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尿道电灼(共7篇)
腺性膀胱炎尿道电灼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腺性膀胱炎治疗的整体效果。方法 腺性膀胱炎患者20例, 进行综合性分析, 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的治疗方法, 并进行随访, 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在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手术之后, 随访636个月, 其中, 有17例症状消失, 有效率为85%, 2例症状减轻, 1例在膀胱腔内化疗期间出现有复发现象。结论 通过使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综合解决腺性膀胱炎的不良反应, 增强治愈效果, 尤其是通过采用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的方式, 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尿道,腺性膀胱炎,临床观察
在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的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 会对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和痛苦, 并且还会伴随有继发性出血、膀胱填塞、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1,2], 只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3年12月期间的腺性膀胱炎患者20例, 进行综合性分析,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4年3月期间的腺性膀胱炎患者20例, 其中, 男4例, 女16例, 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53.6岁, 病程在1.5个月~2年。在20例患者中, 有11例为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12例镜下血尿或间歇性肉眼血尿, 前列腺增生1例, 膀胱颈梗阻2例, 女性尿道外口狭窄1例, 行尿培养2例有细菌生长。膀胱镜检查病变主要位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及后尿道, 呈半球形或山丘样透明滤泡以及乳白色绒毛样滤泡, 均经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1.2 方法
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的治疗方法, 并进行随访, 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治疗范围选择中, 主要包括在周围2 cm的正常黏膜状态, 深达浅肌层, 先采用环状电极电切, 然后用滚动电极反复电凝, 修平凹凸不平创面。对输尿管口周围病变, 尽量勿损伤输尿管开口, 电切深度达黏膜下层, 避免术后发生输尿管口狭窄或术后反流。术后留置三腔导尿管5 d, 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术后1周开始用吡柔比星或羟基喜树碱等膀胱腔内灌注, 开始1次/周, 8次后改为1次/月, 共16次, 术后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做好膀胱的冲洗护理。在整个冲洗过程中, 如果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温度影响, 就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困扰。要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 就要形成正确的预见性护理, 30~35℃膀胱冲洗液应用于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冲洗的患者, 能有效抑制膀胱痉挛的发生, 同时使其程度明显减轻[3]。同时, 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 冲洗液与引流液速度要一致等, 能有效防止膀胱痉挛的发生。
2 结果
20例患者在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手术之后, 随访6~36个月, 其中, 有17例症状消失, 有效率为85%, 2例症状减轻, 1例在膀胱腔内化疗期间出现有复发现象。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一般情况下与结石、梗阻以及神经源性膀胱等原发病有关, 在物理学因素中, 尿液中相应的化学成分, 可以有一些刺激性等, 这些都是造成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原因, 从目前的相关治疗措施来看,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增生与化生同时存在的病变, 慢性刺激是膀胱炎基底细胞增生, 从而形成不同症状的表现。从本研究的整体效果来看, 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 能形成综合性的结果, 具有一定的疗效。在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术过程中, 患者由于对这项手术综合了解的程度不够, 就会存在一定的恐惧、焦虑等心理, 尤其更多的是老年人, 在手术中的耐受能力减弱, 就会有更多的思想包袱。要形成心理疏导的综合方式, 及时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 多和患者进行整体沟通, 提高患者对经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术的认识, 加强心理安慰等, 并对整个手术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整体评价, 让患者身心放松, 做好深呼吸等各项运动[4]。
综上所述, 通过使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综合解决腺性膀胱炎的不良反应, 增强治愈效果, 尤其是通过采用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的方式, 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曾棉林, 刘诗君.42例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诊疗体会.吉林医学, 2011, 32 (8) :1526-1527.
[2]问晓东, 邵晋凯, 王军卿.腺性膀胱炎的诊治体会.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20 (1) :16-18.
[3]李强, 武儒波, 艾力江, 等.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加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 (附49例报告) .新疆医学, 2010 (10) :93-94.
[4]王德胜.经尿道汽化电切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 (附26例报告) .淮海医药, 2011, 29 (4) :320-321.
