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模式(精选12篇)
课内模式 篇1
现如今,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得到资讯信息, 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微讯息时代来临, 微博, 微信, 微电影, 微可小而精, 能微言大义, 能出于草根居于庙堂。 我们的课堂的思想变革已初步完成由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向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而教育技术模式也悄悄地由基于印刷术的纸媒向基于互联网的微课模式变革。但现实是当老师越来越离不开电脑、手机时, 还在对生于这个时代的学生灌输网络媒体和手机社交软件是洪水猛兽的思想这一做法本身就有些讽刺。
教育的互联网+时代开端于大洋彼岸的美国, 2006年在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对他的表妹进行在线数学辅导后引发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 意外突起, 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免费网络课程模式开展学习活动, 颠覆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模式, 也被认为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国现比较公认的微课学术定义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 精选教学核心要点和环节而设计开发, 融合学习资源、 交互情境于一体的简短教学活动, 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是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较好地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 笔者简单理解就是以微视频为资源的自主探究学习。
基于微视频诞生的微课正深入影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原因是微课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天生具备的优势, 首先微课教学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 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十分钟, 相较传统的课堂实录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 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 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 用的是一种电子黑板系统。 更有网站平台开发配套了微课练习系统, 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记录, 教学者参考该记录, 可以很容易得知学习者哪些观念不懂。 其次打破了班级的壁垒,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 为了配合全班进度, 教师只要求学生跨过一定的门槛 (例如及格) 就继续往下教;但若利用微课教学的系统, 则可以试图让学生搞懂每一个未来还要用到的基础观念之后, 再自主决定是否继续往下教学, 进度类似的学生可以重编在一组, 也就是每天进行重新分层。
国内目前较为推崇“翻转课堂”模式, 但“翻转课堂”的模式建立在课后回家不做功课, 看微视频代替上课, 上课时则是做练习, 再由老师或已经懂得的同学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上。 而笔者认为在我国“翻转课堂”模式的愿景是美好的, 但传统纸媒的知识传播和互联网的传播之间一刀切, 跨越式发展是不符合现在课堂改革的现状的。 比较合理的模式应是课前依据任务单或问题进行纸媒教材内容的三五分钟左右主干知识浏览预习, 课中基于5至10分钟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 之后进入“进阶作业”的练习, 随后组内评价, 教师答疑。 课后没有问题就进入下一个阶段, 有问题回看视频, 查缺补漏。 我把这种模式叫“三段微课模式”即当堂完成以前“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的任务通过任务单导学、微视频自学、进阶作业评价三个环节当堂完成学习, 课后只弥补个体差异。 与“翻转课堂”对比重心仍然在课堂而不是课前, 教师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调整后期微视频制作。 优势在于首先教师能利用问题或任务单调控学生停驻于微视频5-8min的注意力, 缩小学生理解偏差引起的学习效果的差异。 确保微视频能传递预设的基本信息量, 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创设情境。 第二方面的考虑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或称为K12, 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养成现状, 不适于完全依赖课前学习。 在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前课堂仍是学习的重心。 第三方面从时间考量, 国内基础教育阶段每日学生在校时间占据大部分, 学生自主支配时间本身就很少, 如果仍占据课前时间预习或自学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不能一方面减负, 另一方面变相增负, 在课业内解决问题。 三段模式针对微视频自学后设计了当堂完成的“进阶作业”, 一方面用于展示反馈, 进一步对于教学目标的巩固和提高, 另一方面是对自主学习, 协作探究的全面诊断检测。 “进阶作业”能为后续的释疑和反思等教学环节提供鲜活的材料, 也能对学生为动态小组的分层提供依据, 更主要的是能为下阶段的微课学习提供是否进阶的个性化建议。
此外当堂使用的微视频制作要返璞归真, 现阶段微课视频制作模式可大体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利用录屏软件对课件、视频和讲解录音进行综合采编;第二种是利用PPT07版之后自带的录屏编辑功能录制; 第三种利用录课系统和视屏采集系统加白板讲解模式; 第四种是可汗学院模式就是在一块手写触控面板上面, 点选不一样颜色的彩笔, 一边画, 一边录音, 电脑软件会帮助其将所画的东西全部录下来, 最后将这一则录下的影片上传到网上。 国内微课大赛多数习惯采用前两种模式, 画面质感好、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 而国外网站的教学视频习惯采用后两种, 虽没有精良的画面, 也看不到主讲人, 但具有注重知识点本身的讲授过程, 制作简单, 受众面广泛的优点。 微视频的制作应给尽量简单, 信息量要少而精, 重内容轻形式, 少炫技多实用。 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决定了在微视频的制作上每天超过两个小时就没有推广意义, 如果不是自己亲自制作的只是共享别人的成果则对自己的学生意义不大, 甚至会造成讲解思路和方法前后不连续, 得不偿失。
碎片化学习是微课的特征, 要求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课程的分割, 而传统的课堂实录做不到, 而课前预习观看微视频又会与课堂脱节, 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而言,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 个别学生的个别课程可能需要一节完整的视频, 但大多数学生的大多数课程更多的是需要某一片段或某一方面的学习视频及相关材料。 如果让学生从一节完整的教学视频中个性化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片段观看, 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往往是不可行的。 微课系统不是给教师交流的而是给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 通过使用完整的课堂教学视频完成, 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很大困难, 更多的是需要某一片段的视频。 课堂上就对教材进行切割时碎片化和系统化能矛盾统一。
翻转课堂必须借助一个网络平台进行, 平台上不仅要有微视频, 还需要任务单, 进阶作业、教师在线评价体系与之配套,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微课程学习平台, 但由于设计者和开发者的理念不同, 因此这些学习平台对微课程学习的支持还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靠一人一校之力完成并不现实。 学生还至少应该有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 山东某试点学校甚至每个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配备。 而课堂单独使用微视频, 说白了是“高效课堂”+“微课模式”的存在, 对技术和资源, 尤其是学生的硬件条件要求较低。
在基础教育阶段, 利用微课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协作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 对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以微视频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载体, 通过以任务导学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式学习, 以“进阶作业”训练促进学生诊断检测、成果展示、释疑和反思的新的微课教学模式, 并希望借此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革新。 微课进入课堂是力求解决教材内容与学科知识发展之间的脱轨问题, 碎片化知识点和系统化学习结合, 促进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满足学生对学习的灵活性需求。
课内模式 篇2
经过两月的备战,我组的“课内比教学”阶段活动已结束了。为了不断丰富教学比武的内容和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学比赛,全面展示“比武”成果。教研组风具体落实“备课、说课、讲课、反思”等活动,对我组前期的“比武”活动小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周密部署
按照区教育局“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通知和方案要求,我组在开学初就认真地制定了“课内比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师聆听了省教育厅厅长的讲话,并学习区教育局关于“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广泛宣传动员。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考评机制,把教师教学比武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也作为推荐、评选优秀、骨干教师、评优表模的必备条件。
