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管理

2024-11-15

双证管理(精选12篇)

双证管理 篇1

就目前来说,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相对比较完善,但实训操作教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理念及技术相对比较滞后

“双证融通”就是要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实现“一教双证”。双证融通是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我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原来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教材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不仅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岗位需要,而且同考证培训教材相脱节,理论性强,使学生学习物流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10个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人, 这些“双师型”教师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及技能训练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仍需提高,远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只熟悉某一岗位的工作要求,不能满足全面实践环节的要求。

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而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与应用,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校原本对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笔试形式的考试评价方式作为学生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拥有第三方物流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各1个,主要设备价值总计198多万元; 校外实训基地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设备资源能完成仓储作业、助理物流师、ERP沙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实训项目,但因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提升层次,满足提高学生技能和理实一体化课改需要。

构建“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企业需求,建立和实施“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实训室理实一体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环境,把学习与实习贯穿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具有较好实践操作能力及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技能要求不同,“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感知: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完成职业模块的各项初级训练,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和苏州市通用英语初级证书, 并通过参观、讲座、参加企业冠名技能大赛等形式指导学生感知职业,了解岗位人才需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职业准备: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 进行职业模块的核心内容训练,完成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展开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等实训项目,考取助理物流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证书。同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习惯渗入到教学中,学生通过仿真实训,作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三阶段——职业体验: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把部分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移师企业实习,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履行其实习岗位职责, 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学校通过三方协议、校企共管、学生返校、追踪调查、实习总结等方式确保实习的规范化。

以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定位及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

就目前来说,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相对比较完善,但实训操作教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理念及技术相对比较滞后,为顺应实践性教学需要,由专业教师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和编制本土实用性的教参、教辅资料,编写《仓储管理与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优质特色教材用于学生课堂教学或用于进行省、市技能大赛的培训。

按照“教学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和探索。

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实用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现代物流是将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以仓储岗位、货运代理和电子商务等岗位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践,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技术方向有特长。密切产学合作,注重该专业新技术、新规范、 新方法的引进,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 探索有效的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心,形成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较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推荐专业教师担任企业访问工程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培训,让其获得前沿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目前,我校具有4名高级物流师,3名物流师,他们为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主要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各类社会人员职业培训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不断更新实训基地建设理念, 建设并完善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 R P沙盘实训室等功能实用的实训室,新建报关模拟实训室、3D物流实训室,主要设备价值总计350多万元,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并加强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吴中区物流技能训练与物流职业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 “双赢”的原则,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机制和组织机构,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拥有了苏州工业园区恒隆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苏州吴中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1 0多家关系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场景,满足顶岗实习需要,同时又为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双证管理 篇2

一、学校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较早创办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是全国62所具有MBA办学权的院校之一,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理工名校之一。

二、特色与优势

1.专业前瞻:精选国内外MBA热门课程,多种研究方向,多模块课程组合,满足学员个性化要求。

2.师资强大:博导领衔授课,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教学管理严格,教学质量一流。

3.人脉扩充:常年开设管理论坛,聘请国内外企业名家和著名学者讲座,各界精英去集,课堂内外交流互动,延伸人脉交际。

4.特色鲜明:开设团队与情商训练及户外拓展特色课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学制灵活:边读边考,学籍保留。2-3年拿到国家承认的学历和学位。

6.证书价值:一本院校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国家、国际承认。

7.提升空间:优秀毕业生推荐报考管理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生。

8.辅导效果:权威老师的考前培训、点题,多环节、多保障确保学员联考通过.

三、课程设置

基础MBA课程(4门)核心MBA课程(6门)MBA选修课程模块:人力资源管理MBA 项目管理MBA 营销管理MBA 物流管理MBA 金 融MBA

四、报考条件

(一)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后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者(8月31日前本科毕业);国民教育系列大专毕业后五年或者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者(8月31日前专科毕业);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

(二)身体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可以适当放宽)。

五、报名程序与考试

(一)网上报名时间:10月10日—31日每日9时至22时正式报名(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请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填写本人报考信息并牢记报名编号和密码。

(二)现场报名时间:月10号-14号,每天8:00至17:00;地点:武汉理工大学。报名考生本人携相关证件到武汉理工大学报考点凭报名编号进行现场交费、照相。现场报名时进行资格审查(带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及上交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本人需在复印件上签字)并交纳报名费。只进行网报而未进行现场报名者,报名无效。

(三)考试时间:201月4日至1月5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6日进行)。复试时间为4月,录取时间6月,入学时间9月。

(四)考试科目:初试为1月的全国MBA联考,科目为英语二、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含逻辑、写作与数学)两门,具体考试内容以当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MBA大纲为准。初试成绩达国家统一划定的分数线的考生,学校通知其参加由学校单独组织的复试。复试工作由研究生院与MBA教育中心按照学校研究生招生复试管理办法进行。

六、学制和教学形式

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班(简称MBA双证)

学 制:2.5----3年(课程学习阶段1年半)

学籍考试报名时间:每年10月10日—31日

学籍考试时间:每年元月份。

全国统考课目:英语(100分)、综合能力(200分)(语文、数学、逻辑);复试学校命题:管理学。

学 分:45个。

授予学位条件:(1)通过入学学籍考试;(2)修满学分;(3)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颁发证书:(1)国家教育部承认的MBA毕业证书。(2)国家教育部承认的MBA硕士学位证书。

“双证”融通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 双证融通 职业资格标准 学历证书 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模式,它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一个中观层面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育人双环境、师资双结构、目的双证书。双证融通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过程要求。通过实施“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双证”融通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专业与行业的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需要进一步进行论证与探讨。

一、“双证”融通内涵探讨

双证书主要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则是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进行衔接与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职业教育中以学历证书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的的职业培训这两者之间进行融合、沟通和互认,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

二、“双证”融通的政策依据

从理论上看,高职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在1991年10月17日,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凡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的工种,逐步实行‘双证书’制度”;在1994年7月4日,颁布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5年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规定:“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教高〔2006〕16号指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从以上有关双证书制度的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可以看出单一的学历制度一步步走向学历与资格并重的过程。从“双证书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等几个关键词中,凸显出双证书制度向双证融通的演变,这也表明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职业院校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制度,向实施双证融通的历史演变过程。

