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方法

2024-10-21

阅读的方法(精选12篇)

阅读的方法 篇1

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这句话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和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再深刻形象不过了。作为语文老师, 指导学生用好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阅读质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咀嚼式阅读

阅读作品, 扫清阅读障碍是第一步。在借助工具书将“扫描”出来的生字、难词识形、正音、解意的基础上进行咀嚼式阅读。阅读中的咀嚼, 就是以调动激活原有的知识积累为出发点, 把读物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我们可采取默读或微声朗读等方式, 调动各种感官去耐心地阅读作品, 细心地咀嚼作品, 用心地感知作品, 真心地体会作品。

1、“嚼”出文眼。

文章中总括性的词或句就是文眼。找到它, 就把握住了内容的主旨。如《黄河颂》中一个“望”字, 统领全篇, 展现了黄河伟大的英雄气魄。

2、“嚼”清文脉。

在阅读过程中, 要弄清词与词, 句与句, 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 意义关系, 表达形式和作用, 使文章的脉络从客观上得到把握, 又从微观上得到理解。如《最后一课》就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行踪把几个相互关联都又彼此分离的场面组接在一起, 贯穿了故事情节。

3、“嚼”出内蕴。内容含蓄的作品就需要我们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去体会, 尤其是对重点词、句。如《最后一课》中, “又出什么事啦”的一个“又”字, 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频, 变故迭起, 人心惶惶的情形, 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二.回味式阅读

咀嚼后的回味, 是阅读的“反刍”即再消耗, 再追忆的过程。回味式阅读, 既能总览全文,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又能进行艺术玩味, 感受其文学意蕴, 提高文化素养。在阅读过程中, 要把作品中的内容及情感变成有声语言艺术地体现出来。

1、角色回味再味。阅读中, 要努力使自己进入状态, 进入角色, 可以虚拟情境, 摹拟人物情态, 在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靠近角色。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各位文学巨匠依次登场, 福楼拜的博学热情, 屠格涅夫的激情狂热, 都德的健谈活跃, 左拉的温和寡言, 都可以通过对其语言的回味, 较准确地把握角色特点, 更好地理解作品。

2、意境回味体验。

进入意境, 感受氛围, 是阅读回味的又一重要环节。如《邓稼先》一文中引用的《吊古战场文》, 把茫茫戈壁蓬断草枯, 荒芜凄凉的景象表现得如在眼前, 同时也让读者对主人公邓稼先又增添了一份敬意。

3、感情回味重现。

在阅读过程中, 不要紧闭心窗, 要把情感的闸门开启, 让蕴涵在文章中感情的潮水通过读者的有声语言奔涌出来。如读到《社戏》中结末一句“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我们会受作品中的这种怅然若失的情愫的强烈感染呢?因为这一句话伸出她的纤巧的手指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使我们可想起自己永远失落了的童年, 从而搅动我们心灵深层的积淀, 引起“心弦的共振”。

三.比较式阅读

比较式阅读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 即在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社会价值、透过文字看到字里行间的潜台词、领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 对不同读物求同辨异。“求同”就是寻找其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辨异”就是通过比较彰显文章个性。

比较阅读的范围可大可小。微观比较可以品味字词语句, 宏观比较则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某个专题作综合比较。不过, 这其中寻求切入点是很重要的一环。首先, 可从内容入手。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都是按照“主题一致”的标准来组织单元的。如每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主题, 七年级下册课文第一单元, 成长;第二单元, 爱国;第三单元, 名人;第四单元, 艺术;第五单元, 探险;第六单元, 动物。这是求同。然后同中求异。同时, 从作品创作的时间和地域方面也可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纵向比较既古今比较, 渊源比较, 比较的对象主要是不同时期的事物。横向比较即中外比较, 国别比较。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几种阅读方法, 以提高阅读质量, 彰显阅读个性。

谢红伦, 唐红梅, 教师, 现居湖北枣阳。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给他们好的阅读方法必不可少, 只有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善于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才有可能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阅读能力,方法,效率

阅读的方法 篇2

1、训练计时阅读,增强时间观念

速读的基本训练方法是计时阅读训练。通过计时训练,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让阅读成为一种快速度、高效率地摄取、筛选与储存知识信息的过程。训练时准备好阅读材料,待教师提出“开始阅读”某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要求后,学生开始阅读。同时,教师在黑板上随时记下开始阅读的时间,每十秒钟记一次。当学生读完后,即举手示意,并从黑板上显示的时间记录,记下自己所用的时间。读完文章后,马上把课本合上,凭第一遍阅读的理解与记忆,回想文章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计时阅读训练应贯穿于整个速读训练的始终。

2、教给总体阅读法,掌握固定阅读程序

总体阅读是让学生把全文完整地、连贯地作快速阅读。它是各种快速阅读方法的基础。人的大脑有一种特性,在接收信息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处理信息时能够遵守严格的程序。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如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程序,对提高阅读速度将起很大的作用。根据这一“定势”理论,教师可给学生规定阅读的固定程序是:每当读一篇课文依次解决如下四个问题;①题目;②文章的大意;③文章最能打动自己的部分;④从文中感受到什么。这四个问题只要在头脑中形成习惯,一看课文就自然循着这些问题去理解,久而久之形成阅读的固定思维程序,阅读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

