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才

2024-10-26

发展成才(精选12篇)

发展成才 篇1

科学发展

十七大召开后, 北京师范大学的每节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会留出10分钟让学生“主讲”十七大报告。历史学院04级本科生江天岳作为首批学生宣讲员, 运用新闻短片、猜图游戏、快速问答等方式, 阐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这种方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更使十七大精神找到了与当代青年思想的契合点。”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郑萼说。各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反映:十七大报告解释了国家是什么发展态势, 社会对人才有什么需求, 教育该如何发展, 什么样的人才是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用来教育学生有着深刻的说服力。

十七大报告所蕴涵的党的最新发展理念和成果, 正在转化为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 正在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准则和实践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代表走进企业, 调研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之道;南开大学学生走进社区, 讲授家庭节能小窍门;同济

成才报国

●吴晶李江涛

大学在西部地区支教的辅导员通过个人博客, 号召人们奉献爱心……

清华大学水利系辅导员王远见说:“科学发展观也适用于育人工作。只有德育和智育协调、平衡地发展, 才能保障个人的长远发展。”

十七大精神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山东大学结合十七大热点问题, 推出“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得到启示”的教学新模式, 推动将“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徐艳玲指出, 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武装学生头脑的理论武器和理论工具, 成为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的读本, 成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文件。

十七大精神, 正不断走进课堂, 走进当代大学生的心灵, 成为他们成才报国的精神财富。

发展成才 篇2

Xx县联社召开“五四”青年节青年员工座谈会

5月4日早上,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五四”青年节大学生员工座谈会在联社五楼会议室召开,来自联社机关及基层信用社30余名青年员工就信用社的发展及自身成长方面进行了面对面的思想交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xx,党群办公室主任xx,团委书记xx出席了座谈会并分别作重要讲话,就青年员工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座谈会上,xx理事长首先代表联社党委向青年员工送上了节日的问候,传达了召开此次座谈会的目的与意义,青年员工是信用社的未来,为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力量,在信用社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的阶段,帮助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显得尤为重要。Xx联社在做好各项风险排查工作的同时,高度关心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思想动态。为了从不同角度给予青年员工支持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也为了给青年员工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联社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召开青年员工座谈会。

会上,与会青年员工积极参与讨论,态度认真,发言踊跃。大家紧密结合自身经历和岗位实际,畅谈了自己对信用社发展和自身成长成才的认识。根据自己对信用社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经营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和竞争观念等的了解谈了自己的观点,针对信用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另外青年员工还与联社领导就如何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方面进行了思想交流。同时也表达自己对信用社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针对青年员工的成长成才,联社领导也希望广大青年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信用社的发展紧密结合,要脚踏实地,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从基层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要勤奋学习,主动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岗位实际不断学习,努力成为业务能手;要有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奋发向上的斗志;要敢于负责,在主动干工作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深切希望广大青年员工能以信用社的发展为重,主动、努力工作,把自己真正当作信用社的主人翁,不断学习,努力成才,为信用社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党群办公室主任xx强调,信用社的发展离不开全员的努力,尤其青年员工是企业的希望,青年们要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发展中努力锻造自己的优秀品质,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尽快成才。Xx主任引用了《如何做一名好员工》书中的一句话与青年员工共勉:有能力也忠诚于企业的人是上品;没能力但忠诚于企业的员工是可用品;有能力但不忠诚于企业的员工是毒品。希望所有青年员工都能做一个有能力又忠诚于企业的优秀员工。

xx理事长最后作了重要讲话。他结合信用社发展历程,教育广大青年员工不要忘记信用社老一辈员工为了信用社的发展所作出的功劳,将老一辈员工的敬业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谈到如何

实现青年的人生价值,xx理事长讲了两点要求,一是青年要在实践中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认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要有大局思想、把信用社发展和自身成才相结合,即做好人生的定位及规划。

发展成才 篇3

一、强化引导,筑牢根基,导航青年员工一心向企、爱岗敬业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走势继续延续不利态势,整体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煤炭行业形势异常严峻,在此背景下,我们着力引导广大青年坚定勇渡难关的信心,激发他们爱企敬业的热情。一是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引导青年认清形势直面困难。依托团委书记上讲堂、邀请专家作形势任务专题讲座、微信飞信传倡议、深入青年面对面谈形势、“我为企业降本增效献力量”主题座谈会等专题活动,在青年中广泛宣传提质降本增效工作部署,大力宣传团组织推进青年创新创效、挖潜增效、节支降耗和安全生产等工作的目标、措施和要求,发动青年投身企业降本增效工作实践。二是开展坚定信心教育,引导青年甩掉畏难消极情绪。首先,摸清青年思想动态。以各级团组织为核心,以青年岗位能手、青年班组长、青年管技为重点,利用座谈会、现场交流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青年思想状况进行调研,准确把握青年思想现状。其次,开展分类思想引导。区分青年管技、新工、青工等三个层次,针对悲观失望、消极为难、等待观望、与己无关等消极情绪,有所侧重、明确专人,采取分类引导的方式,坚定广大青年员工先前看的信心。三是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发挥典型引路示范作用。挖掘先进典型,广泛开展“青年靓丽风采”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生产一线、深入区科、深入职工群众,立足于实,立足于小,立足于真,充分挖掘一般青年管技人员和普通青年中的优良工作作风、高贵精神品质、感人先进事迹,活动的目的在于用精神去鼓励先进,用挖掘的先进典型去带动其他青年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弘扬先进典型,持续开展青年职业道德讲堂活动。围绕各类先进典型,如全煤五四奖章获得者、集团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团干部、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团员、最佳师徒等,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参与道德讲堂活动,发挥典型引路示范作用,引导广大青年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二、因人制宜,搭建舞台,导航青年員工技能提升、一专多能

一是搭建平台,开展新工岗位描述竞赛活动。为调动新工岗位学习、岗位锻炼的积极性,在新工中营造以述促学、学述并进的学习氛围,广泛开展了新工的“岗位描述攻擂”活动,根据新工集中的各个岗位进行了攻擂描述活动。同时,积极深入生产区科,依托优秀新工“一刻钟岗位描述活动”获奖者带动其他员工规范操作。二是以能手为带动,强化青年员工培养。加强对青年岗位能手的培养,特别是一线优秀青年员工的选树、培养、锻炼,抓好区科、班组、岗位三个环节,激励青年业绩争先、刻苦攻关、敢于创新的热情,保证青年岗位能手的培养质量;三是明确标准,积极构建青年学技成才的激励机制。制定了《关于开展青年管技人员成才活动的安排意见》作为青年素质提升工程的载体,明确青工、青知提升素质的考核措施、具体标准、激励措施,争取对学练比活动中取得成绩者进行适当奖励。