二、真实有效开展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前,教师们自觉查找相关的资料,有效整合资源,自己制作课件。改变以往的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三个一模式,教师们信心十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自身优势为有效课堂的创建营造氛围。
2、实现了课堂角色转换
在课堂中,以往那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复存在,教师角色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师潜心研究,自我反思,沟通交流,同伴互动,共同发展,业务素质得到较快提高。
3、课堂生动、有趣、有效
在活动中,所有参赛教教师从备课、讲课到说课倾力以赴。我组的李保升老师讲的《1-5的认识》一课,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上,李老师通过情景再现、游戏、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学在“摆一摆”、“数一数”、“排一排”、“比一比”活动中,不知
不觉学习到数学的奥秘,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课后,各个教师的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课堂扎实、有效,达到了预期效果。我相信,所有的数学教师都会在本次教学比武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反思,也必会为打造高效课堂活动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细化过程管理,健全档案建设
1、一直严格过程管理。自“课内比教学”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教导处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又是指导者,在过程管理上,我们做到认真组织、热情服务、悉心指导、细致整理。
按照我校“教学大比武”活动安排表,教研组提前通知讲课教师做好准备,并做好当天活动的组织工作,朱润老师负责收集活动图片资料。张奎老师负责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并且参与打分。讲课结束,即开展教研活动及时总结当天的“比武”情况,并做好比武教师的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比武图片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做好“课内比教学”活动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从方案、比武课程安排表,从教师的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到比武得分表,建立个人业务档案。
课内模式 篇3
【关键词】课内课外;互助;教学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教学的两大重点,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阅读素养,是写不出优美的文字的。相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建立“课内课外互助”模式,加强“课内课外互助”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意义重大。
一、“课内课外互助”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课内课外互助”模式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不仅减轻了初中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也调动了更多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阅读兴趣。另外,伴随新科技时代,信息技术的引用,也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到科学领域中的兴趣。“课内课外互助”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于密切课堂与课外的阅读教学,初中生的语文教学重点在阅读,而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限于死板的书本教学,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的辅助。
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课要兼顾课堂内外
(一)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习惯
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一方面,来源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师的督促,学生之间的评比;另一方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网络,课外活动,报纸杂志的宣传,家长的家庭教育。学校与家庭的拉手教育,也会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课外阅读为辅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辅助大量的阅读材料。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文字数量要求的基础上,扩展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范围,纵向延伸阅读深度,横向分析阅读难度,整体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三)课内课外互助
初中语文阅读课,采用“课内课外互助”的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初中语文教师要将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课内课外互助”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建立形式多样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模式
(一)课纲为实线,以“自我为中心”的阅读为主线
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建立最贴近学生的教案。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建立适合初中生自身特点的阅读模式。
强调学生的“自我为中心”课外阅读习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学”降低教师的辅助地位,提高学生自我课外阅读的学习模式,将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演变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学习。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诗歌里描写的是诗人思念家乡的愁苦,独在异乡为异客,思念亲人的痛苦情怀。以初中课文为实线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自我为中心”的课外阅读思想,让学生伴随苏轼的思想感情,继续阅读其他诗人的文章,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文章的能力。
(二)报纸杂志为虚线,教师指引为分支
作为青少年的初中学生,对课外信息的好奇心,要远远高于对课内知识的学习,男学生会钟爱运动,女学生偏好时尚信息,因此综合的分析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教师的指引下,围绕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让初中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当的课外阅读报刊资料,像《意林》《青年文摘》《读者》《语文报》等报纸杂志,不仅扩展了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范围,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伴随教师的适当指引,合理的安排学生课外阅读任务。
(三)网络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是科技,科技的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很多便利。网络、手机、电话等新型的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学校及家庭。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也在适应时代的变迁,将课外的网络阅读吸收到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上,类似的聊天软件,也伴随科技的发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建立课外阅读QQ群,微信公共账号等。学生将课内课外的阅读经验,进行自由的讨论,分享各自的课外阅读成果。
在初中语文课标中,《西游记》是初中生必须了解的名著,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怎能不需要被初中生所熟知呢?信息时代,学生不需要苦读课本就可简要的了解名著的内涵,网络、电视、电影、各类视频与文字资源种类繁多,对于初中生来说,满足他们对名著的简要了解,已经足够,但是教师一定要帮助初中生把好关,繁杂的课外阅读材料背后,鱼目混珠,参差不齐。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健康积极,有阅读意义的课外阅读材料。
四、结语
“课内课外互助”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贯穿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将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顺应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脚步,又促进了初中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军.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意义及对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4]张葵.文学名著作品阅读优化教学策略初探[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1).