采用总体阅读法,在读前教师不给学生提问题,可告诉学生每篇文章依固定程序从头到尾读一遍,不重复读,强调潜心领会本文的意思,以防止学生跳读或寻读。速读后出示几个问题检查理解的程度。如速读《小英雄雨来》一文后出示问题:①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③课文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④你印象中雨来是个怎样的人?说说课文中的依据。其中第④题学生往往不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这时,在回答第一题后即让学生跳读,注意力放在需要读的部分,其余内容只作略读。这样,读书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教师在速读前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速读后还应及时评价。应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也要指出个别学生的主要缺点,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提高记忆力,应同时教给追忆法。初学速读时,要求学生速读一遍后把书本合起来,追忆文章内容。记不清的部分,再有针对性地寻读,然后详细复述。

3、教给意群注视法,增大识别间距

传统的阅读法,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眼睛要作多次不必要的跳动和停顿。所谓“识别间距”,就是在每次眼停时所能抓住的材料。努力增大识别间距,即在阅读时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而是把句中相关的词联成一个较大的单位,一组一组地读,一边读,一边理解,这就是“意群注视法”。如:“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 希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把这句话分成6个意群来阅读,可减少眼停次我,提高阅读速度。训练时,要求学生自觉运用,并持之以恒。

为增大识别间距,可引导学生在扩大视角上下功夫,发挥人眼的自然潜能,调整视角,迅速移动视点,达到“一目十字”、“一目十行”的功能,并在阅读领悟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尽快抓住文章的主旨,迅速地摄入信息,快速地加以处理。只要掌握这一重要技巧,学生定能在运读时大显身手。

4、教给浏览、寻读法,进行筛选式阅读

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章大意,巩固意群注视法,还应对学生进行浏览、寻读的训练。

1.浏览法。即让学生着整张报纸或一篇文章,速读后出示几个问题,计算有效读速。

二、快速阅读中的练习和阅读方法

1、确定阅读物的“主题”词。

我们在阅读任何文章时,最重要的是需要确定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主题或者指文章的中心思想。试想,你如果读一篇文章时看到最后仍然无法叙述出所写的是什么主题或中心思想的话,那说明读者的理解能力是比较差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写文章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和叙述的,所以在不同的文体都有围绕这个中心且不同名称的“主题词”,其代表所写文章的中心主题是什么?理解并记住了这点,我们说你对该文的理解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2、寻找出各部分的关键词即文章要点。

寻找关键词是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把文章各部分各段落中最能体现其意义的关键词找出来并记住。随着现代资讯的炸爆式增长,写文章时用关键词来体现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重点已经成为惯例和写法,凡找到文章中关键词往往也就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和重点及要点,因此,我们在快速阅读训练中十分强调学员要学会在读第一遍时就把文中的关键词找出来。如你在用纸质书籍阅读时也可以用笔把关键词勾画出来,一开始找不准确不要紧,重要的是坚持这样做下去,你就会慢慢地对关键词熟悉起来并找准它。

3、注意发现文章所写的精华或问题所在。

这也是要求读者在阅读文章和书籍时需要把握的一个要点。大多阅读高手在阅读时一般是带着特定的想法去看书的。如你是带着欣赏的角度去阅读,或许就会注意发现作者所写的精彩和精华的方面而达到其欣赏的目的;如你是带着实用的考虑去阅读,或许你就会找到作者为你提供的答案和思路满足你寻找办法的需求;如你是带着疑惑去读书,或许你会发现作者的问题所在,它会像镜子一样帮助你知晓自己和别人的得失。总之快速阅读时必须带着观点和问题去看书,这样对你理解文章会有莫大的帮助。

4、均衡把握文章内容,记忆文章重要细节。

前面三点主要是从掌握文章整体的角度来加强理解记忆的,但从速读训练的实践来看还必须强化对文章各个细节的把握,如叙事和新闻类文章而言,需要对文章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过程”、“原因与结果”等重要元素进行记忆。因为在许多时候,文章中对于该文涉及的重要人物有几个或叫什么、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这些内容,你能不能理解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细节你却必须记住,如人物姓名在文章中可能姓张姓李对你的理解没有更多意义,它们仅仅是个符号,在阅读中你却必须记住。又如文章中记录事件的过程,它往往像链条一样,你其实只要记住它也就能够把整篇文章记事过程完整记下来。

三、如何提高快速阅读速度

1、音读

音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读出声;②唇动;③舌或喉、声带动;④心诵,即大脑中发声。音读的最大弊端,是使阅读速度等同于说话的速度,从而拖慢阅读速度。如有这种情况,你可以尝试在阅读时将手指紧贴唇、喉。但根本方法还在于强化速读练习,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速度提高了,音读现象自然就会消除。

2、字读

逐字阅读习惯并不能增加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反而在许多时候会把意思完整的句子割裂成字、词,注意力被单个字词所分散。在阅读中妨碍和减慢了对全句或全段的理解及记忆,就像身上森林中却好只看每一棵树而不见森林。如有这种习惯的人,你就要尝试阅读文章的“意思”,而不是阅读“字”,就好比你在听别人讲话时,是听他的意思而不是听他说的每一个字。在速读练习中,如能在练习初阶即可达到一目半行文字的水平,那就可以消除逐字阅读的弊病。

