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研究型大学

2024-09-22

困境中的研究型大学(共10篇)

困境中的研究型大学 篇1

从2007 年“Intro to Open Education”, 2008年的“Media and Open Education” 到现在的美国的Coursera、 英国的My Tutor Web、 荷兰的Naar Nederland。全球在线教育发展已经历9 年的时间, 所谓的在线教育, 这里所指的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英文名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中文简称“慕课” (MOOC)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前提下, 普通网民可以跨区域、跨学校、跨文化地去进行学习, 当然对于此需求所创立的平台, 就形成了一种教育模式。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也是把传统课堂授课延伸到互联网虚拟空间, 以开放的网站为传播媒介, 形成授课视频、受众报名、助教追踪、阶段考核等特点。

整体来看发展良好, 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选择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在线教育网站——学堂在线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数据抓取发现, 该网站上提供的所有课程总量480 个, 联盟高校提供课程259 个, 即将开课有155 个, 已结课的课程有33 个, 正在开课的24 个, 可自助学习的7 个, 签字认证课程是2 个。按照课程所属科目来分, 在该网站上共分为67 个科目, 涵盖人文社科、教育心理、经营管理等学科。从现有报名人数看, 最受欢迎的课程共收到180262 位学员订阅。为了更好地分析数据, 先来弄清楚MOOC (慕课) 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在此基础上, 继而分析“学堂在线”数据背后的教育资源、运营现状、知识价值这3 方面的问题。

1 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基本要素分析

1.1 MOOC的发展及特点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1因其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 已成为国内外互联网上的热点。一般认为, 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基于互联网的开放课程, 最早课追溯到2007 年, 当时,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David Wiley教授基于wiki发起一门名为“Intro to Open Education” (INST 7150) 的网络开放课程, 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分析课程资源并参与该课程。随后, 2008 年1 月,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的Alec Couros教授开设了一门网络开放课程, “Media and Open Education (EC&I 831) ”, 邀请全球众多专家远程参与教学, 这是MOOC的前身。“MOOC”是2008 年戴夫·科米尔 (Dave Cormier) 和布莱恩· 亚历山大 (Bryan Alexander) 对乔治·西蒙斯 (George Siemens) 和斯蒂芬·唐斯 (Stephen Downes) 在马尼托巴大学开设的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英文名“Massive Open Oline Courses”首字母的缩写。这门“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的课程吸引了25 名在校生和2300 名免费在线参与的学生。

对MOOC课堂的研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视频、在线练习、答疑辅导这些表面现象, 透过多元领域内容提供,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探讨谁来组织内容、谁来提供服务、怎样到达用户这3 个问题。国内在线教育所背靠的资源有两种:一种是有传统教育背景的公司;通过优质内容, 对消费者收费;一种是有互联网背景, 本身有成熟的网站平台, 把流量作为资源换取中介或广告费。2013 年10 月, 清华大学研发出网络开放课程平台——“学堂在线”, 面向全球提供课程, 分为在线学习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作为高校课程的集结, 免费提供教育资源, 目前合作的伙伴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联盟高校。

MOOC既是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发展, 也是开放教育资源所推崇的开放教育理念的新发展, 设计与传统课程有些类似。以“学堂在线”为例, 其典型特征是不提供学分, 为了相关认证, 也可以进行评估。结合该案例发现, MOOC具有如下的特征:1) 在网站平台上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 如包括课程名称、介绍、目标、主讲人、课后作业、期中/ 期末考核等, 这不同于一般视频网站上提供的教学资源;2) MOOC是一种资源和信息均开放且全部通过网络传播的教育形式,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3) 拥有大量参与者的巨型课程, 同时还兼具社交功能;4) 在MOOC上学员拥有主动权,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5) MOOC本身没有传统课堂完整的教学资料, 学员更通过主动的提问和复习, 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

1.2 MOOC的基本组成要素

Kop和Sara Ibn El Ahrache等认为, MOOC由5个主要元素组成:教师, 学习者, 主题, 学习材料和情境。2Panchenko L. F. (2013) 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对相关研究的分析, 认为MOOC对教师而言具有13 个优点:免费参与;支持在职培训;让学习者接触到知名大学的教学风格;能比较不同的方法论;从学生角度体验远程学习;体验论坛讨论;体验同伴评价;拓展关于教学方法论的视野和知识;借助MOOC增加在大学讲授课程的机会;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英语听、读、写技能的提高;建立新的专业联系;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

根据《2013 地平线报告 ( 高等教育版) 》 (NMC Horizon Report, 2013) , 尽管在MOOC的具体实施中包含了不同的哲学取向, 但是早期和当代的MOOC有一个共同点:它们运用了大量新兴教学法和工具, 包含混合式学习、开放教育资源和众包交互 (crowd-sourced interaction) 等。这些都使得MOOC与传统E-learning (在线教育) 相比, 更倾向于重视学习者的参与性, 在其中发挥教室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 不仅提高内容针对性还能调动学习体验。

2 基于市场效率理论对“学堂在线”的分析

2.1 “学堂在线”平台上的效率解析

从经济学上来看, 效率主要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中, 价格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起调节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是从需求方来看, 能否在最短时间内以较为低廉的成本来获得;二就是资源是否能最大化、最合理化的提供给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或者个人到资源利用率的最高, 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最高效运作。对于整个MOOC市场来说, 评价其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MOOC平台上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信息效率、制度有序效率以及在整体行为效率。MOOC市场如果只是单一的在线教学资源配置问题、不完全信息、制度的限制、有限理性等都对市场效率产生不利影响。换个角度看, 要想从市场效率角度来探讨如何发展MOOC市场, 有效的方法包括, 进行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信息的显示和传递、激励机制的设计、制度的创新、有限理性的矫正都是改进市场效率的重要方式。

从市场效率这个角度看, 主要考察“学堂在线”的卖方想尽可能多的获得课程订阅, 买方 (广大网民) 想尽可能看到更多优秀资源, 同时尽可能地去听懂课程。二者通过该网站达成交易, 从其中各取所需。从经济学市场角度来看, 效率就是用来衡量商品能否成交和成交难易程度的问题。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的媒介运营效率便是指其采用怎样的手段来促进在线课堂的“交换”。借用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当市场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时, 每个“理性的经济人”从利己的角度出发, 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下, 通过完全的市场竞争, 可以是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 在达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时, 市场是最有效率的。

立足整个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来看, 虽然有众多互联网教育平台与“学堂在线”竞争, 但其所有的高校资源, 本身造成一种天然垄断, 也就决定了其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另外, 不存在盈利压力问题, 直接影响了良性的市场化运作。以“学堂在线”为例, 其本身背靠的清华大学平台决定了资源垄断的特点, 这本身就产生了市场壁垒, 直接决定了其竞争领导者的地位。

尽管相对实现了教育权利普及这一问题, 但是在“学堂在线”上没有解决在线教育平台的一般性问题, 如没办法提前评估学员的基础知识, 也就很难提前预估学习效果;从提供课程的学校看, “学堂在线”上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MIT等高校, 通过在线教育这一新形态, 提高学校的关注度, 也承担了教育机构的社会责任;从网站这一媒介平台看, 搭建“学堂在线”这一入口提高用户流量, 同时沉淀的学员数据, 为更好分析学生兴趣和引进什么类型课程提供可能。