课内模式 篇4
“一主两翼”的课程模式是我们近期研究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 它依托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主题”, 在众多读本中选取《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作为人教版教材的配套读物引进课堂, 形成了以教材为“主”, 以这两套读本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新语文主题阅读》选编的文章全是现代美文, 共12册, 每册与教材一致, 分8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主题式·经典诵读》选编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韵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共6本, 1个年级1本, 也与教材的单元相对应。这样, 学生在学习完教材中的四篇文章之后, 可以在这“两翼”教材中找到相同主题的文章, 于课堂上实现了多读书、有效率的读书、自主的读书。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了这样几篇文章:《乡下人家》《牧场之国》, 还有翁卷的《乡村四月》,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张志和的《渔歌子》, 最后还有一篇《麦哨》, 这些文章放在一个单元里, 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乡村生活画卷。可是由于教材受篇幅限制, 所选文章有限, 就很难让学生充分感受田园诗情这一幽美、恬淡的主题情感。为了弥补教材这一不足, 让学生继续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读本中屠格涅夫的《乡村》、樊发稼的《故乡的芦苇》等八篇赞美乡间美好生活的散文, 再继续诵读白居易的《村夜》、陶渊明的《饮酒》、苏轼的《鹧鸪天》等表现乡下悠闲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诗。在“小桥流水人家”这一主题的引领之下, 从课内读到课外, 从课上读到课下, 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了, 获得的知识多了, 情感得到提升了。正所谓:一个主题, 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 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 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主题, 就是儿童的一个智慧世界。而主题阅读, 则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二、“一主两翼”模式的实施
在“一主两翼”教材体系的指引下, 教师在具体实施中要采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 由此, 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内来。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是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 以单元主题为“魂”, 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起来, 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 不再是单篇课文孤立施教。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 课文好比藤上的瓜, 以“藤”串“瓜”, 进行整体设计, 整体施教, 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 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教师不仅是在“教教材”, 更是在“整合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在“读教材”, 更是在“学文化”。
采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备课, 要求教师要先明确“单元概述”“单元教材主题”“整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 并根据这些内容明确本单元的“藤”是什么, “瓜”有哪些, 以及“藤”与“瓜”的关系。其中“教学目标”中, 既有教材 (“一主”) 的目标, 也有“两翼”的目标。其最终指向是要完成课程标准中“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的目标。该教学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课型:1.“单元导读课型”:每一个单元的第一节课, 从单元“导读”入手, 整体把握单元主题, 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围绕一个“母问题”, 浏览多篇文章。2援“以文带文课型”:可以分为“一篇带一篇”和“一篇带多篇”等类型,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或“类比学习”, 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 迁移到自学略读课文中去。3援“以读带写课型”:读为基础, 写为延伸, 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4援“总结展示课”:让学生将自己在单元主题统领下获得的不同积累与不同感悟, 自主展示, 互动交流, 共同提高。
例如, 有一老师做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中的“总结展示课———主题诗会”。执教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心灵上的小鸟”。他围绕教材单元主题“心灵上的小鸟”这一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的情感来展开汇报, 学生从晋代陶渊明的“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 背诵到唐代姚合的“卧来扶不起, 唯向主人嘶”。从英国乔叟的《鸟儿回响曲》, 背诵到艾青的《水鸟》。课堂上, 你有你的诗, 我有我的词。在诵读分享环节中, 这些学生阅读面之宽, 积累量之大, 是在任何学校都很少见的。
诵读分享环节之后, 开始了快速复述环节。这个环节, 由一位学生组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新语文主题阅读》第128页, 开始读林清玄的《有志气有感情的狗》, 两分钟后复述, 计时开始。两分钟后, 负责组织的学生又让大家回忆1分钟, 然后有70%的学生举手表示能够复述。随意点名学生复述, 结果准确率达98%。这一过程, 教师只是旁观。
更加精彩的环节是分享对主题的感悟环节。教师还是旁观, 另一位学生组织:“和人一样, 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 自己的智慧, 自己的情怀 (教材中单元导读的内容) ……”学习了本组内容, 把你对“心灵上的小鸟”这一主题的感悟分享给大家。结果, 学生们像文学家一样感怀动物, 像哲学家一样思辨人与动物的关系。还有很多同学从教材中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 谈到《新语文主题阅读》中日本作家佐野洋子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当其他同学听到这个同学是如此了解沈石溪这个动物小说大王时, 问道, 如果你是沈石溪, 会给我们推荐哪些关于这一主题的书?那位同学当场非常翔实地介绍了《狼王梦》《混血豺王》两部作品, 并告诉大家, 这两本书已经获得了宋庆龄文学奖。
……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周期短, 容量大, 负担轻, 效率高。其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学习内容的多样性, 让阅读教学充满生机。
课内比教学 篇5
通过十月八日观看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视频推进会,通过近日参与我校正在紧张而激烈的进行着的“两课”活动,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这次的“比教学、访万家”活动是省教育主管部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体现,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通过“比教学”,继续探索和推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通过“访万家”,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此,这一活动让我们真正懂得“沟通从心开始,业务不晒不精”的道理。
一、“课内比教学”是展能力更促成长
1、“比教学”展现教师能力水平
通过近两周我校青年教师赛课,让我感受到这次赛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而那每一堂课,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课件的制作,更是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例如我校李小芳老师执教的《桂花雨》一课,她将孩子摇桂花的情景制成动画,声与画的同时展现,就让学生身临其境,而真正体
现“摇花乐”,轻易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而见,教师过硬的基本功便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自制的课件中那优美深情的音乐配上幅幅动人画面,引领着学生走进如诗如画的文字中,如此“煽情”的导入还愁学生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吗?课堂中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点拨,满面春风的微笑和亲切和蔼的启发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热闹场面充分展示出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让孩子真正成为我们课堂的主人,让孩子们真正学以致用。而那“三尺讲台”也就真正成了老师们展风采的大舞台。
2、“比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使我深刻意识到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要追求并需到达的目标,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才会有压力,以致于有动力,使其做精心的准备,理所当然,我们的课堂就会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达到减负提质,从而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发展。如我在教学《an、en、in、un、ün》时,课前我在网上观看了优秀教师们的课堂实录,学习了优秀教案的设计思路,然后结合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可行的教案。课堂上,我利用自制的课件来帮助识记这些韵母的音形,设计游戏帮助音节拼读,设计练习巩固音节练写,让孩子们在整堂课中都是轻松而快乐的完成学习,而且效果很佳。我想,若不是这“比教学”活动,或许别人也不会看到自己精彩的表演,而自己也享受不到这种孩子乐学的喜悦。
二、“课外访万家”是践师德更提素养
这次的“课外访万家”活动是让我们每个教师都参与其中,在亲身体验下,我意识到了家访的重要性,是家访搭建了我们彻底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家长沟通桥梁,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家校携手育人;是家访让我们对践行师德和履行教育职责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故家访活动势在必行。
在家访活动中,我们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留守或单亲孩子,思想、学业上有重大变故的学生,残疾学生这几种情况是我们家访的重点。在其家访过程中,我们给家长们讲清了相关的教育法规,学校的现状,班级的情况,对于是留守孩子和老人的,还专讲了怎样与老师一起管教学生,沟通孩子的方法。而对家长们的热情款待我们一律回绝。记得我与一名老师走到一名与只靠奶奶捡垃圾的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家中时,我的心很绞痛,因为家中只有一煤炉,两把椅子,一张很窄的草铺的床,我想:谁看到这一切,都会心酸。在当孩子的奶奶说道他没妈妈,而有一爸爸就跟没有一样时,老人家伤心落泪了,此时,我们的眼睛也湿润了。过后,我们就给她说了很多安慰她的话,并将身上仅有的120元钱给了她,她甚是感激,久久不愿收下,最后还是我们用了激将法才勉强收下的。你们说,对于这样的家庭,我们不通过家访活动,又怎知晓呢?也许,就我们的的一次亲临,就我们的一次交谈,会改变孩子,会改变这个家庭。
所以,这次“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开展,是对全体教师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专业成长,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次大动员。因此,我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努力把握前方的路,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为我们山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课内六才等 篇6
1语文课上,大家在讨论屈原,对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A.屈原的身份三闾大夫,即古时候的医生
B.端午节是专为屈原沉江设立的全国哀悼日
C.楚国最终被秦国灭掉,是因为秦王比楚王的学历更高
D.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
2下列何者在室温下放入水中,会立即与水产生化学变化?
