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文化(共12篇)
后文化 篇1
流行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 是由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及群众文化等概念组合而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 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一、流行文化激荡大学生爱国情结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 经济学上的“口红效应”显现无遗, 即经济萧条、收入减少时, 消费者暂无力购置房、车等大宗商品, 而“口红”等相对廉价的小件商品销量反而上升。“口红效应”在文化娱乐产业中也得到印证, 在
形作伏虎状, 故名。多以陶、瓷、漆或铜制作, 汉代王室贵族亦有以玉为之者。汉、魏、南北朝古墓中常以虎子作为随葬品。
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五禽戏”, 其中之一就有“虎戏”, 为强身术的一种。
五、虎字成语
因为虎的构词能力强, 在许多成语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如“如虎添翼”、“虎视眈眈那”、“虎头蛇尾”、“骑虎难下”、“狼吞虎咽”……
《易·干》:“云从龙, 风从虎。”孔疏:“虎是威猛之兽, 风是震动之气, 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 是风从虎也。”虎啸生风, 而虎本是威猛之兽, 再为其添加一对翅膀, 那还了得!《三国演义》中, 张飞字翼德, 喻其身为一员虎将, 如再添翼, 真是“如虎添翼”也。
而人们更加熟悉的成语“狐假虎威”, 则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 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 是逆天帝命也。……’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后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虎兕出于柙”、“苛政猛于虎”的典故则与“虎”的象征义“凶猛”、“残暴”、“凶恶”有关。前者出自《论语·季2009年经济低迷时, 中国电影却异常火爆、逆市上扬, 因为在金融危机下, 没有什么比跑进影院获得两个小时逃避现实更便宜的娱乐, 银幕上花团锦簇、悲欢离合的故事, 成了人们释放郁闷情绪的最佳空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2009年度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入账62.06亿元, 创下国产电影新高。据《南方周末》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新建影院110家, 新银幕数突破600张, 日均诞生1.64块[1]。而以《建国大业》、《南京!南京》、《十月围城》、《风声》、《潜伏》、《奠基者》、《战地浪漫曲》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影视佳作, 成功运用流行文化元素, 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同时也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主旋律作品收复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曙光。如《建国大业》、《十月围城》两部大片, 都使用了“用明星来演绎主旋律”的战术, 长在红旗下的“50后”创作团队, 以全明星阵容所形成的巨大磁场效应, 引得大批“85后”、“90后”大学生争相观影, 浑然天成地完成了一次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历史观的普及, 交出了“主旋律”也能取得好票房的漂亮成绩单。流行文化激荡大学生爱国情结, 作为独辟蹊径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展现出得天独厚的魅力, 避免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空洞和说教, 润物细无声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使大学生
氏》, 喻义是出现“虎兕出于押, 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 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 又不在于柙和椟, 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后者出自《礼记·檀弓下》, 喻义则是反动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六、结语
中国, 一个泱泱历史古国, 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世人不管在祖国的哪片土地上俯身便可拾掇起一片文化的碎片。而从一个“虎”字, 我们就可窥见其一隅。如此璀璨夺目的文化, 是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但同时事实也告诫我们, 继承并发扬这一文化传统, 我们肩上的担子沉重。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2]唐汉.发现汉字:图说字根[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 (缩印本) .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2.0版光盘版) .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 2002.
懂得爱国主义情感, 是一种民族的情感, 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由众明星扮演的共赴国难的革命先辈、仁人志士, 引领“85后”、“90后”大学生自觉主动地了解祖国的过去, 认识祖国的现在, 展望祖国的未来, 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 反思现今部分存在的拜金、享乐、利己主义, 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志存高远, 报效祖国。
二、流行文化引领大学生低碳生活
2009年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豪取内地票房总冠军, 影片警示气候危机所致的悲惨结局;2009年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 世界领袖齐聚一堂, 讨论地球的命运何去何从;2010年初, 卡梅隆导演耗时12年执导的超级大片《阿凡达》席卷全球, 影片传达出的鲜明环保主题令观众印象深刻, 纳威人以天当被、树当床、森林为家, 与大地母亲的连接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艺术折射现实:世界工业经济发展, 人口剧增, 人类欲望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无节制, 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 地球臭氧层受损, 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当冰川和冻土相继消融、海平面逐年上升、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之际, 气候危机频发。2008年我国南方遭受五十年不遇的冰冻灾害, 2009年6—8月, 我国22个省份气象站监测到454起极端高温事件;11月, 北方多个城市普降大雪, 成为20年来罕见的深秋降雪[2]。2010年异常现象接连上演:海地、智利地震, 太阳周边出现庞然大物, 南极80公里长的冰山崩塌, 地球自转变快, 我国西南干旱少雨, 华北降雪频繁, 南方持续低温, 冬季寒冷季节时令后延……虚幻电影中的气候灾难似乎正向地球步步逼近, 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流行文化在运用影视语言警示人类滥用资源代价的同时, 也引领着“85后”、“90后”在校大学生自觉加入“气候公民”的行列, 用低碳行动拯救地球。高校学子以责任心和使命感, 支持环保, 积极践行低碳生活, 能爬楼梯就不乘电梯, 能手洗衣服就不用机洗, 能骑单车出行就不开车, 能发电子贺卡就不发纸质贺卡, 买闹钟选发条式的, 可少用电池, 等等。大学生“低碳族”、“乐活族”迅速壮大, 去年中国近300所高校的学生参加了“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活动。“熄灯一小时”、“变废为宝”创意制作等活动在大学校园广泛开展, 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举行的首届“乐活时尚文化活动季”上, 大学生发布了十二条“乐活”宣言:完善自我、阳光生活、自由创造、强健身体、绿色饮食、简约消费、快乐和平、善待他人、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心公益、主动分享。减少碳排放、遏制全球变暖已成为“85后”、“90后”大学生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
三、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婚恋取向
经济适用男、凤凰男、湿物男、宠物男、灰太狼, 简单方便女、杠杆女、花瓶女、干物女、红太狼, 层出不穷的流行词汇和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一批相亲速配节目, 也左右着“85后”、“90后”在校大学生的婚恋观念。
嫁人就嫁“经济适用男”、嫁人就嫁“灰太狼”等已成为女性择偶的新口号。被时尚杂志捧红的“经济适用男”具有长相大众、性格传统、无不良嗜好, 一般从事教育或技术类职业、月薪三千至一万、有住房首付能力等特征。“经济适用男”在动漫作品中也有体现, 时下最热门的国产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就成为深受女性青睐的择偶标杆, 它有着与“经济适用男”共通的特点:爱老婆胜过爱自己、热爱劳动、聪明能干有毅力、动手能力强、老婆花钱从不心疼、对妻子忠贞不渝、不藏私房钱、从不和老婆讨论对错, “嫁人就嫁灰太狼”成为又一流行口号。流行文化拥有惊人的繁殖能力, 又相继衍生出一系列副产品———“娶妻当取简单方便女”、“娶妻当取红太狼”。简单方便女意指不做作、不拜金、不败家、不复杂、不爱折腾的新女性。而灰太狼的配偶红太狼也集不嫌贫爱富、从一而终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社会学家认为, 经济适用男、简单方便女、灰太狼、红太狼择偶观的风行, 是青年男女婚恋观回归平实理性的一种表现, 在经过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凤凰男”、“花瓶女”之后, “剩男剩女”年龄变大, 心理也趋于成熟, 转而向往稳定、简单的生活[3]。包括一度闯入男青年心房的“杠杆女”, 即那类能用一个支点, 能在事业上助平凡夫君一臂之力的“贤内助”。资讯爆炸时代, 这些新兴的婚恋标尺都令“85后”、“90后”大学生不可能置身世外, 间接受到新型婚恋观的辐射。09年至今, 浙江卫视《相亲才会赢》、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速配节目扎堆开播。荧屏前, “85后”、“90后”当仁不让地成了收视主力军, 感受着当下“疯狂而直白”的婚恋价值观念, 与十多年前的《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相亲节目不同的是, 相亲不再是一对一, 而是“多女选一男”, 男嘉宾面对24位女嘉宾的集体拷问, 折射出世态炎凉。出位服饰、闯关噱头、雷人言语、造假作秀……新派速配节目成了海纳百川的真人综艺秀场, “相亲明星”已取代“选秀明星”成为2010年最火的草根新星。流行文化圈的气象, 将持续影响即将步入婚恋期的大学生。
四、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发展观念
“励志”和“成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呼吁, 在社会转型期, “85后”、“90后”草根一族不能依靠“拼爹游戏”取胜, 但依然可以通过勤奋和努力成为卓越的“拼一代”[4]。“我要歌唱, 哪怕没有人为我鼓掌;我要飞翔, 哪怕没有坚硬的翅膀”———诗人汪国真曾用此诗激励身处逆境中的青年。以《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代表的流行影视剧为“85后”、“90后”大学生勾勒了理想舞台和飞翔空间, 增强了他们的奋斗动力和信心。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显示:“80”后已成创业成功队伍中的主力军, 在上榜的百名大学生创业富豪中“白手起家”者占九成[5], 生动地演绎了草根“奋斗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就业压力和生存焦虑, 使“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论调在女大学生中重新抬头, 但一部《蜗居》的热播却揭示出女大学生自己奋斗才是最安全的。因此, 无论是“富二代”还是草根,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 自怨自艾都不能成功, 唯有勤奋刻苦才是正道, 只要足够勤奋, 就可以改变命运;只要足够努力, 就可以创造未来。周杰伦、张靓颖、刘伟等青年偶像的成长轨迹, 也影响着“85后”、“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明星们在职业培养、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各个时期, 都做了较好示范。在职业培养期, 他们选择了专注自己的天赋, 没有被“大而全”的教育模式平庸化;在职业适应期, 他们明智地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 先养活自己, 慢慢培养自己的能力, 期待在最高平台展示的机会[6];在职业发展期,
