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2024-07-04

教育心理学论文(通用12篇)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俄国人卡普杰列夫所著的《教育心理学》, 但这并不是这一学科诞生的标志。1879年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 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在1913-1914年, 桑代克又把它扩充成3大卷,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由此确立。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应用科学, 它经过了20年代的初创时期, 20至50年代的发展时期, 以及60年代以来的理论建设时期,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 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为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有以下几个模式:

一、教育心理学的统一力量:认知心理学

5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的零乱状态已被认知范式这一统一力量所代替。从60年代开始, 认知心理学渐渐席卷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思潮。它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个连贯而统一的理论与观点。正如美国学者法兰指出的那样:“认知心理学正给我们学科 (指教育心理学) 提供了, 也许是第一次提供了一个连贯而统一的理论与观点。”认知心理学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 也有很多不足, 以致有人怀疑它对教育心理学的统帅地位。尽管目前它并不能全面超越乃至取代教育心理学的其它理论, 但现在宣布它的消亡显然是不成熟的。

二、整体性观察和元因素分析是当代教育心理学

到了近现代以来, 最流行的研究方式整体性观察是对课堂教学中实际活动的整体观察, 以寻求教学过程与学生行为的结果的相关。与早期教育心理学注重实验室研究相比, 它强调研究人类自然情境中的学习行为, 有较高的效度。在整体观察中, 心理学者往往借助计算机, 采用多元方法分析、聚类分析和因素分析来进行元因素分析, 以鉴别学习获得成功的有效因素。如:沃伯格在1986年对8000例百余种因素进行分析, 找出固有的影响学习的9类因素。目前, 我国心理学者也开始采用多因素分析等统计技术, 而且还引进了现代统计分析软件包, 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增添了现代化手段。

三、对元认识和学习策略的研究是目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 教育心理学从开始研究某一种学习方法到探索最优秀学习方法, 到进行学法指导, 最终提高到研究学习策略。由于元认知与学习策略紧密相联, 因此又引起人们对元认知的关注.近来西方心理学界还提出训练元认知的技巧和策略, 但对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元认知结构还有待探讨。元认知与学习策略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直表现为一种过程, 而不是一种结果。教育心理学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 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随着社会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传统意义上狭义的教育必须向广义的教育转化, 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入本世纪90年代以来, 教育心理学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研究方法上的综合化

未来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将更加综合化。教育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点, 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可能会把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综合化方法, 以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关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当代教育心理学一直把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推理技能等内部心理现象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往往忽视了这些心理现象发生的环境、条件等社会文化因素。相同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取得不同成就的现象, 促使教育心理学家们去探求影响认知过程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会促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从个体模式向社会文化模式转变。

3、寻求教育心理学统一的理论模式

未来教育心理学在理论上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 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虽然目前教育心理学支离破碎, 缺乏一个统一的研究范式, 但我们仍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去解决它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而不能认为教育心理学不是一门科学, 甚至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我们以相互联系的观点研究教育心理现象, 不把心理现象孤立起来去研究, 并在小范围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大范围、以特定的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 那么教育心理学便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方法、问题和技术。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最终会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4、研究对象:整体的身心统一的人

人本主义加盟到教育心理学中, 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者, 一个学习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需要、富于潜能、具有社会性品质的完整的人。这样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高效化问题, 而且要研究如何使人的人格健全发展, 要拥有发达智力的同时保证其身心健康。近年来, 我国心理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咨询和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 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5、研究领域系统化以及研究分法:综合化、数学化、现代化、生态化

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将走向系统化。从心理学领域看, 会在知情意各方面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探索上全面开花;从教学环节看将突破课堂教学范围, 全面研究学习的内外因素;从教育价段看, 将涉足于职前教育、在职教育与终身教育。所以, 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涵盖极广, 更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未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具有综合化特点, 定性与定量结合, 采用多变量的综合设计方式。其次是数学化:多元分析、模糊数学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开辟研究的新途径。现代化指各种先进工具与仪器的大量应用.生态化则指从实验室中走出来, 采用现场研究, 在自然情景中研究人的心理规律。

参考文献

[1]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跨世纪主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 (2) :5-15.