A.钠粒
B.硫磺
C.铜粉
D.碳酸钙
3某客运公司每天早上5:30发第一班车,已知早上7:00-9:00时段每五分钟发一班车,其他时段每1分钟发一班车。请问早上7:34-9:34该公司共发了几班车?
A.16
B.18
C.20
D.24
4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中有6个大人排成一行,每两个大人之间有一个小孩。那么有几个小孩呢?
A.5
B.6
C.7
D.8
5下列对联,何者最适合贴在书房门口?
A.门集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
B.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窗松雪论天伦
C.春风得意千条绿,快马加鞭万里程
D.立节可为千载道,成文自足一家言
6国文老师要同学上台介绍《庄子》这本书,下列四位同学的说法何者正确?
A.王晓明:《庄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B.张大会:《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大方”。
C.丁忠:《庄子》详载了庄周一生的经历。
D.吴会:《庄子》33篇作品的作者都是庄周。
课外六艺
1小明到土耳其旅游,导游小姐介绍说土耳其有“欧亚大陆桥”之称,这是强调该国具有何种优越性?
A.气候
B.位置
C.地形
D.水文
2中国人的名字常能反映当时盛行的思想观念。如清末民初,胡适字适之、陈炯明号竟存,他们两人的名字,是受当时何种思想的影响?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优胜劣汰的进化原理
C.驱除鞑虏的民族主义
D.四海一家的世界思想
3课堂上,同学们在争论一甲子到底是多少年,谁的看法是正确的?
A.莉莉:10年
B.彭二:12年
C.周周:60年
D.李烈:100年
4泡泡居住的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上,他的好友豆豆则居住在南回归线上,恰好两个城市都位于同一经度线上。下列有关两地异同现象的叙述,何者正确?
A.泡泡早上要上学时,豆豆正好是下午放学时刻
B.当天晚上泡泡看到上弦月,豆豆也看到上弦月
C.泡泡所居住的城市是夏季时,豆豆的城市也是夏季
D.豆豆当天如果看见日食现象,豆豆当天晚上则可以看到月食现象
5林俊杰的《曹操》中唱道:“儿女情长没法执著,有谁来煮酒”,说的是《三国演义》中一段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请问,是谁和曹操煮酒论英雄?
A.关羽
B.刘备
C.诸葛亮
D.孙策
6对于“疲劳”的理解,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剧烈运动能有效消除疲劳
B.充分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
C.疲劳是身体的异常反应,应立即作检查
D.喝浓茶等提神饮料可以消除疲劳
图片测试
1你能在叶子中间找到三个隐藏的侧面人像吗?
2动动脑,快来看看图中能划分出几个三角形呢,可不要看花眼啊。
A.24个
B.34个
课内模式 篇7
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 被称为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也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虽然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千帆竞逐, 但是作文教学领域依然是山重水复。环顾我们的周围, 学生厌恶作文, 惧怕作文, 视作文为洪水猛兽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是绞尽脑汁写就的作文, 往往也是错别字百出, 假话、套话连篇。
(一) “如入樊笼”——传统作文教学令人窒息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单元大作文仅仅只是载体, 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各种各样的作文知识, 如何记事, 如何写人;如何开头, 如何结尾;如何点题, 如何照应。有经验的教师每作都有训练重点, 相关的写作技巧必须在此作中得到充分地运用。认真细致, 唯恐疏漏。对学生而言, 许多时候, 他们没有命题的自由, 没有立意的自由, 没有行文的自由, 如戴着镣铐跳舞, 如无法高飞的笼中小鸟。而且,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少数几篇大作文, 学生没有充分的写作实践, 遇到新鲜作文题目更是搜肠刮肚, 目瞪口呆。
(二) “天马行空”——创新作文教学让人担忧
随着课程的推进,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周围有许多教师开始尝试创新作文。多数重在解放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写“放胆文”, 即放开胆子, 无所顾忌, 不讲思想对否, 主题然否, 立意高否, 意到笔随, 有话就说,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的习作我做主。在学生心灵自由呼吸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作文如果不加指导点拨, 质量往往不高, 容易陷于“快餐作文”。
二、积极地探索:欸乃一声山水绿
2005年, 结合我镇的“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我尝试进行课外兴趣作文探索, 一开始的理念是“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目标, 淡化了课内作文。对于兴趣作文的内容, 兴趣作文的批改, 兴趣作文的评价等都摸索出了一些做法。两年后, 学生作文的兴趣的确是普遍提高, 作文冒尖的学生极多, 语文的优秀生不少。但也发现, 好些学生作文的水平提高不明显, 有些甚至连一些基本作文技能也还不太熟悉。这引发我的深思, 原因何在?《大纲》中的一段话使我豁然开朗“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我想, 我是疏忽了课内作文, 疏忽了写作知识的教学。2007年起, 我调整作文教学方向, 不放松课内作文教学, 课内作文重在作文知识的传授, 更致力于课外兴趣作文的探索, 重在放飞学生心灵, 让学生爱上作文, 爱上自由表达与个性表达。
(一) 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的个人界定
课内作文:主要指每单元一篇的大作文, 也包括结合课文出现的小练笔等。
