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联合麻醉法

2024-10-24

腰硬联合麻醉法(精选10篇)

腰硬联合麻醉法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全切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法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96例子宫全切术患者根据完全抽样法分为两组各48例, 观察组行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行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流动力较对照物稳定, 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麻醉起效时间长于对照组, 维持时间及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 可提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子宫全切术,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

子宫全切术是目前临床妇科常用术式, 而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无痛麻醉方式, 则是麻醉医师的共同目标。腰硬联合麻醉是子宫全切术基本麻醉方式, 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两种优势, 起效快、肌肉松弛良好、镇痛显著以及持续性麻醉良好等特点[1], 使腰硬联合麻醉成为主要麻醉方式。且腰硬联合穿刺针的出现,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范围, 但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法成为临床麻醉医师行腰硬联合麻醉时不断争议的问题。现笔者以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以及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6例子宫全切术患者均于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到我院就诊, 根据完全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观察组年龄35~60岁, 平均年龄 (42.6±3.4) 岁;ASA I~Ⅱ级;体质量:40~70 kg, 平均 (54.6±2.3) kg;对照组年龄34~62岁, 平均年龄 (45.7±2.8) 岁;ASA I~Ⅱ级;体质量:45~73 kg, 平均 (55.7±3.1) kg;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无显著差异 (P >0.05) 。

1.2 纳入标准[2]:患者均行子宫全切术;无手术禁忌证;排除ASA分级≥Ⅲ级者;身体状况良好, 未合并严重并发症;精神状况良好, 无意识障碍、依从性差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研究同意书。

1.3 麻醉方法:两组患者术前禁水2 h, 禁食6~8 h, 均行择期子宫全切术, 术前30 min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 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 常规心电图监测。两组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高年资麻醉医师穿刺, 对照组即行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 使用16G硬膜外针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取25G腰穿刺针置入硬膜外针内, 并刺入蛛网膜下腔, 见流出脑脊液后注入麻醉药物, 退出腰穿针采取硬膜外置管。观察组行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 于T12~L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然后取25G腰穿针置入L2~3间隙性, 穿刺于蛛网膜下腔, 见流出脑脊液后注药。其麻醉药物:0.75%布比卡因1.2~1.8 m L+10%葡萄糖注射液0.8 m L。注射麻醉药物时, 其时间维持35~45 s, 取平卧位, 于5~10 min内调节麻醉平面在T4~6。若阻滞平面未达到T6, 可取0.75%罗哌卡因于硬膜外追加注射。术中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呼吸等变化情况, 若出现低血压可加快输注速度, 必要时采取小剂量麻黄碱处理;若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 可采用阿托品处理。术中根据患者麻醉平面消退情况, 可针对性追加罗哌卡因, 麻醉效果不佳者可使用芬氟合剂等药物辅助处理。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 (T0) 、麻醉后5 min (T1) 、麻醉后10 min (T2) 、进腹探查 (T3) 及牵拉时 (T4) 患者平均动脉压 (MAP) 及心率 (HR) , 记录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消失时间。

1.5 麻醉效果判定[3]。优:术中无疼痛, 无牵拉反应, 宫颈松弛;良:术中无疼痛, 牵拉反应轻微, 经少量辅助用药后手术完成;差:疼痛严重, 牵拉时反应重, 盆底肌肉紧张, 需辅助静脉镇痛, 才可结束手术。

1.6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中数据, 计量资料 (±s) 检验时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检验时采取χ2, P<0.05时代表数据对比, 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阶段HR、MAP值变化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HR、MAP无显著差异, 对照组T1、T2、T3及T4 MAP显著降低, T3及T4HR减慢, 与T0对比, 差异显著 (P <0.05) ;观察组T1、T2MAP显著降低, 与T0对比, 差异显著 (P<0.05) , T3后恢复正常;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观察组各时间HR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 #P <0.05;与T0对比, *P <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 优35例, 良13例;对照组优良率87.5% (42/48) , 即优15例, 良27例, 差6例, 两组对比 (P<0.05) 。

2.3 两组患者麻醉具体情况对比: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 (16.0±3.4) min, 维持时间 (80.3±21.0) min, 消退时间 (220.4±47.2) min;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 (12.1±3.5) min, 维持时间 (97.8±18.0) min, 消退时间 (248.9±60.2) min;两组对比 (P<0.05) 。

