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非理性表达

2024-06-16

网络非理性表达(精选6篇)

网络非理性表达 篇1

摘要: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利用网络媒体发表评论, 表达观点和诉求时, 网络舆论也会随之产生, 网络舆论承载着网民对公共事件的看法、见解和评论。然而,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网络舆论情绪化、极端化的表达, 导致了诸如“炒作”“恶搞”“网络谣言”“网络舆论暴力”等失范现象, 不禁使人感到烦忧。本文将针对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提出正确引导的措施, 引导网络舆论理性表达, 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失范现象,非理性表达,引导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满足了受众主动参与到新闻事件的需求和愿望。如今的网民, 已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新闻, 转而“反客为主”, 使自己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人”。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匿名性以及交互性等特点, 使其深受网民喜爱, 当网民愿意利用网络平台来表达意见、观点和评论时, 网络舆论应运而生。网络舆论作为传统舆论在网络世界延伸出的一种新型舆论形式, 是指公众 (特指网民) 以网络为平台, 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 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然而, 在网络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 网络舆论表达中存在着的众多不理性成分, 以及情绪化、偏激化的意见表达, 也导致了诸如“炒作与恶搞”“网络谣言”“网络舆论暴力”等失范现象的出现乃至泛滥。

网络使用的匿名性、开放性、自由性与便利性, 突破了专业门户“垄断新闻”的情况, 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如今的用户不再如机器般被自上而下地“灌输”新闻和观点, 而是自下而上主动地参与舆论表达, 掌握着充分的话语权。网民参与新闻事件的过程, 本应该是理性化表达见解的过程, 然而, 在很多情况下, 由于缺少把关人的审查和正确“意见领袖”的引导,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一直备受质疑。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不必顾忌真实身份和承担相应责任, 其舆论表达往往是情绪化的宣泄, 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沉默的螺旋”效应愈加明显, 所谓的隐藏着的“少数意见”异军突起, 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舆论话语权的失衡……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 无疑会使网络环境混乱化、复杂化,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大众的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就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所说“: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 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 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 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1]网络媒体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加强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 让网络舆论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

一、国家层面

第一,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引导网络舆论。以先进、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为引导, 主动设置热点议题, 引导网络舆论;改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情况。第二, 为了减轻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负面影响, 必须充分利用法律手段, 制定针对散布不良言论的行为的惩治规定, 以及培养一些网络执法人员来管控网络非理性舆论。第三, 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培养专业的新闻意识, 让网民明确自身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第四, 可以逐渐实行网络实名制度。实名制使人们的身份不再藏匿在虚拟空间, 达到了让网民自我约束的预期效果, 减少了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行为的出现。

二、媒体层面

(一) 网络媒体

第一, 加强网络媒体自律, 遵守相关法规, 认真履行好职能, 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效果。第二, 加强技术研发, 开发出智能型的自动控制系统, 一旦发现暴力、色情、反动等言论能够自动屏蔽、过滤、删除。研发网络追踪系统, 能够及时有效地追踪到发表非理性舆论的IP地址, 进行问责。要在技术上进行把关, 从多方面进行约束。第三, 可以实行版面负责制, 每个版面或者版块由专门的编辑负责, 及时地删除血腥、暴力、虚假等不良信息,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维护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二) 传统主流媒体

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 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传统主流媒体在公信度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是日积月累、深植人心的, 任何新兴媒体一时间都难以比拟。”[2]因此, 需要发挥传统媒体“把关人”的作用, 引导网络舆论理性表达向正确方向发展。

(三)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将网络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互动, 实行网络舆论立体化引导。二者携手报道, 可确保信息的真实、权威、可信, 也可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达到充分、正确地引导舆论的作用和效果, 从而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引导体系。例如, 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利用网络媒体的快捷性, 结合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 对事情的真相及发展进行追踪。这样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还可增强报道内容的深度, 从而把握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 能够澄清事实、消灭谣言, 进而减少甚至避免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

三、网民层面

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 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准, 提高个人的新闻辨别能力, 强化在网络舆论中的责任意识。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引发的失范行为, 其背后隐藏着深层的伦理冲突, 即“追求利益与维护道德的矛盾、言论自由与承担责任的矛盾、伸张正义与保护隐私的矛盾。”无论是国家、网络媒体本身, 还是网民个人, 都有责任去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1996年2月9日, 《赛博空间独立宣言》宣称, “在这个独立的空间中,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 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异, 都不必担心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 既然网络舆论是民众利益的真正诉求, 那么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促进网络舆论理性表达, 为社会问题的解决, 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72-73.

[2]黄月琴.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疏导与媒体责任[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5) :112.