三、依托载体,准确定位,导航青年员工适应企业发展新需要

青年员工是企业的未来,也是企业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企业需要人才为支撑,青年也渴望为企业服务。如何深化青年职业导航活动,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人才,不同层级的团组织有不同的定位。在激发青年活力方面,广泛开展符合青年需求,适合青年特点的主题,如以青年管技、区科青年员工和部分青年岗位能手代表为主体开展“新春联谊会”、“展五四团情”、“舞动青春才艺展”、“青春佳缘手牵手”等系列文娱活动;以“行善积德”为主题,开展雷锋文物主题收藏展,青春大讲堂等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学雷锋进社区、矿区文明环境治理等;在培训方面,公司团委注重解决当前青年对本专业、工种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重业务、轻理论学习的倾向,广泛开展“青春大讲堂”、劳动模范、道德先锋、最佳青年岗位能手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和工作导向,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在实践方面,持续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创建等活动,专门制订了“号、岗”季度工作反馈卡,实施了创建工作季度反馈制度,加强了创建工作的过程管理与监督,力促青年走上成才快车道;在考核激励方面,强化动态考核、过程管理、跟踪反馈、评选表彰、推优荐才,为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提供完备的机制激励,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努力营造青年与企业同命运、共进步、双受益的良好氛围。

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 篇4

在《纲要》的引领下, 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开发应着重强调以下方面:注重人才培养中的道德建设。《纲要》提出,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 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那些只拥有一点特殊技能, 而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缺乏社会道德的人不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并且, 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指导, 个人所拥有的技能既很难持久, 也很难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处理好人才培养的总量与结构的关系。《纲要》提出, “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 优化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尽快扩大人才资源队伍的数量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调整好人才资源的结构。为此, 应当特别关注那些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领域的人才培养。要认真做好人才培养结构的预测, 对新兴专业、交叉学科予以更多的关注。在加强理论型人才培养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地区结构, 教育培训资源要向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目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刻反思, 大胆探索, 尽快找到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为此, 《纲要》提出, “坚持因材施教, 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制度, 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从目前来看, 要实行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要大力推进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纲要》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之所以能成为人才, 关键在于他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的传统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 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抛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通过参与式、研讨式、团队式等教学方式, 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同时, 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提倡创新精神, 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要从政策和制度设计上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 从而为人才的成长奠定制度基础。

树立人才投资优先的观念。在科技进步加速, 产业升级加快, 产品更新频繁的今天, 要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源和人才的投资。没有大量的合格人才, 必然在竞争中落伍。人才投资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国家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人文科学、新兴的科技发展领域以及边远贫困地区。应当通过增加国家投入, 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 4%的政策目标。《纲要》提出, “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 倡导干中学。”要通过提高企业职工培训费用提取比例等政策鼓励企业多在人力资本方面进行投资。同样, 需要制定政策,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到教育培训领域。

发展成才 篇5

也许是因为东华大学一直以来的低调,所以在采访过程中当柯勤飞教授透露说,作为国内纺织学学科排名占绝对首位的东华大学在国际上“三大检索”的论文数量比世界另外九所纺织类高校的总和还高时,还真让记者感到了惊讶,同时又迅速生起了由衷的佩服。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就是从第二名飙升到第一名,东华大学大概用了八年时间。但柯勤飞教授却谦虚地说:“国外学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吸取的地方,所以我们还得保持学习的态度。”

事实上,如果从著名实业家兼教育家张骞办学之初算起,东华大学的历史已经近百年了。不过,具有“务实、严谨”品质的东华大学,还是把1951年由14个院系合并而成的“华东纺织工学院”作为了建校之始,并将于迎来建校60周年大庆。目前,由“中国纺织大学”改称为现在校名的东华大学已是一所多学科型的大学,不仅纺织学,包括材料、计算机、生物、环境、外语、管理等学科的建设,在国内都已具备了一流实力。值得一提的是,刚刚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那个由700多个白色小球组成、能够自由升降和变换造型的矩阵,实际上就是由东华大学研究成功的只有0.4个毫米一根根线。此外,东华大学材料学科的研究也应用到了飞机、导弹和“神六”、“神七”等军事和科技领域。

除了学科建设,让记者感兴趣的,还包括了东华大学的松江校区:5月5日采访当天走在校园时,一下被壮阔校园和宏伟的各式建筑校所吸引住了。在松江大学城区域的七所大学里,东华大学是面积最大的。由于好几面都被湖面挡着,校园不需要围墙,从而更给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感觉。东华大学是从进入松江校区的,全校12个学院中,除都市型的服装艺术学院、开设有MBA的经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一部分和继续教育学院以外,其他学科均已经搬迁过来。

纺织材料学科非常强,其他学科照样有特色

采访伊始,作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导,目前从事着最前沿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研究的柯勤飞教授很自然地首先介绍了东华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学科:纺织学。她说:“从学科来讲,国外像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名校,也在从事纺织型材料的研究。从行业来说,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有的技术不去调整和跟上发展,只有淘汰。但从纺织产业来讲,一是现代的纺织要继续为面料服务,中国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第二就个现在大家都提倡低碳、环保,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更需要高层次人才。纺织里的非制造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需要的是懂技术、有好的创新思维的人。”她以经济学家郎咸平的“6+1”理论形容说,除了制造这个“1”以外,大量的人才其实是在从原料采购到产品设计、营销环节的“6”里面,而且,“这种人才不是一般性的,而是需要思维活跃、沟通较强、能够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想法的人,这恰恰需要我们从研究生层面来培养。”在东华大学每年发布的“就业白皮书”中,这几年来就业最好的,就是纺织学科培养的各类人才。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依靠学科建设的。在柯勤飞教授看来,“研究生教育跟学科密不可分,没有学科,就没有什么研究生教育”,所以,她说,“东华大学的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为学生打造一个很好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东华大学建设的五个学科群。现在的东华大学,除纺织服装学科以外,“其他方面照样有特色,或者说已经有基础,还在进一步把它做强做大做得更好。”这五个学科群,第一个就是材料与纺织学科群。这是东华大学非常强势,在全国和国际上都很有影响的学科。这一学科主要是引领纺织产业,同时我们聚焦一些以结构材料为基础、高技术高性能的复合材料。这些在全球都非常热门前沿的强势学科,正是东华大学学生培养就的保障;第二个学科群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力学学科,主要是从国家关注的新能源、绿色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如何在低炭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方面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第三个学科群是的机械、信息、计算机学科,其中机械、信息本身就是东华大学很有历史的传统学;第四个学科是服装与艺术,是以东华大学的科技优势和时尚优势重点服务上海“时尚之都”的国际大都市定位;第五个学科群是管理、人文、外语学科。这一学科群的人数占了学校研究生数量的三分之一的人数。“因为现在上海和全国需要大量这种人才,我们也要为地方经济服务。”

