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

2024-08-16

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共5篇)

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新概念, 将法治建设推进一新时期。从新刑事诉讼法中证据规则的修改, 到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中取消劳动教养制度等, 体现了警察工作的立法与规定的不断完善与推进, 更促进新时期警察培养法治思维, 转变执法理念, 促进执法规范化。

一、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

(一) 法治思维的概念

法治思维现并无统一的现成概念, 培养运用法治思维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核心是法治, 法治首先是一种国家、社会治理的方式, 是对人治的突破, 基于法治内涵, 法治思维就是指人类符合法治的精神、原则、理念、逻辑和要求的思维习惯和程式, 法治思维离不开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 离不开法治原则、法治的精神实质、法治的价值追求等法治内涵, 其既是动态的认知过程, 也是一种方法、范式。

(二) 法治思维主体

法治思维的主体不应局限于执政者, 其他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 能够接触司法实践、社会管理实践等客观现实的主体都可以是法治思维的主体, 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 也可以是从事社会管理的行政执法人员, 还可以是专门的法学研究者等等。其中警察作为拥有武装力量的国家强制机构, 是重要的执法机关, 应该成为法治思维确立的重要主体。

二、法治思维的价值与特点

(一) 法治思维的价值

法治思维是根植于法治理念基础之上, 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 法治思维对于警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法治思维是完善警察执法理念的基石, 有助于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权利本位的法律观, 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另一方面法治思维是警察执法过程中的重要依托, 能够提高警察人员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 加强人性化执法。

(二) 法治思维的特点

1、法治思维是在不断培养累积中形成的。

2010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仅强调的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2013年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实际上是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决策和行为的过程, 必定要求思维活动的主体大脑中已经存在一些具有普遍共识的法治精神、原则、理念和要求, 遇到问题时运用宪法和法律的原则、规范、精神及法律逻辑进行分析判断与正确决策。

2、法治思维内容多元化。

法治思维绝对不是僵化, 内容唯一的, 而是多维丰富的。公安部门工作很复杂、内容很繁多, 而且各警种警务定位也不一样, 边防、法警、狱警、消防、森林、铁路、交通、内保、治安、刑侦、经侦、反计算机犯罪与户籍等等各有区别, 主管内容与行作为方式不同, 使得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实质下的法治思维在分析、判断、处理案件过程中内容多元化。

三、警察法治思维的提升与强化

(一) 转变执法理念, 是树立法治思维的基石

现代执法理念蕴涵着法治意识, 即每位警察作为执法人员, 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之, 转变以往“重实体, 轻程序”的现实理念, 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 做到处理结果与违法、犯罪事实平衡统一, 真正体现立法精神, 达到实体公正的最终目的, 在执法过程中, 保证执法程序公开、透明、连续, 保证执法活动的公信力, 树立执法权威, 提升执法水平, 确保办案质量。

(二) 加强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是公安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公安事业长远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执法规范化建设强调遵照法律, 尊重和保障人权, 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保障法律的权威, 做到规范执法主体, 建立完善人民警察执法资格考试制度:整顿非执法主体人员规范执法程序:针对不同警种部门的警务特点, 加强执法教育, 完善执法制度, 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诉讼意识和人权意识。强化法治思维, 既是对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和尊重的需要, 也是有效落实执法措施、实现最佳执法效果的需要。

(三) 注重警察职业伦理的培养与建设

从警察专业化视角来看, 警察职业伦理是警察职业素质之魂。警察是执法活动的主体, 只有具备完善的职业思维和职业伦理, 才能正确运用法治思维行使执法权。培养警察的职业思维, 首先要加快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牢固树立“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秉公执法, 清正廉明, 团结协助, 勇于献身, 严守纪律, 文明执勤”的工作伦理与执法伦理, 其次, 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推动警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最后是个人法治素养的进步, 在熟练掌握职业知识技能, 具备职业素质的基础上, 学习通过法治思维处理案件, 切实提高执法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N].人民日报, 2012-12-5.

[2]韩春晖.论法治思维[J].行政法学研究, 2013 (3) .

[3]郑齐猛.论法治思维[J].公民与法, 2013 (2) .

[4]周永康.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J].求是, 2010 (4) .

[5]刘丽娜, 龚震.关于警察执法理念转型的思考[J].江西公安专科学院学报, 2010 (7) .

