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道德素质需提高

2024-10-25

学生道德素质需提高(精选10篇)

学生道德素质需提高 篇1

道德素质是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及道德教育而形成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它既能体现学生的道德觉悟, 又能体现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导向作用, 能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使其个人的成才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并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行为,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 语文教师不应该把道德素质教育当做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呢?在近几年的教学经历中, 我有以下感触。

一、注重教学过程的渗透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努力营造情感氛围, 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 提取出来, 以打动学生的心弦, 对其情操进行陶冶与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素质教育, 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 它是一种人文陶冶, 有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改造学生的意识与心灵、积淀人生的价值与规范的作用, 并最终提升道德品质, 熔铸意志品格。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时候, 我把学习目标定为:“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在讲课过程中, 我借助感人的配乐朗读, 动情的情感手势, 深刻的主题分析, 逼真的画面描述, 让学生进入角色, 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 感受浓浓的父爱。听到父亲用流淌着鲜血的手挖寻儿子的细节时, 学生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这就是文章的魅力。同时我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学会爱父亲、爱母亲、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爱集体、爱国家。在讲《长歌行》一文时, 我让学生把文章与《明日歌》一文比较学习。前者说“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及早努力;后者写世人对时间的态度——浪费时间, 最终追悔莫及。两文在内容上都与学习有关系, 意义却一正一反, 从不同方面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我们的道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进行大的改革, 道德教育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有些学生嘴上能说一套大道理, 可一旦面临现实情境, 却难以付诸行动, 这是教育的悲哀。道德教育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感受道德, 践履道德, 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以课本知识为突破口, 贯穿各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在讲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链接——《永远的榜样》的时候, 我便以此为契机, 对学生进行一次爱的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空洞的说教是起不到作用的, 即使是搜集资料, 观看影视作品, 尽管对学生或许有点触动, 但是印象不会深刻。于是, 在讲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三月是“雷锋月”, 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 把握住每一天, 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起来。在这项作业的带动下, 我们班兴起了为他人服务之风。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又组织了班会。在班会交流的时候, 学生畅所欲言, 把自己的感受一吐为快。在以后的作文中, 我清晰地发现, 这些活动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而且, 他们也做到了尊重他人, 为他人着想。这次教育活动很有成效。近几年, 极端天气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我利用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去思考: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该怎么做?交谈之后, 我发现, 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一些毛病也改正了, 比如乱扔垃圾、无节制地吃零食等等。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在自己面前要比在别人面前更知道羞耻。”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并让自己的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会公德, 教育他们无论在人前人后、校内校外, 还是独自一人的时候, 都要坚守道德原则。

学生道德素质需提高 篇2

青州市何官镇李马小学 赵有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党中央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然而,我们面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对我校部分班级抽样了解,10%学生对各种节日有一点了解,而80%的学生连节日名称与具体的时间都对不上号,只有10%的学生能说出节日确切时间。分析原因有二:其

一、国家课程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较少,是教育的空白区;其

二、缺少探究的氛围。鉴于以上考虑,我校从2010年9月起实施了“节日文化教育”课题研究,开展了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来学习道德的。

二、节日文化的构成:

所谓节日教育,就是在节日期间,围绕节日文化,挖掘德育资源,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接受优良品德的教育。经粗略统计,全年各类节日达二百多个,每个节日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相对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必须有所取舍。我校把学生喜爱的节日进行梳理,选取了21个节日作为节日教育活动主题,其中包含着爱国主义(如十一,清明等),传统美德(如中秋、重阳等),环境保护(如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珍惜生命(如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日等),感恩关爱(如三八,教师节等),诚实明礼(如六一节、建队日等),遍布每个月,做到月月有主题,月月有活动。

三、节日教育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与实践,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培养文化生活兴趣和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节日教育的实施及取得的实效

1、寓节日教育于氛围营造之中。每逢节日来临之际,我校首先制定学校节日活动主题,召开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并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询、阅读报刊、调查访问等各种渠道收集、整理资料,知道节日的由来和风俗,开展手抄报和绘画比赛等。