网络非理性表达 篇2

关于理性爱国的议论文:爱国热忱需要理性表达

山东 毕泗建

【引言篇】

为抗议日本政府“购买”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闹剧,中国民众在一些城市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这种爱国热情弥足珍贵,表明了中国人民在领土和主权问题上绝不退让的态度。但是,个别地方不法分子混入其中进行打砸抢烧,一些日资企业受到冲击,不少日系车辆被损毁。进行打砸抢烧的虽然只是少数人,但执法部门也应予以重视,予以严厉打击。近日,深圳警方证实,有4名人员因打砸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已被检察院批捕。广州、西安等地警方也表态,对打砸抢等违法者,将依法查处。肆意妄为的打砸抢烧行为,不但无损日本反华势力,反而给中国民众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心理阴影。如果个别人的爱国行动已经让大多数国民感到不安,那么这种爱国行为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

【回音壁】

日前,在国内一些城市陆续发生了涉日游行活动。各地媒体纷纷刊发评论文章,呼吁理性,依法表达爱国热情。

1.《新京报》刊发社论《爱国就应做理性守法的公民》,指出民众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理性爱国、文明爱国、守法爱国。爱国,不需要民粹和暴力,不需要以牺牲国内正常社会秩序为代价;爱国,必须向“打砸抢”说不。

不能说,因为爱国,就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不能说,在保钓问题上,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借口,就可以抛弃法律,就可以伤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新京报》强调,爱国不是让国家更糟糕,而是为了让国家更美好。民众在表达爱国热情时,理性而守法,才值得称赞,才能向外界展示一个国家强大的内在力量。

2.《西安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理性依法表达爱国热情》,文章指出,我们主张公众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要以大局为重,冷静理性、依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自觉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秩序。千万不能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我们对非理性、违反法规的行为是不赞成的。

3. 《湖南日报》《潇湘晨报》《长沙晚报》《株洲晚报》等共同刊发评论员文章《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指出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我们要建设法治湖南。在日本政府做出侵犯我主权行为时,我们当然要亮出自己的态度。但爱国应该在中国法律框架内进行,僭越法律底线的“爱国”行为只能授人以柄,损害国家形象,损害法治湖南形象,使亲者痛、仇者快。有关部门也将依法追究打砸者的法律和经济责任。

4.《半岛都市报》刊发半岛时评《遵守法律是爱国的基础和底线》,指出,违法犯罪的虽是个别人,却让整个光明正大的爱国行为蒙羞。表达爱国之情,天经地义,但爱国绝不是僭越法律的借口,否则爱国行为就会异化为犯罪。再强烈的爱国情感,也不能逾越法律,遵守法律是爱国行为的基础和底线。

评论强调,个人合法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保护,对他人合法财产的肆意打砸和焚烧,已经涉嫌“故意毁坏财产罪”或“寻衅滋事罪”,必须依法惩处。再强烈的.爱国情感,也不能逾越法律。借爱国之名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无法真正维护国家的尊严,反而会让国家蒙羞。大时代需要大国民,只有坚守法律底线、理性爱国的人民,才能共同托举起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获得不怒自威的尊严。

5. 《深圳晶报》刊发社论《违法必受制裁,暴行必予制止》,指出暴行不因为与爱国有关而变得可爱,暴徒也不因为同爱国沾边而不再面目狰狞。以爱国为幌子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暴徒们,更显得阴险卑劣,更值得人们警惕。暴行裹挟爱国非国家之福,乃国家之耻。真正的爱国者,绝不会以加深同胞恐惧、践踏他人权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6. 《南方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国行动》,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合法地表达爱国情感,才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国际斗争中更是如此。在钓鱼岛问题上与日本右翼势力的斗争,既是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斗争,也是捍卫国际正义、捍卫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成果和国际法尊严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只有理性、合法的爱国行动,才能占领国际法与国际道义的制高点,才能取得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最终胜利。

【理性篇】

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

冯雪梅

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几天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

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看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

被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 “非理性”的抗议,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泄愤式的爱国,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会使人变成恶魔。 (作文大全 )“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

砸车,损害的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抵制日货,也让国货一并受损。在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

爱国和害国,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理性是二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所能了断。愤怒和冲动,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获得支持和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以此来审视此次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的同时,也应向那些理性的参与者致敬。

爱国,不是喊喊口号,图一时之快,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让我们记住一个年轻人的话。他说:我们要抵制日货,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在各行各业都要比它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的廉洁;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我们的桥,比他们的结实;我们的年轻人,比他们更有未来,更有希望。

(摘自9月1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反思篇】

我们怎样保卫钓亟岛

斯壮

今天,国内许多地方发生了涉日游行活动。其中,一些人非理性的行为让人感到遗憾。有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

没有谁会怀疑祖国遭受欺侮时涌动的爱国激情,没有谁不能理解当祖国遭遇挑衅后同胞们的愤懑与抗争。因为,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注定要被欺凌,一个永远“韬光养晦”的国家必然受气挨打。但是,有一个残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一靠那些失去理性的行为,我们可以保卫钓鱼岛吗?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

