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

2024-10-29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共10篇)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 篇1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是15元环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组织分布广、抗菌活性强、半衰期长等优点,并有良好的抗菌后效应。体外实验证明,它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一些革兰阴性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同时对厌氧菌和性传播疾病微生物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肺炎支原体疗效甚佳。本品口服后2~3 h达血药峰值,生物利用度在40%左右,体内消除半衰期达2 d[1];静脉用药前不需做皮试,安全性较大,因此,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扩大,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亦随之增加。现将我院临床发现的几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以及近年全国各种医药期刊中有关文献中报道的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进行归纳,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阿奇霉素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治疗支原体感染效果好等优点,在我院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随着近2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在我院切实推广实施,有关阿奇霉素的几例不良反应报告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中,1例来自我院内科门诊的男性患者,因患支气管肺炎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引起过敏反应;另外2例是来自我院儿科门诊的小患者,1例男孩,1例女孩。男孩入院时即确诊为支原体感染,用AZM治疗引起过敏反应。而另1例女孩入院时诊断为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采取相应措施治疗一段时间后,化验发现为支原体感染,采用AZM治疗3 d后才出现过敏反应。现将此3例AZM不良反应详述如下:

1.1 儿科患者应用AZM导致过敏性皮疹2例

我院儿科患者,男,8岁,咳嗽7 d,发热2 d,T 37.6℃,心率91次/min,血常规WBC 12.9×109/L,支原体抗体阳性。给予5%葡萄糖溶液加阿奇霉素0.2 g静脉点滴治疗。输液6 min后,陪护反映患儿双颊部潮红,微出汗,皮肤瘙痒,出现小面积皮疹,怀疑为药物过敏。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给予5%葡萄糖溶液500 ml静脉滴注,后加入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于输液内共滴,10 min后过敏症状开始缓解,继之静脉滴注维生素C注射液0.1 g与5%葡萄糖溶液500 ml,患儿过敏症状好转。

我院儿科患者,女,12岁,咳嗽,发热T 37.2℃,血常规显示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口服双黄连口服液20 ml/8 h,头孢氨苄片0.375 g/6 h治疗。5 d后,咳嗽症状加重,发热症状加剧,T 38.6℃,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胸片显示片状阴影,再次化验支原体抗体阳性,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给予5%葡萄糖溶液加阿奇霉素0.25 g静脉点滴。3 d后,患者出现全身瘙痒,并伴有散在的红色斑状丘疹,眼睑呈现轻微水肿,患者自感胸闷、气促、恶心等症状,疑为阿奇霉素过敏反应,立即停止静脉输注阿奇霉素,给予5%葡萄糖溶液500 m加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5 min后患者自诉胸闷症状未见减轻,又采取吸氧措施,同时口服氯雷他定,并给予另外一条静脉通道滴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 ml,继之静脉滴注维生素C注射液0.1 g,35 min后,患者胸闷等症状减轻,丘疹渐渐消去。

1.2 内科门诊患者应用AZM导致过敏1例

我院门诊患者,男,42岁,因患支气管肺炎,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 ml加阿奇霉素0.25 g,静脉滴注,用药9 h后,皮肤出现一片片皮疹,瘙痒难忍,尤以头颈部及双臂处严重。怀疑为阿奇霉素注射液过敏,采取一系列抗变态反应治疗,2 d后皮疹消退。

2 文献资料

鉴于上述3例近年发生在我院的阿奇霉素过敏病例,笔者在图书馆上网查阅了各种医药期刊中有关AZM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的文献。发现近几年内陆续有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发布。

2.1 变态反应性休克

严新华等[2]报道1例女患,36岁,患衣原体感染性阴道炎,给予阿奇霉素0.5 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40滴/min,约1 min时患者出现腹痛、恶心、胸闷不适,约5 min后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烦躁、大汗及四肢冰凉并抽搐,BP 80/50 mm Hg,脉搏120次/min。即停药,给予抗变态反应、抗休克治疗,0.5 h后,血压平稳,症状消失。

2.2 过敏性皮疹[3,4]

发生过敏性皮疹2例,静滴或口服AZM均有可能发生过敏性皮疹。

2.3 血细胞减少[5]

为注射AZM数日后导致白细胞减少1例,停药数日后白细胞恢复正常。另有1例患儿因AZM引起血小板减少,停药10 d后自愈。

2.4 血尿[6,7]

