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功能定位

2024-10-21

政府功能定位(共10篇)

政府功能定位 篇1

一、政府的概念及对政府功能的理解

政府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机构, 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 按照

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 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以政府名义发布的行政命令、行政决策、行政法规、行政裁决、行政处罚等, 在不违反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范围内, 都会产生一定的效力, 并以国家武装力量为后盾的强制执行。本文主要讨论狭义政府的功能。狭义政府指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即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

人民主权确立以来, 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政府的目的在于为人民谋福利”, 洛克的这句话最准确明了说明政府公共利益的合法代表。本文认为政府职能是政府功能的具体表现, 是从属并服务于政府功能的。讨论政府职能的目的也就在于合理定位政府功能。

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府职能的转变

“行政法的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可以不断地自我重整与自我再造, 体系受到一些内在与外在的挑战, 迫使体系一般化的工程不断地重复启动。”新中国成立初期, 特殊的国际环境和严酷的国内形势下, 我国政府只能是以单方强制行政为主, 来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 即发挥了以“惩恶”为主的政府功能。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行政环境开始改变, 社会管理职能已成为政府主要职能。但在实践时政府在社会管理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那时, 中国行政法几乎是一部管理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进入到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历史时期。政府除了为维持社会秩序而进行必要的管制之外, 主要履行的是社会服务职能, 更多的发挥着组织、管理、调控、服务社会的“扬善”功能。

现阶段的中国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服务。中国各级政府正在推行的“服务型政府、诚信型政府”, 意味着政府的定位——政府服务角色和服务意识的确定与形成, 也表明政府价值取向, 即“行政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促进人民的福利”, “离开这一点, 行政法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当代行政法是服务法, 是民主宪政塑造而成, 关注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所谓“惩恶扬善”即惩戒恶行, 显扬善举;在行政法功能的语境下, “惩恶”意为惩罚、预防违法行为, “扬善”意为落实行政奖励, 发挥善治功能。

三、如何“惩恶”

在当前我国行政领域, 政府主要通过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行为实现惩治或预防当事人违法行为及危害社会的行为。行政强制行为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 依法对公民人身自由进行暂时性限制, 或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实施暂时性控制的措施。行政强制措施包括:一, 人身的强制;二, 对财产的强制, 包括:冻结、扣押、查封等;三, 对场所的强制, 包括强制隔离、查封。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由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对不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直接强制执行包含:划拨、收缴、拍卖。间接强制执行包含:代履行和执行罚。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对行政奖励的理解

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条件和程序, 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奖励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法律手段, 引导、鼓励管理对象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发挥其在社会中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法。行政奖励是一种无强制执行力的行为, 行政奖励不具有被强制执行性, 受奖励者可放弃此权利。行政奖励的主要形式:发给奖金或奖品, 通报表扬或通令嘉奖, 记功, 授予荣誉称号, 晋级或晋职。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奖励早有规定, 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并将对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的奖励区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对受奖励的公务员或公务员集体予以表彰, 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行政奖励能否起到适当鼓励的社会效果, 还要看是否依法奖励,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部行政奖励法制定的必要性。

善恶本就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在公民眼中, 交警慎重听取辩解而没有轻易撕下罚单的行为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善”, 尽管这只是职务行为, 却也因为避免了不应有的处罚而得到认可。如果更多的行政主体都能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 也许也能有效促使中国的行政法前进一大步了。当下中国, 传统行政行为与现代行政行为并存, “惩恶”与“扬善”并存, 成长与问题并存, 无所谓好坏优劣, 只以为是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摘要:政府功能绝非一沉不变, 在不同时期因史传统与现实的影响, 政府功能也呈现不同的态势。我国政府功能正处于由以“惩恶”为主走向“扬善”。

关键词:政府功能,行政奖励,服务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政府论》 (下) , 叶启芳、翟菊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版, 第139页。

[2]田穗生:《对政府职能的理论分析》, 武汉:江汉论坛, 1998年第4期。

[3]应松年:《中国走向行政法治探索》,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第49-50页。

[4]张弘:《行政权概念冲突与重新认识和确定》,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3期。

明确政府定位 加强部门协调 篇2

我们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政府职能如何转变,如何发挥科技资源的作用,用好国家和地方的资源、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北京市进行“资源科委”的讨论也是在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且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不断学习认识到实现“资源科委”的转变,首先要运用好政策、资金、计划等综合手段。如:在委内,国际合作作为科委一个独特的资源,应该怎么发挥,在引进人才上能发挥什么作用,能落实什么样的国家政策,怎样发挥猎头公司的作用;如何发挥好各种平台的作用以及实施好专项等。

落实“资源科委”必须要明确政府定位,做到全委一盘棋,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在领域工作中,要分清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我们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不是做企业自已应该完成的工作,要从政府引导角度开展工作。

努力贯彻执行“资源科委”

不断学习提高,加强对主题计划、“资源科委”的认识。作为处室负责人,有义务给处内同志、直属机关同志、及负责联系的企业、院所宣传“资源科委”,这就要求对“资源科委”有着准确的把握。如果连自己都认识不清,那么宣传效果也不会好。因此,要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准确把握“资源科委”的内涵。

在工作中落实“资源科委”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以企业为主体和工作对象,落实技术创新主体的精神。二是以对项目实施招标的组织模式,达到政府引导优化资源的目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能够利用北京资源、整合优势力量。三是以主题计划为指导,组织重大项目,实现全委一盘棋的要求,增加宏观的竞争力。四是重点突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一个重点的技术带,组织骨干企业进行攻关。对于促进行业竞争力提高的,要瞄准共性技术,并能起到示范作用。具体方向和原则,应按照“需求驱动”的方式组织专人研究。

在项目组织中落实“资源科委”的几个具体做法

突出重点,支持重点领域。按照“适度发展北京现代制造业的精神”,做强电子信息,做大汽车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业,对北京重点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推动行业、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是帮助解决大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技术,采用招标的模式实现资源优化。作为大企业,创新是发展的必要动力,作为政府部门,应是企业实现创新、促进地区科技力量整合的一种资源,使企业自主创新受到资金、奖励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实现以大带小。二是通过抓共性技术及典型示范来推动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作为行业的发展,需要有共性的关键技术支撑,这也是科技资源在行业服务中的具体体现。

对“资源科委”进一步的建议与思考

还有一些问题正在思考,不是很成熟,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探讨和落实,在这里拿出来与大家讨论:

深入理解企业为主体的内涵。如何推动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科技工作的具体原则和落脚点是什么,如:对于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我们应该如何来推动。如何运用工业设计、竞争情况、信息化等手段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对企业项目支持的强度、模式。如:我们重点支持研发阶段还是产业化阶段,对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有什么要求,对外资企业有没有明确的政策界限等等。

如何运用好资金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北京地区共投入研发经费318.9亿元,北京市科技经费约为17亿元,如何发挥这些研究资源,为北京市建设服务,同时应加强支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力度。

