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监督权

2024-10-12

税收监督权(精选4篇)

税收监督权 篇1

摘要:随着人们对纳税问题的深入认识, 纳税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其中纳税人的税收监督权问题在我国宣传和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本文对我国税收监督权的现状作了具体的分析, 并提出了制度建设方面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纳税人,税收监督权,问题研究

1 我国纳税人税收监督权的现状及原因

1.1 税收立法监督权的缺失

我国财政部与2007年5月30日对证券交易印花税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股民对这件事表示震怒和无奈, 2008年5月4日中国财政部又将证券印花税调整了回来, 中国股民不理解, 有的股民感慨, 中国的股市是官员的政治市场, 这两件事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税种的征收和税率的调整依据是什么, 税收的征收和调整关系到纳税人私有财产的安全, 税收的变动要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因为税收征收其实是征税权和纳税权的博弈, 税收立法权属于国家立法权的一种, 本质上应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行使。因此, 两种权利或权力约束的法律依据应该由国家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明确规定, 然而我国是由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决定, 从法律层面可以看出, 这正是我国税收立宪制度的缺失, 我国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特点的代议制, 经过人大立法的法律只有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我国80%以上的税收法律是由国务院人大授权以条例、暂行规定等形式颁布的, 国家行政机关是税收立法权的主体, 所以我国的税收立法呈现出越权和争权的现状, 税收立法的政策性显现出“人治”的色彩, 所以, 只有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税收立法的专有权, 才会解决税收立法的越权的现象, 才能对政府税收进行制约和监控, 离开法律, 税收便失去任何的意义。

1.2 税收预算监督权的缺位

我国的公共财政与民主制度相辅相成, 基本上是本着: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原则办事, 公共财政的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于税收, 所以作为纳税人有权利监督政府的预算, 我国财政监督权利明显具有行政的性质, 监督主体权责不明确, 缺乏独立性, 在人民代表大会中政府官员占得比重大, 普通纳税人比较缺乏, 代表议政的时候存在时间短、专业代表极少等现象, 不能有效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1.3 税收监督权的空白

税收是国家合法征收公民的私有财产, 政府是人民的钱袋子, 是人民财产的代理人, 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对人民委托的财产尽合理的照顾和管理义务, 国家作为委托人, 必须接受人民对委托过程的合理质疑。公共预算支出要定期进行公布, 预算支出内容不是国家机密, 是纳税人对自己财产的一种合理支配权。虽然《预算法》对监督内容作了规定, 但是我国实质意义上的监督财政支出制度还未确立, 我国对公共支出的监督还停留在财政监督的观念上, 而不是纳税人监督财政的监督上, 也就是民主监督的文化根基不足。同时, 我国缺乏对公共支出实体和程序的法律规定, 公共权力在法律不健全的地方便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私权利在法律面前处于难以救济的尴尬境地。虽然, 我国政府近年来在关注民生方面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民生状况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 与发达国家的幸福指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纳税人这种财产的付出与收获现状, 确应使我们思考法律制度迫在眉睫需要改良。我国的税收制度造成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税负反而低, 收入相对集中且所得来源少采用代扣代缴制的工薪纳税人税负要高。我国个税征收也没有顾及纳税人的个体差异, 也没有考虑到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更没有顾及纳税人精神需求, 结果造成拥有相同收入的纳税人由于抚养家庭成员的多少、家庭购置负担的轻重、地区消费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税负不一, 这实际上不仅有违税收公平原则, 也不符合税收量能原则, 这也是造成当今国人生活负重较高的制度原因之一。

2 纳税人税收监督权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来实现

纳税人税收监督权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与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公民的素养水平, 法律的完善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只是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2.1 税收立宪法和制定税收的基本法律是对纳税人监督权利的根本保护

当今税收立宪法的国际和国内的环境已经基本具备了, 在大的原则背景下, 对我国的宪法进行适当、适时的修改, 在修订宪法时必须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税收立法的一元专有权。当然, 在目前不能立即对宪法加以修正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由全国人大对宪法第56 条进行立法解释的方式或在即将要制定的《税收基本法》中加以规定的方式来确定税收法定主义, 制定税收基本法是实现税收法定主义的关键, 要想对现行的税法体系进行合理化的改造, 全国人大对于国务院的授权必须遵循谨慎授权的原则, 重要的基本的税法和立法, 必须由国家最高权利机构制定, 不能一概委任立法, 以提高税法的效力,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2.2 建立税收立法听证制度是保护纳税人监督权的必要前提