柯勤飞教授强调说,通过五大学科群的建设,东华把所有的研究全部都能够覆盖好,所以,“想考研的学生不是说想学服装材料才可以到东华,其他不来,那样的话就错了。”“在东华这个平台里,学生在五大学科群当中,都是能得到比较好的训练的。东华大学提倡的是‘和谐发展’”。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保证了学生的成才

东华大学不仅拥有依靠国家和教育部的科研基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也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柯勤飞教授介绍说,“这对我们培养专业学位也是非常有利的,是一个很好的科技攻关、为经济服务的平台。”在这一方面,东华大学这几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连续七年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奖,而且所获奖项一年比一年多,曾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还曾连续两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的“111”引资计划,即从排名前100名的全球高校中引进100位学科带头人,建100个学科。东华大学在纺织和材料学科都进入了该计划当中。此外,除了前面提到的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总和,东华大学的专利申请也曾取得了全国第14位的成绩,这“说明东华大学对真正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经济发展,还是做了一点事情,是比较务实的。”

产学研结合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东华大学在专业学位的建设方面。据柯勤飞教授介绍,目前东华大学拥有艺术硕士、工程硕士和MBA三个专业学位。“产学研联动本身,也为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和保障”。在招收专业学位的考生方面,东华大学体现出了一种超前的意识,比如当国家允许从本科毕业生当中直接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时,东华大学就主动提出了多招收一些。在谈到专业学位时,柯勤飞教授说,国家需要大批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是总的形势,也符合国际惯例。“国家大量需要的,正是应用型的、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柯勤飞教授还是以纺织为例,她说,做纺织最后一定要拿产品来,没有是不行的,不能说只是在电脑里做得特别漂亮。当然,另一方面,作为工程学科,所做的研究,或者说论文本身,“一定要有实业支撑”。她强调说,专业学位必须跟就业紧密结合,以应用为目标和导向,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我们的本。

在东华大学的课程设置里,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也是东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大创新。柯勤飞教授介绍说,东华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里有一部分是必修,另外有选修的。“在这里,我想提到的是国际先进课程,我们平台建设里边有一个国际先进课程,它不是指课堂上有很多国际学生什么的,而是说要启发学生的思考,我的界定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方面的课程叫先进课程。”据此,针对专业学位,东华大学就采取了增加工程数学的方式,做到既有创新发散的理念,同时也培养工程思维,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另一个例子是,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东华大学还增加了属于法学范畴的“知识产权”和“经济管理”课程,以达到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此外,课程设置还包括侧重于应用技术层面的实践课程和前沿课程。

除了课程设置外,东华大学的第二个创新就是实训平台的建设。柯勤飞教授说:“实训平台建设就是给大家动手做的,因为没有做过的是没有认识的。比如说学纺织的,一摸某个材料就应该知道是真丝的还是化纤的。这一点,只是考试和背书是不行的。” 第三个平台,则是企业实习实践平台,也就是让学生知道真正的生产一线是什么样的。为此,东华大学与不少知名企业签定了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单位、实习单位、实习基地等一系列协议 ,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而且规定,研究生培养有两个学分,要求第一年暑假都得去企业。这对于学生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研究生的成才,东华大学也非常注重环境的营造。柯勤飞教授说:“我觉得环境非常重要,我希望每一个从东华大学走出去的研究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能有自己的想法,想做点事,而不是来混日子来的。”为此,东华大学给研究生创造的,就是通过创新的环境和营造注重交流的氛围,来引发每个人的思考,唤起每个人的责任心。“对于研究生层面来讲,你只要教给他方法。所以说环境的营造是比较重要的。”柯勤飞教授举出了东华大学校长喜欢提的三句话,那就是:“对教师来讲要有学术追求,对学生来讲要有学术兴趣,对于学校来讲要有学术氛围”。她说:“对于学生来讲,肯定要有兴趣。我强调一点,应用型不是说不搞学术,这一点一定要更正。实际上全日制的专业学位,就是学术型与应用的结合,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到专业上去,你才会有研究生跟人家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的区别。”在这一点上,东华大学无疑是成功的,柯勤飞教授曾经问过很多包括从外校考取过来的学生“你们来了感觉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到东华以后觉得太需要学习了!”这样的回答,正说明了东华大学学习氛围的浓厚。

创业有为终成才 篇6

徐哲,获嘉职专2008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现在已有了一家自己的公司。2005年,徐哲在初中没毕业时就进入了获嘉职专计算机专业学习。在校期间,他学习刻苦认真,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专业教材前前后后看过不知多少遍,书本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着听课笔记。实习期间,他也是最勤奋的一个。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全面掌握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

在入学之初,徐哲就给自己规划了以后的发展蓝图——毕业之后一定要开一家自己的公司。为了自己的梦想,他还在学校里选修了相关课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在获嘉职专三年的学习,为他的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2008年临近毕业时,老师帮他分析了他当时的情况,徐哲也和家里进行了沟通,并没有盲目地去创业,而是选择进入了新乡市的一家电脑公司实习。他从最底层的员工做起,利用自己在校学到的扎实专业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遇到问题,他就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工作之余去翻资料,进一步考证。他注重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工作再苦再累他都坚持学习。因为勤奋努力,徐哲顺利通过了实习成为公司正式员工,并很快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但他一直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现在给老板好好打工,就是为了积累智慧和经验,以后做更大的事。”

2010年3月,徐哲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拿出所有的积蓄,又向朋友借了一些资金,在获嘉县城开了一家电脑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刚开始,加上他在内公司只有两人,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他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卖组装电脑、代理各种电脑附件、修电脑,为网吧和一些小公司搭建网络并进行维护。徐哲说,干这一行是真苦,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需要天天与客户打交道,遇到通情达理的人还好说,怕就怕碰到那种既挑剔又蛮不讲理的顾客。记得有天深夜,徐哲加班后准备关门,忽然一个人搬来台电脑,说是黑屏需要修理。徐哲原以为可以等到第二天再处理,不曾想这位顾客很着急地说:“你们什么时候修好我就什么时候走,我在这里看着你们,一直等到修好为止。”无奈他们连夜替顾客修好了电脑。徐哲说:“顾客就是上帝,他们需要什么,我们都要尽量去满足,要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