3 讨论

子宫全切术的实施, 手术范围广泛, 其手术麻醉要求高, 不仅需要下腹部及盆骶肌肉松弛、无痛, 充分暴露术野, 便于操作, 也需子宫各韧带的松弛。因此完善子宫全切麻醉, 提高其麻醉效果十分重要。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腰麻起效速度快、阻滞完全、肌肉松弛良好的优势, 也具有硬膜外麻醉的持续性及术后镇痛效果, 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在临床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时, 因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注药于蛛网膜下后, 若置管回血, 或未及时置管, 均会错过腰麻后最佳体位调节麻醉平面时间, 导致体位麻醉调节效果不佳[4], 造成单侧麻醉或麻醉平面效果较低。因此应先行硬膜外置管, 然后行腰麻穿刺给药, 可在较短时间内对麻醉平面进行调节, 提高麻醉效果。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于一个椎间间隙注药, 通常会使腰麻麻醉平面重叠于硬膜外麻醉平面, 且注射部位吸收的局麻药物及相邻脊髓节段吸收的局麻药物多于远端, 造成麻醉效果不佳。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使药物以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分别扩散, 完善腰骶部神经阻滞, 松弛下腹部肌肉, 提高腹部牵拉反应的抑制性。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血流动力较对照物稳定, 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由结果可以看出, 通过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 可提高患者麻醉效果, 确保患者麻醉安全性, 其应用价值显著, 与上述讨论相一致。且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 麻醉药物以多中心扩散, 使麻醉平面得以有效调节, 可显著提高麻醉阻滞效果;而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因追加量过多, 会导致生命体征的不稳定, 造成术中血压过低和心率过缓。在实施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时, 因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患者血压会快速降低, 心率减缓, 因此在给药时, 注意小剂量给药, 以免导致平面过高[5]。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长于对照组, 维持时间及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这是因为, 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时, 局麻药物经一个间隙注入, 椎管内存在较大浓度的局部药物, 可加快麻醉药物起效速度, 也相应的延长了麻醉药物维持时间和消退时间。而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 麻醉药物以多中心扩散, 使麻醉药物起效时间相应延长, 麻醉药物维持和消退时间得以缩短。

综上所述, 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 可提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 安全性高, 麻醉效果显著, 肌肉松弛好, 显著抑制牵拉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月球.3种椎管内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8) :4105-4106.

[2]蒋晶.子宫全切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6) :124-126.

[3]刘英, 刘志莲.不同椎管内麻醉方法用于子宫全切手术的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12) :84-85.

[4]古德华, 卢承志, 陈敬, 等.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 (1) :83-85.

[5]邱碧辉.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全切术的应用观察[J].求医问药, 2011, 9 (9) :122-124.

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麻醉管理

随着近年来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腰硬联合麻醉应用越来越广泛,剖宫产手术中也越来越常见。相比其他麻醉方式而言,腰硬联合麻醉具有以下优势:麻醉起效迅速,用药剂量较小,对胎儿及产妇影响小,镇痛及肌松效果确切,麻醉时间能够随意控制。而且近年来穿刺技术不断完善,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硬脊膜的损伤极为轻微,且脑脊液外渗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使患者术后头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当然,腰硬联合麻醉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收集本院75例近年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一些麻醉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产妇,ASA评分I-II级,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4.5岁;体重46-80kg,平均体重62kg;12例(16%)胎膜早破,6例(8%)臀先露胎位,4例(5%)前置胎盘,9例(12%)胎头骨盆不称,6例(8%)有胎儿宫内窘迫,4例(5%)产妇出现先兆子痫症状,9例(12%)产妇骨盆狭窄畸形,15例(20%)产妇为二次剖宫产,4例(5%)合并妊高症,其他异常状况者9例(12%)。所有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平稳,一般状况良好,无麻醉禁忌症。

1.2 麻醉方法吸氧,监测生命体征,液体支持。经L2-3或L3-4椎间【1】穿刺进针成功后,再以针内针进行腰穿,引出脑脊液后根据产妇具体情况注入等比重或重比重麻醉剂(左旋布比卡因6-9mg),拔除腰穿针,置入硬膜外导管,产妇平卧,右腿抬高15-30°。若给药5min后平面仍低于T10,可经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3ml,调整产妇麻醉平面至T8水平,术中监测BP、MAP、ECG、SPO2等生命体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追加麻醉药物。

2 结果

本组75例产妇,27例(36%)产妇麻醉后平面上界达T5-T6水平,其余48例产妇麻醉平面亦达到T8水平。所有产妇术中未出现疼痛表现,肌肉松弛良好,手术进行顺利,生命体征显示正常,术中未追加使用麻药及辅助用药,麻醉效果良好,未出现呕吐及牵拉适主诉,约63例(84%)产妇术中有血压下降情况,经过及时处理后均平稳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感觉异常及头痛等并发症。

3 讨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手段,腰硬联合麻醉综合了腰麻与硬膜外麻醉两种方法的双重优点【2】。对于剖宫产术,要求麻醉应做到充分镇痛、保持肌肉良好的舒张状态、骶神经阻滞效果明显。腰麻操作简单、起效较快、肌松效果良好、骶神经阻滞完全,能有效防止手术带来的不良反应,但安全性有待提高。单纯的硬膜外麻醉并发症较少,且便于调整用药剂量,但是麻醉起效较慢,且阻滞效果尤其是骶神经阻滞不是很理想,麻醉常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而腰硬联合麻醉下,一般患者多能在腰麻完成后通过体位调整达到预期麻醉效果,部分麻醉平面未达标者可以通过硬膜外给予适量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从而使麻醉平面上界达到T6-T7水平,能迅速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从而有利于胎儿娩出过程,大大减轻产妇的痛苦。

