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新观念(共10篇)
幼儿教育的新观念 篇1
摘要: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中的目的、教育观和课程观的阐述, 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不能拘泥于形式, 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新观念, 才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而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能力,教育观,课程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 能上重点高中、能读重点大学、能做办公室的高级白 (金) 领仍然被人们所追逐。学生只要成绩好, 在老师、家长的眼中就是好学生, 而成绩差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但是社会的需要是多元化的, 它需要白 (金) 领, 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蓝领;人的智能结构也是多元化的, 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智能标准去考核所有的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别于其它类型教育和教育活动的, 它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具有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目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发展观,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下面具体阐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教育观和课程观。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
由于激烈的竞争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受到重视, 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为了保证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同时, 我们务必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 深刻理解教育目的, 对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有重要作用。教育目的是受社会条件所制约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状况) 。同时社会成员的教育意识水平又对教育目的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不同教育类型的存在, 是由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所决定的, 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教育的需求又具体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上。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普通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的教育目的的两个重要的方面, 在于培养和造就合乎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或地区发展目标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从广义讲, 每个社会成员所受的教育都应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组成, 而且这两种教育是贯穿于人一生的经常性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而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 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二、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观
(一) 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是传递职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社会劳动力的教育, 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这主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
1) 劳动分工由单一向复合工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跨越、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跨越、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的跨越。毫无疑问, 这三种跨越需要我们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具有跨岗位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
2) 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跨职业的能力, 即培养他们跨专业的智能结构、跨行业的智能结构、跨产业的智能结构。
3) 信息爆炸催化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需要我们具有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 在学习中注意显形学习、隐行学习、和虚拟学习。一次学习受用终身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新技术、新知识, 新需要层出不穷, 发展变化, 面临的是要求我们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知识, 提高能力的局面。人们须“长到老, 学习到老”, 才能提高自己适应现代社会。
4) 竞争机制迫使职业向多种职业跃变。劳动市场需要的不断变化, 迫使人们不断更新提高自我, 来适应市场的需要。任何人若不思进取, 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正所谓“物竟天择, 适者生存”, 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必须具有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 学会跨职业转移、跨行业转移、跨产业转移, 以拓展自己的就业面。
(二) 教育对象的多元智能理论基本结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 不能用同一种智能标准去考核所有人, 有些人也许不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或许具有非凡的形象思维能力。人的智能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逻辑数理智能;2) 言语、语言智能;3) 音乐、节奏智能;4) 视觉、空间智能;5) 身体、动觉智能;6) 自知自醒智能。
(三) 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观
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教育对象的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观认为, 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正确取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理解关爱学生、打造受教育者实现自我的过程。它培养受教育者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及信心, 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发挥潜能、以达到他的最佳状态, 使每个受教育者向其可能的方向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正确发展学生的个性, 千万不要做扼杀他们个性的刽子手, 更不要把学生压制成千篇一律的“板鸭”。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架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应突出“三性”与“三观”, 即定向性与能力观、应用性与基础观、整体性与过程观。具体阐述如下:
(一) 定向性与能力观
定向性是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主要的教学活动, 必须服从与各行各业特点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的实现。而能力观是指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的定向性与迁移性的矛盾通过三种能力来调整。而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 这种能力依然存在, 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 从而有了更好的定位适应能力。
(二) 应用性与基础观
即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既有一定的专长, 又有较强的适应性。这里主要应合理解决应用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对普通文化基础、职业通用基础、职业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分配, 可以边学边完善基础。
(三) 整体性与过程观
即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并合理解决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要培养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能力本位的考核, 即从以下几方面来全面地考核学生, 而不是以偏概全。1) 技能与知识考核;2) 笔试与口试结合;3) 模拟与现场;4) 结果与过程;5) 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价;6) 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
总之,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 能力是素质的外延, 素质是能力的内化, 让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有意识、有目标的、有反馈的活动, 并始终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目的性为导向, 才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而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联系着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该用责任心和智慧认真做好它, 为创造和谐社会尽一份儿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教育出版社, 1999.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幼儿教育新观念探究 篇2
一、管理是关键
不能因为幼儿教育是初级教育,相对简单就不重视。我们的学生都是幼儿,在心智上极度不成熟,正是形成价值观、养成好习惯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万万不能忽视幼儿的管理和教育。现在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纷纷给孩子选择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这就更对幼儿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家长,都是幼儿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之一。相对于小学,幼儿教育的目的较为简单,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形成对事物最初的认识,使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得到一定的锻炼。然而,很多教师却认为,好的教育只是换个方式哄孩子,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度过一天,不哭不闹就足够了,至于学习,孩子还太小,没有这种必要,等到孩子进入小学,再学习也不迟。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幼儿教育中有着“教育”二字,就证明其需要教育。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孩子形成最初的学习观念,为其以后进入小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比如,我们在幼儿园教孩子识数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地渗透一些加减甚至乘除的概念,通过用水果的增减来阐述,这在孩子看来会很难理解,但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朦胧的印象,等到他们进入小学,会更容易接受这些知识。
二、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与其他教育相比,兴趣几乎占据了幼儿教育的全部。幼儿的人生经历过去只局限于家庭,对于学习还缺少必要的认识,这个时候强制他们学习只会让孩子觉得无聊,产生抵触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形成最初的学习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大都3~6岁,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对错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恰当的指导,在孩子眼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看到不好的行为要及时指出。比如,幼儿园中孩子较为情绪化,有时候会闹矛盾,或者,由于某个孩子性格内向,抑或身体有残疾,其他孩子不理他。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出面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如果教师能够将兴趣和正确的引导结合起来,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幼儿园都会教孩子玩橡皮泥,孩子可以自由发挥,捏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孩子自由发挥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孩子们几个人一起合作,共同捏出一个较复杂的图案,如果是一个孩子就会觉得困难,而几个孩子一起有说有笑,纵使捏不好,也能培养他们集体合作的能力。