是的,干这一行是苦、是累,但没有苦,何来甜?他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客户,从来不卖假冒伪劣产品,不做坑蒙拐骗之事。注重和客户的感情联络,做到了与客户感情家庭化。他能发现并及时处理好一些业务纠纷和矛盾,重视客户的利益,满足客户的需求,时刻都在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服务,逐渐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再加上过硬的技术,公司开始慢慢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现在,公司已经增加到10个员工,不仅还清了之前的借款,而且每个月有了盈余。徐哲说,回想公司刚开业时主要是资金和人员的困难,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很辛苦。不过只要度过了开始最困难的时期,后面就好多了。这都是他用辛勤的劳动所换来的,是他的坚持、不放弃所得来的结果。一路走来,有坎坷、有艰辛、有彷徨、有失措,但徐哲一直都没有放弃这一行,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努力学习。在别人看来,或许他已经干得很不错了。但他说,这远远不够,他希望将自己的事业做成连锁品牌,为更多的人解决就业问题。

徐哲的创业历程平凡而真实。无论是“人生没有天花板”的起步,还是“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的坚持;无论是面对挫折的勇气,还是战胜困难的决心,确实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强不息。对于中职生来说,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创业,是他们头疼的问题。根据徐哲的创业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中职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中职生在知识水平、年龄上和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存在差距,因此,许多中职生无法把自己的创业计划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对于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缺乏了解,需要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其次,中职生在创业过程中容易“眼高手低”,对于很多具体的问题往往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所以想要自主创业的学生,最好能先去你想要从事行业的基层做起,干上两三年,对这个行业熟悉之后,有了一定基础和经验再去创业。

再次,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创业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怕吃苦、怕失败,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施展宽容魅力促进学生发展成才 篇7

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中, 应施展宽容的心怀教育学生, 让学生有一颗宽容对人, 对事的心, 让他们在宽容中学习成长, 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促进学生发展成才。

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宽容的基础。教师施展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 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信任的沟通, 有了这种信任, 相信学生也会努力改正自己的过错, 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由此宽容的魅力就会显现, 教师也就无须费多大的口舌和周折, 只以人格力量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女学生高某, 七年级时迟到旷课是常事, 调皮捣蛋全校有名, 老师拿她简直是没办法。八年级时分到我班, 因为我早已闻其“大名”, 所以开学之初我就找她谈话, 了解一下她的思想和家庭情况, 并约定:“第一, 我俩之间建立思想交流通讯簿, 定期交流思想, 要真诚、实事求是;第二, 我对你的每一种错误原谅3次, 如出现第4次则写出3 000字的说明书;第三, 我绝不揭你过去之短, 并绝不当众批评你。”她听后惊讶地说:“老师, 真的吗?不过这好像不仅是对我的, 还是对你的吧?”我说:“对呀, 是咱俩要共同遵守的。”此后通讯簿就成了我与她之间交流思想的最好工具, 也成了我帮助她改正错误的最好阵地。我的提醒、暗示、建议, 她都十分注意, 同一错误包括迟到旷课也从没出现过第3次。半年后, 该生从思想到日常行为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她曾对其母亲说:“以前的老师只知道责怪、批评。现在我们老师如此宽容大度, 所以每当我犯错误时, 我都感到对他有深深的愧疚。我一定要好好遵守纪律、努力学习, 否则我真是对不起他!”

教学中对学生的过错无原则地袒护那不是宽容, 教师要施展宽容的胸怀去感化学生, 但正所谓“严是爱, 松是害, 不管不教要变坏”, 宽容不等于放纵, 学生犯任何错误都要让他真正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以后应该怎样做, 千万不要对他的错误一味地包容, 那样的结果是很可怕的,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也是讲原则的。

发展成才 篇8

可是紧接着由一代一代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好不容易构想出来的科举制度, 由于展开方式的严重失度, 从一开始就造成了社会心理的恶果。余秋雨先生说:“科举像一面巨大的筛子, 本想用力地颠簸几下, 在一大堆颗粒间筛选良种, 可是实在颠簸得太狠太久, 把一切上筛的种子全给颠蔫了, 颠坏了。科举像一个精致的闸口, 本想汇聚散逸处处的溪流, 可是坡度挖得过于险峻, 把一切水流都翻卷得又浑又脏。”因此历代有识之士针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不断提出反对意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 教育与生活脱离”“先生是教死书, 死教书, 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由于“应试教育”“填鸭教育”长期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 教育的目的被简单地认为只是传播知识。于是, 课堂教学便一直是以教师单方面地传授知识给学生为目标。

有人说:“黄沙如海, 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 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子。”同样,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陶行知先生的个性发展观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尊重个性发展, 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陶行知认为:“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 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这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 陶行知十分重视人的个性, 他把个性发展看做是创造力之所在, 是民族进步的基础, “人人能有独立不倚之精神, 然后其人民能为国家与人类服务”。即“人民能为国家与人类服务”的前提是“人人能有独立不倚之精神”。这是陶行知对个性发展的呼唤和厚望。

二、强调集体精神, 促进个性发展

陶行知曾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需。一个不能获得正常发展的儿童, 可能终身是一个悲剧。”这段话充分强调了集体精神、团队精神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陶行知在强调集体生活的同时十分重视集体生活中的学生的自治, 而集体中的自治是良好个性得以发展的可行途径:“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 若拘束太过, 则儿童形容枯槁;如果让他跑, 让他跳, 让他玩, 他就能长得活泼有精神。”

三、解放儿童个性, 培养创造精神

陶行知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解放小孩子的自由, 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 发展他的天才”的个性解放的主张。陶行知的著名的“六大解放”对于我们这些深受传统教育之苦的人来说具有巨大的震撼。他说:“解放儿童的头脑, 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 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 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 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 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解放了才可以创造, 层层束缚着的个性是不会拥有自由的创造之魂的。“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解除儿童的心理、身体双重压力,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四、摆正期望的天平

俗话说:“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 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可是目前教师普遍对自己的学生期望过高。一些学校和教师不顾孩子的先天条件, 一相情愿地要求学生成为某种标准的龙。然而, 教师的过高期望常使学生疲于应付, 无所适从, 总有一种达不到标准的挫折感, 久而久之, 难免引发悲观和厌烦情绪, 最终很可能失去追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精神。

发展成才 篇9

一、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环境发生的变化

1. 青年组织地位的变化。

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体的主体组织, 在新形势下, 虽然组织性质没变, 但共青团的地位和作用却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变化和影响。长期以来, 企业团组织处于“地位靠党组织给, 经费向行政要”的被动局面。有些单位普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一些重要的会议、决定, 团组织负责人都难以参加, “党政工团, 齐抓共干”成了口号性的纸老虎, 共青团工作地位、被重视程度直线下降, 导致部分领导员工错误地认为团组织是政治组织, 在和平年代、在企事业单位中有没有无所谓, 这种境况也极大的挫伤了一部分工作热情高昂的专兼职团干部的积极性。