因静滴AZM引起血尿2例。1例患者静滴AZM时,自觉腰部针刺样剧烈疼痛,尿呈红褐色,尿常规发现有红细胞、尿蛋白异常,经查排除其他致血尿因素,给予止血治疗,7 d后恢复正常。另1例患儿静滴AZM后,尿呈洗肉水样,尿常规发现隐血、尿蛋白异常,肾功能正常。立即停药,症状减轻,逐渐好转。

2.5 耳鸣[8]

1例因急性支气管炎静滴AZM 0.5 g,滴完后10 min出现双侧耳鸣,症状持续2 h后逐渐消失,第2天再用药,症状再现,停药后未再出现耳鸣症状。另1例静滴AZM过程中出现轻微耳鸣,稍后减轻。次日静滴AZM,又现耳鸣症状,停药后症状即消失。

2.6 肝损害[9]

口服AZM致肝损伤并发急性胆囊炎1例,患者立即停药,给予保肝、解毒治疗,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3 结果

从我院临床实际病例观察以及经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阿奇霉素并非最初人们认识的那样不良反应较轻、较少。随着近年来阿奇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以及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日趋完善,其不良反应逐渐为人们所发现。其中最为多见的是阿奇霉素的过敏反应,不仅在我院时有发生,在各种医药期刊文献中也有相关报道,在本文中就不一一列举,仅就其他临床少见不良反应加以整理。查阅文献发现,近10年来阿奇霉素除过敏反应外,还出现了变态反应性休克、血细胞减少、血尿、耳鸣、肝损害等少见不良反应。查阅文献发现,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无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且无论口服用药还是静脉用药均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这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 结论

阿奇霉素自批准生产以来,因临床研究和初期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对其不良反应认识不足,认为AZM不良反应轻、发生率低,常见的腹痛、腹泻、恶心等胃肠道反应,轻微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不需对症治疗[10,11]。随着阿奇霉素临床应用的推广与用药范围的扩大,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正呈快速增加趋势,临床表现日益多样化。其中尤以过敏反应病例多见,均远高于人们的评价和预期,应引起临床医、药、护等各领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过去由于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以及临床不良反应报告机制的不健全和医药期刊文献传播的不广泛性等因素,使得我们对某些不良反应认识不足。一直认为AZM不良反应轻,发生率低,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轻度头昏,偶见的皮疹、瘙痒等,无需对症治疗。但随着近年来临床应用病例的增加,其不良反应越来越不容轻视。除了临床常见的以皮疹、瘙痒、水肿等为主要症状的过敏反应之外,尚可出现其他不良反应。例如变态反应性休克、血细胞减少、血尿、耳鸣以及阿奇霉素导致的肝损害等,从文献资料来看,上述不良反应虽然并不多见,但其对患者的危害性却不容忽视,且资料显示阿奇霉素无论静脉用药还是口服用药均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这就提醒广大医、药、护等医院各领域工作者应提高警惕,加强对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的患者用药过程的监护和观察,一旦发现有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免贻误救治,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

笔者认为,在AZM临床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掌控临床适应证,避免不合理应用AZM,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从我院临床发生的3例AZM不良反应病例以及文献记载来看,AZM静脉给药更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口服给药的AZM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低。因此,建议当患者病情需要采取阿奇霉素治疗时,应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若病情确需静脉给药时,应适当降低静滴输液的AZM药物浓度,控制并调慢药液静滴速度,特别是在刚开始静滴输液时,务必缓慢滴注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反应。当确定患者无异常反应后,方可适当调节药液静滴速度,尽可能地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静脉滴注速度过快产生的血管刺激性、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但是,我院3例应用AZM治疗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并非用药后立即产生过敏反应。其中1例是于静脉滴注阿奇霉素9 h后出现过敏症状;而另1例是于静脉滴注AZM 3 d后才出现过敏反应,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使用阿奇霉素的患者进行全程关注,直至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结束,甚至是AZM自患者体内消除。不可因患者使用AZM初期未表现出任何不良反应而放松警惕,慎防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作为国家基本药物之一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旨在通过本文提醒工作在医院一线的广大医、药、护工作者增强防范意识,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加强对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监测,尽自己的所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积极应对,将损害降至最低,确保患者免遭更大的伤害。