3、指读

阅读时用手指着字句,因为手指不及眼睛敏捷,所以绝对会降低阅读速度。如有这个习惯,必须自己强制将双手拿开,只靠自己的眼睛来动引导阅读。

4、转动头颈

阅读时由颈部带动头部从一边转向另一边,这样的的阅读习惯肯定会降低阅读速度,增加你在学习中的难度与疲劳辛苦。如有此习惯,克服的办法是双肘支桌、双手支颏,单纯依靠眼球的转动引导阅读,坚持练习并形成习惯。

5、纠缠生字

在阅读中发现生字或生词是正常情况,但如果你因为生字、词而读读停停,就会打乱阅读节奏,减慢阅读速度,并打断了你的阅读思路,妨碍你完整地理解和消化所读信息。解决的办法是平时须多识字、词,或在阅读时先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待阅读完毕再查字典印证。

6、回视返读

回视是快速阅读最大的障碍。主要原因是精力不集中、粗心马虎,或是怀疑自己的记忆与理解力,总认为看得快就会看不清、记不住,所以不断地返回重读,而不是专注向前迎接新的内容。结果,新的内容得不到充分理解,只好又回头重读。返回重读又造成信息的混乱、流失,影响记忆,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回视越多,越需要返读。所以,读者在练习中,一是强化注意力,二是增加自信心,从心理和视觉两方面进行练习与调整。

首先在心理上要树立自信,相信自己的眼睛,暗示自己眼睛灵活清晰。通过速读练习,尝试集中注意力一口气阅读一篇文章。这样,你会发觉,在理解方面与返读结果相差无几,但却节约了许多时间。当然,若要仔细咀嚼某些字句,或读完一遍后有目的重新阅读,返读也是必要的。

7、忽略线索

这类问题是读者对各类文章的文体、内容及结构等不熟悉。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必须要注意文章标题、作者、文章“五W”要素等关键词的搜索与记忆,决不可忽视。如你忽视了标题、作者、引言、总结、说明及图解等信息,它会限制你的阅读思考,影响记忆效率。如果有此习惯的人,在尝试在阅读时,只看标题、作者、过程和文章要素等关键词,尝试着你能猜测领会多少。

8、假阅读

假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时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眼睛看着书,脑子早就神游到了另一个世界,眼睛和大脑之间如同电线短路一样,书中的信息很少进入大脑,结果还不如不读。主要原因是心情浮燥,阅读时心绪不宁,精神困顿,注意力严重分散。有此现象的,应该检查自己是否已陷入脑疲劳,注意适度休息和有氧运动;看是否注意力存在问题,可以通过速读记忆中注意力的专项练习来改善,迫使自己的眼睛和大脑集中注意、高速运转,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控制自己信马游缰的思绪。

9、死读书

死读书是指死记硬背的读书方式。读者常常以自己记忆好为荣,但需要考试或使用时却不能迅速反应,灵活运用。常指“肚里有货倒不出”。主要原因是只读不思,只记不想,只知被动接受,成为书本奴隶。解决的办法是读思结合,说写结合,读用结合。

10、不良姿势

正确阅读的方法 篇3

【关键词】阅读能力 知识体系 自主学习 阅读方法

一、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通过对阅读目的的调查看出:约有38%的同学认为阅读能够帮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48%的同学认为阅读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还是有必要的,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达到一个修身养性的目的。有些同学这是为了看书打发时间,全凭个人兴趣,这样的阅读价值观还有待改进。

通过对阅读习惯的调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业余时间或多或少的读点书,约61%的同学的阅读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下。这些同学的阅读时间太短,没有长时间的阅读是很难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

1.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首先第一步,需要让学生把语文这门科目重视起来。叶圣陶就曾经说过:“语文是人不可缺少的工具。”苏步青先生在曾经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时候说过:“假如让复旦自己招生考试,那么,第一门考的就是语文,考完就评卷,及格了的才能考其他科目。语文都不能学好,其他的怎么能学好呢?”“孩子是一个毛虫,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成为美丽的蝴蝶。”等等这些名言都很好的阐明了阅读对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影响。只有用人类积淀出来的精神食粮来哺乳青少年,才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还有审美价值,以及高尚的情操。这样有助于青少年的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

2.培养阅读兴趣

(1)建立语文阅读实践课程机制

为了使得学生的阅读实践得到保证,校方领导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为学生添加相应的语文阅读实践课,不必太多,每周一节即可。并将这堂课编入课表中。不能和其他事情相冲突,这样的课堂尽量安排在阅览室里,因为阅览室的书籍都是经过一轮筛选的,学生可以放心阅读,不会读到没有营养的书籍。让学生自有阅读,可以使其在读书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2)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多指导

对于老师来说,每一节课都必须认真对待,需要详细的写教案包括阅读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同时,老师还要教会学生适当的略读和精度,并且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生态式阅读,也就是把名著和其他书籍结合起来,还可以与时事新闻的阅读、时尚方面的阅读结合起来,将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也可以结合起来,这样使得学生在比较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价值。

