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码

2024-06-30

文化语码(共9篇)

文化语码 篇1

摘要:色彩语码是人类对客观色彩的表达。不同语言的色彩语码有着相似或者相异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色彩语码文化内涵异同原因进行分析, 阐述了由于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不同语言的色彩语码呈现出相似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文化对于语言的反作用, 色彩语码的文化内涵又呈现相异的特点, 比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政治制度的影响。认识了解色彩语码文化内涵的复杂性, 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解读色彩语码。

关键词:色彩语码,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一、引言

无论在哪种语言中, 色彩语码都是一类特殊的词群。我们都知道外部世界并不依赖人类的主观认识, 以客观独立的方式存在。而色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 它依附于自然界的具体事物, 同时也依赖于人类主观感受的表达。如白云红日, 花红柳绿, 人们看到的景色和事物是一致的, 所带来的感受亦是一致的。在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相似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色彩语码的文化内涵有着不约而同的巧合。如黑色是最不具争议的颜色, 在哪个国语言里都有贬义, 是负面的象征。

色彩语码除了表示自然界的五颜六色外, 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种种因素的制约, 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语义和语用, 这些特点经过引申、转义后构成了一个民族对于颜色的喜恶。西方社会中, 黑色代表哀悼;中国文化中, 白色表示悼念。这些因素同时又进一步影响色彩语码在各自语言体系的运用。

二、色彩语码文化内涵相似的原因

尽管人类有着不同的肤色, 甚至找不到两张完全一样的脸, 但是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的大脑在神经结构、生理机制方面没有太大差异, 因此有理由相信:纵然不同语言结构千变万化, 人类看待世界的眼光理应趋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认知观。经验主义及其认知观认为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 人类的身体经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里的经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即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在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里, 意义被视为是最关键的,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词语和词语所传达的概念是怎样获取意义的。

(一) 以黑色为例。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少之又少, 常常与野兽和自然灾害抗争。所以每当夜幕降临时, 缺少光源的人类更容易受到野兽袭击而丧命, 因此对神秘的自然界产生本能的恐惧心理。这种对夜晚的心理体验逐渐固化成为人们对夜晚的认识。在视觉感受上, 由于黑夜的视觉感受是黑暗无光, 于是人们对黑暗就有了潜意识感觉。黑色作为不幸和邪恶的符号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所以在汉语中有“黑暗的日子”、“黑名单”和“黑市”等色彩词汇, 同样英文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black day, blacklist, black market, black despair等等。

(二) 在东西方文化中白色总与光明、纯洁、无辜联系在一起。

因为白意味着没有任何瑕疵, 是色彩上的完美, 象征着安全、干净和纯洁。汉语中有“洁白无瑕”、“清白无辜”, 英文中有“the gray past the white future”。

(三) 作为客观存在的黄色, 人们的感知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例如, 秋天常常用黄色来表示。因为秋天树叶由绿转黄, 枯叶满地, 萧索暗淡。所以对于黄色, 人们就形成了萧瑟、缺乏生机的潜意识。这一点在古代诗词中常有体现, 刘彻的“草木黄兮落雁归”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现代汉语中形容人缺少营养、身体不健康会说“面黄肌瘦”, 表示事情不成功或者失败, 会说“这事黄了”。中文如此, 西方文学亦如此, 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在最后说自己的“生命的黄叶已陷入凋零” (my way of life is fallen into sear, the yellow leaf) , 刻画出了其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四) 在所有颜色中红色最能刺激人的眼睛和大脑, 它是鲜血和火焰的颜色, 让人兴奋, 给人力量。

最初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人们使用红色作为旗帜的颜色, 后来红色使人容易联想到革命者为求解放而洒下的热血, 于是红色逐渐成为革命和进步的象征。例如中国的国旗党旗都是红色的, 象征着革命者的鲜血染红的。汉语中还有“一红二专、根红苗正、红色娘子军”等词语。

(五)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 让人们感觉生机勃勃。

所以人们喜欢绿色, 用绿色象征春天、青春和活力。例如汉语中用“青山绿水、桃红柳绿”来描绘风景秀丽, 用“红男绿女”象征热闹场面。同样在英语中, in the green指血气方刚, a green old age指老当益壮, in the green wood指青春最旺盛的时代。英语green有“新鲜”之意, 如keep one's memory green指刻骨铭心。尽管肤色不同、语言不通, 但是共同的情感体验、生理机制使得人类面对相同或者相似的景物产生相同的联想, 这些联想逐渐固化成为一种体验形成有意义的表达。在各种语言中色彩语码文化内涵的产生都离不开这个过程, 相同的刺激源、相同的认知过程自然有了文化内涵相似的结果。

三、色彩语码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18世纪, 德国思想家、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认为“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到了20世纪40年代, 萨丕尔、沃尔夫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观点, 提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认为自然语言系统有可能反作用于我们世界观的形成, 不同的语言系统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一理念运用于色彩语码的研究中, 逐渐形成“文化决定论”。“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 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成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范畴化分类方式。”。到20世纪60年代, Berlin和Kay提出“基本色彩语码进化论”对此进行了挑战, 并逐渐发展成为色彩语码研究中的主要范式。虽然“文化决定论”的观点过分地夸大了文化差别对人认知的影响, 但其观点盛行了半个世纪的事实也从侧面反应了色彩语码同语言文化特性之间的密切关系。脱离文化的背景土壤, 单单讨论色彩语码所反映的物理特性, 是无法理解其全部内涵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音响、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本文仅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政治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化对于色彩语码文化内涵产生的影响。

(一) 宗教信仰。

西方人举行婚礼时, 新娘总是穿白色礼服, 这是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在《圣经》中, 白色是上帝、天使所拥有的颜色, 是快乐、纯洁、美好的象征。在英文中, 英文用a white day表示吉日, a white soul表示纯洁的心灵, white wedding表示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在汉语里却有“红白喜事” (weddings and funerals) 的说法。这也和我国传统文化和一些宗教思想分不开。在我国男女结婚是喜事, 高寿的人去世也是喜丧, 这些事统称为红白喜事。宗教信仰对于色彩语码文化内涵的影响还反映在另一个典型例子—黄色中。黄色在西方文化中意味着背叛、邪恶。《圣经》中传说犹大为了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在西方油画中犹大总是穿黄色衣服, 以示其叛徒的嘴脸。在法国, 在叛徒或卖国贼住房的门上要涂上黄色以示惩戒, 这与犹大不无关系。英文“yellow union”指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黄色工会, 是受资本家操纵的傀儡。在西班牙穆尔西亚村庄庆祝“跨婴儿节”时, 数名不到1岁的婴儿被放在小镇中心的广场上, 一名象征恶魔的男子身着黄颜色的服装, 奔跑并从这些躺在地上的婴儿们身上跨过, 以此表示为婴儿扫除身边的邪恶。英文中还用“yellow dog”表示卑鄙小人。但是在东方, 情况却大相径庭。例如黄色是佛教的基本色彩,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对黄色也是推崇备至。比如黄道吉日“the lucky day to do something important”。黄色更为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 如“黄旗紫盖”、“黄袍加身”。

