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运用

2024-09-16

农村运用(通用12篇)

农村运用 篇1

“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美术课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 以审美教育为主线, 以学生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然而, 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 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千篇一律地对着课本临摹, “照葫芦画瓢”度过40分钟, 还有的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 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 其结果是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因家庭因素保持着学习美术的兴趣, 而大部分学生学习收效甚微, 基本毫无效果。下面我就多年农村美术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的情绪

创设良好课堂情境, 可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受到美化, 从而达到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理论、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 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

1.创建课堂环境, 营造教学氛围。浓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对教学环境的布置, 比如:将美术专用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 让墙、黑板、柜子里挂满各种绘画、工艺制作的作品。还可以在教室墙上方写上“观察美、感受美、表现荚、创新美”等标语, 营造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 使学生一步入教室就沐浴在艺术的海洋之中, 受到美的感染, 从而产生创新美的意欲。

2.巧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 一段悠扬的音乐, 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因为这是一种美的情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拨动学生的心弦, 加深认识, 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 有利于导行。如教学《海底世界》这课时, 可以将整堂课置于情境中, 组织欣赏《海底世界》视频, 演绎情境、了解海洋;讲《建设未来的海底世界》的故事时, 掌握构思方法, 请学生当未来设计师, 展开想象进行创新, 升华情境, 品味创作的快乐, 当“真”设计师。

二、愉快教学———激起学习的欲望

1.导入方法新鲜多变。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 自然导入新课, 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 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 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 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 产生美的向往, 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而兴趣被激发要达到的效果“似难而易”, 可谓出乎意料之外, 合乎情理之中。最后, 使学生产生“噢, 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2.示范指导浅显易懂。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 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 方法很多, 如播放些动画片, 多适用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 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 同时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 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3.习作评价激励信心。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 可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两句简单评语:“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类, 都能使学生增强绘画的信心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绘画欲望, 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4.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 学生外出比较安全, 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 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 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 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洁心灵。

三、鼓励教学———激发参与的热情

1.鼓励审美个性, 培养审美意识。在教学中, 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而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 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 则审美想象力自然得到自由发展。如欣赏凡·高的《向日葵》时, 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 便让学生看画, 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 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 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 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 有的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 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 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 可以启发学生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 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2.鼓励艺术表现, 激发艺术创造。教学中, 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 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 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 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欣赏和评判, 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 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 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 细腻还是粗犷, 热情还是宁静, 奔放还是含蓄, 都有其内在的含义, 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 多肯定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一面, 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 这样学生自然会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 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有利条件。因此,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要以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 让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 并留给学生空间表现艺术个性。

总之, 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 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 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 作者多年从事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

[2]毕可秉.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J].山东教育.

农村运用 篇2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教师应树立的教育观以及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并结合实际对幼儿语言教育实施途径、方法作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 语言运用 提高

语言是人的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学前期是人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幼儿语言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语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从小教会孩子说话,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加强自身修养,重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纲要》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认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这样的提法明显地淡化了纯粹重视学前儿童语言形式学习的要求,强调语言教育过程中重视语言交际的功能、重视学前儿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因此,我们教师自身就要有比较强的语言功底,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时应注重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会说普通话,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多阅读一些散文,欣赏与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丰富自身的.语言养料。多看一些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修辞、逻辑等的正确用法,努力使自已的语言更规范、更具魅力。

二、拓宽幼儿的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农村幼儿对大千世界新事物了解贫乏,因而语言交往的机会相对就少。在班上,他们往往只是在扮演“旁听”的角色,光听不说的局面时常存在。所以要想发展他们的语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拓展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知识,这样他们才会有语言交流的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首先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让幼儿眼界开阔。

农村幼儿园虽然没有城市幼儿园优越的办学条件、丰富的教玩具,但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广阔的野外空间,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利用,便可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丰富语言,激发语言学习的兴趣。

三、语言教育要与其他教育紧密结合,不能单打一。

语言教育与其他幼儿教育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开发幼儿的思维是语言教育的基础,语言是思维表达方式良好的思维活动,应是语言表达的前提。所以,语言教育应该贯穿于其他各项教育中。如: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作完一幅画后,请孩子把画面内容讲出来,同时也可利用优秀文学作品,让幼儿来画故事,如在故事画《三只蝴蝶》,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必须边想、边讲故事的内容边画画,这不仅符合孩子边画边说的年龄特点给孩子提供一次复述故事、锻炼口语的机会,还加深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印象,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体育课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应先让幼儿观察教师的动作,请教师讲述爬、跳、跑等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再用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好动作的,这样通过让儿童亲身体验,再讲述活动特点,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

