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档案管理

2024-07-04

民间档案管理(共12篇)

民间档案管理 篇1

有人类存在之处就会有习惯法相伴而行, 从起源上看, 习惯法远远早于国家法而产生, 它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条件, 从关系上看, 习惯法是法律诞生的母体, 是法律文明产生的源头。在今天大力推进法治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习惯或习惯法, 对历史上存在的习惯法及对习惯法产生的社会价值的挖掘, 在现实生活中意义重大。充分利用习惯法资源, 能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习惯法通过民间契约的形式大量地表现出来。契约, 也称合同, 是当事人双方或数方依法订立的有关权利义务的协议, 有买卖、委托、承揽、租赁等方面的内容, 契约对当事人具有相当大的约束力。新中国建立前, 民间的经济往来和社会事务, 一般都是以契约的形式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关系的。订立契约的目的是以书面形式来保证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关系, 以防事后发生瓜葛, 所以双方 (或多方) 订立契约时, 需央求中人 (也称保人, 相当于现在的担保人) 担保, 并到场参与议决, 中人一般由地方上有地位、有声望、有实力的人士充任, 主要起担保、调定、中介的作用。

在各地区的档案馆, 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档案。对研究诸如土地的买卖、财产的转移等,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一些地方对这些档案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整理, 如为研究清代上海地区房地产交易的状况, 上海市档案馆特从馆藏上海地区同业公会, 同乡会馆的档案中辑出有关房地产交易的史料, 汇编成《清代上海房地契档案汇编》;2005年出版的新版《上海道契》 (全三十卷) , 收入了1844年至1911年间上海签发的万余件特殊的土地契证“道契”及一系列附件。天津社会科学院利用天津档案馆馆藏的清代民国地契, 从民间和商会两个角度收集整理了上千份契证资料, 出版了《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选编》、《天津商民房地契与民事调判案例选编》, 所整理的地契资料内容包括传统土地交易中盛行的卖契、当契、租契、补契、退契、换契等契约形式, 还有在民国后兴起的执照、契格、具领等新的契约格式。这些契约文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地交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展示了在封建经济下和城市近代化过程中, 土地从重要的生产要素到城市不动产的商品化过程, 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作为一种历史上的重要文书档案, 契约的历史和经济研究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为了满足广大查档者的查阅需要, 同时减少因过多利用对契约造成的损坏, 天津市汉沽区档案馆对馆藏清代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近千份契约档案进行筛选整理, 编成《契约资料汇编》画册。该画册包括四册, 分别是《滩契》、《地契》、《房契》和《杂契》。编者遵循存真求实的原则, 对契约原件进行影印复制, 并附以相关图文资料, 供读者参阅。汉沽区档案馆编辑出版《契约资料汇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契约档案, 减少对契约原件的使用;二是主动开发档案资源, 重新唤起沉睡的历史, 通过契约承载的史料信息, 反映出汉沽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 为研究地方史、编修地方史志, 提供史料素材和真实“凭证”, 同时也为契约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存和流传创造了条件。

梁治平先生在《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中提出:习惯法主要指民间自发形成的不成文规范, 它多与乡民日常生活, 尤其是经济活动和交往有关。从法律社会学立场出发, 作者依据清代官府档案, 民间契约和民国初期的司法调查等第一手材料, 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对清代习惯法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探究, 其讨论的范围, 由清代习惯法的渊源、背景、流变, 直到习惯法的性质、形态、功用, 以及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和习惯法研究在社会理论上的意义。

在民国初年的实务界, 一些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世事演进, 人事日繁, 仅恃法律为范畴, 断不是尽用而通其变。故虽在法治先进各国, 仍莫不引用习惯以济其穷。在实践中, 制定法虽无明文规定, 当事人仍可依习惯法主张其权利, 寻求司法机关的保护。在查明当事人确有此习惯权利, 并且该“习惯权利”符合国家制定法的秩序要求, 当事人的权利要求就可以得到实现。

法律实施的经验也昭示, 仅靠国家成文的法典进行“一刀切”是不行的, 法律的实施必须考虑过去, 正视传统, 必须协调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因而在法律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初级阶段, 重视一些好的习惯做法, 允许一些好的习惯做法与国家法一道并行发挥作用是很正常和应当的。

由于财产私有制的产生发展, 在人们之间开始形成了买卖关系, 同时租赁、抵押、典当、赠送、赔偿、遗产继承等关系也随之产生、发展。这些财产关系就是所谓的债权或物权关系, 由于个人或社会秩序的需要, 关系双方或多方的权利与义务需要形成协议, 并且此协议要制成契据, 以为落实协议的保证, 于是就形成了为社会所承认的契约。契约大量地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特别是民间契约更是如此。

民间契约为习惯法的重要表达方式。清代习惯法由成文习惯法和不成文习惯法所构成, 从总体上看, 成文习惯法的适用范围非常有限, 而不成文习惯法却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清代不成文习惯法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家庭和宗族事务的范围, 而涉及民事、商事活动的各个领域, 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机制。在清代的民间契约中, 主要包括“业”、“卖”、“伙”、“保”等基本内容, 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权利概念。

在传统社会, 土地的买卖、租赁是很频繁的, 在民间形成了很多的习惯, 在《天津商民房地契约与调判案例》中, 就以发现许多这方面的反映, 体现了“习惯因民从便, 立法不背人情”的情形。比如关于租约的习惯, 就有这样的情况:因租房营商发达之结果及同业竞争之关系, 时有业主借故驱逐租主之争执, 而商家租房契约始演成只许租主不住, 不许房主不租之惯例。征诸法律, 契约既系双方合法成立, 自应相当约束, 且有不准转租转兑之注明, 纯系双方保障[1]134。再比如关于移转习惯, 《天津商民房地契与民事调判案例选编》就有这样的记述:“查津埠 (天津) 商务繁盛, 房价日昂, 因供需之关系不时转移, 但铺房转移时有通行习惯。新业主如系购房自用, 须收买空房, 如有租户应由旧业主合法交涉, 令租户退租, 新业主始肯买受。若不买空房, 而附带租户买受, 当然系购房取租, 认可租户继续有效, 不能勒令租户退房。缘字号地址与营业有密切关系, 不易迁移。新业主既连租户附带收买, 是新业主预先已有租户不易驱逐之认知, 而买受后竟行借词驱逐, 显系事先串通, 妨害商业, 绝非出于善意。况考之铺房买卖之习惯, 在买主须先调查房租, 以便折合房价, 是否利息合宜, 可证附带租户之承买, 实有买后续租之预知, 是以买受附带租户之铺房, 苟房价与房租折合利息太薄, 或出巨资修理, 在新业主尽有合意增租之余地, 断无驱逐租户之权利。倘铺房一经转移, 即勒令租户腾房, 非特扰乱社会状况, 妨害商业前途, 且与素来移转习惯亦多背谬, 故购买铺房附带租户, 当然不能驱逐。”[1]135

中国古代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买卖, 长期存在着亲邻先买权的习惯。所谓亲邻先买权, 是指出卖田产房屋须先遍问亲邻, 由亲邻承买, 如亲邻不愿承买, 方可径卖他姓和他人, 若卖业不先向亲族尽让, 径行卖与他姓, 则亲族即可出而告争。清代乾隆朝刑科档案题本记载了不少因亲邻先买不成酿成的命案, 表明清代前期, 亲邻先买权的流行。在土地买卖中, 亲房或亲族拥有第一先买权, 而在亲族内部, 又遵循先亲后疏的原则;如地已典出, 典当主一般拥有第二位优先权, 如地未典出, 则地邻一般拥有第二优先购买权, 等这些都反映了契约中的民间习惯。民间的契约文书, 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特征, 对于探索基层社会实态具有重要价值。民间契约记载的是基层社会结构中, 人与人的土地关系, 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实际状况。

在传统社会中虽然没有成文法意义上民法, 但是民间契约现象却大量存在。契约一旦签订, 契约双方都要尊重它。契约双方间发生的纠纷, 在司法中往往就按白纸黑字的契约约定处理。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民间契约现象。民事规范主要是习惯法的形态存在, 并且在大量使用的民间契约中获得表现。民间习惯法融入社会的法律体系, 从而民事习惯法成为我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民间契约应当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对象。特别是清朝政府对民间不动产买卖的管理, 通过征收契税的方式来进行, 虽然其出发点在于国家的税赋征收, 但也同时具有对民间的不动产交易契约进行官方确认的功能。清朝政府对契税的征收管理过程同时就是其对民间买卖不动产契约进行制约, 以期纳入其规范的过程。虽然由于清代缺乏高效的产权登记制度, 以致民间规避契税的情形十分普遍, 但将缴税和不动产产权确认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减少所得税流失、抑制房价上涨不乏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美云.天津商民房地契约与调判案例选编[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

