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化模式

2024-10-13

指标化模式(精选10篇)

指标化模式 篇1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对两种主流销售提成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可以引入关键业绩指标 (KPI) 来改进毛利润提成模式, 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销售额提成,毛利润提成,KPI

“销售人员收入=基本工资+销售提成”是目前国内企业最常用、最基本的销售人员薪酬模式。基本工资依据员工岗位、工作时间、企业效益、当地生活水平及国家相关规定来确定。但是, 销售提成比例的确定是相对复杂的:比例过高, 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与费用, 降低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例过低, 起不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人才的作用。因此, 如何科学地确定销售提成比例, 已经成为当今许多企业在制定销售薪酬体制时感到十分困扰的问题。

一、两种销售提成模式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说明销售额提成模式与毛利润提成模式对企业利润的差异性作用效果, 本文特举例说明。假定A企业生产产品A, 产品销售单价为50元, 产品单位成本为30元。企业规定, 销售人员每获得100元的产品销售额, 就给予5元的提成, 即企业按销售额的5%给销售人员提成。这种情况下, 企业销售人员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 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降价销售, 以实现由销售额增加带来的更多的销售提成。该企业有P、Q和Z三名销售人员, 三人各自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 分别是100元2件、100元3件和100元4件。这样, 就有如表1所示的利润情况 (表中的利润额主要是指企业在销售终了后所获得的毛利润额, 即售价减去进货成本) 。

从表1可以看出, 按P的策略, 交易1次销售2件产品就可以使企业获得40元利润;而按Q的策略, 需要交易4次销售12件产品才能使企业获得40元的利润。在Q的销售过程中, 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交易费用或销售成本, 并且企业对销售的管理和控制难度也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可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 企业以大量消耗资源来确保自身利润的总额确实是不理性的行为。再来看Z的销售情况, 显然当产品卖到100元4件时, 销售人员的提成是增加了, 但是企业的利润却不复存在, 甚至已经亏损了20元。当然, Z的情况是极个别的行为, 一般企业应该能很好地控制, 但P和Q的情形却是经常见到的。P和Q的销售策略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企业市场占有率很高, 销售额也很大, 可利润率总是上不去或者一直处于亏损破产的边缘。

企业产品销售出去后, 都会产生毛利润, 可以毛利润为基础计算销售人员的提成, 即采用毛利润提成模式确定销售提成。因此沿用上例相关数据, 假设A企业采用毛利润提成模式, 毛利润提成比例为20%, 那么此时A企业的利润就会产生如下变化:

上述案例中的具体情况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企业或行业, 但它可以说明毛利润提成模式是一种充分考虑企业与销售人员双赢的有效机制。在这种激励机制下, 任何一名销售人员都会努力工作, 不会轻易降价销售, 会在确保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维系市场, 以带动企业利润额的提升, 这将为企业节约大量的稀缺资源与运营成本。

但是, 毛利润提成模式也会使销售人员热衷于进行有利可图的交易, 而轻视其他不产生直接效益的业务, 有时甚至会做出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同时这种模式也会带给销售人员一定的风险和压力, 销售人员或许会像企业的“雇佣军”, 将主要目标定为获取更多的提成, 而不会考虑企业的整体经营, 这将减弱销售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难以形成一个长期的志同道合的团队。

二、引入关键业绩指标 (KPI)

受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销售费用、客户美誉度、应收账款、客户流失率等指标均是难以具体计量的。因此, 笔者认为必须对现行销售提成机制进行综合调整, 在毛利润提成模式中引入KPI。KPI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占有率、企业利润率、客户美誉度、品牌知名度、产品宣传投入、销售运营成本及销售难易程度等一系列综合动态因素。KPI的运用是以提高企业销售绩效为核心的, 目标在于使经营管理者和销售人员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对销售绩效有很大贡献的经营行动上, 及时发现销售活动中的问题以采取提高绩效的改进措施。因此, 建立明确可行的KPI评价体系是做好销售绩效管理的关键所在。

不同的企业所属行业不同, 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所以也会有不同的KPI评价体系和相应的KPI值。各企业所建立的KPI评价体系, 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运营特征, 可以邀请专门的管理专家亲临指导, 以不同方式利用头脑风暴法和鱼骨分析法找出销售业务重点, 这些业务重点即是企业销售过程中的关键领域。确定销售业务重点以后, 可以再用头脑风暴法找出这些关键领域的KPI, 然后认真分析各个KPI的绩效贡献率, 以此确定各指标的相应权重。当然, 还可以与销售部门内部人员一起对KPI作进一步细分。这些销售业绩评价指标应该与评价标准一起制定, 分清单个指标以及综合KPI值的基本标准和卓越标准。在初步形成销售活动的KPI评价体系后, 经一段时间或在某一区域的试点运行, 然后收集各方面意见, 对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完善, 最终形成稳定可行的销售人员业绩考核和薪酬收入确定的基本依据。这时, 企业针对销售人员的薪酬公式就变为:销售人员收入=基本工资+毛利润×提成比例×KPI值。

这里, 不管销售人员销售业绩如何, 基本工资都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对固定的收入, 以保证员工基本生活需求;而提成部分则可以给予销售人员充分的激励, 使提成收入与自身销售业绩挂钩, 使销售人员在考虑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要更多地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利润率。

需要指出的是, 所有的KPI值必须是可以量化的, 可以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KPI, 使各个指标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层次性。确定KPI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SMART原则:S即Specific, 指“具体的”;M即Measurable, 指“可度量的”;A即Attainable, 指“可实现的”;R即Realistic, 指“现实的”;T即Timed, 指“有时限的”。

引入KPI后的毛利润提成模式, 充分考虑了企业与销售人员的双赢, 既兼顾公平, 又考虑了企业长远发展, 既有利于企业的科学管理, 又有利于对销售人员的充分激励, 能够使员工保持较高的士气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罗爱芳.关键业绩指标 (KPI) 及其在电信企业中的运用.科技和产业, 2007;1

指标化模式 篇2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式的研究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对共青团工作评价的研究逐渐成为各级团组织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文献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研法对如何构建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和指标量化模式展开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14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模式,并依托层次分析法的理论研究了指标量化的模式。明确了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前应充分理解的评价内涵,提出了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并就单一指标的评价方法以及在指标体系量化中应充分考虑的事项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共青团工作 评价 指标体系 量化模式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工作评价研究成为团组织的重要研究命题。早在2001年12月12日,共青团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团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团内有关评选表彰要鼓励创新,逐步建立起激励创新的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在2004年1月5日的团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陈靖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在自身建设的创新方面,要探索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要逐步建立科学、开放的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

建立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建立明确的工作评价体系,对一所高校、一个院系的共青团工作水平、工作成绩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只能得出总体的、大概的一般性结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摸清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情况,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提供基础和前提;共青团工作大多是“软指标”,看不见,摸不着,搞得好与坏较难判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形成一种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有利于激发共青团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有利于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使团内生活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自评自检与互学互检,切实推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问卷调研法等研究分析方法。德尔菲法是一种以问卷的形式对专家进行意见征询,然后汇总专家意见,并以之作为问题解答的一种方法。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德尔菲法,利于征求不同专家的意见;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各因子评价中引入德尔菲法,是使工作评价由定性转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层次分析法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将定性问题量化的一种系统分析技术,它将问题的各个组成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对各个层次的组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数量标定,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对标定值进行处理,求取各因素重要程度的定量结果,即权重值,从而通过结果排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课题借鉴国外进行此类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分析方法,将系统、严谨的定量研究引入到工作评价中来,将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利用期刊数据库,以“共青团”为关键词,获取相应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统计分析,获取了关于高校共青团的诸多指标,将问题“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和可参考的指标编制成意见调查表和问卷调查分别向共青团工作者和广大团员青年进行调研,得出了14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

指标体系如表1,各个指标的含义分别为:

A组织建设

A1基层团组织发展:基层组织是团的一切工作的基础,要按照团章的要求做好基层团组织的发展,巩固和加强现有班级团组织建设。

A2团建创新:在学分制条件下,要探索生活园区建团、社团建团,探索注册团支部和活动团支部的有机结合,实现有效覆盖,由过去的班级单一覆盖向多层面的多量覆盖转变。

A3团员团籍管理:团员的发展与退出、组织关系的转接、团员的奖励与纪律处分。

A4团的代表大会:团的代表大会应当依照团章的要求定期按规定召开。

A5团的经费管理:团的经费包括团员交纳的团费、学校党政以及其它单位关于青少年事业的专项经费、团办经济实体创收、正当的社会资助和团组织的其它合理收入。

A6推优工作: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以下简称“推优”)是创建浓厚的校园政治气氛和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主要内容,是共青团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A7团校与学生干部培养:对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学生骨干的培养教育。

B 思想政治宣传教育

B1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表1: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组织建设A基层团组织发展A

1团建创新A

2团员团籍管理A

3团的代表大会A

4团的经费管理A

5推优工作A6

学生干部培养A7

思想政治宣传教育B理论学习B1

思想道德教育B2

阵地建设B3

志愿服务C青年志愿者行动C1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C2

社会实践D校内实践D1

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D2

专业实践D3

调研统计E信息统计E1

专题调研E2

信息报送E3

素质拓展认证F

就业创业G就业促进G1

创业促进G2

校园文化建设H学术科技活动H1

课堂学习促进H2

学生文艺H3

健康校园建设H4

权益维护I

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J

学生社团建设K

信息化建设L网站建设L1

其他信息化应用L2

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M

整体建设N工作理念N1

工作环境建设N2

B2思想道德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即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代史教育、中共党史教育、基本国情和校情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爱校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维护祖国统一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即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教育、纪律教育;人生观教育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人生态度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即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风教育即学习目的教育、治学态度教育;劳动教育即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态度教育、艰苦创业教育、热爱劳动人民教育;审美教育即审美观念教育、审美情趣教育、审美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B3阵地建设:即宣传的主要载体建设,如宣传理论刊物、校园广播、有线电视网络、宣传栏等的建设工作。

