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2024-07-21

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共12篇)

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篇1

摘要:在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国际贸易融资在商业银行的地位日趋重要。同时, 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潜在的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增长和变化;本文就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信用风险进行了重点研究, 分析了其表现与特点, 提出了如何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途径。

关键词:贸易融资,信用风险,表现特点,管控路径

在国际贸易融资的系列风险中,信用风险是最关键的风险因素之一。对此,作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生涯,论述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特点和危害,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据此分析管控信用风险的有效模型和路径,点明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及应该起到的作用。

在当今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日益全球化和普遍化的背景下,保理、福费廷、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基于应收账款转让的新型贸易融资产品迅速崛起,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也日渐复杂化,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莫过于信用风险。

一、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表现和特点

所谓的信用风险,顾名思义就是基于各种因素而不能及时、适当、充分地履行承诺的可能性。过去,在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有两种内涵,就法律视角而言, 是债权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违约风险;在赊销过程中是指买方到期不付款 (还款) 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无论哪种角度,都通常被定义为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

如今,从组合投资的角度关照信用风险,已不仅仅是单方面损失的问题,投资者 (银行) 的投资组合不仅会因为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而发生损失,而且交易对手履约可能性的变化也会给组合带来损失。一方面,一些如信用等级被降低、投资失败、盈利下降、融资渠道枯竭影响交易对手信用水平的事件一旦发生,公司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另一方面,现代资产估价和风险衡量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贷款等流动性差的金融产品的价值能得到更恰当和及时的衡量,其发生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可以及时地在资产估价中得到反映。故此可以说,现代银行在贸易融资服务中的信用风险应该包括交易对方的直接违约和其违约可能性变化而对银行产生的风险。

作为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关键风险,信用风险具有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一方面信用风险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用款方向、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借款人财务状况甚至借款人还款意愿等与借款人明确相联系的非系统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系统风险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融资等信用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市场,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不易获取。这两大特点的存在提升了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力度。

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探源

国际贸易融资本身涉及的领域、范畴、事务、层级繁多,其信用风险背后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复杂,从整体来看主要由如下四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就国内环境而言,国人信用意识淡薄,企业信用制度不够完善

传统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缺乏信用意识酝酿的基础,有的只是朴素江湖义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普通的信用观念和意识依旧比较淡薄。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在资本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带着实用理性的思维向银行贷款,对如何还贷考虑不足,甚至没有认真正视这个问题。微观领域的忽视影响了宏观体制的构建,目前国内企业信用制度漏洞百出,问题贷款和资金比比皆是。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截至2000年末,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犯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虽然,近年的数据有所下降,但问题依旧相当严重。

(二)从国际环境方面来看,海外企业单位鱼龙混杂,信用情况也比较复杂

虽说以欧美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区域在金融信用方面的制度、法律支撑和信用意识等方面比较到位,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用问题,尤其是在其强势经济的地位造成的制度霸权的情况下,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融资实际上存在着违背合理公平信用问题的因子,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容易引起弱势经济区域企业组织的刻意恶意不守信用的动机。另外,欧美之外的亚、非、拉等其他区域,基于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不同,在信用方面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问题,是滋生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温泉。

(三)就法律规程方面而言,担保法和票据法的冲突和缺陷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的社会和世界是法律社会,法律是规范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武器,也是管控信用风险的重要依据。不过,信用风险也容易从法律的漏洞中产生,其中对此影响最大的当属担保法和票据法的冲突和缺陷。对于担保法,我国担保法第7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对保证人的义务及应有行为能力及义务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实际上是“担”而不“保”。对于票据法,由于各国票据法差异很大,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由于票据适用所产生的冲突不可避免,信用风险由此有了猖獗的空间和可能。

(四)就微观事件而言,应收账款债权的转让是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产生的直接因素

应收账款债权作为新型国际贸易融资的核心和法律基础,如果其转让中存在隐患,也就是说债权在转让的合法性和可转让性上存在问题,势必影响作为新型国际贸易融资的顺利进行。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违约风险与债权的合法性和可转让性直接相关,如果债权的转让人即出让方的债权不合法抑或债权不可转让,而转让人却转让了债权,那么信用风险就应运而生了。

三、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路径分析

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追求利润的企业或金融单位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系列途径、方法和模式,其中切实有效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最保底的原始对策

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的首要问题是信用风险评估,在此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具实践操作价值和公正意义的衡量标准的存在与否及适合与否,所以构建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对此,特定个体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应该根据自身所涉及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具体情况,开发、完善、持续改进判断“违约与否”形成信用风险的分类评估模式的模型与方法,进而确立更为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

(二)最舒心的管控模式

企业信用评级管理。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复杂性,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始终具有滞后性及有限性等特点,一个更有效且贴现的管控模式是企业信用评级管理。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强化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动态管理,不但在交易发生时进行信用评级,在交易发生后也定期考察该贸易的进展及借款企业营业情况和财务状况,随时评价其信用等级。国际风险管理协会、全球风险协会、国际内部控制协会等全球性的专业协会及各国内审、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机构组织应该注意关照各个企业组织参与国际贸易融资的表现,以权威第三方的角度进行信用评级,并定期公开评定情况,为相关组织涉入国际贸易融资作参考。对于我国,应该积极培育相应的信用评估机构,以便强化提升评定企业信用的话语权,为国内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事务保驾护航。

(三)最得力的辅助手段

各种信用衍生工具。信用衍生产品是指以贷款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为基础资产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违约互换、收益率全额互换和信用相关票据。信用衍生产品可增强银行调节和管理信用风险的灵活性,可使银行资产的纯粹信用风险可以上市交易,进而使得对信用风险管理有了直接的数据来源和市场参考。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将信用风险剥离出来,可避免将投资撤出或转卖对客户造成的不利影响,是管控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最得力的辅助工具。

(四)最直接的有效举措

出口信用保险机制。无论哪种方法和模式,在管控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融资主体很难避免剩余风险的存在。对此,如果不想主动接受,可以求助于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借助于信用保险损失补偿机制,出口商收汇有安全保障,银行愿意提供资金融通,便于企业获得出口融资;通过投保信用险,出口商可以了解买家信用情况,加强应收款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五)最彻底的根本路径

探索深入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国化道路。对于国际贸易融资而言,曾经封闭了几十年的国内企业还是一个摸索路子的新兵。入世以来,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深度越来越深,但相关配套体制却没有及时跟上和对接,是系列风险容易滋生的根本因素。对此,应该在国际贸易融资的实践过程中,借鉴海外担保法、票据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结合国内企业国际融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扬弃目前的制度、法规和法律,形成与世界接轨同时又尽量争取国际市场话语权的体系,持续探索深入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国化道路。

(六)最关键的角色定位

商业银行的“三重底线”。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商业银行的角色相当关键。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盈利是其主要的运营目的。不过,在中国特殊的体制内,商业银行的责任绝对不在于盈利。在此,笔者借用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三重底线”的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除了企业盈利外还要担负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具体而言,商业银行要在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推动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关注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风险管理,推动完善国际贸易领域的借贷人信用共享制度,提供常规贸易融资产品和传统风险管理技术。对于目前日渐兴起的结构性融资,商业银行应通过参与结构性贸易融资,为企业提供由政府出口信贷代理和私人保险机构担保或保险的大额、中长期贸易融资,助力相关企业在获得大型项目融资和高利润边际业务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免除由此承担的高风险,改善本身的“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

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篇2

在国际贸易融资的系列风险中,信用风险是最关键的风险因素之一。对此,作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生涯,论述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特点和危害,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据此分析管控信用风险的有效模型和路径,点明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及应该起到的作用。

在当今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日益全球化和普遍化的背景下,保理、福费廷、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基于应收账款转让的新型贸易融资产品迅速崛起,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也日渐复杂化,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莫过于信用风险。

一、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表现和特点

所谓的信用风险,顾名思义就是基于各种因素而不能及时、适当、充分地履行承诺的可能性。过去,在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有两种内涵,就法律视角而言,是债权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违约风险;在赊销过程中是指买方到期不付款(还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无论哪种角度,都通常被定义为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

如今,从组合投资的角度关照信用风险,已不仅仅是单方面损失的问题,投资者(银行)的投资组合不仅会因为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而发生损失,而且交易对手履约可能性的变化也会给组合带来损失。一方面,一些如信用等级被降低、投资失败、盈利下降、融资渠道枯竭影响交易对手信用水平的事件一旦发生,公司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另一方面,现代资产估价和风险衡量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贷款等流动性差的金融产品的价值能得到更恰当和及时的衡量,其发生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可以及时地在资产估价中得到反映。故此可以说,现代银行在贸易融资服务中的信用风险应该包括交易对方的直接违约和其违约可能性变化而对银行产生的风险。

