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档案(精选12篇)
国家档案 篇1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丰富馆藏是档案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加强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既是国家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档案需求的迫切需要。但是在我国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档案门类不全、重点档案接收乏力、档案管理投入不足及档案法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功能的发挥, 那么如何做好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建设呢,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让国家综合档案馆名副其实
档案馆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主体。由于国家各级各类档案馆布局不够合理, 导致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定位不准;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馆库面积狭小, 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档案法律法规不配套, 致使档案管理各自为政, 档案接收征集范围不广, 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难以实现区域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档案管理利用规范化、集约化不够;档案人力资源匮乏, 服务理念陈旧, 服务方式简单, 服务手段落后, 影响了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的利用率。
目前, 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名为“综合”, 实则不符, 馆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档案存在“历史断档”的现象, 建市建县后保存的档案相对完整, 而该区域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档案保存数量少且极不完整。二是馆藏结构不合理, 内容不丰富。普遍存在档案门类单一、载体单一, 内容单一和馆藏数量少、文件重复率高等问题。三是馆藏档案鉴定工作未能有效开展, 存在“玉石不分”的现象。一方面, 有保存价值档案得不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 无利用价值的档案则耗用了档案部门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在珍贵、重要档案抢救保护工作方面没有得到加强。要使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名副其实, 必须要在档案的接收征集上下功夫, 在档案资源整合上求突破, 在档案业务基础工作上花力气, 在档案馆藏上促变革, 在档案服务上提效率, 将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保管利用中心、电子文件中心, 现行文件利用中心。
二、让特色档案成为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的重中之重
特色档案更能体现不同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风格上的差异, 能真实保存一个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特色历史, 更好地满足不同档案利用群体的需求, 能展现不同区域发展和工作的亮点, 吸引社会公众对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关注。树立建立“特色档案”的工作理念, 加强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成为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当务之急。加强特色档案接收征集工作首先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加大档案资源接收征集力度, 做到档案馆藏“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其次要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及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建立特色档案。以人为本, 将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退休、医疗生育、保险、婚姻、公证等专业档案及时接收进馆, 以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转型、改善民生为主线, 实施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 将城市建设、交通发展工业文明、移民建镇等重点工程项目档案, 房产、土地、矿产资源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民生工程档案, 党和政府争先进位的各项工作档案, 推进社会公共事务改革和处理突发事件档案, 经济园区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档案及时接收进馆。最后要变革档案局馆合一的现行管理体制, 参照文化部门的管理体制, 实现局馆分设, 分离档案行政管理和保管利用二大职能, 让档案馆成为档案行政部门管理的下属事业单位, 再在档案馆设立纸质档案馆、实物档案馆、音像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历史展示馆等分馆, 增加档案从业人员, 推进档案馆工作细化, 这样就能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业档案等不同门类档案管理并举, 纸质、音像、电子等不同载体档案管理并重创造条件, 使不同地区的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更具特色。没有良好的馆库设施, 没有工作领域和专业的分工细化, 仅靠少量的人去从事档案馆工作, 要管理好一个区域的全部档案只能是空谈。
三、让规章制度成为国家综合档案馆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钥匙
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时必须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制发加强档案馆工作的意见, 主导档案资源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协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档案资源建设。二是市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各门类和载体档案的业务标准, 确定档案资源的归属和流向, 加强当地档案资源的整合, 打破条块部门系统的限制, 使国家档案资源更利于集中保管利用, 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 实现国家档案资源的共享。三是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要制定档案馆接收征集档案的范围、计划, 确保立档单位的档案有序移交进馆, 制定进馆质量标准, 严把进馆档案质量关。制定档案捐赠寄存规章, 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向档案馆捐赠寄存档案, 制定档案安全保管、科学管理的规章,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制定档案利用, 公布开放规章, 规范档案利用行为。四是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要加快地情现行文件资料中心的建设, 通过建立政务信息公开、查阅利用制度强化档案馆作为政务信息公开查阅点的作用。五是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应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有效监控,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应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区域内对国家或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采取各种监管和控制手段, 确保国家档案资源安全, 防止档案的损失和流失。
四、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
保存档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用档案, 发挥档案的作用, 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档案利用工作的重点是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着力点在为人民群众服务。档案馆利用工作做得好不好, 做得实不实, 取决于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的诉求, 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良好的档案业务基础工作, 档案馆的硬件环境和规章制度、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软环境等多种因素。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时代, 档案馆工作现代化在档案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尤为突显, 档案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 通过网络化, 实现档案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的开放与利用。因此, 建立数字化档案馆已成为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传统档案馆向数字化档案馆的转变, 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作用,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在结合上做文章, 要将数字化档案馆建设与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 制订数字化档案馆、档案业务技术标准, 使档案馆工作与时俱进, 同步发展。二是在规划上细谋划。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科学总结建立数字化档案馆的成功经验, 明确指导思想, 提出实施的具体内容和保证措施。三是要在实施上分步行。要在统一档案著录标识、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基础上, 建立档案目录中心, 加大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力度, 合理解决档案馆存量档案和增量档案数字化的问题, 对存量档案, 通过数字化加工扫描的方式予以数字化, 对增量档案要实行对立档单位的前端控制, 通过网上采集, 数据转换等方式, 做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步接收进馆, 避免重复劳动。四是要在信息传输上保安全。要加强来馆查阅与远程查阅并举的研究, 建立档案信息网站, 通过研发档案利用软件, 在不泄露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及时上传现行文件、档案信息及档案编研精品, 提供一站式服务,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加强档案数据库的备份工作, 做好档案信息网站维护和更新, 防止病毒入侵、黑客攻击, 保障档案网站和数据的绝对安全。五是要在网站档案展览上多创形式。要在档案网站定期举办档案展览, 通过网上展览, 挖掘和展示优质档案资源, 展示地域的悠久历史文化、发展成就和厚重的“城市记忆”, 产生震撼力和感染力, 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 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培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
国家档案 篇2
2009年05月21日
