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训练

2024-08-28

课堂训练(共12篇)

课堂训练 篇1

教师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训练”,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出现的“少教多学”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的课堂训练。不管何种模式的课堂训练,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训练效果。训练原则把握很简单,但方法选择的制约因素很多。叶圣陶先生说:“特别需要调查和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当怎样安排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1]本文结合个人体会来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训练与隐性训练。

一、显性训练与隐性训练的概念与意义

显性训练是指教师有着明确的训练意图,学生也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训练的课堂训练模式。隐性训练指的是教师有着明确的训练意图,但学生却毫不知情,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接受训练的课堂训练模式。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的知识普及性相比,高中语文课堂在保证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之外,还与高考升学选拔考试的功利性紧密相连,因此训练效果成为选择训练方式极其重要的因素。隐性训练与显性训练的合理选择,既是语文课堂人文性、趣味性的坚守,也是对高考分数实效性的兼顾。

隐性训练可以保持课堂气氛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让学生如沐春风。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诗意语文追寻的正是这样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一种融入整体语境中的‘有机训练’。”[2]显性训练,师生都清晰知道训练目的,以“做对题目”“得分”为终极目标,虽有损语文诗一般的美感,但对提高训练效果有很大的好处。因此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需针对不同的训练内容、不同的训练目的、不同的学生层次而分层,加以区别对待。

二、不同的训练内容,不同的训练方法

中学语文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3]放到语文课堂训练之中也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对于工具性方面,尤其是语言、文字等语文基础能力训练内容宜采用显性训练,让学生明确训练目的,提高训练效果,对字词的记背、对古诗文基本意思的识记理解,如对基本故事情节的熟识等,都宜采用显性训练。对于文学性、趣味性、思想性等发散性思维训练内容宜采用隐性训练,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往下思索、完成训练任务,以保持课堂思维的连续性,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人物行为的评价、对篇章主旨导向的探究等宜采用隐性训练。

三、不同的训练目的,不同的训练方法

教师课堂训练的目的也会决定训练方法的选择。以知识巩固、目标达成为目的的训练宜采用显性训练;以思想引导、情感激发为目的的训练宜采用隐性训练。讲评试卷,老师要将试卷上出现的问题讲明白,将针对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答题步骤归纳整理,再加上强化训练,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显性训练可能是最佳选择。对于文本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苛求一致的答案,学生只要动脑思考,开口表达,就能达到训练的效果,至于说得好不好已经不太重要了,显然隐性训练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四、不同的学生层次,不同的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的选择也取决于所教学生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老师的训练目的,会主动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进而顺利完成训练任务,适合采用隐性训练。理解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主动思考意识淡薄,不容易体会到老师的用意,就很难达到训练目的,应当明确告知学生训练的内容和目的,宜采用显性训练。高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强,宜采用隐性训练;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宜采用显性训练。

总之,针对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目的、学生类型选择不同的课堂训练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周正奎先生说:“语文素养应以语文知识、文化教养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导向,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正所谓“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适合学生的高效的课堂训练方法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只有做到合理选择训练方式,优化训练过程,才能既不损坏语文魅力,又达到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夏丏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课堂训练 篇2

树叶

班级姓名

一、填一填。

长,共( )画,第三画是( )。 兴,共( )画,第二画是( )。 当,共( )画,第一画是( )。

二、连一连。

它们都把树叶当做什么?

瓢虫 小鱼 鸟儿 花伞 风筝 扇子 被子

三、读句子。

小鱼在河里游。

我把树叶当书签。

我看见一只鸟落在果树上,一个小虫被它吃下去了。

老师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我真高兴。

四、小资料库

英语作文的课堂训练 篇3

一、巧记单词,增加词汇

英语写作要求有一定量的词汇,没有词汇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学习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单词过不了关,英语学习就难以深入?相反,学生掌握词汇越多,他们用运语言能力就越强?因此,掌握并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识记单词,不断扩大词汇量,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同时,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所以老师上课时可以采用图片、故事、音频、视频等立体记忆技术,记忆英语单词不再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学习任务,而是变成了一种愉悦的享受。

二、背诵范文,以说促写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传统方法,它不但可以加强记忆、积累语言材料,而且可以定型句式和语言模式,将背诵用于英语学习更是见效。俗话说:“只有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用词造句,由词生文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说。可以把现实生活搬进课堂,模拟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情景,让学生在真情实感的角色扮演中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演出来,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也可以通过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三、掌握语法,学以致用

英语中虽有很多句子与汉语相似或相同,但语法与汉语不尽相同,它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语等。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学好语法。英语中有五种基本句型结构,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因此,应牢记英语中的五种基本句型,并不断地练习运用。

除此之外还需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扩句训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扩句练习。其次,要加强句型教学,要对一些句子进行分析,增强他们利用各种句子进行一意多种表达的训练。

四、灵活运用,行云流水

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英语句型已经背得很熟了,但实际写作时不知道怎么运用,写作时总把脑中的中文逐字翻译成英文,写出来的文章是中式英文,把地道的英文表达通通抛在脑后,更不用说写出漂亮的文章了。所以在写作前,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有关句型一一罗列出来,在写作过程中尝试把自己想说的话用这些句型表达出来,就像平时写英语句子一样,不必想得太复杂。随着英语句型的灵活变化,漂亮的文章就应运而生。

1.打造简单句,“转换”来帮你。打造简单句,“转换”来帮忙;要么换词语,要么换句型;也可换结构,三者任选一。

例1:汤姆喜欢音乐。(换词语)一般:Tom likes music.

较好:Tom is insterested in music . Tom is fond of music .