立法听证制度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 在确保国民利益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的立法听证制度起步较晚, 而且发展也不健全, 我国的税收领域立法行政法规占有很大比例, 如果不采取严格听证的程序, 势必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使纳税人的监督权从源头失去了监督能力。目前我国正在对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进行改革, 针对其扣除标准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不管如何都应该实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开听证程序, 而不仅仅是几个人大常委的建议。所以, 公民监督权的高低直接决定国家公共服务的质量, 公共权利和私有权利是否和谐, 关键是监督权听证制度是否得以实现, 将来我们制定《税收基本法》时应该明确指出:纳税人应该享有税款使用的监督权, 实现纳税人对税收的动态监督。

2.3 完善财政预算和支出方面的法律是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依据

财政的预算和支出关系到纳税人权利的保护, 纳税人监督意识随着法制社会建设的推进而逐步增强, 对公共财政法制的监督也在加强。世界各国对于财政预算和政府的采购都给予适时的公布, 以利于纳税人的监督, 而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则缺乏纳税人对政府的采购支出有效的监督条款,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中的权力分公不明、责任追究机制不严、纳税人监督权无法保障, 使本来的合理采购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 我国相关立法要借鉴其他国家立法不断的加以完善, 我们也要改革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扩大政府采购管理模式, 改变单一集中采购。另外, 改革政府采购机关设置, 管理、执行、监督机构要进行合理分权, 纳税人监督权给以合法化, 使其监督实现法制化。

2.4 完善司法救济是保障纳税人监督权实现的法律途径

无救济就无权利, 这就说明了司法程序的救济是实现法律权利的有效途径, 虽然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中规定纳税人可以通过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保护自己的权益, 但这仅限于纳税人和税务行政机构之间的诉讼, 纳税人不能对税收立法、税收使用、税收效果等问题进行社会监督, 我们应该从司法救济方面构建纳税人监督权的有效途径。

3 结论

纳税人税收监督权实现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纳税人的税收监督权一定会受到保护, 并且得以实现。

税收监督权 篇2

【内容提要】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依法治税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税收执法权监督在思想认识、领导干部监督、制度落实、过程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税务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组织收入任

务的完成。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内外监督机制,严格推行责任追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是从源头上加大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税收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税收 执法权 监督 思考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做好税收工作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税务部门从严治队的治本之策。税务干部作为国家机关的行政执法人员,其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税收执法权力。能否公平、公正行使权力,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直接影响到税务部门乃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组织收入任务的完成。因此,重视和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既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依法治税的需要。近年来,结合税收征管改革,各级税务部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办法,逐步完善了各项监督制约制度,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有效地推动了依法治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但仍有少数单位和干部对税收执法权监督存在着流于形式、重于应付、疏于落实等问题,导致了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本文旨在结合基层税收工作实际,就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做一点探讨。

一、当前税收执法权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行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的,是促进依法治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税务系统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的重要措施,是新时期做好税务工作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少数单位并未完全、真正地认识和重视税收执法监督这一系统工程的必要性和内在作用。部分干部认为执法监督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与业务部门关系不大,只要纪检监督部门加强执法监督就行。甚至还有人认为税收执法监督是束缚手脚,是对执法者的不信任,是对自己权力的削弱,进而对执法监督人员产生不重视、不理解、不配合;而纪检监督干部则认为税收执法监督工作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事情,工作不能不做,但不能认真去做。监督上级怕打击报复,监督同事怕影响关系,监督下级怕失去人缘,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加之个别领导干部没有把纪检监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工作往往是安排部署多、检查落实少,疏于管理、淡化责任、措施乏力,使税收执法权监督难取实效。

(二)领导干部监督不到位。权力失去监督,就会导致腐败。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首先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税收执法权的有效监督。一是部分领导干部自律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不强,在工作中不坚持原则,不依法决策,不依法监督,不依法查处,影响了基层干部公开、公正行使税收执法权。二是由于税务部门管理的特殊性,有些领导干部对上级监督鞭长莫及,与同级无利益关系不愿监督,对下级监督检查时发现了问题,也往往是嘴上说说、会上点点而已,不注重真查实究或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对税收执法监督不到位,使一些领导干部由小问题酿成大祸患,滑入了一条“违章-违纪-违法”的犯罪之路。

