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激励政策(精选12篇)
创新激励政策 篇1
(一) 我国目前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科技进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但从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情况开看, 这些税收政策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还存在一些问题, 还需要根据目前企业发展现状不断完善和发展。
1. 我国企业实际税负重, 制约企业自主创新
2007年税收收入额 (49449亿元) 占GDP (246619亿元) 比重为20%, 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33.7%, GDP比上年增长11.4%;2008年税收收入额 (54219.62亿元) 占GDP (300670亿元) 的比重为18%, 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18.8%, GDP比上年增长9%;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虽然我国税费占GDP的比重只有20%左右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差并不是很多, 但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发展速度, 即便是在遭遇经济危机的2008年, 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经济发展速度9.8%, 但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人均GDP在2万以上, 而中国人均GDP还不足2千美元, 相对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来说, 中国宏观税收负担太高。由于实际宏观税收负担重, 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也不可能很轻, 这就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 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完善, 公平税负原则有待进一步贯彻
我国长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向公有制企业倾斜, 公平税负原则有待进一步贯彻。虽然1994年的税制改革统一了不同所有制的内资企业的所得税, 但在一些具体的税收政策上, 不同所有制的内资企业存在一些明显差别, 公有制企业可以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 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不利。2008年1月1日开始, 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 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消除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所得税差别, 但在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 非公有制经济还面临着一些税负不够公平的问题。而中小企业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 所以, 长期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给中小企业与公有制企业平等的待遇, 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目前还存在小企业税负高于大企业, 小企业之间税负不公平的问题, 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例如,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试用的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35%, 比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25%的基本税率高出10%, 比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的20%的优惠税率高出15%。这些税负不公的问题都有待税法的完善进一步解决。
3. 我国缺乏健全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
现行的税收激励政策体现在1993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历次印发的文件中, 法律层次较低, 每一项税收激励政策大多针对单一环节、单一问题、单一取向而独立存在, 并没有从科技创新活动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激励机制。甚至有的单项激励政策会影响其他激励政策的效力。并且现行税收激励政策多为科技发展中的具体情况出台, 解决个案问题, 指向特定企业或行业, 具有临时性、针对性、限制性、特惠性的特点, 没有形成健全的政策体系, 全面性、开发性、普惠性税收激励政策少, 不能使所有的科技项目, 所有的创新活动都得到扶持。
现行的税收激励政策激励的重点没有针对具体的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活动, 而是针对已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行优惠, 而对技术落后, 急需技术更新的企业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的活动激励不足, 对风险投资缺乏激励, 使得企业技术自主开发过程得不到风险投资的支持, 降低了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二) 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建议
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没有自主创新, 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就无法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创新, 制度重于技术, 现根据目前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关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的若干建议:
1. 改革税制, 实施减税政策, 降低宏观税负, 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税收制度必须根植于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 必须跟上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进程。我国现行税制始于1994年, 虽然几经完善, 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就必须改革税制,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适宜的税收制度, 并把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控制在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水平。毕竟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人均GDP在2万以上, 而中国人均GDP还不足2千美元, 所以, 如果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相当, 那么就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还是重了。目前,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各国都采取降低税负的政策刺激消费, 我国也同样开始了减税措施, 但如果我国的减税措施仍然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高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税负水平, 那么就会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 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经济的发展。
2. 改革税制, 公平税负, 促进企业发展和技术自主创新
在2006年3月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 进一步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 改善行政执法和司法环境, 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形成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破除体制障碍, 促进个体、私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自主创新不是某一产业, 某一区域的责任, 是全部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和所有企业的责任。我国的政策导向已明确, 要破除体制障碍, 形成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所以在税收政策方面, 要加快研究和实施, 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公平税负, 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技术自主创新。并且在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方面, 要坚持只要是技术自主创新活动, 就可以平等享受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的原则, 取消身份、行业、大小、区域的限制, 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 使企业无论处于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无论是地处特区、开发区、西部还是一般地区, 只要是自主创新活动, 都可以平等享受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
3. 借鉴国际经验, 强化税收立法,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大多数国家的税收激励政策多在基本的税收制度中规定出来, 而非通过临时性的行政法规来体现, 极大增强了税收激励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如韩国在《技术开发促进法》中确立“技术开发金准备制度”, 并颁布《外资引进法》、《税收减免控制法》, 全面系统地介绍国家的税收优惠条款。
借鉴国际经验, 建议国家制定《企业自主创新促进法》, 对目前国家颁布的有关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等政策进行梳理, 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编制涉及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内容的激励政策, 形成《企业自主创新促进法》草案, 提交全国人大立法实施。通过立法, 保证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激励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长期有效地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的选择上要借鉴国际经验, 采取更多的方式激励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 特别要对研发环节加强激励, 提高研发费用在所得税前的扣除比例, 实施投资优惠, 加速折旧, 建立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并对采用低技术造成环境污染、消耗过多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企业开征环境税, 加大企业使用低技术的成本, 迫使企业自主创新, 提高技术水平, 增强企业竞争力。
摘要: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没有自主创新, 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就无法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创新, 制度重于技术。文章在分析我国目前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当前若干重大税收问题的分析[J].税务研究, 2008[11].
[2]黄晓虹, 李顺明, 邓文勇.新加坡税收制度简介与借鉴[J].税务研究, 2008[11].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9.
创新激励政策 篇2
1.在本公司购买保险无需购买4S店指定专修险,出险后维修一样享受4S店价格。
二.在本公司购买保险给予以下优惠政策: 1.一年免费赠送四轮定位二次。150*2=300元 2.一年免费四轮充氮气四次。40*4=160元 3.一年享受50公里以内免费救援5次。市内免费不次数救援。100*5=500元 4.一年享受四次免费检查及检测。20*4=80元 5.一年享受二次市内免费送油(5公升)。40*2=80元 6.常年免费洗车。20*10=200元 7.商业险达到3000元的送100元维修代金卷,商业险达到5000元的送200元的维修代金卷。
浅析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 篇3
关键词:股权激励政策利润最大化经济人假设
0引言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努力程度,对所有员工尤其是管理层的激励成为企业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对于管理者的股权激励政策又无疑成为人事管理方面的焦点。针对这项政策中国证监会曾经专门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可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一直牵动着各方的神经,管理办法的出台所能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在此就股权激励政策对企业的价值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分析。
1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论证企业股权激励政策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在“经济人”的假设下,股东和管理者都是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但二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完全相同的。股东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希望其投资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比较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作为资产实际管理者的经理来说,虽然企业利润也是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并非其全部目标。企业利润最大化并不等同于经理效用最大化,经理倾向于追求高额薪水、职务消费《如豪华的轿车、舒适的办公条件等》,相对而言,更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于是就产生了经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忽视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二者激励不相容问题。股东与总经理利益取向的不一致使理论上存在着经营者利用手中权利侵犯股东利益的可能性。
其次,股东与经理之间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迪·阿罗把信息不对称划分为“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前者指一方不知道另一方诸如能力、身体健康状况等信息,比如公司在雇佣经理时,股东并不能准确知道经理能力的高低;后者指在签订合同时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订合同后,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管理、约束,比如在签订合同后,经理是努力工作还是偷懒,股东不能全面控制。经理由于实际管理企业,拥有更多的关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收入、费用以及市场等情况的真实信息,而股东由于不直接参与经营,则难于获得这些信息,因此事前的信息不对称或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都可能引发经理偷懒或侵犯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问题。