扩展到整个MOOC市场看, 根据下表内容, Peter E. Sidorko研究发现MOOC的优势是对于学生来说, 没有先修条件, 也没有规模限制, 完全是开放的, 不仅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同时还是免费易得的。从学校角度来说, 实现了大学的社会使命, 推出课程的成本低, 对于声望的提高有着正向影响, 由于学生采用的是在线学习的方法, 使得在后台沉淀大量学生学习数据, 对于下一步课程改进提供依据。当然MOOC其自身的不足, 也限制了市场效率的提高。没有正式的学分认证, 几乎没有什么师生互动, 没有强制性学习时间作为保障, 因此存在高注册率、低成功率的问题。从大学角度看, 没有先修条件, 就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受到影响。还有学术诚信、第三方平台等问题亟待解决。

2.2 “学堂在线”上的“无效率”问题

“学堂在线”的研发得益于整个MOOC的兴起, 通过对该网站的分析最终发现整个MOOC存在无效率的问题。所谓无效率, 指的是卖方和买方不容易进行商品交换。对比有效市场, 卖方和买方很容易发现彼此, 并在最小价格摩擦下实现交易。为什么说以在线教育为代表的知识市场是无效的, 虽然卖方提供教育产品明确, 但对于学员来说, 因为缺少有效准确的学前评估, 加上对于自身基础认知的偏差, 他们很难判断恰当的课程信息, 即使能够获得相关信息, 但是其适用性也很难得到。

选取“学堂在线”上480 个课程再次分类, 共分布在67 个学科中。首先, 从课程与报名人数的相关性来看, 排名前十位的课程中, 除了介绍清华这所学校视频内容的吸引力外, 管理营销类课程便有3 门分别是, 营销:人人都需要的一门课 (17591 人) 、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 (17558 人) 、决胜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商业模式 (12914 人) 。尽管这类课程受到追捧, 但无法评估营销管理类课程对于学习者是最有价值的。在这十名中当然也不乏人文色彩的课程, 但是总量偏少。

其次, 从各科目课程数量看, 排名前十名的科目有:计算机学科 (80 门) 、工程学科 (47 门) 、环境·地球学科 (27 门) 、数学学科 (25 门) 、经济·管理学科 (22门) 、生命科学学科 (22 门) 、物理学科 (18 门) 、社科·法律学科 (16 门) 、文学学科 (15 门) 、医学·健康学科 (14 门) 。

在这个排名中更直观看出, 实用型课程受到媒介平台经营者的重视, 一方面, 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学员技能有直接的效果, 对于技能课程的普及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文学学科和医学学科教育资源较少。以上的数据看出, 其市场无效率体现在, “学堂在线”本身开源特性面向是全球学员, 由于信息不对称, 无法对目标国家或地区人们的需求进行准确把握, 也就没法及时进行教学资源调配。“学堂在线”的媒介平台上没法实现市场需求的评估, 也就导致最后上线的内容无法满足最大数量知识消费者所构成的市场。所以在生产导向上没有畅通渠道掌握最优的信息, 而且最佳的知识提供需要高昂的成本, 由此影响市场的有效性。对于“学堂在线”上的高校机构来说, 最后只能舍弃小部分市场, 而采用最大众化的知识。

从“学堂在线”的运营模式看其处于市场无效率状态, 即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研究分类科目在总课程量的比重发现, 20% 的科目占据所有课程的80% 的比重, 呈现出“二八定律”的特点, 这个在1897年由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发现的模式在该媒介平台上得以验证。下图3 所示, 总共67 个科目中, 前21 个科目共384 门课程占480 门课的80%。

通过上述数据发现, 以“学堂在线”为代表的MOOC市场要想保持优势, 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决定了卖方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每个课程上都沉淀了大量用户时间, 学习这门课的成本同时还意味这失去学习另一个知识的机会成本, 对于只有碎片化时间的在线学员来说, 既要付出时间同时还要付出精力, 这个精力可能包括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对某个课程的接受度。每个学员自身学识的局限造成了MOOC市场资源的稀缺性, 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 导致更多消费者想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本身教学资源总是供给不足, 更是造成稀缺性资源的关键。从“学堂在线”的传播内容看, 提供的产品是教学视频, 传授的是知识, 而知识分为显性及隐性的, 很多课程没有办法承诺学员在完成学习后, 能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 尽管有“助教”和“考试”, 但由于处于网络自主学习状态, 没有办法像学校用一些限制性措施监督学员学习, 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还好掌握, 但是对于一些需要更多思考的课程, 没有办法能实现有效转让, 这也最终产生了无效率。

3 全球环境下的在线教育市场

3.1 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发展模式

由“学堂在线”来看整个中国在线教育市场, 它已经突破传统教育资源照搬到网络平台的模式, 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 把基础课程、技能培训等作为传播介质, 国内高校或培训机构为传播内容的生产方, 每一个网民作为所面向的受众。除了在传播模式上, 完全呈现出双向反馈, 在整个行业中还表现为一种削弱“知识鸿沟”的传播责任感。根据i Media research数据, 未来几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将保持每年30% 以上的增速, 到2015 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 亿元。同时具备精品化、垂直化、互动化等特点的在线教育市场, 竞争以日趋激烈, 在定位精品教学水准的基础上, 根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定位自己的经营战略。

“学堂在线”按业务模式界定, 属于“教育机构类”, 其他3 种模式包括:社区与工具、垂直教育服务、教育平台。 (网易有道CEO周枫) (见表1) 在图表中我们看到, 比如“100 教育”可以归为社区与工具模式, 类似于一个“淘宝店家”, 该平台上的老师可能没有教师资格, 也没有上过讲台, 但由于拥有专业技能, 通过出让培训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收费;比如教育平台-“网易公开课”, 凭借泰勒·本·哈沙尔《幸福课》大获成功, 使千万网友意识到, 在该平台可以看到哈佛、牛津、剑桥等名校的精品课程。经过几年经营, “网易公开课”已积累庞大用户量;又比如垂直教育服务网站, 主要是在线上提供与线下类似的教育内容和服务, 以收费课程为主。

3.2 国外在线教育对比分析

在线教育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发展。从政府到学校都将在线教育提到战略高度。美国总统奥巴马希望MOOC这一“革新的潮流”能够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降低教育成本。[4]

以美国为例, 其本身有着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以及灵活、多元的教学形式, 通过推进数字资源, 用电子教材取代传统纸质资源, 把固定的面对面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2012 年, 美国的顶尖大学设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免费课程。目前, 美国在线教育品牌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以老师为核心要素的传统讲授课程为主, 另一类是没有老师讲授, 以动画演示加互动为主的在线教育软件。更多的还是第一大类。2012 年4 月, Coursera与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80 多所名校合作, 采取共同招生形式, 创新推出结业证书和就业服务项目, 部分教授为学生颁发自己签署的结业证书。就业项目是向参与的雇主提供一个学生名单, 该名单显示某个特定地区、特定学科的优秀学生。如果有满足要求的学生, Coursera会先询问学生是否有意被介绍给公司, 合作高校也可以参加这个项目。

英国在2003年便出现在线学习平台School Jotte, 为英国上千学校提供在线平台和软件建设。高校在自身发展中也需要通过网络平台为师生服务, 提高教学质量, 如英国约克大学, 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网上教学系统, 同时还有为在职人员提供执照类培训的课程。在英国, 2013年1月创立的垂直在线教育服务网站My Tutor Web, 其提供定制的在线课程, 一对一为学员提供教学服务。My Tutor Web上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

对比荷兰发现, 由于其移民局规定, 通过任何形式要在荷兰定居的人, 都必须参加荷兰语考试, 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居留资格。因此针对荷兰语学习的在线网站抢占这一市场资源。移民局的网络荷兰语学习平台“Naar Nederland”, 学员需购买在线课程及材料, 便可以获得学习资格。相较于其他国家, 荷兰的在线教育语言类平台最多。

