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课程

2024-07-02

计算机类课程(共12篇)

计算机类课程 篇1

研究及实践表明, 职教学生大多数属形象思维的智力类型, 具有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知识的优势, 这就要求在课程开发上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 教学过程应是经验的形成过程。按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发展职业能力。学习项目以典型产品或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实现“学中做, 做中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 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

一、以职业情境为依托, 按工作过程构建项目

项目课程教学是以职业情境为依托, 对真实工作过程进行分解, 将课程项目按真实工作过程进行重构, 针对工作过程环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 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根据职业的真实工作过程, 构建合适的教学项目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基础。

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 网站开发工作过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网站需求分析→网站设计图→网站的规划及创建→网站的制作→网站的发布、管理,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校区) 根据这个真实的工作过程, 改变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章节授课方式, 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教学项目, 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同时将学科知识贯穿其中讲解。

二、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教学设计

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为: (1) 教师引出项目, 提出问题, 讲述必要的知识, 学生获取信息; (2) 师生讨论项目的实施方案; (3) 学生实施方案, 教师解惑释疑; (4) 师生共评项目成果; (5) 教师提供新信息 (新知识) 、新要求, 学生另辟路径完成项目, 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 以求怎样做更好。

教学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活动。每组人员为5~8名, 每组设立“项目经理”, 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工程项目的安排。分组的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 其中主要以互补的形式为主, 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 性格内向的与外向的搭配等。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正确引导和督促学生, 严格按照时间安排开展项目, 让学生树立项目时间意识, 并针对学生碰到的各种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指导学生以协作形式开展项目活动。表2是《新闻网站数据库设计》项目的教学设计。

三、以能力为本, 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

教学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够用的基本知识, 适应相关职业技能认证。二是掌握的实践能力。突破仅限于操作技能的考试, 增加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组的合作能力。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 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项目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 记入成绩, 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 使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还成为学生再学习与培养训练的组成部分。四是在内容中加入国际认证试题, 与国际认证接轨。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 项目的真实性与知识的完整性关系

以往在学中较重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 而一个真实的项目不可能用到所有的知识点, 所以必须合理地设计项目, 使之既可以充分反映工作过程, 又尽可能多地涵盖应掌握的知识点。

2. 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项目教学时就会出现学生根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 或很快完成项目无事可做的情况。

3.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项目教学法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人物, 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入项目教学法后,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要树立项目意识, 具备项目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项目设计中, 要求教师对任教课程内容融会贯通, 并且要亲自实践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回答各类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而且还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在项目评价时, 要制订评价标准,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自评和互评。

计算机类课程 篇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6 门,17学分 课号

40240433 30240243 40240144 40240243 40240432 20240103

课程名

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 编译原理 计算机网络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学分 3(春)3(春)4(春)3(秋)2(秋)3(秋)

先修要求 操作系统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

离散数学(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限选课不少于11学分,其中: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不少于2学分

学先修要求 分

30240253 微计算机技术 3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 3 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 40240412 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 2 数字逻辑电路 30240222 VLSI设计导论 2 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不少于2学分 课号 课程名 学先修要求

初等数论及其应2 离散数学

30240192 高性能计算导论 2(英语讲课)计算机系统结构 30240262 数据库系统原理 2 数据结构网络编程与计算技术 2 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开发方法 2 C++数据结构 软件工程 30240134 软件工程 3 C++ 数据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不少于2学分 课号 30240042 40240452 40240062 40240392 40240422 40240472 40240402

课程名 人工智能导论 模式识别

数字图象处理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实时图形和动画技术 虚拟现实

学分 2 2 2 2 2 2 2

先修要求

离散数学

几何与代数 概率与统计 人工智能导论

概率与统计 程序设计基础 信号处理原理 数据结构 几何与代数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号

课程名

40240462 40240372 40240362 40240492

现代控制技术 信息检索

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

数据挖掘2 2 2 系统分析与控制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 JAVA程序设计 数据库系统原理 数据库系统原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题训练不少于5学分,其中计算机网络专题训练为必选 课号

课程名

计算机网络专题训练 操作系统专题训练 编译原理专题训练 数据库专题训练

学分 1(秋)2(秋)2(秋)2(秋)

先修要求先修要求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离散数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 C++ 数据结构 离散数学

几何与代数 概率与统计 人工智能导论

概率与统计 程序设计基础 信号处理原理 数据结构 几何与代数

计算机组成原理 系统分析与控制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 JAVA程序设计 数据库系统原理

数据库系统原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任选课程 课号 课程名 学

30240253 微计算机技术 3初等数论及其应2

网络编程与计算技术 2 30240134 软件工程 3 30240042 人工智能导论 2 40240452 模式识别 2 40240062 40240392 40240422 40240472 40240402 40240462 40240372 40240362 40240492

数字图象处理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计算机实时图形和动画技术 虚拟现实

现代控制技术 信息检索

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

计算机类课程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计算机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我是一名沿海城市的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我所在的专业科有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广告设计专业、财会与电子商务专业。这三个专业都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创业,我校将致力于把这些专业的学生从“就业型”人才向“创业型”人才转变。这就对我专业科教师和课程结构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设。

一、对教师创业教育意识的建设

实现中职生创业教育,首先教师要有创业意识。只有具备创业教育的意识,教师才能每时每刻挖掘教材中、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创业教育因素,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贯穿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让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创业人格。

创业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就业,还能推动学生科学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涯,满足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愿望,同时也解决了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国家、社会,甚至家庭减轻了负担和压力。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社会的潮流,善于捕捉信息,改变教学思维模式,进而勇于进行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充分发挥教育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对创业课程结构的建设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职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长远策划能力等。

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广告设计专业、财会与电子商务专业这三个专业都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定位,而经营管理能力和长远策划能力是对创业教育的同一要求。

