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改革措施(精选9篇)
监管改革措施 篇1
一、金融监管概述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当局基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因素,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审慎监督管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的总和。它是保障金融体系安全运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手段。
二、金融监管目标
(一)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一般目标
促成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体系,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健康地发展,从而保护金融活动各方特别是存款人的利益,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目标
1. 建立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网,增强人们对金融稳定的信心;
2. 采取措施减少败德行为,增强市场行为主体的理性;
3. 限制金融机构承担过度的风险;
4. 强化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以增强金融机构经营的透明度。
三、我国金融监管现状
我国的金融法律建设日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理顺,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对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不断发展的自由化趋势,我国的金融监管仍很薄弱,主要表现为:
(一)金融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这实际上是将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等同看待,强化了货币政策目标,弱化了金融监管目标,从而制约了金融监管的功效。
(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缺陷
1. 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
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业务交叉不断增多,不可避免地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并存的局面。
2. 监管机构的职责界定不明
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多头、分散,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三)金融监管工作存在不足
1. 监管机构协调性差
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多头、分散,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2. 金融监管措施不力
(1)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监管能力极低,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
(2)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四、有效金融监管措施
对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应着眼于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强化监管和促进发展积极予以解决,确保我国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一)完善相关金融法律体系
建立科学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是建立有效金融监管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 完善主体法律
首先要抓紧修改、整理和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金融法规。其次进一步加紧其他金融法规的建设,如《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机构兼并收购管理办法》等,从而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管提供法律基础。
2. 制订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
主体法是纲目式的,对于履行监管职能的主体来说,更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并与有关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也要对原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废除或修订;还要针对立法环境尚不成熟、近期不宜立法的情况,先制定一个过渡性的暂行规定。
(二)创新改进金融监管方式
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应由过去粗放式监管向风险目标监管转变: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的方向发展;尽快实现对风险的事前预警,使非现场监测成为现场检查的目标导向,现场检查成为非现场检测的基本依据。
(三)加强行业内外金融监督
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自律机制是金融监管最基本的约束机制,也是国家实行金融监管的基础。有效的金融监管,必须注重外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有机统一。国际金融界亏损倒闭事件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不严所致。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金融机构自律管理水平,成为国际金融业有效监管的又一重要趋势。
摘要:鉴于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金融管理当局必须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方法, 防范和减少金融体系风险的产生与积累, 通过监管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定性, 并使其在各种外部冲击下保持稳定。对金融监管基础、金融监管环境、金融监管体系、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是建立权威监管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现状
参考文献
[1].戴国强.货币银行学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中国金融, 2008 (7) :64-66.
[3].邢毓静, 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监管改革措施 篇2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纲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科学治理的原则,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强化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强化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督能力建设,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有效遏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使食品安全事故明显降低,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增强,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监管工作重点
(一)加强酒类流通环节监管
1、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充分认识确保酒类市场稳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增强责任意识,采取得力措施,迅速部署落实,严格市场监管,保证完成“酒类批发企业持证经营率达到100%,酒类零售企业持证经营率达到95%,持证酒类经营企业制假售假查处率达到100%”的管理目标,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件。
2、做好衔接,严格市场准入。我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卫生部门不再办理卫生许可证明,有关行政部门已经对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程序作出规定。各级酒类监督管理部门在实施行政许可审批新的酒类经营企业时,不再审验申报单位的卫生许可证,属生产企业的审验其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属流通企业的审验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属餐饮服务企业的审验其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餐饮服务许可证。