例2:我今天好高兴。 (换句型)一般:I’m very happy today.

较好:How happy I am today!

例3. 你真好!每天帮我学习。 (换结构)一般:You are very kind. You help me study.较好:It’s very kind of you to help me study.

将作文中的简单句用巧妙的句型或词汇进行转换,使作文由一般表达转换为较好表达。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的英语文章会大放光彩,更加生动。

2.句子接句子,“红娘”是“连词”!

转换简单句,也用复合句。“连词”当红娘,作用很积极。并列加主从,文章上等级。

例: 简单句较多时,可用连词(and, but, so, or)把两个简单句子连接起来,变为并列句。

一般表达:My uncle has come back from America.I am very happy.

较好表达:My uncle has come back from America so I am very happy.

3.巧用过渡语,锦上又添花。

在一篇好的英语习作中,我们要学会穿插使用灵活多样的句式来准确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当然,这还不够。恰到好处地在语句或段落间使用过渡性词语在英语写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美化句子,增强语句的节奏、韵律和文采;另一方面它可以更加紧密地连接上下文,使行文连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适当地进行写作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光大谈写作,而从不去动笔写,是写不出好作文的,所谓的熟能生巧就是说的这一点。可以让学生采用写日记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就不同的题材,自拟题目来写或者就某篇课文来扩写、缩写、改写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练练笔。也可以要求学生随读、随学、随写,读有所得,学以致用。

口语训练要走出课堂 篇4

一、以兴趣活动创设情境,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在学生中开展形式新颖, 使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可以在欢乐的气氛中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如每周安排一次“老师、同学, 我想对你说”的兴趣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设良好的氛围。而学校可以更机动灵活地组织口语表达活动。如开学安排“我的新学期随想”演讲活动;文明礼貌月安排“雷锋我要对你说活动”;六一儿童节安排班级双簧表演, 学生演讲比赛活动;教师节安排“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或我的班主任”演讲活动;另外, 还可以利用家访日安排父女、母女、父子等谈话节目。总之, 通过活动, 学生在新奇的体验中产生了说的欲望, 由不想说, 不敢说, 无话说到想说敢说要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应该注意的是,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 在活动中无论学生说的怎么样, 教师都应该多鼓励, 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 激发其上进心和自尊心。

二、注重平时言谈, 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课堂上, 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读书说话;课外, 则满口方言, 半句话、口头禅现象屡见不鲜。课内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是许多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 甚至我们有些教师也是如此。究其原因, 是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口语表达习惯的培养。口语能力的训练贵在坚持, 最终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课内外口语训练不能做到和谐统一, 不能形成合力, 势必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口语如不能实现与书面语的和谐统一, 则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 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中, 不仅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用词的准确, 而且要求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不说方言, 不说半句话, 不说有语病的口头禅。教师在校园内, 在和学生交往时, 要坚持说普通话, 起模范带头作用。长期坚持,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同时, 学校可以建立红领巾广播站, 学生早中晚进行广播, 而且是班级轮流值周广播, 要求学生广泛参与;学校通过推普周, 大力宣传普通话, 让学生明白学说普通话的重要性, 并在推普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性。另外, 学校成立语言文字检查小组, 把教师、学生在校园是否使用规范语言作为班级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而促使教师、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总之, 要通过多方努力, 使普通话不仅成为课堂语言, 而且成为校园语言, 让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流, 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融入口语交际的训练场, 从而形成习惯, 提升能力。

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巩固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校园接触的人毕竟有限, 师生间、生生间交际的话题也有限, 要想让学生具备真正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社会去实践。首先, 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普通话环境好的单位去参观学习、交流。为此, 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磷矿、兵营等单位进行参观学习, 并组织师生与这些单位进行联谊活动, 这样学生融入社会交际环境中锻炼了实际口语交际能力。其次,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商店、银行、医院, 给学生布置任务, 如问价、进行义务服务等。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任务。这样迫使学生在实践中交际, 由不敢张嘴到张得开嘴, 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也完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服务。再次, 节假日, 布置学生调查“周围环境状况”, “本地环境与资源”, “本地植物种类”等, 让学生把调查分析的情况汇报给大家。正如有教育家所说, 生活的面有多宽, 语文教育的面就有多宽, 言语交际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让学生多接触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展示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 否则语言训练只是一句空话。

八年级历史课堂训练2 篇5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开国大典

2、(2012 年贵州铜仁)中央电视台每年以“感动”为标准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1839 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应是:

A.邓世昌B.林则徐C.左宗棠D 李鸿章

3、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割台湾”是由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战败,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仿造”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在此观点指导下,中国兴起了: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5、某条约内容中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内居住。此“内容”出自:

A.《南京条约》 B.《九国公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1894 年前的 50 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 103 家,到 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 300 余家。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爆发B.《马关条约》签订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D.《辛丑条约》签订

7、若为建立邓世昌纪念馆而收集文物,准备打捞“致远舰”,你认为应该到哪里打捞?