(3)教会学生择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如果不会选择书籍,是导致学生的视野变得狭窄。老师应该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营养书籍报刊,比如《语文报》、《作文点评报》、《少年文艺》、《意林》、《读者》等等一些适合青少年看的书籍刊物。并且可以同学之间交换阅读。老师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受老师的正确引导,又可以给学生正确选择的余地,避免学生受到没有营养的书籍的影响。老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好他们的读书计划,同时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读一部作品,读完之后,与学生共同交流,分享心得。老师可以专门拿出一门课来,让学生们自由交流。如:让学生在暑假读完名著《三国演义》或者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开学之后,让学生来互相探讨三国故事,论三国英雄,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一个质的提高。并且让学生写读书心得,然后进行评比。将获奖的文章,拿出来展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三、总结

结合上述所探讨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必须运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教学,课外阅读其实就是语文学习的翅膀,只有展开阅读这双翅膀,才能使学生飞得更远。如果仅仅只是抓住课内教学,没有课外大量的阅读,学生的水平并不能得到提高,提高的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技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学生的水平等综合素质都是基于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思想水平、审美情趣等高尚的品质,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追求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曾祥芹. 阅读学新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 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译.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阅读的方法 篇4

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融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在阅的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向学生介绍背景

在教学中有些课文因时代的差异, 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 思想内容又较深, 学生仅凭借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有时理解不深, 有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 我恰当的向学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相去甚远, 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修这条铁路, 修一条铁路为什么这么难?我教课前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当地的情况。1905年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腐败无能, 经济技术十分落后, 清政府一提出要修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干涉, 其目的是争夺铁路的修筑权, 妄想控制中国的西北。爱国的, 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毅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务, 全国轰动了。学生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 在通过学习课文, 就会明白这是一条争气路,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让学生品词析句

在教学中, 我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 直到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 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文中写小红军艰难行军情形的句子:“我空着肚子, 拖着两条僵硬的腿, 一步一挨得向前走着。”我教学时抓住“一步一挨”这个关键词, 同“一步一步”进行比较能更准确的表达小红军的行军艰难, 从中体会小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

三、为学生创设情境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电教等直观手段, 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 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 引起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受到感染。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 我根据课文感情深切的特点, 借助录音放哀乐, 黑板上悬挂周总理的遗像, 再借助投影显示十里长街送总理灵车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这样悲壮感人的情境中, 再辅以总理生前动人事迹的介绍, 令学生声泪俱下的去阅读课文, 使学生受到"人民总理人民爱,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的感情熏陶, 从而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 激发学生敬领袖, 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我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让学生进入角色, 把自己融于作者的感情世界里。如我指导学生读《别了, 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 在学生弄懂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离开祖国, 心情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朗读“别了, 我爱的中国, 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时让学生读的低沉, 缓慢, 停顿的时间要稍长些, 体会作者离开祖国离开亲人的沉痛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重点段

阅读的方法 篇5

(1)要求,必须掌握足够的单词量和阅读量,英语阅读理解习题主要是考察同学们对不同题材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材料中心信息和关键词的捕获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要勤背单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对阅读材料的充分理解。

(2)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手里要拿着笔随时勾画重点中心词汇,以便于最后看题目时知道去文章中哪个地方找答案,当然做到这一步的前提条件也是要掌握较大的基本词量,才能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找到相关的重点单词。

(3)当遇到阅读理解填空题时,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实在理不清思路找不到答案时可以根据语法来判断这个空到底应该是动词原形、过去式还是过去分词的形式,这样一来就缩小了答案的选择范围,题目答对的几率也就又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如何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1)学会从文章主体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重点信息的获取上,根据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各种已知信息来判断答案所在,其次也尽量不要跳跃阅读,以免最后自己找不到相应的答案位置,扰乱自己的头绪,看起来眼花缭乱。

(2)在看文章之前,小编建议先把所问问题大致略一遍,做到阅读文章时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在看材料的时候有目的性的阅读,这样一来,也能够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对重点或是题干中出现的词汇更加敏感,能够提升答案的准确度。

(3)最后,在阅读时也要注意不同的英文文体对自己所填答案的影响,不管是文章的结构还有首字母大小写的问题都是帮助自己在做英语阅读理解题时的有利武器。

提高英语阅读的方法 篇6

关键词:英语阅读;主旨;意图;观点;态度;猜测词义

一、英语阅读中常见的问题

1.词汇量不足

实践表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受到词汇量的限制,词汇量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就少,速度就快,理解的正确率就高,词汇量小则相反,当然还有一些看起来面熟但不知道确切含义的词或短语,都会给阅读理解造成障碍,加之学生本身所掌握的词汇有限,如果在平时不注意积累,那阅读时便会增加难度。在教学中我发现虽然学生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但他们在遇到派生词或词性发生变化的词时仍会感到陌生,从而给阅读带来困难。

2.语法知识不扎实

在阅读中,学生如遇到长、难句子,往往不会正确识别和分析,造成理解失误。例如,阅读材料中有的地方使用了插入语,有的地方是从句,这就使句子结构复杂化了,而语法始终是学生难以突破,让学生觉得头疼的难点,如果一篇材料里出现了多个语法难点,学生就会觉得这篇文章太难了,无法看懂,失去信心。

3.缺乏文化背景知识造成阅读障礙,影响理解

比如学生对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等缺乏了解。学生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了解较多,但对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等就了解得相对少一些。

