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腭裂术后

2025-01-30

唇腭裂术后(共7篇)

唇腭裂术后 篇1

关键词:唇腭裂修补术,临床护理

先天性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该病不仅影响患儿的容貌, 还可影响其语言功能, 致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 可以恢复唇部自然美以及正常的吸吮和发音功能, 有效预防和避免语言发音迟缓所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唇腭裂手术是整容手术, 但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正常的形态, 还涉及到语音、咀嚼、听力等功能恢复问题。所以不但对手术技术要求高, 对手术前后的护理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护士的精心护理, 效果较为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口腔和伤口护理

1.1 口腔护理

行唇腭裂修补术后, 会降低患儿的正常吞咽和舌运动功能。由于患儿具有相对较差的口腔自洁能力, 滞留于创面的食物残渣, 会导致口腔感染的发生。所以, 餐后用0.9%Na Cl溶液漱口, 频次为1次/d, 每次饭后嘱家长多喂开水或嘱患儿多饮水, 或每天含漱口泰和0.02呋喃西林, 达到保持口腔清洁, 促进伤口愈合之目的。

1.2 伤口护理

术后当天切口用敷料加以覆盖、第2d开始完全暴露, 用75%酒精消毒伤口, 2次/d, 以便保持局部清洁, 减少感染机会, 并及时清洁鼻涕。切忌用力擦拭伤l口, 预防伤口裂开。血痂及食物残渣用3%双氧水和0.9%Na Cl溶液棉球清洗,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伤口涂四环素眼膏, 频次为2次/d, 以避免伤口感染, 出现手术失败的结果。术后患儿要保持安静, 尽量避免哭闹, 用唇弓固定以降低唇部张力, 防止切口裂开。腭裂术后口内堵塞碘仿纱条, 5~7d后方可拆除或使其自行脱落。必须适当限制患儿双上肢活动, 避免抓伤伤口及扯掉碘仿纱条。不可将手指、玩具放入口内、禁做吸吮动作及吃过硬的食物, 教育患儿禁止大声哭、叫、嬉闹, 防止磕、碰、撞, 以避免伤口裂开。腭裂患儿术后2~3d, 注意观察切口有无继发性出血, 碘纺纱条是否脱出;术后9d逐渐撤除松弛切口的碘纺纱条, 12~14d拆除口腔缝线。

2 饮食护理

2.1 饮食指导

术后痊愈之前, 应做好饮食指导工作。给予唇腭裂术后患儿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三高流质饮食。腭裂患儿术后14d内给予温流质饮食, 逐渐过度到半流质饮食和软食, 30d后给予普食。应告知并教会患儿家长注意采用适宜的汤匙喂养, 术后10d以内不能吸吮 (因为吸吮会增加口腔内压力, 不利于新生组织愈合) , 禁忌奶瓶和母乳喂养患儿。汤匙喂养适合用于唇裂和伴有腭裂的术后患儿, 汤匙一般为平底, 伤口尽量不接触流质食物。

2.2 营养支持

只有保证机体营养代谢处于平衡状态, 才能促使创口愈合。由于患儿术后进流质饮食, 加之该年龄段患儿所需营养素较多, 致使部分患儿摄入量不足, 出现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 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不利于创口的修复。应为患儿提供含量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之食物,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鸡汤、排骨汤、鲫鱼汤、鸽子汤、牛奶、青菜汤、米汤、红枣汤等饮食, 定时更换, 每天至少6~8餐, 数量在200~300m L之间。对营养极度不良者, 予静脉交替滴注氨基酸、脂肪乳高能量液体, 效果较好。

3 疼痛与四肢安全性保护约束护理

3.1 疼痛护理

护士要正确认识和体会患儿出现的疼痛感以及其对患儿的影响, 要求护士在开展临床护理操作时, 动作要轻柔, 要调节室内采光适宜, 避免产生噪声, 尽量避免或减少有创操作、光纤和声音刺激患儿。口服蔗糖水, 可有效缓解侵入性操作引起的疼痛哭闹和行为异常。要经常陪护在患儿身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 达到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3.2 四肢安全性保护约束

为了保证治疗护理安全完成, 应给予患儿肢体保护性约束。具体的方法是:患儿腕部和踝部用棉垫包裹, 将打成双结的保护带套在棉垫外并将其稍拉紧做到不松脱, 之后将保护板系在两侧床缘, 以便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护士要了解四肢安全性保护约束完成的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血运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4 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

4.1 康复护理

护士要告知患儿及其家长如何清洁术者唇部、口腔和牙槽骨;术后1~2月内严禁快跑, 以免跌倒后致使唇部伤口裂开之后果。教会患儿及其家长如何对手术部位实施局部按摩 (可减轻疤痕, 恢复鼻翼和上唇外形) , 频次为3次/d, 期限为3个月。同时, 提患侧鼻翼, 频次为150~200次/d, 动作要轻柔, 避免伤口裂开的发生。腭裂术者的语言训练一般在术后1~2个月开始, 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 主要进行软腭和咽部肌肉活动的练习, 使其能如常完成“腭咽闭合”之动作要领;第二阶段是发音练习,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 按照“单音-单字-语句及说话”顺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4.2 出院指导