课外兴趣作文:是基于喜好的情绪下的写作。关键词是“喜好”。既然是“喜好”, 那么课外兴趣作文的定位就是不强求。学生有兴趣, 就动笔;没有兴趣, 则可不写。想写这个内容, 行;想写那个内容, 也行。兴趣作文, 旨在解放学生思想, 把作文的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 在自由呼吸中获得一份悠然。
(二) 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的相辅相成
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 它们在内容选择、作文要求、批改方式以及等级评价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不同, 但真是这些不同的侧重点, 使作文教学既重作文知识的“入格”, 更重张扬个性的“自由”。如于漪先生所说“以兴趣为先导, 以语言训练为核心”。
(1) 习作内容不同
课内作文主要为单元大作文与随文小练笔。新课程下的单元作文做了极大的改革, 就内容上来讲, 自由度还是比较大, 但总有些大方向的限定。
兴趣作文内容上没有限定, 日记、随笔、散文、儿童诗、杂文、童话、小说……只要学生能动笔去写, 只要学生能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好, 当然这里所说的真实是广义的, 既包括事情的真实, 也包括情感的真实;既包括现实的真实, 也包括想象的真实。
(2) 习作要求不同
课内作文应根据语文课标要求, 切实落实。而且从教多年, 从老教材上到新教材, 我们也发现新教材对作文教学更重“放”, 但对许多作文的要求细化不明显。因此, 对于课内作文, 我还根据学段适当分解落实作文技能, 如何写事、如何写景、如何状物、如何写读后感等都有所落实;如何开头, 如何结尾, 怎样布局谋篇都分解落实。没有技能指导, 学生即使写了很多作文, 有时也如瞎子摸象。“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习作教学中, 这“器”当是作文知识、技能。
兴趣作文没有习作要求。只要学生有兴趣写即成。文体自定, 长短自由。
(3) 批改方式不同
课内作文尽可能精批细改, 错字、语病, 润色;眉批、终批; 自批, 互批, 面批。一般情况下, 一次作文批改后, 还要进行集中讲评。评的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如何落实本次作文的要求, 重点之二是根据学生的作文进行细化地语言表达引导, 发现别人语言文字之精妙。
兴趣作文只改错别字、病句。不对学生的兴趣作文做一些想当然的批改, 教师的想当然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写作兴趣。为鼓励学生多写兴趣作文, 要做到及时批改。早上有兴趣作文的上交, 尽可能在傍晚放学前发给他们。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对语文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不要过多地布置其他的机械作业, 否则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写什么兴趣作文, 教师同样也是没有太多时间批改兴趣作文。
(4) 评价方式不同
课内作文根据作文要求, 给予“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 一般情况下, “合格”作文需要根据老师指导进行修改, 而“不合格”作文还需要再修改甚至重写。
兴趣作业根据质量, 以“星级”来评定。只要写了, 一定有“星”。摘录类就有“一星”、“二星”。自己撰写的文章往往就以“三星”起步。稍好的“四星”, 较优秀的“五星”。实际上, 三星只是相当于合格的作文, 四星也仅仅是良好的作文, 五星才算是较优秀的作文。但不采用优秀、良好与合格和等级制, 因为合格或者良好的等级都会降低学生的作文兴趣。而星都是奖励的, 哪怕一个星也好。一句话, 兴趣作文, 没有批评, 只有表扬, 表扬, 再表扬;鼓励, 鼓励, 再鼓励。
(5) 共同促进良性循环
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从不同的侧重点保证了作文的“入格”与“自由”, 共同促进了学生习作的良性循环。因为有了足够的写作技巧, 学生在兴趣作文写作时就更得心应手。写作不累了, 才更有兴趣。另一方面, 因为课外兴趣作文使孩子们有了习作之兴趣, 想写作了, 才会想去了解与习作有关的所有事情, 才会心甘情愿地去倾听老师对课内作文时的指导, 也才会死心塌地爱上阅读, 自主地去模仿, 研究。
(三) 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结合探索中的难点处理
几年来, 一直坚持走这条作文教学之路, 当然实践在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惑, 引发自己的再思考, 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之路。
(1) 课外兴趣作文如何保持长效兴趣?
人都是有惰性的, 尽管在鼓励的前提下, 部分学生的兴趣作文撰写较多, 但有那么小部分学生还是不太写兴趣作文;有些学生开始写得比较多, 后来慢慢地变少了;有些学生催催多写, 不催不写。如何长效提高课外作文的兴趣是进行作文改革的重中之重。
第一, 结合展示交流。
为了激发学生写课外兴趣作文的积极性, 每月底组织一次课外兴趣作文的展示交流。十一二岁的孩子都是好胜的, 每月一次的展示交流活动, 他们铆足了劲, 都想在展示交流活动中一显身手。每次展示活动我都会布置一个简单的展台, 每个学生的兴趣作文都翻开放在展台上, 而且每次展示, 我都让学生统计好自己本月兴趣作文的数量与最后的得“星”总数, 并将统计结果放在兴趣作文本的下方。这样一来, 哪怕不翻看内容, 孩子们一圈转下来就知道谁的兴趣作文数量多, 谁的质量高。当然, 我会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 让孩子们能尽情翻看别人的兴趣作文。
第二, 结合过程性学业评价。
我镇的学业评价, 期末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是优秀还是良好, 就是看学期过程性学分的。其他作业本的评价往往是优秀3学分, 良好2学分, 合格1学分, 这些学分是封顶的。而兴趣作业的学分是上不封顶的。学期结束, 根据课外评价类作业学分的高低, 我们将确定学生这学期语文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等级。情感态度不是优秀, 哪怕考试考得很好, 综合评定也不能得优秀。把兴趣作文的评价与语文学期评价相结合之后, 原来勤快的学生写兴趣作业更勤了, 原来不太勤快的学生写兴趣作文也勤快了不少。但不得不承认, 有那么四五个学生就是不太愿意写兴趣作文, 我们也勿用担心, 不是还有课内作文的保证吗?
(2) 课外兴趣作文如何促进质量提升?
