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芽率

2024-08-21

提高芽率(共9篇)

提高芽率 篇1

种子发芽率是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 决定着田间播种质量, 发芽率高, 出苗全才能保障高产。

一、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相关因素

1. 种子的成熟度和饱满度

成熟度和饱满度是决定种子生命力的基本因素。完全成熟的种子生命力强, 反之则弱。在制种过程中由于干旱缺水、施肥量低等因素造成玉米种子饱满度差, 也会使种子的发芽率降低。研究表明, 成熟度高的玉米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也高, 其抗冻能力强、抗冻时间长, 经贮藏后其发芽率和出苗率降低的少, 幼苗的株高、叶片数、茎宽、鲜重和干重, 都随着种子成熟度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2. 种子水分含量及环境温度

(1) 低温环境

水分越高, 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 发芽率降低越快。采收后的玉米种子水分为25%~30%, 地面温度骤降到-15℃时, 持续24小时, 发芽率降低到国标以下, 持续7天, 种子发芽率全部丧失。相同水分的种子如温度降到-12~-11℃, 低温持续3天, 发芽率就明显降到国标以下, 持续9天, 全部丧失发芽率。

(2) 高温环境

试验表明采收后的玉米种子水分在30%~40%时, 堆放3天, 堆温即上升到47~50℃并且发芽率开始下降, 17天后全部丧失生命力。水分在50%时, 2天堆温就上升到43℃, 发芽率开始下降, 5天后发芽率就全部丧失。玉米种子发生霉变主要是在收获后水分高的情况下堆积发热造成的, 水分越高, 堆温上升越快, 发芽率降低越迅速。

3. 种子储藏过程中活力丧失

玉米种子在储藏过程中, 随贮藏时间的延长, 种子在呼吸代谢的过程中因养分消耗、有毒物质不断积累和病菌感染等, 使种子活力逐渐减弱, 种子发芽率降低, 超过一定年限种子活力完全消失。在生产上贮藏3年以上的玉米种子一般不使用。

4. 库存中虫、鼠的为害

种子仓储时, 虫、鼠为害, 使种胚受损均可降低发芽率。

5. 机械损伤

在种子脱粒时, 由于种子含水量过高、过低或机械本身性能不佳而造成种子破损影响种子发芽率。

6. 人工干燥不当

种子烘干时, 温度过高或温度上升过快, 使种子内酶的活性丧失, 降低种子活力, 从而丧失种子的发芽率。

二、提高发芽率的措施

1. 提高种子的成熟度和饱满度

一是选择合适的制种基地,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光热资源及生产条件。制种基地生产水平要高, 种子能正常成熟、安全脱水且高产稳产。除隔离区要求外, 制种田所在地积温应高于生产的杂交种所需积温300℃以上, 但不宜过高, 以降低种子田发生早衰的可能性。初霜日期在该种子田成熟10天以后为宜。二是栽培措施的应用均以促早熟获高产为目标, 各项技术措施及时到位,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水及预防病虫害。

2. 适时收获, 合理干燥, 精细加工

成熟的玉米种子收获后的核心工作是降低种子含水量, 严防种子在降至安全水之前过热或遭冻。种子在脱粒之前先试脱, 以免损伤种胚, 一般适宜脱粒水分为18%~20%。减少脱粒、加工过程中造成种子破损等。

3. 科学储藏, 防治仓库鼠虫为害

严把种子入库关, 入库种子的含水量不高于14%, 改善仓储条件, 最好低温库保存。

提高芽率 篇2

2009年12月,张某从赵某处购买其销售的芹菜种子13罐,支付价款910元,根据该产品说明及赵某承诺,芹菜种子发芽周期为15~20天,成熟期为75天。张某于2009年12月20日,将13罐种子中的11罐种到他承包的蔬菜温室大棚中,经护理,芹菜种子直到2010年2月26日才稀稀拉拉地发出嫩芽,发芽周期超过2个月,而且发芽率很低,达不到产品标明的标准。张某将剩余的种子送到北京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芹菜种子发芽率为52%,远远低于产品标明的标准。张某以赵某出售芹菜种子不合格,给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由,起诉要求赵某和种子生产商赔偿15万元。

赵某辩称,张某蔬菜大棚中混合种植两种菜,下面种的是芹菜,上面种的是油菜,油菜发芽快,挡住阳光,阻碍了芹菜发芽生长,赵某认为大棚出苗不好,是张某种植技术有问题。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在综合考虑本案全部证据的基础上,法院认为,对于张某提供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检测报告,虽然赵某与种子生产商不予认可,但是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证据予以推翻。与此同时,对于张某主张的闲置空地租金等其他损失,因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因此不予支持。法院终审判决赵某赔偿张某种子款、燃煤款等损失1万余元,种子生产商承担连带责任。

法官提醒

农民朋友在购买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时,应当选择正规的厂家,在发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将相关证据予以保全,以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农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应当生产、销售合格的农产品,如果与消费者发生纠纷,也应当主动沟通,积极配合,及时化解,以提高自身的商业信誉。