4 结论

以“学堂在线”为代表的MOOC在线教育, 作为一个媒介平台其传播目标是便于受众获得知识。从媒介市场的竞争看, 内容选择、拍摄制作到技术维护等, 都耗费了高昂的成本。以哈佛大学的《公平与正义》为例, 授课地点是在哈佛著名的桑德斯剧场, 有1166 个座位。分为上下两层环形排列。公开课视频由哈佛大学与WGB公司联合制作。不仅在拍摄环境上斟酌再三, 在视频拍摄中更是应用广播级高清摄像。多支的专业话筒现场收音, 不仅保障老师讲课的录制, 还能很好的还原现场感。据现有资料看, 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项目每年的资金预算大约为700 ~ 1000 万美元。学校自身承担一半, 基金会与个人的社会捐赠承担另一半, 还有全球开放课程联盟CORE、OOPS的支持。相较于中国的MOOC市场, 同样不考虑盈利问题, 由于资金赞助的有限, 怎样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 还能够实现整个平台的市场化良性运作, 当开放性的MOOC遇到市场无效率问题时, 教授选择的课程怎样用“最优效率”转化给学生?怎样使得课程开设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让尽可能多的学员获得收益?到底是讲授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还是介绍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市场有无效率的角度无法解决那么多问题, 但是却可以带来很多思考, 正如Keith Button在High Education上发表的《关于MOOC的十个经验教训》所说:“MOOC对传统大学的颠覆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此, MOOC绝不是传统课堂的照搬, 而是一种“混合式学习”, 它让在场的学习与网络的讲授相结合, 在实现社会公益性的同时, 把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当做一种生命力, 让每一个课程承担起文化表达和市场诉求。

摘要:目前, 在线教育市场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束缚走向网络平台, 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用多元的教学内容面向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 或免费或收费的进行知识资源的分享和传播。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通过与知名学府合作的形式, 免费向全球各地学员提供课程。能够看到, 对于MOOC的研究还多停留在实践层面的分析, 很少从市场效率角度来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上67个科目共480门课程进行分析, 探究该媒介平台上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信息效率、制度有序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在线教育,MOOC (“慕课”) ,市场效率

参考文献

[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2) .

[2]Rita Kop, Fiona Carroll, Cloud Computing and Creativity:Learningon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http://www.eurodl.org/materials/special/2011/Kopp_Carroll.htm.

[3]Panchenko L.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as an Alternative Way of Advanced Trai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al Establishment Professors, 2013 (6) .

[4]Jake NEW, ”Has President Obama Caught MOOC Fever, ”http://www.ecampusnews.com/top-news/has-presidentObama-actually-caught-mooc-fever/, 2013-08-23.

困境中的研究型大学 篇2

摘 要: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提高大学生管理创新能力及创业团队的质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文章立足于国内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发展中普遍遇到的瓶颈和困境,针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质量水平,切实提高大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而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困境

【分类号】G717.38

课题: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35。

一、国内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发展现状

1.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前景。创业教育源自美国,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是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后来于1989年11月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创业教育)新概念,并且将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提升至同等地位以后,创业教育才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1]。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发展和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基本成熟并成系统化,并为该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科技推动力。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愈发凸显。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无疑又会迎来一个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而对此国家唯有进一步提倡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同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而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创业课程算学分,落实创业优惠政策等关于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的要求,这份通知再次证明了国家对扶持创业愈发重视。

2.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现状。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从实施效果和创业成功率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也远没有起到国外创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据创业教育成果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 2%,而发达国家则占20% - 30%;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只有 2—3%,全国各省大学生创业率最高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 4%左右,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 10%左右。可见,国内的大学生创业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意识比较低,即使在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案例中也存在创办的企业成长性差,创收性差,持续发展难等问题。因此,必须发掘大学生创業团队失败的原因,以寻求有效措施改变大学生创业难的现状。

二、国内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发展困境

1.创业团队人员不稳定。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半年后,由于人员流失严重解体的数量占56%以上。人员不稳定是大学生创业的致命伤,在创业初期没有利润点,甚至没有做出产品成绩来,在家庭、考研、托福等现实压力下,很多人中途退出而导致项目被搁浅,团队解散。

2.创业团队企划项目理想化。大学生创业团队选择的项目通常基于兴趣所在,而缺乏可行性和利润点。通病就是选择看似前景远大或者社会效益较高的项目,而对其盈利方式,融资途径,时间进度把握,后期技术服务支持等这些能保证项目盈利并长久发展的问题考虑的较少。

3.创业团队创业意识不成熟。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3]。大学生创业团队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往往急功近利的追求成果,而对创业客观环境和市场条件盲目乐观,估量不足,缺少风险承受能力和创业坚定信念。

4.创业团队执行力不足。拥有高效的执行力才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往往是由志趣相同、有共同理想的同学伙伴组成,大家知识技能水平相近,因而缺少对团队有绝对掌控力、领导力、管理能力的队长,这直接导致团队的执行力不足。队长是对项目的前瞻性、市场的准确预测、人员协调分工、规章制度设计甚至是项目的核心技术等事都要了如指掌的重要角色,他在团队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5.创业团队缺少资源缺少经验。有专家指出:缺少后续的资金帮扶、缺乏企业管理经验以及市场推广经验成为大学生团队自主创业的三大失败风险[4]。这几乎成为所有团队可持续发展而难以逾越的“三座大山”,只依靠创业团队自身很难克服,使得团队3年后的生存率又减少一多半。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水平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个人总结了具有成功潜质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应当满足的4个条件:

1.人员稳定的队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团队人数贵在精而不在多,成员齐全并能保证在1年时间内以创业为主而进行团队合作;

2.项目一定要有可行性。前期的市场需求调查,前景预测,面对的消费群体,准确的市场定位,每阶段的财务预算,盈利渠道和方式都要清楚。

3.团队必须懂产品和技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业方向最好是所擅长的;学生本来就缺少经验,对“人性”和市场激烈竞争也缺少认识。如果对“产品”设计的掌控能力再不充足,很难保证项目高速运行。大家应该从自己最熟悉、最常接触、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才能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4.团队高效的执行力。从队长的正确领导和决策,团队成员默契配合,严明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公开的财务分配都是让项目有条不紊运行,将纸上谈兵的策划转变成有利润成果的重要保证。要警惕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进度安排的盲目研发,而导致团队人心涣散、投资方撤离的风险发生。

5.有持续的培训和指导。团队不能一心只顾产品研发,而应该在创业之初就考虑将来可能遇到的“管理经验不足”、“产品推广困难”、“后续资金不足”等问题,而及时做出多个预案和措施,例如吸纳有相关经验的新成员入队;请专家为现有成员定期进行管理和销售方面的培训,在实战中成长;寻找产品阶段性成果及新的利润点或是筹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1)

[2]刘洋.中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

[3]鲍志伦.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视角下的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96-97

大学游泳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篇3

1.1、学校缺乏对游泳教学的全面认识

很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游泳教学的认识不全面, 一方面一些学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游泳教学的重要性, 忽视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泳教学, 存在怕负责任、怕出事故的心理, 忽略游泳教学的组织方法。另一方面, 在游泳教学中, 教师很少向学生宣传和讲解游泳知识, 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水性, 在游泳实践中由于没有正确的游泳原理, 缺乏自救意识和安全意识, 没有真正体现游泳教学的终身教育意义, 并且很多大学生觉得游泳教学就是为了消遣娱乐或者挣学分, 缺乏对游泳价值和功能的正确认识, 影响了大学游泳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大学游泳教学内容不规范