所谓“中国人一天不买日货,日本一半以上的工厂就要倒闭;中国人半个月不买日货,日本人整个工业支柱就要彻底垮台”的宣示,不过是血脉贲张的幻觉,地球村下“绝缘”作用能有几何?而一大群人围住同胞的合法财产,貌若“大义凛然”地破坏,除了让法治文明蒙羞,只会让饱受其害的手足受伤。一大群人围住在华的日本公民,看似是“同仇敌忾”的讨伐,其实是自降身价的冲动,正中日本右翼政客千方百计挑起事端的下怀。

理是理,非是非。失去理性的暴行,与日本政客的蛮不讲理又有何异?丧失理智的拳头,吓不走嚣张的恶犬。泄愤式的“爱国”表达,只能让贼人偷笑、外交被动、同胞伤心。

自日本不顾中方交涉于209月10日宣布“购岛”计划以来,中国政府从发表官方声明,到划定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从派出海监船开展维权巡航执法,到驳回日本方面无理抗议;从向各国驻华使节作专门通报,到向联合国提交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尊重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努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诚意和态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捍卫祖国的核心利益,是一场道义的较量,一场正义与否的交锋,我们不能被日本的无赖牵着鼻子走。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让世界看到,和平崛起的中国,政府治理在进步,国民素质在提升。大时代需要大国民,日本右翼最惧怕中国国民的强大。理性爱国、奋力强国、精心治国,才能真正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摘自年9月15日“人民网”)

【结束语】

在信息传播异常迅速的今天,这些打砸抢烧行为已经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众看得清清楚楚。他们一定会感到费解,理性、文明、法治等大多数国家普遍接受和尊崇的观念何以受到公然挑衅?少数不法分子的破坏行为,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口实,抹黑了我们的国家形象。那些以爱国名义打砸抢烧的人,实在是害国之人。

网络非理性表达 篇3

然而, 互联网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不断衍生。《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显示, 2013年网络利益表达中, 个人暴力表达有所增加。传统利益表达渠道的不完善, 加上互联网交互和开放的特点, 使得网络利益表达存在着诸多不理性的成分。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公民个人权利的实现, 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1 我国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的表现

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表现在言论和认知两个层面。言论上的非理性是指网民在表达其利益诉求时表现出的语言偏激、情绪发泄、不够冷静;认知上的不理性是指网民利益表达内容反映出的主观偏执, 不注重逻辑与事实、无根据的批评等。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是理性网络利益表达的反向, 是在不受理性思维的控制下表达利益诉求的行为, 对网络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主要有情绪化表达、虚假表达、暴力表达和非法表达四种。

1.1 情绪化表达

情绪化表达是非理性表达的最主要表现, 广泛出现在各类话题的讨论中。人的非理性和狂热性的一面会在具有隐匿性的网络上无限放大, 再加上温和平淡的言论总是遭到忽视, 网络利益表达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偏激性和煽情性言论的发泄行为, 各种言论趋于不同的极端, 谩骂多于讨论, 复杂的观点难以展开, 最终无法真正地表达出本意。从临武瓜农死亡事件中, 我们可以看出, 执法不当、法治不彰导致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加剧, 进而造成了偏执情绪激增。一些人通过网络随意发泄自己对国家、对政府的不满, 这种情绪化表达的言论被传播后, 人们依据自己的偏好得出情绪化的结论, 随着更多人的传播快速形成一股强大的情绪化利益诉求, 给政治系统带来强大的舆论压力。

1.2 虚假表达

网络利益表达主体在网上可以用虚拟身份参加, 也可以用真实身份参加, 这就造成了网络利益表达的不可控性, 很容易滋生虚假表达行为。互联网上存在有一些人, 或者有一些群体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为了他自己的需求, 以微博、QQ信息或帖子的形式制造虚假信息去表达他的要求, 其他人无法了解事实的本来面目, 扰乱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 并无意识的加入了传播虚假信息的行列。涉及食品安全、公共卫生、重大事故的话题都是易爆点, 以食品安全为例, 从狂放鞭炮到喝绿豆汤, 从抢购板蓝根到席卷超市食盐, 造谣的目的除了报复和制造社会轰动效应外, 还有个人的经济利益, 有些人散步谣言的背后其实有令人不齿的利益诉求。还有些人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昧着良心制造假民意, 左右舆论, 误导群众, 甚至影响政府决策。