近几年的文献报道显示,随着腰穿针的改进、G25针内针法的完善,因腰麻导致头痛等不良并发症的现象越来越少。而且由于具有微创伤、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然而影响麻醉效果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如穿刺点的选择、注药的速度与方向、患者体位的摆放等,但主要原因还是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及种类,关于麻醉药物种类及剂量的选择仍有争议【3】。目前麻醉药物以左旋布比卡因最為常见,药物试验证明该药对中枢神经及循环系统影响较小,且用药剂量也比布比卡因小,血流动力学稳定,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几率较小,而且国产左旋布比卡因价格低廉,基层医院能够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中单纯应用硬膜外麻醉骶神经阻滞效果不佳,且已发生牵拉不适等并发症;而单纯采用腰麻,虽然麻醉效果较好,但随之而来的风险较大。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综合起来,既能减少用药剂量、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又方便术后镇痛处理。剖宫产术一般病情较急,尤其是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时,要求麻醉能够短时间内达到手术要求,以便胎儿迅速顺利地娩出。腰硬联合麻醉时间可控性高,而且麻醉充分、术后镇痛效果好,大大减轻产妇痛苦,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可作为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案。

参考文献

[1]许靖,刘明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子宫切除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952

[2]万翠红.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2):177

[3]Chen ZX,Fang ZY.Study on the dose of bupivacaine during combined spinal-epiduralanesthesia for caesarean section[J].Clin Anesthesiol,1999,15(1):47

腰硬联合麻醉分娩应用及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进行分娩孕妇共84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2例。观察组42例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为 (24.2±1.2) 岁;孕周38~42周, 平均孕周为 (38.8±1.1) 周;对照组42例年龄23~36岁, 平均年龄为 (24.8±1.4) 岁;孕周 (38~41) 周, 平均孕周为 (38.2±0.9) 周。两组在年龄、孕周、并发症等的影响研究因素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两组实施操作的时间为产程的活跃期, 宫口开大2~3cm、有规则宫缩。开放上肢静脉, 补液, 鼻导管吸氧。采取左侧卧位。两组患者麻醉前30min, 肌注地西泮10mg, 在手术室中建立静脉通道。对照组选择L1~2间隙做硬膜外穿刺, 回抽无液体出现, 即向内注入0.125%罗哌卡因和1.5g/m L芬太尼总共5m L, 再用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 泵, 将100m L上述混合药液控制在4m L/h的速度注入硬膜外腔, 间隔为15min, 宫口开全时停药。成功后静脉注入哌替啶100mg、氟哌利多5mg。观察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 选择L2~3间隙做穿刺, 硬外穿刺后, 经硬外针空芯穿入蛛网膜下腔中, 若出现脑脊液, 缓慢推入罗哌卡因2mg+芬太尼20μg, 然后硬外置管, 回抽无液体, 接如对照组PCEA泵、药物、速度和间隔如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2]

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程经历的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arg评分。疼痛程度判定:I级:无疼痛感;Ⅱ级:疼痛轻, 可忍受;Il I级:疼痛较重;Ⅳ级:疼痛重, 难以忍受。其中疼痛中将I级和Ⅱ级作为总有效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果均采用SPSS 18.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本研究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 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在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Aparg评分的各个方面比较, 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各个比较项目结果中, 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详见表2。

3 讨论

分娩产生的疼痛在对产妇造成身体痛苦时, 也影响心理, 同时导致产程进展不顺利。产妇的恐惧使交感神经兴奋, 患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增强对刺激的敏感性, 降低痛阈, 在分娩过程中的轻度疼痛即会产生剧烈疼痛, 使子宫收缩不佳, 宫缩不稳定, 会使产妇体力消耗增加, 产程延长, 影响胎儿。因此分娩过程的镇痛及其重要, 可大大减少不良反应[3]。

研究表明[4], 腰硬联合麻醉是产科镇痛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具有作用起效快、沮滞完全、应用剂量少的特点, 低浓度的药物, 可使产妇疼痛迅速缓解, 但对肌力和交感神经无影响, 产妇仍可活动和饮食。同时, 联合麻醉, 肌松作用佳, 操作者可轻松进行处理, 避免暴力操作, 引发其它损伤, 术中出血降低, 伤口愈合速度快。很大程度避免了疼痛造成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不良反应。因此在疼痛结果中显示, 观察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而在产程、产后出血、Aparg评分上虽无显著差异 (P>0.05) , 但观察组的值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腰硬联合麻醉对分娩的镇痛效果佳, 可在一定程度减少产程、出血。