①饮食指导:术后坚持按冷流汁12d、半流汁20d, 烂饭2个月的程序进行喂养, 避免进硬质食物。②防止外伤:外伤易致伤口裂开。③尽量减少哭闹:因患儿术后2~3周内经常大声哭闹易致软腭裂悬雍垂部裂开, 术后3周内创造舒适的环境, 减少哭闹。④语音训练:术后1~2个月进行语音训练, 增强腭咽闭合功能, 指导患儿做吹气球, 进行拼音练习, 由易到难逐步进行。

唇腭裂修复术的目的是使唇部的自然美得以恢复, 裂隙得以封闭, 腭部解剖形态和“腭咽闭合”功能得以恢复, 从而恢复正常的语言功能, 做到手术创伤不影响上颌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因此, 要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必须在适当的年龄, 选择或采取适当的手术方法、操作技术和术后护理措施, 其中术后护理是唇腭裂洽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唇腭裂修复术恢复了患儿口轮匝肌的连续性和腭咽闭合功能, 但是, 口腔和伤口护理不当往往是造成伤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伤口疼痛, 正常的吞咽和进食习惯发生了改变, 所以, 在保证合理营养的基础上必须掌握正确的喂养技术。同时, 必须对唇腭裂患儿家长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 使家长积极参与并配合术后患儿的病情观察和自我护理工作, 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手术的成功率, 不断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使之早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英姿, 朱影, 赵玉巧, 等.300例腭裂病人术后语音训练结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1, 15 (4) :232.

[2]石冰.唇腭裂修复外科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2.

[3]苏淑芬, 王俊, 张晓琳.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49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2) :41-42.

唇腭裂术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 年2 月— 2015 年2 月37 例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4]患儿行DO矫治。其中男13 例,女24例,年龄9~13 岁,唇腭裂类型:单侧29 例,双侧8例,牙列期:恒牙列期7 例,混合牙列期30 例。

1.2 治疗方案

1.2.1术前准备

患儿均于DO术前接受常规正畸治疗,并结合头影测量、剪纸外科及模型外科设计结果,预测术后软硬组织侧貌,并确定上颌骨移动的距离和方向。采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RPM)制作头颅模型,选取合适的牵张器放置部位及截骨部位,而后对牵张器实施预成型处理,模拟牵张过程,再次明确DO的可行性,预测牵张效果[5]。

1.2.2手术操作

行全麻,取仰卧位,自上颌前庭沟入路,行上颌骨高位Le Fort I型截骨,将上颌骨断离,安置QKQ04-15-1/2 牵张器(西安中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牵张器参数[6]:延迟期7 d,牵张节律0.8~1.0 mm/d,牵张次数2~4 次/d。牵张器置入完毕后固定8~12 周,而后取出牵张器,行正畸咬合调整,巩固矫治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X线头影测量

分别于矫治前、矫治后12 个月,对患者X线头影片进行拍摄与测量[7],软硬组织结构测量采用CASSOS 2001 计算机辅助正颌外科模拟和预测系统,测量标志点见图1,测量指标见表1。

1.3.2语音效果评价

于矫治后12 个月,使用主观判听手段由2 名唇腭裂修复与语音研究的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完成评价,评价标准参照文献[8],分为优、良、差,优良率=(优+良)/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 进行分析,验证数据符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行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

2 结果

2.1 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变化

患者矫治后12 个月后SNA、G-Sn-Pg’、Ls-E plane、H角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G-Prn显著降低,G-Sn、G-Ls均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语音效果评价

患者矫治后12 个月语音效果优22 例,良10 例,差5 例,优良率86.5%。

2.3 典型病例

患者吴某,19 岁,腭裂术后严重上颌骨后缩畸形,行DO治疗,牵张过程顺利,预期牵张目的达到,牵张距离21 mm,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未见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矫治后12 个月,患者面形明显改善,SNA为80˚,SNB为78˚,颌骨位置与咬合关系稳定,语音效果评价优(见图2-3)。

3 讨论

由于患者唇腭裂程度不同、先天性生长潜力有限,加之术后疤痕的影响,部分患者会出现上颌骨横向和矢状向发育不足,进而导致术后继发颌骨畸形[9,10]。目前认为,对于乳牙列和混合牙列尚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的患者,应用DO促进面中部生长发育是首选方案[11]。

本研究采取DO方案,对37 例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患者进行了矫治,结果表明,患者矫治后12 个月后SNA、G-Sn-Pg’、Ls-E plane、H角、G-Sn、G-Ls均显著增加,G-Prn显著降低,说明患者上颌骨得到了明显前移,其中,患者G-Prn矫治前后平均差值为3.29 mm,说明其软组织鼻尖点前移满意,其G-Sn差值为6.87 mm,说明其鼻底点亦有效前移,同时,患者G-Ls差值达到5.41 mm,进一步表明患者上唇最突点前移效果理想[12,13]。上述结果表明,经DO矫治后,患者面中部凹陷畸形得到了明显改善,上下前牙正常覆盖、覆牙合关系恢复,反牙合亦得到了有效纠正[14]。DO矫治优势主要表现为:1)通过以一定的频率、速度将2 个骨段牵开,可促进间隙中新骨的有效形成,保证矫治方向及长度符合术前设计;2)在新骨形成、颌骨延长的同时,面部软组织也可相应延长,在避免因上颌骨瘢痕牵拉导致矫治效果受限同时,亦保证了良好的局部稳定性;3)与传统上颌前牵引面具及颏兜矫治比较,DO方案无须植骨,大大简化了矫治程度,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创伤,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15]。

