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学习倦怠

2024-08-16

高中生的学习倦怠(共12篇)

高中生的学习倦怠 篇1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他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 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学习作为高中生的首要任务, 其思想状况、行为动作、心理表现都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但是面对周而复始的机械性学习, 长期的超额负担, 造成高中生精神萎靡, 生理疲惫, 以至于出现各种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现象, 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而且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一、学习倦怠的概述及其表现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并且伴有以下行为表现: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忱消失, 呈现一种消极状态, 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

高中生的学习倦怠主要表现在:生理上, 身心俱疲, 经常感到精力不足, 学习时容易疲劳;情绪上, 缺乏热情与活力, 对学习失去兴趣, 消极被动, 并且波动大, 容易发怒, 感到压抑、焦虑, 缺乏信心, 学习成就感降低, 自我评价降低;行为上, 学习效率低, 纪律松懈, 对学习敷衍了事, 态度散漫, 不听课、迟到、作业拖拉等行为, 对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冷漠、不尊重。

二、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 ) 环境 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是导致高中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比如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或者就业后待遇较低的现象, 这些问题的报道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大学无用论”的思想。

2.学 校环境因素

第一, 我国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对学生学习自由度的制约, 课堂教学方式与管理刻板, 考察方式单一。第二, 课程设置较多、缺乏校园文化、升学竞争压力大等, 造成高中生学习任务超负荷, 思想包袱重, 容易产生心理疲劳, 导致学习倦怠的发生。第三, 教师授课方式缺乏创新, 形式单一, 方法陈旧, 导致学生失去兴趣, 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第四, 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同学、老师的冲突都会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 从而波及学习态度和自我评价。在人际体验中受挫、沮丧等负面情绪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3.家庭环境因素

近年来, 留守儿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问题。高中生里不乏留守少年, 他们很少见到父母, 甚至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与父母沟通较少。父母没有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 没有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导致孩子在学校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 不能得到有效的鼓励, 这是现代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 个 人 因素

个人的主观态度和人格特质对学习倦怠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一,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缺乏远大的理想。这是产生倦怠的首要原因。第二, 抱负水平低, 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没有内在的动力, 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无欲无求, 就会得过且过, 甚至厌学, 逃避困难。第三, 人格因素。学生的学习倦怠与自身的性格、毅力密切相关, 神经质、低坚韧性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积极的人格可以避免学习倦怠的发生, 而消极的人格助长了学习倦怠的发生。

三、高中生学习倦怠调适的有效策略

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它除了需要学生不断进取外, 还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齐心协力地为高中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一 ) 创 造良好 的 外 部 环境

1.优 化社会环境

首先要改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在全社会范围倡导学习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 形成良好的学习型社会氛围, 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学习无用论”思想。电视、报纸、杂志甚至是互联网等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 做好宣传工作, 对高中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他们从大的社会环境中增强学习的动力。

2.改 革学校教育

学校是高中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 对他们的影响是极大的,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策划者,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用成功经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自我效能是个体潜能最有影响力的主宰, 它在人们做出选择决定时, 发挥了核心作用。教师要为低自我效能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在成功的心理体验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为他们安排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 提出适当的要求, 使他们既获得成功的体验, 又充分展示其能力。

(2) 改变低自我效能学生的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认为, 学生的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有决定性的影响。低自我效能学生由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惯于自我贬低, 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 把成功归因于运气、任务容易等外在因素, 教师应指引学生正确理解学业成败的真正原因, 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地归因, 增强自己的信心。

(3) 改进教学方法

要缓解学生的怠倦心理, 必须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尤其是对一些成就感低下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并且在新的教学方法下,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也能体会到对学习的控制和认同, 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缓解学习倦怠。

(4)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 虽然高中生离走上社会还有一段距离, 但是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多少都会受到影响, 如学习、人际关系、来自父母及老师的压力等, 必然使高中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从而影响学习, 产生学习倦怠。学校应当主动承担起责任, 主动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帮助学生减轻压力, 增强成就感。

3.注重家庭教育

父母不仅是要保证子女的衣食住行, 更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面对孩子的学习压力, 家长要注意引导,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供合理的建议, 满足孩子的发展。多与子女沟通,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兴趣爱好, 和子女共同制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注重个性的发展, 尊重他们的想法, 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二 ) 提高高中生 个 人 素 质

1.确定适当的目标

适当地调整抱负水平和学习动机,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引导高中生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 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增强社会责任感。动机过强和不足都是不利的, 在确定抱负水平时, 要从实际出发, 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状况, 制订可行的计划, 一步步地实现目标, 做到学有选择, 学有目标, 学有所成, 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快乐, 增强自信心。

2.提高学习能力

和初中生相比, 高中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并且要为今后的大学生活提前学会自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具体的探究方法, 如怎样根据一般规律推导出公式, 再根据公式总结推论, 鼓励学生发现规律, 总结规律。另一方面,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 培养高中生的团队精神, 在交流中学习, 并且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摘要:学习倦怠现象反映了当代高中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直接关系到这一代高中生的学习质量。研究高中生的学习倦怠, 不仅可以丰富倦怠研究理论, 更可以为缓解、预防学习倦怠, 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文利.大学生学习倦怠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1 (4) :101-105.

[2]杨丽娴, 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 2005.6 (2) :54-57.

[3]杨宇然.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子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6.

[4]唐文清, 范会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对策[J].南方论刊, 2007 (5) :69-70.

[5]殷全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 2001, 9:9-10.

高中生的学习倦怠 篇2

1.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自律性差

3.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

4.没有学习的目标

5.没有上进心

6.对自己不了解

7.没有学习的压力

8.学习环境的变化

9.一大堆的ppt

10.课堂教学的时间与形式上的局限

11.老师讲课的方式与内容

12.课外活动的影响

13.生活习惯

14.被引导,别人不学习自己也就不学习

15.各种诱惑

16.太懒了

17.干脆不想学比如英语….18.课堂观念不强 可学可不学

19.没有耐心

高中生的学习倦怠 篇3

摘 要

考察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1500名在校高中生进行调查,并用STATA和Mplus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为74.38%。因此,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高中生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社会支持 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习倦怠 中介作用 高中生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业压力、课程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情绪和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去个性化以及低成就感和个人效能感降低[1, 2]。影响学习倦怠的外部因素以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为主,而内部个体特征因素则以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为主。社会支持作为影响学习倦怠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它主要指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组织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3]。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4, 5],即个体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缓解学习倦怠水平[6, 7]。学业自我效能感(learning self-efficacy)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表现,可以认为它是影响学习倦怠最重要的内部人格特征因素之一。它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与自信[8]。有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之间呈负相关,它可作为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个体的效能感越高,学习倦怠水平越低,反之亦然[4, 9, 10]。