A.丰岛海域B.威海卫海域C.旅顺海域D.大东沟海域

8、奕在一个奏折中提到:要抵抗外国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①轮船招商局②湖北织布局③江南制造总局④福州船政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人们历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如果用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那么,下列哪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A.洋务运动促使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它是毫无进步意义的C.洋务运动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D.洋务运动虽然破产,但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0、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其中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是:

A.维新派B.洋务派C.顽固派D.革命派

11、严复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去探索、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近代中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始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2、“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本主义

13、胡适先生晚年曾说:“当年我在上海居住的时候,清华大学闹风潮。张歆海等几个人想要找我出来当校长。我复了一个白话电报:不干了,谢谢。”先生谈起的“往事”发生在: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C.中共“一大”开会期间D.清华大学创办时期

14、有学者认为,晚清的儒学第二次危机就其发生而言,仍然是产生于中国文化内部的危机。1

它“表现出一种激烈的反传统倾向”。这次危机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15、战士们举着“打倒军阀,除列强”的标语,唱着“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战歌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是在:

A.五四运动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16、有一首歌唱道:“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喋血平型关/在战壕中你我分享着一口干粮/在青纱帐里你我一同擦拭刀枪……”歌词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B.局部抗战时期C.全民族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7、有一部译著,它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此书的译著者是:

A.魏源B.康有为C.严复D.梁启超

18、梁启超说过:“吾国四千余年大梦只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下来史实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有

①洋务运动的开展②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展开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9、“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其中这“十四年”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0、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前,国际条件虽然不利,但仍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B.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

C.中国抗战的正义性D.日本的战略失误

2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两个条约的签订,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学习西方”——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3)材料二中的“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陈独秀、李大钊等在新文化运动中举起了哪两面大旗?

(4)依据材料三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及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

22、中国和日本都曾经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都遭受过西方国家的侵略。19世纪中后期,两个国家都进行了近代化的尝试。(14分)

材料一:①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②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③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④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⑤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摘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①经济上,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②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③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④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摘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三:“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温家宝答记者问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出自日本与中国哪一次改革的内容?(4分)

(2)请分析材料一中②⑤条改革措施分别给日本经济、文化带来什么影响?(4分)

改革后的日本对亚洲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危害?(2分)

(3)你认为材料二中哪一条措施会遭到封建顽固派最激烈的反对?(2分)

(4)结合材料三温总理的讲话,谈一谈你对当前中国改革的认识?(2分)

1——5CBCBD6——10BDCBA11——15BCBCB16——20CCCAA21、答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答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其中的一项即可);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答出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其中的一项即可)。

(3)“民主”与“科学”。

(4)性质:反帝反封建。核心内涵:爱国主义。

22、答案:

(1)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2)经济上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育上促使日本近代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侵略亚洲国家。

(3)政治上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加强英语课堂语言训练 篇6

关键词:参与勇气 语言环境 教学方式

英语中“dialogue”一词,据说源自希腊语“dia-logos”。“dia”意为相互理解对方;“logos”指真理,想法等。因此,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就应该侧重通过交流了解彼此所表达的内涵。

在一江之隔的上海,流利的英语对话非常普遍。出租车司机的“How do you do?”“Where are you going?”;超市营业员的“What can I do for you?”“Please try it on.”等不经意间溜进我们的耳朵,更甭提国际旅游,生意洽谈,餐厅服务……特别是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市民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英语表达能力突飞猛进。然而,回过身来,不难发现农村地区学生语言的呈现方式和话语环境实在令人担忧。在高中英语教室里,响亮而有节奏的读书声听不到了,老师忙于对英语课文的讲评、对高考考点的训练,而忽略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训,导致学生不仅在做情景对话的题目时比较容易出错,而且在完形填空上,往往都因语感较差而导致理解错误。学生只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附属品,缺乏主体性;或只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缺乏普遍参与性;或看似热闹华而不实的“满堂问”、“群言堂”,缺乏探究和发展性。学生的语言能力似乎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这是为什么呢?探究其原因,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一)性格差异,鼓励参与。

在高中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聪明但内向的个性。这类学生不愿主动参与班级的集体英语会话,慢慢的被边缘化、被忽视,成为团体中可有可无的人。17岁的小雯,平时不苟言笑,在课堂上更是沉默寡言。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举手,她害怕自己被提问到,怕自己英语发音不标准受人嘲笑。因此,我先从思想入手,让小雯不要在乎和害怕被嘲笑。接着故意挑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让她回答,然后逐渐加大难度,并对于小雯微小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让她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在英语角活动中,让她参与“dialogue”的复述,融入其他学生的对话。通过互换角色,配合他人排演英语情景剧,使得小雯慢慢摆脱了束手无策的状态,讲起了铿锵有力的英语。在最近一次的英语表演中,小雯表现非常活跃,真正激发出了自己的潜能。

(二)因材施教,激发勇气。

英国小说家马里亚特曾经说:“除非你尝试一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由于种种原因,同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 他们的智力能力有高下强弱之分,学习态度有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之别,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也必然有相当的差异。有些男学生别看人高马大,平时大大咧咧,上英语课却开不了口——因为基础差,怕说错老师责骂,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伤自尊。对于这些学生,老师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导致“哑巴英语”。要多鼓励这些学生开口讲英语,哪怕是自言自语也好,允许学生犯错,激发学生直面挫折的勇气,给予他们展示语言才能的机会和条件。此时,过严的教学控制不仅会剥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会使本已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差生的学习变得更糟,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放松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针对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尽量转换传统教学方式,有针对性,有坡度地进行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辟通往教学目标的渠道。有时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一对一”的交流或许更有效。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更好地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各尽其能。

(三)创造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多开口。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感觉,同时增加英语词汇量。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回答“yes”或“no”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这只会扼杀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因为学生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学会良好的表现。就英语教学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以来,已经被证明是最有效获取语言能力的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互动和合作机会,这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生动的交际情景来实现,如:话题讨论、采访、报道、表演、群体说故事、猜字谜等等。不妨开设一些开放性的、引发性的话题。例如: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class?或If you are a volunteer, what will you do for others?……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引发辩论,不要在学生刚刚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马上进行总结,保持一种认真倾听的态度,让学生尽情演练他们所学到的新词汇、新句型,享受学有所得的快乐。另外还可设置一些故事情节,在剧情的推动下,自然而然地领会英语的语景教学。

