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能力(共12篇)
技术管理能力 篇1
一、引言
技术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技术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提高资源稀缺型企业在采购时的竞争力成为一个迫切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转向从深层次的技术能力的角度对此做研究。因此,客观地认识企业技术能力及其对资源稀缺型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通过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构建核心能力是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技术能力的内涵、结构与层次
企业技术能力概念提出以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其中,D o s i(1982)将其定义为技术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搜索能力的综合,并把它们表述为搜索技术→学习技术→创造技术的链式过程,强调了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在技术能力提升中的作用。D e s a i(1984)则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来认知技术能力,认为技术能力应该由采购技术的能力、工厂操作运行的能力、复制和扩展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构成。TDRI(1989)按照对技术的可操作性,将技术能力概括为技术使用能力、技术获取能力、技术综合能力、技术生成能力。国内学者魏江、许庆瑞(1995)在总结上述学者关于技术能力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赵晓庆、许庆瑞(2002)又进一步从战略管理视角将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在技术资源和技术活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技术活动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对内部和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以及技术的战略管理、技术能力体现为技术资产(包括硬件设备、信息系统、软件和人员技能)、组织结构与过程、外部知识网络以及战略逻辑与共有价值观。
由于对技术能力的概念理解各不相同,对技术能力结构的提法也各不相同(见下表)。
资料来源:魏江.企业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
技术能力作为一些知识的集合,Leonard-Barton(1995)认为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一结构决定了企业技术能力的特异性和力量。赵晓庆、许庆瑞(2006)把企业技术能力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显性层,是技术能力的表层,由显性知识构成。包括设备、工具、技术文档、操作程序、管理程序和技术基本原理。第二层是由隐性知识构成的核心层。包括技术与管理诀窍、对技术的内在本质的理解和对技术、市场发展动向的洞察、以及隐藏的价值假设。这是能力中难以转移和难以获取的部分。第三层是扩展层,是企业的创新网络。包括企业与用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结成的技术联盟和关系网络。能力的这部分反映了企业对外部技术资源的利用程度,是企业能力扩张的主要方面。
三、企业技术能力对核心能力的影响
1. 企业核心能力是技术能力积累的结果
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把企业的所有技术进行分解,识别核心技术,则是从企业的关键技术发展而来的,而关键技术的获得是企业通过技术积累实现的。该项技术在企业的同行业中具有先进性,该技术的持续创新的延展性强,企业对此项技术的掌握速度与能力都优于竞争对手,并且此项技术还决定着企业主要产品的功能是否优异。企业拥有关键技术后,对整个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整合过程属于知识管理过程。企业完成整合过程,同时也是资源稀缺型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2. 技术平台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所谓技术指的是为了实现产品所共享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及生产制造技术等的整合。技术平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共享性,即技术平台是开发一族产品所共享的技术集合。二是规范性,即构成技术平台是在企业内部经过规范化和标准化整合的,在实现某一族产品的过程中只需进行较小的变化。三是延展性,即可通过提高、更新技术平台的核心技术或完善技术平台的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来实现技术平台的升级和更新。四是独特性,即技术平台虽然包括通用的基础技术,但其核心是企业的关键技术及特有的技术组合。五是阶层性,即技术平台是由处于不同层次的技术整合而成。核心技术则是构建技术平台的关键核心要素。构建坚实、先进的技术平台对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起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3. 技术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加强技术创新是保持核心能力的前提。企业要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确保竞争优势。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时间的推移,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会演化为一般技术,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发出成本低、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新产品,创造出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新需求,才能保持其竞争能力。如果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产品结构雷同、竞争乏术的境地。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在世界经济范围内,任何企业并非总会长兴不衰。企业的命运总是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加强技术创新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多种技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渗透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结论
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科技实力的综合反映,是一个表征企业内在能力的概念,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前提条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通过提高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来保证。而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还是要从企业技术能力着手。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潜在的能力,通过技术能力的积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正因如此,目前在技术创新理论中,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引起这种趋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核心能力的很多研究认为技术创新过程是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创新过程成为核心能力研究的载体;二是技术创新理论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中,日益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把技术能力的研究引向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体现于企业绩效,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企业推出高效率的技术创新。这样,技术创新理论最终也走向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浩,戴明月.企业核心专长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4-54.
[2]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2002,(1):70-76.
[3]赵晓庆,许庆瑞.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研究[J].科研管理,2006,(1):40-46.