(二) 风俗习惯。

根据收录20世纪80年代英语新词The Macquaire Dictionary of New Words (Susan Buller, 1990) browngoods的意思是:电视机、音响设备、放像机等电器。这类东西习惯上置于木柜中, 因此后来被涂上褐色的罩面漆使之类似木质家具。Browngoods是根据whitegoods即表面白色的冰箱、洗衣机等类比而成。英语中之所以将家用电器分为browngoods和whitegoods, 这与普遍的颜色选择与使用, 即生活习惯有关。汉语中若用“褐色家电”和“白色家电”表示, 就令人费解了。英文中有Red Nose Day, 与汉语中的“红鼻子”也就是“酒糟鼻”没有任何关系, 更不是“酒糟鼻节”, 这是为婴儿猝死综合症研究募捐的日子, 在这一天募捐者将分发到红色的塑料鼻子。

由上文可见, 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民族, 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 这种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俗和传统, 显现出别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这些风俗传统反作用于色彩语码, 使之呈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匈牙利人相信绿色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在马路上常常能看到到戴绿围巾、绿帽子或者穿绿色长筒袜的人。汉语中绿色除了表示生机活力外, 另有他意。比如“戴绿帽子”专指“因妻子不贞而使丈夫受辱”。唐代乐府妓院的男人头上都戴着绿纱巾以示职业身份。所以中国男人绝对不会戴一顶绿色的帽子。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京剧中有“黑脸”和“白脸”的行当。在京剧中“黑脸”象征刚直不阿, “白脸”与“黑脸”相对, 指奸诈狡猾的人。汉语里有“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的表达, 流行歌里唱的“黑脸的包公, 白脸的曹操”, 这里的黑完全不是不幸与邪恶, 而是正直的含义。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 人们对土地极其崇拜。中国人信奉阴阳五行说, 五行中土居中为黄色。黄色在汉语中有地位权力的象征。而在韩语中, “黄民”代表没有地位的平民, 这恰恰与汉语中象征皇权的意义截然相反。

(三) 政治因素。

虽然红色象征革命, 但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 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俄语和汉语中, 红色一般是褒义的意思, 代表着先进和改革。而在英语、法语中, “红色观”则完全不同。在英语中的red一词, 往往暗指激进, 暴力等。如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指的是激烈的政治运动, a red revolution代表赤色革命, red activities指左派激进活动等。毫无疑问, 这是因为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推翻沙皇时使用了红色的旗帜, 红色成为共产主义的象征。所以英语中的Red Army绝非汉语中的“革命”意义, “红军派”为原西德一恐怖集团。法语中rouge在一定场合下代表激进, 甚至恐怖、专横。“C’est une region rough”这个句子在一般法国人心目中不是褒义的, 而是指极左派占优势的地区。可见, 红色的文化内涵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产生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下, 要区别对待。

四、结语

总之, 色彩作为客观存在, 在物理特征上有它的一致性。色彩语码是人类对客观色彩的表达, 由于人类共同的生理特性和情感体验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使用色彩语码时赋予了它们相似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 文化因素也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影响着色彩语码的文化内涵, 使之呈现相异的特质。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语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Lotman, Juri&Uspersky, B.A.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J].New York History, 1978

[3]彭雪华.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J].南昌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4]高菊敏.从色彩词看中法文化差异[J].烟台示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文化语码 篇2

试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

本文首先指出语码转换中现存的一些容易混淆的术语,并简单介绍国内外在这个领域既得的研究成果,最后本文的.案例分析分成两部分:课堂语码转换和校园交际语码转换,着重对校园英汉双语语码转换的一系列案例进行了试行性分析,试图在这个前人很少研究调查的领域取得进一步成果.

作 者:张佳 ZHANG Jia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41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8(9)分类号:H0关键词:语码转换 课堂语码转换 校园交际

文化语码 篇3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深入, 中国人逐渐进入了全民学习英语的时代。从广播电视中的英语学习节目到各个高校出现的“英语角”, 从英语成为各层次各类型考试的必考科目到奥运前后“人人学英语”的热潮, 熟练掌握英语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考量因素, 而英语的学习和运用成为一种文明提高的标志。我们发现在流行文化中, 例如电影电视、网络文学、流行音乐、乃至广告中大量出现了汉英混用的现象。这是指懂英语的中国人在以汉语为主体的日常交际中, 有意或无意的加入英文单词或句子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语言学家称之为语码转换。

一、语码和语码转换

语码 (code) 是指人们用来进行交际的任何一种语言, 或者是一种方言, 语体或语域。语码是不含有任何色彩的中性术语。语码转换 (code-switching) 这一术语是豪根 (Haugen) 于1956年最早提出的。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转换, 不拘数量, 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语码转换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语码转换的顺应论

顺应论是语用学家Jef Verscheren于197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者给予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 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Jef Verscheren认为顺应性为语言现象的语用描述和语用解释提供了四个角度, 即语境关系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 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规定了顺应的范围, 动态顺应指出顺应的动态特征, 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则涉及顺应过程的心理因素。于国栋结合中文特点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 他认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 交际者应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

三、流行文化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

流行文化是表达着当代人们新潮的价值观念并体现在时尚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中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前沿性、活跃性、消费性的动态特征, 如今与大众传媒紧密联系在一起。流行文化往往体现在媒体, 网络, 杂志, 新闻报刊中肆意炒作的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 偶像人物。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 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 (Edward Sapir) 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 势必与时俱进。流行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语言的选择和变化, 现代语言中广泛存在的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选择, 而且是一种意识水平很高的语言选择。

1、顺应语言现实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自给自足的。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 而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之中, 那么当这两种语言互相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语言借用的现象 (于国栋, 2000)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可以填补语言空缺。动态地顺应两种语言的差异现实是为了实现表达的精准。