(四)改变单一教学模式,让英语“动”起来。

可能有人无法想象现在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有多落后,现代化技术配备有许多不足。整个学校,二十多个教室,连一个可供正常使用的多媒体教室都没有。学生对英语的接触方式很单调,只有教科书和寥寥几张挂图,久而久之,心生厌烦,一堂课 45 分钟犹如一天,如坐针毡。如果能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学生学习的劲头高了,学习效率难道还提不高吗?例如:鼓励学生唱英文歌曲、看英语简版书、影碟、动画短片,并大声跟读,调动学生的各种艺术细胞,用各种全新的感官来接触英语,触动求知的灵魂。通过多媒体集图形、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易于接受、记忆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我班上的彬彬很爱画画,我就让学生对彬彬所画的作品用英语进行描述,让静止的画面转化成灵动的语言,训练口述的能力和交流的技能,体验学习语言的成功。再如,在每星期一的英语课上,利用5至8分钟的时间让几位学生上台给同学们简要介绍上一周的读物或遇到的趣闻。这样做不仅能督促学生去阅读,去用心捕捉生活的细节,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让英语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多参与到说英语的环境中来,是当今农村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当然,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单单依靠有声影像的模仿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生动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加入到一个真实的对话环境中,从而体验出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作用。生动的反复的对话练习,是开口说英语的最佳途径。除此之外,无论是编写英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还是写英语日记,积累英语词汇量,目的都是要与学生交流近期的英语学习情况,让学生施展语言才能,掌握好英语,用好英语,让英语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让英语真正成为沟通的桥梁。

课堂训练 篇7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定义很多。Foster将诸多学者对任务型教学法所下的定义归纳为“教师给予学生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的学习并运用语言的教学方法”。

所谓的学习任务通常是指能够让学生运用其语言技巧, 去完成某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的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任务型学习概念首先被印度语言学家Prabhu (1987) 推广以来, 在语言学习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很多学者和教师纷纷著书立说以第二语言习得, 课堂教学研究, 教学纲要和课程设计原则等研究为依据, 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任务教学法的众多理论中, 荷兰心理语言学家Levelt提出的语言计划理论指出语言是有计划性的。

不管是说出来的语言还是写出来的语言, 都是有计划性的。而且他把这种计划分为三个水平:

1) conceptualization (概念化水平) , 主要针对语言信息的内容。

2) formulation, (表述水平) 主要指交流性的表述, 包括对语法和语音的适当的选择。

3) Articulation (清晰度) 是指语言计划的准确程度。

三种水平是有区别的, 相互之前的作用还有待验证。在语言的计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我们可能选择了错误的词语来表达内容也可能正确的选择了词语却使用了错误的语法。

错误往往出现在一组词中, 在脱口而出来之前就计划错了, 而很少只是计划错了某一个单词。

那么, 根据Levelt的语言计划理论, 要提高语言的正确率就要在语言脱口而出之前做好计划。

这就是重复任务可以使学习者的表现更好的原因, 因为学习者不用做太多的计划, 而且在计划时, 因为词语和语法都已在第一次任务执行时计划过, 也就减少了表现时的错误率。

学习者在执行第二次任务的时, 错误会明显的减少。但在没有文字材料时, 学习者也会改变原来的语言计划。

这是因为任务的内容使学习者更专注于语言的形成。比方说, 他们可能使用更多新的词汇, 而减少词汇的重复使用, 他们会对词语进行选择, 而且他们也会尝试使用更精确和复杂的语言表述。

二、任务重复训练在训练式课堂的应用

“训练式课堂”是山东交通学院为了贯彻2012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使高校真正承担起对于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 在全校范围内逐步推行“训练式课堂”, 培育“教练型教师”的教学改革活动。

在活动中, 笔者作为对外汉语团队的一员就对外汉语的口语课程, 根据Levelt的语言计划理论对课堂训练活动做了任务重复训练的实验。

1) 实验的目的:通过任务重复训练降低学习者汉语口语中的词语和语法结构的错误, 使学习者的口语表述更加准确, 内容更充实, 从而提高口语表述质量和口语技能。

2) 实验对象:参与“训练式课堂”活动的汉语初级班美国留学生6人, 均为汉语初学者, 实验前使用任务教学法学习汉语半年。

3) 实验设计:第一次实验:笔者 (测试者) 给被测试者播放了一分钟无声的卡通视频片断。被测试者看到片断中所发生的事情, 也清楚事情发生的顺序。被测试者必须完全靠记忆在三分钟内把看到的电影片断叙述出来。被测试者可以叙述整个事件也可以把事情分割开来叙述, 既可以关注事情发生全过程也可以关注其中的一个场景。因为是无声电影, 所以被测试者也可以自由的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表述。三天后, 重复第一次实验过程, 进行第二次实验数据采集。

选择使用无声卡通视频是基于三个原因的考虑:a.避免电影原声语言的影响, 卡通的动作性强, 可以使表述更个性化, 也可以使任务变得相对简单。b.卡通的内容不会涉及太多文化成分。c.卡通中的人物数量少, 关系相对单纯。

4) 实验结果:

5) 实验结果分析:

当测试者遇到这样的任务时, 他们会有很多的问题要处理:对事情的记忆, 对主要情节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信息来表述和用所选情节形成语言并产生相关语句, 整理计划过程确保有质量的表述, 充实的内容和准确的语言。

最后学习者需要经历语言计划的全过程, 而在第二遍任务重复中测试者和被测试者都发现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任务的重复训练对语言技能的影响。

