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课堂

2024-08-09

企业课堂(精选12篇)

企业课堂 篇1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国家在相关文件中也提出,高职院校要实行双证制度,推行学训交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专业在教学中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把学生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基本技能后直接到工厂进行生产实践,通过生产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操作技能。一般第一学期进行理论教学,第二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金工实习,第三到第五学期安排机械数控综合实习,第六学期鼓励学生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由教学单位和实践单位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给出一个综合评价。同时,为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大量增加了实用性技术性内容的教学,全面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目前,本专业拥有全国一流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该中心拥有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机械类、数控类、自动控制类实验室,为采取灵活适用的“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原来教学计划中在期末集中进行的实训,分散在学期中进行,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了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

我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和机械加工行业密切联系,一直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并选择和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1. 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双方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职业要求为主要依据,满足高职教育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并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生利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双方获得共赢。

2. 建设以专业骨干教师为负责人的专兼结合课程组教师团队

建立企业人员参与核心课程建设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本专业根据教师的发展方向培养课程骨干教师,聘请企业不同岗位的技术人员,组建以骨干教师为负责人的专兼结合课程组教师团队,企业技术人员以授课、指导实践、讲座等方式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

3.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作开发教材

依据岗位职业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细分为若干模块,并根据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和新规范的出台及时进行更新。为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双方共同开发合适的教材及课件、实训指导书等材料,企业借此把生产中的经验、做法以教材和课件的形式进行总结和推广。

4.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在现有基础上,按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景育人”的改革思路,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产学合作教育的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整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术运用三部分,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综合技术的运用除了少部分在校内实习工厂外,大部分都在合作企业内完成;选择与专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订单”为导向修订培养计划,然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建设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结合课程建设推进课件建设和教材建设。

目前,我们与石油大学机械厂、胜利油田机械总厂、华泰集团、金岭集团、万达集团、东营经济开发区、广饶开发区等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生产见习,学生感知了真正的生产环境,提高了认知的全面性;通过在真实环境下的工作和磨练,学生缩短了与工作岗位的距离,增强了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除了和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外,我们在工学结合上还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例如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内部生产维修任务和对外的加工任务。我院每年都有一定的生产加工任务,利用这个机会选取一部分进行过金工实习的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数控加工,大大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达到中级以上。在2006年到2009年,我系机械专业学生在全省和全国技能大赛上都获得了很好成绩,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经验表明,通过“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有效、快速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将课程教学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使学生可自愿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机械专业的毕业学生双证书率达到了98%以上,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时都拿到了包括制图员、电焊工、钳工、车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技能证书。

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来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我们利用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每年都为当地培养电焊工、钳工、车工等初、中级水平急需人才200多人,有力地支援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从社会上聘请多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使我们的实践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产实际,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他们的知识,提高了技能水平,而学生也普遍反映: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真本事,为以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温希东.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 2008.6.

企业课堂 篇2

谭旭光董事长在潍柴65周年庆典讲话中,将集团“包容、沟通、责任”的文化理念调整为“责任、沟通、包容”,这一调整进一步体现了集团文化的核心价值,彰显了责任为本的理念,是集团发展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对引领集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集团核心文化转型的意义?

一、突出“责任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文化升华的必然要求

第二、突出“责任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集团目前在国内外所处地位的必然选择

第三、突出“责任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集团进军世界 500强的重要举措

3、新核心文化诠释?

责任:牢记使命,永葆激情沟通:真诚交流,融合升华包容: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4、与原核心文化有什么不同?

包容,是求同存异、尊重个性、拓展共性,是战略的统一和协同,是和而不同;包容不是纵容,强调的是主动吸纳,而非被动容忍,体现的是企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5、新核心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三者相互关系?

“以人为本,责任为先、沟通协作,海纳百川”,是“责任、沟通、包容”的核心。责任是落脚点,体现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细节、每一件日常工作中;沟通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协作是最终目的;包容是一种态度、一种胸怀。“责任、沟通、包容”三位一体,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潍柴集团文化的核心内容。

6、思考题:根据企业当前形势,结合本部门或者本职岗位,谈谈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践行“责任、沟通、包容”核心文化,并列举核心文化转型后,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性案例?(结合周建教授的课堂内容活学活用)

7、企业宗旨的提出

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激烈,员工质量意识淡薄,营销和服务意识落后,1999年,谭旭光董事长提出“用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

7.1产品开发以市场为导向:2000年初,提出以占领市场、用户满意为最终标准的设计理念,倡导变革设计思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7.2强化质量意识狠抓产品质量:1998年,公司质量现场会,“百日质量竞赛”活动。2000年,开展了“质量年”活动。2000年9月26日,在外协件分供方企业的质量座谈会上,谭旭光董事长强调:我们一定要树立“用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这一理念。

7.3加强营销服务工作:1999年开始,办事处职能由单纯产品推销向市场管理转变,在全国逐步建立主机销售、维修服务、配件销售、信息收集与反馈四个网络。2003年,实施“服务产业化”工程,开展“百日、千人、万户”服务大行动。实施“5P” 服务工程。

8、企业宗旨从“用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到“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的意义?

1、企业宗旨转型是潍柴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变革的重要标志。

2、企业宗旨转型是集团强化产品核心,落实精益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企业宗旨转型是推动“责任、沟通、包容”集团核心文化落地的切实行动。

9、企业宗旨的提出?

2012年2月22日,在集团第六次办公会上,谭旭光董事长提议,将企业宗旨由“用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调整为“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从“用户满意”到“客户满意”,虽一字之差,但其核心价值发生了根本变化,是新时期集团和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价值标准,是集团进军世界500强的行动规范。

9、企业宗旨的变化点?

从用户改为客户,强调将企业内部管理客户化,建立起和谐的内外部沟通机制

10、用户改为客户的意义?

客户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让客户满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1、做好外部客户工作的行为准则?——客户引领,技术先进,服务超值

12、内部客户?行为准则?

内部客户:企业内依次接受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和人员。

遵循流程,精益运营,优质高效

13、思考题:根据对新宗旨的理解,挖掘在本职工作中能够诠释这一宗旨的案例;思考在后续的培训及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对内部或者外部客户进行角色定位和分析,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客户满意”?

14:、使命?宗旨?愿景?核心价值观?

绿色动力,国际潍柴;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打造以整机为导向,拥有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极;责任为本

15、潍柴特色文化?

执行文化: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干就负责,做就到位

激情文化:执着追求,乐于奉献,不断超越

创新文化:敢为人先,思变求新,持续推进

感恩文化:心怀感恩 铭记责任 拼搏进取 持续发展

16、约法三章?(时间?事件?内容?)

1998年,潍柴生产经营非常困难,欠息、欠税、欠费3亿多元,职工六个月发不出工资,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6月18日以谭旭光同志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深刻认识到,企业要彻底走出困境,必须首先转变领导干部作风,要带出一支作风过硬、激情干事、敢担责任、能打硬仗的管理团队。6月27日在潍柴管理干部班组长会议上,谭旭光董事长代表新班子,提出了“约法三章”:

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不当太平官;

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企业干实事,为职工办好事;

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要求职工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不允许职工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17、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阐明观点,反对掩盖矛盾;提倡身体力行,反对只说不干;提倡胸怀坦荡,反对相互猜疑;提倡表里如一,反对做小动作。

18、干就负责?

