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忆策略(共7篇)
阅读记忆策略 篇1
一、引言
我们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阅读。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记忆是将学习的信息捕捉储藏起来的行为。记忆与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如果没有了记忆, 没有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储备, 理解就没有了基础, 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根据历年来的考试和调查, 大、中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 阅读练习做得最多, 成绩也较好, 但在真正的学习和工作中阅读理解仍是个极大的难题。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 是许多专家和教师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 他们也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本文欲从记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
二、什么是记忆?
1. 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的经验的保存并可为当前目的从中提取使用的一种认知方式。 (常宗林, 2005:136) 设想人们没有了记忆, 就不会将过去记录下来并从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那么学习和进步就成为不可能。正因为我们人类具备了记忆的能力, 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外语学习当然也离不开记忆。
记忆的过程分析起来可分三步:对信息的处理、信息的保存、信息的提取。 (常宗林, 2005:136) 当我们获得新的信息时, 首先我们会将大脑中已储存信息的相应密码与之做比对、归类, 然后对新的信息进行密码处理, 之后将处理过的密码存放在大脑的相应记忆区里, 以备有必要时从中调取。
2. 记忆的分类
Atkinson and Shiniffrin早在1968年在英国《学习与动机心理》第八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拟定系统及其控制过程》中将记忆分为感官记忆 (Sensory Memmory—SM) 、短期记忆 (Short Term Memoery—STM) 和长期记忆 (Long Term Memory—LTM) 。
感官记忆是和新信息联系最直接、但信息条目最少与储存时间最短的记忆形式。一般来讲, 感官记忆中的感官可以是任何感官, 但主要指的是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视觉记忆持续半秒钟, 而听觉记忆约3—4秒钟。
短期记忆主要是将感官记忆中的信息挑选并储藏起来。短期记忆将已有的长期记忆中的相应信息用于当前的信息处理, 以达到理解和学习的目的, 因此它又被称作工作记忆。“人类能力的局限性表现于工作记忆对信息处理的有限能力。” (赵彦春, 2003:105页) 它的持续时间略长于感官记忆, 约30秒左右。短期记忆不仅时间短, 可容的空间也小。当时间一过, 或者短时间内信息过多, 一些记忆会消失。短期记忆或完全消失, 或演变成长期记忆。
研究者们在长期记忆的时间上有不同的见解, 有人认为长期记忆是永恒的, 有人则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长期记忆会逐渐模糊直至完全消失。但无论是持哪种观点, 长期记忆较之于感官记忆和短期记忆在时间上最长, 容量上最大。
感官记忆直接获取信息, 其中引起人们注意的资料被收集到短期记忆中来, 短期记忆中的资料如果处理得当, 将会放入长期记忆的编码信息系统中去。
三、短期记忆与阅读理解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Widdowson, 1997转自Tricia Hedge, 2002:189) 理解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也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练习英语阅读, 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阅读质量的标准;增强英语阅读理解便是英语阅读训练要达到的目标。我们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 在我们读到最后一段时前几段的内容会忘记了, 阅读理解的效果较差。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首先使用的是眼睛。当眼睛看到文字后大脑会把信息暂时储存起来, 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感官记忆。之后我们的大脑对信息的筛选将部分信息转化成短期记忆。