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的主要技术 篇3

一、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相关因素

1. 种子的成熟度和饱满度

成熟度和饱满度是决定种子生命力的基本因素。完全成熟的种子生命力强, 反之则弱。在制种过程中由于干旱缺水、施肥量低等因素造成玉米种子饱满度差, 也会使种子的发芽率降低。研究表明, 成熟度高的玉米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也高, 其抗冻能力强、抗冻时间长、经贮藏后其发芽率和出苗率降低的少, 幼苗的株高、叶片数、茎宽、鲜重和干重, 都随着种子成熟度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2. 种子水分含量及环境温度

(1) 低温环境

水分越高, 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 发芽率降低越快。采收后的玉米种子水分为25%~30%, 地面温度骤降到-15℃时, 持续24小时, 发芽率降低到国标以下;持续7天, 种子发芽率全部丧失。相同水分的种子如温度降到-12~-11℃, 低温持续3天, 发芽率就明显降到国标以下, 持续9天, 全部丧失发芽率。

(2) 高温环境

试验表明采收后的玉米种子水分在30%~40%时, 堆放3天, 堆温即上升到47~50℃并且发芽率开始下降, 17天后全部丧失生命力。水分在50%时, 2天堆温就上升到43℃, 发芽率开始下降, 5天后发芽率就全部丧失。玉米种子发生霉变主要是在收获后水分高的情况下堆积发热造成的, 水分越高, 堆温上升越快, 发芽率降低越迅速。

3. 种子储藏过程中活力丧失

玉米种子在储藏过程中, 随贮藏时间的延长, 种子在呼吸代谢的过程中养分消耗, 有毒物质不断积累及病菌感染等, 种子活力就会逐渐减弱, 种子发芽率降低, 超过一定年限种子活力完全消失。在生产上贮藏3年以上的玉米种子一般不使用。

4. 库存中虫、鼠的为害

种子仓储时, 虫、鼠为害, 使种胚受损可降低发芽率。

5. 机械损伤

在种子脱粒时, 由于种子含水量过高、过低或机械本身性能不佳而造成种子破损影响种子发芽率。

6. 人工干燥不当

种子烘干时, 温度过高或温度上升过快, 使种子内的酶的活性丧失, 降低种子活力, 从而丧失种子的发芽率。

二、提高发芽率的措施

1. 提高种子的成熟度和饱满度

一是选择合适的制种基地,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光热资源及生产条件。制种基地生产水平要高, 种子能正常成熟、安全脱水且高产稳产。除隔离区要求外, 制种田所在地积温应高于生产的杂交种所需积温300℃以上, 但不宜过高, 以降低种子田发生早衰的可能性。初霜日期在该种子田成熟10天以后为宜。二是栽培措施的应用均以促早熟获高产为目标, 各项技术措施及时到位,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水及预防病虫害。

2. 适时收获, 合理干燥, 精细加工

成熟的玉米种子收获后的核心工作是降低种子含水量, 严防种子在降至安全含水量之前过热或遭冻。种子在脱粒之前先试脱, 以免损伤种胚, 一般适宜脱粒水分为18%~20%。减少脱粒、加工过程中造成种子破损等。

3. 科学储藏, 防治仓库鼠虫为害

提高芽率 篇4

关键词:水稻品种;发芽率;千粒质量;含水量;稻壳比重

中图分类号:S511.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096-02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水稻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为了获取优质高产的水稻,研究者因地制宜地选育出各种类型的品种。然而水稻秧苗期的整体素质同样也是决定水稻优质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提高水稻秧苗素质,研究者从播种量的控制、不同浸种处理及秧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培育水稻壮秧的理论和技术措施[1-5]。在此基础之上,优良的水稻种子是秧苗期整体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种子发芽率又是决定水稻种子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人们常通过选取优质的种子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影响水稻种子发芽的因素很多,前人研究了种子成熟度和温度等对发芽力的影响[6-7],但由于选种的标准不明确,往往费工费种又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本试验从种子自身的角度来寻求影响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因子,为筛选优质的水稻种子提供方法和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水稻为分别采自江苏(南粳5055、南粳46、淮稻5号、武香糯8333、连粳11、苏粳糯1、丰冠16、8优682)、浙江(秀水09、浙粳88、浙糯65、内5优8015、浙优12号、中旱35)、四川(冈优谷霸、川农1号、中优7号、Ⅱ优1313)、河南(珍珠糯、郑稻18、新稻18号、新稻20)、黑龙江(龙粳38)、福建(Ⅱ优1259)、山东(圣稻16)、湖南(岳优9113)等地共26个品种(组合),均为当地生产上常用水稻品种(组合)。

1.2方法

测定每个水稻品种(组合)种子的千粒质量、含水量、稻壳比重以及发芽率。水分测定采用烘干法。种子发芽率测定方法:每次随机取50粒种子在清水中浸泡48h,然后放在装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上,置于人工培养箱内,设定温度28℃,3d后测定发芽率,以水稻种子破胸露白为标准,重复3次,取平均值。统计方法为Excel作图统计法及SPSS17.0相关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地区水稻品种(组合)的发芽率以及千粒质量、含水量、稻壳比重

