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设计

2024-09-22

波普设计(精选11篇)

波普设计 篇1

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进入了所谓的“丰裕社会”。此时, 许多传统的制度, 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 由此人们向传统和主流文化发起了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服装, 绘画, 舞蹈, 等方面, 重点强调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们的审美观, 艺术品位随之有了巨大的改变, 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成为这场运动的中流砥柱。正如特伦斯.科兰指出:“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要求品, 希望在消费品上做出改变的时候, 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场奇怪的运动——设计师在创作消费品而不是需求品。”随着这种反抗运动的深入发展, 人们越来越质疑严谨, 单调, 功能第一的现代主义设计, 以波普为代表的前卫艺术流派开始风靡世界。

一、波普艺术概念

波普为Popular的简称, 意指流行艺术, 通俗艺术, 是60年代盛行于世界各地的前卫艺术流派, 设计绘画, 雕塑, 音乐, 舞蹈, 摄影, 家具, 装置艺术, 服装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波普萌发于50年代的英国, 波普艺术一词在1954年被英国艺术批评家劳伦斯提出。开始意指大众或商业艺术, 如广告, 招贴等。只不过后来人们又赋予它新的内涵和形式, 即利用大众的材料和媒介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形式。

(一) 波普艺术诞生背景

最早具有波普色彩的组织与1952年成立于伦敦的当代艺术学院, 它是第一个探索美国大众流行文化的独立组织, 代表人物有理查.汉弥尔顿, 雷奈.班汉等。其中1956年汉弥尔顿对照片拼贴作品“什么是使今日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 如此吸引人呢?”这幅画的表达方式, 对大多数设计师以及艺术家都有极大地影响。这幅画, 当时被称为第一幅波普绘画作品, 画面上的墙画, 人体, 录音机, 电视机, 沙发地毯等等后来都被作为元素, 来进行波普艺术的传统创作的材料。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 波普艺术广泛的被大家所接受, 并迅速流行起来。

(二) 波普艺术在欧美国家大致表现特征

虽然在细节上欧美各国的波普艺术创作略有不同, 但在整体风格上却有共同之处, 大致表现为以下特征:

1.大众化, 商业化倾向

美国的大众文化, 是波普艺术运动根源的思想, 像是摇滚音乐, 消费文化, 好莱坞电影等等。日常生活用品一般为波普艺术的灵感, 像是汽车, 杂志, 海报招贴, 摄影照片等等。而这些物品都来自商业化的物质世界, 所以波普艺术又有着相当的商业气质。

2.拼贴与随意性

拼贴是波普作品创作的重要手段, 而这种技法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艺术家们将周围的日常活动用品用看似随意的手法拼贴在一起, 制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3.反传统

在反主流正统文化潮流的引领之下, 反传统成为波普艺术的核心思想之一。艺术家们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了色彩丰富, 趣味性强的作品, 使艺术创作尤其是设计作品摆脱了现代主义单调乏味的风格, 这也正好迎合年轻人否定传统, 追求审美个性, 另类的特点。波普风格的拥护者公开质疑所谓优良设计的原则, 反对现代主义及其价值观, 并用自己的价值观——风趣, 变化, 多样性, 轻松舒适感和随意简单性来代替他们。

4.新奇与迷惑

找到自己的创作元素视觉符号, 自己标新立异的风格, 是很多波普艺术家的创作宗旨。因此, 各种各样标新立异, 反常规的作品开始不断涌现, 视觉效果上的新奇成为当时艺术创作的一大特点。此外对性的表现, 迷惑性也是对波普的重要表现特征。

二、波普艺术与服装设计

波普艺术在各个领域, 各行各业都有影响, 比如说在英国的波普艺术, 设计师主要人群是刚刚毕业的学生, 年轻人对时代的变化, 设计的灵感有着更为直接的把握, 他们可以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设计出新颖的作品。英国独具特色的波普设计风格最为突出的领域为, 服装, 平面设计, 家具设计等。美国与英国相比, 美国的波普艺术更多地表现在美术领域, 如, 绘画, 装饰设计, 雕塑设计等等。

(一) 波普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 服装的美感也随之变化, 同样艺术创作也随之丰富, 这就是时代伟大的产物。不同时期的服装都会有不同时期的变化, 当然审美情趣也会发生改变。每个时期都会有每个时期的潮流风格, 艺术品位, 这些都会影响到设计领域。很多艺术家也参与到设计领域。波普艺术家就是从艺术转向设计的一类人, 他们运用大量拼贴或者批量复制等等的手法, 来提高设计产品的趣味性, 功能性, 多样性, 美观性等等。

1.几何形的运用

波普艺术中的几何形包括条纹, 波点, 等形状。灵感来自街头, YSL把通俗文化推到高级时装周上, 代表作蒙德里安裙, 以抽象几何为特色, 融合了荷兰风派画家皮特.蒙德里安的作品“红, 黄, 蓝构图”的设计灵感。

2.图案的运用

波普艺术中图案, 包括头像, 标语等等。例如设计师将毛泽东头像加以多种艳丽颜色变化处理, 再进行重组, 排列。还有玛丽莲梦露的头像印在范思哲系列的衣服上, 菲利普香艳的沙滩女郎, 查理德香烟盒等都直接印到服饰上。

3.色彩的运用

将夸张大胆艳丽的色彩, 运用到服饰设计上。制造出新奇独特和傲慢的色彩感觉。设计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印花服饰, 衣服在颜色上选取暗紫, 亮黄, 翠绿, 深蓝等色彩, 给人以感官和视觉上的刺激。这时的服装倾向于惹眼, 便宜以及消遣性。

4.材料的运用

受波普艺术的影响, 曾经遭嫌弃和鄙视的材料瞬间成为设计师的新宠, 塑料以及人造皮革也逐渐登上时尚界。

Andre设计的具有宇航员服装特征, 代表“太空时代”的无性别着装。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青春和未来感的面貌。他觉得未来是白色, 明亮, 生动的, 他用的是塑料和聚氨酯等现代合成面料, 大胆颂扬技术和社会发展。另外, 1965年爱德华.罗设计的头盔, 外形酷似太空舱, 黑底上衬托以点状, 月亮状图形, 深受年轻人的追捧。

(二) 波普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

拼贴是波普作品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 而这种方法又大又很大的随意性。艺术家们将周围日常生活用品用拼贴的手法联合在一起, 创造出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这种拼贴方式, 使服装有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也在打破了传统的服装的艺术性。设计师还在材料方面对服饰进行了创作修改, 他们将纸, 塑料, 人造皮等不同材质的面料也进行了拼贴, 并利用了丝网印花技术进行创作, 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服装设计都有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 波普艺术的拼贴的创作技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立体派, 构成派, 达达派等艺术流派。立体派的第三个发展时期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主张将报纸, 沙子, 颜料等进行拼贴表现。而达达派的最大特征也是拼贴, 表现形式非常自由, 尤其是以杜尚为代表的达达主义者们对现实通俗物品的艺术处理对波普运动有相当的启发作用。

(三) 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服装设计在波普艺术的影响下, 设计形式不在陈旧单一, 更多的是想把高雅的设计更加的大众化, 打破传统的设计方法, 以下总结为这几点:

1.高雅与通俗距离的消除

2.大胆, 前卫与新鲜刺激的追求

3.拼贴与风格的泛化

4.黑色幽默与反讽

三、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应用未来倾向

(一) 受波普艺术影响的服装品牌

Miss Sixty是一个意大利品牌, 刚开始主要是做牛仔服饰, 后来在波普艺术的熏陶下, 设计了以印花为主的一系列服饰。不论是连衣裙还是T恤, 全部体现了波普艺术的娱乐、艺术、趣味、幽默、轻松等韵味。

马尼什·阿罗拉是印度天才设计师, 阿拉罗将印度当地最朴实的风格和印度神像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运用在服装设计中, 设计中能体现出对现代生活不拘一格风格, 并运用传统刺绣和现代印染绘制出各种华丽图案的同时, 将民族气息浓郁的奢华设计呈献给所有时尚人士, 体现了别具一格的波普风。

Emanuel是把波普风格的不规则的几何图形, 配一些文字或涂鸦的形式, 来演绎波普风格, 使服装更具有艺术性。

Marin是延续了波普风格, 还巧妙的运用了混搭的颜色, 展现了一种复杂之带有秩序不混乱的感觉。

(二) 发展倾向的启示

受波普艺术的影响, 现如今的设计师们, 更应该考虑大众的消费心理, 消费需求, 更加关注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 我们的日常生活, 来找规律, 加以利用及创造出更好地设计作品。大众现在越来越追求个性化, 特殊化, 所以要在服饰设计方面上要加以个性化, 轻松化的改造。未来的服装设计发展倾向应该是, 年轻化, 多元化, 流行化, 个性化, 还有高科技。

结语

波普艺术作为世界设计史上的一种特殊风格, 波普艺术设计代表着一种艺术思潮, 代表着一代青年人的文化思想, 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 乃至今时今日, 仍旧保持着鲜活的魅力, 和永恒持久的生命力, 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波普艺术是强调个性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种经典的风格即源于大众丰富的生活, 又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很多年轻, 潮流的服饰相继的出现, 大量的设计师采用波普风格为其品牌服装创作, 如今的四大时装秀, 都在更好地引导时装的潮流, 我想这就是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吧。

参考文献

[1]李智瑛.西方现代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05

[2]范梦.西方美术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07

[3] (英) 理查德·斯皮尔伯利, 译:刘丽, 合著:董启明, 墙上艺术系列丛书[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06.