《圣经》中女性身体的生态美
谢凝
(沈阳师范大学英语系, 辽宁沈阳
摘要:在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中, 女性美是永恒的话题。女性的身体美是人们对女性人体美的崇拜, 更是女性美在生态及人类艺术领域、精神领域中重要价值地位的永恒体现。本文通过对《圣经》中的女性身体的研究, 探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美在人类文化早期体现出的审美及文化意义。
关键词:《圣经》女性身体生态美
一
在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中, 女性美是永恒的话题。女性似乎与美有不解之缘。古今中外, 美一直是社会对女人评判的重要价值之一, 甚至有许多民族文化认为, 女人的任务就是保持美丽。世界著名艺术大师罗丹在其《罗丹艺术论》中指出:“所有的种族, 都有他们自己的美, 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 人体, 由于它的力, 或者由于它的美, 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有时像一朵花, 体态的婀娜仿佛花茎, 乳房和面容的微笑、发丝的辉煌, 宛如花萼的吐放;有时像柔软的长春藤、劲健的摇摆的小树。” (罗丹, 1978) 要探讨女性身体美的发展, 首先要理解身体及女性身体美两个概念。
身体是艺术中的核心, 是视觉艺术中感性图像的主要来源 (张美江, 1996) 。它区别于肉体有着自然和社会双重层面的意义。从生物学层面上说, 女人的身体, 同男人的身体一样, 是生命的自然体。而身体是人类文明世界的原型, 人类的生命是以社会这个大舞台作为行为活动的场所的, 从进入社会活动开始, 女人的身体便被烙上了社会文化的色彩, 人们看待女人尤其是女人的身体, 从一开始便充满了政治、道德宗教或是审美含义。
女性身体美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它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女性身体美的演变是那个时代
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用认真、踏实的精神和态度打动了受众。这些道理让在校大学生明白, 明星也许有一些你我没有的天赋, 但是成功路上绝没有偶然。
男人心目中的标准。16世纪意大利作家费伦佐拉在《论妇女的美丽》一书中高度概括了女性身体的生态美的理论。他说明了头发和皮肤的各种颜色的细微区别, 认为“金黄”是头发最美丽的一种颜色, 他要求头发必须密而长和有卷曲;前额清秀, 宽为高的一倍, 皮肤白皙洁净, 但不惨白;眉毛黑而有光泽, 中部最浓, 接近耳鼻的两端逐渐淡下来;白眼珠带蓝色, 眼球的虹彩必须不要正黑, 眼睛本身必须大而圆, 不太深陷;眼脸白净带几乎看不出来的细微的红丝;睫毛既不太长, 也不太多太黑。眼窝必须和面部是同一个颜色。耳朵不太大也不太小生得整齐洁净, 弯曲部分应该比平坦部分的颜色略深, 耳轮应该带有透明的石榴红色……如此详细描述了头发、眉毛、眼球、睫毛、眼窝、耳朵、脸型、鼻子、嘴唇、酒窝、牙齿、牙龈、下颚、颈窝、喉头、肩膀、胸部、大腿、脚面、手臂、手指、指甲等每一个细小部位的理想范型美 (张怀正, 2005) 。西方女子以丰满健美取胜, 而且女性人体美张扬外露。女性身体美, 是人类全部文明的提纯和结晶, 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女性身体共同的理想与期望的汇集与积淀, 它既包含男性的目光, 又包含女性的期望与认同, 是精神与肉体两方面的综合写照。
二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是最有魅力的文化宝库, 通过研究《圣经》中的女性身体, 我们可以了解女性身体在人类文化早期所体现出的审美及文化意义。《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其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夏娃和圣母玛利亚则是早期女性身体美的代表。
《圣经》中的夏娃是女性美的典型之一。“夏娃”这个名字的含义是“母性和生命之源”。这个名字引起了人们对夏娃形象的不同塑造。首先是基督教《圣经》中那位受到狡猾的蛇的诱惑、偷吃了上帝伊甸园中的禁果的女人。夏娃生来是赤身露体的。她赤裸身体的自然美与男性世
摘要:从星罗棋布的首映礼到豪华的电影院, 从追捧明星到恶搞台词, 作为最具量贩价值的软性商品和社会亚文化, 以及影视、资讯等流行文化正对在校的“85后”、“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生活方式、婚恋标准、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本文以时下流行的文化符号为样本, 解析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流行文化,社会亚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子超, 韩天.中国电影最好的时光来了[N].南方人物周刊, 2009-12-18.
[2]胡尧熙.盘点2009十大关键词[N].新周刊, 2009-12-29.
[3]凌波.“经济适用男”和“简单方便女”[N].南国都市报, 2009-4-13.
[4]高庆.“富二代:群体成长评价的多维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2) :64-70.
[5]周逸梅.“80后”成为大学生创业富豪主力:一成“富二代”九成“白手起家”[N].中国青年报, 2009.7.6.
[6]古典.从餐厅侍应生到流行乐坛巨星——周杰伦的职业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 2009-3-25. (7) .
后文化 篇2
2)高度信任自己的员工,并依靠这些文化伙伴来确保公司的成功 3)把自己视为公司日常戏剧的参与者 2.成功变革的组成要素【重点】171 1)安排一个英雄人物来负责变革过程 2)认识到来自外界的真正威胁
3)把仪式的变迁作为变革的关键因素
4)在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范式下提供变革方面的培训 5)引进外界人士
6)树立新方向的有形象征
7)变革过程的安全感的重要性
2.变革的时机及必要性【重点】何时变革是必要的?
1当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并且公司一直以来都是受价值观驱动时; 2当处于竞争激烈的产业,并且经营环境瞬息万变时; 3当公司表现平庸或表现欠佳时; 4当公司真正成为大型企业时; 5当公司发展非常迅速时; 3.英雄人物对企业的作用
使成功有可能性,也有人情味/提供榜样/对外作为公司的象征/留住企业的独特魅力/树立绩效标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4.4.文化的构成要素12 1)企业环境
价值观
英雄人物
礼仪和仪式
文化网络 5.公司内部诊断文化133 1了解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2人们在同一岗位上能待多久(尤其在中层管理岗位)3注意讨论和记录的内容;
4尤其注意在文化网络中传播的轶闻趣事; 6.文化陷入困境的特征135 只顾自己注重短期目标
士气问题(如果员工长期感到不快乐,那就表明企业文化陷入了困境。)
支离破碎/缺乏一致 情绪的爆发 1。当亚文化开始内向发展
(如果各亚文化之间缺乏经常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那么亚文化就会向内发展并开始破坏整个公司。要注意在不同亚文化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以及开放的渠道。)
当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外显化
(亚文化变得过强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它们开始公开消弱彼此的势力。)
当亚文化具有排他性
(当亚文化想要建立排他性的俱乐部时,就意味着问题出现了。)
当亚文化价值观凌驾于公司价值观之上(平衡亚文化与企业整体文化之间的合理差异,是在诊断和管理企业文化方面最具有技巧性的一部分内容。)
7.能有效利用网络管理者的特点101 1)他们明确认识到文化网络的存在及其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感觉上。2)他们通过培育一个可以恰当地与自己接触的文化网络,特别是在关键的说书人和牧师的圈子里,确保自己属于网络中的一部分。
3)运用文化网络者培育了向组织各阶层人员传递大量信息的人。4)运用网络者广泛运用逸闻趣事来强化他们看重的价值观。5)他们寻找友谊。
6)运用网络者依靠网络在组织中扩大与别人的交流。8.虚设原理95-98 n个人组成的任何小组中,其中总有k个人形同虚设,k占n的比例始终大于2/3,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小组中,有2/3的人是虚设的。
9.耳边私语者角色的关键技能91 1)在几乎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能够快速而且准确地领会上司的意图,他们的权威依赖于与这位关键人物形成的依存关系。毋庸置疑,绝对忠诚是他们个性中的核心成分。2)为了做好工作,他们必须在整个组织中建立广泛的支持体系,并且努力使这个网络得到及时更新,把那些已经在网络中消失的人剔除出去。耳边私语者的知识可能不如牧师那么广泛,但他们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10.管理者可以通过哪些社会标准影响员工?76
语言标准
公共礼节
人际行为
家庭作业
演讲及其格式
明确的规程
1.企业价值观特点【答案不大确定】 1)他们支持某种东西
2)管理层十分重视价值观的塑造和调整,已使他们适应企业当前的经济和商业环境,并在组织内广泛传播。
3)公司的员工熟悉并认同这些价值观,无论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还是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们。
2.文化网络的各个角色88 说书人,牧师,耳边私语者,小道消息传播者,秘书渠道,谍报人员,非正式团体。3.沟通与社会仪式
人际沟通中的不成文规则在企业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教训人是所有公司的共同仪式,这种教训人的意识也作为一种渠道传递着文化的价值观; 强文化中还有一些仪式能在冲突发生之前起到调节差异的作用; 4.尽情玩乐型文化113
娱乐和行动是这里的原则。员工们承担低风险的工作,并能得到快速反馈; 这种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几种在顾客及其需要方面。提供优质的顾客服务这一思想渗透在大多数这种组织中。3.硬汉型文化109 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世界,特点是高风险,快反馈;
硬汉型文化倾向于是年轻人的文化,它看重速度而不是持久力。5.强化价值观的风险33 1)不合时宜的风险
抵制变革的风险
缺乏一致的风险 4.未来组织是怎样的?180 1)以任务为核心的小型工作单元(最多10~20人)2)每一个组织都在经济和管理上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3)通过可靠的电脑和通信网络互相连接,从而交织成为更大的工作实体 4)通过强文化的聚合力,联合成为更大的公司。5.文化变革164-166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第五章 沟通:运用文化网络文化网络的特征
说书人
这些人利用讲故事来获得权力和影响力,而且他们乐于这样做。你能够把野鸭驯服成鸭子,却不能将驯服的鸭子再变成野鸭。沃森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这个故事,一是强调行为偏常者的价值,二是强调公司对叛逆英雄应该采取的宽容态度。最佳说书人总是处于有机会获得大量信息的位置。说书人需要具备想象力,洞察力和对具体信息的辨别力。
牧师
企业里也有牧师,他们既是企业的操心人,又是文化价值观的监护人。
企业文化中的牧师需要有年龄上的一份成熟以及除年龄因素之外的一份严肃。牧师还会帮助人们应对失败、挫折和失望。耳边私语者
耳边私语者常常是皇冠背后真正的权威,他们是行动的原动力,但又不是正式任命的大臣。要想扮演这种耳边私语者的角色,必须具备两种关键技能:第一,在几乎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能够快速而且准确地领会上司的意图,他们的权威依赖于与这位关键人物形成的依存关系,绝对忠诚是他们个性中的核心成分。
第二,为了做好工作,他们必须在整个组织中建立广泛的支持体系,并且努力使这个网络得到及时更新,把那些已经在网络中消失的人剔除出去。
非正式团体通常是为了提高他们在组织中的地位。在任何一个小组中,有2/3的人是虚设的。在一个同伴群体中,人们会在与同伴相比的基础上,根据对自我的认知而选择保持沉默或非沉默状态。
2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不声不响的人?
