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功能(通用8篇)
交流功能 篇1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素质教育全面推广, 新课程标准也逐渐走入了各个学校, 新课程标准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更活泼, 学生学习更主动。但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 我们还应注意到课堂教学中一些“虚假”现象, 很多看似活跃的课堂几乎没有什么效用, 教材上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栏目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本文就“交流与讨论”栏目在教学中的效用作出简要分析, 以帮助老师们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 优化教学环节, 真正发挥“交流与讨论”栏目的教育功能。
一、为教师提问提供素材, 有利于增进学生感情, 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的“交流与讨论”栏目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提问素材和范例, 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很好的剖析教材, 认真分析课堂内容, 引导学生利用好“交流与讨论栏目”, 必将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目标, 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让一个单一的问题在交流中出现多样的解答方案, 博众家之长, 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共同分享智慧, 从教材内容设置来看:“交流和讨论”栏目所给出的都是一些贴近生活, 有利于情感体验的问题, 情感体验是“交流与讨论”栏目的基础。该栏目的出现一改过去教材的沉闷、繁杂,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了、思想空间拓宽了。这样的情感体验, 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得以实实在在的落实。这样我们可以抓住栏目特点, 针对同学们的心理特点,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让同学们在讨论中体验交流的快乐, 在交流中体验讨论的欢愉, 交流与讨论的重要价值是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让所有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 使同学们间相互倾听同伴的意见, 互相补充, 促进同学间的知识交流, 加深同学们间的感情, 进而培养同学们思维的发散性与创造性,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回归教育本质, 便于“互动争鸣”, 实现教学统一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活泼性, 他们有非常高涨的的探究热情和获得新的情感体验的需要, 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 课堂教学“唯师独尊”, 气氛压抑, 领学生无法充分的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氛围严重的阻滞了学生只能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交流与讨论”栏目,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环境, 为课堂活跃氛围的创设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合理的运用“交流与讨论”栏目, 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表达自我意见, 并互相倾听不同的意见, 让所有同学都成为解决问题的伙伴, 在这一栏目中, 教师不再是主导, 而和学生一样成为了平等的参与者, 成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的人, 这样构建起来的和谐的课堂环境, 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和信息交流, 形成互动、互助的积极氛围, 真正出现“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热烈局面。在“交流与讨论”栏目中, 要注意处理“矛盾冲突”和“联想对比”, 让学生带着对化学知识问题的体验和思考去交流, 去产生疑问, 产生冲突, 并在此基础上, 从旧知识或生活实例中去联想、对比、迁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 在激烈的讨论中掌握知识。
作为中学教师,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的主要内容不是教师讲, 而是学生做”, 因此, “交流与讨论”栏目的出现, 很好的满足了这一课堂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交流与讨论, 让学生选择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实验结果、完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思想, 真正通过“交流与讨论”落实以做为中心的学习, 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能力。
三、贴近生活, 有利于学生正确生命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化学学科是贴近生活的学科, 在教材设置中, “交流和讨论”栏目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特点, 紧密的联系了生活、生产, 通过这一栏目,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让学生在教材中获取生活的经验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抛开着一栏目不说, 以往的化学教材照本宣科, 过分的强调了学科的系统性和工具性, 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而这一栏目的出现, 打破了以往的传统, 令化学学科生动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给学生一种学习生活化的崭新的学习理念, 栏目设置背景的生活化使学生越来越爱学习化学, 越来越关注身边的化学, 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能源开发等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 从学科教学中逐步的培养了同学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栏目的生活化不仅令同学们更爱学化学, 最关键的是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编枯燥的课堂学习为愉悦的交流讨论, 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学科教学, 甚至为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交流讨论, 在课下积极主动的阅读课外读物, 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 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如:CO中毒问题、三废排放问题、臭氧空洞问题, 都纳入了同学们的视野, 培养了他们爱护环境、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交流与讨论”栏目的出现,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开放性的空间,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 我们应合理并充分的运用这一栏目, 发掘出起更大的教育潜能,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和谐、完美。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教材中, 出现了一个新的栏目“交流与讨论”, 这一栏目的设置, 对于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三维学习目标, 形成和谐教学课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大有帮助, 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情感体验,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交流与讨论,三维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云生.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效性.[J]《化学教育》2007年第9期.
[2]蔡永.课堂讨论:我的经历与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7期.