第一, 错误率。

第二遍任务执行中的错误率明显降低, 由原来的11.6%降为10.4%, 但降幅很小。是否在大面积的语言测试者中幅度会增大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二, 词类使用变化。

表述中的动词使用变化明显表明:如果给学习者更多的时间, 学习者语言表现会更加的准确。

第三, 执行时间缩短。

这个实验中, 第二遍任务的执行时间明显比第一遍的时间短, 这是因为有第一次的计划时间作基础的缘故。实际上, 第二遍的所用时间应该加上第一遍的时间上。

第四, 语法的难度。

测试者者对语法难度的预期也得到了验证, 语法难度提高了75%多表现把字句, 连动句和特殊搭配句式使用率提高。

第四, 词汇分析系统。

笔者对第二遍任务的预期是测试者会多注意对词语的选择。因为在第一遍任务执行中, 他已经对任务的内容有了了解, 所以在第二遍任务中就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述。新词类的词语的增加比例是使用新词汇的数量占所有词汇的数量。被测试者在第二遍的测试中使用了更多新的词汇, 而相应的减少了词语的重复使用, 尤其是增加了形容词, 副词和连词的使用比例明显增大。根据第二次的实验统计, 被测试者使用了很多这种承接性的表述。

第三个被考察的方面就是评论性表述, 即测试者是否使用形容和副词去表明对所观察片断的观点。在被测试者在专注于叙述一件事情时, 很难期盼他会做出总结性的言论。在第一次时根本没有明显的总结表述, 但在第二次测试中却出现了三句。

第五, 词汇的选择和搭配。

词汇的选择和搭配反映在说话者是不是成功的选择了合适的词汇和词汇的搭配去表述说话内容。这属于主观判定。然而, 很多语言教师和学习者承认语言学习中的很大程度上受到别人表述的影响。词汇的选择就可以反映出学习者跟本族语者之间的差距。被测试者的叙述中的不准确的成分可以看做是精确度掌握的问题。也可能有些测试没有对词汇进行合适的修正。

第六, 熟练程度。

两次实验的比较中, 名词的重复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第二个测试中, 表现出说话者的语言更加的准确, 而且自我修订的成分增多。可能是被测试者在语言计划过程中需要决定要表述什么和如何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述。

比较两次训练的结果, 笔者发现很多不同, 出现不同的原因是测试者的每次表现都有新的情况发生。

这种变化更多是语言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熟练程度的提高。换句话说, 第一次任务的尝试是不足以影响后来的表现。

可能在语言的计划过程中就存在这样的区别, 有些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选择而有些必须经过重复才能有效的选择出来, 从而形成较准确的语言。

根据Levelt的模式, 也有这样的可能性, 那就是第一次学习者注意力和第二次不同。第二次时学习者可能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他不熟悉的方面。这都可能是造成第二遍训练更令人满意的原因。

三、实验总结

1) 学习者可以通过经历相同或者相似的任务训练加强语言学习。教师也可以用相似的任务帮助学习者进步。

2) 在学习者没有完全准备的情况下, 对任务的测试是没有意义的或是不准确的。除非学习者对任务已经十分熟悉。

3) 任务的重复执行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组织语言。

4) 任务的重复训练也可以学习者语言应用系统产生变化, 增强了流利程度和语言使用意识。

这个实验的结果也表明提供学习者更多的机会去重复任务也许更有价值。而重复的时间间隔也许也会影响后来的表现。

总之, 在任务的重复中学习者会在任务执行的经验中意识到任务反映出的问题并解决任务执行中的语言问题。

鼓励学习者去思考他们的完成的最好的任务和他们在任务重复中的变化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Levelt W.J.M.1978 Skill theory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vol.no.1.

适合“农村孩子”的课堂训练 篇8

目前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特别是课堂训练低效,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训练时机没把握好, 缺乏时效性; (2) 训练选题过易或过难, 缺乏层次性; (3) 训练过程启发过度, 缺乏独立性; (4) 训练效果反馈关注面不广, 缺乏全面性; (5) 训练讲评形式单调就题论题, 缺乏发展性。

种种低效问题的归因, 是我们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基础、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 对学情认识不足, 学生没有充分的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我们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不强、手段陈旧, 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训练效果反馈关注面不广, 缺乏全面性, 即我们教师面向全体的意识不强, 未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解决上述课堂训练存在的问题, 提高课堂训练的效益, 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 我们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课堂训练效果。

一、小步骤, 快显效

课堂训练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照顾到全体学生, 新课内容的教学宜采用“小步骤, 快显效”的训练方法, 确保课堂训练的时效性。新学内容应适当分成几个环节, 每一环节教学之后及时进行适量的巩固训练, 这样安排训练学习内容少、间隔时间短, 既照顾到了基础薄弱的学生, 同时也符合数学学科知识逻辑联系紧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前面知识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老化”, 有利于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苏科版八下《分式方程》一节的教学可分为五个组块: (1) 情境创设; (2) 分式方程概念; (3) 分式方程解法; (4) 思想方法的渗透; (5) 解决实际问题。在每一组块里面及时安排适量的巩固训练。

二、重基础, 缓坡度

课堂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重基础、缓坡度, 确保课堂训练的层次性, 既要照顾基础好的同学, 也要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 符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新授课课堂训练选题应以基础为主, 因为学生对新知识需要有一个熟悉“老化”、形成技能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点训练的思维层次, 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乐趣, 增强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 既让基础一般的同学吃得下, 也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吃得饱。