摘要:目的:阿奇霉素抗菌谱广,并具有良好的抗菌后效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的抗生素。但随着近年来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日渐增多。现将近年来在我院出现的以及医药文献中报道的不良反应加以整理研究。方法:选用近年来我院实际出现的几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该药的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发现并总结了数种不同类型的相关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结论:阿奇霉素并非人们最初认为的不良反应较轻、较少。在实际应用中医药工作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观察、防范,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

静脉应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篇2

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10年6月收治静脉应用AZM的ADR患者216例,详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生产厂家、用药方法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按ADR临床表现分类。

药品种类及给药方法:药品种类有注射用乳糖酸AZM、AZM氯化钠注射液、枸橼酸二氢钠AZM、AZM注射液。将AZM配制成1~2mg/ml的浓度静脉滴注,时间为1~2小时,有特殊要求品种按药物说明书进行。

分析方法:对收集的病例不良反应进行归类和统计学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分型方法按照WHO药品不良反应分型方法进行分类[1]

结 果

ADR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收集的216例患者中,男97例,女119例,年龄8个月~87岁。见表1。

ADR类别及其主要临床表现:ADR类别主要涉及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静脉炎以及循环、神经、血液、运动系统损害,临床表现有多样化趋势。过敏性休克1例(0.5%),用药约5分钟左右,患者突感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烦躁,汗出肢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神志模糊等症状。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9例(27.3%),大多表现为皮肤瘙痒,面色潮红,口唇发麻,全身散在性斑片状丘疹;少数为四肢、全身风团样红疹,瘙痒较剧。静脉炎23例(10.6%),输液静脉处明显发红、疼痛,压之不褪色。消化系统反应97例(44.9%),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上腹不适、腹泻、消化不良;12例出现转氨酶升高,4例原有肝功异常加剧。血液系统损害8例(3.7%),白细胞减少8例,6例用药4~7天后,自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下降,以粒细胞为主。神经系统损害6例(2.8%),頭晕3例,耳鸣伴听力下降2例,视物模糊1例。循环系统损害10例(4.6%),多表现为胸闷、气短、头晕、心跳剧烈、心慌、心悸。其中3例以明显血压下降为主,均未降至休克血压;心律失常7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例,频发室性早搏5例。泌尿系统损害3例(1.4%),1例表现为蛋白尿、血尿,2例肾功能轻度异常。运动系统损害4例(1.9%),1例表现为四肢肌肉疼痛,3例为腓肠肌酸胀、疼痛。其他5例(2.3%),自觉周身不适,查体及临床检查未发现异常,停药后缓解。

讨 论

近年在静脉应用AZM过程中,陆续报道了多种不良反应,并且渐呈多样化趋势。

胃肠道反应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AZM引起胃肠道反应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推测大环内酯类相关的胃肠不良反应是与胃动素水平升高有关[2]。有报道显示硝苯地平可缓解AZM静脉滴注过程中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多能在5~10分钟内显现疗效。可能与硝苯地平通过阻滞钙离子内流,促进胃肠平滑肌兴奋-收缩偶联,使平滑肌松弛,降低胃平滑肌电压和结肠腔内压,并抑制组胺、5-羟色胺、胆碱能激动剂等释放有关[3]。另外,本院在静脉滴注AZM同时,配伍应用维生素B6或口服思密达,并尽量避免在空腹情况下用药,降低输液速度,亦大大减少了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过敏反应是静脉滴注AZM第2个常见不良反应。本院近年来发生1例,立即停药,并应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积极治疗后缓解。推测其导致过敏反应的最可能原因是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多数患者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面色潮红,口唇发麻,全身散在性斑片状丘疹;少数为四肢、全身风团样红疹,瘙痒较剧。一般停药并对症处理后即可逐渐消失。另外,有AZM致剥脱性皮炎病例报告[4]。由上可见,AZM使用前,要认真询问过敏史,药液需在用前临时配制,以免药物降解产生过多致敏性物质,静脉滴注结束后要留观1小时,出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药,及时给予对症处理[5]

AZM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报道有增加趋势,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后者主要为可逆性室上速、频发室早、室早二联律、室早三联律。另外,阿奇霉素也可延长QT间期,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但发生率远远低于红霉素和克拉霉素[6]。本院收集的ADR报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早、室早二、三联律,予停药并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加ATP、辅酶A、维生素C后消失。

其他少见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血尿、蛋白尿、粒细胞减少、听力下降及视物模糊、骨骼肌疼痛等,与国内报道基本相符。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检测合作中心.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2 Luke DR,Foulds G,Cohen SF,et al.Safety,toleration,and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azithromycin[J].Antim icrob Agents Chem other,1996,40(2):2577.