作为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关键风险,信用风险具有与众不同的显着特点:一方面信用风险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用款方向、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借款人财务状况甚至借款人还款意愿等与借款人明确相联系的非系统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系统风险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融资等信用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市场,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不易获取。这两大特点的存在提升了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力度。

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探源

国际贸易融资本身涉及的领域、范畴、事务、层级繁多,其信用风险背后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复杂,从整体来看主要由如下四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就国内环境而言,国人信用意识淡薄,企业信用制度不够完善

传统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缺乏信用意识酝酿的基础,有的只是朴素江湖义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普通的信用观念和意识依旧比较淡薄。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在资本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带着实用理性的思维向银行贷款,对如何还贷考虑不足,甚至没有认真正视这个问题。微观领域的忽视影响了宏观体制的构建,目前国内企业信用制度漏洞百出,问题贷款和资金比比皆是。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截至2000年末,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犯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虽然,近年的数据有所下降,但问题依旧相当严重。

(二)从国际环境方面来看,海外企业单位鱼龙混杂,信用情况也比较复杂

虽说以欧美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区域在金融信用方面的制度、法律支撑和信用意识等方面比较到位,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用问题,尤其是在其强势经济的地位造成的制度霸权的情况下,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融资实际上存在着违背合理公平信用问题的因子,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容易引起弱势经济区域企业组织的刻意恶意不守信用的动机。另外,欧美之外的亚、非、拉等其他区域,基于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不同,在信用方面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问题,是滋生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温泉。

(三)就法律规程方面而言,担保法和票据法的冲突和缺陷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的社会和世界是法律社会,法律是规范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武器,也是管控信用风险的重要依据。不过,信用风险也容易从法律的漏洞中产生,其中对此影响最大的当属担保法和票据法的冲突和缺陷。对于担保法,我国担保法第7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对保证人的义务及应有行为能力及义务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实际上是“担”而不“保”。对于票据法,由于各国票据法差异很大,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由于票据适用所产生的冲突不可避免,信用风险由此有了猖獗的空间和可能。

(四)就微观事件而言,应收账款债权的转让是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产生的直接因素

应收账款债权作为新型国际贸易融资的核心和法律基础,如果其转让中存在隐患,也就是说债权在转让的合法性和可转让性上存在问题,势必影响作为新型国际贸易融资的顺利进行。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违约风险与债权的合法性和可转让性直接相关,如果债权的转让人即出让方的债权不合法抑或债权不可转让,而转让人却转让了债权,那么信用风险就应运而生了。

三、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路径分析

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追求利润的企业或金融单位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系列途径、方法和模式,其中切实有效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最保底的原始对策

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的首要问题是信用风险评估,在此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具实践操作价值和公正意义的衡量标准的存在与否及适合与否,所以构建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对此,特定个体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应该根据自身所涉及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具体情况,开发、完善、持续改进判断“违约与否”形成信用风险的分类评估模式的模型与方法,进而确立更为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

(二)最舒心的管控模式

企业信用评级管理。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复杂性,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始终具有滞后性及有限性等特点,一个更有效且贴现的管控模式是企业信用评级管理。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强化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动态管理,不但在交易发生时进行信用评级,在交易发生后也定期考察该贸易的进展及借款企业营业情况和财务状况,随时评价其信用等级。国际风险管理协会、全球风险协会、国际内部控制协会等全球性的专业协会及各国内审、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机构组织应该注意关照各个企业组织参与国际贸易融资的表现,以权威第三方的角度进行信用评级,并定期公开评定情况,为相关组织涉入国际贸易融资作参考。对于我国,应该积极培育相应的信用评估机构,以便强化提升评定企业信用的话语权,为国内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事务保驾护航。

(三)最得力的辅助手段

各种信用衍生工具。信用衍生产品是指以贷款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为基础资产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违约互换、收益率全额互换和信用相关票据。信用衍生产品可增强银行调节和管理信用风险的灵活性,可使银行资产的纯粹信用风险可以上市交易,进而使得对信用风险管理有了直接的数据来源和市场参考。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将信用风险剥离出来,可避免将投资撤出或转卖对客户造成的不利影响,是管控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最得力的辅助工具。

(四)最直接的有效举措

出口信用保险机制。无论哪种方法和模式,在管控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融资主体很难避免剩余风险的存在。对此,如果不想主动接受,可以求助于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借助于信用保险损失补偿机制,出口商收汇有安全保障,银行愿意提供资金融通,便于企业获得出口融资;通过投保信用险,出口商可以了解买家信用情况,加强应收款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五)最彻底的根本路径

探索深入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国化道路。对于国际贸易融资而言,曾经封闭了几十年的国内企业还是一个摸索路子的新兵。入世以来,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深度越来越深,但相关配套体制却没有及时跟上和对接,是系列风险容易滋生的根本因素。对此,应该在国际贸易融资的实践过程中,借鉴海外担保法、票据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结合国内企业国际融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扬弃目前的制度、法规和法律,形成与世界接轨同时又尽量争取国际市场话语权的体系,持续探索深入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国化道路。

(六)最关键的角色定位

浅议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 篇3

国际贸易融资由于涉及了信用担保和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业务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所区别,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即注重企业的财务实力、担保方式、企业规模、净资产、负债率、赢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的考核。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综合现金流、新的负债等。长期以传统信贷的思维和方法来控制贸易融资风险,会产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的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二、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險。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3.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银行及时处置质押货物。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4.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

浅析短期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篇4

关键词:短期,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所谓的贸易融资是指围绕着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发生的资金以及信用融通的经济活动。一般来说, 银行会通过国际融资来达到稳定结算业务, 带动和推进其它业务发展的目的。就拿商业银行来说, 通常会向客户提供进出口押汇、抵押贷款、开立收据和信用证等服务, 这样不仅银行可以获得较大的业务收益, 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贸易的发展。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由于企业自身的条件, 市场经济的环境等原因, 贸易融资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对其表现原因以及防范对策进行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短期贸易融资风险大的表现及原因

(一) 借款企业还贷意识差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一些企业未能看到这种不同, 还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观念, 认为其向银行的借款可以作为财政性资金长期占用, 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借款是属于国家所有, 不用还。这样一来, 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长此以往就会使得银行资产质量差, 各种不良贷款增多, 资金回收慢流动性差, 巨额亏损的结果是大大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如此一来企业的再贷款难度增加, 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一些企业, 虽然还贷意识很强,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对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都缺乏很好的驾驭能力, 经营方式粗放, 仅仅依靠直观感觉而不是科学的市场预警系统, 经常造成产品的积压, 产品卖不出去, 资金就无法收回, 对银行借款也就被迫悬搁起来。

(二) 金融业竞争过度, 金融秩序混乱。

金融业之间进行适当的竞争是必须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积极参与竞争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如果竞争过度, 就会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和秩序, 使行业秩序混乱, 最终将不利于本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 在我国, 这种现象就很是普遍:有一些商业银行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 在金融市场上时刻处于一种“拼抢”的状态, 完全不顾效益和风险, 对任何企业的贷款请求都二话不说去满足, 对企业本身的一些基本信息完全不去了解, 最后造成亏损不说, 还得被有关企业前者鼻子走。这种风险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与操作中还是要尽量避免。

(三) 诈骗银行的活动日益猖獗。

目前有一些进出口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 逐渐和国外的一些公司勾结起来, 通过各种诈骗手段来骗取银行资金, 而且手段越来越隐蔽, 如果银行不加紧防范, 很容易就使他们的伎俩得逞, 到那时银行再怎么样也将是无济于事, 只能咽下这般苦水。所以, 为了降低风险, 银行工作人员还是应该更加细致认真的了解企业的背景和相关的信息, 力争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

(四) 贸易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职务的缺位

前面几条都主要是从金融业本身或者是向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如果我们再将眼光放的高远一些, 那么政府有关部门就对这个问题难逃其咎了。在我国, 相关的法律法规一直是空白一片, 没有进行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限定, 金融立法完全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在这一点上, 我们国家是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的, 他们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对于此类问题的处理, 有着很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作为依据。另外, 对于风险的分析预测总是缺乏权威和准确性。如果这种不足放在企业身上还是情有可原的, 那么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就不正常了。国家没有能力为贸易融资提供可靠的风险预估信息, 无法集中力量提高外贸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外贸知识的更新明显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二、贸易融资风险大, 加强对其进行防范和预测的能力

(一) 更新观念, 提高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以前那种落后的银行贷款可以不还的观念将会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从现在从根本上对这种观念进行修正和摒弃。如果企业没有偿还的能力, 那就最好不要向银行借款, 以免造成银行资金的空缺, 以致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如果已经通过银行的审核, 借得了款项, 也要有效利用, 切不可因为企业自身观念上的认识偏差而加大贸易风险。