种子的发芽率是决定水稻能否高产的关键因子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所选的26个品种(组合)的水稻发芽率从84.67%到98.00%不等,平均为93.44%,品种(组合)间的发芽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种子的千粒质量是种子饱满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千粒质量越大,说明种子越饱满,所含有的营养物质也越多。所选26个品种(组合)的种子千粒质量从22.30g到27.83g,平均为25.10g;种子的含水量从5.00%到10.20%,平均为6.78%;品种之间的稻壳所占比重從14.38%到26.65%,稻壳的比重也可以从侧面反映种子的饱满度,比重越大饱满度越低。

2.2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与千粒质量、含水量、稻壳比重之间线性回归分析

从图1-A可以看出,水稻种子发芽率(x)与种子千粒质量(y)的回归方程为y=0.2042x+6.0188,相关系数r=0.465(P=0.017<0.05),说明水稻种子发芽率与种子千粒质量相关性显著。

从图1-B可以看出,水稻种子发芽率(x)与种子含水量(y)的回归方程为y=0.1613x-8.2950,相关系数r=0.425(P=0.031<0.05),说明水稻种子发芽率与种子含水量相关性显著。

从图1-C可以看出,水稻种子发芽率(x)与种子稻壳比重(y)的回归方程为y=-0.0035x+0.5540,相关系数r=-0.261(P=0.198>0.05),说明水稻种子发芽率与种子稻壳比重呈负相关,但是不显著。

2.3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与千粒质量、含水量、稻壳比重之间相关性分析

关系数为0.465,P值为0.017,P值<0.05,所以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发芽率与含水量相关系数为0.425,P值为0.031,P值<0.05,也具有显著正相关;发芽率与种子稻壳比重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而种子稻壳比重与种子的千粒质量以及含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3和-0,504,P值分别为0.007和0.009,均小于0.01,说明它们之间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说明种子的千粒质量越重,所含有的营养物质越多,为种子发芽提供的养分也越多,发芽概率越大。

3结论与讨论

种子发芽率是水稻可以优良生长的关键,而种子的发芽率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其饱满程度及保存过程中的水分含量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种子越饱满,其所含营养物质越多,为种子发芽提供必需的成分越多,越有利于种子发芽成长;同样地,陈惠哲等在2004年研究得到种子饱满程度与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性[7]。另外,种子在发芽过程中自身的含水量也影响着种子的发芽率,时羽等研究表明[8],水稻种子含水量对发芽率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水稻种子含水量急剧下降将会严重影响发芽率,但也表明当水分超过17%时,同样影响种子发芽率。本试验所收集到的水稻种子含水量均未达到17%,故水稻种子在保存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其含水量,以免影响其发芽率。综上所述,在选取水稻种子的过程中,选择颗粒饱满及湿度适中的种子,可保证水稻在栽培过程中的发芽率,为水稻的培优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木英,陈关,石庆华,等.播种量对直播早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3):419-424.

[2]杨一博,都兴林.三种浸种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5):1001-1003,1011.

[3]宁梅新.影响杂交水稻种子生活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33(3):68,70.

[4]乔金玲,张景龙.水稻种子包衣及低温浸种催芽药害试验[J].现代化农业,2013(1):67-69.

[5]张国良,张森林,丁秀文,等.基质厚度和含水量对水稻育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62-63.

[6]张连科,徐志敏,王海潮.杂交水稻不同成熟度种子发芽能力研究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2002(4):5-6.

[7]陈惠哲,朱德峰,林贤青,等.杂交稻种子饱满度对发芽率、成苗率及秧苗生长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04,19(2):65-67.

[8]时羽,李彦利,贾玉敏,等.水稻种子含水量对发芽势、发芽率的影响[J].北方水稻,2010,40(4):22-24.

提高芽率 篇5

1近30年玉米种子发芽率执行的标准情况

1984年我国制定了GB4405-84《农作物种子》国家种子标准,标准规定玉米单交种种子发芽率标准为85%[2],而黑龙江省制定的黑Q/NY220.8- 83《农作物良种分级标准》中玉米单交种种子发芽率标准为90%[3],黑龙江省在1996年以前一直执行这个标准;1996年我国出台的GB4404.1- 1996《农作物种子》中玉米单交种种子发芽率标准为85%[4];2008年又出台的GB4404.1-2008《农作物种子 》中玉米单交种种子发芽率标准为85%[5]。从以上玉米单交种质量标准的变化看, 30年间国家发芽率标准不但没有提高,还比地方标准有所降低。

2当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实际情况

以2014年为例,2014年春季绥棱县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依据GB/T3543.1-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检验方法[6],对全县玉米种子发芽率进行了抽样检验,结果见表1。