[4]波普艺术和现代艺术史[DB/OL].http://www.metmuseum.org.

波普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波普艺术;产品设计;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42-2

一、波普艺术简述

波普艺术即通俗艺术、流行艺术。波普艺术首先在绘画中出现,汉密尔顿在1956年“这就是明天”展览上展出的一幅经典的波普拼贴画,从此波普艺术慢慢走进了艺术家们的殿堂。后来逐渐被应用到产品设计、视觉传达、服装设计等领域。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试图将艺术还原于生活,我们常说艺术和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异样的物质功能和精神上的愉悦。而作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设计必然会引起设计大师们的重视,将其应用到设计中。

二、波普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波普艺术对产品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产品基本构成元素进行设计,即对产品的造型、材质、色彩、图案的影响。波普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拿来主义、原色设计、拼贴设计和无限制复制等对产品基本构成元素进行设计。

(一)造型

拿来主义在现代设计方法相当于移植设计方法,是所有创作的基础,也是波普艺术的大众文化思想。在产品的造型设计中通过将现有产品通过变形、夸张等进行放大或缩小,产生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波普艺术思想在产品设计中不单体现在单纯的装饰上,更多的是将功能与装饰的结合。最具代表性的为琼斯《半裸的座椅》和《茶几》在别人看来它是低俗的设计,但它代表了波普艺术中装饰与功能的集合。波普艺术不仅是形式主义,还融合了功能主义的思想,形势与功能相结合。

(二)色彩

色彩就似产品设计的外衣,是产品设计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原色调是波普艺术主要表现手法之一,在产品设计中,鲜艳原色调的应用大概就是来源于波普艺术,特别是在儿童产品设计过程中,更能反映波普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延续。意大利的波普设计具有软雕塑的特点,家具设计色彩不单单是原色的应用,而且与设计品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意大利设计师设计的红唇椅,采用鲜亮的红色,象征女士的红嘴唇,将生活场景的色彩和造型直接再设计,受到年轻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三)材质

在材质运用上,波普艺术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拼贴组合,通常将生活中的一切可见可用的东西,比如日常用品、生活垃圾等都可作为创作的源泉,使原来物质失去原有的功能,表现新事物的性格特征和内涵,唤起人们对被忽视的美的新认识。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设计的儿童椅,它采用纸板折叠而成,另外1986年Gatti Paolini Teodoro 设计的Sacco椅子和帕斯、杜尔比诺、罗马兹运用麻袋共同设计的充气扶手椅。这些都是波普艺术风格的典型设计,充分说明波普艺术在产品设计中材料的使用上不仅满足产品功能,站在现代设计角度上,和流行的绿色设计思想如出一辙,符合绿色设计3R的原则。

(四)装饰

波普艺术在产品设计装饰上的应用元素形式多样、变幻莫测、风格各异,给人以异样的视觉效果。如波普艺术运动的领衔人物安迪·沃霍尔的绘画代表作《玛丽莲·梦露》就是把梦露的头像经过多色彩的处理作为素材,直接应用到杯子、枕头等产品上。波普艺术风格图案在设计过程中不断采用重复、拼贴、并置、夸张、移位、涂鸦等丰富新奇的手法赤裸裸地再现生活,强调自己的立场。

三、从波普艺术引发的新思考

首先在思想方面我们要打破传统设计观,我们只关注设计往往忽略艺术,艺术和设计是没有界限的。从艺术领域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设计的灵感和方法。正如波普艺术中的挪用、原色、拼贴及复制等方法在产品中都有体现,我们要善于发现艺术背后的方法和技巧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这会成为设计上重要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其次,现代产品设计不只关注功能主义,精神功能同等重要。现代主义过分强调功能主义、实用主义,而忽视了产品的文化、人文气息以及情感化、情趣化。产品设计已经进入了用户体验式设计,用户的感受在产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以后设计的过程中,关注人的情感和细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也正是波普艺术表达出了作品中的灵魂所在。法国设计师My Dot Drops在2009年推出一款波普风格的DIY旅行箱,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彩色点组成的图案,体现了使用者独特的个性。波普设计给现代设计很好的启发,使设计达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最后,在波普艺术中找到了现代设计思想的踪影。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资源匮乏,绿色环保低碳设计成为现代设计主要主题。在波普艺术中,生活中可见可用的东西,比如说日常用品、生活垃圾等都可拿来创作,这和绿色设计的宗旨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绿色设计的雏形。

参考文献:

[1]刘俊生.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的互融与互异[D].河南大学, 2008,9.

[2]李黎阳.波普艺术[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06).

[3]张立.冯越峰.谈波普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01).

[4]李砚祖.产品设计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浅谈波普艺术在包袋设计中的应用 篇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受到现代思潮的影响,人们的工作风格、生话方式在逐步更新与变化,对包袋产品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使用功能,而是有了更高的心理需求与审美艺术追求。21世纪,时尚包袋设计思潮百花齐放,其中“波普艺术”风格在时尚包袋设计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研究包袋设计中波普艺术风格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波普艺术概述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后来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主要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和社会与文化价值观。

2 波普艺术风格的特征

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将波普艺术的风格概括为短暂的、流行的、可消费的、大量生产的、性感的、迷人的、有创意的以及大商业的。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风格鼎盛于具有浓烈商业气息的美国,并深深扎根于美国的商业文明。工业化时代,人们聚居于现代都市,商贾云集,城市的广告、杂志、电视、卡通漫画等宣传促成了波普艺术的问世。波普艺术的核心是反对正统文化、反对过于理性与单调的艺术形式,从而突出强调与时代同步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杂糅。它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丽的色彩,以夸张的视觉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3 波普艺术风格在时尚包袋设计中的体现

包袋是属于服饰产品范畴的一种时尚产品,颇具流行性和时效性,并不时地受到新艺术观、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影响。其设计不会像鞋或服装那样过多受制于尺寸、装饰件及夸张表现手法的应用的限制,但它也是极具个性与时代感的产品。波普艺术风格在包袋设计上的应用无所不在,下面主要从色彩、图案、材质配饰等构成要素的应用上,进行探讨和说明。

3.1 色彩元素的设计应用

波普艺术风格的包袋采用的色彩充满活力,抓人眼球,更能表现人的情感欲求。有的采用大胆夸张、强调对比的色彩(图1),有的采用感性、艳俗的色彩搭配(图2),有的采用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活跃的色彩(图3),还有的采用欢乐、趣味、游戏、可爱的色彩(图4),甚至采用无聊、颓废的色彩设计(图5)。各种富于强烈的、挑战性的对比性色彩搭配,写实地表现了物质主义和商业主义,将波普艺术的反传统、叛逆的精神实质诠释得淋漓尽致。

需要注意的是,为达到叛逆、新奇、怪诞的视觉效果,波普艺术风格包袋色彩设计必须打破调和原则,选用明亮鲜艳色彩,搭配时尽量不用同种色、相似色配色,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较大差别的色彩,以产生强烈醒目的视觉效果。如图6所示包袋,时尚的元素和鲜亮的色彩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设计简洁却十分精致,独具时代感又不失耐看和实用。

3.2 图案元素的设计应用

波普艺术风格的图案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形态经过高度的概括和归纳,以简明的形式重组,通过“视幻”或“视差”的视错作用,体现波普艺术风格包袋设计的主题和精神内涵。波普艺术风格的图案形式多样,没有特别统一的原则和布局规律,给人以异动的视幻效果。制作图案的手段都是最新颖的工艺,如手绘泼墨、数码印花、烫印等印花形式,或者采用刺绣、镂空、编结等工艺手法。总之,波普艺术的图案风格感觉是反现代、另类、怪诞、变化无常、夸张、艳俗、繁杂。这些图案来源于与商业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事、物,如字母、标识、明星、卡通形象等,表现出设计不分高低贵贱、没有逻辑关联的思想理念。