C志愿服务

C1青年志愿者行动:即志愿者协会、服务站、服务队为等组织网络的建立、以及志愿者的招聘、服务等活动的实施情况。

C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即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宣传、选拔、报送、支持、联络情况。

D社会实践

D1校内实践:主要是依托校园内资源开展的包括各类勤工助学岗位的社会实践活动。

D2 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按照上级团组织布置,开展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D3专业实践:基于专业的各类实习、实训、培训活动。

E调研统计

E1信息统计:各类基础数据的统计情况。

E2专题调研:针对突出事项开展的专题研究活动情况。

E3信息报送:向同级党组织或上一级团组织报送统计数据、调研报告的情况。

F素质拓展认证

即为贯彻落实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为拓展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开展的素质拓展工作的管理、认证工作情况。

G就业创业

G1就业促进:为提高大学生就业技巧,增强职场竞争力而开展的各类活动。

G2创业促进:为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意思维、提高创造能力、鼓励创业精神而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创业计划大赛情况。

H校园文化建设

H1学术科技活动: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为主题,开展的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H2课堂学习促进:为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搞好学风建设而开展的工作情况。

H3学生文艺:以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而开展的各类校园文艺活动。

H4健康校园建设:为增强大学生体质,建设健康校园而开展的各类活动。

I 权益维护

即为维护青年、大学生、团员相关权益而开展的各类活动。

J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

即为更好地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自身职能而开展的各类工作。

K学生社团建设

即为更好地引导、管理、监督学生社团,推进明星社团建设而开展的系列工作。

L信息化建设

L1网站建设:共青团门户网站、红色网站的建设情况。

L2其他信息化应用:在开展共青团工作中,其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

M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

校园内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管理、使用情况。

N整体建设

N1工作理念:科学工作理念的形成、实施情况。

N2工作环境建设:办公场所的建设情况。

(二)指标体系的量化模式

对于有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指标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量化方法,在完成具有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的构建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大体上可分两步予以量化。

1、对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关于上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在本指标体系中共有一级指标14个(A-N),需要构建14*14的矩阵(构建方式参见表3),作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以判断14个指标的权重。指标A的下层指标需要构建7*7的判断矩阵(A1-A7),B指标需要构建3*3的判断矩阵(B1-B3),以此类推。为了便于两两比较的量化,层次分析法的提出者萨蒂建议运用1-9标度方法(见表2)完成思维判断定量化。

表2:1-9标度方法

标度含义

1两个指标相比,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3两个指标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5两个指标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两个指标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两个指标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表3:E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EE1E2E3权重(特征向量)

E11(E1/ E1)1/4(E1/ E2)1/3(E1/ E3)0.46

1E24(E2/ E1)1(E2/ E2)3/4(E2/ E3)0.270

E33(E3/ E1)4/3(E3/ E2)1(E3/ E3)0.2652、用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指标对于其上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对于判断矩阵可以利用矩阵的计算方法,求取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作为对应指标的权重(如表3)。但由于评价客体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做出的每个判断难于达到完全的一致性,所以还必须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根据矩阵原理,采用矩阵最大特征根值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均值CI与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数RI值的比值是否小于0.1进行判断,如果小于0.1则表示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德尔斐调查。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前应充分理解评价本身的内涵,区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价值客体与评价客体

所谓评价,是判断某一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殊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是一种主体活动,是做价值判断的活动,它包含描述、提供客观信息和进行价值判断两部分,其最终目的是决策和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任何一种评价中,都必然涉及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也不例外。某一事物和人构成了价值关系,人是这个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是价值客体。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能否满足大学生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高校共青团工作是用来满足大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是价值客体;价值主体则是大学生和社会。

评价行为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过程。在评价活动中,进行评价的个人或组织称为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大学生、共青团干部也可能是青年工作专家等人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并不总是一致的。对于需要评价的某个特定的价值关系而言,价值主体是既定的、不变的,但评价主体却是可以变化的,这个评价者可以是价值主体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个人或团体。进行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的评价主体是大学生,这时评价主体就是价值主体;但更多情况下,评价者是共青团干部或相关专家,这时的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就是不一致的。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也就是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形成的价值关系,它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而非某个具体事物。评价过程包括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其中评价的内容也就是评价的指标、标准,评价方式是指整个评价活动以及对每一指标进行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手段。

(二)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系统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要力求简洁明了,相关因素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各级指标尽可能要有主次之分,通过权重系数的权衡进行量化,使之易于操作,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2、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切评价体系都必须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不从具体问题出发,不切合实际都是不可行的,是违背科学原则的,但这并不表明评价不需要前瞻性。相反,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力求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3、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能获取更详实、丰富的信息,如能及时地向评价客体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则有利于实施过程控制。终结性评价能对评价客体作出全面的总结性评价,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三)单独一个指标的评价可以从活动内容、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工作创新和工作成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内容主要指围绕本指标的内容分别开展了哪些活动,其具体体现内容如何;工作机制主要指围绕这一指标的内容有怎样的机制做运作保障;队伍建设主要指有怎样的、通过哪些训练、培训的队伍按照工作机制开展本指标的相关活动内容;工作创新是指围绕指标的各项工作有哪些突出的创新点;工作成果即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成果如何。这五个指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更具可操作性,并很好地把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在指标体系的量化中,应充分考虑到本校、本区域共青团工作的特点,不必过分寻求统一的标准,其具体的指标也可以随着共青团工作的发展而不断修正

在指标的体系的量化中,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量化模式的研究,而不是对每一指标进行具体的量化,这主要是考虑到共青团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研究成果需要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意义。指标体系是开放的,其具体的指标可以根据共青团工作层次的不同,工作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的转变而不断的调整,在借鉴指标时应当充分考虑指标的适用性,以保证评价体系的价值,保证对共青团工作做出合适的评价。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指标化模式 篇3

关键词:集成产品研发(IPD);跨职能团队;关键考核指标

1 概述

“跨职能团队运作”是集成产品研发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集成产品研发模式下,来自产品实现所有过程的职能部门人员(包括市场、开发、财务、制造、采购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成多个多层级的跨职能团队。

如何保证跨职能团队在集成产品研发模式下各司其职、高效运作?绩效考核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而关键考核指标又是确保绩效考核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2 集成产品研发模式下的跨职能团队

在集成产品研发模式下,需要重点关注哪些跨职能团队呢?笔者认为,需要重点考虑三类跨职能团队,分别是集成组合管理团队(IPMT)、战略与规划团队(SPT)、产品开发团队(PDT)。其中,IPMT属于项目决策层,SPT、PDT属于项目执行层。

决策层(IPMT)的价值是“做正确的事情”;项目执行层(SPT、PDT)的价值是“正确地做事情”。

2.1 集成组合管理团队(IPMT)

一个高层管理团队,全权负责某事业部(某领域)的业务。IPMT手中握有组织的人、财、物等资源,他们一起决策SPT提出的项目是否可行,PDT的项目能否继续进行下去,研发的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卖得出去,是不是该投资在这个或那个项目上……通过上述决策,保证将组织内有限的资源投资到高回报的项目上。作为一个分配资源的决策团队,IPMT由完成项目所必须的资源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2.2 战略与规划团队(SPT)

主要是基于组织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领域/事业部的业务规划和业务计划,并对每一项目做立项建议。它由完成项目规划和立项工作所必须的资源部门的成员组成。

2.3 产品开发团队(PDT)

从项目的概念阶段到生命周期终止阶段,对产品开发负全部责任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部门,为了共同的项目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直接对产品/技术开发负全部责任。它不隶属于任一职能部门,是组织按照项目制(而非职能制)运作的典型特征。它由完成项目所必须的资源部门的成员组成。

3 跨职能团队的关键考核指标

鉴于集成组合管理团队(IPMT)、战略规划团队(SPT)和产品开发团队(PDT)的角色和职责各有不同和侧重,其绩效考核的关键考核指标也有区别。具体来说:

3.1 集成组合管理团队(IPMT)的关键考核指标

作为一个事业部/业务领域的业务决策管理团队,要对整个事业部/业务领域的商业成功负责,关注的是事业部/业务领域的整体效果和投入产出。基于此,该团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考核:

①投资有效性。该项指标主要看费用和收入的比例,即总体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②新产品投资组合。该项指标主要看新产品或服务的收入占总体收入的比例。③终止项目比例。该项指标主要看在一定阶段后,因项目终止而造成的研发费用与公司整体研发费用的比例。④客户满意度。该项指标主要看所有产品发布后的客户满意度达成率。⑤管道负荷。该项指标主要看对于产品组合中承诺的资源与总体可用资源的比例。

3.2 战略与规划团队(SPT)的关键考核指标

作为一个事业部/业务领域建议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执行团队,要对整个事业部/业务领域的市场规划和业务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关注的是产品定位和客户需求把握的准确性。基于此,该团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考核:

①市场份额。该项指标主要看新产品和已有产品市场份额占目标市场中所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比例。②新产品投资组合。该项指标主要看新产品或服务的收入占总体收入的比例。③目标达成。该项指标主要看达成所有项目启动时设定目标的比例。④客户满意度。该项指标主要看所有产品发布后的客户满意度达成率。

3.3 产品开发团队(PDT)的关键考核指标

作为一个事业部/业务领域具体从事产品开发活动的执行团队,要对产品开发成功负责,关注的是平衡好“质量、成本、进度”并驱动执行。基于此,该团队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考核:

①上市时间。该项指标主要看从产品项目启动到产品上市基本就绪或首次把产品交付给客户的耗时。②盈利时间。该项指标主要看从产品项目启动到产品的利润和成本持平所耗用的时间。③首先上市。该项指标主要看和竞争对手的相比,我们类似产品的上市时间。④客户满意度。该项指标主要看产品交付后,通过顾客反馈来确认我们的产品的顾客满意度达成率。⑤交付质量。该项指标主要看产品从第一次交付到整个生命周期结束的质量。⑥共用件使用水平。该项指标主要看共用件在产品项目研发和生产中的使用水平。

4 结语

跨职能团队的关键考核指标确定仅仅是解决了“道”方面的问题,但如何确定指标值并合理应用则是一个“术”层面的问题。它与企业的组织文化、业务发展方向和重点等息息相关,需要企业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娟.新产品研发项目团队绩效测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5):149-152.