2、寓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在各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求老师们因材施教,从教材实际出发,适时、适度地把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在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求教师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充实、改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节日、认同节日、喜爱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教材内容丰富,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找到相对应的节日,例如《认识交通标志》与全国安全教育日融合,《父母的难处》与父亲节、母亲节内容融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与国庆节内容融合等等。

3、寓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我校采用讲、吟、写、演的形式来开展“节日教育”的系列活动,以此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

“讲”:每一个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中国的节日中有许多动听,吸引人的传说故事,低年级的孩子让家长讲有关的传说故事,然后鹦鹉学舌般地讲给小伙伴听,中高年级的孩子自己通过网络、书籍搜集,再讲给自己的伙伴听。学校还利用国旗下讲话,通过生活中真实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

“吟”:节日是许多文人墨客集聚的时候,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学生选择各个节日中古代文人留下的诗词,如有关中秋节的诗词,唐朝李商隐的《嫦娥》和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不仅使孩子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诗句的美妙、中华文化的魅力,而且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学校还从网络中搜集适合节日的儿歌,让学生预备铃后吟唱,如《安全三字歌》、《消防儿歌》等,在诵读中学会自我保护意识。

“写”:根据不同的节日学校安排不同的德育作业和征文,如三

八、母亲节和重阳节做感恩教育作业,教师节以“老师,您辛苦了”为题目的征文,“12.4法制日”听法治报告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和做人。同时通过写节日作文不但使学生学会怎样作文、怎样过节,而且学会怎样做人,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演”:综合前面几个阶段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以主题队会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以提高学生的才华,进一步巩固民族精神。如六一期间,我们还以古诗文化为主题组织了一些专场文艺演出,有的班级准备了古诗吟诵、有的班级用舞蹈表现古诗内涵、还有的班级以相声、小品来表现古诗的博大精深……如今,节日古诗已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提出的活动内容与要求、活动形式均不同,力求体现新课标对少年儿童道德素质的要求。

4、寓传统节日教育于家庭活动之中。由于许多节日小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在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为烈士献一朵花”祭扫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当一日家长”爱老敬老教育活动;三八节期间开展“我为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亲情,在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中,理解和接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在节日家庭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了节日文化所隐含的亲情、友情、和美、团圆的文化情结,增进了与家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节日活动,学生对自己增长的知识感到骄傲,节日的确切时间,有关人物、风俗习惯他们熟悉了。对我校随机抽取50名学生跟踪调查显示:研究前10%的学生能说出节日确切时间,5%的学生了解节日的有关人物、风俗习惯。研究后调查表明90%的学生能说出节日的确切时间、有关人物、风俗习惯等,83%的学生能设计、制作节日的有关信物如贺卡。节日活动的开展,改善了学生的精神面貌,焕发了学习、生活的热情。学生乐意过各种各样有意义的节日,深感每个节日都与己有关。学生的行为规范达标率100%。学生之间多了关心、宽容,富有了深厚的怜悯心、同情心,大家有事商量,合作能力大大提高,同学之间和睦相处,敬老爱幼,信守承诺。

五、节日教育的保障措施:

1、领导保障。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富有实效,学校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工作。

2、制度保障

1)、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制定《节日文化教育》项目实施方案。

2)、明确活动内容。将一年中的节日列表标明,明确要研究的主题、目标和方法。

3、活动保障: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资料,挖掘以节日文化为中心的信息资源,拓宽教师视野,让每位教师明确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机会,利用好节日活动这一有效途径,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的道德学习,是当今教育实践中顺应改革发展趋势的重要研究课题,是自身教育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的价值体现。

2)、成立以活动考核小组,对学校每次组织的活动都评出档次,并加入班级考核,作为评选优秀班主任的依据。

4、宣传保障 学校开展的节日活动,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校活动开展情况。

六、结论与思考

1、要使节日文化活动达到教育目的,关键在于教师道德观念的转变,勇于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在活动中做不仅积极引导和组织,而且做学生的合作伙伴,做活动的支持、帮助者。所以教师队伍建设上是至关重要的。应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2、要结合区域特色,结合各时期各学校特点加以发展、创新,以不断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工作。

