容易出现蛛网式的市场波动, 造成生产力的损失。此外, 农业又是一种生命产业, 一方面产业的层次较低, 大多是生产人们生活所必需的产品, 如粮、棉、油、肉、蛋、奶等, 附加值很低, 价格的弹性不大;另一方面农产品都是有生命的, 季节性强, 贮存期短, 运输损耗大, 生产的自我调节能力极弱。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农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在与工业品交换的过程中, 农产品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 所以其对制度的需求较为强烈, 在人们目前还无法改变自然再生产的规律性的条件下, 制度的变革对农业产业发展就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看来, 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鉴于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这种小农经济的制度模式的稳定性与固化使制度变迁处于闭锁状态。因此, 中国要摆脱目前农业的停滞状态, 首先要在制度和政策上有新的变革, 这种制度的变革, 不仅是站在农民根本利益上的新变革, 而且是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城市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组织制度的变革。兼顾这两个方面, 那么, 农业经济合作化道路就是必然的选择。也就是说, 我们不是要重走西方过去的历史道路, 不是先土地私有化再走合作化, 而是借鉴其西方现代农业的制度模式并有所创新, 实现跨越发展, 但它并不同于过去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新合作化是在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开放经济的现实背景下策动的, 是农民为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互助合作行为, 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将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接受市场的洗礼。目前, 具有合作经济组织雏形的农村经合组织在我国农村各地已经迅速发展, 他们在农村公共领域、生产结构调整、跨乡村的生产经营以及其他乡村权利组织没有顾及的领域逐步建立起来;新合作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的过程, 其原动力在于农民基于面临的市场风险和各种压力而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农民自愿选择这种集约经营或规模经营的方式, 通过建立新型互助合作机制, 自下而上地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一场变革;农业新合作化是以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为根本目的, 力求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和商品化程度, 发挥合作优势来克服农民个体的弱势地位, 通过互助合作机制来规避风险和提高效率。

总之, 中国农业选择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模式, 建立一个有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合作体系, 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而且也具有优势的制度环境。一是, 中国政府具有强有力的主导力量。在某些方面, 政府干预过多过强或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却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对于农业的支持不仅是在基础设施、金融、财政上的扶持, 更重要的是对农民的自我组织及其组织水平与素质提高的指导作用。二是, 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尽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产权关系多主体化, 弱化了土地所有权的约束,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有权的性质, 其所有权对土地的转让和非农用途使用还有所制约, 同时也构成了对农民最起码的保障, 利用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更容易起到基层政权组织的引导作用。三是, 合作化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 但是后期过渡过快, 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的“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那时合作化的有些做法不仅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且是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积累的要求。现在的合作化则是基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是适应大市场的要求, 二者的矛盾性质并不相同, 现在实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现的主要是保护农民利益的要求。目前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的直接受害者是农民。随着科技的发展, 农业生产实现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是一种必然, 而要实现这一切首先要实现土地的规模化, 入世后, 面对国际化的大市场, 又迫切要求农民实现规模经营, 而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分散经营, 这与目前的制度需求是不相适的, 考虑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自身的特点, 通过对其制度进行改良是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的, 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农业制度, 而新合作化就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吉元, 韩俊等.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4

[2]贾根良.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3]姜作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230~231

[4]刘国光, 李京文.中国经济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综合研究 (上) 、 (下)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5]杨明洪.农业增长方式转换机制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131~150

转变与创新 篇8

让我谈转变医疗保障发展方式问题, 令我震惊。但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大家讨论的命题, 又令我不得不谈。

我深刻认识并坚决拥护, 国家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由此, 医疗保障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是什么关系, 如何适应, 是我们医保人必须回答的问题。就这个话题与熊先军先生讨教。他的观点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外需扩张转向内需拉动, 意味着需要大力推进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发展。我深以为然。

由此回到医疗保障发展问题上来。全民医保的格局已经形成, 其诞生之始, 就具有了时光列车的使命, 容不得反复和停顿, 容不得折腾和犹豫。因此, 发展仍然是当前医疗保障面临的首要问题。当然, 全民医保永远不是一件制成品, 而是一种不断完善和修正的社会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 医疗保障发展不是转变方式问题, 而是完善机制问题。因此, 如果有转变医疗保障发展方式这个命题, 决不应是基本制度的重构或发展方向的选择。否则, 这个命题本身就产生了方向性歧义。当前, 巩固全民医保的最根本任务, 是如何使基本成型的全民医保更稳健、更健康、更具效率的发展。这是一个发展的命题。关乎发展, 就要有所变, 有所不变。对作为现代社会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保障而言, 解决发展问题, 必须按照坚守与创新并举的方针, 在坚守中提升, 在创新中发展。这已经不是一个理论命题, 而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命题:社会保障的工具性功能被视作财产, 正如将种子当作面包, 非分而食之不可;陶醉现实的成就而无视内在缺陷, 或面对前进路上的壁垒, 抱残守缺而不思进取。