兴趣作文的质量是兴趣作文的生命所在, 也是进行作文改革的最终目标。
第一, 营造阅读氛围。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通过展示交流、相互学习来提升质量外, 更主要的是跟学生的阅读
与积累是分不开的。习作能力的根, 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写论写, 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 才能海阔天空。但是, 城郊农村家庭向来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 因此, 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营造阅读氛围是提升兴趣作文质量的重中之重。学校统一做法:每天中午全校统一半小时时间进行课外书阅读;每周三早上全校语文老师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班级读书会; 学校每年举行读书节活动;学期组织古诗考级活动;学期分年级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另外倡导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经典诵读。
第二, 课堂读写结合。
倡导低碳教学, 简约语文课堂。少一些教师的讲解, 多些时间进行实实在在的写, 结合文本, 读写结合, 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积极倡导课堂八至十分钟安静作业时间, 中高段语文课堂字词巩固所花的时间相对比较少, 更多的时间可留给随堂练笔。这课堂练笔不仅仅要让学生动笔, 更要关注如何指导学生把小练笔写好。怎么把句子写通顺、写生动, 怎样运用好各种表达方式, 如何写好各种形式的段落, 又如何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课内“循规”, 课外“放飞”, 几年来, 一直坚持走这条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相结合的作文实践之路, 有困惑, 有快乐。学生对习作的热爱令我欣喜, 他们兴趣作业的质量之高更出乎我意料。我想, 这条作文实践之路应该是走对了, 当然还需要不断思考, 不断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同时, 也指出教师习作教学要求首先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 也必须适当传授写作知识。
阅读,课内缺失课外补 篇8
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文章,拓宽阅读范围
课堂上实现了单元阅读教学目标以后, 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和阅读材料, 从各类报纸杂志等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Reading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本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 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可见,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二、精选趣味性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 ,为了获得信息”。学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愉悦的情绪, 意识到阅读并非枯燥乏味的活动, 而是一种能带来快乐享受的行为过程, 才会真正做到“为读所乐”。兴趣是行为的动力 ,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 ,教师应选择一些趣味性强、适合初中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英文读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这样,学生就能克服阅读过程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精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对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和女作家Rowling个人生活的介绍学生甚至无需字典就可以精确翻译出对应中文系列书目的名称,尽管该篇文章生词较多。学生在容易理解也急于获取更多感兴趣的信息情况下,慢慢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坚持下来。
三、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消除课外阅读障碍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对西方文化不了解,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理解,而在阅读中产生太多的迷惘,无法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甚至放弃继续阅读,失去阅读兴趣。因此,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生活习俗、道德规范、传统节日、幽默、禁忌等文化背景及与中国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这样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阅读时的理解障碍,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从阅读技巧和策略入手,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和培养习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永恒,更加简便”。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促进其智力发展,提高成绩;反之,就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Go for it! 牛津英语在每个单元第二课时都设了阅读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阅读练习,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学习策略(Integrated slills)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实际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领悟并贯彻教材意图, 将各种学习策略(skimming,scanning,summarizing,using the context, 等等 ) 贯穿于各 篇阅读训练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能自然延伸至个人课外阅读学习之中。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外素材时,笔者也要求和鼓励他们对文章进行大意分析、找出mainidea或者自己给出标题等。当然,原则上不要给学生太大的额外学习量,因为部分阅读检查题中已经包含了此类要求。
五、开展阅读交流,让学生分享阅读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每周或每月要组织一次阅读总结课, 让学生将这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向大家汇报,集体分享各自的阅读成就和愉悦。让每个学生将阅读进展(页数)、笔记质量的等级和字面评价(根据生词查阅、短语回顾、阅读策略的使用等进行评价)在班上公开,也让部分做得好的学生在全班交流个人的阅读心得,相互促进,形成班级课外阅读档案。为了交流好,学生会积极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多了,知识面就广了,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交流让全班同学彼此增长了见识,而且通过交流,说带动了读和听,可谓一举而四得。
总而言之, 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弥补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课堂教学的局限;是课堂阅读的重要补缺手段,让学生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增加词汇量,扩大阅读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而必将帮助学生在各级英语应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学生从中个人学识增长、自学能力形成等,更是让他们终身受益。
摘要:目前,很多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语法、词汇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机会和时间少之又少,学生的阅读量严重缺失,阅读水平远远低于大纲的要求。作者通过实践,提出增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以弥补课堂英语阅读的缺失,同时介绍了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看法和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水平,实现提高学生总体英语成绩的目标。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解读 篇9
韩兴娥是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她因“课内海量阅读”教学实验而广为人知。关于她的“传奇故事”正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给小语教坛带来一个不小的惊喜。
还是先来看一下她的惊人成就吧。韩老师在课堂40分钟之内带领学生进行“海量阅读”,两周上完一册教材,三年级学完六年级教材;二年级学生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5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而全班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 (见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之按语)
“课内海量阅读”现象在令人惊叹的同时,已引起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如陶继新老师、李白坚老师等都对此有所研究,并著文表述仁智之见。
二、何谓“课内海量阅读”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在课堂40分钟内进行的大量阅读。其实施办法,韩老师在《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一文中表述为:“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大量诵读经典。”下面,笔者试就“课内海量阅读”作简要的分析和解释。
“课内”是“课内海量阅读”的时段和场所。“课内”指“海量阅读”是在课内进行的,它不同于学生课外自由阅读,也不同于学生自然状态下的随意阅读。“课内”即课堂,“课内海量阅读”归属于“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和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师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课内海量阅读”的应有之义。韩老师带着学生进行的“课内海量阅读”,都是在课内完成的,既没有多少课前预习,也不会向课外延伸或占用其他时段进行。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循环日记”实际上是“周记”,四人小组轮流用一个本子,每人写一天,四人轮写一遍之后交一次本子,老师批阅打分,四人的成绩作为小组共同的分数)。
“海量”是“课内海量阅读”的显著特征。从韩老师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一文中可窥见其一斑:“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与一般阅读相比,“海量”不只是阅读量的不同,也有阅读质的差异。“海量”不同于语文课堂上的“文本细读”,不同于“精讲精练”,也不同于走马观花式的泛读。在量上,“课内海量阅读”因为“海量”而不输泛读;在质上,“课内海量阅读”因为“海量”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而不输精读。“海量”也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中注重多读、积累、感悟等宝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阅读”是“课内海量阅读”的主要方法。学生在一年级时用“整体输入、定位认读”法学完拼音后,紧跟上“海量阅读儿歌”。一年级结束时,全班学生平均识字2000多个,基本具备阅读注音读物的能力。韩老师把二、三年级归为中年级段,这一年级段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中年级段的阅读内容是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韵文、小故事和小说等。教学方法也很简单:一是略读教材,学生自己默读一遍就行了。二是精读的文章也不去条分缕析,只要求有感情朗读即可。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接着开始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等。就这样,教材一本一本、一版一版地读,课外书一本一本地读。韩老师把四、五、六三个年级划归为高年级段,高年级段进行“海量诵读经典”。此学段的学生每周能轻而易举地阅读10~20万字。阅读内容包括历史故事、古代经典、文选和现代小说。阅读流程:阅读历史故事—阅读古代经典—阅读文选和现代小说。总之,“阅读”是韩老师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制胜法宝。
