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

2024-10-10

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精选12篇)

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 篇1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 信息化技术也改变了知识传递和知识习得的方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为高职英语教学掀起了新的浪潮。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各得其所, 各有发展。

一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在我国高职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传递——接受式, 顾名思义, 即教师主动传授知识, 学生接受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这种方法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国内流传已久, 目前仍居主流位置, 其理论基础是行为心理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来处理教学内容, 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利用教材、黑板、粉笔、图画、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 同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进度。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 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事实往往是学生作为教授对象, 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 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 很少学生能够专注于课堂; 另外, 鉴于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 他们基础薄弱, 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 反应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上, 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睡觉、玩手机等现象, 英语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高职英语课堂, 尽管有优点, 但是单一枯燥,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的冲击, 渐渐远离了学生和教师的视线。

二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都在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已经摒弃了单一的黑板粉笔和录音机的组合, 并已经把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等引入英语课堂。信息传递方式从黑板、粉笔、教师讲授变为集声音、图像、视频技术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是对课堂产生兴趣,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应该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从高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效果上看, 还存在极大的改革空间。

首先,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虽说教师们已经把集图画和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 但是大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地播放课件和听力。还有部分教师仍然固守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习惯于口说耳听, 眼看手写的教学模式, 这种意识导致信息化技术对高职英语教学并未起到真正显著的提高促进作用。另外, 由于教师自身信息化意识的薄弱, 更忽略了在课堂上对于学生信息化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运用。

其次, 教师使用信息化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还有待于提高。从整体上看, 高职英语课件内容单一 (或者大部分教师依靠教材配套课件) , 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和改良课件, 甚至有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处理文档和使用办公软件的层次上, 更不必说开发设计教学软件或教学互动平台了。教师信息化技术的手段还不够多样, 在实践中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实践能力亟需提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课件制作和影片剪辑等多媒体技术。

再次, 高职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适用范围还可以扩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高职课堂, 图片、视频、动画、音频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枯燥的文字输入转化为更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堂教学, 利用互联网资源, 大量可获得的纯正语言资源都扩大学生的视野, 获取更多的信息, 这些都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然而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只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 还可在课后辅导和教学评估中引入信息化教学。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和通讯设备, 教师可以利用QQ或者微信建立学习群, 促进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课后作业的评价和加强平时更多的关于英语学习的交流。此外, 教师还可自主或者与相关企业开发设计英语教学学习活动平台, 让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 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到英语, 这样就延伸了课堂的学习时间, 丰富了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 设计互动平台和教学测试等项目来检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扩展英语教学评价渠道和方式。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 为学习者构建良好的环境,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主动成为知识信息的建构者, 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丰富了教学资源, 开阔学生视野。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 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媒体, 包括电脑、大屏幕投影、音箱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的学习环境, 这种集文本、图像和声音融为一体的学习环境对于语言教学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相对于以往传统课堂中的书本文字和录音教学, 多媒体课件、录音和视频文件帮助学生不仅真正学到听到语言的全貌, 更充分理解语言环境, 进一步学会语言的真正运用。另外, 国际互联网是一个由全球成千上万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无疆界、无时空限制的信息传输网络, 它也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 储有最丰富的各类资料。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同行交流, 了解国际英语教学发展动向, 共享新的教学资料和科研成果,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 学到最地道最原汁原味和与时俱进的真实英语。

第二, 提供多种教学手段,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能动性。有实验表明, 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两项加起来, 多媒体技术就有94%。学习者的多个感官能动性调动起来, 自然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中, 插入和授课内容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电影视频片段, 相比传统课堂里的书本、黑板和教师的讲授, 多媒体课件自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另外, 枯燥的英语单词记忆可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可自主设计或利用网络上的单词游戏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单词的兴趣。

第三, 互动协作模式, 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以及学生个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 发挥学生主体认知作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现代化的包括网络环境中的教学资源, 通过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课堂,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现英语学习的规律,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 扩展了评估反馈模式, 延伸了课堂,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反馈与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只有教师一人进行评价, 且只关注结果;而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资源, 关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及时进行评价。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将课后作业上传到QQ或者微信群中, 这样不仅教师能够真实考核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可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 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总结评价的标准和规律, 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评价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四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教师做好角色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作用发生改变, 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而是引导者,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为学生设定教学情景和任务, 提供信息来源,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

第二, 教师注意对信息化资源利用程度的把握。举例说如果课件一味复制课本内容, 不能体现多媒体优越性, 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或者过分利用多媒体便捷性, 大量信息堆积在课件中, 造成信息超载, 使学生忙于记笔记, 囫囵吞枣, 反倒造成负担。另外, 在网络环境中如何监控学生有效利用资源, 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三, 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不断更新自己的现代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现代教育媒介在教学中的应用, 使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

第四, 注意评价模式的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由于网络的便捷性, 不仅对学生学习状况可以进行学习时、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全方位的评价, 还可以开展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但正因为评价的多元性, 就要尤其注意评价标准的制定, 做到评价的科学化。

综上所述, 两种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各有优缺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恰当合理地将二者相结合。比如在介绍讲解性的内容上和当期望学生在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知识去应试时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可行;在其他情况下, 可充分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当然, 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并非完全适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全部, 也不是每节课都适宜使用, 如何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 使之为教学服务, 还有待教师们更多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化教学, 改革传统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等层面,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高职课堂效率, 让高职教师和高职学生都爱上英语课。

参考文献

[1]郭晓功, 徐鲁宁.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差别对比[J].信息通信, 2014 (6) .

[2]皮红波.探析高职英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J].考试周刊, 2014 (70) .

[3]何亚红.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4 (32) .

[4]樊文辉.高职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策略与模式研究[J].广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6) .

[5]钟彦.高职院校信息化英语教学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14 (23) .

