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2024-06-12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精选12篇)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篇1

小学英语课堂上, 我们有时会发现, 虽然有时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传授知识, 学生却未能百鸟齐鸣, 要么鸦雀无声, 要么只有一丁点的动静, 未能激起层层波澜,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英语教学如此的被动?笔者认为,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备课。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备课时, 首先要钻研教材, 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找出教学的重难点, 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对不同层次学生照顾要全面。因而立足生本的备课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以牛津英语 (译林版) 6A U 5 Signs的Story tim e这一课为例, 谈谈如何立足生本, 有效备课, 以此培养学生创造性英语思维和个性化对话输出的能力。

一、垫一垫, 查漏补缺

备课意图:该单元主要内容是在不同的场景谈论不同的公共标志, 从而规范自己和提醒他人在公共场所的言行, 所以标志的图片及其英文命名的认读, 以及标志的释义是整篇课文的重点内容。因重点内容多而复杂, 所以在导入环节中就必须提前渗透, 铺垫夯实。 (生本分析: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接触多种公共标志, 耳濡目染之下, 对于释义不难理解, 但对于不常见到的一些标志或由其单词不认识等导致的原因, 可以教学提前。)

备课过程:师生日常对话后, 以讨论学校规章制度为契机问学生What can you do in our school?引导学生用can/can’t说了一些学校守则, 比如学生说到:We can read in the classroom ./We can’t speak loudly in the library.等句, 引入了标志释义的核心词can/can’t。接着教师问Can we litter in the school? (做扔纸的动作) 在学生做出否定回答后, 出示No littering.的标志图片问学生标志释义, 初步渗透What does it m ean?/It means we can’t…的句式结构, 紧接着用这一句式讨论其他一些课文中即将出现的标志。标志图片出示完后引导学生为标志命名, 如:No eating or drinking. / No smoking. 让学生初步体验标志的命名方式, 然后展示幻灯片, 将命名、标志图片和释义一同展示, 让学生有个清晰的概念。

二、理一理, 把握整体

备课意图:在Pre- reading环节, 提前教学了主要句型和生词, 扫除了阅读障碍后, 引领学生进行整体阅读。该课文有三个人物 (H elen, T im , M ike) , 并到了四个不同的地方 (Shoping m all, juice shop, book shop, restaurant) , 每个地方各有一个标志。前两个场景T im不知sign为何物, 不停的提问。后两个场景T im知道了一些关于sign的知识, 开始提醒他人注意标志, 规范言行。整个故事场景多, 情节有趣, 语言丰富, 蕴含教育意义。可让学生整体观看课文动画和整体阅读课文能够将这个故事的场景、情节、人物和语言魅力完整的展示,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便于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对话。

生本分析:语篇教学强调阅读的整体性, 从语篇中获得丰富的语言信息, 从而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试想将这段完整的阅读材料分割成若干部分, 逐句或逐字地翻译和讲解, 担心学生不明白, 不理解, 有时还进行无谓的对比、引申和分析, 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甚至还将一个完整的饶有兴趣味的故事肢解得支离破碎, 学生反而弄不清人物的关系, 难以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备课过程:1.听课文录音并圈出所听到的标志图片;2.快速朗读课文, 把标志图片放入所在的场所中。

三、练一练, 丰富对话

备课意图:根据T im对sign从不懂到懂, 由提问到提醒他人这样的情节转变, 教师把文章分成两半处理, 第一、二个场景 (T im因不懂标志而好奇的提问) , 让学生跟读并师生问答, 进行对话操练。第三、四个场景 (T im懂了后, 提示他人规范言行) 作为学生对话体验表演和创编对话的场景。

生本分析:在基本知识点操练完毕后, 遵循“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理念,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用When you see this sign, W hat w ill you say to…?的问题启发学生说出不同句式的语言, 表达对标志丰富多彩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遵循“先学后练”的原则, 为学生创造性, 个性化的使用语言做好铺垫, 将课堂中的对话延伸至实际生活做好了准备。

备课过程:1.跟读录音, 回答问题;2.自由朗读, 选择一种方式表演对话。

四、牛刀小试, 创编对话

生本分析:A fter- reading环节旨在师生确定语言输出内容, 让学生进行展示与汇报, 展示和汇报的方式要能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 达成挑战性教学目标。从对话要求的小贴士中, 我们要对学生差异性表示理解和尊重, 让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参与到对话中来。学习困难的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场景有感情的角色朗读;水平中等的学生可以选择不看课本表演课文;有创造性, 敢于尝试的学生可以选择创编表演对话。

展示实录:

小组合作, 尝试自编对话, 以下是其中一组学生的自编对话。 (PPT展示restaurant场景, 其间有一个人在抽烟。)

Helen:I’m hungry.Let’s eat noodles.

Tim&Mike:OK.

Helen:Look! There is a restaurant.

Tim&Mike:Let’s go in.

Helen:Oh, That man is sm oking.

Mike:Please don’t sm oke here.

Tim:Can you see that sign?

Man:What does it mean?

Tim :It means you can’t smoke here.

Man:I’m sorry!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全面的, 不仅有知识、技能等认知因素, 而且包括情感、意志等因素。要让小学英语课堂绽放异彩, 我们教师必须立足生本, 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目标, 并努力协调整体目标与各板块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整体性、真实性和主体性, 有助于学生构建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体系,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篇2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中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导,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认识,以“生本”理念的践行为切入口,阐述了“生本”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本”理念;阅读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的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强调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生本”理念为导向下,教育教学的优化与调整,而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夯实了语文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无论是课程地位的夯实,还是教育教学的优化,都强调改革创新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着力点。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生本”理念不仅契合了阅读教学的特点,而且顺应了新课改、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对于深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改革创新”为导向,在践行“生本”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师生的关系与角色。那么,在笔者看来,“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丰富阅读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之下,高中语文教学僵化,师生缺乏教与学的互动。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反而不利于有效阅读教学的构建。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创造空间。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个性、兴趣要在学习中得到尊重,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阅读,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为例。该文的重点、难点是景色的描写。于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扮演“导游”,根据文章的景色描写,先自主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仔细斟酌优美的字词句,并通过自我想象,赋予荷塘月色更多的感情色彩。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实现了有效的自主阅读,而且在自主理解与想象之下,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情感,对于构建有效阅读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高中生厌倦阅读教学,其重要原因在于传统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和教条化,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缺乏真正的互动与活力,造成阅读教学枯燥无味。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下的阅读教学,激活了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个性需求。