技术管理能力 篇2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2、我在沟通时会事先明确我在这次沟通中的目标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3、我在沟通时很清楚自己心里的想法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4、我在沟通时会思考对方在这次沟通中的目标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5、我在沟通时会初步预测对方的可能表现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6、我在沟通时会思考对方心里的想法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7、我在沟通时很了解主动权掌握在谁手中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8、我在沟通时能初步预测沟通情境可能的发展趋势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9、我在沟通时会控制自己的语调、语速和音量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0、我在沟通时能比较准确地解读对方所说话的含义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1、我在沟通时能找到关键问题所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2、我在沟通过程中能逐步与对方构建亲和力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3、我在沟通时能根据情况的发展调节自己的说话方式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4、我在沟通时语言的表达很流利,不会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5、我在沟通时能够将我的意图很准确地表达出来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6、我有自己的沟通策略,能将沟通逐步往期望的方向引导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7、我在沟通时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保持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8、我在沟通时会能保持眼神的专注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9、我在沟通时会通过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辅助表达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20、我不会因为对沟通对象目标的恐惧而引起相关紧张反应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21、我对我能够顺利地达到沟通目标充满信心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22、我在沟通时对对方有安全感和信赖感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23、我在沟通时能够很好地控制不好的想法
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24、如果沟通没有按照我预期的方向发展,我能保持心态的稳定
技术管理能力 篇3
在班级管理上,安排各项工作要统筹兼顾,考虑问题要周密,使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井然有序。要善于把学校教育要求同本班的实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部分。要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自治,自理。的能力和精神,使学生发挥班级主人翁的作用。
善于寓教育于管理之中,是所有优秀班主任的共有特征。例如,丹东市优秀班主任王振生老师通过发电影票这样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先人后己、互助友爱的教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过去班级里发电影票都是采取抽票办法,抽到好票的高高兴兴,抽到不好的票垂头丧气。王老师觉得这种办法不好,对学生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在他接任班主任后第一次发电影票时,就改变了抽票的办法。他先是启发学生“除了抽票这个办法,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比如,怎样才能照顾一下眼睛不好的同学,……”教室里静了一会儿。他又进一步启发说“如果我们不用抽票这个办法,有哪位同学能自愿要座位不好的票呢?”过了一会儿,一位男同学怯生生地举起手来说“老师,我可以要座位不好的票,我的眼睛没有毛病”。他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接着便是“我要”“我要”的喊声。喊声平息下来后,王老师把电影票交给文娱委员,她先把一张最不好的票留给自己,然后发给同学们。发光票后,王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过去抽票,抽到不好的票垂头丧气,而这次发票,领到不好的票却高高兴兴,这是为什么?”让每个同学写一篇心得体会。从那以后,每逢发电影票,同学们总是互相谦让,争着要座位不好的票,先人后己、互助友爱的风气在班上逐渐形成。在班级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变“管”为“育”,使每项管理活动都成为教育机会,这是班主任的一种必备能力。
班主任善于组织良好的班集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骨干力量的挑选和培养,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等方面。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把自己最主要的精力放到组织班集体上。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之后,集体自身就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学生的成长,就可以置于集体的共同约束、陶冶和进步之中。组织班集体关键在于能够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不断引导集体向新的目标前进。
不断提高交往协调能力。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班主任只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对学生的全部教育任务是不可能的。他必须协调科任教师、家长,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协调一致的影响。要协调,首先就得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要靠交往,班主任要善于同有关部门,同各种有关人员交往。于是,交往协调能力就成了班主任不可缺少的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努力做到:一要主动与科任教师,互通情况,研究问题,确定方向,讨论措施,制定计划。二是经常诚恳地向科任教师征求意见,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热情地邀请科任教师参加班级活动,使师生增加感情,沟通思想,配合工作。四是科任老师个人或家庭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协调科任教师方面,很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对学生的尊师教育,让学生尊敬每一位科任教师,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孙国瑞老师。过去他的班中有部分学生不尊敬老师,上课随便说话,甚至顶撞老师,一些任课教师因此大动肝火。为了转变这种情况孙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老师是怎样教育我们的”为题,分别调查各科老师的工作情况。在调查中,同学们了解到:有的老师为上好一节课,经常备课到深夜,有的老师家里放着有病的孩子顾不得管,到学校辅导同学上晚自习,有的老师把病假条锁在抽屉里,坚持为学生上课……。学生们深有感触地说“为教育我们,老师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呀!过去我们不认真听课,还顶撞老师,真是太不懂事了”。元旦前夕,他们召开了一次“感谢您,辛勤的园丁”的主题班会。班会上,团支部书记代表全班同学向老师献词,同学代表宣读给任课老师的慰问信,向老师们赠送小礼品。参加会的老师们都激动地讲了话,整个班会自始至终沉浸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增进了学生对科任老师的尊敬之情。同学们自觉、主动地为老师做好事,刻苦学习,尊敬科任老师的良好班风逐步形成。科任老师对班级工作也开始关心和支持,从而推动了班级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和社会,家庭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必须善于做好这方面的协调工作。班主任要和家长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各方面情况,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各种情况,以便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很多,其中最重要一项就是“家访”。班主任要掌握家访的“艺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善于科学地选择时间,方式,方法。有位班主任曾对一名学生先后进行两次家访,由于做法不同,取得的效果也完全不同。第一次家访,学生不在家,班主任把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全告诉了家长,结果,学生挨了家长一顿狠揍,学生对老师极为不满,产生了对立情绪。第二次家访,班主任当着学生和家长的面表扬了该生的进步,又向家长指出,打孩子是不对的,并承认自己上次家访只讲孩子的缺点也是片面的。该生深受感动,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帮助。
技术管理能力 篇4