三、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兴趣
有多种方法可以吸引孩子的兴趣,比如游戏法、模仿法教学、活动法等等。比如,在教《咏鹅》这首诗歌时,传统的教学就是让孩子进行跟读,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孩子的热情。我们都知道,孩子爱听故事,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鹅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看鹅的照片,在画板上画鹅。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竞赛,让孩子们模仿鹅的叫声,谁模仿的像就有糖果奖励,这样一来,孩子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氛围也较为热烈。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诗歌上来,有着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自然乐于学习。再比如,在学习儿歌时,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不要面无表情的唱歌,而是要做到声情并茂,孩子们也许并不能明白儿歌的内容,但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他们能够体会感情,从而产生兴趣,主动模仿教师,将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幼儿就能在欢快的氛围中掌握教师讲课的内容。
幼儿教育的新观念 篇3
一、和谐及和谐理念
人类对“和谐”的孜孜以求与期盼,更多表达的是对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在人们看来,家族中的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社会上不同的行业之间、朝堂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等等的和平相处是太平盛世的标志。目前学术界对于“和谐社会”的概念理解存在很大分歧,如有人从宏观的角度认为,和谐社会就该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也有学者从利益调节的角度,认为和谐社会是依赖法律和道德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的社会;其中法律制度要通过民主政治建立,道德则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长期积淀的基础上。
其实,“和谐”就是内外协调、上下有序、力量均衡、功能优化的状态。如果从处理矛盾的角度看,“和谐”就是平衡、协调矛盾的意思,是矛盾的统一性在人类世界的最高表现形式。辩证法认为只有把矛盾的双方连结起来,使事物处在稳定状态,才能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我们把人们渴望这种和谐状态的思想观念叫作和谐理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和谐理念的价值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属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协调人际关系、团结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其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一致,与社会整体的发展保持和谐的步伐。
高校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牢固树立起公平、公正、正义、宽容的和谐社会理念;坚持以德育人,将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自觉要求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树立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倡导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丰富其精神需要、提升其生活品位,使其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平衡发展。
2.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所需
作为一个具体教育领域的建设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体系建设,还是教育内容、操作方法等方面均需达到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要与社会的其他部分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亦指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身的内部和谐。自身的和谐发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前提。
3.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改善所迫
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上存在着种种“不和谐”,主要表现有:一是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模糊。由于中学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使得学生以上大学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进入大学后,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引起的社会分化,使部分学生思想混乱,失去理想信念,有的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态度冷漠,政治淡化倾向较为明显。二是功利意识强烈,道德修养滑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意识不断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人际关系中真实和坦诚的氛围淡化、浮夸虚假的东西日增。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自我,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养成,美丑善恶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功利意识强烈。不少学生在道德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严重脱节,言行不一。三是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随着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日趋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观念、抗挫折能力较差等性格上的缺陷较为突出,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此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
(1)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在我国高校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重理轻文”是许多包括一些著名高校的通病,很多高校只讲现实、讲利益,不讲长远、不讲理想。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太过现实和短浅。“因此,科学教育必须有人文精神的导引与约束,必须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2)重学校强制管理,轻学生自律。一些高校管理学生的基本方法仍然是强制性的奖惩,而非民主基础上的学生自律;只制定规章制度,忽视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
(3)重形式,轻效果。计划上安排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但大都是虚化、泛化的东西。缺乏适合高校学生年龄特征、形式新颖、教育目的明确的活动。
(4)重成绩,轻德行。《大学》开章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一些学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围绕学生的就业率做文章,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忽视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教育。
(5)重智能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重智能的表现形式就是唯成绩论,以成绩好坏这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的各个方面。事实上,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面对着来自许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媒体已就有不少关于高校学子不堪重负而选择自杀的报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理念
1.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念的本质
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相信他们,高度重视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同样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更加复杂多变。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政策的导向对社会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思想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对于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所以,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思想需求和多元思想的实际,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实”。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念的基本要求
(1)兼顾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实施的管理。它要求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努力从被管理者全面和谐成长需求的角度设置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自身的积极因素。同时,它要求管理者自觉地将管理与育人结合起来,努力将管理的要求内化为被管理者自身的需求,不能简单地“管、卡、压”。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因此我们必须将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建立互动交流、平等对话、互相信任的思想教育平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人格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激发其积极思维的主体意识,使其从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中去寻找真理、学会做人,建立诚信、友善、责任、自我约束等优良品质,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2)兼顾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高校应注重发挥人文精神具有的开启心智、文明教养、磨砺意志的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和行为控制,更要重视人性的呼唤和人格的塑造,把培养学生的人格作为基本任务,以求在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和谐进步。淡化对财富的物质冲动和单纯的牟利动机,弘扬以现代人文精神为主旨的终极关怀;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现实价值与期望价值相统一的价值伦理精神;倡导鲜活的符合时代精神的语言风格,杜绝庸俗粗鄙、不健康的语言;提倡高雅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调,提高学生精神素养,使之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在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潜在作用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实效。
(3)兼顾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稳定存在的心理基础。有些违法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和谐的结果。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影响着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应采取措施,不断探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兼顾共性与个性。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鲜活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要的任务。要克服那种为求得统一而忽视人的正常自我需求、扼杀人的个性发展的现象。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5)兼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更为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坚持多元化与主导文化的统一,坚持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现实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校园文化建设应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要突出时代特征和高校特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在中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可能性.人民网, 2005-01一11.