随着“超级女声”的热播, 该节目中一个叫“PK”的环节使这个词也家喻户晓了。PK有两个渊源:一个是指网络游戏中玩家之间的彼此对打, 源于英文Player Killing的缩写, 指的是玩家与玩家间的较量;另一个渊源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 也就是penalty kick的缩写, 引意为一对一单挑, 只有一个人能赢。“PK”就是两名实力相当的选手进行比拼, 最后只有一人胜出, 另一人淘汰出局。现在, “PK”一词的使用率急剧上升, 甚至出现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例如:峰会第二部分为圆桌对话;第三部分为新浪潮创新终极PK, 这是继去年4场PK擂台赛的升华版 (《社会与青年》) 。此处的语码转换简洁准确, 提高了语言的效率。

2、顺应社会规约

社会规约是指一个社会的文化习俗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语言的使用者具有社会属性, 选择了一种语言也就选择了一种社会规则, 他们的言行会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与社会规约相悖, 轻则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尴尬, 重则会导致无法修复和弥补的后果。因此,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是进行语码转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素来情感含蓄, 对于爱、吻之类的话羞于出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触及性以及相关话题不宜在公开场合谈论, 认为这有伤风化。人们往往会用sexy, kiss, love之类的表达掩饰或回避话题使交际继续。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 这类话题频繁出现在流行歌曲中。潘玮柏的歌曲“kiss me 123”中的前几句是这样的:kiss me123我最爱的那个你, 让我给你甜蜜为你挡风遮雨, kiss me123唯一爱的就是你, 要和你在一起为你我什么都愿意。“kiss me123”如果用汉语直接表述会显得唐突, 不利于歌曲的流传。我们也会在电视广播节目中听到主持人称赞某位艺人:“她的声音真的很sexy”, 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又迎合了大众的普遍习惯。这种情形下的语码转换很合时宜, 同社会规约相一致, 而且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3、顺应心理动机

顺应心理动机是语码转换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交际者可以通过语码转换实现创造幽默, 显示身份等种种心理动机, 表达某种内在的感情, 抒发某种潜在的意图, 同时迎合了大众的求新心理, 营造了交际氛围, 消除交际中的障碍和隔阂, 扩充了语言交际手段。

网络上流传这样的几句打油诗:人生本该happy, 何必整天study, 只要考试pass, 拿到文凭go away, 与其拼命Study, 不如找个lady, 赶快生个Baby, 日子过得happy。这种类似于语言文字游戏的小品运用语码转换将英文连成韵脚, 所选英文单词又是那么简易, 妇孺皆知, 让人觉得轻松幽默。

流行文化中通过语码的转换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 从而实现交流的意图。当然, 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这三者的顺应很多时候界限并不能划得很清楚, 对任何一种语码转换的分析应把三种顺应因素综合起来看待。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现象, 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信息通讯技术的革新, 语码转换的前景也是相当广阔的。

参考文献

[1]Verschunr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1999.

[2]Grosjean, F.Life with Two Languages[J].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冉永平, 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粤语影评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分析 篇4

粤语影评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分析

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之间,也存在于大部分语篇,特别是非正式的语篇中.存在于网络上的影评,是一种特殊的非正式语篇.通过功能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语码转换在这种特殊的语篇中发挥了特殊的社会功能和人际功能作用,从而揭示了影评中语码转换的特点.

作 者:杨振兴 YANG Zhen-xing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刊 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00828(2)分类号:H03关键词:语码转换 功能分析 粤语 影评

语码转换与英语教学 篇5

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 是语言学家们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也是二语习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在现今二语习得的课堂上, 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法在发挥作用, 语言习得的过程即为教师和学生语言交际的过程, 成功的交际便会促成语言的习得, 反之亦然。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语码转换就会发生, 适时适量的语码转换对英语教学起着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二、语码和语码转换

语码是指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的语言形式, 可以是一种语言或它们的变体形式。有些学者 (Auer 1998, Bokamba1988, Hamers&Blanc 1989, etc.) 认为语码转换 (code switching) 与语码混用 (code mixing) 之间存在区别, 这些学者的认知基础在于他们对被转换的语码的语言单位或者语言结构的理解, 他们用语码转换来指称句间的转换, 用语码混用来指称句内的转换。所以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分界处, 而语码混用发生在句子内部。而有些学者 (Gumperz1982, Lederberg&Morales 1985, Myers-Scotton 1998, Verschueren 1999 etc.) 放弃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区别, 用语码转换来概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大多数学者都属于这一类。Verschueren (1999:119) 认为语码转换表示语言或语码变化是一个非常普遍和受人青睐的策略。一般说来, 语码转换不仅仅指自然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 还应包括方言和语体之间的转换, 广义的语码转换是指在一个多语码的社会对语码的选择和确定;狭义的语码转换是指个人在社会交际中对语码的选择。

Blom&Gumerz根据社会和语境的因素将语码转换分为两类:情景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和喻意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情景语码转换指由于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这类语码转换意味着“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适合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 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学则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 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 (Auer, 1988:156) 。喻意语码转换指说话人为了改变语气或同对方角色关系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喻意语码转换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制约关系, 因而交际对象就需要付出更多力气来对语码转换的用意进行推理。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尤其是教师的语码转换则属于喻意语码转换。

三、语码转换与英语教学

人们普遍认为二语习得的过程很大程度地受学习者母语的影响, 同时很多学者都认为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二语的习得。一门外语的学习通常需要更为正式的讲授和方法来弥补语言环境的缺失。这就对语言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被建议要忘掉母语, 事实并非如此。尤其对教师而言, 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语码转换是难以避免也是有利于英语教学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生学得好取决于老师教得好, 那么教学策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适时适量的语码转换即可被认作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在英语课堂上对语言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把握语码转换的时机和频率呢?语码转换对英语教学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 语码转换能帮助教师更迅速准确地进行知识的输入, 继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些语义障碍就可以避免或消除。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挥独特的作用, 知识的输入是通过教师话语实现的。师生的英语水平并不在同一层次上, 因此有时学生可能听不懂。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没有必要多编用更简单的英语来解释所讲的某一知识点, 在这种情景中, 语码转换就很自然, 有效。但要指出的是用母语进行的语码转换既不是任意的语言缺失的结果, 它是有意而且积极的语言交际。在这种情景下, 母语作为外语学习的辅助是可以使用的。但并非所有的语言点都需要语码转换来讲授, 只有遇到复杂、晦涩的内容时建议教师们利用语码转换这一方法。其次, 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系统, 包含无限的人文知识。因此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文化障碍。这种障碍多是由寓意障碍造成的, 此时适当的语码转换就有助于克服这一问题。再次,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的语码转换使他们在心理上有所放松。系统地学习英语对学生来说充满挑战, 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对他们来说, 难点是枯燥乏味的, 他们会厌倦学习甚至会自卑。当他们跟不上老师的步伐时就会感到处于劣势。心理上的释然会有利于语言学习。有经验的老师赞同语码转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观点。最后, 语码转换也受课堂性质的制约。多数学生希望在一些诸如语言学、词汇学等理论课中语码转换能被教师更频繁地利用, 同时学生也希望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老师也能做适当的语码转换。少有学生认为是他们的惰性才倾向于依赖教师的语码转换。

四、结语

语码转换是选择的结果, 是交际者为了适应语言结构、语境和心理现实所做出的动态性调整。同时语码转换是策略性的语用行为, 体现了语码转换者不同的自我意识。课堂是语言教与学的重要场所, 语码转换作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应被积极关注和利用, 这才能够促进有效的语言习得。

参考文献

[1]Auer, P.A Postscript:Codeswitching And Social Ident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 (37) .