[2]张卿.学与教的历史轨迹[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2

从研究对象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教育过程说到底是培养教育人的过程。既有培养者、教育者,也有被培养者、被教育者。也就是说既有老师又有学生。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是指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心理现象和学生的心理现象。老师的心理现象主要指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品质。例如,在品德方面要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热爱学生以及具有良好的意志、个性品质等。在能力方面要有坚实的业务知识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善于教育学生的能力等。学生的心理现象主要指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心理现象。例如。学生学习的规律;掌握知识的过程;品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美感的发展等。

现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就是对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研究成果的总结。虽然,在总结这些成果时由于各个作者的观点不同、思路不同,从而在表述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基本内容都大致一样。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3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学生 教育工作 运行

一、教育心理学相关介绍

教育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教育心理学概念。它主要研究的是教学过程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各种学习心理规律以及与之相关心理特点等。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教育心理学也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是处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者之间的交叉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改进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方面应用十分广泛,我们要利用教育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2.1 为学生管理工展提供心理学依据

我们在学校工作中有两个重要任务,一个是教学另一个则是与教学相关的管理工作。我们要想把教学质量提上去就离不开好的管理。在管理中出成绩是我们教育界一个重要共识。我们利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把握好学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摩擦。利用教育心理学可以使得整个管理工作显得十分有条理、有序,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高管理质量。

2.2 提高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孩子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也水涨船高。这些独生子女在家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则不痛是集体生活,人人平等,孩子们可能一时半会适应不了,也因此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更早地预见教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2.3 有助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改善

学生在学校学习会面对各种考试压力以及来至家长和社会期待方面的压力。因此健康的心理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用的。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理论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心理辅导工作的质量,让心理学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2.4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随着学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心理问题逐步呈现出来,他们中很多人有逆反心理。我们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同学们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的期望对于学生的的学习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处在青春期比较敏感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情绪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老师的鼓励可能会使得他们自信,由不爱学习到爱学习,老师的批评也有可能使得他们一蹶不振。学生也许因为教师的期望值不同而产生很多疑虑,有时甚至觉得老师对自己存在偏见。教师在平时工作要注意应用好教育心理学规律,如果教师对学生期望较低,有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目标太低,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教师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则会使得学生觉得距离目标太远,本人一时三刻无法达到则会失去信心。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要经常给孩子们积极暗示,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让同学们从心理上愿意沟通。教师把这一规律很好的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得同学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尊敬师长,热爱学习。

3.2. 善于巧妙的鼓励学生

在教育心理学中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如果学生确实犯了一些错误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间进行批评,切记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批评。这样会适得其反,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厌恶学习。我们作为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也会时常遇到麻烦,学生逆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与学生在无形之中就成“敌对”局势。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多鼓励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好的效应,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像保护刚刚出土的幼苗一样,要用心保护。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特别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我们要积极寻求一种合适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能盲目的批评学生。即使学生烦了错,我们也要给学生解释和缓冲的时间。在学生解释时我们要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错误在减少时我们要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克服缺点。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利用好这一规律,善用鼓励的语言去正面肯定学生。

3.3. 巧用心理暗示和沟通的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个眼神的肯定、一个动作的示意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无论学生层次怎么样,我们都不能忽视暗示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同学们以积极的暗示,让他们知道别人学得好我也能学得好。从而让学生在精神层面减少精神压力,也会使得教师与同学们可以很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在得到积极暗示之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当学生主动找老师聊天时我们要认真对待,努力倾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袒露自己的心声。这时候我们可以作为学生朋友的身份与他们沟通。我们要把学生们的心态调试好,然后有针对地给学生提出适当的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

总之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利用好教育心理学对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争取把这些理论成功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4,12(9):12-13.

[2]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2,32(1):16-17.

[3]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8):8-88.

[4]杨桂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5(2):118-120.

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篇4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从事学生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另外, 不可忽视的是,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工作者并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一方面, 包括一些教学业务能力很突出的教师在内, 能够主动花费时间、精力研究教育心理学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仍然是很少一部分。为达成教学目标, 大部分的教师专心于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或思考, 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进行很好的施教, 这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只有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 清晰认识学生的阶段心理和性格特点, 并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调整, 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学生共同特点就是学习基础差、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个性差异较大等, 另外此类专业对于就业性要求更直接, 学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和调整。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做到因材施教, 并能够完成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转变,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是需要重视并推广的课题。不少职校辅导员就反映学生难教, 管理上做不到得心应手。在这方面, 就更应该强调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运用了,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教育问题, 从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并进行修正;能帮助教师结合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可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个理论, 把学习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学习方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 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以此为依据,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此阶段正是价值观确定及对自我认识要求强烈的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 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思想差异进行认真分析与疏导, 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上的困惑, 让每个学生充分认清自身,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用开阔的眼光看待即将进入的社会环境。思想问题解决了, 学生自然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内而外的一种求知。