因此,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学习倦怠的重要变量,然而以往大多从单一视角进行探索,对于两个变量与学习倦怠关系的综合研究尚不多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正向地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11, 12]。所以,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影响个体学习倦怠的同时,社会支持还可能会间接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拟考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同时探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一、研究方法

1.对象

以贵阳和凯里市某两所高级中学在校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1500份,剔除有规律和作答缺失的无效问卷共119份,得到有效问卷共计1381份。其中,男生598人,女生783人;农村学生481人,城镇学生900人;高一615人,高二532人,高三234人。

2.工具

(1)领悟社会支持量表[3]

该量表共12个项目,分为其他支持、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3个维度,采用Likert-7点计分,将原量表中测量其他支持项目的中“领导、亲戚和同事”,改为“老师、亲戚和同学”,在维度上和总量表上分数越高表明领悟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整体量表、其他支持、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的?琢系数分别为:0.897、0.782、0.783和0.830。依据量表原结构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拟合指标为:?字2/df=5.510,CFI=0.968,TLI=0.958,RMSEA=0.057(0.051,0.064),SRMR=0.027。

(2)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2]

该量表共16个项目,分为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采用Likert-5点计分,得分越高其倦怠程度越严重。整体量表、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的?琢系数分别为:0.827、0.712、0.750和0.802。依据量表原结构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拟合指标为?字2/df:=5.819,CFI=0.919,TLI=0.904,RMSEA=0.059(0.055,0.064),SRMR=0.050。

(3)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8]

该量表共22个项目,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2个维度,采用Likert-5点计分,总分越高代表学业自效能感越高。整体量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琢的系数分别为:0.867、0.849和0.678。依据量表原结构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拟合指标为?字2/df:=6.125,CFI=0.864,TLI=0.849,RMSEA=0.061(0.058,0.064),SRMR=0.047。

3.数据处理

以原始数据为基础,用STATA/MP13.1进行数据整理、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用Mplus7.0做验证因素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建模。

二、结果与分析

1.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

如表1显示,除身心耗竭与社会支持中的其他支持和朋友没有显著的相关以外,家庭支持、总社会支持、学习能力效能感、学习行为效能感以及总学业自我效能感均与总学习倦怠及其分维度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有着显著性的负相关关系。此外,总社会支持和总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性的正相关(0.289***)。

表1 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注:**代表P<0.01,***代表P<0.001(下同)

2.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

先将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单独作为自变量,学习倦怠为因变量。最后,将两者同时纳入分析,进行逐步回归。结果发现(表2):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均能有效地预测学习倦怠水平,其贡献率达到了42%,比重较大。

表2 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

逐步回归分析

3.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依据Mackinnon(2008)的研究,简单中介效应分析(simple mediation effect analysis)需要依次完成以下方法[13]。若视为观察变量,则用依次检验法(因果法);若视为潜变量,则用Sobel检验(系数乘积法)或者Bootstrap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法。

首先,依次检验法需要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和因变量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4]。第一步,社会支持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F=126.07***,R2=0.083,?茁=0.289,t=11.23***);第二步,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F=102.76***,R2=0.069,?茁=-0.263,t=-10.14***);第三步,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F=501.10***,R2=0.420,?茁支持=-0.084,t支持=-3.92***,?茁效能=-0.620,?茁效能=-28.93***),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620)(0.289)]/(-0.263)=68.13%。最后,进行Sobel检验(表3)和用Bootstrap方法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图1)估计简接效应。

图1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介效应

其中,f1~f3分别代表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而y1~y8分别代表其他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学习能力效能感、学习行为效能感、身心衰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模型的各拟合指标为:?字2/df=13.896,CFI=0.952,TLI=0.920,RMSEA=0.097(0.086,0.108),SRMR=0.055。

表3 中介效应分析

注:Bias-Corrected 95%CI代表偏差校正置信区间,Percentile代表百分位置信区间,Bootstrap=10000次。

表3显示:间接效应(中介效应)的Bootstrap置信区间,无论是偏差校正置信区间(bias-corrected CI)还是百分位置信区间(percentile CI)均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确实存在。另外,直接效应的Bootstrap区间也不包含0,即直接效应显著,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基于Bootstrap方法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270)/(-0.363)=74.38%,高于依次检验法的比值,低估了74.38%-68.13%=6.25%。

三、讨论

1.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间均呈显著性的负相关,并且都对学习倦怠有显著地预测作用,所以它们都可以有效地作为学习倦怠水平的前测变量。这表明高中生受到家庭、朋友、老师和同学等各方面的支持,容易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可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感,减轻来自学习和高考的压力,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业成绩。所以,得到越多的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中生,在学习上越不容易产生倦怠或者说是高倦怠。此外,还说明了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习倦怠水平就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也较高,这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处于较高水平,能寻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来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以至于负面和消极的情绪出现的机率降低,其学习倦怠水平也会降低。

2.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其“部分”中介效应所占的比例较大,大约占了3/4的比例。依次检验法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所产生的间接效应占了总效应的68.13%。而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则发现,其间接效应占了74.38%,较传统方法更精确一些。Sobel检验的显著性则表明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真实存在,不是由于抽样误差或者其他随机因素造成的。可见,高中生的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三者间在逻辑上有很明确的影响关系,即社会支持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倦怠、社会支持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倦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中生的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存在着两种形式的作用。一方面,社会支持可直接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倦怠,即主效应模型,不存在其他间接效应;另一方面,社会支持通过影响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间接影响学习倦怠,即缓冲器模型,常指通过其他变量将其自身的主效应转化为间接效应进而影响因变量,特指完全中介作用模型。用Bootstrap法建构的模型发现,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不但存在直接影响学习倦怠水平,而且还发现它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地影响着学习倦怠。这表明社会支持既具有主效应模型,又具有缓冲器模型,形成自己独特的混合模型,即主效应模型与缓冲器模型的整合。这些均说明了高中生受到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的程度越高,他们的社会支持程度就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对自身正面的评价和积极的反馈,使自己能够乐观地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学业自我效能感就随之越高,进而成功达到学习目标,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学习倦怠。

参考文献

[1] 杨丽娴,连榕,张锦坤.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J].心理科学,2007(6).