[2]朱永虹,兰玉杰.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绩效测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5,12(27):131-134.

[3]徐芳.团队绩效测评技术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32.

作者简介:

指标化模式 篇4

近年来,许多非参数统计模型应用到财务危机预警之中,如较为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进化算法、数据挖掘、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等。伦敦大学学院Kingdon和Feldman[1]给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建立规则积分预测模型的一般形式,并实证表明,遗传算法比多元判别分析准10%。Kyung-Shik Shin[2]将SVM引入到企业破产预测之中,并与BPNN进行了比较,表明在较小训练集的情况下SVM具有较高预测准确度和泛化性能。李清[3]基于遗传算法提取了规则积分预测模型,其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陈磊、任若恩[4]将时间序列判别分析技术与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动态的财务预警模型,结果表明预测效果良好。

上述大多数模型没有把财务指标按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而这种趋势必然隐含着大量企业运营规律的内在关联关系。本文结合基因模式原理和时间序列的概念,定义了时间序列基因模式,针对财务指标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

1 时间序列基因模式分析原理

1.1 模式原理

采用字符集M={0,1}对问题参数进行二进制编码,位串空间为SL={0,1}L,该空间基数为SL=2L。其扩展位串空间表示为SeL={0,1,*}L,该空间的基数为SeL=3L,即为SL的模式空间。

扩展位串空间SeL={0,1,*}L中的任意一点,称为对应于位串空间SL={0,1}L的一个模式:

H=a圯a∈SL,坌i,Hi≠*圯Hi=ai圯,

其中a=(a1,a2,…,aL),H=(H1,H2,…,HL),ai={0,1},Hi={0,1,*},i=1,2,…,L;a∈SL,H∈SLe。

模式由SL中具有共同特征的位串空间所组成的集合,它描绘了该集合中位串上共同的基因特征。

1.2 指标时间序列的定义

指标集R={R1,R2,…,Ri,…,Rn},其中n表示指标个数,Ri表示企业第i个指标,1燮i燮n。定义指标为模式的基因,则该集为模式的基因集。

时间序列X=(X1,X2,…,Xt,…,XT),其中t表示某一时段,T为时段总数,1燮t燮T,Xt表示在t时段所记录的指标状态,则X为基因表现型。

令K1=(X11,X12,…,X1t,…,X1T),K2=(X21,X22,…,X2t,…,X2T),…,Ki=(X1i,X2i,…,Xti,…,XTi),…,Kn=(X1n,X2n,…,Xtn,…,XTn)。其中,Ki表示第i个基因Ri的时间序列,即Ri的变化趋势,Xti表示第i个基因Ri在第t时段的状态。

则财务指标的时间序列可表示为:

定义在基因Ri的时间序列Ki=(X1i,X2i,…,Xti,…,XTi)中Xti采用一位二进制编码,Ki∈SeT,Ki为基因Ri某基因模式,即Ki为Ri的指标时段基因模式,K为基因组的基因组合模式。

1.3 财务指标时间序列的数据转换定义财务指标时间序列的十进制编码表示:

其中Y0i为第i个指标在第1个时段初的指标的值,Yti为第t个指标在第i个时段末第个时段初的值。

财务指标状态定义方式:比较法。某一时段的指标状态由该时段指标值与前一时段的指标数值进行比较决定,分为指标值增加与减少两个状态。指标数据转换时段的数值变为时段的状态。

其中,A为任意实数,根据财务指标的范围及其具体意义而定。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资料的来源及样本选取

本文将被特别处理的ST公司视为财务危机公司,其他公司视为健康公司。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从2006年到2009年的256家ST公司和256家非ST公司进行研究。将2006年和2007年的共170家ST公司和170家非ST公司作为预测样本,将2008年和2009年的共85家ST公司和85家非ST公司作为测试样本。所有样本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1)。

2.2 财务指标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尽可能多的财务指标进行研究,包括附件中的35个财务比率指标、两个表示规模的指标和9个非比率指标。财务指标表1。

2.3 基因模式编码数据的生成

以上市公司东盛科技2003—2006年披露的财务数据为例,选择附表中的前9个财务指标说明基因模式编码形成过程。基因模式编码表见表2。

2.4 实证数据

依据上述编码方法,每个企业将具有一套表现各指标年变化趋势的基因组合模式。取T=3,则每个指标具有27种模式,去掉含有两个“*”的模式和模式“***”(*表示该位或是0或是1),选取20种模式。按财务指标Ri统计该指标在预测及或测试集中符合其对应模式的样本数目占总样本的百分比。在ST公司样本中,R3、R5、R11、R12、R13、R15、R16、R37的百分比数据均存在55%以上的数据(较为明显的达到70%),说明在ST公司中上述指标的年度变化趋势存在显著模式。相反,在非ST数据表中,上述指标的百分比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无显著模式。

2.5 指标组合模式分析

R3、R4、R11、R12、R13、R15、R16在ST数据表具有显著模式,且在非ST数据表中显著模式的百分比分布均匀,则选取这几个指标的其显著模式进行组合,形成基因组合模式,选取其扩展基因模式进行组合,形成扩展基因组合模式,计算其百分比数据和准确度。依据百分比数据和准确度的高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模式,如表3所示。

表4是组合模式的预测结果,指标组合模式的预测效果较好,准确率高,只是组合模式的百分比数据较小。四种模式的预测性较好,准确度在75%到95%之间,其中模式四的基因组合模式的预测性最好,测试集准确率高达95%。

在这四种模式中,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指标在三年内的变化趋势,并能够得到较高的准确度。

3 结束语

本文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提出了一种财务指标时间序列基因模式的研究方式,该方式选取的模式预测准确度可达到95%,且方法简便,具有普遍应用性和使用价值。

摘要:本文结合时间序列的概念和遗传算法中的模式原理,提出了时段基因模式概念,将财务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增减趋势转化为时段基因模式。用统计方法对大规模财务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到具有一定特征性的指标时段基因子模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问题预测准确度最高可达95%。

关键词:时段基因模式,模式原理,财务指标,时间序列

参考文献

[1]Kingdom J,Feldman K.Genetic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 to finance[J].Applied Mathematical Finance.1995,(2):89-116.

[2]Kyung-Shik Shin,Taik Soo Lee,Hyun-jung Kim.An application ofsupport vector machines in bankruptcy prediction model[J].Expert System withApplications,2005(28):127-135.

[3]李清.基于遗产算法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27(5):928-937.

指标化模式 篇5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所设置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够体现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以及政府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提供相关的评价信息。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应包括公司获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四类指标。

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有两个含义,一是选择重要的评价指标,尽管运用公司财务报告和相关数据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指标有很多,但构成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二是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内的被选进的指标要分配不同的重要性系数,以便构成一套主次分明的评价体系。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资料有的是通过静态财务报表表现出来的,如资产负债表、资产减值明细表等,这些报表提供的都是过去某一时点的静态信息;有的是通过动态报表表现出来的,如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这些报表提供的是过去某一时期的动态信息。有时公司基于某些目的可能会有意制造假象来粉饰会计报表,如利用资产负债表提高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夸大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等,对于这类问题,如能结合现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来评价公司偿还债务能力就会更准确可信。

二、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立

1、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盈利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由于它关系到股东能否获得股利,所欠债权人的债务能否清偿,而且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所以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设定至关重要。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考虑设定以下盈利能力的指标:

(1)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净利润与销售收入净额之比。表示销售一元钱的营业收入所获净利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公司获利能力越强,但它受行业特点影响很大,一般越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越高。

(2)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股东和债权人投入1元资本所形成的资产的获利能力。总资产收益率综合反映了公司经营者对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果。

(3)股东权益收益率。股东权益收益率是指企业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它反映了股东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

2、评价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

偿还债务能力是指公司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指标应从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两个方面予以设定。

(1)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中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这里所说的速动资产是指公司的流动资产减去存货、预付帐款和待摊费用等项目的余额。速动比率高说明公司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可能较强,但绝不意味着高比例的速动比率就是最好的。

(2)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之和与流动负债之比。现金比率是用来评价公司支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指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速动比率能够反映公司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但由于该指标的计算资料来自于静态报表(资产负债表),因而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也只是某一天(报表日)的偿债能力。而现金比率的计算资料主要来自于动态报表(现金流量表),因而在绩效评价体系中选择该指标可以弥补速动比率的不足。评价现金比率高低的标准一般应以1∶1为适宜比率,因为虽然该指标高能够说明公司偿债能力较强,但过高的现金比率说明企业的现金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长期负债支付率。长期负债支付率是指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的比率。这里所说的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扣除流动负债的余额。由于长期负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化为流动负债,因此,流动资产除了满足偿还流动负债外,还应有能力偿还长期负债。只有当长期负债不超过营运资金时,债权人才会感到安全。