2. 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有助于教师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熟悉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它也是在教育领域中很被推崇的一个教育理论。通过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 做实验被肯定的学生得到了教师更多的期望与欣赏, 老师正面的、积极的态度鼓励了这些学生, 由此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 成绩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当前的职校学生而言, 欣赏与肯定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 这些学生大部分在校成绩不甚理想, 信心不足, 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学生学好学习任务的前提。欣赏和肯定则是增加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3. 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为如何修正学生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内容是关于行为主义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教学过程也经常涉及,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会对行为发生作用, 所以通过对影响行为后果的办法来改变或者修正行为, 教育中常常称作正强化或负强化, 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 那么学生下次进行同样行为的几率就会有所增加, 通过不停的强化从而使良好的学习行为变成学生固定的学习行为。正强化的方法一般为表扬、改善学习条件、安排重要事情等, 负强化则主要实施为批评、降级、处罚等, 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这些方法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修正。

4. 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

教师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实践, 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 一方面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另一方面使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拓宽了教学视野。

所有的老师不可能以同一个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 根据个人情况, 教师可以确定自己的教育特色或者风格, 或严师型或亲和型等,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运用, 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 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

作为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教育心理学,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 不是研究的课题, 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的有效工具, 只有运用好这个工具, 教学过程才能是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的过程。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施教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压力或者烦恼, 教师教中有乐, 学生学中有趣,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过程。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与实践, 以很好地推动教学进程,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更要注意这一点, 以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尽快适应社会的角色转变。它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要共同重视的课题, 能促进科学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完善。

关键词:互动,认知,沟通

参考文献

[1]鲁茜.“罗森塔尔效应”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2011.

[2]耿丽巧.浅谈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2011.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整理 篇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学——思——行(学习过程)

中国(东方)最早实施启发是教育的人 西方:苏格拉底 洛克 白板说

《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泛智教育”

直观性教学原则 学年制、班级授课制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卢梭: 《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首次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民主主义与教育》 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 1 招教事业部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无目的论 五步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首创设计教学法 布鲁纳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知识、分科、学科基本结构、认知结构 发现教学法

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奥苏贝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 同化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遗忘理论的同化说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皮亚杰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发展阶段论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适当走在发展前面 最佳学习期 “内化”学说 加涅

学习结果分类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之父 尝试错误说

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教育心理学之父

遗忘理论的痕迹衰退说代表人物 斯金纳: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 2 招教事业部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程序教学 苛勒

完形——顿悟说

迁移的“关系转换学说” 罗杰斯

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严、自我实现)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2、注重礼仪,遵守公德

3、尊重家长,团结协作

4、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6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创新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为学生解决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有课本知识还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二.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应当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中提出,学习心理学中有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即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动机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认知内驱力指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当一个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有力的动机。课程基础阶段时,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讲授教学内容前,提出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引出本次课的内容,在心理上给学生制造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书上的有关内容。最后才有教师讲解,这时已经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关注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决不是生来就有的,教师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甚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组织合理的学习竞赛,以胜负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事实证明表扬与激励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调整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比较、联想、假设等手段推导和掌握新知识。这种考虑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和爱护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对他们热情期望,严格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再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7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与一般中学学生相比, 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具体从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多方面体现出在同一专业, 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很多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 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完全不知所云, 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认为自己的学习基础不好, 还有的认为是自己不够聪明, 这些想法都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重视和不努力。

二、教育心理学教学特点分析

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 同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教育心理学既有教与学的性质, 还具有心理学的性质。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 (幼儿) 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并有效融入教学活动。由于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属于理论研究型课程, 因此, 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常常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 因此教学效果也相对不甚理想。下文将结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现状和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策略

(一) 因材施教, 运用分层教学法

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 因此,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教学知识, 却仍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完全不知所云。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法,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 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学习。

(二) 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教育心理学对中职学生而言相对比较枯燥,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比重, 通过一些有趣的视频、短片等来向学生更为生动地传授知识。例如,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幼儿行为的纪录片, 让学生观看幼儿吵架、哭闹等行为, 加强学生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认知。在观看影片之后,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影片, 总结幼儿的一些心理行为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联系, 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分析并上交。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调动感官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 并能结合影片中的场景学以致用, 将来运用到学前教育工作中。