虚设原理的解释是,在一个同伴群体中,人们会在与同伴相比的基础上,根据对自我的认知而选择保持沉默或非沉默状态。
第九章 变革:重塑文化
公司进行变革不仅是为了跟上技术环境或经营变化的步伐,还因为公司被期望这样做。变革并不总是个好生意。很多时候人们忽视了这些隐藏着的文化障碍。除非采取了一定措施以减少这样的威胁,并在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化的过程中提供支持,旧文化的力量会使管理者提出的变革方案毫无效力或效力大减。许多管理者都对在组织中实现真正而持久的变革所需要的时间过于乐观。组织变革或文化变革指的是那种整个组织内部人们行为的真正变化。
变革的经济成本
变革不但耗费时间,而且代价昂贵。
我们这样估算变革的总成本:咨询费用加上客户组织中的全职员工进行变革的时间成本。管理变革
许多管理者都对变革十分担忧,但他们担忧的很少是变革中的文化问题。其结果是,他们试图进行的变革常常没有真正发生。
1集体的凝聚力是让人们接受或愿意变革的重要因素; 2在所有与变革有关的问题上(特别是信息沟通中),传递并强调双向信任; 3把变革看做提高技能的过程,并强调培训师变革过程的一部分; 4给变革充分的时间; 5鼓励人们采纳变革的基本思想,并把它们应用在自己的现实世界中;
(23)如何认识公司文化? 1研究物理环境;
2阅读公司对其文化的阐述; 3考察公司如何接待陌生人; 4访谈公司员工;
5观察人们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2)文化的重要性有哪些?
1强文化是指导行为的有利杠杆,它能帮助员工把工作做得更好;
2强文化是非正式的规则体系,它明确指出人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应该如何行为; 3强文化是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感觉良好,因而更愿意加倍努力。(3)为什么“理性”的管理者很少关注组织的价值体系?
因为价值观不像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战略和预算那么“刚性”,而且常常并未用文字表达出来。
(6)为什么强文化公司高度推崇叛逆人物?
因为他们使公司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司经理通常把他们安置在需要高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上,或任命他们为研究开发部主管。(28)制定战略决策
理性管理的科学思想认为,高级管理者的关键责任是做出影响企业的主要战略决策; 然而,象征性的管理者更多将这些决策下放给同一文化下的人,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决策实现的过程;
(36)组织革命的早期迹象
1零售导向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来扩大它的市场覆盖面;
“后选秀时代”的文化忧思 篇3
若要细究起来,国内的选秀节目可以往前推20多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其实也是选秀,至今这一节目培养出的歌唱家不计其数。但真正以娱乐的名义,以商业运作为主导的选秀节目,则要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说起。此后,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我型我SHOW”、山东卫视的“天使行动”,及至近年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粗略估算,类似的节目不下30个。
这么多的选秀节目,真是让人应接不暇,而由此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也是不争的事实。《国际先驱导报》曾联合新浪网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投票的3 000人中,认为对选秀节目“已经审美疲劳”的人比例高达88.53%,选择“没有审美疲劳”的比例只有2.40%。导致这样的结果,除了选秀节目过于泛滥,其实还有深层的原因。
过分的商业包装令公众有点反感。这里所说的商业包装,除了广告冠名、与通讯运营商合作等那些“狂轰滥炸”的广告、抽奖、短信参与外,还有那些为了煽情而造假的包装。节目制作方大多很会编故事,比如说某选手的身份是服务员、卡车司机、搬砖的、扫地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但是他不放弃心中的梦想,始终坚持自己,最终站在台上获得成功。但是,隔天该选手就被网上爆料是专业钢琴八级、声乐专业的。这种自抽嘴巴的伎俩一再出现,观众怎能不反感?
缺乏创新是选秀节目的一大“硬伤”。许多人都知道,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模仿的是美国的电视节目《美国偶像》。“超级女声”火起来后,国内其他的选秀类节目又开始模仿“超级女声”,这种“跟进式”的节目运作方式,几乎注定一开始就创新不足。正如有观众调侃的那样:“选秀选秀,不外乎一个人演,几个人评,主持人煽情,选手流泪,观众跟着喊起来。”这种“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的做法,也难怪观众厌烦。
负面新闻引发公众质疑。国内的选秀从诞生开始,就一直伴随着负面新闻,包括晋级赛有“黑幕”“内定”等传闻,使得该类节目的公信力不断下降,从而带来了受众资源的“非正常流失”。另外,人们对歌唱类选秀中出现非专业评委也颇有微词,比如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的“导师”章子怡,她的“弟子”居然最终夺冠,让郑钧、罗大佑、陈奕迅等专业评委情何以堪?也让观众质疑评选的公正性。
此外,评委过分的表现欲、毒舌、善于掉眼泪也不太讨观众喜欢。比如过去的“超女”评委柯以敏动不动就“示范一段”,黑楠不留情面的毒舌,现在的“中国梦之声”的评委黄晓明和韩红经常哭到不能自已,都让观众觉得“有点受不了”。
所有这些,都使观众对选秀类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国内各大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再不改进、不完善,依旧沿着这个模式“选”下去,受众关注度持续下降将是注定的结局。
选秀节目的“红”与“黑”
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出,选秀节目的意义在于它最好地发挥了大众的参与,“海选”的意义在于它真正实现了任何一个人都有30秒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想唱就唱”,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节目里获得一个均等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是的,不得不承认,选秀确实给了普通大众一个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机会,尽管说获奖的选手并非真的就“普通”,例如李宇春等人原本就是音乐专业出身,但全国音乐专业的学生千千万万,少数几人通过选秀脱颖而出,也算是一次公平的选拔,对许多正在追梦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正面的激励,由此带来的积极效应是不容忽视、不应否定的。
但就此认定选秀就是人人都能参与的比赛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则事件来看看参加选秀究竟要付出什么:据《现代快报》报道,19岁的少女小曼,至今已经参加了超过百场的选秀节目,从来没有进入过前20名,但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借此成名,让大家都喜欢她。小曼的家境不好,母亲是下岗工人,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在已经花去3万元参加选秀的情况下,她却要父母再给她10万元“包装费”,让她可以找一个10至20人的伴舞团、买精致的道具,无奈家里支持乏力,母亲还因此被气出病来。
这个例子让人痛心。窥斑见豹,千万不要以为参加选秀就是“报名参赛”这么简单。当然,如果只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去玩玩”,那另当别论;若想在选秀中崭头露角,除了要花报名费、路费、食宿费、服装道具费等基础费用,拉票攒人气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一定的商业利益驱使,谁会傻乎乎给你呐喊、投票?由此可见,在这个五花八门的选秀时代,选秀的本来面目已被逐渐扭曲。一方面,选秀活动所炮制的“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强烈震撼着年轻人稚嫩而充满幻想的心,诱导他们不屑于苦读修业而幻想一夜成名;另一方面,选秀已经成为某些组织者的“逐利游戏”,“发现人才”只是噱头,才艺与能力也只能算其中一部分,获取经济利益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参赛者及其家庭要走得更远,几乎无一例外会被无形的力量所裹挟,陷入花钱参赛的“黑洞”中难以自拔。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可能导致“社会效益”低下。有评论指出,原生态的娱乐选秀节目刻意强调“不包装”的真实再现,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观众追求的更多是视听方面的即时报偿,只是从节目的刺激性、戏剧性、奇异性等方面获取瞬间的情感宣泄,久而久之,往往就忽视了严肃的社会问题。这对要塑造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显然是不利的。因此,选秀节目过于泛滥,不是国家与社会之福。
正确引导青少年认识选秀
对于还在学校读书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参与选秀必定要付出时间与金钱,加上选秀活动所蕴含的某些不良的精神导向,对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都有着重大影响,而选秀选手的低龄化倾向,尤其值得警惕。因此,社会、家长、学校、媒体等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选秀。
大家一定还记得当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各大赛区的报名乱象,单单成都赛区就有上万名学生报名!某媒体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的100名女生中,只有10人是在读大学生,6人已参加工作,3人是由家长陪同前来还未上初中的小女生,另外81人全是初中、高中(或职高)的在校生,而且几乎全是“逃课”出来报名的。这种未考虑报名者身份和时间的报名方式,显然是主办方的失职。
在商品经济大潮下,某些娱乐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尤其是活动对象涉及在校学生和未成年人的时候,更应该谨慎组织和策划,不要误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家长要摒弃“孩子成名自己也沾光”的功利思想,尽量不要让孩子参加商业、娱乐气息过于浓厚的选秀节目;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健康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正常宣泄情感,合理展示个性与才华。
由于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判断是非真伪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其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学校还应多举办一些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竞赛类活动中,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商业手段,在校园中尤其应该杜绝使用商业手段进行拉票,要引导青少年通过健康、合适的途径展示才艺、公平竞争。
电视传媒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污染,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电视节目的管理与监督,对于违背社会主流价值、呈低俗化倾向的电视节目,要坚决制止,保证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
选秀节目过于泛滥固然值得警惕,但它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运作方式,不可能完全消失,社会与政府在依法有效监管的同时,社会大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的鉴赏品位,自觉抵制庸俗文化。而有意向参与选秀的个人,也应该合理参赛,千万不能像文中提到的小曼那样,为了参加选秀而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
(责编 欧金昌)
危机后企业文化的重塑 篇4
一、把握企业文化内涵, 找准重塑方向
思想决定人的行为, 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是危机后企业文化重塑的重要前提。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以价值观和精神为核心, 促使人从内心深处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内在约束和影响企业中人的行动;以规范和制度外在约束人们的行为, 从而形成企业良好的风貌。企业文化的结构包含了三个相互联结又相互作用的层次。一是表层, 就是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大小和企业内部精神面貌的好坏。二是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层, 它以公众舆论、规章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 对规范员工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三是核心层, 也就是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念和精神, 是企业的基本信仰、基本理念和企业规范化了的意识的表象。这三个层次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和精神是核心, 是员工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的精神源泉;制度与规范作为表现形式可以保证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而企业的风貌则取决于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危机后企业文化的重塑, 注重提炼企业在危机中展示的精神文化, 充分重视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与心理需要、关注员工的精神追求, 引导员工在努力工作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并将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命运紧紧相连, 从而促使员工形成符合企业需要的核心价值观, 进而自觉维护企业利益, 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二、提炼企业精神文化, 确定重塑目标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了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内容, 它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灵魂。