三、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在国家近几年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强调了“双证”融通的组织实施办法等,可以看出,实行“双证”融通制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双证”融通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要

(1)“双证”融通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双证融通是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融通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2)“双证”融通制度是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对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如果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那么在求职时将获得企业更多的青睐,在工作中将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双证融通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就多。

2、“双证”融通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实行“双证”融通,能使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达到职业岗位有关技术的要求,毕业后即可获得双证,缩短上岗后的磨合期。实践证明,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职业院校。

3、实行“双证”融通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实施“双证”融通制度,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发展。

(1)理念上得到更新。它改变了单一学历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承担着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这既为拓展学校多形式办学渠道、丰富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也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2)教学模式上得到发展。在教学组织实施中,坚持“对证施教”、“对岗施教”,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基于真实(仿真)情境的学习等,以获取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教学的时空安排上,引入“校中厂”、“厂中校”,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使“一教双证”更富成效。

(3)职业特色得到强化。首先是突出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其次是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专任教师深入行业、融入企业,了解并掌握本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对证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

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双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1、职业资格证书制定的标准与学历证书教学的标准不配套

(1)从总体上看,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滞后。我国的学历证书教学标准相对比较完善,在改革推进中能做到“与时俱进”。而职业资格标准出自多门,往往“一劳永逸”,存在内容陈旧、标准落后等现象。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与学历证书标准存在很大的反差,其标准的滞后,会严重影响到“双证”融通的推行。

(2)部分专业无证可考,反映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不全。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尚不能涵盖所有高职教育专业,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专业尚无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故存在无证可考现象。

(3)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证出多门。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可谓种类繁多,证出多门,鱼目混珠。由于各部门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往往导致标准出台把握不严格,培训、考试、发证等程序审核不到位,只以收钱为主,这是导致许多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的根本原因。

2、职业资格准入门槛低,降低了职业教育“双证”融通的有效性

虽然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就业准入要求“先培训、后上岗”,但我国许多企业实际用工情况是无证上岗,更有甚者是“无证”挤“有证”。造成此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监管部门不力。持证上岗本是许多行业、职业的基本要求,但监管部门往往视而不见。表现为:收费了事,故意“放水”:监管不严,挫伤了持证者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劳动者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照样可以就业,成为非合理的就业现状。

二是企业唯“成本论”。企业在用人过程中,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对用工没有严格审查资格或根本不审查。这些现象在短期上也许能暂时缓解企业用工“饥荒”,但从长远角度来说,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威胁了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双证”融通的思考

推行“双证”融通制度是必然趋势,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进一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完善“双证”融通制度,使之走向深化并得以顺利实行,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下功夫。

1、在宏观层面,主要是要制定一套高质量、严标准、操作性强的职业资格质量标准

教育部门、劳动主管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先制定框架、制定评审及认可程序,再发挥其组织功能,从政府层面来组织行业协会开发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协会负责或协助政府部门开发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协会应由各行各业的专家组成,要做到技术上规范、内容上科学、管理上统一。

2、在微观层面,应从“融通什么”和“怎样融通”两个方面入手

要真正实现“一教双证”,“融通什么”则要解决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职业培训课程的问题。学历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要比职业资格证书所包含的内容宽泛,所以“双证融通”其重点是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来设计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使其成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重构课程体系的基本策略。

“怎样融通”则是要解决融通的过程问题。具体来说是构建“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实施“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法、具备“双证融通”的师资队伍、具有“双证融通”技能鉴定的实训条件等。

实施“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职业技能训练要围绕该行业职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来开展,体现出“角色仿真”、“过程仿真”、“环境仿真”,以在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培养。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效融合,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专任教师会做事、兼职教师会上课”的双师结构团队。

对高职教育来说,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训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敬业、执著、投入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职业精神。

(注: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2009年教学研究项目“高职‘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350)课题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会莉:双证融通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施——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王汉荣:对“双证书”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5(8).

[3] 杨劲松:“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1(7).

双证管理 篇4

一、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开放的职教体系,拉动中等职业教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1. 中高职教育衔接顺应物流企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需求最大的是物流执行型与物流操作型人才。中职学生薄弱的文化基础决定中职物流教育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物流教育培养既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又懂管理的高技能执行型人才,因此,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可以满足物流行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中高职教育衔接满足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历层次提升的要求

由于中职生毕业时年龄只有18周岁左右,以物流操作型岗位为主,其心理和生理都不够成熟,提升空间小,难度高。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不仅能够提升中职生的学历和职业技能层次,而且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能够快速适应物流企业工作要求,施展才能,提升发展空间,满足其个体发展需求。

3.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保持生源的追求

由于社会对物流行业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物流就是运输与快递,而快递行业频繁发生的乱象导致物流管理专业的前景不被看好,再加上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历史不长,缺乏积淀,考生及家长报考物流管理专业的意愿不断下降。因此,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优质职教生源,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生源,保持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职和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大多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而物流产业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对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实训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缺乏顶层设计

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各自根据对物流企业的调研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导致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衔接,甚至交叉。

2. 课程体系不衔接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都存在雷同现象(如图1所示),有些课程名称不同,但内容类似或相同,从而导致课程重复设置或脱节,浪费了教学资源,不能满足中职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3. 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专业实训条件的建设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就业零距离。而对于关乎学生职业发展的职业素养、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

三、基于“双证融通”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1.“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统筹规划的原则。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因此在制订衔接培养方案时要对物流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清中、高职毕业生的岗位(群)及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统筹规划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分层次明确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分别达到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中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中高职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2)能力递进的原则。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时应体现“能力递进”,使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经过高职层次教育和培养,取得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升。

(3)整体优化的原则。在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时要明确衔接课程内容之间的对接关系,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生基础水平、课程目标之间的协调关系,统筹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协调发展。