(三) 注重实践, 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 但是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因此作为教师, 在开展教育心理学课程时, 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 结合前面提到的分层教学法, 让学生依据层次有序分组。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幼儿的实际案例, 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 在分析结果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并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了课程知识, 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独立思考、表达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特点, 对如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教育心理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有效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红燕.关于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思考: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状[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5 (1) .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8

所谓教育心理学就是将心理学知识充分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学习、管理、体质、文化等各个方面, 并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理论的教育科学。远程开放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 同样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对其进行管理和研究。

1.1 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开放教育当中去的必然性

远程开放教育是教育科学的新理念, 它充分运用了网络科学, 打破了传统教学当中的面对面授课模式, 让课堂的中心从教师转到了学生身上,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但是远程教育由于发展的时间尚短, 相关领域的研究仍十分松散, 使得其在社会中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 因此就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为其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 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 使其完成更深层的教育改革。

1.2 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开放式教育当中去的客观要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 这充分符合了开放式教学“培养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目标。教育心理学立足于教学效度的提高, 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方法和鼓励机制, 让教师在不直接面对学生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全面地把握学生动向, 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质量。

1.3 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开放式教育当中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作为办学者, 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教育, 更要让学生能够完成教育。开放式教育有着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 这也为学生半途放弃学习埋下了隐患。因此, 在开放式教育过程中需要教育心理学的支持, 适时为学生做心理辅导并开解其疑惑, 使其能够专心地完成学业。

2 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教育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原则

2.1 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式教育的研究范畴

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制, 但是开放式教育仍然属于教育的范畴。所以, 开放式教育不管在教育方面还是教学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2.1.1 把握研究开放式教育与教学的核心环节

首先, 要找到开放式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相通之处, 这是使开放式教育能够与教育心理学理念相互融合的关键。只有让教育心理学成为开放式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 并且在这个特殊教育体系当中搭建出一个有机的运作框架。

其次, 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巩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最后, 要经常开展健康辅导、健康咨询等活动, 运用教育心理学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心理因素。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

2.1.2 研究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是让教师更好开展教育工作、学生积极学习的保障和前提。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科学的管理, 这是教育的要求, 也是教学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体现。

2.2 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式教育的研究原则

为了保证远程开放式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正确应用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框架, 在此基础上确立一系列工作原则才能确保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应用, 最终达到优化教育体制的作用。

2.2.1 针对性原则

在依据心理学对开放式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要清楚地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和区别。在从整体入手把握发展全局的同时不可忘记对开放式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了解。具体研究中, 要把握“开放性”这一核心问题, 逐步向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 在每个细微部分的研究过程中也要分清其主次层面, 依次类推。让每个环节都有针对的重点, 而每个重点又包含在大的整体之中。这样才能做到对问题的充分研究和全面掌控, 让研究成果蕴含实实在在的价值。

2.2.2 系统性原则

在开放式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是一项涵盖面非常广的工作, 而且涉及的层面也十分丰富。首先, 依据心理学对开放式教育进行研究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而每个方面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其次, 研究中的专业、课程、学习进度等方面也都无法进行统一。最后, 就学生而言, 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都不同。综上所述, 开放式教育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并且划分也十分细致, 逐一去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需要教育心理学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2.2.3 实践性原则

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源于实践, 并且最终要应用于实践。在开放式教育的研究中保证思想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能确保其研究成果在日后应用中地更贴合实际要求。在研究的侧重点上要注意目标和方向的选择, 要以实践为基础、以操作性为前提, 脚踏实地地推广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应用。

3 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教育优化的途径探讨

3.1 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拓展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3.1.1 增加学习的方便和快捷度

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不断增加学生利用远程操作系统进行学习时的方便和快捷度。平台的合理设计是关键所在, 比如将管理和学习区分, 并且在学习系统中更加明确地设置课程、学习安排、书目等, 这些人性化的设计都能够让学生能够对所选科目有更清晰的认识, 操作上也更加简洁和直观。其次, 要全面达到学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也包括了管理上的要求。在远程教育平台上建立一个学习的记录窗口就能够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学生要如实地将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信息详细地记录在内这样就能使老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3.1.2 要增强远程教育平台功能, 增强互动性

我们要运用强大的服务系统在学习平台上增设电子图书馆、学生交流窗口、论坛、成绩榜单等各项功能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加强自身规范的建设。远程教育的推进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 但是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合理的制度规范不可或缺。比如签到制度和学分制度的应用就能很好地对学生形成有力的约束和鼓励。这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所帮助。