波普艺术风格包袋图案在设计过程中不断采用重复、拼贴、并置、夸张、移位、涂鸦等丰富新奇的手法,很直接的再现生活,强调客观主义立场。设计中,利用包袋面料的肌理和色彩,按设计部位的造型需要,裁剪出不同大小形状的图案,再拼贴成完整的图案造型。经过拼接、缝制,在包体上形成视觉感较强的波普图案(图7);或采用夸张的手法,把形象的局部放大到不可思议的尺寸,强调波普艺术的精神(图8);或采用涂鸦手法,用简单、明晰、流畅的画面,强调感官的快乐体验(图9)。

一些公司甚至将经典的波普艺术作品直接转换为面料图案,如意大利服饰品牌Borbonese于2012年推出了12款波普风格时尚包袋,都以限量形式推出,图10~图12是其中的三款包袋产品,这些包体均直接印有被誉为“波普艺术之父”的画家罗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画作。

重复排列的商标、随意组合的字母、各式的条纹元素、抽象的几何形状等,也广泛应用于波普风格包袋设计中。商标的重复排列通常见于一些相当成功的品牌,如LV、芬迪等(图13)。这一手法的运用往往能给人传达一种品牌文化,有助于深化品牌影响力。同时对于使用者来说,又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字母的随意组合带来一种自由、时尚、活泼、个性张扬的感受,时尚的弄潮儿以此表达自己对时尚理解,同时也宣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图14)。各式条纹元素的灵活运用,往往可以获得不同的设计效果,会带给人高雅、成熟或静谧、沉稳的感觉(图15)。常见的几何图案,比如圆点、三角形、方形、仿生的花朵等,经过复杂的排列、交错、重叠,形成了色块的跳动和形状的起伏,视幻的效果将波普的精髓演绎得惟妙惟肖,时尚炫目而又活泼,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图16~图18)。

3.3 材质、配饰元素的设计应用

波普艺术风格包袋取材广泛,既有消费者熟知的天然皮革、人造化纤织物,也有科技感较强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材料。图19~图21是将面料经过二次设计后进行运用的3款包袋,将“波点”这一波普艺术的典型图形完美的展示出来。

除了色彩、图案和材质元素外,波普艺术风格的包袋在配饰元素设计应用上同样灵活多变、绚烂多彩。图22所示的包体正面镶嵌的“波点”状雪纺配饰,以毫无搭配规律的颜色,进行重复排列,将“性感的、迷人的”波普风格传神的表达出来;图23将皮料设计成直线型或圆弧形的“条纹”装饰,并进行简单变化,演绎出别样的波普风格;图24配饰由卡通的人像和夸张的逼真造型组成,同时利用绚丽的色彩,新奇、明朗又亮眼。

作为一种独特流行的设计风格,波普设计代表着一种艺术思想、一种青年文化和一种生活方式,已深深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将演变成一种经典风格。当今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及其瞬间的轰动,包袋设计师只有在把握住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及透彻了解波普艺术的由来和发展趋势,深刻领悟波普艺术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不懈努力,才能设计出更多受到消费者喜爱的包袋产品。

参考文献

[1]周睿.当前工业设计中的跨界风潮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报,2008(3):196

读波普先生的企鹅有感 篇4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叫《波普先生的企鹅》的书。这本书讲了波普先生一家和他那只世界上最糟糕、最会制造麻烦的,但也是最可爱的企鹅-库克上校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下面就让我来给你讲讲这个既好听又有趣的故事吧。

波普先生很盼望能去地球两端的极地。他觉得他能在那里获得丰富的知识。但他觉得,那里最最好玩的事物要数企鹅了,他非常想弄到一只企鹅。有一天他真的弄到了一只企鹅,并且给他取名叫库克上校。自从库克上校来到波普先生家以后,它就成为了家中新的`一员。它闯了很多的祸。但波普先生是非常喜欢企鹅的,无论这只企鹅多大多多的祸,波普先生还是很照顾它。虽然波普先生很爱这只企鹅,但库克上校还是生病了。波普先生请来了一位医生给它看病,但医生也只能摇摇头,但留了点药给波普先生,叫他每个小时给库克喂一次。但还是没有希望。库克的温度更高了。波普先生也很着急,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到水族馆,问问水族馆里的人员该怎么办。水族馆回信了,信里说,他们那里也有只企鹅生病了,可能因为它太孤单了,他们会把那只企鹅送过来,和库克上校住在一起,也许病会好起来。两只企鹅终究还是好了。后来两只企鹅又生了十只小企鹅。一共有十二只企鹅了。波普先生在每只企鹅背后都写上名字,并给母企鹅取名叫“葛蕾塔”。波普先生开始训练他的企鹅,让它们去剧场表演,可企鹅不但不配合表演,还惹了许多麻烦。最后,波普先生的朋友-杜雷克上将来了。他让波普先生带着他的企鹅们去北极,看看企鹅能不能在北极繁殖。波普先生的梦想实现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故事很好玩。那只企鹅多有趣呀,做出的事也很搞笑。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梦想就会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有远方。这本书真精彩呀!

波普设计 篇5

关键词:波普艺术;纯艺术;艺术流派;平面设计;思潮

前言

“波普艺术”(POP Art)这一名称是由英国艺术家阿罗维创造的,“波普”在当时主要用来称呼新达达主义,新写实主义等流派的艺术家所创作的完全生活化、大众化甚至垃圾化的艺术。它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在波普艺术影响下的平面设计风格是由多种风格的混合。形式上大胆突破传统设计美学框架束缚、表现的独具一格,富有个性和吸引力。此外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也是其设计特色之一,因此,波普思潮的出现也成为了促进现代平面设计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纯艺术与设计的相互交融

。纯艺术和设计是艺术范畴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纯艺术主要是艺术家的个人表现,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展现艺术家的独特艺术视角,;而设计却是一项有计划的商业活动,它需要设计者充分考虑市场的各项因素,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它要求设计师必须摆脱唯美主义和设计的自我表现,运用科学理性的设计方法,按照受众的认知水平及理解的尺度去设计贴切合适的图形形态。由此可见,设计活动相对于纯艺术创作其思维模式更具逻辑性、目的性。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二者在本质上的互相融合的关系。设计和纯艺术都是以满足社会大众对于美的需求为根本的社会活动,艺术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相互包容的,相互促进的。

二、波普艺术的平面化表达与启示

波普艺术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为切入点,以最通俗的形式、色彩、结构,形成具有象征意义,能被受众所认知的风格,以追求雅俗共赏为目的,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普艺术喜欢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和通俗的表现手法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态度以及艺术价值观念;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波普艺术影响下的现代平面设计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造型手法独具一格

受波普艺术影响,现代平面设计主要借助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绘画图形及视觉元素进行创作。选择一种通俗的、能被大众所认知的视觉元素,对其进行有顺序的排列或重新组合,通过这种重复的手法以达到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2.用色大胆,色彩搭配丰富多变

受波普艺术风格影响,较多的平面设计师喜欢将活泼、对比强烈的色彩描绘手法引入其作品之中,为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震撼。具体表现为:色彩艳丽、个性鲜明、夸张大胆、轻松亮丽、风格简单的用色搭配。经常采用不同的套色搭配,运用色彩的高度概括简化色彩之间的明暗关系及其变化过程,并通过一系列的挑选、整合、搭配使平面设计作品更具视觉震撼了、感染力。

3.作品素材、创作形式的变化多样

波普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另一重要表现特点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视觉源泉,特别是商业元素,利用最常见的工业产品和生活垃圾作为绘画和设计的素材和模仿形式,采用夸张、变形、拼贴、组合的方法呈现在,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在波普艺术影响下,平面设计艺术通常采用新工艺、新型材料,如采用丝网印刷,混合材料拼贴等等。多样化材料以及多种创作手法的综合运用不仅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同时还拉近了艺术与人们生活的距离,满足了社会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与渴望。

三、波普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的时代意义

波普艺术的出现,使得一大批设计师开始挣脱一切传统束缚,大胆探索和创新。不仅在设计形式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在设计思维方式上更是极大的突破。受波普艺术影响设计师不再将原创性、自我个性的表达以及形式上的自律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而是将设计转向生活,尽可能地从大众文化中汲取灵感,寻求资源,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不断地重现、复制、放大,加倍地呈现在大众的面前,波普设计师们试图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社会关系。波普艺术反对艺术贵族化、等级化,希望艺术作品能够让更多的社会大众说享用。

大众化不等于媚俗,波普设计突破了以往过于古板单一的设计表现形式,反之以一种非理性的调侃来接近大众。波普设计非公式化的设计方式恰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抨击了理性思维下的审美观念,进一步证明借助平庸的艺术手法是可以有非凡的成就的。波普艺术把放纵、大胆、开放的设计概念带入了现代设计,激活了人们内心保留的纯真,把以往难以实现的新奇想法、审美形式大胆的呈现出来,消除了消费时代的单一化,丰富了艺术价值与设计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扩宽了艺术设计的视野,激发了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开创了一种新的商设计模式。