需要注意的是,Verzé 等[16]认为,虽然DO矫治术后患者上颌骨的稳定性更佳,但亦具有一定复发风险,这与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既具有先天性发育障碍、又存在术后软组织瘢痕牵制有关。因此,应注重DO术后颌骨骨段稳定性的保持与复发的预防,建议延长正畸治疗时间,必要时可维持至成年,以最大限度保证上颌骨稳定性、降低复发风险[17]。此外,关于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的外科矫治时机选择,目前临床尚存在一定争议[18]。我们认为,应于患者9~12 岁、处于混合牙列期时进行外科矫治,因为此时矫治实施难度较低,且双侧牙弓连为整体,能够有效保证牵引效果,亦可将术后维持正畸至成年期,以期在有效降低复发可能性的同时,避免畸形导致的心理障碍加剧,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改善及远期发育的保证均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患者牙列均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故未能明确DO对牙列已处于生长发育稳定期患者颌面畸形的矫治效果,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总体而言,DO在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的矫治中发挥了安全、有效的优势,不仅能够显著促进上颌骨前徙、改善面形,还可有效保证患者语音效果,其良好的矫治效果值得肯定。

摘要:目的 :分析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矫治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临床效果,探讨其对患者颌骨畸形及语音的影响。方法 :分析我院37例采用DO术矫治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患者资料,观察矫治前、矫治后12个月X线头影变化,并对其矫治后12个月语音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矫治后12个月后SNA、G-Sn-Pg’、Ls-E plane、H角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G-Prn显著降低,G-Sn、G-Ls均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矫治后12个月语音效果优22例,良10例,差5例,优良率86.5%。结论 :DO能够有效促进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患者上颌骨前移,减轻口颌系统继发畸形及功能障碍,保证语音效果、改善面形。

唇腭裂术后 篇3

在一起, 或前牙反采用适当的活跃正畸治疗是完全有可能的治疗, 以引导的下巴, 面对以避免恶化和正外科手术的正常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替牙期UCLP患者20例 (男15例, 女5例) , 年龄9~12岁, 平均9.3岁, 可伴齿槽裂或已行植骨术。纳入标准: (1) 前牙反, 依下颌能否退至对刃分为对刃组 (10例) 和轻中度骨性组 (10例, 下颌不能退至对刃, -4°<ANB<0°) 。 (2) 骨龄显示患者处于生长高峰前期或高峰期。 (3) 6个月行唇裂修复术, 2~3岁行腭裂修复术, 9~11岁行植骨术。

1.2 方法

(1) 对刃组采用上颌垫加双曲舌簧矫治。咬垫高度打开锁结2mm为宜, 尽可能与芦苇牙体长轴垂直的方向, 纠正力要小。当前反举起磨牙垫, 0.3~0.5mm的每磨, 逐渐调整, 直到所有的磨损, 接触后牙, 并建立闭塞。 (2) 轻中度骨性组采用面具式前方牵引矫治。全牙弓咬垫口, 延伸至前庭的转折点, 后缘覆盖上颌结节埋在拖钩, 獠牙的基础。当前牙内倾, 可以把舌侧Jituoneian的双曲芦苇。河口面具前牵引, 牵引每侧450~500G, 牵引方向咬平面下向前10°~15°, 12h/d, 直至, 建立咬齿, 治疗6~8个月后获释的前牙反。这两组, 牙槽裂门牙存在更严重的反向, 简单地使用双曲芦苇治疗无效, 将较小的唇弓固定矫治唇粘连, 更轻的力量给予适当对齐。迁延难愈的患者, 可先进行前牵引, 然后用细捻纱唇固定, 它是一个很好的前牙反尽快改正。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例患者前牙反均解除, 功能性下颌前伸得到后退, 上颌骨得到前移, 改善了凹面形, 建立了良好的咬关系。

3 讨论

3.1 矫治力要轻。

CLP因为牙齿钙化和根系发育不如正常儿童[3], 牙槽突裂裂长度侧切牙比无裂缝侧和正常对照组短[4], 那么正畸治疗采用更轻的力量, 牙齿松动治疗必要时随时观察电影。因为UCLP患者直立或倾斜门牙多语种, 可以解除前牙反校正有利于使嘴唇微微倾斜的前牙反。在近骨折轻度扭转牙, 牙齿可以近双曲芦苇武力, 倒车更严重的是可使用固定矫治薄拱坝线时, 一些音乐的力量, 使柔和的治疗, 尽快使弯曲这些牙齿到正常位置, 建立正常覆覆盖。

3.2 矫治器固位要好。

多个龋齿, 牙齿钙化不好, 越来越多的牙齿, 牙齿缺失, 牙列UCLP患者牙冠短削弱浅, 平腭, 落叶的吸收, 不利于保留。首先, 要注意口腔卫生宣教, 及时治疗龋齿, 冠形状, 以防止丢失。致牙根吸收没有锚地牙。可保留更多的牙齿, 促进保留家电和牙槽嵴保存, 如果可能的话, 完全可以取代缺牙。生产活动设备模时是准确, 清晰, 完整, 固位一般用箭头卡。当宝宝牙齿太浅倒勾, 可用的相邻落叶小圆形钻石在一个倒勾在工厂提高保留。

3.3 治疗应该是及时和有效的。

牙列UCLP患者颚式增长是不严肃的口吻, 年龄, 一般在生长高峰或早高峰, 前牵引治疗[5]。前牙反, 同时常伴有牙槽裂齿和螺旋扭转轴, 使受影响的骨移植手术方法, 正畸治疗唇电梯开展反对准牙齿和在一起, 使这些牙齿如 (中央门齿或犬齿) 远离牙槽骨骨折, 为手术创造了条件。改善超过一个凹面形状, 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发展。