[2] 吴艳,戴晓阳,温忠麟,等.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2).

[3] 黄丽,姜乾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4).

[4] Yang H J,Farn C K.An investigat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MIS student burnout in technical-vocational college[J].Comp Hum Behav,2005(6).

[5] 庞智辉,游志麒,周宗奎,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5).

[6] LewisC A,Turton D W,Francis L J.Clergy work-related psychological health,stress,and burnout:An 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 of Mental Health,Religion and Culture[J].Ment Heal,Relig & Cult,2007(1).

[7] 李西营,宋娴娴,郭春涛.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点及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8] 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9] 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10] 朱晓斌,王静丽.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业压力和学习倦怠关系的结构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

[11] 宋灵青,刘儒德,李玉环,等.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

[12] 魏曙光,张月娟,席明静,等.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在应激与抑郁间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3).

[13] MacKinnonDP.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M].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

[14] 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 Perso Soci Psychol,1986(6).

[作者:陈维(1984-),男,湖北利川人,贵州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赵守盈(1968-),男,山东阳谷人,贵州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韩会芳(1990-),女,山东菏泽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韦唯(1989-),女,广西大化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张进辅(1951-),男,四川西充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心里倦怠及对策 篇4

一、“学习倦怠”现象及其成因分析

“学习倦怠”现象主要指孩子因体力、精力及能力没有办法解决外界的太多要求, 进而出现的身心耗竭的情况, 导致学生学习生物厌倦和恐惧的一种心理反应。而谈及其起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 教材方面: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 但是部分知识明显陈旧。例如酶的定义在教材是这样定义的:“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但众所周知, 科学发现少数RNA同样具有生物催化的功能, 因此教材上这一概念很不严密。另外, 笔者认为教材一些内容安排似乎略有不妥。

(二) 学生方面:1.学习目标不明确:刚刚入校总以为三年时间很漫长, 初中中考还很遥远, “歇歇脚”的想法很普遍。他们有美好的愿望却没有制订具体的计划或者计划没有能落实。2.思路方法欠引导:有些同学因为其它科目学不好, 无奈之下只能认为生物内容简单, 只要背背记记就行, 存在着考前突击的侥幸心理。课上无精打采, 课后敷衍应付, 指望考前奇迹出现, 结果不如人意即心灰意冷;也有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理解记忆, 不注意梳理知识脉络, 不屑于归纳总结, 不仅没有做到查漏补缺, 甚至有的连答案都未核对, 不认真进行反馈, 更谈不上进步和提高, 事倍功半的结果造成学习倦怠, 得不偿失。

(三) 教师方面:1.思想认识不足:生物学仅一册书, 内容相对较少, 容量不怎么大, 作为生物基础学科课, 有的教师认为无须投入过多精力研究, 授课时课程目标不清楚、教学层次不明确,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仅靠一支粉笔和生物课本进课堂的“零教案”现象。2.主动性不够:有些教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同志认为教学参考书是“圣旨”, 一味照抄照搬, 原封不动地按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序来进行教学, 面面俱到。教学过程丝毫不考虑学校硬件设备、孩子承受能力是否可能, 不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结果吃力不讨好, 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3.教学过程呆板:有些教师死守教案, 不能够对学生提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 迫使学生仅仅完全按照上课前设计的思路学习, 不可以进行改变, 他们的学习主体不能够得到体现, 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进行交流活动。4.学情处理不当:教师对尖子生过分偏爱, 不能够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客观上造成了少数学生对专业课的倦怠现象。学生“恨”屋及乌, 由于对任课教师有情绪而影响了听课效率。5.创新流于形式:有人教学或滥用课件, 太多的画面分散了他们的精力, 师生交流得不到实现;或满堂发问, 问得学生晕头转向, 其教学重点、层次性根本无法体现;或滥用赏识, 对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味赞美, 学生很容易识破教师的“虚伪”, 而不能有目的地鼓励学生。

二、对策研究

要消除“学习倦怠”现象, 笔者认为要抓好“四关”:

(一) 教材关:高中教材已更新几轮, 图片精美、文字生动, 而初中生物学教材明显滞后, 对教材进行科学补充和充实是非常重要, 所以迫切需要对教材修订再版。更新知识内容, 采用彩色排版, 对重要内容、关键词语进行标记, 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 从源头来根除“学习倦怠”现象。

(一) 学生关:1.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形势, 正确树立人生观和学习态度,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生, 肩负着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只有刻苦勤奋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练就过硬的本领, 才能报效祖国、报效家庭, 从而化挫折、沮丧为自信和动力。2.学会分解学习目标, 在确定考入大学的目标下, 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设定阶段目标, 通过一步步实现小目标来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用每次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来培养和加深对学习的情感。3.注重学法学习, 学生要掌握知识, 切实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 教师关:1.详细了解学情: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是强调统一的教学计划, 要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 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以“分层组合”的形式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目的, 彻底解决优等生“吃不饱”而学习困难的孩子得不到消化。2.激活教学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启发应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而不能是一部分是“主人”, 另一部分是“奴隶”。要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以为可从这样考虑:⑴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前提:教师要去掉师道尊严观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和意见,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⑵改革教学模式是关键, 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认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多参与教与学。参与多了才会增加主人翁意识”, 所以教学要改变以往课堂“我讲你听, 我给你收”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要展开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很多方法, 答案往往不唯一, 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思考, 鼓励一题多解, 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⑶激活学习兴趣, 教师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学是否感兴趣, 如果教学语言索然无味, 学生又怎会兴趣盎然, 神情专注呢?因此增加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很必要。⑷察言观色是技巧: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举动、眼神中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 掌握学生的情绪及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⑸教后反思是提高:教师应反思探究时机是否及时, “自主学习”是否适度, 问题的情境创设是否合理等。只有这样, 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才会注入新的能源和动力。

(三) 实践关:1.实践教学能启发学生兴趣, 保持学生注意力高度兴奋和积极思维, 防止倦怠现象的产生, 所以教师要开足演示实验, 尽量设计多个小实验让学生分组实验。2.发动学生创建生物课外兴趣小组, 举办生物讲座、生物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 来巩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扩大他们的科学眼界, 发展思维能力, 拓宽知识领域, 以促进课内学习。