政府功能定位 篇3

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 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 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 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王元龙, 2000) 。国家安全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又包括国家金融安全、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和国家产业安全。其中,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 经济信息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环节, 而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国家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保障国家经济正常、有效地运行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然而, 在我国国家金融安全保障体系中, 政府审计要不要发挥作用、能不能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这些问题以往的研究不多。我们认为, 国家金融审计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府审计是国家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审计能够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二、政府审计和国家金融安全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 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 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政收支, 进行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在1995年和2006年的修订中将立法的目的规定为:“为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 维护国家的财政经济秩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一规定将政府审计的服务对象直接界定为国家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赋予了政府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审计的权利, 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超过50%, 以及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50% (含) 以下, 但是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 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一方面, 通过政府审计监督和规范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 保证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防止金融系统的极端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 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监督, 可以披露真实、客观的国家金融运行的信息, 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服务。通过对政府审计中发现问题的分析, 评价国家金融安全程度, 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国家金融政策, 降低金融风险, 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现任国家审计署总审计长刘家义指出, 现代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 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 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 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 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 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正是由于现代政府审计的这一本质的要求, 决定了政府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的金融安全, 保障国家的利益, 保护人民的利益,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 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我国的金融安全是我国政府审计的主要任务。

三、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政府审计要介入国家金融安全的维护中?这一问题是做好国家金融安全审计工作的基本问题。社会契约理论认为, 政府源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指政府及其行政行为一旦存在于社会公众的期望中, 就必须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权利和义务是政府与社会之间契约的结果。政府必须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 这其中当然就包括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特别是要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民主政治观”认为, 民主政治是指民众享有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然而, 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 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只是一种原则, 人民不可能全部参与管理国家的具体事务, 只能将这种管理国家的权力交给一个机构———政府, 这使得政府成为人民行使权力的主要代理人, 由此, 人民和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人民是委托人, 而掌握行政权力的政府则是受托责任人。为了确保民主政治, 防止权力滥用, 人民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使受托实施国家行政权力的少数人的行为符合人民或国家的利益。社会契约论和受托责任观构成国家金融安全审计的理论基础。

政府履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职能时效果怎样?这需要代表人民利益的独立审计机构来评价。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存在政府“失效”、信息不对称以及官僚主义行为, 政府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往往受到很大的制约, 这更需要政府审计发挥其重要作用。首先, 政府失效使得有关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政策和措施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其次, 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难以制定有效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政策。政府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 并不直接参与国家金融安全决策和政策实施。但是, 政府审计是整个国家金融安全保障体系中监督保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四、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的功能定位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的功能定位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这三个层面进行相应的功

(一)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宏观层面的

1.政府审计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免疫防御”也称为“抗感染免疫”, 主要指机体针对外来抗原 (如微生物及其毒素) 侵袭的免疫保护作用。目前, 对我国金融业进行业务监管, 具有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职能的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四大监督机构。财政和税务部门可以对金融行业和企业进行专项业务工作检查, 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对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管部门相比, 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法定的依法审计活动, 及时发现和抵御各种违法犯罪分子的侵蚀和腐败行为, 维护宏观政策的安全性和法纪规章的严肃性, 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和发展环境, 从而实现“保护”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 政府审计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系统具有系统

2.政府审计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系统的“免疫预警”功能

政府审计对金融系统的宏观预警功能是政府审计对宏观金融运行实行全方位的监管, 旨在分析研究金融与财政、物价、经济的相互关系, 发挥早期预测报警功能, 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依据。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计署审计长都要对上年的政府审计工作做政府审计报告, 将去年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汇报给国务院, 就政府审计中发现的重大审计问题做出具体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 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把握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中观层面的

“免疫自稳”是指免疫系统能及时识别、清除体内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但对机体正常的细胞不发生攻击, 以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的“看门人”, 有义务及时和准确地发现我国国家经济体系中的“损伤”和“衰老”的经济细胞体, 并及时报告国家经济各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 政府审计有权对我国的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进行审计, 并公布相应的审计结果。

(三)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微观层面的

“免疫监视”是指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影响, 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 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此类复制错误或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保护正常个体的系统功能。经济监督是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审计主要通过审计、检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运行;检查受托经济责任人忠实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借以揭露违法违纪行为, 制止损失浪费, 查明错误弊端, 判断管理缺陷, 追究经济责任。政府审计机关通过依法严格执行政府审计, 对审计中发现的制度性缺陷和问题进行反馈, 比如, 问责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 促进对相关制度进行创新与重构, 从而促进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财政财务等财经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 2008, (3) .

[2]刘英来.用“免疫系统”论指导审计的科学发展[J].审计研究简报, 2008, (17) .

[3]沈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8, (6) .

[4]宋常.“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1) .

集团总部功能该如何定位? 篇4

不少国内集团仩业,要么总部:“想管却又没有能力管”部部成了摆设,要么“大统一”,所有的财权和人事权都收到总部,下属子公司事事都得向总部“请示、汇报”,效率低下;要么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据美国ConferenceBoard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44%的公司总部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是什么,可见总部的存在价值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中国的集团公司发展历史不长,集团总部的功能定位更是一个新问题。

集团总部定位的本质

集团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为集团整体创造合理的附加价值,为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集团总部定位的本质是应为集团整体提供附加价值。

集团总部提供附加价值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五大职能来实现:

1、领导:包括制定集团战略方向,管理集团业务组合,建设集团企业文化,建立集团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确定并实施重要的投资并购活动,创建集团共同的运作政策、标准和流程,培育集团核心竞争力。

2、绩效获取:包括审核批准下属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考核下属企业的绩效,监督和管理下属公司的财务状况,管理集团品牌,监控集团的运营风险。

3、资源调配与整合:包括制定和实施下属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机制,整合资金管理、市场营销渠道和供应链,核心人才和能力的培养。

4、关键的公司活动:包括股东关系管理,对顾客、供应商、中介机构、协会、政府等公共关系管理,集团危机管理。

5、为集团公司运营提供服务和专家支持:包括提供各种共享服务、信息技术支持、质量标准、保险、养老金管理、人事财务处理、政策咨询、教育与培训、国外服务。

上述五大职能在不同的集团进行总部定位时,其侧重点和重要性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和产品成熟期的公司,其领导职能将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整个公司需要维持现有市场地位的稳定并谨慎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快速扩张的公司,其下属公司对总部的领导、资源调配和内部服务等职能的需要更加迫切。而对于用行政划拨方式组建起来的集团公司和“先有儿子,后有老子”式的集团公司,首先需要的总部职能是提高服务,这样才能够使下属公司更加明确地感受到总部存在的价值,增加整个集团的凝聚力和下属公司的归属感。具体怎么进行总部定位,还需要对集团总部的基本功能定位进行分析。

集团总部基本功能定位分析

在这里介绍两种集团总部基本功能定位分析的方法。

方法一是从以下四个要素来单独考虑集团总部该如何定位:

1、集团公司所拥有子公司的股份。产权关系既是界定集团与子公司关系边界的基础,又对管控模式选择产生制约,它是总部基本功能定位分析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对一个全资的子公司和一个相对控股的子公司,集团公司在管控权限上的可选择空间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集团公司拥有子公司的股权与总部可选择的权限空间是呈正比关系的。

2、战略定位。作为战略重点的子公司,在总部的能力与资源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总部可以集中更多的权限;而有些非战略重点的子公司,集团公司可能会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总部实行分权,在有限的资源配置前提下让市场逐步淘汰这些子公司的业务。战略定位的影响还会体现在总部可以在战略性资源的经营上考虑自己的功能定位,例如战略性业务的孵化、品牌资源的经营控制、技术资源与资质的控制等等。

3、业务相关性。业务相关性是影响总部功能定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业务相关性的强弱与总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子公司之间业务相关性越强,子公司之间战略协同性的要求就会越高,总部发挥协调与控制的功能越多,总部需要集成的功能也就越多;反之,总部发挥协调与控制的功能越少,这时总部的定位应该重点放在其他的功能上。

