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合理性

2024-10-13

资料合理性(共6篇)

资料合理性 篇1

引言

流量资料整编工作和其他项目的资料整编工作一样, 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整编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以保证流量资料成果的精度。流量资料整编成果合理性的检查主要包括单站合理性检查和综合的合理性检查。

1 单站合理性检查

单站合理性检查就是通过本站各主要水文要素的对照分析和对本站历年水位流量关系的比较, 以确定当年流量资料整编成果的合理性。

1.1 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对照分析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是河段水力特性和测站特性的综合反映。将历年 (要求5a) 和本年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三条关系曲线点在于同一张图上, 并注明相应年份, 流量变幅大的, 还应点低水放大图, 用以检查低水曲线。使用临时曲线法的水文测站, 可只绘变幅最大及最左、最右边的曲线。用改正水位、改正系数法、定线的测站及单值化关系曲线, 可只绘制年标准曲线或校正曲线。

对绘制的关系曲线进行检查对照。通常, 从综合历年水位流量关系图上可看出曲线的变化趋势。高水冲淤或回水影响不严重时, 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高水的趋势, 应基本一致。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低水的变化, 应该是连续的, 相邻年份年头年尾应该衔接或接近一致。水情相似年份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其变动程度也应相似。用相同方法处理的单值化曲线, 其趋势是相似的。

1.2 水位、流量过程线的对照分析

将水位、流量过程线点在同一图上, 必要时在流量过程线图上点入各实测流量点子, 在水位过程线图上点入各实测流量的相应水位点子, 然后进行检查。除冲淤特别严重或受变动回水影响及其它特殊因素影响外, 两种过程线的变化趋势应一致, 峰形一般应相似, 峰、谷相应。流量过程线上的实测点, 不应呈明显系统偏离, 水位过程线上的实测流量点应与过程线相吻合。

在上述的对照分析中, 如发现反常情况, 应从推流水位、方法、曲线的点绘和计算等方面进行检查。发现资料有问题, 需加考证的站, 并进行降水与径流关系的对照检查。

2 综合的合理性检查

综合的合理性检查, 是对流域或区域内各站流量资料整编成果的全面对照分析检查, 一般主要是利用上、下游或流域上各水文要素间的相关或成因关系, 来判断各站流量资料的合理性。

2.1 上下游洪峰流量过程及洪水总量对照

这种检查是针对汛期一次洪水过程所做的对照检查。通过点绘逐时流量过程线, 作各站洪水总量对照表, 便可着重检查洪水延河长行进时, 上、下游流量过程是否相应;洪峰流量延河长的变化规律及时间是否相应;在考虑到区间来水与水利工程影响等因素后, 检查一次洪水的总量是否基本平衡。

2.2 上下游日平均流量过程对照

一般来说, 上、下游占日平均流量的变化具有相似性, 这可以通过点绘上、下游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来全面、综合地进行检查。冰期流量对照分析时, 还应参照冰期的有关记录进行检查。

3 上下游水量对照

这种检查是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 对上、下游站较长时段的洪水总量进行列表对照分析。若区间面积较大, 可根据区间面积及附近相似地区的径流模数来推算区间月、年平均径流量, 然后将上游站径流量与区间径流量相加, 再与下游站进行比较, 以检查它们是否保持平衡。

水量平衡检查不仅可以在河道站流量资料综合分析中应用, 在水库站、泥沙站的水、沙平衡分析中也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利用降雨径流关系的分析也可对流量资料进行综合性检查。这种方法是从径流成因角度出发, 通过降水后的产汇流分析, 达到检查流量资料整编成果精度的目的。

4 结语

流量资料整编成果经过确定后, 还须写出资料审查总结和流量资料整编说明书, 对当年的测站情况、测次布置、测验方法、测站控制变动及水情概况等做出评价, 并对流量测验和资料整编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加以说明, 特别是对突出点的分析、判断和处理方法的选择更应详细说明, 以作为应用流量资料整编成果时参考。

摘要:合理性检查是水文资料整编工作中的重要工作, 本文阐述了流量资料整编成果合理性检查方法和包括的主要内容。阐述了通过本站各主要水文要素的对照分析和对本站历年水位流量关系的比较, 以确定当年流量资料整编成果的合理性。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是河段水力特性和测站特性的综合反映。综合合理性检查是根据上、下游站日平均流量变化的相似性, 通过点绘上、下游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进行综合检查。以确保流量资料整编成果的精度。

关键词:流量资料,整编成果,单站,综合,合理性检查

资料合理性 篇2

【】鉴于大家对自考考务考籍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教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供大家参考!高一地理教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教学设计 南海中学地理科组 孙钦强

一、教材版本 人教版地理必修1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从分析水资源紧缺的产生原因,探讨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

2.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节所用教材为高中地利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念、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几个问题。

总体上来说,教材阐述的几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教材所提供的两个案例:一是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二是咸海的忧虑,离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较远,故教师跳出教材的案例,而是以学生所生活的地方――佛山市南海区水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主体性。

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喜欢发表个人见解,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视频材料分析出南海区水资源的特征。

2.通过实例推测南海区可能面临的水危机,并从社会和自身的角度提出缓解措施。(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说的习惯。

2.通过实例,体会科学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实际行动为节水献计献策。

四、教学重难点

南海区水资源危机的原因及对策

五、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学生可以对教材的框架知识产生基本认识,为案例上的应用做铺垫。

2.案例材料:包括视频材料、活动讨论材料及教师总结支撑相关材料。3.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师生双边活动教学思考 导 入 新