企业文化孕育出企业精神, 而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为员工心中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 不论这种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具有怎样的内涵, 实际上, 企业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必然实现了与员工的精神思想的交流互通进而达成行为动机的一致性。当危机发生后, 员工必然很难割舍已融入自己思想, 并表现为日常行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必然会自觉地把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想企业之所想, 急企业之所急。在危机面前, 卓越的企业领导者表现出信心、智慧、沉着和勇气, 发挥了管理者的示范作用, 优秀的企业员工表现出勤奋、忠诚和奉献精神, 成为企业文化的最佳实践者。只有经过危机洗礼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危机后, 企业更需要提炼出危机中企业家及员工所展示出的优秀企业精神文化, 将员工重新整合在企业共同的目标上, 将其作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如稳定在《财富》500强中的日本松下公司, 成立于1917年, 到1928年还是一个只有300来人的小公司。在1929年杀伤力极大的经济大危机中, 松下公司陷入了经济不景气的困境, 但总裁松下幸之结合这次经济危机深入思考了“企业使命”的问题, 并于1932年得出了“实业人的使命就是使整个社会脱贫致富”的结论。并且说服员工认同他的价值观, 一方面他体恤工人生活之艰难, 实施了不解雇、工资照发的对策, 赢得了广大员工的心, 另一方面, 由“利润至上”改为“使命至上”, 并使全体员工认同和执行“社会使命至上”, 树立起仁慈善良的企业家形象, 这是从人的思想观念上来解决问题, 最终度过了危机而且发展壮大起来。我们的企业精神应避免对国外企业文化的盲目崇拜和照抄照搬, 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确立本企业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通过企业精神的再提炼, 可以重塑员工对企业对社会的信心, 可以树立一个美好的远景, 心怀希望为这个美好的远景持续努力。这种情况下单靠制度是不行的, 单靠各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也是不行的, 必须要企业愿景为所有员工提供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这个共同目标指引下, 个性不同的员工才能成为一个“共同”体, 将员工重新整合在企业共同的目标之上。
三、发挥员工作用, 突出重塑主体
危机中企业经营困难, 企业员工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从成功度过危机的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 凡是成功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目标共同, 从而与企业同甘共苦, 员工为了长远利益放弃个人利益, 不计较短时的得与失, 而企业在危机中也没有只顾企业利益而忽视员工, 把员工的长远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最终共同度过发展难关。
(一) 以人为本。
以员工为优先, 以人为本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 可以形成一种融洽而有效的组织氛围。在和谐企业文化中, 员工感到心灵充实, 积极上进, 与人相处充满建设性, 愿意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出现危机后更容易团结一心, 风雨同舟, 共度难关。一是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让企业文化精神在员工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二是集思广益, 让员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的创造者。
(二) 制度建设。
推行企业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是根本, 没有制度改革作支撑, 企业文化建设就如同缘木求鱼, 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 或为文化而文化, 难以真正取得实际效果。危机中一些企业的领导者还停留在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上, 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理念, 而有的领导者则将目前的管理模式直接转为文化管理, 认为上了一个台阶, 赶上了潮流。危机后, 企业管理者要汲取经验教训, 注重制度与文化的统一性。精神理念是“软件”, 而制度与规范则是“硬件”, 文化理念引导制度的形成, 而制度建设则体现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通过制度建设使员工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共识, 从“他律”走向“自律”, 逐渐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形成文化—制度—共识—文化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 物质激励。
企业文化建设与物质激励是相辅相承的。员工在不同阶段有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物质激励来满足来员工基本需求,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薪酬体系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虽然这些薪酬体系科学而且完善, 但是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 企业使用后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物质激励的效果也要取决于与本企业文化匹配的程度。企业在危机后制定本企业激励机制时, 要充分考虑到本企业危机后提炼出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 使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相适应, 能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 非物质激励。
通过其他的激励手段来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求。一是根据员工的发展为员工配置合适的工作岗位。二是建立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资金发放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三是企业通过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计划、劳资会议等措施来激发和满足职员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通过使工作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 可以使员工获得发展, 从而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
四、创新学习文化, 完善重塑方式
危机后, 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厉的挑战, 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学习能力强, 企业变革成功, 才具有更强的开发新市场和资源的能力, 企业才能应对更高的挑战。而由于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对象和践行者, 企业文化能否被员工接受、践行与张扬, 实现文化本质与员工本质的和谐统一, 关键取决于员工的综合素质, 因此, 企业文化应把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落脚点, 努力建造学习型企业创新文化。尤其在危机后对员工应不再追求“人众优势”, 而是借机对员工进行培训, 实现”知识优势”, 确立培养员工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企业学习激励约束机制, 将创新性的学习和教育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到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
五、树立良好形象, 营造重塑环境
良好的企业形象,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形象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危机后, 企业更要致力于重塑企业形象,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可以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为载体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 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此时的企业文化, 不仅需要员工的共同建设, 还要企业外部对企业文化的认可。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宗旨、精神和理念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表现出来、传播出去。在内部环境中注意公司的门面设计、员工的着装统一, 注重内部各种口头和文字材料的规范用语。将企业的良好个性文化展示出来。在外部环境中, 企业还可以将内部倡导的文化精髓通过有效的渠道传达到市场上去, 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是通过公司网站宣传, 包括定期报道并及时更新公司的新闻动态。通过网站宣传企业文化, 用人理念及人才招聘等需求信息。二是成立专门的公关部门, 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沟通, 保持动态的联系。如参加社会上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 加强与兄弟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沟通和学习交流等。三是通过媒体广告、展览会、交易会、招商引资团等形式全方位宣传自己, 让企业的魅力广为人知, 使企业的文化能深入人心。四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及赞助活动, 通过媒体及时发布公司信息。五是将公司获得的各种荣誉及时地对外发布, 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 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积累所形成的, 通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形成的。在外部经济情况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候, 需要一场深刻的多领域的反思与革新, 需要企业在危机后的警醒, 并能真正导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方法思路, 让企业回归企业的本质, 让人的潜能被激活, 让知识和人才得到尊重, 真正形成鼓励和推进创新, 既充满活力又充分和谐的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成荣.企业文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
[2]、胡付照.中外企业文化理念大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企业文化学后感 篇5
记不得也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企业文化的学习和计论,但每次学习和讨论都有不着不同的感受和感触。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壮大,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在不断的完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素质、规章制度、管理水平、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业绩、企业的将来是密不可分、是相辅相成的。
粤海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诚信、廉洁、公平、正义、效益,是广控重组几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更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和依据。
诚是指诚实、信是指信誉,诚信的本意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诚信是人道德的要求,是做人办企的根本。中国的冯玉祥也曾说过: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在日常工作中,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无论对上还是对下都要有一颗诚实的心,以诚待人,踏踏实实的做事。
据相关部门调查在盗窃、抢劫、杀人、贪污等刑事案件中,贪污是最让人憎恨的,因为受它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方人,因为一个人的腐败就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灭亡。廉生信,洁生威,廉洁不仅能使公司领导班子相互监督,减低成本,增加效益,廉洁更是一种美德,是大公无私的表现可以提高人的内在修养。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从来不喝别人一杯水,不抽别人一枝烟,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只有做到了廉洁工作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许有人会说一枝烟算什么,三国时的刘备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文钱虽微,却能玷污人的人格,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总之,我在对广控文化的学习中不断的成长,变得更加的成熟,它是我最严厉的老师,也是我最真诚的朋友,更是我奋斗的动力。真诚的渴望广控及广控文化越来越好、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先进„„我将为我公司的发展、壮大而努力 工作,用我所有的生命去战斗!