四、结语

波普艺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当代的艺术表现乃至设计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波普艺术作为一种长盛不衰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得艺术设计的“目的性”开始注重人文情节,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总的来说,波普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更是一种艺术设计理念的革新。随着时代的变迁,相信这样一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活力四射的艺术潮流会继续延续下去,并在平面设计的领域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方泽,瞿孜文.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简史[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靳埭强.靳叔说·设计语录[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9

[5]张世卓.中国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02-01

[6]《谈波普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张 立 冯越峰著 〈北方美术〉2005.6

[7]《我看英国的“波普”和“后波普”》陈瑞林著 〈美术理论〉2001.2

[8]《从波普艺术看美术与设计的互融》尹小龙著 〈装饰〉2003.1

[9]《广告中波普艺术的应用》张哲冰著 〈西北美术〉1998.1

波普设计 篇6

关键词:波普艺术,平面设计,流行文化

前言

波普艺术又称新写实主义, 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流行文化, 于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是“二战”以后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文化产物, 并于上世纪60年代在现代平面设计产业中崭露头角。在波普艺术影响下的平面设计风格具有打破传统束缚、多元文化相互对立、相互融合的设计特色, 因此, 这一文化思潮的出现是促进平面设计的个性化、流行化、年轻化的重要因素。

一、波普艺术的兴起背景

波普即为“POP”, 是英文“popular”的缩写。1957年, 英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为“波普”一词定义为:流行的、年轻的、风趣的以及商业性的。“波普”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 由伦敦当代的一批青年艺术家首创。他们反抗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的现代主义设计, 致力于摆脱传统的设计风格。同时, 对新兴的流行文化十分感兴趣, 于是借用波普艺术思潮以人们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消费品进行创作。并通过选择和制作以个性化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 使艺术与生活达到真正的融合。

1956年, 在英国举办的画展“This is Tomorrow”, 其中展出了被誉为现代美术史上公认的第一件波普艺术品, 是汉密尔顿的一副拼贴画“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即为“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 如此有魅力?”。画面中展现的是一个肌肉发达的男人站在一间公寓里, 手里拿了一支超出正常比例的巨大棒棒糖, 上面印有“POP”的字样, 旁边还坐了一位裸体女郎;房间里到处充斥着流行的元素, 还有大量的现代生活电器, 如:电视机、录音机、台灯等等。汉密尔顿是想借助于生活当中的流行符号批判传统现代主义的垄断局面。

这个时期的平面设计艺术大量融合了波普艺术文化的流行元素, 并且这种风格很快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对当今的平面设计运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受波普艺术影响的现代平面设计特点

波普艺术对平面设计的特殊影响力在于它运用大众语言和通俗手法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艺术的价值观念;并利用各种新型的表现手法使平面设计更具生活化、流行化, 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在波普艺术影响下的平面设计具有的以下几种特点:

1. 材料的变化多样

在波普艺术思潮影响下的平面设计艺术, 通常采用多样化的新型材料, 并运用拼贴和组合的方法呈现在平面广告中, 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美国艺术家劳申伯格的“组合绘画”, 在作品中运用报纸、纸盒、啤酒瓶、照片等废旧材料, 目的是为了借助波普艺术的灵感打破传统单一的平面设计模式, 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正如波普精神所表达的“艺术起源于生活, 服务于大众”。

多样化综合材料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形式, 同时还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满足了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与愿望。

2. 绚丽的色彩搭配

丰富多彩的色彩搭配是波普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运用手段之一, 具体表现为:个性鲜明、轻松亮丽、风格简单的用色搭配。在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玛丽莲·梦露》中, 艺术家采用不同的套色搭配, 以色彩的高度概括简化了色彩之间的明暗关系和变化过程, 并通过一系列的选取、整合、搭配使画面更具视觉感染力。这种标新立异的色彩搭配形式, 不仅增强了设计的趣味性, 同时还表现出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批判和挑战。

3. 独特的造型手法

波普风格的平面设计主要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绘画图案和视觉元素在设计图纸上进行设计。设计师们往往反复而多次的使用同一种视觉元素, 对其进行有顺序的排列或重新组合;并从生活中提取绘画图案, 直接运用于平面创作。例如:安迪沃霍尔在1962年7月举办的“坎贝尔浓汤罐头”系列艺术展, 艺术家直接取材于生活, 画面中的图案简洁朴实, 运用了一种机械化的重复模式, 呈现着作品的独具一格。这种完全打破常规的造型设计模式, 极大地发挥了设计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使波普艺术的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大放光彩。

4. 丰富的情感因素

波普艺术风格的设计师, 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融入了自身丰富的情感因素, 他们对于传统的美学观念没有多少依赖, 而是更加注重青年一代消费群体的价值取向。他们取材于大众文化生活, 从哲学、美学、文化的思想角度出发;以大众的习惯和喜爱为指导, 透过当时的主流文化将情感化设计元素融入到平面设计当中。通过与普通大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 以增强平面设计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使其更亲近于普通大众。

结语

波普艺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对当代的平面设计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性作用;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 波普艺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消费文化和精神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所带来的设计新理念, 不仅打破了常规的平面设计模式, 还极大地发挥了设计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的“目的性”也由此发生转变, 开始走向群众, 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

总的来说, 波普艺术, 不仅开拓了自己的流行, 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平面设计的新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 相信这样一种活力四射的艺术潮流会继续延续下去, 并在平面设计的领域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承志.《现代十大设计理念——波普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林颖旭, 王律菲.《波普艺术探析》[J].国际美苑, 2010 (8) .

[3]王受之.《平面设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波普设计 篇7

一、“波谱艺术”与“政治波普”

1. 概念区分

“波谱艺术”源于英文“Pop Art”, 主要用来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 从大众文化中吸取灵感的英国和美国的艺术创造, 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波谱艺术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事物为题材, 采用拼贴, 复制等创作手法来反映消费主义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

“政治波谱”就是运用波谱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政治题材, 更确切地说就是采用西方波普艺术的语言形式, 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政治图像来揶揄现实。中国的政治波普艺术, 是通过把人们记忆中的中国政治和历史图像符号化, 再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错置, 来表现艺术形式和文化主题上的双重意义。起初, 政治波普的是指以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为代表的波普风格。后来, 政治波普艺术通过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逐渐脱离了它的字面含义。

2. 两种艺术的社会文化语境之比较

(1) 相同点

中国和美国都不是这两种波普艺术的发源地, 但是这两种艺术却分别形象地表现了两国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特征。“波普艺术”最早在英国产生, 却在美国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胜利, 使美国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和大众文化空前繁荣。“波普艺术”遵循着“艺术即生活的原则”, 从美国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提取素材, 用一系列的机器制作方式拓展绘画的表现方法, 生动地表现了战后美国社会的特点。“政治波普”最早产生于法国, 由艺术家艾豪创立。中国众多的波普艺术家, 借鉴了波普艺术的形式语言, 把中国社会中流行的商业符号和文革时期的政治图像并置在一起。他们通过两种符号的对比, 来表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特定语境下, 社会生活和文化所面临的冲突。

(2) 不同点

两种艺术产生时的文化初衷不同。美国波普艺术的产生是为了反对抽像表现主义所追求的“个人化和抽象化的语言表达、与社会生活相脱离、追逐高尚的精英情结”的艺术主张。沃霍尔艺术作品中具象的表达, 通俗的文化图像和个人感情的抽离等特点就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中国政治波普的初衷不是反对抽象表现主义, 而是起源于对80年代西方前卫艺术的形式追求和误读。对8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来说, “波普艺术”提供的仅是一种写实参照, 而并非是消费主义和景观、图像时代的艺术。

二、作品的特点之比较

1. 创作题材

在作品取材方面, 安迪·沃霍尔和王广义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都对生活中的流行符号有所借用。不同的是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几乎全部取材于社会中的流行符号, 而王广义则是把政治符号和流行符号并置在了一起。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借用了生活中的流行符号。他借用的这些流行符号大致可以为两类:第一类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费符号。如:钱币、汤罐头、可口可乐瓶子、商品标签等。第二类是大众传媒中的流行文化符号, 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流行符号。如:明星、政治名人、通缉犯、社会暴力符号等。

王广义同样借用了生活中的流行符号, 如:可口可乐瓶子、香烟、商标等。从这一点来看, 他明显地受到了安迪·沃霍尔的影响。不同的是王广义还借用了政治符号。这些政治符号都是曾经某段时期的热点符号, 在当下并不流行, 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视觉经验符号。王广义把消费符号和政治符号并置在一起, 用这两种符号在时间、形式和内涵上的差异来表现对过去政治话语的消解和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思。

2. 形式语言

(1) 相同点

二人都摒弃传统的绘画技法。安迪·沃霍尔很少在画面上留下自己的技法痕迹。他采用丝网版画的机器印刷方式对艺术家手工绘制作品的传统技法进行消解。王广义在创作时放弃了传统写实主义的复杂笔触表现, 用油画的方式表现版画的平面效果, 对绘画技法进行摒弃。