[2]Gumperz, J, 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3]Myers-Scotton, C.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Evidence from Africa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Myers-Scotton, C.Calculating Speakers:Codeswitching in a Rational Choice Model[J].Language in Society, 2001 (1) .

[5]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

[6]曲晶, 孙芙蓉.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3) .

[7]谭晓晨.语码转换与适应论[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

试论“侵入”及语码转换成本 篇6

1.1 语言“侵入”的概念界定

本文所谓语言“侵入”, 形象地说是一种语言侵入到另一种语言的表达之中, 是指在一种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嵌入另一种语言元素或者语言结构, 包括字、词、短语等, 从而使得一个语种的表达不够纯粹的现象。在语言学中, 这种一个句子只说了一半就改变语种的现象被称为句内语码转换, 它与句间语码转换共同构成了语码转换的大体系。

显然, 语言“侵入”作为句内语码转换的一种形象称呼, 区别于一人用一种语言发言而另一人却用别的语言发言的句间语码转换。历来语言学家们对于句内语码转换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句间语码转换。笔者也将在本文中着重对句内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

语言“侵入”的现象存在已久, 且出现在很多语种之中。如Das handeltvon einem (That’s about a) second hand dealer and his son. (王宗炎, 1988) 同样, 汉语未曾逃过这般的“侵入”, 例如, 在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中就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源于生活的电影作品所反映的语言状况, 也正是现实生活中语言的真实样态。

当然, 作为中国人, 在众多被“侵入”的语种之中, 笔者对于汉语最有发言权, 所以本文援引案例的主体语言 (matrix language) 为中文, 嵌入语言 (embedded language) 为英文。

1.2 语言“侵入”的研究现状

对于语码转换领域的研究, 语言学家们已经有了不少的论述。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的, 即旨在探求何人在何时、何地、对何人讲某种语言的规律的“定位型”和注重语言使用者如何参与交谈过程的“交往/解释型”。

笔者认为, 新近较为合理和权威的是Dina Belyayeva在《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 (1997) 一文中提出的“概念结构绘图模式”, 其认为由于表述不成功产生的语码转换既受结构因素又受经验因素的影响, 是一种弥补策略。

但是, 笔者认为, 语码转换的种类繁多, 并且句内语码转换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而已有的研究并非“详略得当”, 即未针对每种原因所引起的不同的语码转换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给予程度不同的重视和力度不同的研究。换言之, 语码转换不仅有句内转换和句间转换的分类方法, 其形成的原因也不同, 并且各种原因引起的语码转换所造成的影响的良劣和强弱也各不相同, 对此应该分类研究、对症下药, 而以往的研究并未将这一方面的工作做足。

2 语言“侵入”的原因

2.1 语码转换的普遍原因

在传统语言学理论界, 语码转换被认为主要由外部条件所引起, 或者故意运用此方法将部分会话参与者排除于会话之外, 或者有意与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或内涵相联系, 或者对既有的且知名度高的专有名词和缩略语的表述, 或者如上述因结构因素或经验因素导致表述不成功而进行补充的“权宜之计”。

另外, 也有语言学家如于国栋以人类语言总体特征之一的顺应性为切入点, 从语言现实 (Linguistic reality) 、社会规约 (Social Conventions) 和心理动机 (Mental Motivation) 三个方面阐述, 认为语码转换的原因是为了顺应上述三者。

语言“侵入”作为语码转换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即句内转换, 自然符合语码转换这一概念中所述的各种普遍原因。例1:三个汉语者交谈, 只有其中一人不懂英语, 那么两个懂英语者在交谈过程中说“我知道你已经fall in love with the girl (爱上那个女孩) ”, 则是要将不懂英语者排除在交谈内容和隐私之外。例2:“我会一直爱你, My heart will go on (我心永恒, 歌曲名) ”, 则是特意与其背景即这首英文歌曲的内容相联系。例3:“我最喜欢的球星是Jordan (乔丹) , 最喜欢的篮球鞋是NIKE (耐克) ”, 则是表述既有的专属词汇。例4:“硬盘出问题了, ghost (愿意为鬼魅、如影随形, 译为备份复制) 一下吧”, 则是在没有合适的表述方法时用以填补空缺的语码转换。例5:“这个节目在电视台和电台上播出之后, 相信所有的audience (听众;观众) 都会欣喜若狂”, 则是顺应英文audience比较笼统这一语言现实的表现。例6:“去美国都看了些什么?有没有去看Strip show (脱衣舞) ?”则是顺应不能在国内的公共场合谈论有关脱衣舞的话题这一中国文化规范。例7:A:“我们去打球吧, 天气这么好。”B:“其实我挺想去的, but I have to finish this work first.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则是顺应邀请者的热情和诚恳的心理动机而做出的语码转换。

2.2 语言“侵入”的特殊原因

除了上述引起语码转换的普遍原因外, 语言“侵入”有其独特的自身原因, 即侵入语言与被侵入语言社会地位的差异, 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公众或者语言使用者对于两种语言的心理认同度, 更深一步讲, 则是会话参与者利用两种语言之地位差异而达到自己特有的目的和动机。

前文提到在某影片中, 其中的台词中有多处的句内语码转换现象。自然, 电影台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特征, 而剧中人物多年在美国生活并在外企任职, 英文随口而出是很自然和习惯的, 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也有一些人在其他没有必要进行语码转换的情况下而故意为之。例如, “我们今天开了一个party, 大家玩得特别happy”。在这一句中出现的语码转换不符合上述的任何一种情形, 尤其是“聚会”和“高兴”都是在汉语之中最为简短、最常见的词汇, 根本不存在“没有合适的表达方式”的情况。而在现实中这样妄加转换的不在少数。因此, 坦言之, 引起此种语码转换的原因, 则是虚荣心和作秀。也就是说, 在目前普遍认为的英语国际地位高于汉语的情势之下, 国人对于汉语的自信心其实不足, 故而认为脱口而出几个英文单词便是“有学问”或者“洋气”的表现, 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对的。