在对产妇进行麻醉镇痛时也需要注意对产妇的护理[5], 具体为: (1) 产前宣教, 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必须向产妇及家属详细介绍腰硬联合麻醉和进行分娩知识宣教、态度要和蔼, 以保持患者正常的心理平衡, 消除恐惧等不良情绪。有利于缩短产程, 减低剖宫产率。 (2) 严密观测, 注意体征:镇痛使子宫收缩的强度不明显, 此时要观察胎心和子宫收缩频率、强度。用可观指标衡量, 安置胎心监护、对产妇用心电监护仪。宫缩乏力者, 用催产素。注意宫口扩张和先露下降情况。抬高床头, 保证胎头下降, 宫口开全停用麻醉镇痛药物。胎儿娩出后用催产素防止产后出血。 (3) 基础护理, 平衡营养: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和药物影响, 可能会导致尿潴留, 此时需协助产妇排尿甚至导尿。保持产妇会阴清洁。产妇直立行走时应有专人陪伴。饮食上需要高能量饮食, 补充如巧克力、鸡蛋、牛奶等, 但要适量。同时要多饮水, 若食欲不佳可静脉补液。产后提供高蛋白等的营养丰富的半流食增加所需的营养。

综上所述, 腰硬联合麻醉配合适当的护理, 对分娩效果佳, 产程短、产后出血少, 可在分娩中被采纳运用。

参考文献

[1]曹启军, 殷朝晖, 徐岭中.腰硬联合麻醉在产科分娩镇痛中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3) :325-326.

[2]樊梅, 彰宁, 黄科, 等.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应用效果的比较[J].医学信息, 2011, 12 (4) :1263-1264.

[3]余春香, 马金红.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9) :50-51.

[4]张彦辉.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490-491.

腰硬联合麻醉法 篇4

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行下肢手术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探讨适宜的麻醉方法。下肢手术属于临床常见外科手术类型之一,其主要范围是股骨、胫腓骨骨折、股骨头置换、截肢或全髋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等。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年下肢手术患者的例数逐年递增。选取自2012年4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30例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人BP、HR、SPO2、心律等进行观察分析。

1资料:

3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年龄在65-90岁的老年患者,ASAII-III级,随机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SEA组)20例、气管插管全麻组(GA组)10例分别测定麻醉前、麻醉后、手术中和手术后血压(BP)和心率(HR)、心电图改变(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律变化等。

1.1方法:

1.1.1麻醉方法:

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100mg,入手术室后开发静脉通道,全麻组给予咪达唑仑80ug/kg、地塞米松10mg、地佐辛0.2-0.3mg/kg、芬太尼4-6ug/kg、丙泊酚1.5mg/kg、司可林100m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控制呼吸全紧闭麻醉,氧流量1.5l/min,术中维持用丙泊酚20ml/h,注射用瑞芬太尼4ug/kg/h微泵持续泵入。腰硬联合组(CSEA)摆体位前给予曲马多50mg,咪达唑仑2mgiv,选择L3-4椎间隙穿刺,成功后给予0.75%布比卡因2ml、10%GS1ml混合液2.5ml,平面控制住在T10以下。

1.2术中观察:

腰硬联合组术中BP下降明显,SPO2、ECG、等无明显变化;全麻组术中BP升高明显,ECG显示ST段异常;手术后全麻组BP显著升高,手术后SPO2维持不住。

2结果:

腰硬联合组与全麻组比较:

2.1麻醉穿刺情况: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全麻患者均一次插管成功;

2.2从麻醉开始至手术开始时间:腰硬联合组患者明显长于全麻组;手术结束至回病房时间,CSEA组明显快于GA组。

2.3腰硬联合组麻醉前血压(BP)和心率(HR)、心电图改变(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律变化五明显差异,麻醉中、麻醉后全麻组血压(BP)和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2.4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全麻组呛咳,躁动的发生率明显多于腰硬联合组; 腰硬联合组术后有发生腰痛和头痛的病例,全麻组没有;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呕吐误吸。

3结论:

3.1两种麻醉方法都可以应用于老年人的下肢手术中。

3.2.单纯气管插管全麻在诱导插管和拔管过程中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

3.3腰硬联合组存在体位不好摆,穿刺难度大等缺点。

4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法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 年龄21~40岁, 体重65~100 kg, ASA 1~2级, 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1.2 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 麻醉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 麻醉包均选择河南新乡驼人一次性腰硬联合麻醉包, 穿刺前将床调整至头高足低成30°,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置入腰麻针, 针突破硬脊膜后, 拔出腰麻针芯到脑脊液流到腰麻针口的时间, 5 s以下的为A组, 10 s以上的为B组, 5~10 s暂不讨论。用药0.75 %布比卡因2 mL+5 %葡萄糖1 mL混合液3 mL, 给2 mL共10 mg, 推药速度15 s推注完毕, 置管后立即平卧, 并加快输液速度给于扩容, 监测生命体征, 5 min后, A组测平面在T4-T6水平, B组测平面在T8-T6水平, 两组病人均无呼吸困难, 循环基本稳定, 切皮时, 两组病人均无痛感。但在牵拉皮肤、腹膜、肌肉时, B组病人肌肉紧不易拉开, 且有明显不适感, 此时, 只能停下手术, 一种方法是通过硬膜外给药, 需要试验量和总量, 大概需要15~20 min;另一种方法则静脉滴注或静推氯胺酮, 需加强对呼吸的管理。而A组病人则肌肉松弛且无疼痛和不适感。

