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放二孩

2024-05-28

全面开放二孩(精选12篇)

全面开放二孩 篇1

2015 年11 月初, 国务院释放出全面开放“二孩”政策, 惠及多个行业。其中就包括了草根投资者日益瞩目的早教行业。那么对于草根投资者而言, 现在进入早教行业是否可以再次借助政策东风挖掘第一桶金呢?

市场:市场容量巨大

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资料表明:中国0 至3 岁的婴幼儿共计7000万人, 其中城市0 至3 岁的婴幼儿数量为1090 万人。以北京市为例, 月收入在1500 元的家庭小孩月消费额为532 元, 月收入达到5000 元的家庭每月用于小孩的消费额则是1135 元。如果按每个小孩月消费额的30%用于教育消费计算, 早教市场的前景高达数百亿元。正是看好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以金宝贝为代表的洋品牌和以东方爱婴、红黄蓝等为代表的本土早教机构纷纷抢占中国市场, 而北京的社区早期教育示范基地也已经由2002 年的20 家迅速发展到目前的100 多家, 其中新兴早教机构占据了半壁江山。

另外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孩每月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44.29%的家庭每月用于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在500 元到1000 元之间。培养小孩的经济投入让很多年轻人对生育望而却步, 但正是这巨大的培养花费促使了一个行业的诞生与日渐繁荣。

亮点:衔接教育浮出水面

针对“准小学生”的幼小衔接班是今年幼儿培训的一大亮点。目前中国儿童活动中心的“灵智”课程班等都在积极开展“幼小衔接”的课研和教学。其中, 精诚教育集团在育慧里开办早教中心, 首次开设专门的校区集中做学前教育。据董事长王国欣介绍, 大多数小孩在智商上没有明显差异, 但成绩却参差不齐, 主要是缺乏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据联合国教科文的一项组织调查, 有40%的小学生入学后有学习不适应和社会适应性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 精诚才决定在暑期推出科学、完整的“幼小衔接”教学课程体系。而较早进行幼小衔接教学的“灵智”班, 今年已经喜结硕果, 共2000个学生中近五成进入了市区重点, 另有多名学生考入了育民小学的超常班。新学年开学后, 绝大多数家长表示, 小孩较快地适应了新角色, 过渡顺利。

问题:隐形门槛不少, 投资者需谨慎

圈外人成功有难度

原因有二, 一是圈外人对于早教培训内幕一无所知, 被招商机构或是自己的员工蒙骗是常事。因为“猫腻”的事太多了, 如同一款玩具有无欧盟认证, 售价相差数十倍。二是圈外人投资早教机构, 如果没有足够“拜帖”钱, 很难获取满意的招生效果。因为这个行业靠名声吃饭。圈内人可以通过人脉关系, 取得不错的口碑, 而圈外人只能用大量“拜帖”钱开路, 来混个好名声。而这招还不一定有效果。据坊间传闻, 目前雄霸国内的早教培训机构均和各个级别的幼教部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

利润虽高, 隐形投资并不小

早教培训的利润极高,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小投资者也不要忽视了它的隐形投资。早教培训业的前期投入包括, 场地租赁费、教具 (玩具) 采买费、聘请老师、宣传推广费等等, 其中最大投入就是教具 (玩具) 采买费, 一个营业面积150 平方米的培训机构, 仅教具 (玩具) 采买费用约十几万元, 这还仅仅局限于国内教具 (玩具) 。如果完全采用国际通用的, 投资要增加两三倍。而且其投资回收期也较长, 按业内惯例至少要6—8 个月以后才能见到盈利。

培训课程决定生死

电影 《无间道》 大家一定不陌生, 在早教培训行业这种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原因何在?原因就是培训课程。如果说优秀教师是早教培训成功的关键, 那么培训教材就是成功的钥匙。只有有了钥匙, 才能打开通往成功之路。很多培训机构尽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支撑, 最终依然败北的原因就是没有令人满意的培训课程。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 就亲身经历了一场现实版的《无间道》。某培训机构因为培训课程有缺陷, 招不到生源, 便委身到另外一家培训机构, 美名曰“合并”。然而该机构的负责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对方的核心培训课程。在她寻找过程中, 对方有所察觉, 便故设迷局, 故意在老板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中存放培训课程 (注:课程是已经被改动了, 失去了价值) 。这位“偷学”者在“千辛万苦”之后得到了这份虚假课程。由于这个“偷学”者不是业内人士, 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偷学”者最终失败, 辛苦投资的培训机构也被对方真的吃掉了。

一个好老师价值千金

人才有多重要, 在早教培训行业里十分凸显。一位优秀早教培训教师的流失足以让一个培训机构瞬间倒闭。优秀教师的薪水有时能占到早教培训机构净利的40%以上。这在其他行业是无法想象的。据中国幼教协会介绍, 孩子的想法十分奇怪, 比如一个小孩就愿意上A教师的课, 一旦A教师离开, 小孩也许就会选择退出培训。因此在圈内对优秀教师的“暗战”争夺始终都没有停止过。目前圈内优秀教师数量不过万人, 缺口极大, 聘请难度极大, 这也证明中小投资者为何难以成功!

本土和尚非要念洋经

目前市场中数百个品牌, 打着“洋”旗号的培训机构占到了一半以上。实际上这些机构的投资方都是中国本土企业或投资者。他们打着“洋”旗号无非就是为了赚钱。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很多家长始终认为海外教育方式未必适合国内。

经验:三个原则要记牢

第一, 要规模适度、小巧灵活。

为了吸引高收入顾客, 早教中心的选址大多在交通方便的大型中高档的社区, 因此面积太大经营成本太高。一般在200—300 平方米就足够了, 其中包括亲子活动室50—60m2, 感觉统合训练室50m2左右, 测评室15m2左右, 办公室20m2, 教具展示及接待区20m2, 其它附属功能区30m2。经过适当的装饰布置, 这样一个五脏俱全的温馨小天地就足以让20 多个孩子在里面乐而忘返了。

在办学的模式上, 也完全可以灵活利用所有的合作资源, 毕竟, 这是个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业。例如上海市就规定, 两千户以上的社区必须附设配套幼儿园, 有些早教机构就开展了与社区的双赢合作, 社区提供场地甚至执照, 公司提供师资管理, 通常社区会抽取10%—20%的费用, 但能为实力不强的投资者节省很大一部分开支。

第二, 专业水准决定成败。

前两年, 国内一下子涌现了很多早教中心, 但其中决定生死的, 就是专业水准。南方贝贝的邹涛进行过研究统计, 打着国外某理论的幌子、缺乏专业支撑的早教中心, 平均寿命是6 个月。邹涛自己就为了保证教案的水准, 聘请国内的学前教育博士后、教授组成专家团, 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开发, 提出了独有的PAP (父母做孩子的伙伴) 早教模式, 一举在早教市场树立了自己的鲜明品牌。

第三, 创业者选择加盟连锁时, 要仔细。

一个负责任的盟主在出让自己的品牌时, 会非常积极地提供细致的全套支持方案, 以确保加盟店的品质。通常, 这个支持方案应包括:提供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开班指导;教学区、生活区布置方案细则 (包括装修、配件、颜色等) 及验收;教具使用方法;员工培训考核;市场开发及宣传协助;中心的最新教研成果;季度工作总结测评;日常管理细则;客户服务流程。

在选择时, 有几个细节特别说明这家品牌的专业性, 例如盟主有没有提供进行课件升级的方式, 这说明了盟主的专业背景是否深厚;方案是否细致到了一张名片的设计或一张报名表的编辑, 这表明了盟主本身的运营是否正规成熟;再有就是盟主对于装修和人员招聘的考核是否严格, 这表明了盟主对品牌维护的重视程度。

全面开放二孩 篇2

1、增强人口国情意识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2、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3、实施全面两孩新政 做好基本公共服务

4、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5、共创诚信法治计生 共享现代生育文明

6、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7、大力宣传生育政策 放开二胎家喻户晓

8、国家政策真正好 一家准生两个宝

9、一对夫妻生两娃 老有所养不再怕

10、一胎少二胎好 小有伴老有靠

11、一对夫妻生两孩 养老负担分半开

12、积极宣传生育政策 努力完成二胎任务

13、一对夫妻准生俩娃 一个养爹一个养妈

14、放开二胎政策好 生对儿女好养老

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篇3

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消息一出,立刻引来全球媒体关注,普遍以网站头条进行跟进报道。