[2]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 2005-02-26.
[3]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3) .
[4]赵捷.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 .
[5]何祖佳.强化“和谐”理念, 不断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J].新西部下半月, 2007 (9) .
[6]姚锋.人本精神, 和谐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湖南教育网.2008-11-28.
[7]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8]秦晋.关注与超越-也谈人文精神与文学[N].北京作家报, 1995-06-17.
论教育观念的创新 篇4
由知识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又是知识运行的载体。面对知识经济,我们应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创新人才”上。传统观念只是传承知识的延续,以继承为中心,与现实相脱节的学术性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则要求在学习掌握过去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创造知识,重点培养为现在和未来社会服务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仅要使其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更要使其具有远大的理想、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与过硬的身体素质。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培养人的综合素质,重视人这一社会的主体。追求人生价值,发挥人生来就有的创新潜能,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内容的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在缩短,产品换代速度在加快,教育成了贯穿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传统观念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严格按照学科类别传播被分割的知识,是单一、封闭的教育系统。显得“窄、深、旧”;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与社会的日益融合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学校不应当是知识的仓库。而应当是思维的发源地。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迅速增多以及学科间的进一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应该把各类知识统一整合,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科学知识,把知识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创新教育。应给学生思索、创造提供宽裕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使学科教育学和活动课程真正体现主体性,从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真正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质的充分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社会在发展进步,应当及时吸取和借鉴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尤其是对于未来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等,强化创新性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方案内容的超前性和新颖性是创新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学科发展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教育方法的创新,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启发式、引导式、提问式、讨论式、探索式、实践式、开放式等教育方法,激励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教与学互动,采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教育中,教师应当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展,去创新,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和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养成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不断地怀疑并设法释疑。
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要使学生发挥主动精神,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必须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探索者和创造者。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双向参与、互相促进的机制,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领导能力、交流动力、创造精神和合作态度。把知识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系统优化的培养方案。整合和优化培养方案必须合理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培养方案的设计既要体现综合性,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通记课程,又要体现时代性及最新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理论和成果。
考试方式的创新,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一是变闭卷为开卷,允许学生查看资料。这需要教师预先对考试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把各考试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例如,在考核商贸条款的前几部分时,只出一个外贸案例,在看似简单的一道题中包含着几套内容,既要考核条款、俗语,也考核计算方法与国际惯例的掌握情况,不仅要求学生用英语写模拟合同,还要在计算相关数据后,一并填写附带的各类表格,极大程度地注重了知识的衔接,真正做到了环环相扣。二是借鉴国外的考试方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定学生阅读与该门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料,安排几个小组,并提出每一小组需要考核的内容,每人负责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小组讨论,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这样既让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章,又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成为新知识、新科技、新产业的诞生地和发源地,决定了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效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步开创高等学校创造性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 篇5
1 和风细雨的态度
对待学生的错误老师必须是非鲜明, 不能含糊、漠视、模棱两可。多数情况下老师是能把握好标准判断是非, 对与错, 但也有不少判断错误的时候。如:学生确实没有做错了, 老师硬说错了, 这往往是由于老师没有深入调查, 偏听偏信, 冤枉学生;有时, 表面上看学生是错误的, 但仔细分析又不一定是, 起码不完全是, 或主要不是学生的错误, 还可以说学生的错误中包含着合理、正确的成分。由此看来,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 包括错误的性质、程度、原因、造成的危害, 这些都是教育和处理的前提。是非鲜明是重要的, 但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态度要和蔼。我们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必须看到, 对学生发生的教育作用, 但会很有限或许只是短时受到了教育, 弄不好还会产生负作用。一般情况下, 学生犯了错误被老师发现后, 都会产生紧张、不安、内疚、恐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对老师严厉的批评, 学生虽然无话可说, 但往往心存不满, 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学生接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面对“0分”的激励