1.3 暴力表达

近年来, 网络暴力层出不穷, 而且件件都是网络热点。网络暴力事件大多发生在道德规范领域和舆论监督领域。涉及舆论监督的网络暴力多是言语暴力, 表现为对事件的深入和挖掘全面公开, 网友的热情常常改变了事件的进程, 在一定界限内能起到正面作用, 如监督官员作风, 反映了公民由对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担忧而增强的监督意识。也有跨越权利边界采取极端方式的行为暴力, 如躲猫猫事件中的恶意破坏政府网站的黑客行为, 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社会道德领域的网络暴力则总是形成激烈的井喷方式, 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 而且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网民往往未对事件真实性进行核实, 就盲目的通过侮辱谩骂对道德犯罪等进行审判, 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 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但有时道德领域的网络暴力会引发大众对相关利益诉求的关注, 如虐猫事件就激发人大代表发起了制定动物福利保护法的倡议。不论是舆论监督还是道德谴责, 暴力利益表达事件其实大都落脚于权利的表达和维护:“虐猫事件”对动物生命权利的维护、“华南虎照事件”对真相的追求、“最牛县委书记事件”对官员腐败的批判、“保罗天价理发事件”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躲猫猫事件”对无视公众知情权行为的批判等等。暴力表达, 是部分网友追求真相、维护权利的一种过激的表现方式。

1.4 非法表达

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网民很容易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放纵自己的行为, 而一些有不正当利益诉求的个人、反动势力、分裂分子等更是利用网络从事着非法的政治参与活动。他们利用互联网散布政治谣言, 扭曲各种社会事件, 攻击和诋毁政府, 进行政治煽动, 制造混乱。例如2012年3月, 一些反动分子在网上无端编造“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 并恶意传播,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还有一些不法分子, 置国家的法律于不顾, 有计划地侵入政府信息系统, 窃取机密或破坏系统, 还通过互联网进行一些“网上投票”, 影响大众的政治立场, 这种利益表达行为已经触犯法律。例如, 我国的法轮功和被列入国际恐怖组织的“东突”在现实世界被打击后, 在网上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他们通过网上散发邮件来招募新成员、教唆犯罪, 通过网上发帖来进行污蔑和煽动推翻我国政府等罪恶勾当。

2 网络环境下公众利益诉求理性表达的障碍因素

2.1 网民因素

第一, 网民结构的草根性。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当前中国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 达到了25.5%。就年龄方面, 10~29岁的网民比例占据55.3%, 而50岁以上的网民比例只有7%。就学历方面, 初高中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大。[1]由此可见, 当前中国网民的总体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低学历、收入不高的“草根”特征。这一部分网民的共同特征就是看待问题常存在情绪化、极端化的倾向。第二, 部分意见领域的误导。意见领袖大多是具有较高学历的青年人, 他们关注热点事件, 观点敏锐, 表达能力强, 对事情有独特的见解。但是有部分意见领袖为了发泄个人不满或特殊利益目的, 通过断言、重复的语言手段, 在未调查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发表主观臆断的见解, 对网民事实心理引导, 影响群体行为。第三, 群体压力下的从众心理。网络既是一个允许多元化观点存在的虚拟空间, 也是一个很容易产生“沉默的螺旋”的公共领域。从网络新闻评论、论坛跟帖中可以看到, 占主导地位的意见会对持有不同意见者造成一种群体压力。某些事件中, 一些持理性观点的少数人为了不被群体恶意攻击会保持沉默, 这就使得非理性表达不但不能在自由的讨论中得到缓解, 还会滚雪球般的趋向更加不理性的极端, 网民的许多非理性表达都是在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形成的。

2.2 网络媒介因素

第一, 网络的匿名性。网民隐藏在虚拟世界中, 即使发表虚假信息或不当评论也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以至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规制、道德底线也可以轻易冲破。第二, 把关人缺位。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即在群体传播的过程负责对传播信息进行把关、过滤, 并决定哪些可以进入流通环节的一群人。[2]互联网给无把关人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平台, 政府的把关功能被削弱, 所谓的网络把关人实际上也无力核对每条信息的真假, 网络每天都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海量的信息, 各种不良信息、虚假信息随之泛滥其中。第三, 网络媒体偏好的诱导。网络经济是靠注意力生存的经济, 只有吸引眼球的媒体才能占据网络市场。许多网站出于利益考虑, 会不顾信息真假, 一味地发布吸引眼球的话题, 追求网民的疯狂点击。而这些网络易爆点恰恰又集中于社会阴暗面, 如暴力拆迁、官员腐败等负面事件, 种种偏激言论传播速度极快, 长此以往人们就感到自己处于阴暗的社会中, 更容易积攒偏激情绪, 使得网络利益表达行为失控, 这与媒体偏好诱导下过分夸大了社会阴暗面有很大关系。