但是信息处理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自动性。 (Mc-
Claughlin et al.1983;Mc Claughlin 1987转自赵彦春, 2003:107
页) “很多认知处理过程, 特别是处理那些经过反复学习和操练的内容, 其发生的速度很快, 没有意识、没有知觉—所以说是自动的。” (Ashcraft 1998:12转自赵彦春, 2003:107页)
根据第一部分的叙述, 感官记忆的时间大约3—4秒, 而短期记忆也不过30秒左右。而且短期记忆的可容量是极小的 (约5—7条) 。当超过时间和容量限制的话, 短期记忆中的信息没有及时地进行利用, 获取的信息会稍纵即失, 为新的信息条腾出空间。设想如果阅读的速度很慢, 感官记忆所得到的是比较小的语言单位, 如单词或词组, 与长期记忆比对的是单词或词组的意思, 而不是整句或整段的意思。其次这些单词或词组当被转化成短期记忆时, 每个单词或词组就是一个信息条, 即在单位时间段内短期记忆所保存的信息量很少, 致使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不断获取信息和丢掉信息的过程。
问题的关键是阅读速度。快速的阅读使得感官记忆所获取的诸多单词或词组合并成较长的语言单位———意群或短句。首先当这些意群、句子转化为短期记忆时, 可相对节省信息条, 因此短期记忆在有限的时间段内所覆盖的内容相对扩大了, 所处理的信息整体意思更强了, 当然我们对整篇文章的重点及其与支撑点之间的关系看得更清, 理解更深了。语言是一系列符号的组成, 但它又附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Claie Kramsch, 2000:15-19页) 阅读的过程不仅是识别符号的过程, 还是文化的信息交流。事实证明我们在快速阅读时信息自动化处理的速度加快, 人们用于思考分析的时间相对增加, 因此反而比慢慢地仔细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的效果要更好。 (Neil
J.Anderson, 2002:66页)
四、长期记忆与阅读理解
短期记忆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那么理解的基础是什么?以下的公式也许能给出答案。
新的信息=旧的信息=理解
新的信息≈旧的信息=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将自己从以前的经历中获取的知识等, 以记忆的形式在脑中都储存了成千上万条信息, 它们按类别被编码并分布在大脑的不同位置, 这就是知识图 (schema) 。 (常宗林, 2005:37) 当我们阅读时, 新获取的信息如果与我们长期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图信息相吻合, 我们就对新的信息理解了。如果我们获取的信息与我们已有的信息相近似, 或者说有重叠部分, 那么我们不仅理解了新的内容, 还学习到新的知识。
效率高的阅读者在阅读前都要对将要阅读的材料进行预测, 并将理解文章的过程看作是将预测的内容与文章的内容相比对的过程 (Jeremy Harmer, 1984:143-144页) 。阅读前的预测就是从长期记忆的知识图中调集出与之相关的资料。在我们阅读过程中, 我们会不断地拿它与新获取的信息做比对, 从而不断地理解乃至学习。比如在我们阅读《当代大学英语.强化阅读英语 (一) 》中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Eating in the US) “吃在美国”前, 以前所有的相关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包括食品种类、烹饪方法、调料、餐桌礼仪、饭店等构成的知识图。你的知识图的信息越多, 之间的联系越清楚, 你的短期记忆 (工作记忆) 处理信息的自动化越强。
文章内容的段落内容分布如下:1—3段用餐时间;4—6段刀和叉的使用;7—8段何时使用叉、手;9—10段勺子的使用;11—13段如何付帐。
比较长期记忆中的知识图和文章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文章的大部分内容, 读者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理解起来较为容易。课文中或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词或词组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为了达激活人们已有的相关知识, 我们可以在每次阅读前做一些热身练习, 刻意引导学生将与课文相关的记忆从后台以记忆知识图的形式调到前台, 以此来弥补我们自发的记忆知识图出现的空挡从而 (Tricia Hedge, 2002:190页) 。首先对文章的题目、配图、第一段、最后一段, 甚至每一段的第一句进行浏览扫描, 以达到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目的。然后教师可以用问题对学生的记忆搜集加以诱导。比如这篇课文的热身练习可以是讨论以下的问题:你对西餐了解多少?麦当劳、肯得基就等同于西餐吗?中、西方国家餐具的同异是什么?餐桌礼仪是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谈谈中国的餐桌礼仪。你对西方的餐桌礼仪知道多少?与朋友外出用餐谁来付帐?AA制是怎么回事?