(二) 加大对金融业的整治力度, 使其有序运行

要想降低贸易融资的风险, 使金融业有序参与竞争, 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金融行业的整治力度就是一个基础的环节和任务。要尽量保证金融业有竞争但又不能存在过度竞争, 要将竞争的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要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 进行明确的分工, 有些业务该谁做就谁做, 决不允许“抢”业务现象的存在, 不能为了维护自身经济效益而完全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借款之前对借款企业的背景和基本信息要进行严格审核, 坚决不把资金款项贷给那些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 没有信誉的企业。坚决不让企业过分主动地牵制金融机构, 处于一种无力的被动地位。

(三) 努力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 有效规避诈骗银行的行为

现代社会, 有很多的个人和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以不择手段的诈骗银行。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的得逞, 关键在于银行的把关松弛不严, 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再进一步探究, 银行把关松弛的根本还在于其业务人员自身水平有限, 缺乏辨别和处理这种诈骗行为的能力以及工作不认真, 缺乏良好的责任意识等等。这样, 为了有效地识破和规避诈骗银行的行为, 减少银行损失和贸易的风险, 银行自身就应该切实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比如可以将他们集中起来, 进行一些专门的学习和培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 提高他们的辨别真伪的能力;还可以加强业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遇到这种欺诈行为时, 每个人都可以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业务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每个人都自觉负责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四) 贸易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的补位

要降低贸易的融资风险,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法律具有很大强制性, 一旦制定就具有法律效力, 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如果超出所规定的界限和范围就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外国就很重视法律的作用, 基本上每一行业每一领域都有相关配套的非常细致完善的法律, 它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 更为有关部门的行为决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除此之外, 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很重要。法律只是从宏观上进行限制和规范, 必然会有“照顾不周”的地方, 这时就需要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 对于法律没能涉及的地方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定, 两者应该是相互互补的关系, 而不是对峙或冲突的关系。

三、结语

与外国相比, 我国的贸易融资, 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确实存在着更多的问题, 风险较大。市场经济就是这样, 有风险才会有发展, 可以说风险越大, 发展潜力就越大。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不惧怕这些风险的, 它会在风险中让自己成长壮大, 更好地去规避风险, 化险为夷。相信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有关法律政策的完善改进, 短期贸易融资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刘清永, 魏洁婷.探析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J].中国外资, 2012 (17) .

[2]张珂维.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J].企业导报, 2011 (8) .

[3]张凤梅.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1 (14) .

[4]鲁宏.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 2012 (3) .

[5]马丽.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三项纪律”[J].首席财务官, 2010 (11) .

[6]黄蕴洁, 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 2010 (2) .

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篇5

2012年5月,原告A公司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起诉称,其与被告一B公司、被告二C公司在2011年签订了《煤炭贸易合作协议》,约定:原告提供2000万元预付款给被告一,被告一每月提供60000吨煤炭由原告销售给被告一指定的客户,原告每月在煤炭贸易中获得固定回报50万元。被告一负责购销煤炭,包括数量、质量、价格、保管等经营活动。同时,被告一负责原告销售给指定客户后全部货款的回笼,当月货款回笼后,次月原告再支付预付款给被告一开展业务,合作期限为一年。被告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如被告一不能按照约定保证当月资金及时回笼,原告有权于次月直接向被告二追偿。协议履行至2012年3月,被告一资金链断裂,未能继续履行合同,原告遂起诉被告一,请求返还预付款2055万元并要求被告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本案经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两次开庭审理,原告与被告

一、被告二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一返还预付款2055万元及利息,被告二不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案件法律评析

(一)《煤炭贸易合作协议》的合同性质及效力

本案中《煤炭贸易合作协议》看似简单平常,但经过对条款内容的仔细研究发现,该协议却甚是蹊跷,其背后反映了复杂的贸易关系。该协议的表象看似是一份煤炭购销协议,但其实质反映的却是一种融资性贸易关系,即以贸易作为手段,真实目的是规避国家关于禁止企业间相互拆借资金的规定,从而达到借贷目的。

本案中的被告二作为担保方,未曾参与原告与被告一之间的任何交易,无法得到原告与被告一之间的任何交易资料,且庭审中被告一法定代表人因涉嫌诈骗已被批准逮捕而未到庭,更使得原告与被告一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扑朔迷离。因此,单纯从协议条款和推断来论证协议具有借贷属性是相当困难的。为此,在假设实为借贷的前提下并结合协议中关于“固定回报”的约定,合同型联营法律关系映入代理律师眼帘,并成为本案中抗辩主攻的重点。在案件庭审中,原告承认该协议为含保底条款的联营合同。双方在庭审中争议的焦点逐步明确为:《煤炭贸易合作协议》是“含保底条款的联营合同”还是“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合同”。

1、《煤炭贸易合作协议》为“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合同”下的抗辩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从双方订立合作协议的性质及内容来看,原告在经营中不承担任何风险,不论盈亏均应收回本金的利润,具有借贷性质。联营合同是联营各方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共同经营与承担相应风险责任是联营合同的重要特征,也是联营合同与借贷合同的根本区别。

(2)从合同履行情况看、虽然原告提供了与被告一之间的购销合同、付款凭证、发票及销售给最终客户的发票,但这些都不能证明原告参与了经营。共同经营双方的行为应是合同事项的具体实施行为,合同双方意志与行为目的是一致的。为单方利益的行为不具有共同的意志和共同的行为目的,就谈不上共同经营。原告无论赢亏,只收取固定利润,不能认定为参与共同经营。

(3)是否参与经营主要看三个要素:物、款、票,而货物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付款和发票必须是以存在货物作为载体,否则就失去了付款和开票的前提条件。本案中,交易的货物为煤炭,从原告提供的补充证据来看,原告既是买方又是卖方,原告从被告一处采购煤炭,按双方的《购销合同》,平仓交付,应提供出货港口的货权转移凭证、水运单(记载承运人、船号、收货人、总运吨)、煤炭质量验收单、到货港的交接单据、销售给下家的货权转移凭证等,来证明煤炭真实存在和在买卖双方之间的流转。事实上,原告根本无法提供上述单据。

2、《煤炭贸易合作协议》为“含保底条款的联营合同”下的抗辩。

如果《煤炭贸易合作协议》定性为“含保底条款的联营合同”,那么,原告的诉讼请求数额将作出相应变更,主要基于: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4条第(一)项的规定,联营合同中的保底条款,“通常是指联营一方虽向联营体投资,并参与共同经营,分享联营的盈利,但不承担联营的亏损责任,在联营体亏损时,仍要收回其出资和收取固定利润的条款”。此种保底条款因违背了联营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原则,损害了其他联营方和联营体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当确认无效。但是,保底条款无效,并不影响整个合同的效力,出资方仍应承担联营体的亏损。在认定为联营合同的情况下,联营双方需共担联营体的损失。根据原告提供的补充证据,并通过对煤炭交易过程的调研发现,原告与被告一发生的5次交易均可能存在大量的亏损,我们拟申请法院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原告与被告一《煤炭贸易合作协议》项下发生的交易进行专项审计,以确定损失额,原告仅能对原诉讼请求与损失的差额请求返还。如此一来,本案诉讼时间将被拖长,原告不仅请求被告一返还的数额将大打折扣,也无法锁定被告二承担担保责任,这是原告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二)本案担保的效力及责任

如果本案系争合同被认定为“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合同”,那么,依据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亦无效的法律规定,担保条款应属于无效条款,这时担保责任的承担就取决于原告与被告二的过错责任。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关于担保人是否存在过错,本案中还有一个情节:就是被告二同意担保的股东会决议存在严重瑕疵,股东代表签字系他人伪造且关联股东未回避表决。被告二将其作为证据提交并当庭质证,以证明原告在知悉股东会决议无效的情况下仍同意被告二进行担保,庭审中原告也承认其收到过股东会决议的传真件。这样一来,即便最终被告二承担担保责任,也可以将担保责任控制在被告一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以内。

反思与启示

(一)融资性贸易蕴藏的法律风险

由于本案最终是调解结案,法院并未对《煤炭贸易合作协议》项下的法律关系作出明确定性,上述分析仅为笔者个人办案观点。作为参与企业间融资交易行为的当事人,我们需要做的是以上述案件为戒,对潜在的法律风险深刻认识并做好防范措施。原告作为资金出借方,对于企业间借贷的法律风险的估量是否到位?为规避法律禁止性规定做了如此多功夫,假合同真交易纷繁复杂,私下按真交易主张利息等其他利益,一旦遇到债务人无力清偿等意外情况,又开始想方设法以合同下的虚假贸易主张合同项下利益。从法律角度而言,一旦“假贸易、真融资”面纱被揭开,合同无效将是铁定的结局。因此,我们在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面对该类型交易应及时向客户揭示法律风险,做到事前预防。