四、创设良好环境,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1、建立自信,提供更多说话的机会

建立自信,为幼儿提供更多说话的机会,我认为这是语言教育的关键。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必须要有成人的帮助,尤其对那些沉默寡言,不善言词的孩子,成人必须时时鼓励,不厌其烦的支持,会成为孩子大胆进行语言表达的动力。

2、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让幼儿爱说。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春天,教师可带幼儿种植,选几种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幼儿会说:”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出苗了,幼儿观察得更仔细了,兴趣更浓了。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3、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让幼儿会说。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讲”动物气象员"的故事以后,老师让幼儿用撕纸的方法,或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小猴子、小狗、燕子、鱼儿、等。做好后,让幼儿边演示边讲,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像力。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4、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既有年龄差别,又有个别差异。教师要善于了解、掌握幼儿的语言水平、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如:跟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交谈时可运用父母式的家庭语言与其交流,让幼儿感到亲切,才能放松地与老师交谈。与一些不善言词的幼儿进行交谈时首先要激发其讲话的欲望,再进行交流等。

5、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最近这些年来,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已充分认识到了儿童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之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善于提出问题,并大胆的进行假设,说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从而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

农村运用 篇3

创设生活情境:乐中学

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必能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在指导学生复习食物饮料类及衣服类单词、句型时,笔者特意去文峰大世界借来员工的衣服,并带来了相关的实物,课前在黑板上贴了一个大大的“文峰大世界”的标志。上课时,笔者穿上了员工的衣服进入教室,学生一下子被这奇特扮相所吸引,都奇怪老师今天怎么穿成这样了。这时笔者把教室布置好,做好了营业的准备,在精心组织下,学生们立刻进入角色,迅速来到自己的购物地点,用所学句型开始交流。这样的场景创设,不但能将单词、句型融合在会话教学里,同时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愉快学习。

小学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都是来源于生活。心理学研究证明:识别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识别速度。在教学学习用品、交通工具、动植物等类别的单词时,笔者尽量用实物或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如对于swim、climb、sun、moon、run、jump等单词,借助彩色图片、简笔画、表情或动作进行教学,使这些抽象的单词变得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教学中,教师将单词融于生活的情境、直观的图片中,将能减小教学的难度,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会新知识。

收集生活用语:说中学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基于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教师们要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小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把它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如在教学标志前,笔者拍摄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标志用语,如No Smoking、Do not eat or drink、No fishing等;搜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如餐巾纸上的soft、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等;还打印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电脑英语,如Windows、My files、Email等。布置学生去发现这些生活中的英语,在课堂上交流,使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生活用语引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身边。

凭借生活游戏:玩中学

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浓浓的英语生活氛围中进行教学。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6 At a PE lesson这一课时,先运用Body language,让学生学会left、right,然后边播放“Rabbit Disco”音乐,边问学生:“I can dance.Can you dance?”学生自然会答“Yes”或“No”。这时教学句子“Follow me”,并让学生跟着老师跳“Rabbit Disco”,师生共舞,孩子们跳得津津有味,要求掌握的句子也脱口而出。又如,在教学5B Unit4 Halloween这一课时,教师可在万圣节那天进行教学,精心准备好面具、南瓜、蜡烛等,并渗透有关万圣节的语言及文化,然后教给学生学唱有关歌曲。真实的语境,快乐地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适当课外延伸:用中学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更是强调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因此,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趣味性、实用性,这样不但能让语言学以致用,也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一些观察类的课外作业,如“What shape?”“What colour?”高年级学生可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作业,如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捕捉butterfly、dragonfly,探究ant、bee的生活习性等。以上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关键就在于坚持,使其成为常规。每次作业后,笔者都及时给予学生们评价,哪怕是口头表扬或竖起大拇指表示奖励。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最好体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的同时,也增长了很多知识。在检测学生英语成绩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改编、自创情境短剧进行表演,内容包括简单的问候及问答、唱一首英文歌曲或朗诵一首小诗、读一段对话或者看图说话等。这样的拓展,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会了英语知识及技能。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比较薄弱,英语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以“生活即教育”为原则,进一步构建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会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真正实现小学英语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农村运用 篇4