当然我们在阅读之前, 不可能对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了解得那么具体, 那么正确。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能从阅读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五、结论
记忆与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记忆当然对学习中的重要渠道———阅读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过程中加快阅读速度提高了感官记忆和短期记忆的覆盖面, 从而更好地与长期记忆结合, 达到更加优化阅读理解的目的。阅读理解的基础是长期记忆。阅读前强化长期记忆中知识图的调集, 可以更加积极去阅读理解, 从而使得短期记忆 (工作记忆) 的信息处理过程具有更多的自动化程度, 阅读理解的速度和效果会更好。在英语阅读训练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对阅读的影响科学地训练, 学生会很快在这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常宗林.认知语言与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135.
[2]赵彦春.认知词典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05-112.
[3]Anderson, N.J.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11-12.
[4]Ur, P.A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40-141.
[5]Tricia, H.Teachingand Learning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10.
[6]Kramsch, Claire.Languange and Culture[M].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5.
[7]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M].New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4.142.
[8]Atkinson, R.C.&Shiffrin, R.M.Human memory: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In K.W.Spence and J.T.Spence (Eds.) ,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8.London:Academic Press, 1968.
[9]Grant, N.顾曰国.Enrichment Reading[M]. (Vol.1)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30-31.
[10]http://www.scienceaid.co.uk/psychology/cognition/mul-tistore.html.
阅读记忆策略 篇2
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后者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②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中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③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拆旧建新,随心所欲。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④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保护它,绝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
⑤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⑥当然,城市记忆是有选择的。
⑦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0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⑧ 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 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5.第⑦段中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6.第⑧段加点词“暴发户”、“失忆症患者”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4分)