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正所谓“文章因时而著,政策因时而易”。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长期来看,随着放开二孩后,新一轮人口红利的形成和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提高,各类行业都将最终受益。(图为BBC网站头条图文予以关注)

中国首部慈善法草案欲破公募权垄断

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从2005年民政部提出立法建议至今,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怀胎十年”终于提交审议。草案规定,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向特定对象进行非公开募捐。依法登记满两年、运作规范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

中国正在进行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项目,计划2019年载人挑战全球最深的“万米深渊”——马里亚纳海沟。“彩虹鱼”无人潜水器本体系统国产化率达到95%。

学而优则仕

陈雨露被宣布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消息引起一阵兴奋。因为,陈雨露此前已经“声名赫赫”。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金融学术领域的著名学者。由学而优者,成为学界领导者,再脱学入仕,将其所能服务政务,已经常态化。

全面开放二孩 篇4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意愿,教育

为了缓解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等诸多问题,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在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导致人们对中国人口膨胀,人口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的担忧。但据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的资料显示,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是呈下降趋势的。2014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显示,目标人群中43%有再生育的打算,但是2015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只有39.6%有再生育打算,与之前的调查相比生育意愿明显有所下降。影响人口生育意愿的因素众多,教育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因此,对影响人们生育二孩的教育学因素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负担过重是影响夫妇选择生育二孩与否的首要因素。首先接受教育本身所需的教育费用,即上学所需的学费高低会影响夫妇生育二孩的意愿。目前我国小学初中虽然有义务教育,但是学前教育及大学教育的费用仍旧较高。据统计,2003年,全国平均在各级教育上的家庭个人支出为:小学869元,初中1007元,高中1861元,大学5980元。其次,除了接受教育自身所需的费用外还有很多附加费用,包括服装费、交通费、住宿费等杂费;家庭为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而在择校、参加补习班或特长班方面的费用支出以及购置学区房的费用等。随着人们家庭收入的提高,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父母不仅希望孩子“有学上”,还希望孩子“上好学”。家庭人口规模越大,子女数越多,对每个子女的教育投资势必就会越少。为了使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且接受该种教育的费用负担过重,父母生育二孩的意愿会相应降低。

妇女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夫妇选择生育二孩与否的直接因素。一方面,育龄妇女的文化水平与生育率呈负相关,另一方面妇女受教育年限越长其初婚年龄就越大。因此,个体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对其生育意愿乃至生育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其价值观念,影响其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女性的角色被定义为贤妻良母,即女性在婚后主要扮演家庭妇女和生儿育女的双重角色。而受过教育的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已经越来越脱离传统的生育观及家庭观对她们的影响,她们渴望参与社会活动,发展个人才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更加愿意节育少育,从而解决其生育子女消耗过多个人时间、精力、财力与参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之间的矛盾。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是人类具有的内在的生育控制的先决条件,而高学历高素质女性则是有计划、最优生育准则的天然响应者和自觉执行者,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会更愿意去突破传统追求多生、生男孩的生育观,并形成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生育意愿。其次,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受教育的女性人数与日俱增,参与社会工作的女性人数也随之增加,但是产假等制度并不完善,因此由于工作的原因也会使妇女生育二孩的意愿降低。

家庭教育问题也是影响人们生育二孩意愿的重要因素。首先生育二孩后,第一个孩子面临的教育问题会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从本世纪初至今,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世界各国独生子女的占有率都越来越大。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所拥有的独生子女数量居世界之首。如此众多的独生子女,也使得人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因此,如果要生育二孩,第一个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可能面临的心理挑战则是许多父母不得不关注的问题。由于担心在对待两个孩子的过程中产生偏向对待从而导致第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家长如何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第一个孩子成长进行正确的教导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对第一个孩子家庭教育的担心会影响到父母生育二孩的意愿。其次,生育二孩后,对第二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育意愿。在二孩家庭中,父母理所当然是孩子的主要家庭教育责任人,他们在法律层面与道德层面上都担负着抚养教育二孩的重大责任。然而,适合生育二孩育龄的父母自身大多为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孩子的压力很大,夫妻双方皆需在外工作,因此,对二孩的照顾的重要责任则由其祖父母来进行。

总之,教育与全面二孩政策下人们生育二孩的意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负担、个人尤其是妇女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在“一孩”和“二孩”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家庭教育问题都会对人们生育二孩的意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想要通过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来缓解我国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短缺以及独生子女等诸多问题,还需密切关注教育学对人们生育意愿的影响,从而了解使人们生育意愿降低的教育学因素,做出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张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西安市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5,(26).

[2]张永波.当前我国教育负担状况分析[J].网络财富,2010,(14).

[3]华泽.面向21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全面二孩调研报告 篇5

近期,张家界调查队就“全面二孩”生育意愿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受到社会普遍肯定,但二孩生育意愿相对不高。养育成本较高、孩子无人照看、担心孩子入学难是主要制约因素。受访群众普遍期盼政府优化生育环境、出台激励举措。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我们在张家界市永定区解放社区居委会,随机抽取了20位居民填写调查问卷。受访对象均为城镇户口,其中男性9名、女性11名。受访者学历总体较高,高中学历10人,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10人。受访者的工作单位类型相对集中,以机关事业单位、自由职业者和打零工者居多,各有7人,占全部样本的70%;在国企工作、个体经营者分别有2人、4人。受访家庭中育龄妇女的年龄分布为:26-30岁的6人、31-35岁的1人、36岁以上的13人。受访者家庭经济水平差差不齐,家庭月收入总体维持中等水平,4000-6000元的有11人,占55%;元以下的2人,2000-4000元的有4人,6000-10000元的有3人。受访对象育有一孩的居多,还没有小孩的、有多孩的分别有1人、2人;在育有一孩的17人中,孩子的性别比基本持平。孩子的年龄结构差异较大,2岁以下的2人,2-5岁的有3人,6-14岁的有4人,14以上的有10人。

二、对“全面二孩”政策和生育意愿态度迥异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受访对象对国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持肯定和欢迎态度,有15位受访者认为这一政策很好,占全部调查样本的.75%;认为应该坚持“单独二孩”和无所谓的仅有5人,占比为25%。受访者普遍认为放开二孩政策,对于家庭、社会均会产生积极作用。一方面,能有效减轻养老负担,延缓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能够有力拉动消费、提振内需,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家庭人口结构,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家庭和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改善当前男女性别比失衡等社会现象。

对于是否愿意生育二孩,受访对象则心态各异:愿意生育二孩的仅有8人,不愿意生育二孩的有5人,因各种原因尚在犹豫的有7人,三种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40%、25%和35%。在不考虑经济或其他养育因素的前提下,愿意生育二孩的也只有12人,不愿意生育的为8人,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0%、40%。生育意愿在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者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不难看出,“全面二孩”政策虽然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肯定,但二孩生育意愿相对不高,并未达到社会广泛预期。

三、二孩生育意愿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对于愿意生育二孩的原因,大部分受访者都是基于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其中,有15位受访者认为一个孩子太孤独不利于成长,希望通过生育二孩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有6人是为了满足父母或家族长辈心愿,有8人是为了避免失独风险,有8人是想要儿女双全,有4人是希望有多个孩子,还有6人则是为了分担孩子将来的养老压力,确保自己老年的生活保障。

而不愿生育二孩的原因,主要来自经济压力。20名受访者中,有7人认为当前养育孩子的成本有点高但可以接受,认为成本较高勉强承受、成本太高难以承受的分别有11人、2人。调查中了解到,养育孩子最基本的保教、培训等费用年支出早已突破万元大头。现阶段养育孩子的年支出在1万元以下的仅有3人,年支出在1万-2万元之间的有6人,年支出为2万-3万元的有10人,超过3万元的有1人。有12人认为生育二孩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一看法颇具代表性。

除经济因素外,担心孩子无人照看、个人空间被挤占、培养孩子的精力不够、担心孩子入学难等因素也有所考虑。与此同时,对生活质量的注重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20名受访者中,认为生育二胎的家庭与只生一胎的家庭相比,生活更幸福的仅有4人,认为生活质量不高的有5人,认为没什么不同的有11人。对生育二孩带来的住房面积不足、一孩的反应、对女性事业的影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成为一些父母纠结的重点。