3、加强监管,进一步规范酒类市场秩序。各级酒类监督管理部门在节日期间要加大酒类市场稽查的频次和力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重点区域是环京津各市、城乡重点市场,重点环节是生产和批发环节,重点品种是散白酒、仿冒酒以及其它假冒伪劣酒。各级酒类监督管理部门要采取日常巡查、突击检查和联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排查市场安全隐患,严格酒类流通随附单管理,对无证经营、扰乱酒类市场秩序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严厉打击,对制假售假、情节严重的酒类经营企业依法吊销其许可证。要认真对待群众的投诉和举报,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酒的违法行为,净化酒类市常
4、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应急值班制度。从即日起到10月16日止,各级酒类监督管理部门一定要精心组织,建立应急值班制度,制订应急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做到安排到位、行动到位、落实到位,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保证信息沟通及时准确。对在节日期间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省厅将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畜禽屠宰环节整顿
1、工作目标。推进完善监管体系,健全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不断规范市场秩序,使我省畜禽屠宰行业进一步规范,城乡定点屠宰率进一步提高,切实保障食品消费安全。
2、主要任务
(1)开展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审核换证工作。按照商务部有关审核标准和程序抓紧组织实施,按期完成压点工作任务,使不达标企业得到彻底的清理,确保审核换证后企业完全符合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有关标准。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妥善应对和解决换证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同时做好舆-论引导,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保证工作有序进行。
(2)加强行业监管,建立行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开展专项检查,督促屠宰企业建立并严格执行生猪入厂(场)检查验收、宰前停食静养、屠宰操作、肉品品质检验、无害化处理、不合格肉品召回、索证索票及购销台帐等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制,对定点屠宰企业实行包干到人、责任到人,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共同打击私屠滥宰、注水肉、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切实发挥12312投诉举报服务平台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细化程序、时限及相关工作要求,有效防范、妥善处置猪肉安全事件。
(3)加快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按照《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纲要》要求,全面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鼓励其规模化生产和连锁经营、配送,推进兼并重组,优化行业布局;加强企业监管,确保企业合法经营;利用技术和市场手段推进分级管理与流通范围“挂钩”,扩大品牌肉市场份额;通过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淘汰落后产能。
(4)继续做好“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建设屠宰企业监管系统,形成盛市、县三级监管网络;开展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建设,形成从生猪入厂到肉品销售的完整信息链,确保责任可追溯;培育自主品牌,开展全程冷链配送;指导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进行标准化示范改造,保障肉品安全供应,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
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管理,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报告制度。开展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整治超过标准限量和使用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查处和打击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严格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研制管理。
(二)加大对食品流通环节的整顿
1.严格食品流通许可制度,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和退市制度,建立销售者主动退市和工商部门责令退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强食品经营者的主体资格审查,严格前置审批。加大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督抽查力度,特别是对重点食品要实行定期质量监督抽验。
2.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监督食品经营者依法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加强自律。完善食品市场监管和巡查制度,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品种,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大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和食品市场日常巡查力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
3.培育绿色市场,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抓好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安全检测工作,建立和完善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食品超市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要开展以速测为主的安全检测。认真做好绿色产品国家标准的宣传工作,建立好食品绿色市常
(三)加强畜禽屠宰整顿
严把市场准入关,清理整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厂(场)的日常监管,查处违法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猪(牛、羊)、出厂未经品质检验或经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猪(牛、羊)肉产品等行为。强化活禽和生猪(牛、羊)产地和屠宰检疫,查处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的行为。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肉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打击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畜禽肉和注水肉等行为,严防病死、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进入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加大生猪屠宰长效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应急处置机制。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部署阶段。时间为1~4月。认真学习,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整顿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与督查阶段。时间为5月~11月,按照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要求,按照职责分工,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完成今年的预期目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时间为12月。对照年度工作方案,认真做好自查工作,同时将本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于月15日前报送州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整顿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依法加强治理整顿。要抓紧制定全年监管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分解监管工作任务,明确各环节、各阶段的监管目标和完成时限,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要将集中整治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及时总结整治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形成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承担起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责任,统筹安排监管力量,切实保障经费投入,全面抓好监管任务落实;要加强对本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监督指导,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监管改革措施 篇3