总结人:周洪元
后卡恩时代的司法文化冲突 篇6
5月国际政治有两件大事,拉登走了,卡恩被带走了,卡恩的政治生命也就此宣告终结。
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的总裁,卡恩是全世界的金库,是个精明灵活的金融家,他及时将IMF从无足轻重的地位摇身一变为欧洲经济的救星;他是明年最有可能打败萨科奇登上法国总统宝座的人;他到处都有朋友,朋友们说他太聪明优秀,不可能做那么庸俗的事——仿佛聪明就等于高尚正直。
巴黎的报纸不知道标题该怎么写。“震惊、政治炸弹、晴天霹雳”是法国左倾报纸《解放报》的标题,美国的《纽约日报》则采用了“变态”这一字眼。
对于早就禁止报纸刊登嫌犯上手铐照片的法国人来说——法国人认为这种照片有违无罪推论原则,“变态”这样的标题简直让他们震惊,一位前社会部长就说这是“被媒体判了死刑”,纽约市长彭博则反击说“如果不想被游街示众,就不要犯罪”。
关于IMF的继承人之争已经尘埃落定,然而因卡恩被捕而引起的有关性、法律、权力与特权的激烈辩论仍在持续发酵,并且,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法国媒体VS美国媒体
“这无疑是侵犯人权的行为,污辱了人格尊严。”就卡恩案,法国高等视听委员会批评美国执法者。
美法司法体制和民族思维模式显然存在巨大差异,尤其当法国人看到自己的骄傲和精英被美国人野蛮粗暴地反铐、推搡、不许保释,更甚者,这些令人难堪的画面一遍遍在全球传媒滚动播出,他们很难不被激怒,因为这一切在法国都是不被法律允许的。
2000年,法国通过有关未被定罪者的报道和图片的法律,凡是暗示嫌疑者有罪的行为都被认为违法。
当卡恩“游街”的画面被播出后,法国许多政要都惊呆了,前司法部长伊莎贝尔·吉古是当年推动“手铐画面禁播”法案的发起人,她直斥美国司法系统“令人难以置信的野蛮和残暴”;前国防部长舍韦内芒和议员、前文化部部长雅克·兰则指责此举为“将可怕的私刑在全世界范围内炫耀”。
尽管法国国内对卡恩“著名的花花公子形象”没多大异议,但美国对卡恩采取的一系列司法手段却让法国人愤怒了。在法国《新观察家》报网站上,许多法国网民直斥美国是“疯狂的国家”、“一群野蛮人”。法国一些右翼支持者称,他们虽然不喜欢卡恩(卡恩隶属左翼社会党),但对美国的行为“不寒而栗”,并号召法国人不去美国度假。
5月17日,法国高等视听委员会表示,发布这些照片的做法将会被罚款,同时该委员会呼吁“在传播面临刑事调查人士的图片上应采取最大限度的克制”。卡恩的代理律师也称正在考虑是否就发布卡恩被戴手铐押送的图片起诉一些媒体。法国BFM电视台则称,法国关于法律是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最公正保护,而美国法律则在这方面非常不公平
对法国的指责,《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媒体则反驳说,这是法国人吹毛求疵,为权重者隐。5月17日,《纽约时报》称,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和秘密情妇的故事,法国人早就有耳闻,但法国媒体甘心为这位总统的婚外情打了数年“掩护”。《纽约时报》引述一名知情者的话说,法国前外长洛南德·杜马斯甚至和叙利亚国防部长的女儿有一段情,但法国媒体并没有报道,只是因为这是官员的隐私大忌。
英国《每日邮报》称,在信奉钱比性更丑恶的法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政要因为复杂的性生活、多重离婚和系列偷情等事件而下台。“所谓的尊重隐私成了一块遮羞布。如果是在英国或美国,卡恩可能连5分钟不到就会被曝光得干干净净。法国政客们已经从严厉的隐私法得到了很多好处。”
隐私VS窥私
在许多法国人看来,对于卡恩案的争论成了法美司法制度之争。法国BFM新闻台和24新闻台请司法专家解释两国的司法差异:美国是要被起诉者证明自己无罪,而法国是公诉方证明被起诉者有罪。美国体制更偏向于起诉者,导致美国官司极多,不小心就会陷入司法陷阱,在男女关系方面更是如此。因此,法国电视二台称,美国的司法体系不利于“无罪推定”原则,这本应是公正法制的关键。
法国《公民法》第九条规定:“人人都有隐私权”,这一条文设置于20世纪七十年代,历史并不久远,但它是法国政客们最好的“保护伞”。尤其是在法国总统萨科齐上台之后,又对此出台了新规定,媒体无端披露政客们的私生活将可能被依法处以30万欧元的罚款。这自然让法国媒体在报道时需要衡量其带来的风险,对于政要们的桃色新闻,很多时候,法国的记者们只能耸耸肩了事。
法国资深媒体人卡萝尔则称,法美司法体系间的差异极大,美国已经达到滥用诉讼的地步,索赔等可以达到天文数字,这是一种恶性的体制,卡恩案就是最佳例子。另外,美国动不动用陪审团制度,降低专业法官的作用,夸大律师口头辩护的作用,常常是逞口舌之利就可以赢得官司,公正性就会大打折扣。至于证明?只需看看美国每年误判诉讼的比例就知道了。
实际上,美法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法国看到一个大人物戴手铐的震惊程度明显比看到一名非洲移民女服务员被遭受性骚扰高得多。
从法国的法律角度讲,法国人对卡恩在纽约遭受警察和法院不光彩的对待感到愤怒或许有一些合法的理由。但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基本前提除了关系生死存亡的安全问题外,任何事情都不能逃避公众的视线。卡恩并没有被特别单独挑出来,美国对待他的方式和对待任何一个刑事案件中的嫌犯一样。因此,英国《卫报》如是讽刺法国:“在法国资深男性政客中,有几个不是调情者、骗情者和连环引诱者?法国依然保持十八世纪的贵族道德标准。”
法国社会历史学家巴歇莱认为,法国人认为个人隐私不可侵犯,只要不危害公共利益就成。法国人将公共生活与私生活分得很清楚,不像英美这类新教国家,对个人的所谓道德看得很重。因此,密特朗总统有情人、有私生女并不影响民意。而克林顿稍微出格就连总统也可能当不成。
法国人可以更加容忍“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实际上,法国对美英一直热衷曝光隐私非常反感,当年戴安娜去世时,有法国媒体就指责称,戴安娜实际上是死于英国人的“窥私癖”下,英美文化对名人私生活的特别关注反映了英美民众的变态心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狗仔队,那么多报道人们隐私的报刊。
美国人VS法国人
法国资深新闻记者克里斯托弗·杜波依斯在其2006年出版的《性政治》中,曾详细描述了法国政坛数百年来的各种性丑闻——从拿破仑到弗朗索瓦·菲利·福尔总统。杜波依斯称,风流传统还将在法国政坛继续,“几乎所有的法国男性政治家都是患有强迫症的花花公子。”
在法国甚至有“五七制”的说法,从下午五点下班,到晚上七点回家前的这段时光,往往是法国人与情人幽会的好时段。很多电影和小说都有“五七制”留下的故事。因此,在法国人看来,普通人和总统都是一样的,做好工作,保持诚实,也能有自己的私生活。
作为法国在国际上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不论卡恩所涉之事的是非曲直,单就让他在媒体面前曝光,已让法国人感觉面上无光、自尊心受伤。法国人对性问题持相对开放的态度,法国人不会因为公众人物有什么个人道德瑕疵,就全面否定这个人。因此,卡恩事件在法国人看来,没必要搞出这么大的阵势。然而,卡恩在美国出事,美国依照自己的规矩处理,不会因为卡恩是法国人就网开一面。
一直以来,法国人对美国就存在一种情绪。法国人这次如此愤怒,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期“自认为比美英高贵”。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苏菲·莫尼耶说,当问欧洲哪一个国家最反美时,人们毫无疑问会说是法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法国带头反对全球化运动;2003年法国又带头反对伊拉克战争,法国也强化了人们关于它是美国朋友中的“宿敌”的印象。即使在戴高乐和希拉克时期之前,法国也一直充当反美的前锋国家。法国批评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单边领导,希望建立一个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独立欧洲。
莫尼耶称,法国的反美情绪由来已久,伴随着美国建国时就开始了,只是随着法美关系起伏而起伏。法国的反美情绪之所以表现得特别明显,是由于法国人有一种“怀旧”情结,他们不愿意接受法国的国际地位下降这一事实,法语曾经作为全球语言,但是现在这一地位已经让给了英语。他们认为法国过去是一个比美国更好的国家,是美国打着全球化的旗号改变了法国和切断了法国的根脉。
法国《自由报》不久前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发现,80%的法国人都不信任美国。早在希拉克时代,法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陷入低潮。法国反对伊拉克战争,被布什政府的许多高层人物认为是背叛行为。文章引述一名法国历史学家的话说,二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抵抗运动冷嘲热讽和极度不信任,是50多年来法美关系风风雨雨的根源。在法国,一直有着“美国人,我们法国人和你们不一样”的言论。
“如果法国也像美国那样追究性丑闻的话,我的所有部长都会辞职。”这是已故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锥心之言。
责任编辑:黄倩
链接
法国政客的风流账
整理/黄倩
卡恩的仓皇落幕,令人唏嘘。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坛里,各国政要的绯闻一向最有看头。只是,不同国家对大人物性丑闻的容忍度各不相同,虽然卡恩已在大洋彼岸出庭应诉,但在法国,不管是民众还是主流媒体,都没有对卡恩的私德提出批评。或许英国《每日电讯报》说得对:“复杂的性生活、重婚以及持续通奸在法国从未妨害过政治家的政治生涯。”但是纵观法国政坛,卡恩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弗朗索瓦·菲利·福尔
1895年—1899年间担任法国总统的福尔因两件事情至今仍被人牢记:臭名昭著的德雷福斯事件和他离奇的死亡。1899年2月16日,福尔和他的情妇玛格丽特·斯坦海尔独自呆在爱丽舍宫的一间画室里,他突发脑溢血死亡。斯坦海尔自称总统的“心理顾问”,经常来往于爱丽舍宫,为了避免被人发现,她由一名私家侦探带着从侧门引进。
福尔死时的确切情形还不完全清楚。无论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左翼媒体中福尔的批评者们可算找到机会大做文章了。菲利克斯无疾而终,实际上,就是因为过度健康才死亡的。”一家报纸这样写道,斯坦海尔也得到了“葬礼泵”的绰号。几年后,她涉嫌杀死她的丈夫和继母,因而又得名“红寡妇”,但是未能证明她犯有此罪。
弗朗索瓦·密特朗
很多年来,法国公众对密特朗的过失已有所意识,并很大程度上持宽容态度。但是当1994年有爆料称总统自1981年以来私下还有第二个家庭,对公众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冲击(但是,许多人认为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比总统行为本身更令人反感)。
在密特朗任总统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艺术历史学家安娜·潘若的公寓过夜。在一起12名警察对平民进行非法监视的案件审判中,据披露,宪兵队的一位上校几乎被专门雇用来保护潘若和她的女儿马扎里娜免受媒体调查。
尼古拉·萨科奇
法国民众对他们的政治领导的私生活放任态度众人皆知,可是真正考验他们的是这位尼古拉“耀眼总统”萨科奇和演员兼模特出身的卡拉·布吕尼的恋爱和婚姻。萨科奇和他的妻子塞西莉亚走完了11年的婚姻旅程,在他2007年上任后不久二人就离婚了。在他们断断续续的婚姻关系中,据称两人都有外遇。
在数个月之内他就开始和布吕尼约会,而在法国经济不景气期间,两个人毅然决定不顾狗仔队尾随到北美度假去——有损萨科奇在年纪大的选民中的支持率。萨科奇曾撤销过高调的前司法部长拉齐妲·达蒂(Rachida Dati)调查特权,原因是她散播谣言称布吕尼和一个流行歌手有绯闻。
弗雷德里克·密特朗
在一本2005年的回忆录《糟糕的生活》里,身为电视界人士和作家的弗雷德里克·密特朗——前总统密特朗的侄子,尽管他充分认识到这种交易细节多么肮脏卑鄙,但是他还是直言不讳地写到他在泰国花钱召男童。
后危机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7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内文化消费。
经济危机带给经济的是萧条, 在经济萧条的同时, 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匮乏。为了弥补精神的匮乏, 人们需要依靠文化的补充。这就扩大了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经济萧条使得人们有更多的闲暇去电影院、图书馆去充实自己。2011年年底出版的的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2010年中国的电影票房突破100亿, 2011年电影票房达到120亿。201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 到“十二五”末, 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占中国GDP的5%左右。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增长率将超30%, 过去几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的文化产业获得了更高的增长率。说明金融危机促进了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2. 金融危机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创新。