很多大学的游泳教学内容不规范, 一些学校没有制定标准的游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完全根据学校自己的游泳教学经验来开展游泳教学活动, 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并且教师没有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游泳基本能力, 对于具体的蛙泳、自由泳、仰泳等游泳教学内容, 教师缺乏专业的游泳技能讲解, 在游泳课堂中, 多数时间是学生自由活动, 没有真正发挥大学游泳教学的作用。

1.3、大学游泳教学课时较少

我国很多大学游泳教学都存在教学课时较少的问题, 课时不足直接影响游泳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大学游泳教学由于受到水温和季节的影响, 教学时间多是在五月份到十月份, 除去中间的七、八月份学生放假时间, 使得每学期的游泳教学课时明显不足, 并且大学游泳教学间隔时间较长, 缺乏连续性, 学生缺少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时间, 往往是学生的游泳习惯和游泳意识还没有形成, 游泳教学就结束了, 影响了大学游泳教学的效果。

2、大学游泳教学采取的应对措施

2.1、转变教学理念

大学游泳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 真正认识到游泳教学的重要性, 以健康第一作为游泳教学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终身游泳运动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 在游泳教学中开展丰富的游泳教学活动, 通过互帮式、诱导式和启发式的方法, 组织趣味性的游泳训练, 将追求游泳技能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协调, 激发学生的游泳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自愿、自觉地参加游泳运动。 最后教师要注重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安全游泳和自救知识, 通过学习游泳,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还能够掌握一项生存技能, 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丰富大学游泳教学内容

高校要重视游泳教学, 规范游泳教学内容, 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 制定规范的游泳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满足学生对娱乐、休闲、健身、运动的多种需求。在大学游泳教学中, 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游泳基础能力, 开展层次性的教学, 首先向学生讲解基本的自救技能, 然后再教授学生救助他人的方法, 最后再讲解竞技游泳运动中的四种姿势。 增加趣味性的游泳教学内容, 将游泳运动的非竞技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 激发学生的游泳兴趣, 培养学生的游泳技能, 养成良好的游泳习惯, 例如, 教师可以开展实用性的游泳就生技能训练、简易水球、趣味性的游泳游戏、健身性的自由泳等等, 丰富大学游泳教学内容, 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

2.3、合理安排游泳教学时间

大学游泳教学容易受到天气、水温的影响, 教学课时不足确实是比较现实问题, 为了保障大学游泳教学的效果, 只能在现有的游泳教学基础上, 教师牺牲一点课余时间, 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游泳活动将学生组织起来, 共同参与游泳教学活动, 增加游泳强化训练加快教学进度, 提高游泳教学质量。 对于课余时间参与游泳教学活动的教师, 高校领导要给予高度的肯定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生也应该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游泳教学活动, 逐渐提高自身的游泳技术。

2.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游泳教学中, 学生游泳基础能力参差不齐, 给游泳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对于这种情况, 大学游泳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结合学生的游泳基础能力, 将相同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不同层次的游泳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差异化的游泳教学。 在游泳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在游泳技能、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方法和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终身从事游泳运动的习惯,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结束语

大学游泳教学是高等院校全面素质教学的重要课程, 要深入分析当前大学游泳教学中的困境,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游泳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终身游泳运动的习惯, 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杉.大连理工大学游泳课程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2]程林.重庆市高校游泳教学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困境中的研究型大学 篇4

[摘 要]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必经的教育改革之路,对于普通高校经管类大学生而言,创业教育的推广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存在偏差。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存在偏差。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师资配备上存在偏差。现行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不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调研分析 创业倾向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44-02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增长减缓,结构调整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就业渠道逐渐萎缩。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许多政策支持,但普通高校准备得并不充分。本文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调研,揭示当前普通高校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障碍,并对普通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提供一些改革参考方案。

二、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对于目前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有一些学者已经开始通过调研等方式进行研究。刘营军,吴彦宁等通过对江苏省25所高校开展的调查显示,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且已经逐步形成了课程和实践教育体系,但是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还存在偏差。西凤茹、代凤美等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促进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发展,必须注重培育积极的个人特质,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等。乔孟涛、焦昆等通过在河北农业大学的调研,提出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创业教育,并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机制来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上述调研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高校在创业教育上的投入及效果,但是对经管类专业,尤其是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及其面临的困境研究得不够,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调研,分析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调研分析

作为地方性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较早地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管理学院也率先推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笔者对管理学院二年级以上的本科学生展开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有434份,鉴于学生的创业倾向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次调研综合了学校教育、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三方面,以期更全面地解析这一问题。

(一)学校创业教育的影响分析

1.学校创业教育的普及效果分析。从问卷调研情况来看,接受过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教育的学生仅有14.98%,而参与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有19.59%。调研也显示,有10.83%的学生同时参与了创新创业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浓厚的兴趣。但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未超过30%,这说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率仍然较低。

2.学校创业教育的兴趣培养分析。在调研中,有39.63%的学生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表示出较感兴趣,而明确表示不感兴趣的仅为7.13%。在接受过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教育的学生中,明确表示感兴趣的分别占64.62%和61.18%,这说明创新创业的相关教育对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3.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分析。在高校对大学生所提供的最有效的帮助这一问题上,学生的分歧较大,有39.63%的学生认为高校最主要的是提供创业的专业技能;17.29%的学生则认为应提供相关的知识储备;18.89%的学生认为应提供专家的咨询,24.19%的学生最希望高校能直接提供资金支持。这说明学生对自主创业所需要学校提供的资源尚未形成明确的意向。

在高校创业教育方式的问题上,有50%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模式给予了肯定,但也有7.14%的学生完全否定高校的教育模式,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

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问题,希望单独由专业教师或社会力量提供辅导和咨询的占比都较低,有30.41%的学生希望由专业教师与社会力量组成团队提供咨询,有8.29%的学生希望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社会力量三方共同提供“保姆式”的咨询。这说明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对教师以及社会力量的依赖思想较重。

(二)家庭环境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

1.父母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分析。有50.59%的学生表示,父母把“学好基础文化知识”作为对其大学生涯的首要要求,仅有4.45%的学生父母把准备创业作为对学生的首要要求。在这4.45%的学生中,有42.11%的学生父母具有个体或私营企业主的背景。可见,目前家长仍然认为自主创业存在较高风险,父母的工作环境和经历也对学生的创业倾向有影响。

2.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因素。在家长对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的支持中,最普遍的是“资金”支持(67.0%),其次为“社会关系”(63.17%)、“咨询建议”(43.99%)、“要素资源”(26.60)和“技术”(11.76%)。由此可见,技术是家庭对学生创业支持的短板,而家庭资源与学校资源在支持大学生创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3.学生创业对家长支持的依赖性。有64.19%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支持对其创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见,学生自主创业的倾向对家长支持的依赖性非常强。

(三)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

1.社会环境判断。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对目前创业环境的判断还是比较中性的,其中44.47%的学生认为“自主创业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态度的学生也高达39.53%,过于乐观和悲观的比例都很低。

2.社会环境影响。67.14%的学生认为“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影响较大,其次为金融与投资环境(65.02%)、行业企业景气程度(43.19%)。可见,对于已经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经管类学生对社会风险也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

四、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通过问卷调研,笔者发现当前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单向推广的模式上。除了文献所总结的在师资、教学形式和理念上的一些普遍问题以外,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供给”与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存在的偏差,是当前普通高校创业教育难以有实效的最根本的问题。