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需要实现区域教育层面的均衡发展,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当然,实现均衡发展也包括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对某一特定群体,也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即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是实现区域资源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和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人平等,作为全民义务接受教育的基础教育必须公平, 而当前边远地区的农村、牧区由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短期内要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和增强师资力量不太现实, 只有通过信息技术, 尽可能为他们提供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优质教育,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从学生未来成长的角度考虑,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充分享受新技术带来的方便, 需要接受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均等, 信息化应用的不均衡是区域教育资源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学校与学校之间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最终导致学生个体信息素养的差距, 这也是实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当今竞争日趋剧烈的信息社会中,人人都有获得信息的平等机会,信息技术的优势是没有时空限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另外,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信息技术,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空间,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与相应学习内容,而无需关心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来自于何方。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已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及其所面临的接受教育问题, 客观地置身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有了充分享受和选择的机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发展, 已经成为贯穿于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信息技术已经不同程度地得到推广应用。但如何实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摆在教育改革面前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国家、民族实现教育公平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问题。教育发展的理想是抛开地域差异与城乡差别,学生都能实现整体进步,而这一理想只有依靠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有效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为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保障。为此,借助信息技术,有效促进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当务之急。信息技术方便快捷,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而且成本较低,运用方便,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希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边远地区城乡之间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相对落后地区通过信息技术, 让中小学生能够及时接受全国最先进的教学。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要扩大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宽教育教学改革渠道,扩展有效信息和资源的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为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保障,有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开辟有效途径, 使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先进教育和现代文明的熏陶, 这是利用信息化优势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探索

在促进教育资源向优质化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切实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实施乡村等薄弱学校的信息化改造工程,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开展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的重组、整合工作,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大力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学校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多媒体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校园网和教育局域网建设,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区域资源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在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情境,丰富传统意义上的呆板单调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师把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一些基层教师存在认识误区,教学实践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媒体的现象, 原本可用低档次电教媒体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却刻意使用高档媒体完成,其目的似乎不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特别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建议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相互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应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情境,配以声音等动态画面,让课堂气氛活跃而奏效。总之,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在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应用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新世纪伊始,就着手进行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改革,时至今日,在教师培训、教育城域网建设、少数民族资源建设及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探索了许多新思路, 实施了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有效尝试。

四、结语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现先进教学技术共享,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生动,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为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使优势的、先进的区域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有效推进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为提高边远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成为当前影响较为广泛的、活跃而迅速的现代化教育手段。面对当前城乡差别、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文章提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有效利用网络等途径进行远程教育,促进边远地区农村小学的发展,实施优势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提高边远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

农村运用 篇5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义岗中心小学

陈淑霞

【摘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在课堂上积极向老师和学生质疑。我们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书籍中找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并解决问题,还引导他们立足问题,科学地探究、学习、实践。“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问题教学

合作探究 问题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真实动态生成和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儿童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以问题教学的方式,促成三维目标落实的重要方法。引导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书籍中找问题,在课堂上积极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立足问题,科学地探究、学习、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将问题教学落到实处,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营造良好氛围的目的是凸现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探究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语言现象及情感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以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动机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驱动力。

2、营造氛围,激起“想问”。在学习《景阳冈》一课时,学生对打虎英雄武松崇拜的五体投地,教学时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引导他们讨论课文是如何描写武松的,学生积极发表各自的见解的同时,有一些学生质问武松是打虎的英雄,为什么前文要那么详细地描写他的喝酒?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兴趣得到了激发,从而就自然产生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二、发现问题,学会梳理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课堂上向老师和学生质疑。在教《故乡的杨梅》的阅读课文时,立足中心句确立问题解决的次序。

1、让学生找出中心句——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质疑,确立研读思路。

2、渗透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文本、体验、感悟语言材料,实践“有感情朗读”、“带问题默读”等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从不同方面去感知、研究,然后再利用集体资源解决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原来留下的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问题利用能力,还渗透一些写作技巧,发展了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

三、合作探究,注重交流问题

1、质疑问难,突出主题。、质疑问难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学生在自学探究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整理搜集,建立“小问题库”,以“学生姓名命名“小问题库”。在课堂教学中建立“问题咨询站”解决。

2、合理安排,解决问题。为了避免问题咨询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避免学生题太多简单的、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也为了消除有些学生担心不能把问题表达清楚,不敢质疑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小组内质疑,再按小组简要表达合作学习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最后提交“问题咨询站”解决。

四、展示个性,凸现探究过程

1、发表见解,发挥个性创造。在学生充分发表对问题的见解以及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由于学生个体对象不同,往往相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结论,这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应尊重。

2、理解辩论,萌生新问题。也许学生在不同的理解与辩论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使教师难以作出判断。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萌生新的的问题,并因此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热情。