在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珍贵档案中,国家重点档案有1200万卷。这些重点档案时间跨度长达近1300余年,是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档案形成年代久远、载体形态各异、保护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种种原因,一些国家重点档案不同程度地存在破损、纸张酸化、字迹褪变等现象。做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并使之传承后世,是各级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档案部门的共同努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数量不断增加。党和国家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央财政开始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经费投入从过去的每年4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十五”期间又增加到每年1200万元。“九五”、“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补助费达7800万元,地方财政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经费与此大体相当。这些经费使694万卷国家重点档案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占应抢救档案总数的57.8%。进入“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达到每年9000万元,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现有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任务。此外,一些地方的档案部门也争取到一些专项经费用于本地区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如,四川省财政2004年、2005年两次拨专款540万元用于清代巴县档案的抢救。陕西省从1995年开始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内蒙古自治区从2001年开始,每年拨专款90万元用于档案抢救、100万元用于档案保护。吉林省专门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档案抢救费,档案保护费明确为1.5元/卷等。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不断规范。为明确全国重点档案的范围、标准,以及重点档案抢救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推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早在1987年,国家档案局、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随着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发展,财政部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抢救经费数量的不断增加,财政部与国家档案局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对《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进行了两次修订,这对于推进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规范和加强对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适应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新形势,促进“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的发展,经财政部批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得以设立。随后,财政部会同国家档案局在原《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经与财政部教科文司多次讨论、修改后,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征求意见。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还共同组织召开了部分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档案部门和财政部门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2006年6月正式下发了《国家重点档
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该《办法》将过去的“全国重点档案”改为“国家重点档案”,这不只是名称、名词上的变化,而是工作思路的变革;在《办法》中还体现了“绩效考评”、“以奖代补”等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原则要求;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的内涵、范围,抢救和保护费的支出等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从“抢救”到“抢救和保护”虽然仅仅几字之差,却体现出工作方向和工作内涵的巨大变化。这一《办法》的出台,将使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更加规范有序的进行。
一些地方档案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也出台了本地区加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具体措施。如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档案局联合下发了《山西省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档案局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细则》,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局联合印发了《河南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细则》,云南省专门成立了档案抢救中心,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对本地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又提出了具体要求等等。
三是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抢救是保护档案的手段之一,把已抢救的档案保护好并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根本目的。各级档案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在组织开展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尝试加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的创新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国家档案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国家重点档案在抢救补助费中优先支持。二是在副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建立特藏室。特藏室建设从2001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提出到2004年正式推广以来,全国部分副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已开展了此项工作,一些馆藏量大,国家重点档案多的市级档案馆也做了尝试,他们对入选《中国档案遗产名录》和特藏室的国家重点档案实施了特殊的保管条件,并制作仿真复制件代替原件对外提供利用。三是加大档案馆馆舍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力度,增加必要的档案保护设施、设备,这是改善档案保护条件,避免边抢救,边破损的现象发生的根本所在。
四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申报和审核工作不断细化。项目申请采取逐级申报的制度。按照《办法》的规定,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作为申报单位,填写《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申报书》,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按程序逐级上报;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地区所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并经省级财政部门同意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对各省项目推荐报送的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和筛选,提出初步意见送财政部,再由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委托有关方面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共同下达补助项目预算,以使项目评审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还共同组织研发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再次说明了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国家档案馆要以此为契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要求,做好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第一,切实提高对实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建立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制度,加强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保护工作,是《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做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对于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更好地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档案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档案部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替未来着想的高度,认真做好本地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规划,按照濒危优先的原则,突出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重点;加强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绩效考评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上报项目的审
核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落实好地方经费投入,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的管理,管好、用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深刻领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2006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国家重点档案的范围、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内容、经费分配使用原则、申请中央财政补助经费的数额、《申报书》上报程序等做了明确规定。各级档案部门要严格按照《办法》的规定时间及时向财政部、国家档案局报送相关材料。
第三,规范填写《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申报书》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项目名称科学、合理,持续项目应注明抢救或保护档案的数量;档案的抢救和保护数量统一以“卷”为计量单位,对以“件”为单位的国家重点档案按每十件折合为一卷计算;征集档案项目应有明确的线索和具体量化方案;未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不出现在《申报书》中;每个申报单位的抢救和保护项目以流水号顺序排列等。