2000年,潍柴615厂提出了“干就负责”的理念,2001年,潍柴党委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厂进行推广。经过提炼,形成了“干就负责,做就到位” 的文化理念。

19、六项准则?

严于律己,规范行为,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

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凝聚加快发展的合动力;

忠诚企业,摆正自我,在实现企业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

增强自信,坚韧不拔,不断追求攀登新的目标;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20、执行文化理念?

忠诚企业,恪尽职守,把事业成功作为历史使命;

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把各项指令落到实处;

重视过程,关注结果,把每项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服从大局,团结协作,把团队精神贯穿于工作始终

21、新约法三章?

2008年,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潍柴一季度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但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为建设一支员工信赖和拥护的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4月27日,在公司党政联席会上,谭旭光董事长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三项要求,成为领导干部的新“约法三章”:

干干净净为企业服务;堂堂正正与团队共事;兢兢业业对岗位负责。

22、五做五不做?

2009年6月18日,山东重工集团成立,承担着振兴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历史使命。2010年2月25日,在山东重工集团2010年工作会议上,为使集团成为重组整合的典范,实现快速发展目标,谭旭光董事长向集团全体领导干部提出了“五做五不做”:

要做团结正气的干部,不做制造矛盾的干部;

要做激情干事的干部,不做四平八稳的干部;

要做敬业奉献的干部,不做夸夸其谈的干部;

要做持续创新的干部,不做僵化保守的干部;

要做廉洁自律的干部,不做贪图私利的干部。

23、“八不用”原则?

2011年2月5日,谭旭光董事长在潍柴集团2011年领导干部会议上总结2010 年突破性工作,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部署2011 年重点任务,对领导干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八不用”原则:

不敢暴露问题的干部不能用;不愿承担责任的干部不能用;

不善沟通协作的干部不能用;不会带好队伍的干部不能用;

不求学习提升的干部不能用;不想主动创新的干部不能用;

不让客户满意的干部不能用;不知心存感恩的干部不能用

24、企业发展历程?

1946威海建厂,隶属威海市武装部

1953正式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

1955自行研制了6160型中速柴油机

1984引进重型汽车用斯太尔发动机项目

2000实行“三三制”改革

2002成立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2004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

2005“蓝擎”发动机研制成功

2007吸收合并湘火炬回归A股上市

2009收购法国博杜安;山东重工成立

2012战略重组意大利法拉帝集团

25、近年来企业重要荣誉?各荣誉体现了什么?

潍柴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国家级创新企业;荣获全国质量奖、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潍柴发动机、陕汽重卡、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等先后荣获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26、其他基本常识?(厂庆时间?厂歌?。。)

熟读《潍柴文化发展0716》课件

27、谭总动员会讲话中: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强化制度意识,解决按流程办事的问题

第二,强化内部客户意识,解决跨部门沟通难的问题

第三,强化主动学习意识,解决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

实现三个统一?

第一,以企业愿景为统领,统一干部队伍的价值取向

第二,第二,以常态机制为保障,统一干部队伍的学习意识

第三,第三,以提升带队伍能力为目标,统一领导干部的管理理念

周建教授课件主要内容:

1、企业文化达到的境界?脑、心、人、神

2、企业文化的管理体系?措施化、职责化、培训化、激励化、考核化

3、企业文化落地体系?氛围化、活动化、文艺化、感觉化、感情化

4、企业文化传播措施?故事化、广告化、重复化、沟通化、口号化

淘学:把课堂搬到企业 篇3

“我是一个天生的创业者”,侯汶君说。

24岁时,做过一段媒体广告业务的侯汶君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那是2000年,身在西安的她通过策划各种会议赚到人生第一桶金。2002年,在她的圈子里,开始有人和北京的知名高校合作开办总裁班,并逐渐风靡。为此,她也专门到北京待了一周,“看怎么招生,怎么跟学校合作”。

从北京回到西安,侯汶君创办了汇思达管理咨询公司,和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合作组织系列培训班。很快,汇思达的业务从一个班滚动到现在30多个班的规模。

2004年,有客户反映希望能够获得更专业的指导,咨询业务闯入了侯汶君的视野。从没有接触过这块业务的侯汶君想到了一个笨办法来切入。“我们就跟着那些老师、教授屁股后面转,跟着他学。”也是在2004年,侯汶君发现了后来淘学模式的“种子”:在服务绍兴市人民医院时,他们发现医院服务和管理都不错,便请院长去辅导他们其他的医院客户。

2006年,这种模式更加清晰。当时,侯汶君组织的一次课程出了点小状况,由于主讲人时间安排不开,为期四天的课程只能讲两天,另外两天就安排去航空618研究所分享618所的变革故事,结果这次冒险效果出奇得好。学习之后,一个学员找到侯汶君说,“我今天一天的学习,比我过去在学校学10门课程都管用”。

618所培训后,侯汶君直觉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与传统的商学院教育形成互补。“过去学习更多是在课堂上分享5年前的案例,现在则把课堂搬到企业”。侯汶君开始在一些企业中开发课程,培训一线管理者做讲师。

就这样,侯汶君以为商学院采集案例的名义,到各个企业中去,和他们的管理层接触,聘请他们担任淘学的讲师。很快,淘学的基地以每个月20家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一个基地就是一个可以分享的实践案例。目前,汇思达已经在全国建立了500多家淘学基地。

2007年,侯汶君收购一家软件公司启动了绩效与人才管理软件DISOSO开发工作,每年的开发投入就要200万元,自称“胆子很大”的她把汇思达几乎所有利润都投入进来。

《企业会计》课堂设计有效性初探 篇4

其操作步骤由以下三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目标展示、教师精导、学生思疑阶段, 简称“诱钩”阶段。 (时间:10分钟)

第二阶段:目标重塑、教师精讲、学生释疑阶段, 简称“上钩”阶段。 (时间:15分钟)

第三阶段:分层练习、质疑升华、目标脱钩阶段, 简称“脱钩”阶段。 (时间:20分钟)

1操作:

1.1“诱钩”阶段

此阶段应作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目标展示。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结合不同层面学生实际情况, 按照知识间内在逻辑联系, 用简明精辟, 富有诱惑力的知识疑问链, 设置不同层面学生自学的学案。

(2) 教师精导。教师根据所设学案巡视、点拨、激发、诱导不同层面的学生, 对所设教学目标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 帮助其学会圈点、眉批、做符号等自学方法, 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 产生不同兴趣, 同时教师在巡视时, 有目的性的检查不同层面学生有代表性的自学情况, 收集信息, 为重塑目标, 教师精讲环节做好铺垫。

(3) 学生思疑。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围绕学案上载明的知识疑问链, 进行目的性自学, 分析思考所设疑问。

此阶段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要求学生应具备自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独立思考的能力, 做到学会学习;教师善于融于学生自学行列, 善于启发诱导、搜集反馈信息。为“上钩”阶段, 奠定基础。

1.2“上钩”阶段:

此阶段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目标重塑。承继第一阶段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观察反馈到的哪些教学目标学生已自力掌握, 哪些教学目标疑问多, 存在问题的普遍性, 对第一阶段预置的教学目标钩, 进行目标筛选整理, 在大脑中重新塑立适应自学反馈信息的目标钩。如:《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重塑目标钩

核算环节:发出-往返运杂费-加工费-收回

(2) 教师精讲。教师围绕加工整理后的目标钩, 运用讲授法, 以通俗易懂、简明精辟、生动活泼的语言, 将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融汇贯通对学生进行精讲, 突破重、难点目标钩。如《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教师精讲内容如下:

(1) 发出材料, 委托加工: (2) 支付往返运杂费:

借:委托加工物资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原材料贷:银行存款

(3) 支付加工费: (4) 加工完毕, 验收入库:

借:委托加工物资借:原材料等

贷:银行存款贷:委托加工物资 (3) 学生释疑。此阶段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为主导。要求

教师应具备对知识高度驾驭能力, 对语言精辟的表达能力, 对板书合理设计的能力, 对学生敏锐洞察的能力, 对信息及时反馈的能力;学生应具备对讲授专注听讲的能力, 对信息及时加工的能力。为“脱钩”阶段奠定理论基础。

1.3“脱钩”阶段:

此阶段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分层练习。 (1) 设题。教师围绕课题目标, 设计出多层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确定, 既可以是抢答题、问答题, 也可以是笔答题、讨论分析题、实际操作题。 (2) 练题。练习时, 要求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由易到难, 由浅到深;遵循速度、质量均衡原则, 开始时, 速度稍慢一些, 但要保证练习的准确性, 掌握了基本技能后, 逐渐加快速度, 不断提高质量, 以便发展成熟掌握技巧。 (3) 测题。教师在学生练题时, 要求深入到学生练题行列中, 巡视检测练题情况, 对不同层面学生反馈的信息实施不同的策略方法:普遍性问题, 教师集中点拨指导;特殊性问题, 教师个别点拨辅导。

(2) 质疑升华。学生在练题过程中, 不仅能将第二阶段所掌握的理性认识, 加以巩固, 而且通过练习, 将知识转变成技能、技巧;更能通过练习,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 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勤于思考、一丝不苟的作风, 塑造高尚的意志品质。

(3) 目标脱钩。脱此阶段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层面阶段练习题的设计能力, 积极主动地融于学生练习行列, 实施“点、拨、扶”;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科学有机的组织能力。学生应具备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能力;系统分析, 善于归纳的能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

把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方案 篇5

一、实践意义

技工教育是就业预备教育,技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注重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是技工教育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一部分技校毕业生在上岗不久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技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技工院校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企业文化,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即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企业各种文化,营造生产氛围,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以便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价值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探索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内容、模式和方法,构建能适应将本校基础课程教学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的方案和教学手段,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促进本校基础课程教学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争取能让本校毕业生顺利实现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缩短了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实现学生在校企之间的“零过渡”。

三、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查、访谈等。特别是要对周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对知名企业家及优秀毕业生进行访谈,搜集他们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和对基础课程教学建议接的相关资料。

②历史研究法:查阅报刊、杂志、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尽可能地搜集当于此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和教训。

③比较研究法:对相关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相关学校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提出适合本校“把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四、研究内容

1、企业文化的意义和当前的发展现状

2、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水平

3、把企业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手段

4、把企业文化融入政治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手段

五、研究过程和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2月):确定参与研究的相关人员,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收集、学习、研究有关文献资料;走访调研相关企业。

第二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进行具体研究,开设1—2次关于企业文化的讲座,确定校本教材的编写方向。

第三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撰写论文,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

第四阶段(2011年7月):形成研究成果报领导、专家评审。

六、参加人员

专家组:张梅 沈建汉 高超

组长: 袁法军

企业课堂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 企业

2011年7月25日,教育部等三部委批准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为广西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示范校建设项目之一,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共育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要求:“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

2.地方经济建设对IT人才的需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子信息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的各类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大增,加之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IT人才的需求量将急剧扩大,特别是网络人才需求巨大。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课堂搬进企业

1.重新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给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供科学的依据,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2012年2月9日至3月9日,我们组织10位教师对广西主要城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行业、企业进行了2次调研,召开了2次专家访谈会。通过调研,收集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等信息,重新制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重新制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行动导向法,实施项目教学、任务引领型教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安排上加强校企合作,采取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衔接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具体安排是:第一、二学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第三、四学期开设专业技能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熟悉企业管理和岗位要求。在第二、三、四学期,安排每个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不少于100学时的实训任务。

2.“把课堂搬进企业”实施情况

从2012年2月至今,我们先后分批次安排2010、2011级计算机班的108名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训共7240学时,主要完成网络软路由的流量监控、分布光缆与熔纤、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维修等项目实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把课堂搬到企业去,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交替教学模式。

(1)确定教学实训合作企业。经过对广西南宁市众多IT企业的认真考察,最终选定广西南宁天问有限公司、广西迅时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元联科技有限公司、联想客户服务公司、南宁特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宁星箭广告有限公司、广西顶佳计算机信息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作为教学实训的合作企业。这些企业态度积极,均愿意并能够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实训条件和实训项目,实训期间还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

(2)与企业共同商定教学实训任务。教学实训要满足企业项目的需要,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内容相对应。主要是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和实训项目,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带领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企业的特点,灵活安排实训时间,但连续实训时间不超过一周,教学实训课时按一天10课时计算。合作企业提供的主要实训任务和项目有:调试摄像头、安装和调试人员定位系统、网络软路由的流量监控、隧道安防监控施工、分布光缆与熔纤、办公设备维修、计算机维修、刻字喷绘、横幅制作、广告牌安装、计算机销售等。这些实训任务和项目大多数与专业课的学习内容相关,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专家对学生职业礼仪和普通话与口才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实践考核,检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与企业共同实施学生教育管理。教学实训期间的学生管理和教育,特别是实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校企双方都非常重视。为了加强对教学实训过程的管理,校企共同成立了教学实训工作指导小组,校企双方有关负责人担任组长,由学校1名老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企业1~2名工程技术骨干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企业德育导师(德育辅导员),明确各自职责。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实训管理规定,特别要求学生在实训期间必须严格遵守企业有关制度,树立安全意识,按时出勤,服从企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安排,虚心学习,礼貌待人,积极完成实训工作任务。

学生在参加实训前必须购买实习保险,签订《学生实训三方管理协议》,按照《学生外出实训派工单》的要求到企业报到、实训。

(4)与企业共同对学生实训进行评价。校企共同参与教学实训效果质量评价,实施“以能力为核心、德技并重”的人才评价标准。每次教学实训任务完成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填写《学生实训评价表》,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教学实训等级将作为学生能否参加顶岗实习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学生都非常重视教学实训评价,通过一年来的校企共育、双向评价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信心,明确目标,提升自己。

三、结语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了几条经验:一是教学实训的安排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生产需要,采取灵活、弹性的教学计划实施工学交替;二是要加强教学实训期间的安全管理,学生跟随项目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需时刻注意安全;三是将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融入到教学实训中,把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明显提升,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试点班级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班中,有11名学生在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业务熟练,实习期间就享受正式员工的薪资待遇,企业非常希望他们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能够继续留下来工作;还有4名学生作为优秀中职生,由校长推荐,直升本科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继续学习。