3 陈坚.硝苯地平治疗红霉素静脉滴注导致腹痛的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3):360-361.

4 吴殿义.阿奇霉素致剥脱性皮炎1例[J].临床急诊杂志,2006,7(6):284.

5 魏国会,贾忠军.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517-1519.

6 郭继鸿,胡大一.中国心律学20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8.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来我院医治的患者经阿奇霉素治疗引起不良反应的案例共90例, 其中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40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58岁, 平均年龄为 (30.5±1.23) 岁。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病情等不具有差异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回顾阿奇霉素用药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 临床用药的方式, 临床用药的次数, 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部位, 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症状等, 以此来进行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 所有的检测统计学数据采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进行表示, 数据均经由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P<0.05表示数据具有差异性以及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阿奇霉素不同给药方式引起不良反应的比例比较:

比较阿奇霉素的给药方式造成不良反应的比例, 见表1。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阿奇霉素不同给药次数引起不良反应的比例比较:

比较阿奇霉素不同给药次数引起不良反应的比例, 见表2。首次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次给药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阿奇霉素用药后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结果:

阿奇霉素用药后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结果, 见表3。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应用阿奇霉素较广, 尤其是针对青霉过敏的患者和小儿患者, 所以阿奇霉素更具有广泛的应用。阿奇霉素属于一种新型的抗生素药物, 能够有效的应用于敏感菌所导致的呼吸道感染、衣原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症状中, 使得阿奇霉素成为了现代首选的抗生素药品。但随着应用数量的逐渐增大, 采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 给阿奇霉素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临床研究表明, 阿奇霉素在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疾病方面疗效显著, 在治疗时, 无需皮试, 具有安全性和吸收性好的优点[2], 但是随着应用的普及, 一些不良反应出现, 常常导致患者停药, 因此对于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取来我院医治的患者经阿奇霉素治疗引起不良反应的案例共90例,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发现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是有迹可循的。首先, 阿奇霉素的给药方式引起不良反应中, 静脉滴注引起不良反应的比例达64.44%, 高于口服阿奇霉素 (表1) , 可见在临床上阿奇霉素给药时, 要密切的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首选口服, 不得已情况下采用静脉滴注, 但是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其次, 阿奇霉素的给药次数引起不良反应中, 首次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比例达62.22%, 高于两次或者两次给药 (表2) 。因此在临床上阿奇霉素首次给药时, 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对有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做出早预防和早诊断。最后, 综合所有经过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来看, 一般的不良反应有多发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占21.56%) 、皮肤变态反应 (19.78%)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17.24%) 、心脑血管不良反应 (占15.07%)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占11.38%)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占9.08%) 和其他不良反应 (5.89%) 。可是阿奇霉素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中, 最容易发生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为, 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和消化不良以及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水肿过敏等症状。

综上所述, 阿奇霉素在临床上用药时, 导致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要把握好阿奇霉素在临床上用药的规律和特点, 要保证合理安全用药, 尽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疗效, 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迎春, 周学琴, 刘玉琴.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 37 (1) :73-74.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 篇4

【关键词】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8.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80-02

罗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厌氧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阿奇霉素是半合成的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又名阿红霉素或阿奇红霉素[1]。这两种抗生素均可通过口服和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临床中两种抗生素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耳鼻喉感染等[2],用途广泛,作用效果明显。但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也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慎用。为探究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笔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临床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内文献中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总结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结果显示,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均可引起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时损伤、免疫功能紊乱和内皮系统损伤等。其中胃肠道损伤最大,分别占不良反应发生率的75.95%和73.00%。结论:临床用药时要注意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对用药后的监测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8.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80-02

罗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厌氧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阿奇霉素是半合成的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又名阿红霉素或阿奇红霉素[1]。这两种抗生素均可通过口服和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临床中两种抗生素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耳鼻喉感染等[2],用途广泛,作用效果明显。但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也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慎用。为探究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笔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临床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内文献中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总结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结果显示,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均可引起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时损伤、免疫功能紊乱和内皮系统损伤等。其中胃肠道损伤最大,分别占不良反应发生率的75.95%和73.00%。结论:临床用药时要注意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对用药后的监测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8.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80-02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 篇5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不良反应