最后,股东与经理对企业经营结果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对等的,经理承担的责任相对于股东投入企业的所有资本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激励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的存在,使得对总经理进行股权激励成为必要,从而使管理者更多的关注企业的长期效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实践证明,股权激励机制的缺陷和它存在的必要性一样明显。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效运作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即股票价格能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股权激励可能会导致另外一种结果,那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对股价的关心程度会超过对业绩的关心程度。由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与股价的提升之间并不是同步的,因为从上市公司利润的提高到其股价的提高之间存在着很多复杂因素,实现的过程比较困难和曲折。
首先,过于关心股价弊端甚多。一只股票能否上涨不仅仅取决于经营业绩的好坏,还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市场整体趋势的发展方向,上市公司的分红送股情况,是否有实力机构资金的介入,概念题材的作用以及是否属于市场行情中的主流热点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股价的涨跌,其中某些因素甚至比经营业绩的影响力更大。
既然管理者是通过期权来获取收益,那么他们对股价的关心就会大幅增加,如果业绩提升对股价的刺激作用不大时,管理者有可能会采取其它方法来刺激股价的上涨。比如企业管理者有可能使用高额分红和大比例送股的方法来吸引投资者买进,从而使得股价上涨;企业管理者有可能会人为制造各种概念或题材,营造上市公司的个股利好,从而在短期内刺激股价的上升;有可能会采取和实力机构资金进行合作的方式:有可能会重视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长久发展。
企业管理者可以在远离自己的期权行权时采取压缩利润的方法,甚至玩“一次亏个够”的把戏。等到自己的期权行权时间临近时,再尽一切可能压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短期业绩,从而间接刺激股价上升。管理者可能采取的刺激股价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股价的短期上升,但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却没有什么实质作用,这和股权激励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其次,治理不到位易被高管钻空子。中国上市公司现在仍处于市场化转轨的阶段,治理结构尚不到位,投资者和管理者界限有待进一步理清。而一旦得不到公司治理的有力支撑,股权激励很容易就会流于形式而难以为继,甚至可能成为个别利益体谋取私利的寻租工具。
尽管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中国的证券市场仍然稚嫩,上市公司的股价和真实业绩多少存在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股权激励不仅不能反映持股者付出与回报的相关性,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将为操纵股价、套现获利提供了可能空间,而制度上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这种寻租行为。
由于股票期权将高管人员的利益与未来股票价格高低相挂钩,未来股票价格水平越高,管理者按照固定价格行使股票期权取得的收益也就越大。这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为内部人的管理者就完全可能根据期权行使的期限情况,通过做假账、发布虚假信息等手段,人为地对股票价格进行操纵,以达到股票期权激励下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比如美国的安然、世通、环球电讯等公司的管理者们正是充分了解到了这一点,才肆无忌惮地通过做假而将自己手中的期权及时套现。这就充分说明,股权激励决不是一剂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如果制度不完善,那么就很容易被一些公司的高管们钻空子。
3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应保持冷静头脑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推进股权激励,实行工者有其股,也是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大动力。要构建和谐股市,就必须营造好的股市生态环境。历史不能推倒重来,却可以正本清源,减少资本的“原罪”,让资本也有历史的丰碑。社会公有制定位,推进股权激励,将来无论谁控股,上市公司必须是社会公众化的现代产权公司,谁经营公司,谁承担主责,权力归股东大会,逐步实现经营控制权向话语控制权的跨越,上市公司不是管理层的金钱漏斗,是投资者的资本吸盘,为全体股东谋利益,为社会作贡献。
创新激励政策 篇4
一、《纲要》和《配套政策》颁布以来政策响应及落实情况
1.《配套政策》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出台情况
为落实《纲要》和《配套政策》在税收激励方面的政策措施,2006—2007年,有关部委出台了9项实施细则(见表2),至此,国家层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形成了由《纲要》、《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组成的层层分解、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2007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部分实施细则的条款上升为法律条款,给予了保障。2007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有关规定。
近年来,国家层面还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配套文件,增强相关税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有关实施细则(见表3)。
2. 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政策实施情况
《纲要》和《配套政策》颁布以来,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相关财税政策的落实。一是做好政策宣传。科技部汇总梳理各部门制定出台的实施细则,协助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已出台的70多项细则,并在科技部网站开辟“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专栏,全面宣传介绍相关政策。科技部还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10个部门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工作。二是开展政策专题培训。科技部举办多期《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专题培训班,有2000余人次参加。组织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参加政策制定的有关人员,选择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地区进行政策宣讲。三是持续开展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调研和评估。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评估中心连续5年对《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和评价。四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科技部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实施细则的出台和落实。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还在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实施方面,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
相应地,各地方从政策宣传、组织保障、工作机制、监督检查等方面,认真推进《纲要》和《配套政策》相关财税政策落实(见表4)。
3. 几项关键政策的落实情况
(1)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随着宣传培训工作的深入而提高。2012年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科技评估中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421家企业中,表示“很熟悉”和“比较熟悉”该政策的分别占23%和47%,“不知道”该政策的仅为3%,较2010年度低2个百分点。
各地享受政策的企业户数和减免税额实现逐年较大幅度增长。问卷调查显示,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占60%。2008—2011年各年度,享受该政策的企业数及减免税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家企业因享受该政策而减免的税额在120万~150万元之间。
东部地区政策落实力度大,发达省市表现突出。从享受政策的企业数来看,2011年度排前5位的省(区、市)为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和深圳,共15360家,占总数的73%。从减免所得税额看,2011年度排前五位的省(区、市)为上海、江苏、深圳、北京和浙江,合计195.91亿元,占总数的61%。
(2)企业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
绝大部分地区已有企业享受到该政策优惠。截至2012年底,全国37个省(区、市)中,已有33家企业**享受到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曾申请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有897家,占14%,实际享受了该政策的为728家,政策申请兑现率为81%。
企业对该政策的知晓度提高。问卷调查显示,7%的企业表示“很熟悉”该政策,只有少数的企业表示不知道该政策,需引起关注。
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策申请和享受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大型企业政策申请比例和政策享受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型企业,再次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两项比例最低(见表5)。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看,民营企业的政策申请比例和政策享受比例最高(见表6)。
(3)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011年认定工作完成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万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上述6省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65%。2011年西藏自治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全覆盖。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3年累计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1392亿元。据对37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大约为687.71亿元***。
(4)《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政策
《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采取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推动基地建设等多种措施,贯彻实施三项法规制度,使三项制度具有较高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
在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方面,2006年以来,科技部采取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启动中国火炬“企业导师”行动、组织发动留学园建立联盟、推动孵化器的天使投资等措施,积极推进了孵化载体建设。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建成43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27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二、《纲要》及《配套政策》实施以来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
《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有关财税政策对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对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作用,使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得到改善,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1.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及技术能力的提升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及上交税金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度问卷调查,3851家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中,有98.41%表示享受政策后,研发投入比享受该政策前有所增长(见图1)。根据问卷统计,被调研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4.8%提高到了2011年的5.5%。
问卷数据还显示,自2006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以来,已享受该政策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及上交税金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2、图3)。虽然企业研发投入及经济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综合来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以及经济贡献有正向作用。
2. 企业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加快了企业机器设备更新换代
目前申请和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企业还比较少。从已享受该政策问卷调查企业的反馈看,企业对该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开发、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换代的激励作用”较认可。如图4所示,在已享受该政策的728家问卷调查企业中,25%的企业认为“作用很大”,59%认为“作用较大”,二者合计超过84%。
3.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了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科技骨干企业群体的加速形成,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营业总收入156223.1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总产值140338.9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增加值33460.7亿元,同比增长16.5%;净利润10997.8亿元,同比增长12.1%;上缴税收7378.7亿元,同比增长17.8%;出口创汇4520.5亿美元,同比增长25.7%。2008至2010年的3年间,有关部门累计落实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达1392亿元;同期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上缴税金13351.2亿元,为企业所得税优惠总额的近10倍。