[6]邓国良.公安执法理念之思考[J].江西公安专科学学报, 2007 (6) .

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 篇2

摘要:警察是指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是广义“公安”的概念,行使的职权是法律赋予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警察职能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是国家维持统治秩序与社会安全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社会和人民都需要的一个强有力的、能够保障社会安宁的队伍。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警察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保障与服务两个方面,二者的相互影响构成了新时期警察的职能。

关键字:警察、警察职能、保障、服务

一、警察及警察的职能

(一)警察

“警察”一词的英文Police来源于希腊语,他最初的含义是指都市的通知方法或者都市行政,而在现代,警察一般是指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在我国,提到警察时通常与公安联系到一起,这里的警察一般指广义公安的概念,它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监狱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以及森林系统、铁路、海关、民用航空系统中担任人民警察职务的人员。

(二)警察的职能

警察的职能是指警察的社会效能和作用。警察的职能是由国家的职能决定的,警察是国家实行阶级专政的工具,是国家管理社会的行政机关,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警察的阶级性表现在它的政治属性上即保障职能,警察的社会性表现在社会管理方面即服务职能。

警察是国家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安全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社会和人民都需要的一个强有力的、能够保障社会安宁的队伍。我国法律赋予了警察担负职能所必须的责任,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和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实行监督、考察;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警察职能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警察的职能分类

一、警察的保障职能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特征无一不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使公安机关的岗位职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肩负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的公安机关,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主动融入大局、积极服务大局,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发挥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奠基石”的作用,是摆在我们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岗位职责应由过去的专政管理型逐步向服务保障型转变,要在全力做好打击防范本职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服务和保障意识,切实站在维护全局稳定、服务社会发展、保障国计民生的角度,以高效能的服务和最优质的保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平安的治安环境。

1、明确公安机关的服务保障职责,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

公安关机职责,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在管辖范围内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由公安机关自身性质和时代赋予的任务所确定的。第一,服务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坚持专政职能和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统一性,始终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刑事司法、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部门,必须服从于大局的需要,牢固树立“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的思想观念,切实把公安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工作中去。第二,服务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是当前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迫切需求。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社会管理机构,更应当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作用,积极发挥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能,以社会面治安的持续稳定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三,服务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是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社会机制和体制正不断完善,各类主体经济活动也更为自由广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彻底摆脱传统做法的羁绊,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原有的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需要服务型政府为其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市场环境。对此,公安机关应当积极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同时,进一步重视民生权利,保障社会稳定,服务社会转型,最大限度地履行“人民公安为人民”职责和义务。

2、履行公安机关的服务保障职责,务必克服长期以来思想观念的误区。

存在的误区有四点:一是“服务辅业”的错位观念。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专政意识的影响,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公安机关是国家专政机器,其根本职责就是打击防范违法犯罪,而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是其他政府部门的事情,公安机关参与就是不务正业。二是“机械服务”的缺位观念。一些人认为公安机关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就是简单的改进服务态度、改进服务形象、推出文明用语等表面工程。三是“警力有限”的失位观念。虽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大部分公安机关都能够积极相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大打折扣,达不到既定效果。四是“无限服务”的越位观念。受过去“全能政府”观念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由此导致有的公安机关做出了一些超越自身能力、超越公安机关职责范围的承诺。并由于管得过多、过宽,不仅管不过来、管不好,还费力不讨好,招致群众的责难。

3、发挥服务保障职责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建立配套机制保障。

公安机关建设,积极发挥各级公安机关服务保障职责作用,需要以深化改革作支持,其实从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加以改进,推进服务型积极围绕大局、融入大局,主动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长效发展。在发挥服务保障职责作用过程中确立四项原则即责任原则、公平原则、法定原则、效率原则,进一步准确把握服务保障职责。做好四项转变,进一步提升公安服务保障工作效能,在工作理念上要努力实现由传统管制型相现代服务型的转变;在工作目标上要实现注重为管理向注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转变;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由浅层次注重外在形象相深层次注重内在平等维权的转变;在工作手段上要努力实现史治行政向依法行政的转变。抓好四项工作推进服务保障职责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安机关的满意率,有效促进警民和谐关系的良好氛围。