二人作品的色彩均简单、概括和醒目。安迪·沃霍尔的色彩带有明显的商业特点:套色不准、流行醒目。他用时下流行的色彩进行创作, 并对每幅作品的色彩进行分层, 在印刷时故意表现出套印不准的效果, 以此来表现美国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短暂性和浅薄性。王广义的色彩以文革时期的红黄蓝为基础, 色彩鲜艳醒目, 放弃了对绘画中多变色层的区分。因此, 王广义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甚至有人评价“它们比街头的广告更加醒目”。

(2) 不同点

二人的艺术作品中对基本形式语言的运用不同。安迪·沃霍尔运用“挪用和重复”这一形式语言, 把大众文化中的流行图像和生活中的消费品“复制”到画面中来, 并且使形象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消解掉了原有内涵, 赋予了形象新的意义。例如:他在《玛丽莲·梦露》这一作品中对玛丽莲·梦露形象进行不断地重复。随着色彩和形象的机械复制, 原有形象的“消费娱乐”功能被抽离了, 赋予形象的是种新的感伤情绪和观念。王广义运用“挪用和并置”这一形式语言, 把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和文革时期文化大批判的政治宣传图像挪用到作品中来, 并且把这两种完全相异的图像符号并置在一起, 在增强了画面形象语言冲突的同时, 消解了形象原有的既定意义, 赋予了形象新的表达空间。

3. 人生经历对二人艺术特点的影响

安迪·沃霍尔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移民。他的父亲是钢厂工人。王广义出身于工人家庭, 早年曾是铁路工人。平民的出身使他们对大众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幼时生活的记忆使得二人在艺术上都比较贴近大众文化。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能够准确而生动地体现大众生活和人们情感的特点, 与他幼时的平民生活是分不开的。他作品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来自于幼时生活中采集的图片和人物形象。王广义对幼年时期大众文化图像的关注和记忆使他创作出了《大批判》这一经典作品。王广义曾说过, “大批判是人民创造的, 其实我没有做什么, 我的艺术都是来自于人民之手”。这些话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他的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与王广义不同的是, 安迪·沃霍尔早期商业画家的身份决定了他的观念和艺术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商业化倾向。安迪·沃霍尔曾公开表示“赚钱是最好的艺术”,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成功的商业画家”。这也是他用机器制作方式对绘画的传统意义进行消解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马永建《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爱德华·史密斯《西方当代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纯粹的波普艺术分析 篇8

崇尚标新立异, 追求形式的独特, 影响了一代人的波普艺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成了很多艺术工作者的宠儿。这是关于那一代年轻人突破的新思潮, 这样的影响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阻隔延续到了现在。艺术本身是不分对错的, 只有认同与不认同的区别。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 生活的不断创造, 会让各种艺术相继诞生。波普艺术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存在与这个世界中, 最真实的表达就是意识的表达, 波普恰是迎合了这一点。随性, 自由, 夸张, 这应该是波普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可能只是一闪即逝的触动, 却可以让人印象深刻。这是最纯粹的波普艺术。

跟着西方波普风靡的脚步, 中国也开始了波普艺术之路, 这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转移与延伸。当这一切被一部分人接受, 那这一部分人将会慢慢壮大。从一个艺术生的角度看待波普, 这是需要被我们延续下去的一种风格, 甚至应该从它当中去发掘新的艺术形态。用一个市井青年的眼光看待, 波普是让人崇拜的情绪, 称之为情绪, 那是因为在了解到它时, 自己本身已经不知不觉受到了感染。80后是崇尚自由的一代, 处在这样的尴尬年龄, 表象所呈现的一切需要打很多问号, 夹杂在现实与情绪当中, 这样的艺术表达形式, 让人眼前一亮。以一个未来可能从事艺术工作的中国人来看, 这样的艺术让人惊讶, 不是因为创作技艺的高超, 而是被其中所要表达的意识所震撼。这个年代规规矩矩的创作已经越来越不吸引世人的眼球了, 但是很多现实又逼得人们必须循规蹈矩, 这是艺术的纠结, 突破与延续需要不停的反复推敲。被我们叫做“波普教父”安迪沃霍尔, 我觉得他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一件艺术品。为什么在众人心中梦露的形象那么深刻, 还有那些成堆的可口可乐瓶子。 视觉上的冲击与情感上的震撼, 这就是纯粹的艺术, 没有做作。热爱波普艺术的人, 最享受的应该是瞬间表达的快感, 跟没有枷锁的创造。

把一个破旧的轮胎或者纸箱, 带入艺术创作的殿堂, 然后出现很多拥护者。一切普通得不能再不通的东西都可以跟艺术联系在一起, 这应该是波普的魅力,

更接近于平民化得艺术, 才是长寿的艺术。现在很多人进博物馆, 美术馆, 出来就算明明没有什么收获, 但是总是要安慰自己也艺术了一回。如果文艺片跟喜剧片一样让人一看就明白, 这样文艺片也就变得没有味道了。在我看来波普突破了, 艺术本身自带的隔膜, 他是更亲民的艺术, 观众们可以不认同, 也可以批评, 但是至少他们看得懂。这是所有关于艺术的事物都必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碰撞。

虽然现在很多的波普已经渐渐失去它最初的味道, 但是至少它的出现总是不乏亮点与关注。极端的个性与商业的结合在所难免, 如今西门子的冰箱都贴上了波普的标签, 从那一刻起冰箱不再只是冰箱。很多商业广告也借鉴波普来吸引大众的眼球, 我不懂这算不算波普的一种成功。但是我觉得, 如果从商业价值来考量波普艺术创造的成功与否, 那波普艺术就失去了其应该有的价值。任何艺术都不能被物化, 现在的社会出现更多的形态, 在某些人看来拥护一种艺术, 不如用这样的艺术来创造价值。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像, 凡事还是都有双面性, 接受, 认可的程度每个人都不一样。

中国波普的图像解析 篇9

一、中国波普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作为后八九艺术的标志性现象, 中国波普的背后至少存在“85新潮”和全球化两大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85新潮”兴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是一次以思想启蒙与革命为口号、倡导现代主义创作的美术思潮与运动。出于对“文革”及新时期之初美术创作的极左化、千人一面的强烈不满, 艺术界 (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家们) 迫切需要确立主体自我独立的个性价值与历史意识, 这也吻合于当时思想、文化领域主导性的启蒙主义诉求。综观整个“85新潮”美术运动, 年轻的艺术家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便几乎把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艺术在中国重新演绎了一遍。“政治波普”正是经由该运动向大众化、世俗化方向发展而出的一个分支。

与之同时,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意识形态的相对松绑, 文化的言路也日趋多元。其中最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 强势的西方在商品输出的同时也实践着文化的征服之旅, “全球化”的幸福承诺也有可能是“后殖民主义”的代名词。在此情境之下, 中国艺术家选择了一种交织着爱与恨、轻松与严肃的暧昧的波普方式, 以或批判或戏谑的似是而非、不甚明了的态度, 表达着对西方、全球化、后殖民主义的理解。文化折中主义, 开始成为以波普艺术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新的价值维度。

概言之, 考察中国晚近波普艺术的图像构成, “85新潮”和全球化分别代表的文化激进主义、文化折中主义可以作为探讨的“后景”。从某种意义上说, 图像的价值不在其本身, 而在于它所指向的意义和背景。另一方面, 我们当然必须承认, 画面形式或视觉图像的选择与措置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它是我们进入中国波普之智性迷宫、解析其复杂而暧昧的深层意义的唯一钥匙。

二、中国波普的图像元素解析

中国面孔的波普艺术, 其图像多采用现成的图像, 如商标符号、政治招贴画等。艺术家在遣用现成性的图像材料时, 力求剔除其绘画性而多用工业油漆似的平涂。这些图像经过少许加工、重组后, 被置于当时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 多元化的意义之由生成。

(一) 图像材料的来源

“熟悉之物永远是描绘不熟悉之物的合适起点。” (2) 中国波普中的图像来源于国人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 这些图像的组合能充分唤起一种可称之为“人民记忆”复杂的集体情感。在此意义上, “在当代艺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语言的完善, 而是它是否为当下文化和社会接纳, 因此, 选择大众熟知的图示切入便可看成是艺术家寻求与社会建立平衡的一种努力” (3) 。

根据所选图像材料之不同, 中国波普通常被分为“政治波普”和“文化波普”两种。“政治波普”中的图像主要来源于“文革”时期的宣传画和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的西方消费品的商标。宣传画中有毛主席肖像、男女工人、解放军战士的形象等, 形象均正面、高大。图像起初是基于政治目的, 要服务于“文革”的政治宣传, 具有鲜明的鼓动性和政治教化特点。画作大多由当时美术院校的学生创作 (图1) , 取材的原型主要参考的是中央文革小组于1967年确立的八大“样板戏”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创作者采用了“红光亮”的形式, 画面色彩饱满、纯度极高,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图2) 。后来的王广义“大批判“系列正是延续的这一图像系谱。