2. 青年组织建设的变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和改革改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不少单位出现精简人员、简化团组织机构、减少专职团干部、团干部队伍缩水下滑等现象, 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一是青年从团意识淡漠, 对团组织和团活动漠不关心, 甚至有些基层团组织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支部”;二是绝大多数团干部是兼职, 工作精力相对分散, 而做团工作全靠个人的主动和平时的奉献。有些团干部想做一些事情, 但因业务工作繁忙无法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使团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和表面状态。长此以往, 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三是团组织缺乏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场所, 团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没有保障。

3. 青年群体结构的变化。

青年群体结构的变化最显著的人员分布的变化。目前, 企业团组织的现状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点:一是团员青年队伍壮大, 综合素质有所提升, 但良莠不齐差距甚大;二是基层团组织青年结构不稳定。受生产型企业特点和机构改革的限制, 各单位团组织青年分布十分不均。有的组织团员青年上百名, 有的一二十人, 有的仅两、三人;三是由于生产型企业工作三班制的特殊性, 造成团员青年集中难、上级有关精神和决议传达难、召开全员性大会难, 组织开展活动难的现象。

二、新形势下青年自身发生的变化

1. 青年员工的心理压力较大。

“十一五”伊始, 我国企业进入了项目建设和规模扩张的加速期, 企业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伴随企业改制转轨过程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及其他各项改革也在快速推进, 其直接关系青年员工的切身利益, 无形中加大了青年员工的心里压力, 加剧了思想波动。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 困扰青年员工的主要因素是工作任务重和生活压力大, 其中工作任务重的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和实践操作熟练度不够, 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是住房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和生活费用上升等。

2. 青年员工自身期望值的升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企业青年员工在社会人流的大潮中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突出表现为青年员工比较强调自我价值实现。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 大部分青年员工表示目前的工作岗位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自身才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个人岗位发展机会少、工作压力与收入不相称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成为青年群体关注的焦点。

3. 青年员工工作和生活存在实际困难。

在对企业青年员工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实际困难进行调查中, 显示出青年员工日常生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婚恋两地分居和住房两个方面。调查中, 半数以上的未婚青年认为目前婚恋的最大障碍是工作地方远, 不在对方身边,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单位异性少婚恋压力大。在住房上面, 住房困难被青年员工普遍认为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大部分认为最大的生活压力也源于住房问题。

三、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流。在同一行业中, 当企业的规模、生产、技术、资金、产品等都处于同一个平台时,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逐步走向人才竞争和文化竞争, 至此“人才强企”已上升到企业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当下, 市场经济带来的残酷竞争, 企业生存、发展环境艰险, 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 使青年员工们清晰认识到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及面临的危机。那么如何让青年员工及时转变观念, 服从大局, 进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呢?笔者认为, 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主动适应新形势, 及时转变观念, 使团青工作向经济型转变。

企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团青工作必须贴近和参与生产经营来开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优势和价值。团青工作要从过去单一、老套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 摒弃惯性的只从团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 而与企业经营情况联系不多、不深的做法。同时, 不管是专职还是兼职团干部, 一定要正视和改变对团组织工作地位及作用的不正确认识, 加强自身学习, 开拓视野, 从深层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冲破自我封闭的思想束缚, 提高对自己本职工作及兼职工作的自信心, 真正树立服务于企业经济建设的思想, 使团青工作走上新的良性循环轨道, 迈出与企业脉搏相同的市场经济步伐。

2. 主动适应新形势, 选准切入点, 直接介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从“围绕型”向“参与型”转变。

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 在企业中青年既是股东又是公司的员工, 而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切身的利益, 因此只有围绕发展生产做文章, 改变过去的“围绕型”为“参与型”, 积极主动地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 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和要点, 从根本上赋予共青团新的内容和活力, 用市场经济观念强化团青工作, 做到团青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目标同向, 与生产部署同步, 与企业同风险。此外, 共青团开展活动的内容要突出质量和效益, 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盲点来设计, 同时活动形式的策划还要着重突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 营造企业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做到:一要不断提高共青团活动的技术含量。团组织必须及时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形势, 及时调整思路, 通过开展创新创效、技术练兵比武、青年突击队等活动, 切实提高团青工作的科技含量, 使团青工作直接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上, 实现团青工作由体力奉献型向知识效益型的转变。二要充分发挥青年在企业文化和形象建设中的优势。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凝聚、团结、教育青年的作用, 主动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教育活动、宣传活动等展示青工形象, 宣传企业经营理念,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三要学会“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在日常的团青工作中, 如果只注重教育, 或只知道干活, 青年员工不答应, 而只知道娱乐和八小时以外的文化生活, 企业领导通不过。因此要提高团青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紧密性, 从而使团青工作在市场经济下显示出它的新特色。

3. 主动适应新形势, 创新工作机制, 切实加强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

坚持党建带团建, 重点着眼于基层团组织建设, 企业基层团组织是全团工作的根基和战斗力的支撑点, 基层实则全团实, 基层活则全团活。建设的着力点应放在:一要加强对团干部选拔配备, 努力把思想作风端正、业务素质过硬、在青年中有较高威信、热心团的事业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团的队伍中来, 注重对后备人员的培养, 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一专多能、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团干队伍。二要创新工作方式。针对青年难以集中的现象, 要及时调整思路, 创新工作机制, 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 要形成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 团青活动与生产活动相结合、与党组织及工会开展的群众工作相结合。三要构建团青工作新的运行机制。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工作决策、考核、评价、激励等方面的配套制度, 形成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 使团青工作在新形势下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发展成才 篇10

一、课堂本位对教师成长发展的意义

(1) 从教育教学的意义上说, 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教师每天所面对的是鲜活的课堂,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的课堂, 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细心打磨, 认真准备, 精心设计。从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师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式的变换, 教学情景的创设, 到课堂的管理, 都要充分重视。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 应该立足自己的课堂, 审视自己的课堂, 从每一个教学的环节和细节上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积累经验。不断地经历这样的过程, 我们的成长才有可能。

(2) 从教师发展进步需要来看, 课堂是教师进行反思的动力源。

反思是教师凭借真实教学世界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及其结果, 对自己的思想境界、情感世界、理论体系、操作方略进行透视和反省。反思涉及各种教学现象、教学事件的真实状态, 如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等反思形式。不管是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反思, 其实都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来反思。

(3) 从教师成长发展实践来看, 课堂是教师更新理念的实验场。

应关注教师在接受培训之后的行动———立足课堂, 深入课堂的专业实践才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 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在课堂中, 教师的更新理念才能真正得到检验, 其价值也才能得到体现, 教师的行动才是有效的。可以说,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并不少, 缺少的是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没有真正在自己的课堂中去行动, 给课堂赋予生命力。

二、发展课堂本位的几种范式

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理论综述, 课堂本位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范式。

