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师资建设未来趋势

2024-11-02

美国师资建设未来趋势(通用4篇)

美国师资建设未来趋势 篇1

摘要:现如今, 在“绿色家园”、“生态环保”的口号号召之下, 城市园林建设正以独有的绿色环保概念设计及其所带来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受到诸多肯定, 并拥有越来越多的发展潜能。在我国,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入, 居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周边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也有了较高要求。因此, 通过建设拥有高舒适度、人性化的城市园林, 利用科技创新提高树种栽培技术, 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功能, 从而跟上国际城市园林建设的未来发展步伐。

关键词:城市园林,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 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同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矛盾的加剧。在城市建设中, 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唯一拥有绿色生命力的一部分成为了“朝阳产业”, 在缓解城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 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的不仅是让城市“变绿”, 更重要的是要追求舒适度和美观度, 因此, 要将植物的选择与周边生态环境统一起来, 以展现城市建设的线条美、色彩美以及观赏美。

1 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工业“三废”污染、城市建筑垃圾、居民垃圾等) 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进一步影响着其生命健康。现如今, 实现城市园林绿化, 发挥植物改善大气的生态作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恢复健康无害的人居环境是近年来各界人士不断呼吁的。可以说城市园林建设是从城市绿化为出发点再落脚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提高人自身身心健康的层次上。因此, 城市园林建设具有以下作用:

其一, 这一建设手段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唯一的绿色工程, 有利于维持城市天人地之间的生态平衡, 提高城市郊区之间的环境质量, 从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二, 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包括种树、栽花、培草、灌溉和建设园林设施等步骤, 这样不仅提高了绿色植被的覆盖率, 而且也实现了立体栽培的生态效应。通过全方位的调节大气湿度、降低隔离城市噪音、降低大气污染,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从而达到干净、整洁、美观、舒适的人居要求。

然而, 尽管近几年, 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每个地区园林建设的面积及其生态功能是有限制的, 可以说园林的生态功能仅相当于森林贡献率的4%, 于是从这一层面上讲仅仅依靠园林中草坪覆盖来提高生态质量是不够的。再加上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加速阶段, 建设过程中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且经济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还较低。在这种国情下, 城市园林建设必然会受到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意识观念等消极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 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 特别是现如今的6大类绿地 (公园绿地、企业单位绿地等) 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园林的框架。传统绿地的建设, 盲目种植不适合周边生态环境的植被, 形式单一、人工修剪, 如此一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导致了对原本脆弱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2 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 城市园林建设不仅是单一的绿化工程, 同时也是体现本城市独有文化风情的文化建设活动。全世界的文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地区的文化环境也是独树一帜, 城市园林建设要学会合理利用本地区特色展现独有的文化底蕴。因此, 城市园林建设是传承维护地区风情、文化底蕴和特色的重要举措, 应该在利用自然生态特色和原有植被的基础上与该地区传统信仰、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相结合, 展现出城市独有的文化氛围。

第二, 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拥有本城市绿化的个性, 合理选择城市园林绿化所需要的树种显得尤为重要。不同地区的植被种植条件 (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 是不同的, 而在适应度上, 乡村树种不仅能够适应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环境, 而且乡村树种较其它树种成本更低、安全、成活率更高, 能有效抵御病虫害。因此, 乡村植被应成为未来城市园林建设中的主要应用树种。

第三, 城市园林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 不得违背自然, 通过合理地运用城市的地貌特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的布局改造。在园林建设过程中要基于保护自然景观, 传统文化建筑的原则研究借鉴地区自然树种类别、建筑格局,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园林设计的艺术感、舒适感。

3 结语

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了解自然、尊重规律、改造自然, 实现城市人居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这是我国城市绿色发展的主旨所在。我国在新阶段的园林建设要积极跟随世界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政府方针政策的统一指导下, 结合本国国情走综合实力相协调的道路, 并在借鉴城市园林建设优秀典范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程绪珂“.生态园林”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战略方向[M].生态园林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07)

[2] 李景奇.走向包容的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应与时俱进[M].中国园林, 2007 (8)

美国师资建设未来趋势 篇2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队伍,高校改革

纵观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现状, 高校实验室已经成为高校整体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验室不仅承担传统实验教学任务, 更是培养学生严谨思维方式、发明创造意识和科学工作态度的重要场所。这一新的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教育事业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开放实验室成为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验室工作水平的高低是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校为了达到“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都积极探索实验室开放的新路, 建设开放的实验室成为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开放实验室的性质