(4)突显特色的原则。在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方向的物流人才,课程设置要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2.“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双证融通”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因此,在制订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院校双方首先要对物流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清适合中职生和高职生的岗位(群)及相应的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物流行业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的递进性和衔接性、专业内涵的扩展性和提升性,明确中、高职不同阶段应达到的职业能力标准,避免中、高职培养目标重复和错位。其次,在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时,根据企业岗位(群)对中职、高职两个阶段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将物流员和助理物流师认证标准揉入衔接课程体系,分段实施,使两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通过实施工学结合,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使学生中职毕业时能同时取得中专学历证书和物流员职业资格证书,进入中高职衔接则能同时取得大专学历证书和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不仅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双证融通”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如图2所示。

3.“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基于“双证融通”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时,以物流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平台,针对中职与高职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将物流员、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对应的主要课程如图3所示)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形成“专业技能纵向递进、横向拓展,规定模块+选修模块相结合”的“双证融通”衔接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全面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的无缝对接,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物流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四、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施建议

要保证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的顺利实施,除政府出台有关的政策、制度,建立科学、可靠的保障机制,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证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中、高职校际沟通协调

成立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领导小组,协调衔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组织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共同研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定期组织双方专业教师开展各类教研活动,通过学习、交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经验,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确保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顺利实施。

2. 建立科学的选拔考核体系

招生考试制度是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渠道畅通的关键,为此需要寻求更加灵活的招生制度,既有利于高职人才选拔,又有利于中职健康发展,可采取“推荐”+“测试”的自主招生办法。经所在中职学校推荐,取得物流员职业资格证书,经测试达到要求的学生,可转入对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3. 搭建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实施体系

通过组建一支“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开发一批校企共建的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流的校企合作实训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以“项目式”的课程管理方式、“三结合”(即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规定项目训练和自选项目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为主体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4. 构建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原则构建“五结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即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由过程性考核、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共同组成课程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汤霞,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2,(23).

[2]廖毅芳.建构中高职衔接物流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3]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双证管理 篇5

联合招收公共管理硕士

研究生(MPA双证)

招 生 材 料

盐城师范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2017年9月

材料一:

报考说明

一、为方便盐城市及周边地区各级各类管理干部攻读硕士学位、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为我院积极申报公共管理硕士点积累办学经验,我院决定继续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长安大学(西安)联合培养公共管理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和长安大学各有优势,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报名)。

二、考生可以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考试与现场确认都在工作或户口所在地(比如,盐城考生初试与现场确认就可以选择在盐城)。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请尽量在工作时间联系)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方式:手机:***,QQ:31903730,QQ群:423043425。

盐城师范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2017年9月 材料二: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盐城师范学院联合招收

2018年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双证)

招生简章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江苏省公务员局将中国矿业大学列为我省公共管理硕士的推荐报考高校。

一、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在各级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1)英语二(满分100分);(2)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语文、数学、逻辑,满分200分)。初试科目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复试内容:政治理论。复试由中国矿业大学自行组织。

三、报考事项

(一)报名条件(符合条件之一即可报考)

1.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2015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的在职人员,包括普通高等全日制毕业生、自学考试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远程教育毕业生等);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2013年7月31日前毕业),并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非学历)的人员(也就是说大专毕业后5年就可以报考);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二)报考流程

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下报名流程。1.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2017年10月10日-2017年10月31日9:00—22:00。考生请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照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注册、上传电子照片、完成网上报名(网上报名的最后几天,网络会非常繁忙,请尽量不要拖到最后几天。网上报名成功后,请将带有条形码编号的报名信息登记表(请以“学校+姓名”命名)发至邮箱31903730@qq.com,等确认所填信息无误后再缴费后)、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生成并打印报名信息登记表。报名期间,考生 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或教育网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照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注册、上传 5 电子照片、完成网上报名(网上报名的最后几天,网络会非常繁忙,请尽量不要拖到最后几天。网上报名成功后,请将带有条形码编号的报名信息登记表(请以“学校+姓名”命名)发至邮箱31903730@qq.com,等确认所填信息无误后再缴费)、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生成并打印报名信息登记表。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报考点: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盐城的考生请选择3220盐城市招生考试中心报考点);报考院校:长安大学;报考专业:“125200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专业研究方向:00不区分研究方向;考试方式:“管理类联考”;报考类别:定向就业;报考院系:“政治与行政学院”;院系初试科目: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2.现场确认(报名截止后,会给考生发现场确认的通知,请注意查收,时间大概为11月9-12日)

(1)所有考生均须到报名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2)考生提交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教育部学信网学历、学籍在线验证、认证报告(境外学历、未上网的国内学历需出具教育部学历认证报告)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退出现役证》。

(3)所有考生均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现场确认地点选择长安大学报名点报名的考生必须到长安大学进行现场确认。其他考生到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公告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

现场确认后,招生单位将对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须按照招生单位的要求提供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否则招生单位可拒绝考生准考。

四、考试

(一)初试

2017年12月14日至12月25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请考生务必妥善保管个人网报用户名、密码及《准考证》、居民身份证等证件,避免泄露丢失造成损失。

1.初试时间:2017年12月23—12月24日。2.初试科目: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3.初试地点:考生所选择的报考点所在地。

(二)资格审查

考试成绩发布后,通过招生单位公布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登录学位网下载本人《2018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然后按要求将《2018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相关学历、学位证书交报考单位研究生院(处、部)进行资格审查。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资格审查时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三)复试

1.复试时间:拟定于2018年春季。

2.初试合格、达到复试基本要求的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时要加强对本科主干课程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其中加试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两门(形式逻辑,心理学)。

3.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复试时须进行加试,加试科目与该专业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相同。

五、录取

只招收“定向就业”培养研究生。正式录取通知书将于2018年6月发放,录取考生于2018年秋季入学。

六、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实行学分制,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主要利用周末进行上课。

(二)学习年限:3-5年。

(三)学习地点:盐城师范学院。

七、相关费用

报名费以国家有关文件为准,具体见现场确认通知。费用:42000元。

八、学历、学位证书授予

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将颁发长安大学研究生学历证书(毕业证)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盐城师范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双证制——高职教育的新导向 篇6

摘要:本文阐明了双证制教育模式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起到了推动学生持证从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完善高职双证制教育模式的三点建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证”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行“多证制”,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关键词:双证制;高职教育;双师型;实践教学