交流功能 篇2
2016年1月20日,在“帝吧出征,寸草不生”的口号下,大陆网民进入台湾地区的社交媒体Facebook,在部分公共账号的留言下写下了大量反“台独”图文评论,这一网络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过程中,网络表情包(以下简称“表情包”)的广泛使用成为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表情经历了从ASCII符号、颜文字、Emoji表情、魔法表情、动态表情到表情包的演变过程。表情包与其他表情不同的是内容形式,其图像多以影视片段、真实人物或热门事件的截图加注文字,类似于娱乐报道配图中常见的“设计台词”,表达一种嘲讽或自嘲的语气和相对温和的态度。文字需要配合图像的神情,例如热门影视剧中抢眼的角色、现场表现力强的流行歌手等常成为一系列表情图的同一主角,因此表情包多为“成套”的,因而在此将这类表情统称为“表情包”。
从传播学角度观察,可以发现,表情包正在对我国互联网的视觉文化、群体认同与传播、话语体系的更新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推动。强化网络视觉文化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而引起的,而聊天符号实质上就是将现实中人类传播的表情、动作、神态等行为抽象或具象成为一幅图画,以辅助纯文字无法表达的传神“表情”。
早期网络交流追求“语言艺术”,是文学文本在网络上的体现,现在则让位于强调图文兼具、声情并茂的“界面文本”,这是表情包流行的源起。如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所指出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1]反映在表情包中,其配图形象往往表情直白或动作夸张,正因如此,在演出中肢体动作较大、表情丰富的《还珠格格》中的福尔康和流行歌手黄子韬才会受到青睐。
作为符号的传播,表情包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视觉表征功能。传者与受者在认知图像意义时,依赖于视觉图景而产生的反映,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双方对世界的阐释达成了共识,这也属于对话语境的构建。二是,视觉修辞功能。在传播过程中,传者将生活中的视觉形象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诉诸交际对象,然后通过心理还原为心理上的视觉形象。三是,消遣愉悦功能。表情能够表达传者的愉悦,也能调节交流氛围。
不过,表情包也有着很强的民族或地域性,即索绪尔所表达的语言符号的“地理差异性”。表情虽然是通用的,但是受到传播情境的影响,不同的受者对图片的理解会产生偏差,例如在“帝吧出征”中,很多台湾地区Facebook用户会询问大陆网友这些图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因为表情包中的“能指”与“所指”并不单纯寄存在图像上(况且图像符号的“能指”大多能吸纳一系列“所指”),不具有高度的符合度,文字也是传播符号的重要篇幅,而传统的以图为主的“表情”则是跨地域的,因为只需要调动视觉就可以了,理解表情包的内涵需要调动思维理智。符号意义交换的条件是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和语法规范,这次事件也意味着支撑表情包的意义空间正在扩大,也再次推动了网络文化向视觉文化迁移的进程。形成群体身份认同
在网络通信时代,随着信息流转的速度、幅度和深度的极大加强,主导文化间、亚文化间、多文化间的跨文化间互动也更加频繁,网民由此并未被单一身份所框定,而是多重身份的复合交错,这些交错的部分产生了独有的亚文化,包括“帝吧”在内的贴吧实际上就是一种盛行娱乐自嘲、盛行表情包的亚文化群体的聚合,或者说“趣缘群体”。在这个虚拟社区中,“自我范畴化”的身份认同使得群体固化了内群成员的相似性以及外群成员的差异性,事实上,引起语言学界和社会学界关注的“屌丝”自嘲现象正是源自“帝吧”。
“帝吧”指百度贴吧中的李毅吧,为人气最旺的贴吧之一,此次“帝吧出征”的主要成员也来源于此。与主流文化针锋相对的“抗拒性认同(Resistance identity)”使得“帝吧”网友的自我认同有别于自上而下构建的“想象共同体”,而是具有较高的多元性、活跃性和宽容性。传播学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组织中,气氛是轻松、舒适、非正式的,因此,在“出征帝吧”之前,较好的组织效能,奠定了传播效能的基础,例如在“帝吧出征”前,吧友就通过群分配任务、申明纪律,其中还设有监察组,对过激的内地网友的言论和行为,进行举报和在下面道歉。
在“刷屏”的过程中,“表情包大战”成为媒体报道事件捕捉的关键词。“帝吧”还贴出了制作表情包的教程,使得表情包得到了大众化的批量生产,从单纯表示嘲讽的表情,到国产剧推荐,到展示各地的美食、美景。从宏观上讲,“帝吧出征”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两岸的集体认同,表情包担当着“我们”与“他者”的区分工具,是以自身语境对对方语境的融合。活动中的匿名性(大多参与者并未以真实身份注册Facebook)使得表情包成为鲜明的身份构建载体,这是一种类似于“规范性认同(Project identity)”,而借图这一行为也表明开始融入了这种网络文化,表情包交流的语境也成为形成认同的一种象征性内容。促成话语体系更新
福柯认为,话语和权力是一种辩证同构关系,通过话语特有的实践形式又赋予权力新的内容,公共社会被主流叙事所影响,威权的话语体系就掌握了支配地位。然而,现代网络语言的活力在逐步消解宏大叙事,在对语言进行形塑的同时,语言的使用者也在谋求话语的权力,“要求获得诠释自我生活的角度和权利,以新的话语方式表达多元化的身份认同,拒绝‘被定义’”[2],就如福柯所言,“话语”的归宿就是“对严格规范化的反抗”。由表情包等网络聊天符号构建的语言体系,将会是网民掌握话语权力的方式之一。
表情包中的配文体现了其后现代性色彩,对应鲍曼对“后现代文化”的界定,它是去中心的(互联网即是去中心化的)、经历着持续变化的(表情包被不断添入新的内容内涵)、包含一种“等级制度的夷平”。鲍曼认为,后现代性的特征是一系列不同的“散步者”“流浪者”“旅行者”“游戏者”[3],表情包的出现,正是碎片化的“游戏心态”的最好反映。