国家档案 篇3
关键词: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 档案资源 建设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量变得愈加庞大,而档案资源作为社会政治及经济等的载体,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综合档案馆的数量,根据国家档案局官方网站记录,截止2008年我国一共拥有各类档案馆3987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3161个,占档案馆总数的80%,可见国家综合档案馆是国家档案事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要提升我国档案馆的综合水平,我们可以从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的建设方面入手,加强综合档案馆建设,改进原有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或方法,逐步实行,让国家综合档案馆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
1 综合档案馆的几大需改进之处
1.1 馆藏档案有断档的现象
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在保存档案方面常常会出现历史断档的情况,如一些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及一些时间段的档案缺失,这主要与领导的个人素质及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程度有关,所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档案法》的宣传,提高人民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1.2 馆藏档案结构不合理
档案馆还存在馆藏档案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部分档案的分类、内容及载体都很单一,而且档案馆的馆藏数量不够充足,也存在文献的重复率过高的问题。
1.3 存在玉石不分的情况
部分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鉴定工作没有正常开展,容易出现玉石不分的情况。比如部分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根本没有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源却耗费了我们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让我们白白错失了对其他重要甚至珍贵档案的保护机会。
2 加强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措施
2.1 着重建设特色档案
特色档案的建设可以体现出不同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在风格上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保存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以及政治等的特色,体现出不同地区的工作亮点,并满足我们对不同档案的利用需求。
建设好特色档案,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对档案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对档案资源的征集度,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和人有我新的地步。然后要着重建设关于社会热点、难点及党政工作方面的特色档案,以人为本,建设好与人民有利益关系的档案,比如就业退休、医疗保险、儿童教育以及生育婚姻等,都是从改善民生的思考点出发的。最后,我们应该改变档案局馆一体的管理制度,可以参考文化部的管理制度进行局馆分设,分离档案行政管理及保管利用。让档案馆变成档案行政部门的下属单位,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引进及馆内人员的业务培训,让档案馆的工作能更加细化,也让档案馆更具特色。
2.2 用有力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对档案资源的建设
2.2.1 认真执行相应的业务标准
市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国家、省档案局及各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及业务规范,认真执行行业标准,并加强地区档案资源的整合工作,突破条块部门的限制,让档案资源能更好地进行集中保管和利用,从而达到档案资源能共享的目的。同时争取将档案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以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档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2.2.2 制定相应档案的征集制度
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应该制定相应的档案接收计划和征集范围,保证立档单位的档案顺利地接收进馆,并依据相应的标准严把进馆档案的质量。同样也可以根据档案馆制定的征集制度进行档案的自愿捐赠或寄存,从而规范档案的接收和利用,并保证进馆档案的安全。
2.2.3 加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监控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应该加强对馆内资源的监控,按照“八防”的要求设立专门的防盗系统或者监管机制,并根据相应的法律规定对国家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严密的监管或保护,避免档案资源损失或遗失,从而保证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的安全。
2.3 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
2.3.1 加强细节工作
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属于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档案馆应该收集并总结以往数字化档案馆的成功案列和经验,然后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或实施内容。在统一的档案上著录标示和数据建设标准的前提下,建设档案的目录中心,并加强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以及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力度,有效的分步解决档案馆存量档案及增量档案间的数字化问题。
2.3.2 在信息传输上保证安全
档案馆应该把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和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及信息化建设等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来为数字化档案馆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让档案馆的工作与时俱进,一同发展。并提升对远程查阅和来馆内查阅并举的研究,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和研究档案利用软件,在不透露国家私密信息和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上传现行的文件、档案收编的精品或档案的信息等,实现一站式服务的资源共享。另外,也要提升档案数据备份工作的效率,及时进行档案信息网站的更新及维护,保证档案网站的安全。
2.3.3 在网站档案展览上多创形式
档案馆应该在档案网站上尽可能多的举办档案展览,并通过网络展览去收集、展示特色档案资源。展示出整个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精深的魅力,结合这个地区丰厚的城市记忆,让人们对此产生微妙的共振。最后利用被激发的震撼和感染力,觉醒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对以后的建设之路会有很大的价值和益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了解到市县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的建设其实是以建设数字档案馆作为核心的,以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并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概念来细致地对整个档案馆进行规划和建设。由于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和案列不够多,所以本文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对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列出一些见解,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来加强对档案馆的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静,赵凡,詹云兰.探析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1).
[2]贾英阁.加强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的对策——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知识经济,2011(18).
国家档案 篇4
9月24日, 由省档案局副局长赵焕林、本溪市档案局长孙诚、丹东市档案局长刘曙光等六人组成的专家评委莅临朝阳市档案馆, 对朝阳市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进行现场测评。朝阳市副市长王涌翔、副秘书长郭学武参加了测评会。专家组观看了专题片《以服务现实和凝结历史为己任———朝阳市档案馆工作巡礼》, 并听取了市档案局长朱长玺所做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扎实推进档案馆升级工作》的汇报。省领导和专家评委还参观了档案库房、档案利用大厅、档案展厅等。经测评, 专家组认为朝阳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档案馆工作, 为档案馆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档案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合理、作风扎实;档案基础业务扎实, 档案资源整合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档案馆服务功能不断拓展, 同意朝阳市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同时, 专家组也对朝阳档案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 建议市委、市政府领导继续关心重视档案工作, 使朝阳市档案事业与全市社会和经济建设协调一致, 同步发展。希望市档案馆以这次晋级为契机, 以建成数字化档案馆为目标, 加快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步伐, 积极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为朝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国家档案 篇5
昆明市档案馆盘龙区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
6月3日至4日,国家档案局组织考评组对昆明市档案馆、昆明市盘龙区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工作进行评审.来自国家档案局和吉林、河南、江苏等地档案部门的评审员按照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查看、现场询问和审核自评材料等方式,对两个档案馆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测评,考评组一致认定,昆明市档案馆、昆明市盘龙区档案馆达到国家一级档案馆标准.云南省档案局局长黄凤平、副局长龙岗,昆明市人大副主任杨丽、副市长阮凤斌、市政协副主席汪叶菊、市政府秘书长赵学锋、盘龙区委书记刘玉明、盘龙区代区长吴涛、副区长梁出席授牌仪式.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向两家单位颁发了国家一级档案馆牌匾和证书.授牌仪式由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司王雁宾副司长主持.