腺性膀胱炎尿道电灼 篇2
关键词:经尿道电汽化,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上皮增生病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病理的发展, 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某些原发疾病有关, 如膀胱慢性炎症、结石、化学刺激等。临床表现主要是: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 亦有体检偶然发现者。膀胱镜活检及病理检查可以确诊。治疗方法以经尿道电汽化术及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为主。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确诊为腺性膀胱炎并经尿道电汽化术42例, 现将诊治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中, 男性18例, 女性24例, 年龄24~75岁, 平均49.5岁。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或伴有下腹部不适等症状为主, 其中无自觉症状通过体检发现不正常者3例, 大多数患者反复查尿常规及尿培养, 其中尿白细胞超过正常31例。尿培养24例, 其中有不同细菌生长7例, 无细菌生长17例。因反复膀胱慢性炎症长期反复治疗32例, 初起超声及膀胱镜检发现者10例。所有患者均膀胱镜下发现异常, 并取病理检查证实, 其中呈乳头状水肿结构9例, 绒毛样增生12例, 滤泡样水肿21例。病变位于三角区17例, 膀胱镜口13例, 侧壁6例, 多部位6例。
1.2 治疗方法
首先治疗原发病, 采用抗感染、碎石及妇科治疗, 然后均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汽化术。腰麻下截石位, 采用德国产storz汽化电切镜置入膀胱, 接灌注液、电源、光源和电视系统, 仔细观察确定病变区域范围, 对病变隆起较明显者先用普通电极电切, 再使用汽化电极进行电汽化。病变隆起不明显者仅行电汽化术, 至病变区黏膜消失, 深部组织发白或焦黄色为度, 检查无遗漏病变用Eillk冲洗器冲洗膀胱, 拔出电切镜置入气囊尿管, 导尿管2~3d拔除。术后常规给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 吡柔比星20mg+5%葡萄糖30mL, 每周1次, 4次为1个疗程。
2 结果
本组术后均无明显血尿, 术后有轻度尿频、尿痛等症状, 5~20d后症状消失, 经随访, 尿频症状完全消失, 尿常规正常, 膀胱镜检查提示膀胱黏膜正常, 无肉眼血尿, 无复发, 满意度65.3%;尿频症状基本消失, 尿检有间断镜下血尿, 膀胱镜检查无明显病变复发, 基本满意度20.7%, 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膀胱镜检查有复发, 无效果约14%。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膀胱黏膜病变, 多数学者认为它来源于胚胎残余腺组织的发展和移行上皮的腺性化生, 膀胱感染, 结石, 梗阻性病变或其他一些中毒因素的慢性刺激为其诱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但经过我们的统计观察, 女性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多与反复的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泌尿系结石等因素有关。众所周知, 女性尿道短而平, 且比邻阴道、会阴、肛门, 性生活、经期分泌物、饮食卫生习惯等因素均可诱发女性泌尿系感染, 而尿道外口肉阜、处女膜伞融合狭窄、尿道外口与阴道口间距过短等梗阻因素存在、泌尿系结石、炎性狭窄、OAB等也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及加重反复泌尿系感染。Walther[1]等认为反复感染可诱发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虽然是一种良性病变, 但有恶变倾向。