民间档案管理 篇2

一、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产生背景及依据

近年来,我国民间融资快速发展。根据中金公司的报告,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民间借贷余额3.8万亿,占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民间融资已成为企业(个人)解决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但在我国民间融资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操作不公开、不规范等问题,从而引发了非法集资欺诈、高利贷、借贷纠纷等多种社会问题。如2011年以来,浙江、河南等地接连发生民间融资信用危机,屡屡出现债务人出逃、中小企业倒闭、债权人冲击政府机关、群体上访等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后果。

众所周知,缺乏法律保障的民间融资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但明知如此,我国民间融资仍十分繁荣,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国民间闲置资金多、投资渠道又非常缺乏、保值增值能力差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股权、证券交易平台、产权交易平台、期货交易平台、工业产品等交易平台,但资金来源充裕的民间资本投融资平台仍一直非常缺乏。近几年,我国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等专业性强的投资产品风险高、投机性强、收益低下,而闲置资金存入银行,又面临通货膨胀带来的大幅贬值风险。因此,急需搭建起一个稳定的民间融资与民间资本投资等多种形式的民间融资平台,走出一条民间资本规范化阳光化之路,而通过组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则是规范引导民间投融资的具体体现。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此举被认为是中国启动金融改革的破冰之旅,让温州民间资本“阳光化”成为可能,也让我国民间融资正规化梦想开启了序幕。

长期以来,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主要通过地下形式非法集资吸储完成。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这一新业态的产生,可以把部分民间资本由从“地下”引上“地面”,纠正其虚拟化、泡沫化的缺点,促使民间资本投身实体经济。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温州市首创民间资本管理公司。2012年2月底,首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瓯海区信通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通民资公司”)正式试营业。

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优势

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是传统小额贷款、私募等多个金融服务体的综合体。与同样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相比,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资金来源显得更加灵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担保方式多样,业务发展迅速

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探索创新多种担保方式。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可以与典当行合作,这样,能有效地解决土地、房产抵押难的问题,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根据客户类型,采取多种担保方式。对于企业类贷款,需要有两个企业担保;对于个人类贷款,采取土地、房产抵押或公职人员担保,并根据担保人工作年限设置不同的担保额度;对于农户类贷款,采取三户联保或者村支书担保的方式。

(二)建立评审机制,加强风险管控

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应该设置评审委员会,由公司高管、全体股东和法律顾问组成,严格实行贷前审查和贷后追踪制,制定规范的投资合同和担保协议,每投放一笔资金,都要经过考查客户、评价评审和集体决议等环节,经评审委员会全体通过后生效,在业务源头上加强风险管控。对已贷款客户定期问询,及时落实贷款用途,确保资金安全,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

(三)自身优势突出,市场定位准确

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主要针对“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尤其是银行不支持的、有发展前景中小微企业和农户,与银行形成互补,错位发展。投放资金以短期为主,坚持“小额、快捷”的原则。

三、自治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开展情况

目前自治区尚无设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先例。多有打着“民间资本运作”旗号的私募公司,但往往有传销和非法集资之嫌。

四、外地开展情况

自2012年2月28日,温州成立全国首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瓯海信通”以来,已相继有德州、南昌、威海、青岛、杭州、莱芜、菏泽等地成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而近几月各地开展民间资本管理试点尤为密集,其中温州、青岛均已有10多家民资管理公司开业。总的来看,国内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开设依然处于尝鲜阶段,试点地区不多,且是最近刚有向全国推广的趋势,因此,可供参考的该类公司运营管理经验并不多。

五、公司运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与风险

民间爱心捐款亟待规范管理 篇3

难道真的是学校克扣了爱心人士的捐款?对此,学校负责人解释说,学校确实将部分学生的捐款收了上来,并不是要将这些钱克扣下来作开支,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将特困生的500元调整为200元,调剂出的捐助款发放给了另外153名贫困学生。然而,举报者却说,之所以善款被克扣,是因为在这次争取爱心助学款的过程中,花费了一定的开支,还有一些劳务费等问题,所以从中抽取了18000元用于劳务费和各种开支。后来,因媒体过问,学校见情况不妙,再造了一些学生名单,每人发100元。

事已至此,追究校方当初收回捐款的初衷和事实真相,已无意义。但此事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从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却令人深思。如果校方的陈述为真,校方调剂捐款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那么校方是否有权单方随意改变捐款人的意愿呢?从法律的角度而言,显然没有。因为捐款人是现场将500元善款当面捐助给受助学生,法律上的赠与关系已经建立,学生已经是500元钱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将500元捐款再上缴上去,进行重新分配,不仅侵犯了受捐助学生的权利,也违背了捐款人的意愿。

在采访中也有干部向记者吐苦水:由于担心捐款被克扣,不少爱心人士捐款并不是打到有关部门的账户上,而是自己前往当面捐给指定的对象。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表示对爱心人士的尊重,要迎来送往,有的还要请媒体宣传,为此增加不少人力物力。这样的事多了,好事也难办了。言外之意是,克扣善款也是情非得已。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政府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府有财政收入,一年的三公经费支出更是惊人,总不可能没能力接待一下来捐款的爱心人士吧?如果3万的捐款都要从中扣除1.8万,作为所谓接待费、公关费,这捐款成本未免也太高了。这不仅会影响慈善捐助的实效,也会影响捐助者的积极性,对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目前,随着民间爱心捐款越来越红火,如何确保爱心人士慷慨解囊后的善款真正用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够完善,仅有道德、良知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爱心捐款必须尽快健全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否则,便有被克扣的可能。只有建立爱心捐款规范管理机制,明确捐助人和被捐助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对募捐款物的交付、使用过程的监督机制,规范对民间爱心捐款的监管和调剂机制等,才能让民间爱心捐款健康发展,温暖更多人。

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风险管理 篇4

一、我国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现状

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是为借贷双方提供中介服务的第三方。中介公司负责对借贷双方进行信息的登记和匹配,撮合双方借贷关系的形成。对于每一笔业务,都会按照贷款的额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用,由借款方支付。民间借贷归根到底是一种抵押贷款,到期后,如果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抵押物的所有权会从借款方转移到贷款方。

(一)发展概况

全国各地的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大多是在2003年前后发展起来的,这是因为,2003年8月开始,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央行一连串紧缩银根的政策让民间借贷的主要借款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们倍感资金压力,资金需求量一路增加。另一方面,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的持续活跃也培育了日益壮大的借款人队伍。而其借款频率高、金额小、风险大的特点,使银行从中获利不多、收益不大,自然银行不愿将本就不多的贷款资金放贷给中小企业。与此同时,相对于银行,民间借贷有手续简便、贷款要求宽松、放款周期短等特点,自然民间借贷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最佳选择。

(二)主要类型

目前市面上的民间借贷中介公司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仅做中介业务的公司,一般规模较小,仅负责撮合借贷双方借贷关系的形成,从中赚取手续费。第二类是规模较大的担保公司,及除了一般的中介业务外,还同时为银行和民间借贷提供抵押物的担保服务。第三类除了上述两类的业务类型外,还提供自有资金的放贷。也就是说,中介机构本身作为贷款人,与借款人直接签订借贷合同。

(三)主要功能

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快速兴起和迅速发展源于其在民间借贷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1、减少交易成本。

民间借贷发展至今,仅在熟人之间进行的借贷已经无法满足借贷双方的基本要求,因此,双方都要花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寻找合适的交易条件。这在无形中就大大增加了彼此的交易成本。而中介机构可以通过搭建交易平台的方式,进行借贷方的匹配,形成规模效应,达到减少交易成本的目的。

2、降低信息的非对称性。

由于借贷双方互相不了解,缺乏信息的互通,会导致事前利率约定过高、贷款额度不足和事后无法还本付息等风险存在,严重损害借贷双方的利益。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出现,适当的降低了这类风险。交易前,借贷双方都要经过中介的审查,如此可降低骗贷事件的发生;签订合同时,中介可以充当见证人的角色;一旦到期不能还本付息,中介机构还可以通过调解和转贷的形式,降低借贷双方的损失。因此,民间借贷中介的存在,降低了因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引发的风险。

3、维护经济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对民间借贷的态度由原来的抑制打压逐渐转变为鼓励引导,一些从前资金需求旺盛却无法从正规金融业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现在可以通过正规的民间借贷途径,寻求资金进行生产。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维护了经济的稳定并且进一步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上述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现状的分析与理解,可以看出,中介机构在民间借贷市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其所处的行业环境和行业性质,决定了民间借贷中介机构面临的风险是不能被轻易忽视的。