高校实验室开放可以从对象上分为面向学校学生的开放、面向本单位的开放及面向校外的开放;从职能上可以分为教学上的开放、科研上的开放和社会服务上的开放等。对从实验教学的角度看, 完全意义上的实验室开放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时间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环境的开放。

2. 实验室开放对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传统的实验课是按照理论课程设置, 把实验课当做理论课的附属物, 实验类型也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实验室开放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或者设计实验项目, 实验类型也从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过渡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室开放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现开放性实验, 首要条件是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这也是我们实现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开放性实验并不是简单地将实验室的门打开, 将实验时间延长, 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目的要求独立拟定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步骤, 完成实验过程。实验内容应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

(2) 促进和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水平, 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促进了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自己。实验室开放后, 学生做实验不再受时间和内容等因素的约束, 在任何时间学生都可以到实验室自行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实验, 实验频率和实验循环节奏由学生自己调节, 实验室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

二、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改革思路

1. 实验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水平的高低, 不仅要看实验室拥有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越的环境条件, 更重要的是要看实验室是否有一支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队伍。

(1) 加强队伍的素质教育, 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一支有一定理论基础、技术过硬、爱岗敬业, 具有奉献精神、创业精神、求实精神的实验队伍, 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关键。学校应该构建实验教学人员业务培训体系, 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使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手段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

(2)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 促使实验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化。以教学为主的高等学校实验队伍, 要重视实验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层次合理, 做好实验室的梯队工作, 使高中低技术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化, 队伍年轻化, 充分发挥高级职称人员对年轻实验人员的带动作用, 逐步完成实验技术人员的新老交替, 提高实验队伍的业务水平。

2. 引入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相应的政策措施, 激发鼓励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潜能, 使每个人都切实感到力有所用, 才有所展。所有这些制度和机制创新都必须围绕着有利于调动实验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教师和实验人员主动参与培训, 形成人人接受终身教育, 不断更新知识, 吸取现代新知识、新管理;有利于促进实验人员智慧才能的发挥。

3. 结合专业特点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高校不少专业特点决定了野外教学实习实验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野外基地是开展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为学生进行课外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供主要场所, 对帮助学生巩固和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实行开放共享, 实现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验室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是今后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一个指导思想。高等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包含了人才资源、仪器设备资源及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等三个重要方面。教学实验室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应该改变过去封闭式、自我服务体系, 这是社会发展和实验室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必然。改变过去验室只为实验教学开放的思想, 教学实验室除了教学实验以外, 一定要向科研开放, 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提高科研水平, 又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要扩大开放程度, 对外院、系师生开放, 提高设备利用率, 避免重复建设, 提高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

三、结语

在高校实验室这个重要的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中, 人才和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实验室的和谐管理是三个重要方面。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和实践人才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 实验室开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校应该不断改进实验室开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努力推进开放式实验教学形式, 提高实验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 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即要促进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建设, 更要大力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龚吉蕊, 康慕谊, 李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改革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5) .

[2]孟晓丽.论高校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J].新西部, 2011, (12) .

美国师资建设未来趋势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发展

1 概述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分析, 将措施落实到位, 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检测市场来增强行业的自律性、扩大检测的规模和范围、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改善管理机制等手段解决上述问题。水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技术对于水利工程安全而言意义重大, 所以提高质量检测水平是杜绝水利工程出现任何安全隐患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简要分析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一些现状一些问题, 同时也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些简单的预测, 使大家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方面的理解更加的深刻。

2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现状

2.1 检测机构少, 专业不齐全。

目前全国持有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有:岩土工程42个, 混凝土53个, 金属结构18个, 机械电气6个, 量测26个, 其中大多集中在混凝土工程和岩土工程专业, 金属结构、机械电气和量测专业相对较少, 有的省份甚至尚无一家单位有此资质。检测机构的数量少而且专业不全面的问题, 导致了很多业务会包给其它行业的检测机构, 而这些机构的行业标准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在水利工程领域中, 所以存在着一些检测结果偏差的问题。

2.2 缺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当前由于一些从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单位属性问题, 导致了某些单位的竞争意识不强, 很多单位都是附属于施工单位和科研单位的, 自己的独立性较差。对于跨省和跨行业的业务接触较少, 由于大多数的检测机构基本属于建设同体, 所以它自身的竞争和服务意识都较差。