2结果

脑脊液流速快的A组麻醉平面明显比脑脊液流速慢的B组平面高 (P<0.05) , 且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 A组病人手术过程舒适, 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病人、手术医生均满意。

3讨论

通过我科麻醉医生的反复实践和研究, 脑脊液流速的快慢的确影响到麻醉平面的高低和麻醉效果, 脑脊液流速越快, 脑脊液压力也越大, 脑脊液在硬脊膜内的循环速度也越快, 因此, 推药后麻醉平面也上升的快, 为此我科医生对脑脊液流速快的病例, 适当减慢推药速度, 而对脑脊液流速慢的病例, 我们可以适当加快推药速度, 以求获得最佳平面和最佳麻醉效果。当然, 麻醉前的预扩容以及麻醉起效后病人循环不稳定的处理和常规吸氧也非常有必要。综上所述, 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除剂量、浓度、容量、麻药种类、麻药比重、病人体位、推药速度、麻醉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以及病人的身体条件等, 脑脊液流速也将列为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 麻醉医生应综合考虑, 以求获得最好的麻醉质量, 确保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腰硬联合麻醉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164例产妇,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84例, 年龄22~34岁, 平均 (25.5±3.5) 岁;孕周37~41周, 平均 (38.5±2.5) 周, 对照组80例, 年龄21~34岁, 平均 (24.5±3.5) 岁;孕周37~41周, 平均 (37.5±2.5) 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产妇均为单胎, 胎儿足月, 无明显头盆不对称, 且均为初产妇;排除合并有妊娠期并发症、麻醉禁忌证的产妇[2]。

1.3 方法

两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均采取产科常规处理。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 产妇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分娩过程中, 当宫口张开至3cm时, 为产妇进行腰硬联合麻醉, 在产妇腰椎棘突间隙行局部浸润麻醉, 并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需固定, 首次蛛网膜下腔用药芬太尼20μg稀释到2ml注入, 然后硬膜外电控泵维持0.125%的罗哌卡因+2μg/ml的芬太尼, 当宫口全开时, 可将麻醉关闭, 胎儿娩出后, 再次打开麻醉, 将会阴伤口缝合。对照组仅在会阴裂伤缝合前给予局麻, 并对其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生产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

1.4 效果评定标准

产妇分娩时的疼痛级别可分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4个级别。无痛:产妇基本无疼痛感, 可自如活动;轻度疼痛:产妇可明显感觉疼痛, 但能耐受, 可见微汗;中度疼痛:产妇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 无法良好配合生产, 出汗伴肢冷;重度疼痛:产妇无法忍受, 不安、叫喊、肢冷、出汗量大[3]。疼痛发生率=中度疼痛发生率+重度疼痛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 7~10分为正常, 评分越高新生儿越健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疼痛情况比较

对照组疼痛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生产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顺产78例 (92.86%) , 剖宫产6例 (7.14%) ;对照组中顺产67例 (83.75%) , 剖宫产13例 (1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 (9.37±0.51) 分, 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 (9.42±0.41) 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分娩时的重度疼痛大多数产妇无法耐受, 疼痛使其意识不清, 一方面无法提供给胎儿稳定的内外环境, 另一方面无法与医护人员形成良好的配合。而由于疼痛造成的紧张, 宫颈、盆腔肌肉无法放松, 也会增加阻力, 影响分娩顺利进行。所以研究行之有效的镇痛方式可有效减轻产妇疼痛, 帮助其生产。

腰硬联合麻醉为一种椎管内麻醉技术, 可在分娩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产妇的感受用药, 充分满足需求。当宫口张开至3cm时, 此时为实施麻醉的最佳时期, 并注意在胎儿分娩时将麻醉关闭, 避免产妇用力不当影响产程。在会阴缝合期将其再次开启, 减轻孕妇疼痛[4]。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妇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中应用效果显著。并且产妇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本研究认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解除产妇的疼痛, 使产妇从紧张的环境下解脱出来, 可使肌肉放松, 体内环境稳定, 同时由于其意识清醒的参与整个分娩过程, 可与医护人员形成良好的配合, 有助于生产。并且经过本组资料研究, 其对胎儿影响极小或者无影响, 在安全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是一种安全且效果确切的镇痛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可为产妇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 整个生产过程安全、无痛, 可提高顺产率, 有利于生产。

参考文献

[1] 徐冠英.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2, 23 (5) :632-633.