(二)办案收获与启示

1、团队协作,制胜法宝。本案中,在仅有一份《煤炭贸易合作协议》的情况下,代理律师及时召集各位律师研究讨论,并最终揭示了合同借贷的本质,从结论入手来寻求突破口,体现了团队相互协作的精神。

2、精心准备,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案中代理律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搜集案例、查找法规、分析和小组论证、模拟抗辩等。针对本案中涉及到大量的煤炭交易的实务操作,积极当面向专业人士咨询,以探究煤炭贸易中真实的交易程序及相关配套文件。

3、主次分明,策略得当。律师办理诉讼案件要集中力量总结争议的焦点,而不是四面出击毫无重点。本案中,我们主攻三个要点:一是合同定性为名为联营实为借贷;二是担保范围;三是过错责任。各要点间相互联系又自上而下形成逻辑严密的证据链。

4、庭审表现,不容忽视。庭审中并非照本宣读代理意见或答辩状,也非简单地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就算完成任务,庭审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庭审中需要不断观察对手对每份证据质证时的表现以及法官的态度,重点关注法官的后续发问阶段,这就是法官对案件总结的“焦点”。

5、尊重客户,尊重对手。律师在办理诉讼案件过程中,应积极与委托人沟通案件的最新进展情况,并及时听取客户的建议,以便最大程度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律师代理诉讼案

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篇6

【关键词】:钢铁贸易 融资模式 风险分析

一、钢铁贸易融资的主要风险

目前多数钢材贸易企业实力较弱,融资问题成为制约钢铁贸易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对目前市场的调查了解,商业银行已经根据钢铁行业的发展需要,在与担保公司、监管公司、钢材现货交易市场以及仓储物流公司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针对钢材贸易企业的特点开发出适合的融资模式,并且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逐渐衍生出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钢贸融资产品。但是随着钢材价格下跌,销售量减少,应收账款增加等市场风险增加,同时也加剧了商业银行钢铁贸易融资的风险。

本文主要分析钢贸圈内使用较多、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关系密切、市场认可度较高的两种主要融资模式进行了阐述,分别是厂商银融资模式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

二、钢铁经销商厂商银融资模式

厂商银融资模式首先由钢贸企业和钢厂签订排产和订货协议,然后钢铁贸易企业提出融资申请,银行撮合钢铁贸易企业、钢厂、银行、仓储公司签订四方协议,钢铁贸易企业和银行约定把钢铁贸易向钢厂购买的钢材作为银行授信的质押物。接着钢铁贸易企业(借款人)向银行缴纳一定比例保证金(通常30-50%)。商业银行收到保证金后开具以钢厂为收款人承兑汇票,并向钢厂支付货款,通知钢厂开始发货到银行指定仓库。由物流仓储公司根据与银行、钢铁贸易签定的相关协议,对货物进行运输和监管。最后钢材到达指定地点后,在钢铁贸易企业向银行交齐货款后即可提货,也可分步交款,分步提货,钢铁贸易企业必须在票据到期前交款提货完毕。

三、应收账款质押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应收账款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的贷款额一般为应收账款面值的50%-90%。钢铁贸易企业应收款融资是以供应链中的产品供应商/钢厂为中心,针对其客户(钢铁贸易企业)的应收款为其提供折扣融资,从而将贸易与付款周期中的应收款转换成运营资金,也有的银行将其称为保理服务。应收款融资是一种资产抵押贷款,允许钢厂通过卖出未完成贸易周期的产品或服务来提前获得收入,从而降低回款周期。此过程可以通过银行从钢厂买入折扣发票或提供应收款融资服务来完成。对于每一种方式,银行都会从交易中获得收益。作为获利的条件,银行承担服务和收集到期发票的责任。

四、二种主要融资模式的风险对比分析

(一) 厂商银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1.厂商银融资模式进行资金的融通,虽然有动产质押物提供质押担保,但参与各方特别是贷款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是应注意风险的控制与管理问题。在贷款银行方面,风险存在于钢厂和钢铁贸易企业的合谋骗贷的可能。虽然钢铁贸易企业有向银行缴纳保证金,钢厂对差额的担保,但对于最为重要的提货权目前是定义为物权还是债权的争议比较激烈。作为物权的话,银行就有无限追溯权和排他权,但如果作为债权,银行的保障力量就大大减弱,仅限于普通的债的请求权。因此商业银行在业务操作前应对承担厂商银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申请厂商银业务的钢铁贸易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必要的考核,确保融资企业有较大规模和实力,要和有较高信用等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同时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应对厂商营业务各环节,特别是质押钢材价格的评估、入库、出库、货款结算等环节实施适度的监控,并特别注意防范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钢贸企业串谋骗贷行为;融资业务结束后还需要对该厂商银业务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对参与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记录,并以此作为将来合作的参考。

而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钢厂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主要体现在对钢厂的信用状况评估,对入库钢材的价值评估、对钢材和结算货款的去向的跟踪与监控等环节上。在钢厂方面,其风险显然来于经销商的失信和销售不力。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如果买方缴付的保证金余额低于银行承兑汇票的金额时,即买方不能完全实现销售,则卖方就必须将承兑汇票于保证金的差额部分以现款支付给银行。最后在钢铁贸易企业方面主要应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和获取贷款资金的投资合理性问题。只有参与各方都注意风险的防范、控制,加强管理,厂商银业务才能真正起到融资桥梁的作用。

(二)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企业都会有一定的应收账款,所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对于钢铁贸易企业来说,可以以应收账款第三方付款人较高的信用弥补出质人自身信用的不足,获得银行等债权人的信任,这就能使企业更好地用活应收账款资源,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而对具有下列特征的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更能为企业融资带来生机:①有相对稳定的付款群体;②以信誉良好的大集团公司为交易对象的;③本身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不动产相对匮乏的;④所处行业属于波动性高、季节性强的;⑤新办的生产型或贸易型钢铁贸易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主要风险点在于:1.买卖双方的贸易背景的真实性。2.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和可实现性。3.应收账款转让手续的合法性、有效性。4.回款账户的锁定等方面。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研究 篇7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中国海关初步统计,2010年1月至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772.77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出口增长33.0%,进口增长40.3%。面对这种贸易发展形势,如何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是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重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操作管理较粗放,还没有完全建立各种融资业务的严格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开展的国际融资业务以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为主,而像国际保理和福费廷等较复杂的业务所占比重较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相比很不协调。

从国内方面看: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认识不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开展以存贷款等国内业务为主,而相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地开展的就少了很多。虽然这几年商业银行也开始重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但这与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相比,有不小差距。再则,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认识普遍过于极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实际动用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二)我国各银行融资业务无序竞争进一步导致了风险的加大。

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各银行纷纷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竞争日趋激烈,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要求也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三)我国缺乏高素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才。

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间相对国外时间要短,充分熟悉全部流程的业务人员有限,相关从业人员只熟悉国际结算而缺乏财务核算和信贷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无法从企业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对其风险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控制力度。

(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还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质押、抵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

(五)我国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互相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从国际方面看:

首先、现在信用风险仍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首要风险。某些国外客户的欺骗行为会给我国银行带来风险。其次,现在国际市场行情千变万化,在我国出口的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季节性因素变化,出现廉价优质的替代品,商品过时滞销,或由于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国外的融资客户就会出现拖延甚至不赎单,对单据百般挑剔,要求降价或者找各种理由拒绝付款。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银行方面的问题:

(一)银行对融资申请人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和过于追求市场份额。

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从事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对银行的贸易融资风险审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银行相对重视企业财务因素审查,而对企业销售前景、管理水平、市场潜力等非财务因素的审查则不够重视,这就可能导致因银行不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而造成融资风险。再则,由于银行间竞争激烈,各银行纷纷仓促对外承揽业务,对部分自有资金匮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低下、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风险认识不足,没有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把握其资信状况和企业运营趋势,埋下风险隐患。

(二)银行自身技术手段落后,内部管理不力,违规操作的问题。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性较强,需要有相应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体系运行系统加以支持,这就促使银行对内部营运机制进行不断地改善和调整,使整个业务在相互衔接、相互制衡的情况下高效运转,而目前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不足,很多操作需要人工完成,容易发生操作失误。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

当今世界,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人才缺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集中在管理层,各家银行从事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对贸易融资业务的产品特点、外贸、外汇等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从企业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企业方面的问题:

(一)进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缺少有效的防范措施。

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风险大,涉及的风险种类多,但尽管如此,它们是可以预测、能防范的。然而在实践中,那些有效的防范风险的措施并没有得到具体应用。

大多数进出口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对出口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控制非信用证业务的层次上。就国家风险来说,在我国还没有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国家风险进行评估、预测,多数情况是通过主观判断。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企业逐步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处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以及经历的沉痛教训,一些企业在建立出口风险机制、利用外部的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措施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大多数进出口企业仍然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很好地利用出口信用保险。