二、警察的服务职能

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有广义和下一两种含义,前者是从公安工作和警察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着眼,故警察的一切工作、一切活动、一切行为都是为人民服务,后者是从警察工作的基本职能来看,警察工作可以归纳为执法与服务两个方面。服务职能是指警察工作中与执法职能相对应、并列的一项基本职能。人民警察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让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的努力方向。人民满意就是我们党、我们公安机关在新时期时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要求。

新时期公安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又要严格执法,依法行使惩治犯罪、管理治安的职责,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 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为经济 建设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做到刚柔相济。这不仅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所决定的, 也是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新要求。正确认识人民警察的服务职能必须与时俱进,在新时期人民警察的服务职能应不断拓展,这是时代对公安队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面对日益复杂、日趋动态化的治安形势, 人民警察在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出现这样一些新情况: 一是公安机关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没有变, 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根本职能没有变, 但其职能已经朝着打击犯罪与服务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大大扩展了, 尤其是社会治安行政管理的职能扩大了。二是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刑事执法和行政司法力量, 这一法律地位没有变, 但公安机关执法环境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无对公安机关的执法素质和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公仆关系没有变, 但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服务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变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 人们在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的同时,更要求社会提供更加周到、更加文明的服务。有效实现人民警察的服务职能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坚持宗旨与搞好服务工作的关系。

有的警察同志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毫无疑问的, 但对人民警察承担服务职能又有微词, 关键是他们没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为人民服务, 犯了广义上肯定服务而狭义上忽略甚至否定服务的错误,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理论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而行动上不希望甚至反对人民警察做大量的、具体的服务工作的情况。我们应该认识到, 坚持人民警察的宗旨与实现服务职能是一致的, 没有冲突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身就蕴涵着警察应做好与其执法相并列的具体服务工作, 如抢险救灾、解危济困、救助孤寡、咨询接待等。这些具体的服务工作在警察的工作中大量存在, 许多还是与警察的执法和管理工作交织在一起, 难分彼此。

2、处理好发展方向与现实情况的关系。

人民警察承担服务职能是理所当然的。但基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 警察的服务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可能完全实现, 应将其视为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比如“有求必应”,“有求必应”应看做是带有导向性质的服务承诺,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 在实际生活中, 在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方面, 公安机关还受到现实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问题, 出现一些运做的困难。在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人民警察的服务职能,完全是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 公安机关不可能也不允许从中收取任何的费用。这就表明为了维持服务职能的运转, 公安机关必须有足够的警力和经费保障。但是, 现实的状况是国家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经费, 而靠“吃皇粮”维持生存的公安机关日常的办公经费和办案经费都相当紧张, 不可能很快从经费上解决这个保障。这种矛盾告诉我们, 公安机关既要坚持和完善服务职能, 因为它代表了公安工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不切实际地提出一些过高的目标和承诺, 应该本着力所能及、量力而行的原则行事, 以不影响目前条件下公安机关承担的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这一主要职能为限。

3、处理好政府服务职能与人民警察角色分工的关系。

政府不同部门的划分, 既是政府履行不同职责的需要, 也是承担不同服务角色的分工。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执法部门, 从分工的角度来说, 人民警察只能承担政府部分的服务职能, 而不可能扮演包打天下的角色, 把政府所有的服务职能都包揽过来。具体来说, 就是政府各部门都应该根据本部门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 来做好与此相关的服务工作。公安机关的还有一个主要职责就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违法活动, 所以, 人民警察在承担服务职能时, 应该主要把属于社会和公众在急、难、险方面的服务需求承担起来, 因为急、难、险事件往往与重大的社会治安事故、隐患和案件以及刑事犯罪活动相联系, 也就是与警察的主要工作职责相联系。如果不做好这些方面的服务工作, 必将会给人民警察的全盘工作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4、处理好满足群众需求与塑造人民警察形象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警察同志认为, 目前非警务服务的求助负担过重, 产生抱怨情绪。其实, 人民警察通过承担较大的社会服务职能, 既可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也塑造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当然, 人民警察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 它不可能负担起满足群众所有需求的重任。群众的需求是大量的、多种多样的, 只能靠政府协调各部门走社会联动的道路才可能满足。如果我们对此没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认识, 不加限制地把满足群众所有需求作为承诺, 实际上是无法完全兑现这些承诺的, 这样做的结果反而对树立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无益, 甚至会因失信而削弱和损害其形象。最近, 一些地方的110 服务电话与政府多个部门联动,群众打一个电话, 服务台可以根据电话内容, 分别与火警、匪警、医疗、救助、维修等对应的服务部门报告。针对不同的情况出动不同的服务队伍。这样, 既避免了警察服务职能过多过滥,又能迅速处理好群众的各类困难, 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5、处理好完善服务职能与照顾各地公安机关差异的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公安机关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如经济发达地方的公安机关, 经费相对充足,警力和装备也都到位, 因此就可以相对较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但是, 有的地方的公安机关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缺少装备和警力, 要求他们承担大量的服务工作不仅不现实, 也无法做到。对此, 公安机关在完善服务职能时, 必须要考虑到各地具体的实际情况, 不能搞一刀切, 否则, 人民警察的服务承诺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最终将导致失信于民。