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1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0381.4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44.2%。有的经济发达省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超过1/3(如江苏达37%)。另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7家,占全部31 1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85.9%;在中小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501家,占全部672家中小板上市企业的74.6%。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国外科技资源的吸收和利用,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底,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含港澳台)5433家,在境内建立科研机构4350个。
4.《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政策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合作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多途径支持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据统计,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全国已累计实现专利权质押3361件,质押金额达人民币318.5亿元(含外汇)******,推进了中小企业质押贷款融资。银监会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使单笔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得到进一步落实。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10.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6%,同比增长25.8%。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小企业贷款余额与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之和)1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
三、当前财税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自《纲要》和《配套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更高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1. 部分政策普惠性需进一步提高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只有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项目的研发活动支出才能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使得“限定领域”范围外的研发活动和投入享受不到政策支持,降低了政策的普适性。
注:不同规模类型企业系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标准进行划分。
由于申报环节较多、地方科技与税务等部门间协调沟通不畅、企业对政策不了解和自身重视不够等原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目前全国仅有2万余家企业受益,仅约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4.1万家)的一半,覆盖的企业面还比较小。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0%的被调研企业(2570家)未享受到该政策优惠。
2. 部分区域不同规模企业政策落实需进一步协调
政策落实情况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不同规模企业差异等现象,政策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规模较小企业所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对3851家已享受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享受政策比例较高,逾6成的大中型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小、微型企业享受比例较低,仅有不足半数的小企业享受了政策,微型企业中享受政策的更少,比例为12%(见图5)。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区域落实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见表7)。据2011年度28省(区、市)最新统计数据,享受政策企业数、减免税额排在前5位的省(区、市)均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区、市),两项数据占全国总数比重分别高达73%(不含河南、广东)和61%。尽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已实施7年,部分中西部省(区、市)的政策受益企业仍然很少,如海南、青海、甘肃、宁夏、山西2011年度享受政策的企业数均达不到30家。
3. 对中小微企业激励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中小企业促进法》立法后评估问卷调查显示,67.4%的受访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困难或者比较困难。评估中还发现,存在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发展不足,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有待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
注:企业数项中为26省(区、市)的统计数,加计扣除额和减免税额项中为28省(区、市)的统计数。
中小企业“创业难”问题依然严峻。以《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二条关于鼓励创办中小企业的规定为例,立法后评估认为,目前创办企业仍存在时间长、手续多、场地缺乏等实际困难。据介绍,在此次立法后评估中曾多次召开企业座谈会,很多与会者反映,现在设立企业很复杂,要提供很多材料,有些材料并不是法定,而是主管部门或办事部门自己定的,还有一些实际上属于前置性审批。
四、新形势下财税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实现《纲要》及《配套政策》提出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的要求,许多领域专家特提出以下建议:
1. 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优惠措施
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对财税政策的需求,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和特点,适当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优惠措施,加大激励力度。
2. 提高政策普惠性,扩大政策受益面
修订完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取消或放宽研发领域限制,放宽和细化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范围,提高加计扣除政策普惠性,扩大政策受益面。研究解决相关政策文件(加计扣除、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对研发费范围规定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3. 推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修订和完善
《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已近10年,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出议案、提案或者建议,希望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4.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有关部门和企业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一方面,通过媒体报道、办班培训、分发解读手册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使地方和企业全面了解各财税政策的具体规定,熟练掌握与运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联合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障碍。有关部门、地方还应积极推动企业加强和完善研发项目制度化建设,为企业申请和享受政策优惠提供便利。
注释
1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中期评估调研组系列调研报告:《配套政策与措施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2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天津、甘肃、青海、新疆4省(区、市)未反馈是否已有企业享受到该政策。西藏在报告材料中表示,当地未有企业专门申请该政策,但企业调查问卷中,有1家企业表示已享受了该政策。
3为31个省(区、市)的合计数,天津、吉林、湖北、西藏、新疆兵团和宁波未反馈此项数据。
4“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2009年的数据较2008年略微降低。
5《2011火炬工作年度报告》,2012年9月。
小组激励政策方案 篇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等等,简单点说吧,以免大家看着头大!比如,有的人安静,另一些人则活跃;一些人而相信自己能主宰环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影响;一些人喜欢高风险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另一些人则是风险规避者。
员工的个性各不相同,他们从事的工作也应当有所区别。与员工个人相匹配的工作才能让员工感到满意、舒适。比如对于旅游公司员工来说,喜欢稳定、程序化工作的传统型员工适宜干会计、出纳员等工作,而充满自信、进取心强的员工则适宜让他们担任旅行社销售经理、外联经理等职务。一句话:因才施用!
2、为每个员工设定具体而恰当的.目标
为员工设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通常会使员工创造出更高的绩效。目标会使员工产生压力,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在员工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管理者还应当把成果反馈给员工。反馈可以使员工知道自己的努力水平是否足够,是否需要更加努力,从而有益于他们在完成阶段性目标之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目标。
经理提出的目标一定要是明确的。比如,“本月销售收入要比上月有所增长”这样的目标就不如“本月销售收入要比上月增长10%”这样的目标更有激励作用。同时,目标要具有挑战性,但同时又必须使员工认为这是可以达到的。实践表明,无论目标客观上是否可以达到,只要员工主观认为目标不可达到,他们努力的程度就会降低。目标设定应当像树上的苹果那样,站在地下摘不到,但只要跳起来就能摘到。
3、对完成了既定目标的员工进行奖励
马戏团里的海豚每完成一个动作,就会获得一份自己喜欢的食物。这是训兽员训练动物的诀窍所在。人也一样,如果员工完成某个目标而受到奖励,他在今后就会更加努力地重复这种行为。这种做法叫行为强化。对于一名长期迟到30分钟以上的员工,如果这次他只迟到20分钟,管理者就应当对此进行赞赏,以强化他的进步行为。可能大家会想不通,为什么迟到了20分钟还要赞赏他呢?很简单因为她进步了。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成绩考了8分,回家后中国的家长和外国的家长绝对是两种态度。外国家长:“宝贝,你太棒了,这次竟然考了8分,妈妈真为你高兴!然后抱着孩子在那里亲啊亲!”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外国的家长有毛病。其实孩子上次考了6分,这次考了8分,进步了就要受到表扬。中国家长要是知道孩子考了8分,不疯了才怪呢!先是一顿批评,“你怎么这么笨啊!真不成器啊!……”
经理人应当想办法增加奖励的透明度。比如,对受嘉奖的员工进行公示。这种行为将在员工中产生激励作用。以奖励为代表的正激励的效果要远远大于一出发为代表的负激励。
4、针对不同的员工进行不同的奖励
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若干层次。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员工就会转向其它需求。由于每个员工的需求各不相同,对某个人有效的奖励措施可能对其他人就没有效果。
经理人应当针对员工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别化的奖励。比如,有的员工可能更希望得到更高的工资,而另一些人也许并不在乎工资,而希望有自由的休假时间。又比如,对一些工资高的员工,增加工资的吸引力可能不如授予他“优秀员工之星”的头衔的吸引力更大,因为这样可以使他觉得自己享有地位和受到尊重。
5、奖励机制一定要公平
员工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工作,他们总是在不断进行比较。如果你大学毕业后就有单位提供给你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你可能会感到很满意,并且努力为组织工作。但是,如果你一两个月之后发现另一个和你同时毕业,与你的年龄、学历相当的同学的月薪是2500元的时候,你有何反应?你可能感到失望,同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工作。虽然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1500元的薪水已经比较可以了,但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觉得不公平。
因此,管理者在设计薪酬体系的时候,员工的经验、能力、努力程度等应当获得公平的评价。只有公平的奖励机制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6、实行柔性化管理
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维护他们的权益,实施情感化的管理。柔性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通过激励、感召、诱导等方法,从内心深处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工作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工作。
7、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略论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激励 篇6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广泛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财政政策的激励来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环境经济学最为关注的热点。财政激励政策的实施要遵循公平和效率等评价标准,坚持循环利用和全程治理的原则,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循环经济;财政政策;激励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快速和过度的经济消费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实施经济循环发展,需要政府不断加强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各国通过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循环经济,虽然取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始终都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作为主线,贯穿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全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激励需要遵循明确的原则,并采用公平的效果评价标准,实现财政政策的推动作用。