参考文献

[1]汪忠等.《走进初中新课改》.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学习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 篇5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与缓解,通过学习有关资料,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保持做教师的新鲜感,对工作充满激情,对教育事业有神圣的追求。教师要认识到长时间做一种重复性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心深处要坚定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当教师不是为了追逐名利,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给学生良好的影响,伴随他们健康成长。不可否认的是,当教师达到教学的颠峰之后,通常会对之失去兴趣,但优秀教师是能够从一而终的。因此,教师要想使自己教学成功,就必须铭记一点:无论这门课你教过多少遍,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知识。同时教师应对自己的工作保持适中的期望值,要充满一种个人成就感。

二、热爱教学工作,关爱学生,努力与学生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有助于营造一种和谐舒适的学习氛围,学生更容易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教师也会表示好感和尊敬。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真诚赞扬学生的长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努力去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自我充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懂得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使其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教师应潜心教研教改,开拓创新,勤恳务实。教师的自我充电有助于产生新的教学理念,防止产生“燃尽”的感觉,重新唤醒教师对教学的激情。

四、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教师除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外,还应与教育领导良好沟通,与同事融洽相处,与家长协调合作,当然也少不了充满温馨的的家庭成员关系与亲朋关系。

五、保持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适,缓解压力。教师要正确认识压力,积极面对工作,乐观向上,合理调节情绪,克服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转移调控、宣泄调控,合理调节生活节奏,改善睡眠、饮食等方面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论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篇6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教育对象的日趋复杂,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越来越多,倦怠程度也越来越重,有的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一些教师产生过激行为或厌世轻生。

那么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呢?我认为除了依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协调外,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的自我调适。

许多教师感触最大的就是疲惫无奈以及莫名的委屈失落。他们总是不断的自责与埋怨,责备自己不能把班级管理的有声有色,井井有条;埋怨学生不求上进,不解人意,枉费自己的一片苦心。他们想用严厉的批评来促进学生清醒,促进学生奋发上进,但学生们却好像并不领情,一个个无动于衷,并且不以为然。教师所看到的总是那么多的不应该与不满意,所以他们便对所有的学生大加指责,久而久之,教师的这种情绪也在潜移默化把影响传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抱怨越多,学生们对周围的不满也在日益的升级。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学校德育教育的“逆反心理”,从而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每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学生们便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只看到别人的不是,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日趋的恶性循环,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日益恶化,也使得学生的逆反心理日益加重。而长期以来的强制式、命令式、灌输式的德育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

其实,教师们可以换一种心态来看待一切的事情。例如:对待学习差的学生,不要总是找他的不足,而是要善于发现他的长处,并且要对他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不再对他的一脸的不屑,而是把微笑挂在脸上,告诉他“没有什么是努力办不到的,我相信你!”我想这样的工作方法要比前一种事半功倍。

还有的教师总是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让人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为何不换一种身份去与学生相处呢?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但他们都渴求真诚的友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与关心、尊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用真诚与理解去温暖学生的心,要努力去做学生所信赖的挚友,当你以朋友的身份出现时,你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好感,更重要的是你能真正的融入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心理,发现他们的优点,这样与学生的距离隔离,也会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才能减少甚至避免课堂上的抵触情绪,才能使学生和我们老师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才能精神饱满,老师有感染力,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们感到他们是生活在充满温暖而又有秩序的集体中,学习上才有所突破。

除此之外,就是教师一定要客观正确的对待社会的期待问题。对于任何的角色,社会期待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也是同样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人事到教师职业的特点及教师工作的意义。全面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并将这种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这样,教师就会以饱满的激情来迎接所有的困难与挑战。

当教师试了上述观点后,你会发现学生在一夜之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实说是学生变了,不如说是教师自己变了。教师不再总是整日紧张的盯学生的问题,不再用怒视和不满向他们传递自己的失望和怀疑,也不再吹毛求疵,总是用指责排斥的方式与他们交流。

高中生的学习倦怠 篇7

因此,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学习倦怠的重要变量,然而以往大多从单一视角进行探索,对于两个变量与学习倦怠关系的综合研究尚不多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正向地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11,12]。所以,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影响个体学习倦怠的同时,社会支持还可能会间接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拟考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同时探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一、研究方法

1.对象

以贵阳和凯里市某两所高级中学在校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1500 份,剔除有规律和作答缺失的无效问卷共119 份,得到有效问卷共计1381 份。其中,男生598 人,女生783 人;农村学生481 人,城镇学生900 人;高一615 人,高二532 人,高三234人。

2.工具

(1)领悟社会支持量表[3]

该量表共12 个项目,分为其他支持、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3 个维度,采用Likert-7 点计分,将原量表中测量其他支持项目的中“领导、亲戚和同事”,改为“老师、亲戚和同学”,在维度上和总量表上分数越高表明领悟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整体量表、其他支持、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的 α 系数分别为:0.897、0.782、0.783 和0.830。依据量表原结构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拟合指标为:χ2/df=5.510,CFI=0.968,TLI=0.958,RMSEA=0.057(0.051,0.064),SRMR=0.027。

(2)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2]

该量表共16 个项目,分为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3 个维度,采用Likert-5 点计分,得分越高其倦怠程度越严重。整体量表、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的 α 系数分别为:0.827、0.712、0.750和0.802。依据量表原结构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拟合指标为 χ2/df:=5.819,CFI=0.919,TLI=0.904,RMSEA=0.059(0.055,0.064),SRMR=0.050。

(3)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8]

该量表共22 个项目,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2 个维度,采用Likert-5 点计分,总分越高代表学业自效能感越高。整体量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α 的系数分别为:0 . 867 、0 . 849 和0 . 678 。依据量表原结构做验证性因素分析, 各拟合指标为χ2/df:=6.125,CFI=0.864,TLI=0.849,RMSEA=0 . 061(0.058,0.064),SRMR=0.047。

3.数据处理

以原始数据为基础,用STATA/MP13.1 进行数据整理、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用Mplus7.0 做验证因素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建模。

二、结果与分析

1.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

如表1 显示,除身心耗竭与社会支持中的其他支持和朋友没有显著的相关以外,家庭支持、总社会支持、学习能力效能感、学习行为效能感以及总学业自我效能感均与总学习倦怠及其分维度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有着显著性的负相关关系。此外,总社会支持和总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性的正相关(0.289***)。

注:** 代表P<0.01,*** 代表P<0.001(下同)

2.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

先将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单独作为自变量,学习倦怠为因变量。最后,将两者同时纳入分析,进行逐步回归。结果发现(表2):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均能有效地预测学习倦怠水平,其贡献率达到了42%,比重较大。