二、转变“角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单一方向的教学输送,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但是,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呢?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给学生吗?在笔者看来,阅读的主动权要给学生,但前提是师生要转换好“角色”,让学生有更好的空间自主探究阅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互动性应建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此,“角色”的转换与明确,是践行“生本”理念的重要前提,也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必要要素。学生个体的能力体现,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培育。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促进者,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阅读小组,并引导学生借助下文注释,以阅读主体的角色,阅读课文。学生阅读之后,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并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真切的体会与感悟。提问学生:①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正的猛士”分别指什么人?②刘和珍、杨德群等真的猛士给了我们的人生什么样的启示?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请问: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化对文中重难点句的认识,逐步靠近并实现教学目标。

三、关注并尊重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

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自尊心强、热于探究、好动,这些都可以成为推动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善于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应以兴趣为导向,兴趣的激发是转变阅读教学枯燥无味的重要前提。因此,阅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优化,僵化的教学形态,既无法实现个性化阅读,也将阅读教学带入尴尬的境地。教学是一个过程中,建立在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进而实现有效阅读教学。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转变“一肩挑”的教学模式,转而让学生以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在共同探究刘兰芝被遣的原因时:有学生发言“刘兰芝被遣,其实是因为她没有为焦家生育小孩”,也有学生说“这反映了传统的婆媳矛盾不可协调”等等。学生们各抒己见,肯定都是源于学生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领悟,哪怕有的内容已超出了诗歌内容的范围,这时,教师首先都应给予学生肯定,尊重学生的见解及情感表达。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依托。通过落实新课程改革,践行“生本”理念,优化教学模式,转而以创新性的教学思维,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有效阅读教学。高中学生风华正茂、个性张扬,思想情感正走向独立和成熟,在阅读教学中应实现个性化阅读。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夯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真正走进无限丰富的阅读世界,去深入品尝阅读的滋味,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提升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03).[2]张雪平.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5(08).[3]袁延军.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探究[J].学周刊,2012(08).[4]祝来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0(05).作者简介:黄光海,男,重庆璧山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篇3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生本教育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58

生本教育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流行的一种教育理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受学生的欢迎,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生本教育的创始人是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是指“为学生学好而设计的教育”,它体现了学生自己感悟、互助交流、发散思维、生命激扬的特点。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和附近的几所兄弟学校近几年都在进行着“生本教育”教学的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笔者就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课的前置性作业

新时期的生本教育改革倡导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天性和本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布置前置性作业是在阅读教学中实践生本理念的一个重要方法。英语教师应深入研究并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的前置性作业。可以说教师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的前置性作业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的前提。例如,在进行人教版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P69-70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给学生设计如下前置任务:

1. 在短文中划出新词和短语,如sad,goodbye,take a trip,glad,preparations,glue,without,surprised,look forward to 和hear from,并借助学过的音标、工具书和上下文先学这些新词和短语。

2. 回答P70的5个问题:①What kind of party is it? ②Who is the party for?③When is the party? ④Who did David invite to the party? ⑤What can people do at the party?

3. 把上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写在问题本上。在做前置性作业时,小组成员先就不懂的问题和本组的同学进行讨论,进行合作探究,每一组的小老师尽量解决好各组成员的疑问,如果对一些单词、句子仍存在疑问,在上课的时候,由小组代表在向全班汇报前置学习情况的时候提出来,向另外的小组寻求帮助。

二、教师要掌控好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在课堂学习中,因为教师在课前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已经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也难免有些疑问。学生可以分组先后上黑板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作业成果,每个在展示的小组都可以和下面的多个小组进行交流,通过不断地交流发言、各抒己见、不断补充来展示小组前置性作业成果,逐步完成一节课的阅读教学任务,然后由各小组长和教师做出最后评价。而那些疑难问题可能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点拨的。还有的知识点问题可能没引起学生的注意,需要教师提出来让学生先思考,再解决。如前面提到的阅读教学内容,可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讲台展示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相互评价,同时各小组交流阅读的疑问和感受,最后老师进行总评。通过小组比赛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重点句子、重点单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整节课下来,教师可以做到放手却又不是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在有序不乱的课堂中去学习,而且是带着兴趣去学习,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宏观掌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变端正: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三、教师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我们身为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后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阅读策略、方法和技巧,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精心选一些合适的英语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比如《英语周报》、《中学生辅导报》等),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去推荐,根据读物内容深浅的不同,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第一层次的学生阅读难度较低的读物。第三层次的学生阅读较难但又可以猜词的文章。第二个层次介于一、三两个层次之间。而且每月阅读做到定时、定量、定篇、定检查和定输出。在检查中,引导学生重视阅读速度和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参与面就广,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又能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大量的阅读输入,才有可能有良好的运用性输出,谈得上创新运用。

总之,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尽可能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前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英语课堂上,要给学生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多练,教师宏观调控,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篇4

本文笔者以《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9A Unit 5《Films》Reading (1) 为例, 探讨和分析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化难为易,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敢学、愿学、乐学,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思路回顾

本文笔者引用的案例是一篇人物介绍,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的一生, 以及她的演艺事业和对慈善事业做出的贡献。通过对赫本一生的介绍, 让学生掌握根据时间顺序描述人的一生的技能;对赫本成功经历的了解, 让学生感悟获得成功的秘诀。

本课教学设计实施五步法:

第一步:课前预习 (小组分工合作上网或从报刊杂志上搜集赫本的相关信息) ;

第二步:读前导入 (组长整合赫本信息, 集体展示预习成果) ;

第三步:读中信息输入 (小组合作交流, 理出文章主要框架, 找出赫本的三种身份、主要的代表作及慈善方面的成就) ;

第四步:读后语言输出 (组长协调分配, 全员合作, 根据时间、关键词复述赫本一生) ;

第五步:情感升华 (教师点拨、组长引领, 感悟赫本成功的秘诀) 。

二、教学设计分析

1. 读前:

小组合作预习是阅读教学有效的前提。生本理念倡导的是“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学生的“先学”是为新课做预备、做铺垫、做指引的。尤其是学困生, 课前对新知识预习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他们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 影响课上读中活动的顺利开展, 所以教师要督促组长对组内学困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 感受学习的快乐, 这样他们在学习新课时不会觉得无所事事而置身事外。下面笔者就谈谈本课课前预习设置的做法。

由于笔者考虑到课文主人公与学生的时代距离, 同时观察到了文章中许多会影响学生整体理解的生词、短语、句子, 所以事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 对学生进行分组 (笔者组建的小组, 每个小组一般都包含4个人。其中1号组长, 2号副组长, 3号、4号一般是基础薄弱的学生) , 要求学生利用小组, 完成预习任务: (1) 学生自主拼读生词表上的单词, 并熟悉含义; (2) 组内互帮互读, 由1号、2号充当小老师, 帮助3号、4号纠正读音; (3)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画出不懂的单词、短语或句子, 之后组内交流, 将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 (4) 组长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 合理分工, 上网或从报刊上搜集赫本的相关信息, 然后正副组长合力将搜集到的信息整合。课上, 主要由3号或4号学生来展示, 其余补充。

2. 读中:

小组合作讨论是阅读教学有效的关键。课堂设计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 进而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以此为鉴, 从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三方面来设计本课阅读阶段的教学。

活动一:笔者首先将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 由组长根据组员的实际能力, 对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阅读较长较难的段落, 基础薄弱的学生则阅读较短、生词较少的段落;通过合作, 找出每个段落的大意, 然后组内汇总整合。经过有目的、分工明确的合作讨论活动, 学生既可以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 又可以为接下来实施分步阅读教学打下伏笔。

活动二:笔者根据活动一划分的四个部分, 利用以下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 以获得最有效的信息。

第一环节, 笔者以听导学, 让学生获取赫本的知名度及三种身份的信息, 然后在组内快速交流答案。因内容简短, 笔者指定每组4号学生展示, 以此增强学困生的信心。

第二环节, 笔者采用T or F的形式, 让学生自主从文中迅速搜寻下面两个句子的答案, 由正副组长帮助学困生找出句子原型, 通过合作, 让学生对赫本的了解更进一步。

(1) She wanted to be a ballet dancer when she was young.

(2) Audrey Hepburn had been a writer before she became an actress.

第三环节, 根据“生本教育是以学生好学为根本出发点”, 笔者在这一环节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本部分进行整理,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关键词获取赫本演艺生涯及其成就的信息。因表格信息跨度大, 薄弱学生操作有难度, 笔者刻意设计组内一对一的合作, 使学生参与面有所扩大。

第四环节, 笔者将课堂的提问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对赫本的晚期生活做一了解。先两两一组自主提问, 接着组内交叉问答, 然后组间相互提问, 以此形成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多边多向的互动。

3. 读后:

小组合作巩固是阅读教学有效的提升。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答疑解难→评价小结→检查反馈”。这种模式注重先学后教、当堂巩固。笔者考虑到本课的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来描述人的一生, 为此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活动。

笔者将上述时间和关键词分成4组, 要求组长根据内容难易及组员的实际能力, 合理分给组员, 使得人人有事做。先个人准备, 后组内交流, 这样的组内交流讨论, 同伴间的及时纠错, 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思维碰撞;学困生也有事可做, 有话能说,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得以进一步深化。

三、教学结果反思

笔者从此次教学实践中深切领悟到:小组合作阅读教学和传统阅读教学相比, 有以下三大明显的优势。

1.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降低阅读的难度。

牛津版教材的阅读课知识点多, 容量大, 词汇复杂, 所以有些阅读任务不可能单凭某个学生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尤其是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 若强行要求他们完成, 就等于变相使他们放弃。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与学生联合起来, 为了共同的活动目标而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 利用集体智慧来完成任务。

2.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阅读篇幅的增加, 词汇量的增大,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 并感到烦躁, 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适时引入小组合作机制, 可以改善教师和学生个体交往的单一模式, 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多向互动。

3.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篇5

一、以学生兴趣为本,让学生喜欢阅读

教育的规律是要以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乐意去做。推广到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是被动地去阅读,思维没有被激活,阅读就只是走形式。相反,如果学生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到阅读过程中,那么,其阅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本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投入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在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以和谐的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阅读中,学生认为小说题目不太好,用《琼珊重生》或《友情万岁》等为题更好。此时教师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提出问题:“挽救琼珊生命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知道是“爱”,而这些都和常春藤叶紧密联系在一起,好友苏艾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最终让琼珊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常春藤叶正是贯穿他们之间爱的线索。如此,学生不仅理解了题目的含义,也更深刻地把握住了小说的主题。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呈现文本的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等方式来呈现问题,提倡多样的阅读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阅读过程。

二、以方法引导为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学生虽然阅读时很认真,可阅读后遇到问题还是不知从何下手,而有的学生在阅读后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如果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时就会很轻松,而如果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所以,教师要注重在阅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一)注重在预习环节给学生以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预习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可提前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可在预习中生成问题,获得初步感悟。如果教师能以明确的阅读任务为引导,学生预习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在预习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引导下自主阅读,然后教师再用课前检测题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构建知识体系,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注重结合文本类型在阅读方法上给予指导

以议论文为例,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关注文本的思想性,结合议论文的特点寻找其论点和论据。又如小说,要注重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内涵。又如应用文,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三、以学生体验为本,提倡学生合作阅读

阅读体验是阅读的核心,但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掌握考试所需要的知识,而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成体验。其实,只有让学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感悟,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哪怕是同一个人物形象,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同学分享,并在交流中汇总,学生会对这一人物形象获得更全面的认知。以《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中景物描写对作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阅读中交流,在阅读中感悟,从而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也丰富了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

虽然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能从自己的角度发表观点,但太过主观,认识也不够全面,此时教师就应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偏颇、不足给予指导。同样是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一些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此时教师点拨“:我”是不幸的,而母亲不仅要承受“我”的不幸的痛苦,还不能表现出来,这是何等的“苦”。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了文中“母亲”的伟大。