课1.播放歌曲《我热恋的故乡》 2.设问:歌曲中唱道亲不够的故乡

土,恋不够的家乡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那我们的家乡――南海,水美不美啊?学生回答,教师可先不做评价,引入新课内容。自然而贴切的引入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讲 解 新 课 讲 解 新 课

一、南海区水资源特征

【小组探究1】根据视频1(介绍南海区的水资源概况),讨论南海区水资源的特征。

1.教师指导学生看视频注意获得信息点,概括出相关特征。2.学生收看过程中记录信息点。

3.教师提问并总结。1.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3.学生通过视频可以获得南海区水资源特征的相关知识,从而概括出南海水资源具有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二、我们可能面临的水危机

【小组探究2】:学生根据据材料1、2、3讨论:

①我们可能面临哪些水危机? ②我们(政府部门/企业家/农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这场危机的发生?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五分钟,小组长记录并汇报讨论结果。2.教师在学生阐述结果的过程中注意适当的引导,特别是第二个讨论,学生的思路会开场开阔。第一个小问题教师通 过学生的回答最后总结出结论,南海区有可能面临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两个方面的水危机。而第二个小问题学生的观点可能会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但最终可以归结为开源和节流两个主要方面。

三、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什么

1.【小组探究3】:作为南海人,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保护水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教师播放在学校拍摄的两个浪费水资源的视频片段,一为学生洗饭盒时不注意节约用水;二为由于水龙头设计不合理而造成水的浪费。由此举例――佛山南海中学高三学生发明节水龙头,为校日节水290吨。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仅要有节水意识,还要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献计献策。1.学生讨论三分钟,自由发言。2.教师结合校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激发同学节水意识,而所举学生发明水龙头一例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应负的责任感。小组探究3的用意在于培养同学们要关注身边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同时,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小事来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必定会百家争鸣,全面开花。问题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在生活中解决,学生通过出谋划策,本身就是一次对自己节水意识的提升和锻炼。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南海区的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缺依然存在着缺水的危机,因此,作为一名学生,最为一名公民,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为保护水资源献上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小结是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老师指导进行。

一、南海水资源特征

二、我们可能面临的水危机

三、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什么 总量丰富 时间分布不均 水源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 树立节水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十分重要。该节课的设计案例源于生活,离学生很近,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能够积极的参与讨论,踊跃的发表观点。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学会了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十、附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教学材料

附件1:课前预习作业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预习)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广义:包括 内的水量总体 水资源的概念

狭义:通常指 上的淡水资源 问题一:

问题二:降水量,水循环 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水循环 的地区,水资源贫乏。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欠程度,通常用 来衡量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地区分布: 方水多,方水少;部水多,部水少。

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 问题三:

时间分配: 降水多,降水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问题四:水资源的 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而水资源的 则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因此,水资源作为经济资源,水的 和 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同时,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也受 条件的制约

问题五:以色列通过 和发明农业 两个主要手段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难题。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紧张 水的 下降 污水增多 水的 减少 需水量增加 问题六:

问题七:为了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人们主要从 和 两个方面来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开源措施:(1)(2)(3)(4)等。节流措施:(1)(2)等。附件2:课堂学案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佛山南海区为例》学案

一、南海区水资源特征

【小组探究1】根据视频1,讨论南海区水资源的特征。

二、我们可能面临的水危机

材料1:2018年1月10日,南海区行政区划重新整合,辖区面积1073.8平方公里,区政府驻桂城,辖2个街道和6个镇。南海区各街道/镇及其支柱产业情况如表-1: 表-1:南海区各街道/镇及其支柱产业 街道/镇支柱产业

桂城街道(桂城、平洲)机械制造、制鞋业等 罗村街道灯饰 等 大沥镇(大沥、盐步、黄歧)铝材、五金 等 里水镇(里水、和顺)袜业 等

狮山镇(狮山、小塘、官窑、松岗)电器、玩具 等 丹灶镇(丹灶、金沙)五金 等

九江镇(九江、沙头)金属板材加工 等 西樵镇纺织印染业 等

材料2:

一、2018年南海区总用水量12.62108立方米,具体情况如图-1;2018年全区废污水排放量7.78108吨,比2018年增加8.3%,具体情况如图-2。

二、南海区近几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业用量如表-2 表-2:南海区近年来农业化肥和农药用量统计 年份

项目2018年2018年2018年2018年

农用化肥施用量51856吨51141吨53617吨51810吨 农药使用量1021吨1067吨1099吨1085吨

材料3: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若水资源的数量不足,称水源性缺水,若因水的质量而造成缺水,则称水质性缺水。【小组探究2】:据材料讨论 ①我们可能面临哪些水危机? ②我们(政府部门/企业家/农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这场危机的发生?

资料合理性 篇3

【关键词】专业资料室;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高校专业资料室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文献信息机构,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责是为本专业资料保管和阅览、搜集、整理和研究本专业信息资料,为本专业师生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专业资料室的各项工作应适应当前的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传统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提供准确、及时的文献信息服务,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1.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涵义

信息资源配置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模式,将各种信息合理颁布和存贮在不同的信息机构的一种信息活动,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配置:一是时间上的配置。指信息资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3种时态上的配置;由于信息资源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它在时间上的配置对其信息服务有着较大的影响;二是空间上的配置,指信息资源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三是数量上的配置,包括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也就是对已有信息资源和新开发出的信息资源进行配置。

专业资料室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立足本专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整个大环境的信息资源,对本单位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经费的合理开支,达到经费投入的最大效益,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高校专业资料室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2.1 经济效益原则

将有限的资料经费有选择的分配在传统印刷文献与数字资源和其它相关设备上,使其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整体性原则