首先,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存在偏差。普通高校经管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创业的风险具有回避的倾向,创业主导意识较弱,这就决定了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定位应是基础性的,应起到引导学生勇敢地走进创业公司的作用,而并非强调培养创业“掌门人”。因此,普通高校要明确创业教育定位,以通识性的创业教育为基础,形成梯度培养体系,逐步发掘和培养有意向的创业人才。

其次,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存在偏差。普通高校经管专业目前主要采用由教师发起的、单向“推动”的以理论教育和模拟项目为主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渴望参与或体验真实创业环境或项目的需求,即使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项目,普通高校也难以跟进推广。这使得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挫。对此,普通高校需要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发起创业项目,推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推引”模式。

第三,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师资配备上存在偏差。高校专业教师是目前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的主力军,但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对市场竞争、政策环境缺乏敏感性,对学生的指导也难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普通高校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的平台,为其寻找创业机会提供真实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普通高校组建校外专业创业指导团队奠定基础,补充高校专业教师的不足,尤其是加强与该校历年的毕业生的联络与合作。

第四,现行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不够。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有很多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及大学科技园区专门孵化创业企业,但详细政策并没有传递到有需求的学生。这就需要普通高校打通大学科技园区和学生之间的创业信息通道,比如加强自主创业意识的引导,开设创业扶持政策的宣讲课程等。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营军,吴彦宁,狄传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2-24.

[2] 西凤茹,代凤美.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3):89-92.

[3] 乔孟涛,焦昆,孟许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影响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9-11.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14-1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y201303001)的部分成果。

女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困境研究 篇5

一、女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存在的困境

(一) 部分女大学生村官求职动机不纯

女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各异, 但其中的大多数都还是希望能够在农村基层干出一番事业, 实现自身价值, 发挥自己的才干。但不可否认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将“村官”工作作为今后考录公务员或等候更好工作机会的权宜之计。一旦有好的工作机会, 她们就会选择跳槽。而且在出现“水土不服”后, 一部分女大学生村官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意志可能会变得十分消沉, 最终会选择撤离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

(二) 与男村官相比, 她们在村务管理中更多的是处于失语状态

在农村基层组织, 女大学生村官上岗后基本都是做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 “秘书化”比较严重, 很少有女大学生村官能参与到村务重大问题的决策, 这其中有来自现有男性村干部的阻挠和对其位置的架空。她们大多在村务管理中处于失语状态, 而且身份尴尬, 在村内得不到村干部和村民的支持, 他们认为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做不出什么成绩, 只是把农村当作跳板, 来农村镀金的。这些因素都导致女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深感无奈, 影响到各项事务的有效开展, 十分不利于她们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 女大学生村官知识背景与工作需要错位

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 只要求具有大专以上文凭, 不像在招录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时明确规定专业, 大学生村官没有任何专业限制, 在女大学生村官中具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急需的农学类专业知识背景的不多。她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与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知识不能匹配, 加之对农村具体情况也不了解, 经验不足, 而且村民们更愿意选“熟人”来担任村官, 主持公道, 排斥空降的女大学生村官。这让很多女大学生村官都感到无奈, 这也让大多数女大学生村官缺乏归属感和对角色的认同感, 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

(四) 缺乏对女大学生村官支持鼓励的相关政策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女大学生村官和男大学生村官相比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特殊性, 此时, 就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但目前由国务院、中央办公厅和相关部委先后联合制定、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意见 (试行) 》、《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等相关文件, 都没有针对女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制定相关政策, 在创业方面, 也没有针对女大学生村官制定或出台相关帮扶政策。

(五) 女大生村官普遍对前途感到迷茫, 也存在情感压力和社会压力

中组部相关政策明确提出, 大学生村官三年期满后的五条出路有留村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及继续学习深造。但基层农村思想比较传统, 一般情况下, 他们都希望自己人在村里担任要职, 再加上重男轻女, 女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留任村干部并不容易;而且在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的比例也不高;创业没有良好的政策扶持, 资金短缺, 另外三年的村官生涯也难以给她们另行择业带来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 这些都让很多女大学生村官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感到很茫然。另外, 大多数女大学生村官大学毕业时, 都到了适婚年龄, 农村的生活圈子比较小, 未婚的女大学生村官寻找情感的归宿成为她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很多女大生村官被迫加入到剩女大军。

二、促进女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对策

女大学生村官在求职动机、职业发展环境、专业知识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 影响其职业生涯良性发展。国家、学校和社会若能结合基层农村实际情况和群众所需, 针对女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 依据女性及其职业发展的特点, 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女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更为长效, 使其取得预期效益。

(一) 女大学生村官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强化自身建设

中组部号召扩大和加强后备干部队伍中女性干部的选拔力度, 且明确规定要进一步从基层抓起。女大学生村官立于农村基层的重要岗位, 是后备女干部的重要储备力量和发展对象。但女大学生村官初到基层农村缺乏农村相关工作经验, 不知从何入手处理具体问题, 而且威信不高, 从村民的角度更想要一个活力四射、精力充沛的男大学生村官。女大学生村官要想使自身的职业生涯得到良好发展, 必须要端正工作态度, 清楚地认识自我, 加强自身建设, 保持热情的工作态度, 并用这种工作态度时刻留心、观察、学习老干部的工作方法, 并加以扬弃, 还要学习基层的交流方式、农业专项知识、农村管理知识等, 边学边干, 真心实意地把农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家人, 为老百姓做实事。这样村民和村干部才能接纳她们、认同她们, 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二) 为促进女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女大学生村官职业良性发展, 构建益于其成长的健康氛围也很重要。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大学生村官, 尤其是女孩子。因此首先, 新闻媒体应针对村民、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异样的眼光, 大力宣传村官计划, 给予女大学生村官更多积极的关注, 并为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让人们充分认识、了解女大学生村官, 更新大众对女大生村官存在的偏见, 消除他们认为女大学生做村官是“做秀”、“镀金”、“跳板”等的疑虑, 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女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也会有所作为;其次, 高校应响应号召, 大力宣传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相关就业及创业的优惠政策及其在农村创业的典型事迹, 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任职;再次, 社会各组织单位、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在资金上、信贷上对大学生村官事业给予一定的倾斜, 并建立女大学生村官发展论坛及相关网络, 加强女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及社会各界的接触, 拓展他们的职业发展渠道。

(三) 建立促进女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良性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举措, 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建立完备高效、切合实际的形成机制、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首先, 要让大学生村官有法可依如出台《大学生村官法》、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尤其要在政策上导入性别视角, 对女大学生村官有所倾斜, 进一步明确她们的政治身份和角色以及相应的法律职责和义务;其次, 各级政府在选拔女大学生村官时不仅要公平、公正、公开, 杜绝歧视、严格而透明地进行, 在派任时, 要结合基层农村的现实和资源情况, 在尊重女大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互相选择, 选派专业对口的女大学生, 并给予女大学生村官人性化关怀;再次, 各地政府应建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机制和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 以正确的促进女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另外, 在女大学生村官上岗前要对她们进行完善的岗前培训和职业辅导, 使他们正确的了解农村实际, 为其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 还需要提高女大学生村官薪酬福利待遇, 消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并完善女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 支持女大学生村官创业。

摘要:女大学生村官相较于男大学生村官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本文针对女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存在的困境, 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发展。

关键词:女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冰.女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王兆萍.职业生涯视角下女大学生做村官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 (12) .