三、先独立, 再合作

课堂训练应遵循“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原则, 问题应设置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 给学生去独立尝试探究的内容、时间和空间, 不要一看学生做不出来就急于讲解, 因为听懂不等于学会, 也不要让学生每个问题都要合作讨论, 学生自己通过艰辛思考领悟得来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听讲得来的效果, 让学生独立经历解决问题、独立书写解题过程。这里我们强调独立书写解题过程, 因为学生的解题思路从想出来到说出来再到写出来, 其实是一个思维不断清晰化、条理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应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过程。这样训练, 学生才能体会数学思考的魅力, 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确保课堂训练的独立性, 不是说数学课就不需要合作交流了, 数学学科需要热烈的合作交流, 但更需要静静的独立思考,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四、精点拨, 多提炼

点拨要精准、简要, 讲解正确、规范的解题过程, 更要暴露典型错误, 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反思错在哪里、错的原因, 变个别同学的典型错误为全班同学的经验教训。课堂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 教师巡视, 然后选择解题过程正确规范的和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正误对比板演或展示。讲评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一题多解:本题还有哪些解法?哪种解法更为优越?一题多变:添加或减少条件后怎么解?条件与结论置换后怎么做?图形运动变化后怎么解?讲评要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要与学生一起提炼解题过程中所蕴含的解题规律、解题策略、数学思想方法,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五、有达成, 重反馈

数学课堂应突出“思维训练” 篇9

一、创设情境, 生生趣趣激激疑疑, 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决不是自然发生的, 也不是靠教师下达思维指令就能产生的。学生有无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是能否积极地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和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而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 当学生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 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那么数学思维就伴随其中。因此, 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迫切解决疑问的心态,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思维之操翩翩起舞。

如教学“小数乘以整数”一课中, 教师:我班将举办“国庆节联欢活动”, 生活委员小丽来到商店, 准备购买彩带布置教室, 售货员提供两种彩带:第一种彩带每卷4.5米, 每卷0.55元, 如果买这种彩带则需要20卷;第二种彩带每卷3.75米, 每卷0.5元, 如果买这种彩带则需要24卷。从中, 你们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一共需要彩带多少米?

学生2:买两种彩带分别需要多少钱?

学生3:买哪种彩带比较合算?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们联系单位换算的知识, 自主感悟出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紧握住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中, 思维之门自然开启。

二、动手操作, 寻根探源, 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小学生难于理解, 思维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 那么就无法真正地掌握好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 使学生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一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 从中剪掉一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原来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变化?大部分学生认为变小了, 因为剪掉了, 不就是变小吗?也有的学生迟疑地说没有变化, 还有的认为变大了。此时教师不急于给予判定, 而是引导他们拿出纸张来动手画一画、剪一剪以验证自己的判断, 于是学生在动手画剪中了解周长的变化情况, 都证实了自己的答案:变大的、变小的、不变的。这样, 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周长的变化情况, 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比老师的“细言慢说”更行之有效。

三、提供问题, 互动交流, 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宽广, 善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探求。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提出若干富有探索性的新问题, 让学生凭借它们已有知识和技能, 去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 从而获得新知, 并扩大视野。

如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一本书共有500页, 要求在10天时间内归还。结果, 小明前3天看了120页, 照这样计算, 他能如期归还吗?如果不能, 你认为该怎么办?

生1:如果我是小明, 就和同学商量推迟归还。

不少学生反驳:这位同学自己急着要看, 不同意延迟该怎么办?

生2:我可以挑选最精彩的章节看, 时间一到就归还。

有学生反驳: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非常精彩, 该怎么办?

生3:10天时间到了先归还, 因为做人要守信用, 以后再向同学借来看。

师:如果不跟借书的人商量, 从你自身的因素来考虑,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4:后面几天可以看得快一点。

师:这倒是个好办法。那么后面几天又该看得多快呢?请动动脑筋。

(学生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 但是没有得出正确结论。)

生5:我认为前面3天看得太慢。

师:那么, 你认为前面3天应该看多少页, 才能保证按期归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议论得越来越热闹了。)

生6:如果前3天看150页, 照这样计算, 这本500页的故事书, 就刚好在10天内看完。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即“那么, 你认为前面3天应该看多少页, 才能保证按期归还?”这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地议论起来。这时学生已经跳开了固定条框的束缚, 思维如旷野中的百花乍然开放, 教师就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互动交流, 让朴实的课堂迸发出智慧的光芒。

四、鼓励创新, 克服定势,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的高层次表现为能敏锐地获取信息, 抓住问题本质, 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 善于从多种方案中比较择优, 机智果断地解决问题。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使学生逐步构建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体系”, 这样解题时就能从记忆系统里选出与问题构成最佳组合的信息, 优化解题过程。传统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就是训练思维灵活性的很好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打破解题常规, 克服思维定势,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那种“追求从另一个角度观察问题”的动态中, 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 出示例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分数除以分数, 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并独立进行计算?然后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再指名汇报。有的学生说:分数除以分数, 我们认为可以把除数的分子、分母颠倒, 再和被除数相乘, 这是由“分数除以整数”得出来的。有的学生指出: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推算的, 即:。教师分别对这些学生给予了激励性评价,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分数除以分数’, 还可以把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 把被除数的分母除以除数的分母。”并兴冲冲地在黑板上演示了自己的算法, 即:。这时, 教师有些疑惑, 问道:“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分数乘以分数, 不就是分子乘以分子, 分母乘以分母吗?’而‘分数除以分数, 也可以用分子除以分子, 分母除以分母的方法来计算。’”这种方法教师课前没有预料到, 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称赞他有求异创新精神, 真了不起。这样充分利用求异资源进行教学, 既培养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也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