二、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成因

(一)借款人性质引发的风险

民间借贷借款人的性质,决定了民间借贷具有较银行更高的风险和收益。首先,借款人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信用评级中较差的部分。这些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所谓次级客户,只能寻求民间借贷来融通资金。其次,因为民间借贷借款人涉及范围广,信用层次不一,对于放贷人来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虽然中介的存在起到了一定降低此类风险的作用,但其到期的违约风险仍然不能被忽视。一旦违约,不仅会损害借贷双方的利益,也会对民间借贷中介的信誉造成影响。

(二)抵押物单一引发的风险

民间借贷是一种抵押贷款,其抵押物的种类绝大多数为借款人所持有的房屋,种类单一,不利于防范风险。正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便是由于将资金以房屋抵押的形式贷款给了次级客户,到期客户违约数量太多,银行大量抛售抵押的房屋,导致房价大跌,使银行亏损乃至破产。对于民间借贷也是如此。单一的抵押物,易受当地房价的影响。一旦房价大幅下跌,将对贷款方的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同时,也会对中介机构的信誉造成影响,严重时会导致破产。

(三)中介机构自身存在的风险

1、中介机构性质所决定的风险。

中介机构绝大多数属于普通民营工商企业,这就使得贷款人通过中介签订借贷合同时,面临一定的风险。因为借款方的详细资料是由中介机构保管的,一旦中介破产倒闭,贷款人到期后收回本息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同样,因为是民营企业,对于中介本身的合法可靠性,借款人和贷款人往往不能轻易分辨,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借贷双方的风险和隐患。

2、中介机构监管不严所带来的风险。

借贷双方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变成签订合同的借款方和贷款方,其中起到关键桥梁作用的就是中介机构。在签订合同前,中介要对借款人进行审查,包括借款人的身份资料、资产和信用证明及抵押物的估价等等。中介机构赚取的是每笔交易的手续费,因此有些中介机构急于谋求私利,对借款人的审查草草了事,对抵押物的估价十分随意,一旦出现违约现象,将使贷款方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借贷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出现违约现象后,容易引发纠纷。监管不严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借贷方和中介机构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三、民间借贷中介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对于上述的风险,我们在认识到它们必然存在的同时,也理应寻找合适的途径,来降低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使民间借贷能够更加的合理、科学和可靠。

(一)加强立法,规范中介的监管行为

作为民间金融一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民间借贷在国家整体经济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国家和地区应该继续加强立法,完善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监管,规范其中介行为。对于非法中介甚至地下钱庄和高利贷,应依法予以严惩。对于口碑好,信用度高的中介机构,政府应提供资金扶持其发展,并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等类似的学习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借贷双方提高辨别中介好坏的能力,以此促进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抵押物品的多样化和灵活化

单一的房屋抵押品,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房价震荡和经济萧条。对此,我们不妨扩大抵押品的种类。除了房屋外,亦可抵押车船,还可将一些常见的质押品列入其中,如:国债、人寿保险单、存折等等。同时,鼓励借款方以抵押品组合的形式进行抵押,使单个抵押品的抵押价值降低,以维护借款人的利益。对于贷款人,其可以在借款人提供的抵押品组合里选择他认为最保险的一种,作为实际交易的抵押品。通过对抵押品进行多样化和灵活化,可以减少借贷双方的违约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中介机构的信誉风险。

(三)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统一交易信息平台

身为普通企业,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对于借款人身份、资产和信用证明等资料的审查肯定不会像正规金融机构那样深入和细致,这就会导致中介机构不能“火眼金睛”的分辨出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情况。对此,各地的中介机构也进行了一些自己的尝试。以青岛市来说,自2007年以来,青岛市多家信誉良好的民间借贷公司共同发起建立了“青岛民间借贷服务行业联盟”,参加联盟的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定期合作,可以事先排除信用较差的借款人,降低到期的违约风险。

据此青岛模式,本文建议:国家应投入力度,建立像上交所和深交所模式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统一交易信息平台。成立借款人黑名单,用政府的力量,对借款人和放贷人进行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审查。

摘要:随着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的成功设立,民间借贷中介机构也随之兴起。文章主要论述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风险及其管理,阐述了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现状、存在主要风险和现阶段进行民间借贷中介机构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方向,以期在未来民间借贷能够更加合理化、科学化、阳光化。

关键词:民间借贷,中介机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繁荣我县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充分发挥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在和谐武平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是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在本县发起经所在乡镇文化站批准设立的、在县文体广新局确认和备案的,经常进行公益性演出活动的非营利性团队。

第三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宣传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注重社会效益,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第四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要积极、主动支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开展工作,顾全大局,服从当地党委、政府或文化部门领导。

第五条 乡镇民间业余文艺团队由各乡镇文化站负责管理。县文化馆负责全县民间业余文艺团队业务指导,县文体广新局负责监管、考核。

第二章

团队成立

第六条 成立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按照自愿申请、基层文化站审核登记、县文体广新局备案的程序进行。

第七条 申请成立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团队建制稳定,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制度,有相对固定的排练(创作、展示)场地,具有独立开展演出活动的设备; 2.团队成员相对固定,人数一般在10人以上,并有1-2名在本地有一定影响的文艺骨干成员;

3.团队具有一定的演出水准,具有年创作或移植1台以上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的能力,并能定期组织排练,常年开展活动。

第八条 申请者须持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向所在基层文化站提出申请。基层文化站要及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准予设立并报县文体广新局备案。

第九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成立后,因人员变动等原因导致该团队达不到成立基本条件,且短期内难以通过补充调整恢复或有效改善的,经所在文化站认定予以解散并撤销登记,并报县文体广新局备案。

第十条 未登记备案的团队,不列入年终民间业余文艺团队评比奖励、扶持补助的范围。

第三章 组织管理

第十一条 基层文化站是民间业余文艺团队的管理责任部门,对其所属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培训、扶持和服务。

第十二条 县文化馆对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实行业务指导,帮助业余团队培训辅导文艺骨干,指导排练节目。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必须积极参加业务培训辅导,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第十三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台账资料齐全,对团队内部人员、活动、设施设备实行严格管理。

第十四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要建立健全团队人员进出审批机制,确保团队成员及整体业务水平相对稳定,除个别创排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流动辅导外,其他团队成员如无特殊情况,进入、退出团队应当提前申请并报管理部门备案。同一成员不得同时加入两个及两个以上团队。

第十五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活动经费自筹,对经费要实行严格管理。

第四章

队伍建设

第十六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必须配备政治可靠、业务能力强、热心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的团队负责人,担负全团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指导。

第十七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成员必须坚持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团队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增强文艺表演能力。

第十八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成员必须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关心团队建设,维护团队形象。

第五章

团队活动

第十九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应当主动面向当地群众、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开展各类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倡导文明风尚,促进和-谐建设。第二十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活动必须制度化、经常化。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每年参加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活动或参加县(含县级)以上活动不少于3次,参加培训、排练的年活动日在50天以上,全年演出5场以上。

第二十一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每次活动要提前一周以手机信息形式报当地文化站负责人。当地文化站负责人应及时将信息报县文化馆。每次活动情况要做好记录,做好图片、影像资料录制、保存,并填写《武平县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登记表》及附相关证明材料,当月底上报当地文化站,基层文化站于每月上旬统计前1个月各文艺团队活动,将《武平县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汇总表》上报县文体广新局文化股。全年汇总报表须在次年1月10日前报送。

第二十二条 基层文化站要做好对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活动的指导、协调和监管工作,确保演出节目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确保居民(村民)日常生活不受干扰。

第二十三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活动应坚持公益性为主,开展民间交流活动不得与完成当地政府、本单位安排活动相冲突。

第二十四条 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活动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鼓励民间业余文艺团队自主、创新地开展各类活动,多出有特色、有影响的优秀作品,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赛事和活动,为推动和弘扬本县文化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第六章

经费补助 第二十五条 为体现县委、县政府对民间业余文艺团队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对社会效益较好的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第二十六条 经费补助每年一次。经费补助对象为经批准成立满一年以上,团队建制完整、成员相对稳定、活动开展经常、社会效益良好的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对符合条件批准新成立的民间业余文艺团队一次性给予2000元补助。

第二十七条 县文体广新局评审小组根据每年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常年服务基层的演出场次、节目质量、参与完成县文体广新局布置的演出任务情况,以及由县文体广新局组织,被选调到县及县以上交流演出、获奖的情况,综合评选出县示范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并给予奖励,其余团队则按文化惠民演出情况给予一定补助。