“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能够培养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硬件产品营销,安装监控安防,组建维护网络等综合人才。学好该专业能创业成为电脑店老板、网络公司经理、监控安防公司经营人等。该专业的课程结构可以是这样的:《创业教育》《职业道德》《多媒体电脑组装与维护》《计算机芯片级维修》(包括显示器维修、主板维修和笔记本维修)《焊接技术》《监控安防技术与安装》《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数据恢复》《产品市场营销》《办公软件》《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广告设计专业”能够培养广告设计、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广告创意、广告产品制作、广告制作设备使用与维护、广告室内外安装等综合型人才,学好该专业能创业成为广告设计公司的经营者或设计者。专业的课程结构可以是这样的:《创业教育》《职业道德》《多媒体电脑组装与维护》《办公软件》《Photoshop》《AI》《CorelDraw》《AutoCAD》《3ds Max》《Indesign》《写真喷绘一体机使用与维护》《条幅机使用与维护》《刻字机使用与维护》《雕刻机的使用与维护》《压膜机的使用与维护》《发光字技术与制作》《LED显示屏技术》《发光护栏管的安装》《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财会与电子商务专业”能够培养会计、财务人员、网络营销老板、网上店铺经营者等人才,专业的课程结构可以是这样的:《创业教育》《多媒体电脑组装与维护》《办公软件》《Photoshop》《财会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基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师》《网上店铺经营》《淘宝店铺搭建与维护》《局域网组建》《internet应用》《产品市场营销》《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

三、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心理品质教育的建设

创业意识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要强化中职生的创业意识。其次,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能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心理品质的教育应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四、国家、学校、家庭共同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我国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也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广泛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职业教育者,就应该与社会广泛地接触和沟通,是“绝对不能关起门来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另外,中职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还必须结合国家相应的支持和鼓励的政策措施,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采取有效的途径,与学生家庭形成一种合力,共同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努力为在校生的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邢于仓,柳国强.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5(02).

[2]高洁.创业教育: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5(24).

[3]罗元.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05).

[4]张良.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04(27).

[5]邹奇清,乔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7).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案的研究 篇4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1 教案

1.1 教案的涵义

教案也就是教学方案,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每次课(或章节)具体、深入的教学准备,它是建立在钻研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对象的基础上的。[1]

1.2 教案的组成

针对教案,各级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需求都建立了自己的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但一般来说教案主要包括教案课题、授课对象、教学目标、教学主要内容、教学活动、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组成部分的时间分 配等。

1.3 撰写教案的原则

1.3.1 计划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书育人更是马虎不得。教学活动应当根据教案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从而增强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减少教学工作的盲目性,规范师生的课堂行为,指导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教案本身又是对教学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

1.3.2 预见性

教案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预想、预设,力求做到此时此想符合彼时彼境。教师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设计,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并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提前准备和预防。

1.3.3 简洁性

郑板桥有诗云:“削繁去冗留清瘦。”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因此,教师应当用简明的语言、规范的格式对教学过程进行高度概括。通过教师的深刻思索和恰当提炼形成教案。教案应更偏重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规划和把握而不应当是教材的搬家、板书的替代。

1.4 撰写教案的意义

1.4.1 教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案是实现教材及大纲要求,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经环节,它上承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下接课堂教学,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键点和文字展示。

1.4.2 教案是教师预设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案是知识因素、情感心理因素、课堂教学组织经验因素、传知授能的技艺因素等的统一复合体。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对大纲、教材的总体把握。

1.4.3 教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等待课堂教学的灵感突现,而应通过充分备课完成教学活动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有没有这个纲领和方案,纲领、方案制订得怎样,将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优劣。

1.4.4 教案是备忘录、是资料库,是教师宝贵的知识财富

教案作为一种文字载体,贮存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可在课前、课中、课后随时提取或查阅。从长远角度看,教案里记录着教师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珍贵资料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心得, 积累多了自然形成一座资料宝库。[2]

2 教案分类改革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计算机类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与传统科目不同,知识并不是其主要教学目标,它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信息素养是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和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和必备的职场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这个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传统教案已不能完全反应出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如职业教育中常用的任务驱动、项目驱动、模块化教学等教学形式和方法,传统教案形式就失去了个性化和针对性。

“教学案”的设计应以实用为原则,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体现师生民主,师生平等,师生互动,主动探究。[3]因此,针对高职教育中常用的“任务驱动”、“项目驱动”、“基于工作过程”和“模块化”四种教学方法,我们课题组将教案分为任务驱动教案范式、项目驱动式教案、模块化教学教案、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教案。

2.1 项目驱动教案范式

项目驱动教案范式的研究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主,如“C/C++程序设计”、“MYSQL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教案中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用“教学内容归纳”代替教材搬家,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概括知识和项目的展开, 明确“教学成果”,这类教案的撰写以项目为基本单位,重点突出知识的条理性、逻辑性,着力解决“如何让学生更简单的接受、更主动的学习和记忆”的问题。

2.2 任务驱动教案范式

任务驱动教案范式的研究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此类课程教案中将“学习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明确“教学成果”,用“教学准备”概括课前需准备的素材,将“教学内容与课堂组织”、“教学组织及实施、学生活动”和“时间分配”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对应,表格中要详细说明各个教学环节引入、讲授的内容、例题选取的目的、学生的操作、所用的时间等。

2.3 模块化教学教案范式

模块化教学教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知识部分和技能部分, 再将知识和技能分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通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素养。此类教案主要应用在我系的网络教研室所辖的“CCNA”、“综合布线”等课程上,教案主要包括“故有技能”、“故有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技能”、“情境设置”、“实施过程”六大元素,将“故有技能”、“故有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技能”融入“情境设置”,通过“实施过程”完成知识和技能从“故有”到“目标”的学习。

2.4 基于工作过程教案范式

基于工作过程教案范式的研究以实践操作课程为主,如“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等课程,此类课程教案重点关注实践操作过程过程中学生如何操作及实践操作的展开。教案主要包括“教学成果”、“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学生活动”等元素,从教学、技术、工作三个方面出发,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工作所面对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环境等,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3 改革成效

3.1 有利于教师备课

教案的改革,根据课程所实现目标的不同,将课程分成四大类,并规范了每类教案的格式,引导教师在不同类型课程的备课过程中,把握课程的核心和目标,正确平衡理论、实训的权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自然地接受知识、掌握技能。

此次教案改革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教案范式的使用,不但可以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备课、规范备课,而且可以使青年教师更深刻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更多的充当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教材的复读机。

3.2 有利于课程实施

教案的改革,有利于引导教师把备课的着眼点更多的放在对课堂情境的预设、教学节奏的掌控和对学生的关注上,从而使教案更好的反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组织,避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紧凑感和知识的连贯性。

