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2024-10-02

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共6篇)

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篇1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任务未能明确化

英语专业教学体系中, 各门专业技能课程之间都紧密联系。但由于教师不能对阅读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明确化, 通常会导致两种情况的普遍发生:第一, 等同泛读与精读。英语专业的基础教学中精读和泛读最为互相补充和强化。但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又不尽相同, 精读侧重语言点的精确掌握;第二, 泛读被任意化。教师认为阅读课就是扩大知识面, 是次要课程, 从而脱离教材, 在课堂上随意发挥, 瞎聊胡侃,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 教学方法陈旧

大部分学校的阅读课程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把单词、短语等一一讲解, 而割裂了它们与语篇之间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同时, 学生们被动输入信息, 逐渐失去了对知识的自主处理能力和创造力。新《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教学法也受到了普遍认可, 而交际教学法在阅读课中的实施对很多老师来说不太现实, 并且人们对交际法存在偏见, 即重视交际能力就是忽视语言能力, 这些都阻碍了教师在课堂中对交际法的使用。上述事实皆表明阅读教学的方法陈旧, 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学习效率低下。

(三) 文化导入的力度不够

语言是对一种文化内涵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只有把语言和文化有机的联系, 才能透彻的理解阅读材料中的深刻含义。现在很多教师会有意识地教授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但这些讲解通常是零散的、不充分的。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中, 还有思维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的句子结构差异、语篇结构差异、语言风格差异等。未能引导学生去全面的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差异必定会导致语言交际实践中的失败。

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 明确课程任务, 加强语篇观念, 提升教学效果

阅读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 培养逻辑归纳, 推理和总结的能力;加强阅读技能, 扩大词汇量, 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方式大致分为几步:

第一, 课前热身。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阅读教材为例, 学生要在规定的极短时间内完成每单元Section A中的词汇预测, 这部分练习不但强化了学生的猜词技能, 并且通过对习题的完成已经大概能够猜测出本单元的主要话题, 可迅速的实现对本课话题词汇的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扩大了词汇量。为理解阅读材料奠定了基础。

第二, 题材介绍。教师将阅读材料的题材进行介绍, 让学生熟悉或回顾这种题材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和遵循的模式, 并运用这种模式去分析阅读材料,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第三, 问题引导。在了解了材料的大概话题方向和体裁形式后, 运用一系列的问题去带领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结构分析, 找出段落大意, 文章大意和主题,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归纳总结, 激发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 也对阅读材料内容有了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

第四, 处理细节。把材料中的一些重点词汇, 晦涩难句, 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和讨论, 使学生在材料的整体环境中掌握语言点, 而并非是孤立、脱离语境的学习。

第五, 再次回顾总结。在这一阶段应深化此次学习任务, 对题材、语言风格、作者的措辞等进行进一步的赏析, 以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模仿和利用。

(二) 着重培养交际能力, 充分导入文化知识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外语教学的目的, 交际教学法也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的一个简易且有效的手段。笔者在课堂中尝试了一些方法: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分组讨论, 并在组内选举代表进行观点陈述;或在课堂上随机选择学生进行课文大意的复述或主题总结;亦可选择合适题材的文章进行分组辩论, 角色扮演等。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参与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培养了语言技能否则。

教师要在阅读课程中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 强调其重要性, 文化背景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字词当中, 它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地理、体育、生活等方面。与此同时, 文化导入要和交际教学法有机结合, 使学生感受到文化背景知识的趣味性, 实用性, 从而能去主动地涉猎, 并通过听、说、写、译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再利用。

(三) 课堂教学与自主阅读相结合, 完善检测形式

阅读是一个持续型教学任务, 教师以课堂讲授为纲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让他们在课下大量置于外语环境中, 辅以有效检测, 才能真正促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这里, 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关注和引导:

第一, 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帮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可以从材料的难易程度和题材两方面考虑。难易程度要适当, 富有趣味性, 时代性, 否则易给学生带来挫败感和枯燥感, 影响学习积极性;题材多样化, 新闻、评论、科普、宗教、小说、等都在选择范围内,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增加词汇量, 加强语感。