1.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每年场次达20场及以上的补助10000元;达10场及以上的补助5000元;达5场及以上的奖励2000元;未达5场次的文艺团队原则上不予补助。

2.团队创作节目及作品获国家、省、市、县文化部门奖项的分别给予奖励20000元、10000元、5000元、3000元。

3.设立“武平梁野民间文艺原创”奖。每年开展文艺精品评选活动,评出一批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并给予奖励。创作要体现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反映新生活、新面貌、新风尚,特别是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气象的重大现实题材,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成立“武平梁野民间文艺原创”奖评委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评选。在评选过程中,重点倾斜注重民间传统文化挖掘,既可以上高雅殿堂,又可以送戏下乡的有穿透力的语言类、原创歌曲类作品。经评委会评定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创作品给予不少于2000元的奖励。

第二十八条 补助经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民间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创作、培训、排练、演出以及相关设备器材的添置等。任何个人不得截留、挪用、私分该补助经费。县文体广新局每年将组织人员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6年2月起施行,由县文体广新局负责解释。

民间档案管理 篇6

关键词:民间融资,融资风险,规范化管理。

一.文献综述

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发展》一书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实证研究,揭示出金融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他认为,虽然各国金融发展呈现出两条不同的轨迹,一条是私有金融形式占主体,一条是国有金融形式占主体,但是它们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與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道路可以实现对接。当前,发展非国有金融将成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

2.Mehnaz Safavian (2007) 对 29 个国家的 3564 家企业调查发现,有 57%的企业需要从企业外部融资,其中有 53%的资金来自正规金融部门,有 42%的资金来自民间融资。

3.林毅夫(2003)基于对我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考察,指出我国金融结构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要实现我国金融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就必须大力培育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民间金融。

二.民间融资的含义

民间融资是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以取得高额利息以及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使用权的金融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日渐活跃,私营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民间融资亦以各种形式发展起来。由于民间融资本身固有的隐蔽性特点,人们很难确切地了解它的实际规模。

三.民间融资面临的风险

1.民间融资的内部风险

1.1经营运作上的风险。 民间融资借贷程序简单,经营运作上潦草粗糙,缺少专业人士,这就决定着民间融资组织面临着相比正规融资机构更大的经营风险。特别地,民间融资常常与违法挂钩,存在较大的违法经营的风险。民间融资游离于正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之外,受到政府、行业的监管较少,在诸多环节存在着违法违规操作的机会。那些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入金融系统的非法资金,经过民间融资活动的修饰,再度流通到市场上赚取高额收益。此外,民间融资活动中还混杂着因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而实施的违法借贷行为。

1.2信用风险。民间融资多发生在亲戚朋友、同乡、同事、邻居之间,融资过程大多靠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即使有担保措施,不部分是有中间人或是借据)。 民间融资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行为,受种种原因的限制,贷款方在借出款项之前对借款方的信用状况、负债状况、财产状况、借款的流向通常缺乏充分的了解和严谨的监督。这都为借款人过度借款创造了条件,也掩埋下了巨大的信用风险。

1.3资金链断裂风险。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民间融资的立足点主要是满足资金短缺者小额、短期、临时性的资金需求。借款方多是在资金流动性不足时才会采用民间融资方式,由于民间融资随意性强、严谨性差使得借款方往往对后期的资金本息的近期偿还问题考虑不足。与此同时,贷款方借出资金时,对借款的用途、借款者将来的偿还能力考虑较少。借贷双方对融资安排缺乏长期合理的安排且借贷双方资金流有限,资金链条随时都有断裂的可能性。

2.民间金融的外部风险

2.1法律风险。由于民间融资的组织和行为既没有国家信用作为担保,也没有法律保证和法律规范,所以一旦不幸发生违约,往往难以维权,容易造成民事或刑事纠纷。特别是高利借贷风险,根据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 倍。 但自 2010 年底,民间借贷年利率时常超过 24%。如此高额的利息既加重了借款方的融资成本和还款负担,容易诱发借贷违约风险,也超出正常借贷利率水平的利息亦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2.2欺诈型风险。中金瑞祥(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虚假投资诈骗公司,他们自从2013年3月份成立以来,打着投资的幌子到处诈骗。中金瑞祥(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骗的主要是项目考察费、评估费还有律师尽职调查费。民间融资引发的集资诈骗案一般案值巨大、涉及面广,缺乏证据、维权困难,滋生犯罪、影响社会稳定。在操作手法上,往往以高额利息作为诱饵,吸引参会,组织团体从中牟取他人财产。

四.推动民间融资规范化管理

在民间金融“阳光化”的讨论中,一些学者主张制定《民间金融法》或《放贷人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以市场准入为依托,以登记制为核心,事前预防、事后行为监督的一体化金融市场规范体系,削弱其政策风险。笔者基于监管的视角,对于降低其经营风险,促进现有民间金融的演进来实现对其治理,即在维持现有监管框架不变的情况下,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中予以规范。

1.利率市场化。

就民间金融而言,在上一轮为压通胀的紧缩过程中,央行不断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却有限度的加息,导致流动性趋紧而实际利率却是负的,结果把大量资金从正规金融体系赶到了非正规金融体系之中。因此,当务之急是赶紧推进利率市场化,否则即使降低民间资本入股银行的门槛,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门槛,推动民间资本与正规金融融洽运行。

在过去以及现在,在管制异常严厉的中国金融领域,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领域的准入门槛高。 按照银监会的要求,设立村镇银行,必须有至少 1 家境内银行作为发起人。所以,推动民间融资规范化,首先应降低民间资本参与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时在资本金等方面的过高标准,以及要求国有银行控股等不合理要求,允许民营资本作为投资发起人并对银行实施控股。

3.考察借鉴外国的实践经验,与中国实地情况相结合。

相比于中国,欧美国家金融业的发展起步早,发展时间长,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经历了动荡、整改的过程。目前,在民间融资方面改革创新有着卓越的成就,值得中国取其之长补自之短从而推动中国民间融资的深远发展,健康前行。

4.加快建立针对民间融资的法律体系,使民间融资得到法律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规范。

为何民间融资维权难?为何民间融资上不了大台面?为何民间融资容易产生民事、刑事案件?部分原因在于法律法规上。所以,需要法律将进行高利贷、洗钱、诈骗的违法组织和进行合理融资活动的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清晰的区分,保护合理民间金融组织。

5.在金融领域内不无选择地排斥民间融资,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

民间金融的存在已成为事实,与其一直堵着不然其发展,不如采用疏通的方式为其营造适合发展的空间。有效的建立从地方的初级监控网络到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监控系统。其次,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有可能会出现金融机构恶意竞争的现象,酝酿更大的风险。因此,在放开金融管制,利率逐步市场化,更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统一放入银行业规范。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张小羽,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发展与政府作为,金融会计2006第3期 45-47

2.姜旭朝、邓蕊,民间金融合法化:一个制度视角,学习与探索 2005 年第5期 (总第160 期)

207-209.

3.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

No.C2003025,2003.

4.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10) .

浅析中国民间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 篇7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一) 组织的资金来源不同于营利组织

民间非营利组织不完全依靠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服务收入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会费收入、服务收费、经营收入等。

(二) 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 在它的财务中缺少利润指标, 这使得管理缺乏系统性, 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身的目标难以确定。

(三) 组织中的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

民间非营利组织, 由于其不存在利润指标, 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以考核评价, 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划分的十分明确。

(四) 组织的所有权形式特殊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投资者不拥有组织资产的所有权, 组织资产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投资者不能收回或据以取得某种经济上的回报, 因而民间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 也不进行利润的分配, 是一种特殊的所有权形式。

二、目前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 中国在具体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中, 所依据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特别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缺失, 缺乏针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指导理论, 并且很多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中国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主要参照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还没有一套完善的适合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据调查, 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规模普遍比较小, 员工人数较少, 多数组织的专职员工人数不足10人, 工作细分程度比较弱, 导致组织的财务体系比较单一, 组织内部不重视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建设。

(二)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没有规范的账簿, 记流水账, 没有原始凭证, 会计科目设置及会计处理存在随意性, 缺乏合理、有效的财务处理程序, 会计凭证、财务报表等会计档案不规范, 将会费票据、税务票据以及结算凭证混合使用, 缺乏财务收支计划, 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另外,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尚未建立健全编制年度预算制度, 年度计划和预算完成情况不够详明,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强, 甚至不编制年度预算。