(二)进出口企业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业务人员。

虽然我国的进出口企业,特别是国有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外贸水平和人员素质,距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当代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国际贸易方式也已从过去的单一的商品贸易发展到技术贸易、服务贸易三者并存的局面。贸易融资方式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已从简单、传统的结算与融资的结合,发展到多种融资手段的复杂结合。面对这些变化,我们的外贸人员的知识更新明显滞后于形势。特别是对于初入外贸领域的企业,对复杂的国际贸易风险缺乏应有的估计,对一些国际贸易术语缺乏起码的知识,为了拿到订单,轻率地接受了国外进口商的建议使用DEQ术语,却不了解自己承担了多大的潜在风险,更不会利用银行的贸易融资来避免风险。且对国际贸易融资,如何灵活运用融资手段吸引进口商,从而做成交易,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常常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甚至陷入其设下的圈套。

政府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没有对国际贸易融资创造完善的法律环境。

国际贸易结算及融资涉及不同国家之间债权债务的清偿与支付,当贸易对象国出现政局不稳、战争、战乱、外汇管制及制裁等因素,都可能使国际贸易合同难以履行,从而使银行的贸易融资蒙受风险。此外在我国,一些专门的法律有缺失的问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质押、抵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例如,押汇业务中银行对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关系如何,进口押汇业务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止付等。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大增加。

(二)我国的进出口信贷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进出口银行及以其为基础的出口信贷发展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出口信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出口信贷多头经营,分工不合理。

第二,缺乏业务创新。政府有关部门及出口信贷机构对发达国家业务及发展趋向没有深入的研究,出口信贷业务只能用于支持资本货物出口的旧观念还没有改变,使出口信贷支持外贸发展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第三,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定位缺乏立法保证。虽然从设立的初衷和目前情况看,进出口银行发挥着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作用,但至今国家没有立法确立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地位。

(三)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进出口企业仍然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很好地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导致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没有大范围开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承保能力有限。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需要有财政资金做后盾。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还需要有一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通过贷款、贴现等方式向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注入资金,保证其支付能力。

第二,承保条件有限。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出口和投资多集中在国外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望而却步的第三世界国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银行首先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设置合理的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组织结构,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来减少风险;其次政府要通过完善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出口信贷体系,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来减少风险;最后,企业也要努力提高进出口企业业务人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姝威.如何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J].现代商业银行,2003,(4).

[2]李明,王从华.信用证项目下融资业务风险分析及防范[J].国际金融,2002,(2).

[3]刘景华.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防范[J].甘肃金融,2005.

[4]黄海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J].新金融,2006.

[5]李庆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J].中国外汇管理,2001,(5).

[6]厉明东.提供担保业务中银行的责任及应注意的问题[J].国际金融,2002,(5).

[7]Mr Cheng Zhao Liang.Risk Managementon letter ofCredit Finance[J].London,2002.

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分析 篇8

1. 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主要类型

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 而且其包含着类型。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涉及商业活动、竞争活动、交流活动、合作以及利润等问题, 因此风险存在具有必然性特征。就目前而言, 国际贸易融资相关风险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 支付风险。支付风险通常由企业财务问题所致。企业融资过程当中, 通常强调和追求较为完美的融资结果, 因此忽视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也未对自身偿还能力、支付能力进行深入调研。在未能清楚认识到企业自身接受能力的情况下, 资金困难等问题日趋突出,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等情况的发生, 不利于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鉴于此, 企业贸易融资过程当中, 必须以自身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 通过进行调整与计划, 最大限度地降低支付风险等情况的出现。

第二,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即国际贸易融资环节,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 企业无法充分和及时地履行自身承诺, 从而导致信用方面出现严重风险。当前, 企业信用风险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除了经济损失之外, 在投资组合方面也存在着较大损失。国际贸易融资环节, 较为关键的一种风险即为信用风险, 而该风险类型既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 信用风险通常会受借款人的经管能力与用款方向的影响, 因此其非系统性的风险特征较为明显。其二, 国际贸易融资信用产品在流动性方面相对较弱, 加之缺乏二级市场, 以至于信用风险普遍缺乏观察数据, 且数据获取极为困难。

第三, 偿付风险。偿付风险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 其引发因素较多, 包括市场不可预知特性与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动等。针对偿付风险, 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因此其波动性并不明显。尽管如此, 偿还风险的变动仍然体现出明显的不可预知性, 这就需要在国际贸易融资活动当中详细分析各种偿还风险, 并明确限定风险出现后的具体职责与所需承担的义务。

第四,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的引发因素也非常多, 较为常见的包括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国际经济形式变化等。就目前而言, 当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之后, 通常会对利率形成较大影响。例如, 如果出现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就会出现明显的波动, 而物价也会受此影响, 这并不符合经济学的一般规律, 以至于利率出现严重变化。中央银行属于货币的唯一发行单位, 在发行货币时, 并未深入分析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也没有将市场规律作为基本出发点, 以至于利率的变化频率日趋加大, 而利率风险也随之产生。

2. 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四种常见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 政府与企业都必须加强重视力度, 通过共同商讨和合作, 探寻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对策, 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标。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专业防范体系

国际经济趋于复杂化, 以至于信用风险日趋增加, 这从根本上要求政府部门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专业防范体系, 并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⑴通过对国际经济发展局势进行密切追踪, 并不断地收集与整理各项风险信息, 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风险数据库, 实现对各部门、各企业技术设备与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针对发现的不良买家, 需对其信息进行及时追踪与发布, 以宣传教育的形式使之知晓信用累积体现出的重要价值, 从而提升社会大众的信用意识。⑵发挥风险专业防范系统的管理职能, 再适当调整相关的机构设置, 以授信额度机制对审贷进行有机分离。国际贸易融资实质上是信贷业务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其管理权限应归属于全行信贷所有。信贷部通过资信评估贸易融资对象之后, 即可确定其信誉额度, 再通过实施审贷分离机制, 规定国际业务组织部、信贷部以及信贷审批机构负责结算风险与信贷风险, 从而实现风险专项监控与审贷分离的目标。

2.2 不断拓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

经济危机给国际贸易融资带来了巨大影响, 不仅使银行的业务量受损, 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银行之间的商业竞争。在此环境的影响之下, 国内贸易融资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于国际贸易需求。鉴于此, 相关部分必须不断拓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 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性融资方法, 再结合自身市场需要, 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资解决方案, 在开拓各种新型业务的同时, 还能够扩大各种新型业务的整体覆盖面, 包括福费廷与保付代理等。除此之外, 当业务类型不断扩大之后, 还需推动国际贸易融资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以此方式控制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 从而确保国际贸易融资各项业务都能得到有效发展。

2.3 深入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具有较大的风险, 如果要对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规避, 就必须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法律和法规等, 以法律手段作为基本保证, 达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全方位规范目标。首先, 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制度, 再按照国际贸易融资基本发展形势, 对现存法律和法规进行适当的修订。其次, 在修订过程中, 应当根据国际惯例, 分析国内现行法律与之相比出现的差异和矛盾, 从中找出立法依据之后, 并制定出具体操作时间方案, 再将其颁布与执行。再次, 加强对信用证相关业务的基本管理力度, 以对信用证进行严格审核的方式, 提升结算操作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最后, 在评估环节, 除了要对信用证相关条款、融资授信实际额度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之外, 还应当结合国际上的汇率风险以及国内的经济政策等信息, 找出其中的各项不利因素, 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

2.4 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就目前而言, 国内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相关业务的时间还非常短, 始终处于探索实践阶段, 因此在管理经验方面也存在着不足的问题, 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鉴于此, 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表, 通过提升各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 逐渐形成以市场和风险意识为导向, 并将客户作为管理中心的基本管理观念, 从而不断提升所有工作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

结束语

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本身具有客观存在性, 无法避免这类风险的存在, 只能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管理, 达到规避风险的目标。鉴于此, 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专业防范体系、不断拓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深入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并且不断丰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团队, 以此方式降低风险的影响力, 推动国际贸易业务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晖.基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表外融资组合产品研究引发的外汇管理思考[J].贵州农村金融, 2012 (8) :14-16

[2]朱佳男, 魏磊.浅析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风险与解决对策[J].中国商贸, 2013 (16) :138-139

[3]范建强, 胡铁宁, 姚年勋.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1 (6) :24-26

贸易企业融资风险控制问题探析 篇9

一、贸易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从类型看分为信用风险、完工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和国家风险, 如下针对贸易企业特点, 对贸易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进行分析。

(一) 债务引起的融资风险

目前, 贸易企业融资手段较为单一, 债务融资尤其是向银行借款融资是主要手段。虽然借款短期内解决了企业资金需求, 若企业经营不善会引起新一轮的资金紧张, 不仅经营资金不足, 而且不能及时支付银行借款, 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还款压力的变大会进一步演变成企业内部财务危机。因此贸易企业负债越多, 越容易存在融资风险。