4、集团组建背景与发展阶段。不同组建背景与发展阶段的集团,其总部所拥有的管控能力与资源条件、企业文化等因素都是不同的,这将直接影响到母公司总部的功能定位。例如我国一些国有企业集团组建的本身是完全的行政撮合,导致了部分企业的总部在子公司运营控制能力及资源支持上暂时都不具备有利条件,出现“想管却又没有能力管”的现象,这时候总部功能定位上的暂时分权也是“无奈之举”;而在文化没有得到有效融合的时候,盲目地追求总部管控的理想状态确实是行不通的。

方法二是结合集团管控模式来考虑总部基本功能的定位。

集团总部的定位与集团管理模式是互相关联的,在确定集团总部定位的同时,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也呼之欲出(如下图),因此结合集团管控模式来考虑总部功能定位可以使二者相得益彰,发挥更大的效用。

从上图可以看出不同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采用财务管控型的集团公司,其总部集权程度低,集成功能较低;而对于经营管控型的集团公司来说,总部的定位则刚好相反。

根据Conference Board公司的调查,未来公司总部的功能将有以下的变化:(1)总部的服务功能将大量外包,以提高总部的成本效率;(2)部分总部的功能将更加强化,如高管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经验交流和战略规划;(3)总部弱化在研发、质量、营销等方面的功能,使之更加贴近市场和客户需求;(4)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为下属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5)强化总部的影响力,即总部在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同时,应给下属公司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集团总部定位要考虑其发展阶段,因此集团总部功能定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集团自身情况和外界的条件进行调整。

政府功能定位 篇5

(一) 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任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都难免或多或少的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在一个庞大经济体出现危机时, 这时就需要国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改变扭转这种局面, 从而改善经济的下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因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 那么经济就会持续下滑, 接着就会波及到人民的就业, 国家的发展, 从而使社会陷入不稳定, 严重的话还会引起社会动荡。就像前几年的金融海啸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 但我国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受到的冲击就相对减少了很多。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 调控市场经济, 使其稳定运营发展, 是任何机构或者单一市场都无法取代的。

(二) 政府的选择功能

政府, 是一个拥有强大经济支持, 法律支持的整体。它拥有着其它任何单一市场都不具有的人才凝聚和组织分配能力。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政府从始至终都充当着一个, 为市场选择一个优秀的项目, 选择一个优秀的市场平台的角色。在这个选择过程中, 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对项目进行前沿风险评估, 经济利益回馈评估。同时, 政府还能通过调差, 了解整个市场的需求, 以及各方面的运营情况等。所以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政府始终为市场充当着一个指南针的作用, 指引市场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持续运营发展。

(三) 政府的信息搜集能力

在信息搜集方面, 恐怕没有什么单位或者单一的市场比政府更具有强力的信息搜集能力了。在市场运营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可以通过对整个市场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从而得出市场运营的情况。国家的内部调控策略, 政府也是最先知道的。凭借其强大的资源, 和各方面的支持, 政府总能在一切风波冲击市场经济之前得到消息, 从而进行相应的预警提示, 以及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以致于使市场不会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受到突如其来的冲击。比如世界各地的局部战争, 地震, 海啸以及其它大国一些强硬的政策, 这些都可能对国内的市场造成冲击, 使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甚至停滞。而且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机关, 收集来的信息自然是比民间任何一个单一的市场或者其它机构更加具有可信度。其公布的信息也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政府从收集信息的手段, 来源, 以及其可信度都是社会公认的。它们搜集的这些信息同样也会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以政府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也是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商法机制中市场的能力

(一) 市场的识别功能

市场作为一个直接与经济接触的整体, 具有着其独特的识别能力。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或者未知的主体时, 它们都需要对它进行了解, 判断和分析。了解它的背景和整个体系, 判断它是否能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 分析合作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 合作风险, 利益收入, 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 从而决定是否与其合作。所以作为第一线直接与经济接触的一个整体来说, 市场的识别能力相较政府而言, 也更加准确明了。同样这也反映出, 市场的识别能力左右着市场经济以后的发展。

(二) 市场的反应能力

市场始终与经济的增幅存在着紧密联系。市场的反应往往需要通过对整个市场主体作出判断和通过以往经验来获得。虽然它不像政府那样明确和及时。但他的反应在不少时候显得更加强烈。比如说, 对于一个企业人事问题, 政府可能就仅仅是一个警告, 但作为市场很可能就会涉及到法律诉讼层次上面。再比如, 当公司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影响到消费人群时, 政府则会下令其整顿改正, 但市场则截然不同, 随着公司声誉的下降, 人们就会对该企业失去信任, 从而减少甚至不再购买该公司产品。接着该公司的产品将会难以在市场上生存下去, 这样公司就会面临倒闭的风险。所以, 在反应能力方面, 市场往往比政府来的更加强烈和严苛!

三、政府在商法机制中定位的转型

(一) 政府由主导转向配合

在我国的商法建制过程中, 很多都是根据经验判断来确定的, 这样也就注定了商法体制的不完善。在很多时候政府的干预已经超越了法律约束但却得不到管制, 这样就会影响到市场的自身调配。市场作为一个直接反应经济的平台, 相比政府而言市场更能通过自身的判断和分析去确定项目进行与否的必要。所以政府应当由主导地位转向辅助地位, 配合市场企业的决策和发展需要。从而最大化发挥政府作用, 兼顾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 政府从调控功能方面由直接变为间接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至关重要, 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想正常运行就需要优化和完善当前的商法体制, 完善商法体制方可对市场经济制度进行约束。目前我国商法建设中对经济市场调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政府对这些法律规范的调控并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要想让政府在经济市场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就需要树立正确的理念, 合理的处理好当前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健全当前的商法机制, 确立政府在经济市场中的功能定位, 将商法作为建设的重点, 提高约束力。

摘要:虽然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是我国在诸多法制建设方面都还不完善, 可以说是有很大的纰漏。比如, 我国的商事法律自建立以来就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研究, 结合理论实践来逐步完善商法体制的改革以及建设。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与市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就是通过结合理论实践, 社会经验来探讨在商法机制中政府与市场各自的功能定位来阐述的。

关键词:商法机制,政府市场,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岑峨.我国劳动关系集体协商的法律机制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40 (4) :58-62.

[2]马明贤, 马茂青.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视野下的中国商事传统——论中国现代商法构建和完善[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0 (2) :129-134.

[3]王梦竹.浅谈中国商法的构建[J].劳动保障世界, 2013, (16) :176-176.