三、评析“课内海量阅读”
老师们在惊叹韩老师颇具教改魄力、创造教学奇迹的同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海量”能保证阅读质量吗?“海量”会不会让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不堪重负?“海量阅读”会不会是“题海训练”的翻版?其实韩老师早就考虑过这些问题,并用实践和成效给予了令人满意的答复:海量阅读是在课内进行的,不会挤占其他教学时空,它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海量阅读内容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故事、经典著作等。“课内海量阅读”方便易行,人人可为。“课内海量阅读”效果显著,即时效果、延时效果都很好。韩老师的学生语文成绩高于同校平行班级,升入初中后后劲十足。
具体地说,其一,“课内海量阅读”是从学生出发的阅读,是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进行的阅读。韩老师的学段划分虽不完全等同于通行的学段划分,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每个学段循序渐进安排的阅读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得意忘言是低年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记忆力好、可塑性强,而理解力较弱、注意力和兴趣容易转移等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韩老师正是根据这些特点,带领学生进行“课内海量阅读”的。广泛的阅读材料(如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文,大量的童谣、故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打牢了学生的阅读根基。大量的经典名著、文化典籍,因为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而被他们早早地“占为己有”。小学六年下来,持之以恒的“课内海量阅读”,为学生的即时发展和延时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二,“课内海量阅读”实现了活用教材进行阅读教学的新突破。刨根问底、掰开揉碎式的阅读教学让老师们累得够呛,换来的却是学生“消化不良”;挖地三尺、精耕细作式的阅读教学让老师们殚精竭虑,其结果却是学生“营养不良”。实践证明,求少求精求深的语文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儿童的语文学习特点。韩兴娥老师大刀阔斧地开疆拓土,把浩瀚的“海水”引向课堂这方“池塘”。她说:“围绕课本的教学是洗脸盆里扎猛子,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老师有再大的本事,也很难施展得开。而把孩子放到大海中,他们才能练就搏击风浪的本领。”课堂不是“教教材”,至少不是“只教教材”,课堂是“用教材教”,用大量的教材去教。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教材,大量的课外书,都在他们的阅读视野之内,都会成为他们的语文教学内容。
其三,“课内海量阅读”貌似“沉重”,实则探寻出了一条“减负”之路。只有海量才能保质保量。阅读是在课内进行的,是在量的累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课前课后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和试题去做,有的只是自由支配的读书时间。无须教师满堂灌,学生在教师的引荐下,阅读、体验、领悟、积累、提升。学生们学会了阅读,便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不在话下。韩老师的学生就因“课内海量阅读”而具有了下笔千言的写作能力,各科学习成绩都很好。从“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走出来,升入初中的学生具有十足的发展后劲。
“课内海量阅读”正从“阅读”的一枝独秀走向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课内海量阅读”正以胜于雄辩的教育实绩吸引着更多教师的青睐和思考;“课内海量阅读”也会让更多的学生拿到学好语文的金钥匙,步入崇高的精神殿堂。
关注语用,从课内走向课外 篇10
一、阅读教学巧设计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有些字词优美,有些结构清晰,有些是名家名作,值得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捕捉学生真实的感受,拓展写的空间,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抛砖引玉——学会“仿”
小学阶段正是语文打基础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1. 句式的仿写
如《珍珠鸟》中写到“我”与珍珠鸟逐步信赖的过程,用到了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起先……渐渐地……后来”。在教学时,教师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同时去感悟“按照事情先后顺序”的写作方法,而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故事,于是学生有写“给小狗洗澡”的画面,有写“给小兔子喂食”的情景……在学生们的文章中,既看到了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又看到了很多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2. 结构的仿写
如《莫高窟》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围绕一处景物,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结构描写了彩塑和壁画的精美。这种写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如何把一处景物写具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课文这个“例子”弄清楚,学生对这些写法有了充分理解后,就可以进行仿写练笔。恰巧学生们秋游时参观了无锡惠山泥人博物馆,看到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泥人作品。于是,结合这一契机,想学生们运用“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进行仿写,写出来的泥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二)开拓思维——发挥想象
研读教材后会发现,很多课文留下了情节空白,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有些地方写得很简练,这就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想象补白,或者续写故事,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作用。
1. 想象补白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写道:“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写得比较概括,是一个很好的情节补白点。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学生们会从老人、孩子、妇女、男人等多角度去想象,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 故事续编
如《狐狸和乌鸦》结尾有一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这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以“肉被骗走之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他们大胆地想象,创作了很多有趣又富有深意的文章。
二、课外阅读有章法
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语用能力,得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一)培养批注能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阅读批注时,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相关的作用,如“~~~~~~(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等)下面。“____?(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等。
学会了用各种符号做简单的批注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就是将自己阅读文字材料的某些语句、某段话,或对某篇文章的感想、体会批注出来。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锤炼了语言文字,做到了对语言文字的品析。
(二)撰写读后感,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在撰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告诉学生“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就常常会从文中的人或事中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所经历过的事。在撰写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内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课外阅读与活动勾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相勾连,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学完课文《三顾茅庐》后,孩子们对课文中涉及的人物及《三国演义》中的内容了解比较粗浅,就接着阅读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易于理解,不觉得枯燥,我们特别推荐了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书中有色彩鲜明的插图,“麻辣”新鲜的点评,从青少年角度出发的改编,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著。于是,阅读《三国演义》成了学生每天必做的事。为了能深入了解《三国》,我们又给学生创设了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读《三国》,了解故事内容
我们利用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每天交流故事内容和阅读感受,期望在这样的反馈活动中,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以便及时评价,也给学生创设这样的舞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三国》,研究故事内容
《三国演义》读了一阶段以后,我们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内容寻找研究点,组织开展研究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每个小队选择了一个研究点,如兵器、战马、计谋、人物,他们或图画介绍,或出示实物,或制作PPT,通过生生互动,有趣的猜谜游戏等小队自创活动,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书中的语言文字有了进一步的剖析。
(三)演《三国》,内化故事内容
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后,学生们了解了独幕剧的特点,由此也开展了创编剧本的活动。以三国故事为载体,学生们仿照着《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编写形式,创作了每班各具特色的表演剧本。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本剧的表演,我们在全班成立了工作组:剧本编写组、道具制作组、演员排练组,并利用QQ平台设置工作讨论组,学生们每天利用回家时间在组里讨论剧本编写情况、道具制作情况、演员分配情况,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将一个个故事逼真呈现。一个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三国人物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使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向其他学科,整体综合,接受了优秀文化的陶冶和熏陶。
课内六才等 篇11
A.99页B.89页
C.199页D.88页
2.小丁班上同学要去参观动物园,动物园动物的分布情况为:甲——两栖类,乙——鸟类,丙——哺乳类,丁爬虫类,小丁计划观察大鲵、鸭嘴兽、企鹅。下列何者,是小丁的参观路线?