从运行实践来看,在市场监管体制下的食品安全工作还有存在诸多问题:改革不到位,食品安全重心不突出。按照中央的改革精神,综合设置的市场监管机构要确保食品监管能力在监管资源整合中得到强化。但是,从职能整合、机构设置等方面来看,我市食品监管并未得到明显加强;权责不对等,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在机构改革后,基层监管要同时面对三个“婆婆”,多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层层下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尤为突出。监管分局作为最基层的监管力量,市场监管工作繁杂,加上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性不够等原因,许多工作顾此失彼、不堪重负;技术支撑不足,食品监管手段落后。现今互联网时代日益发达,网络监管、技术支持、创新手段对于提高监管效能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市未对食品检验检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新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无专业检测能力,加上缺乏信息化建设、电子溯源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等创新平台,食品监管只局限在传统的原始手段,停留在巡查、整治等老套方式,技术短板明显,监管效能低下;全民参与度不高,社会共治不完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生产问题、监管问题,还涉及到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市场治理、法治建设、信用评价等诸多问题。食品安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综合治理及信用评价体系健全等综合调控手段,因此,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也就尤为重要。
针对目前食品监管体制上的问题,根据国家关于加强食品监管体系建设的部署精神,故提出以下强化的工作建议。一是加强食品监管科室配置。建议全面清理市场监管职责,制定职责目录和责任清单,将简政放权、弱化监管的领域和职能进行调整,针对源头性、任务重等不同特点,力争细化食品科室,分为食品综合协调科、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科、餐饮消费监管科,将化妆品监管职能并入药械监管科。二是加强综合协调职能。建议高配市食安办,设置专职副主任,专门负责全市食品综合协调工作,完善各项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牵头抓总作用。三是做实食品专业监管机构。建议食品安全监督所独立运行,确保编制和人员满足高风险行业监管、重大活动保障、事故应急处置等重点工作的需要,将食品专业监管机构与综合市场监管分局有机结合。四是合理调配基层分局规划。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所建设的同时,根据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较大乡镇建立监管分局,在较小的乡镇派驻食品监管人员。
强化人才培养,充实基层监管力量。一是引进专技人才。通过招录、划转等手段,配足编制。二是加强基层力量。建议参照国家食药总局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每个基层分局按照至少0.11人/千人口比例配备食品监管人员,确保有职责、有岗位、有人员、有手段。三是健全考核机制。认真开展绩效考核,对照结果兑现奖惩。为风险高、责任大的监管执法岗位提供政策支持,作为重点培养和优先提拔的重要对象,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
强化装备建设,创新“人防加技防”监管模式。一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市场”资源优势,逐步建立基础数据库、信用征集库、移动执法等系统,建立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信息化平台。二是改善执法装备。借助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的契机,在经费、装备上向食品监管方面倾斜,达到国家总局基本装备配备指导标准的70%以上。三是提升食品检测水平。整合现有全市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加快建设全市食品检测中心和基层食品快筛室,从“土”办法向技术手段转变。
强化齐抓共管,构建社会共治体系。一是做强各级政府食安办。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市镇村三级联动”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强化风险交流、执法互助、司法衔接等工作,实现资源共享、监管合力。三是加强企业自律。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媒体舆论等重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监督作用,明确社会责任,推动行业自律,加强舆论引导。四是构建信用评价体系。组建由政府主导,征信办、监管部门等共同参与和广泛认知的信用评价平台,形成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良好局面。
网吧监管措施 篇4
网吧监管的措施办法
我镇网吧虽然数量不多,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作为学校来说责无旁贷,同时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了以下监管措施和办法:
㈠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文化执法部门是网吧的主管部门,负责对网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我们希望该部门能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等违规经营行为。充分利用监控平台,借助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对网吧经营场所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从技术层面上,解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上网难控制、难查处的问题。采取日常检查、突击检查、技术监控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等有效监管措施,同时增加日常巡查的频度,适时开展错时检查和“零点断线”集中行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网吧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日常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彻底杜绝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等违规经营行为。
㈡加大集中整治力度。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网吧的管理及整治由文化、公安、工商、电信、教育等部门共同负责。学校将积极协同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适时开展网吧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切实解决那些社会影响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网吧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年开展联合执法集中整治4次以上,坚决打击和遏制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营业等违规经营行为。同时,公安部门应负责对网吧的信息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对网吧营业场所进行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并整治行业中存在的治安和消防安全隐患,切实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从严查处不实名上网等违规问题。工商部门应加强对网吧经营单位的登记注册和营业执照的发放管理;及时查处无照网吧(黑网吧)的经营活动。电信部门应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黑网吧及其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名单,责令停业整顿的网吧名单,立即终止或暂停接入服务。教育部门应负责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使其养成文明健康上网的习惯,积极提供线索,配合文化、公安、工商部门对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进行查处,努力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以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努力净化网络文化市场。