政府功能定位 篇6

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中国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自2004年以来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其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金融市场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为:农业信贷风险高、收益低;农业信贷季节性强;借款金额小;农民缺少抵押品;农村金融生态恶化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就决定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高,金融机构在贷款上难以取得规模效应,与资金需求相对应的是中国农村资金供给稀缺,资金的瓶颈约束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信贷回收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评估难度大,贷款回收率低,损失较大。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导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方面必然出现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派别,这些理论派别从自身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解出发,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路径提出了不同的设计,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构建中的作用。

二、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理论与政府定位

如何看待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作用,传统理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第一种理论是农村金融管制论,该理论对于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持全面肯定的态度。由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高,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动力,因而政府应该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农村金融管制论的政策主张是: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市场,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的非盈利农村金融机构,维持低利率水平,为农村居民实行定向的信贷服务和指导性贷款;同时,严厉打击高利贷等各种民间金融活动,对地下钱庄、标会等民间金融机构强行取缔,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低利率贷款排挤民间金融。

金融管制政策对于中国20世纪50年代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管制政策的负面效果非常明显。首先,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投入资金有限,缺乏对农村储蓄的动员机制,不注重挖掘农村内部的资金筹集能力,从而使得资金供给短缺,农民的资金需求受到极大限制;其次,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利率导致有限的资金不能充分有效利用。那些能以低的贷款利率得到资金的借款人会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项目,低成本的资金会使他们不会过分关心资金的收益率,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偏低;第三,过度管制的农村金融市场容易产生权利寻租,滋生腐败;最后,在供求方面都受到抑制的情况下,政府管制型农村金融政策使得贷款回收率低,金融机构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极大地影响了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同时,当政策性信贷资金被更多地视为一种补贴或拨款而不是贷款的时候,导致较低的还款率,进一步破坏了金融生态环境。多年的农村金融管制政策并没有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第二种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理论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麦金农和肖两人于1973年创立的金融发展理论是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基础。麦金农和肖在批判传统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他们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所谓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以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自然排斥政府的作用,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此而衍生的政策含义是:主张政府最好不要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应该由市场决定,应注重从农村内部筹集资金,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农村信贷的回收率。对于民间金融结构,政府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监管与引导并重,促使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反映,它是对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执行的政府干预政策的一种反对,而这种干预曾经得到正统经济学理论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双重支持。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新兴市场国家所爆发的的一系列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开始反省完全的经济自由主义和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时注意到政府的适度干预对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农村金融市场管制论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实质上是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农村金融理论领域的反映。凯恩斯主义主张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政府主动在宏观上管理经济活动,强调微观经济要自由,宏观经济要调控;而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起源,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活动能够自我调节,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

三、政府介入现代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不完全竞争理论和不完全信息理论的视角

传统的农村金融理论看待政府的作用不是过于积极就是过于消极。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论和不完全信息论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斯蒂格利茨认为,金融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金融信息呈现出公共产品的性质和外部性特征[2]。金融信息的公共产品性是指金融信息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比如,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信息、盈利能力信息、现金流量信息以及股东权益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债务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显示出明显的公共品的特征。公共品供给的增加只能由政府来完成,金融公共品供给的不足必然导致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金融机构知道自己没有处于监督之下,或者知道公众的监督成本过高,金融机构可能采取冒进行为,利用杠杆效应,投资于高风险项目,这样可能损失投资者或者存款人的合法利益;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任下降,从而减少投资或者将投资从金融机构转向其他领域,最终使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减少,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政府都有着私人部门不具备的优势:第一,金融信息具有公共品性质,而私人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来监督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依赖私人部门提供这种公共品是无效率的;第二,金融信息作为公共品具有自然垄断性,因此这些信息服务上就不可能存在有效的竞争,私人部门便难以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而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结构设计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第三,政府在信息监督方面的优势还在于政府具有强制力量,政府可以强制公司披露信息,可以对不完全的披露和欺诈性的披露进行惩罚。

政府介入金融市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是金融行为中的私人成本或私人收益向金融行为中第三方溢出的外部经济效应。当金融行为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就形成金融正外部性。反之,当金融行为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产生金融负外部性。比如,金融机构在对借款企业贷款的时候,需要审阅借款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等,借以来评估给企业贷款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给企业贷款以及贷款的条件,该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这一行为支付了成本,所以该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这一行为本身就对其他金融机构传达了有价值的信息,即其他金融机构可以“不劳而获”地获得该有用信息,这就对其他金融机构产生了正的外部性。此外,金融机构是以负债资金为主进行经营活动的,资本充足率在8%左右,资产负债率约为92%,远高于非金融机构常见的50%的资产负债率。所以,即使金融机构破产,其私人成本相对于资产损失和社会成本也是相当小的。出于对金融机构重要性和危害连动性的考虑,在金融机构发生危机时,金融监管部门、存款保险部门、政府部门常常注资解救,这时社会成本包括资产损失和解救资金,形成金融负外部性。

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市场缺失与市场不完全的情形,市场失灵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金融市场中市场缺失和市场不完全的原因在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金融中的道德风险是指资金短缺者获得资金盈余者提供的资金后,违反合约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结果的融资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后果是导致贷款的信用风险,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贷款人往往也会选择不发放任何贷款。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源于信息不对称,即一方往往并不能掌握对方足够的信息,从而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意味着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高昂,高昂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方面,政府具有明显的优势,政府可以强迫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强制性的保险方案和风险分担,以此降低逆向选择对金融市场造成的损失;同时,在缓解道德风险方面,政府可以凭借政府的权威强制金融机构和厂商进行全面有效的信息披露,以及通过更广泛的非直接控制工具来达到减少道德风险的目的[3]。

农村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具有金融市场的共性,而农村金融市场又有其特殊性。前面所述的不完全信息、外部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更为严重。由于中国农村生产和投资行为的高度分散性,加之中国信用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关于借款人系统的信用记录,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性比一般的金融市场更为严重;农村金融市场也是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地理上的分散性,作为借款方的农户或农村企业不可能自由地选择金融机构,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某个区域有一定程度的天然垄断性;总之,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失灵,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是必要的。

(二)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是由一系列正式约束、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正式约束又称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由公共权威机构制定或由有关各方共同制定,正式约束具有强制力;非正式约束又称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观、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是对正式制度的补充、拓展、修正、说明和支持。非正式制度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内心行为标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诺斯认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二是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当事人的利益及其选择的结果。三是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它不能针对某一个人,制度在发挥作用的群体中,通常是共同的知识。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或激励而得以贯彻,由此将人类行为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制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为经济提供服务;三是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四是提供激励机制。所谓激励,就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制度,应明确界定行为主体获取与其努力相一致的收益的权利。

制度是一种稀缺性资源。也是一种“公共品”,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制度是一种公共规则,它是无形的,是人的观念的体现以及在既定利益格局下的公共选择,可以表现为法律制度,或者表现为规则以及习俗等。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有政府、团体、个人三个层次。其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政府制度创新通常是成本交易最低的创新形式,因为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具有强制优势、组织优势、超脱优势、效率优势。政府是一种最为关键的生产性资源,它本身就是制度的载体和基本的存在形式,作为制度的化身,其制度供给的不足或低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制度创新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主要是源于制度的缺失。农村金融制度是稀缺的公共品,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农村金融制度供给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中国,政府不仅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且它还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它能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约束非政府主体的行为,在提供制度安排上,政府凭借其权威和强制力具有强大的优势,可以降低制度安排的成本,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还可以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强制性制度安排必须通过政府的强制来实施,而诱致性制度安排也要通过政府放松管制才能实现。政府在提供制度安排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协调推进农村公共财政改革与农村金融改革

在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城市和重点项目,导致财政投入在城市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财政在农业中的支出比例由1998年的10.69%下降到2007年的8.22%,财政支农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4]。因而,为了扶持农业部门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实际上承担了部分财政职能。政府财政职能的缺位,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承担了部分财政职能,而不是真正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混同处理加剧了机构治理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而治理失败必然导致严重的财务困难,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首先是要区分农村公共财政和农村金融的边界。