必须的改变:发展面临突破抑或突围

中国在短短的10年多时间里形成全民医保的格局, 在世界社会保障发展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这有三个显著标志:确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制度, 90%的人参保, 承担了50%以上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而且就客观评价而言, 最广大的参保群体和社会各界, 少有对制度的歧义而更多希望提升制度功能, 包括提高保障水平。

到这一步非常了不起, 但止于这一步, 显然非常不足。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总体保障水平不高, 且差距过大。这主要不是指支付比例或基金的保障责任, 而是受制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由于医疗资源结构失衡导致的就医成本过高造成的。二是基金分割, 削弱共济能力和保障效率。包括城乡、区域、人群间的制度、管理分割导致实际的基金分割。这带有制度创建时期的历史必然性, 也是现实的局限性。三是管理服务跟不上制度功能需要。既有配置不足问题, 也有体制不顺问题, 还有管理方式和机制问题。

更严峻的挑战在趋势:平衡公平诉求中的福利化趋势;基金收入的能力赶不上基金支出的需求;医疗成本高位趋同将必然地拉大医疗费用增速与保障能力的差距;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未来趋势, 医疗保障发展要么主动寻求突破以谋健康发展;要么固守现有格局在矛盾激化时被动突围。改变, 是必须的。

在坚守中提升:改变并不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

改变的目的, 是由现实格局出发, 把握发展趋势, 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在大力推进医疗保障发展中, 坚持实践证明基本正确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大胆探索和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着力解决影响其保障绩效和健康发展的内外部体制机制问题。

要跑得快, 首先要走得稳。我们之所以能够以巨大的勇气和大胆的创新去面对挑战, 是由于我们有坚实的基础和足以驾驭变化的能力。因此, 要改变首先要有坚守。唯有守得住根基, 才能发出创新的枝叶。

国际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和中国社会保障成长期面临的现实压力, 强调坚守与创新, 决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游戏, 而是现实政治平衡。无需举太多的例子, 近乎无厘头的制度模式争鸣、福利鼓噪和待遇竞相调整等, 已经弥漫在社会保障成长的天空。

因此, 在当前谈坚守, 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必须的回归:坚持基本保障战略和公平导向, 避免福利扩大化和福利攀比陷阱;坚持社会共济法则和基本制度构架, 逐步提高制度的统一性, 加快提升基金共济性, 相应提高制度、政策和管理权限及基金统筹调剂机制;坚持社会保障公共管理服务的性质, 切实能力建设和相应的保障支持, 着力改进管理服务方式,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坚持以社会保障为主导的政府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方向, 演化医药卫生体制配套改革, 着力构建以保障基金购买服务为杠杆的卫生资源配置机制。

在创新中发展:重在建构制度发展的动力系统

如果将医疗保障比作航船, 目的地或方向 (功能) 、航线 (路径) 和船 (载体) , 是必须坚守的基本制度属性。而如何寻找和维护更强大更持续更安全的动力系统, 亦即运行机制特别是管理机制, 关系到医疗保障发展的三个核心命题:功能实现、保障绩效和基金安全。

一直以来, 我们把基金作为制度的生命线。这永远没错, 没有钱办不成事。但间接经济补偿型的医疗保障不同于直接经济补偿型的养老保障之处在于:基金可以保证制度的存在但不直接决定制度的绩效, 其绩效必须通过购买医疗服务的绩效或成本来衡量。因此, 养老保险可以直接将基金视作制度的动力系统, 而医疗保险若使基金具有动力系统的功能必须将基金的能量作用于医药服务的购买之中。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反复强调:回归医保基金的资源属性, 建立以医保基金为主导的卫生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原因。

转变与创新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和重要引擎。而中小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不断地对现有的营销模式进行转变和创新。这样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让企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还可以增加就业, 推动经济既好又快的发展。