结语:人民警察的保障职能与服务职能, 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双重使命, 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做好“严格执法, 热情服务”, 牢牢记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才能使公安执法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公安工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信任和支持, 才能深深扎根于人,才能在新时代、新时期更好的做好警察职能工作,完善公安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法理学》 张显文主编 法律出版社出版 1997年版P295.[2]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张宝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公安概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警察公共关系

一、引言

(一)新媒体简介

什么是新媒体?关于新媒体(New Media)一词,从传播角度来说,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根据传播工具分类,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客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由于技术与市场的发育和党及政府的支持,新媒体近年来迅速发展,而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已成为新媒体的重要载体。

(二)警察公共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是以提高自身影响力为基点的促进警察组织和其公众良性互动,争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职能和活动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概括为:提高警察组织自身的影响力,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争取更大的公众支持,获得最佳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警察公共关系的定义告诉我们警察公共关系极其重要。19世纪末,英国学者Robert Peel在汲取英国警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即“警察是公众,公众也是警察”。这句话强调警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公众合作,保护公共权益。

当代警局应注重公共关系的传播,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媒体,将警务信息、警察权力信息(执法观念、执法态度和警察职业情感等)、警察形象信息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警察形象,改善警民關系。

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都会警察局新媒体平台

(一)迅捷、简短、准确——Twitter官方主页

Twitter是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是全球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十个网站之一。它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 Twitter是一个广受欢迎的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移动电话中的短信息形式(推文)发布(发推),可绑定IM即时通讯软件。

大都会警局利用Twitter这一平台访问量高、影响力大、实时动态性强的特点,打造了大都会警局自己的官方主页。大都会警局Twritter官方主页关注率达4.67万,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使警局能够有力地占据舆论制高点,第一时间发布主要警务信息、道路交通状况、犯罪预警、犯罪线索征集等重要警务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民众配合警局的工作安排。

(二)生动、潮流、互动性强——Facebook主页【1】

Facebook(脸谱)是创办于美国的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是世界排名领先的照片分享站点。截至2013年11月每天上传约3.5亿张照片。因此,Facebook这一新兴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大都会警局创建Facebook官方主页,进一步地增加了与公众交流的途径,进一步地分享信息,以达到建立共知、共识、共感的目的。并且Facebook可以与Twritter实时同步共享信息,第一时间发布道路交通状况等最新警务信息。另外大都会警局Facebook官方主页中“点评”这一板块很有特色,公众可以在这一板块中对警员的工作、服务等做出评价、提出意见,进一步增进警局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

大都会警局Facebook官方主页相册中的照片、视频也是一大亮点,视频集中有大量法律规定、犯罪预防宣传的短片,拍摄风格贴近生活,生动可感,起到了良好的公关传播作用。

(三)视听冲击,真实可感—— Youtube官方频道

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至2006年,YouTube已有4000万条短片,每天吸引600万人浏览。大都会警局有效地利用了Youtube这一强有力的视频发布平台,开辟了视频公关传播的新阵地。

大都会警局Youtube官方频道播放列表中的视频分别按“招警宣传”、 “热点事件”、“疑案档案”、“大都会警局介绍”、“安全知识教育”、“犯罪线索征集”分类,利用视频媒介极大的表现力、感染力、生动性、趣味性的特点,诱发了公众的兴趣,引起公众更大的关注,在进一步的方便了警务活动的开展的同时,提升了组织的美誉度,得到了公众更多的认可。