学生道德素质需提高 篇3

一、现场表演,共同探讨,明白道理

在课堂上教师请几位同学现场表演:有的坐、有的立、有的行、有的相互交谈。逐一评价场上的同学的形体姿态,分别找出优点,挑出毛病,谈谈感受,共同探讨形体姿态礼仪的具体要求。通过上述现场表演活动经过共同探讨,共同得出下面四句话:第一,礼仪是人的一张名片;第二,展示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第三,展示风度翩翩的形体姿态;第四,展示吐露心声的文明语言。同学们通过找现场表演同学的优缺点谈感受,都认识到我们给他人的印象,我们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个人礼仪展示出来。个人礼仪是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它是我们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良知的制约,是我们精神面貌、内在本质、风度魅力的外在表现。我们做最好的自己,珍惜自己的人格,就要讲究个人礼仪。我们尊重他人,礼貌待人,也要讲究个人礼仪。同学们还明白了,“整洁、得体、美观、高雅的仪容仪表,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而且会为我们赢得尊重、好感和成功;不当、丑陋、俗气的仪容仪表,带给人的只能是轻视、反感和失败。外在美是内在美的表现,我们在讲究仪容仪表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内在品德的修养。

在同学对表演的同学分别找出优点,挑出毛病,谈出感受后,教师适时小结:“有缺点是难免的,但我们追求高尚,愿意改正缺点。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不文明的语言现象,提醒我们注重道德修养,加强礼仪训练,与人交流时使用吐露心声的文明语言,并且养成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我们怎样才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在同学们的共同探讨中得出了养成文明礼貌语言习惯的四点要求:第一,要强化文明意识,注重语言文明从我做起。要常用表示敬重、热诚、友善和体贴的礼貌用语,对不文明的语言说“不”。第二,要训练语态形象,使用自信得体的体态动作、温和有礼的目光,美丽大方的微笑与人沟通。第三,要塑造文明语言形象、用含蓄、文雅、礼貌的语调,表述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欣赏。第四,要关注声音形象,发音准确、吐字清楚、语速适中、增强表现力和美感。

二、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感动人、启发人、激励人

案例:一位漂亮的女秘书工作经常出错。一天,经理对她说:“你这身衣服很漂亮,正适合年轻漂亮的白领丽人!”女秘书既惊喜又惭愧。经理接着说:“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能力也和你人一样漂亮。”此后,女秘书认真工作,很少出错了。本案例中,经理对女秘书的说话让学生们感受到经理对女秘书的称赞含蓄、婉转、动听,具有亲和力,让女秘书听到后受宠若惊,暗自反省,改过自新,进步很快。

《职业道德与法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列举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生动、形象、紧贴现实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深有感触,深受启发:在人生路上,一个人的成功,是自己的辛劳和血汗浇铸而成的;一个人的失败,往往是自己创造了导致失败的条件。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失敗是做人的失败。同学们受到了激励,深有体会地说:案例激励我们要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做人生的主人,就要珍惜自己的人格,知礼仪、有道德、守纪律。毕业后在职业活动中要爱岗敬业,诚信公道,乐于奉献。生活在法治国家,我们要学法、知法,懂法,爱法,护法,用法。

三、教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提倡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行灵活多样的教法,通过案例的讲解,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讨论。解答,以及师生自编自读,提出问题自由争辩,合作探究。演出的小品结合实际,适合于自己。如针对学生中不守纪律、无心向学的特点,精心策划了一个小品,演出后同学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全班40个同学踊跃发言,共同表示决心;要遵纪守法,刻苦学好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欢迎的合格中级技术人才。当年这个班被评为学校的先进班级,有的评为优秀学生,有的评为“三好”学生,全班同学都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策略谈 篇4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积极影响,但是从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

1. 强化校领导 和教师对 思想品德 课的重视度。 校领导是整个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其对某项工作的重视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因此,强化校领导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是强化教师和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重视的根本。强烈建议教育部门在教育教学目标中明确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初中学校和学校之间业绩考评的项目当中,间接性地强化思想品德课在初中教育学科中的位置。

2.通过教学案例强化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单纯地通过理论强调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并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重视度。例如,在学习“尊重法律”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网络上的一些案例作为教学分析对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列举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具体日期、事件等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所接受的能力,要能通过案例达到警醒学生的目的。