五、正视差异,加强问题评价。在教学评价上,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即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在评价中,对不同性格、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评价。对性格比较内向、感情比较脆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看到今天比昨天好,相信明天比今天一定会更好;对进取性较弱的但又较容易满足于现状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多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给他们以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书籍中找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并解决问题,还引导他们立足问题,科学地探究、学习、实践。“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提高质疑的能力,闪现思维的火花。

作者

陈淑霞

通讯地址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义岗中心小学 邮编

体验式作文教学在农村中学的运用 篇6

【关键词】体验式 作文教学 农村中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条件的改善,农村中学的孩子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作文方面,进步并不是很明显。特别是近年来,网络通讯的迅速发展,快餐式阅读成快速增长的态势,许多的农村中学生既没有深度阅读的过程,也没有整体阅读的习惯,作文的构思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都令人担忧。

语文写作是一种客体主观化、主体客观化的过程。在农村中学,这个过程离不开农村孩子对农村生活的独特体验、特殊感悟和独有思考。对于这些没有什么阅历、没有什么阅读的农村中学的孩子,自己的生活体验就是写作的源泉。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才能笔下写出什么;没有农村学生的体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完成了作文的写作,也只是拼凑而已,没有任何的真情实感。所以,农村中学采用体验式作文教学应该是对传统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超越。它让农村中学的孩子充分利用农村世界的丰富素材,也尊重农村学生的作文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目前国内针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比较少以及农村中学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也是导致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水平整体不高的重点原因。

体验式作文教学重点希望农村中学的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拥有实际生活体验,还需要运用合理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也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大的难题。

一、以家为中心,激发农村生活体验

家是幸福的港湾,是幸福的源泉,也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的主要源头。然而,不是每一个农村中学的孩子都有深刻的农村生活体验,如让农村中学的学生写“传统佳节——端午节”话题的作文,一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总是只能用三言两语写包粽子、赛龙舟司空见惯的事情。由于没有深入的去体验,作文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也没有必要的情感表达。针对农村中学学生没有具体的深入的生活体验,语文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结合农村中学每个孩子的家为中心,为学生创造条件、创设情景,诱导、激发农村中学学生相关的家庭体验,让他们拥有写作的素材和欲望。

二、以学校为中心,开展农村体验活动

农村中学的周边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所以作文教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经验的传授,要结合校内外的特点进行挖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还是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过程,无论课内外,都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活息息相关活动中,在这些富含农村风情的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深入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例如,可以以“家乡大的变化”为话题写作文,教师可以开展带领学生走进农村的活动,回到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讲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然后,再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慢慢的作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三、以多媒体为手段,构建农村体验情境

出于安全、效率等考虑,中学作文教学主要还是以课堂为主,以课外为辅。课堂内教材中关于农村人土风情的文章应该是农村中学教学的重点,这些文章能够快速构建农村中学学生情感的认同,也是农村中学孩子学习习作的榜样。最主要的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为学生体验虚拟的农村生活提供情境。

情境对学习的意义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农村情境设置,可以引起这些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农村中学,利用作文教学情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农村中学,多媒体也已经应用到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音频、视频资源创设农村四季变换的美景,创设五谷丰登的场景,创设日新月异的新景,也可以搜集历史网络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农村社会巨大的变化,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触动写作神经,引起写作兴趣,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四、以片段为起点,构思农村写作框架

当农村中学的学生有了真实农村生活的体验,有了模拟农村生活的见闻,写作就有了相关的素材。但是把素材转化为言语表达,还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如何实现生活素材到言语表达的转变呢?片段写作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万事开头难,对于农村学生写作文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片段描写,把自己耳闻目睹的内容用一二百文字进行描写。无论是一个场景的描写,还是一个动作的描写,都要求写出真挚的感情,写出生活的真谛。当学生对农村生活能够熟练写出经典片段,就慢慢可以加量,让学生写出有联系的两三个片段,然后扩展到一篇作文的写作。当农村中学的学生能够富有个性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在体验时,他的作文就是有了独特性、正确性和真实性。

农村运用 篇7

首先, 相关政府要合理地将强制实施和行政指导结合起来, 在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工作水平提高的进程中, 相关政府部门针对一些违法法律要求的行为就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 从而使得环保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 但与此同时, 在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政府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环保工作给予行政性指导, 在强制实施与行政指导的基础上为农村环保法治建设提供应有的帮助;其次, 在治理环境的科学理念下, 农村环境法治需要农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通过进村宣传、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 使得农民群众对环保法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提高他们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关注与重视;另外一方面要注重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环保法治的进程中来, 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鼓励的手段, 通过成立农民群众环保委员会等形式, 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和主动积极性, 为多元化的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体制的构建提供活力, 也拉近了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便于今后其他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注重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执法者的综合素质