在临床医学上, 阿奇霉素主要用于治疗肺炎支原体、支原体的感染, 对链球菌感染有着较好的疗效, 对组织有较好的渗透作用, 对支原体肺炎及喘息性支气管炎均有良好效果, 有支气管舒张作用。因而, 阿奇霉素在儿科应用广泛[1]。在儿科治疗中为了更好地应用阿奇霉素, 本文针对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儿60例, 随机分为A组和B组, 各30例,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3~11 (平均5) 岁。A组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11 (平均6) 岁。B组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3~10 (平均4) 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A组30例患儿进行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d, 主要根据患儿的体重决定。对B组患儿采用口服阿奇霉素0.3g~0.6g。均临床用药5d, 临床治疗期间对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记录[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见附表。

由附表可知, 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和口服阿奇霉素都会出现不良反应, 但是采用口服阿奇霉素比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率要低。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上, 阿奇霉素对治疗一些病原菌感染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但是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较多, 本文对60例患儿进行临床研究, 我们发现,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过敏性休克以及胃肠不良反应[3]。在临床用药期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时候, 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解决:对于出现发热的患儿我们主要采用口服退烧药进行退热;对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患儿我们主要采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及地塞米松等进行治疗;对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儿主要采用口服胃复安进行治疗。

另外, 阿奇霉素在临床上虽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是使用阿奇霉素容易诱发心律不齐、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 其高发人群主要是有心力衰竭及曾有心脏病发作、或曾接受过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对这些患者使用阿奇霉素时一定要谨慎, 而儿童一般不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儿童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非常的小。但是, 在对儿童进行阿奇霉素用药的时候, 也应该谨慎小心。

综上所述, 采用阿奇霉素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 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我们在采用阿奇霉素进行儿科疾病治疗时, 需要密切注意患儿的不良反应, 并且采用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 必要时应停止用药。另外, 我们在对患儿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时, 最好采用口服的方式, 因为通过本文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口服阿奇霉素治疗与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方式, 口服阿奇霉素的临床不良反应率较低。

参考文献

[1]唐巧萍, 岳文静.注射用阿奇霉素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12 (2) :122-123.

[2]于霞, 李忠东.阿奇霉素致眼球结膜充血并视力减退2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1, 12 (6) :145-146.

[3]何英云.注射用阿奇霉素致发热1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 11 (10) :156-157.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探析 篇6

1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近年来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也不断增多, 还有致死病例。皮肤反应皮肤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潮红, 一般脸部、躯干部较重。部分病例表现为片状花白色斑块、糠皮样鳞屑, 皮肤发红、干燥伴瘙痒, 分布在手背及前臂;过敏性休克其临床表现为出现迅速, 用药后数分钟即发作, 患者表现为恶心、心悸、胸闷, 面色苍白、头晕、大汗淋漓、呕吐、剧烈咳嗽、口唇紫绀、神志不清、血压急剧下降等症状[1,2], 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引起死亡。停药, 同时抗休克抗过敏治疗, 症状很快消失。

1.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不良反应中消化道反应占大多数, 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

1.3 肝脏损害

肝损害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恶心、腹胀、厌食、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转氨酶升高。部分病例出现弥漫性肝损害、肝性脑病[3]。经用清开灵注射液、葡醛内酯片等保肝治疗, 临床症状改善, 复查肝功能正常。

1.4 泌尿系统反应

主要为肾衰、血尿、尿潴留等。主要表现双肾区疼痛、血尿、蛋白尿、小便检查潜血。部分病例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潴留[4~6]。

1.5 循环系统反应

循环系统反应主要为致室上性心动过速、低血压反应、严重心律失常等[7、8、9]。表现为血压下降、宽QRS波的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逆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6 血液系统反应

血液系统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伴皮肤淤斑及溶血等[10~12]。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 纳差, 腰痛, 血尿, 蛋白尿, 巩膜黄染, 全身出现散在的瘀点和瘀斑。既往无血液病、肝病及药物过敏史, 停药后经对症治疗逐渐恢复正常。

1.7 神经系统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耳鸣、晕厥、前庭功能障碍、锥体外系反应等[13~16]。临床表现为精神错乱、锥体外系反应、视物旋转、步态不稳。