二、英语中常用的阅读方法

针对这些情况,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

1.略读

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作准备。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出主题句,抓住中心,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的具体事实细节的关系,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引导学生依靠段落中的衔接、句际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获得文章表达的正确的信息。

2.跳读

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

3.细读

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深化理解。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而每段的内容都与主题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所以弄清文章结构上的问题,对于把握文章主题、文章大意非常重要。

4.推读

推测未直接写明的含义、因果关系以及词义猜测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新的单词、表达法或语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形成了一种能力,这也是英语阅读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是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一个环节,但是若遇到了关键的词句且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则要提倡学生使用手中的工具书,自行查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概读

要求学生从每篇标题,到各个部分都进行概读、以归纳出要点,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图、观点、态度,这样就能了解全文的概貌。概读还有助于学生把握上下文之间的意义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对于这些阅读方法我们要在阅读课的过程中一点一点进行练习,每节课选择一种主要的阅读技巧让学生来练习,然后进行综合运用,不能急于求成。并总结一些做题小技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把握主旨推断法。在某些情况下,文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与题目相关的信息,但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前后的逻辑关系以及暗示来推敲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再以主旨为核心答题。阅读主要还是靠学生来自主完成,那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很重要了。

三、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

有时,我们在阅读中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词。这些词大多是由熟悉的单词派生或合成的。遇到这类词不必去查字典,我们可利用构词法知识推测其词义,掌握了这一技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词的数量。

英语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构成新词,即转换、派生、合成。

1.转换

一个单词或词组由某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种词类,叫转换。转换后的词义与转换前有密切的关系。

2.派生

在一个单词前或后加上一个词缀,变成一个新词,这种方法叫派生。

词缀有前缀,后缀两种,通过加前后缀派生的新词,在意思上与原来的词相关。

3.合成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一个新词,这种构词法叫作合成。合成的词义也很容易从每个词原来的词义中推测出来。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重庆市武隆县白马中学)

阅读的方法 篇7

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克服掉错误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就无从谈起。出声读、逐字读、指读、回读都是典型的错误习惯。另外, 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是学生用手指或笔尖挨个指着读, 还有不断地回读和重读现象。这些不良现象需要教师耐心纠正和指导。

那么, 如何正确阅读呢?

1. 视幅要宽, 一目十行。

2. 限定阅读时间。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孟春光

3. 视时要短, 意群要长。

4. 遇到生词要猜, 不要依赖词典。

二、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好的方法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应该以泛读材料为基本素材, 以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为原则, 高效率地找到题干所对应的有用信息。

1. 预测大意。

阅读正文前, 就标题和主题句来推出阅读材料的大概内容, 也可以读了一二段之后预测下段内容, 或者浏览首尾两段和中间各段的主题句, 这对把握文章内容以及推测出生词的词义范围有积极的意义。议论文和应用文就很容易抓到主题句。

2. 略读 (ski mmi ng) 和扫读 (scanni ng) 。

Ski m是略读或泛读, 意思是快速读过去, 取出读物中关键性的东西, 用这个方法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题, 发现作者的观点。Scan的意思是扫描, 指用肉眼或机器仔细察看, 查找。因此, 这个方法可用于目的性阅读, 带着问题迅速找出文章中的有关事实细节或某一具体信息。

3. 调整阅读速度, 灵活应对。

阅读的速度不可能是均匀的, 一个人阅读不同的材料或是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 由于体裁和难度不一样, 速度也会不同。如果只追求速度, 理解的程度就会降低。所以读者应该意识到阅读速度是可以调节的, 只有合适的速度才能获得快速准确的阅读效率。

三、阅读理解的题型设置和答题技巧

高考和大学过级考试的阅读理解基本分为四大类:事实细节题, 主旨大意题, 推理判断题, 词义替换题。注意不同题型使用不同的答题技巧。

1. 事实细节题。

这种题型在阅读考查中占比例最大, 具体方法是带着题干回归原文。细节题一般在文章中能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 但是不可能与阅读材料一模一样, 注意干扰项的特点:部分正确, 部分错误;是原文信息, 但不是题目要求的内容;符合常识, 但不是文章内容;解答事实细节题需注意主旨与细节是相辅相成的, 确定了主题, 才能理解材料的作用。

2. 主旨大意题。

文章主旨一般出现在文首、文中、文尾, 如果没有明确主旨, 需根据全文总结。解答主旨题时不管它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都作为最后一道题去做, 因为做完其他题后会对主旨的理解有帮助。着重理解首末段, 大部分主题句都出现在首末段。作者有意识地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另外,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 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主题句。

3. 推理判断题。

这种题型一般会出现以下干扰项:只是原文的简单复述, 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 学生误把直接表达当做间接推理;看似从文章中推出来的结论, 实际上与原文不符, 如因果倒置;主观臆断,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常识或自己想法而忽略文中内容和作者观点。

4. 词义转换题。

这类题一般考查超纲词的含义、熟词生义或一词多义。猜测生词时可通过因果关系, 同义词、反义词的关系以及构词法。然后将猜到的词代入原文看它与上下文意思是否吻合。

最后, 学生在训练有素后, 就会形成条件反射, 即看到某种题型的题目脑子中就会出现相应的解题技巧, 当然, 这些技巧只是辅助作用, 重要的是学生平时多读, 多多反思自己的错误, 把好的技巧融入到阅读当中。只有愿意为之付出的人, 才能登上阅读这座高山的顶峰。