3 语言“侵入”的不良影响

3.1 语言“侵入”的表面不良影响

上文谈到, 以满足虚荣心为目的的语码转换是不必要和不合理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语言“侵入”的不良影响, 笔者仅就某电影中台词语言本身做出分析。

例1:“装修的过程里面已经充分地表现出你的potential and ability, and this is a promotion.”此句是很典型的句内语码转换的例子, 汉语表达在中途戛然而止, 之后又先后用了英文单词以及较为完整的英语句子, 难免会造成听者的心理变化甚至使之产生抵触情绪。

例2:“我要把对大家的欢迎和祝贺放在三个月之后, 你们有三个月的probation (试用期) , 期待你们的表现。”在这个被英语“侵入”的汉语表达之中, 仅就“侵入”的外语元素的数量来讲, 数量之少, 并不会对整句的语言表达起到实质性的改善作用, 甚至可以说, 这样的语码转换是多余的、甚至是画蛇添足的。而在一整句之中突然插入这样的英文单词, 会使得语言接听者对整句的理解过程产生断裂。

例3:“不要再给我这些没有加工过的资料, 你的工资分我一半吗?不是啊, Don’t waste my time (不要浪费我的时间) .”此句虽表面上看有一整句英文“侵入”汉语表达, 但是此侵入句在汉语之中仅仅是承接前半句的半个句子结构, 这一点仅仅从标点符号上看也很明显, 这就使得语言接听者的理解过程产生断裂, 而且也在理解中增加了转换的程序, 这样延缓了理解速度、增加了理解成本。

例4:“你呢, 要把每一家公司的advantage disadvantage, reputation risk, analyze之后, 然后给我做final decision。”此句有“优势”、“劣势”、“信誉”、“风险”、“最后决定”几个词语被替换为英文。此句不同于例2和例3, 不仅插入英文单词的数量大大增加, 而且增加了同一个句子结构中句内转换的次数, 即一个汉语句子先后插入两次英文, 汉语——英文———汉语——英文, 短短一句话, 却有如此多的转换, 理解过程的断裂、速度以及理解的成本显而易见、无需赘述。

生活中类似于此的语码转换现象不胜枚举, 笔者在此仅从电影台词中选取的几种类型的典型例句来分析其不良的影响。总之, 不必要和不合理的语码转换作为语言“侵入”的病症, 不仅不能弥补和改善原有的表达, 而且会由此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得语言丧失其原有的严肃、庄重、简练等优点, 而且还会给语言接收者增加理解上的困难。即使在书面表达中英文转换部分标注了中文, 也难免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隔阂。

3.2 语言“侵入”的深层不良影响

除上述之外, 与军事侵入同理, 语言“侵入”会损害被“侵入”语言的原“统治”地位, 即官方语言地位。英语的“侵入”, 不仅仅是国人对于汉语的心理认同度低、汉语自信心差的表现。同时这也恰恰加剧了汉语的被“侵入”局面。语言“侵入”, 导致了汉语自身的语言纯洁性遭到损害, 也使得汉语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产生了不良的变化。从多年前起, 我国便开始倡导“请讲普通话, 写规范汉字”, 但是多年狠抓、硕果累累的同时却没有改变汉语被英语“侵入”的状况, 反而其愈加严重。不可否认, 这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汉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加剧了国人对汉语的心理认同度低、汉语自信心差的局面, 甚至威胁了汉语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4 语言“侵入”的应对策略

我们知道, 内因是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上文谈到我国倡导多年的“请讲普通话, 写规范汉字”却不能扭转英语“侵入”汉语的局面, 原因何在?答案应在我们国人自己身上找。对于汉语的不自信, 对于英语乃至“洋货”的盲目崇拜, 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价值观的方向偏离, 都给英语的“侵入”行为以可乘之机。基于语码转换的各种不同原因和各自影响, 笔者认为可以用“必要”一词作为区分标准以作褒贬。即, 对于其他如联系文化背景、引用专属名词、补充表达方式和“顺应”等情形视为正常和畅通表达之必要, 而对于上文中的没有必要却虚荣作秀而进行语码转换者则应进行批评和矫正。比如在今年的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 央视禁止解说员使用NBA (全称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这一惯用了数十年的名称, 而允许其简称“美职篮”。笔者认为, NBA与“美职篮”的表述同为三个音节, 且都为简称, NBA三字毫无优势可言, 并且在汉语的语境之中, 使用时更是徒增理解的压力和成本。笔者着实希望, NBA的禁用, 是国人认识到语言“侵入”的危害并积极设法抵制这种“侵入”的开端。

结语

本文从语言“侵入”的角度入手, 选取某电影中的台词以及其他的语码转换的语料为案例, 对句内语码转换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目的在于将语言“侵入”归入语码转换的大体系之中, 再将其单独研究, 以突出不必要、不合理的句内语码转换发生的特殊原因和不良影响。通过分析可知, 语码转换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 其作用和影响也有良劣之分。而不必要、不合理的句内语码转换的负面影响是尤其值得注意和杜绝的。笔者更愿意由此引发广大学者的注意, 从而引入价值观至语码转换的研究之中, 以杜绝不良的语码转换后果, 还原汉语的纯粹性、规范性和工整性, 为汉语言国际地位的提高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英语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及英语使用的普及和日常化, 在全球众多的非英语地域内形成了“一种语言夹杂另一种语言 (英语) ”的特殊现象, 即语言“侵入”现象。这一现象在语言学理论中被归为语码的句内转换。针对语码转换现象, 语言学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笔者认为, 语码转换的种类繁多, 而已有的研究并非“详略得当”, 即未针对每种原因所引起的不同的语码转换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良劣和强弱, 给予程度不同的重视和力度不同的研究。针对以往的研究并未将这一方面的工作做足之现状, 本文将按照“分类研究、对症下药”的研究方法, 以近期一部热播电影中的语言“侵入”为例, 以产生语言“侵入”的原因为区分标准进行研究和阐述, 旨在为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增强国人乃至世界对汉语的认同度, 净化汉语的语言环境, 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语言“侵入”,语码转换,成本,原因,影响

参考文献

[1]Belyayeva, D.1997.A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University of Florida.