表情包的更迭速度很快,以至于在既有的主流话语体系中建立了一种新的主流,反向推动官方主流话语体系的更新,一篇党建文章《“帝吧出征FB”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启示》也评说“意识形态色彩太浓容易让人形成天然的立场,显然不利于大众传播。”提倡平权的互联网发展出一种以表情包为首的超文本符号集,通过颠覆话语体系的方式削弱了意见领袖的传统权力,这其中有流行文化的贡献,也有出于网络叙事风格的再创造,这都是网络狂欢文化的组成元素。现下的互联网文化只有在与设置议程形成共鸣时才得以激活,并表现出“众筹式”的创造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种“言他”的隐性表达更有效果,也达成了高明的宣传。
交流功能 篇3
关键词:文化交流;演讲;概念分析
ted文化交流是提升交流演讲活动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深入的分析ted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研究功能特点,并对语用假设和虚假语用预设等情况实施分析,是目前很多文化交流活动主体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TED文化交流演讲特点
(一)ted文化交流演讲开放性特点
Ted在文化交流活动执行的过程中,对文化交流活动的执行范围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社会领域的精英群体对文化交流的重视程度很强。除此之外,全部的社会精英都会思想文化的交流活动重视程度较高,这就使得很多的开放性研究活动能够得到社会精英的实际支持[1]。此外,在进行ted组织活动门票设计的过程中,诸多门票资源的开放性理念都会对社会精英的全部交流活动形成良好的影响,进而使ted的增长情况和运行空间能够在社会精英人士的支持下得到完整的设计处理,增强ted在社会范围内的认可程度。另外,ted活动的推进还能使演讲活动同一系列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活动形成良好的对接,使全部的组织活动都可以顺应文化交流活动的具体推进需要,以便后续的专业团队能够将创新性思维的研究活动纳入ted交流活动的范畴,提升专业演讲活动的执行质量[2]。在文化交流演讲面向其他领域开放的情况下,文化交流活动能够以较为轻松的形式进行开放性制度的设计,并使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适应文化交流工作的具体要求。
(二)ted文化交流演讲活动的开放性特点
文化交流活动的推进和执行对活动的具体要求重视程度较高,因此,在进行社会发展结构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很多文化交流活动都能将多元文化的优势进行完整的表达,使各项文化交流活动都能保证在思想层面上得到较为完整的分析处置[3]。除此之外,很多科技题材的文化交流活动对创造性因素的分析重视程度较强,而在设计活动执行的过程中,文化交流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执行特点也会成为影响文化多元性价值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创造性活动的执行很难保证全部的思想文化交流活动能够适应科技型产品的处理需求,并不能保证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完整的满足。在文化交流的话题范围较大的情况下,演讲活动能够保证文化交流的信息不会受到文化交流领域个性化因素的影响,使文化能够在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创造性因素的满足。
二、TED功能种类分析--以虚假语用为例
(一)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的实施对提升不同种类的语言功能质量十分重要,在当前ted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很多语用预设活动的执行被赋予了较强的决策判断因素,并且使很多具备思想性特点的因素可以在语用预设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较为完整的实现[4]。此外,要对文化交流活动当中的语言虚假性特点实施分析,结合演讲活动的实际形态进行演讲工作优异特点的分析,并且有效的保证所有的演讲活动都能适应演讲主体的身份要求和业务细节要求,使文化交流活动的执行能够在相同的理念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推进。另外,语用预设情况的研究还需要适应现代媒体资源的技术特点进行应用方案的设定,确保所有的演讲活动都能在科技手段的有效支持下更多的实现应用价值,为ted演讲活动的执行提供更加完整的语用预设方案研究,使语用预设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保证对文化交流活动的价值进行有效的延展。
(二)虚假语用预设
虚假语用情况的研究分析对增强学习环境的价值十分重要,尤其在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细节设计的过程中,很多现代媒体资源可以适应虚假语用研究活动的需求,并且使后续的虚假语用研究程序能够得到体系和技术的完整支持。在进行虚假语用情况调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引导体系的实际特点进行感悟性资源的价值分析,并使所有的虚假语用情况都能结合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人员的实际经历进行问题特点的研究和分析,保证后续的演讲活动可以适应文化交流功能的处理要求。在现代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各项媒体资源的使用都能在文化交流活动的执行过程中得到完整的应用,并使具备交流业务能力的因素可以发挥必要的作用,提升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时间因素控制价值。
三、结论
ted文化交流活动对提升社会各领域的文化交流质量十分重要。深入的分析ted演讲工作执行过程中的概念特点,并对相关语用预设情况进行完整的研究分析,对提升ted文化交流活动的执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恋.TED演讲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王春芬.中美地理教材活动性课文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钟鸣旦,刘贤.文化相遇的方法论:以17世纪中欧文化相遇为例[J].清史研究,2006,04:65-86.