三、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启示

(一)公安机关要善于利用多方资源与平台。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公安机关相关部门可开拓思维,加强与一些新兴媒介的合作,拓宽警媒合作的广度。如上文提及的视频平台,可利用像优酷、新浪视频等受众范围广的视频平台,还可以利用像美拍这样的新兴微视频软件,随拍随发,提高使用率与及时性。我国可以创新发展更多的中国特色专栏视频,如政策介绍、警方参与活动视频等等,为民众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

(二)公安机关要提高已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公安机关开设的新媒体平台代表的是公安机关的形象,必须树立质量高于数量的观念,对于已开设的平台可以通过设立24小时运作的新闻中心或媒体咨询中心来加强责任监管,专人负责,专门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及时发布信息,对于开设平台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1】定义来自于百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843376.htm?fr=aladdin

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 篇4

关键词:正当性,合理性

警察是一种国家机器, 其代表国家政权行使一部分的执法权惩戒犯罪,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警察的这种特殊职业特征, 使警察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与犯罪分子产生对峙, 并且在面对一些凶狠、残暴的犯罪分子时不得不采取防卫措施, 甚至动用武力。

但是有些警察防卫意识不足, 难以掌握好运用防卫权利的时机, 使自身处于危险之中或是由于防卫过当处于舆论中暴力执法的边缘。无论哪种情况都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局限性。

一、警察防卫的重要性

首先, 警察执法过程是同犯罪分子斗争的过程, 这其中充满了危险性, 警察的防卫意识即使对自身危险情况的认识, 也是自我保护的意识, 是我国执法队伍保全自身的重要思想意识。

其次, 很多警察从事这个职业是出于自身的正义感, 对于正确、合理的防卫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在执法过程中, 尤其是在很多紧急事态的情况下, 其防卫的正当性、合理性、科学性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一旦由于警察的过当防卫, 不合理防卫很有可能使警察部门受到舆论影响, 影响国民对我国执法人员的信任程度, 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法治建设。

最后, 警察防卫意识培养的过程, 既是我国执法队伍必备素质, 也是执法科学化、合理化的执法队伍建设的过程, 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影响警察防卫的因素

(一) 个人意识

防卫意识归根到底也是个人意识的一种, 因此影响警察防卫意识的首要因素就是个人意识。警察需要认识到防卫意识对于其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将防卫意识贯穿在工作实践中, 才能在工作实践中保持良好的防卫意识, 这影响到警察在同犯罪人员斗争时防卫的正当性和方式的合理性。

(二) 个人情绪

警察的防卫意识受到个人情绪的限制, 良好的个人情绪能够使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感知能力, 并能够对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冷静分析同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判断, 进而能够采取合理正当的防卫行为。而过于机动和低迷的个人情绪, 会使警察失去这些在正常状态下的判断能力, 并有可能做出不符合规范和法律的偏激行为。

(三) 个人阅历

在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人在面临相同事件时的反应和采取的行为不同, 这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同造成的结果。警察的防卫意识上的差别, 就必然会采取不同的防卫行为, 个人阅历丰富的警察的防卫意识就更加成熟, 所采取的防卫行为也就更加合理、正当。

(四) 受训程度

警察的防卫不同于一般群众的防卫活动, 警察的防卫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和风格。我国是法治国家, 因此警察的防卫必须要在相应的规范、法律规范指导之下经过专业的国家训练。警察的防卫行为也就相应的会受到训练内容的影响, 因此受训程度上的差别也是影响警察所采取的防卫行为方式的差别的因素之一。

三、警察防卫的要点

上文有分析到影响警察防卫活动的因素, 由于警察个体的差异而导致其在防卫行为中有不同的表现, 那么其很难通过自发性约束形成统一的防卫标准, 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外部标准的方式来使警察防卫行为规范化、统一化。

(一) 正当性

正当性是警察防卫中重要核心, 警察防卫的正当性, 是警察防卫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现实中的警察防卫正当性没有固定的标准,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各地警察部门进行协调, 制定出统一的防卫标准, 明确警察能够采取防卫行为的时机、明确警察采取防伪措施的方式等相关问题。解决与警察防卫正当性相关的一些列问题。