1.8 其他反应有的患者表现为关节疼痛[17]。

2 阿奇霉素使用时应注意的相关事项

(1) 严格掌握适应证, 避免无指征的预防用药及治疗用药; (2) 由于肝脏是阿奇霉素清除的主要途径, 故阿奇霉素用于明显肝病患者时应慎重; (3) 注意询问过敏史, 谨防变态反应发生。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尤其对有药物过敏史及过敏体质患者, 应密切观察, 发现异常应及时停药,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和用药疗程。食物可影响阿奇霉素的吸收, 故在饭前1h或饭后2h口服;阿奇霉素半衰期长, 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 因此, 每天仅需服1次; (5)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指征, 单用阿奇霉素可有效控制的感染, 不需要联合用药。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报告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月—2014年8月, 我院急诊应用阿奇霉素出现不良反应患者52例, 其中男28例, 女24例;年龄14岁~78岁;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盆腔炎、鼻窦炎、肺炎等。

1.2 方法

静脉输液途径, 我院使用药品为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奇霉素注射剂 (0.25 g/瓶, 粉末状) 。

2 结果 见表1。

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在10 min~1 d之间不等, 出现后经立即停药、对症治疗后全部恢复正常。

3 讨论

阿奇霉素是第二代半合成的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由于具有较好的抗菌后效应, 广泛应用于临床。阿奇霉素的抗菌机制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 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 对多种致病菌有效, 不仅用于治疗盆腔炎、社区获得性肺炎, 还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疾病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口腔感染等。

本次统计的不良反应现象均为轻中度不良反应, 停药或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后很快恢复, 胃肠道症状最为常见, 本次统计未发现文献报道的心律失常等。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特别是药液的浓度以及患者年龄和过敏史相关, 分析如下:

3.1本组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疼痛、红肿的不良反应患者中, 静脉滴注时, 阿奇霉素的药液浓度为2.0 mg/m L时, 发生静脉穿刺部位疼痛、红肿的不良反应多于浓度为1.0 mg/m L时, 与文献报告相符。原因大致为阿奇霉素组织穿透力强, 在组织中浓度高于血中浓度, 而且消除较慢, 半衰期长达2 d~3 d。阿奇霉素属于酸性液体, 进入细胞后促进糖酵解, 使乳酸浓度增高, 引起血管平滑肌痉挛, 导致疼痛。降低阿奇霉素药液浓度, 减少乳酸浓度, 避免致痛物质在局部聚集, 对缓解疼痛有一定作用。临床处理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 先用适量灭菌注射用水充分溶解阿奇霉素, 配制成每1 m L含0.1 g溶液, 再加入到规定的溶媒中, 最终阿奇霉素的浓度为1.0 mg/m L, 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60 min。16例中只有1例拒绝再使用该药物而终止治疗, 余15例均在降低阿奇霉素浓度后继续治疗, 未再出现穿刺部位的红肿、疼痛。

3.2本组中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患者, 联合维生素B6注射剂, 均可减轻或者消除胃肠道症状。静滴阿奇霉素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原因:呕吐中枢位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水平的孤束核附近, 胃和小肠被扩张, 肠、胆总管、泌尿生殖道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 咽部的触觉刺激等, 可以通过交感和副交感传入纤维引起呕吐。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集和分泌在胆汁中, 胆总管由于化学刺激作用, 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对阿奇霉素引起的消化道症状也可以考虑使用维生素B6缓解, 研究证明维生素B在减轻抗癌药和放射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或妊娠呕吐等症状时有效且效果好。

3.3本组中2例肝功能损害者均为75岁以上的老年人, 给予停药, 口服葡醛内酯、复合维生素B等保肝治疗, 2 d后来医院复查肝功能正常。原因大致为:阿奇霉素不在肝内代谢, 大部分经胆汁排泄。阿奇霉素的血药浓度较低, 分布主要集中在肺、前列腺、皮下组织、胆汁、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处, 部分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集和分泌在胆汁中, 胆红素的摄取、运载、酯化、排泄以及胆汁酸的摄入、运载及排泄均由肝细胞完成。老年患者肝功能减退, 可影响肝细胞膜上载体对胆汁酸的摄入、运载或排泄功能, 导致肝内胆汁淤滞, 阿奇霉素的清除减少, 肝功能受损。因此, 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特别是老年人。