“文化波普”的代表人物是魏光庆。他的作品图像主要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典籍里的插图、隐晦的情色图像以及日常使用的消费品。例如“红墙”图像是对泛政治化、抽象化的“红墙”意象的具体呈现, 大面积的红色砖墙配以具体的砖线格, 仿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抽象化的“权力”符号与具体场景的结合。另一方面, “墙”也意味着中国人精神意识里含蓄的成分, “红墙”则似可与我们讳莫如深的情色禁忌联系于一起, 它的存在隔绝了深宅内外的主体和窥淫者。 (图3)

中国波普艺术家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以及“85新潮”, 其创作所取的图像资源既基于个人化的生活经历, 同时又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一个缩影。正因如此, 一幅幅作品足以唤起观众万千的情感、精神的体验与共鸣。

(二) 画面语言的构建

挪用是中国波普画面构成最主要的方式, 艺术家经过挪用、拼贴、组合进而搭建起自己的语言体系, 而这个组合又是以跨时空、跨类别组合为主要方式。具体的操作是, 艺术家首先以观念为创作之发端, 既而再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 而选取波普艺术作为表达方式就意味着要甄选合适图像材料并予以合理措置。

以王广义的“政治波普”作品“大批判”系列为例来说。其图像材料源于“文革”招贴画, 挪用后的招贴画原有的批判取向并未改变, 变化的只是批判对象。——在跨越时空的组合过程中, 特定时期的政治宣传画与西方流行性的消费符号实现了对接。安迪·沃霍尔曾采用重复排列的方式烘托主题, 王广义则在作品中通过对特定图像的放大化处理来强调某种严肃性的观念或意向。“大批判”在约定俗成层面的含义要追溯到“文革”背景中, 这种图像是当时用来批判“四旧”的典型性宣传图像, 画中人物采用了中国工人在红色时期普遍流行的装束形象, 即“红、光、亮”、“高、大、全”的标准。这里, 采用“大批判”形象而非其他图像有着以下几种涵义:一是“大批判”图像本身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因为当时创作者正是在一种激昂、亢进且完全非商业化的状态下进行这些宣传画绘制的;二是普遍性, 即几乎每一个经历过甚至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都能明白其在当时的批判性涵义;三从深层来讲, 中国工人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国家进步的主力军, 而外来商品无疑对其形成一种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这最后一点或许是偶然的巧合, 但在深层次上恰恰构建起了“大批判”的绘画语义。于是我们就很容易判定, 传统政治符号与外来商业文化的并置代表着一种冲突和对比, 同时, “大批判”的面积远远大于并置中商标 (如可口可乐图4、派克图5) 的面积, 这使得矛盾的冲突和激化有了一定的控制。比之《毛泽东AO》中打格所呈现的复杂而难以言说的模糊情感, “大批判”的意义指向相对明确, 尤其是那些工业数字和英文单词NO, 清楚表明了创作者对于西方消费文化入侵的批判与否定态度。按照批评家黄专的说法, 在“‘大批判’中王广义似乎真正找到了一种具有‘实证力量的图像方式’。他放弃了一切完善语言和风格的努力, 直接将两种完全异质的图像——‘文革’式的政治招贴和消费广告——并置在画面中, 这种方式更像是一场风格的赌注, 它以矛盾的态度叙述了在消费时代中, 文化所面临的真空状态。” (4)

与“政治波普”相对应, 魏光庆等人的“文化波普”提出了传统与当代价值观的冲突问题。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在物, 艺术家要做的只是将这些图像从其身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 先作平面化的处理和适当的色调调节, 然后直接移到画布上进行接驳, 就如同装置艺术家那样先选取现成物品, 接着将其搬运到展览馆里进行安装和放置。前面已经提到, 魏光庆作品选取的图像主要源于古代文化典籍, 如《增广贤文》、《金瓶梅》等。接下来, 他再以现代丝网版画复制古代的版画作品, 然后适当上色以增强画面的冲击力和叙事性, 从而在本质上实现文化复制文化的目的。这无疑是对当下流行文化技术化、千篇一律的一种反讽。同时在跟“红墙”的搭配上选取了许多典型性的传统道德信条, 突出了作品的可读性。所有作品都统筹于“红墙”这一主体背景, 再围绕历史文化这个脉络展开, 同时每一幅作品又都有它自己的主题内容。来自《三字经》、《增广贤文》的这些教条式的内容并非是纯重复的套用, 而是作为不同作品的说明文字“增广” (扩充、互动性置入) 至观者的接受视野, 你可以去拆, 也可以去建。那么, 相较于王广义“政治波普”的严肃性, 以“红墙”系列为代表的“文化波普”更多了一些揶揄和反讽, 批判中不失含蓄与蕴藉。

中国波普作为一种群落现象, 除上述两位主要艺术家, 还有其他一些人同样也使用了现成的图像进行重构。比如任戬更为直接地采用了西方波普艺术的方式, 将代表各国国旗的邮票整齐地排列在画布上, 从而达到一种印刷般的效果 (图6) ;李邦耀在《产品托拉斯》中将现成消费品以缩小的方式直接挪移到画布上, 再把他们全部处理成不锈钢金属的模样, 完全剔除掉感情的因素, 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图7)

(三) 图像的观念与语义

从艺术语言的构成层级观之, 图像材料的选择与措置分别对应的是材质语言和修辞语言;在落脚点或最终归宿上, 二者必然导向某种寄言出意的观念与语义, 这是作为艺术最高级的审美语言的基本规约。 (5) 具体就中国波普而言, “艺术家或许并没有打算把这么多文化的观点和摄像压缩在绘画中, 但不等于不存在。” (6) 因此, 我们对中国波普的图像进行解析, 目的就在于尽可能深入地去挖掘艺术家有意和无意间灌注于作品的意义。事实上诚如王广义所说, “图像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可以看出一些东西来” (7) 。很显然, 中国波普图像有一种强烈的符号指涉意义, 如大批判图像代表着广义的“政治”, 可口可乐商标代表着“消费”, 《三字经》、《增广贤文》则代表着“传统文化”、“中国形象”等。“现在,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物品的‘真相’再也不在于它的用途, 而在于指涉, 它再也不被当作工具, 而被当作符号来操纵。而流行的成功恰好这样给我们指明了这一点。” (8)

直接取用原图像的好处即是, 这些图像已经具有“原语义”, 艺术家无需重新创造新的符号或者灌输意义, 只需要重新节选、组合, 通过组合即可构建起新的语言体系。简言之就是, 对于中国波普来说, 图像形式大于主题内容本身。这时的艺术家意在构建新的独特的个人绘画语言体系, 因为在经历“文革”的创痛、“85新潮”的洗礼、“全球化”的冲击以及本土艺术长达十余年的停滞之后, 中国当代艺术被赋予了“新变”、“追赶”的艰巨使命。在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形之下, 是西方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只需在此框架内填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符号, 于是, 现成图像的选取和组合就成为了中国波普艺术家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那么, 简单的拼贴、组合使艺术更为直观、简单, 可以藉一种更平易的姿态、从普通人的视角实现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思索。——这不是艺术家的纯个人经历和情感体悟, 而是其作为普通大众的“代言人”去反观过去的和现代的中国。

三、中国波普的独特性

(一) 中国特色

在一定意义上讲, 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是将安迪·沃霍尔《两百个坎贝尔浓汤罐头》 (图8) 中不同的罐头分解开来, 然后将每一个罐头作为一件独立的作品。西方波普将“现成品”的艺术观念落实在架上绘画和装置中, 意在宣扬一种流行文化的价值, 并藉之弥合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差距。中国波普也借用现成品的符号形式, 但是将安迪·沃霍尔的“罐头”置换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消费品的并置, 从而在特定的现实中国语境中衍生出新的意义。

众所周知, 西方一直是以“猎奇”尤其是意识形态的眼光看待中国包括中国当代艺术。例如其权威艺术杂志《Flash Art》、《Art News》于1992年浓重介绍了王广义的《大批判》;1994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首席策展人伯尼托·奥利瓦也对来自远东中国的“政治波普”特别感兴趣, 这直接成为了后者走红西方的重要推手;类似情形在1999年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及蔡国强、张晓刚等人的作品蜚声国际等事件上同样屡见不鲜。国际化的“高度关注”给评论界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泛政治化”视角对中国当代艺术 (包括波普艺术) 的浸淫, 直接表现就是谈必意识形态。今天看来, 这种把意识形态同艺术、艺术图像强行捆绑起来的“泛政治化”做法实际是极其简单、粗暴和完全不负责任的, 是一种典型的“后殖民”与“西方主义”思维, 同时也恰好暗合于国人的文化虚无主义心理。另一方面, 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中国波普与西方波普的异同, 认为中国波普是“不纯粹的波普艺术”, 背离了波普艺术的初衷。窃以为, 这种偏激的观点同样不可取, 因为中国波普有自身的生成土壤与环境要求, 因此, 中国波普在价值取向上必然需要突出对当下生存状态的关注, 并以反讽、戏谑、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提醒人们正视那些意识形态所渗透的异化现象。