在以前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专业资料室归属院系管理,与校园图书馆缺乏协调与联系,而造成经济浪费,重复收藏等一系列问题。在进行信息资源配置时,各专业资料室应在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所提出的“整体规则,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联合保障”的方针指导下,进行整体战略思考,各司其职,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又相互协调,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避免文献资源的重复配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2.3 系统性原则

即从时间、空间、数量三个方面,尽可能保持信息资源的全面性、完整性、连续性,特别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文献信息的系统性,这才是专业资源室存在的意义所在。

2.4 供需原则

根据教学、科研的需求,读者层面的改变,调整资料室在各类文献资源配置上的比例,跟随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而做相应的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实践活动合理性的判断标准是(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而以上四个原则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而确定的。在专业资源室的信息资源的配置时如果我们逆循上述原则,就能保证我们实际工作的合理性。

3.高校专业资料室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策略

3.1 做好前期调查分析

高校专业资料室在经费投入前做好三个调查:一是利用率调查。在一定时期内,选定相关种类室藏文献资源的用户,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性调查,获得利用率数据,从而为室藏的合理配置提供数据保障。二是经济性分析,能否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通过购买或高校联合引进国内外商业数据库,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如通过协调本室与校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利用馆借或文献传递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三是用户信息分析,即经常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了解用户的满意程度,专业资料室是最直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能较真实、及时地收集到用户对文献资源配置的满意度,根据他们的意见来调整文献资源的配置。

3.2 联合引进数据库

在校图书馆参加了calls文理中心或工程中心组团的联合采购的情况下,专业资料室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联络相关专业的资料室共同为校图书馆提供需购买数据库的种类,校图书馆可根据本校的情况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在充分交流协调的基础上,与数据商进行联合谈判,联合协议,以团体优惠价格组织引进数据库,这样既节约了经费,又做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宗旨。

3.3 突出专业数据库的建设

专业资料室文献资源合理配置时,要突出专业特色,高校的专业资料室是各校院系的下属单位,它的成立是有很强的学科和专业特点的,而且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存贮上有很强的系统性、连续性、侧重性。因此在文献资源配置时应加强对重点学科和专业文献资源的投入,在继承专业文献资料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专业资料室的室藏特色,并建设专业资料数据库。

3.4 挖掘免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在internet中,一些数据库可提供免费检索,如美国uncover公司有170000种期刊的论文目次可提供网上免费检索服务,其中约1/3附有论文摘要;这些电子期刊和工程技术文献可免费供用,如美国IBM公司主页中收集了自1971年以来的全部美国专利文献,可免费下载。这些不用付费且可信度较高的网络信息资源,是专业资料室配置信息资源的首要选择,要认真收集,合理利用。

3.5 重视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使得专业资料室可以采取保障专业室藏,辅以馆际互借的方式来优化自己的资源配置,由于专业资料室的经费有限,而现今的学科发展迅速,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增多,在信息配置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馆际互借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快捷而方便的方法。

3.6 提高专业资料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合作意识

在专业资料室文献资料合理配置的工作中,管理人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工作的执行者,又是工作的协调者,还是工作的建议者。所以管理人员的认识程度,知识素养,工作态度决定了文献合理配置的可信度。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专业资料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他们的工作地位,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重视他们提出的合理化的建议,支持他们的工作计划,为院系的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胡辉华.合理性问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199-200.

[2]涂湘波.省内高校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J].图书馆,2008,137.

[3]穆南.高校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B].科技情报开展与经济,2008(7).

[4]罗群英.论高校专业资料室的数字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6(1).

阅读教学中助读资料的合理使用 篇4

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资源很多, 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助读资料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所谓助读资料, 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为激发兴趣, 铺垫知识, 指导学法, 激活思维而恰当适时地在教学各个环节引入的相关资料。它能促使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深入进行对话, 从而实现文本阅读意义, 帮助课堂教学的生成。

现实教学中, 许多教师也在大胆延伸, 大量引用资料进行教学助读。表面上看, 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 但是细细体悟可以发现, 不少教师追求的是“形”的转变, 而忽略了“质”的转变。对于引入的资源素材, 帮助解读文本的策略理解不够透彻, 表面“热闹”, 实则“低效或无效”, 是为了引用资料而引用, 把助读这一环节当成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 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

我们都知道, 阅读教学中的助读资料的筛选一般都出现在教师备课阶段, 那么,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众多的课外助读资源, 该如何取舍呢?应该掌握什么原则呢?

原则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而筛选资料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在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足, 通过资料的介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思维习惯,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学情,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 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语句, 需要结合“文革”背景, 学生对这段历史模糊, 教师就有必要筛选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弥补不足, 以便学生真正准确的理解文本。

原则二:研读教材, 围绕教材教学重难点。

教师课前应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这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资料的引用, 必须遵循教材的总目标。

余映潮老师在设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 把它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些助读资料巧妙地放到一起, 形成了诗歌吟诵、自由背读、抒发感受三个乐章, 各有侧重, 又相互关联, 整体推进, 共同达成诗歌学习的总目标。

笔者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 引导学生研讨“杨志是否有‘智’”这个问题时, 学生依据文本一致认为杨志身上也有“智”。紧接着笔者抛出一问题:“杨志既然有智, 又为何丢失了生辰纲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研读“杨志”, 分析其性格特点, 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精妙之处。针对这个重点, 教师出示课外助读材料———青面兽杨志的生平经历介绍,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丢失生辰纲的真正原因:一方面是吴用等人的精明能干、足智多谋,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杨志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造成内部失和, 导致最终失败。这个问题研讨后, 学生对杨志的了解就更深刻了。