四、社会期盼优化生育环境并出台鼓励政策

全面开放二孩 篇6

很多人觉得,“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来得有些突然。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看来,这一决定体现了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30年前,《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号召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是基于当时人口增长过快、过猛的一时之策。而当前我国生育率已出现下降趋势,生育率是1.6。有研究表明,生育率在1.8才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供应、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等方面的问题,都呼唤人口政策的调整,所以国家在取消生育间隔、“双独二孩”“单独二孩”政策之后,宣布全面放开二孩,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开始政策的调查研究。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在“单独二孩”放开两年后,就决定全面放开二孩,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改善人口结构,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过快问题,80后是生育主体,90后人群比较少,既然目的已经明确,早放开比晚放开好。二是政府让老百姓在私人领域有更多选择自由,把越来越多的与个人有关的选择权利,交由老百姓自己来决定。根据他们调研的生育意愿来看,全面放开二孩与当前个人生育意愿基本吻合,一般家庭最多只生两个孩子。

专家预计“十三五”将新增人口9 000万到1亿

2013年底,我国提出“单独二孩”政策,从现在总体的情况看,截至2015年6月底,目标人群中有153万人申请了“单独二孩”。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介绍,整个目标人群测算有1 100万。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针对6万对符合政策的夫妇,他们做过一个意愿调查,只有60%的人愿意生。也就是说,大概有600多万的人愿意生,申请人约占15%。

全面放开二孩后,未来会新增多少人口,即将来会新增多少学龄人口?

翟振武向记者提供了两个数字,用以估算新增人口。据统计,2014年只有一个孩子的育龄妇女有1.45亿,抛开现行的已经可以生二孩的所有情况,比如说,“双独二孩”“单独二孩”、第一个是女孩的农村家庭等,整个全面放开二孩新政策的目标人群在9 000万上下。这其中,4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占一半。他不太同意之前“单独二孩”遇冷的提法,人口估算是个渐进过程,需要四五年的释放过程。

张许颍说,中国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做了大量研究与测算,总的判断是出生人口会增多,不太可能像有些专家所说的出现人口减少。但是增加多少呢?受制于人口数据、经济数据和参数设置等,估算只能是个区间值。据研究,综合2013年“单独二孩”以及这次新政的影响,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新增人口在9 000万到1亿之间。

也就是说,如果新政使得“十三五”新增人口为中间值9 500万的话,预计比“十二五”期间多1 200万新增人口。

教育结构调整非常必要

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年轻人,是未来大国竞争或文明较量的重要筹码。人口政策变化后,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否跟得上?

彭希哲认为,生育政策调整对教育可能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因学龄儿童数量变化而带来的变化,二是因对教育需求的提高而带来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人口出生高峰,每年平均大概出生2 000万人。生育政策调整后,根据符合条件的育龄人数,再考虑到生育意愿,每年出生总量最多也就是恢复到2 000多万人的规模。大家对政策稳定有预期,一般不会出现抢生或扎堆生。但是,现在家庭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提高了,在20世纪80年代,可能是大班额,而现在都追求小班教育,这会带来新的挑战。政府应提前做好规划和配套工作,目前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还有一些不均衡的地方,如中西部地区对教育的投入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而全面放开二孩后,受惠人群也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基本来自小城镇、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在教育投入上会面临困难,要适当考虑中西部新增人口对教育投入的需求。

全面开放二孩 篇7

关键词:全面二孩,妇女劳动权,就业歧视

“单独二孩”政策遇冷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以下简称《人口与计生法》) , 并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实施。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上仍然存在侵犯妇女劳动权的现象,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或加剧这一现象, 因而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 从根本上保障妇女劳动权的实现。

一、保障妇女劳动权的成就

劳动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 它包括自由选择职业权、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接受职业培训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救济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劳动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也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恩格斯曾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1妇女劳动权保障是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的关键, 也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广大妇女在政府统一安排下, 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下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妇女劳动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劳动卫生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 妇女也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改革开放后, 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力资源由市场配置, 妇女劳动就业歧视等问题凸显, 国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着力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实施妇女就业发展纲要, 全面开发妇女人力资源, 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促进妇女就业创业, 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同年8月,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指出, 未来十年, 中国力求实现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权利, 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中国将努力实现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 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数逐步增长;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5%;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 降低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这些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也直接影响到女性的生存价值和人格尊严。目前,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的保障妇女劳动权的法律体系。现行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 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加强劳动保护, 改善劳动条件, 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 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第48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根据宪法, 我国制定了保护妇女权利的专门法律《妇女权益保障法》, 其中对妇女的劳动权作出了规定, 同时, 还有诸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母婴保健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等, 都对妇女劳动权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新《人口与计生法》也涉及保障妇女劳动权的规定, 如第3条规定:“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应当与增加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进妇女健康、提高妇女地位相结合。”第24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计划生育。”第25条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 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第26条规定:“妇女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劳动保护并可以获得帮助和补偿。”不仅如此, 我国还批准和加入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反对就业/职业歧视公约》等一系列保护妇女劳动权的国际公约, 在国家保障之下我国妇女的劳动占有率在世界上居于前列。

二、侵犯妇女劳动权的现状

国家虽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妇女劳动就业, 但现实生活中侵犯妇女劳动权的现象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如下:

1. 就业机会不平等

就业招聘中歧视女性。2015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在北京等地多所高校的调查显示, 高达86.6%的女大学生受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 被访者平均受到性别歧视的次数达17次。22014年安徽大学发布的《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调研报告》显示, 96%的应届女毕业生和75.5%的女性求职者认为存在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其中有61%的应届女毕业生和29.14%的一般女性求职者曾亲历就业歧视。3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生育期的女职工, 规定企业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不得解雇女职工;一些地方立法规定经期不舒服可以请假休息;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生育的女职工普遍增加产假, 有的达到7个月;还有生育保险缴纳额全部由企业承担。而一些用人单位怕违法,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尤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 认为妇女生育会增加单位用工成本, 所以在招聘中拒绝招收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使女性在就业时失去许多选择机会。近年来, 招聘、应聘中公开的性别歧视虽逐渐减少, 但对女性应聘者的隐性歧视仍然存在。这些隐性就业歧视是统计数据无法显示的。二孩政策下部分女职工会生育第二个孩子, 这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使用人单位更不愿招聘女性。

2. 就业率低、职业性别隔离严重

近年来, 中国女性就业数量和比例在世界范围内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但在国内呈下降态势, 不仅低于男性, 而且就业层次不高, 职业性别隔离严重。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 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为71.1%, 城镇为60.8%, 农村为82.0%。女性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3%、14.5%和40.2%。47.0%存在“在技术要求高、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2.2%在业女性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为男性相应比例的一半;最近3年, 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中, 20.6%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男性”的情况;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一把手为男性的占80.5%。4目前我国女性主要集中从事的行业顺序为农林牧副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 只有这些行业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而在其他与技术、管理相关的职位中 (如专业技术人员、单位负责人等) , 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国家机关女性人数更少。如全国人大8-11届妇女代表只占总数的21%左右, 第12届有所提高, 也只占总数的23%左右。

3. 劳动安全保护缺失

我国法律、法规对女职工的工作中特别是“四期” (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 中的劳动保护作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 一些用人单位唯利是图, 生产条件差、环境恶劣, 不给女职工配发必需的劳动安全保护用品, 严重危及女职工的生命健康。一方面, 普通女工的劳动保护不到位。在一些如橡胶、制鞋、化工、陶瓷、铸造、玩具等非公有制企业, 女职工长期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中工作, 尘、毒、噪音严重超标, 严重侵害了女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部分国有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下降, 出现了降低女职工劳动保护费用、劳动保护用品不能按时发放、卫生设施条件差且得不到改善的现象。另一方面, 女工“四期”保护得不到落实。有的女职工经期仍从事高空、低温、冷水作业和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非公有制企业大多不承担女职工孕期保护, 有的企业在合同上明确规定, 女职工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