“暴发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忆症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8.联系第①段,作者将“城市记忆”归入“自觉记忆”的依据是什么(4分)
9.下列文字放在第________段和第________段之间是最合适的,为什么(5分)
这里说的城市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而是群体的记忆。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经过筛选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
参考答案
5、举例论证(1分) 用四合院改为四合楼的破坏性为例,有力地论述了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3分)
6、高楼大厦林立的表面繁华(2分);失去了城市的史脉与传衍(2分)。
7、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3分)
8、因为自觉记忆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记。城市记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觉悟到要保护城市中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使地域气质和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是为了不被忘却。所以,作者将“城市记忆”归入“自觉记忆”。 (4分)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篇3
将近五十年前,1966年,“文革”爆发,所有孩子高兴地辍学了。我猫在阁楼的昏暗中,一页页读着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完全相信沦亡的孔乙己,疯了的祥林嫂,被斩首的夏瑜……都是旧中国的鬼魅,我一边读,一边可怜他们,也可怜鲁迅:他居然活在那样黑暗的年代!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书中的故事远在晚清,而晚清并不像鲁迅描述的那么可怕、那般绝望。但我至今无法对自己解释,为什么他笔下的鬼魅,个个吸引我。在我的童年,革命小说如《红岩》《金光大道》《欧阳海之歌》……超级流行,我不记得为什么不读,也读不下去。
同期,“社会上”流传着旧版的郭沫若、茅盾、郁达夫、巴金、萧红……我不知道那就是民国书,零星读了,都喜欢。不过,最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还是鲁迅。单看书名就有魔力:“呐喊”,而且“彷徨”,天哪,我也想扯开喉咙乱叫——虽不知叫什么,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无聊赖地乱走。
我不懂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只觉得活活看见了书里的众生——那位暗夜里抱着死孩的寡妇单四嫂子(乡邻“蓝皮阿五”动她的脑筋),那群中宵划船去看社戏的孩子(从河边豆田偷摘而旋即煮熟的豆子啊)……我确信书中那个“我”就是鲁迅,我同情他躲开祥林嫂的追问,在我的童年,街巷里仍可随处撞见令人憎惧的疯婆。这个“我”还在酒桌边耸耳倾听另一位食客上楼的脚步,而当魏连殳被军服装殓后,他会上前望一眼亡友的死相。那是我头一回读到尸体的描述,害怕,但被吸引。
合上书本,瞧着封面上鲁迅那张老脸,我从心里喜欢他,觉得他好厉害。
我已不记得六十年代小学语文课目——对了,有那篇《故乡》。中年后,我童年的穷朋友也如闰土般毕恭毕敬,起身迎我,使我惊异而哀伤——八十年代后的中小学生会被《故乡》吸引么?实在说,我那一代的阅读语境,永不复返了,那是前资讯,前网络时代。如果今日的学生厌烦鲁迅,与之隔膜,我深感同情。除了我所知道的原因,我想了解:那是怎样的一种烦厌。
当我五十年前阅读他,《呐喊》与《彷徨》经已出版四十年:这是鲁迅无法望见的历史。当初他嵌入小说的记忆,潜入被他视为昏暗的晚清,停在十九世纪末;此刻,我的记忆回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正是死后的鲁迅被无数解读重重封锁的时期,他因此一步步令日后的青年倍感隔膜。
我庆幸儿时的阅读:“文革”初年,一切文学解读暂告休止,中小学停课,没有课本。没人摁着我的脑袋,告诫我:孔乙己与阿Q“代表”什么,我甚至不知道:这就是文学——新版的《呐喊》与《彷徨》旨在挽回文学的鲁迅么?近时回想这些熟悉的篇什,我的感喟可能不在文学,而是时间。