作 者:苏晓霞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刊 名:云南档案英文刊名:YUNNAN ARCHIVES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
国家档案 篇6
测评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审核了印证材料,实地检查了石景山区档案馆查阅室、展览、库房等设施并经综合评议后反馈意见。石景山区档案局(馆)汇报了近年来认真落实国家档案局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市档案工作重点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切实加强档案基础业务,提升档案馆服务能力,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情况。
测评组组长、沈阳市档案局局长荆绍福代表测评组反馈了意见。测评组充分肯定了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档案事业列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档案事业经费随着档案数量的增长逐年增加,为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肯定了石景山区档案馆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积极开展档案收集工作,重视档案开放工作,实行节假日预约查档制度,围绕百姓需求开展服务,编写多种档案编研资料为领导决策或为中心工作服务,举办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固定陈列展、专题展,兰台大课堂、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等做法。测评组充分肯定了区档案馆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北京市率先完成馆藏应数字化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建立了馆藏资源数据库,设立了网站,实现了全部开放档案目录和部分全文、政府已公开信息的网上查询等做法。测评组希望石景山区委、区政府要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区档案馆各项事业的发展,尽快立项开工建设符合“五位一体”功能需求的档案馆新馆;继续加大投入,为档案馆各项功能的发挥提供条件保障,保证档案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希望石景山区档案馆要继续立足本职,开拓创新,按照国家档案局建设“三个体系”的要求,以此次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为契机,巩固已取得的成果,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继续提高档案馆的整体工作水平,不断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对石景山区档案馆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他希望石景山区档案馆要继续加强档案资源整合力度,使档案资源优势转化为档案事业发展优势,继续全面加强“三个体系”的建设和加快档案馆新馆建设,使档案馆与城市文明发展并进。
市档案局(馆)局(馆)长吕和顺指出石景山区档案馆工作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注重档案的收集工作,馆藏档案资源不断丰富。二是注重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全市档案馆中率先完成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三是围绕全区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档案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首钢搬迁过程中,发挥了档案独特的凭证和宣传教育作用。四是档案安全保管工作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发挥成效显著。他希望石景山区档案馆按照测评组的意见和国家档案局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巩固成绩,改进不足,使全区的档案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国家电网公司档案馆正式开馆 篇7
国家电网公司档案馆与三峡输变电工程档案馆合并建设,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公司各类档案(包括三峡输变电工程档案)。该馆建筑面积约6 000 m2,馆藏容量75万卷,能够满足现存和今后30年档案进馆的需要。档案馆分为上下两层,实行观展、借阅、办公区域三分开。二层为展区、业务区、功能区及办公区,三层为档案库区,三峡档案库单独设立。该馆现藏档案2.7万卷,包括文书、工程、科技、声像、实物等多个门类。该档案馆由中兴电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国网物流服务中心)负责建设和管理,由公司办公厅进行业务指导。
“十一五”以来,围绕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公司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12项。一批研究项目更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据预测,“十二五”期间,仅公司总部每年新增档案,将是公司成立之初产生档案的6倍,各单位档案的年均增长率也将达20%以上。这些科研档案,不仅是企业重要的财富,而且是体现国家科技水平的载体。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限制,公司的一些重要档案没有实行统一管理,有效保管和高效利用的条件十分有限。
2010年初,为满足三峡输变电工程档案保管利用和公司档案工作需要,公司党组经过慎重研究,提出了合并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档案馆与国家电网公司档案馆的方案,并经国务院三峡办批准。同年3月,档案馆正式启动了建设工作,在公司总部有关部门和传媒集团、信通公司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各项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并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建成营运。
国家档案 篇8
档案安全重于泰山, 重在无缝对接。注意安全, 人人皆知, 为什么还会发生档案丢失损毁现象?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当今时代,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档案工作在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 领域不断扩大, 形式不断更新, 有时裹挟着一些潜在隐患, 尽管并非人们本意, 带来的危害却如影随形。档案部门要静下心来, 把工作中所涉及的每个方面、每个程序都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当前, 我国档案馆库建设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一批地方新建、扩建档案馆已列入日程。各级档案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档案馆舍建筑规范选址、立项, 严把质量关, 要全程监督检查馆库建设, 选材用料要充分考虑防灾、防潮、防盗等因素, 将档案馆建设成为“放心库”、“安全巢”。
档案安全重于泰山, 重在坚持不懈。刚刚创建一项制度, 领导关心, 上级检查, 人人谨慎遵守;但时间一长, 注意力转移, 就容易松弛大意。档案不是江河里的水, 洪峰到来前能听到惊涛拍岸;档案的霉变、档案信息的泄漏, 常常发生在一片静悄悄之中。为了做到警钟长鸣, 档案部门对发生在其他国家的档案安全事故和发生在我国其他行业的安全事故, 也应举一反三, 引以为戒。用自己的错误诫勉自己是聪明的, 用别人的错误诫勉自己是智慧的。
档案安全重于泰山, 重在实用有效。档案工作横跨百业, 纵贯千年, 各条战线档案工作特点大有不同, 保障档案安全, 不可能一纸文件通管天下。各级档案部门要从自身岗位特点出发, 制定实用、管用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措施, 加强有针对性的安全技能培训, 将档案安全与所在行业的整体安全捆绑在一起, 共同谋划, 共同落实。
档案安全重于泰山, 重在有备无患。各级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应急机制, 制定好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预案, 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要狠抓档案基础设施设备的安全, 认真抓好档案异地备份库建设。要紧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 积极采用各种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手段, 加强档案安全保密技术的研究;加快纸质档案电子化和档案利用现代化的进程, 加强珍贵历史档案的抢救和保护。
国家档案 篇9
一、馆藏国家重点档案调查和调整情况