1 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的原则
1.1对经济循环发展的首要要求就是减量化,避免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
首先对经济源头进行控制,避免资源过量使用和减少资源的污染;另外,对无法避免的源头污染物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实现可利用给的废弃物的经济循环;最后对于无法避免的经济源头污染和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这一系列的措施是需要政府财政政策的大力推动才可以实现的,同时政府财政政策一定要以减少污染量为首要目标,鼓励工业进行清洁化的生产。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是清洁生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注意生产的污染物降低,最终产出的产品无污染或者报废的产品少污染等。政府加强对清洁化生产的监督和约束,改善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2对经济循环发展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实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真正实现资源源头的投入减量化。而目前人们在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中只采用一次性利用的消费,不仅浪费自然资源,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也非常严重,因为人们使用过的废弃物是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因此在生产和消费日渐丰富的当今社会,自然资源的还原者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原者通过对生产及消费的过程产生的一些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同时贯彻了经济循环发展的减量化原则。
政府财政政策需要对资源循环处理的环节给与经济投资或技术支持,并同时对企业的除污技术进行约束和指导,从而有力的推动循环经济的循环利用的发展。
1.3实施经济循环发展坚持全程治理原则,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财政政策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要贯彻全程治理的原则,从生产到消费,进行全程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正是由于人们对资源的不当使用和消费才造成了生态资源的退化和污染,因此,要想顺利发展循环经济,政府需对消费者的消费和生产者的生产全程进行约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政府的财政政策需要将之前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支持转为对整个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约束,要时刻灌输消费者在使用资源的各个环节的自我约束思想,将问题细化,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只有财政政策能够波及所有生产和生活的角落,才能试想全程的环境治理,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2 实施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价标准
政府财政政策在实施经济循环发展的支持策略时,不仅仅要遵循经济循环发展的一些原则,更要有及时的评价,通过标准来评定该项政策的效果和实用性。
2.1根据公平标准进行评价
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均匀覆盖和落实,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进行全部概括,不能因为遗漏而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逃脱制约的范畴,同时各个企业和个人目标都享受平等的权利。另外在选择和使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当代人和世代人都具有自主选择的平等权利,任何人没有资格剥夺别人的这个权利。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手段一定要遵循公平原则,保证不同的经济主体平等公平的受约束和享受权利。
2.2根据效率标准进行评价
财政政策的实施效率不仅体现在环境以及资源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效率才是最为关键和客观的。对于环境和资源,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实施后的改善程度来评定,对于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节约程度,以及污染程度都可以反映出该项政策的这项效果。然而,对于社会经济的评定更能够反映出该项政策是否合理,是否在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减少生产的物质使用程度以及废物的排放程度可以评定该项政策的效率。物质的使用减少不经可以通过初始投入减少,还可以通过有效循环利用来减少。实施财政政策后利用小成本完成更大的改善效果就是经济效率的标准。例如对于一个企业进行征税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和通过经济支出去治理被污染的水流,这两种手段达到同样的目的,而前者却属于经济效率比较大的方案。
3 结论
作为一项巨大的工程,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部门重视和强力支持。政府部门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定约束经济体的法律法规,并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财政政策是影响力度最大的支撑体系,因此,我国财政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技术的研发,对一些存在污染浪费的企业进行严格治理。同时,要坚持遵循减量第一,循环利用和全程治理的原则,不断进行政策的效率评价,更新和完善财政政策的手段,为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贡献出高效而实用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正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文献综述[J].知识经济,2012, (17):12-13.
[2]武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J].经济纵横,2013, (10):10-11.
创新激励政策 篇7
一国税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历来是各国经济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 对于税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虽然国内诸多学者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 由于受较多非政策因素的影响, 税收政策究竟能否激励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很难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实证检验。本文力图另辟蹊径, 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学说的角度, 为税收政策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寻求理论上的支持。
二、理论溯源
1. 内生增长理论
国外文献多在经济增长的框架内分析创新活动的水平和意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虽然说明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来自技术进步, 并将技术进步假设为外生给定, 并未解释技术进步源自哪儿。进入2 0世纪8 0年代后, 人们需要超越新古典增长理论, 并建立解释技术进步的模型, 由Romer (1986) 、Lucas (1988) 开创了使增长率内生化的理论, 即内生增长理论。按照内生增长模型:△Y/Y=△K/K=s A-δ (Y为产出, K为资本存量, A为常量, 衡量一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出量) , 只要s A>δ, 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 经济收入也一直增长。由该模型可以得出, 那些能永久提高投资率的政府政策 (如税收政策) 会使经济增长不断地提高。由于内生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定, 将技术创新活动视为内生, 所以一国政府能够利用税收政策影响本国的R&D水平、人力资本积累以及企业家行为, 以刺激创新活动, 推动经济增长。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理论分析、实证经验研究均支持创新活动对于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意义, 其重要性已被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决策部门所广泛认知。
2. 创新理论
(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理论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 (J.A.Schumpeter) 首创, 他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 建立了自己的“创新理论”。Schumpeter指出, 创新可以理解为“是把一种以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进一步认为, 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者”, 即有远见卓识、有组织才能、敢于冒险的企业家, 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另外, Schumpeter强调通过“创新——模仿——适应”这种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Schumpeter (1942) 指出, 企业家活动能够产生新的观念, 推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 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强调了企业家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家行为来激励创新活动, 支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2) 纳尔森和阿罗的创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尔森和阿罗 (Nelson, 1959;Arrow, 1962) 最早将市场失灵理论运用于技术创新研究。他们认为, 在技术创新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所谓市场失灵, 就是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 经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的一系列情况。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 存在政府干预经济, 以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基础。他们认为,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源于技术创新的三个重要特征:创新收益的外部性、创新过程的不可分割性和不确定性。创新的外部效应一般是正的外部效应。创新收益的外部性体现在溢出效应上:创新技术的溢出效应、创新市场的溢出效应、创新收益的溢出效应, 由此影响到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外, 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性、技术创新的规模与风险也限制和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创新活动的特点为政府介入企业技术创新, 制定激励创新的税收政策, 以减少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差距, 矫正市场失灵提供了制度基础。
纳尔森认为, 一般理论意义上, 在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技术的主要供给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者;中介机构是科技成果传播和扩散的桥梁;政府则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加快科技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和应用。
3. 外部化理论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亚瑟·C·庇古 (Arthur Cecil Pigou, 1877~1 9 5 9) 在研究市场机制是否一定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时, 建立了外部化理论。庇古认为, 社会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是对等的, 当国民收入实现平均分配时, 社会经济福利处于最大化状态, 改进社会福利的最根本途径是增加国民收入, 而增加国民收入的关键在于资源最优配置。庇古以完全竞争为前提, 提出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但是, 庇古通过分析认为, 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仍然会出现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 由此建立了其外部化理论。庇古认为, 这一背离表明对私人利益的追求并不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因此自由竞争的机制下, 并不一定就能引导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市场机制失效的情况下, 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帮助经济达到最优配置。对于边际私人纯产值低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情况, 政府可以采取公共的补贴或税收上的优惠以提高边际私人纯产值;对于边际私人纯产值高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情况, 政府也可以对私人企业征税, 从而实现边际社会纯产值的处处相等。庇古的外部化理论为政府利用公共政策 (如税收政策) 进行干预, 促进资源最优配置, 增加国民收入, 促进社会福利, 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结论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说大多认为税收政策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至于政策激励的效果如何, 笔者认为, 由于存在诸多难以剔除的非政策因素影响, 很难进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葛 扬 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创新激励政策 篇8
在这种背景下, 政府需要利用财政政策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便是政府可采用的政策手段之一, 政府对创新企业予以税收激励, 能够降低企业研发创新的成本及面临的风险, 也可以提高创新企业的预期收益率, 来激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 我国政府为了激励企业创新, 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对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我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激励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如何改善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激励企业创新提出了对策建议。
1 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