四、以学生个性为本,提倡学生生本化阅读

创设“生本互动型”英语阅读课堂 篇6

关键词:生本互动 阅读能力 能动性

阅读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高效的读者。何为高效的读者?一个高效的读者要做到以下几点:⑴在通读全文之前对文章内容作出基本估计,并在阅读过程中检查自己的预期假设是否正确。⑵读者应学会综合利用各种阅读技巧,并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与技巧。⑶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交往的过程,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大致有三种互动形式,分别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及训练。但是生本互动却并未引起广大师生的充分重视,当然也未得到有效的操练。生本互动就是指学生与教学资料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学生深入研究教学资料,真正体现了“功夫在课外”,刺激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以下就以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2 Reading Colours and words一文为例说明“生本互动型”阅读课堂的教学步骤。

步骤一 课前热身(Warming up)

课前热身环节是学生与教学资料之间亲密接触的第一步。这一环节的设立使得学生既有机会把既有知识与新的教学资料之间联系起来,又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连接与贯通能力,做有深度的思考,而非停留在表面上。为进一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将这一环节问题的设立权交给了学生自己。把教师的设计环节交给学生去做绝非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而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而且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设计出的设计问题的角度更广。该篇文章主题是颜色与情绪,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对这一主题很感兴趣。因此学生们在这一环节展示出了充分的热情,设计的问题各式各样,其中不乏一些既有趣味又能体现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挑选几个问题作为范例。(1)Which colour do you like best and why? (2)What colour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 when you are in bad mood?

步骤二 生词(Word study)

拿到一篇文章,生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拦路虎”。因此,指导学生并培养学生养成有效解决生词的能力在阅读课上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遇到生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拿起一本字典去查找生词意义,这当然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是决不能成为解决生词问题的唯一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解决生词的方法还有很多,如:(1)使用上下文语境推测词义。(2)利用语法知识(前缀、后缀)及标点符号作为辅助推测词义。(3)有一些单词只需要了解大意而不需要清晰地知道每一个单词的具体意思。(4)还有一些单词根本无需知道其意思,如: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指导学生阅读本文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将文中出现的生词全部划出来,然后分析这些生词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解决其词义(能不使用字典的场合尽量不使用)。由于文中出现的生词较多,共计24个,限于篇幅在此仅举一例。Many women like to be in white on their wedding day. 本句中wedding一词为生词,试猜测“许多女性在什么情况下喜欢穿着白色的衣服?”根据上下文及常识可知这种场合应该为婚礼。所以wedding一词意为“婚礼”。

步骤三 略读(Skim)

在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中Skim主要培训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阅读题型“主旨归纳题”中,而且在平时的阅读报刊、杂志等方面也大有裨益。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信息成为衡量一个读者是否高效的重要指标。快速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对整个文章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迅速归纳总结出大意,这种能力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生大量阅读,培养阅读速度、思维的敏锐性、分析、归纳能力等。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限时阅读(5-8分钟),然后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特别要提及的是,中心思想的归纳要建立在整个文章的高度上,不可片面以一个段落的大意来代替整个文章的大意,这样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对本篇文章有些学生总结的大意为:something about colours, 这句话其实是对文章中第二自然段的大意概括,而本文主要讲述的则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urs and moods。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文章的topic sentence往往会出现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中。

步骤四 细查(Scan)

Skim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定位能力,帮助读者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避免了无效劳动,大大节约了时间与精力。基于这一特点,信息定位题在中考题型中成为重要的题型之一,为出卷者所青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阅读短文中选择一个段落,找到一个信息,然后根据这一信息设置对应问题。笔者认为若将问题设计这一环节交由学生来做,之后以同位或一组为单位互相检测并核对答案,学生得到的训练将会更加全面,思考也会更加深入,而且因为融入了竞赛的性质而更富有趣味性。在教授本文时,笔者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针对文章中自己感兴趣或有疑惑的信息设置3-5道题,然后以同位或小组为单位,互相提问,核对并讨论答案,大部分学生参与热情较高。班级中有学生最多设计了10道问题。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还不太适应,只设计了1-2道问题,有的甚至连一道问题都没有设计。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有一定的耐心,要多加引导与鼓励,要他们多争取其他学生的帮助。试举几例,⑴What colours can make us feel calm and peaceful? ⑵When you feel happy, what kind of clothes do you prefer to wear? 学生们根据问题到原文中首先要进行信息定位,然后在相关段落中寻找答案。

步骤五 复述(Retelling)

复述不仅仅是简单地背诵课文,而是在经历了上述环节对文章整体熟悉的基础上根据一些关键词对整个文章的信息再加工,融入了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及个人视角。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识记、连词成句、信息整合、口语表达等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笔者在设计这一步骤时将一些关键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大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摆脱课本,根据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课文,这种复述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一字不落地背诵全文,而是要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连词成句,形成文章。这样一来即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锻炼了口语,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整合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篇7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是一项基础综合的工作, 目的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 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 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 以实现交际的目的。尽管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一段时间, 阅读课的教学也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各种模式, 但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立足于教师的教学需要, 教学目标、教师实施、教学评价要求完整而清晰, 追求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这种做法忘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这一根本。从“以生为本”这一维度来看, 笔者发现某些阅读课在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这些英语阅读课成为“游乐场”, 学生则是游乐场的过客。看似热闹、完整、清晰的课堂背后, 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生一片茫然, 教学效果甚微。

二、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过于多样。

教师在授课前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有一个主题。有的教师的教学目标过于理想, 想在一堂阅读课上既锻炼学生的口语、听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及掌握构词法等, 最好还能写出一篇作文。这样的教学目标无疑脱离了学情, 无法在一堂阅读课中实现。如笔者曾听过一堂公开课, 开课教师的课题为SEFC Module 3第四单元“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教师的教学目标为: (1) 学生对宇宙、地球和生物起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学生对文本中某些重点词汇有所掌握; (3) 学生能提高迅速获得信息的能力; (4) 学生能了解“话语词”的功能; (5) 学生能利用“话语词”完成篇章的写作; (6) 学生能学会保护环境。乍看之下,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完全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可是开课教师预设到了目标, 却没有预设到结局。这篇课文属于科学性质的说明文, 要理解篇章意思、掌握几个重点词组对学生来说难度已不小, 又怎么能“配合”老师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呢, 结果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直至结束都没能实现。