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 篇2

目前,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因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特点和教学方针,使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都是被动地接受着老师讲解的知识,师生之间缺乏广泛交流和互动。然后,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老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知不够,老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口语教学模式,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针对英语考试例题,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目前,高职英语的教材大多都是带有多媒体课件的,大部分老师认为在课堂上播放PPT就是已经实现着信息化教学,但实际上,利用PPT只是把原本在黑板上的板书内容投放到了投影仪中,导致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点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趣,学生兴趣降低,从而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目前大部分英语老师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能力有待提升。高职院校中大部分英语老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往往在一些信息化软件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数据集成;信息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8.5

作为一个产学研一体现代化高职院校,学校必须建设一个技术先进、运行可靠、无缝覆盖的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平台。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应拥有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网络全覆盖的高质量校园网;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学校门户网站、专题网站、视频点播,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及资源学习中心这些资源都是必备的,建有统一门户认证系统和掌上移动办公系统,做大数据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引领高职教育。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几乎所有的高校便建设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各个职能部门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

信息化校园建设是现代大学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资源共建共享,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突出重点,突出效益,分步实施。其根本宗旨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一流的网络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教育技术支撑体系,创建一流的数字化校园。

学校应本着开放性、共享性原则,建设一个具有“网络硬件服务平台+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服务平台+校园网门户平台”架构的、有行业企业参与、具有一定原创性、信息海量存储、使用方便快捷的数字化校园及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校园网应安装部署大型数据库集群和海量存储系统,提供包括邮件服务、域名服务、透明IP服务、WWW服务、数据库查询等基础服务功能;建设了包括网关认证系统、流控系统、防火墙、行为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网站加速系统、病毒查杀系统多层面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了包括网络维修的跟踪服务(网络咨询台和报修系统),建立网络服务通告制度并定期发布网络工作简报等,建设了网速监测反馈系统、多媒体服务系统等。

制订完成了《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规范》,对校园生活的各方面、各层次所涉及到的各种信息数据都定义了详细的属性,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設能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可持续发展。根据规范指定的原则,建立了学校机构、教职工、学生的基本信息库结构、基础数据库及接口标准各信息标准。以《规范》为框架建立了《宽带业务管理》、《用户管理中心》、《中央认证系统》、《个性化个人门户系统》等作为数字校园的基础平台,可对校园网用户的身份和权限进行统一认证控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通过网络课程立项、教育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学分等多种推广方式,建成了《网络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等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制定了专业标准库、专业信息文献库、专题特色资源库、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库、试题库、讲授型网络课程开发、多媒体课件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库的技术规范,课程资源库建设。这些开放性、共享型的海量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不仅为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和数字化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兄弟院校共享我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些网络教学平台让师生在网络环境下体验身临其境的教与学,充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果。

为满足新旧系统数据交换的需求,本文从学院实际的情况研究,制定适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数据交换的标准,最后通过数据交换等技术手段去实现。学校应协调各部门建立《高等学校信息标准系统》、《高等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高等学校公共数据交换系统》等校园网络门户管理平台,建设有内外网隔离的学校门户网站、率先实现了通过学院内部门户网站网络发文与网络信息报送,达到了无纸化办公与信息快速传阅的双向效益。

图2 校园信息化统一信息标准

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为全院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方便使用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服务等,从而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功能,使学院在数字化校园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以人为本的用户环境。数字化校园必须以用户为核心组织信息资源与服务,需要建立个性化的用户环境,建立按需访问的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使用户登录进入数字化校园后,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他希望看到的和有权看到的信息与服务。

(2)关联的应用环境。关联的应用环境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是实现跨系统的流程整合、内容整合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业务系统进行合理划分,规范系统间的调用接口,以实现业务系统间的信息畅通。并通过信息整合与流程优化,支持跨业务系统的信息内容关联、管理流程关联、信息服务关联,实现全局畅通的信息流,形成关联整合的应用环境。

(3)集成的数据环境。集成数据环境对数据进行有序组织和集中管理,实现学院数据管理的标准化、集成化、权威化,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有序性、共享性和可管理性,为业务系统和最终用户提供方便、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和访问服务。

(4)高可用的运行环境。数字化校园的运行环境包括机房、网络、服务器、备份、安全、数据库、系统软件、应用支撑软件等软硬件基础设施。

(5)高可信的安全环境。安全问题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各个层面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构建一个完善和良好的可信的安全环境,确保数字化校园各个层面上的关键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实现数字化校园信息环境的可控、可信、可查等。

参考文献:

[1]邓荣.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分析与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11).

作者简介:权赫(1986.08-),男,甘肃会宁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物联网、网络技术。

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 篇4

1 信息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年龄和智力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育打破了教育的传统模式, 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学习, 也可以自己在信息平台上学习, 这样就脱离了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学生可以针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地在信息平台上搜索学习资源, 然后自己分析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充分享有自主选择知识的权利, 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有效利用时间,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则由教育的主体变为辅助者、指引者, 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学习项目的布置和恰当的建议,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挥。此外, 信息化教育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进一步互动, 在信息平台上师生能以平等的姿态互动, 学生可以提问,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会感到自我的重要地位, 从而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2 信息化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时间较多,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课余时间实现自由学习, 信息化教育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环境, 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 逐步培养各种学习能力。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学生针对学习任务, 在广泛的网络资源中自主选择信息, 增强自己对知识的判断力和识别力, 从而获取有效知识。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还要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归纳, 最终变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对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伴随着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疑, 这和课堂中的老师提问完全不同, 这是一种自发的思考, 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完成对知识的深化, 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更长久。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思考的过程中, 获取的知识已经有了思维的烙印, 脱离了本来的面貌, 从而得到了创新,