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音乐才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音乐基本理论在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是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 它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从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师、幼师, 到普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 都要讲授有关基本乐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无数事实证明, 音乐学习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 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所以说基本乐理课是搞好音乐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2.为学习其他音乐课程打下巩固的理论基础。

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各种音乐课程的设置, 相互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可分为并列课程与后续课程两种, 前者如视唱练习课, 后者如钢琴、声乐、初级和声课, 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并列课程中, 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这是由于各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独立体系而造成的,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课程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 在可能的条件下, 也可以改变某些教学程序。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注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音乐才能, 开发智力, 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 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不要把思想教育仅限于政治思想,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 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

2.组织教学, 贯彻始终。

组织教学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 教学不应理解成仅仅是搞好课堂秩序, 更重要的还是用精彩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与学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协调的最佳状态。组织教学, 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讲课时, 内容充实, 富有感情, 有声有

中职学校音乐理论课教学浅谈

河南省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王文胜

阅读的方法 篇8

3-6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也是孩子接收大量知识, 充分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幼儿园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幼儿早期阅读, 同时也通过各种平台向家长宣传亲子阅读的相关知识,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让他们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重视开展亲子阅读, 提高家长开展亲子阅读的能力。我们也通过向家长推荐优秀阅读作品, 多与家长沟通, 了解家长在阅读指导中的一些经验与困惑, 在活动的开展中, 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与总结, 旨在通过亲子阅读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二、个案观察

观察对象:浩浩 (中班, 5岁)

观察记录一

背景:本月我们向家长推荐的阅读内容是《鼠小弟和大象哥哥》。

《鼠小弟和大象哥哥》读书反馈

宝贝趣语:1.鼠小弟个子小, 力气小, 胆子小, 本领小, 我很羡慕大象。2.我要做一个鼠小弟一样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家长感言:《鼠小弟和大象哥哥》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 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点, 不能盲目的悲观, 只要怀着一颗善良、乐观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就会收获很多的快乐!同时也教育我们看问题不能看表象, 心灵美的人值得尊敬!

观察记录二

背景:本月我们向家长推荐了《狮子脚上有根刺》这两本书。

《狮子脚上有根刺》阅读反馈

宝贝趣语:1.大象的眼睛像绿豆, 它的耳朵象扇子, 它的脚象柱子, 它的鼻子象浴缸里的龙头。2.我最喜欢小不点老鼠, 因为它帮助人。

家长感言:故事很写实,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这样, 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大家都是推诿, 看笑话, 真正能帮助你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小人物, 或是你平时都瞧不起的人。

观察记录三

背景:本月我们向家长推荐的是和小动物有关的, 一本《农场的动物在叫什么》, 家长在家和孩子一起阅读又有了新的收获。

《农场的动物都在叫什么》阅读反馈

宝贝趣语:1.小猪的黑尾巴很脏, 它喜欢睡觉。2.我最喜欢干净的小猪, 这只睡觉的小猪好可爱啊, 它在梦的花园吗?3.这只小花狗怎么把爸爸的臭皮鞋弄过来了, 好臭啊, 哈哈!

家长感言:小孩终于开始跟着家长说一些书上的英文单词, 并且英文也有一个延伸, 这本书幼儿读了3遍, 觉得喜欢, 有很多小动物, 还可以学英文。

三、个案分析

浩浩的父母在外地工作, 平时也是居住在外地, 而浩浩平时都是和爷爷奶奶居住, 只有周末会回来陪浩浩, 一周只有两天和父母在一起, 由他们陪伴他阅读、游玩, 其余时间都是由爷爷奶奶陪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关心重视的, 能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各项工作, 对于幼儿园推荐的阅读书籍, 家长在家能和浩浩一起进行阅读, 也能积极和老师反馈阅读效果。这些基本都是孩子在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的过程中完成, 而平时老人和孩子阅读时, 在方法上还是以大人讲故事或是让孩子自己阅读为主。

1. 从观察一中我们可以看出:

家长在指导孩子在阅读过程中, 对鼠小弟这本书可能偏重于的教育意义, 但是对于幼儿来说, 这样的教育只是表面的, 幼儿可能并没有理解, 家长只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在幼儿身上, 而在童言趣语中的第二句也感觉是家长自己的语言。在亲子阅读中, 家长的观念很重要, 不能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幼儿, 可以让幼儿反复阅读图书, 先让幼儿喜欢上书喜欢上故事, 然后再引导幼儿, 懂得里面的道理。

2. 从观察二中我们可以看出:

家长在和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能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大象的特征, 并说说大象的眼睛、耳朵、脚、鼻子象什么, 发挥了幼儿想象力。幼儿喜欢小老鼠是因为小老鼠帮助人, 这应该是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给孩子品德的教育, 从家长的感言中我们可以看出, 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爱的教育, 让孩子懂得朋友间要互相帮助。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 家长的引导是很重要的, 幼儿对于一本书的喜爱, 可能会因为家长的引导方法出现截然的不同, 所以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引导方法。

3. 从观察三中我们可以看出:

孩子在家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 语言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次阅读的时候正好妈妈在家, 所以本次阅读孩子是在妈妈的指导下进行的, 跟祖辈的观念不同, 爸爸妈妈比较重视孩子具体学到了什么, 对书上出现的英语也让幼儿进行了学习, 在指导时花费了比祖辈更多一点的时间。从孩子的宝贝趣语来看, 孩子平时的卫生习惯较好, 而且很喜欢小动物, 在阅读的时候愿意来讲述自己的发现了, 语言也逐渐地完整。

四、对观察结果的思考与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 我们发现, 浩浩在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时, 情绪比较愉快, 而爸爸妈妈在和浩浩阅读时, 不仅仅是给孩子照本宣读, 还会根据阅读的内容, 找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来引起孩子的兴趣, 让孩子有直观的体验, 对书里的知识就有更深的记忆, 同时也能增加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与之相比较, 在爷爷奶奶陪读时, 浩浩就相对比较安静, 不能展现自己活泼的一面来, 依赖性比较重, 会让奶奶讲故事给她听, 但不会表现出很积极而且很愉悦的样子。

结论

通过跟踪观察, 可见, 家长在亲子阅读上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一个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形成, 是需要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的。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在阅读方面也需要为孩子做好榜样, 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孩子受到熏陶而热爱读书。家长不能生硬的要求孩子开展阅读, 在孩子阅读过程中不要在乎他们学到多少知识, 而是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向家长大力宣传一些新的早期阅读、亲子阅读的理论, 让家长获取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同时也让在此方面有感触的家长进行现身说法, 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通过这些努力使家长对亲子阅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并反思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

摘要:亲子阅读, 是以阅读为纽带, 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本文通过个案跟踪的方式, 初步研究亲子阅读指导方法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影响。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篇9

一.指导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首先, 便是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 具有可操作性, 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 不可一曝十寒。关于阅读的时间问题, 要见缝插针, 挤时间阅读, 当然, 教师也可抽出一定的语文课时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 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 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 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 即使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 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 推敲、琢磨文句, 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 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 舍去无关紧要部分, 省略了逐字逐句, 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 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 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 并且要逐步提高, 力争做到“一目十行”。另外, 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 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 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 细细地咀嚼, 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 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 领会、运用, 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指导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 怎样积累呢?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 以巩固阅读的效果, 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 或载之卡片, 都要立即动笔, 不能迟疑。宋代苏轼诗云:“作诗火急追亡捕, 清景一失后难摹。”作诗写景急得像追捕逃亡一样, 做笔记也应如此。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 吟诵、领悟, 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 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 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和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 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 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四.指导学会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 课外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 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教师便要让他们虚心向别人请教, 不耻下问, 一字为师。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 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 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 学生便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并作更为深入的思考。另外, 如条件许可, 教师可邀请当代作家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将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深远影响。

五.指导联系课堂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我们应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与日常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不少便是中外名著节选, 教学时, 如能指导学生适时地阅读原著, 便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再如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有关原著, 找出自己在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指导他们学习使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汇, 学习运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写人记事等的方法, 那么, 学生的作文水平便会稳步提高。

分享阅读的实施方法 篇10

一、课堂分享阅读的基本模式

分享阅读课的课内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分享读书收获。一般不进行分析和过多提问, 只是交流感想谈喜欢与不喜欢的角色, 并说出为什么即可。还可以选取典型片段读给同学听。二是推荐新书, 谈书中的角色, 并说出为什么推荐就行了。

“分享阅读课”的基本模式如下———

1. 小组分享。

(1) 每位学生都要发言, 介绍自己读的书名、作者、体会 (我喜欢书中的———因为——我给大家读一段) 。

(2) 回答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

(3) 推选一位同学参加班级交流 (也可以轮流到班级交流) 。

2. 班级分享。

(1) 介绍自己读的书名、作者、体会 (我喜欢书中的———因为———我给大家读一段) 。

(2) 听后, 全班同学和老师给予分享指数星级评价。方法与同步阅读相同。

3. 好书推荐。

(1) 我向大家推荐《×××××××》, 因为———我给大家读一段, 也可以简要介绍内容或者介绍主人公。

(2) 听后, 全班同学和老师给予阅读期待指数星级评价。方法与同步阅读相同。

4. 评价奖励。

同伴的鼓励和老师的认可都很重要, 所以评价过程以鼓励为主, 只要符合要求就给予星级奖励。课的最后对表现优异的若干名同学给予表扬或奖励 (小卡片即可) 。

二、课外分享阅读的实施

1. 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1) 主题阅读。在活动中我们可以一月开展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的选择既可以是配合语文课文的单元主题, 也可根据班级某阶段的具体问题来确定。

(2) 书籍漂流。事先我设计了一份阅读单, 阅读单的内容包括:阅读者、时间、我的收获和家长评价。活动中, 孩子们人手一本新书, 一星期一轮换, 大家各自把自己写的阅读笔记贴在书的最前面, 这样, 十位同学读完这本书就有十份阅读单贴在漂流的书籍上了。每个孩子轮换到新书时, 先读一读前面同学读这本书的感受分享他们的阅读感受。家长会上, 每个孩子桌上会摆有这样一本记录着多个孩子读书历程的书。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把分享阅读真正做到位, 让每个孩子认认真真看书, 认认真真写读书笔记, 同时也便于家长真实了解孩子的阅读状况。