双证制教育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按照标准和岗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训、实习,使学校教育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完成学历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经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考试鉴定,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以后,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从业资格和技能证书。近年来,双证制教育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拥有广阔的未来。通过社会调研显示,目前“双证制”在全国高职院校已全面铺开,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获得纳入教学计划中,使部分专业或全部专业实行“双证书”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和教学改革产生了明显推动作用。

本文对双证制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如何完善高职双证制教育模式提出三点建议。

一、双证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行双证制是强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高专院校的任务是培养生产第一线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双证制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较高。但遗憾地是,实践环节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薄弱之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而发展双证制教育模式是促进这个刚题解决最好的办法。通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校方再通过加强各类资格证考试的考前辅导,创造条件为学生考证做好报名、辅导、办证、年检、迁出等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双证制”学习氛围。双管齐下,将十分利于提高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2推行双证制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这个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尤其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对合作企业乃至社会的职业种类及其内容产生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会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更新,职业岗位、工种的变更速度也不断加快,职业的流动性也会更强。因此,高职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毕业之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把学生近期的就业与其个人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其教学模式构建必须能让学生更好适应合作企业乃至社会岗位不断变化的需求,能够使学生不断实现自我的长远生涯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中,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而且在教学实施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让他们具备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让他们既具备毕业后胜任第一线岗位的职业能力。

而推行双证制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完整的学历教育起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职业素质,使之能具备健康的心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身心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知识修养、创新的品质和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核心课程,则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面向市场、强化实用为目的,加强实训环节,保证学生熟练掌握核心技能。相应整合有关理论课程,使学生成为掌握职业核心技能的人才。

二、完善高职双证制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双证制教育模式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师资并适应高职教育培养职业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种认识,早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共识。1990年,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选拔和评价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职教界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所谓“双师”素质教师,也被称为“双师型”、“双证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胜任实习指导的教师,他们往往同时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实际工作专业技术职务两种任职资格证书。

他们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相比所掌握的知识面应更为宽广,除了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以外,还应该包括与职业及岗位相关的人文、经济与科学知识。其能力应更为过硬,除了教育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尖端技术和高新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观念与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

为了保证双证制教育模式的教学制度,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根据学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出符合本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列到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之中。有条件的地方应成立由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合会,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调配机制,重点面向企业制定一些鼓励输送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专、兼职任教的优惠政策。同时,还应搭建本地高职学院与经济发达地区联系的平台,把引进教师纳入本地区引进人才范畴,制定有效政策解决学校引进教师的职称、编制等问题,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等,以建立师资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岗位轮换制,强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高职院校每年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了解最新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掌握自己所教内容的操作方法,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产学研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2“双证”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仍以会计专业为例,“财会电算化合格”证是技能证书之一,而财会软件又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因此,财会电算化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学校的“双证”教学也要及时更新教学软件,使学生掌握最新动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化会计软件中还出现了一些面向管理的功能和模块,如报表收集汇总、集团公司业务数据汇总、财务分析及预策、决策等,会计软件会越来越接近实际工作的需要,操作也会越来越简单、方便、规范。学校要在财力上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对会计软件及时进行更新换代。

3推行“多证制”,鼓励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多证制是指高职毕业生不仅要获得学历教育毕业文凭,而且还要获得代表其技能水平的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如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除需要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可以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考评鉴定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取得相关专业的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代理人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等各类证书。笔者前段时间就自己本校这两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曾对2009届(2006级)毕业生做过调查,其数据显示: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为209人,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181人,通过率为86.6%,基本达剑优良标准;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数为43人,取得各种类型资格证书达40人,比率高达93%。无论从调查显示的结果还是从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看,只要学生拥有多证书,就总会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大好舞台和良好机会。

“双证”融通问题研究 篇7

一、“双证”融通内涵探讨

双证书主要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则是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进行衔接与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职业教育中以学历证书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的的职业培训这两者之间进行融合、沟通和互认, 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

二、“双证”融通的政策依据

从理论上看, 高职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在1991年10月17日, 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提出:“凡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的工种, 逐步实行‘双证书’制度”;在1994年7月4日, 颁布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再次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根据实际需要, 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5年11月7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规定:“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到2010年, 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其学生考核合格后, 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教高[2006]16号指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 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从以上有关双证书制度的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 可以看出单一的学历制度一步步走向学历与资格并重的过程。从“双证书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 ”等几个关键词中, 凸显出双证书制度向双证融通的演变, 这也表明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 职业院校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制度, 向实施双证融通的历史演变过程。

三、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在国家近几年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 强调了“双证”融通的组织实施办法等, 可以看出, 实行“双证”融通制度,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双证”融通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要

(1) “双证”融通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双证融通是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 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 实行双证融通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2) “双证”融通制度是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对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 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如果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那么在求职时将获得企业更多的青睐, 在工作中将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双证融通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 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 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 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 就业机会就多。

2、“双证”融通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实行“双证”融通, 能使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 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达到职业岗位有关技术的要求, 毕业后即可获得双证, 缩短上岗后的磨合期。实践证明, 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职业院校。

3、实行“双证”融通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 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实施“双证”融通制度,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发展。

(1) 理念上得到更新。它改变了单一学历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 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承担着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 这既为拓展学校多形式办学渠道、丰富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 也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2) 教学模式上得到发展。在教学组织实施中, 坚持“对证施教”、“对岗施教”,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基于真实 (仿真) 情境的学习等, 以获取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教学的时空安排上, 引入“校中厂”、“厂中校”, 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 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使“一教双证”更富成效。

(3) 职业特色得到强化。首先是突出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其次是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专任教师深入行业、融入企业, 了解并掌握本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对证施教、有的放矢, 提高教学效果。

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双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1、职业资格证书制定的标准与学历证书教学的标准不配套

(1) 从总体上看, 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滞后。我国的学历证书教学标准相对比较完善, 在改革推进中能做到“与时俱进”。而职业资格标准出自多门, 往往“一劳永逸”, 存在内容陈旧、标准落后等现象。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与学历证书标准存在很大的反差, 其标准的滞后, 会严重影响到“双证”融通的推行。