困境中的研究型大学 篇6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 《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 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 失业率高达30.5%。《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的最新数据更令人深思, 其中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一项分析引提到:家庭城乡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 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 (87.2%) 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 (81.2%) 。 其中, 普通本科院校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差十八个百分点。

《人民日报》曾发表了《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文章指出:底层上升通道受阻, 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 贫穷将会代际传递, 一代穷世代穷。如此, 不满情绪就会增加, 可能会造成社会震荡。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保障农村孩子受教育的平等, 重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充满活力。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 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农村大学生在重点高校就读的比例在下降!温家宝同志在2009年元月的署名文章中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 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 甚至还要高, 现在不同了, 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和城市大学生相比, 说明农村大学生可享有和利用学校社会资源的劣势地位, 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第一, 从户籍制度来讲, 由于户口的限制, 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受到限制较多。当前, 国家在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但是相当部分的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编制考试, 都对非本地生源学生进行了限制。第二, 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来看, 由于这个制度的存在, 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薄弱, 导致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 基础没打好潜力就有限, 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

(二) 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弱势地位, 是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农村大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 本应受到眷顾与关怀, 得到社会支持。现实生活中, 也许他们中有人能得到社会慈善人士的捐助, 但很难从好心人处得到一份工作。无处不在的就业歧视, 缺乏公平的就业环境, 限制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心理素质不良、工作能力不强、缺乏文艺才能、家庭负担较重, 种种合理的不合理的借口都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他们的理由。考察当前的就业歧视状况, 他们是就业歧视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们在遭遇到各种歧视后往往求告无门, 或者没有时间、资金、精力去维权, 舆论监督媒体也因新闻价值不高而缺乏监督的积极性, 从而使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处境更加艰难。

(三) 农村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 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农村大学生带着一颗怀有美好愿望的心, 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 然而他们却经常碰壁由于受父辈和农村环境的影响, 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与从城市来的大学生有一定差别, 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不同, 如果不能正确看待, 很可能就会沉默寡言或缄口不语, 变得自闭起来。在日常生活中, 城市大学生往往花钱大手大脚, 攀比吃和穿, 穿衣戴帽追求名牌和时髦, 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 然而农村大学生显然不能与之相比, 便自觉退出这一行列, 躲了起来, 这使他们的内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大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趋向:一是变得更加自卑和自闭, 慢慢萌生仇恨他人甚至社会的想法;二是在自卑中产生动力, 把自己封闭起来, 埋头读书, 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尽快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与此同时, 他们却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导致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较弱, 与社会需要发生错位。

(四)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 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原因。

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机构, 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批量培养的弊端, 即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 都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与教育, 导致农村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城市学生合理区分。由于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缺乏, 在求职竞争中又无法与城市学生抗衡, 从而处于竞争劣势。从高校的就业指导来看, 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但是,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针对农村特点开展的工作还不多, 这也导致了他们回农村就业的意识不强, 从而影响就业。

三、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面对就业难, 与其只去抱怨政策失效、社会不公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探究这个问题, 分析这个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是要通过理性的思考, 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多方共同努力。

(一) 国家和社会完善制度和体系, 是解决就业难的基础

有不少农村大学生感叹:“不怕苦, 不怕累, 只怕没机会!”因此, 机会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农村大学生, 尤其是贫困家庭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机会。他们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教育, 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 不少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已逐渐失去了承载阶层流动的职能。

1.近些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吸引了一部分有热情的农村大学生投入其中, 返乡创业的比例在增加。随着中西部农村产业转移, 农村经济日益繁荣, 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或自主创业, 在家乡从事涉农产业经营, 把“互联网+”带入乡村。

2.从社会层面而言, 新闻媒体要从舆论上营造对农村大学生有利的环境, 加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同时, 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进行舆论引导, 使农村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有更清晰的认识, 逐渐增强宽容度, 为农村大学生就业提供轻松的舆论氛围。社会公众也应该转变对农村大学生的看法, 关心农村大学生的就业,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就业机会。

(二) 高校和大学生完善人才培养和个人成才机制, 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特别是农村人才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 不断完善专业设置, 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大学生个人也要立志成才, 积极锻炼自身竞争力。

1.作为直接培养大学生的高校, 首先应提高办学质量,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专业, 设置课程, 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接轨。其次,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把教学工作做好的基础上, 引导农村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他们的爱好和特长, 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 增强其适应能力, 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择业时更具竞争力。第三, 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 对农村大学生做到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 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避免走向自卑、自负两个极端, 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认清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2.就业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是社会问题, 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个人问题。针对就业难, 农村大学生应当加强自我反省, 及时调适自己。首先, 农村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其次, 主动锻炼吃苦耐劳品质。农村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好、抗挫折能力较强等特征, 是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一些用人单位也欣赏农村大学生踏实认真的精神, 愿意优先聘用农村毕业生。因此, 在就业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 赢得用人单位青睐。再次, 主动了解农村人才需求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 在校期间多学习一些就业技能, 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就业、创业讲座, 为以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国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创业机会很多, 学习一些创业知识很有必要, 尽管创业艰辛但前景美好。最后, 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农村大学生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将目光盯在有限的城市就业岗位。应当将就业目标从城市拓展到广阔的城乡, 走进农村, 走出一条全新的就业之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大众化的阶段, 大学生的增多也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 而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尤为突出。因此,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要如何有效地引导解决, 能够帮助到农村籍大学生顺利就业甚至高质量就业, 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了几条可以改善其现状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7.

[2]刘志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3]朱丽亚.关注新时期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 (1) .

困境中的研究型大学 篇7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然而在庞大的毕业生基数面前,工作岗位仍然捉襟见肘。“即便是让大学生先择业,再就业,或许这能在提高就业率方面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但对于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的提高并无实质性影响。”[2]

1.1 现有岗位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毕业生就业需求

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使人才供求矛盾日益显著,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各个高校开始降低了招生的门槛,进一步扩大了招生的规模,然而与此同时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与社会的供求尚不能完全实现高质量的匹配和完美的契合,高等教育的扩招也引发了一些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进而引来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从目前来看,相比于快速增长的大学生就业需求而言,现有社会岗位的增长十分缓慢,有限的就业岗位与庞大的就业缺口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供求矛盾。

1.2 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苛刻

从整体发展趋势而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就业市场相对低迷。在此背景下,由于人才的过剩,选择空间的加大,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例如对于专业门类的硬性要求、对于工作经验的考察等,这对于就业难状况下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大学生要想完全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不十分容易,再加之缺少社会与工作经验,因此往往在求职的过程中吃下闭门羹。此外,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一些岗位公开声明不录用女性员工,或标明“男士优先”,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再次陷入困难境地。

1.3 竞争对手较多且实力较强

从全国范围来看,重点城市的人才招聘往往对于学历的要求较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至今,本科学历已经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的重要优势。同样是在就业难的压力下,更是出现了“考研热”,继而涌现了一大批的研究生,而国内经济发展的持续升温,也极大地吸引了来自国外的劳动力以及海外华人等就职竞争者,2014年度我国727万的就业学子便遭遇了史上最大“海归潮”,30万的海归人才与国内应届毕业生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同时,往届毕业生的求职脚步仍未停歇,从整体来看,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还将在一段时期内客观存在。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少内涵上的深入理解。尽管一些高校在组织结构上设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部门,然而这些部门的工作仍然带有极强的行政色彩,缺少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足,并没有将就业指导列入教学的整体计划之中,严重忽视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全面发挥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与引导作用;第二,就业指导内容与形式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问题,就业指导工作十分随意,“走形式”倾向明显,缺少实效性与实用性,匮乏对于就业市场的分析以及就业观念培育,大学生无法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获得有价值的帮助;第三,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有待加强。分析就业政策与人才市场动向、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与自我评定等是就业指导教师的基本工作,同时考验的是教师的综合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多由辅导员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职,教师的专业性还有待提升;第四,就业指导出现转移就业压力的问题。由于无法有效解决国内岗位与人才之间的矛盾,因此一些教师引导大学生先入职,再择业,简而言之为不挑剔,即便工作不满意也要先入职锻炼,尽管这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提升有所帮助,但是仍然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此外,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率,要求大学生填写“已就业”的调查表格,弄虚作假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日益下滑,就业压力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结合不足。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却没有全面的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中来,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环境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结合度不足,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弱化。