总体来看, 当代中国波普艺术选取西方消费图像是强势西方文化实践“全球化”理念的势之必然, 与此同时, 本土的艺术家群体也希望以“波普”之壳行“反思”之实。在此意义上, 中国波普比西方波普更严肃, 更沉重, 更有问题的针对性。

(二) 非流行性

波普艺术将大众的文化带进了精英的圣殿, 本意是弥合两者的差距却在无意间再一次强调了艺术的“神话”地位和价值, 由此, 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沟壑在客观上不是弥合而是越来越大了。

尤其在“85观念年”前后这样一个举国张扬个性解放的年代, 中国波普实际是做了一件“反个性化”的工作。它消解个性, 用工业化、标准化的机械复制来批量生产所谓的“个性”, 最后放眼望去, 整个世界已经大同, 而自己则正处于被批判的话语权力的中心。——这实质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提示的问题就是:我们或者将自己同化, 要么就被世界同化。“文革”对人、对艺术的摧残是可怕的, 它磨灭了后者的个性;改革开放后, 西方消费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他们宣扬的是个性和时髦, 殊不知这时大家都在过着喝可乐、用派克笔、穿路易威登的千人一面的大同生活。一个是源于自己的政治化的“反个性”, 一个是西方推动的商业化的“反个性”。中国波普就是要站在这两种“反个性”文化的对立面, 借助“文革”政治和传统文化等中国自身的解构力量, 悖论性地去揭穿当下所谓“个性”的虚伪本质, 从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确立民族本源性的历史主体地位与价值。

古语有云:“橘生淮南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其叶徒相似, 而实味不同。”应该说, 中国波普的图像材料、观念语义和文化价值是通过寄居于西方艺术形式的途经才得以实现的, 但是, 这并不影响其依托独特的母体土壤生发出新的生命可能性。仅从中国特色的图像甄选及其措置来看, 我们既能直观画面语言的审美与精神建构, 同时也能感受到浸润其中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

摘要:中国波普是西方波普艺术全球化与国内“85新潮”双重作用的产物, 其在艺术本体层面的突出特点就是择取了富于中国特色的现成图像材料。文章藉对这些具体图像的源流考辨和意义解析, 还原式呈现了中国波普不同于西方波普的独特的艺术审美与社会文化价值。

关键词:中国波普,政治波普,文化波普,图像

参考文献

①杨孝鸿.安迪·沃霍尔与约瑟夫·波伊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5.78.

②[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61.

③祝斌, 鲁虹.湖北波普艺术[J].艺术潮流, 1993 (3) .

④转引自吕澎.王广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问题[J].东方艺术, 2007 (3) .

⑤可参详王杰泓.行为艺术语言论[J].南开学报 (哲社版) , 2006 (3) .

⑥[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6.

⑦黄专.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8.85.

波普兴奋剂 篇10

做着梦都能画出威士忌瓶子

F-111的作者詹姆斯·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1933年出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大福克斯市,之后多年随父母迁移,直到在明尼阿波利斯定居。他的母亲是一位业余画家。受她影响,罗森奎斯特逐渐对绘画发生了兴趣。在多年迁徙过程中,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但画画这一爱好延续了下来,并成为他应对变化的“法器”。作为独子,父母在外工作时,他只能独自留在旅馆或家中。感到孤独时,画笔是他最好的朋友。

初中时,罗森奎斯特的绘画天赋就崭露头角——他先是获得了在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Minneapolis School of Art)进行短期学习的奖学金,而后又考入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主修油画。学习之余,他通过绘制广告牌来赚取零花钱。这是他和广告牌美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955年,时年21岁的罗森奎斯特怀揣350美元,只身一人前往纽约发展。虽然纽约著名的独立艺术学校艺术学生联盟(Arts Students League)为他提供了一学年的奖学金,但他在纽约的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怎么办呢?他又重操旧业,揽上了绘制广告牌的活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布鲁克林每家糖果店上方的广告牌都是我画的。……我做着梦都能画出辛雷威士忌瓶子来。”

回忆起在纽约打拼的日子,罗森奎斯特并不觉得有多苦。他告诉《纽约时报》:“那时我们手头拮据,却生活得像国王一样。”和很多住在格林威治村附近的艺术家、诗人一样,他也是雪松酒馆(Cedar Tavern)的常客。每周五,雪松酒馆都举办艺术活动,由当时在地下艺术圈子里出名的艺术家主讲,入场券只需50美分。在这个艺术创意不断碰撞、迸发的环境中,罗森奎斯特也积极思索着自己究竟想要创作何种作品。没想到,1960年的一桩悲剧成了他艺术生涯正式开始的契机——两位和他一起绘制广告牌的同事不慎从脚手架上跌落,不治身亡。这仿佛给他敲响了一记警钟:是时候结束商业美术工作了。他搬到市中心,开始尝试确立自己的风格。

我给了波普艺术一针兴奋剂

上世纪60年代正是抽象表现主义盛行的时期。罗森奎斯特并不想追随潮流,而是希望创造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既然是从绘制广告牌开始发家的,为何不试着把这种商业美术提升到精致艺术的高度呢?很快,罗森奎斯特将广告牌上巨型的罐头、酒瓶移植到了画布上,开始以此为基础创作巨幅油画。

罗森奎斯特在巨幅油画中实验了一项理论:当我们观察事物时,即使我们的目光仅仅停留在物体的一点上,我们对该物体的感知也会受到整个视野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却对我们的思维有很深的触动。

作为罗森奎斯特的代表作,创作于1964-1965年的F-111是他第一件承载这一理论的作品。这件作品长达26米,包括23幅画面。除F-111轰炸机外,画面还包括一个正在做头发的小女孩、原子弹蘑菇云、意大利面等等。此次展览还原了该作品1965年在卡斯特里画廊(Castelli Gallery)首展时的布置:环绕四面墙体。当观众站在展厅中欣赏作品时,会感受到整幅作品带来的冲击。

F-111是60年代最先进的轰炸机。当时美国正处于越战时期,政府将F-111轰炸机的研发列入了一项耗资达7500万美元的军事提案中。作为越战反对者,罗森奎斯特认为这来源于税收的7500万美元取之于民,却用于荒谬的战争。他希望这件作品像轰炸机飞过高射炮一样,在商品社会中探索越战、消费主义、媒体和广告之间的碰撞,同时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对越战的抗议。

从F-111开始,罗森奎斯特的风格走向成熟。由于他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罗伊·里奇特斯坦(Roy Lichtenstein)是同时代艺术家,且作品内容都是具象,评论家往往将罗森奎斯特也归入“波普艺术家”的行列。他并不喜欢这一标签,正相反,他认为自己是“反波普艺术家”,是“给了波普艺术一针兴奋剂的那个人”。他称自己的创作目的“不像安迪,我从没着迷于图标、商标、或是影星;不像罗伊,对于讽刺流行媒体我没有兴趣。我只想创作神秘的图画。”美国著名博物馆馆长沃尔特·霍普斯(Walter Hopps)评价罗森奎斯特“是一位重要且优秀的想象家。他就像是一位视觉诗人。有时候他的画作像史诗一般;有时候它们的内容或尺寸十分庞大,但它们仍是诗歌。他的油画不像小说那般具有叙事性;它们丰富而复杂,但你在短时间内就能阅读完毕。”

从幼年时的居无定所,到青年时独闯纽约,生活中的巨变似乎总是亦步亦趋地跟随着罗森奎斯特。1971年,他的儿子和第一任妻子遭遇车祸并身受重伤。2009年4月,一场森林大火席卷了佛罗里达州赫尔南多县。当时罗森奎斯特已在那里居住了30年。他的房屋、工作室、仓库以及珍藏的艺术作品全部付之一炬。面对这些不幸,罗森奎斯特并没有太过于悲痛,而是泰然处之。小时候那件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器”依旧发挥着用处。在回忆录中他写道:“当事情变得特别、令人沮丧、或是奇怪时,我想那就是拿起画笔的好时机了。”

中俄政治波普艺术之比较 篇11

一、波普艺术的社会根源

二战结束后, 欧美各国进入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在文学领域、艺术领域以及美学等领域逐步转向后现代主义, 波普艺术的出现是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和美学理念产生了厌倦, 大众文化和流行艺术出现并逐步蔓延开来, 波普艺术运动兴起。当时,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有这样一部作品——《究竟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 如此具有魅力?》, 这部画作中充分表达出年青人对现代生活的渴求, 对自由、刺激生活的向往, 他们追求个性解放, 属于享乐主义一派。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模式, 成为当时社会的文化象征, 感性的部分多于理性, 多了一份调侃的后现代色彩。