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既不能让公共财政发挥商业金融的作用,也不能让商业金融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各种金融机构的属性也是比较明确的,但在实际上我们常常混淆它们的作用,实践也是如此。本该属于政策性金融的事情,往往由商业性金融来实施,结果造成政策性金融不做政策性金融业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却依然有一定政策性业务,商业金融业务也受到影响。追根溯源,就在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功能定位存在问题,特别是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边际问题一直处于模糊状态。一般来讲,政府财政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运用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投资,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性金融起一定的辅助作用。而商业金融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而不应该插手,商业性金融要在农村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关键是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尽可能降低监管和运营成本。

(二)建立多层次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要突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瓶颈,解除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就必须正视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现实,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造竞争性金融秩序。在农村市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5]。

1. 改革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明晰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农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农行应该充分发挥其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当扩大业务范围,在粮棉油流通领域的基础上,延伸服务对象和扩展服务内容,可以将服务对象延伸到农业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企业,还有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大农场。同时为配合业务范围的扩展,可以借发行金融债券、增资扩股等形式增加资金来源,增强支农的资金实力;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降低不良贷款率比例,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大方向,因地制宜,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增强和完善其服务功能;改变邮政储蓄“只吸储不贷款”商业模式,遏制邮政储蓄“抽水机”的功能,按照商业化原则,完善激励机制,加快资金回流农村。

2. 规范农村现有的非正规金融组织。

中国现存的民间金融形式主要有民间借贷,各种形式的合会,农村合作基金会,民间集资等。民间金融为缓解农村资金供给、满足群众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民间金融在资金融通、利率、风险、金融监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对于民间金融形式,政府要因势利导,区别对待。要坚决禁止和取缔非法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法金融活动,使地下金融浮出水面,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合法化;合理地引导非正规金融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等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农村民间金融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政府应该尝试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限制,因势利导地在农村建立起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民营商业银行。

3. 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

理有效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增加微型金融组织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法律和框架结构,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来说,稳健的法律、完善的监管框架和良好的金融生态对于建立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是非常必要的。中央政府应该从全局出发,制定宏观政策来激励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地方政府则在建立农村金融生态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关于抵押物的使用。

中国农民获取贷款难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抵押物。农民拥有的土地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产权,不能作为抵押品获取贷款;农民的个人房屋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难以真正作为有效抵押品;农业生产资料一般难以再次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往往不被接受为抵押品。因此,政府应该改革和完善担保交易法,放宽对担保物担保的法律限制,允许在没有司法干预的情况下取得所有权和出售抵押物。此外,政府应当积极探索解决农户抵押贷款难的新途径。比如,可以积极发展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农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农户”的“四位一体”经营模式,有效地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

2.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信用环境在金融生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用制度是否健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如何,失信、违约的责任是否真正得到追究,是影响金融生态的关键因素。发挥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建立覆盖全部企业、个人的诚信数据库,将农村信贷纳入全国信贷登记系统,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完善失信惩戒制度,对违信失约行为给予必要的制裁,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三是推进司法机关依法行政,有效保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四是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诚信文化,为建设诚信体系塑造良好宏观氛围。

3. 改革现有的监管体系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中国现有的全国统一的监管体制难以适应各地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过于集权的金融监管不利于自下而上的金融创新。一方面,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集中监管成本过高,监管当局偏好于用监管大型金融机构的方式来监管其他的金融机构,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受到压缩,不利于竞争性金融市场的全面建立;另一方面,从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看,监管应主要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作用,垄断性的监管体制有可能将地区金融风险或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集中到中央一级,反而容易形成系统风险。为建立多样化、有序分层的金融体系,有必要创新监管模式,实施中央和省两级的分级监管,分级监管有利于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鼓励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创新,还可以分散金融风险,最终达到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目的。具体而言,改变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要尊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不干预其正常业务经营;规范执法部门的工作行为,客观公正地处理各类金融案件,公、检、法部门在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纠纷时,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坚持依法办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国家应制定相关法案,成立存款保险公司,强化其担任机构清理人的权限以及处理问题机构的功能和模式,以迅速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实行强制投保制度,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基金对农村金融的稳定作用。

5. 为了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政府应该加快建设

农村金融支付系统,为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汇兑和清算提供服务;实施差别化的存款准备率政策、税收减免和融资便利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再贷款力度,降低同业拆借市场的高门槛限制等。

五、结论

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别于发达国家,由于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自身特殊性,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现象显得更为严重,主要体现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市场分割性、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因而政府适度的干预农村金融市场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坚决不要干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政府应当供给更多有效的农村金融政策来规范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该协调推进农村公共财政改革与农村金融改革,合理区分农村公共财政和农村金融的边界,不要混淆两者的作用,让公共财政和商业金融各施其职;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有金融机构,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形成多层次竞争的金融体系;政府应该完善抵押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诚信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特征,改革现有集中管理的监管体制。此外,政府也应该实施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存款准备率政策等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R.J.Arnott&J.E.Stigilitz.Externalities in Economies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 Marke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1986.

[3]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金融与保险,2005,(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9.

政府功能定位 篇7

1.根据本文提出的问题, 我们将就政府经济中两个重要的经济形式展开论述, 即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其中前一问题涉及到公共层面, 包括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要, 国家的职能与需要等方面阐述了当代政府在市场经济整个发展过程的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最一般的角度, 企业经济代理以及政府层面的行政代理等角度阐述了实施政府经济监督的必然性与意义所在。当然监督是需要成本的, 在文中我们从产权角度涉及到的外部监督以及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

2.对于国有资产, 即后一问题, 文章主要通过与国外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对比, 对国有企业经济监督问题进行了现实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政府经济制度的安排与改善的方法。国外的国有企业要远比我国的国有企业历史长, 实践经验上要比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丰富的多。其中俄罗斯是继承了前苏联的模式, 前苏联的国有企业应该是全世界的前身与样板, 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组建受前苏联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就是法国, 这个资本主义世界里的薄弱链条国家,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国家某些特征的国家, 法国的国有企业也是做的最大胆, 最开放的一个国家, 法国政府对于国有企业政府经济一直都是持支持的态度。我们通过对国外的国有企业的考察与学习, 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与企业改革提供好一点的方案与战略。

二、政府经济中政府涉及的领域以及政府的角色

一直以来, “双重经济”这个名次都是我们谈及政府经济时候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对于政府经济的监督, 本文就是放在“双重经济”这个大框架里展开的。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在经济市场里一般都会涉及到这几个领域:第一个就是行政代理, 这个是非市场的, 是政府通过自己的权力介入的。与第一个对应的就是市场下的, 即市场中的经济代理。这个与第一个领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但也有着区别, 比如与第一个相比, 市场下的经济代理是政府通过经济程序, 对国有企业以及经济市场进行管理, 并且形成了相关委托管理部门。公共产权, 我们会在文章中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这个名词详细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政府以及政府所管制下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与地位。文章研究国有企业以及政府经济的目地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通过“双重分析”, 提出国有企业监督机制改革的安排, 对于政府经济中会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又更好的应对。本文对政府经济的研究目地也是很明确的, 提高政府经济, 即文章尤为看重的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 增加市场竞争力, 稳固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三、对政府经济相关领域里做详细的探索与研究后得出的一些理论