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 本文认为,技术标准化能力也是技术能力的具体反映。 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共处于企业技术能力系统中,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能够产生协同放大效应,而两者的协同程度会对企业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提出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测度模型, 为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耦合度评价,可以判断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 时序动态耦合度的评定,可以展示耦合度的整体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系统、全面、科学地评价和提高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效果提供指导。
一、文献回顾
标准作为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傅家骥等[3]指出,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标准。 李新波等[5]认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通过标准化产生技术积累带动技术创新发展;于欣丽[6]研究发现技术标准化为新技术的诞生提供质量保证, 通过标准化产生技术积累带动技术创新发展,降低了技术创新的风险。 陈春晖等[2]在研究中发现,技术创新速度决定了技术标准更新的速率,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决定着技术标准化能力,并进而进一步推动技术标准化。 李大平和曾德明[7]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以技术创新扩散为基础,而技术标准作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桥梁,影响着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进程, 影响着企业能否从技术创新中获益。 赓金洲[1]指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服务于经济增长,弄清楚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才能为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化水平、 提升经济增长水平,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对策。 张勇[4]研究发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 存在科研开发与标准修订严重脱节的问题,因此标准化须密切地以技术创新为引导。 潘海波和金雪军[8]认为,标准化既有可能推动技术创新,也有可能限制技术创新。 李远勤和张祥建[9]指出,实证检验标准化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未来标准化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 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是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也可能是相互抑制的消极作用。 评价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耦合程度的大小, 有助于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标准化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以获得长远利益。
二、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度测度
耦合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相互影响的程度,从协同学看,系统相变的特征和规律取决于系统内部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 而耦合度是对协同作用的度量。 由此,将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系统与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的程度定义为耦合度。 本文所构建的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度测度模型, 包括耦合度评价和耦合协调度评价两部分。
(一)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测度指标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标准化能力可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测度[10-13]。 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很好地测度耦合程度,本文结合众多学者观点,并同时考虑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代表性、层次性和独立性,确定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度测度指标(见表1)。
(二)耦合度评价
耦合度揭示了不同时期两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程度,对判别两者间耦合作用强度、调控两者的互动关系、预警两者发展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1.综合评价
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首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接着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定。
(1)确定指标权重
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利用指标所提供信息量的大小确定权重,避免主观确定权重的随意性。 熵权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1计算各指标熵值,xij是第i个系统中的第j项指标的数据(i=1,2,…,n;j=1,2,…,m);
2计算各指标熵权,wj即为第j个指标的熵权。
(2)模糊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指标,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专家意见,将指标对上级指标的评价集M设定为 “很高、 高、较高、一般、低”。 如表1所示,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均采取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其评价步骤为:
1首先对第二层次的每个要素i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依据熵权法得到各要素的权向量Wi,综合评价矩阵为Ri,于是综合评价向量为Bi=Wi莓Ri;
2进行第一层次序参量的评价, 依据熵权法得到各要素的权向量W,综合评价矩阵为R,故综合评价矩阵为B=W°R;
3对评价集进行赋值M=(10,8,6,4,2), 结合评价矩阵R可得综合评价分值,其中u1为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综合评价分值,u2为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综合评价分值。
2 耦合度计算
借鉴耦合度模型, 可得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系统与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的耦合度函数为:
将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代入式(1)即得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度。 依据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强弱(即耦合度C的大小)、相关研究成果及本研究的具体情况, 将耦合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0<C≤0.3为低度耦合阶段;0.3<C≤0.5为磨合阶段;0.5<C≤0.7为中度耦合阶段;0.7<C<1为高度耦合阶段。
(三)耦合协调度评价
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 评判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交互作用的协调程度。 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 可得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为:
式(2)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反映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整体协同效应的综合调和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 对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标准一般为:0<D≤0.4为低度协调耦合;0.4<C≤0.6为中度协调耦合;0.6<C≤0.8为高度协调耦合;0.8<C<1为极度协调耦合。
(四)耦合度测度研究
本文建立的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测度模型,可应用于以下的研究:
1. 同一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的时序分析。 以时间维度考察同一企业近几年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交互耦合作用程度,以及协调程度所处阶段,为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2. 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的横向分析。 对所处同行业(如航空航天、新能源与新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行业)的企业进行同一时间的耦合度测度,了解差距,对比差异,寻找问题。
3. 不同省份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分析。 了解企业耦合度随地区的变化,以研究经济发展、地方政策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作用的差异。
三、结语
教师管理智慧组织管理能力讲稿 篇5
培训内容:
第四章:组织管理的能力
一、组织管理的能力之胜任特征说明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或任务要求,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求知欲,对教学活动进行实施的一种调控行为。