(2) 部分专业无证可考, 反映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不全。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尚不能涵盖所有高职教育专业, 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专业尚无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 故存在无证可考现象。

(3) 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 证出多门。目前, 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可谓种类繁多, 证出多门, 鱼目混珠。由于各部门存在经济利益关系, 往往导致标准出台把握不严格, 培训、考试、发证等程序审核不到位, 只以收钱为主, 这是导致许多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的根本原因。

2、职业资格准入门槛低, 降低了职业教育“双证”融通的有效性

虽然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就业准入要求“先培训、后上岗”, 但我国许多企业实际用工情况是无证上岗, 更有甚者是“无证”挤“有证”。造成此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监管部门不力。持证上岗本是许多行业、职业的基本要求, 但监管部门往往视而不见。表现为:收费了事, 故意“放水”:监管不严, 挫伤了持证者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劳动者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照样可以就业, 成为非合理的就业现状。

二是企业唯“成本论”。企业在用人过程中,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 对用工没有严格审查资格或根本不审查。这些现象在短期上也许能暂时缓解企业用工“饥荒”, 但从长远角度来说, 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威胁了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双证”融通的思考

推行“双证”融通制度是必然趋势, 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进一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完善“双证”融通制度, 使之走向深化并得以顺利实行, 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下功夫。

1、在宏观层面, 主要是要制定一套高质量、严标准、操作性强的职业资格质量标准

教育部门、劳动主管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 先制定框架、制定评审及认可程序, 再发挥其组织功能, 从政府层面来组织行业协会开发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协会负责或协助政府部门开发职业资格标准, 行业协会应由各行各业的专家组成, 要做到技术上规范、内容上科学、管理上统一。

2、在微观层面, 应从“融通什么”和“怎样融通”两个方面入手

要真正实现“一教双证”, “融通什么”则要解决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职业培训课程的问题。学历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要比职业资格证书所包含的内容宽泛, 所以“双证融通”其重点是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 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来设计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 使其成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重构课程体系的基本策略。

“怎样融通”则是要解决融通的过程问题。具体来说是构建“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实施“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法、具备“双证融通”的师资队伍、具有“双证融通”技能鉴定的实训条件等。

实施“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职业技能训练要围绕该行业职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来开展, 体现出“角色仿真”、“过程仿真”、“环境仿真”, 以在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培养。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效融合, 取长补短, 真正实现“专任教师会做事、兼职教师会上课”的双师结构团队。

对高职教育来说,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更应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职业训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敬业、执著、投入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职业精神。

摘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 形成了“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本文就“双证”融通中有关内涵、政策依据及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以资借签。

关键词:双证融通,职业资格标准,学历证书,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会莉:双证融通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施——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王汉荣:对“双证书”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5 (8) .

[3]杨劲松:“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11 (7) .

双证管理 篇8

临安市於潜镇农技站依托於潜镇成校于2003年开始实施“双证制”教育, 到2009年末, 共举办了5届5个班, 培训总人数达236人, 其中已有201人毕业, 拿到“双证”。通过几年的学历和技能培训与实践, 笔者对农村如何开展“双证制”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对培训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1 对农村“双证制”教育意义的认识

1.1“双证制”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密切关系

近几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对人的素质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农业要走现代化、科技化的道路, 生产要上规模, 产品质量要上档次等, 都十分需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在企业也同样需求实用型人才, 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技术工人。农村开展“双证制”教育, 正适合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现状, 是因地制宜开发人力资源, 为社会及时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对于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双证制”教育与个体自我完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社会、教育和家庭经济等诸多历史原因, 在农村曾经有一大批初中生未能升入高中和职高学习, 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知识面窄, 思想观念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些人的素质与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城镇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有待通过学历和技能培训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而适应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了解, 他们中有许多人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希望通过到成校再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和掌握一门谋求生路的实用技能, 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双证制”教育在学员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 还要求学员再学好一门农业或职业技能, 为科学务农或进企业务工打下理论基础。因此, 农村农民“双证制”教育的开展, 能很好地满足这部分人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和就业谋生的需求。

1.3“双证制”教育与农村成校自身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效开展“双证制”教育拓宽了农村成校的办学路子, 在带来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促进了成校自身的发展。因此, 搞好“双证制”教育, 既能使农村成校履行自己职责, 又能为成校项目开发与完善教学机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2 对“双证制”教育发动和过程管理的思考

在有效开展“双证制”教育的工作中, 有2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让那些具有培训需求的人群能够参加到培训中来。上级相关部门对各地开展“双证制”教育培训的任务进行分解, 如市委、市政府要求於潜镇在2009年之前, 实施150人的培训。这就涉及发动和招生的实际问题。二是农民来参加培训以后, 得到了实惠, 如在文化知识和技能上都有提高, 并获得了相应的证书, 这就涉及到教学过程的管理问题。

2.1 对构建“双证制”教育体系方面的思考

於潜镇农技站会同於潜镇成校提出了“一个理念、两个基础、三个特点、四个品牌”的办学方针。“一个理念”:“让学员学会生存”的办学理念。“二个基地”:建立兴业富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基地;成为下岗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基地。“三个特点”:突出学员在该学技术的年龄学一技之长, 终生受用;专业相对稳定, 不存在多次择业, 兼顾学历文凭和专业技能, 发证率100%;毕业后均能得到社会认可。“四个品牌”:打造特色学校品牌;建树名师队伍品牌;让学员的个性张扬、特点发挥的品牌;构建和谐成校品牌[3]。

按照这个办学方针, 合理地把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德育活动、政治课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 这些活动周而复始, 每年形成一个循环, 以保证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活动来实现。在创业教育体系设计中, 将“双证制”教育融进这些活动中, 不仅丰富了活动形式的内涵, 也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提高了学员的参与意识。同时, 也使科学种蚕养桑等农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2.2 对“双证制”教育发动的思考

为提高成人受教育年限, 做好农村“双证制”教育, 主要应从教育对象入手:一是新农村建设和自身需求, 从村干部入手。如每届村换届工作结束后, 及时从镇政府了解情况, 确定人数, 并由镇政府下文组织开班, 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农村干部学历普遍偏低的问题。二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入手。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三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企业职工入手 (省内户口) 。与企业签订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协议书, 长期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为本地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提供服务。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农民工技术短缺的问题[4]。