4. 工资待遇低下

女性除服务业工资高于男性外, 其他职业一般低于男性。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 城镇和农村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分别为男性的67.3%和56.0%。5这其中有部分是生育所致。因为女性生育期间会中断工作, 升职受到影响, 工资相应降低;有的因生育会完全离职, 再就业时因为业务生疏工作能力下降致使待遇低下。

三、“全面二孩”下完善妇女劳动权保障的措施

1. 完善保障妇女劳动权立法

现行保障妇女劳动权的立法有缺失, 有的太抽象操作性不强;有的对违法行为处罚规定太轻, 惩罚性不强, 致使妇女权利受侵犯时无法得到有效救济。因而需要完善立法。

首先, 修改宪法, 为普通法律确立立法依据。将宪法第48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禁止性别歧视。”其次,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其中应针对就业性别歧视作出专门规定, 包括性别歧视概念、范围, 就业性别歧视监督专门机构、法律责任及救济途径等内容, 尤其要加大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最后, 修改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相关内容。二孩政策国家的主观愿望是鼓励生育两个孩子,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而女性承担了人口生产的社会责任, 但生育成本不能只由女性承担, 应由国家、社会和家庭三方分担。国家应根据用人单位女职工人数给予一定的补助, 给企业减免一定的税收, 降低用人单位雇佣女性的成本。因此, 修改法律、法规相关内容是必要的。

2. 成立专门的监察机构, 加强政府监管

只有法律文本是不能有效保障妇女劳动权的, 公正的法律还需要政府和有关机构公正的执行, 采取有力措施来落实。除了国家机关特别是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 建议中央和省级政府仿效美国等国家成立性别平等委员会。一方面, 执行《反就业歧视法》和相关法律, 处理性别歧视、侵犯妇女劳动权的争议问题;另一方面, 可以依据立法, 对有违宪嫌疑的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违宪、违法审查建议, 从源头上杜绝有歧视的法律法规的实施。

3. 加强宣传和教育

在全社会进行尊重妇女的宣传和教育。人口生产是全社会的责任, 妇女生育不仅身体承受痛苦, 而且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般还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全社会要尊重妇女, 在就业、升职上不能歧视女性, 营造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环境。政府主管部门、执法监督机构要从自身做起, 维护妇女权益, 并引导用人单位消除歧视观念, 依法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和培训, 提升妇女综合素质, 增强其自信心,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 发挥工会、妇联及一些民间团体在保护妇女劳动权方面的作用, 也是保障妇女劳动权的重要途径。

注释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70.

2 侯建斌.全面二孩或加剧女性就业歧视——委员建议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N].法制日报, 2016-3-15:009.

3 张海英.全面二孩后, 尤需保障女性就业权[N].甘肃日报, 2015-12-9:004.

全面开放二孩 篇8

生育在人类社会初期既不是权利也不是义务。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生育则演变成婚姻中的法定义务。女性生育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育决定权

目前, 在为了保证人口容量、优生优育以及兼顾国家政策的情况下, 女性可以自主决定生育的数量和性别, 这与古代社会中, 女性作为生育工具, 有很大的反差。同时, 在怀孕的过程中, 因为很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那种有健康疾病的胎儿, 女性可以选择不生育等等。

(二) 生育知情权

生育知情权是指女性对与自身生育相关的信息具有知晓的权利。它是生育权主体行使与生育权有关的其他权利的前提。因为只有权利主体对是否怀孕有了知情权, 才能针对此行为做出相应的措施。

(三) 生育保障权

生育保障权指女性在孕期期间, 享有国家和社会必须为其提供生育安全保障的权利。主要表现有:1.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享有不离婚的权利;2.女性在怀孕、生育、哺乳期间享有延长生育假期的奖励和其他福利;3.女性享有婚前、孕产期前的保健制度;4.女性在生育过程中享有生育安全权等。

二、女性生育权与配偶生育权的冲突

女性生育权与配偶生育权是目前生育权冲突的主要体现。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 同时也是夫妻婚姻关系中冲突的导火索。

案例一:张某, 结婚一年后怀孕, 但是正赶上升职, 与丈夫商议未果, 便私自去医院流产。丈夫认为张某侵犯了自己的生育权, 要求和张某离婚, 同时请求支付精神损失费3万元。法院判决二人离婚, 驳回了丈夫申请精神损害赔偿给的诉讼请求。婚姻法解释三规定了如果丈夫认为妻子中止怀孕为由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案例二:李某与吴某结婚3年, 吴某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求子心切的李某以为是自己生育能力有问题, 准备去医院做检查时, 吴某终于说出实情。原来她之所以一直没有怀孕, 是因为怕生孩子后影响体形故偷偷采取了避孕措施。后来李某以吴梅侵犯其生育权为由向法院提出离婚。法院经调解无效后, 判决解除婚姻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解释 (三) 》第9条规定, 夫妻双方因是否生育发生纠纷, 致使感情确已破裂, 一方请求离婚的, 人民法院经调解无效, 应准予离婚。生育权属于人权自由的范畴, 是双方就是否生育达成一致的行为, 其作为一种选择权, 可以生也可以不生, 作为丈夫无权强迫妻子生育, 无权干涉妻子的生育权。

三、女性生育权与配偶生育权的冲突解决机制

生育权是自然人的基本人权, 女性在实现自己生育权的道路上经历了重重困难。我国对于生育权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因此法律规定并没有很明确, 所以怎么才能让女性的自然权利上升到法律权利, 当权力收到侵害时如何救济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确立女性生育的优先保护地位

对于女性生育的保护,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 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 不在此限。”由此看来, 女性在生育权方面是起主导作用的。我国《婚姻法解释法 (三) 》第9条规定:“夫以其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它明显弥补了法律在保护女性生育权上的不足。该条规定在字面意思上确定了对女性生育权的立法态度。它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每个公民都享有独立的生育权。即使夫妻双方基于先前的约定或者后来产生一定的利益矛盾, 都不足以影响女性的生育权。

(二) 积极沟通, 协商解决

21世纪初是生育权从自然权利逐渐向法律权利过渡的重要阶段。女性作为生育行为中的主要载体和义务承担者, 理应受到更多法律上的保护, 以达到男女在生育权问题上的实质平等。因此本文通过对女性生育权的内容和冲突解决机制等问题进行法理分析, 并得出结论:国家应该通过宪法、民事立法等保护女性生育权的实现;使得女性生育权与配偶生育权的冲突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单身女性的生育权应该得到法律和社会的认可和保护。随着我国对生育权立法的完善、执法力度的提高、生育权法律知识的普及, 我国对女性生育权的保护将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使女性的生育权得到切实有效的尊重与保护。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制度的不断进步, 很多国家已经把生育视为一种基本人权。以女性为视角的生育转变过程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 更是一个影响人类生存的人权问题。我国全面实施了二胎政策后, 女性生育权应得到更好的保障。在本文中, 笔者通过对女性生育权的冲突问题来揭示女性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并提出保护对策。

关键词:女性生育权,冲突,制度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婧.女性生育权的法理分析[D].黑龙江大学, 2013.

[2]阚凯.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2.

全面开放二孩 篇9

从2008年到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专家普遍认为,此举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由于单独二孩政策于2014年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2015年是该政策完全实施后的第二年,因此,也应该是政策新增人口的高峰年。然而,2015年出生人口不升反降。

2 人口总体情况

2.1 总人口数量增加

2015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7462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68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比上年下降0.25个千分点。

2.2 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

国际上通常认为的正常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应保持在103-107之间。也就是说,每出生100名女婴,对应出生男婴为103-107名。这一指标,在中国已经持续30多年超出正常水平,约从1982年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为107.2,之后一路飙升,1994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在115以上,2004年达到最高峰121.2,其中一些省份还长期维持在130。2009年被看作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一个拐点,从这年起开始了持续5年的下降,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2013年为117.6.也就是说,五年的降幅仅为1.85,下降幅度不明显。2015年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

2015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7亿,其中男比女多3366万人。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简称“两非”)是导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居高难下的直接原因。尽管综合治理多年,但却没有扭转我国面临着男女比例失衡的严峻形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

2.3 二孩出生数增加

从孩次结构来看,2014年、2015年二孩出生明显增加,一孩出生明显减少。2015年二孩出生数比2013年二孩增加141万人,主要是单独二孩政策的效果。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也表示,这种波动(减少)符合我国出生人口变动规律,符合我国育龄妇女总量下降和生育行为变动规律,是正常波动,在预期之中。