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学校将加强对网吧业主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法制观念和文明服务水平,教育引导他们依法经营,守法经营,健康经营。严格实名登记制度,坚决做到持有身份证和已满18岁的成年人方可进入,否则一律不准进入。杜绝超时营业,要求晚上零点以后网吧一律停止营业。对违规经营,唯利是图,屡教不改的业主,应从重处罚、停业整顿直至依法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积极教育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大力倡导文明、健康上网,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特别是教育部门应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引导学生科学运用网络技术知识,使网络成为对个人和社会有益的科技传播和文化娱乐工具;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教育,使未成年人远离网吧。同时应强化学校、家庭的教育监护责任,特别是要强化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监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对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大网络的社会宣传,营造健康文明的良好氛围,及时对违规经营行为予以曝光,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体系,以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监管改革措施 篇5
一个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 还有被称为金融市场看门人的三大评级机构。也许他们并不是这场危机的导火索, 正如一个世纪前马克思曾预言的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竞争, 资本积累, 信用发展三个因素的足够发展, 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既便是格林斯潘被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传唤听证时, 他依然辩护道:“金融衍生品的价值代表了他们的潜在价值, 可以有效平摊风险, 而不是积累风险。”格林斯潘的无罪辩护看起来契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必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决策和疏忽对危机的提前到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影响。因为格林斯潘在随后的询问中也承认了一个事实:由于华尔街的贪婪, 一切监管形同虚设, 其实将债务打包成证券产品然后标售的金融公司应部分持有这些证券, 可以有效降低债务风险, 同时应在防止欺诈和交易结算方面加强立法监管。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首席执行官麦克丹尼尔在备忘录中也提道, 评级机构通过降低标注而不是以高标注做出真实评价以获取收入的恶性竞争最终会危害整个金融系统。
二、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以下简称法案) 内容
(一) 提高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
1、只要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2/3以上成员投赞成票, 并经委员会主席投票确认就可认定金融机构其支付、清算、结算活动是系统重要的。2、提高资本金要求, 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金水平和资本金质量, 在经济扩张时期增加对银行的资本金水平的要求, 而在经济紧缩时则减少资本金要求, 从而有效减少银行“逆周期”经营造成的冲击。3、通过沃尔克法则对银行高风险业务的限制。
(二) 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强化对消费者的金融保护
1、能够独立的制定消费者保护法规;2、对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发放的按揭贷款和信用卡进行合规管理。
(三) 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1、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司提供5年内高管薪酬和股票表现的对比图, 以期更加明显的方法实施薪酬计划;2、金融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股东大会, 对高管工资实施表决, 从而增加股东在高管薪酬上的话语权。
(四) 强化对衍生品在内的金融产品的监管
1、限制过度金融创新和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的研发;2、规范场外市场的风险管理, 对有条件清算的场外衍生品实施交易所交易, 从而增强风险控制;3、禁止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 银行应当在24个月内剔除所从事的高风险衍生品交易, 或将其转移到分支机构。
(五) 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法案规定在证券交易委员会中设立信用评级办公室, 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和处罚。包括对评级机构使用的过往评级、评级标准等信息予以登记并披露, 对评级分析师进行专业资格考试, 鼓励投资者主动建立属于自己的评级系统等等。
(六) 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和调整美联储监管职能
1、委员会负责认定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 识别和监控金融系统中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协调多个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合作;2、美联储监管范围扩展到储蓄和贷款公司, 紧急贷款只能用于解缓解流动性, 优化美联储内部治理结构。
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我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的影响
从上述对美国“法案”的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是从银行资本控制、消费者投资保护、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信用评级监管和央行权力改革等六方面对金融监管进行改革的。由于我国实行的银行分业经营和金融创新不足, 所以结合美国法案和我国国情, 我们应当在以下几方面确定改革方向。
1、继续坚持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实践证明, 商业银行把业务与证券投资等适当隔离, 有利于降低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考虑从服务理念、代理服务扩展、自营投资范围、理财产品创新、合作创立资产隔离的投资子公司等提升业绩。2、针对金融投资者的特殊性, 可以仿照美国, 在消费者保护协会下设消费者金融保护部门, 对消费者金融诉讼和投诉进行处理, 并对金融投资产品实施风险评估和监管。3、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正对目前投资市场重融资轻回报的现状, 对金融机构参与股票发行, 保荐承销实施长期跟踪管理, 对缺乏上市资格的企业实行负责管理。4、加强对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对场外交易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监管, 建立专业投资者准入制度;严格上市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合约的标准型, 严控交易规模和保证金比例。5、由于此次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其逐利性的本质对次级债的不客观评价间接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所以信用评级对于金融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我们应当坚持国家信用评级机构的非营利性, 保持其独立性、客观性。鼓励投资者建立属于自身的评级机构。6、此次法案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政府的监管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 不仅新设立了几个职能明确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监管研究协调机构, 并且将原有的美联储打造成为了一个“超级监管机构”我们要借鉴美国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也就是注重通过政府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来完善市场体制和机制。为此, 我国所有金融体制改革都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实施, 并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节奏和顺序, 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华, 赵峰.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新视角[J].经济学家, 2011 (3) .
[2]金先银, 闫小娜.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 2009 (6) .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陈小悦,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监管改革措施 篇6