因此, 助读的资料必须从文本出发, 以立足文本为基本前提。在阅读理解需要的前提下, 尽量做到简单易懂, 真正做到增进学生的积累和感悟, 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促进创新。

原则三:能有效填补教材的空白处。

教学中应大胆挖掘教材空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 或是在结尾, 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 在这些教材空白处进行资料研读,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能力加强了, 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例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 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时, 教师给出了“范进中举仅是个人的悲剧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学生的答案往往很空洞, 浮于表面, 学生的体会自然也不会有更深的领悟, 教材对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内容几乎也是一个空白, 因此为了让学生理解, 教师适时给出了助读资料———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关于科举的诗。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也能了解其小说塑造“范进”这个人物是为了一方面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理腐蚀及摧残, 另一方面是为了批判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世风。

在实际的教学中, 课外助读资料的呈现也是有策略的, 如果使用不合宜, 也达不到资料助读的效果。因此, 助读资料的呈现还是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

1.经典作品, 需厚重铺垫。

余映潮老师在阅读课的开讲艺术中提到, 有些因为课文内容的深刻,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品读课文, 凡名作, 凡经典作品, 都要关注到“厚重铺垫”。余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 一开讲就精心选择了材料, 进行厚重的铺垫, 屏幕展示:资料1.苏轼的介绍, 主要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资料2.作者中年时所遭遇的一次诬陷和被捕入狱, 然后被贬谪的经历;资料3.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的一段话;资料4.作家、学者梁衡先生对本文的评价。

很多教师都教过此文, 每个教师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不少资料助读帮助学生理解, 可是跟余老师的资料选择相比, 就欠缺了。余老师精选的材料讲究其学术性、文献性。于教学而言, 它们显得高雅、庄重, 于教师备课而言, 则提出了很高的关于教学资料的积累方面的要求。因此, 这种厚重铺垫, 其内容主要是教师所讲述的经过精致组合的材料。这样的精选更不是随意而为。这样的资料助读, 这样的铺垫, 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获得很多感受, 相信下面的文本解读就更加细致深刻了。

2.适时穿插, 激活创新点。

为生成而激活思维,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时常会出现肤浅化甚至“短路”的现象, 表现为百思而不解, 茫然而无所措, 这需要教师恰当予以引领, 或补充事例, 或矫正方向, 或点拨方法, 使思维接续上来, 阅读深入下去。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助读资料对学生进行点拨引领。

首先适时穿插体现在过渡处及拓展提升处。在教学《台阶》这一课时, 教师教学结尾时是这样设计的:

屏幕展示文章结尾句: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这里用了一个逗号, 一个句号, 教师先问学生:如果你们来点, 你怎么点?为什么?

讨论后教师让学生看看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逗号, 一个句号。

出示助读材料1:关于小说的结尾, 当初我的确没有把他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 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 或造一间屋, 或为子女成家立业, 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 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 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 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见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教师小结后又出示助读资料2: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 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 父亲老了, 这里的“老”, 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操持农活, 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小说中的父亲如此, 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这个教学环节, 教师分别引用了作者给编者的信与特级教师王君对小说结尾的解读, 这两则材料的相互补充, 的确让学生眼前一亮。作者对结尾的解释, 放在师生充分对话之后, 就是一种点拨, 是一种过渡, 把学生的思维拓展,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王君对结尾的解读, 就是一种思维的拓展, 把思考引入深处。这样的穿插补充, 恰恰填补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填补了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缺失。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教学中设疑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实际, 给学生前后都留有一片天地。助读资料使教学环节衔接合理, 过渡自如, 一脉相承, 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在恰当的时机巧妙利用助读资料, 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调节松弛紧张沉闷的气氛, 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也加快了教学信息的传递。

因此, 助读材料的呈现是需要准确把握时机的, 如果时机选择不当, 就成为一种标签的张贴, 成为一种简单告诉, 一种阅读替代。

其次适时穿插体现在突破教材重难点时。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 而其中高超的素描技巧及景中情、事中情的特点却引人玩味, 耐人琢磨, 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以, 教授此课笔者就用助读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 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师: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 如此浩大, 如此孤独, 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多媒体出示相关资料:陶庵国破家亡, 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 繁华靡丽, 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 总成一梦。……偶拈一则, 如游旧径, 如见故人, 城郭人民, 翻用自喜,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自序》

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 教师适时穿插这一资料的助读, 也正是学生解读此文的难点所在, 更是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重点所在, 这个助读资料的穿插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并了解张岱的内心世界, 感受到张岱的孤高清傲的个性, 理解上就更容易些了。