第二, 改变阅读观念。对于外语习得者来说, 这门新语言将会伴你一生, 因此, 阅读不仅是为学习, 同时也是一种兴趣和消遣, 所以带着放松的心情去阅读, 选择感兴趣的去阅读, 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第三, 完善阅读检测体系。检测体系不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或问答, 还可以通过, 阅读报告, 好书交流, 美文赏析等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使学生把所阅读的内容积极主动地进行输出, 同时也是老师对学生阅读任务的有效检测。

三、结语

阅读是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技能课程, 在这里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这门课程提出了一些看法并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尝试。它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对语篇分析技能的把握, 加重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比例, 合理运用交际法巩固、加强学生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 并辅以其他指导手段, 便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郭钦.语境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2]吕煦.深化知识理顺关系突出特点——英语专业泛读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篇2

课堂讨论有多种不同的形式:1.同桌讨,2.小组讨,3.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又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什么是小组讨论呢?

小组讨论是指在一个班里,把低、中、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由三至5名学生组成的若干小组,上课时稍加变动传统的座位排列顺序:相邻的前后几位同学分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系列学习任务,展开交流和讨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互助”、“合作”、“合群”、“民主”以及求是,求真等道德观念与时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适时组织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却容易流于形式,优生包揽了发言权,给听课者感觉只是场面热闹,并还有起到真正的讨论效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策略问题。要使课堂讨论能正常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讲究课堂讨论的策略,具体内容主要有:

一.充分准备,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

1.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正确认识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及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过程的安排。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建立在师生单向或是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些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教改深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开展讨论的关键。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小组的成员间必须团结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互帮互学,在讨论时,要创造友好、平等、认真和协商的气氛,使每个人都乐于发言、乐于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3.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一般地讲,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以4-6人为佳。这样,既可以使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又能保证发言的范围与质量。小组的成员要合理搭配,使优等生,中等生与学习困难生各得其所。共同为搞好小组学习尽力。

4.正确处理“优生”与“困难生”的关系。优等生要照顾和鼓励学习困难生,为他们提供首先表现的机会,并协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习困难生要主动、大胆地发言,争取 优等生的帮助,大家都要努力提高自己发言的质量,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认真准备学习发言。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要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发言准备,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认真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加小组讨论。讨论的题目要有启发性和灵活性,既不能大而无边,也不能让学生填充式的作答。

6.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多数是凭借语言进行的,因此,进行语言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头表达能力就尤为重要。要加强口语的基础训练,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口语思维等,使发言做到清晰、响亮,较为流畅。要重视口语的技能训练,包括学生的听话技能训练,口语技能训练及适应语境的训练等。还要训练小组发言的语言模式。例如:我同意××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我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提一个问题„„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与反应能力。

二.正确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确定。怎样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1.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组织讨论。越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可组织讨论,使学生参与总结过程、锻炼思维。由思维到语言表达,再由相互讨论,互帮互学,使原本极易混淆的算法逐步清晰,并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可形成开放性思维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的方式。三.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学习前,教师要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观察学生的动向,仔细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引导,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向其他小组传输,发挥组与组之间“对话中转站”的作用,以激起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的劲头。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使讨论深入展开。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两个“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还必须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

1.教师的讲解与指导学生读书相结合。要求学生逐字逐名认真阅读教材,并按教师提供的提纲或思路,边看书边参与讨论;教师紧扣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适时加以清晰的总结。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

3.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

4.传授知识与教给学法相结合。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理解处标上记号;看结论组织讨论,寻找依据,对讨论中产生的正确与错误的想法与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讲出思考的逻辑顺序,追根寻源,并讲出订正的方法等,让学生逐步掌握认真看书的学习方法。

四、及时激励,进行课堂讨论的评价。小组讨论后,要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时的鼓励性评价,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参与的水平。