关键词:能源监管,法律体系,机构设置,分级监管,市场化
一、美国能源管理体制
美国是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为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 美国非常重视本国能源监管和立法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起, 美国便开始能源监管立法, 经过不断改革调整, 最终形成如今的能源管理体制。
(一) 实行政监分离, 分别设立能源主管部门与监管部门
能源部 (DOE) 是美国的能源行政管理机构, 主要对能源进行行政方面的管理, 负责能源领域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具体实施。搜集、分析和研究能源信息, 对油气资源开发、储运等环节分析等都是能源部的具体任务。能源部的使命在于运用最新科技应对在能源、环境和核辐射的挑战以保证美国的安全和繁荣。[1]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 (FERC) 是监管部门, 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 但是在行政上隶属能源部。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政府实施能源方面的职权进行监管, 并监督能源法律政策的实施, 确保能机制有效运行。
(二) 实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级监管的监管方式
美国联邦与州政府实行分工监管。各州政府按照本州相关法律设置了地方能源监管机构。DOE、FERC以及各州能源主管部门、监管机构都按照法律明文规定, 在各自的权限内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上下级之间仅具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实质上在涉及具体职权时却各自为政。但是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行使监管权力, 也经常有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建立协作关系的现象,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漏管和权力交叉等问题。一些联邦监管法律政策的制定也需要州际参与, 确保公正合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及个人利益。这种分级监管的形式适应美国能源管理方式, 是能源大国实现能源合理监管的有效策略。
(三) 建立完备、系统的能源监管法律体系
美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从政策制定到程序履行都比较严密的能源监管法律体系。现今美国参照的能源监管法律主要是《天然气法》, 除此之外, 也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反垄断法律法规。《菲利普斯决议》、《天然气政策法》、《联邦能源委员会436号令》、《放松井口管制法》等也都是能源监管机构依法行事的主要的法律法规。[2]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能源领域, 对能源行业进行有效管理, 能够有效地限制垄断行为, 为企业公平竞争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二、我国能源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需求大国, 能源短缺将是一个长期问题, 需要对能源进行合理监管。虽然我国已比较重视能源管理, 但依照目前形势来看, 我国能源监管体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 法律体系不健全
能源监管必须以有法可依为前提。我国自建国虽然多次涉及能源体制改革, 但是我国能源体制改革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依据国务院的决议进行, 从根本上缺乏法律基础, 这也导致能源管理机构与监督机构职权行使权力时无法可依, 使能源管理机构从根本上不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导致能源监管工作长期处于一种混乱局面之下。
(二) 管理机构级别低且分散
能源管理机构是能源管理的主体。我国的能源管理部门是能源委员会, 主要负责制定能源发展的战略方针, 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我国能源管理的最高部门。但是目前我国的能源主管部门管理模式比较低, 能源管理模式比较分散, 勘探、开发、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管理都分布在相应的政府部门, 缺乏进行统一管理的能源管理机构, 各地方之间的能源监管很难达到统一标准。
(三) 上下级监管职权不明
美国实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级监管。联邦与州政府之间不具有上下级领导关系, 各自根据自己的职权进行能源监管, 同时又相互合作。我国在中央设有能源监管委员会, 地方能源监管机构设立以及职责却不是很明确。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且地域广阔, 如果仅靠中央能源监管机构进行能源监管, 显然很难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除此之外, 各省发展状况不一, 能源行业发展不平衡, 进行统一监管也存在一定难度。
三、完善我国能源监管的相关建议
目前, 我国能源问题十分严峻, 进行能源监管体制改革依然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需要把握能源政策发展方向, 从立法上使能源监管有理有据, 优化能源监管机构, 实现能源监管和立法市场。
(一) 建立并完善我国能源管理法律体系
优化我国能源管理, 必须以立法推动能源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必须进行能源水平的立法, 制定相应的能源法。不仅要制定一个全面、宏观、系统的能源法, 还需要弥补石油天然气、地热、核能等领域的立法空白, 制定相应的单行法律。同时要加快修订《电力法》、《煤炭法》、《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等, 尤其要强化其中的法律责任, 加大处罚力度。[3]最终形成一套以能源法律为核心, 其他单行法互相配套、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能源法律制度。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能源法律法规管理地方能源行业也是立法的重要内容。这样能使能源管理法律覆盖能源的各个领域, 从根本上避免政府无法可依、企业地位难以确定的局面, 为能源机构履行责任提供制度保障。
(二) 设立能源管理机构与监管部门, 调整能源管理模式
首先, 需要设立一个科学的能源管理机构, 合理调整能源管理模式, 使能源管理机构处于较高的行政位阶, 保证能源管理部门对其下各部门以及地方能源管理部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使能源管理部门不受其他部门干涉, 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基础上与其他部门相互合作。此外, 需要明确能源管理机构的职能, 除了负责制定国家能源政策、战略方针, 监管市场运行外, 还负责统筹与协调其下各能源部门, 保障能源行业正常运行。
其次, 需要设置独立的能源监管机构。能源监管部门主要针对能源市场进行监管, 应当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处于能源管理机构外部, 以确保能够独立行使职权, 对能源管理机构发布的方针、政策以及具体运行进行有效监管。应当调整我国的能源监管模式, 效法美国的“政监分离”监管模式, 使能源管理机构与监管部门互相分离又相互协调, 共同进行能源治理。条件成熟时, 地方以及能源各个领域也应当设置能源监管部门, 建立专业的、独立的、全面系统的能源监管系统网。
(三) 设立分级监管, 相互协作的监管方式
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级监管方式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在设立国家级能源监管机构的基础上, 依照我国的政治体制和能源发展状况, 在各个地方省市设立独立的能源监管机构, 对自己本地区的能源进行监管。不同于美国的是, 我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体制, 可以使中央能源监管部门与地方能源监管部门之间存在上下级之间适当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设置适应我国政体的能源分级监管方式。
(四) 重视能源监管与立法的市场化
各国都会对能源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 特别是电力、油气等行业, 国家实行行业垄断。国家通常通过价格调控、补贴对能源进行干预。美国早期对天然气和电力实行绝对监管。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与现实需求, 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对能源监管进行重新规划, 部分能源行业实行市场放开, 进行行业内良性竞争。实践中, 我国对煤炭市场已经完全放开, 煤电价格的目标与政策也已确立, 能源市场化已取得很大进展。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与欧盟的市场化经验, 根据能源市场化要求, 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能源市场监管法律制度。[4]用法律形式将能源价格、税收以及产权制度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确定下来, 便于能源市场监管。
参考文献
[1]黄婧.论美国能源监管立法与能源管理体[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2) :69.