[2]Myers-Scotton, C.Explaining the role of norms and rationality in code-switch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0, 32.

[3]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镡冬玲.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外语学刊, 2000 (2) .

[5]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 2000 (6) .

[6]申志奇, 李月娥.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4) .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分析 篇7

所谓语码转换是指母语与第二语言, 或两种不同语言交替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语码转换英语教学模式应以提升学生词汇量掌控和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 通过教师课堂授课, 适时、适量的向学生渗透专业英语词汇、短语、语篇等知识,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英语技能的提升。

在我国某些地区, 部分高校率先把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应用于非英语学科教学, 通过实践表明,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总结发现, 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高效性

众所周知, 词汇量的掌握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和决定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有机构统计,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平均处于CET4级别, 词汇量掌握不多于5000个, 其中还包括只认识不会拼写、因遗忘不能准确定义词性或词义的单词数量。如果我们在开展教学时采取多学科互动, 在授课时通过教师间的合作, 帮助学生构建不同学科英语词汇变体的理解, 就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专业专有名词的记忆, 同时无形中也促进了学生的词汇习得。按每周20学时、每学时3个词汇量统计, 4年下来就可掌握5000以上单词量, 再通过词汇串联、变形, 更会使得数量成倍激增。

2普适性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是采用适时、适量的渗透式模式传输英语知识, 在操作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可结合兴趣教学, 学生更易接受。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门槛不高, 便于掌控和操作。可通过间断式重复提及、多媒体PPT展示等形式加深印象, 此种教学方式被有些教育学者称作“沙漠绿洲”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对特定知识进行记忆, 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灵活性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构建起教学改革的平台。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及个人优势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 调动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具有新鲜感, 从而对知识点加深记忆。语码转换的内容也因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而跟进变化, 从最初的专业名词、词组向更深层次内容过度, 比如概念、公式、案例分析等。

4分散性

语码转换式教学模式能够将专业词汇分散到不同学科的教学当中, 这样一来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又实现了加深记忆。能够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时时处于语言环境当中, 使外语知识的学习点滴积累, 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在这种学习氛围中, 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自身进步, 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

5示范性

语码转换式教学模式的示范性主要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其中隐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精神及思想的影响方面。课堂上适时渗透的英语知识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几个单词或词组, 语码转换式教学是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领受知识间的媒介。语码转换式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而显性作用主要体现于通过教师不断的渗透示范, 学生们会沿袭这种新颖模式, 在课堂互动、演讲及记录笔记时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积极地使用语码转换。这种语码转换教学模式与其他教育模式相比较, 成本小, 收获大。

二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操作实施

鉴于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的诸多优势及部分高校的良性反馈, 语码转换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应尝试通过以下方式推广应用:

1定期举办英语辩论及翻译竞赛等活动

可与高校学生会或英语类社团合作, 增设语码转换分会, 聘请英语专业教师或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当辩论会主席或顾问, 于每学期开学时筹划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 通过活动宣传语码转换教学模式及其优势, 继而同各学科社团接洽, 在其他活动时充分利用语码转换形式进行。其次, 还应组织学生针对各学科专业内容进行翻译练习, 既可完善各学科专业名词的英语表述, 又可扩充翻译练习者的英语水平, 在协会中应安排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确保各学科术语或名词翻译的精准性。可组织语码转换式翻译小组, 定期向各专业、各学科索要课堂授课讲义, 组织英语爱好者尝试翻译, 最后汇编, 与各学科授课老师沟通, 在课堂上最终实现语码转化双语教学。

2组织周末论坛

可利用热点新闻、校园焦点等话题筹划组织论坛, 面向全校师生, 不分届别、不分学科。于首期论坛日确立论坛周期, 广泛招募校园志愿者, 发展论坛会员。在此论坛运作中应注意与英语论坛的区别, 论坛中讨论的话题不应仅局限于纯英文表述。每期论坛内容应涉猎广泛, 力求新颖、时效。让论坛参与者有兴趣置身其中, 在论坛谈论过程中应运用语码转换形式开展讨论。这样一来既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使学生们在谈论中增长了英语知识。每期论坛的举办都应使学生收获诸多专业英语名词或相关概念。

3与学术委员会密切配合

即便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摘要部分也会涉及英语。英文摘要的撰写本身是对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的终极考验, 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 许多学生毕业论文的英语摘要和关键词撰写不够规范。这其中固然有学生的责任, 但也表现出各科评审老师对学生论文中英语部分审查力不从心的客观现实。因此建议在今后的答辩过程中聘请英语专职教师为答辩组成员, 严格审查学生论文中的英语内容,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学生的论文质量, 同时又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加强自身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推广的保证

1成立领导小组

可尝试由各级学院领导担任语码转换式教学模式推广负责人, 在本学院筛选英语基础好的教师担任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推广小组组员, 对本学院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授课形式进行指导并加以考评, 必要时可考虑与年度考核挂钩, 以此督促教师落实此教学计划。领导小组要切实做好监督工作, 对教学小组的计划执行情况予以考评;负责教学组相关材料的审核、整理、收集和归档等工作;还应为小组内骨干成员创造优质培训机会;负责教学小组组长的换届选举情况, 并组织好交接工作;及时向校学术委员会呈送材料, 做好沟通工作。

2制定方案

应由推广组长起草《针对XX专业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推广方案》草拟稿, 经本学院教师传阅后提请校领导制定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手册, 形成规范性文件。方案应能够解决预期问题, 并在进一步论证和审查备选方案基础上最终形成规范文件。方案制定是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显效的关键步骤。方案应包含目标的确立、备选方案准备、方案的评估和落实。

(1) 方案目标的确立

教学方案目标一旦确立, 就可为方案设计和筛选提供依据, 并为今后的方案执行奠定基础。同其他教学方案类似,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主要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方案目标设计精准;二是教学小组所有成员对该方案的认同。

(2) 备选方案的设计

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教学方案起码应准备两套以上, 而且需附各自的优劣概述, 以备民主讨论和呈送审核。语码转换双语教学的备选方案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 它所准备的备选方案彼此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排斥, 但都应从现实出发, 力求最大教学收益。

(3) 备选方案的筛选

备选方案的筛选要在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择优确立。评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方案价值、可行性、效果、风险等因素的评估。对备选方案的筛选必须本着能够让更多学生受益的原则, 并且兼顾“成本一效益”的标准。争取以最小成本博取高质量收益。