省档案馆馆藏旧政权历史档案起自1684年 (康熙二十三年) 止于1948年, 归保管二处保管, 藏有量约占省馆馆藏重点档案总量的95%。为有效做好这部分重点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 从2006年开始, 我们认真研究制定了档案抢救工作实施方案, 以馆藏历史档案为对象, 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 对馆藏档案进行了清点和检查, 进一步明确了档案抢救范围和准确数量, 查出馆藏国家重点档案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 采用各种抢救和保护方法, 努力实现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的目标。
实践中,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 我们组织处内有关人员对馆藏历史档案中的重点全宗及案卷进行了集中鉴定和整理。之后, 我们又进行了全面核对和调整。以案卷形成时间为段线, 以丰富案卷内容、突出内在联系为基点, 通过拆卷补充、归类合并的方式, 对重点档案全宗及案卷进行了有机整合, 调整后的重点档案数量为232 782卷, 比原有数量增加了14 983卷。其中清代档案净增59卷;民国档案, 净增7卷;日伪档案净增14 917卷。
二、馆藏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措施
1. 清代满文档案翻译和著录及全文翻译。
目前, 我馆满文翻译人才十分紧缺。为了有效抢救保护我馆镇馆之宝——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 我们充分利用省馆作为黑龙江大学满文与历史文化专业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 聘请黑龙江大学满文与历史文化专业的师生协助完成了满文档案案卷题名的翻译和著录工作, 大大加快了满文档案的开发进度。
2. 外文档案案卷级、文件级著录、翻译及全文翻译。
在我馆馆藏国家重点档案中, 除满文档案之外, 还有大量珍贵的英、日、俄文档案。为了抢救保护这些档案, 近几年, 我馆陆续通过公务员社会公开招聘的渠道, 录用了几名英、日、俄文翻译人员。同时, 为满足大量翻译工作的需要, 我们利用抢救保护费, 从各大专院校及社会上又招聘了一批外语人才, 进行档案的翻译、著录和录入工作。在翻译工作中严把翻译、审译和总校关, 通过翻译、审译形成较为准确的中文条目, 最后由我馆管理人员逐条进行严格总校, 确保翻译质量。
3. 开展档案扫描、缩微和档案著录条目录入工作。
为了又好又快地抢救保护馆藏国家重点档案和建立档案数据库, 我们引入竞争机制, 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定数字化加工单位, 谁中标谁进行档案数字化。省馆组织档案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指导, 以保证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4. 编辑出版专题性档案史料。
档案史料的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保护档案的措施, 它比较适合揭示主题内容单一且所需档案内容分散在不同全宗或不同案卷的档案抢救和保护, 可起到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又保护珍贵历史档案的目的, 更有效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三、馆藏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1. 清代档案抢救保护工作。
目前, 已经完成清代满文档案翻译及案卷著录题名23 838条, 翻译、拟制文件级题名3 980条;全文翻译《五大连池满文档案》满文史料23件2.14万字;完成《将军萨布素题奏辑录》选材、编辑, 初步核对选定满文题奏等史料545件, 预计年底前出版;完成了43 838卷档案的数字化前处理工作;完成了31 302卷档案的缩微复制、修裱加固工作, 并计划征集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属于黑龙江地方的《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全宗1 702卷满文档案缩微胶片。
2. 民国时期档案抢救保护工作。
2003~2004年完成了馆藏民国档案 (除部分外文档案) 10.1万卷的案卷级著录和分类标引以及目录采集报送, 完成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25 000条文件级著录和分类标引以及目录采集报送工作。2004~2006年, 整理俄文零散档案1 500余页, 组卷300卷, 翻译、拟制俄文档案案卷题名809条、文件题名624卷51 021条, 重要档案全文翻译51卷1 592件, 计43万余字;录入俄文人名108 697条;完成了民国时期中文档案800卷卷内文件目录的编制工作, 抄写字迹扩散档案983页。2007年开始对民国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建立档案数据库的工作。录入俄文档案51卷1 592件;全文扫描1574卷。
3. 日伪时期档案抢救保护工作。
截至2008年11月, 完成了日文档案文件级翻译著录1 122卷, 拟写文件标题12 326条;全文翻译日伪特务机关特别输送档案66件1.9万字;与日本ABC合作编辑出版了《731部队罪行铁证》一书;全文扫描档案330卷72 487幅, 微机录入档案著录条目11 624条;完成了35卷档案的缩微复制工作。
国家档案 篇10
一、加拿大的Canada Health Infoway项目
1. 项目概况。
自1968年起加拿大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 一直被国家支持。加拿大政府计划为每个加拿大人提供电子病历。早在2000年9月, 加拿大就成立了名为Infoway的机构以推动国家以及各地区域卫生信息网的建设。在2002年, 加拿大政府开始了对该项目的资助计划, 旨在开发本国电子病历以及建设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Infoway是一家独立的非营利公司, 它通过促进采用与通信技术、标准相匹配的电子病历系统, 为十四个联邦、省和地方政府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 同时它也意识到对海量医疗保健信息及时准确存取访问的巨大好处, 因此, 2006年9月, 首相批准加拿大健康IT计划, 并支持发展电子病历系统和数据标准以保证医疗信息的一致。
2. 项目经费、投入、计划。
2003年, 首相根据该项目提供的相关数据认可了该项目的成功, 同时把对远程医疗的研究作为项目之一加入到计划中来, 该项目因此得到了1亿美元来发展远程医疗以及额外5亿美元的投资加速电子病历的发展。2004年, 为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公共卫生监测功能, 该项目又获得包括额外1亿美元在内共计12亿美元的医疗资助。加拿大地域广阔、人口相对稀少, 2008年医疗开支总数额为1718亿元, 占本国GDP的10.7%, 2009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1.9%和11.7%的比例。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基于连接电子病历系统的网络覆盖到每一个所计划的地区。2010年底实现50%的电子病历覆盖率, 到2020年达到100%。加拿大该项目电子病历蓝图基于国际标准和经验, 经过医疗卫生信息化专家多次商讨通过批准, 从以下三方面推进项目建设:.确定医疗活动过程中的各对象及各要素;构建语义一致、安全性保密性更高, 扩展性兼容性更强的系统;使医疗服务提供者通过用松散耦合的方式采用IT系统。
3. 项目构架。
在加拿大使用电子病历的患者, 他们在医疗机构的诊疗史、治疗史等所有医疗记录将受到严格保护。这些记录提供给医疗服务提供者使用, 以方便他们随时异地访问患者数据。电子病历包含每一位患者的概要信息,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 与其说它只能存储数据, 不如说它更是一个点对点的协同网络, 这种信息结构使不同医疗机构间临床数据的交换更为方便。该项目通过点对点分布式网络来实现可互操作的电子病历, 其目的是达到地方、区域乃至国家级别电子病历的互通互享。它主要由一个共同的医疗健康数据访问层和一个抽象的应用层来组成。医疗数据访问层用于确定共享电子病历的各项任务、数据模式以及信息标准。而应用层用于创建和利用电子病历数据, 负责通过向医疗服务机构“推拉”临床数据进行电子病历信息交换, 此外它还具备对身份进行识别解析的注册服务。由患者信息库和域名库组成的系统也存放在应用层的中心, 该系统以病人为中心并为患者用户提供终身健康数据和国家医疗数据。由于在指定区域内只提供一种通信应用程序, 因此连接到电子病历系统的任何授权用户将在网络上安全访问所有的患者信息, 不用担心患者信息外泄。
二、澳大利亚的HealthConnect项目
1. 项目概况。
澳大利亚国家医疗卫生策略是实施HealthConnect Bisiness项目, 它包括构建国家卫生信息网和以一系列病人事件摘要为核心的电子病历系统, 它们将存储在HealthConnect记录系统上供医疗机构和国家数据存储中心二次利用。澳大利亚的医疗福利计划也通过对全科医生、专家、公共医务室、病理、影像诊断等医疗服务提供财政援助, 使本国居民、医生能够访问医疗中心的数据。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澳大利亚的e-health计划就在国家的引导下实施。HealthConnect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级电子病历发展项目, 它的目的是改善医疗服务的配给、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和提高医疗安全及科研成果的产出。它通过受保护的安全网络进行收集、存储、共享患者的临床信息。2005年期间澳大利亚国家电子病历发展策略开始由该项目办公室和国家电子健康过渡管理局接管。