2. 教学实施过于注重预设, 忽视生课堂生成。

一些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设计之后, 便紧紧围绕自己预设的“主线”进行课堂实施, 整个教学显得过于死板。学生的回答如偏离预设, 或被无视, 或被纠正。这样的教学, 看似完整, 实则使课堂成为教师的课堂, 无视学生的“生成”。这些生成, 有些绝妙, 有些富有创意, 即使是错误, 也是其他学生的前车之鉴, 是极为宝贵的课堂财富。缺少了生成的课堂, 便少了师生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同样在上述“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的公开课中, 教师原本设立的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切入点为保护环境, 但是学生在讨论环节中, 提出了“尊重生命”的观点, 这就是课堂绝妙的生成。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反而担心自己后面的PPT内容无法呈现, 所以一再引导学生离开他原来的想法, 对于学生的思想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这位老师简单地说了一个“Yes”之后, 立刻对学生进行再次发问:“Because of hu-man’s activities, the earth has suffered a lot.So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is?”这样看似符合了对课堂的预设, 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反而降低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3. 课堂教学步骤过于重视形式, 忽视语言知识的教学。

部分老师认为, 上课讲知识点, 无法体现新课程对阅读课的要求, 仍是传统的英语教学。他们忽略了英语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母语, 如果没有对课文的重难点词汇进行呈现处理, 学生连蒙带猜很难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在SEFC Module 4第三单元“English Humor”的一堂公开课中, 授课教师直接通过憨豆先生的视频导入verbal和non-verbal humor, 然后让学生对幽默的种类进行分类, 指出哪些属于verbal, 哪些属于nonverbal。Verbal和non-verbal humor是两个新词, 学生若是没有进过比较全面的预习, 是无法理解这两个词的确切意思的, 学生在做教师布置的这个任务时, 毫无章法, 场面混乱。该教师在出示正确答案后, 直接过渡到卓别林的生平, 并且马上处理课文, 没有任何的语言知识呈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语言知识障碍很多, 甚至不能充分地完成教师的教学指令。这样的公开课, 是授课教师的公开课, 不是学生的课堂, 因为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教师对学生困难基本的考量和体谅。

三、以生为本,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目标的设立要从学情出发, 有所取舍。

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 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 能合理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最佳。如因时间有限, 则在目标选择的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 抓住重点和要点, 对于明显无法实现的目标要敢于舍弃。兵家有云:地有所不争, 城有所不取。不争不取, 是为更好地获得。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上, 切不可追求面面俱到, 要明白有舍才有得。如上文所举的“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列有的6个教学目标中, 授课老师若站在学生的角度, 必能了解学生无法在一堂课中实现如此多数的教学目标, 若去掉其 (4) 学生能了解“话语词”的功能和 (5) 学生能利用“话语词”完成篇章的写作两个关于话语词的教学目标, 则可以让课堂过程更加紧凑, 大大缩短教学进程。被减少了学习任务的学生, 则能有更从容的时间去理解课文、解读文本, 也能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教师在施教过程中, 也能从自己的预设中解放出来, 更好地倾听学生的声音, 并做出及时到位的反馈。

2. 教学实施要鼓励生成。

理想的课堂, 学生应当是真正的主人, 他们有主动意识和主动性, 有动力, 有热情。以生为本的课堂, 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火花, 而不是把学生当成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要求老师心中装有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激发他们投入学习的热情。若是在“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的公开课中, 教师敢于舍弃保护环境的情感预设点, 抓住学生“尊重生命”的观点, 则就是课堂绝妙的生成。若该授课教师能不孚重望, 抓住学生思想上的亮点, 引导同学讨论“生命形成的不易和尊重生命”的话题, 显然更能引起同学和听课教师的共鸣, 这样便充分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事实上, 课后听课教师评课反馈, 大家认为“尊重生命”的情感教育点显然更高一筹, 而“保护环境”这一点则略显牵强。

3. 恰当呈现语言知识。

新课程不是否定课堂对语言知识的讲解, 而是反对传统教学中对语言知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新课程不提倡语言知识的满堂灌, 但是同样也不提倡完全忽略语言知识。学生面对的是一门没有语言大环境的外语, 而词汇是语言的根基, 忽略了根基的教学是不扎实的教学。因此, 教师需在恰当的时间呈现适当的语言知识, 这样的呈现有助于课堂的顺利进展,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背后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师需站在学生的立场, 对能引起学生理解障碍的词汇进行呈现, 并创造各种场景引导学生理解、运用, 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识记、造句和翻译进行讲解。一堂阅读教学的新授课中, 由于要兼顾篇章的理解和阅读技能的提升, 还要有情感教育, 因此对词汇的讲解不宜过多, 一般以3到4个重点词组为宜。词汇的选择首先应考虑其是否会造成学生阅读理解障碍, 是否对文本中所体现中的主题思想有重大意义等因素。

新课改的实施使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目标。以生为本的课堂, 强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感受学习的成就和快乐, 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感, 学会思考、合作、探讨和体验, 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效的教学活动应以生为本, 展现人文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摘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从生本课堂这一维度, 分析高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教学, 以供广大同仁指正。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杨良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M].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7 (1) :5-8.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篇8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因此, 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就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考虑方面, 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方面,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从而有利于不断促进学生在学习与发展上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最主要的就是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深入理解“生本理念”, 将其教学观念深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教师可以增加学生相互交流的时间, 尤其是英语阅读时间,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let’s take”的时候, 教师要先交学生进行初步阅读, 然后让学生之间相互阅读,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够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为了创设更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英语单词的时候能够更加标准,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以及音频, 这样通过更加标准的教学读音, 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上的更加准确, 也能够促进学生在英语阅读能力上的提高, 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3.教师要使学生学会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该开始接触英语知识来说相对吃力, 相对来说也有较大的难度,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导, 使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上的指导, 通过一些游戏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这样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基础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要学好基础知识,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这样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在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1.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阶段, 因此教师要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不断养成,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教师要有教学的耐心, 通过长期的联系才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词汇的学习是小学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关键, 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 通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促进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上的进步,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如果学生没有大量的词汇积累, 也就不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的学习,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通过单词的趣味记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英语。