五、想象联想, 自主探究,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谈课堂教学朗读训练 篇10

下面以教《草船借箭》为例, 浅谈课堂朗读训练。

一、自由通读全文

上课一开始, 我先以题目入手, 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等, 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接着安排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其目的是扫清文字障碍, 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顺序。学生通过自由读, 大体了解质疑问题后, 再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给文章分段。

二、分角色读第一、二段

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塑造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的。课文第一段是诸葛亮和周瑜的语言交锋, 句句紧扣, 刻画出两个鲜明’的个性。在学习这一段时, 我先让学生画出人物各自的语言, 接着让他们模仿人物的语气、神态, 分角色读, 以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做到口、目、手、脑并用, 我在学生角色读, 教师导读之后, 出示思考填空题,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在每句话的提示语中, 添加表示各自内心活动的词语, 即:周瑜 (明知故问) :“……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故意)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 (暗自高兴, 趁势迫逼) :“对……这是公事, 希望先生不要推卸。”诸葛亮 (已有觉察, 有意) 说:“当然照办……”周瑜 (迫不及待地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 (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 (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 威胁说:“军营里不能开玩笑。”诸葛亮 (泰然自若地) 说:“从明天起, 到第三天, 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第二段主要是周瑜与鲁肃, 鲁肃与诸葛亮的对话。这段我与学生共同参与角色的朗读。由于教师的参与, 学生的兴趣更浓。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这段教学我要求边读边想: (1) 周瑜的话暴露了他什么性格? (2) 从鲁肃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3) 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之后, 不仅能够回答以上的问题, 还对文中的三个人物的性格加深了认识。

三、齐读、对比读第四段

学完一、二段后, 我采用了后果反推前因的变序教学法, 先学习最后一段———草船借箭的结果, 再学习第三段———草船借箭的经过。

在学习第四段时, 我先让全班齐读, 目的是渲染气氛, 集中学生注意力。再对比读段中的重点句子。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与课文第一句话“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很妒忌”相互照应, 在学生找同这一照应句子读后, 我出示这样的填空题, 引导学生做:正因为诸葛亮 (挺有才干) , 才遭到周瑜的 (妒忌) , 又因为他有才干, 能 (神机妙算) , 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 使周瑜 (叹服) 。学生再带着问题反对比朗读, 引发了思考欲望, 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 文章的前因和后果加深了理解。

四、细读第三段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 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这一段我设计了范读、齐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l.范读

“范读”是教师进行朗读训练指导的常用方法。一篇文章写在纸上可见的是文字, 这些文字是平面的、死的东西;但一经教师范式的一读, 表现为有声语言, 它就成为立体的有生命的东西。如果说, 讲解只是对作品进行解剖, 使学生有所知;那么范读就是融会贯通, 表现出课文的精神和生命, 使学生有所感。范读要成为一种朗读训练艺术, 就不能读了就算, 而必须充分发挥的作用, 做足“范”字的文章, 这就不妨以范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充分从“范读中去思考、对照、鉴赏、揣摩, 达到以范读启情之目的。”根据这点在学习第三重点段时, 我出了思考题, 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想:第三段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分几层写?能否用一个词把各层的意思概括出来?范读后让学生围绕思考题进行讨论。

2. 指名读第一层 (出发)

学习这一层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看书, 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为质疑问难准备。

3. 默读第二层 (佯攻)

利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为什么利用大雾天去借箭?为什么要船头朝西, 船尾朝东, 一字儿排开?为什么要一边摆鼓一边大声呐喊?

默读后让学生围绕思考题进行讨论。默读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也是学生课堂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分组讨论, 可以把问题答案搭成一致。

4. 对比读第三层 (受箭)

曹操的话“江上雾很大, 敌人忽然来攻, 我们看不清虚实, 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不让他们近前。”和第二层中诸葛亮的话“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通过对比朗读, 让学生认识曹操疑心重, 用兵谨慎, 诸葛亮识人心的特点。

5. 抓重点句子读第四层 (凯旋)

初中课堂作文训练五步法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作文训练;五步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59

在初中作文训练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作文训练总结为五步:望、闻、问、讲、写。

一、通过“望”引发兴趣和思考

“望”实质是“观察”的意思,就是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影片。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是常写的记叙文更是离不开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因此,训练形象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基本形象并牢记心头。如笔者在课堂进行不同专题作文训练时,会播放各种各样的图片、影片让学生感知,从而引发学生的联想与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文训练才会有成效。一次,笔者要求学生写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文章,学生无一例外地忽略了身边自然界的一些小事物。此时,笔者将准备好的图片一一展示:峭壁苍松图、严冬腊梅图、疾风劲草图、潺潺溪流图、飘坠落叶图等。学生经过仔细观察之后,都能选好题材明确中心。这样,通过“观察”,可以化无形为有形,从而有迹可循;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有形可感。

二、通过“闻”掌握知识和方法

“闻”是听闻的意思。教师可以将图片作一番解释或编成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作文《大自然的启示》训练中,教师通过展示的“峭壁苍松图”引导学生:在峭壁上的苍松树枝上的叶子早已被不可抵挡的寒意和刺骨的寒风无情地扫落,只留下枝干和狂风作战。枝干却从不畏惧,在狂风的肆虐下,它从不像其它树木那样被连根拔起,枝干显示出来的是寒风所不能征服的霸气,因为它“立根原在破岩中”!我们不禁为它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所感动,由此开始明白“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话的含义,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才是走向成功的基石!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表面事物写下来并从中感知事物的深层道理,从而深华了主题,为学生今后的“写”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通过“问”活跃想象和创新