学生犯了错误, 经过仔细分析总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一些积极的因素进行鼓励鞭策, 有利于克服、淡化其消极因素,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记得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次测验。尽管我放假前再三强调和提出复习要求, 赵明同学仍然毫不在乎地交了白卷, 起初我很生气, 但想到他平时的表现, 即使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 他也未必在乎。试卷分析课上, 我在表扬了一些优秀、进步的同学之后, 说:“最后我还得夸夸得了0分的赵明同学。”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看着我, 赵明也用诧异的目光瞧了我一眼。我说:“虽然的了0分, 但从中我看到赵明同学诚实的品格, 他没有因为不会而去作弊, 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无论学习什么专业, 诚信都极为重要。这次之所以得0分, 一定有其它的原因, 或者是忘记复习了, 老师相信你, 下次如果认真复习, 一定回取得好成绩, ”在这堂试卷分析课上, 让我看到赵明从未有过的认真劲。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因为人人都会犯错误, 这个道理众所周知, 所以作为老师, 应该把学生犯错误看成是“正常的”、“情理之中的”。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把握教育时机, 挖掘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成长点, 使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我这次之所以采取以表扬代替批评的方式, 是因为分析了这类学生的特点, 他们很少获得表扬, 别看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反应“迟钝”, 但对表扬却十分“敏感”。因此, 作为教育者, 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用“放大镜”去搜索他们的优点, 一抓住就要“小题大做”。
3 触及心灵的诱导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对于职校中学生来说, “犯错误”是常有的事, 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可以自己妥善的解决, 有些人一错再错, 还有一些人消极放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有个人性格气质、学校、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负面影响等等。学生犯错误, 需要学生自己认识到错了, 并下决心改正, 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引发学生自省”是很好地运用了内外因变化的根据。教师的引发是调动学生自省的重要外部条件, 一旦学生能够进行自省, 说明内因被激发, 调动起来了。于是有了学生的转变, 也就有了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急风暴雨, 速战速决试的简单批评教育处理, 学生可能暂时收敛一些, 但并没有引起学生内心的变化, 问题也就没有真正解决, 所以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
在解决问题时, 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说他们自己想说, 而让他们说我想同的话, 这种不真实的谈话、交往怎么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怎么会触及心灵呢?其实, 仔细分析, 学生做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认定的“理由”, 在这个“理由”没有改变之前, 他不可能在行动上改变其做法, 即使改变, 也是在高压下的暂时的现象。教师的“强行命令”, 非但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反而使学生对付老师的办法, 长此以往, 甚至会导致学生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习惯。让犯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就是给了他思考的空间, 学生可以对所做事情重新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他们对最初的想法自己就动摇了。同时, 在学生说明的理由中, 也许有合理的地方。让学生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思考。耐心倾听,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循循善诱, 引发自省才能奏效。
4 平静宽容的等待
我们对犯错误的学生直接批评教育是常有的事, 也是无可非议。但必须看到学生认识错误和改进错误都会有个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因此, 要善于等待。如果老师不是直接批评, 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觉悟到自己错了, 其效果回更好, 当然, 这更需要等待, 以给学生“内因起作用”的时间。
摘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习惯, 并受着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和理念的支配,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正在进行的以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改革, 作为教育者首先应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大学语文教育观念的改革 篇6
一、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改革
大学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 高中的时候, 学生即便分科, 所学内容也相差无几, 但大学就不一样了。学生因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 所学内容和学科重点有很明显的差异。这时, 老师应从自己所教学科的实际出发, 决定这门课的上课方法及选用同类教材中的哪本教材更为合适, 千万不可不分重点的“一刀切”。换句话说, 也就是大学语文课应是多元的, 而不是单一的, 是有针对性的, 而不是笼统的教学。为适应大学各学院学生的学习要求, 我们将大学语文课的开法定位三种形式:
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文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会到各地、市、县、乡企事业单位从事基层党政管理干部工作,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会从事文秘、秘书以及文字处理的工作, 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有必要开设写作课, 主要讲基础写作及实用写作。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 培养学生做文秘、秘书以及文字处理工作的能力。
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有人说, 理科专业的学生, 学好自己理科的专业知识就好了, 完全没有必要学习语文。这种想法是极端片面的也是错误。作为一种学科语文, 它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并且, 这种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 是负载文化的, 它有鲜明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 它是人类交流活动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尽管语文并不是理科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目, 但却是理科学生受教过程中不能忽略的学习科目。当然, 对理科学生而言, 语文只要作为基础科目进行日常训练与欣赏即可, 不必像文科专业学生那样细致深入的了解。针对这类情况, 我们采用以文学欣赏课为主, 使用写作为辅的模式组织教学。一个人学会了欣赏, 他的人文素养才会提高, 而语文恰恰有这样的功能。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外语专业的学生必定有一定语言基础, 不管是针对外语还是中文。这样, 我们的老师只需针对语言和文学对他们进行训练。
二、培养学生的适应性, 使之能以不变应万变
2l世纪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世纪, 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 要便学生受益, 就得培养学生有很强的适应性。要适应变化了的形势, 适应变化了的社会, 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
很多实例告诉我们, 凡是写作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的毕业基本都会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 光有写作能力, 没有变通能力, 这个学生即便是跻身进了某个单位, 终有一天也会因为不能适应变化而被淘汰出局。社会需要一种复合型、实用型、开拓型、开放型的人才, 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不能靠死读书, 又不能不读书。而传统的观念,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 培养的只是一种唯书唯上, 照搬照套的计划经济型的人才。这种人才不适应人才流动, 不适应社会发展, 更不适应与国际接轨。就此情况说来, 大学语文教学适应社会、适应人才市场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为此, 我们强调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1、增强学生的阅读量, 提高学生
阅读技能。我们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生应尽可能多的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和经典著作, 各种书报、杂志、政治、历史读物及各种人物传记, 当然, 这种阅读不是不分好坏, 不做比较, 只要是书就读的。建议学生选读一些有为作家的代表作、中外一流的读物。当然, 所谓的阅读不是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就结束了的。读了以后要写卡片做笔记, 做积累, 尽可能做到开卷有益。真正做到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
2、要求学生勤练笔, 运用不同的手法写文