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泌尿系上皮肿瘤的癌前病变[2], 并有0.1%~1.9%癌变概率[3]。所以,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应引起临床重视, 及时治疗, 严密随访。定期行膀胱镜检查, 对可疑组织进行活检。常累及膀胱颈部和三角区, 亦可侵及全膀胱黏膜, 当侵及输尿管开口时可引起肾积水, 并发感染时可出现严重的膀胱炎、肾盂肾炎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并发肾积水的腺性膀胱炎, 首先进一步检查肾积水的病因是否为单纯的腺性膀胱炎。膀胱镜下常以乳头样水肿结构实性绒毛样增生, 囊泡样病灶形式表现易与膀胱肿瘤混淆。因此, 应于膀胱镜检同时常规行活组织检查。本组病例均于术前经病理确诊, 因其好发于膀胱颈部和三角区, 多有尿路刺激症状, 在解除感染、结石、膀胱颈部梗阻以及作用于膀胱的化学物质刺激后症状可以改善。但有明显增生性病理改变者, 症状仍将持续或反复出现。目前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多以经尿道电切、电灼、膀胱灌注等为治疗手段。首先针对病因治疗, 控制感染、解除梗阻因素后再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汽化术。由于腺性膀胱炎的病理改变仅限于黏膜层、所以, 电汽化的深度达到黏膜下即可, 过深易损伤肌层。这样既避免了电切过深导致膀胱穿孔的危险, 又保证了由于电切过深肌层创面裸露遭受尿液刺激而引起膀胱逼尿肌不稳定, 从而导致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诸多不适症状, 在对突起病变作电切时, 应与膀胱肿瘤的电切深度及范围相同, 可减少复发机会, 因在手术操作时还不能判断出为膀胱癌还是腺性膀胱炎, 尽可能避免切穿膀胱。在电切膀胱侧壁肿物时一定特别谨慎, 膀胱充盈适量, 避免过度充盈, 切割深度要浅, 切割时要掌握好时机, 防止切割电极带有高频电流穿入膀胱外组织引起闭孔神经反射。对可疑部位但没有明显突起以电灼为主[4]。
目前对腺性膀胱炎术后是否常规施行腔内药物灌注尚有争议。鉴于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有一定的关系, 有作者认为腺性膀胱炎存在潜在的癌前病变。因此, 膀胱腔内灌注化疗为我院常规治疗方法。根据本组临床症状观察, 膀胱腔内灌注化疗不但对膀胱癌性病变起到预防治疗作用, 同时又能有效地缓解此类患者下腹、会阴部坠胀不适的临床症状。我院亦有腺性膀胱炎患者电汽化术后并发会阴耻骨联合部疼痛, 服用止痛、安眠药无效, 经膀胱腔内灌注吡柔比星一个疗程后, 临床症状显著减轻, 甚至痊愈。但女性尿频, 除其疾病因素的存在外, 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情绪变化、饮食卫生习惯与周边环境影响、传统的观念与偏见误解等诸多因素有关, 因此, 女性尿频患者除病因治疗外, 心理疗法与体能训练亦是巩固疗效、减轻症状、预防复发的重要方法。
腺性膀胱炎并发症较多, 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 尿道狭窄、结石、肿瘤、膀胱出口梗阻等既是并发症又是相关病因, 应根据腺性膀胱炎大小、范围、并发症及所在单位的条件选择腔内手术或开放手术, 目前资料提示经尿道电汽化术及膀胱内药物灌注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志根, 史时芳, 沈志坚, 等.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 (附150例报告) [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9, 20 (2) :230-231.
[2]Lancelin F, Anidjar M, Villette J M, et a1.Telomerase activity as apotential marker in preneoplastic bladder lesions[J].BJU Int, 2000, 85 (4) :526-531.
[3]Nikolaev A Y, Li M, Puskas N, et a1.Pare:a eytoplasmie anchor forp53[J].Cell, 2003, 112 (1) :29-40.