3.4本组中的皮疹患者均为过敏体质, 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 选用阿奇霉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支原体肺炎, 当第2次用药, 静脉滴注到20 min时, 均出现皮肤瘙痒, 栗粒样皮疹, 无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停用阿奇霉素, 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 服用抗过敏药物, 2 d~3 d后皮疹消退。阿奇霉素导致过敏反应的机制尚未明确, 有怀疑是由于阿奇霉素作为半抗原与过敏体质患者体内某些蛋白质结合构成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所致。初步考虑可能是由于此类抗体吸附于血管及其周围的肥大细胞, 阿奇霉素进入患者的体内时, 会与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产生免疫反应, 使肥大细胞对应释放一系列炎症递质从而产生皮疹。鉴于此原因, 建议严格掌握应用指征, 除必须应用外, 对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最好不用。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考虑下列因素:患者的年龄、药液的浓度、患者的肝肾功能、患者的过敏史等。此次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与药物浓度的关系密切。为预防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医师使用该药前, 应特别问清楚患者是否有肝病既往史, 对不能确定的患者建议检测肝功能。老人、小孩、特殊体质患者除适当调整剂量外, 还要禁止长时间用药, 严密观察其首次用药反应, 如患者有不适或其他非常规特征, 应立即停止用药。

因此, 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规定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老年患者、儿童或16岁以下患者、体质过敏的患者等慎用。对上述患者尤其需要密切关注是否有不良反应。此外, 要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密切关注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异常, 立即停药并分析原因, 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病例, 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盆腔炎、鼻窦炎、肺炎。结果 52例患者出现4种不良反应, 均为轻中度反应。经过停药、更换药液浓度、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合理使用阿奇霉素。

我院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的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1 月—2014 年1 月收治的97 例应用阿奇霉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 男32 例, 女65 例, 年龄6 岁~73 岁, 平均年龄 (42.6±5.54) 岁;其中呼吸系统感染42 例, 泌尿系统感染23 例, 盆腔炎20 例, 胆囊炎12 例。患者在使用阿奇霉素前完善相关检查, 均符合用药指征。

1.2 方法用药前检查患者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电解质、血糖及肝肾功能等项目, 并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 对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的时间、用药是否合理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本组97 例患者中, 当给药途径不同时,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静脉注射给药有72 例占74.23%, 口服给药25 例占25.7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83, P<0.05) 。

2.2 不良反应与性别的关系在97 例患者中, 男32 例占32.99%, 女65例占67.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20, P<0.05)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腹痛等, 共计47例, 其次为过敏反应, 包括皮疹、瘙痒、光过敏等, 共计26例, 神经系统反应有18例, 包括头晕、头痛、嗜睡等, 6例患者出现肝肾功能异常, 包括转氨酶升高4例, 肾功能异常2例。见表1。

3 讨论

阿奇霉素是目前临床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药物, 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理机制是抑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 抑制细菌繁殖, 发挥抗菌作用。阿奇霉素抗菌谱比较广, 对厌氧菌、支原体、军团菌、革兰阴性需氧菌等均可发挥强大作用, 同时由于其具有口服吸收迅速、半衰期长、安全、耐受性好、无需皮试等诸多优点[2], 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这在一定程度也导致其不良发应发生增加。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害、肝肾功能受损等, 也可见心血管系统、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 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监测预防。

在本文中, 最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有47 例占48.45%,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26 例占26.80%的患者表现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光过敏等;18 例占18.56%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 主要表现为用药后出现头痛、嗜睡、头晕目眩等神经系统症状;6 例占6.19%的患者发生了肝肾功能损害, 包括转氨酶增高及肾功能异常。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 应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及性别差异有关, 本组97 例患者中, 静脉注射给药有72 例占74.23%, 口服给药25 例占25.7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男32 例占32.99%, 女65 例占67.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静脉用药虽然吸收速度较快, 但注射溶液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3]。虽然目前并无直接证据表明性别因素导致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但男性女性由于生理方面的不同, 在脂肪分布、激素分泌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别在用药过程中很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4,5]。

综上所述, 在医生决定使用阿奇霉素时, 应严格掌握适用范围,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的差别用药, 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测, 一旦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处理,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7例因使用阿奇霉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给药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97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静脉注射给药有72例占74.23%, 口服给药25例占25.7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除了给药方式之外, 性别差异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不同, 97例患者中, 男32例占32.99%, 女65例占67.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阿奇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与给药方式及性别因素相关, 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不良反应监测, 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侯春阳, 钟敏.口服阿奇霉素过量致肌张力不全1例[J].儿科药学杂志, 2010, 16 (3) :24.

[2]孟庆明, 曹风梅.试论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合理性[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11) :721.

[3]吴杰, 方欢, 唐辉.35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14 (1) :75-77.