在《明室》的开篇,罗兰·巴特写道:有一次他瞧着拿破仑幼弟摄于十九世纪中叶的照片,心想:“我看到的这双眼睛曾亲眼见过拿破仑皇帝!”这是过于敏感的联想么?它提醒的是:在时间中,人的联想其实有限。阅读古典小说,譬如《水浒》、《红楼梦》,甚至略早于鲁迅的《老残游记》与《孽海花》……我们够不到书中的“时间”,可是经由巴特的联想,我似乎找到我与鲁迅可资衔接的“时间”:它直接勾连我的长辈——《彷徨》出版的翌年,1927年,木心出生了,属兔;又过一年,我父亲出生,属龙,而鲁迅的公子周海婴诞生于下一年,属蛇……我有幸见过晚年的海婴先生,彼此用上海话笑谈。
但在连接三代的“时间”之外,还有什么?
“秩秩干干,幽幽南山”、“粤有盘古,生于太荒”,这是鲁迅幼年必须熟读的句子,之后,他写出了《呐喊》与《彷徨》。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是我幼年必须熟读的句子,之后,我读到了《呐喊》与《彷徨》。
现在的孩子熟读什么句子?他们长大后,如有万分之一的青年选择新版《呐喊》与《彷徨》,而且读了进去,他们如何感知远距鲁迅的时间,包括,远距我的童年的那一长段岁月?
(选自凤凰网)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篇4
将近五十年前,1966年,“文革”爆发,所有孩子高兴地辍学了。我猫在阁楼的昏暗中,一页页读着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完全相信沦亡的孔乙己,疯了的祥林嫂,被斩首的夏瑜……都是旧中国的鬼魅,我一边读,一边可怜他们,也可怜鲁迅:他居然活在那样黑暗的年代!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书中的故事远在晚清,而晚清并不像鲁迅描述的那么可怕、那般绝望。但我至今无法对自己解释,为什么他笔下的鬼魅,个个吸引我。在我的童年,革命小说如《红岩》《金光大道》《欧阳海之歌》……超级流行,我不记得为什么不读,也读不下去。
同期,“社会上”流传着旧版的郭沫若、茅盾、郁达夫、巴金、萧红……我不知道那就是民国书,零星读了,都喜欢。不过,最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还是鲁迅。单看书名就有魔力:“呐喊”,而且“彷徨”,天哪,我也想扯开喉咙乱叫———虽不知叫什么,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无聊赖地乱走。
我不懂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只觉得活活看见了书里的众生———那位暗夜里抱着死孩的寡妇单四嫂子(乡邻“蓝皮阿五”动她的脑筋),那群中宵划船去看社戏的孩子(从河边豆田偷摘而旋即煮熟的豆子啊)……我确信书中那个“我”就是鲁迅,我同情他躲开祥林嫂的追问,在我的童年,街巷里仍可随处撞见令人憎惧的疯婆。这个“我”还在酒桌边耸耳倾听另一位食客上楼的脚步,而当魏连殳被军服装殓后,他会上前望一眼亡友的死相。那是我头一回读到尸体的描述,害怕,但被吸引。
合上书本,瞧着封面上鲁迅那张老脸,我从心里喜欢他,觉得他好厉害。
我已不记得六十年代小学语文课目———对了,有那篇《故乡》。中年后,我童年的穷朋友也如闰土般毕恭毕敬,起身迎我,使我惊异而哀伤———八十年代后的中小学生会被《故乡》吸引么?实在说,我那一代的阅读语境,永不复返了,那是前资讯,前网络时代。如果今日的学生厌烦鲁迅,与之隔膜,我深感同情。除了我所知道的原因,我想了解:那是怎样的一种烦厌。
当我五十年前阅读他,《呐喊》与《彷徨》经已出版四十年:这是鲁迅无法望见的历史。当初他嵌入小说的记忆,潜入被他视为昏暗的晚清,停在十九世纪末;此刻,我的记忆回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正是死后的鲁迅被无数解读重重封锁的时期,他因此一步步令日后的青年倍感隔膜。
我庆幸儿时的阅读:“文革”初年,一切文学解读暂告休止,中小学停课,没有课本。没人摁着我的脑袋,告诫我:孔乙己与阿Q“代表”什么,我甚至不知道:这就是文学———新版的《呐喊》与《彷徨》旨在挽回文学的鲁迅么?近时回想这些熟悉的篇什,我的感喟可能不在文学,而是时间。
在《明室》的开篇,罗兰·巴特写道:有一次他瞧着拿破仑幼弟摄于十九世纪中叶的照片,心想:“我看到的这双眼睛曾亲眼见过拿破仑皇帝!”这是过于敏感的联想么?它提醒的是:在时间中,人的联想其实有限。阅读古典小说,譬如《水浒》、《红楼梦》,甚至略早于鲁迅的《老残游记》与《孽海花》……我们够不到书中的“时间”,可是经由巴特的联想,我似乎找到我与鲁迅可资衔接的“时间”:它直接勾连我的长辈———《彷徨》出版的翌年,1927年,木心出生了,属兔;又过一年,我父亲出生,属龙,而鲁迅的公子周海婴诞生于下一年,属蛇……我有幸见过晚年的海婴先生,彼此用上海话笑谈。
但在连接三代的“时间”之外,还有什么?
“秩秩干干,幽幽南山”、“粤有盘古,生于太荒”,这是鲁迅幼年必须熟读的句子,之后,他写出了《呐喊》与《彷徨》。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是我幼年必须熟读的句子,之后,我读到了《呐喊》与《彷徨》。
现在的孩子熟读什么句子?他们长大后,如有万分之一的青年选择新版《呐喊》与《彷徨》,而且读了进去,他们如何感知远距鲁迅的时间,包括,远距我的童年的那一长段岁月?