腺性膀胱炎尿道电灼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 女21例, 男2例, 年龄31~59岁, 病程9个月~9年, 均行膀胱镜检和病理学检查, 证实为腺性膀胱炎, 23例均有尿频、尿急、尿痛, 且均为间歇性肉眼血尿, 1例持续性镜下血尿, 3例有耻骨区疼痛, 2例合并宫颈糜烂。膀胱镜检:病变位于膀胱三角区15例, 膀胱底部2例, 膀胱侧壁6例, 未发现波及后尿道。表现类型:乳突状6例, 滤泡状15例, 片状增生2例, 所有病变均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腺性膀胱炎。
1.2 方法
本组23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腔麻醉下经尿道电切术, 其中2例合并宫颈糜烂者先经妇科治疗后手术, 电切镜为德国wolf公司生产, 输出功率:电切140W;电凝80W。切除深度一般在黏膜及黏膜下层, 3例乳突状切至浅肌层, 术后保留尿管2~7d, 应用3~5d抗生素, 术后均行吡柔比星30mg膀胱灌注8次。术后同时服用α1受体阻滞剂治疗尿道内括约肌痉挛。
2结果
本组23例术后经过顺利, 原有血尿、膀胱刺激症状、下腹部不适或耻骨区不适者症状均消失, 23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0个月~2年;随访率100%, 术后每3个月或6个月行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
3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腺性增生病变, 其病因不明, 多数学者认为与膀胱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有关。正常人的膀胱黏膜由移行上皮构成, 但在各种理化因素炎症、梗阻慢性刺激下, 局部黏膜组织演变成腺上皮, 从而导致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在中青年女性人群中好发, 常被误诊为尿道综合征。据最新研究表明,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期病变, 若不及时处理, 约4%的患者几年后演变为膀胱癌[1]。
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 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膀胱镜检和病理学检查。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肿瘤关系密切, 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的上皮细胞巢和囊肿是癌前病变, 最常见的是发展为膀胱腺癌, 因此, 对本病患者应严密随访, 定期行膀胱镜检, 如出现瘤样增生, 应高度怀疑恶变, 亦有学者将腺性膀胱炎当早期膀胱癌对待, 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研究发现, 术后同时服用α1受体阻滞剂, 减轻尿道内括约肌痉挛, 对改善病人的自觉症状是很有必要的。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有多种方法, 经尿道电切术操作简单, 容易掌握, 但术中应掌握好切除深度, 否则可造成膀胱穿孔、尿外溢等严重并发症[2]。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对23例腺性膀胱炎采取汽化电切的手术方式, 再用吡柔比星30mg灌注8次。结果:23例腺性膀胱炎均治愈。结论:经尿道电切治疗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经尿道电切术,腺性膀胱炎
参考文献
[1]李建.经尿道激发烧灼术治疗腺性膀胱炎11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0, 15 (8) :379.
腺性膀胱炎尿道电灼 篇4
关键词:膀胱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尿道融合症
2007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尿道外口整形术治疗腺性膀胱炎合并尿道融合症70例, 效果确切,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尿道外口整形术治疗腺性膀胱炎合并尿道融合症70例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已婚或有性交史;年龄22~65岁, 平均43.5岁, 病程3个月~7年, 主要症状均有尿频、尿急、尿不尽感, 经抗生素治疗后可有短暂好转, 但反复发作。其中伴下腹及会阴部不适感36例;排尿困难9例;肉眼血尿5例;镜下血尿42例;另外, 性交后及月经期症状加重15例。70例均行B超、膀胱镜检查。