2.3 从业人员少, 执业水平低。

由于我国对专业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的统一管理以及考试的起步较晚, 对于该行业专业性的考试于2010年才举办, 大多数的上岗人员并没有上岗证, 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大多数都不具备本科学历, 专业工程师所占的比例也较小, 所以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检测员的素质不够高, 检测能力较低的现象。

2.4 检测费用标准不一。

首先, 检测的价格标准不统一。目前检测的费用问题缺乏统一和规范, 很多检测机构的收费都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而市场对于具体的手法标准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所以很多的检测机构的参考对象都不一样, 这样就导致了收费的混乱局面, 各个机构之间收费差别很大, 另外对于工地的现场抽检也是存在着很多的收费弹性的, 有些检测机构为了业务量收费过于低廉, 这样会导致了整个市场的恶性竞争, 进一步造成了检测的收费不统一。然而由于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 所以当收费水平不高的时候, 可能会导致检测数据的不真实现象发生。

3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3.1 检测市场更严格, 行业自律将加强。

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 规范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行为及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执业行为, 在此基础上, 建议各省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并成立行业协会, 以利于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 进一步培育和规范水利检测市场行为, 加强行业自律。同时, 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其他行业检测机构进入水利市场应通过资质审批、信用备案和严格的年检制度。

3.2 检测规模将扩充, 业务范围将扩大。

从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来看, 现有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和检测能力相对薄弱, 很难满足水利工程大规模建设的需求。检测机构规模应适度扩充, 使业务范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3.3 人才培养将得到加强。

对于检测人员素质方面的培养, 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应当经常性的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 同时引进更多的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人员的加入, 带动本单位的检测人员素质提高。而且由于检测人员的工作环境普遍恶劣, 大多数时间都在对人体有害的环境中工作, 所以应当适当的提高检测人员的待遇水平, 避免人才的进一步流失。同时对检测人员的奖励惩罚机制也应当更加的科学合理,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对于那些使用虚假数据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有必要时可以取消他的任职资格。

3.4 硬件条件将得到改善。

通过加大对检测机构的投入力度, 逐步更换老化设备, 添置先进的检测仪器;加大工地实验室投入, 使检测设备满足工程建设现场必检项目的配置要求;按规定的检验周期对检测仪器进行计量检定;当硬件的水平得到提高和改善的时候, 工作效率自然便得到了提升, 一个良好的检测作业环境将更有利于检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提高检测水平和竞争能力, 这样便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政府部门也应当积极引导, 为其创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同时加强对该行业的组织管理, 减少工程建设一体的情况发生, 使得各检测机构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

3.5 管理和约束机制更统一。

根据水利检测行业的实际情况, 逐步实现网络化实时监管, 从来样登记到领取报告实行全程网络管理, 实时上传业务量统计、试验过程监督、试验费统计、不合格报告统计等信息, 尽快完善工程质量检测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沟通与共享, 充分利用检测成果, 科学、准确地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在全省水利系统内部尝试建立一套与成本挂钩的水利行业检测的参考价格标准, 对检测机构的外业检测合同额进行监督管理, 杜绝竞相压价或随意抬价行为, 让水利检测市场成为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的市场, 以更好地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服务。

3.6 第三方检测兴起。

施工承包商的质量检测是其内部进行的、全过程的全部质量检测工作, 是其他各方检测的基础。业主、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检测是以满足合同要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检测。第三方质量检测是站在公正立场, 对工程质量及有关各方实行的质量监督检测, 是确保工程质量, 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 工程建设中应大力推行第三方检测。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虽然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个检测行业的广阔前景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杜绝任何安全隐患, 我们应从自身出发, 提高每位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 增强每位检测人员责任意识。相信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 一定可以使得我们的检测市场更加严格、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提高、检测规模得到扩大、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的未来一定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美国师资建设未来趋势 篇4

上述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且常被忽视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和跟踪,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生培养内容的战略性思考和构建,导致在研究生毕业走向临床时,在先进理念等方面即落后于临床实践。本文谨以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未来趋势为视角,对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几点思考。