[2] 余春香, 马金红.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9) :50-51.

[3] 何丽娟, 陈江萍, 王振华, 等.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J].医学新知杂志, 2010, 20 (4) :325-327.

腰硬联合麻醉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300例产妇, 年龄19~33岁, 平均年龄为26.4岁。所有产妇均无阴道分娩禁忌症。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15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身高、体质量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150例产妇进行常规分娩, 不给予任何镇痛药。观察组150例产妇给予腰硬联合麻醉。产妇在宫口开大3~4cm时将大小便排空, 在L3-4硬外穿刺成功使用特细腰麻针向蛛网膜下腔刺入后注入0.2%罗哌卡因1.5mL, 硬膜外注入1.5%利多卡因3mL及芬太尼0.05mg, 确定无局麻药入血症状。麻醉作用可以持续1h, 若产妇未分娩则可给予5~10mL罗派卡因追加麻醉。在麻醉期间对产妇呼吸、脉搏、血压及胎心进行密切监测, 待宫口开全后减少麻醉药物剂量, 成功分娩出后停止给药。比较两组产妇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1.3 疼痛评价标准

产妇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依据WHO标准进行评定, 分4级:产妇安静合作, 无痛, 为0级;产妇轻微疼痛, 能耐受与合作, 为1级;产妇中度疼痛, 能耐受, 但不能合作, 出现叫嚷与不断呻吟, 为2级;产妇重度疼痛, 为3级。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妇对疼痛耐受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程时间, 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妇活跃期与第一产程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分娩方式与难产率, 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与难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结果显示, 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4。

3 讨论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 由于子宫收缩, 使子宫血管受压, 造成子宫缺血, 同时在宫口开大过程中子宫肌纤维拉长可出现撕裂, 进而刺激经末稍产生疼痛感[3]。分娩疼痛可对产妇的心理、生理造成较大影响, 不利于母婴健康。

本文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进行腰硬联合麻醉, 与常规分娩产妇相比产妇对疼痛耐受程度较好, 产程缩短, 剖宫产率与难产率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无明显改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在产妇无痛分娩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能明显降低产妇剖宫产率与难产率, 显著缩短产程, 同时并为未增加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与新生儿窒息率。对产妇给予罗派卡因与芬太尼连续腰硬联合麻醉, 镇痛起效迅速, 对药物剂量可以根据不同产妇个体进行调节, 安全可靠, 镇痛效果良好, 是一种理想的无痛分娩镇痛方式, 具有一定的产科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彭程.产妇分娩镇痛的麻醉[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16) :102-103.

[2]何美娟.无痛分娩对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 (5) :36-37.

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阑尾手术患者50例, 年龄18~60岁;体质量45~80kg;身高150~175cm。无循环, 呼吸系统病变, 无药物过敏史, 无椎管内麻醉史。50例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 (CSEA) 组和硬膜外麻醉 (CEA) 组各25例。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HR、ECG、BP、Sp O2, 建立静脉通道, 面罩吸氧, 流量2L/min。CSEA组患者取右侧卧位, 手术床调至头低5°位置, 消毒铺单后以18G硬膜外穿刺针经L2~3间隙穿刺, 成功后用25G腰穿针穿入, 有突破感且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布比卡因重比重液 (0.5%布比卡因1~1.5ml, 加10%葡萄糖0.5~1ml, 回抽脑脊液至3ml) , 速度1ml/5s, 退出腰穿针, 硬膜外头侧置管3cm, 待麻醉平面调至T6时取平卧位。CEA组患者经T11~12间隙硬膜外穿刺, 头侧置管3cm, 取平卧位给予2%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 确定无全脊麻后分次给予0.75%罗哌卡因共10~15ml, 检测麻醉平面理想后施行手术。手术过程中若发生牵拉反应给予静脉药物对症处理, 收缩压若<90mm Hg或<基础值30%给予麻黄碱10~15mg, 心率<50次/min给予阿托品0.5mg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麻醉起效时间, 镇痛效果, 肌松程度。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寒颤、恶心、呕吐和术后头痛情况。镇痛效果评定:优:患者主诉无痛, 不需辅助镇痛镇静药;良:疼痛轻微, 使用辅助药即可缓解;差:疼痛剧烈, 影响手术进行。肌松满意度评定:满意:腹肌松弛无张力或肌张力低, 不影响手术;不满意:肌张力高, 影响手术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 镇痛效果、肌松满意度优于CE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CEA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阑尾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急诊手术, 过去多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 麻醉成功后需要15~20min方可手术[1], 且易发生阻滞不全, 镇痛效果差, 术中牵拉反应大, 肌松效果欠佳等, 影响手术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有着起效快, 阻滞全, 肌松好等优点, 且可通过硬膜外置管提供长时间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2]。过去腰麻术后发生头痛, 主要由于穿刺针较粗或穿刺困难致使反复刺破硬脊膜, 发生率3%~30%[3], 而近年来工艺不断改进, 穿刺针很细且采用笔尖式无斜面穿刺针, 开孔在侧面;另一方面, 麻醉方式是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针管内导入腰麻穿刺针, 见脑脊液流出后将药液注入, 解剖层次清晰, 提高了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成功率, 减少了反复刺破硬脊膜的几率, 因此有效减少脑脊液外漏, 降低了头痛发生率。由于不能完全避免硬膜外腔的药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因此麻醉中仍需密切注意麻醉平面, 及时调整用药量。使用术后镇痛的患者也应警惕药液渗入蛛网膜下腔, 因此术后镇痛期间应密切随访。