2.3 政府因素

第一, 网络道德建设滞后。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 但没有将其纳入整个公民道德建设范畴, 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的网络道德建设工作中还是以对网瘾少年、网络诈骗等负面内容的传统说教为主, 既缺乏正面引导, 也缺乏对当前网络行为与心理的了解, 教育针对性不强。第二, 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规制网络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 但是网络立法还存在很明显的不足, 如, 我国当前网络立法层次较低, 可操作性不强;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多, 多头立法、立法冲突现象严重;立法缺乏整体性, 有些方面缺位严重;缺乏保护公民权利的内容等, 这就给网络谣言、暴力表达等提供了可钻的空子。因此, 建立一套合适的法律法规, 对有危害性的网络行为通过法律进行规范和防范, 乃当务之急。

摘要:当前,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 公民的利益表达的愿望十分强烈, 但是传统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公民从网络寻求出路, 然而互联网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也使得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不断衍生。本文归纳了我国公民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的四种表现——情绪化表达、虚假表达、暴力表达和非法表达, 总结了公民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的危害, 进而从网民、网络媒介、政府等层面深入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公众利益诉求理性表达的障碍因素。

关键词:利益表达,网络,非理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小学生爱国演讲:爱国应理性表达 篇4

刚刚过去的周末里,中国许多城市爆发了抗日非法侵占钓鱼岛的游行示威,在抗议行动中也出现了一些失去理性的过激行为,如冲击日企、打砸抢烧,严重的损害了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合法权益,危害社会正常秩序。对于此事件应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应选择正确的爱国方式,并且能够呼吁身边亲朋好友选择恰当的爱国表达方式。

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日本不顾中方严重交涉宣布“购岛”计划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尊重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努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诚意和态度。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支持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

爱国行为要理性表达,那种打砸抢烧,**日货,更不是爱国,而是违法犯罪,严重的损害了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合法权益,危害社会正常秩序,使“爱国”“法治”“文明”蒙羞,让人感到遗憾和悲哀!过激的行为是对我们美好家园的破坏!失去理性的暴行,与日本政客的无耻行为又有什么差异,泄愤似的爱国表达,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

作为我们小学生要热爱祖国,支持政府的正义要求。首先要牢记钓鱼岛是我们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其次,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年龄小,不能参加维护中国国土完整的大型活动,但是我们可以将爱国热情转化到我们的学习上来,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将来报效我们的祖国,发展我们的经济,强盛我们的民族,只有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强盛起来,在国际社会中才能强大与辉煌起来。

最后,希望我们的同学与家长及亲朋好友沟通,呼吁他们理**国,文明爱国,共创我们美好的家园。

网络非理性表达 篇5

《甄嬛传》受欢迎的程度大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因为清朝的后宫剧在荧屏上看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几乎从皇太极开始,每一个皇帝都被编剧翻来覆去的写了好几次了,但出乎意料的是《甄嬛传》不仅没有受到冷遇,反倒是成了各个电视台必备的常播剧。这固然和剧中群星云集有一定的客观关系,但从主观上来看,其实和当下女性主义精神盛行直接的关系。

2 女性主义精神与《甄嬛传》

所谓女性主义,从宏观上来讲就是男女平等的广泛概念,从微观上来说就是女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追求的自立和平等。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争取独立的激进思想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女性的人格上的魅力来征服社会,展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才是一个最佳的表现形式。《甄嬛传》中的表述正与这种思想不谋而合,在这部长达70集的电视剧中,整个后宫就宛如一个小社会一样,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有郎情妾意的耳鬓厮守。一部简单的电视剧,将当下女性最为关心的学习、工作和情感问题都影射进来了,无论是职场达人还是家庭主妇,都能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切身体会自我价值,这是编剧和导演在把握人物形象和现实关系上的成功。

3 女性主义精神的发展与沿革

在女性主义精神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女性意识到要想有更多的独立的权利和享受到独立的自由,必须首先从提升自我的修养和价值做起,而不是单纯的以激进的手段来去抗衡社会的不公允。因此,很多理性的女性首先将提升自我的价值放在了改变女性形象的首位上。有资料分析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世界范围内,女性的实际就业比例已经从七八十年代的16%飙升至2010年的38%,就连一直追崇以家庭为核心的日本女性而言,其实际就业比例也接近了25%,而在我国更是变化明显。由于政府措施实施的得当,目前女性接受教育和工作的实际比例更是远远高于世界平准水平。

4 女性主义精神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女性主义精神思想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虽然社会在表象上对女性的各种权利和义务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了保障,但其实真正体现女性价值的氛围并没有营造出来。据Tom网女性频道做的一个网络调查显示,1600名受访的女性中,有近四成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不满意,更是有接近5%的女性认为在工作中受到歧视,自身的社会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这组数据看似并不高,但这仅仅是基于一个样本数据进行的调查,在我国如此众多的人口基数上来计算的话,这个数字就令人咋舌了。这充分地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虽然社会对于女性宣扬的公平和独立给予了一定的让步,但并没有真正的以客观的态度来面对女性所真正关心的问题。《甄嬛传》中,婉嫔入宫之后虽然也位列后宫众嫔妃之内,但一直得不到皇帝的关注,正是影射了女性目前面临的这种社会问题。甄嬛最后能在宫廷抗争中得到突破和发展,正是女性主义精神获得成功的最好表现。