A.甲乙丁B.甲丁丙
C.丁甲乙D.丁甲丙
3.科学家谢尔顿要前往零下40℃的南极探险,他应携带哪一种温度计比较合适?
A.水银B.酒精
C.两者皆合D.两者皆不合适
4.范成大有首诗写道:“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这里的“蛙声”描述了青蛙的哪种行为?
A.取食行为B.繁殖行为
C.社群行为D.攻击行为
课外六艺
1.陈叔叔,一向乐于助人,积极为周边人排忧解难,大家决定送一个锦旗给他,表扬他的行为,锦旗上,写下列哪个词语,最足以说明他的行为表现?
A.古道热肠B.桃李满天下
C.廉洁奉公D.励精图治
2.晓晓牙龈经常出血,莉莉有脚气病,校医李老师分别给他们开了不同的维生素,但糊涂的两位同学,忘记了自己到底应该吃哪种维生素,请你帮帮他们,指出晓晓应该服用那种维生素7
A.维生素AB.维生素B1
C.维生素CD.维生素B12
3.齐齐作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常常协助工作人员,整理文物信息,请问,下面这幅图应该配的信息是?
A.唐朝、毕升、雕版印刷术
B.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C.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D.唐朝、张仲景、发明火药
4.“我发现你实在太棒了!袖子可以一物多用桌子脏了可以当抹布,热了可以当毛巾擦汗,感冒了可以擦鼻涕……”妈妈对你说了一段这样实褒明贬的话,这句话与下面哪一句用的技巧一样?
A.托你吉言,这次考试我又未能通过。
B.王姐姐平时济贫扶弱,值得大家效仿。
C.奶奶额上的皱纹诉述着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坎坷。
D.我的悲伤逆流成河。
5.达达看到杂志上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5.某工厂仓库中堆放的镁粉正在燃烧,放出耀眼的白光。隔壁就是化学药品仓库,如果不及时扑灭,势必要发生更大的火灾事故。在这危急时刻,消防员用什么物品迅速扑灭了大火?
A.黄沙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D.水
6.一家有80间套房的旅馆,经调查得知,若我们把每日每间房租金定价为160元,则可客满;而租金每涨20元,就会失去3位客人。每间住了人的客房每日所需服务、维修等各项支出共计40元,每日每间房我们该定价多少才能赚最多的钱?
A.360元B.380元
C.260元D.280元
推理大侦探
1.李蕾比陈达年龄大,但是比邹邹年龄小。兰兰的年龄比他们三个人都要小。年龄第二大的是?
课内课外结合点燃阅读激情 篇12
因此, 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 让他们开阔视野, 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 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但目前学生课外阅读却处于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教师“要我读”的状态之下, 还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我要读”的精神层面;还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凭个人兴趣, 无目的、无系统地看一些意义不大甚至有负作用的书籍, 结果造成开卷无益。
经过近几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我认为要想改变学生这种混乱、无序的阅读状态, 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和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第一, 教师要善“引”。
学生阅读激情的激发需要导火索, 而教师就是点燃导火索的人。为了点燃这根无形的导火索,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首先, 我们可以以课文内容为核心, 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例如在讲授《七律·长征》这一课时, 学生对于诗词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难度, 于是我就在课前让学生利用书籍, 网络等方法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了解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 以及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 这样就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红军长征意义, 感受到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既为课文的理解做了铺垫, 也给学生打开了阅读之门。
其次, 学生在学习、理解了课文之后, 语文的学习活动并没有简单结束, 除了要求学生加强对课文语言进行积累、运用外, 还可以进行延伸性课外阅读。例如在讲授《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后总结时, 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篇课文, 讲述的林海音的童年故事多么有趣啊!其实啊!作家林海音的童年故事还有很多, 她童年生活的北京城的景色和人物各有特点。同学们可以搜集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来阅读, 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呦!”自然而然就启发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与读书交流会相结合, 可以开展读书交流。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 如学习了《巨人的花园》可推荐《王尔德童话》;学了《海伦·凯勒》可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了《鲁宾逊漂流记》可读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学了《景阳冈》, 可读《水浒传》;学习《草船借箭》可推荐《三国演义》。教师要积极地向学生推荐各类好书, 还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 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 教师要善“促”。
当学生开始对阅读产生兴趣时, 他们就能积极且愉快地进行阅读。为了使课外阅读深入化,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我们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强化阅读的手段。
1. 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学生不仅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书阅读, 还可以把家有的藏书拿来学校进行交换阅读, 在经济实惠中让学生走近图书, 营造书香氛围。
2. 坚持好“候课诵读”, 让学生背诵经典名篇、诗文, 营造诵读氛围;阅读课, 鼓励学生每天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 举行佳句美文的交流、欣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达到“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之效果。
3. 根据小学生阅读特征, 开展有趣的读书活动, 如举行课本剧、讲故事、小品、相声等各种表演, 读书征文、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制作比赛评选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阅读平台。
第三, 教师要善“教”。
营造好了阅读氛围, 那良好的氛围就能产生“场”效应。我们教师还要通过教授学生正确的方法来激活这个“场”。
首先要教运用读书方法。好的读书方法可以让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 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的能力。
其次要做好读书笔记。指导学生摘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勤于练笔,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再次要制作读书卡片。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只有让学生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 学生的知识才会不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学生适当地制作一些读书卡片, 积累起来就组成一串串知识的项链。
当然, 阅读兴趣的激发只不过是引导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提高的第一步。经过不断的研究, 我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被激发了, 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阅读的面逐步扩大, 阅读的量不断增加, 阅读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 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课内模式】推荐阅读:
商业模式盈利模式10-23
商业模式不是赚钱模式05-12
经营模式及服务模式09-03
运作模式与盈利模式10-05
五分钟一个设计模式之组合模式06-19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06-26
十大主流B2B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09-04
投入模式07-14
启发模式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