B超检查:19例膀胱黏膜呈局限性增厚, 结节状向膀胱腔内隆起, 结节基底宽大, 表面光滑, 内部回声细密均匀;4例病变呈息肉状或乳头状隆起, 凸向膀胱腔内, 肿块基底窄小, 边界清晰, 回声增强;其余均无异常所见。膀胱镜检:乳头状瘤型16例;滤泡样水肿型14例;慢性炎症型35例;局部检查:尿道口与阴道口间距均在0~5mm, 阴道指检见尿道口被推入阴道。其中包括处女膜伞型19例, 处女膜活瓣型23例。5例合并尿道口炎性肉阜, 7例合并尿道外口狭窄。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联合手术治疗, 即经尿道电切术+尿道外口整形术。患者腰麻后取截石位, 先予环状电极电切膀胱黏膜病变组织, 电切输出功率160W, 电凝输出功率80W, 并用5%甘露醇作为灌洗液。电切范围为所有病变组织及周围1.0cm正常黏膜, 深度达黏膜下层。再行尿道外口整形, 在尿道口与阴道之间作长2~3cm弧型切口, 并沿尿道下缘切开, 沿切口作阴道黏膜下潜行分离, 深约1.5cm, 分离时注意勿过深, 以免损伤尿道, 将尿道远端下方1/2从阴道壁游离后, 尿道即向前移位, 用3-0可吸收线作切口纵行全层间断缝合, 使尿道口与阴道口间距>1.5cm, 压迫阴道试验, 以尿道口不被卷入阴道为宜。合并尿道口肉阜的予一并切除。合并尿道口狭窄的, 予行尿道外口下缘楔形切口, 扩大尿道外口。术后常规留置F22双腔导尿管7d, 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每3个月膀胱镜复查, 1年后改为每半年复查1次。
2 结果
70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5~48个月。其中61例临床症状消失, 复查膀胱镜无复发, 治愈率87%。9例术后症状缓解不彻底, 或有反复。其中4例术后尿道外口狭窄, 予行尿道扩张后症状缓解。3例术后1~2年出现排尿费力, 夜尿增多, 复查膀胱镜示膀胱颈增生, 予行膀胱颈增生汽化电切, 术后症状缓解。2例复发, 再次行经尿道电切术, 症状缓解。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膀胱移行上皮化生和 (或) 增殖性病变, 由Von limbeck于1887年首次描述。目前对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移行上皮在慢性刺激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化生的结果。经过了从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单纯增生→Brunu芽→Brunu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的慢性渐变过程 [1]。膀胱的慢性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与腺性膀胱炎密切相关。临床上腺性膀胱炎好发于女性, 与女性下尿路感染的高发病率相一致。
我院采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尿道外口整形术治疗腺性膀胱炎合并尿道融合症, 治愈率达到87%。我们的体会是: (1) 腺性膀胱炎病因复杂, 病理改变多样, 单一治疗方案效果较差, 应将病因治疗放在首位。对于有反复发作的下尿路刺激症状及尿路感染的女性患者, 常规作尿道外口及膀胱镜检查。如发现阴道前庭距离<0.5cm, 尿道外口与处女膜融合呈伞状凹陷, 阴道指检见尿道口被推入阴道。尿道融合症诊断明确, 常规行联合手术 (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尿道外口整形术) 。闵立贵等[2]报道的单纯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复发率为32%, 本研究采用联合手术, 复发率仅为3%。 (2) 在行尿道外口整形术时, 需切除处女膜伞, 消除尿道外口袋装凹陷, 使尿道后唇平坦。阴道前庭的间距应延长至1.5~2.0cm, 以纠正尿道外口与处女膜的解剖异常。 (3) 术后常规留置尿管一周, 运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适量饮水, 保持排便通畅。对于术后仍有尿路刺激症状的患者, 加用托特罗定、山莨菪碱、艾司唑仑等改善症状。术后3个月常规行膀胱镜复查, 如发现尿道狭窄, 则行尿道扩张术。 (4) 该术式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同时, 去除了诱发因素, 符合腺性膀胱炎的病因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 且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 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那彦群, 郭震华.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10.