3、评价营运能力的指标

营运能力反映公司资金利用的效率,表明了经营者管理和使用资金的能力。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考虑设定以下营运能力的指标:

(1)应收帐款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是指应收帐款在年度内的周转次数。它说明应收帐款的变现速度。由于应收帐款是公司速动资产的一个部分,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设定应收帐款周转率不仅能够说明营运能力的强弱和公司的管理效率,而且能够进一步验证速动比率的质量。

(2)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公司总资产对经营收入的贡献,能够说明经营者对改善全部资产的运用效率。

4、评价发展能力的指标

发展能力是公司依靠自身积累资金或向外界筹资来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考虑设定以下发展能力的指标:

(1)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是期末所有者权益与期初所有者权益之比,它反映了投资人投入资本保值增值情况。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增值能力越强。(2)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是改善本年销售增长额与上年销售额的比率。它是衡量公司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公司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司扩张增量和存量资本的前提。

(3)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是公司本年总资产增长额与年初总资产额的比率,该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公司经营规模总量上的扩张程度。

三、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

指标化模式 篇6

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融资企业信用等级, 然而对于银行来说, 并不是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相比于传统融资模式来说, 银行不再坚持运用固定资产作为其唯一的抵押品, 而选择更加宽泛、更丰富的动产甚至应收账款等作为放贷抵押品, 这虽然解决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问题, 却并没有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反而由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用增加了更多的风险。与传统融资模式比较, 这些风险都是由供应链金融模式衍生而来, 比如操作风险、第三方信用风险以及质押品风险。本文对供应链金融中的融通仓模式进行研究, 探求其运行过程中的衍生风险, 并构建出衍生风险评价体系, 再通过G1法确定风险权重, 为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最后评述恰当的风险评价方法。

衍生风险是指为了控制某一个或某一类风险所采取的行动, 其结果可能产生某一个或某一类其他的风险。为了更好理解衍生风险的产生机理, 通过文献检索查询并分析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的产生机理进而推导衍生风险产生机理。衍生金融产品分为规避风险型和投机型两种, 其中规避风险型的金融衍生工具更多的只是将市场中的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散, 并不能彻底地清除风险;投机型的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风险也是叠加在原有风险的基础之上, 造成风险的再产生[1]。

衍生金融产品虽为避险而生, 但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 其基因中就携带着高风险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是与它的独特作用相伴而生的。由此可见, 供应链金融作为降低风险工具亦可衍生其他风险。

1 融通仓融资模式运作机理

融通仓融资模式涉及融资企业、银行、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 其中融资企业需要获得银行的短期贷款, 然而, 中小企业不能满足银行的固定资产抵押条件, 中小企业想通过使用现有资源 (原材料或产成品) 作为抵押品来取得银行信贷, 考虑到信息的不对称、银行边际成本以及中小企业信用等因素, 引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抵押品监管方, 核心企业作为质押品担保方。在该模型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监管及评估质押物并向银行上交监管结果, 银行通过审查结果确定是否与融资企业签订贷款协议, 同时是否与核心企业签订担保责任书;融资企业随后将质押物转移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仓库, 物流企业同时开具仓单并交给银行, 银行依照一定质押比率为企业提供融资。此后, 融资企业通过生产及销售获取流动资金, 支配流动资金偿还部分贷款, 银行获得还款后通知第三方物流企业按比例放货给融资企业, 如此循环下去直至还清最后的贷款。

2 融通仓融资模式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流程的第一步, 也是构建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2]。而在融通仓融资模式下, 通过分析以上融通仓融资模式运作机理, 可以得出产生衍生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质物风险、监管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四个层面, 后面进一步分析供应链金融融通仓融资模式下衍生风险来源和影响因素, 最后建立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1 质物风险

2.1.1 质押品质量风险

质押品质量作为银行抵押品的贷款企业商品在融资企业缺乏还贷能力情况下银行用来拍卖出售补偿损失。因此, 质押品质量需要在融资企业还款期限内保证完好, 若质押品保质期不在还款期限内, 又或者质押品质量在还款期内因保管问题遭受损失, 都将增加融资企业违约风险以及银行回资风险。

2.1.2 质押品产权风险

融通仓融资模式与保兑仓融资区别在于质押品产权不同, 在融通仓融资模式下, 质押品产权是融资企业的。质押品的产权是否清晰, 手续是否齐全合法等问题, 然而我国的相关法律现在还不是很完善, 对融通仓业务中质押品所有权等一些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样容易产生法律纠纷风险。

2.1.3 质押品价格风险

如果客户无法偿还贷款, 银行只好将质押品变现, 然而, 质押品或者反担保品一般都是商品, 商品就涉及到它的流动性, 在市场上流通必然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遇上市场行情差时, 质押品的变现能力弱, 银行需要承担造成的损失。

2.2 监管风险

2.2.1 监管制度风险

融通仓融资模式中从质押货物进入监管货仓到出库过程中, 涉及到融资企业、银行及物流企业利益风险, 因此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引起其中一方的损失。据此, 制定监管制度是必不可缺的, 同时制定的监管制度若存在漏洞, 就容易产生监管不力进而出现损失风险。

2.2.2 监管操作风险

第三方监管风险中还存在监管操作风险, 其主要由人员操作因素、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出入库流程严谨决定的。以上因素各自产生对应的人员操作风险、设施完善风险和出入库风险。显而易见, 此类风险都是由于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衍生而来的风险因素, 且需要关注其风险来源。

2.2.3 信息管理风险

融通仓融资模式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银行与中小企业桥梁枢纽, 然而, 融通仓模式参与者众多, 导致主体间信息复杂化, 也增加了信息管理难度,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 作为融通仓融资模式信息枢纽中心, 物流企业要收集中小企业资质、信用的基础数据, 同时也要接受银行仓单质押率, 还需要向银行提供质押物相关信息, 在一定程度, 还可能涉及核心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 为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所有信息的汇集于一点, 直接增加了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难度, 容易产生因信息管理不当引发的融资损失风险。

2.3 信用风险

2.3.1 信托责任缺失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风险也是重要的一类衍生风险。多引入一方企业, 就多增加了一方的道德风险。在融通仓融资模式中, 物流企业接受了商业银行的委托而承担了一部分的信托责任。因此存在信托责任缺失风险, 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是否具备承担监管货物等工作的能力;二、为了套取更多利益, 物流企业有可能与出质人串谋欺骗银行, 从而套取银行贷款资金。

2.3.2 核心企业道德风险

在融通仓融资中, 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中重要的节点, 作为融资企业担保企业, 银行给予最大的信用依赖。然而, 对于核心企业来说, 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需要考虑个别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因为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退出与进入对核心企业影响不大, 因此, 核心企业可能为获得自身效益最大化, 不惜牺牲中小企业利益, 同时直接造成银行信贷损失。

2.4 操作风险

2.4.1 契约管理风险

契约管理作为银行放贷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在融通仓模式中, 参与的主体的复杂性直接提高了银行与企业之间契约的复杂性, 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契约形式, 同时需要进行整体协调工作, 大大增加了银行企业管理工作, 同时伴随管理风险的增大。

2.4.2 信息传递风险

融通仓模式中参与主体较多, 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 当供应链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时, 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传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同时, 融通仓融资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配置, 将可能引发操作风险, 进而影响银行债权的有效实现。

2.4.3 技术风险

在整个融通仓业务中因缺乏技术支持而产生的风险就是技术风险[3]。例如在价值评估过程中, 系统不完善和评估技术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价值评估不准确, 最后导致物流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数据不准确, 直接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与其质押品的正确判断, 做出错误的贷款决策, 引发银行贷款资金难以回收。

综上, 融通仓融资模式的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

3 衍生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1 G1法概述

3.1.1 G1法的基本思想

该方法首先是借助于专家的经验与知识将评价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 得到关于评价指标的一个基于重要性的序关系, 接着按照此序关系对相邻指标进行比较, 为了剔除一致性检验过程, 让相隔指标不再参与到比较中, 对所有比较值通过数学关系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1.2 G1法赋权的基本步骤

步骤一:专家确定评价指标的序关系。

定义1:若指标xi相对某评价准则 (或目标) 的重要程度高于xj时, 则记为xi>xj (符号>表示高于关系) 。

定义2:依据定义1的原则, 对所有的指标进行比较, 依据某评价准则, 若指标x1, x2, …, xm具有关系式

则可以认为评价指标x1, x2, …, xm之间按>确立了序关系。这里x1*表示{xi}按序关系>排定顺序后的第i个评价指标 (i=1, 2, …, m) 。

步骤二:确定x*k-1与xk*的相对重要程度。

设专家关于评价指标x*k-1与xk*的重要程度之比ωk-1/ωk的理性判断分别为:

当m较大时, 根据 (1) 的序关系, 取rm=1, rk的赋值可参考表1。

步骤三:权重系数ωk的计算。

定理3假设所有专家确定的rk的赋值都是理性的, 则ωm为

3.2 融通仓融资模式衍生风险权重确定

基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寻找该领域的专家依据评价标准表针对每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进行排序, 确定其重要性序列关系。本位为了避免反复的数据计算过程, 选择其中一个指标计算其指标权重作为示例, 其他指标以此类推即可。

影响质物风险的三级指标包括质押品产权风险、质押品价格风险和质押品质量风险。

分别用x1, x2, x3表示质押品产权风险、质押品价格风险和质押品质量风险三个指标, 并确定3个指标的序关系为

且给出

据此, 可获得质物风险指标下的三级指标权重为 (0.2353, 0.3059, 0.4588) , 避免重复计算, 其中二、三级指标权重计算流程以此类推, 可获得表2所示权重表。

3.3 融通仓融资模式衍生风险评估

基于以上评价指标权重分布情况, 再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对衍生风险进行评价, 可运用于实践中, 评估融通仓融资模式衍生风险等级, 直接影响银行做出发放信贷的决策。由于本文篇幅有限, 不再进行案例风险评价分析, 基于衍生风险无法通过定量确定, 存在模糊概念, 又由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评价过程中的模糊运算法则, 对非线性的评价进行量化综合, 从而得到可比的量化结果[5]。

因此, 推荐模糊综合评价法针对实际案例实施衍生风险评价。

4 结论

①应用G1法在确定融通仓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过程中, 无需一致性检验, 计算量较AHP法大为减少, 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强, 便于使用。

②通过计算, 可以看出融通仓衍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经专家的分析判定后很容易确定出来, 为后期针对衍生风险进行评价提供基础。

③目前是通过专家讨论后得出指标间相对程度的判定关系, 为能获得更客观更真实的判定结果, 应该改为多位专家的独立判定, 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威光.金融衍生工具[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2]刘桂荣.国内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华北金融, 2014 (3) :35-38.