(1) 要定期对执法者开展一些教育与培训活动, 通过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题会议、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推荐优秀执法者外出深造、邀请外界专家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等途径, 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从容、自如地应对执法工作中的新挑战与新任务; (2) 为了进一步让执法者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要注重加强对执法者的考核, 考核的内容要涵盖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执法手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等因素, 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薪酬、福利待遇相挂钩, 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他们对农村环保执法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不断地加强执法水平; (3) 要注重增强执法者的心理素质, 因为在具体的执法工作中, 面对当事人的谩骂、责难、围攻等行为, 若是执法者的心理素质不大, 就很容易出现一些执法不力或者不文明执法等现象。

3 提高相关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能力

(1) 要尝试发展生态型农业, 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高效农业, 实行有效的生态防治技术以及生态平衡施肥技术, 并征收面源污染税, 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促进环境法治工作的进步; (2) 要注重加强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 政府与相关部门要综合治理、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造升级, 促进乡镇企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 对威胁城乡水源地的企业, 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其关、转、停、并等, 根据乡镇企业的区域布局以及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便做好县级和乡镇级的环境保护工作; (3) 促使环境防治工作和扶贫工作的完美结合, 有些地区的环境之所以恶化, 是由于当地农民群众为了生存而对环境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 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变防护性、单向性的污染防治为开发性的环境保护, 变救济性的扶贫为开发性的扶贫, 比如可以考虑在农村发展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 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4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并且形成以宪法为主要依据的《环境保护法》, 并且在法律规范的引导下,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获得了不少卓越的成就,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 尤其是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方面。因此, 相关政府部门要针对现实发展情况, 对立法思想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贯彻绿色农业的生产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与指导下, 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 对立法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 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环境、农村生活环境以及自然资源有机协调起来, 真正获得环境立法工作的实效性;还有, 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现农村环境法治的相关要求, 对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 比如, 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保护中主要的权利义务主体, 尤其是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权进行落实, 要明确相关行政部门在执法工作中的主要行政责任, 从而使得立法执法工作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再者, 要对外来的污染转嫁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提升违法成本, 以便有效地防止一些城市污染流入农村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5 结语

农村环境的日益恶化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等都带来巨大的危害, 因此, 必须注重强化农村环境保护, 深化农村环境法治改革与完善工作。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 探索更多的有利于促进环境法治获得实效性的良好途径与方式, 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佑海.运用环境法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2008 (08) .

农村运用 篇8

一、独具特色的农村教育资源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扬州以北、高邮以西, 坐落在神居山脚下, 高邮湖畔, 依山傍水, 风景如画, 既有山区风貌, 又有水乡特色,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 他们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熟悉农村, 孩子们生在阳光下, 长在旷野里。然而, 自进入小学阶段以后, 这些孩子就被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 与大自然很少接触, 他们机械地阅读文本, 写着一些干瘪的没有生机的文字, 儿童善于创造的天性不仅没有得到保护, 反而受到了伤害。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 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 这里有独特的自然风光, 有别具一格的农村民俗风情, 具有浓郁民风的婚丧嫁娶, 别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还有具有季节特点的农家劳动。农村的这一切是大自然恩赐给农家孩子的特殊礼物, 也是我们的课程资源与教育场所。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与农村的人和事、景和物紧密相关。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如果把语文阅读教学与农村这一切资源结合起来,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将会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也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吸取丰富知识, 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在观察思考中培养创造能力。

二、农村教育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 用农村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而孩子们的思维又以直观形象为主, 获得感性材料将使他们理解课文来得更直接、更迅速。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内容来源于农村的大自然, 因此, 在课前我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条件, 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感受,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 并推动他们在学习新知中进行积极探索。

如教《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 我先带学生外出看爬山虎。我要求学生看一看爬山虎叶的形状、颜色, 然后重点观察它的脚。爬山虎与众不同的脚,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它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这些令学生十分好奇, 十分兴奋。看过之后我立即组织学生进课堂学课文, 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 津津有味地读起文章来, 因为他们想知道自己看到的爬山虎与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是否相同, 他们想弄清楚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描述爬山虎那有趣的脚的。因为学生头脑里已经有了爬山虎的真切形象, 所以理解课文内容非常透彻, 读得也非常到位。