资料的呈现一定要把握“出场”时机。助读资料“出场”的时机是有讲究的, 一定要决定于教学目标。

资料合理性 篇5

1 暂时复制问题

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是一种作品的独创性, 作品是人类智慧创作的成果, 虽然作品往往会附着在有形物上, 如报刊、书籍上表现为著作物, 但著作权法上所称的作品其实是无形的。例如某作者写的一篇文章, 在报刊上发表, 著作权法保护的是文章的内容文字, 而不是保护构成文章的纸张。因此无论是在有形物上或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播在虚拟的网络上的作品, 均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以目前的资讯科技的运作形态, 只要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数字资讯, 就一定会有暂存的问题, 除了网络浏览中常用的代理服务器 (proxy) 或磁盘存取 (cache) 等技术会发生信息资料的复制的问题外, 计算机在处理信息资料时, 也一定会先将资料信息复制到随机存取记忆 (random access memory) 中, 这种暂时性的储存, 笔者认为在著作权法制中应该被认为时一种暂时性的复制行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复制权是著作权人专属的权利, 如果没有得到权利人同意, 任何人都不可复制受到法律保护的作品。复制权可以说是著作权人的一项重要权利。网络数字资讯未萌芽时期, 复制权主要是保障作品不被任意抄袭或盗版, 人们合法取得作品复制物之后, 可以转让、出借、甚至出租, 享有很大的自由。可是一旦将作品数字化后, 利用计算机设备来阅读或播放, 都免不了要将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储存, 从而形成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暂时复制, 这样的过程会侵害著作权人的权利吗?目前国际上对禁止暂时复制有很大争议, 根据《伯尔尼公约》第9条第2款规定:“如果暂时复制的目的纯粹是为观看作品, 或该复制属于短暂的或附带的行为, 只要是在作者授权或法律许可使用该作品的过程中所为, 缔约国可以通过立法加以限制”。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新条约 (即WCT和WPPT) 对于暂时复制没有定论, 所以各国对此仍然自行其是。象美国一些国家主张这种暂时储存也构成著作权法上的复制。美国于1995年9月公布了信息基础设施工作机构知识产权工作的报告——“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即通称的“白皮书”。该白皮书倾向于保护版权人利益是很明显的, 它认为复制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输是广泛存在的, 并且特别提到也包括浏览中的暂时性复制。因为如果计算机用户访问存储在另一个计算机中的文件, 在现存的技术条件下, 只有该文件被“复制”到用户计算机内存中, 用户才能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这一文件。白皮书认为这种复制也无一例外的属于版权人复制权的范围之内。在司法实践中也采取了同样的见解。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明确反对禁止暂时复制, 由于各方争执不下, 当前的互联网条约没有规定禁止暂时复制。而且, 目前我国的著作权法也只规定信息网络转播权, 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 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在今年7月实施《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也因对著作权法未授权暂时复制而没有作出规定。因此我国著作权人在此项权利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从而使利用人可以在互联网络中依法下载或阅读作品。

2 合理使用问题

著作权规范的目的, 并不是仅仅为了保护著作权人, 而是具有宪法层次上的意义。如果不是特别赋予著作权保护, 人们原本可以自由的利用这些作品, 是一种基本自由权利。但如果不对作品加以保护, 人人均可不劳而获, 将无法激励人们进行创作。因此国家为了促进公共利益, 社会文化的发展, 才以著作权保护为手段, 鼓励人们努力创作。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文化的发展, 并使公众都能受益。既然是以公众利益为前提, 著作权就不会是个绝对的权利, 否则大家都很难得以利用这些作品, 反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 即使行为涉及了著作权人的专属权利, 法律也应允许人们利用著作权, 这就是合理使用的概念。特别是在数字技术的网络环境下, 由于数字技术将出版、复制、储存、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 使得知识可以几乎没有阻碍地在社会广泛传播、共享、使用, 这势必要对著作权法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保护著作权的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资讯流通与科技发展, 才不至于为了保护著作权人, 近而剥夺了公众接触资讯的权利。因此网络时代著作权的合理使用问题及合理使用的判断规则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在著作权法领域中, 我国著作权法仅对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别作了原则性规定。目前在这个处处走向数字化的世界, 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新技术带来的新的作品利用方式, 也必然会引起许多新的与数字资讯有关的争议和诉讼。法律总是滞后的, 它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 立法自身的滞后又加重了法律的滞后, 如何界定各种数字资讯合理使用的范围, 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积累的经验不多, 学界也未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学说观点。故它是在我国尚有待开拓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建议在我国著作权法的司法理论及实践中应加强合理使用这一理论的研究。例如美国1998年制定的《数字千年著作权法》 (DMCA) 中就详细地规范了作品的传播和使用者在利用数字化作品方面的责任与责任豁免 (限制) , 这对于我国的相关立法具有较大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3 网络链接问题