3.教师可以在平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可为扩展,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 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材料, 使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要以平时课本上的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 然后进行适当的学习拓展,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 这样可以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 同时也会是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积极有趣。

三、采取肯定式教育,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生本理念”最主要的就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 因此, 教师可以采取肯定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例如:通过鼓励学生对英语课文的大声朗读, 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平时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 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总结: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都是比较高的, 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方式, 根据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积极的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学习兴趣, 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的学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促进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有着积极作用,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清林.深化改革精心谋划加快普及小学英语进程 (节选) [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09) .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篇9

一、阅读教学应当成为对话

(一)阅读的本真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文本,只是一个符号系统,但它的本质意义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的本质就是通过符号系统把握文本的意义,而绝不是单独文字本身。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的体验”“独特的体验”,这种“自己的”“真切的”“独特的”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的结果。在阅读中,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个新的世界。

(二)文本也是阅读的主体

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实际上是通过文本物质的符号系统这个中介与物质符号系统背后的作者进行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本实际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文本主体之所以是主体,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精神的承载者,而且它也参与了我们的对话与交流,引导着、影响着、制约着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

(三)学生的阅读是能动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面对文本,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与作者相当,两者均为作品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读者决不是文本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积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内涵语言去理解、阐释文本的文、质和文本的法,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实现自我观照,并创造出新自我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

二、“生本”对话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对话意识

对话过程本质上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有了这种对话意识,即使言辞上再激烈,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争辩,也是对话,而且还可能是更高级的对话;甚至只要有了这种对话意识,人们相互之间默默无言的相对也是对话。教师应该想办法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不知不觉参与对话。

(二)创设对话情景

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意义的建构,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创设与阅读主体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前理解”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知识,产生共鸣,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联系。

1. 营造和谐的氛围

和谐的氛围是指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场景。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场景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甚至可以是触觉的。如教学《生物入侵者》一文时,让学生看一组“生物入侵者”的幻灯片。学生在看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生物之后就能够展开话题。在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时,教师先录制一些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猜猜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上《乡愁》时放一首费翔的《故乡的云》,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播放刘和刚的《父亲》等,都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2. 创设问题的情景

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一支点燃学生思维烈火的火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觉得有话好说、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教师在讲授《隆中对》《诸葛亮》等课文时,介绍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什么把这样一个锦囊妙计献给刘备,诸葛亮凭什么忠心耿耿效忠于阿斗。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课外阅读的延伸。

3. 把握活动的时机

初中学生愿意表现自己,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羚羊木雕》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风格迥异,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一下;《云南的歌会》,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唱一唱里面的对歌(可以事先安排一下);《核舟记》,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来画一画。当然,这些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不应该是形式上的,结合具体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三)注重教师的引导

1. 教师的引导是一种调控

教师的引导应注重课堂节奏和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控。放手时活而不乱;收手时紧而不死;争辩时议论纷纷;思考时潜心会文。另外,教师的引导还应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控。使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深度达到最大化,提高对话的有效性,要有关注群体的意识和技巧。教师通过激励、评价迁移等手段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走进文本。

2. 教师的引导是一种诱发

教师的引导不应是对某一问题的终结,而应是大道无痕地引领学生由这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的过渡或者由这一层面向更深层面挖掘。课堂中,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而要依据课标的要求,针对文本的内容和特点,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通过质疑、引申、提问、拓展等手段,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产生新问题,触发新灵感,碰撞出新火花,达到对文本进行重新认识和审视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最优化。

3. 教师的引导是一种提升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要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高飞。学生广开言路,对文本的感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烂漫景象。很多时候学生的理解和言语道出了原委,抒发了真情,说出了真谛,但那些都显得零散纷杂。面对如此情况,教师不能被眼前的繁荣迷乱了眼,要善于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脉络,使他们的独特感悟沿附着一条主线而不致于散乱;帮助学生点石成金,使学生明白自己发言的价值精髓以增强成功的体验。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也要关注获取这一成果的过程和方法,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让所有的学生有所体验。

(四)善于把握和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教学中,要防止自己的“先入之见”和“个人偏见”对学生的阅读的干扰。这就要首先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并且静听学生的发言。第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前理解”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得以增强。第三,阅读教学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听听各种不同的“前理解”,以扩大自己的“前理解”,不同的“前理解”的交叉互补,能使我们借助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风景”。

(五)鼓励、尊重并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

接受理论和解释学告诉我们,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个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统一的约束和要求,增强教学的弹性、灵活性、选择性和价值性。在交流中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理解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交流。有创意的阅读,只能生长于对学生独特见解的珍视,更离不开教师合理的引导。

生本化阅读教学思维有序训练摭谈 篇10

一、初级阶段:认知性阅读思维

认知性阅读思维是指以识读和记忆为主要方式的思维过程。处于初级层面的认知性阅读思维训练, 主要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中的表层信息进行有效梳理。比如:辨识生字、通读课文、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复述故事梗概或文本大意;理清文脉, 归纳层义;利用文本资源回答简单问题, 背诵或默写精彩语段或全文。

例如教学《琵琶行》时, 我们必须在引导学生听读或者自读课文的同时, 展示下列预设题, 敦促学生完成:疏通诗前小序文意, 说说其主要内容和在全文中的作用;给诗中的“荻”、“浔”、“捻”等生字注音;说说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因为”“整顿”;简述故事情节;依据文脉, 画出诗歌的结构层次图, 并概括层意;找出并背诵正面与侧面描写音乐的诗句。

学生顺利完成上述预设题后, 教师应趁势将学生引向深层思维: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诗句的深层含义。

二、提升阶段:理解性阅读思维

理解性阅读思维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顺利通过认知性阅读思维训练的基础上, 对蕴含于文本中的丰富意蕴、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的理解与品鉴, 是阅读思维训练的关键环节。因为, 学生深入文本核心, 阅读理解品鉴文本深刻内蕴的过程, 就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一层次的阅读思维训练要求为:能依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对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能进行概括性、归纳性、综合性的阐述;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准确概括文本的中心等。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所以, 阅读教学时,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阅读层面推向深入与广博, 要引导与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储备与阅读经验之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严谨的判断与推理、高度的概括与精确的表述等阅读思维活动, 深层解读文本的丰富意蕴。

例如王毅军老师在引导学生品鉴《琵琶行》时, 紧扣文本提出了下列几个问题, 鼓励学生展开热烈探讨, 以期有效训练学生的多维阅读思维能力, 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多维解读:琵琶女是一个具有怎样命运的艺术形象? 琵琶女自述身世时采用的是怎样的表达方式?“同是天涯沦落人”中的“沦落人”是指琵琶女还是指作者或二者兼之? 理由是什么? 身为朝廷命官的作者为什么会对一个江湖歌女的琵琶声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上述问题看似简单, 实则揭示了全诗主旨:诗人才华横溢, 本想一展鸿鹄之志, 却因在朝廷受到排挤而被贬江州;琵琶女原本技艺超群, 却因年老色衰而门庭冷落。二者都有着从曾经的辉煌到今日的平淡之共同经历, 此刻, 他们的心境又怎能不同样的失落与悲伤呢?