①讨论态度的评价。教师应有心观察各组讨论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表扬讨论态度认真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个别力量比较薄弱或态度不够认真的小组,教师则有意识地在以后讨论时深入组内进行指导,帮助这些小组逐步提高讨论质量,力争达到全班各小组共同提高参与的目的。

②对有创建的思维方式,有明确的思维过程,有较为准确的结论,敢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思维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大呼的表扬。

③讨论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态度积极参与讨论,对他们在讨论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

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课堂 讨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2-027-010

1.课堂讨论模式的主要概况

具体来讲,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模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先仔细阅读课本,并勾画出自己的难点,做下记号,让物理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和问题。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并把教学一分为二,分为“教”和“学”两部分,既要强调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

不仅如此,在这样的教师教学与学生主动提问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己自主学习,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自觉性,并能提高学生对于物理抽象知识的实践化,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更好地学习到物理知识。

这种课堂讨论模式也是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和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教学效果和方案的不断分析和总结,才是推广开来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模式的改革。

2.课堂讨论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2.1 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通过对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观察,不难发现,在课堂讨论模式的应用中,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觉性较强,拥有安静浓厚的学习氛围,能推动师生或者是学生之间问题讨论的顺利进行。这也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针对物理知识提出大胆的质疑和提问,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侧重的分析和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为学生“解惑”,还为学生对物理学习“授业”。

2.2 在讨论过程中,能收集学生的大量的物理信息的反馈

在课堂讨论中,一般来说,都会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在分组时,教师要注意对小组人数的控制,以确保讨论的实际效果。这样的分组模式,也能直接保证教师能收集到学生大量且真实的关于物理知识讨论的反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照顾到学生的状况,当学生的讨论兴趣不高时,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手段,确保讨论方向的正确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保证课堂讨论模式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3.课堂讨论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3.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合作的课堂探究

课堂讨论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合作的课堂探究模式,这一模式实际上就是让小组内的学生自主自由地讨论,发现并挖掘出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通过大家的努力,或者再借助教师的帮助,团结合作,解决这些物理知识的难点疑点,最终完成物理课堂的教学任务。

3.2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反馈信息的课堂探究

归纳总结——反馈信息式的课堂探究,也是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模式的另一具体方法。主要是在物理课堂讨论环节的尾声时,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节课堂中的讨论结果及表现,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并归纳出本堂课物理知识学时的重点,点出本堂课的中心和最终结论,使整堂物理讨论课程更加全面。另外,教师还应准备一些重要的习题交给学生练习,并上交教师在批阅后,可以根据学生的习题练习结果,了解学生关于本堂课的物理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

这里以《光的传播》为例,详细讲解归纳总结——反馈信息这一课堂探究方法。在这堂讨论课中,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不仅要对学生的提问和质疑进行详细的解答,还应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

师:如何解释光在同种并且均匀的介质中才可以沿直线传播呢?

生:应研究介质的性质。

师:举个实例,把玻璃固定在一个光盘上,用激光灯沿盘面射向玻璃砖时,观察光的传播情况。

生:(诧异、迷惑)为什么光不是直线传播呢?

师:同学们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五分钟的分组讨论。

五分钟后。

师:好了,同学们可以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了。

生:老师,我们这组的同学认为,肯定是因为接收光源的物质发生变化,才会导致光在玻璃砖上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但关于物质的性质,我们这组的同学没有得出具体的结论。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基本是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分析的。是的,我们在做实验时,光是在水中或者空气中传播的,这时,水和空气作为同种介质,是可以保持光的直线传播的。而在刚刚的实验中,光是从空气中传播到玻璃中的,这时,传播介质发生改变,光就无法保持直线传播了。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光是在同一种均匀并且相同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

3.3 教师的教学评价探究

在最后环节,教师作为主导,会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详细全面的总结。最后,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学生相应的习题练习,来巩固课堂中学习的知识。

师:(打开PPT课件)下面,通过一些基础习题的练习,来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1.关于光的折射,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折射光线一定在法线和入射光线所确定的平面内

B.入射光线和法线与折射光线不一定在一个平面内

C.入射角总大于折射角

D.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关于“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同学们能根据这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的现象吗?