[3]何娟, 沈迎红, 何勇.融通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J].金融论苑, 2008 (6) :127-129.

[4]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2.

指标化模式 篇7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企业绩效评价已成为政府、投资者和企业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其核心环节是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这也直接影响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阿米巴模式对企业绩效核算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必将改变现有的绩效指标体系, 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评价, 因此, 研究基于阿米巴模式的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阿米巴模式是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管理京瓷公司时发明的基于微型非正式组织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 即结合员工意愿将一个正式组织按照工艺要求或工作集中度、工作性质分割成独立的微型团体———阿米巴。每个阿米巴都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 集生产、经营、会计于一体, 真正实现“全员参与经营”, 能够提高员工参与经营的积极性, 增强员工动力和创造力, 它主要包括阿米巴哲学和阿米巴实学两部分内容, 所谓阿米巴哲学, 类似于“云”端领导力, 有人生哲学、经营哲学等, 所谓阿米巴实学, 指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 有组织结构、赋权理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目前, 诸多企业根据各自的经营氛围、外部环境和文化背景引入了阿米巴模式中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成本管理方面, 企业采用阿米巴模式的售价还原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和控制, 但阿米巴模式的终极目标并非实现售价还原成本, 而是目标利润最大化;在规避机会损失方面, 企业中各阿米巴组织之间会本着规避机会损失的内在要求, 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链, 进而提高阿米巴组织的管理效率, 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可见, 阿米巴模式在成本管理和规避机会损失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将阿米巴模式这样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全面引入企业是不现实的, 应合理地借鉴这一模式下的组织结构、赋权理论与核算方法来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难题。阿米巴模式创立的初衷是绩效评价, 其单位时间核算制是一种绩效评价制度, 引入了时间的概念, 将其作为现场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增强员工的时间观念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此外引入时间之后的管理模式, 使管理层和各个组织的运行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企业引入阿米巴模式后, 只是简单计算各个阿米巴的单位时间附加价值, 用以对阿米巴成员进行绩效评价, 并没有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更新, 所以基于阿米巴模式的绩效评价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而绩效评价的核心环节是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阿米巴模式对绩效指标体系的影响

(一) 有助于建立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指标体系

实际工作中, 企业中绩效指标与战略目标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 大多数企业是根据年度目标分解企业绩效指标, 并未从战略的层面去分析和落实, 因而导致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目标不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有效链接。阿米巴模式侧重于目标分解, 将企业的战略目标逐层逐步分解到具体的组织活动中, 使阿米巴组织下的各个成员都能充分掌握自己所属的阿米巴组织的目标, 使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 最终实现战略与绩效的有效链接。即将企业的目标分解成每个阿米巴的目标, 使每项工作都落实到相应的阿米巴组织中, 对每个阿米巴而言, 都能以具体的数字来体现它们的工作进展, 从而体现工作目标的完成程度, 使得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再显得不切实际和遥不可及。每个阿米巴的目标共同构成了整个组织的目标, 最终能够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 有助于绩效指标体系中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

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是构建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阿米巴模式中, 绩效指标的核心内容是单位时间附加价值, 其相关项目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情况和成本、费用控制情况。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 评价重点会因评价对象的不同而转变。对于企业整体, 划为企业级阿米巴, 经营目标是“最大的销售额和最小的经费”, 单位时间附加价值是其绩效评价的核心, 所以绩效指标主要选择销售增长率、成本控制率等, 并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所处行业特征设定其他相关绩效指标, 如客户满意度、品牌美誉度等;对于能够独立核算的职能部门, 划为部门级阿米巴, 部门级阿米巴绩效评价注重部门单位时间附加价值的提高, 绩效指标应结合部门特点和职责分工对企业级阿米巴绩效指标加以分解;对于在部门级阿米巴下细分的阿米巴, 如员工级阿米巴, 绩效指标主要围绕单位时间附加价值及员工岗位的特点设定。

三、基于阿米巴模式的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要构建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 必须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 对其进行逐层逐步分解, 形成企业整体、职能部门和基层员工的主要目标, 同时要结合阿米巴模式对绩效指标的影响和平衡计分卡法的应用优势, 将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确定为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再由关键成功因素推导关键绩效指标。现根据职能要求、业务流程、产品类别等因素分类确定企业级阿米巴、部门级阿米巴和部门下细分的阿米巴。

(一) 企业级阿米巴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 要设定企业级阿米巴关键绩效指标。在设定企业级阿米巴关键绩效指标时, 应将企业整体划分为最大的阿米巴, 即企业级阿米巴, 其对其他细分阿米巴起引导和监督作用, 所以必须要将阿米巴模式对绩效指标的影响因素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融入其关键绩效指标设定之中。阿米巴模式主要凭借单位时间核算制度进行绩效评价, 其核心公式是:总附加价值=总收入-总费用 (人工费除外) , 单位时间附加价值=总附加价值/总劳动时间 (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 。所以对这一核算过程的相关项目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财务维度的具体绩效指标, 收入方面可将具体指标设定为销售增长率, 费用方面可将具体指标设定为费用降低率、成本控制率, 再结合其他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指标, 如总资产报酬率, 共同构建出企业级阿米巴财务维度的具体绩效指标。同时, 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点, 根据企业关键成功因素, 构建企业级阿米巴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企业级阿米巴关键绩效指标表见表1。

财务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财务角度来概观企业的经营活动, 能够较好地展现企业在财务层面取得的成绩, 是利益相关者最为关注的绩效参数。总资产报酬率全面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 可以用来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和引导企业做好经营管理。销售增长率可以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 评价企业发展能力。费用降低率和成本控制率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效果和成本管控能力, 旨在促进企业成本费用最小化, 增强竞争能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单位时间附加价值综合反映了企业的销售情况和成本费用控制情况, 引入时间的概念, 还反映企业单位时间产生的收益情况, 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率。

客户维度方面, 客户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 企业不仅要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来巩固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 还要基于细分市场明确自己的客户价值主张, 提升客户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在整个市场的“势力范围”, 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可使企业获取更多市场信息, 积累更多生产与营销经验, 增强企业竞争力, 同时也可获得规模效益。售后服务时限反映企业处理售出产品问题的期限, 良好的售后服务使客户的消费得到保障, 从而保障企业的稳步发展。客户满意度是对企业综合服务水平的衡量, 员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销售网点的合理布置都能提升客户满意度, 有利于企业保持市场。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目的在于达成客户维度目标和满足股东, 其重点是改善对满足客户和实现财务目标影响重大的内部业务流程, 有助于企业提升经营绩效。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指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的次数,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对于巩固社会的安定, 增加企业财富, 减少经济损失和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产品退货率指所售产品由于各种原因被退回的比率, 能较好的体现产品的市场运行情况与质量问题, 从而引导企业作出相应改进。生产规范抽查不合格率能够反映生产质量的全貌, 可以衡量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 同时找出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企业加强产品的质量保证。品牌美誉度是一种无形资产, 是企业市场形象的体现, 对于企业扩大规模, 实现进一步发展尤为重要。

学习和成长维度是前述三个维度取得显著成果的驱动力, 它确立了企业要实现长期的成长和改善必须建立的基础架构, 对于推动企业成功执行战略意义重大。员工培训周期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次数, 注重员工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 是企业适应新要求、提高效率的关键。关键人才流失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企业拥有特定技能的重要员工的离职人数, 体现了企业对人才的关注程度, 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合理化建议采纳数量体现了员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参与度, 企业重视并采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能够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企业的文化制度建设可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 使员工通力协作, 共同进步, 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 分配企业级绩效指标权重, 确定指标值。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设定以后, 接着就是确定指标权重。不同指标会因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的差异体现不同的重要性, 评价者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确定权重, 具体操作流程为: (1) 组成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组成成员是相关专家和各阿米巴领导者。 (2) 制订考评权值因子判断表。评价者将行因子与列因子比较时, 采用4分值法, 即依据指标的重要性可设定为五档, 4分 (其中之一极其重要) 、3分 (其中之一比较重要) 、2分 (同样重要) 、1分 (其中之一稍微重要) 、0分 (都不重要) 。权值因子判断表见表2。 (3) 填写权值因子统计表。小组评价者依据对主管人员的访问和对员工的调查, 同时结合表2的分值进行打分, 统计各位评价者的分值, 将统计结果折算为权值, 再对权值进行调整。权值=各指标平均评分/28.27。权值因子统计表见表3。