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是我国政府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政府为了激励企业创新, 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如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 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规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如第二十五条、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 给予企业所得税上的优惠;第二十七条、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十八条、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三十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第三十二条、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 确需加速折旧的, 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国务院2006年2月7日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国发 (2006) 6号) 的若干配套政策当中, 包含着许多为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如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 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 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等等。
此外, 国务院、财政部等政府机构为激励创新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 (2011) 100号) 、《关于退还集成电路企业采购设备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通知》 (财税 (2011) 107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发 (2011) 4号) 、《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科技重大专项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关税 (2010) 28号) 、《关于对部分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相应调整的公告》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第43号公告) 、《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发 (2011) 4号)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所得适用税率及税收抵免问题的通知》 (财税 (2011) 47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 (2008) 1号) 等等。
2 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
总体来说,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目前已形成比较全面的税收激励体系。税收优惠激励通过以下途径能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第一,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战略行为, 而且通常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这对于资金不足、融资受到约束的企业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 资金问题能够导致企业研发创新不足。政府对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如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税前抵扣、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 其实是政府将税收收入让渡于企业, 增加了企业可用于研发创新投入的资金, 而这对那些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二, 由于企业研发创新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征, 创新企业无法独占创新获得的收益, 竞争对手可以享受到知识的外溢效应却不用支付代价, 这会导致企业不愿进行创新。这种情况下,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 如降低创新企业税率、研发支出税前抵扣等政策, 能够减少企业从事研发创新时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差距, 同时也能使得利润率低的创新项目更具获利机会, 这些都能增加创新企业的收益, 促进企业研发创新;第三, 通过税收减免、纳税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能够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 政府出台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实质上是政府将税收收入通过优惠政策安排转给企业, 这部分让渡的税收收入, 可以视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本的降低。
3 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1 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指导性不明确, 对企业研发创新激励的具体指导方案不明确清晰, 执行时限制条件较多, 审批手续繁冗。目前我国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来自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各种通知、公告, 法律层次较低, 而且这些不同部门颁布的政策的衔接力较差, 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这些优惠政策在各税种的税法、实施细则里的具体执行指南不多, 这使得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可操作性差的情况, 给税务部门的执行和企业申请税收优惠带来了不便,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例如, 诸多针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收优惠激励政策中, 都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了操作性规定, 但是研究开发费用具体核算时的界定范围, 不同部门的政策文件给出了不同的核算口径, 这给企业和税务部门的实际操作增加了难度。
(2) 目前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激励政策适用范围有限, 很多创新企业得不到税收优惠。现行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激励政策没有涵盖到所有进行了创新的企业, 企业会因所处区域、行业、是否高新技术企业的差异而得到不同的税收优惠激励。如某些税收激励政策只适用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 而区外企业则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某些税收优惠激励政策只是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等行业, 而不适用其他行业。这种依据企业身份而不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会激励企业为了获得税收方面的优惠而去努力满足税收优惠的规定与要求, 成为符合政府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的对象。例如,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2008年7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国科发火〔2008〕362号) ,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进行了详细规定。这项工作指引中规定的条件过高, 企业难以满足规定的一系列条件, 导致很多进行创新的企业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企业为了让自身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可能会编造数据、虚假注册、甚至会发生寻租行为。
(3) 税收优惠政策对流转税使用不足。目前, 我国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所得税政策上, 而流转税等税收激励政策则使用有限。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 而且流转税是主体, 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税收来源。但是, 在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上, 流转税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 难以最大化地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
(4) 现行我国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很好地考虑企业创新的周期特征, 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更多地体现在对技术成果应用方面, 而对企业初期的研究开发则税收优惠力度不够, 这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企业不愿进行自主创新, 而是更多地选择从外部引进技术。企业创新初期, 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投入, 而且研发投入具有高风险、收益不确定性等特征, 此时税收政策应给予大力支持, 为初期的研究开发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预期收益。当企业创新已取得初步成果, 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激励, 这不符合税收激励的初衷。
(5)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更多地使用了直接优惠方式, 间接优惠方式使用不足。直接优惠方式如税率优惠和税额优惠, 直接优惠方式体现的是事后激励, 如对企业所得税的减免, 对企业研发创新初期的激励则较弱。间接优惠方式包括加速折旧、投资抵扣等税基式优惠, 体现的是事前激励, 能够激励企业投入研发费用进行自主创新。我国目前迫切需要企业进行自主研究开发,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税收政策更应采用间接优惠方式, 在事前激励企业创新。
3.2 改进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的对策研究
(1) 强化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立法工作。目前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来自于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各种规定、通知和公告, 不同决策部门出台的政策会出现不统一、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不利于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虽然我们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 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以激励创新, 但是对一些基本的税收优惠政策应上升到法律层次, 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信心和税收优惠的可预期性。
(2) 加大税收激励力度和适用范围。通过分析目前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可以发现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数是针对特定类型区域、行业和企业的。这种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一些创新的企业得不到税收激励, 造成了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不公平。所以未来政策的改进方向是不再仅仅依据区域、行业和企业类型来给予优惠, 而是应根据企业行为, 如果企业从事了创新, 那么不管企业是否处于高新技术产业区, 是否是特定行业, 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企业, 都应获得税收优惠激励。
(3) 根据企业创新阶段来安排税收优惠激励政策。企业技术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研究阶段, 二是开发阶段。研究阶段主要是指为获取新的技术而进行的实验性的探索, 至于能否进入开发阶段、形成无形资产则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开发阶段是指在投入生产或使用之前, 将研究阶段的成果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期生产出新的或改良的技术或产品等, 开发阶段是在研究阶段的基础上, 已经具备了形成新的或改良的技术或产品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 相应地, 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应关注如何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 而且企业研发阶段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高、资金需求较大, 所以税收优惠政策应转向对企业研发的激励。
(4) 直接和间接税收优惠方式兼用, 但应以间接税收优惠方式为主。降低如税额减免和税率降低等直接优惠政策的比例, 更多地采用加速折旧、费用税前抵扣等间接优惠方式, 对正处于研发初期的企业加大税收优惠, 激励企业更多地投入研发费用进行自主研发。
(5) 针对我国税制结构特点, 增加流转税的使用。目前, 我国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所得税政策上, 而流转税等税收激励政策则使用有限。流转税是我国税收收入主体, 而在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上, 流转税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限制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未来政策的调整应加强流转税的使用, 以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创新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 为企业创造利润, 提高企业竞争力, 也能够推动经济长期增长。但是, 由于企业研发创新成果具有使用上的非排他性, 企业对创新带来的收益不具有独占性, 以及创新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特征, 导致企业不愿进行研发创新。在这种背景下, 政府利用财政政策激励企业创新是必要的。本文介绍了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现状, 对税收激励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理论分析, 讨论了目前我国激励创新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 在当前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背景下, 政府应对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以激励企业研发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3]范宝学.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 2006 (6) .
[4]梅月华.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5]夏长杰, 尚铁力.技术创新与税收政策: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与对策建议[J].税务研究, 2006 (6) .