(二) 信用证风险

信用风险是贸易企业潜在的风险, 不论贸易企业从事国内业务还是国际业务在与对方交易时往往需要银行信用做担保。银行作为中介, 是根据贸易企业信用并交纳一定保证金而从事信用证业务。但目前国内贸易企业在与下游企业业务往来时, 应收账款增加, 回收难度大, 资金紧张, 信用证即将到期时企业难以筹集足额的资金进行支付银行信用证。从银行角度, 一方面会降低贸易企业信用, 更为严格地审批贸易企业信用证条件;另一方面因信用证支付的现金不能及时收回, 银行会以法律形式强行贸易企业通过低价变卖资金或商品以偿还银行欠款, 从而导致贸易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三)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对贸易企业而言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利率的变动, 一是汇率的变动。针对国内贸易企业特性, 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变动风险。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贸易企业融资成本的高低。当前政府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处于收缩状态, 在这种环境下, 贸易企业进行融资时贷款难度加大、利息成本会更高, 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会加大企业内部财务风险, 使企业利润降低甚至负利润, 加大了贸易企业市场风险。

(四) 融资多样化使贸易企业面临“陷阱”风险

经济的发展使得贸易企业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民间借贷、私募股权等融资方式给贸易企业在融资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在融资过程中, 由于融资市场不规范, 一些错误的融资信息使得贸易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如在金融市场中一些打着“投资”的名义进行诈骗的行为屡屡发生, 通过取得企业信任并收取高额的手续费最终以各类借口拒绝投资, 直接影响了贸易企业经营发展计划, 带来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这些显性的费用和一些隐性的费用不得不由贸易企业承担, 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风险。

二、融资风险的成因

贸易企业从融资风险成因看, 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 资产与负债规模。

资产负债率通常作为企业负债偿还能力的指标之一。当一个企业负债总额在资产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 即企业负债规模变大, 企业所面临的负债利息成本压力加大, 若经营不善导致收益降低极有可能丧失偿还能力造成贸易企业可能破产。

(二) 负债利息费用。

目前, 银行作为贸易企业借款的主要渠道, 其借款利率普遍高于6%, 加上今年国家银根的收缩, 银行资金紧张提高了企业贷款的审批标准, 贸易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才能取得贷款。因此, 贸易企业在相同负债情况下, 所支付的利息成本会更高, 加大了贸易企业资金周转难度。

(三) 借款期限。

贸易企业向银行借款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负债期限结构处理不恰当会使贸易企业增加融资成本。例如, 短期借款比重高会对贸易企业现金流正常运作带来不利影响, 而长期借款比重过高虽然短期内不存在资金偿还压力, 但长期内则会增加企业筹资成本, 产生了大量不必要的利息支出。

(四) 对现金流掌控不力。

贸易企业从事依靠商品买入与卖出赚取差价获得收入, 在销售商品过程中, 应收账款增加, 部分贸易企业对应收账款的追缴不够重视, 造成资金紧张, 当国内信用证到期时, 就会由于资金短缺难以及时偿还银行信用证款项, 继而增大融资风险。

(五) 缺乏有效的资金内部控制机制。近几年, 贸易企业

(1) 盘点方式管控。经营困难, 资金紧张, 销售受阻, 部分贸易企业对市场行情解读不力, 在贸易投资方向上缺乏科学的判断, 在资金收支管理上存在较大的漏洞, 难以有效的平衡资金收支与支出的关系, 造成资金收入与支出的脱节, 进一步恶化了贸易企业资金环境, 在偿还负债时增大了资金不能如期支付的风险。

三、防范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建议

(一) 贸易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贸易企业应结合本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当前国家利率水平, 及早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对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 以可量化的手段对各类风险进行评分, 按分值的高低进行排序, 从而有针对性地预防风险, 如通过评估发现企业资金负债结构不合理, 负债比例过高, 负债结构中短期借款比重大, 因此企业应适时降低企业负债比例, 减少短期借款在负债结构中的比重, 使负债结构与企业经营发展中所需的资金相适应, 从而确保融资决策的科学性, 保证企业正常发展。

(二) 建立、完善融资风险内部防范机制

贸易企业以融资的方式促进企业发展, 但在融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融资后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危机, 应建立内部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在具体操作上, 贸易企业首先应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严格控制企业的资金收入与支出, 制定有效的资金使用和收入计划, 从而为企业资金缺口做好筹资和以收入进行还债做好准备工作;其次, 对企业经营活动做出科学的判断, 采用内部收益率法对企业投资产生的收入与成本进行权衡, 确保经营决策的效益性;最后, 应将融资防范落实到贸易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中, 并委派专员进行融资监督, 监督专员根据检查情况编写融资报告风险书, 并上报于企业领导审阅, 领导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召开股东会, 民主决定融资需求的可行性, 而对于非法融资行为, 企业应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三) 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针对融资诈骗的陷阱, 贸易企业应尽快熟悉国家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 规避法律风险;同时, 在融资方面, 要对投资方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出详细地调查, 事前设定违约责任, 另外可通过寻找中介交纳保证金的方式将诈骗风险转移, 在中介选择上应以符合国家法律要求正规的金融机构为主, 尽量减少因融资诈骗事件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四) 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力度

加强应收账款追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贸易企业应加强买方的资信调查, 调查人要尽职尽责, 并对调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要对买方的企业以实地考察、约谈的方式进行调查, 并查阅买方的财务报告内容, 全面了解买方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财务成果和管理水平等, 并通过走访当地合作银行了解买方的信用情况, 从而准确判断买方风险。二是应做好买方担保措施。贸易企业一方面应要求买方交纳一定的保证金,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要求对方提供抵押物, 并要求对方出具抵押物价值评估材料。三是贸易企业建立应收账款台账, 按照账款发生时间先后进行排序, 做好资金回收计划, 加强与业务企业的交流, 按照计划回收账款, 而资金的及时回收利于降低融资风险。

(五) 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

针对贸易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 贸易企业应在银行借款的基础上, 不断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如信用能力较好的上市贸易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超短融资券的方式进行融资, 不仅利率低, 而且筹资量大。此外, 上市的贸易企业可以进行股权融资, 降低负债比例。在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上, 贸易企业应权衡利弊, 从企业经营现状对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行组合, 真正做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四、结语

贸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临融资需求, 融资风险是贸易企业经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贸易企业在融资过程中, 不仅要做好融资规划, 更要做好事后资金的使用, 从而才能降低企业融资风险, 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冬明.我国中小型钢铁贸易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6.

[2]高健.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研究[D].沈阳大学, 2012.

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及其规避 篇10

1.1 出口商融资方式

1.1.1 打包贷款

打包贷款是指出口地的银行向拥有合格信用证的外贸出口商提供的用于生产、采购、运输货物的专项贷款。打包贷款的目的是支持外贸出口商按期出运交货, 是有利于外贸出口商在缺乏资金时候依旧可以顺利开展对外贸易一种短期融资。

1.1.2 出口押汇

出口押汇是指外贸出口商已经发出出口货物, 并且向银行交来合同要求的单据后, 银行以出口单据为抵押, 向外贸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出口押汇也是一种短期融资。出口信用证押汇和出口托收押汇是其两种主要方式。

1.1.3 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指出口国为了提高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本国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货物的外贸出口量, 由其官方出口信贷机构向本国外贸出口企业或是进口商提供的信贷支持。出口信贷是一种中长期国际贸易融资方式, 根据信贷支持对象不同, 可被分为卖方信贷与买方信贷。

1.1.4 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指收款人为了提前获取资金将还没有到期的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 银行按照在票面金额的基础上按照贴现率扣除贴现利息之后将剩余款项支付给收款人。贴现银行在贴现之后便拥有了票据, 有权在票据到期时向票据承兑人进行收取票款。

1.1.5 贷款和透支

贷款是指银行为满足客户日常生产和营运的资金需求而向客户提供一笔融通资金。透支是指银行为满足客户日常生产和营运的资金需求在客户的账户上核定了一个透支额度, 客户在平日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在银行核定的限额内进行透支。贷款和透支是不需要任何抵押品的, 所以银行为了减轻自身面临的风险, 只会对那些信誉良好的外贸出口商提供贷款和透支。

1.1.6 出口信贷担保

出口信贷担保是一国为了扩大本国的外贸出口, 通过国家出口信贷机构向出口商专门提供的的一种特殊保险业务。出口信贷担保业务具有以下两个优势:一是受限较少, 二是能扩大受益的中小企业范围。

1.1.7 福费廷

福费廷也叫包买票据业务, 是指包买商 (金融机构) 从需要提前获得现款的外贸出口商那里以贴现的方式购买经过进口商承兑、当地银行担保的本票或是远期汇票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福费廷的期限较长、融资额度大, 但是其既可以为外贸出口商提供融资, 而且还可以转移外贸出口商面临的汇价风险, 所以付费廷业务在国际贸易中已经越来越重要。