最后, 确定企业级阿米巴绩效指标体系。根据企业关键成功因素推导关键绩效指标, 确定权重, 设计企业级阿米巴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企业级阿米巴绩效指标体系表见表4。

(二) 部门级阿米巴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级阿米巴关键指标反映企业的战略目标, 而部门级阿米巴关键绩效指标是从企业级阿米巴关键绩效指标分解而来, 主要体现各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内容。部门级阿米巴应注重部门特点和工作重心, 根据职责分工的不同建立其相应的绩效指标体系。如企业财务部的关键指标主要体现在财务体系建设、财务报告管理、信用管理等发面;人力资源部的关键指标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人员管理情况、部门发展等方面;制造部的关键指标主要从产品质量管理、合理化建议、安全管理、部门成长性等方面体现。以企业的制造部为研究对象, 结合阿米巴模式中单位时间核算法对绩效指标的要求和关键绩效指标的相关因素构建部门级阿米巴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制造部阿米巴绩效指标体系见表5。

制造部阿米巴绩效指标体系中销售增长率、销售毛利率和费用降低率等指标体现了阿米巴模式的“最大的销售额和最小的经费”的经营目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售后服务时限等客户维度指标体现了部门对客户的重视与关注, 这是提高企业战略地位的重要因素;产品退换货率、投诉率全面反映部门的产品质量要求;员工培训周期、员工留任率和部门制度建设等指标体现部门的凝聚力和部门文化建设。

(三) 员工级阿米巴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层员工绩效评价指标部分来源于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 部分来源于岗位职责, 现以产品种类为依据将制造部阿米巴细分成各类产品阿米巴, 为了使各类产品阿米巴员工能更好地理解绩效指标体系, 并积极参与绩效评价, 从而达到理想的绩效评价效果, 主要采用阿米巴模式中的单位时间核算法对其进行绩效评价。将该方法与关键绩效指标相结合不仅能综合反映员工的表现, 还可以使员工更加了解阿米巴模式, 掌握阿米巴模式的管理理念, 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升级。

以XX类产品阿米巴为例, 其单位时间附加价值计算过程如下:

XX类产品阿米巴总附加价值=该阿米巴销售总额-除人工成本以外的总成本

除人工成本以外的总成本=采购成本+营销费用+水电费+租赁费+修理费+…

XX类产品单位时间附加价值=XX类产品阿米巴总附加值/该阿米巴总工作时间

该阿米巴总工作时间=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

在单位时间附加价值的计算过程中, 可以发现各类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和成本控制情况。一方面将总成本扣除了人工成本, 这不仅可以体现阿米巴模式追求员工幸福, 不把其利益视为费用的经营哲学, 也可以防止员工过于重视人工成本, 互相攀比。另一方面, 按受益程度对水电费、租赁费等公共费用进行分摊可以消除平均分配法的不足, 体现公平公正。

单位时间附加价值核算过程中的相关项目是员工级阿米巴绩效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 结合员工的岗位特点和企业的战略目标, 建立XX类产品阿米巴员工绩效指标体系。XX类产品阿米巴员工绩效指标体系表见表6。

从产品阿米巴员工绩效指标体系中, 可以发现单位时间附加价值是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 所以在设定具体指标时, 要注意考虑影响单位时间附加价值的诸多项目。但如果仅仅采用单位时间附加价值考核员工, 则企业的绩效评价只是停留在财务层面, 不利于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所以将单位时间附加价值作为员工级阿米巴绩效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阿米巴模式对关键绩效指标的要求, 对员工实施较全面的绩效评价。

四、结论

通过将阿米巴模式和关键绩效指标法的相关因素融入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为企业整体、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员工分别设计特殊的绩效指标体系, 不仅有利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三矢裕、加护野忠男、谷武幸:《创造高收益的阿米巴模式》, 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2]卡普兰、诺顿著, 刘俊勇、孙薇译:《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曹岫云:《阿米巴经营》, 《中外企业文化》2009年第12期。

[4]秦山、张赢:《阿米巴经营模式体现的管理会计理念》, 《经营管理》2011年第11期。

[5]马小江:《LC公司阿米巴模式下的成本管理方案研究》, 西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指标化模式 篇8

21世纪以来,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成为售后服务竞争,售后服务(after-sales service)在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于是,近年来国外开始逐步兴起了一种新的售后服务模式:绩效保障模式(PBC),即采用整体绩效保障的服务模式,由供应商负责从提供设备到完成设备售后保障的整个供应链,客户不再为每次的维修服务付费,而是购买与设备相关的效能,根据效能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付费。该模式最早由美国国防部提出,并逐步扩大实施,2004年11月,美国国防部颁发“基于性能的物流产品保障指南”,指出PBL是国防部首选的产品保障策略。随着美国国防部应用的成功,过去的几年中,商业和军事领域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如通用电气、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纷纷大力推广该模式,并且取得了成功。

2 PBC与传统售后模式的比较

通过对PBC和RBC的比较,我们发现PBC和RBC对于服务备件供应链的运营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激励模式改变了服务备件供应链的运营环境,保障方式的改变使得服务备件供应链的运营策略发生了改变。

2.1 激励模式

传统的RBC合同模式主要是从供应商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保障服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有利于供应商的利润最大化,然而对客户来说却增加了维护保障成本,因此从合同激励的角度说,存在着合同双方的激励冲突。PBC合同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激励的冲突性,由于PBC合同的付费模式(如根据产品无故障使用时间付费)是根据服务绩效来确定付费金额,因此对于供应商来说如何提高设备的性能、实现较高的绩效标准是关键,所以该模式会激励供应商提高设备性能,同时对于客户来说,PBC通过合同中的奖惩条款可以控制支付成本,大幅降低维修保障金额。Guajardo(2012)通过对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执行PBC的实证分析,表明PBC合同在产品可靠性的改善方面比RBC合同高出25%~40%。因此,PBC改变了RBC中的激励模式,实现了对合同双方的协同激励,使得供需双方共同努力来降低保障成本,提高保障效果。

2.2 保障方式

由于服务备件预测的难度较大,保障方式主要依靠备件的库存保障,然而由于设备的昂贵价值会带来较高的库存成本,一直以来如何降低库存成本就成为RBC模式下的设备保障研究的重点。在PBC模式下却发生了一些变化,PBC的保障绩效除了通过库存保障维修服务之外更加强调了对于设备可靠的改善,通过研发设计改善设备自身的持续无故障运行时间是另外一个有效的保障方式,因此我们发现PBC模式更好地实现了对于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即从研发设计的可靠性改善到故障发生时的备件库存保障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根据美军的实施结果,PBC的运用使得物料可得性平均增长了30%~40%,物流反应时间平均提高了70%~80%。

因此,研究PBC模式下绩效衡量指标与其影响因素,发现PBC模式下改善与提高绩效的方法对企业实施PBL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3 绩效衡量指标及影响因素

3.1 系统可用度研究

关于备件保障的指标体系方面,PBL实施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建立度量的指标体系,因为PBL的目的是购买效能,因此,效能的构成需要清楚界定,以便能对取得的效能进行跟踪、测量和评估。许多效能指标被界定来测量效能,包括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TR (mean time to repair)、设备可用性、备件可用性、单位使用成本和物流响应时间等等。PBL合同中用来衡量绩效的指标趋于成熟和统一化,众多学者在研究中使用设备可靠性、使用可用度和平均可用度来衡量售后服务的绩效水平。陈砚桥,金家善在研究核岛外设备的机会维修策略时,以使用可用性作为绩效目标,即在某一给定的时间区间内,设备能正常工作时间所占的比例。郑蓓蓉,薛伟在研究设备可用度分析方法时,给出了设备可用度的定义,认为设备的可用度是指设备在规定工作条件下,在给定时间段内正常工作的概率。Kang等人将系统可用度作为衡量系统绩效水平的关键指标,并对其进行研究,系统可靠性为正常运行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Kim等人在研究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博弈问题时,将系统可用性作为绩效衡量标准,系统可靠性为正常运行时间与总运行时间的比值。Oner等人在研究产品可靠性与备件库存水平平衡下生命周期成本最小问题时,将系统可用性作为绩效衡量标准,系统可靠性为正常运行时间与总运行时间的比值。同样地,Jin等人、Jin等人、Guajardo等人在其研究中也用到了相同的绩效衡量标准。美国国防部将设备可用度作为PBL合同中关键指标之一(DoD,2005)。可用度不仅可以通过增加MTBF来改善,而且可以通过降低MTTR来改善。设“A”作为系统的可用度,则A可以用下式表示。

3.2 MTBF

MTBF即两次故障间的平均时间间隔,根据现有文献中的研究(Coit et al,2004,Marseguerra et al,2005),两种方法经常用来提高MTBF:增加冗余模块和提高设备可靠性。对于冗余分配,即在设备中加入备用的模块,当设备故障时,备用模块代替故障件开始工作。对于提升可靠性,即通过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来延长两次故障时间间隔。Kim指出故障率是影响MTBF的关键因素,通过降低故障率,可以提高设备的正常运行时间,进而提高设备绩效。Jin在研究PBC模式下供应商备件库存控制策略时,提出通过设计与制造来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升设备可靠性,降低备件库存,来降低保障成本。因此,故障率是影响绩效的关键指标之一。对于拥有相同故障率的系统来说,使用率高的系统发生的故障要高于使用率低的系统,使用率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系统可用度,将使用率作为可用度的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3.3 MTTR