[2]高晓明.加拿大与美国的能源监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 2003 (2) :15.
[3]李涛.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现状分析[J].中国矿业, 2010 (3) :4-6.
浅析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篇7
2015年11月3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制定“十三五”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 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监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产品已经严重冲击到了中国的监管体系。金融工具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过快, 导致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已经无法应对, 因此进行金融监管的改革迫在眉睫。
1. 金融监管对于股市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 包括场内配资、线上配资以及线下配资。受证监会监管的场内配资数额达到2.04万亿左右, 创新型金融工具和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另外两种配资:首先是线上配资, 以HOMES, 同花顺, 铭创为代表, 金额约1.5万亿;线下配资的主体是一万多家小贷公司及P2P互联网金融公司, 金额在1万亿左右。线上配资和线下配资的加入使得配资体系失控, 融资变得极为容易。配资在股市上带来了倍增的盈利或亏损的可能, 放大了风险。2015年6月A股出现异常波动, 从6月15日到7月8日股价下跌30%, 出现10次千股跌停的情况, 8月18日调查HOMES的线上配资, 当天1600多只股票跌停, 股价下跌6.15%。而金融监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投资, 因此对股市进行金融监管刻不容缓。
2. 金融监管对于P2P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
P2P互联网金融的回报率相对而言是很高的, 从一个月到一年期, 收益率在7%~12%, 很多投资者趋之若鹜, 但是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很多问题。
从2011年开始, P2P互联网金融融资金额保持着每年3~4倍的迅猛增长, 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急需一个合理的金融监管机制对其进行监管。
2013年问题平台数量为76个, 2014年增加到275个, 2015年骤升到790个。跑路、提现困难、停业、经刑侦介入、诈骗等问题频出, 这也反映了金融监管出现问题, 需要加以整治。
3. 金融监管对于证券交易的重要性
我国交易所数量巨大, 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 产权交易所多达136家, 金属交易所72家, 文化交易所47家, 各类交易所总量高达695家, 目前都隶属于地方政府监管。交易所数量如此之大,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对其进行约束, 保证证券交易在一个合法规范的环境中进行。
二、如何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1993年, 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金融监管体制从混业监管转换为分业监管。但现在不少业内人士呼吁重新回到大一统时代, 金融监管究竟该何去何从?
1. 分业监管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提高了金融监管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专业化, 加强了不同金融行业之间的适度风险隔离和金融体系稳定。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 分业监管难以避免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 其次, 易引发监管套利, 此外, 分业监管易导致监管割据。
2. 简单合并监管机构式的混业监管并不可行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 英国北岩银行挤兑事件引发英国对分离央行监管权不利于金融稳定的反思。鉴于此, 英国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将审慎监管职能回归央行, 实行审慎监管“大一统”模式。英国监管体制改革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金融监管体制反思和改革的一个缩影。混业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的问题, 但简单合并监管机构并不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大与货币当局之间的协调成本。
3.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建议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以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核心目标, 强化中央银行的审慎监管职能。由央行负责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执行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监管, 并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三会”合并组建新的监管机构, 专门负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以外的微观审慎监管。同时成立独立的行为监管局 (分别吸收了英国、欧盟和美国模式的部分要素) 。将“三会”中的部分监管人员转入中央银行, 充实职能调整后央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有关工作, 其他人员进入“三会”合并后的审慎监管局, 专司系统重要性机构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同时, 集中目前“一行三会”中投资者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的力量, 组建独立的金融行为监管局, 负责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央行可从宏观审慎角度对审慎监管局和行为监管局提出建议和要求。这样一来既强化了央行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执行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职能, 又适当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并通过机构间合理和明确的分工降低了协调成本。
摘要: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于股市、互联网金融、证券交易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金融风险频繁显现, 金融改革已箭在弦上。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以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核心目标。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宏观,审慎
参考文献
[1]陈雨露, 马勇.金融业组织形式变迁与金融监管体系选择:全球视角与比较分析[J].货币金融评论, 2008 (06) .
[2]刘肖原.中央银行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李成, 李玉良, 王婷.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金融监管目标实现程度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3 (09) .