3 信息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知识不断发展, 不断更新, 高职学生要适应职业的发展需要, 融入时代的发展要求, 必须不断学习, 走进知识的前沿。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特别是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信息化教育依托网络数据库, 大量信息可以涌现出来, 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大大扩展, 学生可以享用广泛的信息资源, 从而给学生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信息资源也实现了全球化, 而教材内容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不能时时更新,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延伸学习非常重要。研究最新的专业知识, 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发展, 这样可以把专业知识学得更深入、更透彻。学生既能在学校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也能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储备, 把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 信息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这个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求知的过程, 其中必然会产生质疑, 而质疑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在课堂中往往是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但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提问题, 然后自己去寻求答案,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样学习兴趣就会潜移默化慢慢养成。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能自主解决问题, 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就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学生即使在老师不布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 也会自觉去学习, 这种学习状态可以产生良性循环, 可以说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一种最活跃、最有力的内部动因, 它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 在校内还是校外, 学生都会乐意学习, 做一个快乐学习者。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 养成对自己本专业学习的热爱, 对将来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 信息化教育顺应了教育多元化的趋势, 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因此,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信息化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让学生成为独立的知识学习者和探索者, 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终身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 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 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广泛进入教育领域,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改变。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面向信息社会的需要,采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大力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是教育技术的实践者,更是教育信息的传播者,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时代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前,高职院校教师如何去应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如何建设?这样的讨论与研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1、教材呈现形式的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超媒体技术,让教学内容以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形式呈现。

2、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资源库,供大家共享。

3、学习的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方式就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

4、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5、学习环境的虚拟化。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时空的限制可以,构建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拟图书馆等,这是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信息技术在给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服务和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并注重人文关怀,同时,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以便指导教师正确执教。

(一)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在知识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在教材多媒体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学习自主化等背景下,想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紧跟时代步伐,追随教育的脚步,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地去充电,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成为研究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结构、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教师必须从“技术型”教师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高职院校教师要把信息化教学中的教材、学习者及教学方法等作为研究对象,寻找和创设出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结合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寻找解决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教师应成为协作者。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信息技术把各种学科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交互式、智能化、全球化的跨学科领域。高职院校教师要以一名协作者的身份出现。这里的协作主要指三方面的协作: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主要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二是教师与教师的协作,强调通过网络等手段,校内外教师共同合作,博采众家之长,或向专家学者请教等。

(四)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成为指导者。传统教育中教师的重要职能是传授知识。而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不应该以较多地传递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多地关注、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成为一名顾问。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各种适合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适应这种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方式。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由人机交互方式所替代,教师还要担起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指导者、维护者,做学生身心健康的咨询者,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五)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者。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设计者转变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者。高职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强调以学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

三、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快环境建设,为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高职院校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建设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首先要配备一定的硬件设备,打好物质基础。要重视以校园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必须加强加大软件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开发。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化机构,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统一准则,加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以便信息共享和利用。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平台。

(二)重视转变观念,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先进思想。转变高职院校教师的观念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各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现代教学理念、管理思想大讨论。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学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观念。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充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确立每一门课的课程目标。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信息素养的培训、考核、应用等方面的制度。制度应体现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满足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定性评价和量化考核的需要,以评选出真正的优秀者;制度要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修订和完善,要有较强的执行力。

(四)组织教师培训,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深造的机会。高职院校要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深造,从而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整个师资队伍水平;举办短期培训,学校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外聘国内外教育专家,以专家讲座、示范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组织校本培训,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统一,通过诊断、对策、计划、实施、反思等环节对教师角色转变起着引导、加速、强化等作用,促使教师反思自身行为,最后实现角色转换,从而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五)引导自身建设,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开创更多的途径。教育信息化时代要建设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还必须依靠和引导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自我调试、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观念,教师只有清醒地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新的期待与要求,打破传统角色规范的限制,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才能尽快转变角色观念。第二,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电,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第三,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做学生品德的榜样。高职院校引导教师自我学习与调整,也是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建设信息化教师队伍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张晓兰.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角色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7.作者简介

浅谈高职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发 篇6

关键词:高职校;教育信息化系统;标准、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30-02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并赋予职业和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一方面,传统职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革;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深入使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

随着数字校园硬件建设的完善,如何利用好这个设施,更好地延伸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构建基于网络的跨越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了目前高职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高速、先进的数字校园硬件设施亟待一个系统平台来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此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开发作一些策略性探讨。

一、教育信息化系统对高职校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方面的建设问题,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其使教学模式、办学方式,教学制度、教学思想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内容。教育信息化系统能够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做好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也能促使教学信息的采集做到科学性和标准性。一般来说,使用教育信息化系统后,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教研科研和双师素质提升,有利于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校园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服务对社会开放。

二、现有教育信息系统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教育信息系统平台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信息标准。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采用不同的系统平台。一方面,软件重复开发,中途搁置和废弃现象较为普遍,资源冗余的现象极其严重;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尽管各部门都花了很大精力采集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信息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和发挥,有的甚至还成了信息垃圾。

2、学校教师使用系统积极性不高、信息化能力不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对新技术总认为自己的教学效果已经很好,不需要做出什么改变,因此对新技术是一种冷漠的态度,再加上对新技术掌握有畏难情绪,所以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3、以往的系统一直是从管理者角度来进行开发的,而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广大学生却一直游离于系统之外,客观上造成信息化程度不高,而智慧校园也仅停留在蓝图上。

三、高职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发的策略

高职校是一个人工、动态、开放的系统,教育信息化系统从信息流的角度反映学校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故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的应用过程。因此,系统工程理论应该是系统开发的方法论基础,对应的策略应该是:

1、一把手挂帅的策略。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一个新旧系统交替的变革过程,需要打破旧的格局,建立新的秩序,如:粉笔加黑板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变成了多媒体课件、传统的借书卡变成校园一卡通。变革中的必然有阻力,必须一一消除,各种利益关系也需要重新调整,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学校领导,尤其是第一把手,必须亲自参与系统建设过程的领导,确保系统开发所需的物质条件,协调各方面关系,切实支持系统的开发工作;在系统投入运行后,还要率先使用系统,利用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管理和决策。

2、面向用户的策略。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学校教育中的数据,并加工成信息,保证信息的畅通,为学校各项决策、经营、计划和控制活动提供依据,使学校各部门和教育环节活动联结为一个统一整体。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但是用户要求一般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而是随着开发工作的进展而不断明确和具体化的。因此,在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必须参与其中,始终与开发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地、及时地提出要求和意见,这是开发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3、局部服从整体的策略。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有机性。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功能蓝图),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由于处理手段的限制,是采用各职能部门分别收集和保存信息、分散处理处理信息的形式。教育信息化系统如果只是改变处理手段,仍然模拟人工的处理形式,就会把手工信息分散处理的弊病带到新系统中来,使信息大量重复(冗余),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难以畅通,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为了使新系统既能实现原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新增功能的需求,又能摆脱手工系统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必须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策略。

4、相关性的策略。教育信息化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其中一个子系统发生了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进行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一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系统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樣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和处理。

5、动态适应性的策略。学校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教育信息化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开发时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6、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策略。以往的系统开发走过很长一段弯路,就是因为在开发系统管理过程中随意性太强所造成的。因此,系统的开发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的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在系统开发时便于人们沟通,成文的东西不容易产生“二义性”;二是未来系统的修改、维护和扩充比较容易,因为有案可查。

7、行政手段与激励机制的策略。实现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人,只有把管理者和参与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除加强系统使用者的培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外,学校管理者需根据师生心理特点,在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推行使用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出台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师生使用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白 梅.关于网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2] 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1期

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 篇7

2012年3月13日, 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的方针:“1.面向未来, 育人为本2.应用驱动, 共建共享3.统筹规划, 分类推进4.深度融合, 引领创新。”其中第四点提到的深度融合就是指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方法,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包括教育信息网络、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共建共享环境、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 虽尚需完善, 但基础工程在高等院校中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如宽带接入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多媒体教学、精品课程上网及无纸化办公等。但如何将大量资金投入建设起来的基础设施的用途发挥到最大, 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意, 如何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工作和学习, 正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1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从20世纪60年代“信息化”一词的出现, 到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路”的提出, 国家提出要将信息化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了, 教育信息化是指由国家及教育部门统一规划, 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不断加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它一共有四方面的意义: (1)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2) 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学校管理层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需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3)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面性的布局工作; (4) 教育信息化不可能一步实现, 它必然需要不断发展和改善。

教育信息化需要依仗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是大量投入资本增加学校信息化设备就意味着信息化的完成, 这样做不但加重了学校经济负担, 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 在发挥出已有的信息化设备最大的功能的前提下, 不断加大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最终达到提高办学质量的要求。

2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现状

近些年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 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提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 现在各层次的高职院校已经不同程度的建立了校园网, 无线网络也逐渐普及;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网络教育稳步发展, 为构建随时随地学习的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1) 国家信息化资源投入的不均衡,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 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相比信息化资金投入较低; (2) 教育工作者本身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 有的老师简单的认为信息化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而教书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 只要自己能把课上好, 做到一个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分, 不一定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学手段, 但他们往往忽略在现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变的多样, 单一的讲和听的教育模式, 很难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必然最终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3) 耗资巨大的信息化设备没有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每年学校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善办学条件, 然而这些设备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校的教学和办公模式, 反而变成了师生的休闲娱乐工具; (4) 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 目前在初中和高中里基本已没有普通教室, 取而代之的是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室, 但是作为高职院校无论从网络机房的数量还是多媒体教室的数量都明显不足, 很多专业课程无法通过信息化的渠道传输给学生, 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描述; (5) 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 当学校网络加入到教育网之后, 可以很大一部分提高可利用的数字教育资源, 但更多的高校上网课程上, 主要内容设置权限, 不允许学校以外的人访问, 也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3 解决方案

3.1 利用好基础教学设施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化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资源, 它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知识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形等多种方式表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发现老师的课件大多做的枯燥无味, 同样的一门课程每个老师的课件各不相同、参差不齐, 这样的课件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而是将课本内容原模原样的搬到了大屏幕上, 课件的成败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好坏的关键。真正的课件应该是教研室老师共同研究分析, 针对不同档次的学生量身定做, 积极加入各种表现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 这样做出来的课件在教材不更换的情况下是可以反复使用的, 而所有的代课老师使用的课件应完全一致。

3.2 提高网络环境的利用率

现在各个高职院校都架设有自己的局域网和网站, 用来对外公布信息, 对内接受社会各界的反馈信息, 建立起了一条良性的信息传输链条, 营造出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校园管理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软件进一步提高网络环境的利用率, 现在普遍的用户浏览、留言方式, 使得反馈意见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复, 导致交流不畅。因此搭建无线网络平台, 申请不同主题的微博、社区和贴吧, 配合智能手机的wifi上网功能, 学校里的实时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达给老师, 而学生的反馈信息也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回复, 加快了信息传输的效率, 最重要的是这些服务项目大都只需要少量的维护费用, 不会给学校带来太大的经济负担。

3.3 提高办学自动化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教育管理者能够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管理手段上, 要能够通过教育管理软件、学生工作管理软件应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学籍、选课、排课、考试和教务等;学生管理中的招生、公寓管理、心理辅导、体制健康等方面进行高效而准确的管理;要能够在管理方法上改变传统以纸笔记载的管理方式, 而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数据的记录、保存和查询以及传递功能, 建造起无纸化的办公环境。

3.4 推动学院自发科研

面对教学经费紧张的局面, 学院要发展教育信息化可以在学院内部发觉潜力, 高职院校都提倡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 但随着近几年提高教师招聘的门槛, 也有了大量动手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学院应该

鼓励计算机与电子方面有特长的老师, 自主研发学校管理软件, 一方面可以提升老师教、学、做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资金的投入, 并且软件由老师研发完成, 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 也可以及时解决。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下, 高职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完成传统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型, 如何完成有限投入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对接, 如何保持信息传输渠道的通畅, 如何将信息高效的传递给每个需要它的人, 如何让师生都能感受到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改变, 深入发掘高职教育信息化中的问题, 找到解决的办法, 是信息工作人员的使命。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链条,提高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2012, (3) .