课堂组织管理是课堂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课堂组织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
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它事关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善于组织教学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恰当地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并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或交替的规律,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而且难点分散,重点突出,课堂节奏有张有弛,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所讲内容通俗易懂,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组织管理的能力之评估方法
做《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测试》P67 评估方法共10道选择题,每题选是得2分选否得0分。16到20分专家型教师,从容面对课堂管理问题,化危机为资源。8到14分熟手型教师。理智对待问题,寻求一般化合理地解决方法。0到6分,新手型教师。面对问题较慌乱,一般采用惩罚措施,容易引起矛盾激化。
测一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
三、组织管理的能力之相关情景
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时空里,不同个体的学生基于生命需要而产生的欲求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情感欲,表现欲,求知欲,成就欲,这些植根于生命个体的各种需求,不是简单的量的叠加,而是在碰撞。会合,批判,认同,滋生,接受,提升,演化等、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发生着质变,这些质变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课堂成为了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场所。善于组织教学的老师,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形成适宜的教学情景。相反,如果教师不关于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秩序混乱,注意力分散,兴趣不高,被动听课,这种状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阅读三个情景,思考自己会怎么做,想法是什么。
四、组织管理的能力之解决策略的辨析
1、新手型教师的解决方式:新手型教师在面对课堂组织管理时出现的困难,往往急于立马解决问题,如果事情没有按照预期的发展,则会使用带有惩罚意味地解决策略。
2、熟手型教师的解决方式:熟手型教师在面临班级的组织管理问题时,往往能够通过建立班级的组织结构,明确责权关系,使班级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努力,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对比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对抗组织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专家型的教师的解决方式:专家型教师的解决课堂组织管理问题时,由于他们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因此可以从容,淡定,深刻地解决困难情境。
五、组织管理的能力之指导与训练
采取这类解决课堂管理策略的老师属于新手型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与学生的关系尚未稳定建立,他们在课堂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若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师生对立的局面。因此,这类教师要搞好课堂管理与组织,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要求和体贴爱护相结合,体贴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就是要求教师把尊重学生和批评违反纪律的行为结合起来。2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3千方百计使学生集中注意力。4适时使用教育机智。
技术管理能力 篇6
【关键词】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技术 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客观存在,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工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如沿海经济工业主要以原料加工为主,知识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只赚取了低廉的加工费。还如制衣行业,几亿件衣服还不值一架波音飞机。技术可以推动经济的突飞猛进,培养当代青少年的技术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不但要注重学生各门学科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运用,而且更要注重新的知识的建构和综合学习。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
为了创设丰富的通用技术学习环境,营造丰富的技术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每节课要求学生课后通过看新闻、上网查资料或阅读报刊杂志列举两到三个有关技术的实例,日积月累,使学生开拓技术视野,了解更多与技术相关的知识,从而能理解技术,甚至应用技术,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使学生主动关心生活中的技术。
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理论和实际结合。例如:“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的长度,用系统的观点解释,就是部分影响整体,也反映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说明系统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再如学习了“经典结构的欣赏”后,要求学生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赏析丹麦设计师雅布森的作品“盖里椅”,通过启发,学生能够说出“盖里椅”结构上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有流动感,功能上和其他椅子相同,从文化角度看,“盖里椅”结构传达出一种盘旋上升、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形成了优雅的浪漫主义设计风格;如“结构与设计”中的起重机在起吊重物和不起吊重物时都不至于翻倒,寻求平衡力应满足的条件时注重物理知识的运用,根据力矩平衡原理启发学生找出平衡力应满足的条件等。
学习情境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动力。经常配合教学内容播放一些技术设计和发明创造的典型案例以创设技术情境,呈现技术与设计的过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技术价值及其重要作用。如“我爱发明”节目。还根据教学需要尽可能自制教具,通过直观的教具模型进行示范,还将历年来同学们的优秀制作作品拿来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启迪创造思维。
高中通用技术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个供学生设计的空间,也是其成为设计师的台阶,在学生设计方案之前,给学生补充一节作品欣赏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技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既向学生传授了技术基础知识,又给学生做出了作品评价示范,作品来源于生活,在老师的引导下高中生凭借着已有的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能说出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材料”等等。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来写设计方案,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点、把握知识点、运用知识点解决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每一个方案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每一位同学的设计都有可能存在疏漏之处,通过讨论交流,仔细思考,从而不断改进,不断优化,达到一个较全面、客观的结果,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优势技术能力 篇7
放眼历史长河, 今天的中国正如同19世纪晚期的德国, 同属追赶型的崛起国。当年的德国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 催生出了西门子、克虏伯、大众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 至今仍占据世界工业强国之首。在这一过程中所沉淀出的精确、有序和控制成为了德国技术能力的代名词, 并在全球化进程中影响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
瓦尔特便来自于德国的南部地区, 那里聚集着众多“德国制造”的“隐形冠军”。结合瓦尔特 (Walter) 、瓦尔特-蒂泰克斯 (Walter Titex) 和瓦尔特-普瑞特 (Walter Prototyp) 的组合优势, 瓦尔特集团拥有超过380年的技术积淀和历史实践, 这让我们得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最专业的解决方案——瓦尔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以优势技术能力去迎接市场新常态下的新挑战!
优势技术能力, 是瓦尔特的竞争优势, 更是对客户的重要承诺——我们为客户提供最高标准的工程技术, 一是最高标准, 没有妥协;二是优势技术, 而不仅仅是金属切削刀具。这对客户来说, 意味着可以从瓦尔特获得极具针对性的高效加工解决方案, 细分到具体工件的成熟参考, 直至解决实际加工难题。作为瓦尔特品牌的全新定位和系统化描述, 在2015年客户将会从产品和服务、员工、客户体验和传播等众多领域全面感知我们的优势技术能力。