1.政府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补充

公共产品享受的无差异性和非排他性, 即政府经济具有一种公共的特性。从古至今, 公共产品都是一直存在的, 从秦汉时期的驰道, 唐宋的大运河, 到今天的高速公路, 城市公园, 以及动物保护区这些都是公共产品。这些东西是不会因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社会形态越发先进, 公共产品就越发的重要。这些公共产品直接提供的一方就是政府, 但是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经济, 国有企业。中国宇航航天事业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公共产品, 但是私人是不可能承建的, 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国家出面, 通过大型投资, 来兴办宇航事业并通过国有企业的形式来运行这样一种公共产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 公共产品是社会必须的, 政府经济, 有企业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既然存在是合理的, 那么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2.政府经济组织效率不高, 缺乏动力以及创新性

政府经济要履行好公共产品的受托责任, 就离不开公众, 上级, 国家等多方面的监督。一个国家的政府是这个国家的形象与代言, 我们国家的政府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 是国家大小事务的代言人, 处理国家社会发展上的大小问题, 代表人民行驶公共权力, 代表人民执行社会事务, 为广大人民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 人民要向政府交纳税,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委托的关系, 政府实际上就是人民委托来管理国家的代理人。根据西方启蒙思想的观点, 这就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

3.这种委托代理的特点很明晰

财产拥有者将个人的财产交给委托者管理, 即人民将自己的财产交给国家政府来处理, 当然, 政府不是仅仅把这些财产收藏起来, 那样财产会随着时间而贬值的, 所以政府就会委托下一个级别的机构对收纳的财产进行处理, 也就是将这些财产再次融入到社会中去, 即投资, 盈利。这个下一级代理机构其实就是政府机构下的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拥有来自政府的大量资金, 也就是说, 国有企业不缺钱, 在这种情况下, 国有企业就缺乏忧患意识, 很大程度上缺乏积极性, 缺乏活力, 从而违背了经营的初衷。加上委托者即政府与代理者之间权责不统一, 信息不够畅通, 代理者即国有企业会出现损害委托者利益, 谋取个人利益, 背弃契约的事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建立一个有效的, 能够严格执行的监督机制。这个是对于外部, 对于政府和人民而言。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就要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4.从内部和外部这两个方面一起努力, 有效的提高共有企业的积极性, 竞争力以及生产效率

可以这样说, 内部的作用是企业自身应该探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这个课题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委托者和被委托者之间的契约以及代理关系, 内部的机制改革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利益一致的目的, 让国有企业自己认识到自己才是企业的主人, 将企业的发展好坏与企业经营者挂钩。外部的机制则体现了政府经济的特点, 虽然说人民才是真正的委托者, 但是单个的人的威望是微乎其微的, 通过政府, 人民的权力就得到了集中, 然后政府通过这种权力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操控, 达到更大的利益。当然, 这个之所以说的是外部监督, 是因为政府是不能代替代理者进行内部激励, 原因我就做一些简要分析。政府是一个国家管理者, 政府的管理成果是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的, 或者说是根本不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 也就是说, 在这个大环境下, 我们是不能用调节薪金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还有就是, 从时代特征看, 政权分离是这个时代永不衰落的口号, 政府不应该直接或者过多的插手企业内部的机制改革与调整。所以, 从内部而言, 政府是不应该介入的, 政府的作用侧重于外部, 即监督上。

四、政府经济改革与体制完善的困难所在

1.政府经济的改革之所以有很大的难度, 是因为政府经济具有双重性, 具体解释就是, 政府一方面要让国有企业发展的很好, 就是要管理起国有企业, 而在另一方面又不能直接的介入国有企业, 这就制造了很大的难度。使政府经济最大的载体国有企业的监督整治显得异常复杂。当然政府经济是具有多重性的, 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级别, 国有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 政府作为一个外部的监督人, 要对国有企业的进程做及时的考评与评价, 基于此, 国有企业要贯彻政府的一些积极的政策, 可以说, 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经济形的政府。

2.实际上, 不仅仅行政上会出现一些贿赂以及腐败, 国有企业也存在这种情况, 国有企业与政府机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这就增加了政府经济改革的复杂性与难度。这种难度与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政府所委托的代理者身上以及道德风险。还值得补充的就是一旦机制改革不合理, 当政府经济运行不景气时, 政府委托的代理者就会竭力维护自己的财产, 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会背弃政府与人民之间签订隐形契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制造了很大的矛盾。

五、结语

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困难重重, 但是这丝毫不会成为政府经济体制完善的借口, 政府经济的不足会永远存在, 也会被永远的研究与改革。

摘要:从经济发展放眼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市场, 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仍然是两个强劲的对手, 政府经济从未因为某些原因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可以说,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政府经济也是一个不能被淘汰的市场模式, 尽管政府经济存在着生产效率低, 资源浪费, 竞争力不高的问题。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 怎样才能提高社会的资源配置, 怎样才能让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当然, 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完全被解决掉的, 因为政府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也在全世界长久并且大范围的存在, 只能够被改善, 而不能彻底的被杜绝。本文就认为政府经济就存在着监督以及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 下文就所叙述的问题做一些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政府经济,监督理论,监督机制,国有企业,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2]杨瑞龙, 周业安.论国有经济中的多级委托代理关系[J].管理世界, 1997, (1) :106-115.

[3]黄群慧.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初探 篇8

1. 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含义及原则

物流园区的功能指的是构成物流园区的各个子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 这些能力通过有效整合而构成物流园区的总功能。物流园区的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 具体业务功能及社会功能。具体业务功能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咨询、辅助功能等;社会功能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区域整合及产业提升等。园区功能的实现首先取决于物流园区的合理规划和设计。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具体业务功能的定位。

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就是根据市场需求, 通过分析现有条件确定其主要服务对象和提供何种物流服务功能要素的过程。功能定位是物流园区系统规划工作中的首要环节, 决定着物流园区的发展方向, 并进一步影响到其他工作, 如选址和园区设施布置等, 决定内部的设施要求和相应的规模。从一定程度上, 功能定位直接关系到物流园区的发展前景, 决定其生死存亡。

物流园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 它的整体效率依赖于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有机协调与配合。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应以满足物流服务需求并实现园区总体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因此, 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应遵循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达到高起点高水平要求、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具有良好的可调整性、达到系统集成一体化、符合经济性与适应性的要求、有助于培育物流核心企业联盟等原则。

2. 影响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要素

2.1 物流需求

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在空间、时间和费用方面的要求, 它涉及到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物流需求分析是将物流需求与产生需求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

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要根据城市或经济区域物流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结果来确定的。因此, 物流需求分析是确定物流园区功能的重要依据, 它是进行物流园区功能定位考虑的首要因素。

区域物流需求的构成要素是十分复杂的, 主要包括物流需求的数量、时间、空间、结构和层次等。做好物流需求预测就是分别对这些要素进行预测。

(1) 物流需求的数量。物流需求的数量是指在区域物流规划中, 所在区域内以及该区域与周边区域发生的对物流服务需求数量的大小。具体的相关指标包括运输量、仓储量、配送量和流通加工量。这些数据指标的预测可以根据以往数据, 通过建立物流需求函数来计算获得。

(2) 物流需求的时间。物流需求的时间是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区域物流的需求量, 主要分析物流需求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于物流需求量的大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 应根据经济发展规模和预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分析在不同时间阶段对物流的需求量。这种波动可以通过统计学中的预测方法包括定性法、因果法、时间序列法来获得。

(3) 物流需求的空间。物流需求的空间是指在同一时间段, 不同局部区域物流需求的空间分布, 即按照物流需求的空间分布来分析物流需求量的大小。这一指标将影响物流园区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