1.1.8 国际保理业务

国际保理业务是指保理商在外贸出口商通过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出口货物的时候, 买进其以发票表示的应收账款, 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销售账户管理、账款回收等金融服务方式。它是一种短期的贸易融资方式, 同时也是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它不仅能够为外贸出口商提供资金融通, 还能够转移信贷风险和汇价风险。

1.2 进口商的融资方式

1.2.1 进口押汇

进口押汇是银行在收到信用证的时候, 根据进口商的要求, 向进口商提供短期资金融通, 以帮助其解决资金周转难题。根据结算方式的不同, 进口押汇被分为进口信用证押汇和进口托收押汇。

1.2.2 信托收据

信托收据是进口商为了向银行借取货运单据在承兑汇票后向银行提供的一种书面担保文件, 表示出据人承认银行拥有货物的所有权, 并承诺在汇票到期日前将货物出售的款项偿还给银行, 届时进口商才能收回这份书面担保文件。

1.2.3 开证授信额度

进口商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需要向银行缴纳开证保证金, 以保证进口商对外付款义务的履行。开证授信额度是指开证行在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的时候, 为进口商限定一定金额作为进口商开证的额度。开证授信额度一般是银行向资信情况良好的进口商实施的。开证授信额的基本类型有普通信用证额度和一次性开证额度。

1.2.4 银行担保提货

提货担保是指当进口货物比货运单据先抵达港口的情况下, 银行向船公司出具有银行加签的向船公司办理提货的书面担保。银行提货担保仅适于信用证项下货物,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 买方无论是否存在单证不符的情况下均须付款。

2 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风险及防范

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不少的风险。

2.1 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国家主权行为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国际贸易融资必然涉及到国家间的债权债务清偿, 但是当涉及到的国家出现战争、外汇管制等问题的时候, 国际贸易融资的主体将会因此蒙受相应的风险。在国际贸易融资中, 国家风险对融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是融资主体面临的首要风险。目前来看, 国家风险可以分为三类: (1) 战争、国内动乱风险; (2) 转移风险; (3) 其他主权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大幅涨跌, 进而导致交易主体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只有在汇率的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的时候, 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来看, 外汇风险只要有四种类型:外汇折算风险、外汇交易风险、外汇结算风险、经济风险。

2.3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由于利率的变化而引起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大幅涨跌, 进而导致交易主体经济损失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浪潮, 发达国家相应的取消了利率限制。利率的自由波动造成国际贸易融资市场上的利率风险加剧。

2.4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各个主体都必须面对的。银行承担着借款人不能还贷的风险。出口商承担着进口商是否有信誉的风险, 出口商承担的信用风险具体包括受货风险、财务风险和结算方式选择风险三类。进口商承担的信用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出口商的商品不符合合同要求;另一方面是出口商不按时发货。

2.5 欺诈风险

银行在审单付款的时候只要求单证相符和单单相符, 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机会。近年来, 国际贸易融资诈骗给银行以及进出口商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其中以信用证诈骗最为常见和典型。

3 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原则

3.1 风险回避原则

风险回避原则是指进出口商和银行不参与或是不涉及那些已经预测到可能会产生风险的领域。风险回避原则可能使进出口商和银行丧失很多获得高收益的机会, 但有时候还是必须采用这种政策来规避某些可能性较大的风险。

3.2 风险分散原则

风险分散原则是指进出口商为了增加盈利, 减少损失, 而通过融资方式多样化来分散自身承担的风险。按照马尔维茨模型, 再确定资产组合的时候要注意合理搭配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 这里的合理搭配主要是指企业应选取不相关的资产形成的资产组合。

3.3 风险抑制原则

风险抑制原则是指企业通过加强对风险的监控, 采取有效措施, 在风险形成之前就将风险防止了。在对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时, 风险抑制原则显得不是很适用, 因为汇率市场和利率市场的变化都太快了, 在措施来不及采取的时候, 风险就已经发生。

3.4 风险转移原则

风险转移原则是指进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其他金融方式对将来可能产生的风险移给第三者。通过金融衍生品进行保值处理是转移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最佳方式。

3.5 风险保险原则

风险保险原则是指在国际贸易融资中, 银行和进出口为了在风险造成资产损失后获得相应的补偿而向保险公司投保。

3.6 风险补偿原则

风险补偿原则是指在国际贸易融资中, 贷款方在风险发生后遭受资产损失后为了补偿自己的损失, 于是对抵押品进行拍卖, 从而获得相应的补偿。

3.7 风险预防原则

风险预防原则是指在国际贸易融资中, 贷款方在提供贷款融资之前对这笔贷款所可能面临的风险系统地进行风险评估, 然后再根据评估出来的风险级别, 限定一个贷款的最高额度和最长期限。一般而言, 风险的级别越高, 贷款额度的最高限越小, 贷款的最长期限越短, 贷款的利率越高。

4 规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措施

通过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风险和管理的原则分析, 我们应该通过以下措施规避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

4.1 实施货币互换

国际贸易融资中, 实施货币互换是规避外汇风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货币互换, 又称货币掉期, 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 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 是指两个借款人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和筹资成本, 按预定的日期, 进行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 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互换, 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国际贸易融资中, 货币互换是规避汇率风险很重要的手段, 而且货币互换还具有保值功能。

4.2 严格调查贸易伙伴的资信情况

在国际贸易业务中, 贸易伙伴的资信状况很重要。为了寻的资信良好的贸易伙伴, 对对方的资信进行周密的调查是签约之前所不得不进行的。资信调查既包括进出口双方之间的资信调查, 也包括银行间的资信调查。在合同签订之前, 进出口双方为确保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应慎重选择贸易伙伴, 采取适当措施调查对方的资信状况。调查的渠道一般是通过委托专门的咨询公司或是借助银行的代理行对对方企业进行资信情况调查。另外, 国际贸易结算往往涉及到出口方银行与进口方银行, 甚至还会有第三家银行牵涉到进国际贸易结算中。所以对银行进行资信调查, 选择资信情况良好的银行办理国际贸易结算业务对于进出口商也是十分重要的。

4.3 实施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是国际贸易融资中用于规避利率风险的最重要措施。利率互换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 同样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它是指交易双方主体以一定的名义本金为基础, 将该本金产生的以一种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 (支出) 流与对方的以另一种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 (支出) 进行交换。交换的只是不同特征的利息, 没有实质本金的互换。利率互换可以有多种形式, 最常见的利率互换是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前进行转换。

4.4 利用电子网络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 现在提供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结算的银行必须能够熟练的使用外部电子网络应用系统。同时, 随着科技信息的迅速发展, 很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也能够提供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结算的服务, 这给国际贸易融资银行带来很大的压力。基于此, 银行更加应该重视自己的核心能力的评估, 努力提高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 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入这个行业间接的要求银行必须通过学会熟练使用外部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来提供自己的业务竞争力。

摘要: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较多, 就目前形式来看, 银行和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不少的风险, 包括国家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本文在介绍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后, 重点分析了目前国际贸易融资面临的风险, 最后提出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外贸出口,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春兰.关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探讨[J].经济问题, 2006, (12) .

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篇11

贸易融资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为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提供信用证、托收、T/T项下的各项授信融资业务,包括减免保证金开证、押汇、打包贷款、福费廷、保理、代付等。国有企业融资贸易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其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却也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求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融资贸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以下本文就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和防范措施内容进行具体研究。

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风险类型分析

企业信誉风险。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其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风险各企业信誉风险。所谓企业信誉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必须要想银行进行融资贷款。但是银行融资贷款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要求国有企业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否则将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度,给企业带来严重的信誉风险。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如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那么就会形成无法及时偿还贷款的局面,影响企业信誉度,这对于企业未来的贷款和经营发展均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影响。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值得是国企业务人员面对复杂国际贸易环境和专业要求较高的融资业务时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国有企业贸易融资过程中受到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国际贸易形势如果发生变化,那么企业的操作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融资业务的开展要求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以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如果工作人员在操作技能上出现了小小的失误,也有可能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发展。