抽查26个样品,最高发芽率为99%,最低发芽率为83%,抽检结果判定为全部达到发芽率标准,发芽率90% 以上样品21个,占抽查样品的80.8%。

3执行当前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在生产、 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从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执行30年的情况看, 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省级标准,发芽率大都为85%,而在近30年的农业生产中玉米生产在种子应用上早已实现了从人工埯种或机械穴播向条形粒播种子形式的转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种植业生产更是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仍然还用现在的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显然是不合实际的。

3.1当前玉米发芽率标准不符合科技发展规律

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达到或超过90%。随着30多年种子科技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玉米制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制种售种企业集团不断增加,加之外资企业、 合资企业的加入,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集科研、繁育、推广为一体的种子集团,玉米制种行业已完全成熟,制种基地相对稳定,制种技术更加规范,玉米制种芽率标准也越来越高。据了解,大型玉米制种企业芽率标准多数超过90%[7],有的企业已达到95%以上。仍然使用85%的玉米种子芽率标准不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

3.2现行的玉米发芽率标准不符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

一是与现代农机具发展不配套。当前玉米生产早已摆脱埯种穴播的种植方式,传统多粒埯种或垄上条播方式已明显落后,大型农机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使汽吸式播种机已得到广泛应用,要求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明显提高。二是难以确定播量。在种子企业经销过程中,为规避风险,一般在玉米种子包装袋上标注的种子发芽率85%与实际发芽率差距较大,从表1中可以看出,21个发芽率90%以上的样品有16个标注值为85%,标注值和实测值最大差距有14%,加之多数农民在购种后不做发芽试验,或农民自身做发芽试验方法不标准,同时受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限制,很难得到所购种子发芽率的准确数据,多数农民按包装标注值确定下种量,难以达到理想的保苗株数。三是易造成较大损失。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向精准农业发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于农时标准、用药标准、施肥标准,特别是单位面积保苗株数要求越来越高。一个玉米品种从育成到审定推广的过程中,已确定了在一定保株数范围内可获得最大效益的准确数值。然而通过多年的实践看,由于芽率标准问题造成的保苗株数过高,玉米空秆减产造成损失的案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因发芽率标准低,导致农民用种量较高,提高了种植成本。

3.3现行玉米发芽率标准,为不法种子商家造假提供便利条件

现行《种子法》及配套法规和种子标准,虽未规定陈种子不能销售,只要达到种用标准,标明生产年月,即可销售,但在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和种子案件处理过程中,很少有陈种子在种子市场销售, 一些积压的陈种子都被重新包装或以陈掺新进行销售,按照GB20464-2006《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中判定规则的规定,在抽查检验中发芽率测定值为80%的玉米种子,即可判定为与标注值为85% 的种子相符[8],一些玉米种子经营企业,利用这一原则,把销售的种子发芽率控制在80%~85%, 这样的种子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差异会更大,一但遇到气候条件较差的年份或整地条件比较差的地块,就会出现严重的缺苗现象,而种子质量又符合要求,使农民遭受损失。等于鼓励了不法商家的不合理竞争,从种子市场长期发展的形式看是极为不利的。

4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的建议

建议在国家种子标准中将玉米杂交种种子发芽率标准提高到90%,以利于当前的玉米种植和玉米产业的发展。出台农作物种子允许误差使用管理办法,尽快形成优质优价正常的竞争机制。 根据黑龙江省玉米种子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台符合本省实际的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

摘要:遗传转化技术是培育汉麻新品种和进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汉麻进行遗传转化,汉麻的基因型、外植体大小、农杆菌菌株、预处理时间、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抗氧化剂、乙酰丁香酮等都会对遗传转化效率产生影响。分析并概括了这些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情况,为促进汉麻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玉米种子芽率的几个关键时期 篇6

以当前市场上最为热捧的“先玉335”为代表的品种, 产量高, 质量高, 芽率更高,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 要想和国外种业竞争, 甚至打败他们, 提高种子质量势在必行, 尤其是玉米种子芽率的提高, 这是参与竞争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种子, 要求发芽率在95%以上, 这样才能安全种植。提高玉米种芽率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时期。

一、新品种选育期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是提高玉米种子芽率的前提。要求育种者摒弃旧的理念, 开阔全新思路, 明确育种方向。所选育的新品种要适合以下几点。

1. 生育期适中。新品种有效积温在2850℃左右为最佳, 生育期不要过长, 降水受影响。

2. 选育芽势强的品种。主要以硬粒、半硬粒为主, 种子粒不要过大, 也不要过小, 这些都是影响玉米种子芽势的重要因素。

3. 脱水迅速。这就要求种皮不要过厚, 玉米轴要细, 以免影响脱水;同时, 玉米种子在成熟过程中, 灌浆时间要短, 这样, 种子才能迅速完成脱水过程。

二、播种期

在制种的过程中, 要适时早播, 不要过晚, 选择土壤肥力好的地块, 以免造成种子成熟度不够, 芽率低, 芽势弱, 出苗不好。

三、生长期

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加强田间管理, 保证苗全, 苗壮, 无病虫害, 这样生产出来的种子整齐一致, 芽率高。