三、升华阶段:评价性阅读思维

语文阅读思维训练不止于上述引导学生读顺、读懂文本, 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阅读经验、审美趣味、鉴赏水平等来品评文本的优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上述两步阅读思维训练之后, 将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推向基于阅读文本又超越于阅读文本的深度思考, 积极开展个性化阅读品鉴思维活动。这种批判思维能力, 从低年级起就应开始培养, 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强要求。教师有必要了解这种思维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展开评论乃至争辩。这一层面的阅读思维要求如下: 准确评价文本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准确评价文本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准确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琵琶行》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下列几个问题说说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否真有原型? 如何看待琵琶女的凄凉晚景? 塑造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的目的何在?

事实证明:学生具有强大的思维潜力, 只要教师为其创设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 学生就有可能启动思维深入解读文本, 并得出具有个性化的答案。如有的学生认为琵琶女的凄凉晚景不值得同情, 理由是:人人都明白以色事人终究是无法持久的, 所以, 琵琶女年轻时就该早做打算; 既然身怀绝技, 何不收徒授艺? 如此既能承传技艺, 又能终身与艺术相伴, 岂不乐哉? “老大嫁作商人妇”已经衣食无忧, 商人未必都重利而轻情, 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已。

但是, 也有不少学生认为琵琶女是封建时代男权社会制度下被蹂躏、被损害的女性形象, 其既无亲情又无友情更无爱情的凄凉晚景, 理应博得人们的同情。学生的上述观点尽管有失偏颇, 但这种质疑批判精神弥足珍贵, 我们应该给予鼓励。

四、超越阶段:创造性阅读思维

创造性阅读思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多阶段、高水平的思维过程, 是指基于文本资源探究、解答超越文本的新问题的思维能力, 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思维。具体表现为:发现新问题、阐述新观点、给出新答案、解决新问题等。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思维能力的策略为: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多角度解疑, 选择最佳答案;鼓励学生尝试假设判断推理;接受学生的未成熟答案, 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笔者在执教《琵琶行》时, 曾这样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品鉴思维活动, 取得了极好的深化品读文本、创造性阅读思维训练效果。比较以下人物或作品之间的关系:琵琶女与琵琶;琵琶女与白居易;白居易音乐诗《琵琶行》与韩愈的音乐诗《听颖师弹琴》、李贺的音乐诗《李凭箜篌引》等;白居易诗歌《琵琶行》与以《琵琶行》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以及根据《琵琶行》改编成的戏曲。

允许学生在上述创造性阅读思维训练预设题中自选2至3道题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通过图书馆、自备的教辅资料、网络等查询相关资料, 对所查阅到的资料仔细筛选、概括、归纳、整合等, 在规定的时间内呈上书面答案。对于观点新颖、陈述有条理的答案, 在班级推广。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本”理念;阅读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的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强调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生本”理念为导向下,教育教学的优化与调整,而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夯实了语文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无论是课程地位的夯实,还是教育教学的优化,都强调改革创新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着力点。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生本”理念不仅契合了阅读教学的特点,而且顺应了新课改、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对于深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改革创新”为导向,在践行“生本”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师生的关系与角色。那么,在笔者看来,“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丰富阅读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之下,高中语文教学僵化,师生缺乏教与学的互动。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反而不利于有效阅读教学的构建。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创造空间。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个性、兴趣要在学习中得到尊重,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阅读,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为例。该文的重点、难点是景色的描写。于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扮演“导游”,根据文章的景色描写,先自主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仔细斟酌优美的字词句,并通过自我想象,赋予荷塘月色更多的感情色彩。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实现了有效的自主阅读,而且在自主理解与想象之下,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情感,对于构建有效阅读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高中生厌倦阅读教学,其重要原因在于传统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和教条化,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缺乏真正的互动与活力,造成阅读教学枯燥无味。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下的阅读教学,激活了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个性需求。

二、转变“角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单一方向的教学输送,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但是,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呢?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给学生吗?在笔者看来,阅读的主动权要给学生,但前提是师生要转换好“角色”,让学生有更好的空间自主探究阅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互动性应建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此,“角色”的转换与明确,是践行“生本”理念的重要前提,也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必要要素。学生个体的能力体现,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培育。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促进者,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阅读小组,并引导学生借助下文注释,以阅读主体的角色,阅读课文。学生阅读之后,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并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真切的体会与感悟。提问学生:①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正的猛士”分别指什么人?②刘和珍、杨德群等真的猛士给了我们的人生什么样的启示?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请问: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化对文中重难点句的认识,逐步靠近并实现教学目标。

三、关注并尊重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

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自尊心强、热于探究、好动,这些都可以成为推动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善于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应以兴趣为导向,兴趣的激发是转变阅读教学枯燥无味的重要前提。因此,阅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优化,僵化的教学形态,既无法实现个性化阅读,也将阅读教学带入尴尬的境地。教学是一个过程中,建立在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进而实现有效阅读教学。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转变“一肩挑”的教学模式,转而让学生以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在共同探究刘兰芝被遣的原因时:有学生发言“刘兰芝被遣,其实是因为她没有为焦家生育小孩”,也有学生说“这反映了传统的婆媳矛盾不可协调”等等。学生们各抒己见,肯定都是源于学生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领悟,哪怕有的内容已超出了诗歌内容的范围,这时,教师首先都应给予学生肯定,尊重学生的见解及情感表达。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依托。通过落实新课程改革,践行“生本”理念,优化教学模式,转而以创新性的教学思维,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有效阅读教学。高中学生风华正茂、个性张扬,思想情感正走向独立和成熟,在阅读教学中应实现个性化阅读。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夯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真正走进无限丰富的阅读世界,去深入品尝阅读的滋味,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提升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03).