2.3 对“双证制”教育过程管理的思考

让学员文化知识和技能都有所提高, 并获得相应的证书, 这就涉及到教学过程的管理问题。而教学过程的管理关键问题在于良好的师制和学员的优良学风。每期开班由教育局、镇政府领导组织开好开学典礼, 贯彻教学常规制度, 聘请市镇中高级农艺师和高中甚至大学教师任教, 使每位学员真正认识到国家的重视和学习的重要性。

2.4 对企业中外籍人员如何提高受教育年限问题的思考

要解决企业中外籍人员提高受教育年限的问题, 主要是解决办学经费, 可从3方面来考虑:一是依靠国家财政的支助;二是依靠企业出资来解决本企业职工知识更新的问题;三是依靠学员自己出资来解决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项移云.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十分必要[J].新农村, 2003 (3) :31.

[2]黄国春.农村成校开展“双证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4) :93-94.

[3]祝蕾.关于“双证制”职业教育政策解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32) :57.

双证管理 篇9

一、“双证融通”的必要性

(一) “双证融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由此可见, 高职“双证融通”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双证融通”有助于推动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有特色才能有发展, 有发展才能有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 重学历轻技能, 重结果轻过程, 重选拔轻发展的观念, 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培养出与众不同、深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 “双证融通”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既重视理论教学, 又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有效地克服专业过窄、教学计划呆板、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适应能力差等弊端。通过学生亲身职业的体验, 及时发现知识的不足和能力的缺陷,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就业水平。

(四) “双证融通”有助于提高和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和高职学历证书的“双证融通”, 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密切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关系。学校可以从企业、行业获得大量来自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需求信息和行业规范信息。借助“双证融通”, 高职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围绕地方或行业发展趋势开展教学改革,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二、高职“双证融通”面临的瓶颈

(一) 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 阻碍了高职“双证融通”的发展

我国虽然已颁布了《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 对规范用工行为和劳动力市场起重要的作用, 但是国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准入制度, 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还没有对就业者普遍提出必须具有职业资格的限制要求, 劳动执法部门对当前违法用工企业的处罚不及时、处罚力度不够, 导致劳动者不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样可以就业的现象, 影响了高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积极性。

(二) 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不严, 降低了“双证融通”的积极性

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 职业资格证书以其权威性和真实可靠性越来越被就业者和用人单位所认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于是, 在个别地方出现以经济效益为主, 以牺牲鉴定质量换取职业技能鉴定的数量, 鉴定搞形式, 走过场, 证书管理不力等现象。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可信度, 而且使职业资格证书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使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从而降低了高职学院推行“双证融通”的积极性。

(三) 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落后于就业需求, 影响了“双证融通”实行

伴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新型岗位和新职业的出现, 目前一些职业 (工种) 的考核标准明显滞后, 内容陈旧、狭窄, 难以适应产业、行业、职业和实际生产技术技能发展的要求, 无法适应企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新设置的专业有的无证可考, 有的甚至没有国家职业标准, 影响“双证融通”的实行。

三、推行高职“双证融通”的对策

(一) 加大执法力度, 落实就业准入制度

《劳动法》有关规定:“对于国家规定必须具备相应职业资格才能上岗的技术工种, 如用人单位招收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 劳动机构应依法查处, 并责令改正”。针对用人单位“有证不用, 有证无岗, 无证上岗”的不规范用工行为, 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 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推行国家职业标准。同时, 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行业和企事业的积极性, 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 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行为。加大劳动监察力度, 严惩违法、违章用工, 把“先培训, 后就业, 先持证, 后上岗”的就业准入政策落到实处。

(二) 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

一方面, 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有关要求, 对鉴定机构贯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 执行国家职业标准、考务管理以及证书管理等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强管理, 对质量督导人员实行委派制, 对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 实行年报年检制度, 对考评人员实行聘任制;坚持“质量第一, 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障体系, 从制度管理、组织实施、队伍建设上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 高职学院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加强以就业为导向意识,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市场上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考核, 在重视专业理论方面的同时, 还应重视在实验室和实习场地进行实际操作技能, 从而增加考核的权威性, 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三) 加强对职业标准的研究和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职业岗位的变动和岗位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 目前很多岗位已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技能型转变, 原有职业资格考核的标准必须作相应的修补和开发。职业标准的修补和开发, 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根据职业的特性、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以及生产方式等要求, 有利于就业、岗位转变和再就业的实现, 有利于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 应考虑职业资格标准的动态性、开放性和国际性, 突出职业能力标准, 使其适应生产技术进步、新职业和地方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

(四)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配套条件, 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学院为适应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和考核的需要, 要成立相关考试机构, 根据专业技能鉴定要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制订培训计划、培训标准, 准备各种鉴定培训资料, 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同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双证融通”的教学需要, 应当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 以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为主体,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三主体”师资队伍, 鼓励教师融入企业、行业, 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积极引进有生产经验、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管理专长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以保证“双证融通”, 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任务的需要。

总之, 高职推行“双证融通”制度,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闾志俊, 庞德美.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3.

[2]刘铁铸, 孙国文.高职教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探讨[J].北方经贸, 2006, 12.