四、成熟期

1. 割除父本。

在授粉结束后10~15天割除父本, 保证通风透光性, 减少病虫害, 在增加种子产量的同时, 提高发芽率。

2. 站秆扒皮。

在玉米蜡熟后期, 这是玉米种子降水的大好时机, 组织人工, 进行站秆扒皮, 这样促进籽粒降水, 增加种子色泽。注意扒皮时一定要把玉米苞叶拉到基部, 以免拉到半腰形成“杯”状, 雨天容易积水, 使种子发霉。

3. 适时收获。

待玉米完熟后, 及时收回, 避免早来冻害, 不易管理, 影响芽率。

五、晾晒期

这是保证种子芽率的最重要时期。收获之后, 要及时晾晒, 在立冬之前, 把水分降到安全水分以下, 才能保证芽率, 便于包装与保存。

1. 地面或房顶上晾晒, 最好是水泥面。

种子收获后, 将扒净的玉米果穗薄薄摊一层, 每天翻一二次, 以免下面的果穗受潮, 造成籽粒发霉。

2. 搭架晾晒。

也可以用木棍搭架, 木板垫底, 底部距地面1米左右。将收获的玉米果穗摆放在木头架子上, 阴雨天架子顶部要用塑料布覆盖, 晴天将塑料布拿掉。同时注意倒垛, 以免下部果穗腐烂。

3. 网袋晾晒。

注意网袋不要过大, 也不要装得太满, 装多了降水慢。装袋时要将苞叶和花丝收拾干净, 以免雨天积水, 造成穗腐。晾晒要放在通风良好的地块, 不要太挤, 5~7天翻动一次, 要勤翻。

4. 烘棒降水。

在特殊年份, 有条件的可以采用烘干技术, 直接烘棒, 这样对种子的芽率影响不大。

5. 脱粒晾晒。

水分达到18%左右时, 在不伤到种胚的情况下, 方可实行脱粒晾晒。晾晒时, 水泥地面要保持干爽, 不要铺得太厚, 要随时翻动, 这种方法降水非常有效。

提高芽率 篇7

一、提高杂交种纯度的关键措施

杂交制种纯度的高低是制种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获得高杂交纯度种子的关键是有好的空间隔离, 去雄及时彻底, 授粉适时, 标记清楚, 检查并去除自交果要进行多次等一系列措施。

1. 杂交前

(1) 播种、定植及间隔

父母本分开播种, 先播父本后播母本, 并有一定的间隔, 防止原种混杂;苗床上要插上品种标签, 并注明品种名称 (代号) 及亲本名称 (代号) 。先定植父本, 后定植母本, 父母本田间界限要分明, 间隔不应少于80cm。每一母本植株周围只能种植父本植株, 其它品种必须隔离50m以上。如果多品种多组合同时进行杂交, 各组合间必须进行地区隔离, 或对杂交用的父母本花朵于杂交前套袋隔离, 以防自然杂交。

(2) 去除杂株

准确去除父母本杂株是保证杂交种子纯度的关键环节。保证植株性状的标准性和一致性, 这对于父本尤其重要, 父本在杂交采集花粉前必须进行最后的彻底检查, 去掉所有不符合标准性状的植株, 宁错勿漏, 做到万无一失。母本株要随见随拔, 在果实采摘前要彻底清除。去杂应从株形、叶形、叶脉透明度、果型、果色、果柄有无节、茎色以及茎杆有毛无毛等多方面考虑。

(3) 杂交工具及辅助物品的准备

镊子、授粉管、容器 (盛父本花粉) 、70﹪酒精、脱脂棉、生石灰、干燥箱及冰箱等。

(4) 花粉的采集

盛父本花粉的容器一定要干净干燥, 采集花粉时, 不同品种一定不能放在同一容器中, 更不能在同一室内取粉。

(5) 清花清果

去雄前要摘除母本株上所有已开放的花朵及将要开放的花蕾和果实。

(6) 母本去雄

番茄为自花授粉植物, 花蕾去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杂交纯度和坐果率。为使杂交授粉取得成功, 必须掌握去雄适期, 过小不易坐果, 过大有可能自交, 要偏小不偏大。表现为花冠疏松, 花药呈柠檬绿色或绿黄色, 以绿为主, 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挤压剥下的花药, 并有少量水份被挤出, 预计2天后会完全开放、发育正常的母本花蕾为适宜去雄的花蕾。去雄必须干净彻底, 不得有残雄, 尽量不要带下花瓣, 留下花瓣保护柱头。去掉的花药必须落地, 不得藏留在植株或叶片上。

2. 授粉

对授粉花要再次检查有无去雄不净, 如发现有残雄, 无论授粉与否, 要立即将此花摘除。从杂交开始到杂交结束, 母本田内不准有开放的花蕾。

操作每朵花授粉前应在显著位置彻底撕掉相邻的2~3个萼片作为杂交果的标记, 不得用剪或掐萼片作为授粉标记;然后再授粉, 以花粉沾满柱头为宜。注意萼片去除不彻底或只去一个萼片或去掉的两个萼片不相邻均视为标记不清楚, 采收日作自交果处理。