诚信的记忆阅读答案 篇5
(A)每到槐花盛开的时节,在街头巷尾伴随着浓郁的花香,一声声悠扬的叫卖声,在村里此起彼伏:“赊……小……鸡喽……赊……小……鸭……”
那些面孔黧黑,挑着两个草编箩筐的卖雏鸡和雏鸭的商贩,人们亲热地称他们为“挑客”。他们大都来自山里,需要步行几十里山路,才能赶到我们这儿来。他们将箩筐摆在街旁或树阴下,里面的雏鸡和雏鸭“唧唧嘎嘎”地叫个不停。然后,他们点上一支纸烟,待吸完之后,便开始亮开嗓门吆喝。
在我的感觉里,挑客的吆喝是最动听最吸引人的声音。因为只要他们的叫卖声一响起来,箩筐旁边很快就会围满人,人们一边与挑客讲价,一边议论着雏鸡雏鸭的优劣。
待讲好价钱之后,谁看好哪几只雏鸡或雏鸭便可以带走。当然,在临走之前需要在挑客手中的笔记本上签一个名字,作为以后收钱的凭证。从来没有一个挑客出口跟买者索要现钱,这是他们的行规。到了秋后,庄稼都忙完了。那些挑客便会赶来,根据笔记本上的签名来收钱。而且收钱多少,是按照眼前成鸡所出公鸡与母鸡的数量来计算的,譬如出一只母鸡收2角钱,而一只公鸡仅收5分钱。
那时候,买者即使手中再拮据,也不会赖账,而且绝不会隐瞒一只成鸡或成鸭的“身份”。甚至是一些因为意外而夭折的`小鸡和小鸭,只要当时能够辨别出来公母,买者都会对挑客如实相告。挑客自己也从来不用到鸡栏前查看,彼此都非常信任。
挑客收钱时,只要找到一家买主,剩下的事情便交给那家买主去做。他尽管坐在第一位买主家的院子里喝茶,不一会儿,其他的买主就会在第一位买主的通知下,赶来送钱。
临走时,挑客会诚意地将第一家买主的鸡钱免去。如果买主不肯,挑客就会脸红脖子粗地说:“明年,您是不想让俺来了,怎么说您也得赏俺个脸!”在这份诚意的要求下,那位买主也不好再推辞了。
当我的双眼被现在那些冷漠的繁华和虚伪的笑脸刺痛的时候,才发现以前那些最普通的景象,是多么美丽和动人啊。
那一声声悠扬的叫卖声,早已被时间的噪音给湮没了,并从很多人的身边走远。而我呢?也只有从回忆中,才能重温那一种淳朴的诚信了。
想来,(B)我们在追寻到一些繁华景象的同时,也悄悄失去了那些淳朴无华的景象。
每年的5月,(C)槐花仍在飘香,但是那一声声淳朴的叫卖声早已逝去,我真的希望,那种悠扬的叫卖声,能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再一次响起。
1.挑客对村里买主的信任体现在哪几方面?为什么他能充分信任他们? (4分)
2.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B处画线句子中“繁华景象”的理解。(2分)
3.文中出现多处描写挑客和买主的细节,请找出两处并作分析。(4分)
(1)
(2)
4.文中A、C两处都有槐花飘香的描写,它们表达的作用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1.(4分)信任体现在(1)凭签名收钱,不辨真伪;(2)不去调查成鸡情况;(3)委托同村人通知,不担心遗漏。村里人的诚信正直令他对他们产生充分的信任。
2.(2分)“繁荣的景象”是指时代进步了,到处呈现出物质建设的繁荣局面。
3.(4分)(1)村里人亲热地称商贩为“挑客”,体现了村里淳朴热情的民风。(2)挑客在村民家中悠闲地喝茶,不去亲自收钱,表明他对村子里的人充分信任。
一个文科大学生的阅读记忆 篇6
都说77级学生读书很刻苦,那是真的。因为,搁下锄头,洗净泥腿,重新进入阔别多年的校园,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至于怎么“读”,那就看各人的造化了。进的是中山大学,念的是中文系,课程的设计、教师的趣味、同学的意气,还有广州的生活环境等,都制约着我的阅读。
回想起来,我属于比较规矩的学生,既尊重指定书目,也发展自己的阅读兴趣;而不是撇开课业,另起炉灶。能“天马行空”者,大都是(或自认为)才华盖世,我不属于那样的人,只能在半自愿、半强制的状态中,展开我的“阅读之旅”。
对于受过正规训练的大学生来说,课程学习很重要,但因其“身不由己”,故印象不深,追忆时不太涉及。反而是那些漫无边际的课外阅读,更能体现一己之趣味,也容易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因此,单看回忆文章,很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大学四年,大家读的都是课外书。我也未能免俗,一说起校园生活,浮上脑海的“读书”,不是背英语单词,也不是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多少次路线斗争,而是悠闲地躺在草地上,读那些无关考试成绩的“闲书”。
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阅读状态,记得是进入三年级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刚进康乐园,一切都很新鲜;上课时,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除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求知欲,还有拿高分的虚荣心——那时没有“全国统编教材”,一切以课堂上教师的话为准。进入三年级,也就是1980年前后,一方面是摸索出一套对付考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大量“文革”前的书籍重刊,加上新翻译出版的,每天都有激动人心的“图书情报”传来,于是,改为以“自由阅读”为主。