(三)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的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不抓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再多、再完善的制度也起不了作用。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干部的执法行为,各级税务部门制定了不少管理办法,如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等,并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这些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实用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致使对税收执法权监督乏力,导致个别干部纪律观念不强,执法行为失范。

(四)过程监督不到位。过程监督,是正确落实税收执法权的关键。但目前的监督工作还没有深入到税收执法权运行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一是当前的执法监督工作主要以聘请特邀或义务监督员、召开监督员会议、设置征求意见箱、向纳税人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来实现外部监督,再加之征纳双方利益关系的存在,来自于纳税人自发的、主动的监督十分缺乏,从而影响了对税收执法过程的监督。二是在内部监督上,监督仅仅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以及专门机关的监督,部门之间、干部之间的监督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还比较缺乏,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制度,监督的合力还未能真正形成。三是政策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形成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四是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日常考核达不到一定的深度,集中考核难以发现违法的细节问题。五是税收信息化建

设推进缓慢,计算机未能全面介入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以机器管人、机器管税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六是税收法律对执法权力的界限存在弹性和模糊化,税收执法权在实际执行中自由裁量过大。以偷税处罚为例,除追缴所偷税款和滞纳金外,并处以所偷税款50以上五倍以下罚款。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处以0.5倍罚款还是五倍罚款,都属合法。这就影响了税务部门执法的规范

性,同时也给执法监督带来了困难。

(五)责任追究不到位。实践证明,对税收执法权监督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对违法违纪者进行责任追究。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按照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的要求,修订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加强了责任追究。但责任追究的力度还不够大,存在失之于宽,对发现的问题不按责任追究办法处理,有的对责任追究仅仅给予批评教育、扣发考核奖金等,没有给予必要的政纪、党纪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心慈手软,使税收执法监督陷入形式主义,使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

二、影响税收执法权监督的主要原因

(一)对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不深不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提高税务干部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各级税务部门通过狠抓行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大促进了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少数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教育管理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仍是干部执法行为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二)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对税务稽查、征收管理、税收处罚等重要执法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征管与稽查的信息反馈还不够通畅。个别税务干部钻“监管不到位”的空子,收人情税、关系税;还有个别干部在查出企业偷税问题后,搞权钱交易,搞“暗箱操作”,不征或少征税款。二是责任追究落实乏力。对税收执法监督的有效手段就是责任追究,但现行的有关规章制度还没有把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真正纳入考核范围进行量化考核和责任追究,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三是税法宣传还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纳税人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不强。四是外部监督机制作用发挥不好。税务部门虽然每年都从社会上、纳税人和税务干部内部聘请了税风税纪监督员,但他们的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有的根本不履行职责,履行职责的往往只偏重于文明用语、服务态度等方面。而税务部门与他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召开座谈会,对真正依靠他们监督干部的执法行为,充分发挥其监督效能,还研究得不够。并且地方人大对税收执法监督还存在“盲区”。

(三)部分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一是少数干部对业务知识掌握不深、不细、不精,政策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二是部分干部法律知识缺乏,对如何有效防范职务犯罪方面的法纪意识比较淡薄。三是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应付,马虎了事,往往造成执法行为不规范。

(四)执法监督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一是受“老好人”、“怕揭短”、“低头不见抬头见”、“你好我好大家好”等传统人文意识的影响,使得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理念和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执法监督是“抓辫子”“找岔子”“不合群”,同别人过不去,这就从主观上使执法监督人员不愿从事执法监督工作,执法监督压根就难以深入、取得成效。二是由于现行体制和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当前各级对纪检、监察部门干部的配备考虑不够,执法监督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欠缺,计算机、摄像机、照像机等办案取证工具配置不全。同时,由于执法监督人员不是税收业务骨干或能手,税收执法实体和程序不是十分清楚和明确,也必然导致税收执法监督的手段乏力、监督形式单