在人们的思维模式里, 理科的学习是靠练的, 文科的学习是靠背的。其实这个观点不一定成立。你想, 如果一个理科生不记得一个公式或者不理解这个公式的使用范围, 他再怎么练习, 一样达不到提高自己解题能力的效果。同样的, 文科的学生, 你背的东西总归是别人的东西, 作文的时候, 我们总不能将曾今背过的一篇文章默写下来算作自己的作品吧。既然仅仅靠背诵时行不通的, 那我们就强调多加练习。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 每周完成一篇练笔文。散文、小品、生活随笔、思想随笔、杂感、思想评论、新闻评论、通讯、报道、总结、调查报告、小说、诗歌什么体裁都可以。耳闻目睹的各种社会现象,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感受, 大学校园中五彩摈纷的生活, 个人心路历程感想情怀, 什么都可以写, 内容不限, 形式不拘。由得学生自由发挥, 给他们空间无拘束的表达。这种放任自由的练习方法, 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 同样能够释放学生的创作思维。而且, 长久的锻炼, 学生势必会练就自己的写作风格, 可谓益处多多。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行人性化教学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 仅有知识与能力是不够的, 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其中包含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由此我们可以意思到, 先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单方面的优秀不代表你就是一个优秀人才, 如果综合素质不够好, 这样的人, 一样不被社会接受。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教师, 除了教给学生知识、能力外, 还应教他们怎么做人。换一句话说, 即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除了教书外还要育人。2002年4月27日, 江泽民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大学的教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 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 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江泽民这一讲话对我们更新大学语文教育观念无疑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作为学生, 在他们具有初步判断意识能力的时候, 耳濡目染最多的是老师。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 教书育人、师德为先, 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善于育人。而作为老师, 语文老师在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 要比别的学科更具优势。大学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一些积极向上, 塑造优秀人文精神的作品给学生阅读, 用作品中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感化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 什么是真、什么是伪;让他们在讲解与阅读作品中得到熏陶, 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 塑造高尚的人格,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当然老师也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 起到引领作用。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奢望一个综合素质不高的老师能够调教出一批各方面发展都很优秀的学生,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各高校应该注重提高学校老师的综合素质, 健全自身的师资力量, 以培养21的优秀人才为己任。
参考文献
[1]陈遗勋:《关于更新大学语文教育观念的思考》, 广西民族学院。
开放是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核心 篇7
确立开放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可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发展性目标包括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教师在确立每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时,必须通过教学目标的开放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
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可以综合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涵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能力目标: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思想品德目标:通过搜集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从以上教学目标来看,开放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认知因素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也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学生的表达、组织、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创新开放的教学内容,让数学变得有趣且有益
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为教学所用。只有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才能真正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统计知识的实际运用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方法:(1)记录自己家本月电表的用电量;(2)从下个月开始采取各种节电措施,如在不用热水时将热水器的电源拔掉;(3)计算出节电后月份与此前月份比较用电量减少的数据,再计算按此标准自己家全年可能节省的用电量;(4)设定全班同学每个家庭按此标准节约用电,全年可节省的用电量。
这样来学习和运用统计知识可能缺乏常规应用题的严谨与规范,但它富有情趣,能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参与其中,综合性地锻炼了学生测量、统计、运算等实践能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书本知识和杜撰的无聊题目。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节约意识,使其感受到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其才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了他们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数学服务社会的思考。
实施开放的教学过程,让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过程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要综合运用网络开展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与结构。实施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组织形式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有自主性。以“设计新纸箱”为例,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设计方案中来,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设计,教师可对学生说:“在你们桌上放着几袋小方块,你可以利用小方块帮着设计,如果你觉得不必用小方块的,当然也可以。”这样,就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能让学生自主探索。于是课堂上呈现出忙碌的景象:有的学生用小方块搭、拼;有的拿着笔在纸上画示意图;还有的学生将24分解成三个整数相乘的形式在设计……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有探究性。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知识的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可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有合作性。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的开放,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学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能让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设计开放的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创新。
小学一、二年级实验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更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开发例题,巧妙设计开放性的习题,才能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开放性的习题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条件开放性练习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10以内加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10=()+(),9=()+(),8=()+()。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掌握了10、9、8的组成和10、9、8的加法算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问题开放性练习题。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使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在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开放性问题:果园里有桃树20棵,李树30棵,杏树25棵,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编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兴趣浓厚,会编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一名学生这样编:桃树与李树的和是杏树棵数的几倍?