一、武汉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008年下半年以来,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和延伸, 武汉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其突出表现为:原料等成本大幅度提升, 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大大削弱, 生产经营形势日益严峻、订单减少、出口下降、效益下滑、亏损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不少中小企业的营销观念落后, 缺乏高素质创新人才, 缺乏自有品牌, 缺乏忠诚的客户, 没有稳定的营销渠道和核心技术。同时, 中小企业发展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 造成了企业的产能过剩, 随时面临停产待工甚至倒闭的危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 中央相继出台政策力促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并进行结构调整。武汉市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调控政策, 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 使武汉经济出现了快速回升的良好局面。武汉市统计局发布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表明:2009年武汉DGP为4560.62亿元, 比上年增长13.7%;2010年武汉DGP为5515.76亿元, 比上年增长14.7%;2011年武汉GDP为6756.20亿元, 比上年增长12.5%。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武汉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 企稳向好的迹象更加明显, 武汉市经济已经见底回升, 并不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

武汉中小企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市场主体实力不断增强, 已成为推动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9年底, 全市中小企业经济增加值由“十五”期末的884.4亿元增加到1852.43亿元, 年均增长20.3%;中小企业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6%, 比“十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中小企业由“十五”期末4018户增加到6355家, 年均增长12.1%。到2010年末, 全市共有6800多家中小企业, 资产总额达到1270多亿元, 增长幅度为12.93%。

武汉经济回升时期, 也是武汉中小企业转型和调整的黄金时期, 能否抓住机遇开拓市场, 积累力量是关键。而突破传统模式实现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则是武汉中小企业赢得市场、立命重生的首要任务。

武汉市中小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与国内同类型城市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武汉市中小企业经济总量所占比重不够, 社会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不断深化, 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单个企业规模不大, 缺乏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中小企业为优势产业、龙头产业配套服务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 产业上下游产品配套与协作的产业分工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在一些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还遭遇“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等, 这都需要武汉中小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予以重点解决。

二、武汉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

1、营销观念和方法落后

经过调查发现, 武汉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营销手段还比较落后, 仍然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 对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创新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市场营销就是简单的产品销售, 认为营销就是大量的广告加上各种促销手段, 当然就很少应用创新型营销模式了, 这样不仅浪费营销资源, 而且也不能取得较好的营销业绩。许多中小企业都是通过规章制度和量化考核来加强营销管理, 缺乏从事市场调查和营销咨询的专业人员, 获取信息的渠道较窄, 还不善于通过专业机构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这样不仅导致营销效率低下, 而且还会大大增加营销成本。

2、缺乏合理的营销战略

由于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 在新产品研发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 只凭管理者的某种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 只顾眼前的利益, 而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 缺乏有效的营销体系和整体而系统的营销战略规划, 没有将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有效的结合起来, 只是通过有限的营销组织和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常规的营销活动, 不能完全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 直接影响了产品销售的持续增长。

3、营销人才匮乏

人才是企业资源中最具能动性的一种资源,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营销人才匮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有些中小企业的营销人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对营销知识掌握不够, 只凭自身经验进行营销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有些专业的营销人才经过几年的历练, 正好可以成为本企业的营销骨干, 但面对其他大型企业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条件, 却难安于现状, 导致营销人才的大量流失。究其原因, 即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机制。营销人才的匮乏, 已经成为制约武汉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三、武汉中小企业转变与创新营销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加剧, 企业竞争早已从物质层面上升到品牌竞争、营销模式竞争等更高的层面。企业的营销模式必须根据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否则企业迟早会被激烈竞争的市场所淘汰。因此, 在这样一个经济回升时期, 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特殊时期, 研究武汉市中小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对于武汉中小企业的发展乃至全国中小企业经济转型和整体提升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同时, 研究武汉中小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其意义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 有选择性地实施名牌战略, 培育核心竞争力, 支撑企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中小企业实行科学管理, 推进经营决策的科学化, 努力实现企业科学发展;三是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增强全局意识、开放意识和发展意识, 努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良好的信誉和信用体系, 优化社会形象, 成为受社会尊敬的企业, 担负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四、营销模式转变与创新的策略分析

所谓营销创新, 按照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营销人员把社会需要转化成有利于企业的各种机会”。实际上指企业对营销各要素的重新组合, 在营销管理的过程中, 对新的营销观念、营销组织和技术的导入和应用, 使得企业在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变革。营销创新是一个主体性概念, 不同营销主体有不同的营销创新内容。营销创新又是一个阶段性概念, 不同阶段的营销创新具有不同的内涵。