综上所述, 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阑尾手术起效快, 镇痛全, 肌松效果好, 术后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殷雁斌, 牟虹, 吕兰, 等.两种麻醉方式在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对比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6:2129-2130.

[2] 许一中, 王亚俊, 王爱华.腰硬联合麻醉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麻醉平面与麻醉效果关系的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4) :153-155.

腰硬联合麻醉法 篇9

【关键词】:全麻;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对比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059-02

髋关节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置换所有或部分髋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由于行髋关节置换术时人造关节会发生磨损,手术通常不用于青年,主要用于老年人[1]。该手术具有很大的创伤,手术之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比较高,并且老年患者在手术前患有其他的呼吸系统疾病等,生理机能明显下降,做好手术中的麻醉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收治的4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其分别进行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比较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收治的4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年龄范围为(67-76)岁,平均年龄为(71.5±4.5)岁。均为新鲜股骨颈骨折,全部按照Carden分型,其中有19例为Ⅱ型,有21例为Ⅳ型。所有患者均经过CT以及X线片得到证实,患者意识比较清晰,没有神经性疾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骨折类型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在手术前常规注射10mg的地西泮,以及0.5mg的阿托品。在进入手术室之后,采用多功能的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压以及心率等,开通静脉通道。

1.2.1对照组:2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前,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首先进行麻醉诱导:给予患者0.1mg/kg的咪达唑仑,0.002mg/kg的芬太尼,0.9mg/kg的丙泊酚进行顺序诱导。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控制其呼吸,潮气量为8ml/kg,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在手术中维持麻醉,间断追加0.07mg/kg的维库溴铵,0.1-1.0μg/(kg?min)的瑞芬太尼,微泵入丙泊酚持续静脉注射2.5mg/(kg?h)。

1.2.2观察组:20例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手术,选取左侧卧位,采用麻醉穿刺针进行穿刺,穿刺成功之后以每秒0.2ml的速度将罗哌卡因相蛛网膜下间隙注入,留置导管至硬膜外腔进行备用,同时很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每次硬膜外导管追加5ml的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对于基础血压下降大于20%的患者应该给予麻黄碱15mg,并且加快输液的速度,对于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的患者,应该给予0.5mg的阿托品。

1.3效果评价

显效:给予麻醉后达到的镇痛效果比较显著,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牵拉后患者没有疼痛感。有效:牵拉患者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基本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无效:牵拉患者肌肉,反应比较明显,不能够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3.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检测后与标准样品采用t 检验,临床治疗效果采用χ2检验,组间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麻醉手术之后,取得的麻醉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表2所示:

3.讨论

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全麻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甚至会出现阻滞不全的现象。在近几年来,有相关文献报道,与椎管内麻醉方法相互联合,能够确保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比较小的影响,同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比较小,并且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镇痛效果[2]。在手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硬膜外的导管进行适当的保留,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以及阻滞完善等优点,同时能够使皮肤保持良好的松弛状态,在手术的过程中操作者能够比较轻松的完成深部组织的处理,有利于伤口的尽早愈合[3]。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腰硬联合麻醉对于接触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着重要意义[4]。局部麻醉药本身对血栓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减少血小板在微血管中的聚集以及粘附现象,从而减少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在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时,应该注意对麻醉平面进行有效控制,时刻保证患者肢体在下侧,推注的实际速度应该尽量缓慢[5],从而保证患者在接受手术前麻醉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在本次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全麻,与观察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效果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是在术后并发症上有明确的差异(P<0.05),对照组有40%的患者肺部感染,而观察组只有15%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综上所述,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全麻或者是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都比较安全以及可靠,但是相比较而言,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更为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晓峰,姜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医正骨.2013,25(01):46-48.

[2]许丽.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22(05):814-815.

[3]赵燕敏,牟俊英,刘川鄂.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01):90-92.

[4]曾令全,石宗莉,叶伦辉.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J].重庆医学.2011,40(35):3607-3609.