[2]杨晓宏, 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27-33.

[3]何克杭.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0) :64-71.

[4]秦聪.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N].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改革初探 篇8

一、当前我国高职信息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从问题中探讨根源, 从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 才能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水平, 当前我国高职信息化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重视技术的应用, 而忽视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改革过程中, 很多教育者认为, 只要在教育过程中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习方法就大功告成了, 于是在购买教学设备及先进器材上毫无选择、胡乱引进, 而忽略了对信息化教育理念的转变。当前, 对于信息化教育, 很多高职教育者并不是非常了解, 他们仅仅将信息化教育当做社会的一种潮流, 因此,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难以发挥信息化教育的理想效果。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很多院校的管理体制落后, 各部门的协调性较差, 学生及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尚需时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风险。

(二) 信息化教育总体建设观念单薄, 规划缺乏合理性

信息化教育必须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 而很多高职院校则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教育管理者或为了建设单纯的面子工程, 或急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在对信息化教育的规划方面虽然有所了解, 却无法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独特的创新和发展, 最终导致学校信息化教育规划不合理, 极大降低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当然, 更多的高职院校教育者对信息化教育的建设观念还是非常淡薄的。首先, 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 其次, 对于信息化教育, 他们缺乏基本的技能, 难以驾驭, 所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信息化教育虎头蛇尾, 难以形成长效的建设体系。

二、我国高职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我国当前高职信息化教育改革确实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我们必须要对此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笔者认为, 解决当前高职信息化教育改革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按照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改革的问题, 国家早已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政策来予以规范和支持,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其中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阐述教育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要积极领会国家对于信息化教育的态度及发展策略, 只有这样, 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的信息化教育发展之路, 信息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 信息化教育改革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即进行教育理念塑造, 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资源数据收集, 只有科学合理地对信息化教育改革进行长效规划, 才能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二) 转变思想观念, 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先解决信息化建设观念问题, 才能推动实际规划的实施, 当然, 在转变教育队伍信息化教育思想观念的过程中, 必须采用一定的策略, 例如可以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 通过专业人才的引进可以为教育队伍增添新的活力, 也可以促进教育队伍对信息化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只有抱着积极学习、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心态去接触新事物, 才能最终为我所用, 从根本上对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有效改革,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我们只有将信息化教育理念的影响深入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各类群体, 才能真正促进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步伐, 为今后高职院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改革初探

参考文献

[1]孙淳.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对策与思路[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14 (04) :99-102.

[2]肖俊勇.浅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警官教育论坛, 2008 (01) :129-134.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对策探索 篇9

一、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 教育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 因此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与信息技术相关;同时,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 因此为了能够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必须要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进行信息化建设, 这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 做到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

(二)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衡量高职院校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直接参加就业的人才, 这些人才应该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如果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比较落后, 那么就会缺乏培养人才的信息化环境, 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说,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 教育信息化可以进一步降低教育成本。

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来讲, 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成本, 但是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还比较少。因此, 高职院校教育进行信息化建设, 能够帮助其降低教育成本。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这样可以避免高职院校购置一部分重复的资源, 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发展成本, 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 促进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校园网络的规划不合理。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扩招, 很多高职院校具有多个校区, 但是这些校区之间的物理距离比较远, 同时校园网络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同步的现象。因此, 很多高职院校的事务需要在不同校区之间进行处理, 使得办公活动无法得到很好的沟通, 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未来发展。

(二) 校园网络的服务器性能有待提高。

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初期, 学生的数量以及信息的数量还比较小, 校园网络服务器的性能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师平时的上网需求。但是,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信息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开始出现较快的增长, 校园网络的服务器性能开始下降;而且由于高职院校对于校园网络的资金投入有限, 无法更换符合校园网络使用需求的高性能服务器。

(三) 一卡通的使用范围有限。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为了更好地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很多高职院校提供了一卡通服务, 使得学生的生活更加方便。但是, 校园一卡通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在图书馆、食堂和澡堂等基本生活区域可以进行使用, 但是在高职院校的不同校区之间以及学校附近的其他地方都无法使用, 一卡通服务还没有真正地实现互联互通。

(四) 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还存在不足。

虽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的管理, 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使得对学生的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 目前学生的信息更新不及时, 与学生相关的很多工作还没有做到自动化处理;同时, 进行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有限, 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三、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优化的策略

(一) 加强校园基础设置的建设。

在进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这样才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 需要改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科研和交流等功能的信息化平台, 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 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二是提供校园网络的配套设施, 安装高性能的服务器、配置高速的校园网络, 同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功能;三是建立校园无线网络, 使得学生可以利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入网络;四是增加一卡通的功能, 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生活或者学习上的方便。

(二)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目前, 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各行各业中, 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因此,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需要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一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能够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进行授课,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二是学生不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 而且需要善于利用网络这一资源, 从网络中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 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三是教师可以将授课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或者其他形式供学生下载, 可以有效地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 使得学生更好地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促进对学生信息化的管理。