(二) 由语文教材向农村实际生活拓展

与儿童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 是其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认知停靠点, 因此教材中的一些课文, 仅靠学生捧着一本书在课堂内, 是难以体会的。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课文与孩子的本土生活实际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直接让学生接触或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生活实际情况能让其更好地学习课文。如学习《秋游》《秋天》等课文时, 我就事先布置学生观察附近农田里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学习《剪枝的学问》, 就带领学生参观果园, 并请果农讲讲剪枝与水果丰收的关系;教学《大江保卫战》, 就联系高邮湖西地区近十多年来几次抗洪排涝的情况:1991年, 为了避免苏北地区遭受重大的损失, 湖滨乡舍小家保大家, 炸圩泄洪。2003年, 长江、淮河水位很高, 洪泽湖、高邮湖水位均超过警戒线。郭集、送桥、菱塘处于洪水包围之中, 不少低洼田地、村庄已淹入水中, 很多群众都临时搬至天山, 连我们学校也住满了受灾的群众。学生了解了这些情况, 对“大江保卫战”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 在农村实际生活中再创造

语文教材有些课文描写的事物就是农村的物、农村的景, 然而因为学生平时缺少留心观察的习惯, 或不去实践, 所以往往并不十分熟悉。对于这类课文, 我先让学生学课文, 然后让他们去做一做, 或让他们去看一看, 使他们对所学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例如, 我在教学《乡下孩子》这一篇课文的最后, 大胆地让孩子们仿照句子练习作诗。

师:小朋友们, 你们这些乡下孩子还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生1:我星期天喜欢钓龙虾。

生2:收获的时候, 我和奶奶一起拾过稻穗。

生3:我在家里喂过小鸡。

生4:我到山坡上采过野花。

生5:夏天的时候, 我经常逮蚱蜢。

……

师:咱们一起来把你们做过或以后想做的事写成诗吧!就像课文中这样, 会说吗?

生1:捉两只蝈蝈, 唱起了动听的歌曲。

生2:采一束野花, 放进我美丽的房间。

生3:逮几只蚱蜢, 送给大公鸡做美餐。

生4:捡一把稻穗, 乐坏了馋嘴的麻鸭。

生5:钓几条小鱼, 送给我心爱的猫咪。

……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是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创造。这仿照句子练习作诗, 是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孩子们模仿课文句式, 结合平时生活经验, 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一次次生动的创造。孩子们的每一句诗就是自己的一次生活经历, 就是活跃在他们头脑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训练, 会让孩子们的语言变得精练而充满美感, 会让孩子们充满创造的激情。别人会写诗, 他们也会作诗, 他们不知“天高地厚”, 大胆想象、大胆创造, 当老师表扬他们是小诗人时, 他们真以为自己与大诗人一样, 有所作为了。这种成功会激励孩子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教师让学生汲取切身的生活体验, 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 让学生与教材对话, 与生活对话, 学生习得的是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孩子们把诗句诠释为生活, 把生活写成了诗。语言训练、情感熏陶、审美体验在诗化的课堂中得到和谐统一。

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让学生用经验与文本对话, 采用让文本具体化的方式对文本进行创作, 使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连接, 这样就能够让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刘国正, 《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改实验报告手记》, 《语文学习》, 1998年第2期

体育游戏在农村教学中的运用 篇9

一创设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 尤其低年级的学生, 对于形象生动的事情会比较感兴趣, 所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会让孩子们更能融入角色, 进行学习。如我利用玉米做道具, 进行抢粮食比赛, 来锻炼学生的奔跑能力。农村有很多玉米秸, 可以利用它进行竹竿舞跳格子等游戏, 再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 学生们不仅练习了弹跳能力, 还锻炼了协调性和乐感, 效果非常好。

二课堂练习尽量多样化运用游戏

体育教学中, 孩子们最不愿意的就是反复枯燥的练习, 所以把要进行的练习融入到游戏中, 不但能达到练习的量, 还能达到好的练习效果。如练习投掷标枪时, 可以用自己叠的纸飞机进行投掷, 体会标枪的鞭打动作。把教学中的体育练习拆解成多样的游戏进行整合, 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游戏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道德教育

体育课的一些教学内容是非常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的, 尤其是在进行耐力跑体育测试时。现在的孩子吃苦耐劳的能力有所下降, 我会用王军霞夺得奥运冠军的事迹来鼓励学生, 让孩子们懂得坚持刻苦才能胜利。在做排球训练的时候会提到郎平, 讲述她几度为了国家女排, 放弃优厚的待遇, 和自己的女儿分离回国报效祖国, 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品质。讲述这些体育健将的故事, 学生们都特别爱听, 这样激励孩子们, 会使他们不仅能提高体育技能, 还增强了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德育教育无小事, 作为教师, 要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让他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在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改编