1 学科建设发展的未来趋势

学科功能全面、平衡。学科是医院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学科的实力与水平直接决定着医院的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未来,学科的主要功能仍然是医疗、教学和科研,但三者在学科建设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更趋全面和平衡。毋庸置疑,医疗关乎学科的现实生存,教学关乎学科未来的人才储备,而科研关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医疗、教学和科研三方面的发展哪一个都不容忽视,否则,必然在未来的学科竞争中败下阵来。而现阶段,部分学科对医、教、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似乎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医疗的关注度要远远大于教学和科研。然而,如果想在未来重点学科的格局中占领制高点,“三手都要抓,三手都要硬”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医疗服务更注重人文本质。加强医疗人性化服务、制度化管理,是未来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医学人文本质的具体体现。所谓“人性化医疗”,系指医院的一切制度、措施、职业行为均无条件地替病人着想,无论病人是谁。当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高新技术,更需要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医院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广泛开展人性化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全面铺开,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更显迫切。作为医院的基本组成单元——临床各学科,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反过来,这也促使临床各学科逐渐意识到必须提高以技术含量为主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始终追求服务与非营利的理想、始终坚持患者需求至上、始终致力于团队成员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善于适时而变、持续努力,追求卓越、恪守诚实与正直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其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梯队丰富、合理。未来学科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学科保持竞争力的有利资本。如何打造更加合理的人才梯队,建立学术研究共同体,发展自身特色品牌,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是时代对未来学科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出的要求。学科发展,凭的是团队的实力,不是个人的实力。因此,未来优秀的学科团队必定是一个人才梯队丰富、合理的团队。

学术特色突出、鲜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特色既是学科的显著特征,也是衡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特色突出、鲜明,是学科立科之本;学术特色突出、鲜明,更是学科在相关领域树立“品牌”效应的基石。因为学术研究是指导一个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而理论是一个学科的灵魂,是一个学科的框架。

管理机制现代、高效。未来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现代、高效的管理机制。传统管理机制注重制度管理,制度管理侧重于对人的外在行为的约束、控制和激励,是治标管理,是被动管理,效果具有滞后性;而现代管理理念更注重文化管理,文化管理侧重于对人内在的思想、意识、动机的约束、控制和激励,是治本管理,是主动管理,效果具有前置性。制度管理具有刚性、强制性等特点,见效快,时效也短暂;而文化管理具有柔性、不具有强制性等特点,是人的自觉行为,所以它见效慢,但其时效具有长久性和持续性。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的必然要求,因此,更符合未来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2]。

2 学科建设发展对临床研究生核心素质的要求

医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医学人才,而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合适的沃土——学科。可以说,学科建设发展与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公式:研究生+科技活动+科技转化=一流成果+一流影响力+一流成果=二流大学向一流大学的变迁。作为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培养一名高年资的临床医生,其更重要的内涵是培养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科的建设发展势必对临床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也即核心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核心素质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临床动手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3,4,5,6]。

理论知识自我更新能力。一名优秀的医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日新月异[3]。医学生从学校教育获取的知识主要是基础性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不可能涵盖和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应有的知识结构[7]。更为严峻的是,当前医学院校或学科所学的知识有相当大的成分是过时的,或者是滞后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重新培训方能建立起其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他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地予以更新、优化,紧紧跟上学科建设的步伐,是目前临床研究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

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医学科学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医学虽然是一门重经验技术的学科,但是,光有经验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医师的成长、学科建设和医院发展均有赖于医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科研素质作为探究未知能力的基础,是基于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基础之上的高层次素质,以此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对于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8]。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标志性环节。

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决定着研究生一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决定着他们所能够成就的人才质量和能够练就的学术品质。同时,研究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兴趣宽泛、求知欲强和精力旺盛的人生巅峰阶段,正是培养科研素质不可错过的好时节。在科研素质的养成上,如果抓住了研究生这个阶段,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临床动手能力。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强,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点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临床研究生动手能力的高低是评价其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而言,无论今后从事什么亚专业,动手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其聪明才智的发挥程度。因此,要特别珍惜临床实践的机会,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要举一反三,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个人管理和管理他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学生,同时也应该是一名成功的管理者。作为未来的临床医生,医学生既是一名管理者:管理患者和下级医师;同时也是一名被管理者:接受自己、领导和医院的管理。领导和医院的管理属外部因素,不属于个人范畴,因此,医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进行管理,即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②管理他人。如果要管好他人,医学生不但要有出类拔萃的智商,更需要具备很高的情商。