法律风险。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中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合同效力的風险。在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基本属于不管货物走向的情况,大多只是依靠单据和票据参与融资贸易。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对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合法性进行了一股『生的规定,但是却没有采用行政法规或者级别较高的法规进行硬性规定。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追究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合同合法性的过程中,不同的法院具有不同的判定尺度。而要追究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是否有效必须要求最高法院能够根据司法裁定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如果融资贸易的合作方没有办法偿还融资债务,另一方上诉,那么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各方应该要将有关国有企业不承担货物责任以及固定利润比例的协议签订书拿出来,证明此次合作为不合法或者虚假的合作。司法部门则需要根据搜集的资料对贸易合作双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判定合同失效以及国有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就需要承担较为沉重的责任;第二,诉讼风险。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企业很有可能会卷入各种各样的诉讼。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操作风险,这些操作风险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风险,将国有企业卷入各种各样的法律诉讼中。虽然这些法律诉讼不一定会对国有企业实际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也会给国有企业带来形象上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一般来说,融资贸易中有可能出现的操作性诉讼风险包括下游资金无法满足货款支付时。上游便会将国有企业告上法庭,要求国有企业能够及时支付和赔偿货款;或者在贸易结束之后上诉法庭,国有企业没有履行合同中签订的义务,要求国有企业进行赔偿等风险第三,国际法律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贷的都是外汇,如果借贷的外汇汇率上升,借款人就会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大企业,外汇汇率的波动还直接影响一国外汇储备价值的增减,从而给各国央行在管理上带来巨大风险和国难。

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特征及其原因

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易主体的信息不对称。从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产生的风险情况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产生均是由于企业对货物的控制能力不足,在整个贸易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贸易的主要主体是合作方,而国有企业只负责提供资金来获取利润。此外,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国有企业和合作方签订的合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内容和形式均过于简单,漏洞明显,容易造成严重的合同风险。同时,国有企业在提供资金之后过度依赖于单据和票据,没有及时掌握上游贸易的真实信息和资料,监管严重不足。这些都是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特征,也是产生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对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防范必须要求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能够加强自我风险防范意识,仔细分析融资贸易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业务风险情况,并对每个有可能会出现风险的贸易环节进行排查,尽量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在最低。同时,国有企业还必须在企业范围内加强对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的宣传和教育,切实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企业的业务风险。

完善风险防范制度。企业在贸易融资业务开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风险防范的制度控制,以便于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减少企业的经营损失。首先,在贸易融资业务开展过程中,国企必须要加强对资金额度的限制,以便于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企业应该要明确规定资金提供的最高额度,防止因为资金投入过多而造成本身业务经营能力的下降,影响到国企实际的经营发展;其次,企业应该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对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企业可以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实际情况,在签约前、签约后对各项业务均进行科学和合理地评估,以便及时发现产生各项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可能,并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最后,企业应该要加强对贸易融资业务在规模上的控制。不少企业会因为贸易融资业务而受到严重的影响,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贸易融资业务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占比例过重,因此才会因为贸易融资业务的失利而影响整个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合理控制贸易融资业务所占份额数量,分散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经营风险是企业贸易融资业务中有可能产生的重要风险,也是国有企业在贸易融资业务不可避免会产生的风险。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通过这些融资贸易形势来实现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增加。因此,为了降低国有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还需要从企业经营自身出发,要求国企能够转变企业经营和发展方式,加强业务的升级和转型。同时还要求如企业应该要通过加大技术和人力投入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加强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培训,增加风险管控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严格控制各个业务环节。国有企业在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每个环节的严格控制,以便及时预防和降低业务风险,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总共约有五个环节:第一是对合作对象的选择环节。企业在这一环节必须要加强对合作对象的调查,分析合作对象的发展规模、经营状况、信用情况和业务风险情况等,在保证合作对象具有较高的信用度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之后再确定是否进行合作;第二是抵押担保环节。这一行过程中企业应该要具备较强的抵押担保风险意识,要求合作方必须要提供有价值、表现力强的抵押担保物品,并且要对这些抵押担保的事物进行定期的检查,防止因为担保事物的变化而形成担保风险;第三是合同签订环节。首先合同的格式要标准和规范,其次合同内容必须要科学、合理、严密,防止出现合同漏洞;第四是合同执行和管理环节。签订合同之后,企业应该要主要加强对货物走向的监督和管理,以便及时获取货物的相关信息,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及时应对;第五是项目跟进环节。对于所有业务相关的资产和经营情况要进行跟进调查,对于已经出现风险的业务更要及时做好相应的准备,以便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

综匕所述,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这可以帮助扩大国有企业的扩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和经营风险,对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国有企业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能够必须要强化风险意识,并采取有效、全面的措施予以应急应对,尽量降低企业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篇12

关键词:信用保险,融资,风险管理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是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品种之一, 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由于外贸需求萎缩, 国外买家信用风险加大, 出口企业面临有单不敢接, 有单无力接的局面,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重要的风险控制手段而越发重要, 而其派生的融资便利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随着业务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银行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从而影响这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风险分析

(一) 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是银行在贸易融资产品中共性的问题

我们探求贸易融资产品的实用性, 是基于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前提。目前大部分出口企业都具有真实贸易背景, 但关键是企业真实的贸易情况与融资产品的匹配度很低, 另外有一部分代理出口企业, 不拥有出口货物的所有权, 但也通过这项业务来获得融资。还有一部分企业虚构贸易背景、制作虚假票据、海关关单等, 主观上欺骗银行来获得融资, 而保险公司并没有在承保上给予更多的可保利益上的判断, 从而使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

(二) 出口企业的道德风险

出口企业在与保险公司达成保险协议后, 就应履行保单项下的义务, 本着最大诚信原则, 对出口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最大限度地履行被保险人义务;在办理具体业务时, 应把相关真实贸易单证及保险手续及凭证交付给银行, 同时要把履行保单义务的情况如实地向银行说明。

(三) 出口企业的操作风险

出口企业由于对于保险合同的认知程度的差异, 企业人员的素质, 在保险缴费、申报、报损、理赔等方面风险意识, 都会对融资银行产生不可预测的风险可能。保险公司在各个环节都规定了具体的期限及形式, 以此来保护保险公司自身的权益, 但这也使被保险人应更加注重各个环节义务, 否则会导致保险公司降低赔付比例或都拒赔, 从而使银行在此项业务中风险保障不足。

(四) 银行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

银行工作人员对信用保险的认知程度不一, 有些客户经理会把信用保险与担保等同且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也有意混淆两者的概念, 导致银行方在签订合同、主张权利、请求赔付时认识上往往存在瑕疵, 导致索赔不能的情况, 另外保险条款中对除外责任的规定没有引起银行及出口企业的足够重视。值得注意的是, 保险公司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 往往规定了业务的时效性, 这就要求融资银行在操作中对被保险人沟通中保持谨慎原则, 避免由于在理赔环节出现不必要的操作风险。

(五) 中间商欺诈风险

现在一般国际贸易中, 中间商的存在具有普遍现象, 出口方往往与中间商直接签订贸易合同, 或由中间商代表最终买家签订合同。若未严格审查签约人的权利和资格, 会出现合同买方责任虚置的情况。在出现问题时, 保险公司亦很难断定损失是否属承保责任范围, 使得我行向保险公司的索赔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不确定性更多, 增加了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业务风险。

二、风险防范措施及建议

(一) 探索信用保险与银行合作新产品

单纯的信用保险业务, 在我国信用保险投保覆盖面较低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较大。但如果与银行相结合, 来做贸易融资业务, 银行在整个融资业务中承担着相对较大的责任。一旦出现保险公司不能正常理赔的情况, 银行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我们探求一个业务的健康发展, 在保险公司、融资银行、被保险人之间寻求一个风险平衡, 这必然要求保险公司能否承担更多的责任, 创新发展, 合作共赢。如果保险公司能够谋求从保险到担保, 从保险到保理的产品的创新, 这一业务可能会得到迅猛的发展。

(二) 银行要严格审查出口商的资信评价和合同履行能力, 确保贸易真实性

在具体业务中, 银行要严格审查单据, 各个单据之间要能够相互印证, 另外银行要重点审查出口商资信, 一是严格准入管理, 审慎核定额度;二是认真审查出口商的出口收汇记录;三是认真审查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四是对交付货物的质量、数量有疑问时通过出口商商检等附属单据予以确认;五、落实有效担保。一般情况下, 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不需要企业提供除保单以外的担保。但出口信用保险是对出口商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抵补措施, 要明确理解信用保险不是担保。办理出口信保融资业务,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必要时落实足值、有效的担保。

(三) 要控制进口商付款路线

为了防止进口商付款路线修改, 导致无法向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的情况发生, 要求出口商商业发票上注明收款路线, 控制相关开户许可。在办理融资时, 如确认存在由中间商代表最终买方签订合同的情况, 要求出口企业提供中间商的书面证明, 证明其代理身份, 以及出口商与最终买家直接确认中间商代理身份, 包括授权范围、授权事项、授权有效期等的书面资料, 明确付款条款, 有必要时和保险公司确认承保的限额买方。

(四) 加强对银行基层经办人员的培训

及时充分向保险人索赔, 产品开发部门应加大对基层行的业务培训, 重点是讲解信用险项下融资的风险点及保险法中关于合同签订、索赔、理赔中的法律知识, 积极引导经办人员履行合法索赔手续, 同时保存证据, 以维护银行合法权益。

上一篇:压疮局部治疗方法研究下一篇:螺杆冷水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