在营销的发展过程中, 营销模式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经历了短缺经济时代“4P”营销组合论、饱和经济时代的“4C”营销组合论、客户经济时代的“4R”营销组合论、新经济时代的“4V”营销组合论, 但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迫切需要一整套全新的营销模式。结合当前武汉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品牌营销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表明, 市场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品牌在现代市场营销和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构筑中小企业品牌战略, 对强化武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 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最具价值的资产, 对武汉中小企业来讲, 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如何有效地规划和积累有形产品的无形品牌价值, 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 已经成为武汉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全球品牌集团Interbrand发布的2012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显示, “可口可乐”以778.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3年蝉联品牌价值榜榜首, 这充分说明了实施品牌战略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 武汉中小企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还较少, 自主品牌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小,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也较少, 实施品牌营销对武汉中小企业来说还任重道远。

品牌营销的根本前提是产品要有高质量和优质服务的保证, 这样才能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也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取胜的根本保证。中小企业虽然没有充足的资金去经营自己的品牌, 但必须首先认真经营自己的产品, 建立在优质产品基础之上的品牌才能真正成为强势品牌, 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 可以先做贴牌生产, 再创立自己的品牌。利用贴牌生产的方式打通产品的销售渠道, 并在合作经营中掌握关键技术, 通过合作来逐步建立和拥有自己的品牌。这方面武汉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学习借鉴武汉富士康贴牌生产的成功经验, 还可以借鉴国内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 进而创建自己的品牌, 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达到实现品牌营销的目的。

2、合作营销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合作营销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可以节约成本, 避免在竞争中消耗有限的资源。具体的合作营销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营销。中小企业之间要在市场营销的各个方面开展合作, 不仅可以与互补企业进行合作, 而且要敢于与竞争企业之间开展合作, 走合作社乃至集团化的营销模式, 实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使中小企业的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使各自企业的核心优势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 以便以较少的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较大的销售能力, 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 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营销。中小企业要善于借助大企业的优势来发展壮大自己, 通过为大企业生产外围产品和配套产品, 乃至为大企业进行贴牌生产, 使自己的产品借大企业的品牌进入市场, 也可以借大企业的技术优势和销售渠道进行产品营销。通过与大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3) 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营销。与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组成垂直营销的产业链, 实现生产和销售相结合, 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不仅可以扩大营销范围, 减少流动资金, 还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 达到多赢的效果。武汉市现有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化工新城, 以及蔡甸区的电子产业集群、东西湖区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黄陂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等, 这些符合“两型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为武汉中小企业的合作营销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3、绿色营销

武汉中小企业不能因为资金、人才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及产品本身的环保问题。当然目前环保问题已经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而且广大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产品的绿色环保问题, 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 中小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解决这一所谓的矛盾, 就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改进产品的设计, 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材料, 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 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 促进清洁生产, 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生产出绿色环保的产品, 采用绿色包装, 进行绿色营销, 注重绿色营销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促进中小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4、网络营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为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全新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能够共享网络信息, 可以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 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营销成本。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意识到网络营销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之一。武汉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 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独特优势与潜力, 对现有的营销模式进行创新。

(1) 加强企业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大多数武汉中小企业虽已经建立了网站, 但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和维护。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及时发布和更新产品信息, 以便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企业产品, 认真回复消费者的各种问题, 与消费者形成良好互动, 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 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 以便改进和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商机。

(2) 增加网店的销售模式。将有形产品通过淘宝、凡客诚品等专业网店进行销售, 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购买企业产品, 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销售成本。当东南沿海城市的网店销售已经如火如荼之时, 武汉的中小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因此这一营销模式应该引起武汉中小企业的足够重视。

(3) 实体市场和网络营销相结合的复合营销模式。实体市场和网络营销由于适用的消费群体不同, 实体市场更适合于中老年消费者, 顾客可以现场感知自己中意的商品, 而网络营销具有优惠的价格、方便快捷等特点, 则对年轻的顾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 中小企业要充分挖掘各自的特点, 将实体市场和网络营销有机的结合起来, 形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良好格局, 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4) 售后服务和市场开发。通过整合多种网络营销方式, 打造立体信息沟通平台, 积极开展网上调研、网络市场开发和网络售后服务等营销活动。整合现有的搜索引擎、网络广告、微博、微信、论坛、视频等信息传播工具, 使企业员工、消费者都能有效接受、反馈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意见和建议, 为产品的售后服务和市场开发提供及时的信息和有力的依据。

(5) 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开展国际网络营销, 武汉中小企业可以突破传统营销模式下的贸易壁垒限制, 构建国际营销网络, 增加开展国际贸易的机会, 降低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和成本, 为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武汉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转变与创新现有的网络营销模式, 才能降低销售成本、提高营销利润,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增强自身的实力,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在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营销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在环境变化中取得生存发展的利器。通过对品牌营销、合作营销、绿色营销和网络营销等创新型营销模式的深入研究, 为武汉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政府决策和风险投资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为武汉中小企业既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武汉中小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创新既要借鉴这些普遍规律, 也要具有各自的特点, 应该将这些普遍规律与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12[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张文贤:市场营销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江陶波:中小企业营销创新模式探析[J].消费导刊, 2010 (3) .