3.2 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完善教学结构, 增强管理力度

教师和学生是开放式教育的两个方面, 要协调好上方的关系其核心就在于完善教学结构和增强教学的管理力度, 保证开放式教育体制能够不断地优化和前进。开放式教育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面授式, 另一种是虚拟式。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 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手段, 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 万万不可照本宣科犯了以往教学中的“灌入式”错误。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提问题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讨论和互动, 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的程度。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关于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当中的应用讲座, 让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和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 从而控制教学的进度、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并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而言则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不足, 加紧改进, 提高学习成绩。

3.3 基于教育心理学建立督导模式

督导模式在开放式教育当中的建立意在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规范教学纪律的必要选择。教育心理学是督导模式开展工作的理论依据, 并贯彻到了督导模式队伍、内容、机制三方面的建设工作当中。

督导队伍的建立采用“金字塔”模式, 采用由上至下的管理机制, 顶层领导统筹全局, 其余领导针对详细工作, 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办事规律。而在督导的内容上则主要以教育心理学为主, 以学生文本, 真正做到了硬性管理与人本主义相结合。

4 总结

远程开放式教育是教育的新体制, 在应用上更加灵活, 在教学方法上更加丰富, 很好地迎合了社会的需求, 满足了社会成员希望深造或再教育的要求。在教育心理学的辅助指导中, 远程开放式教育正朝着健康、全面和系统的方向发展着,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远程开放式教育模式将更加普遍地应用于教育领域, 并能够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近年来, 我国对开放教育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 开放和优化教育管理对于我国开放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并对其研究所涉及到的范畴和研究的原则进行分析说明, 最后对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教育优化的途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开放教育,优化

参考文献

[1]余曼莉.构建有效教学课堂与开展分段式地理教学初探[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

[2]刘金梅, 刘建设.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模式比较与现状分析[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9

一、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贡献

(一) 提供理论知识, 为教育重大决策的制定做好准备工作

根据实践证明,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主要目的就是辅助教师正确认识、评价以及应用教育心理知识和相关程序, 进而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活和课堂教学方式的设定。教学过程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熟识教育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 制定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案。总之, 教育心理学就是将教师培养成专家型教育者, 最终使得学生迈向专家型学习的道路。

(二) 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通过开展教育心理学, 教师可以在不断反思过程中, 将所坚持的教学观念、自身教育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教育经验进行有效整合, 用于自身的学习。在教师专业中, 如果教师能够参与自我探究活动, 那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和教育观念就会发挥出更大的现实意义, 运用具有实际效力的理论, 来拓宽他们的学习途径、总结经验教训, 培育教学技巧, 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达到了良好教师职业培训效果, 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 加大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开展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教师熟识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窍门,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教育心理学, 能够让学生对学生现在学习状况后以后发展有个明确的认识, 教师可以在实践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动机、学习对策等教育心理学概念, 借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准, 让学生经常参与教学进程, 增进师生友谊。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方面存在问题

我们知道, 心理学就是通过理论科学家和专业实践者分析研究人们各种行为心理特点而形成的一门科学。由于心理学内部存在“科学/技术”与“基础/应用”争论, 因此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矛盾关系。

一方面, 教育心理学者对认为的、心理学实验室实验而得出的结果应用在教师教育保持反对态度, 这样就会造成心理学界的不愉快;教育界对作为良好意愿、经验的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推行方面持有异议, 引发教育学界的不愉快。

另一方面,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功效并不旨在其研发方向的引领作用。某些教育心理学内容被有效整合应用于教育实践, 促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方向。然而, 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应用并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就可以了, 需要经过更为深刻的研究讨论, 来实现教育实践的革新。

因此, 教育心理学并不能被当做教师教育的一门普通适用型科目, 而是对详细的教学过程一种解析, 还有其实施过程通常伴随着教师教学各种人际关系的状态, 尤其是其能够维持师生之间的联系, 体现出教师教育的兴趣爱好和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愿望。

三、教师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 保持教育心理学家与教师社交关系的良好状态

教育心理学家应该形成对实践教师一个客观而科学的认识, 例如, 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和采取教育决策的模式, 这样就可以保持心理学家与实践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实践教师应当将教育心理学家作为可以沟通交流的朋友。沟通对于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铺路搭桥作用, 这就需要强调实践教师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能够合理应对陌生教学环境能力的强化。