3广泛宣传

在教师中通过讲解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的优势, 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到此模式教学中来。双语教学模式开展的初期, 或许会加大各科任课老师的教学精力, 耗费一定的教学时间, 难免会有部分教职员工抵触排斥。但从长远利益出发, 每个教职员工都应为提升其所在高校综合素质及知名度而积极努力,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发起人和相关领导应耐心开导、广泛宣传, 使大家明了长远目标及利益优势, 克服抵触情绪, 实现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的贯彻落实。

4示范授课

通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后, 应在全校师生中通过民主投票、学生反馈等方式推选教学标兵并进行样板授课, 使更多师生接受此类教学模式, 并在交流中实现取长补短。针对优秀教师, 学校或相应院系应给予一定精神或物质奖励, 肯定其成绩, 以此调动更多教师开展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5人员遴选

在完成第一阶段的推广任务后, 为保证后续工作的延续进展, 关键在于保证新进教职员工的英语水平, 以免因部分优秀教师退休或调动导致教学断档。在录用新教师时应着重关注其英语或第二语言的口语化水平, 在试讲授课时把此作为录用考评的标准之一。

6校外交流

为将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向更大范围推广, 应选派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级不定期举行的相关课题研讨会, 并做好会前准备, 并在大会上积极发言。必要时可选派教师以交流身份驻兄弟高校进行试讲宣传, 扩大教学影响力度。广泛收集同类教学模式高校反馈信息, 针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调整。

总之,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是一项具有诸多优势的教学模式, 它有助于促进学生外语习得能力、英语应用水平的提升。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顺应高校素质教育计划, 符合国家新时期教育目标。虽然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 很多地方有待研究完善, 但希望本文能够唤起各高校更多英语教师的关注, 并对此教学模式积极实践论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的推广落实是笔者的最大愿望。

参考文献

[1]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 2000 (4) .

[2]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 2006 (6) .

[3]黄国文.语码转换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确定[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 .

校园语码混用及其特点论述 篇8

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的国际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英语的广泛使用, 能够熟练掌握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在这些人的谈话和语言表达当中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 这些熟练掌握英语的学习者或是中英双语使用者会在大段汉语表达中加入个别的英语单词或是语句。这些现象正如对很多其他语言文化或是地域的语言研究, 被我们经常称之为语码转换 (codeswitching) 或是语码混用 (code-mixing) 现象。

2. 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

“code”通常指我们所说的字母、单词构成的语言体系中, 或是数字、符号等构成的信息系统中代表着具体含义的构成单位。我们通常可以成为编码或是密码。如同信息交流一样, 在语言学的范畴内, 语言也有自己的编码, 即语码。因此在语码混用被多次提到时, 我们会简单理解为语码混用就是一种类型的语码插入到另一种语码当中混合使用。但是由于语码混用或是语码转换现象在各种语言使用群体中越来越多地出现, 语言学家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就此提出了很多的定义和具体划分。Poplack指出, 语码转换应被区分为三种, 附件语语码转换 (tag-switching) 、句间语码转换 (inter-sentential codeswitching) 、句内语码转换 (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 。其中附加语语码转换被定义为一种语言中的附加语插入到完整的另外一种语言话语当中去。Poplack还特别解释了语句间的转换是指转换只发生在多个从句或是完整句子之间。语句内语码转换则是从句或是句子内不同类型语码之间的转换。[1]甚至Romaine更细化出另一分类单词间转换 (intra-word switching) , 即转换出现在单词内。[2]

还有很多语言学家也对语码混用给了具体的定义。Charlotte Hoffmann提出, “出现在一个句子内词汇层面上的转换为语码混用 (code-mixing) ”。[3]正像前面对于语码转换给出的分类, 语码混用应该属于语句间语码转换。因此, 在MyersScotton的解释中, 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可以理解成语法结构为汉语的句子结构当作整句的主体语言并在其中嵌入英语单词、短语或从句。并且汉语句子若是被看成主体语言, 那么英语可以被理解为这种双语混用现象中的嵌入语言。[4]而本文主要讨论的例子主要都是按照Myers-Scotten的主体语言构造模式来提出和细化的。

3. 校园语码混用与特点

双语使用者的语码混用变成了很多社会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5], 而想要具体研究这种现象, 根据作者的个人经历, 大学校园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研究氛围。第一, 很多大学老师已开始了大量使用英语来授课;第二, 很多老师或是学生还有过留学经历;第三, 更容易理解的是, 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都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 他们更易于并且更乐意接收最新的信息。鉴于我曾经在本科阶段学习英语专业, 而之后又有幸成为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师, 更能收集到更多鲜活的语码混用的例子。下文中举出的很多例子都是来自与朋友的言语交流或是网络上的文本形式的聊天中得来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 通过具体的语料收集和分析, 是否可以分析出这一特定社会环境条件下, 汉英语码混用是否有其具体特点。下文通过几个实例来分析其中的发现。

在汉英语码混用中, 嵌入的英语语码通常为实义词或是名词性词语结构。[6]而且这些英语词汇嵌入到汉语中无需也没有改变其原有的语法属性和功能。并且通过一些具体语料的收集不难发现, 有一些特定类型的实义英语词汇常常被校园内的教师, 特别是被学生提及和使用。

第一, 很多常用计算机和网络专用词汇会被作为嵌入的英语单词与汉语句子结构混用。例如下文中的这一小段对话中出现的“down, Maxthon, IE, page”等, 都是由于这些名词所指代的事物和概念已被广泛使用, 它所代表的英文含义已被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所广泛接受和熟知, 语码混用就自然而然地频繁出现。

A:你在忙什么呢?

B:我在down那个Maxthon浏览器。

A:你的机子里没有IE吗?

B:电脑里原来的IE不好用, 我发现这个Maxthon可以只打开一个窗口但可以分开浏览不同的page (webpage) 。

第二, 熟悉的外国人名或是课程英文名称, 或是课程学习中涉及的很多具体学习任务也会经常以嵌入语码混用在汉语句子内。例如下面这段对话中关于作业完成的讨论。

A:作业做了吗?

B:你是说English Poetry?

A:我是说Professor Deborah的课的。

B:我都快要崩溃了, 那个essay question的部分也太难了吧。

A:是啊, 我都把好几个chapter看完了也还是不会做。

这段对话中其实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chapter”的嵌入和混用。之前提到过汉英语句内的语码混用多为实义词, 且无需改变其原有的英语语法属性。但这里“chapter”未以复数形式出现, 体现出了一个规律, 既然汉语作为主体语言, 那么嵌入的英语语码就应在句法结构上遵循汉语的句法规则。而这一规律也常常使得很多学者从句法结构角度对汉英语码混用进行研究。

同样的因素, 第三种经常被作为嵌入语码和汉语混用的英语信息是一些当下的流行词汇。由于校园里学生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存在, 他们大多乐于追赶和接触流行文化和前沿信息, 而很多流行词汇一时间又没有对应的汉语词汇, 这使得其很容易就成为混用的语码出现在学生之间的言语交际里。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BOBO, SOHO, loft, SIM, IELTS”。

除此之外, 有一种语码混用在校园这一环境中也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而这种语码混用带有更多的个体或是小众群体的特点。这也体现了语码混用现象的研究需要更多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观点。[7]

A:今天早上见你穿得很beau[bju:] (=beautiful) 啊!