企业课堂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课堂

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始建于1967年, 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开设四大门类20余个专业。其中,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国家中等建设专业。近年来, 为了解决数控专业学生只能在课堂学理论, 实习室学技术, 专业技能训练不能与市场专业岗位接轨的问题, 学校与齐齐哈尔市高新技术企业红旭达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数控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开办了“企业课堂”。

齐齐哈尔红旭达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生产经营智能机器人、焊接机器及焊接辅机, 数控生产设备先进, 生产操作自动化程度高, 是数控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难得环境。2011年11月, 学校与该企业签定校企合作协议, 举办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赠牌仪式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企业课堂开班式”, 开启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标

采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等方式, 建设数控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开办“企业课堂”, 以满足社会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探索科学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开展与岗位对接的实习实训, 帮助学生实现优质就业。

二、校企合作的建设模式

1. 设备资源共享, 实现学生与生产环境的对接。

红旭达企业拥有数控设备VMC850B加工中心、VMC850P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CK-A6150/1500、线切割等设备40余台套, 学校投入普车、铣、磨、钻床等40余台套, 作为企业生产和学生对接行业岗位进行实习实训的共享设备资源, 企业将部分设备投入到学校的实训室, 学校将部分设备交流给企业, 设备资源共享, 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实训设备不足和落后的现状, 又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进入生产环境, 与数控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学生走进企业走上岗位真刀真枪的训练, 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实习结束后组织双选, 双选成功者留下直接就业, 不愿意留下的学校统一安置就业。实现了学生与就业行业与岗位的很好对接。

近几年, 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服务经济建设, 为振兴民族制造业发挥了很好作用。几年来, 学校400余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就业区域以本市为主, 辐射全国发达地区。

2. 课程设置共商, 实现教材与生产实际相对接。

教师深入企业。有计划安排数控技术应用专业14名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与实践活动。每年调研企业不少于3家, 青年教师深入红旭达企业实践每年不少于2个月。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主要进行:现场考察, 了解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上岗演练, 熟悉相关岗位 (工种) 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参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 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形成调研报告4份, 明确了企业岗位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 制定教学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通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实践, 发现原有教材内容多、理论性知识所占比重较大, 实践内容较少, 内容相对陈旧, 不足以满足学生掌握专业的新动态, 行业的前沿技术, 企业的最新理念。学校成立课改小组, 邀请了行业专家、红旭达技术人员及一线骨干教师, 根据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编写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本教材, 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 11年以来, 在整个示范校建设历程中, 边实践边修改, 不断完善几经论证, 先后三次再版, 形成了现在的第四版教材。

新版教材特点:打破了学科体系, 突出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课改要求, 构建了“刚柔并举, 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岗位的“刚性”需求为培养目标, 以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工作评价标准为依据, 针对职业岗位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 制定教学标准, 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产”与“学”, 让学生在学中干, 干中学。新教材的使用, 得到了全体专业教师的支持,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是我校示范校建设中的大工程和重要项目改革, 收到了较好效果。齐齐哈尔市区兄弟学校多次来校学习、取经、借鉴,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发挥了区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3. 教、学、做合一, 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齐齐哈尔红旭达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控生产设备和数量在齐齐哈尔地区属领先地位, 加工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 技术含量较高, 很适合学生学习和训练。学生在企业课堂实习实训期间, 日常工作由企业负责一切按员工管理。让学生感受从学生到准员工身份的变化, 从校园到企业车间的变化, 从课堂到生产环境的变化, 从模拟操作到实际生产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 师傅的示范、教师的指导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两年来, 学生在企业课堂能接触到50多种较复杂工件的加工生产, 加工工件8000余件, 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数控专业学生参加市、省、国家级大赛连年取得好成绩。10年来15名学生获省级一、二、三等奖, 2名学生获国家级奖项。数控专业学生高考成绩也佳讯频传, 连续三年升学率98%, 升本率75%。

4. 教育管理共担, 实现学生与市场价值理念的对接。

自2011年11月1日通过“企业课堂”的形式, 组织首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30余名学生, 到“红旭达”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活动以来, 相继制订了数控专业企业课堂与实习工作方案、召开了企业课堂开班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互赠基地牌扁挂牌、诚聘企业总经理为学校数控专业专家型教育教学改革顾问、诚聘企业3名技术人员为专家型实习指导教师并颁发了聘书、制定企业课堂实习实训教育教学计划等。相继已举办三期企业课堂活动, 60余人次参加企业课堂实习实训, 20余人在该企业就业, 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指导实训课达600余课时。

在此期间学校与企业协商先后建立了《企业课堂与实习管理制度》、《企业课堂与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日常表现综合评价鉴定》、《专业实习报告》、实习指导教师跟踪管理、建立指导教师工作记录簿、实习考勤、考核达标资格参加实习就业安置等十余项制度。企业化的管理不仅使企业课堂的管理有序、高效运行收到可喜成绩。同时, 注意有效利用企业的优秀文化、价值理念、管理制度等, 教育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 使学生职业素养、市场价值理念逐步形成, 较好的促进了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 为地方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校企合作的体会与思考

1.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解决实训设施不足,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合作中要注意找好切入点, 实践证明, 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开设“企业课堂”就是校企深入合作的很好形式。

2.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目前, “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教学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因此, 校企深度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是一条投资小, 见效快, 能有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使之提高教学质量的理想途径。

企业课堂 篇8

现在全国众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大量仿真的模拟实训室, 力求让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尽可能的相似。这种建设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学的硬环境, 但是从教学的软环境上看, 还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善。因此, 如何改善高职教学的软环境将成为提高高职教学效果的核心议题。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目前我们高职院校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1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分析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 目前高职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不仅广泛使用在高职课堂, 也同样使用在本科教学和更高层次的教学上。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成本低廉又相比传统教学有更好教学效果的方法。几乎每个教师都可以随手拈来, 让案例引入教学的内容, 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案例教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案例只能是在真实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的抽象与精简, 案例在设计之初就已经把所有的条件限制在了一定的前提里, 只保留了对于教学目的相关的内容。于是教学的目的很容易实现, 但是也同时失去了部分的客观真实性。于是案例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如果要实现技能教学的目标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1.2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相对于案例教学法增加了更多学生参与的成份, 可以说实践教学法相对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更为先进有效。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教学的内容的道理, 还需要学生具有在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法在近些年很快被广大高职院校广泛使用。但是, 同样实践教学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实践的硬环境,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硬件设施是否完备, 这就是一个问题。经费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是紧张的。因此对于实践设备的投资不可能无限制追求完美的进行下去, 多数学校的实践设施的建设都是在尽量追求性价比的前提下完成的, 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实践环境是无法与企业的真实环境无缝对接的。其次, 有了实践教学的环境, 我们还需要实践教学的软环境, 这里讲的软环境是指针对实践硬件操作所设计的题目或者案例。这些题目和案例是否足够合理, 同时又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可能是更为困难的一步。目前多数题目的设计都是由一些第三方的软件设计公司完成, 多数这类公司既没有丰富的企业的生产一线实践的经历, 又没有高校教学的经验, 因此设计欻来的题目和案例往往是学校和企业都不够满意。所以, 实践教学法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弊端。