(二) 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这种挑战就是怎样采取适当理论、概念以及心理研究成果才能真正让教师感到大有裨益。要想完成由研究经验向教育实践方面的合理转变目标, 就应该把握以下要点:在研究抽查课堂案例的基础上, 教育心理学可向教师提供一些辅助措施, 为教师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框架, 便于进行教学质量检测以及行为反思;通过对详细教学题目的分析研究, 典型的教学案例能够使得教师较快地提炼或者构建新概念, 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合理利用利于与实际的强大关联可以帮助教师在实践教学中, 进行多种模式的教学实验, 以此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式, 最终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效果。

四、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并不是教师教育的万能良药, 然而, 它为教师教育所用语言的确定以及实施概念的形成带来很大的方便, 可进一步地开拓与深化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师教育视野下教育心理学贡献、问题、启示的分析, 可以更好对教师教学实践做出有效指导, 为教师的初步自我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

摘要:以教师教育视野来看, 教育心理学可以有效应用于教师培养方面, 并且还能促使整个教师专业的发展。采用教育心理学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增强知识和情感的教育效果, 便于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本文就教师教育视野下的教育心理学贡献、问题、启示开展了分析论述, 旨在寻求自我提炼、自我学习以及改善教学活动的措施。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教师专业,教育贡献,启示

参考文献

[1]朱新秤, 朱睿达.进化教育心理学:理论、贡献与局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2]熊胜蓝.浅谈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性[J].学理论, 2011 (12)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0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技能教育, 客观上对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 还应该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教育心理研究, 探求并把握该学生群体心理的共性需求, 克服不同年代群体交流的障碍, 研究适用的教学方法, 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教育心理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具体而言, 既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教学的条件, 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 探讨教学设计, 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而广义的心理教育, 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等形式外, 更多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在高等医学教育中, 课程教学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过程, 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心理的研究, 可以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学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 进而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心理研究, 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 增强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1]

2 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

2. 1 科学有效地教学组织

首先,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讲课的激情, 用真诚去感染学生。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 可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融洽的情感共鸣中去接受知识, 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精心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过程, 包括开场白、新知识的导入、生动的事例、课堂总结。良好的课程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 听课也成为一种享受, 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同时,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还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折服心理, 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 得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 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 对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衣着和行为、板书和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室环境和周围环境因素等, 都可能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讲课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 对重点知识在音调、音量上给予突出和强调, 并适当重复; 善于应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 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教学演示等方式等。

2. 2 善于运用激励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中, 参与者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相对特别的角色, 因而得到教师的激励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个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学生人数较多, 因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难以有效地一对一进行。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 有所作为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者认为, 检查批改学生作业, 就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与学生沟通并实施激励的环节。教师在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中, 很重视学生的作业批改, 并做过如下尝试: 在学期初批改学生作业时, 只在学生作业上简单注明“阅”及批改日期, 不做其他注明, 学生作业质量一般且与教师课堂沟通较少;一段时间后, 教师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评语, 点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作业上标明成绩, 同时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批改作业记录展示给学生看, 在此之后学生上交的作业, 大部分作业质量从态度、书写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而且很多学生将这种认真的态度一直维持到课程教学结束。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 鼓励学生课堂发言, 并进行以肯定为主导的重点点评,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人为地隔离教与学,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并为实施有效激励提供最直接的机会。

2. 3 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大部分年龄在二十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拥有非常鲜明的共性特点: 他们渴求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但却非常敏感、排外; 他们冲劲十足, 思想解放, 善于接受新事物, 敢想敢做, 但心理状态不成熟, 情绪变化强烈; 他们要求独立, 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少, 缺少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能力。对于当前医学院校学生的教育, 要给予充分关注, 做好心理层面的研究, 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 这种“肯定”要及时、准确, 真正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其次, 实际教学要重视“南风效应”, 以情感人, 尊重和欣赏学生, 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超限效应”, 根据学生实际状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防止知识过多或过难, 超出学生理解能力, 而使学生放弃学习。[2]

2. 4 执行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

首先,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严明课堂纪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完成每节课的授课任务。其次, 教师是课程知识传授的引导者、辅助者, 是课程教学的规划者。教师需要对课程按照知识体系、学时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者删减, 保证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 掌控课程学习进度并按阶段及时明确课程学习的要求。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但在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 如何评定教学效果及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评价教育效果更多的是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 这样的评定依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于教学方法的总结很难做到准确、全面。素质教育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 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而, 不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分析, 很难总结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其二, 进行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 大部分来自于专业研究领域, 而不是师范专业, 专业、术业有所区别, 在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时很难达到专业水平, 同时鉴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生师比过高的现状, 教育资源缺乏,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承担教学、研究的工作量过大, 因而推行教育心理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3]在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 需要耗费任课教师的很多时间、精力, 尽管如此, 将教育心理研究应用于教学活动,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目标。

摘要: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技能教育, 客观上对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 还应该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教育心理研究, 探求并把握该学生群体心理的共性需求, 克服不同年代群体交流的障碍, 研究适用的教学方法, 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实施。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中国教育报, 2004-09-14.