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问题 篇8
一、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都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也进行了重大变革。在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浪潮中,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力最大的。
(一)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美国于2010 年7 月通过了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欧盟于2010 年9 月通过了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这些改革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1)引入系统性风险监管。金融危机后,美国建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欧盟建立了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建立这些机构的目的是进行宏观审慎性监督。这些机构负责监测、识别和防范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宏观性的风险,控制信贷总体水平,抑制泡沫出现。(2)强化金融监管职能。美国和欧盟整合了金融监管机构,目的是对金融机构实施更为严格、审慎和有效的微观监管。通过整合金融机构,美欧重新调整了金融监管框架,明确和强化了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增加了金融监管的覆盖面。(3)全面细化金融监管。美国引入沃尔克规则,将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分开,从源头上限制金融机构的规模和风险。美国和欧盟都采取技术措施,对场内和场外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和机构在资本金比例、保证金、报告、纪录保存、职业操守以及交易活动方面实施全面的监管,规范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行为,增加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和可控性。(4)引入金融消费保护机制。美欧设计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和中介机构管理等机制,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美联储内部新设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署,制定监管条例并实施监督;欧盟建立了自己的评级公司,加强对金融服务中介机构的管理。这些机制保证投资顾问、金融经纪人和评级公司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保证消费者和投资者得到清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免受金融欺诈。这些机制特别照顾到了金融知识较少的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强化了“卖者有责”的监管理念。
(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机构金融稳定论坛扩大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金融稳定理事会负责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金融稳定理事会强调进行宏观审慎监管,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其中,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的监管以及对其经营失败的负外部效应的监管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的改革内容包括:增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损失吸收能力,提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和有效性,健全有效处置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制度,以及强化核心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2)升级银行业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是一向是银行监管的主导,“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成为银行监管的新标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核心是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强调既要重视资本数量也要重视资本质量,增加资本监管的风险覆盖面,提升监管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建立超额资本和动态拨备制度,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充制度,目的是缓解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效应。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通过衡量这两个量化指标来降低商业银行对短期流动性的依赖,兼顾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提高银行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能力。确定银行体系的杠杆率底线,缓解银行去杠杆化过程给经济金融体系稳定带来的风险。
二、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来看,各方都意识到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加强了重视,这是这次金融监管改革的最大特点。以往的金融监管的变化并非是主动的改变,而是当金融体系出现危机时的被动的反应,虽然其应对金融危机的监管措施都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它们都忽视了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次的金融危机使人们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能够从系统性风险角度来改革金融监管,从以往的以资本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上升到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监管,从顺周期的微观监管上升到逆周期的宏观监管。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难度是很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个或几个金融机构发生巨额损失或倒闭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崩溃的风险,以及对实体经济产生恶性影响的可能性。它是金融系统内累计的风险,具有传染性、蔓延性、负外部性以及对整个实体经济的巨大溢出效应。现代的金融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系统,金融危机可以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之间频繁的日常交易使金融网络越来越复杂,所有机构通过这个网络将信息迅速传播给与其有业务联系的机构。因此,任何约定俗成的规定或基于某些产品制定的规定都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的变化,反而会形成对金融系统干扰,引发“蝴蝶效应”。即使监管者对金融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但要找到与其相对称的风险防范措施也需要时间。这也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所在。因此,金融监管不能仅限于对金融业务和职能的监督和管理,而更应该坚持金融监管的原则。
从金融监管的发展过程来看,金融监管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20 世纪30 年代以前。这一阶段,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而金融监管却处于自发性、初始性、单一性和滞后性的初级阶段,金融监管是弱化的。(2)20 世纪30 年代至70 年代。30 年代初市场经济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金融监管实行了全面而严格的限制,这一阶段金融监管是强化的。(3)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末。70 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市场经济出现了“滞胀”危机,金融监管放松,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这一阶段金融监管又是弱化的。(4)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在此阶段,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相继爆发,金融监管趋向于安全与效率之间的融合与均衡。金融监管可以说是随着经济的波动而不断地在强化与弱化之间进行着选择。即使是现在的追求均衡的策略,比如说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等,都需要对经济波动加以识别和判断,本质上同微观主体对市场的判断是一样的,都是金融系统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识别和判断经济波动上更加的用心和更加的专注。即使是全面细化金融监管,引入金融消费保护机制,升级银行业监管标准等等,也只是对金融业务和职能的监督和管理上更加的用心和专注而已。但是,就像上面所说的,金融市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累计性的风险,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只要是在系统内的判断都难以把握和驾驭金融风险,即使再用心和专注,也难免会出现错误或失误。而这些错误或失误又都属于系统内部的,因此是系统性风险的一部分,一旦出现或失误就会造成系统性风险。因此,金融监管的原则不能以微观或宏观经济的波动为标准,必须要跳出金融系统之外寻找答案。