其余的还有诸如六步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方法, 他们都在无限接近高职的教学目标和企业的生产实践, 但是也都不能让人满意, 于是, 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到了是不是应该引入一些企业内部的培训方法到我们的高职教学中。现在已经有很多院校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在进行这方面实践之前, 我们必须要看到高校教学和企业培训之间的差别。

2 企业培训与高职教育的区别

2.1 教育对象定位不同

企业培训对于教育对象的定位是企业内部的员工, 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 培训对象是同事;第二培训对象是有社会经验的成年人;高职教育对教育对象的定位是学校的学生, 它的含义是, 第一, 教育对象是学生;第二教育对象是无社会经验的准成年人。因为定位不同, 所以就会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上的不同。

2.2 教育环境不同

企业培训的环境一般是在企业内部, 或者与企业相关的工作环境中进行, 这种培训可以把培训内容和真实的工作内容比较好的结合。学校的教育环境一般是在学校和实训室, 这样的培训可以有比较好的规范性, 不容易受到非教学内容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2.3 教育主导者不同

企业培训的主导者是培训师。培训师往往来自企业内部或者外部培训机构, 他们有比较多的社会培训经验, 也会用社会人的眼光来看待学院。高职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多数是科班毕业, 对于规范的知识掌握比较好, 也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的规范教育方面比较有优势。

2.4 教育规范性不同

企业的培训一般是比较实用主义的, 因此培训除了主体目标和主体框架是固定不会更改之外, 其他诸如培训环节, 培训内容都是可以根据学员学习情况进行临时的变更更改。但是高职教育不一样。学校的教学需要严格遵从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来进行, 授课的内容也要符合教育部或其他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的教育规范来进行, 不可以随意更改增减。

我们在看到了企业培训与高职教育的区别之后, 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平滑地将企业的培训模式引入高职教育中就成为我们下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了。

3 如何将企业培训模式引入高职教学课堂

3.1 承认学生的成人属性

首先, 我们多数的高职院校出于管理或是学情的考虑, 相对于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更加的严格, 这种严格也表现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首先被赋予了学生的教色, 然后才是成年人的角色, 而这刚好和企业的培训是相反的。在企业的培训中, 培训师和学员往往是成年人与成年人的角色存在, 因此, 如果我们想引入企业的培训模式到高职校园, 就必须先摆正学生的位置为成年人, 然后才能开展之后的培训和教学工作。

3.2 引入对等的心态教学

在企业培训中, 培训师与培训学员往往是处于平等的对等角色存在的, 培训师往往起到的是一个导师的作用, 他不是万能的, 他需要去不断的去听取学员的意见反馈来决定他下一步的培训与学习。而高校教学, 教师除了具有导师的属性之外, 他还具有其它的权力属性, 这种权力的存在就成为了一种界限, 它让教师和学生处于了一种不对等的地位。这种教学地位差就使得高职教学落入了一个教师占极主要因素, 学生占极次要因素的, 传统教学比例的困境中。

3.3 无唯一标准的教学方式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 我们教授给学生的往往是这样做是正确的, 那样做是错误的, 这样的思想理念,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没有绝对的错误方法和正确方法的区分, 只有最优和较优方法的比较。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告诉学生, 方法有很多种, 没有唯一标准答案, 我需要你们利用自己的资源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是和企业工作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3.4 过程教学考核的普遍使用

现在在我们的高职教学中已经有很多专业很多课程引入了过程化考核的模式, 这一模式也是在企业培训中被广泛使用的。因为企业的培训不仅仅要看你是否可以完成这件事, 更重要的是要看你如何完成的这件事, 使用了什么资源, 是否提高了效率。因此过程化的教学考核是应该被高职院校大力推广的。

3.5 成才与差异教学思维的应用

目前我们大多数的高职院校, 出于成本或其它方面的考虑, 还使用了一些大班的课程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一些基础课来说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对于一些技能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来讲究值得商榷了。因为我们必须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被培养成为某个岗位的工作人员, 因此我们在授课时要注意如何让学生成才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 一个是根据岗位细化课程内容, 一个就是根据学生细分班级组成。当这两个问题都处理好了, 那么学生的厌学, 以及毕业生的频繁跳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 结语

现在关于企业的培训模式对高职教学影响的文章已经很多了, 但是关于如何将企业培训引入高职教学中的文章还很少有发现。本文从对高职教学特点和企业培训特点的分别分析入手, 对于在高职教学中如何引入企业培训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可以对于高职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学与企业培训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高职教学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不足, 然后介绍了企业培训模式的一些特点, 这些特点对高职教学的现有方式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补充。接下来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高职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培训模式和方法, 主要阐述了一些基本层面的内容, 希望对高职教学内容的设计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培训,高职教学,培训融合教学

参考文献

[1]叶龙花.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 (05)

[2]刘浩.论企业培训与高职教学的联系与区别[J].企业导报.2014 (10) .

[3]付辉.认知学徒制视域下的教师培训[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 (04) .

企业课堂 篇9

一教学内容设计

1. 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教材为依据, 围绕管理的七大职能分别设计相应的学习主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 不再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法等, 而是以“模拟企业”为载体, 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身, 融于7个与管理职能相对应的主题项目中。这样不但使多种教学方法得到综合运用, 还使各个看似独立的管理职能通过“模拟企业”这个纽带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体会各个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2. 主要内容

内容有: (1) 成立模拟企业: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企业对象, 对该企业现状进行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2) 模拟企业组织建设:绘制企业组织结构图, 并对该图进行说明和评价。 (3) 制定模拟企业计划:制定企业活动的年度计划。 (4) 模拟应用控制程序和方法:各企业根据其他企业设计的与控制相关的场景, 提出应对方法和措施。 (5) 模拟总公司经理竞选:通过各企业经理竞聘总公司经理, 总结出领导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6) 模拟应用协调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各企业根据其他企业设计的与协调沟通相关的场景, 应用协调沟通方法和技巧。 (7) 制定模拟企业员工激励相关制度:根据各企业情况, 制定员工激励相关制度。

二教学活动实施

1. 课前准备

第一, 教师任务。在开展模拟企业专题活动之前, 教师先讲解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题活动所需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下次课的学习主题和任务。教师需对所涉及的任务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若各小组相互设计模拟场景, 设计出的场景需在下次课前2天提交给教师审阅、修改, 保证设计出的模拟场景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

第二, 学生任务。专题活动开始前, 先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由各组推选组长1名模拟公司经理, 并将小组成员名单报给教师。然后,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召开小组会议, 对工作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将专题活动任务细化, 并进行任务分配。确保人人参与、各尽其能。最后, 要将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制作成PPT, 情景模拟的则进行表演排练, 在下次课进行展示。

2. 课堂开展

第一, 教师任务。在课堂上, 教师既是观众, 又是主持人, 但决不能当裁判。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交流时的真知灼见加以鼓励和引导, 使得讨论不断深入, 让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获得启迪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待所有同学发言结束后, 教师再就本次专题活动进行总体点评。主要概述本专题的学习重点、难点;点评学生的表现, 并指出其闪光点予以表扬和肯定, 并就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指正, 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内容。