交流采样扩展箱功能研究及应用 篇4
1 计量回路窃电的几种方法
从结果上看, 窃电的最终反映在总受电量与实际电量发生了出入。对此在某些地区和某些反窃电方法中, 采取了双计量回路的方法判断电量出现差值, 以此为依据判断窃电, 该种方法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 但在准确判断是用何种办法窃电、何时窃电等证据取证以及降低投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 在监测窃电过程中, 要求准确无误的记录到窃电方法、时间和窃电前后的变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人为窃电:其目的是为了表计少计量, 甚至不计量, 所以窃电方通常采取改变计量回路二次接线的方式, 其主要方法有:
1.1 失压窃电:
即计量回路的某相或全部相, 电压引线拆除等, 使计量表有电流无电压, 不能计量电量。
1.2 欠压窃电:
用电计量正常时, 计量表的电压应与计量回路电压相等或实际系统电压相等, 其计算的用电量等于实际发生的电量, 如将接入表尾的电压线虚接后, 其真正接入计量表的电压值低于实际电压时, 发生的计量值侧低于实际值, 达到少计量的目的。
1.3 CT (电流互感器) 短接:
正常用电过程中, 将电流回路短接, 使得电流经短接线流出计量表失去计量电流, 达到表计不走字。
1.4 CT开路:
在低压用户中, 将电流回路引线拆除, 也就是将CT开路, 计量回路中缺少计量的电流, 也同样使得表计不走字。
1.5 分流:
综上所述, 在计量回路中的窃电方式以上述这些手段为主, 所以使用这些窃电方法所产生的脉冲信号结果及特定的技术方法, 准确捕获窃电的起止过程, 实现技术防窃电。
主要在CT二次并联一个分流装置, 导致部分电流从计量回路流过, 另一部分电流通过分流装置, 达到少计量的目的。
2 WJ201N-1交流采样
WJ201N-1终端交流采样针对客户进线不同的监测点进行电量采样比对, 即:交采模块采集的电量 (一般从保护柜或指示仪表柜的PT/CT取得) 和WJ201N-1终端采集的脉冲电量 (通常由电能表将脉冲提供给终端) , 在主台中心站将两者进行小时电量核对, 超出规定范围主台中心站作出预警, 最终起到反窃电目的。接线关键在于终端接口板, 接口板是电网PT、CT的入口。三相三线存在两个接线回路, 一般接第一个回路即可满足要求, 电流A、C相与CT二次连相接, 电压A、B、C相与PT二次连接。
3 交流采样扩展箱工作原理
交流采样扩展箱和计量表通过来自同一电压母线的电量计算, 终端通过RS485的脉冲进行电量计算, 理论上交采得出的电量等同于计量表和终端所采集的电量, 三者应一致, 存在入下公式:a.“计量表有功电量×PT1×CT1”≈“交采模块有功电量×PT2×CT2” (约等于) 。b.终端总有功电量≈计量表1有功电量×PT1×CT1 (约等于) 。
3.1 主站通过抄计量表、交采模块, 再通过上式确定是否成立, 来判断终端PT、CT及终端接线正确与否。
如果通过对你发现两数据相差较大时, 主站立刻发出“异常用电预警”。
3.1.1 差为倍数关系 (同时与终端的有功功率相比较) , 该情况一般是CT参数下发错误所致。
即为主站下发的参数与现场接入的CT变比不符合, 需核实准确后, 参数重新下发, 即可恢复正常。
3.1.2
交采累计电量 (召测“反窃电数据实时数据”) 为0, 首先核查能否抄读交流采样模块数据, 如果可以, 通常为未“发送参数”或交采线相位、相序接反所致。在抄表数据中可查到接线逆相序报警, 辅助判断。负控终端可利用相位测试仪检查具体接线情况。
3.1.3
在客户负荷很小的情形下, 或会出现“异常用电预警”, 原因是两种采集方式存在计量精度不一导致误差, 属正常现象。 (查询两者的曲线比较在“日曲线-电量数据查询”) 。
3.1.4
在采集数据回路不一致的情况下, 会出现“异常用电预警”, 对高供高计用户来说, 计量表接在用户进线的高压侧, 即是客户的变压器一 (二) 次侧, 而客户变压器的一 (二) 次侧是否有可接入的多卷CT供交采装置使用, 此时交采装置接在客户变压器的二 (一) 次侧, 收集二 (一) 次用电量数据, 俩采样点的电量就不完全相同, 二者之间存在变压器损耗问题, 二者的曲线对比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差值。
3.2 预警交采逆相序是针对电压相序出发的, 理论需要进行电压接线调整。
但当交样扩展箱接入的电流和电压只要对应关系正确时, 理论是不影响计算结果的, 因此无需调整;若发现电流相位角预警时, 若符合类似情况可作同样处理。
3.3 电
流反向预警是针对电流回路而言, 也有可能是客户采用无功补偿时过度补偿所致, 前面测出用电电量比实际用电量小很多多, 必须要对电流接线重新调整, 后面测出的用电电量比实际使用电量基本相符, 则不需要进行调整。
3.4
流反向预警是针对电流回路而言, 也有可能是客户采用无一、A相和C相电流颠倒, 二、或许是线路电容无功过补偿, 前面测出电量比实际使用电量小很多, 需要进行调整;后面测出的电量比实际使用电量基本相符, 则不需要进行调整。
4 结论
前提是确保用户安装负荷管理终端时终端的交采模块接线正确, 正确下发用户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变比参数而又没有任何异常预警的情况下, 主台中心站通过负荷控制管理终端的数据采集和远程抄表将采集数据成功采集、储存并进行传送, 经过软件进行运算, 形成电量对比曲线, 再经过人工仔细分析, 查找出运行异常的客户, 就可达到技术反窃电的目的。该功能的开发与应用对于规范电力客户用电秩序, 大幅度降低线损, 对增加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重文.工程遥控遥测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2.