“波普”来源于英文单词“Pop”一词, 中文翻译为:“通俗的、流行的”, 而“Popular Art”意为“大众化的艺术”。人们逐渐接受这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后来, 波普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意为通俗的、短暂的、机智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刺激冒险的等等意味的象征。“波普”更倾向于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超越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潮流。“波普”颠覆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化传统, 具有浓厚的文化批判色彩。

二、中俄政治波普艺术之比较

(一) 俄罗斯波普艺术兴起背景

波普艺术最初诞生在英国, 后来迅速传到美国, 并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法国巴黎, 在艺术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也是新现实主义, 是艾豪这位前卫艺术家将波普艺术与新现实主义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创立了政治波普艺术, 他也因此成为世界政治波普艺术的鼻祖。

之后, 法国新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波普持排斥态度, 但在二十余年后苏联解体, 波普艺术在俄罗斯找到了适宜的发展环境, 而此时, 实施改革开放并取得了瞩目成就的中国一些新潮艺术家也积极接纳了波普艺术的理念与态度。

1917年, 俄国进行了一场轰动世界的政治和社会革命后组建成苏联, 由斯大林主义到勃列日涅夫时期, 再到苏联解体, 这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素材成为了一些苏俄艺术家丰富的创作题材。当时, 他们积极采用了政治波普形式, 同时, 也融合了妥思托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式的一些精髓, 使政治波普的内涵更加丰厚。

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尤其是两国艺术文化交流, 更是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中俄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不仅在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合作, 在军事、科技等领域也进行了合作, 中俄在各方面的合作, 加强了两国人们的友谊, 促进两国进行全面的合作。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 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期苏联的文艺方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在美苏冷战背景下, 美苏也在文化领域对抗, 美国便采取了大力推广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手段, 作为冷战的武器。后来, 美国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 开始使用日常招贴图像及日常实物装置, 其不仅在美国阵营渗透这种形式, 也在敌方苏联阵营刻下了印记。

(二) 苏联波普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到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艺术进入“解冻”期, 苏联官方办过一些艺术家的展览, 很长一段时间, 苏联对非官方艺术持中立态度, 于是, 在这种相对不是十分严厉的环境中, 便出现了“地下艺术”和“异端艺术”, 与官方艺术相对立, 因此也被叫做“反保守艺术”。早期, 苏联受到美国抽象绘画影响, 苏联的非官方艺术, 并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再加上受到美国波普艺术的冲击和渗透, 苏联艺术家在自己公寓里做一些“地下”艺术展览, 可以在地下黑市出售自己的作品。美国的很多经济学家等也利用这个机会, 譬如当时的经济史家诺顿·道奇, 就以外交官等名义, 私下购买这些苏联艺术家的作品, 用这种方式收藏了12000多件苏联的当代艺术品。“政治波普”也让苏联的艺术家明白了西方艺术市场的需求, 找到了作品的销路。

从1972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这段时间里, 苏联的波谱艺术逐步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当时, 科马尔提出了一个“索茨艺术”的概念, 这个概念实质上就是以美国波普艺术形式为主体, 对苏联的政治进行讽刺和批判。后来的很多研究者也都认为索茨艺术概念受到美国波普艺术影响非常大。梅拉米德和科马尔作为该种艺术形式的主要人物, 他们在艺术领域进行一些恶搞, 增加了很多调侃的色彩, 比如他们将少先队员的头换成自己的头像, 对着斯大林的雕像敬礼和吹号。另外, 他们对很多苏联领袖的形象进行恶搞和嘲讽, 对当时的苏联政治进行了大力的批判。

另外, 当时还流行一种“莫斯科观念主义”, 是一个著名的苏联当代艺术流派, 代表人物是当时苏联颇负盛名的艺术家卡巴科夫, 他将苏联日常生活用品组合起来, 营造一个压抑、无聊的环境氛围, 借此来讽刺苏联政治制度的黑暗。

(三) 俄罗斯波普艺术的巅峰时期以及衰落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苏联“政治波普”达到巅峰。政治波普艺术家们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从事地下交易活动了, 美国与西方国家公开支持这种行为, 苏富比拍卖行也抓住了这一时机, 干脆到莫斯科举办“俄国前卫与苏联当代艺术”拍卖会, 直接给予“政治波普”这种艺术形式经济支持。参加拍卖会的国际人士只允许使用英镑, 当时的拍卖总额达两百万英镑, 对苏联政治波谱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当时, 苏联“政治波普”能够达到一个巅峰时期,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扶植与艺术市场的宣传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等西方国家也顺势举行苏联非官方艺术展览, 苏联“政治波普”, 一时间在国际艺术市场成为炙手可热的亮点, 当时苏联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红极一时, 为许多人所熟知。

但是在20世纪90年初代苏联解体后, 国际艺术市场对苏联的“当代艺术”不再重视, 原苏联的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 从1994年起, 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于是, 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当代艺术”。

三、中国波普艺术概述

继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之后, 崇尚理性、寻求个人解放成为西方现代性的关键性标志, 理性文化也更被人们所重视。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启蒙运动所构建的理想社会并没有实现, 人们开始逐步对整个西方理性主义传统进行反思与批判, 人们认识到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铁笼”以及卢卡契论及的“物化”对人们的身心带来的束缚与压迫。于是, 在19世纪中后期, 西方早期现代主义兴起了一股打破传统文化艺术的运动, 以马拉美、惠斯勒、波德莱尔等代表人物为首, 在文学界和美术界构建了一种新的现代艺术精神。他们的信仰是——“为艺术而艺术”, 这些艺术家将艺术从政治以及道德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让艺术重新焕发本身的生命与活力。

到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启动并实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的一群艺术家, 也对以往现实主义艺术形式的禁锢与束缚表达了极度的不满之情,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形式的空虚迫使中国艺术家在世界当代主流艺术中寻找新的指明灯, 来寻求希望与解放。中国的艺术家被艾豪的政治波普艺术所吸引, 艾豪的很多观点也以中国社会题材为背景, 这也使得中国艺术家感到很亲切, 他的具像手段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讲也不是问题, 一些新的艺术风格, 也很快被中国艺术家所适应和接受。他们从全新的视角出发, 将新的素材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对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风格进行颠覆。美国的波普以及苏联的政治波普, 也成为中国波谱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其中以王广义、余友涵等等一大批政治波普艺术家为代表, 将中国波谱也融入到世界艺术运动的潮流中。

王广义因其《大批判系列》, 成为中国政治波普第一人, 他将文革美术中典型的符号以及人物形象与当时中国大城市中的商业符号建构在一起, 让人们明白历史上的专制意识形态与即将到来的商品社会之间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与环境中, 王广义以其独特的敏锐思维, 为中国艺术的波普发展找到了契机。由于文革之后人们的心理与思想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国际环境的走势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众文化提供了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 于是, 中国的政治波普就在这样的历史缝隙中崭露头角, 赢得了发展。王广义的思想以及他所带来的艺术冲击力, 对当时中国社会都造成了深远而重大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 王广义也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政治艺术领域的历史地位。

四、结语

波普更倾向于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超越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潮流。波普颠覆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化传统, 具有浓厚的文化批判色彩。苏联经历的政治和社会革命, 波普艺术家们采用了政治波普形式予以表现, 并将妥思托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式的品格融入其中, 使政治波普的内涵更加丰富。政治波普艺术, 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 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符号, 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艺术家们在文学界和美术界构建了一种新的现代艺术精神, 为艺术重新赋予了生命力。当时, 在中国王广义等一大批政治波普艺术家将文革美术中典型的符号以及人物形象与当时中国大城市中的商业符号建构在一起, 帮助人们寻求解放之路, 将中国也融入到世界艺术运动的潮流中。

参考文献

[1]王静.程昕东策展中国当代“社会艺术”展——中国“社会艺术”的完整展示[J].东方艺术, 2013 (07)

[2]李莉.21世纪俄语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俄国艺术文化史》[J].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 , 2009 (08)

[3]范小毅.古典与现代交融的俄国风——肖斯塔科维奇降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艺术世界[J].黄河之声, 2013 (10)

[4]祝锡琨.中国当代艺术的"范式转换"和"语言学转向"[J].艺术评论, 2009 (07)

[5]吉永生.论波普尔的美学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4)

[6]刘波.艺术视野中的俄汉“黑”、“白”文化世界图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7]王亚民.创建于中国的世界最悠久爵士乐队——兼忆俄侨音乐家伦德斯特列姆[J].人民音乐, 2012 (12)

[8]王文娟.众生喧哗背后的生长点——第二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记[J].雕塑, 2010 (05)

上一篇:电子控制模块下一篇:乡村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