[2]栾敏.高等医学教育心理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3]杨玉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引导途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4]王聪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心理学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市场, 2011 (22) .

[5]蔡志刚.我国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 2011 (13) .

[6]刘丹丹.论医学院校生命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市场, 2011 (52) .

[7]江凌凌, 张琬杨.“以人为本”对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中国市场, 2010 (31) .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教育;应用;分析

教育工作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领导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是人类灿烂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生活在21世纪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校学生普遍观点相对靠前,思想比较前卫,网络用语所谓的“90后”“00后”的成长的孩子们,各种新事物都会影响到他们中学时代关键时期身心的发展,进而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诸如社会文化、大众传媒、孩子的价值观念、理想目标、行为规范以及社会生活的社会化和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等。正是这些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使得教学生教育工作这方面会变得更加复杂化。无疑,作为培养和塑造人才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当前的教育要在这一新的教育环境下,掌握好并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帮助他们战胜各种心理障碍,避免受浮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学生教育工作,一定会运用到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可以说一位优秀的教师也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者,但在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一点,其中也不免包括部分教育教学能力很突出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往往很少主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育心理学,更不用说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现实大部分情况是部分教师为达成具体教学任务,就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致力于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通过这样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进行更好的施教,当然这是值得鼓励做的事情。此外,作为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这一知识领域,清晰认识学生在每一年龄阶段心理和性格各方面的特点,教师才会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的调整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二、如何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更好的运用

①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实现以知识为本位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人本主义观念。强调教育要面对人的全面生活,重在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而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人的理性发展,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精神启迪和个性陶冶,提倡创造,反对一味模仿重复,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②确立平等合作的教学观,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转变。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同时要认识到教学过程还是师生双方作为活生生的主体,在课堂中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民主平等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尊重每个学生特有的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③形成一种和谐愉快、乐观向上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努力在课内外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无私博大的爱。教师要真诚的关心爱护鼓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彼此依恋的心理关系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能动性的自由发挥,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④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在良好的学习行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显得非常重要。目标是一种刺激,心理学称为诱因。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為。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员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员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教育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⑤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当学生对班主任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班主任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首先班主任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开导过程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扰。

总之,作为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研究的课题,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的有效工具,只有运用好这个工具,教学过程才能是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的过程。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施教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压力或者烦恼,教师教中有乐,学生学中有趣,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 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83.

[2] 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2011(09).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 篇12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现状

(一) 人为性过大

这不仅仅是教育心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也是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人的心理特质难以量化且可变性大, 即使心理学的各种学习理论有科学性, 但和其他应用学科的定律相比, 不难发现在教育实践中仍缺乏科学理论的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如在化学实验中, 锌加稀硫酸, 无论做多少次实验, 什么人来操作, 也只能产生硫酸锌和氢气, 不可能产生别的结果, 而这种科学理论的结果让人信服。而心理学中的任何理论尚无法做到这一点, 不仅仅是个体间的文化差异,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对同一个心理量也无法做到反应一致。

(二) 教学历程不等同于学习历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无法做到像实验室中的强制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虽然可以预先制订教学大纲, 安排教学进度, 甚至细化到具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但却无法做到让学生完全按我们的要求同步的对教学内容做出反馈, 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而且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那么, 以学生的学习基本过程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内化和逐步掌握的个体差异, 其结果也必然导制理论无法指导实践。事实上, 教与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不可能与教育者的思想完全一致。

(三) 实验及理论研究不等于学生真实学习的情境

在心理学逐步科学化的过程中, 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而教育心理学自然也要跟随这一潮流, 各种严密的实验设计呼之欲出, 眼动、ERP甚至脑电等先进严密的仪器也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但在得出实验结果后却遇到了一个麻烦:实验结论难以应用于具体实践, 如学习在眼动中的结论的应用。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影响因素太多, 根本无法做到实验中的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现阶段各项眼动的实验结论虽然很有鼓舞性, 但我们又该如何在实践中不用各种控制, 不考虑个体差异而去具体应用呢?笔者认为这也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应用过程中所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具体教育教学应用中, 可能更多应该去考虑准实验设计, 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服务于教学。