3.3 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案的改革,规范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案格式,引导教师规范备课。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素材、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教师流畅的知识传授、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够提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技能的掌握和对教师的敬佩和信任。“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情谊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望。

4 结束语

教案改革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教师通过有效的备课,实现教学水平和技艺的不断提高,从而教学相长,事半功倍。通过课题研究,不同的教案范式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更能让教师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角度去分析教材,整合知识,使其适合高职院校不同类别课程和培养目标的需求,。

摘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崛起,容不得半点马虎。我国主要的人才培养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备课密不可分,而教案是教师对课堂进行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师钻研教材、整合知识的教学依据,笔者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案建设研究》课题研究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撰写本文。

计算机绘图课程总结 篇5

本学期担任2010级机电1、2、动车班机械制图及CAD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部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在同学们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预定教学任务,下面进行本课程的总结。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计算机绘图课程授课计划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践课34学时,历经18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并进行了计算机绘图期末考查,绝大多数同学考查成绩都很好,没有不及格学生。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以机械制图为起点,以如何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机械图形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

使学生在全面了解机械制图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理解AutoCAD的理论、观点,系统掌握计算机制图的方法、技术,具备在机械加工中绘图的实际技能,从而胜任工程设计及CAD应用和开发的工作。

学生应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开发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方法,具有运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图形表达能力和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习后续课程作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努力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课程教学中把案例教学、多

媒体教学、观摩教学等多种方法有机有序的结合,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制作了基本操作和实例紧密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枯燥的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全方位的自由互动交流。

在课程教学环节中,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和动车组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课堂教学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增加了能力训练内容。采取技能培养与素质拓展训练相统一的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软件的操作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人的努力,许多学生都爱学习计算机绘图这门课程,今后应更加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类课程 篇6

【关键字】高职 计算机类专业 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48-03

交换与路由技术是面向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等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之后,对网络知识进行应用的实践课程。课程主要从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安装、使用和配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熟悉中大型网络组网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的基本构建方法,具备交换机与路由器的组网技能、网络架设和维护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技能,完成交换机与路由器设备的安装、配置、调试以及常用网络协议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组网技术及高级应用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简单地以技术范畴为标准,把综合性的网络应用需求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技术实训项目,例如端口聚合、单臂路由等,也有部分教师在课程后期,选择性地把几个单项综合为一个类综合实训项目,但各子项目间缺乏有机的结合,且与企业实际应用情况有一定差距。此类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基于工作岗位的技能体系被人为地划分为无关联的独立项目,缺乏整体规划与集中整合,学生缺少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训练,结果是学生在应对大型、复杂的网络需求时,不能全面地分析考虑,甚至束手无策。

因此,根据工作岗位技能需求,规划设计一个涵盖该专业领域主流技术、技能的综合实训项目,对培养学生的全局思考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非常重要。

一、实训目标及内容的确定

实训目标以能力目标为基础,实训内容根据工作岗位需求而设置。通过调研和分析,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目标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并给合工作岗位需求,将实训内容设定为:

1.根据企业需求,设计网络拓朴结构。

2.根据拓朴,进行设备选型。

3.连接网络设备,并进行安装、调试,主要完成交换机基本配置、VLAN划分、端口聚合、生成树协议配置、单臂路由、静态与默认路由、RIP路由协议配置、OSPF路由协议配置、NAT地址转换、访问控制列表、Voip配置、帧中继配置、VPN配置等。

4.网络的测试。

本课程所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方法及能力也有所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和实训条件下,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上述的能力目标及职业素养。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实训项目的考核评估,即整体实施、分步考核,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二、综合实训项目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所提出的综合实训项目,其设计思路是基于“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能力目标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对企业实际应用案例的科学分析,结合实训室软硬件条件,合理设计各个实训模块并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全面融合专业领域所需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

其中,实训内容要以能力为导向,否则实训就会流于形式,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实际作用。另外,提倡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其显著特点是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传授学生专业层面上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思维方式、协作能力等。

(二)实现的平台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实现,可以基于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思科公司的网络模拟实训系统Packet Tracer为平台,另一种是以真实物理设备构建实训环境,两种实训形式各有利弊。以Packet Tracer为平台进行实训,优点是可在单机环境中运行,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中,构建复杂的网络拓朴,可完成绝大部分技能项目的训练,成本低;不足之处是线缆的连接与端口状态等与真实环境尚有不同,学生缺乏直观感受。而以真实设备搭建实训环境,优点是与实际工程项目环境最为贴切,有助于学生养成职业能力;不足之处是建设成本高,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可搭建完整复杂网络环境所需的网络设备,易造成技能训练的缺失。因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两种方式相互交替配合的方式进行,以取长补短,达到最好的实训效果。

(三)综合实训项目设计

1.实训项目原型源自实际工程案例。实训内容应来源于企业实际应用案例,才能与工作岗位需求接轨。通过对系统集成商、终端企业用户的深入调研,与企业工程师座谈,探讨企业岗位需求、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并广泛收集设计方案案例、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比较后,汇集整理出有代表性的应用需求及网络拓朴结构,作为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参考。

2.对案例进行教学化改造。教师根据实际的工程案例,进行部分改造与优化,使之适合教学情景的使用,之所以对工程案例进行改造,是因为单一的实际工程案例的应用技术不足以涵盖所有交换与路由领域。另外,在某些专业技术层面上,实际案例则要求过于高深、复杂,实施周期长,不适合作为课堂实训标准。

3.项目背景简要描述。通过对企业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综合,并进行教学化的改造后,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背景简要描述如下(限于篇幅,仅简要描述,实际应更为详尽):

某集团公司,由公司总部及四个分公司组成,现由于业务拓展,原有计算机网络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重新规划并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可扩展的新网络。

4.综合实训项目拓朴结构。根据项目背景,教师可提前设计出综合实训项目网络拓朴结构图(图1),该拓朴模拟了集团公司网络结构,基本满足了企业的需求。该拓朴图在综合实训初期,并未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由学生根据需求先行设计,之后作为参考标准提供给学生,学生可比对,分析各自优缺点,并进一步优化。