腺性膀胱炎尿道电灼 篇5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羟基喜树碱,治疗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黏膜增生性病变,具有特殊的病理发展过程和临床发病特点。近年来,由于膀胱镜检查的普及和病理医生对腺性膀胱炎的认识,发病率呈增多趋势。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对病理证实的25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后加用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25~71岁,平均43岁,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者15例,血尿8例(其中肉眼血尿5例,镜下血尿3例),排尿困难者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不适、隐痛8例,合并前列腺增生者3例。膀胱镜检查病变位于三角区18例,膀胱颈部及后尿道4例,波及输尿管口周围的3例。临床类型:滤泡样水肿型16例,乳头状型5例,慢性炎症型4例。所有病例均行膀胱镜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腺性膀胱炎。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电切病变区域,范围超过病变周边2 cm,深度一般控制在浅肌层,切除时功率控制在120 W,电凝功率60 W,对合并前列腺增生者一并行前列腺电汽化切除,术后留置尿管3~5 d,多数不需膀胱冲洗,部分病人膀胱冲洗1、2 d。全部病例术后1周开始行羟基喜树碱20 mg,加生理盐水50 m L,溶解后经尿管注入,每周1次,8次为1疗程,以后每月1次,至术后2年。
1.3 疗效判断
膀胱镜检查、活检、尿常规检查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为疗效判断标准。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正常、膀胱镜复查及活检无异常者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偶有镜下血尿、膀胱镜复查可见膀胱三角区或颈部黏膜有轻度充血、少许滤泡,病理活检正常者为好转;症状为明显改善或改善后症状复发、膀胱镜复查可见异常黏膜,活检报告腺性膀胱炎为无效[1]。
2 结果
本组25例患者均获6~38个月随访。20例治愈,好转4例,无效1例,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复发,再行电切治疗后痊愈,其他治愈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膀胱的慢性炎症、梗阻、结石、神经元性膀胱等慢性刺激引起膀胱黏膜增生性病变。但目前尚无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据,有学者认为:膀胱上皮受慢性刺激后,使基底细胞成灶性增生,形成细胞巢,并向固有层生长,称为Brunn细胞巢,进而巢中心部退化而形成囊腔,为囊性膀胱炎,最后腔内柱状上皮形成,即为腺性膀胱炎。
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有恶变倾向,被认为是癌前病变[2]。所以它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献报道[3,4],端粒酶活性可望成为膀胱癌前病变的潜在标记物,且膀胱癌和腺性膀胱炎有相似的端粒酶活性,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腺癌的癌前病变。随着腔镜技术的普及和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本病呈现增多趋势。
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及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颈下血尿,对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者应考虑腺性膀胱炎的存在,应及时行膀胱镜检查及活检。
腺性膀胱炎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手段,经尿道电灼、电切、电汽化切除是主要的手术方法,均有一定效果[5]。本组25例亦取得满意疗效。此法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易掌握,复发率低,疗效确切。由于腺性膀胱炎一般位于固有层,切除深度应达浅肌层,切除范围要广,达病灶周围2 cm,术中操作应注意:仔细观察病变部位、类型、范围及输尿管口,以确定电切范围;电切应贴紧病变区,不宜过深或过浅,主要是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达浅肌层;对病变区域电切要彻底、均匀,动作应平衡;电切功率要适当,过低会影响效果,本组使用功率为120 W;电切时应避免膀胱过度充盈,以防切除过深引起膀胱穿孔;切除输尿管周围组织时最好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以防术后输尿管口狭窄。
然而,由于电切有时顾及膀胱穿孔、尿漏等并发症,病灶电切及其周围2 cm范围完全达浅肌层这个深度难以控制,尤其是电切操作不熟练者更难把握尺度,加之腺性膀胱炎具有多中心性特点,对于黏膜无明显改变型电切,难以切除潜在病灶,所以单纯依靠电切难以切除病灶,致使术后复发率增加,另外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病变,为此,术后联合羟喜树碱膀胱灌注是预防术后复发与恶变的重要措施之一,既能弥补单纯电切不足又最大限度减少腺性膀胱炎的复发。但应同时去除伴随因素,如前列腺增生、膀胱颈部纤维硬化等,对提高疗效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黄树声,李伟冬,黄桂晓,等.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酶素治疗腺性膀胱炎[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7[22]:528.[1]HUANG SS,LI WD,HUANG GX,et al.Transurethral resectioncombining with intravesical mitomycin for the treatment of cystitis glandularis[J].Journal of Clinical Urology,2007,7[22]:528.Chi-nese
[2]LU QL,LAIDO M.Expression of bcl-2in bladder neoplasma is cell lineage associated and p53-independent event[J].Mol Pathot,1997,50:28-33.
[3]LANCELIN F,ANIDIJAR M,VILLETTE JM,et al.Telomerase activity as a potential marker in preneoplastic bladder lesion[J].BJU Int,2000,15:526-531.
[4]JACOBS LB,BROOKS JD,EPSTEIN JJ.Differentiation of colonic metaplasin from adenocarc of urinary bladder[J].Hum Pathol,1997,128:1152-1157.