网络链接, 作为一种便利访问者获取网上信息的技术手段, 目前已被互联网站经营者广泛应用。从技术角度看, 链接的功能在于引导访问者的浏览器去访问上载被链接内容的网站。在网站间设置链接的情况下, 互联网的访问者虽然是通过设链者看到了在网上传播的内容, 但这些被链接的内容并非由设链者“复制”上载于网络, 设链者也没有把这些内容存储于自己的服务器中。从使用作品的角度看, 在网络环境中, 只有将作品登载到自己的服务器并将其上载到网络中的网站, 才是作品的使用人。设置链接, 既没有直接使用作品, 也没有直接传播作品, 只是在为访问者提供一种浏览网上既有内容的便捷手段的同时, 帮助登载作品的网站传播了作品, 因此设链者并非作品使用人。网络链接是否侵害著作权?未经同意将被链接的文章或数字信息粘贴到自己的网站中, 是否侵害了被链接网站的著作权等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网络环境中, 因链接而涉及著作权问题时行为人应承担何种义务, 尚无具体规定。一般而言, 网络上的链接方式, 大约可分为文字链接、图像链接、视框链接等三种。文字链接是把自己网页上以一段文字、网站名称或网址来表达, 通过简单的程序, 让使用者在点击该处时, 就可前往被链接的网页;图片链接则是通过简单的程序处理, 链接了相关图片, 让其他访问者在浏览自己的网页时, 可以避开他人网站首页直接浏览图片, 而且无须浏览与图片相关的其他信息;视框连接:是将他人的网站上的资料放在自己设计好网页视框里, 访问者并未浏览到他人的网站, 而本网站的网址、外框形态与广告等其他资料反而围绕在这一视框周围。在上述三种链接中, 存在一种情况, 即是深层链接, 是指绕过被设链网站的主页, 直接将用户引至某个分页的内容链接。这种行为最为网络著作权利人反感。因为不管是将访问者送至被链接的网页, 或是将他人网站上的资料放到自己网页的视框中, 让访问者浏览, 均会避过被链接网站的首页, 从而使访问者目前不知道浏览的是哪个网站, 减低了被链接的网站的知名度, 同时减少了被链接网站点击率及减少了广告收入等不利因素。深层链接是否会侵犯版权, 在我国也属于理论探讨阶段。在国外相关判决争议重点都较注重于反不正当竞争和侵害商标权, 很少去挑战著作权的侵害是否成立, 如果有, 最后往往是以和解收场, 即被链接网页能被访问者点击到, 而链接网站仍可继续链接。就链接内容而言, 由于网站之间普遍存在链接关系, 才使互联网能够快捷地传播数量巨大的各种信息。如果要求设链者设置链接时, 必须对链接来的内容承担事先审查的义务, 无疑会使链接的功能受到阻碍, 这对于促进互联网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同时也应看到, 设链者是为了增加本网站的访问量, 力图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才设置链接。因此笔者认为设链者在获得利益的同时, 应当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对设置链接是否会妨害他人行使权利履行适当的注意义务。因此在授权链接的情况下, 设链者是否承担责任, 可以分两种情形:如果设链者明知链接的作品存在权利上的瑕疵, 仍然予以链接, 其行为无疑帮助了侵权人传播, 扩大了侵权结果, 登载该作品的网站和设链者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设链者事先不知道链接来的作品存在权利上的瑕疵而予以链接, 其主观上就没有侵权的故意, 当然无需承担民事责任, 该责任只能由登载作品的网站承担。

4 数字化图书馆著作权的保护问题

科技的发展使公众利用图书馆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点及时间, 由于数字化网络科技的介入, 使得新兴的数字化图书馆可以让世界上任何人不必在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内, 亲自到图书馆, 就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入数字化图书馆, 寻找及取得其所需要的信息资讯, 并可以全文下载复印或转存在电子文档中储存。然而这样一个数字化图书馆, 在有关著作权保护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图书馆是否有权将以纸张文字呈现的书籍内容, 转化为数字资讯并上载于网络中?在转化为数字资讯并上载于网络中后, 图书馆是否能让公众浏览、下载、复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出版社、书店利益将受到很大的冲击, 著作权人的权利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第8项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 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不向其支付报酬。在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列》也规定了图书馆通过信息网络向读者提供作品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向其支付报酬。而有关方面对图书馆法定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图书馆外读者提供作品并未规定, 因此在我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公众通过图书馆获取作品的问题。然而这相对影响到的出版社及书店的生存乃至于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 如何能在公众利益及著作权之间寻求平衡, 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必须予以面临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 今后我国在著作权立法中应加以特别的规范, 并同时要注意到相关国际著作权公约的规定。鉴于数字化图书馆已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我们更要配合国际的趋势与做法, 才能更合理规范数字化图书馆所可能产生的著作权保护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汤兆志.网络传输的著作权保护—谈六作家诉“北京在线”著作权侵权案[J].著作权, 2000 (1) .

[2]李明德.数字化和因特网环境中的版权保护[J].著作权, 2000 (3) .

[3]刘春茂.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法律出版社.

[6]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 (第一卷) [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资料合理性 篇6

一、资产评估对象与确定评估方法的关系

资产评估对象, 是指被评估的资产, 亦谓资产评估的客体。从字面上理解, 系资产评估内容上的界定, 是构成资产评估的基本要素之一。作为资产评估对象的资产, 有的是单项资产, 有的则是若干项资产的组合;有的是某一资产的所有权, 有的则是资产的使用权;有的和偿付义务纠缠在一起, 即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有的则是单纯的权力, 毋须承担显著义务。确切地说, 是体现或隐藏在资产中的权利, 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 是一定物质实体和一定权益的结合体, 是资产中的权益, 而不仅仅是资产本身。他通过一定的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经营环境、生存环境、发展环境等对资产各种运作的作用, 以一定的经济活动, 或交易活动, 即不同资产主体之间的变动, 不同资产主体之间即将发生的经济行为等, 体现其自身的价值。

1. 关于资产的权益

权益以权利为母体, 权利在法律上有多种类型, 权益也因而有多种类别。资产评估中的权益并不一定与法律上有明确名称的权利一一对应。资产权属变动所涉及的资产主体对资产的权利主要表现为民事上的财产性的权利。我国法律体系规定财产性的权利一般有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资产主体之间变动资产权属关系, 即相应的权利在资产主体之间此消彼长, 相应的权益随之让渡转移。一般的动产转让, 伴随资产主体之间交付资产, 实现资产所有权从卖方转移到买方。从权利的转移内容来看, 买卖双方买卖的标的是资产的所有权, 资产的价格也就是资产所有权的价格。资产一旦让渡成功, 对卖方而言, 这种权益将不再享有, 所以他必须向买方索取相应利益作为补偿;对买方而言, 他支付的价款也正是为了获得这种权益。由此, 该项资产的评估对象, 应是基于资产所有权的权益。资产租赁, 资产主体之间也有交付资产的行为, 但他们并不是实现资产所有权从卖方转移到买方。从权利的转移内容来看, 买卖的标的是资产的租赁权, 即一定时期对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所有权中的部分权能。此时, 买卖双方成交的价格则是对资产租赁权权益的衡量。所以, 该项资产的评估对象应是基于资产租赁权产生的权益。综上所述, 经济上的权益才是资产评估活动真正要评估的内容。资产本身拥有什么样的权益, 就体现什么样的公允价值。资产评估得出的主要成果——形式上表现为资产的价格, 实质上则是对资产主体拥有或控制的物质实体的经济权益价值的衡量和估计。