多品种多组合同时进行杂交时, 在进行每一组合去雄或授粉之后, 镊子和授粉器具等工具必须用酒精棉花擦净, 以防混带花粉。

3. 杂交结束后

杂交结束后及时铲除父本, 把母本上所有未去雄的花序全部去除, 在主侧枝的顶花序上留3~5片叶打顶, 以防植株早衰。采果前去除母本田内所有杂株、可疑株、自交果、无标记果以及可疑果, 并集中销毁。

对不同品种的果实要分别堆放, 采种器具一定要清理干净, 晾晒、存放要有一定的间隔, 存放的种子袋内外都要标注有品种名称、采收日期、重量等内容的标签, 严防机械混杂, 确保种子纯度。

二、提高种子发芽率的重要措施

发芽率是衡量种子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发芽率低或无发芽率的种子, 则失去种子的使用价值。获得高发芽率种子的关键是好的栽培条件, 合理的施肥, 适宜温度下坐果, 充足的光照, 适宜的植株密度, 适时采收期及后熟管理和好的贮藏条件等一系列措施。

1. 培育壮苗

育苗地应选择不重茬、肥沃、通气良好的沙土或壤土地;栽培田还应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苗床应多施充分腐熟过筛的有机肥料, 多施磷肥;苗龄一般以60天为宜;营养面积要充足, 分苗床株行距应保持10厘米x 10厘米;要控温不控水, 切忌苗龄过长和出现小老苗。

2. 合理施肥与定植

不施纯氮肥, 多施有机肥、磷钾肥。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5 000千克/亩, 硫酸钾复合肥50千克/亩, 过磷酸钙50千克/亩为宜。

父本400~600株/亩, 一垄双行, 株距30~35厘米;母本2000~2200株/亩, 一垄双行, 株距40厘米。

3. 整枝及留果

整枝宜早不宜迟, 无限型品种2干整枝 (第一花序下留一侧枝, 使其与主干平衡发展为2干, 其余枝杈全部打掉) 。有限型品种3干整枝 (第一、二花序下各留一侧枝, 使其与主干平衡发展为3干, 其余枝杈全部打掉) 。对于丛生株, 除主干外所有侧枝杈全部去除。

无限型第一花序要保留, 让其自交, 到果膨大到60﹪左右时将整个花序摘除;有限型要及时摘除第一花序, 对弱苗浇肥水偏管。

大果型每花序授3~4朵花, 坐3个果;中果型每花序授4~5朵花, 坐4个果;小果型每花序授5~6朵花, 坐5个果。有限型授6个花序/株, 即主枝3个花序, 第一侧枝2个花序, 第二侧枝1个花序;无限型授5个花序/株, 即主枝3个花序, 侧枝2个花序。

4. 去雄

去雄可全天进行, 以早晨更有利于提高质量, 但要避开中午高温和雨天。为避免坐畸形果, 去雄时镊子要躲开雌蕊, 不得碰伤柱头、花柱和子房,

5. 提高花粉及授粉质量

在授粉前1天开始采粉, 于每天上午10时露水下去后或阴天中午选择健壮、盛开的父本花朵中当天盛开的花即花瓣展开180°、呈鲜黄色的花朵, 其花粉量最多、生活力最强。采粉工作应由专人完成, 将采下的父本花去掉花瓣和萼片等杂物, 取出花药, 放在光滑的白纸上, 在密闭的容器内放上2/3的新鲜生石灰, 之上铺一层薄纸, 再将上面放有花药的白纸放于其上, 然后用塑料膜密封容器口防潮。经8~12小时即可干燥, 注意干燥时温度不超过32℃, 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以确保花粉有较强的生活力。约5天左右更换一次生石灰, 这种方法很适合规模化制种;其他方法可因地制宜采用。将干燥后的花药置于茶杯形状的容器中, 用150~180目的纱网罩在容器口上, 再将盛有花药的容器倒置在小碗内, 用手卡住容器与小碗上下晃动, 然后在小碗内取粉;或用150~180目的筛子筛取花粉。当天授粉最好使用新制取的花粉, 在缺粉时应新旧花粉混用;若有余或由于天气等的缘故, 可将盛花粉的玻璃瓶置于放有干燥剂的密闭容器中, 在3~5℃冰箱中保存备用或在低温干燥处保存。常温干燥条件下贮存的花粉, 其生活力可保持7天, 但3天之后的花粉, 结籽率明显下降, 但对结果率影响不大。

授粉适宜时期母本花盛开时, 即花瓣展平, 呈180°, 鲜黄色, 柱头鲜亮并分泌有粘液为授粉适宜时期, 此时结实率最高, 种子质量较好。花瓣未完全展开、呈淡黄色为授粉早;花瓣完全反卷为授粉晚, 结实率均较低, 影响产量。授粉的适宜温度为20~25℃, 若低于15℃或高于30℃时应暂停授粉。若柱头变黑, 常由于遭遇高温干燥或大风天气, 应提前授粉, 并于傍晚浇跑马水, 增加田间空气湿度。据试验, 结果率、单果种子数、千粒重等指标均以开花当天授粉最高, 其次是开花前1天和开花后1天, 开花前2天与开花后2天逐渐下降。授粉时以柱头沾满花粉为宜。授粉后若12小时内遇雨, 则需重新授粉。