对替牙期UCLP患者轻度至中度骨骼或牙齿, 采用垫加舌簧或面具式前方牵引可以简单, 有效的治疗和改善患者唇肌的平衡, 有利于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言语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前方牵引双期矫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UCLP) 术后前牙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例通过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替牙期的患者, 依下颌能否退至对刃分为对刃组 (10例) 和轻中度骨性组 (10例, 下颌不能退至对刃) 。对刃组通过垫加舌簧方法矫治, 轻中度骨性组通过面具式前方牵引矫治。结果 20例患者前牙反均解除, 改善了咬关系及侧貌。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的矫治方法与常规临床患者的治疗方法基本一致, 通过针对性的解剖及功能该通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前方牵引双期矫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66.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75-476.

[3]徐宝华.现代临床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74-375.

[4]周伟华, 李巍然, 林久祥, 等.牙槽嵴裂患者上中切牙长度的锥体束CT测量[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09, 16 (1) :50.

唇腭裂术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 例8~15 岁 (平均年龄11.5 岁) 的唇腭裂术后骨性Ⅲ类错患儿, 男8 例, 女12 例。分为2 组, 替牙期组11 例, 年龄为8~11 岁, 男5 例, 女6 例;恒牙早期组9 例, 年龄为12~15 岁, 男3 例, 女6 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16 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4 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 全景片及左手正位片, 并取记存模型。

所有对象应符合以下标准:唇腭裂术后骨性Ⅲ类错, 头颅侧位片示上颌骨发育不足, 下颌正常或稍前突, ANB角在-5°以内;恒磨牙为近中关系, 下颌后退位时前牙不能达到对刃关系。在此之前未进行过任何正畸治疗。

1.2 方法

前方牵引前先行上颌快速扩弓, 采用基托式螺旋扩弓器 (3M公司, 标准型, 宽度10 mm) 快速扩弓, 螺旋扩弓器每天旋转1次, 每次旋转1/4圈, 直至上后牙舌尖接近下后牙颊尖为止。

前方牵引使用面具式前牵引器 (杭州正兴医疗器材厂) , 牵引钩设计在乳尖牙或恒尖牙的近中处, 用3M公司生产的9.4 mm (3/8 英寸) 橡皮圈牵引, 每侧施力3.6~4.5 N, 牵引方向[1]:平面斜向前下20°~30°, 每天牵引12~14 h。口内矫治器部分塑料向后包绕上颌结节, 后牙区有平面式垫可以解除反, 全天候戴用口内垫矫治器, 直到前牙获得2~3 mm的覆盖及磨牙呈中性关系。

恒牙早期 (12~15 岁年龄组) 前牵引结束后大多数再采用固定矫治器, 纠正牙齿的错位、扭转等畸形, 并用Ⅲ类颌间牵引和唇侧辅弓保持前阶段治疗效果, 防止复发。

2 结 果

20 例患者经过6~10 个月矫形治疗, 经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重叠测量显示, A点均有前移, SNA角增大, 上颌长度 (ptm-ANS) 增加, 上切牙唇倾, 上磨牙近中移动、颊倾并伸长, Ⅲ类骨面型改善, 由凹面型变直。

3 讨 论

3.1 矫治时机

唇腭裂修补术后牙畸形大多在8 岁以后就诊, 选择8~15 岁年龄段进行正畸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不全, 存在横向及前后向关系不调, 矫治的目标是达到个别正常。临床上常在上颌骨牵引之前, 先行上颌骨的快速扩弓[2], 增加前牵引的效果。

研究发现上颌骨的前移在8~11 岁组比12~15 岁组前移明显, 显示前方牵引后, 上颌骨的位置改变与年龄有关。在8~15 岁范围, 提倡早期矫治年龄越小, 前方牵引联合扩弓的效果越好。有学者认为, 应该在患儿能够配合时尽可能早的进行矫治[3], 促进上颌骨进行生理性改建以加速其生长。

3.2 唇腭裂术后上颌骨形态特点

唇腭部组织缺损和移位。腭部骨质缺损, 上颌骨各骨段发生移位, 上颌骨的连续性中断, 失去正常的腭中缝解剖结构, 并有唇部及腭部瘢痕组织的挛缩, 口周存在异常的肌张力。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常有健侧与患侧骨段重叠并错位, 弓形不对称, 常需不对称扩弓;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表现为前颌骨前突, 两颊侧骨段处于后缩位或向面中线塌陷。

3.3 扩弓特点及效果

唇腭裂患者因腭部骨质缺损, 扩弓主要是上颌骨周围骨缝的打开和腭部瘢痕软组织的扩展。 (1) 扩弓速度不宜过快, 中、慢速扩弓比较适宜, 强调轻力扩弓, 原因有:牙齿的钙化及牙根的发育比普通儿童差, 过大的矫治力必然会损伤支抗牙的牙周组织或导致牙根吸收;由于颌骨发育欠佳, 牙槽突比较薄弱, 此类患者扩大牙弓不宜过快, 以免牙槽“垮塌”而使牙根暴露[4];当上颌骨扩弓超过0.5 cm时, 须特别小心, 防止腭部瘢痕弹性伸展的有限性导致腭部黏膜过薄而穿孔[5]。另外, 腭部瘢痕组织多, 血供不足等特点也影响扩弓的速度。 (2) 矫治时间长:扩弓时间约为普通患者的2 倍。 (3) 易复发:术后唇部肌肉的过度紧张, 疤痕的收缩, 口内外肌肉动力平衡的失调, 均可导致前牙反的复发。腭部瘢痕的收缩, 腭中缝缺少骨质的支持, 均可导致扩弓后的复发。所以强调过矫正, 并延长扩弓后保持的时间。扩弓后需制作活动保持器戴用1~2 年。 (4) 固位差:与普通患者相比, 唇腭裂患者常有牙齿的缺失、错位、拥挤、萌出高度不足以及颌骨形态的变化, 均影响活动矫治器的制作和使用, 加力时容易出现脱落现象。