2. 项目经费、投入、计划。
拥有人口2000余万居民的澳大利亚, 在2001—2002年中卫生部门的总开支为66.6亿澳元, 占到本国GDP的9.3%。2000年澳大利亚国家电子病历工作组提出创建国家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议, 为2001年该项目的发展打下基础。该项目计划通过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向前推进:第一阶段:2001年初至2002年底, 测试该项目的可行性以及研究其概念与开发价值。其中Mediconnect (电子药物记录系统) 是该项目里一个独立的项目, 它通过加强患者和医生共同完成对药物信息的访问来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第二阶段:2003年初至2004年底, 为准备实施该项目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与此同时, 继续向前推进对其架构设计、系统、数据组成的研究工作。第三阶段:2005年初至2008年底, 该项目逐步从开发研究转向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践与应用推广。该项目现已由“进行电子病历测试、设计国家电子病历的结构”转变为“确保各医疗保健部门各领域间的协调活动, 支持强制应用国家电子健康过渡管理局所指定的规范、标准和架构”。国家电子健康过渡管理局的职责是“为以电子方式收集并安全地交换健康信息提供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和“建立必要的基本标准以促进E-health的发展”。
3. 项目构架。
该项目模型的组件是一系列事件摘要, 它根据定义的元数据产生, 并且它可让代码集和包含特定医疗活动的关键信息比如过敏史、观察状况、检验单、化验结果、诊断、药物、转诊情况将自动从电子病历事件摘要中提取出来。因此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健康记录, 它不能替代医生的医疗记录或者临床信息系统, 除非医生把信息片断从HealthConnect整合到他们自己的记录里, 否则医生将坚持保存自己的病人医疗记录。
这种电子病历系统的国家模型使医生和患者都能访问事件摘要, 而国家数据储存中心则保存了电子病历的副本。为了提供医疗服务, 医疗专家实现与系统交互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临床信息系统, 另一种是利用医生前端应用程序, 通过web浏览器来访问门户。也有一个为患者准备的访问门户, 患者通过其前端应用程序, 使用web浏览器来访问系统。
三、英国的NHS Connecting for Health项目
1. 项目概况。
英国国家卫生事业局NH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建立于1984年, 由于其把发展电子病历作为国家战略经历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机构重组, 所以英国的医疗保健系统是各国中较为高级的。2005年3月, 卫生部为实施电子病历计划, 进行了机构调整, NHS Connecting for Health作为新的NHS执行部门取代了原来的国民保健服务信息局 (NHS Information Authority) , 它的主要职责是制订指导国家卫生IT规划NPFIT (National Programme for IT) 。全国共分为五个不同区域, 称作“集群”。不同的IT服务商分配给每个“集群”, 且每个“集群”共用一个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又由两个或更多的称为“实例”的部分组成。2010年国家电子健康档案社会保健系统与医疗体系实现了整合。
2. 项目经费、投入、计划。
2003年底到2004年期间, 英国政府陆续与多家跨国卫生信息化巨头签署了为期10年, 总金额逾60亿英镑的合同, 拟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网基础设施, 部署一系列应用服务。这是世界上最大一笔民用信息技术订单, 项目惠及英国的5000万人口, 2.8万家医疗机构和100多万医务工作者。2006年, 英国政府宣布计划把5千万份电子病历放到国家中心电子数据库, 2007年底首次宣布使用电子病历共享数据库, 届时, 医院将把病人的个人病历摘要等信息, 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上传到该数据库上。目前,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 国家卫生信息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 成为欧洲国家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
3. 项目架构。
英国IT国家规划中的Connecting for Health是一个很关键的机构, 它为全国五个“集群”的政策发展提供指导并时刻关注其发展变化。其中, 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一个叫做NHS Care Records Service的综合系统。另外还将开发其他系统以供服务, 比如说电子处方的传输系统ETP、为所有NHS工作人员提供电子邮件和目录服务系统 (NHSmail) 、计算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患者电子预约门诊系统 (Choose and Book) 以及国家卫生专用宽带系统N3等。
我国于2009年4月6日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决定加快以临床信息系统为重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同时强调指出临床信息系统建设要以发展电子病历为重心, 所以建设电子病历被作为重中之重提到国家规划中来。我国电子病历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电子病历项目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是尤为重要和必要的。
摘要:本文以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为例, 探讨了他们国家级电子病历项目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 概述了这三个国家建设电子病历的策略, 分析总结了他们在电子病历建设中取得的经验, 希望对我国电子病历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化
参考文献
对国家重点档案的预防性保护研究 篇11
摘要:国家重点档案是指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文献。对那些暂时没有遭遇损毁危险的国家重点档案采取全面和系统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对于延长档案寿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所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全面控制档案保护环境;进行预防性脱酸处理;全程跟踪与质量控制。
关键词:档案国家重点档案预防性保护
国家重点档案是指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文献。这部分档案文献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理安全情况近年来受到了国家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组织了国家重点档案调查研究和抢救修复等浩大工程。
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财富,国家重点档案尤其是那些面临着损毁危险的档案文献,受到这样的重视和礼遇是理所应当的。这种重视和礼遇不仅仅包括对损毁档案的抢救和修复,还包括对那些暂时没有遭遇损毁危险的重点档案的预防性保护。这种预防性保护对于延长档案寿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抢救和修复工作重要的前奏曲,是档案保管和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全面控制档案保护环境
档案保护环境是指围绕档案保存和利用等各种环境相关因素的总和。具体包括库房建筑及设备、库房内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光线)和档案在使用流通中所使用或与之相关的设备或所处的暂时环境条件(包括档案利用、展览、修复过程)。
一提到档案保护环境,自然联想到防火、防水、防盗、防光、防尘、防微生物、害虫和啮齿动物(主要指鼠类),保持恒温恒湿,一般来说温度为14℃—18℃,相对湿度为50%—65%。
一般来说,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库房内的环境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基本符合保管要求。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重点档案离开库房后所处的保管环境,如展览、提供利用等。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季节里,库房内外的温度湿度差距较小,但是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日,库房内外的温湿度有较大的差异。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将重点档案转移到展览或者提供利用场所,必然会使档案经历较大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因此,在重点档案出入库以前应该对它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在出库和入库之前设立一个缓冲间,以避免这种由于温湿度的剧烈变化而引起的损害。