在杂交中, 要随时摘除过大的、漏掉的、畸形的和弱小的花及自交果, 既提高质量, 又节省养分、提高结果率。

6. 授粉期间及授粉后的植株管理

及时摘除病老叶子以及内膛无用的枝叶, 及时绑蔓, 以增加通风透光, 提高种子的充实度。在杂交期间, 如发现病株、弱株, 应在收工时拔除, 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追肥应结合浇水进行。第一次追肥于底层果膨大到黄豆粒大时, 追于宽行内距植株20厘米处, 穴施。第二次追肥在杂交结束前一周, 追于宽行中间, 穴施、条施或撒施。第三次追肥于杂交结束后二周进行, 追于宽行中间, 穴施、条施或撒施。施肥可选硫酸钾复合肥15千克/亩或撒可富复合肥15千克/亩, 另加5千克/亩的纯硫酸钾肥。叶面追肥应在杂交前、中、后期各喷一次1.8﹪爱多收水剂3 000倍液和0.2﹪硝酸钙溶液。杂交结束后, 每隔5~7天喷一次0.3﹪磷酸二氢钾溶液, 连喷3次。杂交期间不宜大水大肥, 地面见干见湿为好, 浇水要在早上进行, 大雨天注意排涝。

病虫害防治的重点是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为主。每隔7~10天喷一次药, 各种药剂要交替施用, 雨后补施。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斑点病、青枯病、溃疡病、绵疫病、褐斑病、脐腐病等;害虫有蚜虫、棉铃虫等。

7. 严把采收关

要把握每个品种的最佳采收时机, 既不早采也不晚采。成熟种子外表所裹的果胶应达到透明、丰润。加工型果采收前期 (即气温30℃以下) 九成熟采收, 后熟1天采种;采收后期 (即气温30℃以上) 八成熟采收, 后熟2天采种。鲜食型果采收前期 (即气温30℃以下) 八成熟采收, 后熟1天采种;采收后期 (即气温30℃以上) 七成熟采收, 后熟2天采种。严禁采收青果、烂果、病虫果、畸形果, 不拣落地果。采果后放置在荫凉通风处后熟, 放置厚度尽量不要超过30厘米。盛放种子不能用金属器具, 种子发酵不能超过24小时。

应尽量缩短从剖果取籽到种子干燥的时间, 降低这段时间的温度, 以防种子萌动。遇阴雨天要用电风扇将种子吹干, 然后放到干燥器内干燥, 待天晴后复晒。在气温30℃以下, 空气相对湿度在20﹪~40﹪, 10小时以内将水分降到7﹪以下。气温超过32℃种子易老化, 如气温过高可用遮阳网遮光, 17时后对没有晒干的种子要收起防潮。不能直接放在水泥地、塑料膜或铁板上晒种, 更不能在烈日下暴晒。种子晒干后要筛出小籽、秕籽, 拣出黑籽、萌芽籽以及杂质。

8. 好的贮藏条件能延缓发芽率的降低

贮藏室温度不应超过15℃, 湿度不能超过8﹪。实验表明, 温度每降低5℃, 贮藏时间能增加一倍;湿度每降低2﹪, 贮藏时间能增加一倍。

摘要:番茄杂交制种纯度和发芽率是直接影响栽培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是衡量制种成败的重要指标。高质量的种子应具备的条件是高杂交纯度、高发芽率和好的外观品质。

提高芽率 篇8

1 滇中地区一串红制种情况

滇中地区包括昆明、曲靖、楚雄、玉溪4个州 (地区) 。其中, 昆明和楚雄沿金沙江一带 (包括禄劝、元谋、永仁、武定、大姚等的部分地方) 、玉溪的元江一带,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 就开始发展一串红制种, 面积逐年扩大。生产出的种子主要销往台湾和日本, 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市场前景较好, 一串红国际质量标准芽率要求在80.0%以上, 滇中地区所生产的种子芽率也达到国际要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和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1995年就开始从事一串红制种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通过10多年的生产实践摸索, 可把一串红制种的芽率提高到85.0%以上。这对滇中地区一串红种子的生产, 乃至产业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一串红制种芽率的影响因素

一是一串红分枝能力强, 侧枝萌发后, 形成簇生, 每串花序有很多小花组成, 花朵开花不一, 种子成熟也有先后, 即使是同一朵花, 种子也不一定同时成熟, 制种中只能整串一次性采收, 这就给采收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二是有时还会有假性结实现象, 种皮生长发育正常, 但无胚。一串红正常种子与饱满度差的种子、瘪种, 色泽基本一样 (都是黑褐色) , 种子重量也差不多 (千粒重3.2~3.4 g) , 种子精选十分困难, 目前相关机械设备很少。三是其他因素。在滇中地区一串红制种中, 影响芽率的因素很多, 如播种期、定植密度、肥水管理、病虫害、花期蜂源情况、采收取种技术等[3,4]。