5.实训项目要求。在网络拓朴结构图的基础上,教师可对项目描述及要求进一步细化,主要说明各分公司或部门的主机数量、IP地址分配要求以及具体实现的功能。

(1)IP地址分配。集团使用10.10.0.0/16网络地址,根据分公司或部门主机数量进行子网的划分。

(2)IP分配规则。

(3)功能实现。在总公司,由两台三层交换机作为网络核心,互作热备援,并与R3共同运行OSPF路由协议,R4、R5、R6运行RIP路由协议,R7作为网络的边界路由器,外接ISP1。分公司一包含两台二层交换机,交换之间运行VTP协议,并在财务部、销售部内实现跨交换机VLAN。分公司二包含两台二层交换机,交换机间实现端口聚合,分公司二与分公司三实现VoIP,即IPON1与IPON2进行语音通信。分公司四作为重要设计部门,通过防火墙与边界路由器互联。另外,R4与R6间为广域网链路连接,并进行CHAP认证,R5与R7之间也是广域网链路连接,进行PAP认证,VPN1与VPN2间通过互联网实现VPN连接。S1、S2、S3是企业服务器,分别提供FTP、AD/DNS/DHCP等服务,直接与网络核心交换机连接。NAT在R7上完成,地址池的范围:202.103.220.1~202.103.220.10。

(四)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才能按计划实现实训目标。在教学安排中,采用“理实一体、虚实给合”的模式进行实训活动的组织。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尊重学生对项目的理解,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考方式分析判断,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适当提高或降低项目难度,并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实训。

1.需求分析。对企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是进一步对网络进行规划的基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项目背景进行研读、分析,个人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需求分析,完成需求分析报告,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

2.网络拓朴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网络拓朴规划,并在MS-VISIO中绘制拓朴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进行充分的探讨、沟通,一方面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3.设备选型。学生根据企业需求、拓朴结构,进行设备的选型,主要考虑功能、价格等因素,选型的渠道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或访问厂家官方网站,也可鼓励学生直接与厂家销售代表进行电话、邮件、QQ等多种形式的直接沟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4.设备安装连接。根据网络拓朴,进行设备的安装与连接。在此环节中,视所采用实训平台而决定设备安装与连接的方式,如果采用物理设备进行实训,则按照实训条件进行,如果实训设备不足,可配合软件模拟的形式进行。如采用Packet Tracer模拟,则可让学生在软件上进行网络设备的布置、连接,同时可考察学生对端口型号、线缆类型选择的掌握情况,以及在端口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继续进行实训的应变能力。

5.设备配置与调试。进入设备配置阶段,教师把前期设计完善并由Packet Tracer生成的PKA文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分发,PKA文件可加注文字,说明实训要求,例如IP地址规划、端口设置、协议设置等具体信息。学生接收到PKA文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Packet Tracer即可进行实训。完成基于Packet Tracer平台的实训后,即可根据实验室网络设备条件进行基于硬件平台的实训,如条件允许,则可将全部项目在硬件平台上完成,如缺乏设备,也可选择性进行。

基于Packet Tracer平台的实训,以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为主,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基于硬件平台的实训,则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协作的形式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

(五)考核与测试

综合实训的成绩评定应科学、公平、合理,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对学生的实训情况作准确的判断。成绩评定源自两个方面的综合,一个是学生提交的实习文件,另外一个是实训过程的评价。

第一,实习文件既是实训过程的记录,也是实训结果的展示,同时也可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学习总结能力,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测试报告以及最终的技术文档。通过编撰及整理文件,学生也可深入掌握MS Word、MS Excel、MS Visio、AutoCAD、Packet Tracer等软件的应用。

同时,由于Packet Tracer功能强大,可在生成PKA文件时,由教师指定综合实训项目的考核点及所占分值,学生每完成一个技能考核点的练习,Packet Tracer即时给出评分,教师可根据评分及时掌握学生实训的进展情况,学生也可借此进行自我评估,从而准确了解自身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和程度。因此,基于该平台的实训,根据学生提交的测试文件,结果直观明了。

基于硬件平台的实训,教师在考核时应注意全面性,除了认真核实网络是否连通、配置是否合理外,技术文档的考核尤其重要。

第二,综合实训不但是对知识、技能的练习,同时也是职业素养训练的过程。因此,实训过程的评价,是对学生职业素养情况的主观判断及分析,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内容涵盖工作态度、项目参与度、团队协作度、创新意识、项目完成度等项,并贯穿整个实训过程。可阶段性进行评价,实训结束后,即可得到完整的评价报告,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指明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三、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及实施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交换与路由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及有效实施,以仿真项目的形式进行实训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巩固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团队协作的工作意识,体现了高职教育“知识+技能+素质”的人才培养特点,提高了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焱宏.“基于项目”的《网络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5)

[2]陈宏.中小型企业网络系统集成综合实训课的建设与实施[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李伟清.防范ARP欺骗的综合实训搭建[J].邢台学院学报,2011(4)

【基金项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03C)

【作者简介】刘东(1976- ),男,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移动互联网应用;蓝 丹(1982- ),女,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

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探讨 篇7

1 目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1 培养计划制定不合理

培养计划制定的好坏,关乎学生培养的质量,是教学的指挥棒;但是,由于每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诸多条件不一样,每个高校应该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计划,当然,核心的内容不能改变;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首先有一个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能力的转变,不是高中那种“填鸭式”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地学习方式,但是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学生的培养计划的制定既要考虑培养的目标,也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遵循教学规律。

另外,现代社会是IT社会,IT行业的薪资水平绝对处于领先地位,远高于其他行业,而程序设计是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在高校培养这个层面上,从国家到学校都有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各种竞赛,例如:有挑战杯、电子设计、机械设计和航模等国家级的各种科技竞赛,相应有省一级的比赛,很多学校也有;国家鼓励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也是一个很大的方面,像企业每年举行的西门子全国比赛和虚拟仪器全国竞赛也很多;仔细分析这些比赛可以看出,每一项基本上都需要计算机知识,这就使得很多高校为了获得荣誉过早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有很多专业在大一上学期开设《C语言》课程,有的甚至连计算机文化基础都没有学就学编程,这违反教学规律: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编程思想,没有编程理念,掌握语法是没有用的;也有的学校把《C语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在同一个学期开课,也是不对的,一种是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一种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的编程思维完全不同,放在一起,容易搞混;没有处理好《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先修课程,掌握了基础课程再来学习单板机的课程效果会更好,不能因为学生尽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提前开设计算机类语言的课程,学生既没有学习能力,没有思想,也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学的怎么样可想而知。