5 女性主义精神的情感表达

女性主义精神追求的是平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无论社会和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多么的强烈,其实对于女性自身而言只要自我坚持把握的到位的话,受到的冲击并不大。说到女性主义精神的最佳体现,就不得不说前几年曾经盛行的那部韩剧《大长今》,一个掌握着非凡厨艺和医术的女性,在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里能够脱颖而出,难能可贵。这是这部戏能风靡整个亚洲,以至于让时任的韩国总统外出访问时都特意应外宾要求将这部戏的DVD当作礼品来馈赠。虽然这部戏更能贴切的表现女性主义精神,特别是在针对女性主义精神的理性情感认知上把握的更为精准,但毕竟是韩剧,描写和阐述的一些观点与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国内的女性虽然对其趋之若鹜,但也仅是以欣赏的角度去对待。《甄嬛传》就完全不一样了,编剧设置的若干个剧中的人物,其定位十分灵活,颠覆了人们常态化的对“好人”和“坏人”的标签式认识,跟多人都是以亦正亦邪的面貌出现的。因此,这些剧中人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婉约柔美的一面,又有特立独行、心狠手辣的一面,如此复杂的局面,主要是为了配合当时的皇权主义。这恰恰是女性主义所需要打破的核心之所在。

女性主义精神的表达,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的话,因为其各自的主张不同,具体实施的步骤也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结果和达到的效果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样的,这主要得益于女性本质上较为孱弱的一面。毕竟在国人的眼里,邓颖超、冰心等这些政坛、文坛上的成功女性凤毛麟角,她们的期望值并不高,只是需要社会给予一个客观且公允的环境即可。社会上往往有一些人对于这种女性权益的主张,特别是对于女性在自我价值上的体现过程中的宽容依旧当成是女性的懦弱,仍旧想以大男子主义来凌驾其之上,招致女性的反感和激烈的对抗。如此一来,不仅对双方而言没有任何好处,还给社会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女性主义精神所表达的情感在世人看起来很复杂,涉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面,但归纳起来其实范围和内容并没有那么大,仅是从三个方面较为突出而已。

第一,女性期望自我价值得到认可。

长期以来被社会的歧视,让女性的自我价值并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和得到认可,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中,虽然女性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但世人所了解和认可的并不多见。因此,女性以及现代女性主义最为核心的情感表达就是需要得到认可。这种认可在广义上来讲可以是社会层面的,在侠义的角度来说是家庭的。这种认可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句“辛苦了”就可以概括的,是需要人们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女性自我价值的提升。

第二,女性需要得到尊重。

应当客观的承认,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女性的确在物质面前迷失了自我,但这毕竟是女性中的极少数。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媒体,都不能将个案无限度的夸大,不能因为处于新闻炒作的需要将一些较为特殊的个案情况广义的进行表述,这样一来就让女性在社会的天枰上完全失去了重心。社会和舆论在抨击一些丑恶现场的时候,应理性地分析出其中存在的必然和偶然,才是对女性最基本的尊重。应客观公允的看到,往大了讲,不仅航天员中有了女性的身影,就连讲授“太空第一课”的都是女老师;往小了说,开奔驰在路上行走的成功女性,并不是那些仇富心态的人眼中的“二奶”,而长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职场白领女性更是大有人在。基于此,女性需要在社会中尽最大的努力主张自己的正当权益,借以获得应有的尊重。

第三,女性需要客观的评价自我。

女性在自我价值提升的过程中,如果社会给予的环境过于轻松的话,其实也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也就是说,女性在进行自我价值的体现的过程中,过度的张扬和表现,导致了个人价值虽然体现出来了,但个人形象却荡然无存了,如此本末倒置的行为,完全违背了女性主义精神的初衷。有些人认为这是女性在经过长期的压抑之后的“厚积薄发”,是值得提倡的。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过度的张扬,这种张扬的结果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倒让太多的人对女性的认识更为偏激,认为社会对于女性的宽容才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进而会让一些原本对女性存在宽容之心的人也产生了一定的看法。因此,女性需要表达和主张自己的权益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要看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是否符合相应的客观条件,既不能一味忍让,也不能喧宾夺主的过度张扬,这两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就像《甄嬛传》中婉嫔和华妃的那段对话一样:“姐姐如若长此以往的强势下去,整个人就不好了。”