3.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依据Mackinnon(2008)的研究,简单中介效应分析(simple mediation effect analysis)需要依次完成以下方法[13]。若视为观察变量,则用依次检验法(因果法);若视为潜变量,则用Sobel检验(系数乘积法)或者Bootstrap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法。

首先,依次检验法需要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和因变量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4]。第一步,社会支持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F=126.07***,R2=0.083,β=0.289,t=11.23***);第二步,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F=102.76***,R2=0.069,β=-0.263,t=-10.14***);第三步,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F=501.10***,R2=0.420,β支 持=-0.084,t支 持=-3.92***,β效 能=-0.620,β效 能=-28.93***),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620)(0.289)]/(-0.263)=68.13%。最后,进行Sobel检验(表3)和用Bootstrap方法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图1)估计简接效应。

其中,f1~f3 分别代表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而y1~y8 分别代表其他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学习能力效能感、学习行为效能感、身心衰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模型的各拟合指标为:χ2/df=13.896,CFI=0.952,TLI=0.920,RMSEA=0.097(0.086,0.108),SRMR=0.055。

注:Bias-Corrected 95%CI代表偏差校正置信区间,Percentile代表百分位置信区间,Bootstrap=10000 次。

表3 显示:间接效应(中介效应)的Bootstrap置信区间,无论是偏差校正置信区间(bias-corrected CI)还是百分位置信区间(percentile CI)均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确实存在。另外,直接效应的Bootstrap区间也不包含0,即直接效应显著,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基于Bootstrap方法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270)/(-0.363)=74.38%,高于依次检验法的比值,低估了74.38%-68.13%=6.25%。

三、讨论

1.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间均呈显著性的负相关,并且都对学习倦怠有显著地预测作用,所以它们都可以有效地作为学习倦怠水平的前测变量。这表明高中生受到家庭、朋友、老师和同学等各方面的支持,容易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可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感,减轻来自学习和高考的压力,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业成绩。所以,得到越多的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中生,在学习上越不容易产生倦怠或者说是高倦怠。此外,还说明了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习倦怠水平就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也较高,这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处于较高水平,能寻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来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以至于负面和消极的情绪出现的机率降低,其学习倦怠水平也会降低。

2.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其“部分”中介效应所占的比例较大,大约占了3/4 的比例。依次检验法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所产生的间接效应占了总效应的68.13%。而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则发现,其间接效应占了74.38%,较传统方法更精确一些。Sobel检验的显著性则表明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真实存在,不是由于抽样误差或者其他随机因素造成的。可见,高中生的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三者间在逻辑上有很明确的影响关系,即社会支持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倦怠、社会支持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倦怠。

高中生的学习倦怠 篇8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倦怠的因素分析

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倦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笔者结合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影响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倦怠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学生自身对语文课程的认知、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等会导致其学习倦怠。1. 从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认知看,有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在课堂上听课就会很费力,学习问题逐渐积累导致他们成绩愈来愈差,语文学习信心自然就下降了;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例如不会做标注、笔记,死记硬背,课堂上不注意听讲、课后不认真做作业等,时间一长自然掌握不了语文学习规律,成绩上不去、得不到老师赞赏,就会产生厌学、失望等情绪;有的学生生活积累少、词汇和语句积累不足,所以一到作文课就头痛、头脑一片空白;很多农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阅读面窄、阅读量少,语文知识信息库贫乏,严重影响了语文能力的生成。2. 性别因素方面,从我们学校的情况看,男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女生,这和农村初中男生喜欢游戏、赌博、吸烟、酗酒等有一定关系。3. 年级差异方面,初三学生由于面临中考压力,因而在初三年级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程度较高;初一学生由于刚升到初中,对新学校、新老师充满好奇,因而对语文课的学习倦怠程度较低。

(二) 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影响重大。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课业负担、同学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倦怠心理。1. 语文教师的因素方面,由于编制紧张、财政困难等原因,农村的教师待遇偏低、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师资力量较弱,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教材钻研能力、教学方法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上新课程改革、不同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差异等,都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倦怠心理。例如,教师的板书不好、提问方式生硬、语言表达能力弱(例如农村语文老师方言发音等)、不会表扬与赞赏等,都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2. 课业负担方面,农村中学语文的课业负担同样较重,这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教师的课堂效率低等有很大关系。课业负担较重,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下降。3. 同学关系方面,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会导致同学间关系的差异,而良好的同伴关系会对他们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反之就会产生逃学、退学等问题。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孤僻没有朋友,缺乏和同学的沟通,担心被同学看不起,学习自信心日渐下降。

(三)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的文化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1. 家庭结构方面,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对学生的学习倦怠是有差异的,例如笔者所带班级有3名学生就属于单亲家庭,他们不仅家庭相对困难,而且还要承担情感、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压力,语文学习成绩也较差。2. 父母的文化素养方面,农村初中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是初高中学历,还有一部分是小学学历,大专以上的非常少,因而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能力很弱,对子女的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等不能产生深刻的影响。3. 家庭的文化氛围方面,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搓麻将、打扑克等成了许多家长的娱乐活动;农村家庭书籍很难看见,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家庭中的文化氛围较淡。

二、解决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倦怠的对策建议

针对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倦怠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必要找出解决学生学习倦怠的有效对策。

(一)帮助学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 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乐此不疲。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语文自学学习的动力也就上去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课的学习中。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的“樯橹”一词在用法上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是“强虏”,针对不同的看法可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支持意见和理由。通过类似的课堂体验,尽力帮助学习倦怠的学生获得更多肯定与认可。其次,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基础、智力等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农村中学有很大比例的学生不能升学,成绩差的学生会对升学的希望感到茫然,会放弃对各课程的学习。因此目标的树立要分层分类,确保学生通过适当努力都能实现预期目标,帮助学习倦怠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2. 疏通学生的消极情绪

首先,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匮乏,认识不到自身的学习状态,因此学校应聘请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自行地进行心理疏导、调节情绪。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通过宣泄来释放压力。例如鼓励学生向自己的老师、同学或亲人诉说自己的困惑,获得帮助或理解;学生可以把自己置于一个安静的空间,或哭或唱,宣泄内心的苦闷等等。最后,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要让学习倦怠的学生认识到,自己语文成绩差、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对等,而不是自己笨等其他原因。

(二)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

1. 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持续学习的典范,下功夫经常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教师。通过持之以恒的阅读文学书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写作等方式,不断提高语文专业知识。同时,加强自身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欲望。通过语文教师的努力,增强语文学习倦怠学生对语文教师的钦佩程度,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