3 就业难困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优化对策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以及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要采取主动措施,进一步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整体模式,从而保证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就业指导。

3.1 深入理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议程,全面加强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理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将其视为是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就业观念的教育,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使之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在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要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建议,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理念,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地位与实效性。

3.2 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多元化

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和内容单一的问题,要重点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入职心理转变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够使大学生平稳地度过内心焦虑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因此,必须要进一步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为大学生全面解读就业政策,对于就业市场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大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不断地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以及安全教育与就业教育整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指导设计,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收集和整理就业信息,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动态性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

3.3 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整体水平

首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师必须要加强专业性学习,要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进一步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要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尽可能地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动态,更全面地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要做大学生就业的指路人,消除大学生在社会适应阶段的内心不适感;最后,教师要依托校园平台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一来可以及时获取就业信息;二来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3]为大学生提供或争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与机会。

3.4 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全程化跟踪服务

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程之中,将以往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大四毕业阶段的模式改变为从大一至大四的全程指导,打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种临时性工作的局面,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与创业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基础。”[4]要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全程化的跟踪服务,在大一阶段重点进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大三阶段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指导,而在大四阶段则重点实施择业和观念指导等。

3.5 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高校的教学改革充分结合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改革的同时不能遗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高校的教学改革充分的结合起来。始终以市场为中心,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主动引入竞争机制,不断优化和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结构,对于教学计划进行动态修订。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置于整体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之中去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强化和巩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在形成改革思维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性的就业观念,养成就业竞争必要的拼搏精神。

总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研究有利于社会与大学生的双向发展。因此,需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环境,分析形势,反思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转变观念,加强重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使之与高校改革充分结合,从而用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度过人生角色的转折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天津考察时的讲话[N].新闻晨报,2013-05-16.

[2]陈成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治本之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5(1):84.

[3]孙井恒.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9):116.

困境中的研究型大学 篇8

我国高校在持续了十几年的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创业不仅是一个理论口号,更是一个能够激发大学生潜能、解决就业难题的实践性政策。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将创业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途径,积极投身于创业热潮中,在有效提升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同时,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创业依然面临着不少难题与阻碍,为他们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迫在眉睫。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创业政策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群体的创业选择受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这其中,创业政策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学者评论:“创业政策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目标群体能否理解和接受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就实施效果来看,大学生创业政策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是高校内创业政策体系的有效性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在社会实践中创业政策无法得到彻底地落实。

首先,现阶段政府所出台的政策大多数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集中在减免登记、管理费用等各类行政性管理费用方面,对于大学生创业贷款扶持及税务减免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创业的实际需要。其次,各地在制定创业扶持政策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协调性与统一性不足,未能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再加上宣传不到位,使得学生对政策的了解度有限,创业热情减退。

此外,我国高校现有的创业扶持措施基本属于创业教育范畴,包括在校方合作企业中体验创业的模拟实践等方式,由于高校管理人员自身缺乏相关创业经验,往往流于形式,效果有限。

二、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创新与转型

大学生创业热情与现实政策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创业的高期望与低选择,典型地反映出社会转型过程中,在新兴领域存在的制度缺失的问题,要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需要运用整体视野把握全局,进一步完善相关领域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1. 借助整体视野走出创业政策困境。

培育整体视野是走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创业政策困境的前提。创业政策是一个系统的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文化,减少进入障碍,支持启动资金支持和商业服务、以及刺激目标群体。任何一个环节没有落实到位,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整体视野出发,使各部门协调一致地制定出系统的政策,有利于切实提升政策效果。

2. 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建设。

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积极设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孵化基地,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提供创业资金、创业场所、创业培训等多层面的支持,同时提供配套的税务、融资、法律等多方面的创业服务;此外,还要立足大学生创业实际,进一步加大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要重点关注和探讨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极力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确保创业群体的社会基本待遇,使创业者有足够的信心发展事业。由于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性,各级政府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兼顾地方经济需求和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努力使两者实现共赢。

3. 加强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力度。

大学生创业政策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体系,相关部门应激发与动员不同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创业政策的制定工作,从本质上规范政策执行,减少偏差。此外,在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加强有效检查和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

4. 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

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为大学生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的通力合作。首先,政府要把大学生创业政策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中,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努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到大学生的创业扶持项目中,促进企业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资助和激励。其次,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独特性,相关部门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不能将大学生创业与“弱势群体再就业”混为一谈,应该采取综合评估的方式进行择优资助。

三、结语

摆脱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当代困境,实现合理转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企业针对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开展行之有效的合作,找出摆脱困境的转型发展措施,解决其中的“瓶颈”问题,实现大学生创业的新发展。

摘要: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对于解决当代就业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创业政策领域,却存在着对政策的高评价和现实的低选择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准确把握大学生创业者群体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运用整体视野把握全局,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领域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是在新时期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政策,困境,政策转型

参考文献

[1]晓明.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3(2).

[2]李良成,张芳艳.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影响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

困境中的研究型大学 篇9

关键词:行业协会;市场化;市场化运作

我国加入WTO以后,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加快,市场经济急速发展,这就迫切要求行业协会的行为更加规范,符合国际上通行规则。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至此,我国发展行业协会的思路已经十分清楚:按市场化原则进行改革与发展。

何为行业协会市场化

行业协会市场化运作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是以行业协会要融入市场经济,其组织机构、职能、运行机制要贴近市场,按照市场需求,适应市场经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行业协会的市场化运作。

行业协会为何要实行市场化发展

首先,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自觉地融入市场经济,发挥市场中介作用,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使其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其次,行业协会是企业与政府之问的桥梁、纽带,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这个地位决定了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第三,发挥服务职能,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为提高行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服务,这是服务企业、发展产业最为重要、最受欢迎的事情。第四,实行市场化运作也是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的需要。行业协会自身机构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市场化运作的需要,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协会自身逐步实现完善化、规范化。

行业协会如何进行市场化改革

1、市场化改革必须以理顺管理体制为突破口,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促进行业协会规范发展。

引导和推动行业协会做到自主、自立、自律,充分发挥其协调市场主体利益、提高市场配置效率、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

2、应积极推动现有行业协会的改革,推进政会分开;着力促进新型行业协会的组建,优化布局结构;理顺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因此,市场化的改革,行业协会必须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服务,带领企业到国内外考察市场,寻找合作机遇和发展空间。这是行业协会市场化运作的重要内容,是最受企业欢迎的举措。同时,行业协会要努力创造条件,指导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实施品牌战略,以提高本行业产品及其商标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针对外国对本行业产品进行反倾销的问题,协会可开展产业预警和反倾销谈判活动,以保护本行业的利益。加强对外宣传,以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这也是行业协会市场化运作的又一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必须改革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来运作,以下几个环节需要加强:

组织机构设置要适应协会职能变化的要求,加强对市场化运作的实施能力,强化岗位责任制管理,使协会的机构设置合理、运行协调。

工作人员的配备要市场化操作。加强人员素质的提高,善于发挥人才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要有灵活的激励机制,以鼓励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奖惩严明,以强化责任意识。

要有经济来源,这是协会运行的物质保证。协会的创收应该按市场化运作,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引进人才、拓展职能、做好服务、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行业协会要走出国门,融入国际社会,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了解同行的动态与发展趋势,这对发展自己的产业、保护会员合法权益,以及参加国际市场竞争都有好处。

因此,实行市场化运作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是服务企业的抓手,发展产业的途径,是市场化发展的终极目标。

行业协会市场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对策

行业协会由于自身素质、社会环境及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协会市场化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碍:“官办”色彩太浓,市场化进程受阻碍,社会对其缺乏认同感,其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业协会市场化难奏效,素质良莠不齐使行业协会市场化难深入,法律法规不健全使行业协会市场化缺保障。为此,应采取如下对策:

1、加快立法

国家应尽快研究制定行业协会的专门性法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行业协会做出明确的规定,形成保障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在此之前,应鼓励地方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改变行业协会无法可依的局面。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和深圳等省市都先后出台了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规章,其他省市还没有专门规范行业协会的规定,鉴于此,应将行业协会立法工作列入到立法计划之中。

2、改革现行的协会管理体制

对于行业协会管理体制问题,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进行了改革探索,从实际情况看效果是比较好的。政府建立行业协会沟通协调机制、准入退出机制、定期考评机制,以规范、促进行业协会发展。协会能够参与政府决策,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会员及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畅通政府与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由行业协会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行业协会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政府对协会进行监管和扶优限劣的依据。

3、积极推进新型行业协会组建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支持组建新型的行业协会,不断优化行业协会的布局结构。重点鼓励和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工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相关领域中培育发展新型的行业协会,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升级、符合国际惯例的行业协会群体,形成分布合理、功能健全、关系协调、管理规范、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协会体系。

4、加快政会分开的步伐

政会分开是行业协会发展中涉及的重要问题。政会不分导致行业协会内部机制不健全,工作方式行政化,不能主动适应市场要求。政会分开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应实行职能、人、财、物的分开,政府工作机构不得与行业协会办事机构合署办公;二是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行业协会的领导职务。

5、允许适度竞争办会

为了促进行业的发展应允许适度竞争办会,适度竞争办会有利于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和调整,可以通过增量的改革促进存量的调整,逐步为形成协会优胜劣汰的机制创造条件。

6、积极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

应明确并支持行业协会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能。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行政许可法》,帮助行业协会切实履行起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的职能。

困境中的研究型大学 篇10

大学生学业规划, 是指大学生个体对与自身的职业或事业目标相关的学业进行筹划和安排, 即大学生根据其特长、兴趣、爱好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 在充分考虑自身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并据此确定学业发展方向, 顺利完成学业与实现就业。

1.1 大学生学业规划意识薄弱, 缺乏规划的主动性

近些年来, 我国各级学校纷纷开展素质教育, 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传统教育体制下, 大学之前, 学生所经历的仍是非自主性教学模式, 并且形成的僵化观念也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 并且该课程地位有上升的趋势, 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但是, 大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背景下学习, 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仅仅把该课程当作一门考试课来对待, 缺乏对学业规划的正确认识, 把学业和职业的选择看作一次性过程, 做不到及时规划。此外,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也存在缺陷, 大部分学生无法从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客观地了解自己, 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 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不愿去规划未来的学业和职业, 随波逐流, 导致学业规划的效果大打折扣。

1.2 导师队伍建设落后, 可支撑科学理论少

当前, 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系统开设了学业规划课程, 但相关导师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不足, 学业规划工作大多是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承担繁重的事务性工作, 且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 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 使得辅导员导师指导下的学业规划工作在心理咨询、学业发展、人才测评、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业规划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 目前高校的学业规划或就业指导机制仍处于较低层次, 多停留在开设简单课程、提供相关信息等方面, 高层次、多元化的学业规划体系并未形成, 大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迷失方向时, 找不到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行解释, 没有体系性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集中表现在缺乏具备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的科学理论。

1.3 学业规划体系不健全, 缺乏系统全方位的学业指导

由于我国高校的学业规划体制刚刚起步, 相应的组织、机构发展相对不完善, 某种程度上, 可供大学生选择学业规划指导并实践规划的选择并不多, 这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学业规划效果不佳的客观环境原因。德国早在1902年就已经出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英国政府早在1909年就颁布了《职业交换法》, 1948年, 通过了《雇佣和训练法》, 明确规定了各所中学对所有的在校学生实施职业规划指导。在国外高校, 学业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完整并独立的学科, 而我国高校的学业规划在教学内容、素质拓展、职业测评等方面均有不足。另一方面, 学业规划与学业指导必须要实现全面化、信息化、职业化与个性化, 这就需要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学业规划导师队伍, 从经验和素质两个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此外, 学业规划活动虽主要在校园内开展, 但外部环境仍至关重要, 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在大学生素质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如何发挥校园外部环境在大学生学业规划中的积极作用,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解决途径研究

2.1 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业规划体系, 提高学业规划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大学生学业规划体系在学业规划中起承载作用, 以学业指导与发展与中心, 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系统性评价, 约束团队和个体两个层次的规划主体, 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现状及时调整方向, 达到实现学业目标的目的。学业规划体系首先要具有预测、判断和评估功能,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兴趣和能力, 评定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水平, 据此提供学业发展指导。其次, 学业规划体系要建立在充足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上, 用积累的足够多的规划模型来规定体系中的学生的行动。并从大量的可选择性案例中总结学生学业发展规律, 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业难题, 提高学业规划的实效性。再次, 由于大学生在学业规划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客观的不可预见性, 学业规划方案难免要据此做出适应性调整, 这就要求体系运行可控化, 保证在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困境尚未扩大之前找出适合的解决办法, 从而提高规划的时效性, 避免理论落后于实践。

2.2 积极发挥各级学业导师作用, 提高学业规划的导向性与实践性

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主体必然是在校大学生, 学生在学业规划全程中无可替代, 从学业认知、规划目标、方案调整到实现目标, 学生自身的行动贯穿全程。但是,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存在较多问题, 需要专业导师进行指导, 因此, 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导师制度, 根据学生数量配备导师, 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业规划咨询与指导需要。完备的导师体系要从多个层次出发去建立, 校内导师要分年级对学生进行指导, 校外导师可根据具体时期的安排进行指导。导师在规划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学业方向和目标, 解决学业难题和困惑, 制定学业生涯规划书, 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规划方案, 提高学生学业规划的效率, 提高学业规划的导向型与实践性。

2.3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业规划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要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前我国正处于变革时代, 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就必须加强学业规划意识。有效的职业规划设计建立在学生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然而, 当前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有转向自我中心的趋势, 追求享受, 反而很少关注自身的发展, 缺少自我认识, 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劣势, 不能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趋利避害的学业规划, 导致大学生活一无所成, 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做好学业规划是在竞争中胜出的第一步, 因此, 大学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 充分了解自己, 明确自己的优劣, 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 慎重考虑所选择的目标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 是否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是否有利于长远发展, 从而在学业规划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实现学业目标与职业目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高校学业规划存在学生学业规划意识薄弱, 导师队伍建设落后, 学业规划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学生工作者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提高学业规划的导向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学业规划,困境,途径

参考文献

[1]温多红, 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0) .

[2]张晓霞.大学生学业规划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上一篇:堆垛装置下一篇:现代化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