档案保管环境不仅涉及到档案库房的选址,以及通风、控温、除湿等设备的配置,还包括档案装具的选择和使用。
档案装具是指存放档案的各种夹、盒、箱、柜、架等物品,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内装具与外装具两种。内装具有卷夹、卷皮、卷盒等。外装具有箱、柜、架等。档案装具一般具有保护和方便利用档案的双重功能。
不论是内装具还是外装具,都直接或间接接触档案实体,对档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企图通过装具促使档案改变成分对档案产生好的影响过于苛求,不大可能做到。但最起码要求它们对档案不产生坏的影响,更不能对档案造成直接危害。制作外装具的材料一般应坚固,不释放对档案有害的物质,其表面防护材料尤为重要。内装具由于直接与档案实体接触,因此要求理应更严,需要采取脱酸材料或者碱性材料制作。国家档案局已经出台了《无酸档案卷皮卷盒用纸及纸板》(DA/T24—2000),给出了具体的测试标准,可以遵照执行。
二、进行预防性脱酸处理
调查中发现,纸质档案酸化问题突出,应引起足够重视。根据李玉虎和车增亮的实验测试结果,当纸张PH处于3—3.5时,已被水解、氧化为黑褐色碎片,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基本被毁。当PH处于3.5—4.5时,纸张黑黄,一接触即破碎,失去强度,无法挽救。当PH处于4.5—5.0时,纸张焦黄,发脆。当PH处于5.0—6.0时,纸张发黄变脆,如及时采取措施,还能维持一定耐久性。PH为6.0—6.5时,纸张发黄,也需及早采取措施。当纸张PH处于6.5—8.5时,保存状况较好(除毛边纸因淀粉施胶,易被虫蛀、发软之外)。当纸张PH处于8.5—9.5时,色灰白,稍微发脆。实际检测结果表明,纸张变色、发脆、损毁程度与酸度存在线性关系。这是由于自然老化和加速老化时的化学反应相似,自然老化时,纸张纤维素的主要化学反应也是酸性水解反应、碱性水解反应和剥皮反应、受热及光催化的氧化反应。因此,纸张PH处于6.5—8.5时,对其耐用性、耐久性均比较适宜,而且不利于霉菌生长。因此对酸性纸张进行脱酸处理,很有必要。
在美国,任何一家保护部门都会有大型或小型的脱酸设备,脱酸是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酸是导致纸张老化的最主要的原因,要想延长纸张的寿命,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除了美国之外,加拿大国家档案馆、泰国档案馆、日本国会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都对档案或者图书进行脱酸处理。其中,泰国档案馆保护技术部门对凡收集来要入库保管的档案,先经过技术部门把关检查,主要内容是:采用试纸测试酸碱度(PH值测定),酸度超过规定的就先去酸,然后进行杀虫和除霉,对损毁档案提出修复意见。待这些工序结束后,便得到符合保管条件的档案,移交库房保管。
在我国,主要是对损毁档案进行托裱、去污、加固等修复工作时,同时进行脱酸处理,提倡把多种修复技术集成于同一流程,步骤能减则减,能合并则合并,减少处理过程对档案的损坏,提高修复效率和修复质量。而对档案事先进行脱酸处理则是很少的。实际上,要求对所有纸质档案进行脱酸处理是不现实的,或者说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是办不到的。除了一批珍贵档案可以考虑脱酸处理之外,大量纸质档案仍无法摆脱自身酸性的困扰。
三、全程跟踪与质量控制
这里主要谈两点:建立全面的保护档案和开发新的档案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保护档案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郭莉珠教授在其《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第二版)中就谈到建立修复档案。即从修复工作开始,应建立起修复档案。修复档案就是将修复全过程的原始信息记录下来,并进行完整、系统的归档。修复档案内容可包含:修复原则、修复方法、修复材料、修复件在修复前后的状态、修复中产生的数据及修复出现的情况等。
这里所提到的保护档案,除了包括修复档案的内容(以文字及照片的形式将检查情况和处理措施记录在案)之外,还包括下列内容:
(1)档案进馆时的物理状态,包括其制成材料、耐久性、保存状况;损毁情况(损毁位置、损毁原因、损毁程度的有关数据)和修复建议(修复的时间和修复的紧急程度和修复的措施)。
(2)案卷质量定期检查的结果,即损毁情况和修复建议。
(3)每次调卷或者技术加工或者利用后的案卷物理状态,包括损毁情况和修复建议。
对档案实体保管的物理状态的全程追踪记录的汇总和分析工作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这样就保证了对重点档案损毁情况的及时预测、及时发现和及时修复。此外,建立对每一卷册档案至少是重点珍贵档案的全程保管和保护情况的规范记录,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一是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修复建议,做到对珍贵档案的及时修复和保护。二是便于寻找档案损毁规律,包括损毁的时间间隔和损毁的特点,为檔案的科学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在谈到档案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之前,先谈谈法国国家图书馆开发的信息系统“MEMOREL”。它既有图书分类、图书物理状况方面的信息,也有图书保护方面的记载,比如图书的纸质状况、封面状况、装帧情况等,记录着每本图书的质量信息。
通过“MEMOREL”信息系统,能够记录、追踪和记忆每一本书是否经过处理以及处理的时间和方法。这样,图书从进馆之日起,不论流通到哪里,其质量状况都处在跟踪之中。图书馆员一旦发现某书损坏严重,立即送交保护部门处理。在保护部门,通过“MEMOREL”可以查看有关该书处理的历史记录,并根据需要作相应的处理。通过这种集成信息,保护部门对藏书质量了如指掌,这对于研究如何延长图书的使用年限有直接的帮助。
国家档案 篇1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称《标准》)的内涵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大学生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共性指标,男生另外测试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另外测试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除了影响毕业,《标准》规定,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因病或残疾学生,可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后,可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1]。
《标准》档案的管理工作与大学生的毕业、评优与评奖、就业等方面息息相关,是每年全国高校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2014年教育部连续发布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三个文件,把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要通过政府主导、第三方监测、社会监督等多种渠道汇聚、分析和公布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青少年阳光体育公示平台,公示工作情况、交流改革经验、接受公众监督[2]。《标准》的实施实行校长负责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从以上要求,不难发现,如何保证《标准》数据档案管理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系统性是开展所有工作的关键所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不少大学的学生数量已达数万人,但每年数以万计的学生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的原有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3]。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二十多年来连续下降已经是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改革当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上的不足,充分发挥《标准》数据档案在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学生体质监控中的作用,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高校《标准》数据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体育部、校医院应依据当年测试结果和最后的评分成绩,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并设专人负责收集、保存、归档。据了解目前全国各高校执行的结果参差不齐,多数院校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归档的管理,只是进行了《标准》的测试与上报。这种状况反映出两种问题:一是测试的结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及时反馈给相应的体育教师或各院系辅导员等直接参与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二是体育教研部门测得的评价指标结果与卫生保健部门测得的学生生理基本健康状况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使得学生很难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也给体育教师或保健医生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运动处方或反馈体质信息增加了难度,更使辅导员等有关工作人员无法得知学生的健康状况,这种状况使测试的结果成为一种摆设或死档案。普通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工作的认识不足,档案意识淡薄是当前存在的最为主要的问题。由此也造成了体育教学工作者不了解档案工作,不会利用档案,不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的重要内容和意义[4]。