我曾经围绕“悲剧人物”、“晚明文学思潮”等专题读书,效果还可以。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感兴趣,花了好多时间,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镀金时代》、《百万英镑》、《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马克·吐温自传》等,还有能找到的一切有关马克·吐温的“只言片语”。
念大学三四年级时,我的读书,终于读出点自己的味道来。记忆所及,有两类书,影响了我日后的精神成长以及学术道路,一是美学著作,一是小说及传记。
我之开始“寻寻觅觅”的求学路程,恰逢“美学热”起步。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以及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都曾是我朝夕相处的“枕中秘籍”。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现在不常被提及的王朝闻,他的《一以当十》(作家出版社,1962)、《喜闻乐见》(作家出版社,1963)以及《论凤姐》(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等,对各种艺术形式有精微的鉴赏,我也很喜欢。换句话说,我之接触“美学”,多从文学艺术入手,而缺乏哲学思辨的兴致与能力。
李泽厚是我们那一代大学生的“偶像”,一本《美的历程》,一本《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几乎是“人见人爱”。也正因此,有现炒现卖,撷取若干皮毛,就开始“走江湖”的。那上、下两卷的《西方美学史》,博大精深,像我这样的“美学业余爱好者”,读起来似懂非懂。当初引领诸多大学生入美学之门的,其实是朱先生的另外两本小书:《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和《美学拾穗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朱先生擅长与青年对话,这点,从早年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文学》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既能作高头讲章,又不薄通俗小品,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别人很难学得来。宗先生的书,很多人一看就喜欢,尤其是“美学散步”这个词,太可爱了,一下子就变成了“流行语”。初读宗先生的书,以为平常,因极少艰涩的专门术语;随着年龄的增长,书读多了,方才明白此等月白风清,得来不易,乃“绚烂之极”后的“复归于平淡”。
跟日后的研究工作毫无关系,纯属特定时期的特殊爱好的,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此书最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我买的是1980年重印本。如此“雄文四卷”,就堆放在床头,晚上睡觉前,不时翻阅,而且是跟《贝多芬传》对照阅读。还记得《约翰·克利斯朵夫》扉页上的题词:“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不用说,这话特别适合于有理想主义倾向的大学生。主人公如何克服内心的敌人,反抗虚伪的社会,排斥病态的艺术,这一“精神历险”,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激赏这种有着强大的个人意志以及奋斗精神,渴望成为“必战胜的自由灵魂”,不仅仅属于小说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也同样属于青年马克思。我如痴如醉地阅读尼·拉宾著的《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82),关注的是其精神历险与人格力量,而不是具体的理论主张。记得还有另一本《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也是苏联人写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那书厚得多,但思想太正统,且文字不好,我不喜欢。
注重精神力量,同时兼及文章风采,这种阅读口味,让我迷上了一册小书——苏联作家格拉宁所撰“文献小说”《奇特的一生》(侯焕闳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这是一本小册子,168页,一个晚上就能读完,可却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除了感慨主人公柳比歇夫献身科学的巨大热情,更关注其神奇的“时间统计法”。传主之别出心裁,加上作家的妙笔生花,居然让繁忙的例行公事、杂乱的饮食起居,还有枯燥的科学实验,不说全都变得充满诗意,起码也是可以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第十五章),这点,着实让既贪玩又想出成果、总是感叹时间不够的我辈歆羡不已。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什么季节吃什么果,是什么年龄说什么话。阅读也一样,错过了“时令”,日后再补,感觉很不一样——理解或许深刻些,可少了当初的“沉醉”与“痴迷”,还是很可惜。