[4]范铭.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202例文献复习[J].中国药房, 2010, 21 (40) :3823-3824.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 篇9

关键词 蒙脱石散 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较于红霉素而言有着抗菌谱广、半衰期长等特点,已经逐渐成为了临床上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一线药物[1,2]。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往往会导致患儿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给患儿及其家属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干扰到了临床用药选择。近年来采用蒙脱石散进行此不良反应的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支原体肺炎患儿148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男49例,女25例,年龄4~13岁,平均7.2±4.8岁;对照组男47例,女27例,年龄4~14岁,平均7.4±4.2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给予患儿阿奇霉素10mg/(kg·日)加入5%的GS稀释为1mg/ml后进行静滴给药,1次/日,连续应用3~5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进行辅助治疗,在滴注阿奇霉素前10分钟给予蒙脱石散3g用50ml温水冲服,同样连续应用3~5天。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对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恶心、呕吐及胃痛等症状出现视为无不良反应发生;轻度恶心、呕吐及胃痛等症状视为轻度不良反应;严重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视为重度不良反应,并立刻停药进行对症治疗。以轻度+重度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进行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6%(11/7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41%(4/7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阿奇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在与胃动素结合之后能够改变血浆中的胃动素含量导致出现胃肠道反应,它能够通过刺激胃肠神经来促使乙酰胆碱的释放,加速胃肠运动,使人体出现恶心、呕吐、胃痛等不良反应,对于身体各项技能都正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更是如此。虽然阿奇霉素在治疗各类感染的疗效显著,但是由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上限制了其广泛性。蒙脱石散具有非均匀性的电荷分布,对于消化道黏膜的覆盖能力较强,在口服之后能够迅速的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吸收进入消化道的各种气体和刺激性因子,同时对于非正常菌群也有一定的平衡作用,此外,有文献指出蒙脱石散也有一定的局部止痛效果。因此能够有效的中和阿奇霉素所产生的不良反应[3,4]。蒙脱石散的颗粒极细,而且覆盖面积较广,加之其带有非均匀性分布的电荷,具有很强的吸附和覆盖能力,起到抑制胃肠收缩和蠕动的效果,以缓解胃部的不适感和疼痛感,从本文数据可以看出,在进行阿奇霉素治疗前服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蒙脱石散防治阿奇霉素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效果显著,不但能够有效的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对于患儿的胃肠道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诸骏仁,桑国卫.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2.

2 刘东.几种口服药减少静脉用阿奇霉素副作用的临床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5):79-80.

3 阮先麗,林金贤.思密达防止红霉素反应38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6(5):126-127.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行抗生素治疗的患者214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07例, 其中男性63例, 女性44例;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 (39.6±11.4) 岁。观察组107例, 其中男性65例, 女性42例;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 (40.2±13.5)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罗红霉素分散片治疗, 150 mg/次, 2次/d, 疗程2周。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奇霉素肠溶片治疗, 250 mg/次, 2次/d, 疗程2周。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皮肤性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伤、肝胆系统损伤、泌尿系统损伤、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罗红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可用于革兰阳性菌、厌氧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治疗[3,4], 其作用机制如下:罗红霉素可透过细菌细胞膜, 在接近供体 (P位) 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成可逆性结合, 阻断了转移核糖核酸 (t-RNA) 结合至P位, 阻断了多肽链自受位 (A"位) 至P位的转移, 因而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罗红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偶见皮疹、皮肤瘙痒、头昏、头痛、肝功能异常 (ALT及AST升高) 、外周血细胞下降等。

阿奇霉素为半合成的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6], 属于氮杂内酯类抗生素,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 从而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 但不会影响核酸的合成。阿奇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腹痛、稀便、呕吐等, 皮疹、瘙痒、厌食、阴道炎、头晕或呼吸困难等也较为常见。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 (皮肤性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伤、肝胆系统损伤、泌尿系统损伤、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均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其中胃肠道反应居多。

摘要:目的:探讨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收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214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治疗, 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 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均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罗红霉素。

关键词: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海鸥.某院近十年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14, 11 (2) :158-162.

[2]王迎春, 周学琴, 刘玉琴.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 37 (1) :73-75.

[3]张雪琴.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北方药学, 2014, 11 (7) :108-109.

[4]裴卫瓶.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2) :235-236.

[5]汤迎军, 张咏梅, 周虔, 等.71例阿奇霉素致药物不良反应患儿相关因素的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14, 11 (5) :453-454.

上一篇:就业促进政策下一篇:新型农业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