[4]柳彦君: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9) .

[5]姚琮:企业市场营销模式演化与创新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6) .

[6]王鲁峰、孟宪忠: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 2006 (1) .

[7]李锡玲、李英爽:我国中小企业合作营销的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 2010 (2) .

[8]张大义:我国中小企业营销创新路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6) .

转变与创新 篇10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说,在目前经济的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信息化产业融合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对于我国经济高端化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在技术创新基础上产生的产业发展趋势———产业融合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和关注,最早是源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分立现象的改变。很多学者都认为产业融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信息产业(于刃刚等,2006)[1]。但是,我们在考证了工业革命发展历程后会发现,产业融合并不是只在信息时代出现,产业融合现象在西方国家传统的工业化时代就已经出现(马健,2006)[2]。产业融合并不是信息时代所特有的现象,它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各个历史阶段上都有发生。只是到了现代,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加快,建立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基础上的产业融合现象也更加频繁,因而,产业之间界限的模糊化更加明显,这些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产业融合体现为一产业与另一产业在技术、业务、管理与市场的融合,因而,产业融合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从技术融合到业务和产品的融合再到市场融合的过程。在这3个阶段中,技术融合通过共同的技术基础将产业之间各自独立的功能的产品联结起来,打开了产业之间紧密联系的通道,是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和核心环节(马健,2006)。因此,我们说,只要有技术创新,由技术创新产生能够联结不同产业间各自独立的产品的共同技术作为基础条件,就完全有可能产生产业融合[3]。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种趋势,因而,产业融合也体现为一种产业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和过程,产业融合是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为基础与核心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越来越细化,产品生产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

但是,在欧洲及世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后期,因而,工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缓慢,更没有什么技术创新,根本谈不上产业融合。我们国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入到世界工业生产的行列中来的,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中国在各个行业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产业融合现象才开始慢慢出现,但是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完整,因而工业化时期的产业融合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而到了现代的信息化时代,我国的信息化科技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也已经逐步从后工业化社会转向信息化社会,产业融合的现象频繁发生,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形成,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的原因所在[4]。

2 产业融合本质是产业创新

建立在技术融合基础之上的产业融合,本身就具有非常广泛的创新涵义。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1972)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5]。概括地讲,熊彼特所解释的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5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把产业融合的全过程概括为技术融合、产品(服务)与管理融合、市场融合3个阶段,通过这3个阶段,产业融合完成了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创新最终到产业创新的全过程。

技术、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产业之间具有不同的技术应用、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在产业融合中,一个产业(或是一个产业内部的一个行业)吸收与融合另一个产业(同上)的技术、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达到:一是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其他行业生产者的行为而达到;二是自我创新,即通过自我研究、自我探索的方式达到。

产业的创新:由于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这使得一些产业比较容易地改变结构的布局、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敏捷地从一个产业(如高能耗的传统产业)过渡到另一个产业(如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因而,产业融合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是包含了技术、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以及市场等多方面的创新。这种产业融合创新是以产业之间的技术、业务创新为手段,以管理、组织形式的创新为过程,以获得新的融合产品、新的融合服务,开辟新的市场,并获得新的增长潜力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扩张性的产业创新。

3 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是国家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创新可以提高个体企业及整体产业的竞争力。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决定企业及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资源和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决定因素,转变为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创新可以形成企业及产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并且可以带来无比的成长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产业是市场经济的组织,企业及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意味着经济细胞组织的活力得到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得到提高,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得到改善,从而可以在微观层面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发展经济。

第二,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和重点任务,但是,传统的调整方式和思想见效很小,产业结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变。而新的思想和途径就是要把创新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和主要手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来带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通过产业技术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中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三,创新可以克服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问题[6]。我们都知道,我国人均能源、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非常大,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和紧迫的瓶颈约束,传统的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通过创新,不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创新,都能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在既定产出水平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少资源能源的相对投入量,提高投入产出比,使所消耗的能源资源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创新还能不断创造出新能源、新材料,既可以满足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需要,又可能减轻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压力。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创新可以克服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问题,既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又能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 推动产业融合,促进经济更好发展