创新激励政策 篇9
关键词:财税政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据统计, 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对我国GDP和税收收入的增长、增加的就业机会以及进出口总额的贡献都在50%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 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许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难, 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问题。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持续时间短, 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风险性更大。由于中小企业在资本和人才等方面的劣势, 使中小企业的创新主要是为了在形式、在市场占有份额上的领先, 其创新成果缺乏有效的保护, 容易被其他生产者模仿, 因而其创新有一定的弱势, 创新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二、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及其财税政策的现状
(一) 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 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面临着很多突出的问题, 如高投入高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彻底得到转变, 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供给不足矛盾日益突出, 产品科技含量低, 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关键技术主要依靠进口等。这些因素都集中地表现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 企业领导者不重视自主创新, 创新意识不强, 企业的自主创新人才匮乏, 技术人员流动性大, 使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机制难以持续进行。
(二) 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多角度加大了财税政策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力度, 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 形成了一整套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 促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但是从我国财税政策的效用、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及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等方面看, 我国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财税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
1. 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政政策存的不足。
(1) 财政科技投入不足。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投入, 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 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些资金支持。但是存在财政科技资金使用分散, 对中小企业科技投入不足, 财政拨款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财政科技经费占GDP比重很低, 财政科技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补贴、亏损补贴等不足,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资金仍然十分困难。 (2) 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我国财政科技资金较多地投入到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阶段, 财政基础研究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占10%左右, 缺少对基础性研究的财政投入, 使社会基础研究成果不足, 公共、关键技术难以取得重大的成就, 使企业创新缺乏必要的社会技术创新的基础。政府在使用财政科技经费时, 没有恰当地安排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的比例, 没有正确理顺政府与企业在创新上的关系, 使企业难以成为创新的主体。 (3) 政府采购缺乏导向。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很少做到不以注册资本金、规模、年利润等条件限制中小企业参与到政府采购活动, 大大限制了政府采购在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上的作用, 是政府采购没有对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风险, 为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创造市场需求, 在创新发展方向和项目引导不足, 使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道路十分艰难。
2. 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现状。
(1) 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 税收法规层次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税收法律, 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税收法律体系。我国目前大多数的税收政策是通过通知、暂行条例等临时文件来加以规范的, 税收法律层次低、文件多, 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指导性, 而且我国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几乎空白。 (2) 税收优惠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我国目前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多目标的, 没有明确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激励。我国复合的激励创新的优惠政策, 不可避免地导致创新税收优惠相互抵触, 中小企业也难以辨清国家的政策导向。税收优惠不规范, 激励作用发挥不充分。我国目前制定中小企业创新优惠政策的部门很多, 优惠政策出自多个部门, 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系统性差, 而且在享受税收优惠的认定条件和审批不统一, 有时会相互抵触, 使中小企业享受优惠的代价和成本很高, 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 使税收优惠无法形成激励中小企业创新的合力。 (3) 财税部门缺乏服务意识, 税收优惠执行不到位, 财税部门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和积极性不大, 没有把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税收的重要来源, 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较差。在我国, GDP和财政收入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这造成很多地方政府的财税部门征管意识强烈, 服务意识差, 在制定和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少。 (4) 税收优惠方式不合理, 研发投入激励不足。我国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 是以直接税收优惠方式为主, 难以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而且我国目前的税收优惠具有很多的区域色彩,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为主要对象, 广大的中小企业没有享受到优惠, 缺乏对其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 (5) 创新服务的税收优惠不完善, 创新服务机构和设施少。我国的税收政策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没有加计扣除相关的费用支出, 使基础研究和技术成果与产业化脱离, 而且科技创新孵化器和科技园的税收优惠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需求, 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 其专业化程度低、行业规模小、服务质量和水平落后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缺乏必要的指导。
三、完善激励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挥好财税政策对处在激励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中小企业而言, 是促进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财税政策可以通过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方式, 提高企业投资收益, 对中小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的良好预期, 有利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一) 完善财政政策的建议
1. 健全财政转移性支出, 增加财政预算科技投入, 改善投入结构。
我国应该整合财政科技投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在把现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落到实处的基础上, 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对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科技投入适当给以一定的比率增长, 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贴息和亏损补贴。
2. 设立中小企业创业风险基金或者投资公司,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基础上, 我国应该整合科技专项资金, 积极调动和运用民间资本, 吸收民间资本共同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 成立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 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创业投资、直接贷款或担保, 为中小企业筹集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提供支持。
3. 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功能, 为中小企业自出创新创造市场需求。
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的监管制度, 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政府采购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价格优惠和合同预留等措施, 尤其是在财政预算中增加对中小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采购份额,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 完善税收政策的建议
1. 构建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应制定关于创新的基本法, 提升自主创新财税政策法律层次, 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的权益提供保护, 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的经济预期。同时完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 提高我国税收法律的层次和稳定性, 维护法律的权威, 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性, 稳定中小企业的税收权益。
2. 重点实施研发环节的税收激励。
我国在继续完善技术创新的直接优惠的基础上, 健全完善间接税收优惠, 使税收优惠对象的中心应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转移, 税收优惠向研发环节转移, 明确界定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范围和内容, 建立与国际规范相一致的研发活动统计标准和研发支出会计核算。
3. 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税收优惠完善创新社会服务的税收优惠, 对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经费支出加倍扣除。促进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为中小企业提提供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完善创新捐赠的税收优惠, 放宽捐赠扣除的范围。
4. 完善科技研发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加大对科技研发人员的个人所得的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科研人员转让知识产权和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给予一定期限和额度的税收减免;对从事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 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给予的技术创新奖励和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从而达到直接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目的。
5. 提高财税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在税收管理上, 各级财税部门要增强对中小企业的税务服务意识, 在辅导中小企业纳税、建账建制、享受税收优惠上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小企业获得创新税收优惠的成本, 把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培育税源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袁红林.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玉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创新激励政策 篇10
1. 税收政策
(1)各个国家通常运用税收减免、退税、优惠税率、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提取准备金、研发费用向后转结或追溯抵扣、加速折旧、特别折旧、简化税目、多种税收办法中选择利于自己的纳税法等形式实现税收优惠。
在具体实施方面:如美国对技术革新部分R&D费用可以给予免税;商业公司和机构增加研发经费,或个人从事的研发活动如有明确的商业化目的且研究成果的确已商业化,均可享受20%的退税;企业凡购买新的设备,其购入价格的一部分可直接抵扣当年的应付税款,应缴税额不足以抵免时可向前回转或向后顺延;中小企业可以从税率为15%~46%的5级超额累进税制,或“合伙企业”的方式中选择利于自己的纳税方式;印度等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研发费用一般为100%的税前抵扣优惠;如果企业研发实验室是建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匈牙利将给予300%的R&D税前抵扣;日本对企业购置用于特定高技术开发的机械设备和建筑及附属设施,价值在10亿日元以内的实行5年期特别折旧,第一年折旧率可达50%;韩国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提取技术开发准备年金,并将其计入成本,在提留期的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革新及研究设施等方面;新加坡对国外拥有先进技术单位投资及研发、引进技术特许权使用费等给予优惠税收政策等。
(2)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也采取了多种税收手段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出台以后,在税额抵扣、折旧、以及高新企业方面都有新的变动。“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另外还有“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3)政策比较。
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具有普遍性,而我国的税收政策对科技型高技术企业倾斜力度较大,这种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其他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优惠政策针对企业而不是针对科技项目和产品,会导致支持效率的降低。
近年来,我国包括研发费用税前抵扣等优惠政策对促进科技创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科技税收政策的激励方式,仍侧重于税率式的优惠和税额减免,因此,最终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是那些已经和能够获得技术开发收益的企业,而对那些正处在技术研究开发阶段或者确实搞研发但效果不显著的企业则激励作用不够明显。看重结果的政策激励,会使企业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上,而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