1.2 学生学习盲目性,普遍编程思想缺乏

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并且内容与高中内容没有延续性,这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时具有盲目性的关键原因,学生不知道学习计算机类课程有什么用,应该怎样去学,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什么关系?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也不太了解,何况,专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不能等到学生去了解专业后再去结合专业学习计算机,这是一个矛盾问题。如果学生不知道课程的用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高中的学习是一种填鸭式的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况且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就那点东西,然而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多个方面,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学生编程就必须弄懂Visual C++编程环境,懂一点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程序通不过,不一定就是程序的问题,可能是编译系统问题。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学习没有一个主线,究竟先掌握程序语法,还是去掌握编程思想,不知何去何从,这两方面,对于初学者来说都很重要;学习阶段,程序的语法就很难对付了,更不用说提高编程思想。

1.3 教学没有突出计算机语言之间逻辑联系,没结合专业实际

没有突出计算机语言之间的逻辑联系,教学没有结合自动化专业实际情况,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的语言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C语言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是其他语言的基础,对于其他语言的学习的好不好至关重要;微机原理与单板机,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采用汇编语言编程,不同于传统的C语言,汇编语言编程与C程序设计之间是不是没有逻辑联系呢?如果没有联系,那么学习C语言有什么用呢?这点都必须讲解清楚;汇编程序设计究竟与自动化专业有什么联系,在微观上程序究竟是怎么实现的,解决了自动化专业中那一方面的问题,具体的应用在什么方面,把这些讲清楚,对于学生语言的学习很有帮助,纯粹讲解程序的语法是没有用的,突出逻辑和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后自学。

前面提到,从国家到学校都有很多的这样的那样的竞赛,我们学校每年都有面向大学生的“三小制作”创新性设计,教学可以和这些竞赛相结合,计算机类课程老师应该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这样的比赛,既有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2 解决方法

2.1 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的制定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定,同时也要兼顾学校具体的办学情况;对于计算机类课程,一定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一年级上学期开计算机类课程是不合适的,这个学期是高中学习方式向大学学习的转变,是一个过渡阶段,对大学各方面的适应阶段,这学期不适宜开很多的课程。根据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十多年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考虑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结合当今社会特别是IT行业对计算机课程的强烈需求,对计算机类课程安排开设时间建议作如下安排,如表1所示:

作为微机原理和单板机这样课程的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分别在第2、3和4学期开设比较合理,数电学不好,学生对于芯片的逻辑电路的理解会有难度,不可能有更深一步的发展,程序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想,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统一的。

2.2 教学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自动化专业而言,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为专业服务的,应该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有区别,教学应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性,应该结合专业实际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自动化专业属于电类的宽口径专业,可以从事像PLC和单板机等传统意义上的自动化工作,也可以从事现在热门的嵌入式和DSP方面的开发,也可以从事通讯行业的研究;因此,教学应该结合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测试与控制技术,是自动化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完全可采用这方面案例来教学。例如:在C语言系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数据采集的例子来讲述;采用北京阿尔泰公司的基于PC104总线的ART2932采集卡,数据采集的核心程序如图1所示。

网上有很多与自动化相关的数据采集、控制、ARM和DSP程序代码,教学过程中可以大量采用,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来的直接,学生学习也有兴趣,书本上一些语法知识,学生课余时间看看就够了,这种教学方式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3 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很多高校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大多数高校把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所取得的成绩都折算成学分,这非常合理;计算机类课程考核也应该与此挂钩,比如参加全国虚拟仪器竞赛的学生可以免修《虚拟仪器》课程,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免修《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考试不能拘泥于试卷,采用灵活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积极性,又能学好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参加工作也有促进作用。

3 结论

依据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编程思想的培养,树立学生写程序代码和写好代码的信心;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相互促进,培养自动化方面的现代化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德安.电气信息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

[2]孙东方.如何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5(4).

[3]朱利娜.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6).

计算机类课程 篇8

1 传统的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1) 以期末统一考试为主, 缺乏对平时表现的监控。据查, 该院的考试大部分在每个学期末进行, 而这一次成绩也基本决定了学生这学期学习的好坏。对于计算机类课程考试, 即使个别院系将传统的理论考试改为上机, 仍然会受到试卷容量、考试时间等问题的限制, 不能准确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会导致学生平时不好好学, 在期末突击, 而不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

(2) 考试内容单一, 理论考试为主, 与实际生产相脱节。该院以前的计算机课程考试大多是从原有题库抽题, 或从之前做的练习中选题, 题型大多是选择、填空、简答等。这种题型与实际应用差别较大, 难以体现计算机类课程重操作与实践的特点, 无法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2 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情况, 将从两大方面进行改革。

2.1 考学生

我们采取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学习过程, 将学习项目细化, 每完成一个项目, 根据考核方案完善相应的考核文件并进行恰当赋分。具体如表1。

水平性考核也就是期末考核, 在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给出的综合性测试。

在学习内容和考试方式上我们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具体做法如下。

1) 该系在改革中坚持计算机类课程以上机考试作为基本考试方式。学习的内容在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紧密结合目前市场行情开展,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考试的题目要突出能力考核, 要有利于学生总结与发挥, 激发个人思考。通过多做多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 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支持。

2.2 考教师

学生对于课程接受的情况除了与自身基础有关外和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也有很大关系。所以, 我们每个学期会集中对教师的任教能力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 课堂教学过程是否严谨, 以及课堂管理和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具体有:1) 学生评价:由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师日常教学情况, 学期末由学生对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2) 系 (部) 评价:由教学督导和系评价小组对教学环节进行3-5次定期或不定期测评;3) 企业评价:由企业专家在学期初、中、末对学生能力以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工作能力、素质、知识为考核标准进行评估和评价。

以上评价均采用百分制, 然后按比例进行折算, 折算成绩按不合格 (低于60分) 、及格 (低于70分) 、中 (低于80分) 、良好 (低于90分) 、优秀 (90分以上) 评定。

以此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同时也督促教师钻研教学, 使教与学能够相辅相成。

3 考核方法改革成效

改革后, 计算机类课程采用上机考试, 突出了实践教学, 考出了实际操作水平。根据市场需要与课程目标设置的学习内容和考试题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够自如的应对考试, 而且能够自由发挥, 学以致用。采用过程性考核后, 学生学习的过程时刻被检验, 被量化, 加大了课程监控的力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后, 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及所学科目的重要性, 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加入对教师的考核后,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很大的提高, 不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学习专业知识, 积极向同行业人才请教, 大大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总之, 我们要充分发挥考试对课程的指导性作用, 在严肃考风考纪的前提下, 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 以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 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在对学生的各种管理, 不断改善与考试有关的规章制度, 以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

摘要:课程考试是评价、检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是课程开展的重要环节。高职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水平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该文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为例, 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技能培养能力, 为就业打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计算机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冲.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9) .