思路开放性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学生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索多种解法。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8页第一题,教材提示按公鸡数和母鸡数相加,即8+4=12,做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可得出按白色鸡数目和彩色鸡数目相加,即9+3=12。这样的练习不但体现了思路的开放性,同时也是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贯穿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的价值观。
结论开放性练习题。有的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已知结构进行组合与重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萌芽时期,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势,所以他们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类习题,是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利时期。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知识的基础上,设计这样的练习题:请3个男同学和3个女同学到讲台前来,下面各小组同学讨论解决怎样对他们进行分类。通过本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
组织开放的实践活动,在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是开放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数学小报、数学乐园、数学日记等。
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如学习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收集某段时间交通车上的客流量,制成“客流量统计表”,或收集乡镇企业近年来产值和利润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制成的统计图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在每月一次的自办小报展评活动中,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自办小报中去。学生在摘抄、编排、设计中,将艺术美、数学美有机融为一体,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数学乐园是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做出答案,并把整理运算的过程记录下来的一种数学游艺活动。活动中,学生愉快地从报刊、电视及生活见闻中发现数学名人、数学谜语、数学趣解,巧妙地加进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的还配以插图、注解和说明,形式活泼有趣,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理想园地。
关于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的思考 篇8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组建的暑期支教队于2009年7月15日到达了支教的目的地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土门乡太安村, 开始了为期15天的针对地震重灾区———茂县太安村的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支教活动。
在支教的同时, 队员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研活动。在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 队员护送孩子们回家, 并进行了家访, 了解各个家庭的基本情况, 并做了“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问卷覆盖了太安村的白杨坪、太子庙、马桑林、赵安科、苏罗卫、草原坪、大火地七个组的前五个组, 队员和30多户家庭家长进行了深入谈话, 了解了当地的教育现状, 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提交了相关报告。
一、基本情况
茂县土门乡位于四川茂县东部, 东与东兴接壤, 西与富顺乡接壤, 南以鸡公岭山脊与绵竹安县分界, 北与北川为邻。全乡下辖6个行政村, 24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899户, 总人口4 152。其中羌族4 126人, 回族28人, 汉族37人。当地经济情况很不容乐观, 很多家庭的年收入极少, 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少量土地的产出, 或是打工所得。太安村有一个村小, 叫太安村小学, 村小只有一二年级, 还有一个马家小学, 这两所小学在地震中均受到了破坏。当地教学环境相当艰苦, 太安村村小只有两个老师, 这两个老师负责教学生的所有课程, 有的课程如英语, 虽然有课本, 但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 就没有进行教授。在山西省的对口援建下, 另外一所中心小学———土门乡中心校已翻新重建, 当地小学生已经于2009年9月1号搬进新校舍学习。
二、出现的问题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进行统计分析时曾提出著名的“二八法则”[1], 即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 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 该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在教育领域中,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一法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的教育资源基本上是沿着首都—省府—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农村, 不均匀地向下流动。这种流动方式强化了从上到下、从城市到乡村的等级差异[2]。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 中国的教育资源出现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不对称性。中国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3]。在民族地区, 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没有贯彻执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 没有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或者过分追求学生的升学率等表明数字, 而忽略了整个民族教育体系的建设, 忽略了民族教育与地区经济、生产发展的结合。此外, 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存在对民族教育发展不利的思想和观念, 他们处于“自然封闭”的状态, 安于现状的现象依然存在[4]。
在支教的同时, 队员们还进行了家访, 在家访调查中, 队员了解到大多家长的文化水平都普遍偏低, 有73.3%的家长没有完成小学教育, 有30%的家长甚至没有受到过任何教育。在调查过程中, 很多家长不识字, 通过队员口头的解释, 才能填调查问卷。有60%的家长表示在教育方面, 目前最关心的是教师的素质, 其次是学校的教学环境, 而一个学期20多元的学习费用并没有成为最关注的问题。只有很少数的家长称很了解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 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重要政策。而当队员问到“假如你的孩子成绩优秀, 而家里钱不够, 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 有80%的家长表示要借款贷款供小孩子读书, 有10%的家长表示要变卖东西供小孩子读书, 而有10%的家长则明确表示要让小孩子退学。很多家长对实践队员说, 自己就是再苦再累也要供小孩子读书, 自己就是吃了没读书的亏。可以看出, 大多数家长还是很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能在学业上有出息, 他们也不会由于家里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谈话中队员们发现, 很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是很了解。甚至有的家长在被问及小孩在读几年级的时候, 他们也不清楚。在学校举行的家长会中,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去参加, 有的甚至不知道学校有家长会的事情。
在学习方面, 家长缺乏对小孩的基本的监督, 基本是任由其自己发展。当小孩在学校行为表现不佳, 成绩下降时, 有40%的家长会训斥或者不管他们的小孩, 这也说明很多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有接近一半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几乎没有规划, 这也说明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上接294页) 和家长自身所受教育情况的限制, 当地的家庭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 家长与学校没有做到良好的沟通, 家长教育观念很淡薄, 家庭教育较为空乏; (2) 家长缺乏对小孩的指导和管制, 家长没有对小孩进行有效的指导, 基本是凭借学校的督促和小孩自身去发展; (3) 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有限, 对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不了解, 缺乏对教育方面的关注, 也没有接收到有效的宣传。
三、解决办法
当前中国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涉及整个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问题, 始终是制约中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障碍, 城乡地位的不平等, 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滞后地位, 在物质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从而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再加之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以“学而优则仕”和鄙视劳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的传统思想观念, 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也就导致了农村教育一直以来所遵循的“移民模式”, 将其功能定位于农村社会发展之外, 旨在为城市教育输送教育的“半成品”。要通过教育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无疑要求家长、教育工作者, 乃至全社会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 实现从“移民教育”模式向“乡土教育”模式的转变。乡土教育与其说是内容和方法, 不如说是一种理念, 是平等、公平的理念, 是对乡土文化权利的尊重, 对整个农村群体的尊重和关注。
要解决这些问题, 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教育观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强当地的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可以增加教育的鼓励政策, 使得村民从心里把小孩的教育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来; (2) 强化观念, 家长没认识到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的重要性, 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认为它是对子女教育上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把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3) 当地政府可以在全村树立由于受教育而改变人生轨迹的榜样, 以榜样的影响去深化村民对教育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郭建如.国家——社会视角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教育政治学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3) .