双证管理 篇10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设计

“双证融通”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和沟通 (1) 。其中, 学历证书是一个人在国民教学系列中所接收的某一层级教育的证明, 是受教育者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的标志, 职业资格证书则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职业标准, 由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所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鉴定的凭证。“双证融通”的实质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 (2) 。因此,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双证融通的重要途径, 而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必须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 摆脱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 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 对课程内容作横向和纵向的整合。

一、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当前,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主要以培养能从事会计核算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从当前课程体系的设计情况来看,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三大模块 (3)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在指导思想、设计原则上, 依旧存在沿袭本科教育的模式, 未能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 也没有系统涵盖职业证书考试的课程, 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较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 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的情况

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常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为例, 国家财政部规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科目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 (4) ;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 (5) 。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会计专业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完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但这些科目并不具备学科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且对应试人员的知识考查面较窄、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只能作为应试科目设计。因此, 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直接作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课程, 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获得, 这也是当前专业教学大纲与职业证书考试大纲相对独立的重要原因。

(三) 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专业教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 并使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会计岗位的要求相一致。因此,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又保证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此外, 由于会计人才职业生涯的发展通常与职业证书相挂钩, 而高层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通常具备一定的难度, 其除了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及工作经验的积累。但是, 各层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之间具有共通性和衔接性, 因此, 通过双证融通课程的学习, 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巩固, 可为高职毕业生将来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

(一)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并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工作,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 (6) 通过三年的专业培养使学生具备以下职业素质和能力:具有面向市场经济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必备的专业及文化知识;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手工及计算机处理各类企事业单位业务核算的方法;掌握财务管理及基本经营管理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基础会计业务知识, 熟悉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及业务知识;熟悉掌握与会计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一般操作知识, 熟练掌握ERP、电子商务、统计及财务报表分析等业务软件的操作, 并懂得简单的维护常识。

(二)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目标定位

职业资格证书目标定位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中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及更高级别的考试, 由于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级别越高, 所含的职业素养悟性成分就越高, 而职业素养悟性需要通过实践工作才能获得, 而学校的培养由于时间、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往往达不到所要求的标准, 但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可适当融入部分涉及中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乃至高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 或为取得中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或高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而需要掌握的基础科目。

(三) 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融入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

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为保证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及其内容与专业教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既保证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又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双对照”原则, 即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相对照。通过对照教学大纲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试科目, 找出教学大纲中已经包含的职业资格考试科目以及需要增加或修改的课程。在进行双证融通课程设计时, 对于已包含在教学大纲中的课程, 分析其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之间的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于未包含在教学大纲中的课程, 基于学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并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大纲中。二是“双结合”原则, 即专业教学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通过建立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使学生在完成专业教学内容的学习后, 既掌握了专业教学大纲所包含的知识, 又达到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对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的要求, 使学生在毕业时顺利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三、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实现双证融通的核心是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有效融入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当以就业为导向, 以够用为原则, 增加原有教学课程中未包含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课程;删除与会计职业发展联系不大的课程;修改原有教学课程中已包含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 但设计的内容或结构与资格证书考试有所出入的课程, 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模块与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有机结合, 建立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的新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二) 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建立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应当采取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训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准确把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实训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以增强就业岗位的适应性。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训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突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岗位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点。

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除了考察会计专业人员的学识水平外, 更重要的是为了考察其业务能力, 而业务能力是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获得的。因此, 在双证融通课程设计时, 应当结合实训课程教学, 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 从熟悉各业务流程到模块实训课程教学, 再到综合实训课程教学, 最后进行实习操作训练。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的过度, 使学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 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应从整体出发, 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 按照实际工作情境, 构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作保证”的基于工作岗位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见图) 。

该课程体系建立了由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岗位导向四大模块所构成的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真正实现了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融合, 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以及在校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衔接。

在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上, 首先将原来的财务会计拆分为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 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 融入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基础会计》科目的内容, 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 融入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及部分中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科目的内容;其次, 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 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融于其中;最后, 修改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 融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内容, 实现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结合。

在课程设计时,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现理论课与实训课的一体化。例如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 除了融入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及部分中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科目的内容外, 还通过结合出纳与往来会计实训、存货会计实训、对外投资会计实训、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计实训、资产会计实训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达到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此外, 在岗位导向模块中, 开设了银行会计实务、工业企业会计实务和商业企业会计实务的综合性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 选择其中一门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考虑到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 为扩大其知识面, 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与迁移能力, 在课程设计时融入其他相关职业领域的教学课程, 使学生掌握取得从事该职业领域所需具备证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 在素能拓展模块中, 开设了证券投资原理、个人理财等课程, 为会计专业人才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及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奠定了基础, 也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多元化发展搭建了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实现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 按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岗位导向四大模块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清晰地体现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势,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

注释

1121 世纪高等职业教育通用教材编委会:《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双证书”教学研究》,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2页。

22 刘晓欢:《“双证融通”的课程模式探讨》, 载于《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第31期, 第54-56页。

33 毛波军:《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课程”设计与“双证教材”开发》, 载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 第96 -100页。

44 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领导小组办公室:《法规汇编》, 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7年, 第20页。

55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资格》,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年, 第477页。

双证管理 篇11

关键词:双证融通;高职院校;瓶颈;对策

一、高职成教“双证融通”面临的瓶颈

(一)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阻碍了高职“双证融通”的发展。我国虽然已颁布了《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对规范用工行为和劳动力市场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还没有对就业者普遍提出必须具有职业资格的限制要求,劳动执法部门对当前违法用工企业的处罚不及时、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劳动者不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样可以就业的现象,影响了高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积极性。

(二)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不严,降低了“双证融通”的积极性。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于是,在个别地方出现以经济效益为主,以牺牲鉴定质量换取职业技能鉴定的数量,鉴定搞形式,走过场,证书管理不力等现象。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可信度,而且使职业资格证书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从而降低了高职学院推行“双证融通”的积极性。

(三)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落后于就业需求,影响了“双证融通”实行。伴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型岗位和新职业的出现,目前一些职业(工种)的考核标准明显滞后,内容陈旧、狭窄,难以适应产业、行业、职业和实际生产技术技能发展的要求,无法适应企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二、推行高职成教“双证融通”的对策

(一)加大执法力度,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劳动法》有关规定:“对于国家规定必须具备相应职业资格才能上岗的技术工种,如用人单位招收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劳动机构应依法查处,并责令改正”。针对用人单位“有证不用,有证无岗,无证上岗”的不规范用工行为,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行国家职业标准。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行业和企事业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行为。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严惩违法、违章用工,把“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的就业准入政策落到实处。