虽然体育游戏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但一成不变的游戏也是不可取的, 就如同再好吃的食物也不能常吃不换。对于教材, 要进行整合、改编, 运用多个游戏, 来教学课堂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充分利用周围的材料来完善教学。如我校的学生就用瓶盖和铁丝穿起来做摇铃;用矿泉水瓶子装沙子做沙锤, 进行团体操表演;还用草垫子和编织袋子做体操垫子等, 这样的教学不仅实用, 还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五利用比赛形式进行教学

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点, 进行分组教学, 如举行“拔河”比赛, 教师在讲解示范后, 告诉学生这次“拔河”的成绩要给予小红星奖励, 这促进了学生为小组争光的强烈愿望, 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本课堂的教学任务。

六因材施教, 注意角色分配

学生的身体素质、体型不相同, 怎样在一节课中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运动量, 那就需要因材施教。在体育课上, 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 比如冰棍化的游戏, 在这里就要让瘦学生做抓人的, 让胖学生做冰棍, 因为胖学生可以用口令躲避抓捕, 瘦学生更灵活, 能够胜任抓人的角色, 反之孩子们就没办法玩了。还有就是注重分组,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把学生分成擅长组、中等组和有待进步组, 不能像语文数学那样混编, 因为孩子们只有在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对手较量时才有积极性。但在集体项目中, 如学习健身操时, 就需要进行混编, 互相教授, 这有些和语、数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相似, 这样进步快, 能达到教学目的, 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因材施教是不可忽略的。

农村运用 篇10

一、科学分组, 强化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效能

一是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根据就近原则、分层原则、自主原则进行异质分组, 即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差异、家庭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进行分组, 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尽最大可能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二是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 等等。经过一段时间后, 组内成员角色要互换, 要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教师要对各学习互动小组实行动态管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 调整和重新调配小组成员。三是不断强化小组建设。学习小组是课堂教学中组成的特殊集体, 它的建设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关系到小组成员的智能、学识、品德的发展。重点抓好小组长推选、组内分工和小组重组。在进行小组长推选时, 可通过自荐和小组成员推选两种方式产生, 小组长也可轮流担任, 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成员合理分工, 相互支持配合, 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作用, 也要进行轮流交换。特别是小组重组可以扩大学生的合作面, 避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小团体思想, 产生相互依赖等不利影响。

二、理性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

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与技能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过程, 它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与训练。尤其是农村小学生, 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小组成员互相信任、团结互助;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 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 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 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 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别人提出疑问时, 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 要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 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 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 有见解不能统一时, 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 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要学会展示学习成果, 进行有条理的汇报。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 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 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 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 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优化教学过程,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效能

一是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体现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 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 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 等等。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 在需要合作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 引起讨论的问题既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问题类型有:矛盾型问题、假设型问题、发散型问题。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 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 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三是及时全面客观地做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

四、民主自由,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参与者”, 就会使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会把学习当作乐事, 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 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工作者, 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五、开放多元, 扎实拓展小组多元合作评价机制

农村小学计算机网络建设与运用 篇11

(一)硬件建设

目前,小学网络建设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充其量也只有几台电脑而已。主要应用于处理一些文字类的材料,偶尔供教师制作上公开课的课件,大部分时间都作为摆设。

(二)网络教育资源建没

1.上教育的科目较少,内容也较简单且易流于呆板不生动、单调、无趣味,缺乏网络课程应有的吸引力;

2.网络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慢,往往几个月都维持原状,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

3.课程的交互程度、共低享性差。网上通常都是些以文本方式出现的课件,偶尔有些高校制作了实时点播视频课件,却多是收费资源;

4.网上学习的课件一般内容较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

5.上网课件的可重复利用性小,缺少源程序,不利于与其他资源共享等。

二、农村小学网络建设的思考

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功能和较多的资金投入,效益问题是颇受关注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新技术使用效益绝不是技术先进程度和资金投入多少,而是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队伍对此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重视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

(一)抓观念更新

在网络教学引进学校以后,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未来网络教育将促使家庭教育社会化,未来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新学科发展、交叉、渗透,将改变教室中的教与学的方法。人人都必须随时学习,不断更新。教师必需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的学习内容,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生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网络教育作用。