[2]邓红, 等.一个西部支教志愿者眼中的农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5) .
[3]黄远春.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学教育存在问题及管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9, (7) .
幼儿教育的新观念 篇9
当前隔代教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针对这种问题,部分人认为祖辈社会思想、传统观念、知识结构已经和当今的社会产生了较大的鸿沟,因此,对于幼儿的心理培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再者由于隔代祖辈对于幼儿的感情较为深厚,造了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溺爱、重养轻教、包办过多的现象,因此,研究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现状和对策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本文的论述,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点参考借鉴的材料。
一、《小猪变形记》故事概述
《小猪变形记》是一本优秀的儿童读物,非常适合幼儿和家长一起阅读,《小猪变形记》不仅是一本幽默的读物,同时也通过小故事讲出了生活的哲理,而且里面有大量的比如幽默的,温情的对话可以和孩子互动。《小猪变形记》向我们讲述一只小猪百无聊赖,就想体验别的动物的生活。它精力充沛,满脑子奇异的想象,用各种办法模仿长颈鹿、斑马、袋鼠、鹦鹉等动物。遗憾的是,这些创举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受另一头猪的启发,找到了真正属于猪的乐趣。他利用一种奇妙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只猪“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思想历程。《小猪变形记》能让孩子感受图画书丰富绚丽的想象,在幽默和轻松的情节之中,给我们做自己最幸福的启示。《小猪变形记》这一故事有两个值得挖掘的地方,一是用反复的手法多次描述了小猪对其他动物的模仿装扮。这种反复的情节设置最能切合幼儿的思维,而小猪对一个个依次出现的动物进行的模仿更使得故事尤其生动趣味,紧紧地吸引着幼儿。二是在故事的最后,小猪对“做自己最快乐”的发现,即对自我的认识与肯定。
二、《小猪变形记》故事对于幼儿隔代教育的启发
《小猪变形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自我个性发展,并尊重幼儿的活泼天性,家长在培养幼儿的时候,要充分给予幼儿自由的环境,避免过早的走入到竞争的社会氛围中。当前我国隔代教养中的祖辈家长都是在竞争较为激烈的环境中走过来,因此其教育观念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竞争性,对于幼儿的教育观念也和社会有很大的差距,从而造成了幼儿天性的丧失,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隔代教养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何发挥祖辈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优势,消除不利的影响因素,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三、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
本文选择了某城市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幼儿家庭状况的了解,选择了320位幼儿祖辈家长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并回收了276份调查问卷,去除了无效的问卷,最终得到了248份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7.5%,最后将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现状。
2、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结合少量的开放式问题来了解目前隔代教养祖辈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问卷具有良好的可参考性。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将问卷分发给幼儿园带班教师,并将注意事项以及填写要求告诉教师,由教师发放并让家长带回家填写,于次日收回。调查数据采用SPSS16.0多元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四、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现状
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显示,隔代教养中祖辈的幼儿教育观念带有显著地时代性,和当前的父辈家长幼儿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下面详细分析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现状:
1、祖辈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着包容溺爱的思维方式
祖辈家长对于幼儿的疼爱更显著于父辈家长,充分补充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但是在幼儿教育中,祖辈家长存在着溺爱的现象,增强了幼儿对于家庭的依赖性,造成和其他幼儿的相处困难,同时对于幼儿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祖辈家长存在着包办的行为,削弱了幼儿的独立性,长此以往养成了幼儿懒惰、依赖的不良行为。此外祖辈家长的过度疼爱容易造成幼儿的双重人格,严重影响了其健康的成长。
2、祖辈家长在教育中过度的干涉幼儿的行为
祖辈家长受到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对于幼儿的教育业采用较为严格的方式,从而造成了幼儿思想的僵硬,祖辈家长往往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化,幼儿不能发挥自己的性格特点,从而造成了幼儿缺乏超前意识,甚至和社会的思想造成了脱节。例如在《小猪变形记》中,小猪在追求了别人角色的过程中,认识到自我的重要性,并决定做快乐的自我,但是部分祖辈家长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在幼儿教育中总是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模仿的标本,从而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发展。
3、祖辈家长在教育中忽视了幼儿心理教育
部分祖辈家长在教养幼儿时,往往只是注重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教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淡薄,甚至对于幼儿的心理没有了解,尤其是忽视了幼儿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造成幼儿心理的不健康发展。例如在幼儿犯错误的时候,祖辈家长往往过度包容,或者采用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是并没与让幼儿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也没有响应的心理疏导,从而使幼儿难以分辨对错行为。同时祖辈家长教养的幼儿由于缺乏和家长的互动,容易造成交流的障碍,有的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祖辈家长言谈举止的影响,容易失去天真活泼的本性,导致幼儿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产生老龄化。
4、祖辈家长在教育中更多的融入传统美德教育
祖辈家长教养对幼儿教育业存在积极的一面,部分祖辈家长收到中国传统美德思想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更多的融入美德教育,从而使幼儿更懂礼貌,例如有些祖辈家长经常为孩子诵读中国古典文学《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育儿教材,从而使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收到良好的美德教育,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祖辈家长拥有更多的生活经历,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培养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五、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教育幼儿的对策
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会对幼儿以后性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当前是一个个性化的社会,因此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参考别人幼儿的标准,要培养幼儿形成独立的品格和个性,就像《小猪变形记》中的小猪一样,不要刻意去追求的形象,要努力的做快乐的自己,这是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应当调节其教育观念的关键。
1、转变教育方式,理智教养
通过调查显示,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存在着严重的溺爱和过度宽容现象,因此祖辈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这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并为幼儿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采用包办的形式,培养幼儿逆境能力,这是矫正隔代教养中祖辈观念缺陷的有效措施。
2、努力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满足幼儿对于新时代知识的需求,因此祖辈家长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把实践经验和理论结合在一起,正确的引导幼儿的思维方式。同时要切记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并尊重幼儿提出的好奇性问题,例如在《小猪变形记》的陪读中,要充分扩展幼儿的思维,还可以帮助其想象其他的动物,避免态度粗暴的训斥幼儿不切实际的想法。此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3、重视幼儿的心理教育
幼儿期是其性格和心理塑造的初级阶段,良好的心理教育对幼儿以后的生活、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祖辈要重视其性格培养,帮助其树立坚强的心理素质,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让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此外要祖辈家长要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4、在幼儿教育中适度融合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其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品德。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利的一面要摒弃,尤其是在幼儿玩耍的时候,不要把游戏看做是不务正业,也不要去阻挠其玩耍,影响其想象力和个性的培养。同时祖辈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更多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通过游戏培养起亲近自然的天性。