(编辑说明:节选自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文章《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原文5200字,本刊限于篇幅,遗憾删节。原文出处《深圳商报》)
英语单词记忆的策略 篇7
【关键词】策略;英语学习;三能;三不能
一、先说说“三不能”
1.不能死记硬背
用“死记硬背”来要求学生记忆单词的老师,我这里不客气的要说上一句:这是在误人子弟,摧残学生;纯粹依赖死记硬背来记忆单词的学生,我这里也要送上一句含泪的话语:同学,你辛苦了,然不值得呀;利用死记硬背来教学的老师,他的教学效果往往收效甚微;利用死记硬背来记忆单词的学生,他的成绩往往不行且有厌烦和挫折感。死记硬背实际上是仅靠大脑的“瞬间记忆”,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但重新反复地记忆定会枯燥、乏味,这就直接导致有些学生会放弃记忆英语单词,自然他们最终也就会放弃学习英语。
2.不能仅仅依赖联想
联想记忆法确实有很多的好处,例如:kangaroo=kan+ga+roo三个音节的发音特别像“扛(kan)着一个(ga)肉(ro)进到洞(o)里去了”。再如:torpedo(鱼雷)=tor+pe+do,三个音节的发音特别像鱼雷在船上入水前,入水后以及在水中爆炸的声音,这种能让我们学一遍就能永久记住的联想是可用的、好的联想,可惜的是这样的联想占整个英语单词的太少了,因此,联想记忆法只是一个小方法,不是最有用的。
3.不能仅仅靠读音
我们说:汉子是靠“形”来记忆的,单词是靠“音”来记忆的;例如“抬水”,有的学生忘了写“抬”,但是他可以根据这是一个人的动作从而想起字的偏旁最终把“抬”给写出来;但是在学英语时,往往有许多学生仅仅通过读单词(音)来记忆,但过了一段时间读音记住了,但是怎么拼写的、什么意思却忘了,例如:“great”很多学生都是凭着/greit/读音来记忆这个单词,可是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往往把这个单词错写成“grate”,所以纯粹靠读音记忆英语单词是不行的。
二、再来讲讲英语单词记忆“三能”
1.理解能帮助记忆单词
英语单词分为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理解单音节词要教导学生注意单词的辅音,多音节词要提醒学生注意单词的词根。例如:bloom,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积累,我们知道辅音bl-表示颜色,五颜六色的东西,我们会理解到花朵;再例如sharpen,sharp是尖的,en是词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词根理解整个单词为动词是“把——削尖”的意思;“shorten”是使——变短的意思。
2.线索能帮助记忆单词
我们都知道汉字大都有“形声字”可以用来方便记忆汉字,例如:抬、提等等;“形”或“声”就是记忆汉子的线索,学生往往能通过“形”或“声”的联想把原本写不出的字“聪明”的给写出来;英语单词中的线索是词根,例如:词根-brace表示手臂,加上前缀em=in表示进入,那么embrace就是拥抱。再有以“tion”结尾是名词,有“y”结尾的单词大都为形容词等,通过这样的“线索”学生往往也能在已掌握的单词基础上写出新的、不会写的单词,例如学会了rain“雨”单词的学生一般都能用线索记忆单词法将rainy(下雨的)、raincoat(雨衣)顺顺当当的写出来。
3.比较能帮助记忆单词
汉语的生字教学常常是先教授简单、基本的字如:山、田、水、土等,以后当学到岭、亩、流、埋等字而写不出时,学生便能比较他们与原字山、田、水、土等的联系能顺当的写出来;英语教学时,也往往能根据英语的单词之间非常紧密的联系,学生能利用“熟”词与“生”词的比较记下生词或把不会写的生词写出来。例如:light和night比较,light表示光线,night=no+light没有光线,就是夜晚;like是喜欢加上dis(不)变成dislike不喜欢。这对于学生系统地记忆英语单词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商务印书馆,1996
【阅读记忆策略】推荐阅读: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的阅读答案10-23
暮色四合的乡村记忆阅读练习及答案07-19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的阅读答案10-19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阅读题及答案05-22
词汇记忆策略05-25
英语词汇的记忆策略08-12
单词记忆的有效策略10-25
小学生记忆单词策略06-11
地理知识的记忆策略06-25
高中英语词汇记忆策略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