每次的经济危机都将推动技术的创新。全球经济危机能够带来技术的变革与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经济的恢复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带来了以电气革命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最终引起了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互联网在全球的发展, 帮助美国从经济危机从复苏。“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 促使文化产业进行创新, 科技的创新带来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温家宝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 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 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创造新的社会需求, 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
3. 金融危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文化产业在本来不只是消费服务业、还是生产服务业。一直以来, 文化产业都被定义为消费服务业, 由于这个定位, 使得在行业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小问题。并且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够不成熟, 文化产业在生产方面的功能没有受到重视, 文化产业成为一个孤立的产业, 不能带给其他产业如何的促使作用。这次的经济危机将会对整个制造行业进行重新洗牌, 单纯依靠低成本和密集使用劳动力的靠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将会退出这个市场, 而对于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够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却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他们能够在这次危机中进入产业链的中高端, 获取更高的利润。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为他们提供发展、策划的服务工作, 文化产业将在与传统制造业的合作方向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传统的制造企业在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将获得巨大的收益, 实现双赢的局面。因此, 在经济危机中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服务于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上, 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
经济危机将改变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全球文化产业的贸易将从单纯的产品服务交易进入资本市场的交易。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全球各国的文化产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外文化产业进入中国的市场的步伐放缓, 中国国内市场竞争趋缓, 为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中国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赢得了时间。国内文化产业实行的是“走出去”战略, 通过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这三种策略发展。其中版权的输出比较方便, 但是比较复杂;成品输出成果较显著, 但是受制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在海外市场创办实体企业, 既能够贴近普通民众, 又能够宣扬文化产业, 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目前, 国际市场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兴趣日益浓厚。这给国内文化产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后危机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 完善发展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推行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 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来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 还必须解决体制问题。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 转变政府在文化管理的职能, 将政府的“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 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将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 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 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 鼓励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使中国的文化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非国有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2. 健全文化产业的法律体系。
进一步重视知识的产权保护。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加大对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并保障创意开发者的利益, 对文化产业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文化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 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通过完善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 保障文化产品的合法权益,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处于产业的快速发展期,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产生了很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必须顺应发展趋势, 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并实行有效管理。完善国内产权保护方面不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3. 建立一套符合中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政策。
文化产业较强的融合性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 而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 但是中国的文化产业由于经营单位众多, 资源比较分散, 并且集约化程度很低, 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因此,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政策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要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实现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二是构建一个有利于参与方协作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平台, 以便促进资源的融合。三是鼓励先试先行, 积极探索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打造有特色、有实效的国际化文化创意“特区”。
4.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资源的优势。
中国有悠久的文化沉淀, 将文化沉淀与商品生产想结合是当今文化产业的关键。但是, 目前我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 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中国的传统文化沉淀的很多创意都被国外使用, 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国内的企业却没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相应的产品中。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 谁的文化意识超前, 谁的艺术手法先进, 谁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 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加快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5. 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发展文化产业, 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 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专门人才。我们应制定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 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 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防止人才的流失。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 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人的因素是创新的关键, “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是要培育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 通过人才“绿色通道”引进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新路径, 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慧和才能的宽松环境。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 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 经济危机时期, 文化产业通常会逆势发展、迅速崛起。只要政策实施得当, 文化产业必将实现快速发展。经济危机并不意味着处处是危机, 相反对某些产业而言反而是机遇。中国的文化产业如果能够在这次危机中把握住机遇, 必将实现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及经验[J].发展研究, 2005, (3) .