“问”是师生间的互问交流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双方、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可以充分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如教师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在这些词语前面加形容、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呢?在解答时便可以让学生明白这样写的目的和作用。例如这一句:“在峭壁上的苍松树枝上的叶子早已被不可抵挡的寒意和刺骨的寒风无情地扫落,只留下枝干和狂风作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一句话除了运用了大量修饰性词语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拟人”。这时教师可以乘兴再问:“拟人的修辞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之后一般能归纳出此句运用比拟给松树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使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这一过程更注重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考、质疑、创新的过程。

四、通过“讲”训练思维和能力

“讲”是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语言是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没有语言,思维能力就很难表现。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及时查漏补缺,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

首先,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讲的机会。教师可以用点名讲、学生自由讲、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讲”中。如教师展示一幅图画后,让学生自由探索和思考,并有意识地让某个学生阐述所观察到的景物。或教师给定范围,就一幅图画根据要求构思其开头、正文或结尾。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自由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能够大胆“讲”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出正确指导。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就某一图画通过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做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可以在听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创新。这样,学生经过主动地思考、倾听、交流,将彼此的见解融会贯通,印象就会尤为深刻,在今后的写作中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让学生有“料”可讲。学生在讲述时有时感到词穷句短。因此,教师在平时可训练学生进行词汇积累,让学生背颂名篇和加强课外阅读,从而达到能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心中所想、所思的效果。

再次,讲应有梯度,应从易到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训练其写作的能力。

五、通过“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是让学生动手写作。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首先,教师可给出语段让学生填写修饰性词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所记的词汇。其次,教师可展示图画或给出事物让学生展开论述,要求有固定的句型句式、修辞等,这可以将学生作文用语的单一、呆板变得活泼生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图、看物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都完整的话。这样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让文章显得有血有肉。再次,将自己讲述的故事写下来,这就训练了学生在定好材的情况下要定好题、谋好篇、立好意,还训练了学生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和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自由记叙身边的事物。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可通过观察图片或影片并将其融进平时的生活中,让这些图画活起来,赋予文章真情实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讲过:“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是要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想,自由自在地写作。这样由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合理安排难度适中的内容进行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语文课堂中加强语言训练 篇12

一、创设情境, 加强语言训练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 活跃学生思维,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让学生衔接现实生活学习语文知识, 在联系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 灵活运用, 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收领学生健康成长。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 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我在课前, 带领学生走进校园的小公园, 用自己的感观去体会自然的神奇, 去倾听自然的声音, 去呼吸自然的芬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的情景, 让学生品味“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学生们因为有事前的铺垫, 学生们联系生活, 兴致勃勃、思维活跃, 发言踊跃, 大胆质疑, 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 有的说“青蛙叫了, 春天来了。”有的说“:荷花开了, 夏天到了。“”梅花开了, 寒冬临近。”还有的说“:雷声响了, 要下雨了。”……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想说的话, 这样就取得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

二、利用教材, 加强说话训练

紧扣教材进行训练, 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也培养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按照学生阶段训练的难易要求设计训练方式。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 避免大脑的单调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状态, 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要求, 使学生说话训练充满新鲜感、求知欲。

1.按“听说训练”内容训练。教材对各个年级不同阶段都安排了“听说训练”内容, 有对听说能力的要求, 训练形式的介绍, 具体练习的设计等。教师应将这些训练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 充分利用各册教材提供的内容, 有目的、有步骤训练, 既方便、又有层次。

2.复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 包含对内容的筛选、概括、归纳、扩展及条理化等方面的要求。如概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详略安排有重点地进行复述。如《动物尾巴的功能》一文, 通过大量的例子说明了尾巴的功能, 要求学生学会抓主要语句信息来复述。这就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重新组织语句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 开展语文活动课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 它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通过有趣灵活的活动课, 联系生活, 增长知识, 提高听说和交际能力。语文的活动课设计集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延伸,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尤其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改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往往采用各种各样的竞赛形式, 如讲故事比赛;绕口令比赛交际用语赛;定期举办诗文朗颂会;班干部竞选等, 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小天地”,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说话, 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例如, 一位老师开一节“谜语竞猜”的活动课, 全班同学踊跃竞猜, 课堂气氛非常浓烈, 甚至连平时极少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猜谜活动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推动他们加强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位同学在猜“有口难言”这一谜语时, 想来想去想不出, 当其他同学提醒他, 并为他指出时, 他若有所悟地说“:看来我的确要认真学习语文才行, 不然就真有口难言了。”学生的心声自然地“说”出来了。同时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说话训练方式。要求学生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人的表情, 有头有尾地叙述故事情节, 描绘人物的言行, 揭示人物心理变化, 从而提高“说话”的感染力。这类活动能促使学生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动机。

四、课内训练应与课外练习相结合

说话教学的课内训练是一种科学、系统、规范的强化训练, 具有准备性和目的性, 而课外练习是一种广泛、深入的、灵活的实践活动, 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灵活性。只有课内课外两种训练相辅相成, 才能出口成章, 得心应手。

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就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集思广益, 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现的机会, 又利于学生间交流, 取长补短, 增强合作精神。在分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应该充分运用合作小组力量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对知识面小, 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 鼓励他们先按课文内容会说基本句, 然后仿照基本变换内容说, 最后运用基本句自由述说, 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面广, 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鼓励他们不受时空限制, 除课本知识外, 尽量运用课外知识敞开思想, 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学习可以发现自己思想的不足, 也可以从他人的不同思想中得到启发, 促使学生在辨论答问中思维与语言融合发展。

语文课中说话训练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其方法是很多很多的。只要我们能端正教学观念, 做教学有心人, 不断改革创新, 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 发展合作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语言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语言训练。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训练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工阴道壁下一篇:求真务实 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