就此而言,女性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中的确需要人们加以正视,特别是在对女性仍然存在歧视和偏见的环境中,但这种正视也需要通过理性的表达进行,绝对不能出现刚刚从“贾府的林妹妹”形象中走出来,就像马上转变成为“王熙凤”。这样既不现实,也会招致更多的社会非议,尤其是一旦这种情绪和行为出现的话,很容易代入家庭生活环境中,长此以往下去的话,对于女性的发展和自我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6 结语

综上所述,一部《甄嬛传》的热播,在世人的眼中是看到了清朝后宫的杂乱的纷争,而在一些知性的女性朋友眼里,它是一个“职场宝典”,在一向以逆来顺受的家庭主妇眼里有它的指引可以“翻身农奴把歌唱”。诚然,不同人对于《甄嬛传》的认识都完全不同,是因为审视的角度不一样,但其思想深邃是完全一致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女性主义精神,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和修养。一部电视剧可能从实际上改变不了什么,但只要是激发起女性的这种潜意识形态来,更多的女性就能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

摘要:一部《甄嬛传》不仅让荧屏上又多了一部常播剧,观众和网友还创造性的推出了“甄嬛体”,可谓是线上线下都忙的不亦乐乎。那么,《甄嬛传》其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女性主义精神的本质和深邃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本文就结合一些影评来分析从《甄嬛传》热播看现代女性主义精神表达的情感与理性。

关键词:《甄嬛传》,现代女性主义精神,情感

参考文献

[1]李云霞,王铮键.从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视域看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3).

[2]林海燕.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特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伍建婷.男女平等观点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网络非理性表达 篇6

一、理性:相信逻辑

刘勰在谈论论体的时候说:“论也者, 弥纶群言, 而研精一理者也。”强调文体的说理性, 对于如何说理, 还提出“辨正然否”, 也就是要明辨是非;穷于有数, 追于无形, 钻坚求通, 钩深取极, 即要把道理说深说透。“义贵圆通, 辞忌枝碎, 必使心与理合, 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 敌人不知所乘”, 这与叶圣陶在《国文百八课》中的定位相似:“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 使敌论者信服的文章。”“我们写作议论文, 情形正和上法庭去诉讼向敌方和法官讲话一样。”[1]强调说理及语言表达要周密, 无懈可击。议论文在一些学者那里被理解为说理文, 虽然这种理解趋于片面, 但是揭示了议论的主要文体特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 而这正指向学生的理性与逻辑。

理性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之上, 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式。议论文写作中, 学生似乎不会说理, 不会讲逻辑, 更倾向于渲染、抒情、铺排, 并且是无节制的。这种基础教育的弊病甚至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共理性, “霸气、含混、反逻辑、少理性的语言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入公共文化肌理的普遍痼疾”[2]。

胡适当年强调, 初中生着重演讲, 高中生则应该在辩论中提高智慧。但是很可惜的是写作教学不但没有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理解事物、理性分析的能力, 反而使学生写作内容低幼化, 要么人云亦云、不假思索, 要么无病呻吟。当我们看到法国学生在讨论:“‘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美国学生在讨论:“‘媒体不仅传播消息和文化, 而且决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 这样他们就帮助形成文化价值’ (伯恩斯坦) 。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电影、互联网, 等等, 能够决定多数人意识中什么是重要的吗?”学生还在写“贵在有恒”、“诚信”、“助人为乐”、“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志者事竟成”、“失败是成功之母”、“知识就是力量”、“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知足常乐”、“不知足者常乐”, 然后拼命反复咀嚼司马迁、爱迪生、李白、马云等人物的时候, 不得不感慨深思。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本身就要求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其文体的精神价值所在, 但是在教与学实践中我们将这种价值抛弃了。

二、意见表达与公民意识

高语罕在《国文作法》中将文章分为叙述文、描写文、解说文和论辩文四类, 又在论辩文中再分出四个下位类:论说文“对于一个问题, 发表一种主张”, 批评文“对一个事物的性质功用效率善恶下一种批评”;辩驳文“对于人家的主张表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或是答辩人家反对自己的主张”;诱导文“对于一个人, 一个团体, 一个党派发表劝诱, 或忠告”。其所指的论辩文完全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议论文”[3]。叶圣陶在《作文论》中将议论文定义为“总旨在于表示作者的见解”。夏丏尊、刘薰宇提出:“在议论文中, 所列的完全是作者对于某事物的判断, 作者完全出现在文里。”[4]