(4) 物流需求的结构。物流需求的结构是指各物流需求之间的比率, 主要有区域内的各种物流需求比率和区域内与区域间的物流需求比率。主要衡量指标有:区域内城市居民的社会物流需求量所占全社会 (区域) 的比率;区域内各种批发市场的物流需求占全社会 (区域) 的比率;区域内生产企业物流需求占全社会 (区域) 的比率;区域内各类商业企业物流需求占全社会 (区域) 的比率;区域内与区域外的物流需求比率。

(5) 物流需求的层次。物流需求的层次按其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只向需求方提供仓储、存货、发货、运输和分拨;第二层次, 除以上服务外还参与订货处理、采购和生产计划;第三层次, 除以上服务外还帮助实现生产控制、质量控制和信息通信系统。

2.2 产业分布结构

不同的行业, 同一行业中不同的发展层次和业态, 产生的物流需求各有侧重。一般来说:

(1) 制造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较高;

(2) 零售业对快速、高效配送及流通加工的需求突出;

(3) 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对运输中转、集装箱拆拼加工、干线运输作业的需要突出;

(4) 各种会展业对快速、高效配送及流通加工的需求同样突出;

因此, 了解物流园区内或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才能准确确定园区的物流需求, 进而使得功能定位符合这种需求特点, 使园区起到整合区域经济的作用。

2.3 区域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物资流通量, 直接影响着物流园区服务需求的内容、数量、质量。各国和各地区的情况都表明, 经济增长, 物流需求量也随着增长。对物流园区所在的区域及其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与规模进行深入分析, 是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

同时, 物流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将会涉及包括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一系列区域社会发展条件问题, 这其中既需要宏观层次上政府对管理体制、市场培育、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物流存量资产整合等问题发挥作用, 也需要在运作层次上对区域城市化与中心城市现代化进程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2.4 交通区位条件

物流园区所处的交通条件和交通干线类型既是功能定位选择的基础, 也是其制约。区域物流园区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地理条件, 以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物流服务。

交通区位特征包括地理位置、综合交通条件、区域内产业结构及规模、辐射能力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带来服务的便利性, 同时, 有利于降低经济园区内企业的物流成本, 从而提高园区竞争力。处于不同区位特征下的物流园区, 其功能定位也各不相同, 一般说来:

(1) 处于交通干线密集, 运输类型齐备 (至少应拥有公路、铁路、水运、航运中的两种) 的区位环境下, 物流园区最适合定位为交通枢纽型, 因为这种交通条件最有能力提供大批量货物的吞吐、转运, 实现规模运输。

(2) 处于服务区域中公路交通密集的节点, 易于建立以物流配送、分销、仓储、供应链管理为主的区域型配送中心或城市性配送中心。

(3) 处于某一种或几种产业集聚度较高区域的园区适合定位为专业市场型物流园区, 为其锁定的行业提供专业或整合物流服务。

(4) 在邻江、靠海、机场和陆路口岸附近易发展成国际型物流园区。

(5) 航运应发挥运输速度最快的特点, 发展以航空快递货物运输、快速货物配送、鲜活货物快运为主的空港物流园区。

2.5 人才、技术条件

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与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 是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在保障。因此, 物流园区在进行功能定位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才与技术条件, 功能的定位因符合区域的人才、技术现状。

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除了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外, 还需要有前瞻性, 特别是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能够创造合理化的物流条件、有组织人力为物流合理化而奋斗的魄力。而园区建设所需要的先进的物流技术是以运输技术、仓储技术、信息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等支持的技术组合, 能够充分体现现代物流管理的技术创新, 诸如零库存、及时供货、协同配送等物流技术目标。

3. 物流园区类型的确定

根据物流园区的依托对象及国家标准将物流园区类型划分如下:

3.1 货运枢纽型

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应符合以下条件:

(a) 依托空运或海运或陆运枢纽而规划, 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运输形式或两条不同的运输干线衔接;

(b) 提供大批量货物转换的配套设施, 实现不同运输形式的有效衔接;

(c) 主要服务于国际性或区域性物流运输及转换;

注1: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机场, 以空运、快运为主, 衔接航空与公路转运;

注2:海港物流园区依托港口, 衔接海运与内河、铁路、公路转运;

注3:陆港物流园区依托陆港, 以公路干线运输为主, 衔接公铁转运。

3.2 生产服务型

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应符合以下条件:

(a) 依托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产业园区而规划;

(b) 提供制造型企业一体化物流服务;

(c) 主要服务于生产制造业物料供应与产品销售。

3.3 商贸服务型

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又分为国际贸易型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型物流园区。以港口、陆路口岸及海关监管通道相结合的为国际贸易型物流园区;为其锁定的行业提供专业或整合物流服务的为专业市场型物流园区, 以上两者都需符合以下条件:

(a) 依托各类大型商品贸易现货市场、专业市场而规划, 为商贸市场服务;

(b) 提供商品的集散、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

(c) 主要服务于商贸流通业商品集散。

3.4 配送中心型

这种物流园区是以向各个地区提供商品配送服务为存在基础的, 根据园区辐射大小的不同, 它可以分为两种:区域配送型物流园区和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它们应符合以下条件:

(a) 多种运输方式骨干网交汇的中转枢纽, 或跨区域长途运输和城市区域配送体系的转换枢纽;

(b) 城市性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 与终端消费直接相关。

3.5 综合服务型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以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务为存在基础, 一般依据交通条件、周边企业、生活群落的不同而相应地有不同的服务定位, 它应符合以下条件:

(a) 依托城市配送、生产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多元对象而规划;

(b) 位于城市交通运输主要节点, 提供综合物流功能服务;

(c) 主要服务于城市与区域运输和配送体系的组织。

(d) 通常提供一些生产、生活用品及散杂货的中转、仓储、运输、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

4. 不同类型物流园区的功能分析

不同的物流园区由于类型不同, 在功能定位上有不同的要求, 而且物流园区所能提供的服务与园区内物流企业的性质密切相关。但总体上说, 物流园区的功能一般包括基本功能、延伸服务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三个方面。

政府采购新举措急需法律定位 篇9

细则出台滞后 监管仍需加强

时至今日,《政府采购法》已经颁布十年,对于重新修订该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此,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综合处处长高志刚认为这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法律的修订过程比较复杂,但是不得不承认《政府采购法》本身的确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例如,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等新探索和新举措并没有适时补充到《政府采购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没有为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据了解,对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虽然早已实施,但其配套细则的出台却相对缓慢,缺乏及时的补充和说明。120万以下的非招标项目应该如何执行操作?谈判、询价应如何进行?仅靠《招标投标法》中粗线条地一概而过,并不能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2012年11月18日,《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管理办法》结束意见征求,但何时能够正式出台实施,又成为大家心头的一大疑问。《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自2010年1月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便杳无音讯。

制度规则不到位,必然会给执行操作带来很多困难。随着政府采购过程的日益透明,有些地方也允许供应商直接进入评审现场,对专家评标进行监督。“此举应该如何评价,我们可以有多种解读。”高志刚说,“第一,此举彰显了政府采购活动过程的透明化,完全符合政府采购透明度原则;第二,由于《政府采购法》及其相关法律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且有不允许干预专家评标的要求在先,这一措施是否具有合法地位?”如此一来,政府采购事业中进行创作和探索的人便面临着被指责和被冠以违规操作之名的危险。究其利弊,高志刚认为明显利大于弊,当前需要做的是对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重新梳理,适时对这些实践进行法律定位和详细说明,确保其合法、有效进行。