(3) 读报纸杂志。报纸上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当下的事情, 孩子通报纸了解的都是非常鲜活的时事。除报纸以外, 我还推荐了好多杂志, 如《读者》、《儿童文学》、《环球少年地理》。因为现在的很多报纸有不少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的内容, 我会建议他们自己或者和家长一起剪报。《读者》这本杂志我是在孩子们刚升入四年级时的家长会上给家长推荐的。当时我还给家长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我小的时候父亲让我读《读者》, 我不太喜欢, 于是爸爸告诉我, 这本杂志的中间一页全是幽默和小漫画, 看完以后你可以讲给爸爸听。以至于每过半个月我都很期待这本杂志, 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本杂志, 她也一直陪伴我到现在。女儿即将升入三年级的那个暑假, 我也用了当年父亲在我身上用的这一招让当时才8岁的女儿看, 结果现在每次路过报刊亭, 女儿都要问:“《读者》到了吗?”我对家长们说:在我们家管用了两代人的方法大家也可以试试, 引导孩子们读读这本你值得拥有的杂志。

(4) 多渠道阅读。现代生活中, 阅读的渠道有很多, 如视听阅读。现代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图使馆视听室的建立。其实在媒介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 我们完全可以为孩子建立, 从而开展多渠道阅读。我经常使用好看听书网www.Hao Kan5.com下载免费的听书资料。这个网站上有很多适合孩子们听的书, 我们可以拷贝下来放在车里让爱书的孩子在车里渡过快乐的阅读时光。此外, 我还给孩子们推荐过一套听书的CD碟《陪伴孩子成长的必听世界名著300部》。我把这种听书的做法叫做“磨出孩子的文学耳朵”。

2. 加强阅读活动反馈。

开展了这么多的读书活动, 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与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家长会上, 我整理了全班家长的阅读反馈。这是三年级时我从全班家长的反馈中总结出的几点: (1) 阅读已不是一项作业, 而是一种习惯; (2) 暑假进行了大量阅读, 其中包括科学类、小说、童话故事和儿童情绪管理书籍; (3) 能基本讲出故事大概; (4) 会与家长谈感想; (5) 能以出题的方式来考爸爸妈妈, 这种方式能让她对故事的内容更加记忆犹新; (6) 能将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当中。

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 篇11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很多时候实际上是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应掌握不同形式的阅读,力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艺术。

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1、从读者分,阅读可分为范读、自读。

范读就是示范朗读,又可分为教师范读和多媒体范读。这种阅读主要运用于新授课,特别是诗词和散文等阅读难度较大、感情浓郁的课文。范读的主要作用是正音、感受朗读技巧、体会感情,要求做到发音、停顿、语速、音色、重音正确。

白读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课文。自读又可分为个读、齐读、领读、分角色读等,个读又可分为自由读和指名读。自由读就是在朗读时不限制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感情的浓淡,用于自学字词、初步了解文章等时段;指名读是教师有针对性地抽学生读书,以检测为目的——或检测字词的掌握,或检测语句的理解、或检测对文章的感悟。齐读,指学生一起朗读。领读,就是找出一个领悟能力较强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读书。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熟悉教材,读得投入,衔接过渡自然、流畅。

2、从深度分,阅读可分为泛读和精读。

泛读,就是粗略地、大致地、快速地阅读。这种读法一般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内容,在教学中常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或脉络、结构等。

提升阅读成效的具体方法 篇12

一、运用恰当的导入方式, 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该堂课的成功与否。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精彩的导入, 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又可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 他们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他们从学生需求出发, 以精湛的导入, 激荡学生的心灵, 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常见的提问导入, 直观演示等。我还经常利用创设阅读环境、阅读经典欣赏来成功导入阅读教学的课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前, 我布置学生回家上网搜集与之相关的小故事, 第二天上课有个学生带来了故事视频。我就利用班班通教学的直观性和方便性, 请同学们观看了“渑池会见”、“完璧归赵”等几个故事片段, 学生对历史故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他们更快地走入了人物心灵, 这说明课程的导入环节是成功的。当然采用故事导入教师要把握好时间, 以免喧宾夺主, 影响教学效果。

二、倾听学生的心声, 尊重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碰撞, 要将我们所讲授的内容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真正聆听到来自心灵的声音。学生有了个性化的思考,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 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不满, 采取了避让的措施, 我让学生讨论蔺相如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有学生说:这样很对, 可以使问题变小, 使廉颇冷静地思考问题, 这是顾大局, 识大体的表现。也有学生说:这样做不对, 对于孩子的回答, 我很是意外。他的理由是:作为赵国的上卿, 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 如果廉颇一时不能醒悟, 那不是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吗?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找廉颇谈心, 凭着蔺相如机智的头脑、出色的谈吐, 他一定会成功的。我带头给这位学生鼓掌, 孩子眼睛里闪耀着激动和幸福。教学《负荆请罪》时, 读懂课文的几个小故事之后, 学生说想“演一演”, 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 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 互演互评, 把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和廉颇知错就改、光明磊落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这是学生自己对人物语言的再创造, 闪耀着灵性的火花, 我想这一幕一定会给他留下难忘的会议。

三、以感情打动学生, 进行心灵熏陶

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熏陶。

上一篇:疲劳设计下一篇:小学数学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