第二, 学生任务。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上台阐述或表演, 需配合PPT或道具。展示或表演结束后, 接受台下同学的提问和建议。小组长还需向教师提供本次专题活动小组成员任务分配表。

3. 课后评价

专题活动实施后, 采用与之配套的考评方式, 不但使学生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 同时让学生对整个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 使其有所收获和感悟。

每次专题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本次活动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和打分并留存, 作为期末总评时的参考依据。学期末, 当所有专题活动结束时, 由各小组长对本组所有专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并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各成员的总体表现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并打分。各小组成员也对自己和组长的总体表现进行书面评价和打分。以教师、组长、组员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最后的考评成绩。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 如何以模拟企业为载体, 通过不同的主题活动学习应用管理职能的教学方法, 创新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

关键词:模拟企业,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文新跃.讨论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2) :145~146

企业课堂 篇10

1. 我国网络营销人才需求现状

根据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在调研中发现, 虽然企业主对电子商务的意识已有所增强, 但网络营销推广实效性欠缺、网销渠道与传统渠道难以协同、网络营销人才缺失等仍然是企业主普遍担心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网络营销发展。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在700万以上, 但是在2014年, 中国外贸人才缺口约为180万,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需要能帮助企业实施在线营销推广的人才。杭州聚势公司总经理吴冬也曾经说过, 行业的发展, 离不开人、物、财, 现在最重要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当前的主要矛盾, 就是日益增长的网络营销需求, 和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

2.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网络营销创新型人才培养

网络营销是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门创新实践型课程, 该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 掌握网络营销的实践技能。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各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层出不穷, 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到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关于教材上所陈列知识的讲授, 势必效果不好, 最终导致企业找不到所需的网络营销人才, 学生毕业后也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因此, 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网络营销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 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接触,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才领悟知识要点,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翻转课堂则是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把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制作成一段段的短视频及习题发布到互联网上, 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这些视频、网络平台练习答疑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 到课堂上再进行讨论交流, 对知识进一步内化。

自从翻转课堂的概念从美国引入以来, 我国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视,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多次相关培训, 各省教育厅也有很多关于翻转课堂的课题立项, 各所高校都在开展翻转课堂的讨论培训学习, 要求教师制作微课视频。

三、翻转课堂在企业网络营销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企业网络营销需要创新型实践人才, 才能为企业网络营销创造独特的卖点, 为企业带来利润。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独立获取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应该具备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求知欲, 应该具备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翻转课堂相比传统课堂更能培养学生的这些创新实践能力。

1. 应用背景

(1) 网络营销课程的现状与挑战

网络营销课程是面向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设的核心主干课程, 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网络营销的知识、概念、定义和原理, 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网络营销分析框架, 能对具体企业的网络营销业务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且熟练掌握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网络推广的方式和工具, 并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形成切实有效的网络推广创意与方案。培养学生分析、思辩、判断、决策、表达、沟通及创新创意能力, 特别是在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强化、方法的掌握、手段的应用等方面, 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2)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

首先, 学生的电商基础水平差异很大。有部分学生在学习网络营销课程之前已经接触过该方面的实践内容了, 如:开淘宝店、搞微商等;有的同学对网络营销从未接触过, 对于相关知识技能的操作还很陌生。

其次,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对该课程很感兴趣, 认为是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 对于以后毕业工作相当重要, 因此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网络营销无非是网上卖卖东西, 很简单;还有一部分同学沉迷于电影游戏或者喜欢技术类的课程, 对营销类的课程不感兴趣。

再次, 学生的学习时间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学生除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量, 其余时间无法保证能够自主能动地学习该课程。很多学生课余时间忙于团学会工作、朋友聚会, 或者消磨在电影游戏, 真正抽出时间来学习的同学很少, 而其中用于学习网络营销的时间就更少了。

(3) 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的技能, 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个性化学习,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网络营销课程改革、培养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 对于基础水平相差很大的学生, 翻转课堂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同学对某些网络营销知识内容已经掌握并且实践操作过, 课前就可以跳过该部分视频内容, 只关注自己还不懂的薄弱环节。另外一部分同学则可以反复听视频讲座, 接着在网上进行网络营销实践操作, 再到课堂上交流讨论, 直到自己领悟知识要点。这样可以避免传统课堂教师的一言堂, 对所有的学生都同步讲授同样的知识内容。

其次, 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因为翻转课堂而得到好转。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分心不认真听讲, 效果不好。特别是对于网络营销这种实践创新性很强的课程, 不能光靠教师的讲授而掌握相关技能。而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课堂颠倒过来, 课上老师讲的内容放到课下学生利用视频短片自主学习, 实践操作, 再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学习该知识, 在课堂上就只能看着别的同学讨论而不知所云, 这样学生的会因为自己没有提前学习而感到惭愧,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对于那些忙于团学会工作、社团工作、社会实践打工的同学而言, 翻转课堂给他们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可以在他们不忙的时间内认真听视频讲座, 学习知识内容。

2. 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流程设计

借鉴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 结合网络营销课程特点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 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营销”课程实施流程:

(1) 教师制作与发布精美有趣的视频并布置相关内容的实训任务题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营销的知识内容日益更新, 虽然互联网上有海量的关于网络营销的视频讲座, 但是纷繁复杂, 对于学生来说不好掌握, 而且有的视频是付费浏览, 学生不愿意出钱去观看。所以, 教师要根据最新的网络营销知识围绕某个知识要点制作短视频。一般来说, 视频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学生不易掌握的, 制作成视频可以反复观看, 还要配以相关知识要点的实训任务题。学生不仅仅观看视频学习知识, 还要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内容提前进行相关实践操作。教师制作与发布精美有趣的视频并布置相关内容的实训任务题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

(2) 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视频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

教师制作并发布视频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了解, 特别是对于网络营销这种创新实践性强的课程, 更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能动地学习并且实践操作, 通过网络跟教师进行交流。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求知欲非常重要。所以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视频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是翻转课堂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3) 师生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交流

通过前面两个步骤, 学生在课外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 到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的任务成果, 教师进行点评, 就网络营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辩、表达、沟通及创新创意能力非常重要。所以, 师生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交流是翻转课堂实施成功的有利保障。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营销人才需求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调研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 根据网络营销课程的现状与挑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 提出了翻转课堂的优势, 并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流程。翻转课堂能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思考、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表达、沟通、创新创意能力, 相对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更有利于培养企业需求的网络营销创新型人才。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必须将线下营销与线上营销相结合才能更大程度地创造利润。因此, 各类企业都要开展网络营销。然而,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翻转课堂”是时下非常热门的教学话题,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营销人才需求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调研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 尝试把翻转课堂应用于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 为高校培养企业所需的网络营销人才提供新的教学实践指导方向。

关键词:翻转课堂,企业,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国荣.艺术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 2015 (01) :75-80.

[2]夏磊.就业现状视角下电子商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 2015 (26) :21-22.