(三) 会计工作不规范, 财务信息缺乏透明度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 没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将其财务信息视为组织的最高机密, 使得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组织的具体情况。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低, 严重影响了资源提供者的积极性, 降低了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 缺乏详细的财务信息, 容易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 从而阻碍了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也不利于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四) 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收支管理不善, 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不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二是缺少必要的成本分析, 很多组织在开展项目时, 由于没有盈利的压力, 缺乏必要的成本分析, 导致项目收益率降低;三是不善于投资管理,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缺少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 投资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 造成了组织资金短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 从而阻碍了组织的正常运营。

(五) 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专业性的财会人员, 不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很多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 导致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比较低, 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 财会人员自我监督意识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职业风险意识, 在组织财务管理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给会计造假和会计犯罪提供了隐患。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根本不知道主要负责人的会计责任;部分会计、出纳人员没有会计资格证书, 未经岗位培训上岗, 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清楚, 未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 从而造成了会计账目混乱现象。

(六) 自律机制和审计机制不健全

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缺乏自律机制, 由于组织自身的非营利性, 不存在利润指标, 使得组织很难对自身的运营活动进行评价, 进而缺少组织自律机制, 工作人员财务意识淡薄, 多数组织缺乏公布组织资金使用情况的意识, 不便于组织进行自律和接受外部监督。由于内部制约机制不完善, 导致不少民办非营利组织的“一把手”一手遮天, 为所欲为, 毫无制约。有的民办非营利组织内部制约机制形同虚设, 经费支出不透明, 存在使用白条和收款收据等现象, 严重违反票据管理制度, 一些单位存在着“变相”将经费作为“小金库”福利基金等。同时, 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局限于每年一次, 但年检报告的内容不能反映组织的全部财务状况, 且部分审计部门由于审计人员不足, 审计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严重的违背了财务审计制度。

三、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加强行业自律与诚信服务

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运作的法律规范, 行业自律缺乏。因此, 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非营利组织法”等法律法规, 使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设立、运作到注销的所有活动和整个过程有法可依, 促进行业自律, 实现诚信服务。

(二)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会计业务的需要, 设置会计机构, 建立健全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 以加强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 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 使组织各项财务活动有章可循。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依照国家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收支、财务核算、财务纪律等进行管理,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 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 因此, 在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时, 既要考虑到已有的财务制度规范, 又要结合组织的实际。

(三)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及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批优秀、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作为基础保障, 因此, 要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还要吸纳一批道德素质高的专业财务骨干, 以利于组织的筹资、财务分析工作等。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对财会人员加强专业业务培训, 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 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会计记录和核算工作。同时, 民间非营利组织还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树立诚信服务, 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民间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 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工商部门的监管。严格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设立过程。根据设立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定条件, 对从业人员、场地、投入资金等严格把关。二是加强物价部门的监管。应由真正的社会中介专业机构核实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成本, 上报物价部门, 并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弄虚作假者给予重罚, 从而保证成本的准确性。在算准成本的基础上, 根据“略有赢余”的原则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费标准, 并切实检查落实。三是加强财政部门监管。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检查。对从业财会人员专业资格进行检查、对财务部门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单位负责人执行会计法情况进行检查。四是加强税务部门的监管。加强税务登记管理, 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登记率偏低的现状。加强税收征管, 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大面积漏征现象。

综上所述, 完善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体系还应该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组织自身的自律和提升以及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推进, 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现, 弥补了政府和企业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的不足, 成为了社会经济中的第三大部门。然而, 该组织还不是非常成熟和完善, 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财务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组织的发展, 因此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完善组织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民间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民间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凌霄虹.浅谈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5) .

[2]罗朝晖.詹万玲.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浅析[J].审计月刊, 2009, (1) .

[3]严安.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特点[J].中国总会计师, 2007, (3) .

[4]周以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浅析[J].财政监督, 2007, (6) .

[5]冯君.浅谈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 2009, (12) .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篇8

一、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意义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或者公众利益而设立的, 不以营利为目的, 成员志愿参加, 依靠自主管理来实现社会公益的社会组织, 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宗教寺院等。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可以保证其资金的合理有效运作, 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提高政府和公众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 吸引社会各方面更多的捐赠或资助, 并取得被资助群体的理解和支持, 从而实现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投资者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享有财产收益权和归属权

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投资者没有所有权, 不能对收支结余进行分配。如果民间非营利组织遭清算, 其清算后的剩余财产按规定应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不会向投资者分配。这表明投资者实际上不享有财产收益权和归属权。从资本具有保值和增值的性质来看, 如果不允许投资者获得任何回报, 会影响其积极性。

2. 民间非营利组织无经营绩效

民间非营利组织缺少利润指标, 难以对管理者进行绩效考核, 不便分清管理过程中的权责利, 各民间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比较。绩效评估机制的缺失使得出资者和社会公众难以清楚了解组织的财务状况、运作情况, 导致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不高。

3.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运营缺少外部会计监管

民间非营利组织因其不属于政府职能部门, 没纳入政府审计的范畴;它也不是市场经济部门, 不受市场经济管理部门 (如工商税务部门) 的强制性社会审计。民间非营利组织对行业内的各种捐赠情况的使用也缺乏监督。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对捐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流向缺乏及时公开的动力, 特别是捐助体系中缺乏针对特定项目、特定捐赠目标的捐助体系, 使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管理现状对相关利益群体来说处于“半黑箱”状态, 从而增加了国内外捐赠的疑虑, 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和自身正向功能的发挥。

4.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稳定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民间资金, 包括:社会捐赠 (如基金会) 、服务收费 (如民办教育) 、经营收入 (如民办医院) 等。其资金来源看似多元, 但实际上收入并不稳定, 所能获得的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比较少, 自身开展服务获取收入的盈利水平较低。资金的短缺使得民间非营利组织没有足够的财力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 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甚至由于资金太少而达到难以维持的地步。

三、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思考

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保障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

(1) 健全《民间非营利组织法》。目前, 我国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法规主要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以登记管理为内容的法规, 不像国家规范企业那样有多种规范性法规。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运作的法律规范, 其行业自律无法进行。为此, 国家应尽快健全《民间非营利组织法》等法律法规, 使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设立、运作到注销的所有活动和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个思路统一、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的法规体系之内, 以此来全面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促使其健康发展。

(2) 出台保证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的实施细则。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但是资源提供者投入的资金实际上是一种资本, 而资本是讲求回报的, 这与经济发展规律是不一致的。以民办学校为例, 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国家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 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到目前为止, 这种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还未公布。国家应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时出台出资者合理回报的有关法律。

2. 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经营绩效考核, 反映经营利润

(1) 建立适合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体系。民间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为社会提供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既有收入又有支出。因而要加强收支管理, 反映经营利润。结合民间非营利组织及其财务的特征, 可以加强预算控制、制度控制、收入控制和支出控制, 其中收入和支出行为是其财务的主要对象, 利用预算以及用以规范收支行为的各种法律、法规、行政组成的制度体系达到财务控制的目的。

(2) 培养绩效管理人才。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一项涉及领域广泛、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 其绩效管理能否科学、有效, 人才是关键。因此, 要积极开展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会人员定期的培训, 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 使其认真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要提高民间组织财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专业资格检查, 进而为规范民间组织的财务制度管理、建立财务绩效管理体系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3) 推行委派制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否设计出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来考核委派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激励委派经营管理者, 是委派制能否顺利推行的决定因素。为此, 一要严格执行委派经营管理者选拔任 (聘) 用制度, 其档案、职务任免、薪金、福利待遇等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 奖金与工作业绩考核结果挂钩。二是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 包括定期考核与日常评价。三要健全激励措施, 设立委派经营管理者专项奖励基金, 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给予奖励。

3. 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监管, 公开财务信息

(1) 加强政府监督。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监督。

其一, 加强民政局、工商部门的监管。要严格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设立, 对投入资金、从业人员、场地等严格把关。要加强年检工作, 注意检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如对于民办学校, 应该检查其收支情况、控制有关比率的值、在符合比率的范围内合理收支等, 不允许把管理者个人费用转为组织费用。

其二, 加强物价部门的监管。所谓的非营利, 实质是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关系。因此, 物价部门的监管显得格外重要。应由社会中介专业机构核实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成本, 上报物价部门。物价部门根据“略有赢余”的原则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费进行监督管理。

其三, 加强财政部门监管。一是对从业财会人员专业资格的检查;二是对财务部门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三是对单位负责人执行会计法情况的检查, 并根据《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权限, 对会计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