瓦尔特拥有最完整的产品种类, 可供消费的刀具产品现已达5万种之多, 其中新产品的销售比例远远高出行业平均水平;在客户群中拥有极高认知度的非标刀具, 设计制造能力得到成倍增强;200多项专利系列的核心竞争优势, 可透过“优势技术能力”得以更好地贯彻并执行, 为客户提供满足其精确、独特加工的解决方案。就像我们一起与Tigertec Silver、Walter Blaxx所经历的成功一样, 2015年必将会有更多关于DC170和M4000等新品的喜悦分享。
中国处在工业制造2.0、3.0、4.0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阶段, 如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周济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所描述的并联式发展过程。而中国企业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 产能过剩和成本上升必然产生多元化的金属加工需求。所以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应用水平的客户时, 瓦尔特基于全球的丰富解决方案和广泛的产品选择, 使得客户可以基于自身的条件, 找到最适合的优势技术方案。
技术管理能力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培养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 民族创新能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进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另一方面, 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在知识激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 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学。因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警呼:“未来的文盲, 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 用长远的眼光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投其所好,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 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 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 观察力变得敏锐, 想象力变得丰富, 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信息技术学科, 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对信息技术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激发并保持这种兴趣, 我们应优化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软件。比如, 学习指法练习时, 内容单一、枯燥, 如果不选好教学软件, 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 我精心挑选了两种软件, 3L打字训练和金山打字通, 将两种教学软件相结合, 首先在金山打字通内进行指法入门训练, 让学生学会盲打。可视化的键盘及错误提示语音, 很容易让学生进入状态。等学生盲打较熟练后, 再让学生在3L软件内进行基本练习如英文文章练习、数字练习, 综合练习, 等等, 最后再让学生在金山打字通中进行听打训练, 其中每次操作有进步者可以进行游戏练习。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指法熟练程度。
二、留有余地, 鼓励创新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 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绘画是施展学生想象力、发挥创造才能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实践。教师画一笔, 学生画一笔, 是模仿, 不是创造, 要创造就要自己动脑筋, 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教初一学生用“画图”工具画图时, 在学习“圆形”工具的使用后, 我先画一个圆的轮廓, 让学生在圆的图形上画出他想要画的任何东西, 结果学生画出了一个娃娃的脸、车轮、纽扣、呼啦圈、钟表、糖葫芦……接着, 我让学生自己画一个方形的轮廓, 再启发学生圆形加上一个方形会变成什么呢?这样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示范操作, 学生独立操作, 教师辅导操作, 学生互评作品, 最后修改、定型,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独立操作时, 我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 在电脑上可以随意创新、变化颜色, 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图画。画完后, 让学生们互评作品, 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幅画好在哪儿, 不好在哪儿, 应怎样改进, 等等。之后, 每位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节课的效果远比让他们画一个固定的主题要好。
三、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 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 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时代不断进步, 世界呼唤信息技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初中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信息技术的操作, 主要是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 信息技术既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软件推出的惊人的速度等,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 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起指导、启发, 达成共识的作用。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不需面面俱到, 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 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样不仅能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 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如:在讲解《初识Excel 2000》一课时, 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 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经学习过的Word 2000软件的打开方法, 尝试用相同方法能不能打开Excel 2000软件。在学生充分实践后, 请他们演示操作。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保存Excel 2000文档, 关闭Excel 2000窗口、Excel 2000窗口的组成等知识。最后我只需略作点拨、归纳, 告诉学生对于新的软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打开、保存、关闭等操作。这样学生能积极地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温故知新, 融会贯通, 培养了自学能力, 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分层指导, 发展个性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同样一节课, 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吃不了。针对这一问题, 我采用了分层教学法, 力求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前, 我按难、中、易分层提出要求, 学生按照我的要求进行练习。如果达到要求就可以享受特殊待遇 (做教学内容以外的更深层的学习或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或是玩游戏) 。这样既可达到教学目的, 又可以使每个学生各有所得,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培养了他们与他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以流程管理提升营销基础管理能力 篇9
电费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好坏, 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抄核收业务作为电费工作基础, 是营销部门工作重中之重。目前供电企业内抄核收的行政管理分别隶属不同的供电所、县公司和营销部, 业务流程为横向、行政管理为纵向关系。由此, 抄核收工作难免会造成管理分散、问题滞后、互不协调的局面。另外抄核收工作环环相扣, 目前的管理只强调结果, 对管理实施过程的重视不足。在这种工作管理模式下, 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整个工作链的工作质量;同时还给岗位间责任不清、相互推诿提供了可乘之机, 给管理带来被动[1,2]。
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探索研究电力营销的“流程协同化管理”, 通过对营销管理核心业务的梳理[3], 改变抄核收管理在管理部门上相互分割, 在业务上又紧密联系的多元化、多层次管理模式。并通过对企业内部及外部业务流程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建模、运行、管理监控和优化, 可达成企业各业务环节的协同整合, 使企业利润得以全面提升, 流程协同化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企业管理思想, 可打破原来各业务系统纵向条块分割的状态, 进而促进电力企业从“职能分割型管理”向“流程协同化管理”转变。