腰硬联合麻醉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受我院下肢手术的126例老年患者, 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 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一般资料调查。63例试验组患者中男39例, 女24例, 年龄65~72岁, 平均年龄 (68.2±3.1) 岁, 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处理。患者接受手术部位在股骨、胫腓骨和踝关节及足部的分别为28、25和10例;6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6例, 女27例, 年龄66~70岁, 平均年龄 (70.3±3.6) 岁, 给予硬膜外麻醉处理。患者手术部位分布情况依试验组顺序统计分别为27、26和10例。所有患者经ASA评分分级后, 均评价为Ⅱ~Ⅲ级, 患者在半年内未出现其他外科创伤或接受其他外科大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术前医嘱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患者连接好监测装置后持续监测EKG、HR、Bp、Sp O2, 随后建立静脉通道, 面罩吸氧, 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试验组患者以腰硬联合麻醉法施行麻醉, 取侧卧屈膝位, 在患者L2~3或L3~4腰椎间隙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 取腰麻针穿破硬脊膜, 拔出腰麻针的针芯, 见脑脊液流出顺畅, 确定为蛛网膜下腔, 回抽脑脊液将0.75%罗哌卡因1.5~2.0 m L稀释成0.5%并注入蛛网膜下腔。注射完毕后, 取出腰麻针, 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根据麻醉阻滞平面的情况确定是否使用利多卡因1%~1.5%, 利多卡因的用量控制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第10胸椎水平。对照组患者则应用常规硬膜外麻醉, 试验量为1.5%利多卡因3 m L, 排除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 然后每隔5分钟注入0.5%罗哌卡因3 m L, 直至麻醉平面达第10胸椎水平。所有患者血压水平过低时应用麻黄碱进行调节。麻醉效果不理想者静脉给予氟芬合剂。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下肢运动情况, 给予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评分, 作为麻醉效果判定标准:未阻滞给予0分;仅能进行膝关节活动1分;仅能进行踝关节活动2分;下肢运动完全受到抑制3分。3分为很有效, 1分和2分为有效, 0分则为无效。并观察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数据采用率n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

术中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试验组患者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试验组很有效的患者为84.1%, 对照组为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安全性的比较

2.2.1 对照组患者中有12例患者表示有疼痛感, 需给予镇静镇痛药, 有8例患者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7%;试验组6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1例患者主诉有不适感,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组间比较, 试验组的安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2 对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给药后3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 (MAP) 及心率情况进行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30 min后MAP分别为 (12.8±2.1) k Pa、 (11.6±1.7) k Pa;对照组分别为 (12.6±1.8) k Pa、 (11.2±0.8) k Pa。试验组治疗前、30 min后心率分别为 (78.1±6.8) 次/min、 (70.6±2.7) 次/min;对照组分别为 (77.8±7.3) k Pa、 (69.2±7.8) k Pa。两组间比较MAP及心率的变化, 后者变化程度稍大于前者但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器官、组织逐步衰竭的特殊体质状况, 老年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概率增加, 为麻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3]。患者多样而复杂的体质, 使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并存在一定的不可预知性。选择下肢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与下肢手术的低危险性有关系。下肢手术与心脏的距离相对较远, 所需麻醉平面较低, 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相对较少。由于支配下肢神经的特殊位置, 使药物在硬膜外的走行过程受到影响, 难以起到良好的阻滞效果[4]。本研究结果显示, 腰硬联合麻醉组有84.1%的患者麻醉效果评价为很有效, 而硬膜外麻醉组仅57.1%。需5~8倍产生脊麻的局麻药剂量方能导致硬膜外阻滞[5]。硬膜外麻醉中的麻醉药物的剂量的变化能够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产生影响, 上述因素变化将导致患者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而腰硬联合麻醉则能够以更少的药物使用量更加准确的作用于麻醉位点, 高效地阻滞感觉神经以及运动神经的活性。根据术中观察内容结合其他研究数据可知, 腰硬联合麻醉对心脏功能及呼吸功能与硬膜外麻醉相近甚至低于后者。即能够在产生更好的麻醉效果的同时, 保证麻醉操作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不加重甚至减轻[6]。这是试验组患者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因素之一。腰硬联合麻醉对麻醉平面的控制及术前静脉通道的开放均能够有效防止麻醉药物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 从而减轻术中麻醉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7]。

综上所述, 将腰硬联合麻醉作为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麻醉的有效率, 并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减轻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手术及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均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将腰硬联合麻醉法用于老年下肢手术患者所产生的麻醉效果并对此麻醉方法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于接受我院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择126例, 均分为两组。试验组63例患者以腰硬联合麻醉作为麻醉方式, 对照组患者63例的麻醉方式则为硬膜外麻醉法。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对运动神经起到的阻滞作用明显强于对照组, 前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少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手术中能够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对机体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 且能够减轻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武新方, 武霞, 高霞.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2) :205-206.

[2]郭春艳.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2) :44-45.

[3]王卫萍, 稽成贵, 李平.单侧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8) :75-76.

[4]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94.

[5]薛金配, 贾菲, 雍辉.腰硬联合麻醉、静脉全身麻醉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9) :4115-416.

[6]李志宏.连续腰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565-566.

上一篇:光谷联合下一篇: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