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1.将漫画教学和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在众多教学方式中,漫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教学形式,它具有非常强的趣味性和哲理性,它能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积极影响。例如,在进行“我能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网上截取“自信”这幅漫画:在这幅漫画中一个男人指着一个大象自信地说:“我敢保证这是一头猪。”可让学生针对这个漫画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信”的概念,强调自信和自负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懂得盲目的自信只能是阻挡成功的绊脚石。通过这种独特的情景模式,以幽默搞笑的漫画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

2. 通过幽默 的教学强 化学生的 思想道德 素质。法国著名的演讲学家雷曼麦曾提出了“利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的观点。可见,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环境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并且对学生和教师感情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深层次地掌握内容更有非常大的作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非常不集中,甚至存在屡教不改的现象。例如,在学习“自尊自信,快乐生活”这一课时,就出现了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我示意了很多次但还是没有效果。于是我采取幽默训斥的教学手段,达到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的目的。我说:“听说欧阳修很有才华,一位年轻人就去拜访他,一路上边走边吟诗。当然,他的诗并不怎么样,但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船上,一位打扮其貌不扬的先生问他:你会吟诗?这个年轻人答到:当然了!那人又问:请问你到哪儿去?年轻人道:去找欧阳修,听说他的诗词歌赋很好,不过与我比起来,只不过如此罢了。那人说:比起你来,欧阳修的诗的确差多了,你根本没有必要去找他了!年轻人听了这话更得意,说:不行,我一定要与他一决高下!那人说:听我吟一首诗如何?年轻人不屑地看了他一眼,说:你也会吟诗?那人说,听我道来:两人同坐船,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修)。年轻人听了以后,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当教师讲完这样的故事之后,学生就会觉察到教师的深刻用意。

通过一个幽默的故事,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尊重别人、不能自傲、知廉知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最终目的,从整体上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关于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篇5

小学阶段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性更多地体现在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从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呢?

稚嫩性是指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人生全过程中处于萌芽状态。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由于受身心发展年龄特征的影响,思想表现单纯幼稚,道德认识具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具体性。人们常说,儿童像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语言,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反映出儿童思想的纯洁无瑕和可塑性强的特点。这为儿童思想和道德行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儿童的本能的行为与冲动被成人强化或改造,与此同时,儿童一方面体验着与成人和谐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体验着不一致的冲击和不快,儿童正是在这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织运作中,开始了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适应该社会的思想,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方式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不仅为个体成长所必须,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正因为个体社会化重要,每个个体自降生之日起就被预示了发展的方向和范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因而人不能,也无法抗拒社会的力量。对于个体来讲,并不是被动地受社会规范的影响,主体本身的状态常常会反作用于社会规范的吸纳程度。由此看来,对于思想比较单纯幼稚的个体--小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会很容易,老师的思想观念,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成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就不难成为事实。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沿海开发地区儿童少年品德与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中小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长反而逐渐下降”。说明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运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学生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思想,通过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与儿童道德发展特点相匹配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由于小学生思想单纯,辨别是非、美丑、荣辱的能力还很低,比较容易轻信他人。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家长和老师要在思想道德方面对学生多进行积极正面的影响。

小学生思想简单,在道德认识上自然会表现出表面性、肤浅性和从众性,也就是说,小学生还不善于从道德观点、道德动机和原则上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品德,往往以具体的行为表现为依据去认识别人的品行如何;在道德评价方面,往往以教师、家长和成人的评价为转移,很少有自己的主见。依据美国道德社会心理学家鲍德温个体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属于客观的或非二元主义阶段,不能确定和辨别一件坏事对谁来说是坏的。毫无根据的认为,对他人有价值的事物对自己同样有价值;或自己对某事物所作的评价也应该是他人对该事物的评价,一个行动的价值依赖于它产生的结果以及与评价行为不相干的感觉的相似性。(戚万学:《冲突与整合》,第36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儿童7岁已经开始出现集体意识,小学生只是初步具有把集体与个人的行为动机分化出来的能力。(2)集体观念的形成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大约在9岁前后选择集体行动动机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3)小学生在执行集体和维护集体利益的行为方面,选择关于为集体行动动机均占绝对优势;但在关心集体荣誉的行为方面,7岁儿童根据行为后果作出判断的人数比例非常多,这种判断在其他年龄的小学生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林崇德、申继亮主编:《小学生心理与教育》,第222页,华艺出版社,1999。)小学生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经验贫乏,对客观现实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还属于不知或知之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简单会变得复杂,表面性会变得愈加深刻。