4.1 在产业融合进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产业融合要求政府必须密切关注受规制产业的动态发展,把握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受规制产业的影响,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政府的作用表现在对已经发生变化的产业放松经济性规制或进行规制改革,在产业间形成合理的经济联系,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其次,政府的引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各产业间的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与产业平台。

4.2 发挥企业在产业融合中主体作用

产业融合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只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才能推动产业融合的产生和发展。第一,作为实现产业融合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第二,产业融合是发生在技术创新技术上的产业发展趋势,所以,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更要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巨大能量和作用: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次,应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最后一点是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充分反映和体现科研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第三,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为了推动产业融合之创新,就要把一些重大信息技术创新迅速扩散到各部门,以引发更大规模的创新群集,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产业融合之创新的基础条件。第四,在我们国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国有经济控制成分大的问题。加快国有企业或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必须之举,只有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市场的主体,才能推动产业融合的产生和发展。

4.3 推进主导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将在21世纪的相当长时期内作为主导产业而存在,因此,要推进信息化产业融合的发展,就必须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强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与培育,以尽快地实现企业和产业的信息化融合[7]。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以信息化产业融合推进经济更好发展,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和数字视听产品及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政务、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通过模仿扩散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信息化融合。三是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速度,努力改变信息资源开发落后的状况。

4.4 发展教育,培育融合型人才

产业融合既然是由高新技术所引起的,那么,要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大批精通新技术、精通新经济的专门人才。高科技人才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关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也意味着未来对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更多需求。因而,我们应该具有创新型的人才观,从市场经济的个体组织———企业做起,重视人才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起再教育培训机制,改变员工对传统科技知识的“惯性”,培养员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性知识和技能。同时各级院校也应承担起一部分责任,在各类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实行融合型的研究机制和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培养出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融合型人才来。□

参考文献

[1]于刃刚,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建.产业融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植草益(日).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厉无畏,王枕.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转变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科学技术;经济收益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4-0171-02

1 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发展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资源配置生产产品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满足客户需求或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使顾客获得非同一般的产品和服务,所以,核心竞争力能够使得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领头羊。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大体而笼统的概念,其包括宽泛的范围和全面的内容,企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查与调整能力等许多方面都包括在内。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确立,一方面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却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使得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而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的市场当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谋求更好地发展,树立并大力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也是根本的举措。但是就目前来说,很多的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思维,成为树立核心竞争力的阻碍因素。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用于开发核心竞争力的钱财不够,经费短缺使得创新缺乏最基本的基础,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不上去。第二,企业本身的创新机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地完善,首先要把创新的机制和动力搞上去。第三,没有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没有重视大学研究生、科研人员的利用。第四,不能及时把握市场行情,对市场的发展态势把握不准确、不及时、不够灵敏,更新产品的步伐太慢。在当今社会,作为企业的负责人、管理者,当务之急就是要分析和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需要考虑怎样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学家熊波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此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投入到实际的应用当中,技术创新实践的指导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技术创新要把握的原则:第一,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个风向标,创新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和先导,使科研成果不仅能够占据市场,而且能够引领市场的发展,得到普遍的推广。第二,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取得市场的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而是受到很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除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外,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第三,技术创新必须依靠企业家,因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企业家正是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系统优化的人。

2 企业技术创新的三步战略

2.1 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步

坚持走产品专业化道路,奉行“质量第一”理念,开展产品质量系列认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2.2 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二步

不断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这是保证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基础因素。企业如果能够开发出技术含量足够高的产品,而且如果能够在市场上畅销,将会占据市场的角角落落,市场的占有率将会很高。把旧的产品加以改造和转型,生产样式新颖的产品满足了不同口味客户的需求,扩大了他们的选择范围,适应了市场的发展态势,使得新老客户的数量得以保持或增加,顾客的保留是企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

2.3 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三步

从一般的制造业转向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某些传统型企业想要再依靠传统老套的模式发展下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其如果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创新和科研能力。技术创新可以优化利用各种能源资源,使企业的发展模式根据市场来灵活地调整,使企业走上专门化、技术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3 进一步健全完善技术创新的构架

3.1 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观念

在摸清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研究与开发出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就能够使得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可观的收入,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稳定的立足市场。所以,公司必须坚持科技与市场、科技与销售、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技术创新与生产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长远和近期开发相结合,做到为了市场、为了消费者而进行技术创新。企业要想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必须把这种市场观念作为必备观念和指导理论。