[2]佚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题将解决[EB/OL].http://www.chitec.cn/, 2009-11-13.
[3]李舫.逆势上扬, 春暖花开:文化产业的观察与思考[N].人民日报, 2009-03-20.
[4]柯亚莎, 常禹萌.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英国创意产业的奥秘[EB/OL].http://www.cnci.gov.cn/, 2008-02-04.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6]王颖.全球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07.
[8]蒋三庚, 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9]成思危.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J].战略与风险管理, 2010, (1) .
[10]厉无畏.关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战略与风险管理, 2010, (1) .
[1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 2009-03-06 (01) .
[12]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N].人民日报, 2009-04-14 (16) .
积极应对后喻文化时代教育挑战 篇8
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众所周知, 教师之所以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是因为教师比学生知识多、水平高, 教师可以把学生不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但在后喻文化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的传播已经不仅仅限于课堂,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网络学习各种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一些新知识掌握方面与学生是同步的, 甚至不如学生掌握得快速全面。 这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广大教师只有与时俱进, 加强知识储备, 提升能力素质, 才能适应后喻文化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提升能力素质, 应树立以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研究意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不断获得新知。 当今时代, 知识呈爆炸式增长, 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果教师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不与时俱进, 就可能在面对学生时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 教师更应该主动学习, 学习是教师提高知识总量、更新知识存量的重要途径。当然, 教师不能只是一般地学习, 而应进行研究型学习。教师应通过观察、阅读、研讨、思考或实践等途径获得新知识, 努力建立一套系统并可以随时更新的知识体系, 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 二是树立智慧教学意识。 后喻文化时代, 学生乐于自我组织、自我学习, 对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产生越来越强的抵触情绪。 这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极大挑战, 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教学智慧。 应改变“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主动把课堂搭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顾问, 把学生通过网络等学到的知识合理纳入知识体系。三是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权威意识, 树立服务人类进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的服务意识,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只有把服务意识作为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把握教学与专业领域发展方向, 在服务学生成长中实现自身进步。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在后喻文化时代, 除了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智慧型、终身学习型的现代教师, 教育管理部门也要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教育规律, 不断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这应该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
教育管理部门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当前,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看, 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组织研发新型智能教材或教材配套产品。 后喻文化时代,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知识面较宽, 传统书本教材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从实际情况看, 传统教材存在知识量有限、更新速度慢、启发性不强等问题, 与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不相适应。 在触屏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更加期待知识含量高、灵活多样、立体多元的新型智能教材。 在组织研发新型智能教材难度较大的情况下, 也可以先行研发与传统教材配套的产品, 使教材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是推进教育技术进步。 推动我们进入后喻文化时代的力量是迅猛发展的科技。 适应后喻文化时代的特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必然要求推进教育技术进步。 教育管理部门应大力建设网络在线课堂、网络学习社区, 注重在线学习咨询服务。 应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赶上后喻文化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
后文化 篇9
关键词:“后奥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伴随着2008奥运圣火在观众激烈的呐喊中逐渐熄灭, 中国体育界不得不面临一个新的时代——后奥运时代。虽然北京奥运会已离我们远去, 但其留下的文化遗产仍在影响着整个中国, 特别是“后奥运时代”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内容使得奥林匹克文化在校园内广泛传播, 深刻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就成为我们探索的方向, 关注的焦点。
1.2008奥运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1.1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的转变。
“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校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传统的学校体育价值观, 还主要集中在对竞技体育的重视上, 仍将获奖情况、竞技运动作为主流。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则是要在体育运动中倡导对人的尊重, 提倡积极健康的体育哲学, 让大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包括发展学生自我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 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开拓精神, 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进取心, 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合群性;使学生养成自律、自尊的品德, 发展学生的道德观, 最终形成和谐个性。
1.2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与国外先进体育文化的融合。
人文奥运追求中西方文化的互通与融合, 体现在学校体育文化发展上就是要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与国外先进体育文化的融合。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中不能出现西方中心主义思潮, 否则会造成中国传统体育教育的贬低甚至彻底否定, 以致学生心理上西化的倾向严重, 最终造成整个年轻一代的“文化异化”现象。我们应该充分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弥补奥林匹克文化的缺失方面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它的延续性与民族性、中庸平和的教育理念正可以丰富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
1.3更好地促进体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明确表明了奥林匹克教育文化的特征:“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 奥林匹克运动独自或与其它组织合作在其职能范围内从事促进和平的活动。”《奥林匹克宪章》第6条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歧视的, 和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实践来教育青年, 为建立一个和平的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因此,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及时转变对竞技运动过于重视的观念, 倡导和教育学生学习奥林匹克的精神,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熏陶, 增加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的含量。
2.“后奥运”时代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途径
2.1将奥运焦点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内容, 激励学生的成长。
奥运会结束以后, 与奥运有关的教育内容非常多, “后奥运”教育比奥运前更增加了许多实质性的内容。关于中国世界第一的排名, 关于世界冠军的成长历程, 关于鸟巢、水立方, 以及其他场馆的再利用, 关于鲨鱼皮游泳衣和刘翔那双超轻鞋子的高科技含量, 这些都可以融入到我们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来, 引导学生去了解、去探讨、去掌握与奥运、与体育相关的知识、科技, 以及其所带来的人文精神。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对集体的认同之感, 对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望, 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2.2利用奥运余热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奥运过后学生对各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落到实处的开展各类体育竞赛, 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可以通过“奥运精彩瞬间”、“奥运感动画面”等为主题的图片展示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自豪感;可以利用开展奥运读书活动、奥运知识竞赛、奥运征文等形式来增进学生对奥运知识、体育知识的了解;可以借助举办以“我心中的奥运英雄”、“奥运中我学到了什么”等为题材的奥运演讲比赛、奥运辩论比赛、奥运主题班会等活动, 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认识、深层理解;还可组织学生观看《背后的故事》、《鲁郁有约》等各大电视媒体、报刊杂志对奥运冠军的采访、专访, 了解奥运冠军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心酸, 让学生看到人性的闪光之点;通过“学习奥运志愿者”活动, 走出校园、深入社会, 到孤儿院、敬老院为孩子老人搞卫生, 为他们送去精彩的表演, 同他们一起玩游戏, 给他们带去关怀和温馨。
2.3联系实际践行奥运精神,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我们在为学生开展各项有关奥运的主题活动之时, 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经验与奥运会联系起来。要学生自己学会反省、懂得反思,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 是否能够像奥运冠军们一样怀揣着对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快、更强”“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追求, 不畏惧、不退缩、不屈不挠地通过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而取得胜利。让学生在反省中得到教育、在反思后得到成长, 并号召学生将奥运精神践行到校园中、在学习上, 对自己高标准, 严要求, 永不满足, 积极上进。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把奥运精神与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书画活动、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相结合, 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加具体化。
参考文献
[1]李昊, 滕飞, 褚宝增.借奥运东风加速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进程[J].华商, 2007, (10) .
[2]刘欣然, 王次, 陈欢, 黄玲.论高校体育志愿者活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 .
[3]胡晓华, 陈建生, 韩新君.试析“人文奥运”对北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世纪桥, 2006, (9) .