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篇4

一、深挖掘, 开发教材资源助高效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 它们需要我们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 组织学生探究, 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学习内容是探究学习设计的载体, 没有具体的探究材料来“活化”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是空洞的, 而小学数学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学习。

案例一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我在一次计算研讨会上听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 授课教师出示两道混合运算:2.5÷5+98.6和3.8×4.5÷2。先让学生读题, 接着出示讨论提纲:A.这两道题包含了几级运算?B.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C.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区别?再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讨论。 (讨论气氛不活跃) 最后汇报结果。

【思考】这样的处理,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的讨论探究兴趣不大, 因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学生早已掌握, 这节课只是把整数改成小数, 方法一样, 所以这节课没有必要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 把讨论探究的时间用在让学生说方法、做练习上效率会更高。通过上面的例子, 说明了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努力开发教材资源,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讨论探究教学内容。

二、重经历, 体验知识形成显高效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从最早提出任务要求, 到最后达到目标, 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必须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 自己进行各种各样的探讨。在逐步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终达到学习的目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努力探索知识。这样的学习, 学生能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

案例二加减法简便计算

1. 下面各题, 任意选择其中的5题算一算,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说一说,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题计算?

3. 想一想, 其它的题目能否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怎样计算? (独立试算)

4. 小组讨论:说一说以后做类似59+203、258-103等题目时,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思考】“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 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 它能唤起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欢乐。因此, 我们的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形式, 让学生进而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让学生体验算式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并领悟加减简便计算的方法, 这远比直接告诉学生简便方法更有效, 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走近简便计算, 才能形成强烈的简便计算意识。

三、促感悟, 开拓学习空间见高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 知识得以掌握, 技能得以形成, 并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积极稳定的心理倾向必将促使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体验。

案例三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我先让学生分组做试验:往空圆锥里装沙子, 然后倒入空圆柱中, 看看几次能正好装满。有小组发现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然后倒入空圆柱中, 三次正好装满, 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也有小组的结论是: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然后倒入空圆柱中, 四次正好装满, 所以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有的小组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倒入空圆柱中, 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答案各不相同, 学生议论起来……我说:怎么会这样呢, 你们说该怎么办?最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圆锥的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思考】对于“等底等高”这一概念, 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理解, 教师并没有回避或遮掩, 而是故意设下“埋伏”, 有意推迟给出正确答案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体验甚至发生争论, 进而引发探究。

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篇5

摘 要: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化的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等,不能够满足于新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本文将重点对探究讨论式教学方式在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学方式;公选课;讨论式教学

高校公选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强,尤其有的学生认为公选课只选不修。但是公选课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并且完成多元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促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展现出新时期人才的特色。探究讨论式教学方式是现代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措施,同时通过探究讨论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公选课的学习兴趣,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完成公选课教学的目标。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公选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公选课与其他课程具有着明显的不同性,课时紧,学习层次不同,认知结构也不同,如果单纯的依靠课堂讲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必然会促使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所学知识也只是被动的接受,更不用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式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之一,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公选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利用课程知识体系,搭建有效的讨论平台,是公选课讨论式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大学公选课是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应该认真研读所教课程的内容,掌握教学重心,并且利用课程知识结构的联系性,甚至辐射到其它课程的相关性,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并且展开相关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教学活动的价值性。讨论式教学方式的确立,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通过对知识的研究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结构以及重点知识的印象,同时讨论式教学也是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及知识的搜集产生一定的驱动力,特别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说,理论抽象,难以理解,同时理论间又存在着必然性、联系性,展开讨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入。