3.2 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制度

制度作为理论性的内容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影响。企业要建立具有技术创新内在动力的新型制度,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采用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让每一位企业员工树立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创新出现失败不要问责,而是要找出失败的具体原因;要通过技术入股、岗位工资和建立重大奖励等多种分配形式,表明科技人员进行创新不是没有利益的,要以资鼓励,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3.3 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受到技术的影响,技术进步提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一旦技术创新能力不够高,都会降低资源的收益效率,不利于资本的持续积累,全然不能发挥和实现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要通过增加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切切实实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4 探索新的技术模式

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是三种最主要的创新模式,这一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技术创新的方法。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创新模式,都是既有长处,又有弊端的,具体采用哪一种模式,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论是哪一个国家,遵循技术创新的自然规律,结合具体国情是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的前提和依据,我国也不例外。在采取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的同时,集中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选择地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既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又可以顺应和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

3.5 健全技术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技术创新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决定着创新成效的高低,甚至可以说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否成功。所以应该把对人才的培养重视起来,以下四方面是主要措施:第一,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保证人才的来源稳定,以各种渠道吸引人才,给予其优厚的待遇。第二,建立多个专门的人才培训和教育机构,聘请专业的人员对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变得浓厚,同时为培训提供足够的费用,给予雄厚的资金支持。第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奖惩制度,以便于把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最大程度。第四,建立配套完善的人才服务机制,加快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李荣融.在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1,(4).

[2] 刘元芳.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的耦合[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

转变与创新 篇12

1 在由封闭性、单调性向开放性、多样性教学模式转变中, 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封闭式教学模式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 知识目标至高无上。教师的作用只是牢牢地控制学生, 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 是知识的输出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观以知识、技术传授、教师和课堂为中心。以教论学, 把教学看作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体育教师工作的重心则在于备好和上好每天的1~2节体育课, 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在于是否让学生记住了教师预定或计划要传授的知识点或技术要领。

教师作为知识输出者, 比较重视有形的显性价值, 强调统一的标准、规格, 体育教学沉没于各种技术规格 (竞技的、成人的) 的确认和各种符号的逻辑演算 (脉搏测定、绘制各种心率曲线图和计算课的练习) 中, 这种只要在数学上、逻辑上是正确的便被认为是真理。价值观及申论事物、行为、过程、人的本质的真理不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而被舍弃。他们把精确误以为真, 从而忽视学生心理感受这一无形的潜在意义。即便有时发现学生对所教的知识不感兴趣, 教师也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硬“拽”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上。与这种努力和积极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学生上体育课时无精打采, 而自由活动时却兴高采烈。教师对于学生在其他活动中的学习很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与组织, 放弃指导与促进。这种把教学狭义化为以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 其结果是成人式的教材、器材和专项化的教学方法, 压抑了学生对运动的渴求, 限制了他们对运动乐趣的体验, 对规范和标准的盲目追求, 打乱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没有体验到运动乐趣之前就已经厌倦。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从而使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

现代教学论已经实现了从注重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到以建构学习主体为价值取向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把这种观念转变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工作就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自己对“学”的预先设想和照计划实施上, 而应当扩展到对学生实际的“学”的观察、了解、鼓励、支持、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 即便这种学习不在“教”的预想范围或计划之内, 也应当受到教师有意识的关注。所以, 只要跳出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三中心论”的窠臼, 把建构学习主体作为教学的目标, 把“教”理解为对“学”的支持、帮助与引导、促进, 体育教师才有可能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关注学生, 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为其提供发挥的空间, 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教师仅仅充当知识输出者的角色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 妨碍学生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先进方法掌握更多、更有效的知识、技能。由此, 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调整, 成为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开放式教育, 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与掌握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指导这一过程意味着对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 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课程的教学指导任务。传统的教书匠和知识的输出者, 已远远不能适应开放式教育的教学活动。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教师不是只提供要求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是营造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是具有探究性、建构性的, 而不是仅仅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 开放式教育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协商与互动这一新型关系及机制使教师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 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而非塑造他们。

2 在由承传式向创新式教学模式转变中, 教师要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现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 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先套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体系。这种大规模机械复制的逻辑与创造性发展逻辑格格不入。可以说, 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 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 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 使学生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