企业课堂 篇11

选择特色企业

为了促进以“企业课堂”为载体的产教学研一体化,创新师徒带教生产实践教学模式,常纺院与中纺联、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常州大学、江苏利步瑞服装有限公司、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绍兴县友邦助剂有限公司等组成纺织染整职业教育教学联盟,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则采用形式多样、各方互惠互利、互助共赢模式。具体由学校法人代表和企业法人代表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以双方资源为联结纽带,根据协议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和相关服务活动。

对于企业的选取,常纺院既考虑企业的示范作用,又考虑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刘建平副教授介绍说,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学生可以在这样的企业全面了解染整工艺。常州市盛宇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常州是效益最好的企业。江苏利步瑞服装有限公司印染设备全部为意大利进口,自动化程度很高,特别是高速数码印花设备让学生大开眼界。江苏伊思达染织有限公司专做缝纫线染色,全部用机器人自动操作,自动送料,让学生看到了印染行业的高技术。

把课堂搬到车间

“通过校企合作,将实践教学迁移至生产车间一线,实施‘企业课堂’生产实践教学,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交替递进式的工学四阶段课程体系。”常纺院负责教学工作的副院长赵玲珍解释说。

具体做法就是采用师徒带教,专职和兼职教师合作教学、共同管理、多方评价。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企业课堂”课程《染整工艺实训》,教学采取师徒带教形式,学生采取定岗、轮岗、顶岗形式进行岗位职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岗位师傅为第一指导教师,实施师徒制学习。企业技术人员巡回指导,学校教师定点企业,配合企业进行教学、管理和考评。

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还构建了“企业实训”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为“企业课堂”教学,涉及因素远比校内教学多而且复杂,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双方建立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后勤部、生产部、保卫部和学校系部、学工处等组成教学管理团队;由企业岗位师傅、技术员、工程师、营销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组成教学团队;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后勤部、生产部、保卫部和学生、指导教师、教学督导以及系部、教研室对生产实践教学进行监督和反馈。

学生质量明显提高

“企业课堂”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们主动为企业着想。刘建平介绍说,学生在生产辅助岗位顶岗,解决了企业暂时员工不足的困难。有的学生利用所学岗位技能,被派往客户单位进行产品检验。为了回修一批印花疵布,学生连续10多天每天加班到晚上11点,不在同一轮班上的同学也主动来参与,没人叫苦、叫累,只想着怎样才能更快更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受到企业领导和员工的一致好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学生创新意识增强,专业教师将校企合作项目内容转化成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在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同时,参与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既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技术问题,又培养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申报并获受理实用新型专利,并发表论文。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常纺院教师利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多名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教师们帮助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解决了“针织物一浴法低温前处理工艺中的白度问题”、“纯棉针织物翠蓝色色点和色泽深浓度问题”、“翠蓝染料应用过程中的性能检测方法”等;为宜兴市恒丰纺织印染材料有限公司研制了“耐碱磷酸酯”、“无磷络合分散剂”、“氧漂稳定剂”等新产品;为无锡清猛日化有限公司研制了“耐碱精炼剂”、“涂料染色粘合剂”、“氧漂稳定剂”等;为江阴市西石桥溶剂厂研制了“螯合分散剂”、“涂料染色交联剂”、“氧漂稳定剂”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高,解决了染整厂中的疑难问题,与同类产品相比竞争优势明显,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教师还和企业共同开发了耐碱磷酸酯生产新工艺,解决了企业原耐碱磷酸酯生产中气味浓、原料损失大的问题;为常州市中策纺织助剂有限公司解决了螯合分散剂测试、无泡皂洗剂测试等问题,并且指导染整厂正确使用染化助剂,帮助助剂公司做好产品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

“对于企业来说,学生的实训让企业有了提前挑选未来员工的机会,企业也从学校教师中获得了新的信息和发展思路。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在校期间就置身于未来工作环境中,对于学习知识、适应企业、思考未来有很大的帮助。‘企业课堂’使学校和企业获得了双赢。”刘建平说。

企业课堂 篇12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染整技术专业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实施了“校→企→校→企”交替递进式的四阶段课程体系。染整技术专业2010级、2011级、2012级和2013级四届学生进行了校企交替教学的改革, 使带教老师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教术得到提高。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改进了学习方法, 提高了学习效果。其中企业课堂实训教改取得成效明显: (1) 教学目的更加明确。 (2) 教学内容真实。 (3) 教学方法灵活。 (4)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强。 (5) 学生专业悟性提高。 (6) 学生更加重视专业理论学习。

1 “校→企→校→企”交替递进式的四阶段课程体系

1.1 第一阶段 (1学年) 校内课堂学习

主要完成《染整基础化学》《染化料分析》《纤维化学及面料》《测色配色》《染整工艺》等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纺织材料、纺织品颜色、染整基本工艺等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对专业的初步认识, 为进行企业课堂实训学习奠定基础。

1.2 第二阶段 (0.5学年) 企业课堂实训

在企业完成《染整工艺实训《》职业规划》《艺术染印》等课程学习, 《染整工艺实训》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安全知识、企业文化、生产岗位知识和技能、染整新技术、染整设备等, 除定岗、轮岗、顶岗的岗位实训外, 安排不少于50学时的理论教学, 由专兼职老师共同授课, 使学生在生产一线学习岗位知识、技能, 感受企业文化, 培养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 为第三阶段回校学习核心知识技能, 进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积累生产实践经验[1]。

1.3 第三阶段 (1学年) 校内课堂学习

主要完成《染整助剂》《染料商品化与检测》《染料助剂综合实训》《染料助剂销售与服务》《毕业设计 (论文) 》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将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 将设计和创新知识、技能贯穿于教学过程。实现课-证融通, 提高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具有岗位迁移和职业提升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4 第四阶段 (0.5学年) 企业顶岗实习

由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进行毕业实习, 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 提升综合能力, 进一步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2 企业课堂实训教改中曾存在的问题

2.1 难找到合适的实训企业

2006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引导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 但这一制度至今没有建立起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企业都是由学校联系企业, 往往一头热。当前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大, 许多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开工不足, 用工需求不旺, 对实习生不感兴趣。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 不愿接收实习生进行顶岗实训, 怕自己培养的熟练工给其他企业用, 甚至要求学生进企业实训就要签定三年以上的劳动用工合同。但是, 企业课堂实训是学生三年大学学习中一个阶段而不是就业, 将来学生可能要专升本、参军、自主创业等, 不一定留在实训企业。有些企业怕出安全事故, 要承担责任, 不愿意提供实训条件。有些企业规模小, 生产设备少, 生产品种单一, 这样的企业对口专业工艺少, 不适合选为实训企业。有些企业设备陈旧, 工艺落后, 不适合选为实训企业。有些企业把实习生作为简单劳动力安排, 做某一简单工作, 并且与专业对口度很低, 不适合选为实训企业。有些企业生活设施不够, 如没有可提供给实习生的宿舍, 也不能成为实训企业。许许多多的原因造成难找到合适的企业实施企业课堂实训。