2. 资产权益与物质实体的辩证关系

资产评估涉及的资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资产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资产的物质实体, 其二是资产主体基于物质实体而享有的经济上的合法权益。在资产的物质实体方面, 使人们意识到它的存在;在资产的合法权益方面, 使资产能为资产主体带来利益, 从而就资产主体而言资产具有价值。物质实体是权益的载体, 物质实体因权益的注入而成为资产。物质实体和合法权益是构成资产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作为物质实体的“资产”对象, 仅仅是评估对象的载体。它本身并不是评估的真正评估客体, 只有特定主体对它主张某种权利时, 它才可能为特定主体带来某种利益。也只有存在这种利益, 作为物质实体的资产对象对资产主体来说才具有价值。实际资产评估活动中, 对已进行抵押或其他担保的资产进行揭示和披露, 也正是向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说明:这种反映资产价值的“权益”受到了一些限制, 提请报告使用人予以充分关注。作为物质实体的资产对象只是作为合法权益的评估对象的前提和基础;蕴涵在资产中的合法权益才是资产评估的真正的评估对象、评估客体, 而并不是评估中的资产本身。也许正基于此, 《房地产估价规范》 (GB/T50291-1999) 2.0.1:“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地上定着物, 包括物质实体和依托于物质实体上的权益。”依托于物质实体上的权益主要有所有权、使用权、抵押权、租赁权等。物质实体是权益的载体, 而最终体现房地产价值的是其权益。同一物质实体的估价对象房地产, 如果附着于其上的权益不同, 评估出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也会有所不同。

资产评估对象的实质是资产实体和权益的统一, 充分认识评估对象实体和权益相统一的本质, 了解附着于同一实体上的权益如果不同, 其价格也往往不同的道理, 能在一定资产评估目的下, 为评估从业人员熟悉评估对象附属何种权益, 并体现或者隐藏于何种实物载体, 创造了条件。并为评估从业人员, 结合资产评估的一系列方法, 正确选择资产评估方法奠定了合理的基础。

二、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与确定评估方法的关系

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 是人们对资产评估结果价值属性的定义以及表达方式。不同的价值类型, 反映资产评估结果的不同价值属性;同一资产的不同价值类型, 所反映的评估价值, 不仅在性质上不同, 而且在数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国际评估准则》三个部分的核心内容, 其中有两个部分讲的都是关于价值类型方面的内容, 即《国际评估准则Ⅰ——市场价值基础评估》和《国际评估准则Ⅱ——非市场价值基础评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评估准则, 也都把定义价值类型, 避免评估报告误导公众和使用者的条款, 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 或者基本要求, 编入评估法律法规和规范之中。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则制定了《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 以此指导评估师合理选择评估项目的价值类型。

1. 价值类型的学术含义

就资产评估而言,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 其价值类型可以有多种分类标准和方法。通常, 按资产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 将资产评估价值划分为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按资产所在的不同级次市场, 将资产评估价值划分为各个级别的市场价值。而《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 站在资产评估结果对谁合理, 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合理的角度, 将价值类型划分为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 (也称非市场价值) 。资产评估结果公允合理是资产评估的追求目标。但评估结果公允或者合理从来就不是抽象的, 而是有条件和所指的。就市场价值和市场以外的价值而言, 它们之间不存在那一个合理, 那一个不合理, 或者这一个比那一个更合理的问题。在满足各自价值类型定义成立条件的前提下, 它们都是合理或公允的评估结果;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合理性存在的条件或指向不同。市场价值是在满足公开市场和资产有效使用假设的前提下, 相对于整体市场而言的合理或公允价值, 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则是在不完全满足市场价值定义成立条件, 但满足各自定义成立条件的前提下, 相对于个别市场主体合理或公允的价值。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既是一个价值类型种类, 同时也是一个具体的价值类型。因为这一类价值类型只有市场价值本身一种。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类型却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包括了所有不满足市场价值定义条件的其他价值类型。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价值类型, 而是一系列不满足市场价值定义条件的所有价值类型的集合, 包括投资价值、在用价值、清算价值、残余价值、保险价值、纳税价值和合并价值等。

2. 价值类型的具体内容

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 评估对象在特定评估日期 (通常是评估基准日) 进行正常公平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则相反, 其中, 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所涉及的主要价值类型有: (1) 投资价值, 是指评估对象对于具有明确投资目标的特定投资者或某一类投资者所具有的价值估计数额, 亦称特定投资者价值; (2) 在用价值, 是指将评估对象作为企业组成部分或要素资产按其正在使用的方式和程度及其对所属企业的贡献的价值估计数额; (3) 清算价值, 是指在评估对象处于被迫出售、快速变现等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价值估计数额; (4) 残余价值, 是指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或其他有形资产等的拆零变现价值估计数额; (5) 保险价值, 是指在评估对象处于保险或保险理赔所需要投入的原始价值估计数额; (6) 纳税价值, 是指评估对象处于纳税状态下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估计数额。

明确评估对象的价值类型, 有利于能在指定的评估目的下, 根据不同的价值类型, 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 得出被评估资产在特定权益下的公允价值。处于同一权益的资产实体, 由于其价值类型不同, 其结果价值往往不同。价值类型能制约评估方法, 比如非市场价值条件下, 采用市场比较法评估所属的资产, 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样的道理, 在市场价值条件下, 拟公平交易的资产, 采用清算价值法, 也是不合理的。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概念的提出, 为评估师在评估业务中根据价值类型正确确定评估程序和方法, 提供了条件。