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的管理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同时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促进对学生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进一步拓展学生信息化管理原有的功能, 加强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争取做到信息的同步;二是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管理人员应该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平台, 同时可以应对平台的一些常见错误;三是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从而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 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化合作。

与传统校企合作的模式相比, 校企之间的信息化合作方式更具有优势:一是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 需要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企业必须为实习生提供专门的实习场所;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源, 不利于校企合作未来的发展;但是, 如果校企之间采用信息化的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行远程的合作, 不占用企业的资源;二是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的门户网站更好地了解企业, 判断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否与企业相关,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简历, 判断学生是否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实习经历, 帮助学生和企业尽快地找到合适的职业或者人才。

四、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发展, 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但是,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事业的进程, 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发展。相信随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完善, 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重大的改变。而且信息化的进程也改变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原有的方式, 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必须进行信息化的改革, 才能更加适应信息化的时代。本文简要介绍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进而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玲, 刁哲军, 王春丽.论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价值互指[J].职教论坛, 2010

[2]周适, 顾昕.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J].东岳论丛, 2011

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生产, 交流和学习的方式,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方面也正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强调各高等学校应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英语教学课堂中去, 改进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目标和兴趣有选着性的学习。陈坚林指出 (2010:7) ,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的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不只是某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更重要的是预示着我国外语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将使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有机整合从而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外语教学模式。

1. 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 基于相关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来主动构建意义从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受给学生, 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的刺激, 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已获得的知识, 对外部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 使原有的知识发生量变或质变。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学习者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或接近真实情景的模拟场景,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搭建一个满足英语教学需求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完成教学计划, 监控教学过程, 评价教学效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英语信息化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为教学主线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 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 是实施英语信息化教学的首选模式。信息化环境下英语“任务驱动”教学框架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设计任务、收集和整理信息、协作学习以及展示成果。

2.1 设计任务: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法中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将把所要学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相互关联的各项任务中, 然后创设真实的情景或接近真实的模拟情景, 使学生在相关情景中来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需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能力, 有层次, 有梯度地把一项项任务串联起来, 架设好学习的框架, 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另外, 在这一步骤中,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呈现任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这样, 在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2 收集和整理信息:

完成任务呈现后, 学生就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查找资料。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学习和探索的平台, 也为他们主动构建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和思考而不断主动寻找完成任务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提供帮助。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 分类和整理, 要去粗取精。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通过快速细致地在线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 观看相关英文视频, 从而提高英语听说读的能力。

2.3 协作学习:

学生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或辩论, 并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特有的交互功能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种形式的协作学习, 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发挥集体智慧,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掌握要学的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与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阐述和捍卫自己的观点而努力寻找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 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提出更有力的论据。这一过程是学生掌握的英语信息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 也是语言输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2.4 展示成果:

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讨论, 学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 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文字来展示完成任务的成果。这一环节可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阐述, 也可以课后学生通过互联网发给老师。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 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

3.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对社会各领域影响的不断深化, 教育信息化也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和方向。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阶段学校和教师都应努力探索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和构建一个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为了不断深化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 学校首先应加强人才的培养, 为英语教师提供适当的培训, 让教师须掌握必要现代教育技术, 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以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资源平台。另外, 对教学硬件也应加大投入,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化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再思考-以DDL为例[J].外语教学, 2009

[2]刘军.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对策;思路

一、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中建设信息化教育并不是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也不是硬件设施的建设,而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理念。其是在统一标准下将一系列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实现全面信息化教育,促进教育管理水平以及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信息资源包含以下几方面:(1)教学;(2)科研;(3)管理;(4)生活服务。建设信息化教育需要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意识的整体转变。高职校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主管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校领导以及工作人员能够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并做到以下几点:(1)信息主导;(2)管理先行;(3)整合资源;(4)开发共享;(5)改革创新。其次,院校领导应努力提升自我认识,敢于创新,积极培养信息化教育人才。最后,领导人员应努力提升个人素养,积极开创信息化教育管理的新局面。与此同时,院校全体教师以及职工应将建设信息化教育管理作为共同的任务。为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需创建相应的信息化团队,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是信息化教师团队;第二是信息化管理团队;第三是信息化技术支持团队。而这个团队的核心素养是具备全新的信息化职业教育管理理念,如此一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院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均能够在建设信息化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出不一样的作用。

在建设信息化教育管理过程中,院校领导不仅是领导者,也是工作组织者,其自身的信息化意识以及思想理念对信息化教育的长效发展以及深入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主管领导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信息能力;(2)计划管理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控制管理能力。因其不仅要制定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战略以及规划,还要组织实施具体项目以及开展信息化教育评价。高职院校领导不仅要对建设信息化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设计,还需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信息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收集、分析以及评价,并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设施解决建设信息化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除此之外,领导人员还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以此激励院校全体教师以及职工主动参与到建设信息化教育工作当中,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此实现信息化教育建设的终极目标。

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院校教师;(2)行政管理人员;(3)后勤服务人员。其不仅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者以及管理者,因此,院校教职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2)信息化管理能力;(3)信息化管理理念。

二、强化教育资源管理

1.教育人才资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全面应用,高职院校中建设信息化教育管理工作的步伐逐渐加快。信息化教育系统以成为高职院校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平台。而建设与发展信息化教育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投入,还需建立一个专业化的团队,而强化这个团队的管理也是建设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一、加强建设人才团队。首先,建设信息化团队的首要任务是重视组织领导在团队中树立安全意识以及信息化管理理念。其次,加强建设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根据高职院校建设信息化教育的实际要求,合理制定相关评定、考核以及奖励机制,以此激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建设信息化团队提供制度保障。最后,按照不同类别以及不同层次的人员组织开展与其相符的培训活动,并为信息化人才创建多种学习的平台,以此全面提升信息化人才团队的基础水平。