2.2 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跟不上, 学生对实训会产生抵触情绪

学生对实训单位比较理想化, 抱着纯属学习技术, 能见到高大上的设备, 操作机器想象是玩玩电脑游戏一样。而企业是赢利为目的, 生产既要质量又要效率, 更注重成本, 要求学生在某个岗位重复劳动, 不愿意给学生换岗。学生进入实际生产场所后, 发现实际工作环境与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差很大, 打扫车间卫生是实习生的常事, 产生心理落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工作消极, 熬日子, 想尽快解脱实训。有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 具体劳动是大材小用、廉价劳动力, 出现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上班迟到、早退、串岗、旷工等现象。学生认为实训只是走过场, 对学业毫无用处, 因此对实训缺乏兴趣和责任感。实训质量难以保证, 给实训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 直接影响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关系。

2.3 带教老师“双师”水平不高

带教老师缺乏企业的实践经历, 不能对学生实训岗位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学生完全靠岗位师傅的带教操作, 在特定的设备上凭经验和定标线操作, 成为师傅的机械手。学生可能产生专业学习无用观点, 或者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感到疑惑而不释。由于带教老师不熟悉生产工艺流程, 就不能将教学内容融入生产任务, 则学生就会无目的的学习。带教老师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 就难以对学生做好教学管理。另外, 带教老师的专业实践基础差, 就很难与企业的兼职老师勾通, 甚至成为纯属管理学生纪律的老师。

2.4 实训计划不确定, 实训岗位不对口

由于难于找到合适的实训企业, 实训计划不能早确定, 往往等到下厂时才制订教学计划, 这种计划实际是按实训时间在企业的作息表, 缺乏进行企业课堂实训的单元设计。由于带教老师与实训企业接触时间仓促, 对实训企业生产工艺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 边实施企业课堂实训边调整教学计划。有时为了迎合实训单位的需要, 企业提供给学生岗位的对口度不高, 学生不安心本岗位工作, 要求调岗位, 闹情绪。带教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做学生思想工作, 同时要与企业的领导、主管和师傅协商, 尽可能安排好学生的实训岗位。

2.5 企业管理方式粗放, 带教老师压力大

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 不肯承担实习生的额外成本, 对待实习生与一般工人没有区别, 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观念[2]。学生认为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 感觉工作枯燥无味, 与专业无关, 没有技术可学。上班时间太长, 往往超过8小时甚至12小时, 苦难艰熬, 总想找理由请假。学生就在企业的圈子里上班、吃饭和睡觉, 呆在相对封闭的空间, 没有时间和精力消化专业知识, 觉得大学白上。带教老师要想对他们进行指导专业学习, 学生经常说没有时间而有工作要做, 总是非常忙而紧张。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产品、销售和赢利, 员工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 对生活条件期望不高。因此员工的生活设施比较简陋, 后勤管理机械, 不象学校对学生管理比较人性化。因此, 学生有时为了吃饭、住宿和洗澡与企业后勤人员发生矛盾, 带教老师要耐心教育学生, 做好学生与企业后勤人员的勾通工作。

2.6 实训效果难以考核, 流于形式

学生跟了师傅干活, 有的工作是计件制, 要赶产量。师傅对学生要求是多干活, 至于学到多少专业知识不管。有的师傅说自己也不懂专业, 就是一个熟练工, 不知道工作原理, 出了疑难问题叫技术员解决。因此, 学生听话、肯干就给评高分。主管的工作范围广, 对每个学生了解不够细, 师傅给高分也给高分。因此, 分数高低往往只表明学生的实训态度, 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岗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解决企业课堂实训教改中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企业

政府要出台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政策, 对这些企业减免税收, 降低用工成本。学校要积极寻找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 并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学校利用人才和科研成果的优势, 帮助这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以横向科研项目为纽带, 校企联合攻关,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这些科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创新需求, 企业投入资金, 由高校教师负责完成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科研深度的项目。高校和企业各司其职, 企业利用高校提供的科研成果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高校老师利用企业提供的资金开展科研工作, 进一步深入研究项目, 申报政府财政资助项目, 学生参与研发工作。学校与企业签订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协议, 学校精心设计教学计划, 企业提供详细的实施方案, 开展企业课堂实训。

3.2 加强企业课堂实训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对学生加强企业课堂实训的重要性教育是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给学生明确企业课堂实训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 使学生知道企业课堂实训来之不易, 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环节[4]。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专业情意。在实训中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 接受学校实训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双重管理。教育学生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要求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培养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 在工作中掌握生产工艺参数和设备功能。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 有效完成企业课堂实训目的十分有益。

3.3 提高带教老师“双师”素质

操作应用性是企业课堂实训的本质属性之一, 它是带教老师必备的师资能力, 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课堂实训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双师型”队伍正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教学的第一要务。为尽快打造一支熟悉企业情况并且具有国际视野的需要, 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结构队伍。以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 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管理。并且派送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外学习先进的职教理验, 积极探索完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创新以染整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构建产学研合作灵活开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为企业课堂实训储备带教老师。

3.4 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作息时间按企业上班、下班和翻班执行, 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与生产实际紧密对接[4]。实训期间减少的双休和长假可以等实训结束后统一补休。原来在学校实施的课程可以放到企业实施, 如艺术染印、职业规划。这些课程由企业兼职老师和带教老师共同授课, 学生根据各自岗位的情况安排时间进行集中上课。

3.5 加强校企合作, 共同探讨双向管理机制

对于企业课堂实训的学生管理, 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商讨一种管理制度, 在管理人员的配备、聘任、职责、勾通、信息反馈, 以及实习生奖惩机制达成一致[4]。校企组建教学管理团队,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共同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 实训计划和管理办法, 妥善安排学生企业课堂实训的教学内容、场合和方式,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学生实训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这种管理制度与一般员工的管理制度有所区别, 在实训期间学生上班制度与企业员工一样, 但对工作中的失误要以说服教育为主, 不能象对企业员工那样简单的经济处罚。学生每天记日记, 每月写小结, 结束时写实训总结, 并请企业主管写鉴定意见。带教老师每天记巡岗日志, 做好实习生轮岗和定岗记录表, 结束时写实训带教总结, 并请企业领导写鉴定意见。校企业共同评选优秀实习生, 由企业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并作为学校对学生团推优的重要依据。

3.6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企业课堂实训实施中, 构建由校企双方参与的全方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校企双方共同管理, 专兼职教师共同施教, 校、企、生、师相互监督, 有效保障了企业课堂实训的教学质量[5]。学校教学督导深入企业课堂实训进行听课, 向企业的领导和师傅了解教学情况, 给予客观的教学评价和有效指导。企业课堂实训考核评价体系需要校企双方商定, 要明确考核人员、考核的内容和量化指标。企业课堂实训考核不同于校内课堂教学考核, 由带教老师、企业兼职老师、企业主管、学生小组和学生个人组成考核组, 注重过程考核, 独立评分。考核的观察点主要针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和知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创新创造、职业态度等。要设计专门的考核量表, 明确考核指标, 进行量化考核。

摘要: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染整技术专业探索了校企交替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 其中企业课堂的教学阶段进行了深度的产教融合, 这种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该文归纳了在企业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染整技术,专业,校企交替,企业课堂,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宝刚, 赵岩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 :236-237.

[2]李娟.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9) :89-90.

[3]马丕波, 蒋高明, 缪旭红, 等.基于校企合作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纺织服装教育, 2014 (2) :125-127.

[4]赵斌, 孙标.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纺织服装教育, 2014 (5) :415-418.

上一篇: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模拟机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