三、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对策
市场经济起源于14 世纪,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加速了市场经济的确立,工场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主体在经济和政治力量上的壮大,客观上产生了革命要求,市场经济革命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制度最终得以确立。而随着市场的扩大,市场经济产生了工业革命的客观要求,工业革命使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工业革命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表面上看起来是资本积累的增加、制度和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经济效率,但是本质上是自由竞争创造出的更多的可能性促进了资本积累的增加、制度和技术的进步,而这些要素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效率。但是,这些可能性在扩大了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风险,而资本积累的增加、制度和技术的进步在提高了经济效率的同时,也放大了这些风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和金融危的频繁的发生。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是收益与风险的根本来源。
自由竞争创造出的可能性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它既能产生收益,也蕴含着风险,因此自由竞争产生的收益和风险是一体的,并且是成正比的或者说是对称的,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低收益对应着低风险。反之,高风险对应着高收益,低风险对应着低收益。如果不对称,那么就会出现问题。在高收益的时候应加强风险防范,在低收益的时候可放松风险防范。但是,加强风险防范又会造成低收益,低收益又需要放松风险,而放松了风险防范将会形成高收益,而高收益又需要加强风险防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强化风险和弱化风险的循环。这也是为什么金融监管在其四个发展阶段中不断在强化与弱化之间转换的原因。因此,对金融监管的客观要求实际上是人们对收益与风险的接受程度的选择,因此导致金融系统以及金融监管波动的根本原因是自由竞争的程度。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并非来自于复杂的金融系统,而是来自于自由竞争。金融系统虽然复杂,但是它的演化过程使它内生出稳定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相对的稳定。这个外部条件就是自由竞争程度,自由竞争的程度决定了它创造的可能性的发散程度,因此,也决定了金融系统的不确定程度和不稳定程度。自由竞争程度过大会加大它所创造的可能的发散性,从而会加大金融系统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自由竞争程度过小会加大它所创造的可能的收敛性,或抑制可能,从而使金融系统失去活力;对自由竞争程度进行相机抉择更会加大金融系统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一是信息不完全会增加风险,二是这种外在的波动性会破坏金融系统内在的稳定机制。金融监管的四个发展阶段就是有力的事实论据。
金融监管改革引入系统性风险监管,强化宏观审慎性监管,重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实行逆周期监管,这些都是合理的;全面细化金融监管,引入金融消费保护机制,升级银行业监管标准也是有必要的。但是,所有这些都应该以维护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可接受的适度的自由竞争程度为原则。
摘要: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但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是复杂和困难的,目前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措施都需要对经济波动加以识别和判断,而这些识别和判断本质上同微观主体对市场的判断是一样的,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一旦判断失误同样会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金融监管必须要跳出金融系统之外寻找答案。
监管改革措施 篇9
1 何谓农机作业质量问题
所有农机具都有作业质量指标, 像联合收割机有损失率、割茬高度, 反转灭茬机有耕深、碎土率、平整度、植被覆盖率, 插秧机有插深、漏插率、取秧量等等, 如农机作业质量达不到指标要求, 势必造成矛盾和纠纷。我市每年都发生数起, 泰州市电视台也曾有相关报道。例如:收割机不按规定作业, 导致损失率大, 农忙时立足“抢”, 农民不在意, 未发现, 一旦发现, 却难以投诉;秋播时, 机手受利益驱动, 采用高挡作业, 导致耕深浅、土块大、不镇压, 影响小麦出苗率。以上这些问题, 如不认真分析和解决, 必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 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现状
所有进入市场的农机具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农机主管部门颁发的农机推广许可证, 否则, 不得推广。也就是说, 现有推广机具, 只要按章操作, 其作业质量一定符合标准。推广机具进入作业市场后, 由谁来监管它的作业质量呢?目前, 从中央到地方尚无专门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机构, 存在监管盲区, 发生纠纷和矛盾时, 一般由机手和农户自行协商解决, 情节严重的由村乃至乡镇协调处理。
3 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的必要性
目前, 我国农机化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 农民对农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农机作业质量问题将日益突出,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势在必行。
1)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是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的需要。农忙期间, 尤其是麦稻收获时期,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利用联合收割机作业已成首选方式, 因此必须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 将损失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2)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是支撑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导力量, 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农机作业必须坚持标准化操作以适应农艺要求, 否则, 将导致事与愿违。因此,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过程中, 必须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
3)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 如农机作业质量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让矛盾和纠纷肆意发展, 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不利。因此, 必须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 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4 农机作业质量如何监管
1) 加强机手培训。农机手是农机作业质量的责任人, 其职业道德和操作技能对作业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必须定期、不定期对机手进行职业道德和操作技能培训, 树立农机人的良好社会形象。
2) 加强巡查力度。农忙期间, 出动巡回车辆, 深入村组田头, 对农机作业质量进行督查。
3) 接受群众投诉。农忙期间, 向社会公布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电话, 接受群众举报、投诉, 并及时查处。
5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的关键措施
1) 成立农机作业质量监管专门机构。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是农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议设立专门的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机构, 明确其职能、机构、编制、经费等, 从根本上解决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盲区的问题。
【监管改革措施】推荐阅读:
监管模式改革05-14
欧美金融监管改革09-28
金融监管制度改革06-19
金融监管的供给侧改革06-06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05-29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论文09-28
工商所实行“三公开” 积极推行监管模式改革情况汇报10-28
监管措施09-14
服务质量监管措施08-25
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