(二)抓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进入小学校园,要保障和充分发挥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提到了议事日程。学校要建立在校长室的统一协调下,现代教育领导小组、教导处、电教组、课题研究小组互相协作开展工作,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安排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包括网络维护,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计算机病毒防护,以及优秀课件的提供,网上教师、学生资料库的建设。

(三)抓教师队伍建设

网络正常高效运转,必须有一些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的完成将直接影响到交互网络在教学的使用率。由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运用,我们最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我们认为,引进并非最佳办法,主要通过内部挖潜,以自培成长为突破口,带领一些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已经工作数年,并对计算机感兴趣的青年教师在摸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才。同时,学校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这些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级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制作培训班,使他们的专业技术迅速提高。

(四)抓网络硬件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是进行网络教学的保证。网络环境建设要考虑到学校实际需要和可能,决不可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校长必须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到他的教育思想之中,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讲求实效的策略。主要掌握先进性、实用性、开发性、灵活性、发展性、可靠性、安全性、使用性和经济性原则。

(五)网络软件资源建设

1.教育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的建设不能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而是要拓展资源来源,丰富资源建设渠道。除了引进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外,学校要组建资源建设团队,建立资源建设评估队伍,严把资源建设的质量关。

2.在线资源、在线资料的建设。

网上资源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习者要使用检索、查询等少不了资源库、资料库的建设。随着网络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地位的提高,在线资源、在线资料的作用也相应地提高了。

三、农村小学计算机网络的运用

(一)辅助教师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成为现实。网络储存了巨大教育资源,不但在数量上容纳了大量的资源,还容纳了图片、音像等生动形象的资源。只要在可以上网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用与选择学习资源。”当教师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查询相关的信息资源,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或寻找同伴进行交流,协同学习。

(二)辅助教学

教师将网络搬入课堂,拓展教学的空间,加强师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通过解答疑问题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图片、图形、动画和声音等生动形象的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让教学更富有生动趣味性,扩展了教学容量,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网络可自主地开展学习,主要采取的方式有:教学资源性助学、咨询性助学、信息性助学、互动性助学等。

1.教学资源性助学。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多种媒体教材、网上学习资源和电子图书资料,包括CAI、IP、FTP等电子课件。这些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发布和获取。

2.咨询性助学。通过在线学习形式向同伴或教师请教,咨询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师开设的博客进行提问,获取教师的帮助。

3.信息性助学。网络提供了许许多多信息,种类繁多。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找,并获取。

4.互动性助学。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和学习材料都是交互的主体,同时也是交互的客体。学生与教学和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平台的学习资源的交互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平台教学虚拟社区以及功能实现。师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主体教学讨论以及其他方面的交流。◆(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师范学校)

农村运用 篇12

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先学后教”模式的融入,是农村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让学生懂得学、愿意学的有效措施。

一、巧用知识树,理清知识脉络,“先学”为导

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将数学思想、知识与方法相互融为一体,巧妙设计“知识树”。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为主干,知识点为枝叶,就成了一棵栩栩如生的“知识树”。这是数学思想方法最核心的环节。巧用“知识树”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并且很轻松地看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领会到数学知识的实质[1],达到“先学”的目的。比如,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就可以利用“知识树”,让学生首先了解到本单元要学习什么内容,等待单元学习完成后,再回归单元,出示完整的“分数除法知识树”,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有一个全面、轻松的认识。

二、关注学情,突破教学重点,“后教”助能

“先学后教”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极强的自学能力,这是与生俱来的。当学生对自学能力有一定掌握后,就可以在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原本积累的经验。作为教师,就要懂得“取舍”的涵义,敢于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2]。但是,由于农村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教学的重难点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情,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教学生需要的。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的知识,坚决不教。

比如,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学生一般都能够解答书本上的问题,如“56+40”和“40+56”,都可以轻松的计算出结果,还可以观察到两个计算式的结果。之后,可以要求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然后从中找出规律:加数的位置交换之后,其和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比教师直接讲解交换律的效果来得更佳。

三、精心预设,注重因材施教,“学教”合一

将“先学后教”模式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予充分地重视。针对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精心预设,做到因材施教。在对农村小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分析的前提下,处理好优等生与差生、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推进的作用不可忽视。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陪同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第一,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处、差异处在哪里?第二,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之后,你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推导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吗?第三,a的三次方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在认真阅读教材之后,学生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就能够顺利的推导出答案。此外,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应的要求:优等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自行解决;差生则只需要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等待熟练之后,再尝试进行深入探索[3]。

上一篇:抑郁是一种病下一篇:废弃钻井液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