(1) 个体发展。就是教师依赖于自身的潜力作个人规划的发展。

这种发展是将他人的知识、经验, 逐渐内化为个人实际需要的行为, 即理论到应用。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委员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至少有七类, 即学科内容知识, 学科教学法知识, 课程知识, 有关学生及其特点知识, 有关教育情景的知识, 其他课程知识。内容有: (1) 符合教学需要的学科学习。具体表现为绘画技能、美术知识、艺术和美学原理的学习。教师通过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来寻求学习资源, 通过教育机构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2) 符合教学需要的理论学习。具体表现为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方法的探究, 通过文献资料获得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说, 提高课堂实践理性的水平。 (3) 符合教学需要的方法论研究和反思性学习。具体表现为探索教学手段和技术, 教具和课件的设计方案, 记录教学行为, 分析教学日志, 并作出自我评价。所有这些, 都要有计划性和自我远景的目标。

(2) 同行协同发展。同行可以是同课教师, 也可以是异课教师。

他们以组织交流和边缘性参与的原则, 进行共同发展。它是一种以教学现场为阵地的“行动学习”, 即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 在同事支持下持续不断的反思与学习过程。参与者在这种学习中通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自己的经验, 相互学习和提高, 并帮助人们去克服消极对待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倾向。内容有: (1) 共同参与建设学习型的教师队伍。组织自发性的学习小组, 比如以学校、学块为单位组建学习小组, 一起探讨学科技能;进行教学实践的观摩学习, 邀请优秀教师和教研员指导小组活动。发挥群体内部相互促进, 比学赶超的效应, 使学习切磋形成一种习惯和风气, 并使其制度化。在异科教师之间可组织一般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美术教师通常以社会、人文学科范畴的课程教师作为学习伙伴, 探讨教育意义、综合课程的实践理论, 分享各自学科发展的信息, 充分发挥学科差异的互补作用, 即寻求相异学科或课程的共同点和交汇点。 (2) 探讨教学方法和技术。如搞一些综合性的教研活动, 开展年级组主题性备课, 合作教学:进行相互观摩, 相互督导, 教学援助活动:交流课件、教具的制作方法和技术等等。

(3) 师生互动发展。

教师在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同时, 并不仅仅是付出的“烛光”行为, 教师因学生的成功也确认了自己的成功。它往往是一种以课堂为单位的“行动研究”, 即在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 由实际工作或学习者共同参与, 使研究成果为参与者所理解、掌握和实施, 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 改善课堂行为的目的。内容: (1) 构建民主、协商的课堂管理模式。与学生共同商讨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方案, 通过开发学生本位的教学资源来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 (2) 探究教学的发展轨迹和规律。通过观察、访谈了解影响教学的原因, 建立师生艺术成长的档案;通过逸事记录来理解学生, 发现共同发展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来构建学生学业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采取多种评价方法, 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和自评等方法, 促进教学相长。 (3) 创设课堂文化氛围, 促进情感健康发展。即通过主题性的艺术创作和欣赏, 来净化心灵, 排遣和疏导心理压力;通过艺术方式的人文关怀和精神终极目标的追求, 发展师生情感和人际关系。

总之, 教师与学生一样需要成长和发展, 需要成才、成功, 以课堂为本位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生活的本质所在, 美术教师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取向[J].教育研究, 2003 (3) .

[2]秦旭芳.行动学习法与行动研究之比较[J].师资培训研究, 2004 (2) .

要成才,需立志 篇11

古人说,“人无志不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远大志向和理想,是人们对未来所怀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憧憬和向往,是人们对美好境界的热烈追求,是人们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动力。

推动人生自觉活动的力量可能来自内外部多方面,但其中最根本、最持久的是来自于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这是人生内部恒久的动力系统。因此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没有理想的孩子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会表现出缺乏生活、学习的热情和激情,终日无所事事,面临挫折容易一蹶不振,遇到逆境往往不能自拔。而理想的作用,就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努力的方向,它会激励孩子不畏艰难,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强奋进。

本期“特别关注”我们发表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关颍同志的文章《要成才,需立志》,为家长朋友深度剖析立志与成才的关系,希望广大的家长朋友在孩子立志成才的道路上,做好领航人,为孩子未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到孩子“立志”,有的家长说:“这东西‘太虚’,现在把学习搞好了是最实际的,将来就什么都有了。”可是您知道吗,志向就是奋斗的方向。如果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了对未来前途的意向目标,他就会自觉地用理想中的东西激励自己,约束自己,磨炼自己,表现出一种可贵的品质。而如果孩子没有志向,自身的激励因素得不到很好的开发,那么在成长道路上只能处于被动状态,不是自己向前奔,而是靠父母推着走。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目光短浅,思想狭隘,得过且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这是孩子成才的大忌。

志向——人生的航标

志向是孩子对未来美好前景的一种憧憬,是前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也是追求上进的不竭动力。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立志与成功、成才的关系的论述,也有许多志向远大的孩子成人后取得成功的鲜活事例。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立志思想颇为独到,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他在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信《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平心静气地努力,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要学习好,必须心神安静;要有才能,就必须从学习中获得;不学习,就不能扩展自己的才能;而没有远大志向,就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诸葛亮不仅阐述了立志的重要性,还揭示了志、才、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对于立志也有生动的阐述。他认为,求学不仅限于读书,而是包括了学做人、学做事的学问。但有一个先决条件,应培养小孩子先立志,因为有了志,做人、做事、做学问就有目的,也会起劲。不然,让一个小孩子糊里糊涂地去学,那一定学不好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陈先生说,“我认为志向好像是一股电流,人好像一部机器,电流一通,机器会活动,如果没有电流,机器虽好,也是枉然的”。陈鹤琴先生还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了志向就会努力学习。他说,“在我年轻的时候(大概到28岁的这个阶段里),每天总是5点钟起床,起早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冬天,外面的天气那么冷,被子里那么暖,谁不想多留恋一会儿呀?但是我有志向,我认为求学定要成功,才能有贡献。因此虽然冷,我也会一下跳起来的。所以做父母的与做教师的一定要小孩子先立下志向,要小孩有这个坚决的意志来努力求学”。

古人说“人贵有志”。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胸怀大志,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伟人,在青少年时代就怀有远大理想。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提出自己的理想是“人类的幸福”;列宁在少年时代就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毛泽东青年求学时期,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周恩来12岁就气势磅礴地宣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伟人都是从小就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所以他们一旦有了干一番大事业的时机,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比较高的思想境界,最终都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曾经获得北京市首届少年科学金质奖的15岁的樊晓辉,从小就热爱科学知识,喜欢天文,勤学好问,在9岁时就曾获得全国少年发明一等奖。他在班里担任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喜欢探讨新问题。初中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樊晓辉的成长和他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告诉他:“有一个国家的宇航员已经有6次登上月球,可是我们在这方面还很落后。”他的母亲告诉他:“我们是10多亿人口的大国,可是至今还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晓辉沉思了许久,然后坚定地说:“我们要赶上他们,我要为国争光。”他父亲又因势利导对他说:“你有美好的理想,这很好。但是必须勤劳刻苦,还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在父母这样孜孜不倦的教育下,晓辉从小就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他所取得的成绩决不是偶然得来的。