(二) 合理性

警察具有防卫的权利, 但在舆论报导中时常出现警察暴力执法的的情况, 这是由于警察在防卫中没有把握好防卫的“适当程度”, 即防卫超越了合理性限度, 警察的防卫也就失去了正当性, 因此警察防卫的合理性是警察防卫正当性的保障。那么如何保证警察防卫的正当性呢?我国现在的与警察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也就是说在警察防卫的限度方面没有准确统一的标准, 这就需要警察机构在对警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民古明确各警察机构的准则, 通过明确准则的方式使警察在防卫过程中有一个合理性的参考标准。例如军队的第一条军规就是遵守纪律、听从指挥, 警察的的防卫的第一条准则可以以之为参考, 例如:保障人民人身、财产安全为第一要义等。

参考文献

[1]于改之, 蒋太珂.论警察防卫行为正当性的判断——以"庆安火车站警察枪击事件"为例的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 (1) .

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 篇5

摘 要: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重要职责就是保障办案安全,如何保障办案安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司法警察配合办案的环节、司法警察的职能、对司法警察办案过程中监督能力等方面予以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司法警察 办案安全 保障作用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是检察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设立的具有武装性质的执行法律监督任务的司法力量,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担负着维护检察工作的秩序,保护检察官的人身安全,制止妨碍检察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等多项任务。随着检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民检察院相继成立了法警队,实行了编队管理,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机制日趋完善,司法警察配合办案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广泛肯定与认可。然而,随着犯罪手段的日新月异,检察干警每天都要与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进行面对面的较量,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性的安全事件,这就需要法警在安全防范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重要作用,确保检察办案安全。笔者就司法警察在配合自侦办案过程中为保障办案安全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司法警察配合办案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规定,司法警察参与自侦案件应履行保护犯罪现场、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执行拘传和协助执行其他强制措施、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送达法律文书等职责。从这个角度看,司法警察的首要职责是配合办案过程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以防止犯罪嫌疑人反抗、逃跑、自残或自杀,确保办案安全。而在这些环节中,笔者认为在执行搜查、看管犯罪嫌疑人、执行追捕和长途押解等几个环节上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一)执行搜查的强制性可能导致存在安全隐患 司法警察每执行一项职责都带有强制性,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强制性作用,才能够保障办案措施的有效行使,使办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09条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可以看出,搜查是一种严肃并带有强制性的侦查活动,可分为人身搜查、住宅及相关场所搜查。由于搜查本身的强制性,容易使被搜查人心理产生误区,在强大的压力下,被搜查人有可能逃跑、自杀或行凶报复,甚至还可能出现被搜查人亲友围攻等妨碍搜查工作的集体行为。因此,司法警察参与搜查活动既要保证检察官的安全,又要确保被搜查人及家属不发生任何意外,这是司法警察做好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

(二)被看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导致在看管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

看管工作是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根据办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在人民检察院办案工作区或者其他地点,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看守管理,保证办案活动顺利进行的职务行为。司法警察执行看管任务,其目的在于保障办案安全,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脱逃、自杀、自残、行凶等。因此,看管工作十分重要,它可以看作是司法警察履行其他职责的基础,如执行搜查、拘传以及协助执行其他强制措施,均可看作是看管工作的延伸。

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办案工作中较有难度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司法警察既要防止对方行凶,又要防止其自残、自杀或脱逃。当然,对职务犯罪来讲,此环节的重点并不是涉案人员有伤人的可能,而是在防止其自杀和脱逃上,这是由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这些人在重要岗位工作多年,具有智商高、阅历广、懂法律、作案手段隐蔽、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但他们也具有共同弱点,由于多年来从事领导工作,这些人大多职位高、职权重、社会知名度大,一旦因罪行暴露而失去了人身自由,心理反差大,一时间难以接受,便会产生逃跑、自残、自杀等绝望心理。还有一些当时被作为证人或协助调查人的对象,在案情不明朗的情况下,实际有可能就是犯罪嫌疑人或者同案人,由于与案件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这些人也很有可能做出自杀、脱逃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让我们感到非常棘手,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看管工作对司法警察办案安全能力的考验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关键的,如果司法警察责任心不强,安全措施不到位,办案安全就很难保证。