MTTR即维修周转时间,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Jin,2011;Kim,2007),维修周转时间主要受维修能力,备件库存水平的影响。刘武、万谧宇(2015)基于PBC模式,针对装备可修部件售后服务设计了一个由备件仓库和维修车间组成的闭环保障系统,推导了由系统规模、设备故障率、故障部件修复时间参数和备件库存量为变量的系统可用度指标。刘基良、刘名武(2014)研究了PBC模式下交通装备售后保障系统控制策略,分析了部件损耗特征给出不同情景下的最优控制策略,指出维修能力和备件库存水平是影响绩效的重要因素。从仓库备件库存出发推导出备件库存稳态状态概率,获得了系统可用度等绩效指标。刘丽文、郭祥雷(2009)针对供应商对于武器装备没有动力提高其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基于绩效保障服务整体外包模式,并研究了备件库存对绩效保障的影响,结果表明备件库存量是决定保障绩效指标之一。

由上述可以总结得到其驱动因素有设备固有故障率、设备使用率、备件库存、维修周转时间和设备规模。效能衡量与其指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PBC模式的相关研究内容,分析了PBC模式与传统RBC模式的区别,指出PBC模式相比RBC模式更能激励供应商改善产品的性能,并且PBC模式下提升设备的可靠性也是一种有效的保障方式。重点分析了PBC模式下的绩效衡量指标系统可用度,其包含5个影响因素:系统规模、故障率、维修周转时间、使用率和备件库存水平,对供应商提高绩效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的研究还处在逐步深入的阶段,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将对我国企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具有较强的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Jin,T.D,Tian,Y.Optimizing reliability and service parts logistics for a time—varying installed bas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2,218(1):152-162.

[2]Kim,S.H,Cohen,M.A,Netessine S.Performance contracting in after-sales service supply chians[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12):1843-1859.

[3]Jin,T.D,Wang,P.Planning performance based contracts considering reliability and uncertain system usage[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11,63(2):1467-1478.

[4]刘名武,万谧宇,彭冠军.绩效保障模式下的装备可修部件售后保障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17):245-249.

指标化模式 篇9

一、人力资源的产权投资信息及其指标生成的会计模式

人力资源产权投资是指为了控制人力资源的产权而进行的开发投资, 它不同于组织为取得人力资源的使用权所进行的成本支出活动, 其实质上就是一项新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当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 投资活动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 使被开发的人力资源又形成了一项作为新增体力或智力的追加人力资源。按照投资收益原则, 企业拥有这部分追加人力资源的产权, 该项投资属于人力资源的产权投资。在这种人力资源投资的典型情形下,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在人力资源的生产过程中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则人力资源会计应在产权投资完成后确认相应的人力资产, 并以实际成本为基础进行成本计量。

因此对于上述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事项来说, 企业可以按照产权行为的运作机理设计账务处理流程, 并据以对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信息的会计模式进行再造。

有关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信息的指标生成过程, 实际上是确认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事项, 从传统会计的费用处理流程中分离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支出信息并确认支出。当属于被确认的支出发生时, 借记“人力资源投资”科目, 贷记与该项投资支出相关的相应资产科目。在投资完成并计算出开发成本后, 确认相应的产权资产, 借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科目, 贷记“人力资源投资”科目。对于人力资产的形成过程来说, 开发一项新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只能按照开发成本的补偿渠道进行摊销, 而不能从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净收益中收回。因此, 在实际摊销人力资产入账成本时, 摊销期应按照该项人力资产形成后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期限与效力期限两者孰短的原则来确定;而摊销渠道应区别于从企业净收益中收回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的摊销方式, 按该项人力资源所服务的项目及部门来确定。分期摊销时, 要依据当期应计提的摊销数额, 借记“生产成本”及“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摊销”科目。

二、人力资源的产权交易信息及其指标生成的会计模式

人力资源产权交易是指为了获取对人力资源的产权而进行的交易活动, 它既不同于组织为取得人力资源的使用权所进行的成本支出活动, 也不同于组织为控制人力资源的产权所进行的开发投资活动。对于这个过程来说, 不仅个人把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产权让渡给组织 (或他人) , 使人力资源成为组织 (或他人) 的人力资产, 而且在组织 (或他人) 获得人力资源产权的同时, 人力资源也成为了个人的人力资本, 这是典型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行为。

在上述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交易价格就构成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 则人力资源会计不仅要确认企业获得的人力资源产权, 还要确认相应的投资者所投入的人力资本, 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因此, 对于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 (个人) 之间进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的事项来说, 企业可以按照在上述一般形式下产权交易行为的运作机理设计账务处理流程, 并据以再造人力资源产权交易信息的会计模式。

在人力资源产权交易信息的指标生成过程中, 当产权交易手续完成后要确认相应的人力资产时, 按交易价格借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科目, 并按公允价值贷记“人力资本”科目, 同时按照两种计价标准所产生的差额贷记“人力资本公积金”科目或借记“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科目。由于企业确认人力资产的过程就是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而获得一项新人力资源的过程, 则其入账价值就不是在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人力资源产权投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因此, 在对该项人力资产进行摊销时, 虽然其摊销的实质是形成一项人力资产风险准备金, 但是其摊销的形式却表现为按照在人力资产效用期内从净收益中分期收回成本的方式进行账务处理。所以在实际进行摊销时, 摊销期应按照该项产权交易合同的有效期来确定, 而摊销的渠道则应区别于开发成本的补偿方式。这样, 在进行摊销的账务处理时, 应依据当期应实际计提的摊销数额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科目。

三、人力资源的收益分配信息及其指标生成的会计模式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当人力资源形成并随着人力资本被确认以后, 对于分配领域的研究结果来说, 要求人力资源会计按照人力资源活动主体产权运作行为的不同表现, 把人力资源权益划分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所有者权益和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劳动者权益。其中, 所有者权益是指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人力资本所有者能从净资产中获得的经济利益, 又可进一步分解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由其产生的收益分配权;而对于劳动者权益来说, 则是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补偿权。

因此对于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事项来说, 有关分配信息可以按照确认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一般机理设计账务处理流程, 并据以再造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会计模式。

由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所享有的人力资本所有权属于虚权益, 它没有实际的物力资产作为风险保障, 因此如果把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这部分收益分配权益 (如盈余公积金) 转为追加投资, 则按照实权益入账的“实收人力资本投资人资本”所代表的那部分收益分配权与劳动者权益一样, 都可以通过使用物力资产得到实际利益。所以, 其会计模式就可以参照普通股分红的方式进行明细处理, 再通过“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的明细科目来反映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结果。

因此, 在具体进行账务处理时, 按照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分配的份额, 借记“利润分配”科目, 贷记“人力资本投资人盈余公积金”科目或“应付人力资本投资人红利”科目。如果企业发生用人力资本来进行对外投资的业务时, 应把通过人力资本对外投资而从被投资单位分得的人力资本投资红利也计算在可供分配的利润总额内, 一并参与分配。对于这部分账务处理, 作为投资方的企业则要按照投资的公允价值和账面的成本净额, 借记“人力资本对外投资”科目, 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科目, 至于借贷方的差额, 则一般记入“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摊销”科目。当企业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从被投资企业中按期分得红利时, 要按照成本法核算。依据应分得的红利, 借记“应收人力资本投资红利”科目, 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当投资期满后, 要按照当期应分得的红利借记“应收人力资本投资红利”科目, 贷记“人力资本对外投资”科目, 对于借贷方的差额则记入“人力资源损益———投资损益”科目。

上述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会计模式、人力资源产权交易会计模式以及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会计模式三大体系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不同于现行核算体系的全新的人力资源会计系统。

四、人力资源的成本补偿信息及其指标生成的会计模式

一般来说, 企业的人力资源有三种基本来源: (1) 通过招募、选拔、录用及安置等劳动雇佣手续自由进入的; (2) 通过前述产权投资开发形成的; (3) 企业通过上述产权交易手续接受投资形成的。无论是哪一种来源的人力资源,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来说都是企业可以支配的。同时, 对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和取得成本来说, 其成本支出活动不会产生新的人力资源。因为它们全部是在人力资源生成之后所发生的耗费, 全都与人力资源的生成过程无关, 所以都属于传统会计对人力资源的核算范畴。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和取得成本的核算, 可以借鉴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中对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处理模式, 并可据以再造人力资源成本补偿的会计模式。

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补偿的有关信息指标生成过程包括两个基本部分: (1) 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招募、选拔、录用及安置等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是为取得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成本支出。尽管各项支出与所取得的人力资源的形成无关, 但是各项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 仍需要在相应的人力资源的效用期内予以摊销并计入各期损益。当企业为取得人力资源而发生支出时, 借记“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科目, 贷记与该项支出相关的物力资产的相应科目。当企业取得的人力资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被替代时, 应按所发生的替代损失 (主动替代的补偿支出) 借记“人力资源损益———替代损益”科目, 贷记与该项损失相关的物力资产的相应科目;而对于预期可能产生的替代收益 (被动替代的赔偿收入) 应借记与该项收入相关的物力资产相应科目, 贷记“人力资源损益———替代损益”科目。 (2) 企业可以支配的各项人力资源, 在被使用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它是企业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支出。在企业实行年薪制的情况下, 对于每位员工的固定年薪, 应借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科目, 贷记“应付工资”科目;预提员工工资时, 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成本科目或“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等费用科目, 贷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科目;实际支付员工工资时, 借记“应付工资”科目, 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参考文献

[1].吴泷.基于产权行为研究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再造.会计研究, 2007;1

[2].杨有红, 王仲兵.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理论问题.会计研究, 2002;9