医患沟通能力。当前,医疗纠纷已严重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顺利发展,其产生原因众多,既有主观原因,亦有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包括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人文素养等;而客观因素包括医疗技术水平、就医环境等。在产生医疗纠纷众多的主观原因当中,医患之间能否形成良性沟通非常重要。而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以及沟通不及时、不充分,恰恰是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料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良有关。因此,在今后的医学教育中除了加强医学生(尤其是实习学生)的医疗风险意识,提高其医疗安全素质外,还应该不断培养其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才能使其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 以学科建设发展未来趋势为导向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项措施

美国的约翰·肯尼迪总统曾经说过,“生命的规律在于变化,那些只看到过去和眼前的人必将失去整个未来”。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也一样,只对研究生灌输过去和现在的医学理念、经验和技术,必将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以学科建设发展的未来趋势为导向,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要达到上述目标殊为不易,不仅对研究生个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浅议以学科建设发展未来趋势为导向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针对学科建设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加强学术型医师培养,紧跟本学科学术发展方向。在临床医师,尤其是学术型医师的培养方面,国外已走在了我们的前面。美国著名的贝勒医学院在儿童血液肿瘤学临床医师培训的简章中明确规定,临床和科研需密切结合,成为学术型的医师。对于学院型医院而言,我们更应该迎头赶上,加强学术型医师的培养。具体来说,应根据每个学科的自身特点,凝练出本学科鲜明的学术特色,由点及面,逐渐增加学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培养学术型医师时,应紧跟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使本学科始终走在本专业研究领域的前沿。

针对临床研究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应根据临床研究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周期。对于既往已具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历届研究生,可以适当缩短学习周期;而对于既往接触临床较少的应届研究生,应当适当延长其学习周期。此外,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也应实行分类管理。对于既往已具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历届研究生,其学习重点应该转到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对于既往接触临床较少的应届研究生,其学习重点应该着重放在临床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的培养方面。

加强学科配套设施的建设。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在微创外科领域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外科手术操作逐渐趋于微创化、简单化和个人化,这极大地压缩了临床研究生动手的空间,但临床研究生动手机会少,其感性认识肯定不足。因此,为解决上述矛盾,通过各种方式整合资源,不断增加临床研究生在先进模拟医学设备如腹腔镜模拟器等的操作机会,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9]。

更新教学理念、注重科研与教学的兼容并蓄。最后,学科应彻底改变“重临床、轻科研”的错误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注重科研与教学的兼容并蓄。教学和科研本来就是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两者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辨证统一关系。两者应该统一起来,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科研能力,在科研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使科研工作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教学上的特色和优势,真正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因此,临床研究生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都需要接受一段时间规范的科研训练,尤其是已经具备一定临床经验的历届研究生。

摘要:缺乏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和跟踪,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生培养内容的战略性思考和构建,是我国当前影响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临床学科建设发展的未来趋势以及学科建设发展对临床研究生核心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科建设发展未来趋势为导向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学科建设,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Ludmerer KM.The History of Calls for Reform in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nd Why We Are Still Waiting for the Right Kind of Change[J].Acad Med,2012,87(1):34-40.

[2]孙文兵,沈雁英,魏永祥,等.论当代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领导素质[J].医学与哲学,2010,31(3):2-4.

[3]Jwayyed S,Stiffler KA,Wilber ST,et al.Technology-assisted education in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t J Emerg Med,2011(4):51.

[4]Issenberg SB,Chung HS,Devine LA.Patient safety training simulations based on competency criteria of the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J].Mt Sinai J Med,2011,78(6):842-853.

[5]Hackbarth G,Boccuti C.Transforming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health care value[J].N Engl J Med,2011,364(8):693-695.

[6]Gude T,Vaglum P,Anvik T,et al.Observed communication skills:how do they relate to the consultation content?A nation-wide study of 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seeing a standardized patient for a first-time consultation in a general practice set-ting[J].BMC Med Educ,2007(7):43.

[7]Kunjappu MJ,Samji T.Introduction:educational topics im-portant to medical and graduate students[J].Yale J Biol Med,2011,84(3):177-179.

[8]孙文兵,沈雁英,魏永祥,等.学院型医院学风建设的内涵[J].中国医院,2009,13(5):36-37.

上一篇:内地和台湾地区下一篇:区域联合、国际合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