[2]冯重熙.现代数字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0.
论人才网站交流功能的设计和优化 篇5
一、通过人才网站招聘的优点
一是招聘成本低。用人单位参加传统的招聘, 路费、进场费、住宿等等费用加在一起, 一年起码要花费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成本, 而通过人才网站进行招聘, 只需要每年缴纳几百元或几千元的费用, 网站即可为其提供信息发布、查询人才网站中人才库的信息等服务, 选择空间大, 成本低。二是提高招聘的工作效率。通过人才网站招聘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 以电子邮件或QQ (MSN) 、视频对话等方式与求职人员交流。更为明显的好处是通过网站的筛选功能,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对简历进行筛选, 处理简历的速度大为提高。三是招聘效果好。传统招聘会上有限的求职者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网络招聘选择空间很大, 一般每个人才网站的人才库中有上万的求职者信息可供查看, 挑选。
二、目前人才网站在交流功能的设计上的不足
基于人才网站在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人才网站本身特有的优势。目前很多招聘的中介结构和一些用人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人才网站, 但一些网站在招聘过程中, 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分析原因, 在网站的交流功能上设计不足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交流功能的结构不合理。
目前的人才网站在页面的设计上, 在交流方面的功能并不能在应该体现的地方体现出来, 比如首页, 很多网站只有登陆、搜索、最新的招聘信息等功能, 并没有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交流的功能。整个网站的布局和结构设计都不合理。
2. 交流功能的方式、方法不全面, 不够优化。
按照传统的人才网站设计理念, 人才网站的交流功能就只有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 求职者看到用人信息后, 在网站上投简历, 用人单位再通过网站对求职者进行筛选, 相当与通过了重重的“关卡”。而确定人选后, 部分求职者还要千里迢迢的从外地到用人单位去面对面的面试, 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图1)
3. 交流功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一些网站缺少反馈和提醒的功能, 造成一些企业在发布信息后, 忘记了对应聘者进行筛选, 而求职者在投了简历后, 由于一直没有得到消息, 也转投别的企业。使得整个事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人才网站交流功能设计和优化的思考
1. 创新网站交流功能设计的理念。
网站设计者在网站交流功能设计的过程中, 应设立创新理念, 功能应根据目前社会的需要, 融入现代的元素, 例如根据目前网站传输速度的加快, 采取用户参与的理念, 可以加入视频、对话等交流功能。
2. 优化交流功能的模式。
一个网站交流功能的模式可以有服务模式、技术模式、打造个性模式。首先是服务模式, 网站的交流功能应当定位在人力资源服务商的高度, 实现从原来的推销、销售模式到服务模式的过渡;其次是技术模式上, 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新的技术资源, 开发基于宽带和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深层次应用和增值业务。还有就是在网站的交流功能中要打造自身的个性, 比如可以建立诚信交流功能。针对目前人才网都存在的虚假信息、无效信息多, 信息“爆炸”等问题, 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需要交流时, 往往是一方来了另一方又没到位, 浪费了各自的时间和资源, 针对于此, 网站在交流功能中可以社立信用分数, 信息分数由用户在日常使用交流功能时进行积累, 只有达到一定信用分数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才能在网上交流, 从而提高交流的成功率。
3. 推广视频招聘的交流功能, 提高招聘效率。
“视频面试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 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 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传, 达到即时、互动的沟通。首先, 开展视频招聘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了招聘工作效率。用人单位通过网站的视频对话功能, 在办公室就可以对各个求职者进行即时远程面对面面试, 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 大大提高了招聘效率。如图2:
二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传统的网站招聘, 用人单位在网上看到求职者的简历后, 如对求职者想进一步面对面的了解时, 就通知求职者到公司进行现场的面试, 而有些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相隔的距离是上百里, 上千里, 一来一回, 浪费时间的同时, 还付出了一笔路费、住宿等费用。而通过视频面对面的面试, 就打破了这些限制, 面对面的进行沟通, 提高了效率的同时, 也降低了面试成本。
三是招聘规模扩大。随着带宽的增加, 网站还可以同时为几十家甚至上百家招聘单位同时提供视频招聘业务, 相当于任何时候都可以将一个现场招聘会移到网站上举行。随着设备成本的下降, 视频面试将会逐步的普及。视频招聘必将以它独特的优势, 在今后的招聘方式中, 脱颖而出。
4. 借助网络, 开展个性化交流功能服务。
网络可以实现用户个性化的量身定制, 而且还不受时空、地域等限制, 随时随地将信息传递给用户。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先决条件, 网络招聘的交流功能也必将进入个性化服务时代, 使各个用户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定制。为此, 网络招聘交流技术应从现有的信息发布平台升级为客户服务平台, 目前人才网站比较流行的交流功能模式有, 包括论坛、博客、视频等, 保证随时随地与用户保持联系, 使用户获得及时的服务。
结束语
人才网站交流功能的优化, 关系到一个网站未来发展的好坏,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交流功能的优化需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才能在今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徐进仁.人才网站建设初探[J].浙江人事, 2008 (1) .
[2]王玉国.关于人才网站开发设计的技术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5) .