2. 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的具体体现,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效率。语文教师不仅要组织安排好教学的导入、过渡和结束,还要把握好教学结构的时间和节奏。例如鲁迅的《药》可以这样导入教学:每个人都会生病,生病就需要吃药,但吃药一定就需要通过医生吗?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短篇小说《药》,看文中的小栓是如何买药的。再者,教师必须切实增强时间观念,尽量做到不拖堂、不占用学生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避免学生因教师拖堂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

农村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例如,语言知识、文学理论等可以采取讲授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教学法;演讲、写作、朗读等以练习教学法为主。教学手段方面,可以利用朗读录音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幻灯投影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把演课本剧和录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乐学。

(三)探索灵活多样的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在农村可以积极地创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农村中学应结合农村生活特点,创建多样的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形式。例如,编制《家长合作指导手册》给家长;开办家庭教育指导“超市”;建立“家长学校联系卡”;在田间地头家教指导等等。

此外,农村初中生家长应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通过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形成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学习型家庭不仅应倡导家庭成员之间共同学习、相互学习、自我完善、共同成长,还应崇尚学习、热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重视沟通和交流。

高中生的学习倦怠 篇9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不可调节和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而对学习产生的一种消极态度。其内涵包括身心耗竭、师生疏离以及低学习效能感。

一、研究工具与研究过程

(一) 研究工具。本文采用戴春林、胡俏的《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二) 研究过程。

1.问卷的制成:提取将学习倦怠分为四个维度的《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中的21道题目, 并且每道题后都有1-5五个选项, 将其制成比较合理的使学生易于作答表格形式即成问卷。2.预调查:选取该校学生30名进行预调查, 发现问卷中的题目并无问题, 可用于调查研究。3.发放问卷:本研究以一所高中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样本选取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其中, 高一年级140份, 每班平均20份;高二年级平均每班18份, 共发放150份;高三年级共110份, 每班平均发放15份。共发放问卷400份。4.现场回收问卷共384份, 通过去除其中的无效问卷, 最终得出有效问卷350份。

二、研究结果

由于问卷使用5点计分制, 所以取3分为倦怠中度。以下是该校学生本问卷的得分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 该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得分均值为3.11, 属于中等分数段, 说明该校学生有着中等程度的学习倦怠。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 学生学习效能感处于低等水平。

本维度为反向计分, 得分越高, 学习效能感越低。从表中也可以看出, 学生在学习效能感维度的得分均值高达3.478, 说明该校学生学习效能感较低。

(二) 学生的生理耗竭程度处于中高等水平。

表格显示, 生理耗竭维度均分为3.37。属于中高等分数, 说明该校学生存在较严重的生理耗竭。

(三) 师生疏离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由表得知, 师生疏离维度均分虽没有达到3分, 但也达到了2.95, 属于中等分数, 可见该校存在中度的师生疏离。

(四) 学生的情绪耗竭程度处于中低等水平。

表中, 情绪耗竭维度的得分为2.645, 为中低等分数, 可见学生出现了轻度的情绪耗竭。

综上所述, 该校学生在情绪耗竭、学习效能感低、师生疏离、生理耗竭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问题,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严重阻碍, 不得不引起学校和家长的注意。

三、原因分析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深入分析, 笔者认为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 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同时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对孩子尤其是对中学生的教养方式, 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李敏, 甘怡群等人经过研究, 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影响孩子对生活的满意感或情绪, 从而形成学习倦怠。

(二) 学校的教育目标功利化。

对高中学生来讲, 学校是其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生七天中有五天甚至五天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那么, 学校环境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就十分巨大了。

(三)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失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 笔者对学习倦怠作出了如下思考:一是家长要提高自身教育素质, 尽可能系统的学习家庭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 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正确评价孩子的学业, 奖惩得当;与孩子共同学习, 创建学习型家庭, 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二是学校要合理设置课程, 丰富校园活动。学校要保证学校课程的合理性和人性化, 举办多种集体活动, 使学生可以劳逸结合, 对学习提高兴趣;可以与家长合作, 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模式, 与家长资源共享, 消息互通, 实现共同教育。三是教师要保证自己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解决学生倦怠问题,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着力增强学习趣味性;转变“时间越长, 成绩越高”的教育观念, 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同理心”与学生交谈, 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了解学生的心里真正的想法, 真诚地与学生交往,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化解 篇10

很显然, 我们不可能采取某种单一的措施和方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采取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发挥各个方面的合力, 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

——正确认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存在于教师群体当中, 它的确会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但也没必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将带来灭顶之灾。对于教师自身而言, 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 可以学着识别职业倦怠的各种症状, 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 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尽快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从而恢复平衡。就学校而言, 对于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应进行科学分析, 而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完全归之于教师自身, 一味地认为其职业态度、身心健康、业务素养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工作。要从关心爱护教师的角度出发, 引导、支持教师正确对待职业倦怠, 并为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真正做到以教师为本。

——帮助教师进行角色定位, 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切合实际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保证。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 杂化和多样化, 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样化, 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要扮演班级的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时代的楷模等。这些角色中有 些是十分明确的, 如知识传授者。但在另一些方面, 诸如做学生知心朋友、班级的领导者, 这些角色的边界就有些模糊, 甚至相互冲突。实际工作中, 教师往往难以处理好多种角色间的矛盾关系。因此, 应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重新审视自我, 进行新的角色定位。与此同时, 还应帮助教师了解到自己职业的可能性与其限制性, 而不只是一味强调专业自主性与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 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不要因为现状与预期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学校可以不定期邀请心 理咨询师来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对一深入心理咨询等活动, 及时解答教师心中的各种困惑, 使影响教师的不良心理因素得到控制和消除。或者邀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来校作报告、座谈, 指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有针对性地制订出个人职业发展总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以及每个阶段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使教师在了解并掌握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后, 在其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会减少迷茫与困惑, 从而避免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设法帮助教师减压。相当多的研究表明, 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压力、家庭人际和职业期望这三个 方面。在素质教育还未得到全面实施的今天, 诸多学校还在竭力追求升学率, 许多学校纷纷提出了“质量就是生命”的口号, 还是把考分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依据。于是教师们在分数的压力下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致使他们身体疲惫, 苦不堪言。超负荷的工作, 往往使得教师不得不减少对于家庭的付出和对家人的关心, 由此引发家人的不满甚至家庭冲突。那工作之初很高的职业期望, 到如今人生理想难以在辛苦的工作中实现, 怎么能不使他们情绪低落, 成就感逐渐丧失, 倦怠之感油然而生呢?社会、家长、学生及公众应对教师要有合理的期望, 教师毕竟也是平凡之人, 而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要设法减轻教师负担, 努力改变教师工作项目繁多、工作时间过长的现状。此外, 还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学校, 让家长与教师面对面进行讨论、交流, 增加家长对教师的理解和协助, 更新家长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也非常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有效的人际沟通。只有以坦诚的态度, 对别人表示出真诚的关怀与信赖, 抱以同情心, 充分尊重他人, 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另一方面, 不要吝惜对他人真诚适当的赞美, 这会使对方感受到成就感, 感受到尊重与关怀, 不但带给对方快乐, 也会带给自己快乐。在学校中, 与同事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但要尽力维持良性竞争的关系, 避免恶性的不正当竞争。