一孩生育减少的量大于二孩生育增加的量,是导致2015年出生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2015年出生总量中,一孩生育减少85万人左右,二孩生育增加45万人左右。受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育龄妇女总量呈下降趋势。未来受育龄妇女总量减少和人们的生育行为更加理性、推迟生育等因素影响,一孩生育仍将呈减少趋势。

3 出生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

3.1 生肖偏好的影响

2015年出生人口下降还跟公众对生肖的偏好有关,特别是北方一些省,龙年、马年、猴年出生有一定的堆积,2015年恰逢羊年,夹在马年和猴年之间,所以有些打算在近期生的,一部分抢到马年生了,另一部分推迟到猴年生育。2015年是农历羊年,一些家庭有推迟生育的情况,北方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从2015年妇幼活产统计数据看,23个省份的出生人口数量比上年有所减少,两个省份基本持平,6个省份略有增加。2015年7月以后,一些地方孕妇建档数明显增加,将在猴年生育。例如,北京2015年7月孕妇建档数同比增加21%、环比增加36%,2016年出生人口将比上年明显增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2 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的影响

2011年我国育龄妇女数量达到峰值后开始减少,2015年15~49岁育龄妇女数量比上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约150万人。

在全球范围内,女性结婚和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龄正在持续提高,而且一般说来,一个国家越发达(该国女性受到正规教育的程度越高),女性的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就会越高。因此,让我们假设中国女性把生育延迟到30岁出头。即使这样,中国仍然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从2020年开始,年龄介于30~34岁的女性人口将会急剧减少。当然,女性在接近40岁甚至40岁以后仍有可能怀孕。但这会变得更加困难,而且实际上,这样会限制家庭的规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4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人口变化影响预测

从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计划生育公开信》开始,该政策已执行3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这是专家们的共识。有关专家认为,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有利于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增加未来劳动力的供给和缓解老年扶养负担。

4.1 出生人口数增大

“十三五”期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年,出生人口将出现2000万到2300万的小高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从人口数量上来说总人口将适当增加,2029年到2030年出现最高峰值达到14.5亿。“十四五”期间进入缓慢下降、逐步稳定的阶段。预计政策实施后,人口更替水平将逐步达到正常的1.8左右。

4.2 缓解出生人口性别失衡

2009年被看作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一个拐点,从这年起开始了持续5年的下降,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2014年为115.88.也就是说,降幅为2.37,离国际标准还远得多,达不到正常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103至107)。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伴随出生人数和生育水平的上升、生育意愿和性别偏好的弱化,我们有理由预计,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出现长期下降并回归正常水平的趋势,即2008年的120.56降到2015年的113.51。

4.3 缓减人口老龄化压力

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之目的所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到21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中国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是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到21世纪中叶可以使老龄化水平降低1.5个百分点,对于人口老龄化水平的短期和中期影响不明显,而远期下降作用比较显著。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图3可以看到,2010年0~14岁的人口数量为22259万人,15~64岁的人口数量为99938万人,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为11894万人。到了2014年时0~14岁的人口数量为22558万人,15~64岁的人口数量为100469万人,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为13755万人。这三组人口增加幅度分别为299万人、531万人、1861万人。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组,增加幅度最少的是0~14岁这组人口。数据显示,目前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已接近2400万,占整个老龄人口的11%。

5 结论

实施二孩政策意义重大,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有利于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增加未来劳动力的供给和缓解老年扶养负担。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虽然最初效果不那么明显,可是通过取消独生奖励,生育二孩的生育假期延长或者提供其他福利待遇可以得到理想中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有关生育政策、调整奖励惩罚条款、严格执行和监管、加强宣布、让更多的人民知道有关政策和法律。

参考文献

[1]王广州,胡耀岭,张丽萍.中国生育政策调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乔晓春,任强.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

[3]陈友华.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的若干认识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

全面开放二孩 篇10

关键词:母婴产品市场,现状,产品开发与营销对策

1. 引言

2015年10月,全面二孩政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通过,这意味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相关专家预测,从2016年起我国将迎来一轮生育热潮,每年或许因二孩政策增加300万到600万新生儿。近年来,母婴用品占居民消费比重不断上升,而随着新一轮“婴儿潮”的出现,诸如奶粉、尿布和婴儿护肤品等母婴用品销售将有大幅度的提高,母婴产品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抓住这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将会给商家带来巨大的销售利润,有力的推动母婴产品市场的发展。

2. 母婴产品市场状况分析

2.1 母婴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母婴产品市场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和三岁以下婴儿。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80后的适龄生育期妇女是母婴产品市场消费主体,约占70%,90后的适龄生育妇女约占20%,其余年龄生育群体大概占10%。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以及未来将要大幅度增加的90后适龄生育群体,将给母婴产品市场带来稳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必定会造成母婴产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1]。

2.2 母婴产品实体店和网络销售平台不断发展

虽然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实体店购买母婴产品,但对于早已习惯网上购物的80后和90后来说,他们正不断尝试着在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上选择并购买母婴产品。面临着巨大的母婴产品市场需求,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母婴产品商家,都在寻求着新的发展商机,尝试打造综合性母婴产品商店,为消费者提供“衣食住行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2.3 母婴产品质量缺乏保证,市场竞争秩序混乱

目前,我国母婴产品市场竞争制度不太完善,产品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市场上母婴产品种类虽然众多,但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许多不负责任的商家甚至将成人用品直接代替母婴用品。母婴本来就是比较脆弱的消费群体,母婴产品质量问题关系重大。由于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市场竞争秩序混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很难分辨真假,很容易遭受损失。

2.4 母婴产品市场地区发展差异明显

对于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型城市,母婴产品市场管理体系相对成熟,国外母婴产品品牌和国内知名母婴产品品牌众多,各种资源设施齐全,如月子中心、婴儿游泳馆等。然而,在国内其他三线城市,相对来讲,母婴产品市场发展不完善,各种资源设施也不齐全。

3. 母婴产品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

3.1 缺乏价格敏感性,重视产品质量

目前,购买母婴产品的主力军是80后和90后妈妈们,80后与90后的父母一般家庭生活条件优渥,教育文化程度较高,在购买母婴产品时对产品的价格往往不太看重,反而更加看重产品质量。

3.2 名牌心理

在购买母婴产品时,消费者往往信任和推崇名牌产品,特别是国内外知名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外知名品牌可信度较高,产品质量放心有保障;二是源于消费者的攀比心理。

3.3 便利心理

一是购买母婴产品是否便利。购买母婴产品的主要是孕妇,她们多行动不便,因此一般会选择在网上和附近超市购买产品,或者请朋友代购。此外,现代女性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留给购物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产品购买的便利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产品使用起来是否方便。产品性能、产品携带及售后等是否方便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条件。

4. 母婴产品市场开发与营销对策

4.1 牢抓产品质量

母婴产品的购买者在选择产品时,首先看重的就是产品质量,只有消费者对产品用得放心,商家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消费者才会一直支持产品。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母婴产品重大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对母婴产品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在购买母婴产品时对质量的问题往往很难放心。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消费者的信赖,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好产品的质量关,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母婴产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4.2 方便消费者购物

现代女性已经不仅仅拘泥于自己的小家,在照看年幼孩子的同时,一般都有一份工作,因此,购买母婴产品的时间很有限。这一现状给商家提高母婴产品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首先来说,商家在店铺选址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距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这样一来,妈妈们下班路上或者利用一小段时间就可以方便的购买到产品。其次,商家可以在附近的社区开展“服务到社区”的活动,在社区里设置分部营销点,使妈妈们可以不出社区就可以买到产品。最后,由于目前的妈妈们多是80后和90后,比较习惯网上购物,商家可以加大网络平台的营销力度,方便没有时间逛街的妈妈们购买产品。