3.4 扩弓方法的选择

快速扩弓常选用基托式螺旋扩弓器及Hyrax扩弓器。上颌逐渐扩弓常选用Quad-Helix、菱形分裂簧等矫治器。活动矫治器需要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加力, 疗效不确切, 而固定矫治器效果相对稳定。选择快速扩弓还是上颌逐渐扩弓问题一直以来存在争议, 本人认为年龄越小越是快速扩弓的指征。其它还应根据是否有生长发育的潜力、自身条件、需要牙齿的正畸治疗还是颌骨的矫形治疗、牙弓缩窄的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 选择一种适合患儿个体的扩弓矫治装置。

3.5 牵引方向

前方牵引在替牙期容易打开上颌骨周围的骨缝, 牵引时注意方向, 使鼻上颌复合体的中心发生向前下方的整体移动, 防止腭平面逆时针旋转, 引起开, 高角病例更应注意牵引的方向。在12~15 岁年龄组, 前牵引出现上前牙的明显唇倾和磨牙的前移,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掩饰性矫治的作用, 改善了面型。

唇腭裂术后患者中切牙常有扭转、错位;裂隙附近的侧切牙常有先天缺失或过小畸形, 需正畸治疗结束后用隐形义齿或烤瓷冠修复;尖牙常埋伏阻生, 需开窗牵引至正常牙列, 对9~11 岁时已行牙槽突植骨术的病例, 最好在尖牙牙根形成2/3时矫治, 利用固定矫治器, 将尖牙牵引至植骨区。对于严重颌骨畸形的唇腭裂病例, 待颌骨发育停止后, 还需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Itoh T, Chaconas SJ, Caputo AA, et al.Photoelastic effects of maxillary protraction on the craniofacial complex[J].Am J Orthod, 1985, 88 (2) :117-124.

[2]Proffit WR, Fields HW Jr.Contemporary Orthodontics[M].St Louis:Mosby, 1993:456-459.

[3]Litton SF, Ackemann LV, Isaacson RJ, et al.A genetic study of Class3malocclusion[J].Am J Orthod, 1970, 58 (6) :565-577.

[4]段银钟, 孙应明, 刘彦普, 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腭裂术后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良症[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2, 18 (5) :408-411.

唇腭裂术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50例牙槽突植骨术唇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25例, 女25例, 患者的年龄8~18岁, 平均年龄 (12.1±2.4) 岁。左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27例, 右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18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5例。安氏分类:Ⅰ类错合18例, Ⅱ类错合20例, Ⅲ类错合31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的患者术后均给予矫正治疗, 替牙期应解除反合, 并且调整其上下颌骨间横向与前后之间的关系。在患者上颌扩弓治疗的过程中, 应配合上颌前牵引处理, 从而促进其上颌骨发育。矫治旋转或者舌倾上颌恒切牙处理, 并且埋伏牙开窗和导萌处理。恒牙期应固定矫正器进行开展其上牙弓, 必要时进行牵引或者高位牵引头帽处理, 有效地调整其咬合关系。最后, 戴用活动保持器, 有效的保存和治疗龋齿, 并依据患者牙齿缺失情况进行修复牙体, 保持良好的矫治效果[2]。

1.3 观察指标

(1) SNA角; (2) SNB角; (3) ANB角; (4) 生活质量。

1.4 评定方法

主要采取X线对其头颅检查, 观察矫治前后SNA角和SNB角以及ANB角的变化, 并且认真的记录[3]。

1.5 生活质量评定

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采取生活质量量表 (SF-36) 进行评估[4], SF-36量表有36小项目, 8个大项目, 主要包括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分值为0~100分, 分值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6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独立样本采取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基本情况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2年正畸治疗, 其反合解除, 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 磨牙均达到Ⅰ类, 或者过矫正Ⅱ类关系。替牙期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恒牙期效果, 上颌牙槽骨出现有向前生长趋势, 且上下齿槽插座之间的关系也有明显的改善, 原来凹面型侧也有明显的改善。经过随访的观察分析, 患者语言与咀嚼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

2.2 治疗前后SNA角、SNB角和ANB角变化

通过对本组治疗前后SNA角、SNB角和ANB角的变化分析, 矫治后患者的SNA角、ANB角较矫治前有明显的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矫治后患者的SNB角较矫治前有明显的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数据的比较详见表1。

2.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观察

通过对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矫治后患者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和总体健康的各项评分均较矫治前有明显的改善,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数据的比较详见表2。