1 明确流程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业务流程疏理可以协助企业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 找出核心流程, 并围绕核心流程疏理支持流程和管理流程, 作为下一步流程分级、绩效考核、价值链分析的基础;对于部门管理者而言, 业务流程疏理可以明确部门在整个企业中的位置, 为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提供指导性准则。根据电力企业的业务特点, 明确抄核收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 以流程化运作为基础对抄核收工作实施高效、快捷地管理。
打破目前抄核收条块化管理模式, 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为操作平台, 取消营销管理的二级机构, 将各供电所、县公司相对分散、业务类型一致的核算、收费业务统一进行流程化管理。组织机构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缩短管理链条, 保障信息高度畅通, 建立高效快捷的管理机构。这样对抄核收工作做了规范, 也对抄核收的整个过程加强了管理和监督。使传统的自行闭环管理模式被取代, 实现了电费抄核收三个职能分离, 使管理流程化, 并相互监督。
各流程的具体工作内容是:
(1) 抄表流程:这是抄核收管理流程的源头, 是夯实营销管理的基础。根据用电客户的性质规定了不同的抄表时间, 分别由抄表员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抄表工作, 抄表差错由核算员进行监督。
(2) 电费核算流程:抄表员将抄表信息通过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上传至电费核算岗位。电费核算员对计算结果进行审核, 待差错更改无误后生成电费。客户便根据生成的电费数额交纳电费。电费核算岗位是准确计费的保障。
(3) 电费收费流程:生成电费后便进入电费收费阶段。实收对账人员将每天银行代扣和实时收费数额与银行进行对账, 发现问题及时与银行进行沟通、反馈。对账准确无误后, 制作收、付款凭证, 并将电子数据传到账务。
(4) 对账流程:电费会计将实收人员对账完毕的实收数据通过网上银行对账。对账完毕后审核收付款凭证。
2 指标分解
在业务流程化管理的基础上将各大经济指标分解、量化为各个部门每个员工具体的、可衡量、一致的绩效指标, 不能量化的确定控制原则, 保证指标覆盖率达到100%, 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 营销指标层层抓、人人管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在操作上精益求精, 在管理上精雕细刻, 根据电费回收前、电费回收中、电费回收后梳理出相应的指标体系[4], 创建工作指标库:
工作标准指标化使抄核收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指标控制。实现了“抄表员按时到位抄表→核算员把好核算关→抄表员积极配合→工作目标明确→差错责任清晰→各单位领导充分重视→足额及时收缴电费”的有序管理模式[5]。
3 考核监督
针对每个指标的具体情况, 建章立制, 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作业的标准化,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统一的绩效考评机制。每月对指标实现情况进行考评, 及时通报, 并制订下一步改进措施。同时流程协同化管理中抄核收三个环节相互监督, 如果任一环节审核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 减少营业事故。各流程工作人员不仅关注自身工作的对与错, 还关注流程前后环节的正确与否, 这样层层把关, 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为电费会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从而使电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
4 优越性
协同化流程管理的实施可使得管理人员对电力企业各个业务流程进行管理与监控, 可以方便地完成对业务流程执行的各个环节的分析, 以便找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瓶颈, 并及时进行优化或充足。各职能部门是企业运营的执行机构, 业务人员可通过创新型、个性化的工作台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电力信息化的建设不再只停留在电力生产自动化的层面上, 而是向整个企业的管理、经意和决策信息化方面发展, 达到各系统协同运作的效果。
抄核收业务流程协同化管理, 以核心业务为重点, 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再设计, 业务流程精细化、岗位责任明确, 增强了业务处理和事故处理的服务效率, 通过流程制度保障了客户利益。主要表现在:
(1) 业务流程单一化。根据业务类型进行设计的单一化的业务流程, 业务流转单一化、直线化, 替代了多部门协调处理业务的“一对多”的传统模式, 有利于促进供电企业部门间协调处理业务机制的建立, 这样新型业务流程流转更加顺畅, 且很好地界定了工作责任, 便于绩效考核提升管理水平。
(2) 职责分工的明确性。流程协同化管理使营销服务流程不仅层级分明、职责明确, 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分工和权限, 而且同一层级的每一工作, 过程与工作环节也都清楚明了, 并环环相扣。同时每一环节又都设有明确的处理时限。
5 结语
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关系是非常的紧密的, 因此想要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那么通过这些措施的改进, 就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抄核收的效益, 这个与企业的效益是紧密联系的。以经济指标为抓手, 以绩效考评为保障, 立足于营销技术支持系统, 建立科学合理的营销组织机构, 将会大大提升营销基础管理能力, 为“大营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探出路子。
摘要:目前相对国网公司的“大营销”运作模式, 做为营销工作中的基础——抄核收业务, 更需要优化管理流程, 突出过程控制和层级监督, 改变各大经济指标的实现靠政令层层下达, 信息层层传递的被动局面。将管理重点下移, 实现从“职能分割型管理”向“流程协同化管理”地转变, 以流程管理提升抄核收业务管理能力, 建立抄表、核算、收费等各部门“流程清晰、指标精细、职责明确、协同高效”的管理模式, 为“大营销”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流程,协同化管理,工作标准,指标化,绩效考评,常态化
参考文献
[1]赵瑞霞.电费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研究, 2011 (18) .
[2]徐钰.剖析供电企业电费抄核收管理与创新[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8 (12) .
[3]刘江宁.以业务流程管理的思想提升电力企业协同管理能力[J].电力信息化, 2007 (6) :248-251.
[4]Q/GDW06 209-03-004-2011,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电费应收、实收、预收管理标准[S].
提升企业全面管理能力 篇10
一、加强领导,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围绕发展战略, 运用网络与信息技术, 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薪酬预算、财务预算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 是企业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质量、改善经营效益、加强风险管控的有效管理工具和管理机制。要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做强做优、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 细化工作责任, 明确质量标准, 不断增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二、树立管理理念, 坚持战略引领与价值导向。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中, 要紧紧围绕“做精做强”战略目标, 坚持持续不断地完善并优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一是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涵盖企业各类生产要素、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要将企业的人、财、物全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二是坚持战略引领:战略规划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标, 全面预算是战略实施的工具和机制。通过实施年度滚动预算, 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方式, 确保战略落地, 并不断得到验证和改进。三是坚持价值导向: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价值的创造能力。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价值导向, 将风险可控前提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果的标准, 坚持成本费用定额与责任管理, 坚持将投资回报水平作为项目取舍的依据, 严格控制低效、无效甚至亏损的运营项目, 加强低效资产的处置和直属亏损门店治理, 加快资产周转, 并将预算执行标准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推动对标管理, 突出“做强做优”。
要坚持把对标管理理念引入全面预算管理, 探索对标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一是要强化各类定额、标准的制订工作, 通过收集整理各类对标数据, 将企业的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相结合, 明确成本费用、项目投入、资产效率等经营指标的管理定额和标准, 并纳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体系。二是要广泛开展预算目标对标工作, 在深入分析国内卷烟市场形势的基础上, 充分参考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情况, 制定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预算目标。三是要强化预算管控的对标工作, 加强对可控成本费用的对标管理。四是要积极推行与优秀企业的对标管理, 选取国内同行领先企业作为预算标杆, 通过持续不断的对标推动企业做强做优, 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关键指标控制, 努力提升企业运行质量。