(一)引导和情境创设是讨论式教学的前提

公选课是各专业教师根据的专业情况面向全校开设,有些课程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跨越,文科学生在修理工科的课程,理工科学生在学文科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仅能依靠课本知识以及教师的讲述进行了解,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往往较为枯燥,因而为了能够勾起学生对课程学习了解的欲望,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创设出相应的讨论情境,或者设立某一项讨论的任务,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巧设问题,对比讨论

讨论式教学活动的重点问题是要利用知识点的联系性,巧设问题,对知识点前后进行对比,展开讨论。例如在公选课《flash动画制作》中,在讲到遮罩层动画时,先用一个有填充色的矩形做遮罩层,观察结果后,再用一条线条来做遮罩层中的物体,让学生猜想能不能有遮罩效果,让学生讨论这两个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当然在问题情境的提出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案例进行相应的引导,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融入于课堂教学中,进而能够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观点予以鼓励并肯定。

(三)联系实际营造讨论情境

一般来说,在历史教学课堂上,如果直接对讨论话题进行切入,难免会显得有些突兀,因而往往需要进行联系实际,勾起学生内心中的求知欲,从而才能够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联系性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可以设定一定的讨论情境。如在公选课《office办公软件专家》讲述电子表格excel时,假设你是公司的文员,要处理公司员工的数据,员工人数有好千人,面对表1形式的表格,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问题1:职工号可否自动生成

问题2:利用身份证号码可否自动生成性别、出生日期列的数据

问题3:利用出生日期,可否自动生成年龄列的数据

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立即给予答案,而是要交给学生去通过查阅资料,同学讨论后来完成,让学生们知道excel函数的强大功能。

二、总结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当然,教师对于讨论主题以及讨论任务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布置,从而能够让学生有所准备,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篇6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贴姓名牌”讨论法;知行统一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37-03

知行统一一直是困扰品德课堂教学的难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引入“贴姓名牌”讨论,尝试以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对话教学法,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贴姓名牌”讨论法起源于日本。课堂上,教师就某一议题在黑板上划分两个代表不同观点的区域[1];学生在讨论前,将姓名牌贴在某个位置上以表明自己的立场[2]:越靠近黑板边缘,立场越坚定;越靠近中线越不确定;之后,通过陈述理由、讨论或辩论进行学习,学生如果改变了立场,可以随时移动姓名牌,并说明改变的理由。以下,笔者以“可爱的社区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中的“垃圾分类”为例,探讨这一方法的应用。

一、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入“贴姓名牌”讨论

在教学“垃圾分类”这一内容时,笔者尝试引入学生“贴姓名牌”讨论法,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和实施垃圾分类的困难,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片断1:

师:对你来说,进行垃圾分类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贴姓名牌(如图1),并陈述理由。

赞成派17人——

生1:垃圾分类可以使垃圾变废为宝再利用。

生2:垃圾如果不分类就会填埋或者焚烧,这样很污染环境……

学生陈述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以及作用,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间派2人——

生3:垃圾分类好处很多,但我不确定。

生4:垃圾分类是好的,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资源利用,但有点麻烦。

反对派1人——

生5:我家只有一个垃圾桶,如果要垃圾分类的话,那我还要一样一样拿出来很不卫生,而且非常浪费时间。

各方陈述观点后,双方展开辩论:

生6:其实我们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的话,工人也要分类处理的。所以我们浪费一点点时间,为工人节约了时间。

生5:工人本来就是有固定上下班时间的,不会因为我们不分类而浪费时间。

生7:我们自己脏一点没关系,但是如果环境被污染了,对健康就更不好了。

经过辩论后,学生调整姓名牌(如图2)。两位中间派的同学转向了赞成派,其他学生不变。

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是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人格与主体性的教育,是培养现代公民的根本方式。[3]“贴姓名牌”讨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不随意否定学生,不替代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基础。此时,大部分孩子经过辩论对话,已经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较好的认识(见图2),这是促进学生参与、践行垃圾分类的基础。同时,姓名牌的使用有利于教师通过对话,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利于及时作出调整,顺利开展后续教学。