3 讨论

唇腭裂是口腔科中的常见疾病之一, 属于先天性畸形, 严重的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 并且对患者的心理压力也造成较大的创伤。由于多数的患者存在有牙槽突裂隙, 并且裂隙处的牙齿萌出也受阻, 常常采取手术治疗[5]。但是患者在行牙槽突植骨术后进行正畸治疗能够较好地恢复其咬合关系, 并且恢复其上颌正常, 有效地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临床中对于正畸治疗的最佳年龄段为9~11岁, 主要是由于该阶段尖牙根形成50.0%~75.0%, 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恢复牙弓的完整性, 并且对纠正鼻底塌陷畸形和修复口鼻腔痿具有明显的优势[6]。而对于年龄在15岁以上的患者实施牙槽突裂植骨治疗是为术后正畸治疗做好充足的准备, 并且还能够修复口鼻腔痿[7]。

经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 临床中对于牙槽突植骨术后唇腭裂患者实施正畸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咬合关系,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数据显示, 替牙期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恒牙期效果, 上颌牙槽骨出现有向前生长趋势, 且上下齿槽插座之间的关系也有明显的改善, 原来凹面型侧也有明显的改善。经过牙槽突植骨术后的唇腭裂患者在进行正畸治疗前需要进一步的明确牙槽突植骨术是否能够成功, 否则进行正畸治疗会对其牙齿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临床治疗过程中, 上颌牵引治疗是改善正唇腭裂上下颌骨不调的一种有效方法。临床相关资料显示, 上颌前牵引处理能够有效的刺激骨缝组织的改建, 促使上颌长度增加与前移。同时,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应有效地避免过度前移,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咀嚼功能的恢复, 有效地减少面部畸形, 尤其对于恒牙期的治疗提高良好的准备[8]。本组数据显示, 矫治后患者的SNA角、SNB角和ANB角较矫治前有明显改善, 并且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在正畸治疗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解决牙齿的咬合关系, 使得尖牙和双尖牙等关系均恢复正常, 从而使得患者口颌系统的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 致使其SNA角、SNB角和ANB角有明显改善[9]。另外, 恒牙萌出与功能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其上颌骨生长发育, 尤其对于改善磨牙关系有明显的优势[10]。通过观察分析, 上下前牙齿槽的高度改善比较明显, 从而有效减轻患者下颌过度的封闭, 大大的改善其面型[11]。本组的数据还显示, 矫治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矫治前有明显改善, 数据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分析, 临床中对于牙槽突植骨术后唇腭裂患者除了能够有效改善其咀嚼功能, 并且对其提高生活质量也具有明显的优势[12]。主要是由于正畸治疗能够改善畸形状况,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信心, 使得身体的各项机能也有明显的改善[13]。

综上所述, 临床中对于牙槽突植骨术后唇腭裂患者实施正畸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咬合关系, 并且对恢复其咀嚼功能也明显。同时, 这种治疗方法也比较受到患者的青睐,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矫治在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50例牙槽突植骨术唇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25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为 (12.1±2.4) 岁。左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27例, 右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18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5例。安氏分类:Ⅰ类错合18例, Ⅱ类错合20例, Ⅲ类错合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磨牙均达到Ⅰ类, 或者过矫正Ⅱ类关系, 替牙期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恒牙期效果。矫治疗前后SNA角、SNB角和ANB角以及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P<0.05) , 具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临床中口腔正畸矫治在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能够有效地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唇腭裂术后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统计2013年5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患者资料。在60例患者中, 男性32例, 女性28例;年龄在7岁~1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12.5±2.6) 岁。安氏分类:15例Ⅰ类错合, 16例Ⅱ类错合29例Ⅲ类错合。左右侧安全性唇腭裂各32、18,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10例。

1.2方法

唇腭裂患者通常应用牙槽突植骨术治疗, 本研究对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患者给予口腔正畸矫正治疗, 主要内容为:首先在替牙期解除反合, 对其上下颌骨间横向和前后间关系进行调整。在上颌扩弓治疗时辅以前牵引处理, 以利于上颌骨发育。再实施舌倾上颌恒切牙或矫治旋转, 同时进行导萌与埋伏牙开窗操作。恒牙期以固定矫正器开展并排齐上牙弓, 并实施高位牵引头帽等操作, 以对咬合关系予以有效调整。最后, 佩戴活动保持器, 同时针对性给予牙缺失患者牙体修复, 以保证矫治效果。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判标准[2]

以X线检查患者头颅情况, 对矫治前后患者的ANB角、SNB角、SNA角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选用SD-36 (生活质量量表) , 主要包括8大部分的评分: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分值0~100分, 越高的分数表明越高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矫治前后患者的ANB角、SNB角、SNA角对比

与矫治前相比, 矫治后患者的ANB角、SNA角有明显提高, SNB角明显下降, 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注:与矫治前相比, aP<0.05

2.2矫治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对比

矫治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矫治前, 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讨论

唇腭裂属于先天性畸形, 会对患者面部美观性造成较大影响, 由此造成其较大的心理创伤, 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大多数唇腭裂患者伴有牙槽突裂隙现象, 会对裂隙处牙齿萌出造成阻碍, 因此需予以手术治疗[3]。临床通常对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患者实施口腔正畸矫正治疗, 以帮助其尽快恢复咬合关系, 促其上颌恢复正常。临床认为, 正畸矫治对9~11岁年龄段的患者最为适用, 主要原因为, 该阶段患者的尖牙根形成50~75%, 手术治疗有助于其牙弓完整性的恢复, 对口鼻腔痿及鼻底塌陷畸形具有很好的修复和纠正效果。对于超过15岁的患者而言, 牙槽突裂植骨术可为后期实施正畸矫治奠定良好的基础[4]。本次研究对60例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患者实施口腔正畸矫正治疗, 结果发现, 与矫治前相比, 矫治后患者的ANB角、SNA角有明显提高, SNB角明显下降, 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口腔正畸矫正治疗应用于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患者的矫正效果明显;此外, 矫治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矫治前, 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 口腔正畸矫正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口腔正畸矫正治疗应用于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应在临床中普及应用。