一是加强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积极推动各预算单位压缩可控费用, 努力实现降本增效。二是加强投资项目预算控制。严控低效投资, 严控资金难以落实的投资, 严控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
五、进一步加强定额成本管理。
通过企业最近几年的发生成本费用金额为依据, 以及与同行业的企业进行比较分析, 采用经验分析法等科学合理方法制定出一系列标准定额, 还要根据企业发展情况不断修正定额标准。做到减少成本费用中可控费用支出,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杜绝费用支出不合理, 严重浪费企业资源的情况。
六、强化刚性约束, 做好预算执行监控与分析工作。
在预算管理工作中, 一是要加强预算的刚性约束, 上级预算管理单位正式下达的预算应具有严肃性, 一般不得调整;企业确因市场经营环境、政策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预算编制基础和假设产生重要变化, 或发生重大临时预算项目, 或出现重大不可控因素等, 可以申请调整预算, 但必须履行相关的预算审批程序。二是要加强预算执行监控, 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偏差与问题;严格预算执行审批程序, 严控预算外项目, 预算管控应逐步由金额控制向项目控制转变。三是要加强预算执行分析, 建立定期的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及重大事项应急分析制度;客观分析预算执行差异与原因, 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修正预算执行差异, 防止出现预算编制和执行脱节现象;对于重大预算执行差异, 应就此展开审慎的分析调查, 认真查明原因, 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四是加强预算执行情况总结, 不断改进预算管理机制, 持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 保障全面预算管理顺利实施。
一是要构建覆盖企业全部重点业务、连接各部门、体现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满足全面预算管理庞大的数据需求, 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分解与落地。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预算管理流程, 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标准化水平,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执行的有效性。三是要加强预算信息化系统集成, 将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资源计划系统 (ERP系统) 等资源配置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满足多方面、多层次信息高度融合的要求。四是要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在线分析监测功能, 及时追踪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控, 为重大经营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格力技术能力积累“四阶段” 篇11
2009年8月,美国全球版《商业周刊》载文对华为与格力颇多赞美之词,认为它们已经凭借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升级,并成为行业领先者,其科技创新代表中国未来。这是来自国际舆论对中国制造企业罕见的肯定,说明格力与华为一道获得世界的认可。2010年格力电器面向全球发布了包括G10低频控制技术、超高效定速压缩机和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等三项空调领域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不仅在国内同领域遥遥领先,更是一举超越美、日、欧等国际同类产品,标志着格力电器已经成为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标杆企业。
通过时序分析方法,在一个历史的视角下观察格力电器技术能力的成长过程,清晰地展示格力电器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品品质,进入高端市场的标志性事件。格力电器的技术能力成长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靠自主设计,不断推出新品扩大规模。
1991—1995年,格力依靠自主设计扩大销售规模。1991年3月,朱江洪担任一家当时处于严重亏损、年产只有两万台窗式空调的海利空调厂(格力电器前身)厂长。上任伊始,朱江洪认真分析了企业优势和劣势,利用已有生产和研发条件,解决了海利长期以来依赖外部采购和进口组装件的现象,开发出自主的空调模具,终于生产出自己设计的空调产品,这实质上是格力走向自主技术开发的起点。初期自主设计的成功,让格力先尝到了甜头,获得了产品自主开发与市场绩效的正反馈,1994年销量上升至行业第二位。
这一时期格力完成了第一款灯箱柜机的开发,这是一个可以反映格力高层亲自参加产品开发的重要历史事件。1993年朱江洪提出开发灯箱柜机,当时市场上还没有类似的产品,格力研发环境非常艰苦。几个设计员挤在面积只有七八平方的设计室里,为了产品尽快推向市场,抢占先机,朱江洪跟研发人员以公司为家,为攻克技术难题,常常研究讨论至天亮。为了听噪音,现任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的黄总当时都是趴在地上观察实验现象。就在这样的办公和实验环境中,格力研制出了第一款灯箱柜机,产品面市后销售异常火暴,格力品牌从此在空调市场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企业一把手对产品研发的亲历亲为,总工程师为听噪音指标,地上一趴就是几个小时,这就是格力高层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从格力发展的第一阶段,大概就不难理解其会走向技术型企业的发展道路。
第二阶段:树立精品理念,技术突破初露锋芒。
1995—1997年,这是格力腾飞路上最关键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格力对内实施“精品战略”:通过一系列的质量目标、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一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来锤炼企业的整体运营,从而确保企业形象和产品质量领先于同行;另一方面,对外采取积极的市场策略,创新营销模式,首创淡季贴息返利、年底返利政策,独创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一举奠定了格力空调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营销渠道的创新为格力的产品销售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是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格力持续实施精品战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这是格力倡导的“工业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打造“百年企业”的长远战略。1996年格力取代春兰成为国内市场老大。
已经在国内家用空调领域取得领先优势的格力电器正式决定进军中央空调领域。令人惊喜的是,在1996年,格力成功自主开发出了第一台模块式风冷冷(热)水机组,并畅销至今,取得了进入中央空调领域的技术开门红。但这一阶段总体来说,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非核心技术领域,产品虽然开发成功,但是高端核心配件,比如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还是采用国外品牌,整体上尚无法撼动“美系”、“日系”企业在中央空调领域的霸主地位。
第三阶段:确立技术型企业战略,核心技术差距迅速缩小
1997—2005年,格力一方面继续走“精品战略”路线,不断强化自身产品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把眼光投向未来,确定了走“技术型企业”的路线。通过实行科技创新、提高全员效益意识、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等,来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益和效率,巩固国内市场连年第一的销售业绩,并且于2005年成为全球家用空调销量冠军。1999年起,格力电器更是陆续研制开发出户式中央空调、单元式水(风)冷柜机、螺杆式水冷冷水机组、风管机、风机盘管以及大批的中央空调末端设备,格力中央空调产品线大为丰富。
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让中国的空调品牌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格力电器从2001年底开始加快自主技术研发的步伐,并向中央空调的高端技术迈进。这一时期,格力在中央空调领域有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同时开始在变频空调领域进行前瞻性研究布局。2003年格力电器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成功研制出了日本用了16年时间才研制出的“多联机”——“一拖多”技术,在中央空调的高端技术领域硬是闯开了一条创新之路,打破了美日企业死守的壁垒。随后,相继推出数码多联“一拖十六”、“一拖三十二”等高端技术。格力“多联机”技术突破的当年,就在山东第一高楼——济南明珠商务港大厦多联式中央空调机组招标中,以其优异的综合技术指标,一举击败日本大金、三菱,成功中标。2005年8月,由格力电器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心式冷水机组正式下线。2005年11月,全球上第一台超低温数码多联式中央空调在格力电器下线,它的成功问世,不但能有效解决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冬季中央空调制热和采暖效果差的技术难题,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央空调的冬季制热和节能技术水平,使我国的中央空调在冬季制热和节能技术上一举达到世界领先地位,被建设部组织的专家评估团评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第四阶段:核心技术全面掌握,局部领域国际领先
2005年至今,格力坚持技术型企业战略,坚持质量和技术是品牌的生命力,不断扩大的产量,继续支撑其在空调领域的大规模研发,在诞生一大批核心技术的同时,研发的宽度也在不断扩大,广泛拓展至空调各个关联技术领域:压缩机电机技术、控制技术、冷冻冷藏技术、强化热交换技术、包括冷媒研究在内的环保技术,研发人员也在这一时期迅速膨胀。以2009年2月成立的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为标志,大幅度提升其研发能力,尤其是集成外部资源合作技术开发的能力。积极开展项目合作,研发领域向前端转移,重点集中在节能环保制冷设备领域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难题。