2.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目前普通高校设立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但是工作主要承担者为本校体育教师。虽然体育教师精通健康知识、体育技能,但是体育教师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是不专业的。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档案管理知识,其在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疏漏。
3.《标准》数据档案管理尚未建立网络平台。目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中心的互动软件平台正在搭建,各普通高校使用的体质健康测试仪器品牌众多,例如大连尤西姆,北京体适能,清华同方健康科技,所配备的软件功能侧重测试数据的接收与上报,档案管理功能欠缺,各类管理软件不具有开放性,无法与学校的教务管理、网络资源实际相结合,不能有效利用学校的已有资源,从而花费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标准》实施的真正意义在于监测、评价、改进、制定运动处方,而不是机械地完成上级的数据上报任务,要实现上述功能,就要建立《标准》数据档案管理的网络平台,实现交互功能。
4.缺乏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普通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和体育部《标准》数据档案管理员未能相互配合,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根据档案管理规范和体育档案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档案管理的业务规章制度,使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的归档范围、分类大纲、纲目和保管期限、编号和编目的具体操作方法等工作流程不规范,导致体育教学管理者、体育教师和体质健康中心的档案员无所适从,工作责任彼此推卸。
三、《标准》数据档案管理工作改进的方向
1.结合本科教学评估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普通高校每五年都要进行本科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不仅仅是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的一次全面评估,也是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全面检验与考核。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共有19个二级指标,《标准》数据即为二级指标之一,学校作为《标准》的具体实施部门,应重视《标准》数据的档案管理工作,通过《标准》数据档案的建设,及时、准确地提供学校所需的各类学生体质健康信息,为评估工作的支撑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标准》档案管理人员培养。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任务艰巨,工作量庞大,《标准》档案的管理人员多为兼职的体育教师,以前很少接触档案管理工作,因此这部分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档案类培训,优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进行《标准》数据档案的管理工作,应由学校分管的校长负责组织,由校档案馆负责牵头,聘请专家来校内授课或是到专业的机构进行培训,或者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另外,可以从学校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转岗或者引进新的专业人才来充实《标准》档案管理队伍,因为这些专业人员对于档案的收集、编码、分类、存档、检索等方面内容比较熟悉,能够较快地学习新的知识,较快地适应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的需要,最快地进入工作环境。
3.建设《标准》数据管理档案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5]。基于数字交互理念,结合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尽快建立计算机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系统。系统功能包括检索、调阅、统计分析、编辑功能,对档案管理员、体育教师、家长、医务人员设置不同的权限。数字化档案可以将学生的入学健康指标作为学生健康的基点,将高校体育教育中与学生体质健康有关联的测试项目通过系统的构建,将每个大学生的健康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成立一个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档案,使之数字化、科学化、系统化,使师生的互动、医生与学生的互动、家长与学校的互动成为一种体质健康监测的常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健康成长。
4.制定规范的制度,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制度是高校《标准》数据档案管理的核心,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够保证高校的《标准》测试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度可以明确《标准》数据的档案管理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不再互相扯皮踢皮球,明确具体的职、权、责。《标准》档案工作需要每年定期进行信息资料的采集,并且对现有的数据资料进行及时的维护更新,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将难以保证其正常运行。为此,高校应该根据档案管理的特点来制定完善的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标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标准》数据档案管理具体的制度应包括档案收集范围、立卷规范、档案的归档、档案的使用、保密、保管制度等。
自2007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全面开展已经八年了,但是《标准》数据的档案管理工作略显滞后,存在一些问题。目前迫切需要改变意识观念,在人才、制度、软硬件配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标准》数据档案管理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监督、改进、协同构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办学的大事来做。
摘要:目前迫切需要改变意识观念,在人才、制度、软硬件配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标准》数据档案管理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监督、改进、协同构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家档案】推荐阅读:
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第一批)的通知05-09
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资料档案管理办法11-05
档案馆档案10-20
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说明07-27
档案暨档案民生工作06-12
档案信息:档案利用论文08-16
西华师范大学国家国家助学金评审办法10-16
病历档案与档案管理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