注:与矫治前相比, aP<0.05

摘要:目的:观察口腔正畸矫正治疗应用于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 给予口腔正畸矫正治疗。对比分析矫治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与矫治前相比, 矫治后患者的ANB角、SNA角有明显提高, SNB角明显下降, 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矫治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矫治前, 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口腔正畸矫正治疗应用于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应在临床中普及应用。

关键词:唇腭裂,口腔正畸矫正,牙槽突植骨,疗效,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栋杰, 黎凡, 崔颖秋, 等.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自体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后早期牙移入的CT评价[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4, 20 (3) :199-202.

[2]王留宏, 张冬林, 娄新田, 等.口腔正畸矫治牙槽突植骨术后唇腭裂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5, (1) :144-146.

[3]黄烈平, 黄宁, 邓晓姝, 等.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术前使用半固定式四眼圈簧扩大上牙弓的正畸治疗[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0 (4) :393-395, 398.

唇腭裂术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腭裂手术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0例患儿, 男23例, 年龄2~13岁, 平均 (5.13±1.7) 岁, 女17例, 年龄3~15岁, 平均 (5.26±1.6) 岁, I度腭裂14例, II度腭裂20例, III度腭裂6例;对照组40例患儿, 男21例, 年龄2~12岁, 平均 (5.03±1.2) 岁, 女19例, 年龄3~14岁, 平均 (5.19±1.4) 岁, I度腭裂13例, II度腭裂19例, III度腭裂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腭裂程度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 患儿年龄<18岁; (2) 患儿无精神病史或者精神意识障碍; (3) 经临床诊断患儿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腭裂, 且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 (1) 年龄>18岁; (2) 具有先天性精神障碍; (3) 具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

1.2.1 常规方法

两组患儿均分别给予常规术前、术后护理以及健康宣教。 (1) 术前常规护理。及时做好与患者沟通, 检查患者基本信息与床号等是否相符。向患者极其家属介绍手术的成功案例, 树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 同时可有效增加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2)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教患儿进行发声练习, 按照规定练习时间反复练习, 并告知以后需长时间坚持练习。 (3) 健康宣教。该过程其实自从患儿进院之后已经开始, 术后出院之后需集中进行宣教, 其目的就是为了告知患儿以及家属在术后训练需要坚持执行, 主要针对患儿的发声练习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一对一地向患者强调语音训练的目的、方法以及重要性, 并且在术后2个月之后开始训练。发放语音训练手册, 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患儿的康复训练情况, 并且针对随访作如实记录。

1.2.2 家长干预护理

(1) 心理干预护理。患儿由于腭裂产生了自卑、妒忌、孤僻以及焦急的心理, 使得孩子成长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家长由于缺乏相关腭裂治疗知识, 有些家长误以为腭裂为残疾, 对患儿教育以及照顾不周, 使得患儿受到疾病严重影响。通过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发放一些关于腭裂患儿治疗宣传单、照片、磁带等, 帮助患儿家长认识腭裂疾病。积极鼓励患儿以及家长腭裂能够治愈, 且在术后注意语音康复训练势必取得很好疗效。 (2) 认知干预护理。由于家长和患儿对腭裂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往往仅仅注重手术治疗, 而忽视了出院后语音康复训练。因此要对患儿以及家长实施认知干预护理, 使得他们认识到腭裂患儿不仅需要手术修复, 而且还需要后期语音锻炼。相关责任护士应在患儿住院期间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 使得其了解腭裂患儿在手术修复仅仅是其发音的必备条件, 若不加强训练则在后期很可能遗留患儿发音障碍。认知干预护理中可以为患儿以及家长讲解相应的成功案例, 以提升其治愈的自信心。 (3) 行为干预护理。腭裂术后语音训练非常重要, 第2个月开始进行语音康复训练, 1 h/次, 1次/d, 医院训练1次/周, 由于语音康复训练属于一个长期过程, 很多患儿和家长到中后期往往无法长久坚持, 其训练依从性下降, 需给予行为干预护理。由于腭裂患儿术后康复训练大多数是在家里进行, 故家长需掌握相应的康复训练技巧, 配合医院语音治疗师帮助患儿进行软腭按摩、吹、吸练习, 利用游戏做口腔运动, 并加强舌头的敏感度和灵活度, 有利于软化腭裂患儿瘢化以及提高腭咽闭合功能。

1.2.3 患儿干预护理

(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患儿腭裂术后康复训练时需与患儿建立良好护患沟通关系, 确立良好信任度, 在治疗期间让患儿感受到康复训练的趣味性, 让其忘记身处医院中, 以轻松心态接受治疗。 (2) 激发患儿参与康复语音训练兴趣, 适当表扬患儿在语音训练中的表现, 并且积极与患儿做游戏, 以轻松姿态进行康复训练。 (3) 鼓励患儿。对患儿要给予适当鼓励, 积极寻找患儿康复训练中的优点, 及时赞扬患儿的进步, 促使患儿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4) 唇运动功能训练。通过对唇运动功能训练可以有效增强患儿的发音感觉, 提升唇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可以进行鼓气、放气双唇交替练习, 通过吹口琴或者吹气球进行训练。 (5) 腭部训练。由家长协助或者本人用拇指由前到后按压腭部肌肉, 每天2~3次, 10 min/次, 通过这种反复按摩可促使软腭组织生长和组织软化。另外腭部训练在饭前饭后进行漱口训练, 可以有效使软腭运动, 还可以有效保障腭部卫生。