以生5为例,其思维变化如下图: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生5默认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由于他意识到执行的困难,而且不了解垃圾处理的后续工作,导致他始终坚持垃圾分类弊大于利。那么,其他同学就没有考虑过垃圾分类的执行困难吗?因此,笔者提出了第二个议题:你们家在做垃圾分类吗?学生开始贴姓名牌(如图3)。

看到这一结果,笔者追问:“既然大部分同学都赞成垃圾分类,为什么没有行动?”于是,学生结合实际提出了垃圾分类的困难,如“家中只有一个垃圾桶”“多个垃圾桶容易搞错”“小区垃圾桶没有分类设置”等。实际上,学生的“知行不一”大多源于“知”不到位,尊重学生、符合社会实际的“知”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行”。就垃圾分类而言,只有让学生直面垃圾分类的麻烦和困难,才能促进学生顺利付诸行动,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与践行。

二、促进知识的内化——问题解决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是具有一定实际情境的问题解决学习,它把学习看成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不断更新自己的经验和视角,反思事实依据的可信度和推理的合理性,进而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片断2:

师:垃圾分类迫在眉睫,但我们又面临那么多困难,该怎么办?

想象派——

生9:我们可以发明一种会自动分拣垃圾的机器人,让机器人来分类。

生10:我们可以在每家每户设置分类垃圾投放管道,直通各个垃圾处理中心,管道内还有自动识别系统,纠正人们扔错的垃圾……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笔者趁机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尽快发明出这些装置。

师:可是目前这种装置还没有发明出来,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做?

现实派——

生5:小区先要配备相应的垃圾桶。

生11:发放垃圾分类手册,告诉人们怎么分……

这些学生还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笔者进而引导他们如何从自己做起。

实干派——

生12:可以先从简单的分类做起,把一些可以卖钱的攒起来,这些都是可回收的。

生13:剩的饭菜直接喂鸡喂狗,回收利用……

学生开始立足自身考虑问题,回答的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自己能做的事。问题解决学习具有求异性和创造性。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从直面困难到解决困难,为践行垃圾分类奠定了基础:想象派的孩子从科学技术层面思考,激发了探究科学的兴趣;现实派的孩子关注到社会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其公民意识的养成;实干派的学生则从自身出发,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分类方法。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对话教学,促进了知识的内化,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三、强化学生的行为——追踪学习进展

在品德课教学中,诸如垃圾分类等主题学习,仅靠一两节课是不够的。要真正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还需后续的教学跟进和追踪。

教学片断3:

师:上周,我们用了两节课时间研究了垃圾分类。现在,你们家在进行垃圾分类了吗?请贴姓名牌(如图4)。说说你们现在是怎么做的?

从图4中我们看到,通过学习垃圾分类的有关内容,全班20人中有18人践行了垃圾分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针对还未行动起来的两位同学,我们又开展了一次“解决问题”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行为。

师:另外两位没在做垃圾分类的同学,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生18:我和妈妈说了,但是妈妈说那么多年扔下来已经习惯了,就算了。

生19:我妈妈说一个垃圾桶用久了都有味道,放三个垃圾桶要臭死的。

师:怎么办呢?

生2:不会臭的,其实那些能卖钱的纸箱什么的没有味道的。

生5:是啊,你可以和妈妈说能卖钱,我妈妈就是听我说能卖钱才同意的……

在品德课教学中,诸如“环保”“友爱”“谦让”“诚信”等内容,学生往往知易行难。而引入“贴姓名牌”讨论法,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对话教学,为促进知与行相统一提供了有效方法。它能够拓宽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视野,让学生体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促进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善于倾听和探究思考的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能力,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市川博.社会科的使命与魅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87.

[2]沈晓敏.在讨论中动摇进而深化学生的认识[J].现代教学,2005(12).

[3]张正江.学生“知行不一”论是一个伪命题[J].中小学德育,2014(6).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第二实验小学浙江宁波 31502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上一篇:数字芯片下一篇:鲁迅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