4.3 线上营销与线下营销相结合

得益于网络的发展,如今妈妈们大多喜欢刷屏、晒图,喜欢在qq群、朋友圈或者母婴论坛等社交网站随时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和母婴产品的使用心得。相对于商家的产品推荐,妈妈们更容易接受朋友圈里的信息。如此一来,商家可以利用这个渠道,培养自己的“铁粉”,引导顾客主动分享使用心得,使产品更容易被购买者接受。此外,母婴产品商家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选择母婴达人,母婴达人在分享自己育儿经验的同时,可以推荐一些自己认为好的母婴产品品牌,当母婴达人的经验得到采纳时,她所推荐的产品也就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4.4 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产品,母婴产品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一般较高,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奶粉、尿布等母婴产品属于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不容易受价格变化的影响;二是母婴产品不适合随便更换。尽管母婴产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比较谨慎,但是一旦选择了某种产品,一般就不会改变,会一直购买该品牌的产品。因此,母婴产品企业应该严把质量关,为消费者提供放心满意的产品,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此外,企业可以定期举办育儿经验讲座和母婴交流会、组织各种亲子类的娱乐活动,多与婴儿的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顾客对产品的信赖度。

4.5 聘请行业专家,进行顾问式营销

商家能否向消费者成功推荐产品的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接受并信赖商家提供的产品信息。针对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母婴产品企业可以聘请知名妇产科医师、专家,给孕期及哺乳期妇女讲解各种注意事项,为妈妈或者准妈妈们解答和普及婴幼儿健康知识,从而提高产品的知晓度和消费者对产品的忠实度。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第一时间获得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母婴产品的市场供求变化。

4.6 与其他商家合作,进行母婴产品展览营销

展览营销深受广大商家和消费者的喜爱。究其原因,对于消费者来讲,通过展览营销,消费者可以直接接触产品,从而通过触摸、品尝或其他方式对母婴产品进行检验、比较,也可以对母婴产品销售企业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展览会上,母婴产品众多,消费者的可选择性大,企业又都是以厂家直销的方式做营销,消费者能以比较优惠的价格购买到需要的产品;对于母婴产品企业来讲,由于许多新闻媒体都会对展览营销进行追踪报道,因而展览营销也是提高企业知名度的一个很好机会,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最终提高产品销售额。

结论

随着二孩政策的彻底放开,母婴产品市场目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线上和线下销售额不断提高,然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产品地区差异明显等现象仍然存在。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的80后和90后妈妈们,普遍对产品价格反应不敏感,比较信赖国内外知名品牌。针对母婴产品市场的现状,以及这一消费群体的特殊消费心理行为,本文对母婴产品的市场开发和营销提出了六点对策,主要包括牢抓产品质量、树立企业形象和展览营销等。

参考文献

[1]赵巍.谈母婴市场的广告营销.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2(07)

[2]谢鑫.未来“互联网+”时代母婴市场营销模式的研究.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3]商学院.抢食母婴市场:看“尿布师”的商业逻辑.生活用纸,2015(03)

[4]吴美花.缺少寡头的母婴市场如何破局.浙商,2014(22)

[5]刘子卉.个性化服务在母婴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现代经济信息,2012(20)

关于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二孩政策;背景;主要问题;怎么做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81-02

一、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背景

我国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终于由一孩半政策、单独二孩政策、过渡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其中的变化,我觉得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人口的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总和的生育率已经偏低的背景使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1年的23.3‰下降到2014年的5.21‰。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所以我国生育率太低,带来劳动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严重隐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显得十分紧迫,所以放开二孩政策成为了必然。

2.促进家庭的幸福与社会和谐,满足群众意愿的需要的客观要求。

据国家卫计委的调查,我国20-44岁已婚人群平均理想子女数是1.93个,农村是2.1个左右,城镇是1.8个左右。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有儿有女。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群众的生育意愿。从长期看,政策调整后,家庭规模有所扩大,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亲缘关系网络,增强家庭的代际支持、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满足多数人生育二孩的愿望。

3.是优化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要。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据预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2050年可增加3000多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结构有所改善;另外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所以二孩政策放开后,据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与不调整政策相比降低2个百分点,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4.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更快更稳定的增长的需要。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短期看,将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及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刺激扩大相关领域投资,增加就业。长期看,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虽然近期会略微推高人口抚养比,但是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将降低人口抚养比,使经济潜在增长率提高约0.5个百分点。政策落地以后,我们预测到2020年总人口是14.3亿,还不到14.5亿,所以说政策调整后,对资源环境压力略有增加,但不影响国家既定资源环境战略目标的实现,将会促进经济更快的增长。

二、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许多实际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去面对:

1.生还是不生是个问题。

无论是对70后,还是80后,这次全面放开二孩,几乎是最后不可多得的机会了,如果再等几年,无论是身体,还是精力,只会越来越不适合生了。所以这个时候就会更加纠结,生还是不生,还真是个问题。

2.生育风险问题是关键。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现阶段全国符合全面二孩政策条件的夫妇大约有9000多万对,其中60%育龄妇女超过35岁,40岁上下的各占一半,这主要是指70后的人群,有不少女人已经超过40岁或是将近40岁,这些人如果生育二孩,将面临很大的风险,而且还不只是高龄产妇的风险,高龄产妇生下的孩子有没有缺陷,也是个大问题。所以如何减少生育风险,实现优生优育,尤为关键。政策出台了,现有的产科资源还有孕产妇宣传教育、免费孕检、母婴阻断及急救网络建设等是否也能跟上?我想也是许多二胎人群关心的问题之一。

3.教育住房成为头疼的问题。

对于教育,除了要花不少钱之外,孩子大了,要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因为谁都知道小孩教育是个大问题,必须要考虑就近入学,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所以,适应这方面的需求尤为重要。还有房子问题,本身住房条件已经不适应,还有为了孩子的教育,最好住学区房,如果准备生小孩,不仅是要读个好学校,还得离学校近一些,方便一些。所以想要生孩子的,房子问题也是恐怕得要考虑的问题第一。住房和教育这也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个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个家庭能否承受?未来国家对于这方面的需求又能否满足呢?这也是个问题。

4.个人事业、生活要如何协调发展。

对于70后、80后来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恐怕都是事业的关键或高峰期,生孩子之后会不会就此放弃事业,或者说是对事业有影响,甚至打乱个人的事业规划,也不得不考虑,这是个问题。孩子生出来以后,由谁来带小孩,对于上班族来说确实也是个问题。

据上所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社会各阶层、各部门需要关注的。

三、全面放开二孩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根据上述存在的实际,为确保“全面二孩”政策的有效实施,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定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尽快修订相关法律,并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1.及时启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改、宣传和解释工作,有效化解“全面二孩”政策的法律困境与难题。

全面总结“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与好经验,搞好宣传,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不敢生以及犹豫要不要生等问题。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引入社會力量,着力加强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妇女就业、生育保险、托儿托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切实让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敢生、能生,确保“全面二孩”生得下、生得好、养得起、放心生。

2.发挥社会关怀的作用,积极关注高龄产妇的需求。

“全面二孩”政策路线图已定,这对以往不符合生育条件的家庭而言是最大利好。接下来,卫生计生部门应紧紧围绕“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积极关注高龄妇女的诉求,做好有意愿生育妇女的政策宣传、心理辅导和技术咨询等工作,面对新政策带来的孕产妇数量增多,高龄、高危产妇增多等趋势,卫计委也将做好应对措施,积极做好产科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还要增加跟生育相关的公共服务,儿科、产科、妇产科医院等医疗资源的投入和配置。让那些有生育意愿的高龄妇女顺利地把二孩生下来,尽可能地为更多符合条件的家庭尝到“全面二孩”政策的甜头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对待妇女的待遇上,企事业单位不应该对于生育二孩的妇女歧视,在工资、奖励、包括职业竞争方面都应当是平等的。”

3.应该努力搞好生育二孩的公共服务供给。

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在增加跟生育相关的公共服务,儿科、产科、妇产科医院等医疗资源的投入和配置同时,要大力发展儿童照料的社会服务。要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布,这样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要解决幼儿入园难、学区房的状态不合理这种现状,打破阻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利益结构。将加强生殖健康、妇幼健康、托儿所幼儿园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作为未来社会服务的主攻方向。

4.应该积极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加大工作力度,立足失独家庭的物质与心理需求,对失独家庭给予更多关爱,切实解决失独家庭的后顾之忧。二是继续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曾经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父母,继续给予优待。三是从奖励扶助政策上,应当关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的家庭,在扶助资金的兑现上实行动态增长机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如何平稳实现这一举措,让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生花,是全社会都要思考的问题,让中国生育政策的调整顺民心,得民意,把好事办好才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2015.10.29。