(2) 进行社会监督。

其一, 引入外部审计, 公开披露财务信息。公开披露有关财务信息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取得社会公信、获取社会支持、取得组织活动资金和接受公众监督的重要方面, 也是民间非营利组织治理的重要内容。要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由会计师事务所编制审计报告, 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能客观反映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情况, 披露的财务数据与民间非营利组织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符, 并最终将审计结果予公开。

其二, 建立监督举报机制。积极调动社会群众力量, 鼓励公众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工作进行监督, 举报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此外, 可以挑选一批素质高、责任意识强、有较高业务水平的社会各界代表成为监督员, 让社会公众参与到民间非盈利组织的管理中, 为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献言献策。

4. 扩大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 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1) 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民间非营利组织扩大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 提高经营收入。如对以社会捐赠为主要收入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而言, 则应致力于做好捐赠项目发展, 并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 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

(2) 与营利性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民间非营利组织可寻求与营利性组织的长期合作。一方面, 民间非营利组织可以获得稳定的资金投入, 完善自身管理并促进组织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 营利性组织通过这一举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而且适当的捐赠可以起到减轻企业税赋的作用。这对民间非营利组织和营利性组织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3) 利用多种筹资方式。民间非营利组织也可以适当利用财务杠杆, 根据需要进行筹资, 如利用义卖、义演、广告劝募、传媒报道等, 还可以进行联合筹资, 更好的解决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缺乏问题。

总之, 做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 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才能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托.浅谈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北方经贸.2013 (10) .

[2].杨遂香.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策略的探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 (10) .

[3].范玉华.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初探.中国农业会计, 2009 (2) .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浅议 篇9

在我国, 非营利组织包括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其中, 事业单位具有国有属性, 多是由财政拨款, 对于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民间非营利组织, 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民间出资举办, 并且是专门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由于缺失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 在民间非营利组织飞速发展的同时, 财务方面频频出现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民众的危机感。因此, 需要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加大管理力度, 对组织的运营进行监督和评价, 提高公众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 进一步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持续、有序的发展。

1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 民间非营利组织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 不存在商业性质, 其资源提供者无偿地向该组织投入相应的资源而不取得经济回报, 也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1], 这导致捐赠者、管理者和受益人都不太重视资源的使用效率, 而且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财务管理方面的混乱状况尤为突出。

1.1 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主要通过登记管理条例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进行规范, 例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 缺少“民间非营利组织法”这样高层次的法规。相较之下, 规范企业的法律法规既有规范登记管理行为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又有范企业运作的《公司法》, 体系比较完整。由于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民间非营利组织从成立、登记、运作到注销整个活动过程没有被纳入一个完整、紧密的体系当中, 许多问题都存在不衔接、不统一的现象。另外, 没有针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专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规章制度虽然明确了其适用范围包括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内, 但实际上还是针对企业制定的, 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来说, 规范作用不强, 缺乏针对性。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内控制度, 但制定、执行、监督环节都有脱节现象, 操作性不够强, 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1.2 财务信息披露不全面, 缺乏透明度

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十四条规定, 民间非营利组织需对外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但实际上, 仅有10.5%的非营利组织例如青基会等在无特殊情况下会做年度财务报告[2]。目前, 披露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息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通常情况下, 资产的数量、负债的比例、折旧是多少与净资产的增量等共同构成制度规定披露的会计信息, 然而,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不能通过这些信息而体现。在资源分配使用的信息方面, 民间非营利组织比较缺乏, 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 虽然对经济利益的回报没有提出要求, 但是关注资源的投向、使用等情况。为此, 民间非营利组织需要对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借助会计的预测、决策和控制职能[3], 对财务加强管理, 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进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

1.3 自律机制和审计机制不健全, 外部监督不力

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而言, 财产物资的所有权属于组织本身。由于组织所有者权益的特殊性, 没有利润指标, 工作不与绩效挂钩, 权责利没有明确到个人, 组织内部权责利区分不明确, 不便于自我监督和接受外部监督。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益性, 使其没有进行强制有效的政府审计的基础, 导致很少有民间非营利组织年终进行外部审计, 大多只进行内部审计或者无严格审计。而且, 管理部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审计主要是年检报告, 但年检报告的内容不能反映组织全面的财务状况。此外, 外部监督的缺失造成了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实质上进行营利性活动, 逃避纳税。

2 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立法体系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内控在本质上与企业是一致的, 应该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 发布具体指引, 这样就能针对性的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 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另外, 要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立法层次, 要在更高的法律层面上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性质、组织形式、权利与义务、内部控制、人员保障、经费来源以及与政府、社会的关系等加以明确和规范, 打好组织健康运作、更好的服务社会的基础。

2.2 健全财务信息披露机制, 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报告只提供了一些框架式的说明, 实际操作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应增加一些详细的解释说明和案例, 明确界定各个项目的内容, 并规范各会计科目的内容、使用和核算方法, 使各种业务处理清晰明了;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信息披露时, 应适当包括固定资产明细、借款明细、接受捐赠明细、费用支出明细等, 并对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依据、原则和方法以及主要项目做解释, 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充分深入了解财务报表主表的相关内容和项目。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依法建立并保存会计账目, 形成“追溯反馈机制”, 使款项的捐赠者能够有账可查, 能及时了解到捐款的用途去向, 防止款项“莫名失踪”。另外, 鼓励民间非营利组织采用并推广XBRL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来进行财务信息管理。XBRL是国际上将会计准则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 可用于财务信息交换的最新公认标准和技术。它是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 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 将现实数据集成并最大化利用, 使数据透明, 资料共享, 可以直接为捐赠者、监管者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2.3 建立有力的内外监督体系

为了民间非营利组织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保障其实现社会公共责任, 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民间非营利组织既要加强组织的自我约束, 也离不开有力的外部监督。组织应将工作与绩效挂钩, 进行绩效评估, 建立稳定的自律机制;实现外部的有效监督, 需要政府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审计, 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通过自律机制和外部监督, 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和组织互动的透明平台, 使民间非营利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度, 更好地进行社会公益活动。

3 结语

民间非营利组织对帮助社会剩余资源的宏观调控, 解决紧迫与严重的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民间非营利组的迅速发展,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诚信问题、社会公益性越来越受到社会民众的关注。为了使民间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公益性, 必须改善组织的财务管理, 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 增强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会[2004]7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S].

[2]刘娟.浅谈对非营利组织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管理观察, 2010 (7) :243.

民间档案管理 篇10

南明圣旨是南明永历帝颁给尹三聘及其家人的。那么, 尹三聘是谁, 他为何能得到南明王朝的圣旨呢?

尹三聘, 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年) 二月二十四日, 安化县清塘铺镇太平段石牛湾人。崇祯元年拔贡 (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 称为“拔贡”) , 为崇祯所器重。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明朝灭亡, 尹三聘遂回乡办私塾教授学生。1646年3月, 明代遗臣李成栋等人拥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 建立南明流亡朝廷。尹三聘、朱天麟等人投入桂王门下效命。尹三聘历任兵部右侍郎, 诰授正议大夫、通奉大夫、正奉大夫等。

1658年, 清朝封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 率兵大举攻打云贵。1659年8月28日, 桂王朱由榔由腾越 (今云南腾冲县) 逃往缅甸。尹三聘从驾不及, 仍集余部, 收复腾越, 力督部下杨武坚守, 并向桂王奏书:“誓抗清兵, 复兴南明。”桂王即下圣旨:授尹三聘为兵部左侍郎, 并许其“便宜行事”。

1660年3月1日, 杨武投降吴三桂, 并劫持尹三聘去昆明。尹知大势已去, 伤心不已。赴滇途中作《去滇》诗一首:“已无寸土存商社, 为忝余生见楚天。报国未能伤发短, 再赡陵阙是何年。”

尹三聘被押到昆明后, 吴三桂劝降, 尹誓死不屈。吴三桂没有办法, 看在与尹是明代同僚的情分上, 最后他开出路牌, 将其遣送回原籍安化。尹三聘这才得以带着南明圣旨回到家乡, 流传后代。

尹三聘逝世后, 子孙们以祖先的遗物为荣, 代代相传, 如今已历经11代, 珍藏了300多年。为保护好这些圣旨和路牌, 尹家后裔将其用烟叶缠紧防止虫蛀, 再用纸、布包裹, 然后装进用整根木头凿成的盒子里, 用绳子捆紧, 并吊在屋梁上以防被盗。每年6月, 将其解开晒一次, 换一次烟叶。有一年忽起大火, 尹家人顾不得从火中抢财物, 而是搭梯先救“圣旨”。尹家后裔为保护这些珍贵文物, 可谓功不可没!