交流功能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园文化,融合,交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以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 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 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 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 它无处不在。”恰恰因为文化无处不在, 所以需要人们重视它所具有的功能, 关注它可能发挥的效果, 如“软实力”“凝聚力”“精神家园”等等。尽管文化定义繁多, 当代文化巨匠余秋雨教授给出了最为简洁的定义, 即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 创建集体人格。简而言之, 一种文化就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推而及之, 校园文化必定包括学校的校训、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 (属于精神价值范畴) 、学校的教育教学、文体与业余活动 (属于生活方式范畴) 以及学校的传统、校风与学风 (属于积累引导形成的集体人格) 等。毋庸置疑, 健康的校园文化, 必定是始终处于开放交融、活力十足的“生态共同体”, 需要学校坚持不懈地建设与引导, 才会尽可能地发挥出文化育人的强大功能, 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加强校地文化融合, 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有利于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社会急需人才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校园文化的建设或多或少会受到地域生态的影响与制约。因此, 对于结合本地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实际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既是技工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技工院校获取长足进步动力的根本所在。毕竟, 校地文化融合必然带来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一) 校地文化融合有助于打造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技工院校的强校之本。换言之, 一所没有特色的技工院校, 终将因为“不起眼”而被学生、家长和社会所忽视、遗忘乃至抛弃。而办学特色不仅仅体现在专业设置、服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 还体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上。不管是哪一方面的特色, 倘若没有特色文化作为支撑, 就会缺乏长久的竞争力。当然, 校地文化融合滋生的特色文化绝不是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简单叠加, 也不是两者局部的相互简单替代, 而只能来自于优秀的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融共生, 需要师生代代选择, 手手相递, 它未必耀眼, 却温暖人心、根植人心, 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最终升级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 校地文化融合有助于培养接地气的实用型人才
技工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从本地区的社会需要出发,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 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事实上, 技工院校这一办学宗旨远未得到体现, 培养出的学生大多缺乏服务地方的意识, 而是充满“孔雀东南飞”的梦想。这是学校文化教育缺失的致命伤!作为一所优秀的学校, 不仅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岛”, 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思想接地气的“文化带”, 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本地区的经济、人文、自然、历史等, 让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程中经历一个文化“缓冲”, 毕业后方能与当地社会无缝对接, 更乐于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这唯有通过校地文化的有机融合来实现, 别无他径。
二、加强校企文化融合, 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的时间和距离
当下, 技工院校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目的就是要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企业员工, 为“中国制造”助力, 为“中国梦”添翼。然而, 企业“用工荒”频现, 企业屡屡招不到满意的员工, 市场调研发现其背后的原因, 不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 而是学生基本素质达不到企业标准, 不适应企业文化 (或者说企业生态) , 企业一时又无法对他们进行融入企业的教育和行为修正。因此, 技工院校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加强校企文化融合, 让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同时, 也接受企业文化的洗礼, 使学生从学校到企业能顺利跨越多重文化门槛, 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家园。
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 突出功利性, 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学校文化则是一种教育文化, 强调渐进性, 以满足社会需要、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两种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各有特点, 倘若能够相互对接和贯通融合, 无疑就是技工教育培养目标的最佳境界。除分阶段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外, 笔者认为, 在学校里还有以下三种有效途径。
(一) 学习生活的企业化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引进并贯彻企业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基础上, 还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鲜明地提出“进校即进厂、专业即职业、上课即上班、学习即工作”的文化理念, 努力践行企业化管理。比如:进教室就意味着进车间, 需模拟刷卡报到;检查学习效果时, 需摒弃传统的作业或考试模式, 强调团队合作, 共同制造产品或准产品, 如加工零部件、制作门铃等;每个班级需要有一个班徽———类似于企业产品的商标, 或者有一句形象代言———类似于宣传产品的广告语, , 等等。
(二) 实习实训场地的企业化建设
单就学校而言, 校企文化融合最容易、最有效的突破口就在于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布局建设, 即环境氛围和设备布置建设。其中环境氛围是指地面安全线、墙上规章、标语等;设备布置则充分借鉴现代企业的规范布局, 以生产过程为主线, 以独立的生产活动为单元进行合理布局, 明确定位。二是设备管理建设, 严格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 如设备的使用交接、检查维护、报修、建档等, 物品的领用、发放、采购等。三是规章制度建设, 包括实习实训室安全防火制度, 设备安全使用、维护制度, 材料申报、领用、报废制度, 物品出入库制度等。
(三) 有针对性开设企业文化课程
目前技工教育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认知严重不足, 明显存在重技能轻知识、重科技轻文化的倾向, 技工院校有必要进行一场文化变革。然而, 文化变革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其切入点离不开课程改革, 即技工院校迫切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企业文化课程, 诸如IT企业与IT职业文化、汽车产业与汽车企业文化等等, 从而强化学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三、加强校校文化交流, 提升校园文化活力, 提高文化育人效果
在资讯与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 校园文化已经渐渐丧失了相对独立性。面对这种文化的自我迷失进程, 学校只有旗帜鲜明地祭出“引导”这一“尚方宝剑”, 才能重展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铸校园文化育人的利器。其中, 大力加强校校文化交流, 特别是同类学校之间的校园文化交流, 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创新不失为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原因如下:
(一) 校园文化底蕴深厚, 在育人方面已经硕果累累
技工院校发展历史短的有二三十年, 长的有五六十年, 有的历史渊源甚至可追溯到19世纪, 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 为“世界工厂”输送了大批训练有素的蓝领, 特别是培养出了不输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工人专家”李斌、“焊接巧匠”高凤林、“革新高手”鲁宏勋等一批贡献巨大、声名显赫的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这既是技工院校办学实力的充分体现, 也是校园文化的强大自信。我们应该感受到不同类型的技工院校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 它们为不同行业、职业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正能量。尤其是在技工院校纷纷从昨日的行业性向今天的综合性转型、发展的进程中, 通过校校之间的深入交流, 相互借鉴, 创新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了, 它注定要在培养高质量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二) 校园文化是一种青春文化, 校校交流更能使作为同龄人的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与行动合力
校园再老, 但作为其主体的学生却是年轻的, 所以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青春文化, 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此一种进行时生态文化, 时时渴望开放与交流, 在开放中积累, 在交流中积淀。必须指出的是, 并不是所有文化都是正能量的, 因此, 在校校文化交流中, 学校有责任通过引导, 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使文化“移风易俗”, 适应学校的水土, 使文化渐渐沉淀成一种“集体人格”, 完成文化的重大使命。
总之, 校园文化是技工院校育人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技工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加强校地文化融合、校企文化融合以及校校文化交流, 才能使校园文化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时代对学校育人的要求, 使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升级, 开创技工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2]蔺俊.高职“校地”文化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7) .