三、资产评估过程资料收集与确定评估方法的关系

资产评估的过程, 大量的工作, 甚或核心的工作, 就是收集评估资料, 获取评估信息。收集资料也好, 获取信息也罢, 都是为了消化吸收和分析研究, 为资产评估师所用, 以了解评估目的, 正确界定评估对象和范围, 正确判断评估业务所包含的价值类型, 合理选择评估方法, 得出公允的评估结果。没有收集充分适当的评估资料, 能完成相应的评估活动, 是不可想象的, 也是行不通的。

1. 资产评估过程资料收集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资产评估师资料的收集, 是充分性和适当性的统一, 是充分中的适当, 是适当中的充分。所谓资料收集的充分性, 是指对资料收集数量的衡量, 表明和本次资产评估相关的资料, 或者信息, 必须全部收集到位, 不得遗漏, 强调的是完整性和翔实性。所谓资料收集的适当性, 是指对资料收集质量的衡量, 表明收集的资料必须符合本次评估目的, 属于这次评估范围, 突出重点, 能够支持资产评估师正确作出评估决策, 包括评估对象或范围的界定, 评估价值类型的选取, 评估方法的选择等等, 使所涉及的评估活动相关的重大事项和专业判断与评估报告所提出的评估意见保持一致, 强调的是真实性和可靠性。

2. 资产评估过程资料收集的意义

资产评估过程中收集的资料, 或者获取的信息, 实质就是证明评估活动有效运行的证据。这些评估证据, 在评估活动中, 作为评估依据, 包括经济行为依据、法律法规依据、评估准则依据、权属依据、取价依据等一系列参考依据, 作用于评估活动, 使得评估活动具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充分适当的评估证据, 能充分展示被评估资产的状态, 以及资产评估师选用评估方法、作价依据和作价计算过程的轨迹。最终结果, 形成资产评估工作底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资产评估而言, 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是评价与考核资产评估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业绩的依据; (2) 是澄清资产评估师及所属评估机构评估责任的依据; (3) 是控制评估质量和监控评估工作的手段; (4) 是未来评估业务和其他评估人员学习的参考文献。本质上就是资产评估师利用收集的资料, 作出一系列判断的能力、质量和业绩, 包括评估方法选用的判断等等。

3. 资产评估过程资料收集的来源和渠道

资产评估师收集的资料, 可以从委托方、产权持有单位、资产占有方、被评估单位等相关当事方内部获取, 或者直接从市场等渠道外部独立获取, 其中外部渠道主要包括活跃的交易市场、政府部门、各类专业性组织或机构、已经发布的纸质信息、已经发布的网络信息等。这些资料应当包括: (1) 项目洽谈, 包括项目洽商记录、前期调查情况记录、项目前期往来函电、记录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的草拟修改材料以及正式签订的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 (2) 客户信息, 记录调查资产评估委托人及资产占有单位或被评估单位的基本情况、被评估资产规模、主要资产状况以及本次资产评估交易行为的文件和记录; (3) 资产评估现场实施阶段收集的资料, 包括各类记录各项资产来源的资产评估汇总表和明细表、评估人员现场勘察记录、评估人员各类专项调查记录、资产产权证明文件或使用权证明文件、价格信息和市场调研记录、资产核实记录以及相关的会计记录资料。收集的资料, 可以是纸质介质, 也可以是电子介质, 影音介质等。

评估活动需要收集的资料, 有时可能不多, 就几张纸;有时可能很多, 可以用堆积如山来形容。这需要评估人员根据评估对象和评估的价值类型, 结合资产评估目的, 科学甄别, 合理取舍, 以保障资料收集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四、评估对象、价值类型和资料的收集与合理确定评估方法的总体关系

《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资产评估业务, 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 分析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 恰当选择评估方法, 形成合理评估结论。”从行业准则的角度, 强调了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 分析资产评估方法的适用性。虽然准则只涉及了三种评估方法, 即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 没有涉及清算法, 但本质上已经说明了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与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上述大量篇幅, 已经就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与评估方法的选择之间的内在关系, 进行了单项阐述。我们知道, 任何经济活动, 都不是孤立的、割裂的、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评估活动也不例外。通过资料的收集, 能够帮助资产评估师界定评估对象和范围, 判断评估活动的价值类型;通过对评估对象的了解, 能够帮助资产评估师明确需要收集的评估资料, 保证资料收集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验证或者判断价值类型的选取是否科学合理;通过对评估业务价值类型的了解, 能够帮助资产评估师明确评估对像以及需要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保证评估活动的正常开展。评估活动的正常开展, 又仰仗于评估方法的选用。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 使评估方法经得起考验, 使最后得出的评估结论公允合理, 并能作为评估目的指向的交易活动的参考。一个高质量的, 符合评估目的要求的评估报告, 即评估活动的最终成果, 真是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 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论评估活动涉及的范围大小, 每一评估业务都必须保证每一评估程序的完整, 不得随意删减评估程序, 所以在评估方法的选用上, 也必须充分考虑评估对象、评估项目的价值类型, 资料的收集等必不可少的程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资产评估工作底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中国资产评估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乔志敏, 张文新.资产评估学教程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资产评估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5].贺湘华.资产评估中的评估对象概念新释.中国资产评估, 2003.

[6].张文珠.资产评估的对象、性质、职责范围及风险防范.中国资产评估, 2000 (3) .

上一篇: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下一篇:器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