一、监督工作缺位,这就从客观上使得执法监督工作难以规范。

三、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一是增强执法监督的法制意识。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有力保障,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树立地税良好形象的现实需要。各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二是强化税收执法监督的责任意识。通过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和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落实责任追究等举措,不断规范干部的执法行为,增强执法监督的责任意识,共同防范执法风险。三是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必须形成合力的意识。建立党组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制,形成“职责分明,岗责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加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打牢扎实的业务功底,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政策水平。二是要加强党纪政纪法规培训和警示教育,增强干部自觉抵制腐败的“免疫力”,使大家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慎独慎微慎行,从而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三是要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等部门构建共同防范网络,邀请他们定期宣讲党纪法规,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岗位的干部就违纪违法易发环节进行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能力。

(三)建立内外监督机制,强化税收执法权监督。一是分解执法权力,细化岗位职责。根据对税收执法监督的要求,结合《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修订职位说明书,合理配备干部,科学设置税务管理各个岗位,细化每个干部的岗位职责;明确监督实施的对象,量化考核指标,增强监督的可操作性;大力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分解职责权力,解决好一人多岗、一岗多职的问题;修订相关税收法律制度,设定必要的税收执法复查程序,切实解决因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执法不公、税负不均的问题。二是深化征管改革,建立起分权制约的运行机制。按照税收征管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行征、管、查“三分离”,推行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使权力得到合理分解配置,达到权力制衡,预防腐败现象发生。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计算机监管体系。建立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把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统一的征管软件中,及时监控所有干部的执法行为,达到“机器管人”的目的。四是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力深入开展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考核,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在考核检查中,既要注意发现征、管、查之间监督制约不到位的问题,又要注意查处干部以权谋私的现象,通过考核质量的提高,促进执法行为的规范,通过执法行为的规范,保证税收征管的强化。五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要下决心推行“阳光办税”,把税收政策、定额核定、案件查处、办税程序、服务承诺、处罚标准、税(费)标准等一些带有实质性、敏感性的情况向社会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办税服务承诺制等制度,规范税务干部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职责,遏制税收征管中拖而不办、效率低下、以税谋私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税务部门与政府部门的联网,顺畅税收政策传递渠道,让全社会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六是加强税务稽查监督。围绕稽查本身的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继续完善各项规范化制度,形成“选案不查案,查案不审案,审案不定案,定案不执行”相互制约的良好机制。把正常检查、专项检查、突击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严肃稽查纪律,进一步完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严格税收执法程序,正确行使税务处罚权,彻底解决以补代罚和以罚代刑的问题。七是强化外部监督力度。要从纳税户各层次中聘请一批敢说真话的高素质人员为税风税纪监督员,并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等多种途径,及时听取、了解干部执法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经常走访纪检、监察、公安、审计、政府等部门,了解干部的执法表现,有针对性地做好事前监督。地方人大要增强税收执法监督的主体意识,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结合政府、司法、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联动,全方位保证税收行政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四)严格推行责任追究,确保执法监督落到实处。对税收执法权运行中的违法行为依法惩处,对执法过错实行责任追究,是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唯有追究从严,才能奖罚分明。因此,必须以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为基础,以检查考核为手段,以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为依据,严格地对税收执法中出现过错的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一是把握好责任追究的“度”。要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责罚相当,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不隐瞒、不护短的态度,真追实究,究责到位。做到处罚要有政策依据,不能严之无据,宽之无边。二是应将责任追究与奖励相结合,解决干事越多被追究的可能性越大的问题,要进一步细化过错责任行为及处罚标准,减少责任追究过程中操作上的弹性,使追究结果更加公平、公正。三是要将责任追究与公务员考核、评优推优等相结合,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干部有执法过错行为的,要取消年终评选先进和优秀公务员资格;单位负责人有执法过错行为的,本单位内不得评选为先进集体。四是要加强对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纠,对违法违纪的干部要严惩不贷、一查到底,按照法律法规该处分的处分,该移送司法机关的移送司法机关,确保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的优化研究 篇3

1 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财政税收体制不完善

一方面, 财政税收体制结构不完整。在我国税收制度中缺乏一些对于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支持、调控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公平分配的税收种类。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影响了财政收入, 还会导致税收财政预算和使用无法正常进行, 使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 对于分税制度的改善不够完美。分税制的改善是财政税收的关键, 但是也需要关注其影响。比如, 由于分税制改善的不完整, 使得地方和中央财政收入分配不合理, 对于地区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1.2 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当前,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在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小, 影响范围很小, 各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预算管理的问题, 缺少正式的监督结构和健全的审批体制, 这样就使得财政预算不具有公开性, 无法表明财政收入应用到地区的基础建设方面, 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计划, 有时都会出现资金被挪用的情况, 严重影响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1.3 财政税收的转移支付缺乏规范