[3]许建强.全面融合企业文化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步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2) .
交流功能 篇7
探究式教学中表达与交流有局部到整体、个别到群体、能力点到素养等聚点成面的功能。
一、运用表达及交流实现由点到面的目标, 完成单元知识的建构
探究式学习中知识的自主建构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完成的。在以选择问题、提出假设、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为基本环节的探究活动中, 协商与合作贯穿始终, 而表达与交流则是协商与合作中基本的行为方式。当一个探究目标或问题形成以后, 认知活动的起点随之产生。事实上, 这个探究目标的生成 (问题的提出) 同样也是经历了协商与合作才完成的, 因为它是小组成员 (集体) 的共识。当我们在考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时会发现, 他们一般是在探究获得成功之后, 才以论文、论著、学术报告等方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众。所以课程标准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程序规划及线索中, 作为基本要素, 表达与交流被置于最后一个环节。其实, 从教学的角度看, 表达与交流并不仅仅发生在探究活动的最后, 它是贯穿探究过程的始终的。在探究式学习小组每一次合作活动结束后, 都应该有一次表达与交流。每一个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中有什么发现或者新的想法都需要和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 使他们能够彼此交换看法和观点。在探究式教学的每个环节的活动过程中, 表达与交流都没有停止过。正是在重点、难点、切入点、知识交汇点、易混点、易错点、迁移点等诸多个“点”上的讨论与探究, 学生自主建立起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见,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把知识点作为探究活动开展的内容载体, 运用表达及交流实现由点到面的目标, 完成单元知识的建构。
二、表达及交流是个体与群体联系的纽带, 完成意义的建构
在探究式教学的协商与合作中, 从范围上讲, 它包括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对一的对话 (面向个体的表达) , 个体与小组全体成员之间的对话 (面向小组的表达) ,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对话 (面向其他小组的表达) , 个体 (代表小组) 与全班同学的对话 (面向师生全体的表达) 。从课堂上所有表达与交流活动总体看,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是表达及交流的最小单元。随着对话范围的逐步扩大, 针对问题的分析和阐述逐渐变得清晰和完整, 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是学生在交流中不但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接受大家有分歧的意见, 而且最后能把大家的想法集中起来, 彼此之间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 实现意义建构。所以, 表达与交流是个体与群体联系的纽带。
个体是在不断修正原有理解之上获得意义建构的, 在认识上、思想上不断实现着新的飞跃。当学生进行表达及交流时, 教师不要过于苛求这种展示对相应问题解决、解释的准确性或正确性, 教师也不要急于把认知目标的达成作为探究式教学的唯一追求。因为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是通过自主与合作完成的, 这种体验过程往往比认知目标本身更有价值。
三、表达与交流应该以多元形式呈现, 完成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探究式教学中, 信息发送与接收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从表达形式上讲有口头的、书面的 (板书、纸面书写、手绘简图) 、多媒体的 (音频、视频) 、互联网的 (人机交互、人与人)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 (语言、文字、图表、模型、多媒体、互联网等) 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多元的表达方式表明了学生的思维是被充分激活的, 并且在用自己的“头脑风暴”对呈现的事物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推理。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观察的同一事物从多个角度进行表达阐述, 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切实地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多形式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 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 深化学生各自的认识, 有助于激发学生之间彼此的灵感, 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使每个个体贡献出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而使学生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
四、表达与交流要遵循规律, 完成素养的形成
表达方式尽管可以多种多样, 但其中口头表达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良好言语交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可接受性, 即交流双方均需了解对方已有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状态, 考虑对方能否听懂或看懂;二是合作性, 即交流双方互为受众, 互为发言者, 彼此既要有诚意平等相处, 又要有耐心和虚心, 尽量使自己的言语表达准确、明了、易懂;三是情境性, 即言语交流者应针对当时的情境, 充分利用表情、动作、声调或上下文关系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1]这是语言表达素养。
在表达与交流中, 常常会发生不同意见的争论。科学的争论能够使争论的双方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学会吸收别人正确的意见来完善自己的认识, 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发生分歧时以充足的道理说服他人, 学会如何尊重他人不同的意见, 使大家取得共识, 学会在无法达成共识时如何保留各自的意见, 等等。这是尊重他人的素养。