全面开放二孩 篇12

关键词:经济成本,机会成本,积极效用,全面二孩

一、引言

198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开始全面实施,三十多年的时间,计划生育政策的成绩斐然,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低到0.5%以下,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劳动力资源的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口红利消失,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缓解这一问题,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二孩”政策。当时全国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有1100多万,但是截止2015年7月,主管部门报的数据大概是150万,与原本预期的二三百万有很大的差距,而到实际生育结果还会打折扣,这与原来的政策效果预期相去甚远。而80后在2015年后已经迈入36岁的高龄,成为高龄产妇,如果新的更有效的政策再不落地,那80后即使想要再生一个小孩,也变得希望渺茫。所以时隔两年,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但是这次政策是否能顺利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据国外相关资料显示,如果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那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如果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高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会增加;如果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会减少。因此,世代更替水平对于人口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地处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吴江区户籍总人口为804868人,比上年增加3084人,其中男性人口397629人,女性人口407239人,男女性别比为100:102.4。全年出生7861人,出生率为9.77‰;死亡6078人,死亡率为7.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2‰低于全国的4.95%,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比较严重,目前吴江区本地城镇居民中育有两个小孩的占比并不是高,与健康的世代更替率相比,更是有很大的差距。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否使得吴江区的人口出现明显的增长?吴江区城镇居民的生育意愿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居民生育意愿?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准确的回答,将对吴江区实施有效的人口政策提供帮助。

二、数据来源和基本信息

本研究首先选取8家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大致了解不同家庭在生育二胎意愿中的顾虑和推动因素,进而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组于2016年6-7月对吴江区城镇居民生育意愿进行调查,主要采用了网络调查的方式,一共回收274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55份,问卷有效率为93.07%,接受调查的对象男女比基本持平,年龄主要集中在25-39岁之间,占受访者对象的76.47%,具体情况如下表1。这部分人正好处于生育可能性比较大的年龄段,因此,本调查结果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影响城镇居民生育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到底哪些方面将会影响吴江区城镇居民的生育意愿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人文因素,经济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消极因素,经济效用、保险效用、传宗接代效用,享乐效用等积极因素展开调查分析,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人文因素与生育意愿

1. 性别因素

通过调查数据汇总,直接表明“愿意生育二胎”的男性(占被调查男性41.86%)大于女性(占别调查女性30.95%),表明“顺其自然”的男性明显小于女性,而明确表示“不愿意生育二胎”的,男性和女性占其调查比例相当,分别是24.03%和25.40%。

在中国的家庭生活模式中,女性通常要担负比男性更多的责任,对于孩子的养育更是如此,需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辛苦,孩子出生之后的喂养和教育责任基本上也由女性来承担,据百合网婚恋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调查研究“2015中国人婚恋数据”显示,有小孩的家庭,女性比男性更感觉自己婚姻不幸福,男女幸福满意度差值达到4.2。婚后的女性在家庭生活、孩子抚育,赡养老人上都扮演着很重要角色的同时,还要上班赚钱。压力很大,如果再生育一个,这种压力还要增加,能够勇敢承担这种压力的女性还是少数,但是基于孩子带来的幸福快乐,女性处于模棱两可的态度更多。

2. 年龄因素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育二胎的意愿逐渐降低,皮尔逊相关性数据显示,年龄与生二胎的相关性系数为-0.181,其显著性为0.004,小于0.05,说明年龄与生二胎之间是显著性负相关关系。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从医学角度来说,高龄产妇生育二胎存在着3大风险:首先,论身体素质,已经生育过一次,不论是受孕几率还是产后康复的速度,都大不如前;其次,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的收缩力和阴道的伸张力也较差,容易发生大出血和难产,产科临床统计资料表明,高龄产妇的产程明显延长,滞产率增高;最后,高龄生育时宫外孕、自然流产、孕期并发症、胎儿出生缺陷等的几率也会增加,羊膜早破、妊高征和早产这三项指标也比对照组为高。基于产妇和孩子的考虑,年龄越大,对于生孩子的恐惧也就越大,其生育意愿也就随之降低。

3. 教育程度与生育意愿

本次被访者中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占绝大部分比例,80.39%。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教育程度与生二胎的相关性系数为0.170,其显著性为0.006,小于0.05,说明受教育程度与生二胎之间是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也就是受教育程度越大,生二胎的意愿越低。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二)消极因素与生育意愿

1. 经济成本与生育意愿

在255名被访者对象中,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占调查比例的60.39%,本文在调查的过程中通过“孩子抚养成本高,给家庭经济带来很大压力(A1)”、“孩子教育成本高,给家庭经济带来很大压力(A2)”、“二胎会降低家庭生活质量(A3)”、“二胎会降低孩子教育质量(A4)”等四个维度调查经济成本与生育意愿的关系,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以上四个维度与生育意愿的其显著性均为0,小于0.01。由此可见,经济成本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显著相关。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生育二孩,除了需要支付生育过程中的各项高昂的检查费用,还要支付生育之后昂贵的抚养费用,据大部分被访家庭反映,在今日的孕婴经济的产业链中,孕婴产品不再简单的等于奶瓶+尿布。一个婴儿每个月的固定开支包括奶粉、尿布、辅食、水果、早教、医疗、玩具、衣服、保姆、保险等,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孩子到两岁以后又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目前吴江市场上的早教机构,年收费都在万元左右,孩子满三周岁入园后,以公立幼儿园为例,学费在六千左右,但是3-6岁的孩子,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兴趣培养等,琴棋书画、武术舞蹈……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家长纷纷会给孩子报名,这又是一笔庞大的支出,往往年均费用超万元。此外,对于孩子并没有很完善的医保方案,如果孩子生病,大部分费用需要自费,医疗费用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2. 机会成本与生育意愿

生育二胎除了考虑经济成本这种直接因素外,还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生育二胎产生的机会成本,通过深入访谈总结发现,这种机会成本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晋升机会、时间成本以及因此产生的工作压力,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将该因素分解成“生育孩子导致自己或配偶放弃受教育机会(B1)”、“生育抚养孩子导致自己或配偶丧工作晋升机会(B2)”、“生育抚养孩子耽误自己或配偶大量工作时间,导致家人收入减少(B3)”、工作压力大,不能放弃工作生育小孩(B4)”等四个问题,并用量表的形式邀请被访者做答。从统计数据来看,在四个维度中时间成本,工作压力得分分别占前两位。

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数据分析,机会成本与生育意愿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且机会成本的四个维度与生育意愿的其显著性均为0,小于0.01。由此可见,机会成本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显著负相关关系。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在中国现有的社会文化中,照顾孩子的责任一般更多地落到女性身上。中国妇女报针对二胎政策评论写道,“目前的二胎政策,鸣锣呐喊的主要是国家和政府,而实际买单的却更多是家庭特别是女性。”女性在生育的过程中,从怀孕开始到产假结束大概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根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九条和《劳动部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第十四条规定,哺乳期应为十二个月,即从婴儿出生之日起至满一周岁。在这期间单位每天是要给时间给女工进行哺乳的。再加上在孩子3岁之前会更多地依赖母亲的照顾,前后至少需要4年时间,这过程中,女性都将备受歧视,错失提升机会,所在职位被人顶替,直接影响职场前途。因此,二胎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在女性身上表现更为突出,许多职业女性不可能愿意冒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风险,为此作出牺牲,所以女性就业问题对于生育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