2. 财政补贴资助政策
(1)各国财政补贴主要来源。
各国财政补贴主要来自国家直接支持、部门行业支持、地方科技局支持、基金申请、基金招标、研究奖金、赠款等渠道。
如美国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STTR)计划,政府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按照启动阶段、研发阶段和商业化阶段给予资助;英国设立“伸手”基金来使研究成果尽快实现商业化应用;在韩国如果研究成果被工业部门利用或者商业化,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将会为研究人员提供赠款;德国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局为创办技术型、开发与应用型新企业提供财政资助;设立“研究奖金”,使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紧密合作,迅速把研究成果转换为市场上的成熟产品等。
(2)我国的财政补贴资助政策。
目前,我国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都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来促进创新。
(3)政策比较。
财政补贴政策作用非常直接,有针对性的使用效果明显,从国外政策来看,大部分对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都在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中运用,一般用在研发阶段,或集中解决创新中的竞争前行业领域关键问题、共性问题。
各国家相比较,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财政政策的运用中,税收政策力度远大于补贴政策,德国对于东部地区运用的补贴政策较多,而日本政府则提供了多种直接的研究开发补助费以及委托费,补贴政策是刺激创新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直接补贴政策也比较多,加入WTO后,我国对财政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已经基本上在WTO规则要求之内,但是有些地方层面的补贴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3. 政府采购
(1)各国政府采购措施。
各国通过政府采购促进本国技术创新,主要有对国内企业事先提示、披露信息、国内投标商价格优惠、优先向本国供应商采购、规定购买国内产品和原料的比例、部分产品必须从国内采购、提高国外产品进入的“门槛”等措施。
如《美国产品购买法》明确规定,本国供应商的报价不超过外国供应商报价的12%,则优先交由本国供应商采购;如本国供应商的报价不超过外国供应商报价的6%,则必须向本国供应商采购;英国政府规定政府部门、政府实验室、国营公司等计算机通信器材必须从本国公司购买;韩国制定“事前提示的公共采购制度”和“普遍投标制度”,要求优先采购本国高技术产品及中小企业生产的技术开发产品;印度规定在安全、军事、国防政府部门必须采用国产软件等措施。
(2)我国政府采购措施。
2006年1月,中央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其中明确了充分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这一重要问题。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采购政策来促进自主创新,如规定政府采购具有自主创新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专利成果时,根据创新程度和自主产权情况可享受10%~40%甚至更高的优惠幅度;政府招标采购对自主创新因素的最低权值,如最低不得低于20%;对涉及军事机密和国家安全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对于某个行业发展等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创新产品,只要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政府必须进行唯一性选择;某些工程、货物和服务,规定本国自主知识产权必须达到的比例,凡是未能达到这种比例要求的,一律不得采购等。
(3)政策比较。
政府是企业创新的合作者和催化剂,很多发达国家通过政府采购来促进创新,政府采购直接面向产品,是支持新产品开发的有效政策。目前,我国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的采购预算、合同管理、采购评审、首购和定购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并已经开始试点执行。我国的政府采购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规范、采购效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 金融政策
(1)国外金融政策。
国外通过金融政策来促进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贷款(无息贷款、低息贷款、无抵押贷款、固定利率贷款、分阶段贷款、缴纳回馈金贷款)、协调贷款(协调地方、金融组织、风险投资者)、贷款担保、风险担保、再保险、风险投融资(政府、国有金融组织、专业机构、基金会、私人银行、私人企业投资、融资)、提供分红权资本、为投资者提供再筹资贷款、发行债券、证券、建立二板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等。
金融政策是发达国家促进创新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如欧洲复兴创新性计划(ERP)信贷政策为中小企业的R&D及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导入提供信贷支持;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通过直接贷款、协调贷款、担保贷款等方式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供贷款支持;小企业投资(SBIC)发展计划,通过提供优惠利率贷款为支持(原)和债券型SBIC、证券型SBIC两种金融杠杆方式来支持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英国建立“企业安琪儿”网络,为企业的创建和早期阶段提供融资;设立高技术基金,支持早期阶段高技术企业发展;日本中小企业可以按最低利率在国家专业银行或金融公司获得贷款,并实行无抵押贷款;“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由政府提供资本金,发行债券且相当部分由政府购买;“中小企业信用保险金融公库”,为中小企业担保的债务进行再保险;建立与主权市场衔接的二板市场;韩国可以通过鉴定知识产权价值提供担保或通过专利质押获得资金;巴西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对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开发项目采取国家财政与银行贷款1:1的匹配办法给予支持;以色列创立“亚泽马(YOZMA)基金”作为创业投资的母基金及多个可退出风险投资基金,吸引机构投资者和私人资本等。
(2)我国促进创新的金融政策。
目前,我国的金融手段促进创新政策有:国家开发银行设立高新技术企业软贷款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设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再担保和联合担保业务;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等。
(3)政策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科技金融机制,通过金融政策促进创新的效果显著,是政府引导科技创新的重要引导方式,不少国家设立专门的法律及专门的机构,政策主要集中在对中小企业、企业创业的早期以及技术研究与开发化阶段。
我国目前科技投入的金融支撑体系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投入的不确定性、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科技金融服务相对落后、诚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导致融资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加速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近年来,我国的科技金融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势头良好。
5. 小结
创新激励政策 篇11
【关键词】经济激励;可再生能源;碳税;立法研究
经济激励对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意义重大,其有助于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缓解可再生能源产业在能源市场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还能弥补可再生能源自身发展特点的不足。因此,加强可再生能源立法研究成为必要。
一、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政策立法现状及问题
1.立法中有关经济激励的规范
(一)《可再生能源法》
2005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设专章(第六章“经济激励与监督措施”)对经济激励措施进行规范,从立法上明确了我国推动可再生能源所采取的经济激励措施,即专项资金财政贴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经2009年修订后增加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规定,其资金来源还包括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基金除了用于以往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外,还可弥补电网企业为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而高于常规电力的接网费用。
(二)国务院部门规章及相关规范性文件
目前已制定的部门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或者专项资金相关规范。包括综合性规范《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关规范《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此外还有可再生能源电价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如《关于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另一类是税收及贷款优惠相关规范,如《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
(三)地方性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
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数量较少,且各地发展不均衡。目前已发布的地方性立法及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云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太阳能热水系统项目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等。
2.其他相关立法
国务院2011年修订的《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在我国国内开采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征税。该条例主要针对原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资源的开采进行征税,并规定了税目税率表。为实施该条例,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资源税各具体税目、征收标准、具体税率征收等做了规定。通过对传统能源开采进行征税变相增加了传统能源的开采成本,其有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产业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立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综上所述,我国相关立法和规范性文件虽然已对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做了明确规范,但是总体来说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可再生能源法》有关内容欠缺可操作性
《可再生能源法》设专章(第六章“经济激励与监督措施”)对经济激励措施做出规定,但却仅有3条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这与我国的立法传统有关,即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立法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原则性,但是欠缺可操作性,这就需要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出台相关的行政法规或部委规章,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
(二)相关行政法规缺位
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前期投资比较大,一些中小企业在项目建设初期往往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迫切需要便捷的贷款途径、贷款利率优惠或税收优惠。例如《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对列入该目录并且又符合信贷条件的项目,理论上金融机构应该给予财政贴息贷款,但《可再生能源法》出台后尚未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但目前仍没有出台针对可再生能源税收优惠的行政法规或部委规章,这些项目也就很难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使《可再生能源法》的执行效果不佳,降低了可再生能源投资商、开发商的热情。
(三)地方立法发展不均衡
当前大多数省级政府还未出台与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相关的立法或其它规范性文件;各地零星出台的地方性立法也是根据当地资源情况针对开发个别可再生能源技术而制定,发展不均衡。这是由于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地方对制定有关财政激励或金融支持的现实需求不足。另外,一些传统能源大省受诸多因素影响往往忽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对可再生能源产业进行经济激励就更为勉强,因而立法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四)对传统能源的征税力度较小
《资源税暂行条例》仅规定了对传统能源开采环节进行征税,没有对其利用环节征税。而传统能源在利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气体的外部危害效应是巨大的。在当今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应该尽快使这种外部性效应内部化,征收碳税就是一种有力手段。而我国目前囿于经济水平、纳税主体承受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影响等因素,还没有征收碳税,从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角度来看,确是不足之处。
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立法的域外经验
1.税收支持
(一)针对非可再生能源征收碳税
很多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开始征收碳税。如意大利在1998年引进了碳税,从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对染料厂所用的碳、石油焦和奥里油征收碳税;英国于2001年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对电力、煤炭等传统能源征税,可再生能源免征气候变化税,是全国性税种;瑞典于1991年開始对化石能源征收碳税,但生物燃料以及泥煤可享受免税;澳大利亚于2012年开始征收碳税;加拿大一些省以及美国的一些州政府也开始征收碳税。
(二)针对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
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投资税抵免(ITC)和生产税抵免(PTC)两类税收优惠政策。印度为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也有诸多税收激励措施,包括免除或减少消费税,免除中央销售税等,并有专门针对风电项目的加速折旧和10年期的所得税豁免。菲律宾2009年开始针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实施7年的所得税豁免和零增值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许多国家已减少了对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进口税,如韩国2009年宣布减少50%的设备进口税。
2.金融支持
(一)优惠贷款
德国《电力输送法》规定,对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用户给予电价优惠,可再生能源投資企业还可享受到贷款优惠。印度政府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提供利息补贴;此外印度可再生能源发展办事处、国有银行和其它的金融机构等也会为特定可再生能源技术或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西班牙批准了1.72亿美元的计划,为已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提供零利率贷款。巴西投资约4.8亿美元用于为乙醇生产商提供税收抵免和乙醇生产商低息贷款。
(二)国际银行投资
来自公共部门和发展银行的投资也大大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来自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银行,如欧洲投资银行和巴西发展银行。2009年国际上对可再生能源的现金投资已达到50亿美元,而2008年仅20亿美元。最大的资金提供者是世界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美洲开发银行。