表达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态度。学会倾听和消化别人的意见, 会使得学生在处事上学会宽容和谦虚、学会组织协调、学会情感交流、学会团结交往、学会取长补短、学会谅解接纳、学会互勉与共进、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自我教育。育人中“互助”“合作”“合群”“民主”以及“求实”“求是”“求真”等道德观念、科学精神和时代意识需要在表达与交流中生成。在这个合作共同体中的成员彼此都受到尊重, 共同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2]这是善于合作与分享的素养。
评价是探究式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恰当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认识进行调整、深化。让学生参与评价, 使他们成为评价的主体, 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细心分析、开动脑筋、独立思考, 而且还可以改善学生的情感行为, 使元认知活动得到改善和强化。因为参与评价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 使学生有机会从科学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探究活动的评论者, 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施良方, 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交流功能 篇8
英语老师您的字能不能再大点, 我们坐后排的看不见黑板上的字。坐后排的人
老班, 给我换个座位吧, 我实在受不了后面男生的唠叨。
Y, I’m sorry!后悔的S
……
10月8日星期二晴
哟, “桫椤”还有这一手, 牛, 咱们班真是露脸了。
某些班干部有私心, 记录纪律情况时好朋友记得少些———不平则鸣
老班主任, 您误会我们了, 那次没打扫教室扣分是因为物理老师留下我们几个做奥赛辅导, 不是想“讽刺班干部身份”———被误会的人
你们为什么不把情况告诉我, 让我调节, 扣4分, 你不心疼?———劳动委员
顶, 狂顶, 521、166的运动员。
……
这些是我班“留言本”本上的句子。它的作者不确定, 可以留名也可以不留名。内容也不规定, 读书笔记、生活感悟、班级建议、同学对话都可以;字数不限定, 千言可以, 两句话也行;体裁不确定, 新闻、随笔、打油诗均可……“班级留言本”已经成为了我所带班级的必备之物, 成了我班级管理工作中得力的助手。
一、班级信息的平台
了解学生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相对于观察学生、找学生谈话、班干部侧面询问、家访等方式, “班级留言本”可以让学生避免进办公室的尴尬而畅所欲言, 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给了学生一个轻松的倾吐心声的空间。它是教师了解学生最直接的平台, 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波动, 两个学生之间的小矛盾, 大到班级舆论倾向、教师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从这里收集到班级最新的资讯, 同时从那些稚嫩的字里行间班主任还可以揣摩到学生的个性, 从而调整自己的班级管理对策。
二、师生、生生交流的窗口
中学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关键时期, 此时他们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 有参与社会交往的需要, 而交往只能在互动中学习, 在这种互动中, 他们很容易受伤, 也很容易伤害他人。“班级留言本”有时候还成了一个他们矛盾的缓冲地带。有学生在上面道歉的, 有学生在上面致谢的。“班级留言本”为学生消除矛盾、增进友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班级留言本”的查看者还有班级的科任教师, 有时候学生用不记名的形式在上面书写对于某位老师的建议, 科任老师在查看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有的科任老师还会回复这些留言。这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窗口。
三、舆论监督的使者
正确的班级舆论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激励的作用, 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能培养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级留言本”由于受众广, 还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比如我班有位学生上课喜欢睡觉, 学生在“班级留言本”上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睡佛”, 自从这个外号出现在“班级留言本”上以后, 这位学生调整了生活习惯, 上课睡觉的现象明显减少。再如班上有位男生爱嚼槟榔, 当“班级留言本”上出现“XX, 嚼槟榔=慢性自杀, 你想我们啥时为你举行‘葬礼’?”的留言后, 这位同学竟慢慢地戒掉吃槟榔的习惯。对班干部的监督则更直接, 班干部也因为有了“班级留言本”, 处理班务更加严谨、遇事考虑得更周全, 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班级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一种力量, 当代学生个性张扬, 文化的熏陶作用更不可低估。“班级留言”参与者多, 是班级文化的载体, 能起到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记得一次运动会上, 我班学生在4×100米接力赛中以0.5秒之差位居第四, 学生们在留言本上相互鼓励, 互相劝勉, 留下很多的感人的话语:“加油!胜利属于166……”留言本上还留下了一些学生的斑斑泪迹。学生们一起撰写留言, 一起总结教训, 在后来的比赛中, 学生获得团体总分的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然“班级留言本”也见证了他们的欢乐。
【交流功能】推荐阅读:
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10-14
肾功能、心脏功能不全07-01
护患交流与交流技巧10-05
应用Word表格功能实现稿纸功能07-24
交流的无奈,交流的无奈作文11-11
党建工作交流会上交流发言09-22
用地功能07-16
基础功能07-19
功能涂料10-14
隐性功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