[2]郭琳.高职校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考试周刊, 2012 (76) .

计算机类课程 篇9

我国的高职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高职教育体系内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人认为高职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其实不仅如此, 高职教育体系内部的结构与质量也令人担忧。我国高职教育至今仍深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 一些地方的高职教育教材仍是普通教育教材的简化与整合, 课程为简单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叠加, 课堂教授方式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 完全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目标。一些地区高职教育办学缺乏区域特色和针对性, 没有统一规划, 重复办学, 造成了资源浪费。许多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 趋于普教化等。这些高职学校本身的内部问题, 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 要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出口狭窄, 表现为普通教育的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层次的高职教育, 而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几乎没有机会接受高一层次的普通教育。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属于同一类型的教育, 区别在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中职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而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绝大部分为普通高中毕业生, 只有少部分为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高职教育的入学资格要求缺乏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标准, 采用与普通中等教育相同的、以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作为标准的评定方法, 导致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不畅等一系列问题。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多为普通高中毕业生, 因此教育模式就必须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基准, 造成了中、高职课程的脱节或重复, 无法真正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目前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9位来自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对口升学学生, 他们分别来自湖南省7所中职学校, 通过对他们和相关教师的访谈与调查, 对比分析中、高职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认为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与高职计算类相关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断层

与高职教育相比较, 中职教育开设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时间较长。国家对该类专业有明确和统一的培养目标。而我国的高职教育九十年代才刚刚起步, 目前, 还没有对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统一的规定。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基本同时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对口中职生, 基本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现状作为参照, 统一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层次的差异造成了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出现断层。

(二) 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脱节、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笔者将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进行比较, 发现高职的课程科目绝大多数均在中职阶段出现过;这些科目的课程内容形成了包涵关系, 甚至出现了相同课程、相同教材的现象, 因此对口升学进入高职的学生普遍反映大部分课程以前都学过, 学习积极性不高。中、高职根本体现不出是培养两个不同层次人才的教育目标。

但是, 高职院校一般都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 (经济数学) 等文化基础课, 而有些中职学校根本不开设英语、数学等文化基础课, 因此, 很多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后, 明显感觉存在一定的脱节,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程的统一。

(三) 中、高职学生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倒挂”现象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高职教育应该在中职的基础上对知识、能力、素质方面作进一步提升,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常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绝大多数高职生操作应用能力还比不上中职生, 出现了中、高职技能训练“倒挂”的现象。

二、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人才培养目标“断层”、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重复”、专业技能“倒挂”等现象, 通过比较分析,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 没有制订统一的中、高职贯通课程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更谈不上制订统一的中、高职贯通的标准, 中、高职院校各自为阵, 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技能培养方面各自独立运行, 因此在中、高职教育中经常出现各种重复的现象。

(二) 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

高职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招收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 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差巨大, 因此造成了这些学生进入高职后知识、能力、素质背景的参差不齐, 虽然部分高职院校采取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职生分班教学, 但是, 由于各专业招收的普高生的人数多于中职生的人数, 所以, 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时大多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起点来开展相关的教学环节, 由此造成中、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形成有效对接, 出现培养目标“断层”、教学“脱节”的现象。

(三) 没有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理念

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教育相关部门也提出了利用学生技能抽查标准, 督促各高职院校逐步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统一, 但是课程体系中的中、高职实践教学方面远未达标, 反而是在理论课程方面拥有过多的人力和物力。

三、解决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 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 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 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以此为指导,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途径如下:

(一) 确定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层次化的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相关指导意见要求: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 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 具有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 教育相关部门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 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然后确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 避免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的断层和错位。

(二) 构建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统一化的课程标准

将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 制定统一的各专业大类课程标准, 为中、高职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这样所开发出来的课程, 中、高职教育结构层次分明、普适性良好, 有效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沟通, 学生上岗后适应性强, 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在中职教育阶段, 应侧重于基础性知识、原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和了解;在高职教育阶段, 应更加关注学生技能操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良职业道德的提升, 重视学生的主体选择和个性特征, 体现中、高职教育的整合性、连贯性和应用性, 避免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出现各自为阵、定位模糊、趋同等现象。

(三) 设置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模块化的课程内容

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必须打破学科教学模式, 在“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指导下, 从专业培养目标入手, 结合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所在的工作岗位 (群) , 分析各岗位的工作内容,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术结构, 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剖析, 分解成多个模块。按照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 分别选取某些模块进行课程组合, 来确定中、高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组合时每一块的内容应该是动态的, 由于计算机类相关专业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 应当及时把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添加到相关的的模块中去。避免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四) 推行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规范化的职业认证体系

职业能力的对接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 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应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要求学生参加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等级考核。各种职业资格可以区别不同级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 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 可分别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 中职教育培养定位于中级及以下, 高职定位于中级以上, 逐步地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上重复和“倒挂”的现象。

(五) 制定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弹性化的教学制度

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学分转换、选课等弹性机制, 以兼顾不同生源素质的差异, 避免学生学习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对课程模块进行选择, 而不必重复学习。用学分制设置课程体系, 并配合灵活的选课制度, 让高职院校不同起跑点的学生, 最终能达到结果一致的培养目标。

另外, 学生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或培训证书, 均可成为相关课程的学分, 这样就为中、高职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以及其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构筑了共享平台, 为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统一课程框架, 实现课程设置改革与教学内容调整铺平了道路。

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 需要统筹规划和设计。只有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才能在拉动中职发展的同时也推动高职的发展, 此外, 高职教育的优化也必然会为中职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上升空间, 为其自身带来更加优质的生源。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7) .