这一时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包括,2008年2月,格力电器一举拿下2010南非世界杯两个主场馆、一个办公大楼及地铁中央空调订单,成为中国中标唯一空调企业。2010年6月,在南非世界杯的舞台上,格力空调与约克、开利、大金等国际中央空调巨头同台竞技。2008年4月,格力中央空调中标印度电信基站2千万美金商用空调项目,由此成为国内第一家掌握精密空调技术的空调企业。2010年7月,格力在人民大会堂全球首发,发布了包括G10低频控制技术、超高效定速压缩机和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等三项空调领域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不仅在国内同领域遥遥领先,更是一举超越美、日、欧等国际同类产品,标志着格力电器已经成为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标杆企业。
通过对格力技术能力成长过程的时序分析,可以看出,格力市场份额的增加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实力基础之上的。格力技术能力积累始于自主产品开发,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不断提升产品开发的技术层级,形成了重大技术突破与市场绩效之间良性的互动。格力技术能力积累的过程充分说明了核心技术突破绝非“天上掉馅饼”,技术不是空中楼阁,都是积累的,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技术管理能力 篇12
1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简介
1.1 网络能力
“网络能力”这一概念, 诞生于企业竞争环境与社会网络化进程的结合中。笔者通过分析关于网络能力的研究报告, 并结合自身企业网络管理实践, 将网络管理的概念总结为:网络能力是一种建立在企业内部信息和其他资源基础上, 通过对网络价值与机会进行判断, 构建网络结构, 对各个层次网络关系进行开发与维护, 以此获取珍稀资源并能引导网络变更的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可以详细分成三重含义: (1) 网络能力的形成建立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基础上; (2) 层次性是网络能力的基本特征; (3) 网络能力是一种不断严禁发展的动态能力。
网络能力的基本层次是对企业二次元关系进行管理。比如, 管理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关系, 或对企业网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评价企业多个网络关系组合等。
网络能力的动态性要与网络演进特性相结合适应, 网络结构的变化对网络演进有重要影响, 因此, 为了将网络能力充分运用于企业生产, 企业必须不断更新网络结构。在革新网络结构的过程中, 企业要不断积累网络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效率, 从而提升企业的网络能力水平。
1.2 技术能力
从知识活动观点, 笔者将技术的概念总括为:技术能力是建立在企业本身固有的技术知识基础上, 通过整理、运用、革新生产技术知识为企业支撑各类创新活动的能力。这一概念可以细分为三重特征: (1) 技术能力依托于企业固有的各类技术知识; (2) 技术能力的变化有赖于企业知识活动的开展; (3) 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技术能力的支援。
2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联系
2.1 两者在知识属性方面具有较大重合性
从知识属性层面来看, 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较大的重合性, 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提高, 因此, 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是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在基础知识层面, 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企业在执行网络管理任务时所需的相关知识大多都包含于技术能力的内容范围中。从知识载体层面看, 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也存在重合区域。网络能力所需的知识大多来自于网络管理的人力资源中, 而技术能力知识来自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和生产设备, 二者的重合点就是即具有技术开发知识又具有网络管理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这类技术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 肩负沟通企业技术与外界技术的责任, 不仅要负责生产企业的内部知识, 还要负责企业的网络关系开发。
2.2 两者在活动特性方面具有可相互促进作用
从能力活动特性层面看, 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既体现于相互促进又体现于相互制约。企业在对网络进行管理时, 必然会与其他组织产生相互作用, 这种基于网络交换关系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与其他知识的沟通交流上, 对促进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企业积累技术能力必须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着手, 在内部要积极开展研发活动, 从研究中获取知识, 在外部则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互动交流, 引进其他企业或组织的新技术知识。
企业网络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网络的连接范围, 关系到企业网络的交换频率, 因此, 企业网络能力决定了技术能力积累外部知识的效率, 对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此外, 技术能力与网络能力的相互作用中, 网络能力的知识积累与整合包含于技术能力知识活动中, 网络管理在开发和利用新的网络关系时要借助技术能力的相关知识。因此, 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与网络管理水平之间存在着必不可分的练习。如果企业内部知识活动效率低下, 那么当企业获得接近稀缺资源的机会时, 就无法很好的把握住机会, 无法获得稀缺资源会对网络管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协同合作的关系, 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提高。为了有效提高网络能力, 必须加强网络建设, 通过网络建设获取网络管理所需的知识, 同时, 也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累积网络管理知识;为了提高技术能力, 企业要积极开展内部创新研究活动, 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活动提供的各种渠道从外部吸纳新的技术知识。
只有加强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协同合作关系, 才能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大范围的提高。
3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要想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 必须通过网络作为中介来吸纳稀缺资源、转移次要业务, 网络能力的重要性便充分体现于这一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都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对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两种能力的增长机制与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同, 造成了这两种能力的发展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情况。从经济学层面看, 只有当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中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相同影响效果时, 才能实现两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两种能力的协同合作作用。只有将两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合作作用发挥到最大效果时, 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网络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合作的关系, 这两种能力共生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 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交流, 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企业竞争形式愈演愈烈的当今社会, 企业必须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和技术研发工作, 从中积累经验、总结知识, 为提高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企业的生产、管理环节中, 因此企业的网络能力与生产技术能力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 笔者深入探析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如何通过提高网络能力促进生产技术能力的创新与发展, 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网络能力,技术能力,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松挺, 蔡宁.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的测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 (5) :12-15.
[2]赵岑, 张帏, 姜彦福.基于与大企业联盟的技术创业企业成长机制[J].科研管理, 2012 (2)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