1996年, 安化县档案局请专家对南明圣旨等档案进行了修裱。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几件南明圣旨, 如今, 安化县档案局安排了全封闭式库房, 添置了现代化的科学保护设施, 24小时有人值守, 做到了防潮、防虫、防霉、防火、防盗, 南明圣旨的保管保护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民间档案管理 篇11

摘要: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特点的新概括,在此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而如何在深化过程中积极发挥民间资本则成为“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针对民间资本运作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必须在综合践行一整套管理体制改革构想的基础上实现体制协同,从而构建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开放性资金市场,以促进民间资本的规范运作和管理,实现资金资源的高效配置,提升和发挥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4-0115-05

Allocation of Private Capital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Positive Energy

LU Minfeng1, LU Shun2, WANG Zugang3

(1.Office of the Board, Head Office of Jiangsu Bank, Nanjing 210005,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China; 3.Jiangsu Branch, Golden Credit Rating International Co., Ltd , Nanjing 210005, China)

Key words: New Normal; private capital;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capital market; social credit system; internet finance; virtual economy; real economy

Abstract: “New Normal” is the summary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economic reform will be further deepened. Private capital is a huge social capital resource. How to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use and manage the huge financial resources is the common issue of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we must focus on the new features of private capital and build a complete, scientific, standard, and effective open market based on a se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e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ivate capital and to achiev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enhancing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private capital for the real economy.

一、引言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特点的新概括,指经济、金融危机后经历的较为缓慢、痛苦的恢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都呈现出新的特征。“新常态”(New Normal)是“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1〕。结合国内经济运行态势,“新常态”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2〕。从表面上看,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增长率逐步过渡并稳定在新的均衡点上;经济增长因素的变化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变,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3〕。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按市场导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若干政策调整,让民间资本在未来投资中发挥主导作用〔4〕。

伴随近30年的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民间资本大量积聚并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共有超过4000万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贡献60%的经济生产总值,创造70%的国际贸易额,提供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昭示着民间资本所依赖的经济金融形势和环境产生导向性、决定性的改变。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如何积极有效运用和发挥好民间资本这一巨量资金资源,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带动新的经济增长成为政府和业界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

由于经济“新常态”的提法较为新颖,国内对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研究成果极少。而其中多数专家学者都试图从理论层面来分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而关于“新常态”下民间资本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对民间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涉及较少。因此,必须从经济“新常态”背景出发,对民间资本运作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法律体制、信用体系、利率体制、金融载体体制、实体投资体制、监管体制等六大方面进行管理体制构想,实现体制协同,以期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开放性资金市场,从而促进民间资本的规范运作和管理,实现资金资源的高效配置,提升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我国民间资本运作管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从理论、实证角度对民间资本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有益探讨,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成果。龙敏、黄学昌从法律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民间资本的合法存在与健康发展,相对于法制与政策的完善,更有赖于立法者与政策制定者在对社会发展进行深刻认识与分析后对民间借贷行为价值观念的转变〔5〕。韩伟从金融载体体制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范围、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完善金融市场组织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举措〔6〕。杨慧则认为应畅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渠道,既要注重金融风险,保持审慎的态度,也要考虑民间资本自身的特点及地区差异,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合理准入标准,制定差异化的准入规则〔7〕。张雪春等则从实体投资体制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要解决民间资本问题,地方政府应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应向民营资金开放部分原来垄断的行业,真正落实新旧36条,完善民营资本实体投资体制和渠道〔8〕。蒋晓妍等从监管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应在明确监管主体、监管方式和监管权限的基础上,实行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双重监管模式,确立以担保制度为核心的法律责任追偿机制〔9〕。汤红霞认为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宜采取疏堵并举的嵌入式监管,建立健全民间融资借贷服务平台和信用担保机制,疏通民间投资融资渠道,及时公开有关信息是民间资本信用监管的有效改进措施〔10〕。这些研究主要侧重对民间资本某一方面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全局性。民间资本运作管理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兼顾多个方面,才能形成体制协同,发挥管理功效。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间资本运作新特点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民间资本所依赖的经济金融形势和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在运作过程中已逐渐显现出新的运作特点。

(一)民企诚信缺失严重,资本避险意识增强

民间资本受逐利性和盲目性驱使,往往盲目投资于高收益产业,而忽视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力和政策风险。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传统产能过剩和行业转型调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民营企业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甚至弄虚作假、贷款诈骗等不讲信誉的问题日益突出,企业主“失联”、“跑路”现象屡见不鲜。2014年上半年,北京、四川、广东等地网贷平台、担保融资企业频现老板失联,不仅引发行业混乱,还对民间融资风险集中暴露产生了叠加放大、推波助澜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100多家网贷平台跑路。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每年因拖欠款、违约、侵权、虚假信息等失信现象造成的损失就高达6000亿元以上。整个民间信用遭受重创,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给民间信用造成严重影响。在民间失信严重的形势下,民间资本的避险意识显著增强,在追求高收益率时对传统民间借贷渠道依赖有所减弱,市场出借资金规模大幅降低。与此同时,民间资本投放对担保标准不断提高,在没有抵(质)押物而信誉良好的自然人或企业提供担保时,民间借贷成功率降低。

(二)民间资本流向脱实向虚,互联网金融盛行

民间资本能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发挥正能量,资金流向极为重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投资实体经济的资本收益率远低于投资金融资产的资本收益率,在逐利性驱使下,民间资本由产业投资向金融资本投资转移的迹象逐步显现。

典型的案例就是长三角经济带钢贸融资链的空转现象,民营企业通过采取钢材市场担保、联保或仓单质押获取银行贷款,转手投入其他领域或者干脆进行金融投机。随着2013年度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巨量的民间资本纷纷涌入互联网金融市场。自2013年以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互联网金融更是以年均300%的速度增长。2014年第二季度,互联网支付业务66.81亿笔,金额321.1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5%和29.56%〔11〕。“余额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亿人,资本规模超过5000亿,成为国内最大的货币基金。以宜信宜人贷、陆金所、人人贷为代表的一批网贷平台纷纷实现了快速增长,P2P平台业务快速发展。

(三)社会资金面紧张,推高民间资本市场利率

随着经济“新常态”局面的逐步形成,以银行业为主的正规金融面临重大战略调整以应对不良资产规模的骤升。2014年,各商业银行普遍收紧信贷投放规模。2014年三季度,温州民间融资指数“温州指数”①综合利率为2027%,环比上升01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26个百分点,而当地信用融资方式继续保持低比例,表明温州社会信用体系遭破坏后,民间资金“惜贷”现象已成为常态。

2014年11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报告认为,进入四季度,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明显加剧,在调查的企业中,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数量占总数的比重最近两月一直保持在44%以上〔12〕。受到市场利率中枢上升的影响,民间资本市场借贷利率随同资金面的紧张度同步正向攀升〔13〕。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将持续加重,导致民间借贷违约、不良贷款等问题持续高发,民间资本市场风险敞口将进一步放大。

四、经济“新常态”下民间资本管理体制协同改革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针对民间资本运作在管理体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在综合践行一整套管理体制改革构想的基础上实现体制协同,从而构建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开放性资金市场,促进民间资本的规范运作和管理,实现资金资源的高效配置,以提升和发挥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一)加强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局与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备程度息息相关,信用体系不完善直接阻碍民间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不少民营企业主缺乏诚信经营理念,财务信息造假、隐藏民间债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跑路”事件屡见不鲜,给区域经济金融系统性风险带来重大传染性和外溢性。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信用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交易在各种商业交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信用经济在未来市场经济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是民间资本投资的主要对象,促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的健全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应健全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有效降低噪音信息对企业信用状况的误判概率;另一方面,应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和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并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民间资本投资的信用风险。

(二)重构民间资本法律体制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下,民间资本长期游离于政府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民间资本市场进行全国性立法,民间金融服务机构监管立法严重滞后〔9〕。尽管近几年政府对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大力支持,但民间资本运作存在法律观念陈旧、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环境欠改善等问题。民间资本运作是一种市场化活动,如不能促使其在合法的环境下规范运作,将直接导致民间经济纠纷不断,其所隐藏的巨大风险将给整个社会经济留下重大隐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议题就是“依法治国”,会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具体到民间资本管理运作,重构法律体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在民间资本领域的具体践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重构和健全民间资本管理的法律体系,有利于激活和发挥其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正能量,促进民间资本逐步走向规范化、合法化、阳光化。立足中国经济金融“新常态”,在充分借鉴美国、德国、意大利、台湾等地在民间资本管理经验基础上,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从以下三方面对民间资本法律体制进行重构:(1)法律观念上,我国对民间资本严格管控的经济条件和金融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应摒弃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刑法规制的陈旧法律观念,树立市场化条件下平等竞争的法律观念;(2)法律制度上,应加大对民间资本主体客体、法律关系、民间利率、非法集资等的界定和制度安排,做到“有法可依”;(3)法律环境下,应加强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改善民间资本运作的法律环境。