从高语罕、叶圣陶等人对议论文的定义看, 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那就是作者作为主体“我”出现在文章中———这个“我”比其他文体都要强烈得多———表达自己的意见 (见解) , 可以是一种主张、一种批评、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一种劝诱或者忠告。议论文是一种进行意见表达的文体。这种意见表达是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为基础的。写作的过程就是对传达自己意见或见解的过程, 是与人沟通、说服他人的过程, 写作主体既是学习者又是思想者。但是现在的议论文写作学生缺乏独特见解, 总是在“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通常观点上耗费精力。高考题目更为这种思想的肤浅推动, 如“拒绝平庸”、“心灵的选择”、“找回童年”, 这些线性、单级思维的题目, 逼仄着学生的思想的空间, 迫使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变得简单、肤浅、偏执, 最终导致作文始终千人一面、万人一腔, 不独思想一致, 材料相似, 而且思维方式雷同, 表达方式也同样单调。

南师附中的王栋生老师谈到, 当时校刊《树人》有个“青年论坛”, 常有学生来稿, 纵论天下大事, 后来逐渐弱化回到校园之内, 结合学习谈问题, 再后来发议论的人越来越少, 偶尔有一两篇高谈阔论, 也波澜不惊。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学生写作个人化倾向日益严重, 风花雪月还算是清雅的, 更多的是写为生活琐事的喜怒哀乐, 内容低幼化, 无病呻吟, 简直成了中学生写作的一大通病。

新加坡的论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 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 你对此认可多少?”“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 为什么学习它?”这种论题导向显然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议论文就是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认识、看法等, 并借助各种思维方法展开论述, 力求让他人信服、接纳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如果偏离这种价值取向, 就会成为一种“文字”游戏。在写作教学实践中, 某些一线教师更多地关注写作技术和修辞技术, 加上题目的道德化和大而无当的哲理化, 使学生更多地想到的是码文字, 差别在于谁比谁码地好看, 最终导致学生议论的凌空虚蹈、大而不当、矫揉造作、造势煽情。

我们强调回归议论文的意见的表达本旨, 就是强调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这一点正是对理性思维的逻辑力量和批判思维的承接。议论文的意见表达价值关注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关乎学生的人格力量。刘勰在谈论体的时候指出:“斤利者, 越理而横断;辞辨者, 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 而检迹知妄。惟君子能通天下之志, 安可以曲论哉?”就是说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屑于进行越理反义进行巧辩曲论的。

议论文的意见表达价值同时是和公民精神、公民素养紧密相连的, 也就是以公民身份就公共事务对社会发言。古代作文章强调“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虽然都是从精英主义出发强调写作所承载的政治和道德使命, 但是保有写作的社会性传统。古代又有“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 柳宗元也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指出“文之用, 辞令褒贬, 导物讽喻而已”, 都是要求议论文的写作要有对时、事即社会生活的针对性, 颂美、刺恶、纠偏裨善, 既不发空泛议论, 又不为议论而议论, 使议论文成为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章形式。

公民素养是现代社会进步必备的条件, 在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大多有“培养公民”的课程目标。高中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独立意识, 将步入社会, 思想开始富有社会价值, 应该承担起公民的责任感, 文章应体现公共责任。“那种以应试套路框死学生的教育, 可以说是‘顺民写作’。而那种看似自由, 其实是放任自流, 逃避责任的‘小资’作品, 不妨称之为‘逸民写作’。无论‘顺民’‘逸民’, 都不能算是合格的现代公民。公民不是天生的, 今天要建设公民社会, 我们迫切地需要培养现代‘公民’, 写作教学义不容辞”[5]。高中的议论写作应该指向公民精神的培养, 写作不仅仅是表达自己, 还是向社会发言, 对社会人与事的关切, 突出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 以及对社会中其他个体、群体自由和权利的尊重与维护, 关心国家和社会相关的公共福祉。

三、结语

就议论文文体写作而言, 从实践上写作技术和修辞技术我们都不缺, 真正缺乏的是对写作目的缺乏思考, 在应试的泥潭中陷入“写作无目的”和“写作目的异化” (以应试为目标) , 对文体本身的写作价值缺乏自省。

议论文的训练不是训练议论文本身, 训练的是使学生保有议论文核心价值的文体精神, 也就是具备议论文核心价值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度。当学生保有这些思维方式和精神气度, 这些核心的价值特征就是议论文写作所需要呈现的, 即理性精神、意见表达和公民意识。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 理性精神是意见表达的基础, 没有独立的逻辑能力和批判意识无法做到表述意见, 而理性精神和意见表达同样是公民意识的应有之义。相信逻辑的力量和批判性意识, 学会独立思考, 运用逻辑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形成理性判断下的批判自由, 并关切个体、他人和自身, 应对纷繁社会中的经济、社会、文化、道德各方面的挑战与取舍, 关心国家与社会的公共福祉。这是议论文写作的真正价值所归。因此,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不过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徐贲.说理教育与公民理性[J].南风窗, 2009 (12) 87-89.

[3][4]张寿康, 主编.现代文章学资料汇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

上一篇:低频探头诊断价值下一篇:Casp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