——鼓励教师加强学习, 提高学历水平。教师不但要教好书, 育好人,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成熟;不断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更新。除了在专业知识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之外, 还要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 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只有眼界开阔了, 学历提高了, 业务能力加强了, 才能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价值感, 压力也才能转化为动力, 从而避免陷入职业倦怠的漩涡。

——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其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发展性。学校应当从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评 价, 也应该从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结果来衡量、评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而不只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教师优劣的唯一标准。对教师实行发展性评价, 能够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有利于教师成长, 这样最终将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其次在于要充分体现对教师劳动的尊重,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 使教师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相对等值。再次, 评价激励机制的合理性还体现在其操作过程当中的公开透明度。全体教师都应当了解评价、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式, 而且学校在具体运用这一机制的过程保持高度的公开透明度, 让所有教师都能够在公开公平与公正的环境下展开竞争。这样一来, 不仅不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 而且还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有助于教师保持一种平和、积极的良好情绪和心境, 从而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克服职业倦怠的目的。

——提高教师的情绪调节能力。个体对于自我情绪的调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比如:①参加兴趣小组, 通过活动来加强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比如说舞蹈队、太极拳队、体育比赛等。通过这些兴趣小组开展活动, 可以缓解教师的紧张情绪和烦躁心态。②构建多重交流渠道, 加强沟通。可利用校园网、QQ、MSN、博客等形式, 把网络作为载体, 同教师进行“在线”沟通, 架起管理者与教师之间跨时空的心灵沟通的桥梁, 使交流有全新的互动方式, 更好地帮助教师消除工作倦怠感。③运用心理暗示进行心境迁移。积极的自我暗示, 有利于身心健康。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 应时刻提醒自己, 正确认识这些困难, 同时给自己以自信,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从而精神愉悦, 远离不良心情。④建立情绪宣泄室, 帮助教师宣泄不良情绪。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这里面可以配备沙袋、橡皮人等设施,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来此发泄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 让其不良情绪得到充分的释放, 大大减少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可能性。

——成立职业倦怠互助小组, 进行自我调整。互助小组是一种帮助教师应对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方式。在这样的小组内, 成员之间相互帮助, 彼此信任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求助于外部的专家, 共享相同的问题和经验。既可以帮助成员处理特定的某一问题, 也可以帮助他们处理大多数小组遇到的共性问题。互助小组的工作模式有这样几个环节:①小组成员提出问题以及对此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②选择特定问题作为详细讨论的对象;③一个小组成员提出问题, 并阐述自己的解决办法;④参与者提出其他不同的解决办法;⑤问题提出者选择一种或两种解决办法在自己的小组进行试验, 也可以选择一些和自己有共同问题的成员来解决这一问题;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或者解决其他问题。

——倡导教师加强体育锻炼。教师从事的是繁重的脑力劳动, 良好的身体素质必不可少, 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以充沛的精力应对教学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可以经常做做有氧运动, 如慢跑、骑车、游泳, 学会放松自己, 不要总让自己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疲惫不堪的状态中。学校可以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让教师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中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 中学生; 积极自由; 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4

当今的中学生,很多方面的自由是被限制的,例如,作业过多,没有自由活动和安排的时间,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学校里,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会让自己不自由;在家庭中,父母会强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安排自己的生活、干涉自己的生活;在课堂上,老师习惯于知识灌输,剥夺讨论和交流的自由;正是由于这些自由被限制,阻碍自我成长,他们就会通过一系列反抗活动来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在学习上,他们就会渐渐对学习缺乏热情、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倦怠。因此,笔者将从“积极自由”角度出发去分析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探索新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为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一、积极自由的内涵

(一)积极自由是以某种方式行为的权利

自由首先意味着要失去外在干涉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个体拥有以某种方式行为的权利或能力。把公民自由看作是一种值得做的事情的、真正的行为能力,更是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理论自由观的重要内涵。格林曾这样说过,仅仅消除制度,仅仅是一个人能做他喜欢做的事,与真正的自由还相距甚远……真正自由的思想,是人类社会的有成员能够使他们自己处于最佳状态的最大限度之能力。柏林认为这是积极自由的经典陈述。由此看来,在这个意义上,积极自由主要强调自由的主体按照自我的方式去生活的一种能力或权利。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同样拥有这种自由的权利。

(二) 积极自由是与生俱来的自我寻求

王海明在《论自由概念》一文中提到:“所谓积极自由,即主动的自由,也就是自己做主的自由,是自己予以自己的自由。” 格林也曾说过:“我们所谓的自由并不仅仅是不受强制的自由,我们所说的自由指的是一种积极的权力或能力,从而可以做或享受某种值得做或享受的事。” 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寻求自我价值、追求理想、选择生活的权利,个体不只是为他人而活,更需要的是一种被认同、被肯定、追求自我为目的的生活方式。积极自由所倡导的正是这样一种自我寻求的自由,如果缺乏尊重和肯定这种自由,个体的自由就会遭到损害,他的自主就会遭到破坏,他的自我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三)积极自由是追寻自我选择的自由

积极自由认为个人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个体本身成为行为者,能够自主的做决定而不受别人控制。史蒂文·卢卡斯认为,“如果一个人是自主的,那么他是自由的。” 这种自主主要体现在他并不是成为他人意志的工具或对象,而是他作为一个自由的行动者所做出的决定和选择的结果,这就表明他是自由的,他所具有自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自我选择回答的是 “我能做什么”以及“什么样才是有意义的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依靠别人,只能依靠个体亲身尝试、探索和冒险。这个尝试、探索和冒险的过程就是自我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应是个体自愿的行为。