(三)加速推进利率体制并轨改革

在中国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下,正规金融的资金价格受货币当局一定程度的管制,而民间金融的资金价格是一种市场化定价。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并行运作的金融二元格局产生了双轨体系,导致政府管制下银行利率与民间资本市场利率相差悬殊,破坏了市场在资金要素优化配置中基础性功能的发挥,扭曲了民间资本运作轨道。大量民间资本直接或间接投向虚拟经济领域,因产业空心化和资本虚拟化带来的民间金融危机向正规金融体系传导和渗透,加大了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实现市场在资金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只有实现资金利率的市场化定价,民间资本市场利率和正规金融市场利率才能实现利率并轨,使得全社会资本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从而优化资金要素的配置效率。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借力其产生的鲶鱼效应,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通过完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要素的配置功能,让全社会资本的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降低利率双轨制导致的资金空转和投机套利的行为冲动。

(四)加大民间资本实体投资体制的构建

民间资本在行业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而导致实体投资渠道愈发不畅通,关键在于实体投资体制的缺位,具体包括实体投资模式、投资领域和投资政策等方面。在国际国内经济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实体投资体制的缺位直接导致民间资本“脱实向虚”倾向,从而导致实体经济虚拟化、空心化问题,不利于“新常态”下经济改革进程的有效推进。

借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制定科学的实体投资体制,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投资渠道。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实体投资体制的制定需要把握好三个问题:(1)实现投资模式多元化,即依据民间资本的运作特点,鼓励民间资本以BT、BOT、TOT、PPP等模式投资实体新兴产业、公共产业,通过债权、股权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并获取投资收益;(2)实现投资领域开放化,即除特定敏感性行业外,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实体产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程度,扩大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3)实现投资政策标准化,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标准化、操作性强的投资支持政策,避免因各省市政府标准模糊不清而给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制造无形障碍。

(五)加快民间金融载体体制的构建

金融业应当作为民间资本发展的一个突破口〔14〕,然而民间金融载体体制的不健全成为体制上的一大障碍。国务院、银监会等部门纷纷下文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2014年度银监会审批通过的5家民营银行②已全部开始筹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相较于巨量的民间资本,目前还无法起到很好的鲶鱼效应,民营银行的经营成效还有待考验。在现有金融生态环境下,民间金融载体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间资本准入机制趋严、退出机制空白,(2)缺乏民间资本进入非银行业的金融平台,(3)对民间资本的金融文化培育机制不畅。民间金融载体体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渠道的畅通程度。

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金融业,关键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完善的金融载体体制。只有在完善的金融载体体制下,才能通过搭建民间金融服务渠道增强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输血造血”功能。具体而言,首先要在监管可控的条件下,精简民间资本准入条款和审批流程,弥补民间资本退出机制空白;然后,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大对非银行业金融平台(P2P互联网金融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的搭建并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最后,培育民间资本投融资金融文化,助其树立金融风险意识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合法经营理念。

(六)完善民间资本监管体制

目前,我国对于民间资本运作的政府监管体制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极易出现“一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给民间资本的持续运作带来巨大影响。传统的事前审批和事后惩罚的被动监管模式没有做到“疏”、“堵”有机结合,缺乏行之有效的民间资本疏导分流机制,不利于民间资本内生动力的释放。

鉴于民间资本运作特点与国有资本的显著差异,有必要改变传统被动监管方式,引导监管市场化,完善民间资本监管体制。只有建立“疏”、“堵”结合的主动监管体制,才能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内生动力,保持民间资本持续规范运作。在“疏”的方面,监管主体应不断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环境,完善与民间资本投资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时废除不利于“新常态”背景下民间资本运作的条文;有效落实国家对民营企业的结构性财税优惠政策,给予应有的政策扶持。在“堵”的方面,科学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威慑力,加大对民间资本非法运作、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如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非法洗钱、金融传销等的严惩和禁止,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五、结束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民间资本运作管理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市场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角色作用。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疏堵结合的科学化监管政策,市场应以供求为导向形成利率机制,真正实现资金利率市场化定价,只有利率真实反映资金价格信号,民间资本市场创新才能彻底突破僵局。只有通过一整套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体制协同,构建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开放性市场,才能促进民间资本的规范运作和管理,更好地优化社会投融资结构,实现资金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

注释:①

“温州指数”即“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是全国首个民间借贷利率指数,它是反映温州及全国其他地区民间融资利率及趋势的一套指数体系。

②5家民营银行包括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

参考文献:〔1〕

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2〕人民日报评论员.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EB/OL〕.(20140806)〔20141009〕.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806/c100325409538.html.

〔3〕王一鸣.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期趋势和经济转型〔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3-11.

〔4〕李扬.未来投资应让民间资本发挥主导作用〔N〕.中国证券报,20140517(A02).

〔5〕龙敏,黄学昌.民间借贷刑法规制价值理念的重构〔J〕.犯罪研究,2014,(3):75-83.

〔6〕韩伟.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J〕.金融经济,2014,(16):44-45.

〔7〕杨慧.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策略〔N〕.金融时报,20140901(10).

〔8〕张雪春,徐忠,秦朵.民间借贷利率与民间资本的出路:温州案例〔J〕.金融研究,2013,(3):6-14.

〔9〕蒋晓妍,左晓慧,阮素梅.民间金融服务机构监管立法研究〔J〕.经济问题,2014,(6):79-82.

〔10〕汤红霞.对民间资本运行之嵌入式监管〔J〕.特区经济,2014,(5):55-57.

〔11〕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EB/OL〕.(20140818)〔20140820〕.http://www.pbc.gov.cn/publish/zhifujiesuansi/4262/2014/20140818094854 774409369/20140818094854774409369_.html.

〔12〕胡健.10月PMI创5个月新低 近半受访企业“很差钱”〔J〕.每日经济新闻,20141103(3).

〔13〕陆岷峰,王婷婷.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财经科学,2014,(6):1-9.

〔14〕王元龙.民间资本的发展及其金融选择〔J〕.武汉金融,2011,(2):4-10.

民间档案管理 篇12

1 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作用

1.1 壮大基层文化宣传队伍

近年,我国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展速度较快,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明显增强。同时,也要注意到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基层文化建设的力度不够,结构设计不合理等。民间文化继承人与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是基层文化队伍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建设基层文化队伍、热心宣传基层文化事业,而且与群众联系密切,在宣传基层文化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以便吸引更多的民间文化人才加入到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中。

1.2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起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与实践,体现了各民族对中华历史的延续性和纪念性,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科技对一些民间文化造成了冲击,导致其陷入文化失传的境地。加强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有助于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队伍中,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这也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实现各民族的团结与稳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3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得不到满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到文化消费活跃的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特点。不同地方的文化特点也不尽相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有利于满足不同地方人们的文化需求,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2 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地方政府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过程中,要认识到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注意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调工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通过完善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对民间文化人才的队伍实现引导管理、培训教育、帮助扶持等。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对民间文化人才实行优待政策,建立保护培养民间文化人才机制,积极引进民间文化人才,可以聘用一批民间文化人才作为乡村文化辅导员,以发挥他们在建设推动基层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2.2 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更多宣扬民间文化平台

通过建设和完善民间文化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推动基层文化发展,这需要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的来源可以有多种方式。相关部门可以设置民间文化人才专项经费,对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实现帮助和扶持,也可以每年确定一些民间文化重点研究项目,针对濒临失传和缺乏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进行专项扶持,加大政府的投资和帮扶力度,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使得民间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为更好地宣传民间文化,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投资,例如,建设文化广场等,改善基层文化阵地的设备和场地,使得众多的民间文化人才拥有广泛的活动空间和场地,更好地完成宣扬民间文化的工作。

2.3 加强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相关部门要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概念,优化培养教育模式,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力度,通过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的方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民间文化人才。在具体的实践中,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特色文化艺术活动,以比赛和文艺汇演方式,激发民间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民间文化人才在传承和发扬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培训的质量,每年要选择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化人才进行相关培训,努力开阔视野,建立和完善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进行民间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

3 结 语

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对于壮大基层文化建设队伍,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上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要重视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地实现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职秀梅.数字化时代民间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新思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5).

上一篇:新闻故事化实践下一篇:标志设计的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