较之以往,如今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招标投标程序严格有序,供应商和采购人无缝可钻。然而,近年来验收、履约方面的问题又层出不穷。“政府采购是一个链条、一个环节,在验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里外串通、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数量不足等现象。”难道这些环节不在政府采购的监管范围内?《经济》记者不禁感到疑惑。“这就是监管不力,监管分为两种:主动监管和被动监管。经人举报、投诉之后,再去监管,就比较被动。”

据高志刚介绍,为了解决问题,各地开始加强验收管理,相继出台政策,规定验收时实行双岗制,不同部门皆参与验收,由此进行内部制衡;此外,验收时需请第三方机构——质检部门进行产品检验。“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内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高志刚看来,天津市政府采购中心的监管模式就很好地解除了这一后顾之忧。“他们积极引入外部监督,邀请落标的供应商一同参与验收。由于这些供应商对产品、市场都比较了解,与中标的供应商又存在竞争关系,邀请他们来进行监督和质检,效果非常好。”

协议竞价——防治价格虚高的新路径

回顾政府采购多年的发展,最负面的声音就是价格问题。“对此,我们不能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否则就是不负责任。价格是政府采购当中最基础的问题。要发展,前提是要先把这个问题剖析透彻,问题不明确,方法就找不对,政府采购事业不能带病前进。”面对《经济》记者的提问,高志刚如是回答。

在高志刚看来,要谈价格问题,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即天价采购和价格虚高。天价采购是指因缺乏标准而采购高标准、豪华、奢侈产品;而价格虚高则是在标准确定之后,仍出现采购价格背离市场行情的现象。高志刚进一步分析道,价格问题不能仅从表面来看,要用一个“度”来衡量。以采购杯子为例,市场价格为10元,政府采购价格为11元,对此,我们不应盲目地认为这是价格虚高。为什么同一款产品价格会相差1元?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市民购买的杯子都是直接付款,现场取走;而政府采购的杯子是厂商送货上门,先验收,后付款;市场的杯子保修期若为1年,政府采购的杯子保修期则为3年。付款条件以及售后服务的不同导致产品价格的不同,相差1元不能称其为高,但是如果相差5元,那就极可能是价格虚高。

对于天价问题,高志刚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预算管理、预算标准不到位,虽然,近两年来,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电脑、笔记本、投影机、家具的资产配置标准,但是政府采购的产品多种多样、覆盖范围较广,对此,财政部门应该及早明确各类采购产品的价格范围;二是竞争不足,例如前不久曝光的某政府采购中心,其2012年2月份进行协议供货的188款产品,直至8月份价格仍未调整,通过比较,有187款产品价格虚高于市场,其余一款已经停产。

政府微博的角色定位 篇10

一、政府微博的发展与无序状态

微博是互联网应用中的一次革命, 以其时效、方便、平等、创新为社会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政府微博自2010年2月上线, 经历了2011年“两会微博问政”之后进入快速增长期, 到2013年政府微博发展呈现井喷状态, 数量越来越多, 影响力越来越大。据《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统计, 截至2013年10月底, 新浪平台上的政府微博共有66830家。截至2013年12月份, 共有77家中央部门或其直属机构在新浪开通政府微博。预计, 微博将可能在2014年底达到97259个, 约为2013年同期的1.5倍。《2013年腾讯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发展报告》统计, 截至2013年10月, 经过腾讯认证的党政机构微博为92130家, 与2012年统计总量翻了一番, 呈现出井喷式发展。

从政府微博的发展历程看, 推动了政府部门与社会百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联系, 在为民服务, 诸如天气预报、道路出行、灾害自救、公安业务、科普传播等方方面面亮点很多, 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政府部门在百姓面前的形象。但是, 政府微博作为一项新生事物, 从开始就没有既定的标准, 所承担的角色、设立的标准和管理的方式、运行的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均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这种无序状态, 很大程度上是由微博的特性决定的。也由于微博发展时间短, 几大微博运营公司在市场发展中追求更多的是裂变效应和发展数量, 各种公关推广力量全面铺开, 导致全国各地各级政府机关微博在很短时间内一拥而上, 而后期管理没有跟上。

二、政府微博在角色定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微博的井喷式无序发展, 凸显了政府微博的角色定位问题。政府微博可以开也可以不开, 可以发言也可以不发言, 可以与民互动也可以对民众诉求不理不睬。有的政府微博什么都管, 在网上评头论足, 有的则什么都不管, 听之任之, 有的为了某种目的甚至不惜在微博上编造假信息。部分政府微博管理人员患得患失, 不敢轻易发言, 宁可采取观望态度, 使微博从开设那天起就进入沉寂静默状态。有的政府微博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话题一味逃避, 却发表了一些于本身职能不符的言论, 引发了大众非议。有的政府微博忘记了自己是政府主办的微博, 不务政业, 沉迷于心灵鸡汤, 令人啼笑皆非。更有一些政府微博, 在发言中超出了自己法定的权限, 对一些流行话题品头论足, 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喜欢下结论、定调子, 将某些人的观点、个人对话题的认识、个人的喜好以政府微博的名义发出去, 随意性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政府发言, 必须于法有据。有些网上流行的话题如学术讨论乃至争论甚至个人论战, 只要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是与政府职责无关的, 无须政府进行定调或参与讨论。

微博的运行管理, 与机关严谨的办事流程、机关文件风格存在着巨大反差, 政府微博的职责不能准确定位, 必定与网络发展和网民期待产生冲突和矛盾, 使政府机关面临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

三、政府微博的角色定位

政府微博是以政府的代言人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 是政府职能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法定的职责, 符合社会对政府的认可和理解。

政府微博必须以“政”为本业。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发布权威信息, 并通过官民互动来听取民众意见。

首先是为民服务。政府部门通过政府微博向社会公开各部门的职责任务、管理职能权限、受理审批流程、对公众的要求, 及时回复社会对政府的各种咨询和质疑, 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题。

其次是信息公开。政府政策的新动向、公众事件的新进展、国计民生方方面面的管理, 是政府微博发布的主要内容。满足社会知情权、打造服务型政府,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是微博行政追求的效果。对于突发事件, 特别是一些带有潜在社会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 政府微博必须第一时间掌握信息, 第一时间发布, 第一时间应答, 才能及时掌控突发舆情, 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 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真相, 避免谣言和猜疑。

第三是倾听民意。微博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渠道畅通, 是政府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借助微博, 政府部门可以倾听民意, 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同时集中民智, 为正确决策提供舆论参考。

为民服务、信息公开、倾听民意, 是政府开设微博的最终目的, 也是政府微博的职责所在, 所有上线的政府微博, 都要依据法律法规, 厘清自己的职责, 为微博设置好角色定位, 如此才能制订出严格细致的审批规章流程, 才能界定好自己的微博话题范围, 才能真正与民互动, 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当前各级政府开设的微博, 从数量上看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推动了政府部门与社会百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联系, 改善了政府部门在百姓面前的形象, 但是部分政府微博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 凸显了政府微博的角色定位问题。笔者认为, 政府微博必须以“政”为本业, 坚持为民服务, 推进信息公开, 俯下身来倾听民意。

上一篇: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下一篇:水利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