(二)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一方面,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有关要求,对鉴定机构贯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执行国家职业标准、考务管理以及证书管理等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强管理,对质量督导人员实行委派制,对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实行年报年检制度,对考评人员实行聘任制;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管理、组织实施、队伍建设上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高职学院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加强以就业为导向意识,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市场上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三)加强对职业标准的研究和开发。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很多岗位已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技能型转变,原有职业资格考核的标准必须作相应的修补和开发。职业标准的修补和开发,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职业的特性、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以及生产方式等要求,有利于就业、岗位转变和再就业的实现,有利于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改善基础设施及其它配套条件,加强实践教学。高职学院为适应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和考核的需要,要成立相关考试机构,根据专业技能鉴定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准备各种鉴定培训资料,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同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了适应“双证融通”的教学需要,应当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应该建设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以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三主体”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融入企业、行业,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积极引进有生产经验、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管理专长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以保证“双证融通”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任务的需要。

总之,高职推行“双证融通”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宏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2

双证管理 篇12

关键词: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双证”培训,意义步骤

引言

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有特定的意义, 不仅打破了院校“重理论, 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而且有利于全面评价独立院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应用情况,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的意义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广大毕业生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 它既反映了毕业生在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水平, 又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的主要依据。同时,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规范专业人才的标准, 以后也将成为规范和评价教育与教学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重要尺度。另外, “双证”培训并非人们认为的简单的学历教育加上国家资格证书, 它包含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研发、实训基地的改革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独立院校中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 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是实现院校毕业生与就业对接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从学生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 还是从独立院校长效发展的角度来看, 均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高智能、高技能、知识型的复合型岗位越来越多, 必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更高, 文凭已不再是就业的唯一依据, 只有具有大学文凭和一种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才能受到社会的青睐。因而, 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的重要作用愈来愈凸显。

二、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的思考

(一) 开展“双证”培训推动专业教育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许多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含金量越来越多, 由于行业转换, 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 使得独立院校需要不断为社会输送具有跨职业能力、跨岗位能力, 同时会生存、会工作、会做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独立院校实施“双证”培训,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获得毕业证书, 而且可以使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更加强调学生在专业岗位上的实践掌握能力。

独立院校在开展“双证”培训过程中, 学校必须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及考试, 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 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加强理论、设计、实验、技训四个层次的教学。

(二) 开展“双证”培训促进育人教育

独立院校在开展“双证”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 更要教会学生做人, 把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紧密联系起来。“做人”教育的核心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集体及客户的关系, 如何学会沟通、共处。

目前, 社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使得独立院校的育人任务更加艰巨。所以, 在开展“双证”培训的过程中, 要不断对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行教育, 并着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 重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三) 开展“双证”培训加深社会认可

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 能体现出独立学院的教育特色, 避免与普通专、本科学校的重复的教学培养模式。独立院校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需求, 培养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可以在竞争中体现出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优势。

换而言之, 毕业生的就业目的性明确, 适应第一线工作的需要, 自然就会增多就业机会, 从而增加社会的认同程度。

三、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步骤的思考

(一) 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首先, 独立院校要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贯穿到日常专业教学中, 让职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

同时, 开展“双证”培训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也应当集中体现在日常教学中, 主要是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这样就使得在校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 还完成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的培训。

在构建“双证”教学体系过程中, 应体现出以下特点。

1. 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融通性

国家已颁布的职业标准是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部分, 必须让“双证”教学内容和国家职业标准更好地融通。

同时, 对国家还未颁发职业标准的职业, 独立院校与用人单位要一起携手进行职业分析, 然后确定其职业的具体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等, 一起确定符合该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 并为国家后续制定职业标准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 教学设计与实际工作的对应性

独立院校教学设计要以职业岗位的现实状况与发展态势为基础。同时还要明确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及技能点, 满足职业岗位需要。

3. 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一线流程的一致性

独立院校的“双证”教学组织管理必须吸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氛围, 这是因为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的目的, 是为企业输送生产一线所需要的人才。所以, “双证”培训过程中的实训设备要与企业生产一线一致, 使“双证”教学组织管理与实践生产组织管理同步。

4.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真实性

独立院校的“双证”培训要符合职业岗位需要, 这就需要“双证”教学方法及手段要贴近职业岗位, 具有高度真实性, 以实现学生毕业零距离上岗、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 抓好“双证”培训试点工作

独立院校的“双证”培训应从重点专业、强势专业抓起。因为, 重点专业、强势专业不只是独立院校的“造血”专业, 决定着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还在于教学资源配置及与社会实践接轨条件上, 都比较成熟, 易于开展试验。

所以, 只有优先支持重点专业、强势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研发, 才能让其真正成为重点, 且具有强势, 这样才能走得更长久, 才能更好地推动“双证”培训进程。

(三) 实行“双证”培训的考核

独立院校在“双证”教学体系中, 必须积极引入社会的评价, 尤其是在毕业实践环节中, 要着重引入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机制, 进而完善独立院校“双证”教学评价机制。

由于职业教育部门与职业资格证书管理部门因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 导致“双证”培训的考核方式也不同, 因此, 考核方式要分情况来具体解决。

首先, 与国家职业标准完全不能对应的专业, “双证”培训的内容就完全不能包容职业标准的课程。此时, 独立院校应当协同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相应的职业标准, 然后仿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程序进行院校内部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 发放独立院校与行业协会共同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

其次, 与国家职业标准部分相对应的专业, “双证”培训的内容就可部分包容职业标准的课程。之后, 院校再通过补修来完成其不包容部分职业标准的课程。此时, “双证”培训的考核方式除了可以利用前一方法外, 还可对职业标准以外的教学内容采用口头与书面总结、专题报告、模拟测试及实物制作等方式来进行考核。

最后, 与国家职业标准基本相对应的专业, “双证”培训的内容可以完全包容职业标准的课程。此时, “双证”培训考核可以采用课程认证方式, 经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审核批准, 纳入学分管理, 不再单独实施职业技能鉴定。但是, 如果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审批不了, 就需要向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申报职业技能鉴定, 不再单独实施学历考试, 用鉴定成绩来认定学分。

结语

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 就必须准确把握其定位, 先从培养模式入手, 充分了解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然后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实现就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 也为独立院校长期、健康地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玉丰, 敬代和.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

[2]王建国.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01, (04) .

上一篇:小学音乐情感教学下一篇:交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