当前, 我国的财政税收的主要形式还是以分税制为主。分税制制度对于降低地方之间的差距有很好的作用。在使用分税制的前提下, 公司和私人都可以进行一部分的转移支付。但是, 正是因为财政分税制的转移支付, 会出现贪污和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 地区财政税收机构在工作过程中, 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就会造成账单模糊或者财务缺失的问题。这种不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财政税收调控各地方经济差距的能力, 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2 关于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2.1 完善财政税收体制中的预算体制

财政税收的改革的前提就是对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在进行财政税收的改革中, 需要把财政税收的预算编制工作和财政预算的执行工作分开进行。在进行具体的预算管理过程中, 需要合理计划长期和短期的预算, 对短期的财政预算进行非常具体的管理。在完成目前工作的同时, 要逐步扩大预算管理的范围, 根据各区域的社会经济计划, 对财政预算工作进行管控, 保证财政体制改革的正常进行。

2.2 健全分级、分权的财政结构体系

我国主要有国税和地税两大税收部门。国税部门代表的是中央政府, 地税部门代表的是地方政府。在进行财政税收改革时, 中央政府需要给地方一定财政税收的自主权, 同时中央政府也要调控好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平衡工作。不同等级、具有不同权利的财政结构要根据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求, 使得能够起到关注政府事务、稳定各阶层结构工作的作用, 保证我国财政支出和入手的平衡。总体来说:第一, 中央政府应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财政的权利, 使得地方政府在特定情况下能够使用税收的减免权、税收立法权等财政的权利;第二, 中央政府部门应该合理规划财政的支出, 这样可以帮助降低地方结构的财政压力, 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

2.3 建立全面的支付体系

对于建立全面的支付体系方面, 应当重点关注建设完整的支付结构和加强支付过程中监督工作。在进行建设支付体系时, 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形式和水平, 做好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此外, 关于支付过程中的监督工作, 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财政监管调控部门, 对于财政税收的各个方面进行长期监控,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4 正确处理经济与财政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下, 地方政府大都存在为了提高政绩, 会对不同的市场经济竞争进行一定的调控。比如, 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的水平体现和发展, 政府会以财政补贴后者投资的形式调控企业的发展, 这样不仅仅对于财政资金进行了浪费, 还影响了公共财物的管理规定, 不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 基于此种情形下, 地方政府必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其他公共活动, 为了地方经济市场提供一个合理、公平的环境。

3 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现状

3.1 重形式, 轻本质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工作往往只是追求形式化的弊端, 很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时, 只是敷衍了事, 很多时候都会忽略财政监督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 基于此要想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就需要关注行为管理方面的问题, 提出对应的监督管控措施, 以便在以后对相关的规定建设提供助力。

3.2 监督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行使职能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 我国的很多公司单位都使用转换经营机制的方法, 这样的情况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更新。但在不断改革的同时, 地方财政税收部门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但是, 政府对监督管控的不是太过重视, 所以财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是很充足, 监督结构也没有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和分工, 所以就会出现很多的管理不在规定的问题。所以, 只有处理好监督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进行财政税收改革。

4 完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制的措施

4.1 建立健全能够约束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的法律法规

要想财政税收能够进行合理、规范性的使用, 就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基于此就需要在财政税收的监督管控下, 建立各种规定来限制相关人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一, 不断地改善财政税收内部的管理模式, 使得不同的管理模式能够协调运行, 这样就可以保障财政税收的有效实施。第二, 在进行财政管理方面的工作时要注意效率, 在进行工作时, 相关人员要时刻保持认真的态度,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 而且要做好评价, 总结经验教训, 防止下次财务工作时遇到。第三, 政府需要多方便的研究财务税收的工作, 所以在进行财务税收工作时要根据财务监督管理的规定进行, 而且要根据财务税收的监督进一步优化相关法律、法规, 保证财政监管工作的稳定进行。第四, 要根据监督体制的整体形势来看, 以便进一步地对财务税收的监管体制进行完善, 促进财政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4.2 明确监管主体的相关权利与义务