(三)政府可再生能源投资
许多国家、州和省已建立了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基金用于直接资助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与此相关的工作。加拿大投资10亿加元建立清洁能源基金用于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论证、研究和发展。菲律宾在2009年建立了一个20亿美元的基金用于支持65个以上项目的发展,涵盖了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印度可再生能源开发署自成立以来已投资10亿美元用于资助可再生能源项目。此外,英国还建立了环境转型基金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对相关项目进行补贴。
3.政府财政补贴
政府财政补贴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德国对风力发电投资所采取的经济补贴。二是产出补贴,即根据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开发出的能源数量进行补贴。三是对消费者进行补贴,如德国、美国加州等地对购买光伏发电系统的用户采取了激励措施。瑞典从1975年就已开始每年从政府预算中支出3600万欧元用于补贴生物质燃料开发利用相关示范项目。意大利在1991至1995年期间对生物质利用项目提供占投资总额30%~40%的经济补贴。印度对生产风力发电企业提供每千瓦时0.50卢比的补贴。
三、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立法完善建议
综上可见,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及立法内容更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较强,经济激励措施更灵活等。
1.完善《可再生能源法》和制定行政法规
首先,完善《可再生能源法》有关经济激励的内容,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立法条文应尽量明确、详细。其次,在政策层面先探索灵活多样的经济激励形式,待这些经济激励措施比较成熟后可在立法中加以规定。制定可再生能源税收优惠相关行政法规或部委规章,对税收优惠的种类、适用范围和幅度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制定可再生能源金融支持相关行政法规或部委规章,除了政府贴息贷款外,可在贷款申请条件放宽、还贷期限延长、贷款额度增加等方面做出规定,另外还可发放政府可再生能源债券,开拓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积极吸引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可再生能源行业。
2.加强地方立法
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强的属地性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地方可再生能源立法中对经济激励进行规范,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出台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以引导当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3.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为实现可再生能源长期发展目标,巩固当前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果,建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可再生能源贴息贷款方面,政府还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并推动金融机构间开展合作,进一步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提供低息贷款或者降低贷款标准等激励措施创造条件。
4.尽快开征碳税
对传统能源项目和相关行业征收碳税除了对低碳排放或零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形成有力激励外,还能减少传统能源浪费、提高能效。从国外开征碳税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开征碳税是当今应对气候变化、缓解能源短缺而采取的必要措施之一,是大势所趋。因此,政府可以在全面分析其可行性及必要性后,择时开征碳税。
【参考文献】
[1]张勇.《能源资源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11.
[2]李霞,史瑞琼.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法律制度研究[J].能源与环境,2005(4):4-6.
[3]周篁.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情况考察[J].中国能源,2006,28(12):15-19.
[4]李艳芳、岳小花.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37-41.
创新激励政策 篇12
2013年浙江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4.8:49.1:46.1,第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而就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来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指标在本世纪初处于全国前列,而“十一五”时期则处于全国后列。从企业利润来看,2012年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占全国总额比重也在下降,全国排名掉至第5位。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10875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同时,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578亿元,比上年增长5.3%,而浙江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00亿元,比上年下降6.1%。2013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达3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61837亿元,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
2010年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逐年下降,2013年则略微反弹,经济转型进入深度时期。全省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较大风险,全省工业发展面临“低端陷阱”和“三明治陷阱”双重风险。长期低端仿制、品牌意识不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低端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在成本推高、价格下跌的挤压下,企业利润减少,实体经济的空洞化必将导致经济发展后劲缺乏,以至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此外,高污染、高能耗所产生的PM2.5超标、雾霾等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近些年,浙江工业经济面临发展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核心问题还在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二、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13830家,约占37.8 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2%。2013年,研究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2%,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与京沪等地的差距也较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2012年浙江省企业R&D经费支出占R&D经费支出比重达81.47%,在全国位列第七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收入比重1.02%,排名第五;有R&D机构的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达19.12%,仅次于江苏,工业企业R&D研究人员占全部R&D研究人员比重超过82%。整体看浙江省企业科技投入在全国处于前列。同时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占全国比重最高达12.71%,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占全国比重达11.82%,可见企业享受政府税收优惠情况较好。从产出方面看,2012年浙江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9.56%,仅次于京沪;亿元R&D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授权数16.01件/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4件/亿元,全国排名第八;可见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科技产出效率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如万名企业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28.84件/万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49件万人,但是远低于京沪。就高新技术企业看,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还有待提升。2012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5.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说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出效率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77%和7.09%,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创新进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机制分析
从科技创新本身特点和国外历史经验看,政府需要适当干预企业技术创新:
其一,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就浙江而言,2013年全省研究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2%,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财政科技投入1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6%,纵向上看政府科技投入有所加大,但是依然还比较低,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而财政资金支持是各国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首要对策。政府的科技投入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一方面能够直接带动科学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企业进行科技研发活动,进而推动整个地区的科技进步,以便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二,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所以需要政府适当承担责任。创新成果尤其是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技术和共性技术,是一种既有公共产品性质又有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私人效益。若完全由私人提供则不会考虑外部效益,一般市场提供的规模会小于最优规模。同时,一项技术一旦成熟以后也容易被模仿,特别在专利保护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技术研发的企业承担了较大的研发风险和大量投入而取得技术成果难以避免其他企业的搭便车行为,极易被他人学习和利用,从而导致进行研发的企业利益受损,并最终抑制企业创新动力。
其三,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介入。创新通常具有风险投资的性质,投入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投入回报等都是很难准确预测和控制的。而研发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同样导致创新成本高和回报的不确定。这就预示着创新存在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事技术研发的企业本身也会担心研发投入的回报,从而不愿意冒风险进行科技研发活动。为此,政府有必要也有能力分担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活动的风险,以解决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在各种政策选择中,财税政策的扶持尤为重要,政府给予企业研发活动的税收减免和专项财政支出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四、加速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企业创新财税激励政策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措施也需要遵循市场运行机制,必须充分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引导干预。财税激励措施也是我国政府干预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财政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税收减免等方式间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2012年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超19亿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接近38亿元,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税超62亿元。政府的科技投入增强了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申请专利总数6800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844件;拥有注册商标达42479件,其中境外注册商标6149件,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达3402件。
在当前经济深度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通过适度的政府干预激发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活力显得十分必要。就当前浙江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自主创新实际,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不断完善财税激励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进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建立规范有效的税式支出制度,具体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等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值税等减免税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购用于研发的仪器和设备的所得税扣除政策,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研究、细化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和落实,研究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细则,增强企业可操作性,最大发挥税收激励作用。
第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政府支出项目,集中优势财力重点投入现代新兴技术产业和辐射带动效应大的技术研发领域投入。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利用财政支出引导激励作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发挥政府特殊作用,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和推广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研发项目和企业产品更新改造牵线搭桥。为此,政府应积极利用财政补贴、财政专项资金或基金以扶持产学研合作项目。
【创新激励政策】推荐阅读: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07-12
福利激励的创新08-29
员工创新激励制度分析08-17
创新型人力资源激励07-18
创新激励机制 激活干部活力08-17
激励创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09-20
激励科技创新实施方案10-07
创新激励机制 打造学习型组织07-13
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创新论文06-28
财税激励政策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