[2]逯铮.终身教育背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 2011 (17) .

[3]魏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 2004 (10) .

[4]林楠.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10) .

计算机类课程 篇10

高等数学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 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类专业所必须的数学知识, 并以此为工具, 提高对计算机类专业知识的学习。目前很多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的高等数学使用通用的高职教材, 课程内容和其他专业的内容基本相同, 与计算机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脱节, 至使部分学生产生"学来无用"、"不实用"等想法, 因此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高等数学面临着教学和课程改革。[1]改革要面向专业, 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使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设置的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符合;改革要面向学生,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以及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1、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紧跟前沿技术, 熟悉软件开发流程, 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和程序设计语言, 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能够进行中小型软件的开发、测试、管理、应用、销售与服务工作, 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如下的知识要求:

·具备高职高专文化基础知识, 包括德育、数学、英语、体育等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及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 能使用编程语言编写常规算法;

·系统学习和掌握静态网页设计及制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巧;

·掌握数据库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熟悉SQL命令, 并能开发基于C/S模式的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能使用网络编程语言 (如Asp.Net、JAVA) 实现动态网站的规划及建设;

·了解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及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 能完成一般项目的文档编写, 能够进行小型项目的开发。

·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原理及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

计算机类专业各个学校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基本包括以下模块的课程:

文化基础课:《英语》、《思政》、《体育》、《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专业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技术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等。

专业技术课:《JAVA程序设计》、《Asp.Net》、《软件工程》、《Photoshop图像处理》、《AutoCAD绘图》、《网页设计》、《网站组建管理与维护》、《ASP项目设计》等。

从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看, 作为文化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是很多后继课程的基础。比如线性代数中矩阵的概念和描述问题的方式在数据机构、计算机算法设计、计算机网络、图形处理等计算机学科的诸多分支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

2、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分析

2.1 知识基础。

高职学生基本都是通过高考统招的高中毕业生, 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已经有了数学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很好地进行高等数学的学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中专或者职业高中, 这些学生录取分数偏低, 基础不牢固, 学习能力差或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很欠缺。

2.2 心理特征。

首先, 对高等数学缺乏认同感。很多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会有"数学有什么用处?"、"计算机专业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数学?"这样的疑问。其次, 高职学生偏重实践和操作。计算机类的专业课程有很多的上机实验课程, 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画或者网页, 成就感会带来他们学习这些课程的更大的兴趣;相比较, 数学基本还是老师讲学生听,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来说缺乏新意和吸引力。第三, 意志不坚定。[1]尤其是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 更是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3、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原则

3.1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

高职计算机类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 以适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为目的, 以"服务专业"为宗旨。首先, 突出数学内容的应用性和直观性, 淡化理论较强而实用较弱的数学理论, 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所涉及的内容糅合在一起, 解决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相脱节的矛盾。其次, 在内容讲解时多增加和专业相关的实例, 比如在讲解函数极限之前可以先给出这个问题:

如何计算和式

其中n可以是一个很大的正整数。

一个编程思想是利用C语言中的for循环来实现:对于给定的S (1) =1, 先计算S (2) =S (1) +蚝虔, 然后计算, 依次类推, 最后通过S (n) 计算出和式的结果。用C语言代码可以将上述思想写成如下的程序段:

从理论上说上述程序是正确的, 在不是很大时, 是可以得到正确结果的。但是当比较大时, 在计算机上运行该程序会和正确的结果有超乎想象的偏差。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计算机中的两个数相加按浮点预算存在"大吃小"的问题, 这个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会介绍。其次, 看一下编程计算的过程:对于1≤m≤n, , 就涉及到两个数的加法, 一个是S (m-1) , 另一个是Á。当m很大时, Á是一个很小的数, 如果S (m-1) 是一个很大的Á数的话, 就可能出Á现"大吃小"的问题, 至使从这个m开始, 无论n (>m) 有多大, 都有S (m) =S (m-1) =S (M+1) =…=S (n) , 即, 要计算S (n) 最终的结果就是S (m-1) 。如果S (m-1) 与S (n) 相差很小, 这种近似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相差甚远, 那么这个程序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 实际的情况是S (n) 随着n的增大而增大, 并且逐渐趋向于"无穷大", 也就是说当m很大时S (m-1) 是一个很大的数, 而且当n比m大的多时, S (m-1与S (n) 相差很大。因此这个程序无法得到正确的, 产生错误的原因除了不了解计算机浮点运算的规则外就是不理解"级数收敛性"问题。而要掌握级数的知识就必须学习极限、收敛性、函数导数等知识, 这些正是微积分的基本内容。

通过这个例题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于高等数学解决计算机问题有个初步的了解, 建立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的目的。

3.2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计划,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高等数学知识, 也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首先, 解决学生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课程难易程度及其课程进度都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吻合。教学要求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也即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其次,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数学实验课时,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可视化, 激发学习兴趣。[2]比如上述例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动手设置的值来体会该程序计算结果和正确结果之间的差值;另外还可以通过实验课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常用的数学软件, 以便于检验理论学习效果以及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而且在进行数学实验的同时不仅学到数学知识, 又能提高计算机水平, 让学生感受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愿望, 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4、关于编写适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数学基础"新教材的设想

4.1 教材编写目标

为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编写"计算机数学基础"课程的教材, 目标应当使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基本运算能力、数形结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为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工具, 使他们具有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能力 (基本工具使用能力、简单实际应用能力) , 提高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达到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数学素养。

4.2 教材编写内容及其确定的原则

遵照"够用、实用"的原则, 考虑到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时数, 确定教材编写内容。高职高专"计算机数学基础"应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离散数学这几门学科的内容进行简化并整合在一起做一个导引性的介绍。[3]在教学内容编排上, 只介绍一元微积分的基本内容, 对于多元函数和多元微积分学则可略去介绍;在线性代数部分, 主要介绍矩阵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思路;在概率论部分, 着重介绍基本的概率计算方法、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在离散数学部分, 只介绍集合论、简单数理逻辑和简单的图论方法。除了必要的证明之外, 一般不给出定理的数学证明。同时, 介绍一些上述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若干应用, 使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开发的数学基础与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可能的应用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达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天容胡平波龚建华.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分析--基于专业与学生的改革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46-48.