后文化 篇10
“石景山区目前常住户籍人口约40万,流动人口约10万,其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一个中等城市的标准。”据石景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维功介绍,石景山区下一步规划发展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第一,抓住首钢搬迁改造的重大机遇,发挥石景山区域优势,走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道路,构建服务北京、面向世界的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促进门头沟新城、丰台核心地区等新区域的发展;第二,建设区域功能与产业结构中心,形成以发展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工业发展的区域产业体系;第三,全面建设成文化产业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充满活力、社会事业发达、生活和谐美满的首都生态新城区。
针对全国市长培训中心主任王忠平,以及《城市住宅》杂志的领导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徐维功部长一一进行了回答。
在提及首钢搬迁改造会对石景山地区的整体规划产生怎样的影响时,徐维功说:“首钢搬迁后需要改造的区域面积较大,约有7万多平方公里,其规划模式的协调与否,对于石景山区整体区域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情况下,我们提出了一个定位:首钢,作为北京西部综合繁荣中心,作为中国钢铁改造的成功典范,其应走出一条特色工业资源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成为‘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根据产业区所涉及的主导产业,可划分为创业产业经济区、新技术研发区、现代服务业经济区、水岸经济区等几大产业区。目前,相关规划已经获得北京市政府的基本认可,具体规划正在深化过程中。”
据悉,石景山区将根据空间形态和地域优势,按照“东引、中聚、西拓”的空间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一轴、一核、一园、一带、多支点”的空间发展格局。“一轴是指长安街西延长线综合轴。由于首钢搬迁调整后,长安街将穿过首钢连接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使得石景山区成为百里长安街两侧唯一拥有大面积可集中开发土地的区县;一核是指首钢新区,也就是京西综合商务区;一园是指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一带是指永定河水岸经济带。”徐维功坦言,“从产业格局上,我们将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商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会展业,这五大产业将带动我区整体第三产业的发展。”
2008年是北京奥运年,更为石景山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潜力。在谈到奥运对石景山的影响时,徐维功颇为自豪地说:“石景山区拥有射击、飞碟、场地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和小轮车共五个比赛场馆和首钢的篮球馆和石景山体育馆两个训练馆,继朝阳、海淀之后,场馆数量位居第三。预计将有29枚奥运金牌在这里产生。与此同时,奥运会的举办从各个方面加快了石景山区的城市建设步伐,提高了石景山区的城市运行能力,使我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环境更加和谐优美。”
让后黑板成为班级的“文化名片” 篇11
在“班级名片”的选择上,可选择“成绩名片”与“文化名片”。“文化名片”更能体现一个班级的风采,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前黑板主要承担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前黑板不断地发生变化,白板和现代化的投影屏幕不断地丰富着前黑板的教育效果,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而后黑板几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除非学校检查需要,大多数班级的后黑板几乎没有变化。选择后黑板作为班级“文化名片”,我做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1.后黑板的平台化,推动班级制度文化的变革
让后黑板变成学生实施民主管理的平台。班委选举,是学生票选,在后黑板上统计出结果做到公开公正。班级的各项常规制度也是由班委会制定出来,在后黑板上民主公示,按照学生票选过半的规定执行,未过半的修改后征求班级学生的意见,过半后执行。班级中的班风、学风、班级三级目标都由学生参与制定,在后黑板上公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会引发学生观念上的碰撞。我们呼唤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只要解放思想,合理利用好后黑板这个平台,民主之风必然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我班改革了学生评价制度,由原来的三好学生的评选改为精彩学生、感动班级人物、班级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例如,在后黑板上写上大家推荐的各项精彩学生称号,“街舞先生” “人际关系大师”“电脑达人”“篮球先生”“足球先生”“最甜美笑容女生”“才艺女生”等,学生投票选举。当票选出来后,很多平时不被老师所看好的学生走到了讲台上,或幽默、或慷慨地发表了他们的获奖感言。在后黑板,在改变了的评价方式面前,他们找到了自信,不少学生也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大转变。
2.后黑板的人文化,推进班级精神文化的发展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我们通过系列解读让后黑板更具有人文性,更加直观地反映班级的精神文化。比如,我们利用后黑板,来解读青春、解读大学,让学生看到生命的多样性与自己的独特性,合理评价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次集体活动后,我让学生把活动的照片和奖状贴在后黑板上,做成班级荣誉墙,同时对为班级做出贡献的学生提出表扬。学生在后黑板上写上自己的感受与对班级的祝愿。学生都以能够登上班级的荣誉墙为荣。后黑板变成荣誉墙,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为班级获得的荣誉而自豪。
后黑板,原先所有学生每天进班时那一瞬间看到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我班学生的拍照留影的纪念地;原先没有人关注的地方,现在是我班学生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原先在学生老师会被遗忘的角落,将来会是他们最值得留恋的地方。因为它是我班的“文化名片”。
【袁子意,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区优秀青年教师】
后文化 篇12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随着数十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西方列强先后在中国沿海、沿江以及边境地区的城市开辟了商埠或强占租界地, 同时清政府为了抵制帝国主义侵占我国权益也自主开放了内陆若干重要城市为商埠。据《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一书的统计, 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五口通商开始, 到1942年自行开辟蚌埠为止, 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城镇共122个, 其中的77个城镇为“约开口岸”, 35个城镇为“自开口岸”。
开埠这一行为, 现在看来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 古老的中国被迫对外开放, 沦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 又为古老的中国启动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最初就发生在这些开埠城市中, 中西文化的碰撞使得这些城市的建筑文化呈现了与传统不同的转型和变革。
1 转型——开埠带来文化上的“求新求变”
“求新求变”并不意味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一夕崩溃, 而是不同阶层的人用着不同的方式予以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更新。在封建文化向资本主义文化转型的这个阶段, “求新求变”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线索”。
毫无疑问, 开埠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程度是巨大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首先是从“洋”生活器物开始的, 例如:电灯、电话、自来水、盥洗用具、新型交通运输工具, 还有新式建筑等 (见图1, 图2) 。在中国的历史上, 能够如此主动而广泛的接受外来文化还属于第一次。因此, 不得不说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器物层的文明让精神层面文明的接受变得较为容易, 而面对侵略和压迫兴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使得西方的文化在中国传播得更快更广泛,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 从而影响到了行政、经济、教育、管理、建筑……领域的变革。本文主要探讨的即为城市建筑文化变革后的表现形式。
2 整合——城市建筑文化的折衷表现
费正清先生认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在实际上有助于中国的西化, 对建筑而言, 情况的确如此, 精神层面发生的变革反过来又影响到了物质层面:1) 商埠与租界内外国人的营建行为使得各种西方建筑形式的建筑充斥着古老的城市;2) 在推行“洋务运动”的背景下, 大量官式建筑的建造也以抄袭西方建筑形式为主;3) 民众对于建筑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的日渐接受, 并在新营建活动中加以模仿或应用其设计艺术手法。这三个方面都显示了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在经历冲击之后, 走向了一个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在不同的开埠城市有着不同的体现。
2.1 直接模仿嫁接
上文已经提及城市开埠之后所涌入的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模式, 即使在从前相对闭塞的一些城市也不例外。这些城市原有文化薄弱, 经济也并不发达, 是开埠将其地位提升起来。如内陆城市哈尔滨, 本来只是一个不发达的自然村落, 交通与经济均较落后,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较小。自沙俄入侵之后, 逐渐转变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 中西文化碰撞中, 最后的决定性因素是强势的外来文化。从哈尔滨最初的城市选址、规划、开发、建设等工作全部由俄罗斯工程技术人员一手进行, 营建的建筑类型也不是传统的建筑形式, 而是一种直接模仿与嫁接 (见图3) 。
2.2 包容的折衷
在另外一些沿海、沿江、沿线的开埠城市, 虽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 但其城市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在受到外来城市建筑文化的冲击后, 文化整合的结果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中西并举的建筑新形式, 这种混合了中西多种建筑文脉的新型建筑以及充斥这种建筑的城市所体现的, 我们可以称之为包容的折衷。
例如天津, 除了中原文化之外, 难民潮涌入天津也带来了各自的地方文化, 在西方文化入侵之前, 天津本地的地域文化也处于一个形成的过程中。多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天津的城市建筑环境与风格并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与风格, 善于在当时西方盛行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天津的地方性特色。在许多有特色的建筑中都表现出了天津地方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天津工匠砖雕、石刻的高超技艺, 同时, 外国的建筑师在天津也很注重对当地文脉的尊重和地方特点建筑材料的使用, 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天津特色的建筑 (见图4) 。
所以说虽然“折衷”在当时实际上已经被西方建筑文化所抛弃, 但是在国内的环境中, 这种能够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建筑行为因为在设计、材料、技术方面的价值而被鼓励借鉴, 甚至能够融合产生具有特色的新文化, 并产生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民族形式建筑。
2.3 保守的折衷
还有一些开埠城市, 原先就是内陆重要的政治性城市, 传统文化底蕴极深。虽然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其面临冲击, 城市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形态。但由于其处于内陆,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远不如沿海、沿江城市明显。文化的整合以吸收外来文化为主, 而本体仍为传统文化, 笔者将其称之为保守的折衷。
例如济南市, 一直是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 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从济南的城市景观上看, 一直到开埠前夕, 传统的城市建筑仍占主要地位。城区的建筑基本沿袭济南地区的传统形制, 民居多为传统土木结构和低层院落建筑, 平面多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布局, 青砖墙, 灰瓦花脊, 沿街店铺多为二层青砖楼房, 门窗上口均有砖刻或砖筑半圆拱装饰等, 成为济南传统建筑的基调。开埠后, 西方建筑文化的渗透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碰撞与交融, 形成了古城与商埠区并列, 中西建筑融合、并存的格局。从建筑的数量看, 仍以传统建筑为主导, 但能够从中看出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后出现的一些艺术手法。
3 结语
通商不仅加速了近代开埠城市的商业化进程, 也使这些城市开启了现代化的道路。通过对一些城市开埠后建筑文化折衷表现的浅析, 可以看出东西方城市建筑文化的碰撞对这些城市建筑创作之路带来的影响深远至今。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有效控制设计的方向, 找寻适合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方向。
摘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 阐述了近代开放商埠以来, 中国传统城市建筑文化经历转型—整合的变革历程后呈现出的折衷主义表现, 以学习借鉴这些开埠城市建筑文化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从而找寻适合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开埠,城市,建筑文化,折衷
参考文献
[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年~1949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天津历史风貌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聂家华.开埠与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1904年~1937年[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12.
[4]张润武, 张复合, 村松伸, 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济南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后文化】推荐阅读:
危机后企业文化的重塑05-09
英美文化课后答案 Chapter 4 Religion11-05
懂心理学建设企业文化课后测试题答案06-01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07-15
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07-12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10-22
企业文化≠老板文化10-28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05-24
旅游文化文化产业06-23
地产文化与文化地产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