一方面, 应当重视和明确主体责任。关于财政税收的监管体系来说, 首先要根据相关主体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才能够让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需要做什么, 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 认知政府责任。在对财政税收监管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时, 应该规划各种预算模式, 以便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相关职责。

4.3 加强财政税收的内外监督

要想真正实现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就必须要重视内部监督工作的开展, 通过不断加强财政税收的内部监督来对其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行为做出合理约束, 并通过制定完善的规范制度来对其内部工作实施管理, 从而为监督模式的创新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4.4 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

为了促进财政部门相关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 以及进一步提升财政部门的信息质量, 应该引导其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学习和积累丰富的财政知识,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人员积极的带头作用, 主动执行相关财务法规, 进而真正实现有法必依。因此, 只有对其管理体系的不断调整与完善, 从整体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才能有效防止出现财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并且通过不断优化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业务水平, 才能够促进其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执行。

5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还存在各种缺陷, 虽然对财政税收体制不断进行改革, 但是却没有真正落实。另外, 由于政府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使相关财政税收问题没有得到进一步解决。所以, 要想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 要在不断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 更加重视其管理制度。

摘要:不断优化财政税收监管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的财政和税收监督体制促进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 以确保其监督机制可以完全满足财政和税收管理的要求, 全面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政府的税收, 并为财政和税收监督机制的建立提供保障。

关键词:财政税收,监督机制,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曾丽.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模式的优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12) .

[2]陈发源.我国政府性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3]蔡德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2.

[4]梅月华.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5]王辉.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6]“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 宋立.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 (总报告) [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26) .

税收监督权 篇4

税收执法权是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最主要的权力,正确行使和运用税收执法权,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才能确保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正确行使运用税收执法权呢?我们认为,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其规范执法的自觉性外,还必须建立起对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的有效机制。可以说,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税收执法权正确行使和规范运作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县地税局在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方面,着力狠抓了以下几点:

一、示权,强化社会监督力度。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只有将税收执法权置于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才能使权力的行使和运作趋于规范,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推行公开办税,实施“阳光作业”,还监督权于纳税人和人民群众。基于此,近年来,*县地税局投入五万余元,在县局和各基层单位设立了板面、公示栏、政策宣传栏、监督台,还在县电视台开办了《税苑之光》宣传栏目,公开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公开办税窗口职责范围和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务的时限、步骤和方法;公开纳税人投诉部门和监督电话;公开“双定户”的定额标准、缴纳及违章处罚情况。同时,还将负责征收的税种范围、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服务的标准、时限,票证工本费收取标准、税务检查工作规范,税收政策法规咨询热线等进行公开,极大地增强了税收工作的透明度,从而把税收执法权行使和运行的全过程真正置于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让纳税人对执法依据、执法规程、执法结果了然于胸,杜绝了税收执法时的暗箱操作,使纳税人在缴“放心税”“明白税”的同时,也增强了税干执法时不越轨,不出格,不跨线的自律意识。此外,*县地税局还在社会各界聘请义务监督员,向人大、政协汇报工作情况,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查指导工作,把税收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外部监督体系。

二、分权,强化内部制衡力度。针对以往征管过程中权力过于集中,容易滋生腐败的状况,*县地税局在税收执法权的分解和制衡上狠下功夫。一是深化征管改革,建立起分权制约的运行机制。按照建立征管新模式的要求,大力推行专业化管理,实行征、管、查“三分离”,推行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使权力得到合理分解配置。同时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各股室和各基层单位配备微机,用机器管税,靠计算机管人,使执法中的人为因素明显减少。二是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对每个岗位的执法权限、程序、要求及责任等依法进行严格界定和明确分解,做到分工到岗,责任到人,使每个人对自己的职权范围十分清楚,对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监督什么,怎样监督,做到具体明确。三是进一步完善规范征管规程,要求税干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和规定程序,并处理好各个环节的衔接,使每个人、每个部门既明确整体工作的运行过程,也明确自己所涉及的具体程序,既明确本人、本部门承担的责任,也明确整体工作的衔接。经过努力,*县地税局使税收执法权得到有效分解,形成了权力间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上下衔接、首尾贯通的运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税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

上一篇:审计价值危机下一篇:化工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