腺性膀胱炎尿道电灼 篇6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经尿道汽化电切术,临床疗效
腺性膀胱炎 (CG) 为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由于各种原因转化为腺上皮的转化性病变。其临床症状大多为尿急、尿频、排尿困难、尿痛等, 或是镜下或肉眼血尿, 若伴发肾积水, 患者可表现有腰胀、腰酸等症状。CG的确诊主要依靠膀胱镜检加活检, 要想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应首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我科采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加膀胱化疗药物灌注综合治疗腺性膀胱炎,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60例, 年龄22~76 (平均44) 岁;病程2个月~5年,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 其中18例伴发镜下血尿, 部分患者伴有排尿困难、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和耻骨上不适感。术前尿常规正常15例, 尿中白细胞>3个/高倍45例, 所有患者均经膀胱镜检查并由病理诊断证实, 病理检查显示:腺性膀胱炎伴上皮鳞状化生50例, 囊腺性膀胱炎10例。
1.2 方法
1.2.1 分组设计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采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加膀胱化疗药物灌注综合治疗, 对照组为单纯经尿道电切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变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电切、电灼术, 术中完全切除病变组织, 深达黏膜下层, 切除范围超过病变部位2cm, 对于有膀胱颈后唇抬高的患者行膀胱颈后唇电切术, 术毕安放三腔气囊尿管, 如有出血则给予24h膀胱持续冲洗, 并持续导尿3~5d, 在术后连续给予5~7d抗生素, 术后1w开始用丝裂霉素30mg加生理盐水50ml或吡柔比星30mg加5%葡萄糖50ml行膀胱灌注, 并保留1~2h, 1次/w, 连续8次。之后1次/月, 共8次。并分别于术后3、6个月及1年行膀胱镜检查。
1.2.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膀胱镜检查膀胱黏膜光滑完整, 病变消失;有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偶有血尿或膀胱刺激症状, 膀胱镜检查膀胱黏膜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复发:症状无改善, 膀胱镜检查见有新病灶出现, 病检结果为腺性膀胱炎。临床控制率为治愈+有效。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12~24个月, 随访率100%。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为100%, 对照组为86.7%, 两组临床控制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CG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梗阻、结石、感染等慢性膀胱刺激有关[1]。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确诊主要依据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目前该病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CG的病理变化为基底细胞性生长, 向固有层生长形成Brunn巢, 其内出现裂隙或形成分枝状、环状管腔, 中心出现腺体化生形成纤体结构, 同时存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腺性膀胱炎在膀胱镜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病变主要位于三角区及膀胱颈部及输尿管周围的黏膜; (2) 病变呈多中心性, 常散在、成片或成簇存在; (3) 具有多形态性, 乳头状, 分叶状, 滤泡样相混合存在, 被认为具有恶变倾向[2]。
治疗体会: (1) 有反复急性下尿路感染史者特别是反复镜下血尿者应在感染控制后常规做膀胱镜检查, 以便观察膀胱内的情况, 并检查有无下尿路的梗阻; (2) 一旦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应尽早行电切手术治疗, 此法对患者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可反复操作;手术要求电切黏膜及黏膜下层, 要求均匀彻底, 对于输尿管开口周围病变可先置输尿管导管, 以点状电切, 避免大面积电凝后瘢痕形成造成肾积水; (3) 吡柔比星为新一代半合成的蒽环类抗癌药, 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 但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在少数患者中会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及粒细胞下降, 故在用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时应注意观察粒细胞改变, 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可更换丝裂霉素灌注; (4) 术后建立严格的随访制度, 定期复查膀胱镜, 以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循亮, 王晓雄, 曹静.腺性膀胱炎 (附15例报告) [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5, 16 (7) :413-415.