[2]张雪平.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5(08).

[3]袁延军.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探究[J].学周刊,2012(08).

[4]祝来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0(05).

作者简介:黄光海,男,重庆璧山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英语阅读生本教学 篇12

一、小组合作, 扫清阅读障碍

师:这节课, 我们一起走进马朝虎写的《水》这篇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流程:

1. 个人读书:自由读文, 画出生字新词及难读的句子。

2. 组内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3. 相互检测:看能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尤其是那些难读的句子。

(学生分小组学习)

师: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 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收获。现在请各小组展示学习的收获, 提出你们的疑问。

生1:我们组知道了“水窖”是什么, 请大家看我们课前搜集的图片。“水窖”是修建于地下用以蓄积雨水的坑。

师:通过图片理解词语, 真是好方法!

生2:我们不理解“风干”是什么意思。

生3:我们组知道, “风干”的意思是东西被风吹得失去水分。我家每年冬天都做腊肉, 妈妈把鲜肉涂抹上作料后放在外面让风吹干。

师:能够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也是一个好方法。那么, 哪些句子比较难读呢?

生4:“ (母亲) 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这个句中第一个“扇”读“shàn”, 第二个“扇”读“shān”。

(赏析:周华东老师相信学生、依赖学生、发展学生, 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合作, 主动探究。一是自学流程清楚。如何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 把句子读正确、流利?许多学生感到很迷茫。周老师设计的自学流程, 学生既明白了学习的目标, 又知道了怎样学。二是个体学习扎实。要求学生画出生字新词, 学生就得用心认;要求学生画出难读的句子, 学生就得反复读。三是学生互动多元。当学生自学遇到困难时, 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组与组之间交流, 生与师之间交流。这样的教学,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达到了学习的高效。)

二、潜心会文, 交流阅读感受

师:文章中哪些句子体现出水的珍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并联系自己的用水情况在句子旁写出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写感受)

师: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谁愿意先说?

生1:我从第一自然段“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 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中感受到他们挑水非常辛苦, 还需要等很长时间, 而我们这里只要一开水龙头就有水了。

生2:“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在缺水的地方洗澡真难!我们这里天天都可以洗澡, 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师:好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水的珍贵还能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生3:我从“我们四兄弟, 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 从小到大, 排在了母亲的跟前”这句话中感受到了缺水给四兄弟带来的痛苦。

生4: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四个兄弟身体里非常缺水和四个兄弟对水的渴望。

……

(赏析:如何让学生潜心会文?周华东老师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水的珍贵?”这一问题, 在阅读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阅历等置于文本之中, 与文本内容进行比较, 从而对文本进行具体化的“二度开发”, 学生自然读出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但学生在交流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在缺水的地方更能感觉到水的珍贵。从周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出, 教师讲得少, 学生说得多。课堂成了学生交流的平台, 展示的舞台,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 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三、个性朗读, 展示阅读体会

师:假如我们就是那四兄弟之一, 已经在缺水的日子里煎熬了四个月、五个月、半年, 就像是被晒干的狗尾巴草那样迫切地需要水的滋润, 请朗读第4、5自然段, 体会一勺水给你带来的美妙。

(生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传达给大家?可以自选一小段读读。

(一生读:“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叫了起来。”)

师: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消暑纳凉, 水流得快吗?你应该怎么读?

生1:水流得不快, 但很刺激!应该读得慢一点, 快乐一点。

师:老师有个建议, 你再读一遍, 一定会读得很好。

(生再读这部分内容,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师:读着这段文字, 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2:我感觉到太舒服、太美妙了!

师:请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生3:我觉得四兄弟表面上看是非常快乐的, 但实际上包含着一种苦涩。

师:说得好, 这叫“苦中有乐”, 你来读读。 (生读)

生4:这一勺水冲凉, 让我终生难忘呀。

师:是啊, 许多年过去了, 马朝虎对这种感觉还记忆犹新。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赏析:于永正老师曾强调, 阅读教学要“读”占鳌头。那么, 学生该怎样读呢?“一勺水冲凉”这部分内容让人有一种笑中含泪、泪中带笑的感觉。如何指导学生深入体会是个难点。周华东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时的感受:有的学生感受到了冲凉时的刺激;有的学生感受到了冲凉时的舒服;有的学生感受到了冲凉时的苦涩……“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教师点睛的话语, 一下子把学生由谈感受引到朗读上来。此时, 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 在朗读时自然会声情并茂。这样的朗读, 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会, “以乐衬苦”的写作方法渐渐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四、借助网络, 深化阅读主题

师:同学们, 作者马朝虎写出了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那么, 我国是不是就这一个地方缺水呢?请大家看一组视频。

【播放视频:2010年西南五省干旱的情景。】

师:同学们还沉浸在一幅幅令人深思的画面中,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以前, 我看到“假如人类再不珍惜水资源,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这句话, 觉得太夸张了, 现在信了。

生2:我生活在鱼米之乡感到很幸运, 很幸福。我要好好珍惜这一切。

生3:我准备编一则《节水歌》:“淡水在减少, 浪费可不好。假如不节约, 后果可不小。”课后要继续编下去, 让所有同学都记住, 希望所有同学都能参与节水行动。

……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老师欣喜地发现你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重要。课后请同学们在班级博客上写出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感想, 也可以写写你的节水计划、节水小方案等。

(赏析: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 能让学生获得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鱼米之乡, 从来没有感受过缺水是什么滋味。周老师根据这一学情, 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看缺水的图片, 在结课时让学生观看西南五省干旱的视频。学生们看到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 心灵受到震撼, 表达的欲望被激发, 不吐不快。借助网络还可以拓展学生的交流空间。周老师让学生课后在班级博客上写自己的读文感想, 写节水的方案计划。这些新型的交流方式既深化了课文的主题, 又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上一篇:ERP企业实践下一篇:拓展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