[3].杨明洪.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主线与思路.经济评论, 2001;1

指标化模式 篇10

根据商品住宅价格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 商品住宅价格由下列项目组成: (1) 成本。1) 征地费及拆迁安置补偿费;2) 勘察设计及前期工程费;3) 住宅建筑、安装工程费;4) 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和住宅小区及非营业性配套公共建筑的建设费;5) 管理费:以本款1) 到4) 项之和为基数的1%~3%计算;6) 贷款利息。 (2) 利润。 (3) 税金。 (4) 地段差价。其征收办法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1]。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知道, 商品房价格的构成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土地价格, 是个人在取得国家的土地使用权而付出的价格。由国家收取, 起额度比较固定化。其随着国家政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为房屋的建造成本, 范围包括: (1) 征地费及拆迁安置补偿费; (2) 勘察设计及前期工程费; (3) 住宅建筑、安装工程费; (4) 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和住宅小区及非营业性配套公共建筑的建设费; (5) 管理费等。其收费的项目比较多、比较杂。

其三为开发商的利润, 改项中包含了税金。开发商的利润应该包括合理利润以及超出合理利润之外的那部分之和。这个是开发商取得的实际利润。在房地产泡沫时代, 其数值大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利润。我们定义超出合理利润之外的部分为泡沫价格。商品的生产价格, 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按平均利润率计算, 按百分比应加到这个成本价格上的利润;或者说, 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应该以一般的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 而这个一般利润率, 又是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的平均率为前提[2]。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合理利润的存在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同时合理利润的存在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它能够反映出行业大致利润的额度, 进一步反映出行业生产价格的额度。把生产价格与其实际的销售价格相比较, 我们可以得出商品房价格的合理性与否。

泡沫价格是房地产泡沫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房地产泡沫的尺度标明。泡沫价格随房地产泡沫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多种因素对泡沫价格的升降有意义。

基于上面的对比分析, 可以认为商品房价格模式或者商品房价格公式如下所示:

商品房价格=土地价格+房屋的建造成本+合理利润+泡沫价格

合理商品房价格=土地价格+房屋的建造成本+合理利润

实际利润=合理利润+泡沫价格

二、泡沫价格的产生与变化

在有的文献中作者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虚拟经济决定假说。作者认为, 房地产越来越脱离了实体经济部门, 虚拟化和独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房地产的虚拟化进程加快。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 经济虚拟化越来越明显, 房地产价格波动越来越明显。房地产的价格波动开始脱离了实体经济, 而更多地与金融发展有关[3]。

!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 伴随着货币供给量、利率、金融机构信贷等虚拟经济变量的变化, 房地产的价格也发生了变化。但是, 房地产的价格模式里面含有多项内容。货币供给量、利率、金融机构信贷等虚拟经济变量的变化引起的房地产的价格的变化不一定是属于泡沫价格的范畴。以货币供给变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为例分析, 按照上述数据货币供给增加1%, 房价变动0.625%。货币供给是影响房价高低的重要因素。货币供给宽松, 购房的融资条件相对会比较优厚;反之, 则比较严格。货币供给量与房价应是同向变动关系。房价的高低深受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影响[3]。但是货币供给增加, 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导致商品贬值、物价上升, 使得货币供给的增加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引起了相对于其他商品更大的波动。这一点是符合商品价值规律和货币规律的。但是房地产泡沫或者泡沫价格作为房地产价格当中脱离价值规律的那部分价格, 它的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其影响因素应该更具多样性, 并且是多因素的相关性。

目前, 对于房地产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意见不一。有文献认为房地产泡沫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土地本身[4]。也有认为房地产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流通的体制, 现行商品房流通过程中土地、公用品、房屋的产权混乱连体流通造成房价居高不下, 并产生泡沫[5]。

笔者认为, 土地的稀有性以及这种稀有性进入市场流通之后是房地产泡沫形成的根本的原因。众所周知, 目前国内大城市里商品房的价格是很高的。根据上面所推商品价格公式, 商品房价格过高主要是由于土地价格以及泡沫价格引起的。土地特别是大城市中心土地的稀有性造成了土地价格过高。而这种稀有性进入了市场,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最终的结果就是地价攀升。商品房价格持续的上升, 表现了巨大的波动性。而房屋的建造成本变化对于房价的变化的作用相对较小。2004年建材价格较大幅上涨, 其中建筑用钢材和水泥价格分别累计上涨31.85%和8.66%, 但由于原材料成本占房价的比重仅为20%, 钢材和水泥成本占房价比重不到10%。由此带动房价上涨幅度不超过1%[6]。

泡沫价格的形成。泡沫价格的变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中涉及地方政府、房产开发商、银行机构、其他行业资金、国内炒房团、国外资金等主体因素。众多的主体之间缺乏某种有效的制衡机制, 使得主体之间无法相互有效制约不合理的行为[4]。泡沫价格的形成和膨胀就是因为主体因素的投机行为。而这种投机行为是以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投机行为。以国内炒房团为例, 由于炒房团手中拥有大量的资金, 他们以投机为手段, 以最大限度地抬搞房价为目的。他们对于一个城市房地产价格的理性和稳定具有相当大的威胁。

三、连续交易对于泡沫价格的作用

房地产泡沫可以理解为由于多种的因素引起的商品房价格背离价值规律而出现价格高于价值的一种价格现象。

房地产泡沫存在着一个特点, 即一个地区的商品房在出现泡沫之后, 如果商品房未参与交易, 则其泡沫现象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该商品房参与实际的连续的交易, 商品房价格泡沫才有其存在的意义。房地产泡沫的这一特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们从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发展中可以看到, 在其商品房交易数量增长或者是连续地增长的时候, 房地产中商品房的价格却在连续地升高, 其泡沫的价值在升高, 泡沫对于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在增加。相反地, 在形成了一定的泡沫之后如果一个地区的商品房的交易在减少, 那么商品房价格反而会停滞甚至是出现下降的趋势, 泡沫的影响将降低。或者说商品房的连续的交易是泡沫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这种现象是与商品的价值规律相违背的。

有文献指出预期是科学泡沫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泡沫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经济主体的预期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经济主体对于资产价格或升或降的走向具有共同的预期, 市场中具有购买力的人群中大部分对于房价的涨跌方向看法相同。二是需求预期和价格预期正反馈, 即在投机泡沫形成时期, 预期价格越高需求量越是增加[7]。

商品房的连续交易, 其作用正是促使了投资者的预期的形成。商品房连续交易一方面使大部分的人看到了商品房投机的热度, 投机者具有了共同的价格预期, 他们认为在连续交易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资本收益的机会。这种心理促使他们去买房, 结果又进一步加大了商品房的市场需求。

四、以泡沫率衡量居民抵抗泡沫的承受程度

在某些文献中, 作者将资产的基本价值或者市场决定的合理价格部分称之为标准价格, 高出市场基本价值的那部分称之为投机价格, 即房地产价格=标准价格+投机价格。笔者作了如下的定义:投机价格部分与标准价格之比为泡沫度[8]。

这种对房地产泡沫进行量化的指标很直观地描述了泡沫的大小, 但是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标准价格包括了建安成本, 而房地产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没有一个确切的计算方法, 甚至是房地产成本的范围都没有得到业内一致的定义。所以, 泡沫度中标准价格的选取比较困难, 这可能是行业秘密的原因, 也可能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各方利益关系的原因。习惯上学者用房地产的投资额来代替建造成本, 这个是泡沫度指标的一个不足之处。

房价收入比。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房价收入比反映了一个家庭购买住宅支付能力的大小。由于房价收入比中的房价包括了土地的价格以及建安成本等在内, 其大小很难说明是一个地区商品房价格泡沫的量化。比如,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国际化城市, 它的商品房价格并不低于国内其他大城市。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 受到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深圳的商品房价格泡沫完全可以大于其他大城市, 但是它的商品房价格并不一定就是最高的。我们可以得到一点结论, 房价收入比并不能准确地对商品房价格泡沫进行一个量化的研究。

为此, 我们引用如下的定义:

泡沫率=泡沫价格÷居民收入

泡沫率反映了居民对于产生泡沫的承受能力, 如果泡沫价格在居民的承受能力之内, 则我们可以认为泡沫将继续发展, 这种发展或许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果泡沫价格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市场中房屋的交易将受到影响, 房屋的交易将出现不连续。房地产泡沫的发展空间已经很小, 甚至还可能出现破灭的现象。

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爆发, 房地产泡沫破裂, 各国经济受到了冲击。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国家的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是在宏观经济状况处于良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以及其破裂都不是因为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引起的[9]。从根本上来说, 我们可以认为是因为泡沫率的增长到了一定的幅度, 其增长的幅度已经超过了公民劳动收入以及资产收入之和的幅度。房地产泡沫的增长已经过高地超越了公民的购买力, 并且使这种差距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那么房地产泡沫则开始放慢速度增长甚至是破裂。

参考文献

[1]商品住宅价格管理暂行办法[Z].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3]周建军, 鞠力.房地产泡沫的虚拟经济决定论及其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 2008, (3) .

[4]洪开荣, 刘亦.近期我国房地产泡沫研究的文献综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5) .

[5]刘福垣.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根源在于流通体制[J].城乡建设, 2003, (4) .

[6]杨东.遏制投机炒房是稳定房价的关键[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5, (4) .

[7]周京奎, 曹振良.中国房地产泡沫与非泡沫——以投机理论为基础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 (2) .

[8]何金英, 宋戈, 付振朋.基于投机价格模型的住宅市场泡沫度研究[J].北方经济, 2008, (4) .

上一篇:经颅超声下一篇:复合技能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