腺性膀胱炎尿道电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0例, 女42例, 年龄21~72岁, 平均年龄 (48.3±8.5) 岁, 病程2个月~2.5年, 平均病程 (15.2±7.3) 个月。所有患者均存在尿痛以及尿频等症状。所有患者均以经尿道电切术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
患者麻醉采取腰麻方式, 体位取截石位, 行尿道扩张术, 植入电切镜。以5%葡萄糖溶液持续冲洗, 调整电切镜功率值为180 Hz, 切除病变部位及其周围黏膜0.5~1 cm, 切除的深度至膀胱肌层。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患者通常会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而产生忧虑、恐惧的心理, 影响到对于治疗的配合, 医护人员应及时同患者沟通, 帮助其详细了解手术情况, 克服心理问题, 积极配合治疗。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做出正确的判断, 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增加其治疗信心, 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 膀胱痉挛的护理:为保持患者的膀胱清洁, 同时减轻患者的膀胱痉挛情况, 应于手术之前对患者的膀胱进行灌洗, 使用5 mg氟美松和5 ml利多卡因溶于500 ml生理盐水中灌洗, 2次/d, 连用3 d。
1.3.2 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术后将患者送回病房, 平卧6 h, 注意保暖。术后6 h为患者进食流质食物, 1、2 d后改用普通食物, 多喝水, 以2000 ml/d为宜。 (2) 导尿管的护理:术后会放置导尿管, 长度应适宜, 应注意避免发生导尿管扭曲、脱落等情况。 (3) 引流液的观察:注意观察患者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量等, 以便及时调整, 保证通畅无阻。以引流液颜色确定滴注速度的调节, 若为红色, 表明术区有血, 需加快冲洗, 当颜色变淡直至变为正常尿液颜色时, 放慢滴注速度。但患者的出血量较多时, 宜选用温度较低的冲洗液冲洗。 (4) 并发症预防护理:膀胱痉挛为经尿道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 引起患者剧烈疼痛, 通过应激反应, 升高患者的血压, 提高患者的心率, 并且还会引起继发性出血[3]。因此, 冲洗液的温度不可过低, 以减少发生膀胱痉挛的可能, 如有发生, 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5) 严格无菌操作:为防止泌尿系统发生感染, 应加强对于导尿管的护理, 及时进行会阴清洁, 2次/d。引流液需每天更换, 并且不可过低悬挂, 避免倒流引发感染。膀胱冲洗管也需要进行每天更换, 并且密切注意导尿管水囊, 避免发生漏气引发感染。
1.3.3 出院指导
(1) 保持规律性的生活方式以及平静的心态, 避免劳累; (2) 进行尿道外括约肌的锻炼, 50下/次, 2次/d, 进行1个月; (3) 半年内不可进行性生活, 半年后可适度进行; (4) 保持清淡、健康的饮食, 同时保证大便的通畅。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 尿液正常, 膀胱镜检显示黏膜光滑, 未复发;有效:症状基本上消失, 偶有尿路刺激, 膀胱镜检显示黏膜光滑或者轻微炎症, 未复发;无效: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 膀胱镜检以及活体检查显示存在腺性膀胱炎。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护理之后, 住院的平均时间为 (15.2±4.6) d,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 见表1。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感染、梗阻以及结石等慢性的刺激有关, 有癌变的可能, 因此需要及时治疗[4]。经尿道电切术具有时间短、创口小、出血少以及恢复快等特点, 并且能够根治, 对于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5]。适当的围术期护理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促进患者康复, 并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中, 经过治疗、护理之后,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 表明加强对于患者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综上所述, 腺性膀胱炎患者在使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时, 采取适当、有效的护理措施, 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陶俊.40例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1) :204-205.
[2]徐燕舞, 吕文辉.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中国药业, 2011, 20 (3) :71-72.
[3]郭肖霞, 郭泽雄.经尿道膀胱气化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护理.广东医学, 2010, 31 (20) :2735-2736.
[4]李萍.腺性膀胱炎56例护理体会.中国药业, 2010, 19 (13) :80.
【腺性膀胱炎尿道电灼】推荐阅读:
腺性膀胱炎10-10
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论文11-16
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07-23
经尿道膀胱汽化电切术08-12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10-26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治疗07-19
间质性膀胱炎05-12
怎样治疗老年性膀胱炎08-04
膀胱黏膜11-20
膀胱结石论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