5、民主平等的心态和幼儿交流
祖辈家长应当放低姿态和幼儿进行交流,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不能用成人的观念去束缚幼儿的行为,尤其是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意愿,可以采用平等协商的方法来和幼儿进行交流,要幼儿明白事情的对错,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方式,也避免幼儿自我性格的膨胀。
六、总结
总而言之,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现代年轻人的观念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对于幼儿培养起天性和个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采取良好的对策来应对不良影响,通过科学的教养方式,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因此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化学教育观念的几个转变 篇10
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时候, 都感觉化学内容是陈旧的。学生虽然在学校学到了许多化学知识, 但是当步入社会后还是很难适应科技发达的现状, 他们对此感到无能为力。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是不断更新的, 能和社会发展接轨。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教学的内容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这也是我国化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过去的教育观念是教材的编排要有逻辑性, 不会过多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所以, 教材的内容是繁多的, 只重视教给学生知识, 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现在的教材内容除了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 还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1.教材现代化。在教材编排中把近年来化学方面的科技成果吸收到教材中。
2.教材理论化。教材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理论,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教材结构化。教材要结构化, 要让学生对教材有整体的认识, 在脑海中有了基本的知识框架, 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4.教材多样化。教材除了要有学生必须要学的内容外, 还要有各种选修的内容,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5.教材趣味化。教材不应该是单一的, 要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增加一些名人故事和化学小实验等等。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6.教材要有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做到举一反三、随机应变。
二、教师观的转变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教好课,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论, 要不断教研, 不断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另外, 教师还要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 经常和学生沟通, 发现他们的心理奥秘, 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在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未来的教育靠的是教师。所以, 新时代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不断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不断创新, 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掌握渊博的知识。化学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还应该会运用现代化仪器来教学。此外, 教师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从能力、知识、个性、道德、审美等各方面去提高自己, 使自己成为全能型和创新型的教师。要想让学生具有的优秀品质, 教师要先具备这些品质。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三、知识观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实, 我们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在新时代, 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 还应该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能力。我们通过化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各个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化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不仅要让学生学好书面知识, 还要联系生活实际,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3.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尤其是化学这门学科, 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要自己动手、观察、探究、制作等, 通过眼、手、脑的合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观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一味地接受, 是教师的一言堂, 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 基本上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 缺乏师生交流。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曾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教师自己讲课, 学生只是听课;第二种是学生和教师双向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第三种是多向交流, 教师和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回答问题;第四种是综合交流, 学生和教师互动、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 并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教学不应再是单一的传递信息, 而应该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地快乐地获取知识。
此外,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教师的尊严和课堂纪律, 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课堂是严肃的, 没有生气和活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很是压抑, 不能畅所欲言。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因此,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环境, 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获取知识,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在其他国家, 教师讲课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 剩下的时间都是学生在合作交流, 共同探讨。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引导, 而不是主导。上课的时候, 学生不只是抄写笔记、听教师讲课, 而主要是在思考、讨论、质疑。这种课堂是轻松愉快的。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课堂观。
五、评价观的转变
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考试、补课等紧张的学习。家长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好学生。但是, 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我们不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评价。过去, 我们对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 对学生的能力并不重视, 考察学生优秀与否, 也是通过考试来进行。这样, 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 教师为了考试而满堂灌, 学生的课下作业繁多, 没有休息的时间, 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 没有了兴趣和对生活趣味的追求。因此, 我们以成绩来论学生的优秀与否, 并不符合科学的教育理念, 对教育产生了制约和干扰。
教育的评价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的评价手段, 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评价手段, 都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 适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在评价中, 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评价, 也可以适当地让学生互评, 让学生自评, 运用多方位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推荐阅读:
幼儿教育新观念06-17
“多元评价”──幼儿科学教育评价新观念06-06
幼儿家庭教育观念10-27
数学教育的新观念10-23
幼儿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心得07-31
信息与教育观念的转变05-26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11-03
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09-10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10-25
现代职业教育新观念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