3. 心理成本与生育意愿

现在处于生育年龄的青年主要是80年以后出生的人,这一人群具有职业理想,崇尚自由而且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因素在本研究中归结为心理成本,在调查问卷时,主要从“生育抚养孩子太麻烦,使自己或配偶丧失大量自由时间,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C1)”、“生育抚养孩子太累,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带孩子(C2)”、“担心孩子教育质量,怕自己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心理压力大(C3)”和“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两个孩子的关系,导致孩子相互嫉妒,争风吃醋,对孩子造成伤害(C4)”等维度,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数据分析,心理成本与生育意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1,C2和C3三个维度的显著性均为0,小于0.01,相关性显著,而C4的显著性为0.012略大于0.01,小于0.05,此维度相关性也显著。而且在心理成本中,丧失自由,生育抚养孩子太累,担心教育不好孩子对于二胎生育决策有较大影响。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现在的抚养教育压力过大,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提供金钱上的帮助,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来说远远不够。教育部一直在倡导减负,学校能响应,但如果家长真正响应了这一政策,在高考特别是江苏高考中将无一席之地,这种教育政策下,父母被其强制转嫁了很大的教育压力,他们需要在应付紧张的工作的同时,花比其父母更多的时间在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上,更多地思考教育小孩的方式,这种紧箍咒将伴随父母至少20年。“子女成才,家长有责”的家教责任观、“不唯龙凤,但求成才”这是现代家教的责任观和家教观,生育两个小孩无疑会增加这种教育压力。很多对子女教育重视的父母也因为这种压力,而放弃二胎生育意愿。

(三)积极因素与生育意愿

除了上述经济成本、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会对生育意愿产生消极影响之外,二胎同样也会带来经济效用,保险效用,享乐效用,传宗接代效用也会对生育意愿产生积极影响,在调查时通过“多个孩子以后可以帮助家庭增加财富(U1)”,“多个孩子可以为父母未来的养老提供经济保障,分担养老压力(U2)”,“多个孩子可以避免太溺爱一个孩子,导致性格缺失,有利于孩子成长(U3)”,“多个孩子可以减少空巢风险(U4)”,“多个孩子可以避免一个孩子太孤单,太孤僻,可以相互帮助(U5)”,“传宗接代对于自己和家庭很重要(U6)”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多快乐,使家人情感上更能得到满足(U7)”。其中U1和U2属于经济效用,U3、U4和U5属于保险效用,U6属于传宗接代效用,U7属于享乐效用。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被调查者更认同的是U5,U7,U3和U4等因素对其二胎决策的积极影响,这四个因素,关注的不是二胎带来的财富,更多的是给家庭带来的快乐,以及更加有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数据分析,积极因素与生育意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显著性均小于0.01,相关性显著。由此可见,U1-U7因素对生育意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避免孩子孤单,有利于孩子成长,给家庭带来快乐等方面的因素对二胎生育意愿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对于传宗接代效用,增加家庭财富,或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因素对二胎生育意愿的促进作用较小。很多家长已经明确意识到从精神效用的角度,二孩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1. 减少空巢风险,分担养老压力。

根据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独生子女去世后,父母容易陷入自行封闭,精神濒临崩溃,但是如果可以生育二胎,就可以大大减少这种空巢风险。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目前绝大部分70后,80后父母来说,其老年时期的物质生活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压力,但是其出现病痛意外时,需要子女精神上的鼓励和时间上的陪伴,两个小孩在面临这种困境时可以相互鼓励,支持和帮助,大大减轻了这种精神上的养老压力。

2. 避免一孩孤单,有利于成长。

80年代以后,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很多部门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这一群体的行为模式和特点,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结论都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①冷漠自私,不懂得分享。独身子女作为家里的独苗苗,没有兄弟姐妹的争抢,习惯了独自占有的生活,没有与他人分享的意识,自然也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不懂得关爱他人。②娇纵任性,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独身子女就是个中心,享受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特殊对待,从小就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生活常态,享受着这种特殊,因此,他们通常情况下比较霸道,娇纵任性。③自理能力差。六个大人,一个小孩,家务不可能再分摊到孩子身上,对于孩子的事情,家长都大包大揽,不舍得他们洗衣、打扫卫生、做饭等“辛苦”的工作,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甚至等到其结婚生子时还需要仰仗父母来帮助他们做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④孤独自闭。因为生活压力,大多数家长往往无暇顾及孩子,不能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独身子女自幼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又缺少集体活动,极易陷入孤独中。而生育两个小孩,有了兄弟姐妹之后,这种问题就可以大大减少,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多个孩子多份快乐。

很多被调查者都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多快乐,使家人情感上更能得到满足”,同时他们也表示,有子女的家庭才是真正的家庭,幸福美满的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都是人生最大喜悦之源。

四、对策建议

从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到,现在吴江区的生育主要目的不再是“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对于性别偏好上也基本破除了原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生育二孩这件事情上,更多人意识到,在这样一个新经济形态下,更要关注的是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影响吴江区城镇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更加多维,更多考虑的是二孩对自己和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要想提升吴江居民的生育意愿,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社会福利,减少育龄妇女经济损失

很多家庭认为“二孩”是一种奢侈品,而在调查中经济压力也是使大部分家庭放弃二孩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想提升吴江区居民生育意愿,仅仅出台二胎生育政策还是远远不够的,女职工的就业,工资得不到保障,政策又将打水漂。虽然据2012年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但是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在实施时还是有很大的偏差,大部分女职工反映,在其生育期间,经济收入受到较大影响。但是企业作为单方面承担这种政策成本的机构,不愿意、不配合或者不支持也是理所当然,建议政府在此方面给予实际的政策支持,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或者其他补贴的形式,与企业共同承担这一成本,提升企业招用女职工的积极性,真正减轻经济压力。

(二)推动高效少儿医保,减轻医疗负担

儿童身体发育不够完善,抵抗能力较差,容易生病。最为让人担心的是一些重大疾病也开始出现低龄化,像白血病,肿瘤等恶性疾病在儿童当中的发病率也开始增加。目前,吴江已经将学龄前儿童和少儿都纳入医保范围,但是报销比例较低,门诊报销比例50%,报销限额为500-600每年,住院报销比例视疾病大小而定。而且儿童医保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有医保目录范围用药的限制,有起付线和最高报销额度限制,对意外伤害治疗费用的限制等,目前的基本医保的保障程度远远不够,很多家庭面对体弱多病的儿童,不得不自行购买商业保险,这无疑又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如果政府能够针对儿童制定更加完善的医保政策,真正减轻家庭医疗负担,将会对于二胎意愿的增长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制定有效政策,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

按照2012年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现在在吴江市场上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愿意接受98天襁褓中的婴幼儿的抚育工作,98天后,孩子谁来带?就是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假设孩子正好是在8月31日出生,那么98天后到孩子三周岁之间至少将近1000天抚养时间成本,完全由各个家庭来承担,这种时间成本对应的是经济成本,如果需要一方辞职,后续近1000天的经济损失,也只能由家庭自己来承担,政府并没有给予任何政策支持,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效政策,延长产假,激发职业妇女的生育意愿,针对中国儿童父爱缺失的情况,政府还可以考虑推行类似北欧国家的男性产假制度,父亲育儿假制度,缓解女性的多重压力,提升家庭生育意愿。

(四)增加学龄前儿童社会公立教育机构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育龄夫妇由于没有时间照料学龄前儿童,不得不放弃二孩生育,就吴江区目前供给市场看,政府并没有提供学龄前儿童的托教机构,部分社会教育机构可以接受24个月以后幼儿的托教,但是费用很高,政府并没有对这部分二胎生育后增加的托教费用给予补贴,托儿所市场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家长需求。建议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公立社区托儿机构的建设,为家庭提供儿童托管,家庭支持等服务,解决二孩带养问题,刺激家庭二孩生育意愿。

(五)加强孕前优生和医学指导,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一代人,目前的年龄已是37岁,名副其实的高龄产妇,卵巢衰老蜕变,产生卵子老化,以及盆腔炎、输卵管堵塞等妇科问题导致怀孕困难,已经到了不是“想生就生”的年龄。同时,有些医疗风险也可能会集中出现,生育缺陷儿几率增加“高龄产妇生育缺陷儿几率增加。这些生理性因素也是很多家庭放弃生育二胎的主要客观原因。建议政府提供科学,全面,有效的孕前优生和医学指导,降低产妇风险,减少缺陷儿几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也将对家庭二孩生育意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推动计生工作服务化,积极引导二胎生育行为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生育政策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由原来的限制控制生育,转为鼓励生育,相对应的计生部门的工作性质也应该发生变化。在计划生育制度下,社区计生部门的最主要工作包括: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摸清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杜绝超生和计划外生育;办理准生证等。“全面二孩”后,其工作应该向服务型方式转变,为再生育的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和咨询工作。

五、结论

上一篇:IEC闪变仪下一篇:并购中的企业价值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