(三)执行追捕的危险性和长途押解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存在安全隐患

如何保证办案安全是执行追捕和长途押解的关键环节。实践经验表明,职务犯罪嫌疑人潜逃,多数是因为罪孽深重,自知难逃法网或走投无路,这些人的危险性无疑更高;同时,由于具有较高的智商、丰富的社会阅历,这些人更加诡计多端,难以对付。因此,一旦被抓获,他们可能随时铤而走险,以做最后的殊死顽抗。此外,执行追捕与长途押解是一个连续的办案过程,由于长途押解具有沿途环境生疏复杂、交通工具转换频繁、检察干警疲惫、接触社会广、看管控制困难等特点。因此,司法警察要防止被押解人被劫夺或者行凶、逃跑、自残或自杀,保证将犯罪嫌疑人安全地押送到目的地,这既反映检察机关的办案能力和办案水平,也体现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声威。

二、充分发挥司法警察职能,确保办案安全 针对上述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办案安全防范工作,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安全事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从目前情况看,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对象自杀、自残、脱逃、行凶等事故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发生此类事故,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自杀身亡的恶性事故,给检察机关造成了不良影响。从办案实践看,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个别干警思想松懈、违法办案以及管理不严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司法警察必须从办案的各环节、各方面入手,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防范。

(一)主动参与办案,了解案件基本情况 了解案情,包括对办案本身情况的了解和对案件其他相关情况的了解。司法警察需要了解的案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案件基本情况、犯罪嫌疑人性别、年龄、籍贯、犯罪性质、家庭情况、有无疾病、心理是否正常等内容。二是检察官确立的办案方向、侦查策略、侦查方式和方法以及人员组织。司法警察了解案情是十分重要的,司法警察参与办案,主要是通过了解整个案情来能动地保障办案,从而使法警职能与检察官职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发挥最佳的合力,有效地克服被动执行警务所带来的弊端。司法警察只有了解案情和案件的相关情况,才能知道在哪些环节重点进行安全防范,就好像医生在治病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病情一样,做到对症下药,使办案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如在执行看管前,要了解被看管犯罪嫌疑人的涉案情况、心理情况、家庭情况等,根据这些情况来制定防范措施,以便掌握时机与犯罪嫌疑人进行适度沟通,使被看管对象保持较正常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消除过度紧张感,打消自杀、逃跑等念头。

(二)抓住关键环节,严格规范办案

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办案人员违反办案的有关规定造成的。因此,在办案中,除严格执行中政委“四条禁令”、高检院“九条卡死”硬性规定、高检院安全防范措施等规定外,还要结合办案实际,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规范:一是要规范看管和讯问。讯问犯罪嫌疑人一律在讯问室进行,事先要对被讯问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讯问时间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司法警察在参与看管和讯问时,应当有两名以上干警执行,不得擅自离开;加强安全巡视,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不准无关的人员进入看管或讯问场所。在工作中,要注意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及心理变化,严防突发事件发生。二是规范强制措施。讯问结束后,对符合拘留、逮捕条件并有必要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一经宣布拘留、逮捕,应依法果断行动,及时送交公安机关执行;对不符合拘留、逮捕条件和需要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应及时将其送离讯问室。严禁把犯罪嫌疑人羁押在讯问室或办案点。严禁以变相监视居住的方式羁押犯罪嫌疑人。三是规范提押。除因追缴赃物、辩认地点、鉴定检查、搜查等特殊情况需要犯罪嫌疑人在场以外,不得将犯罪嫌疑人提押到看守所以外。因上述原因必须提押的,必须经检察长批准,必须有两名以上法警进行押解,并严格执行还押制度。除此之外,司法警察在参与保护犯罪现场、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执行拘传和追捕等任务时,必须要严格按《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的规定办理。

三、对司法警察办案过程中监督能力的一点思考 安全保障是司法警察最重要的工作职责。如果司法警察在办案工作过程中,严格自律,充分履行了各项工作职责,保证自身负责的环节不会发生安全事故,但是具体承办案件的检察官罔顾法律,违法办案,司法警察应当如何处理?因为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第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挥下履行职责,这充分表明司法警察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要积极配合检察官的工作,听从检察官的指挥,为检察官做好服务与保障。因此,司法警察参与办案时,应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好与检察官的各项配合工作。所以说,检察官与司法警察是指挥与被指挥、主导与协助的关系,司法警察是无权对检察官的工作进行干预的。

上一篇:矿业循环经济下一篇: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