[2].王积建刘维先龚洪胜.数学实验与高等数学交替教学的实践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86-91.

计算机类课程 篇1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久以来,该门课程侧重于教学生怎么去做,而不是教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只会机械地使用计算机,根本谈不上具备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普及率越来越高,许多高校新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另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庞杂,知识更新也很快,产生了“计算机就是一个工具”,”计算机会用就行”等片面认识。导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学时被压缩,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普遍质疑此课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信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有效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研究思考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2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什么是计算思维?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ofthe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是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研究这些内涵对于教师尽快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意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提升运用计算机基本思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计算思维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陈国良院士和董荣胜教授在文献[4]中做了明确阐述。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培养上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有判断和选择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的能力;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恰恰和计算思维的思想不谋而合。

2010年7月,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发布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旗帜鲜明地提出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同时倡导高等学校应加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一些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教学尝试。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随着全国各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我校的改革也在大力推进。在2013级的本科培养方案中,首先大基的学时由64变成32,时间压缩了一半。其次,OFFCIE技能训练不再变成大基课程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课下自行学习、练习的内容,以往讲解的内容也压缩了一半。面对这一重大变化,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教改方案,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3.1 教改中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是重点

计算机不仅提供了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的养成是以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现在的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的水平不再是零起点,因此,旧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的内容也应该随之调整。但是,教学内容的调整不是颠覆原来的内容,而是将其进行再组织和优化,突出核心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能力。

以前的大基教学把重点放到了OFFICE软件的使用,致使学生只会模仿,忽视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今后的教学的核心内容要重新整合,要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既要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

3.2 面向问题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原有的在教学中,基本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听起来乏味,老师讲起来也感觉没有激情,导致教学效果相当不好。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重视学生的反馈;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采用案例和项目相结合的方法。如在讲解二进制、十进制以及信息编码的基本概念时,使用猜数游戏案例。通过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抛给学生去思考,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无形地引入了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把一些难于理解和枯燥的知识,变成了非常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学会了对问题的抽象,这是计算思维培养的第一步。如果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不只是一概地灌输知识,而是针对知识点,设计一些好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这些案例中面向的问题,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新方法的动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

3.3 计算思维培养需要分类分层次逐步推进

由于学生的起点不一样,所以教学更要因人施教。计算思维的培养应该分类和分层次,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定位来设计培养内容和步骤,不能搞统一模式,这样才能使计算思维的培养深入到我们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中。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分组研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选取适合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势利导的讲解知识,配合进一步的拓展作业。不仅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更要培养计算思维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将“计算思维”引入教学中,是我们面临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有改变了教师的意识,才能把计算思维的培养贯彻到自己的教学中。如何摆脱计算机工具论,保证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推动计算机使用的同时,传授向计算机一样思考的计算思维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83-85.

[2]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15-20.

[3]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22-32.

[4]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11(1):7-1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8.

作者简介:赵丽琴,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教育信息化。

计算机类课程 篇12

1.1 教授对象参差不齐

学生来源和入学分数不同,以及在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方面知识了解程度的差异,导致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将会出现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稍差一点的学生跟不上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展。

1.2 讲授内容单一枯燥、理论性强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按照章节的顺序讲授,首先,理论较多、相对枯燥,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其次,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对局部知识点学习、掌握,而缺乏了解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达到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学完这门课程所能做的事;最后,目前讲授的很多内容都和社会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禁锢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中,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1.3 缺乏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即使课程安排得再多、学的内容量再大,也远远满足不了知识更新与变化发展的要求,如果不善于学习就不能跟进新知识,会慢慢被社会淘汰。没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难完成工作单位交给的任务,遇到问题都需要请教他人,慢慢会没有人愿意与其合作。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但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思维僵化,没有创新,企业就不能发展,社会更不能进步。

2 教学研究探索与实践

2.1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奋斗的前进历程。一要努力汲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素养;二要课前认真准备,课后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三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在传统的教学现、教学方式实现新的突破,善于对传统教学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时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2 采用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1 以“事”讲“理”实施案例教学

由于很多计算机类课程都有理论性强、较抽象等特点,所以如果采用传统的按照章节顺序的教学方法,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并且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所以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案例教学法。该方法是把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案例中,根据课程应该达到的技能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若干个相对完整的项目模块,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以“事”讲“理”,依“理”做“事”,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在“做”中增长能力。

如讲关系数据标准语言SQL时,从创建数据库stdudent,到创建数据库中的表、再到查询、乃至视图,都是在student数据库下进行,以student数据库为例,不断扩充各个知识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2.2 启发教学

根据课程相关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让学生多思考、讨论,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讲学生较难理解的数据库范式理论时,老师在导入主题之前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个数据库下的关系模式由若干实体组成,每个实体有与其相关的属性集,那么某个实体的属性集中包含的属性是不是可以任意添加呢?各个属性之间有没有某种约束关系呢?然后让学生思考,自由发表意见,并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在讲到什么是“主键”的时候,老师可以发问,为什么要设定主键呢,主键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首先引导学生联想每个人都有一个唯一标识身份的证件(身份证),然后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谈谈自己对主键的理解,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总结。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2.2.3 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培养

按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下达不同的同步任务。如在“结构化查询语言”这门课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布置梯次不同的实训任务,程度好的同学可以直接做进阶任务和提高任务;程度一般的同学只做基本任务和进阶任务即可,这样既有利于教学进度的控制,也保证了每一名学生的技能和能力的提高。

2.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会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给用人单位节省投资并缩短项目完成的时间。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布置让学生自学的章节,通过设置一些关键知识点讲解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实际理解程度,然后加以补充总结,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更好的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

2.4 重视平时考核

考试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技能能力的发展提高,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充分发挥考试的督促、引导和激励作用。

过程性考核应该包括考勤、课上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课内实验、报告等要素。考核应尽量提高课堂表现与实践环节成绩的比重。老师要了解学生课堂听课情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向学生公布每次平时成绩,做到公开、公正,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脚踏实地,注重平时学习过程,而不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临时突击。

3 结语

针对计算机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与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开展思考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之,要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和学生能力,不断发掘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治群,唐笑林.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2]赵晓瑜,李俊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S6).

上一篇: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下一篇:结核性肺源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