B:谢谢!因为觉得今天天气不错啊, 所以就找件beau的衣服穿一下嘛。你今天准备干什么?

A:我今天准备出去high一下, 难得考完试了, 天气又不错。

这句中的“beau”可以理解为已经将原词的词素结构作了修改。而这种改动使得这一语码使用体现了更多个体语言使用者的性格特点, 并且只有与其相熟知的朋友或是同学才能理解其代表的含义, 这或许可以看成是个人语码转换和混用的一个具体实例。

4. 结语

通过上述实例, 不难看出在校园环境下汉英间的语码混用有着很多特别之处。流行词汇,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专有词汇常常被作为嵌入的英语语码和汉语句子混用[8], 以达到更有效的交流, 又或者潜移默化地拉近了相互间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经常会提及和关注的问题。同样值得分析的问题是, 在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中, 为什么会有一些特定的汉英语码混用出现?什么样的限制因素使得汉英语码混用会以特定类型出现, 例如大多时候都是语句内语码混用。这些都还值得进一步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学校英语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和学习者外语技能的不断提高, 很多学生都可以熟练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由此产生的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码在大段会话和语篇中混用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和普遍。本文着重探讨了校园文化和流行文化影响下, 大学生这一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强的群体中的, 其语码混用现象和特点。同时, 结合其特点和语义功能上的差异, 本文分析了校园语码混用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启示。

关键词:校园语码混用,社会语言学,特点

参考文献

[1]Poplack, S.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yterminòen espaol:Towards a typology of code-switching[J].Linguistics, 1980, (18) :581-618.

[2]Romaine, S.Bilingualism[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9:156-166.

[3]Hoffmann, C.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M].London;New York:Longman, 1991:13-32.

[4]Myers-Scotten, C.Constructing the frame in 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J].Multilingua, 1992.11:101-127.

[5]赵湘.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6:10-12.

[6]徐敏.英语专业学生校园用语情况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6:61-64.

[7]牛忠光.个人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5:89-93.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探析 篇9

一、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分类

大学校园是一个浓缩型社会,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因此语码转换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在大学校园里至少存在三种语码:普通话, 方言, 英语。

1.英汉语码转换。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学英语和说英语。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 追求时尚, 新颖。所以在大学校园里时不时地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例1:英语课上

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Shakespear的四大悲剧。有哪位同学知道是哪四大悲剧?

学生A: Hamlet, King Lear , 奥塞罗, 麦克白。

老师:Good, sit down please.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奥塞罗, 麦克白用英语怎么说?

此例是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 学生当碰到不会说的英语单词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英汉语码转换, 这样既避免了尴尬, 又能保证课堂的流畅性。

2.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当然不乏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同学。平时他们说普通话, 便于交流。但在某种场合, 如果两个老乡碰到了一起, 那就有可能发生语码转换。

例2校园水果店里

同学:阿姨, 这苹果多少钱一斤啊? (普通话)

摊主:4块5一斤。正宗的红富士, 甜得很。 (带有河南口音的普通话)

同学:阿姨, 您是哪的? (普通话)

摊主:俺是河南的。 (河南话)

同学:恁巧, 俺也是河南的。 (河南话)

摊主:出门在外, 都是老乡, 卖你四块吧。 (河南话)

交际的双方是老乡, 地点是学校水果店。对话开始说普通话, 从口音得知是老乡, 转而两人都说家乡话。从普通话到方言的与码转换,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二、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动因

1.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 而课堂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英语相对于我国学生来说是外语, 而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 因此老师在授课时进行全英上课时不可能的, 此时适时的语码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在讲解某个复杂的句子时就有必要进行语码转换。英语长句子结构复杂, 是很多学生的一个难题, 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全英讲解, 就会让学生觉得难上加难。相反, 适时适量的在讲解中穿插汉语, 即进行英汉语码转换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易于学生理解, 更有利课堂的顺利进行。

2.拉近感情。大学校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当然不乏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同学, 他们会说同一种方言。笔者在校园里就听到这样一个对话:

A: 同学, 请问生物实验楼怎么走啊?

B: 生物实验楼啊, 我也要去那里, 我们一起走吧。

B:同学, 你是大一新生吧?

A:是啊。

B: 你是哪里的啊?

A:河南商丘的。

B: 啊, 恁巧, 俺也是商丘的, 老乡啊。

A: 是啊, 老乡啊。

B: 以后有什么事来找我啊。

A: 中。

两位同学对话由问路开始, 两人说的是普通话, 后来得知是老乡, 转而就说家乡话 (方言) 。在这种语境下,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两种语码的转换无疑会拉近谈话双方的距离和感情。

3.追求新颖, 时尚。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时尚有个性。在语言上他们也彰显个性, 表现出与众不同。在校园里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

A: 你这个包包好nice啊!

B: 这件事很简单, I can make it!

C.你这件T恤上的狗狗好可爱哦。

D.我DIY了个存钱罐, 送给你吧。

这些语码转换现象时尚, 新颖, 富有个性, 彰显青春活力, 为大学生所接受。

4.突出强调。在汉语交际中, 为了突出强调某些信息, 学生有时会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

例如,

学生A.我们的毕业论文要写多少字啊?

学生B.要写four thousand!

学生A.多少?

学生B: F-O-U-R, four thousand!

此例两个学生在谈论论文的字数, 为了突出强调到底要写多少字, 学生B语码转换用英语回答学生A, 无疑能起到强调作用。

三、结语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是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言交际策略。校园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多种多样, 英汉语码转换的发生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一些心理, 如求新、求个性, 因此适时地进行语码转换能够顺利的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

摘要: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大学校园是一个文化综合体,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 语码转换现象相当普遍。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大学生之间, 同样也表现在师生之间。校园是个特定环境, 语码转换有其动因。本文通过列举一些实例, 以期更好地理解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

关键词:语码转换,动因,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江继敏.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J].韶关学院学报, 2008.

上一篇:全民健身活动下一篇:大肠癌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