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而一个缺乏理想、抱负,没有进取心的人,往往没有奋进的动力,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因为找不到人生的价值而感到迷惘,甚至走上危险的道路。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窗的事件震惊全国。临刑前,马加爵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小时候想过当科学家,长大后就没有什么理想了。理想这个词,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理想很重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什么理想的人了。”当时的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对马加爵有过这样一句评价:马加爵不应该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马加爵犯罪也警示世人,要重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

如果说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那么父母就要抓住孩子立志的关键期,当好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航人。

抓住立志的关键期

人的志向从儿童阶段就开始萌生了。它是随着孩子思维、学习与实

践活动的发展,随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化,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高水平逐步形成的。从人的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发展过程,抽象思维又是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未成年的孩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在这个阶段,大多是通过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具体的人物形象逐步认识社会、职业、道德和人生意义的。在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情景性很强,往往是不稳定的、转瞬即逝的,有的还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往往最先把自己身边的、或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自己最敬佩的人物作为理想的化身。随着视野的扩大、评价能力的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自我立志愿望的发展,他们选择最敬佩的人的范围就更广泛了,多数是形象高大、业绩卓著、品德高尚的名人。如果在这个阶段人缺乏具体的理想人物形象,或不能正确选择理想人物形象,往往就会模仿经常看到的影视节目、电子游戏中的一些人物,比如电视剧里的“摩登女郎”、游戏中的“大侠”、甚至某些网络中的虚幻人物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有个7岁的小女孩,每当大人问她长大做什么时,她总是回答:“我长大了卖酱油!”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原来她家的邻居有个卖酱油的阿姨非常喜欢她,经常带她到店里玩,她于是就对卖酱油产生了兴趣,经常和小朋友一起玩卖酱油的游戏。有的孩子看了《少林寺》电影,一时感情冲动,竟然幻想到少林寺习武,出家当和尚。这就是说,孩子喜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模仿他们心目中崇拜的或喜欢的人物。榜样人物一旦深入孩子的心灵,就会成为效法的对象、追求的目标,成为推动他们理想形成的强有力的因素,并且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行为中,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作用。所以在这时候,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如何确定自己的努力目标,对孩子的理想、志向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英国《卫报》报道,一项持续30余年跟踪上万名英国人生活的调查显示,志向远大的孩子成人后事业更成功。研究的依据来自英国1958年启动的全国儿童发展研究。1969年,当这些孩子11岁时,学校要求他们参加了一项关于业余爱好、喜欢的科目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的调查。他们还被要求写一篇短文,想像自己25岁时的情景,包括生活状况、兴趣爱好、家庭和工作等。英国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被调查对象在11岁时写的展望自己未来的短文,然后将短文内容与作者42岁时的实际情况相比较。分析显示,即使孩子家境贫穷或能力不那么强,在小学毕业时如果志向远大,长大后从事专业技术职业的几率就大得多,哪怕实际从事的未必是他们当年梦想的那一种职业。在11岁时便有专业技术职业抱负(如兽医、律师、建筑师等)的孩子当中,50%的人42岁时在从事这类职业;在没有类似职业抱负的孩子中,这个比例仅为29%。无论男孩女孩,无论其家长从事体力还是专业技术工作,这种差别都十分明显。负责分析这些短文的简埃利奥特说:“11岁时的理想与长大后的职业之间绝对有某种明显的联系。”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已经成为他们志向的萌芽,影响到他成年后职业选择和事业能否成功。

进入小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比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了,视野更加开阔了,正是理想的萌发时期,在他们的志向形成过程中,有着突出的特点。有时候,当我们问孩子们,你的理想是什么?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天真的热情。有的说:“我长大了当科学家!”有的说:“我开飞机!”有的说:“我坐宇宙飞船上月球探险!”也有的说:“我要当警察!”这些理想的目标,或许是从书上看到的,或许是从电视上了解的,也有的是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孩子突发奇想,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孩子没有考虑、也不可能考虑自己这个理想的依据,以及能不能实现。在这时,切忌打击孩子的这份天真的热情。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还不成熟,对父母和老师具有较强的依恋性和信任感。这个时期进行理想教育他们最容易接受,效果是最好的。父母们了解了这个特点,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为孩子立志打下良好基础。

当好孩子的领航人

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选择什么职业,都是在一定的志向的指导下确定的。由于父母对孩子有较大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所以启发孩子立志有着天然的优越性。

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在他成才的道路上,引导他选择志向,使他步入正道的是他的父亲。伽利略的父亲凡山佐自己很擅长数学。但是,在那个时候的意大利,人们并不了解数学的用处,连大学里都没有专职的数学教授。凡山佐又是一个琵琶演奏员和作曲家,但是他也没法靠音乐谋生,他只能开一个他不愿意开的小铺子。在这种情况下,凡山佐当然不愿意儿子学音乐,也不愿意儿子学数学,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医生。伽利略的名字伽利里奥,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一位著名的医生而起的。为了让伽利略为进大学作好准备,凡山佐把孩子送到一个修道院的学校去学习。伽利略在学校里受到宗教感情的激动,决定要当一个修道士,把一生都献给宗教。凡山佐不同意伽利略的这个决定。他知道,这个孩子从小对什么事情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人是不会长期甘愿接受宗教束缚的。而且,修道院中枯燥、令人窒息的生活,也不是伽利略这样的人能够忍受得了的。经过凡山佐的耐心劝说,伽利略接受了父亲的忠告,改变了想当修道士的念头,进比萨大学当了医科学生。虽然他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好医生,可是他毕竟摆脱了当一个修道士的命运。而且,正是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些数学家,开始观察和研究了一些物理现象,走上了科学研究的征途。

伽利略成才的经历告诉我们,年轻人常常容易受一时的感情冲动,难于作出理智的判断。在这种时候,长辈的生活经验,往往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尽管伽利略从小就有对任何事情都喜欢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尽管伽利略具有一个物理学家的超常天资,尽管伽利略有一般人没有的毅力,但是如果不是他父亲的正确指点,如果没有接受父亲忠言逆耳的劝告,伽利略决然不会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凡山佐的决定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根据,这就是他对儿子长处和短处的了解;他对宗教和修道士生活的了解;他对科学的了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伽利略的父亲从一开始就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摆出利弊、提出忠告,让伽利略自己选择。在关键时刻,父母对儿女志向选择的指导,既是对后代负责,也是对社会尽责。

如何当好孩子的领航人呢?