在承传式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能以社会文化的“传音筒”和“代言人”的角色与身份参与教学过程, 对社会主流文化不能有丝毫的歪曲与篡改, 因而, 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思考。承传式教育完全是按照既定的社会价值标准及文化规范去维护、维持现有的秩序, 并防范、匡正与这些标准及规范不相符的言行、思想、意识。教师就成为解说和注解书本上各种条条框框的复制者, 唯书为上。在体育教学中墨守成规, 形而上学的现象比比皆是, 如快速跑时要前脚掌着地 (其实是错的) , 不该分解的练习硬要分解练习, 不是中间的练习当成中间练习。之所以如此, 皆因前辈、教科书如是说。这种模式所追求的是学生能够运用继承来的知识经验和原则、方法去解决重复出现的问题。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则被忽视。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以对人类所积累的社会经验的传递、接受与复制为特征的承传式教育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急剧增长使得人们从注重以记忆和模仿为特征的学习转向注重以多样化和创新为特征的学习, 社会发展需要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个体, 主体性的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实质与核心, 已经成为今天教育目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教师要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

创新教育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创造根植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深处并表现在其实践活动中, 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 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整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推动力。由此, 教师必须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

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书本知识复制者的特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教材不限于教科书, 围绕教科书的教学资料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今日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凭借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的知识世界, 为师生不断去界定和再界定文本提供了无限的资源。获取间接知识经验已不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创造性地获取直接知识经验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获取间接知识经验被视为获取直接知识经验的基础和手段,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性活动获取直接知识经验的观点受到广泛重视并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教育行为, 教师将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由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中, 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 更是兴趣、爱好的培养者、促进者和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工业社会的教育是职前教育。教育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适应以后的职业需求进行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这种单纯的准备教育, 是以知识、技能学习为单一目的的应试教育。在这种片面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 既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又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人的身心状态具有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 从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 自幼进行引导, 培养活动的兴趣、爱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并随着年龄的增长, 不断巩固与发展。这对于坚持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单纯的准备教育, 恰恰忽视了儿童现在就在生活, 往往为了准备他们接受下一阶段的教育而牺牲这一阶段的生活与幸福, 牺牲这一阶段应该获得的发展。儿童不是作为未来的成人, 而首先是以儿童的身份去学习和生活。体育课内容就是基于人们游戏的动机, 本应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 本应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但不知何时, 过多的规范性运动、教练式内容占据主导地位, 甚至在小学低年级也进行着半军事化、半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运动, 使学生体验不到运动乐趣。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对体育锻炼有兴趣, 才会获得“实践出智慧”之效。

终身体育是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分散进行的, 因而需要培养终身锻炼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终身锻炼的方法。在信息化社会, 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新冲击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为了让年轻一代走向未来生活, 体育教师仅给予学生书本上一些现成结论或知识, 显然是不够的。教学只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不重方法的帮教, 对材料的贵多不贵精, 带来方法上的因陋就简, 结果只能是陷入教而无学的怪圈。

在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的背景下, 教师不可能把知识都教给学生,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最终选择。必须让学生学会获取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才能, 从而适应未来生活的变化与职业的更换。由此, 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终身教育的转变, 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兴趣、爱好的培养者、促进者和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帮助、教导学生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导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学会如何学习。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终身拥有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 才能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获取知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终身学习的征途。

4 在由整齐划一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中, 教师要由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工业社会的教育是整齐划一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观, 以“铸”“造”之类为本质。在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和复制工业产品的背景下, 学校教育不是把学生看作是各具特点的人, 而是假定他们是相同的个体。这样, 学生一旦进入学校, 个人的“自由”就没有了, 必须遵照集体秩序而行动。当然, 学龄儿童一般已经具有适应这种社会秩序的意识, 但适应能力是依家庭的教养方式而异的。再者, 教师施加的社会化力量一旦过猛, 就会出现不适应的儿童, 这是需要充分注意的。虽然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为工业化社会普及教育、储备劳动力作出了贡献, 但它是以压抑甚至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巨大代价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要求, 不知不觉地驱使一部分学生远离了体育。这些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个性化教育需要激发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在工业社会整齐划一教育背景下, 教师是强调统一性的教师。由于教师总是试图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塑造性格各异的学生, 时时刻刻“努力”把各具风采的学生塑造成“千人一面”, 从而使得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大脑都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件。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以后, 整齐划一的教育将转型为个性化教育。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 需要多方面、多类型和多规格的人才。因此, 信息社会要求教育成为个性化的教育, 培养出它所需要的具有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和风格的人才。同时,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在信息社会个性化教育背景下,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 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同时, 信息社会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了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现实可能性。由此, 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转变, 由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蒉

上一篇:三星苹果下一篇:项目分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