(四)积极自由是要求自我实现的自由

赛亚·柏林在他的著名演讲“两种自由的概念”中论述到“积极自由就是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要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使自己在道德和认识上有所提升,通过自我选择来塑造自己设计的生活,追求积极自由也正是要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这种追求真实自我的、自我导向的欲望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获得独立而采取的自我克制的态度;另一种是为了完全获得完全相同的目的而采取的自我实现的态度。积极自由则为后者。”

二、积极自由被剥夺是引发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根本原因

中学生的积极自由主要包括自我寻求、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自由,然而生活中,普遍的情况是中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有很多方面的积极自由被剥夺,正是这些积极自由得不到保障,中学生就会以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学习倦怠就是反抗的一种主要形式。

(一)自我寻求的自由被限制

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是根据课程表甚至精密而周到的时间表来安排的。学校是根据严格的时间体系来运作的,学校纪律的产生和维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时间和空间的管理和控制,作息表通过对时间的精密划分而控制学生行动的自由。由于学校严格的时间控制,学生在学校里的任务只有学习,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所有的时间都被学校安排的很满,而且在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有广播提醒该做什么,学校把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全部用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这不仅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也被迫减少。

这样严格的时间安排必然会使得中学生的身体疲惫以至于无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从而引起学习倦怠。

(二)自我选择的自由被束缚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不是来自自己,而是来自父母的期待,他们并不能按照自己所愿去选择,而只能以被期望的方式成长。普遍情况下,家长的期待不外乎以下几种:一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希望今后金榜题目,出人头地;一种是把自己曾经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期待他们完成自己的愿望;还有家长把自己孩子的成绩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期待孩子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取得好成绩等等。这种做法会使得孩质疑自己的存在感,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失去学习的热情,对学习产生倦怠。

(三)自我实现的动力被阻碍

当今的学校大部分的知识传授策略就是思想灌输,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自我实现的自由,破坏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整节课都是自己在讲,学生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且教学内容远离生活、远离学生,这种“静听式”的课堂模式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不会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倦怠。

中学生积极自由意识强烈,学校、家长、教师要各尽其责,转变教育方法和观念,满足学生对自由的寻求,保障学生追求自由的权利,进而缓解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高晓红.政府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

[2]刘训练.两种自由概念探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

大学英语学习倦怠问卷的编制 篇12

学习倦怠的定义基本上来自于对职业倦怠的研究, Pines (1980) 和Meier (1985) 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 而产生精力耗竭, 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 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台湾研究者杨惠贞 (1998) 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 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 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对前期研究成果即初步编制的大学英语学习倦怠问卷进行探索性分析, 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 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本土化的大学英语学习倦怠测量工具。初步编制的大学英语学习倦怠问卷共包括31个题项, 这些题项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和访谈, 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来收集、汇总和整理而成的。

3 大学英语学习倦怠问卷的探索性分析

3.1 研究被试

从某大学抽取大一、大二及大三共230名学生作为受试者, 对其进行《大学英语学习倦怠问卷》测试。回收问卷225份, 剔除无效问卷30份, 剩余有效问卷共194份。

3.2 项目分析

首先对初步编制的大学英语学习倦怠31个题项进行项目分析, 求出问卷个别题项的临界比率值-CR值, 将未达到显著水准的题项删除。T检验结果显示所有题项的假定变异数相等与假定变异数不相等之t值都具有鉴别度 (t<..05) 。

3.3 因素分析

将31个题项作因素分析, 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首先我们用KMO检验和Barlett's球型检验来分析样本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46, 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本研究中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结构研究样本的足够性适当;从Barlett's球形检验结果来看, x2值为1.585E3, 自由度为378, 显著性概率为0.000<0.1, 达到显著, 表示适合对因素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抽取因子, 结果发现有4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636%.由原始问卷可以得知这四个因子分别表达以下含义:因子2涉及的是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表达的倦怠情绪, 因子4涉及的是学生在进行具体外语学习活动时表达出来的倦怠情绪, 这两个因素都是涉及到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问题, 因此将其命名为“情绪耗竭”, 是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第一维度;因子1涉及的是学生表达对大学英语学习倦怠情绪的行为方式, 该因素与行为有关, 因此将其命名为“行为不当”因子, 是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第二维度;因素3涉及到的是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对自我能力和自我成就感方面的评价, 因此将其命名为“低成就感”因子, 是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第三维度。

三个维度得出后, 需要对三个维度再次进行因素分析, 以考察这三维度是否能共同代表学习倦怠。首先我们用KMO检验和Barlett's球型检验来分析样本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验证结果显示KMO值为0.581, 在0.5-1.0之间, 表示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结构研究样本的足够性适当;从Barlett's球形检验结果来看, x2值为49.292, 自由度为3, 显著性概率为0.000<0.1, 达到显著, 表示适合对因素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抽取因子, 用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来对因子负荷量大小进行考察, 并检查累计贡献率是否达到统计学要求。结果发现只有1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2.783%, 所以这三个维度是合理的, 一致代表了学习倦怠。经过因素性验证, 最终形成了包含31个题项的《大学英语学习倦怠问卷》。

4 大学英语学习倦怠问卷的信度及效度

4.1 信度检验

为检验问卷的可靠性, 采用克伦巴赫来进行信度分析, 检验各维度层面及总量表的的内部一致性。由信度检验报表得知三个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892, 0.922, 0.812, 其系数都在0.80总量表Alpha系数为0.914。根据心理测量学要求, 信度系数在0.70以上表示可以接受, 所以本问卷信度颇高, 本问卷的测量结果是有效的。

4.2 效度检验

本问卷是建立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基础之上的, 并结合对学生的访谈, 参考以往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编制出来的, 该文件通过了心理学家对项目适当性和问卷科学性的评定, 基本上包括大学英语学习倦怠表现的所有方面。因此, 该问卷的效度是合理的。

5 结论

通过对大学英语学习倦怠问卷的探索性分析得出的大学英语学习倦怠三个维度共同代表了学习倦怠,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2.783%, 问卷结果也表明大学英语学习倦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4。

参考文献

[1]Pines A, Kafry D.Tedium in College.Paper Presented at the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 Honolulu, Hawaii, 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92210, 1980

[2]Meier S F, Schmeck R R.The Burned-out College Student:A Descriptive Profil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al[J], 1985, (1) :63-69

上一篇:营销性无形资产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