3 一串红制种提高芽率的主要措施

目前在滇中地区一串红制种中, 所涉及的生产区域, 一般的生产技术农户都能够掌握, 所生产的种子芽率基本能达到80.0%。在生产中, 常规采收、取种方法为每串花自然谢花干枯后就采收, 采回置于通风、干燥、阴凉处后熟5~6 d, 然后轻轻敲打, 种子就可脱落。种子取出后, 晒干及挑拣去植株残体即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和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指导人员, 通过对整个生产环节进行观察和分析, 采取“末花进行封顶”和“采后及时取种”技术, 芽率至少可提高5个百分点, 使芽率达到85%以上。

3.1 末花封顶摘心处理

一串红每个花序顶部3~5 cm的花, 往往能成熟的种子较少, 且有时会伴有假性结实现象, 这主要是由养分协调供应或生理机制造成的。在制种过程中, 当植株处于盛花时, 有的花枝中、下部花已开放, 顶部还未开放, 此时要及时摘除顶部3~5 cm的花蕾, 促使中、下部种子更好地发育成熟。

3.2 采收后及时取种

一是准备取种工具, 如大孔筛子、小簸箕、镊子。二是取种。花枝成熟采回后, 在12 h内取出种子。刚采回时, 成熟种子为黑褐色, 不成熟种子是白色且颗粒稍大, 若放置12 h后, 不成熟的种子慢慢失水, 种子外观就与成熟种子一样, 不易区分。因此, 在采回后12 h之内要及时把种子取出。取种时, 把少许花枝放入大孔筛子中摇晃抖动, 种子就可脱落, 忌用力敲打, 不然植株残体混入其中, 较难精选。三是挑拣出不成熟种子。种子取出后6 h内, 要挑拣出不成熟种子。在6 h之内, 不成熟种子是白色及颗粒稍大, 容易区分出来, 6 h以后, 不成熟的种子慢慢失水, 种子外观与成熟种子一样。挑拣方法:少量种子倒入小簸箕中, 然后不停地团, 不成熟种子大多就会渐渐团拢在心部, 将其清除, 然后再稍作挑拣则可。四是种子晾晒。挑拣出的种子, 不宜直接放于太阳下曝晒, 应在通风、阴凉、干燥处放3~4 d后, 再在太阳下晒。

4 实施效果

“末花封顶摘心技术”和“采收后及时取种技术”是滇中地区一串红制种技术的提升。操作较常规技术稍繁琐, 农户习惯于常规操作法, 推广和应用还需时间。该技术的应用, 一可提升市场竞争力。在销售中, 相同价格的情况下, 芽率高的种子, 市场购买力会更强, 市场需求量会逐渐增大, 有时还可提高销售价格。二可吸引生产客商。当种子在市场上形成良好信誉后, 种子生产商会不断介入, 制种面积会不断增加, 生产规模会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刘辉.一串红耐热性与外源基因转化体系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2.

[2]张乐.氮铁营养对一串红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3.

[3]杨子祥, 段曰汤, 袁理春, 等.结球莴苣褐腐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 2011 (21) :49-50.

玉米种子储藏发芽率衰减试验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7年6月在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发芽试验室开始进行, 采用以下材料:2006年新单23号包衣种;2006年新单23号不包衣种;2006年高农901包衣种;2006年高农901不包衣种子。

1.2 试验处理

(1) 新单23号包衣种常温过夏;

(2) 新单23号不包衣种常温过夏;

(3) 新单23号包衣种巩义低温库 (山洞恒温16℃) 过夏;

(4) 新单23号不包衣种巩义低温库 (山洞恒温16℃) 过夏;

(5) 高农901包衣种常温过夏;

(6) 高农901不包衣种常温过夏;

(7) 高农901包衣种巩义低温库 (山洞恒温16℃) 过夏;

(8) 高农901不包衣种巩义低温库 (山洞恒温16℃) 过夏。

1.3 试验方法

自2007年起每年6月上旬和10月中旬作发芽试验, 在KR-II型人工智能气候室内每天定时进行观察管理, 按照GB/T3543.4-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中发芽试验规定的要求及时间, 于第7天记载种子发芽率。试验直到发芽率低于70%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处理 (1) 、 (5) 包衣种子常温过夏的发芽率第1、2年每年的下降幅度为3%左右;从第2年下半年开始发芽率明显下降, 幅度在10%左右。处理 (2) 、 (6) 不包衣种子常温过夏的发芽率第1、2年每年的下降幅度为2%左右;从第2年下半年开始发芽率明显下降, 幅度在8%左右。处理 (3) 、 (7) 包衣种子低温储藏第1、2年每年的下降幅度为2%左右;从第3年开始发芽率明显下降, 幅度为5%左右。处理 (4) 、 (8) 不包衣种子低温储藏第1、2年每年的下降幅度为2%左右;从第3年开始芽率明显下降, 幅度在7%左右。

上一篇:紧固装置下一篇:Web使用挖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