第二、其次,合理使用人才团队。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资源进行加工与开发的能力还不能够满足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还需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并且将教师使用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能力加入到教师的聘用以及考核标准当中,促使院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

2.教育资金资源

建设信息化教育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此,相关部门应将建设信息化教育相关资金纳入专项预算,明确经费的比例,确保资金款项能够充足到位。并且建立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加强管理设备采购预算,合理降低建设成本,提升投入效益。与此同时,建设经费还需做到专款专用,并建立相关建设项目的相关制度,例如以下几项:(1)立项审批;(2)招标采购;(3)工程监理;(4)验收审计。避免投资重复以及造成资金浪费。

3.互联网资源

高职院校中,互联网资源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资源共享;第二是资源安全。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系统处于封闭状态,其资源建设标准以及软件接口缺乏统一性,在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换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需重新建立教育资源系统,并实现以下几点:(1)统一规划;(2)协同开发;(3)高度共享;(4)分布存储。同时,高职院校中的教育资源系统应成为提供数字资源的主要系统,并通过开放式的接口,便捷的与其他系统平台实现信息的对接,从而促使教育资源的集成以及共享。

作为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设施,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情况与其发展过程进行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许多高职校对网络硬件的建设以及应用方面较为重视,却忽略网络的安全以及管理,由于规章制度的缺乏以及管理方面的疏忽,导致校园网络产生了安全危机,对校园网络的服务以及互联网设备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需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网络管理;第二是网络技术,通过技术实现管理,通过管理实施技术。与此同时,按照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安全策略,还需考虑以下几种因素:(1)病毒防范;(2)系统漏洞;(3)防火墙;(4)用户管理;(5)入侵检测;(6)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孙淳.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对策与思路[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4:99-102.

[2]肖俊勇.浅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警官教育论坛,2008,01:129-134.

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初探 篇12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当今, 信息化已成为重构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平台的关键力量, 对人类经济与社会组织及活动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化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 一些有关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探索虽然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触动, 但尚难以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全面影响。笔者试图从信息化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出发, 分析高职课程存在的问题, 提出课程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一、信息化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1. 影响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方式。

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对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各国竞争的核心在于知识和人才。知识量激增, 知识越来越开放、多元且呈现综合化趋势, 因此, 教育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突出信息的获取与整合、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形成。通过学习, 学生不仅要实现知识积累, 更要具备将知识融会贯通, 学会多角度、多层次理解问题, 培养自身的创新品质与创造力。这些特征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与跨域性, 体现开放性与灵活性。对高职教育而言, 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更应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以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的需要。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曾说过:“在一个社会中, 社会结构及学习被结构化的方式, 决定了社会中个体学会思考的方式, 决定了共享和利用学习的储备总量的方式 (包括知识、技能) 。”[1]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教与学的过程中, 起决定意义的是教与学的环境和信息交换及传递的方式, 教学内容反而退居其次了。在信息化时代, 高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环境的设计, 成为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要素。

2. 影响了教师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形式与内容。在信息化时代,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教学工作来讲, 信息化时代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交流需求更高, 教师的主要教学责任从知识讲授, 逐步转变为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教学过程逐步由“教师教学主导”转变为“学生需求主导”。正如詹姆斯·杜德斯达所言, 学校教学将“由学生需求推动的交互式的、合作式的学习和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异步学习, 逐渐取代传统的单向传授和课堂学习以及以教师为基础的同步学习, 成为主要学习方式”[2]。学习方式的变革, 必将影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变革, 教师教学工作方式也随之改变, 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都将围绕上述的变革展开。

从科研工作来说, 信息化使得教师研究工作视野更广、手段更多样、成果更丰富,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 获得传统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 开展跨区域、跨界的研究, 使研究成果得到最快的传播与分享。

3. 影响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方式。

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打破原来各个群体、各类机构、各种部门之间的壁垒, 形成各方的有效沟通。在信息化时代, 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障碍被迅速冲破, 各方联系更为便利并进一步加强。在信息化条件下, 高职院校相当于一台大型的知识与技能的“集成式服务器”, 通过自身的运转, 实现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在资源、信息上的交流与互动, 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知识与技能服务。信息化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将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突破, 各个部门通过跨界的方式, 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来。同时, 信息化也要求高职院校转变服务社会的方式。二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得到推进, 信息化途径将逐步改变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

4. 影响高职院校生存环境。

根据《纽约客》的有关报道, 尽管在线课程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度测的问题, 如学生作业批改、课堂讨论实现等, 但许多人都认为, 在线课程将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在过去的两年中, 哈佛、麻省理工等高校都投入上千万美元研发在线课程。加州甚至通过一项法令, 支持公立大学发展在线课程。从这一趋势看, 在实体高校的另一侧, 网络高校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崛起。正如有人预言, 将来最好的大学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影响到教育的生态环境。信息技术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垄断优势被逐步打破,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相应的资源, 不囿于通过到实体院校中获得相应的教育资源, 各类层出不穷的教育与学习软件成为冲击实体教育机构的重要力量。

二、从信息化看高职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

在信息化前所未有地冲击高职教育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应主动利用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机遇, 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型。课程是高职教育实施的主要中介与手段, 课程改革也是近年来高职教育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利用信息化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将是一个必然的方向。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还存在诸多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课程目标尚未体现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

信息化时代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 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常态, 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就是知识与人才。因此, 适应信息化社会所需的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 人才培养目标应围绕这一需求来制定。但是, 当前高职教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停留在纠结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 是重视综合素质还是技能水平, 是培养人文素养还是软技能这些问题上。如不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出发制定高职课程目标, 人才培养将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2. 课程内容不能突出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