(四) 建构主义应用的尴尬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 其观点对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其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然而在实践中的结果如何呢?以台湾省1996年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说起, 实施六年的结果是二百万小学儿童数学成绩普遍下降, 最后在社会的抨击和学生家长的反对下, 教育局又恢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台湾省之所以推行建构主义失败, 最关键的问题是忽视了建构主义的核心问题——因材施教。从教学角度来讲, 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在任何一种教学环境中都适用的, 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现行建构主义的推广却尝试着找一种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均能应用的建构主义, 却恰恰忽视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施加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五) 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人格形成、性格完善、价值观取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常不难发现, 一个人走向社会后, 其在社会环境中的态度, 行为方式等都会带有其家庭教育的烙印, 甚至很多心理疾病及病态人格也是由于幼时不当的家庭教育引起的。在德国, 上世纪60年代就发展起了专门用于“家庭治疗”的理论——系统式家庭治疗。而这一理论在我国目前仍处于启蒙阶段, 要想真正本土化之后在实践中应用,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目前教育心理学几乎没有涉及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研究, 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问题的对策

(一) 复古流的兴起

十年前普遍认为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过于简单, 无法解释复杂的人类学习, 而更倾向于长篇介绍认知学派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而实践教学证明, 在很多时候, 如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甚至某些大学科目的教学, 行为学派的S-R (刺激—反应) 公式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 现阶段《教育心理学》教材中行为学派、新行为学派、偏向认知的新新行为学派所占的比例逐年加大。这似乎也说明新的学习理论在某些环节上也存在很大问题。

(二) 由如何学转向如何教

过去的教育心理学研究, 无论是斯金纳、桑代克、巴甫洛夫还是华生以及班杜拉, 都重视个体如何学习到要学的内容, 这些知识技能是如何内化的。这个过程确实是普遍存在的, 但学习的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个过程时间长短完全不同, 甚至之后的掌握程度也存在很大不同, 因此在教学实践指导上应用不是很大。相对于过去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现在的教材在学习理论内容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关于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内容逐渐增加, 这也是意识到过去的误区而出现改变的一个倾向。

(三) 研究趋向细微

相对于过去研究教育心理学普遍的原理, 现阶段相关学者已经意识到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会有很大的不同, 甚至可能与基本原理相左, 如数学与英语的理论教学基本方法有很大区别, 因此, 拿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不加改变直接应用到具体教学中是非常不合适的。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已经开始由研究教学的基本原理向在某一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上转变。

(四) 强调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学、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工具不断应用于实践, 也促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心理上的研究的兴起。2002年以后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具涉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相关心理现象的探索, 虽然所占篇幅均不多, 但至少开始走出了传统教育心理学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 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 趋向于应用

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个理论如果无法应用于实践教学, 无论其再有理论意义, 也不会有价值。过去是因为对基础学习理论不了解, 因此几十年前的研究均指向理论。但现阶段学习理论已经日臻完善, 再去研究基本理论而不去考虑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则毫无意义, 因此, 现阶段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向班级教学、实验应用等方面所占篇幅正逐渐加大。

(六) 强调学生评价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检验其是否有效都要通过学生评价来反应。上世纪90年代的《教育心理学》均未涉及或很少涉及学生评价, 可能认为这一内容应该在《心理测量》中研究, 但2002年以后的《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生评价的内容逐渐增多, 可能在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从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学的大环境下的影响。

(七) 由对知识的学习向人格发展的转换

早期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 这是一种狭义的教学理念。但现阶段更推崇广义的教学, 不仅是在知识上不断深入, 还应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能力, 即良好的人格。虽然在这一层次的教育家庭影响更大, 但学习的培养也不可忽视, 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现阶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开始有和《健康心理学》相结合共同研究良好人格的维护和培养。

(八) 本土化兴起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 欧美各国的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应用上很受限制, 例如建构主义在我国高考这一国情的背景下难以应用, 因此以欧美各国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制订更适用于我国的教学理念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目标, 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在逐年增加。

(九) 对教师的培养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虽然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但极少涉及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随着教学任务、教学改革的压力, 现阶段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过去的环境, 因此对教师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职业倦怠、教学督导的研究开始行起。相对于过去的研究,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教学相长这一基本概念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总而言之, 教育心理学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具体教学而不是相互独立, 我国教育心理学现状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二者还无法有效的结合, 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未来教学科研中应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6]Robert Slavin.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7]桑切克.教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铁路综合交通论文下一篇:浅谈我国公路桥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