1.3 评价方法

患儿语音训练效果评价主要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讲话发音清晰度与正常人发音差异不大;良好:讲话时发音清晰, 稍微带有鼻音;中:讲话时发音有较重鼻音;差:讲话时发音有严重鼻音。

语音效果:根据马莲编制的腭裂语音特异性诊断, 评定腭唇语音字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语音清晰度主观判断。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语音训练效果比较

经本院的随访护理, 按照患儿语音训练效果评价方法对所有患儿进行语音训练康复效果评价, 其中观察组优秀19例, 良好16例, 中4例, 差1例, 观察组优良率为87.50%, 对照组优秀12例, 良好13例, 中8例, 差7例, 对照组优良率为62.50%, 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主观语音清晰度评价

主观语音清晰度判断上, 观察组清晰23例, 基本清晰15例, 不清晰2例, 清晰率95.00%, 对照组清晰17例, 基本清晰16例, 不清晰7例, 清晰率82.50%,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腭裂畸形可能造成患儿多种生理功能障碍, 尤其是语言功能是腭裂患儿的最大功能障碍表现[3]。腭裂会给患儿带来生活、学习、工作上的不利影响, 同时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其中手术成败、术后语言功能恢复障碍均是患儿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 腭裂手术已经获得了极大成功, 但是其后期的语音训练多半是由患儿及其家长自行护理完成, 而医院仅仅担当的辅助护理角色。所以医院就担当了对腭裂患儿家属术后语音训练教育任务, 通过指导患儿家长掌握腭裂术后语音训练技巧, 使得他们自行完成护理[4]。

实验语音学理论认为, 元音共振峰值代表了声道共鸣的特性, 因此对三个共振峰具有特质上的规定[5]。从声学角度进行分析, 腭裂和腭裂术后患者的声道形态以及语音训练在术后语音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声学分析法, 针对腭裂术后语音的不良机理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舌位后移、口唇肌肉不协调以及下颚前伸造成患者不良发音习惯[6]。舌头作为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发音器官, 舌尖、舌根以及舌缘均需要做上下、卷曲、伸缩、圆周以及颤动等运动, 对于各种复杂语音所产的作用非常重要。腭裂术后功能训练中需加强语音训练中的唇肌协调性锻炼, 这对于克服口唇肌不协调运动发音效果非常重要[7]。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的护理优良率为87.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主观语音清晰度判断上, 观察组清晰23例, 基本清晰15例, 不清晰2例, 清晰率95.00%, 对照组清晰17例, 基本清晰16例, 不清晰7例, 清晰率82.50%,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针对腭裂患者进行术后功能恢复锻炼护理, 需从患儿家属、患儿自身加强护理, 及时进行语音功能训练干预, 促使患儿按照计划进行锻炼。

本次试验研究, 结果与戴群等[8]在研究提升语音效果上需要加强术后康复训练的结论一致。此说明, 针对腭裂患儿进行术后康复功能训练非常重要, 因为其直接关系着患儿的治疗之后的说话正常与否。但是本次试验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因为采用人为标准进行语音判断, 毕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难以完全正确的测试出患儿的恢复情况, 因此如果条件满足, 可以采用语音测听仪, 这样能够更加客观的对患儿的康复效果进行判断。

综上所述,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目前本院所使用的主观评价腭裂术后语音恢复情况, 虽然不失为一种方法, 但是若需要进行准确判定, 还需要采用现代仪器, 加强对患者的语音恢复评价标准建设, 使得评价更加科学。

摘要:目的:研究腭裂术后功能训练对语音效果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腭裂患儿, 对其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之上给予干预护理, 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方法对腭裂患儿的术后功能训练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随访护理评价之后, 观察组的护理优良率为87.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主观语音清晰度判断上, 观察组清晰23例, 基本清晰15例, 不清晰2例, 清晰率95.00%, 对照组清晰17例, 基本清晰16例, 不清晰7例, 清晰率82.50%,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观察组采用干预护理加强对患儿的语音训练, 其获得效果显著, 且在主观语音清晰度评价上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因此腭裂患儿术后功能恢复训练优良与否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 必须加强干预。

关键词:腭裂,功能训练,语音效果,护理评价

参考文献

[1]翟瑛.腭裂术后语音矫治方法的探讨及影响语音训练因素的调查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 2013.

[2]邱芬芳.听力损失对腭裂术后患者汉语语音影响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 2013.

[3]薛晓凤.强化双唇声门爆破音训练在腭裂术后语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12.

[4]贾丽琴.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实施连续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0.

[5]范慧芳, 范秋霞, 李晓丽.山西省唇腭裂病人语音功能训练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11, 32 (11) :2945-2946.

[6]彭兆伟, 马莲, 贾绮林, 韩剑丽.腭裂手术年龄对语音清晰度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 2013, 14 (7) :730-732.

[7]李峰, 吕自愿, 李新明.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腭裂患儿术后语音恢复中的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12 (6) :854-856.

上一篇:人心与人生下一篇: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