人才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培养需求决定了课程内容的转换。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对信息社会发展的特点关注不够, 主要体现在, 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有待提高, 关注学生知识的融汇性不足;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有待增强, 过度重技能训练导致课程内容跨界性不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够, 信息技术的地位不明确, 课程设计缺乏与信息技术的统整与融合。

3. 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期待更高的创新要求。

信息化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理念已深入人心, 教学模式不断革新。但从高职院校的现状看, 学生需求为导向、学生主体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未得到真正体现, 自主、探究和协作的学习方式未成主流,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和视频互动等学习平台不分时空开展学习和交流的在线学习刚刚起步, “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教学”、“泛在学习”等方式仍在探索之中, 教学手段的单一性状况仍普遍存在,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评价有待探索。

4. 资源建设与共享水平难以支持课程信息化。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状况尚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模式转变的需求,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存在单一性、单向性。虽然“校校建设资源”的基础已经具备, 但由于优质课程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使得优质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性不够。虽然各校优质课程信息资源各有特色, 但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 离资源建设“区域共建互享、校校共享互换”的建设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三、信息化条件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有学者认为, 信息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在被运用于特定组织或者社群时, 提供了一种解决各种核心问题的空前弹性”, “革新的推动者可能运用信息技术在不改变既有组织及其根本运行架构的基础上, 悄然地改变其具体运作规则”[3]。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实现从理念到技术、到操作、再到教学实施层面的全方位变革, 实现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协同创新, 建设信息化条件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和实体中介, 形成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1. 树立“智慧职业教育课程”的理念。

在信息化条件下, 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卓越智慧是教育的本质, 因此笔者提出“智慧职业教育课程”。“智慧职业教育课程”是指通过利用智能信息技术, 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智能化环境, 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智能化的教与学的方法与技能, 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行为, 全程渗透培养学生优良的价值取向、较强的人文素养、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行动能力,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促进学生实现智慧的全面发展。同时, 教师在智慧课程的实施中, 实现自我发展与超越。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简·芳汀 (Jane E.Fountain) 教授所言, “工业技术是肌力, 而信息技术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工业技术取代的是胳膊、手和肌肉, 而信息技术替换的是传播、思考和计算”[4], 只有设计了突出培养学生智慧养成的高职课程, 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信息化手段, 避免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强调智慧教学环境的设计与智慧教学手段的选择, 注重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来培养学生。

2. 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5], 高职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信息技术课程化和课程信息化, 从而实现二者一体化。从这个角度看, 最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造与创新, 实现课程信息化。高职课程要素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者、课程学习者、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环境与方式。因此,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实现如下四个方面内容的整合。一是教育信息技术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根据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教学手段等方面突出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这一点是当前课程开发最欠缺的, 亟待加强。二是充分考虑信息化课程的实施方式, 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三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 要确立信息技术的地位, 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四是依托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

3.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加涅说过, “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这意味着需要安排外部情境, 以便激活、支持和维持构成学习事件的内部过程。”[6]因此, 设计信息化教学模式, 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教学的需要, 在环境、手段等方面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或者范型, 是推动高职课程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改进教学的主要方式。信息化条件下, 教学的特点在于学生主体性和学生中心地位被进一步突出, 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 而非仅仅依据教材或者大纲设计教学, 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逐步成为主流,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与途径多样化且常态化。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一是充分考虑在场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混合性, 教学模式设计既要面向传统课堂教学, 同时更应充分考虑在线学习越来越频繁的需求, 突出教学模式的混合性。二是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如各类通讯终端, 开发适应碎片化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效果。三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突出教学情境的丰富性, 依托信息技术, 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等不同教学内容下的教学情境, 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智慧的信息技术, 支持和改进高职教育教学与实践, 创新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形成科学的实训与实习教学体系。

在信息化条件下, 工学结合模块的设计要冲破传统思维模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结合高职教育实习、实训教学的核心特征设计实习实训体系。面向“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任务并获得其工作成果所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7], 指向岗位能力的培养, 一是建设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模块数据资源库, 利用高清拍摄设备, 完整摄录工作程序的每一个细节, 开放数据库将用于指导工学结合的全过程, 学生通过反复研看, 理解工作过程。二是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及现场教学的数字化, 如利用当前较为发达的3G技术, 实行3G实景教学, 将生产企业的工作现场传输到课堂, 课堂与现场实现互动。三是工学结合管理的流程再造, 通过对工学结合管理过程的碎片化重组, 利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不同工作岗位的个性化管理, 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践管理, 提高工学结合的效果。

5. 构建机制灵活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在硬件环境相对成熟的条件下, 易存储、易提取的共享数据库为建设课程资源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构建机制灵活的高职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一是形成课程资源开发机制, 突出“政府引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积极性, 突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样性, 最大限度地开发优质资源, 形成优质课程资源集群。其中, 政府负责引导性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 学校与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负责资源内容开发, 信息服务软件企业负责环境与资源平台搭建。二是形成课程资源分享机制, 突破原有的课程资源壁垒, 形成课程资源建设“校校合作、区域合作”的基本格局, 实现资源开发不重复、无盲区, 通过组织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共同搭建大型课程资源库, 区域内资源实现即时上线、共享、互换。三是形成课程资源评价、遴选机制, 形成多级并存的课程资源库。通过网络访问量、等级评价等方式, 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级评价, 不同级别的课程资源, 采用不同的推荐方式, 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资源的影响范围。

参考文献

[1]Margaret Mead.Continuities in Cultural Evolution[M].New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79.

[2]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71.

[3]黄晓春.理解中国的信息革命——驱动社会转型的结构性力量[J].科学学研究, 2010 (02) .

[4]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6, 173.

[5]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02) .

[6]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0.

上一篇:新时期体育教师研究下一篇:计划采购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