首先,父母要了解和尊重孩子,对孩子启发,引导,但不能替代孩子立志。现在的许多父母热衷于替孩子设计未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孩子明明对绘画有兴趣,父母非让他学写作;孩子喜欢文科,父母非让他在选专业时报理科,结果孩子没有来自自身的学习动力,处于只是为了满足父母要求的被动状态,很难学有所成。孩子的自我意识在理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引导孩子立志,就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帮助孩子找出自身素质优势和兴趣所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共同的成长规律,但每个孩子又都有自身的特点、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作出适合自己的志向选择。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兴趣爱好是不固定的,对未来的抱负也是变化多端。父母还要因势利导,积极为孩子创造发展兴趣爱好和强化适合孩子志向的条件。当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有了执着的追求,明确了自己的努力目标,就会心甘情愿地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去奋斗。即使中途发生变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而家长则不必对孩子限制过多、处处操心、事事为孩子做决定。

教育引导孩子立志,父母自身的思想和形象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父母胸无大志,目光短浅,是难以使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的。有的父母从眼前利益出发,把能赚钱作为奋斗的目标和有本事的标准,公开向孩子灌输“金钱万能”的思想,甚至心甘情愿让孩子弃学经商;也有的父母工作单位不景气,下岗失业后心甘情愿拿“低保”,成天抱怨社会不公,而不去寻求新的就业途径,“混一天算一天”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使孩子受到负面影响。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在潜移默化之中打下了这样的思想烙印,就很难确立高远的志向,在成才的道路上有所作为。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应当对自己的消极言行有所收敛,把自己的眼光放得远一些。当然,引导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并非都是长大“当科学家”、做名人,要让孩子懂得,即使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农民、服务员,也可以像徐虎,李素丽那样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令人敬佩的成绩。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

帮助教育孩子立志,父母还要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地作出自己的努力。人生没有目标不行,但是目标定得太高孩子难以做到也不行。立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孩子要有远大理想,更需要有近期目标,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志向分解成具体的阶段目标,明确当下自己应当做什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让孩子在达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这就需要父母把握好目标的“度”,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这就是适度。如果目标定得太低,或者没有目标盲目发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所定的目标孩子怎么做也做不好,就会丧失信心,甚至采取消极行为。

发展成才 篇12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职教育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人生转折点,他们经过三年中职教育将步入社会。有的中职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得不到好的成绩,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上又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关心、爱护和鼓励,经常被遗忘,因此会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和一定的自卑感。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是自己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新生报到时,班主任要真诚地接待每一位学生,热心地跟新生交谈。班主任在新学期短时间通过接触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行为特征、闪光点和缺点,从而实施针对性的教育。

班主任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诚心,以好友心态与学生交流,要做一个倾听者和表率者,这是中职学生最希望班主任做到的事。班主任要在班上树立威信,对学生要有信心和爱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重要的地位。这样对日后开展班级管理和学习工作影响深远。一些以前被班主任所排斥、不受爱护的学生,在新的班主任关心下,学生们能找到一点关爱和信心。

新生刚开学几周,班上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习惯、生活作风、学习风气和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耐心指导、指出学生的错误、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发现自己也有优点。在课外活动中让每个有特长和闪光点的学生表现自己,让他们自己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学校就餐时,可以和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交流、谈心,在学生生活中做到多点关心和了解、学习上做到多指导,让学生发现班主任的爱心,树立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成为制定班级目标的主体

一个成熟的班集体,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健康、全面自主地发展。一个新的班级成立起来,往往是一个几十人的群体,而不是一个集体,他们像一盘散沙一样在一起,没有联系、没有目标、更加没有团队精神和共同目标。班主任的目标就是要把班主任和全班学生融为一个集体。一个班级的建设,班级的发展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不仅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还要有班级发展共同目标。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商定制定班级的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为此目标奋斗。

班级的目标制定,要根据学校的要求、班级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围绕以上内容方向制定。要具体,要切合实际,有助于目标的实现。由班主任提出方案,学生制定具体的细节,并且举手表决。让班上的学生参与其中,有助于学生接受,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班级目标制定后,班主任要督促学生实现班级目标,并引导学生把班级的目标转化成自己的目标。班主任要落实实现目标的步骤,并把目标划分成具有先后顺序的若干小目标。班级可以举行各种有益的活动,比如技能竞赛、宿舍评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赋予学生选择奖励方法的权力。例如物质奖励,班级可以购买一些笔记本或是生活用品:洗衣粉、洗发水等等;精神奖励,可以在班级或学校宣传栏里给予奖励公示。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取自信心,激励着大家一步步走向成功,为自己的前途而不懈努力。

三、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班级的核心,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要想把班集体建设成为一个有朝气、有活力、极富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学生干部的作用不可小视。

中职学生在初中大多数没有担任过班干部,更没有班级管理能力,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有自己的特长也不能显示出来。而在中职学校,我们应该人尽其才,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班干部很重要,班干部应通过公平竞争、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选举确定,使得每位同学都有事做、有事干。同时,让每位同学找回自己,找回信心、责任感,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平时,班主任要给予班干部信任、鼓励,指导和帮助他们管理,使他们的工作方式不断完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比如:指导班干部把握好自身角色如何跟同学之间沟通、做好同学的思想工作、改进工作中的失误不足,如何进一步提高管理效果。

四、引领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

有的中职学生,贪玩厌学,缺少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当这样的一个学生融入新的班集体之后,很容易把以前的坏习气带到新的集体中。如果不能及时让他们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放任自流、缺乏动力的疲软状态。所以,班主任要引领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个过程。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并且努力发展,都将会成为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引导学生发展自我,并不是让学生只关注自身的某一方面,事实上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各方面知识的支持与配合。例如:一个零件的加工完成,需要你能看懂图纸,会操作机床,完整地编制程序等等。所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发展方向的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因势利导。班主任要在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的同时,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不懈努力与和谐发展的统一性。

五、关爱是班级发展的不竭动力

班集体的发展就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正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关爱在于点点滴滴的爱,滴水变成小溪,小溪汇成大海。比如,班集体给一个学生过生日,就是一种关爱的方式,可以送一张带有全班同学签名的生日卡,在班级宣传栏中写上“今日的小寿星:某某”。班上的某一个同学生病,班主任要问候学生的身体情况,严重的亲自带到校医室治疗。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的方式很多,班主任不可能事事亲临。发挥班团组织的作用,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可以为班集体建设带来更多新鲜的思路,可以培养一批具有管理才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上一篇:高职《大学物理》课程下一篇:生物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