小学生不仅思想认识肤浅,而且范围狭窄,并带有幻想;道德行为缺乏坚持性。有人以小学生能否自觉遵守道德规则,把抑制自己愿望作为是否形成道德信念的指标,研究道德信念形成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1~2年级小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2)3~4年级小学生出现初步的道德信念,表现在小学生有了明显的完成作业和保持良好的纪律的道德愿望,但是,这些道德愿望的自觉性还是很差。(3)5年级小学生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坚定性的道德信念。为了取得优良成绩和保持良好纪律,他们完成作业和遵守纪律,但他们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和有系统的。(林崇德、申继亮主编:《小学生心理与教育》,第222页,华艺出版社,1999。)人的信念与人的道德认识有关,更与人的意志品质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儿童在道德知识上没有问题,可在行为上表现出幼稚,缺少坚持到底的精神。在小学管理中也会发现,学校的值周老师或学生的监督作用非常大,有些儿童常常是老师在与不在不一样,并不是本质上的两面性,是因为小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发展水平低,没有形成道德信念的缘故。

由于稚嫩性或不成熟性,使小学生易受外界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易受伤害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稚嫩的本身,而在于人们对稚嫩性的视而不见,对年龄特征的过于“忽略不计”。现实中,有的老师在思想深处,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懂事,工作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更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征,总是“跟着感觉走”。长此以往,就会使不懂事的孩子变得“懂事”,会使孩子对老师有偏见,甚至出现敌意,那么,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稚嫩性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象,是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不成熟性和可塑性强,说明他们有巨大的、可开发的潜能。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很有爱心,乐于助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有集体荣誉感,有表现欲望。只要教育者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就可以使学生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够做到:

1.刻苦学习,努力争取优异成绩。他们应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2.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乐于与同学交往。他们能够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人,热爱班集体,与同学建立友好关系,并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喜爱。

3.热爱劳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他们应在生活中愿意尽量多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一定的自理自控能力,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遇到困难努力去克服。在劳动中不怕累、能吃苦,愿意经受锻炼和考验。

4.快乐和充满好奇。他们感到生活新奇和美好,喜欢动脑筋,乐于提问题,他们的生活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

5.懂得小学生必须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注意从他人角度评价自己的行为,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要求与计划。

学生道德素质需提高 篇6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学历史教师的重任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其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育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责无旁贷。这既是培育我国现代人才的需要,又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代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要。历史教学的目标范式就是要让学生进入一个最优美、最典范的历史环境中去身临其境,去同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交朋友,促膝谈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长身体、增知识和完善人格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含英咀华,浸染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在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中,孕育着丰富的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字等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在历史教学中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智商、人文价值、精神价值和人格素养,有助于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环视古今的豪迈精神,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见贤思齐、扬长避短的自我认识能力,胸襟博大、意趣恢弘的团结奋进的作风,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善择交游、广结良朋的友好联系,亦即使学生在历史熏陶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切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

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观,突出历史教育本质,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历史教育是以历史学为基础来实现人的发展的一门学科,故应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而传统的教学往往一叶障目,忽视学生愉悦欣赏和完善发展的需求。现代历史教学就是要还原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摒弃一切束缚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独创性、削弱人的生机活力的错误做法,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渐形成内在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并外化为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发展。

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多样性、现实性和最优化,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历史因其博大精深而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现代历史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把教学视为学生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实践品质。所以历史教学既不能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也不能用填鸭式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而应该营造一个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多读、多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感,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去体味、感悟和实践。如在上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学习、欣赏各个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成就,从而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激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三是由于不同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灵活运用教材,挖掘人文内容,丰富学生观感,拓展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也不仅仅是所谓的人类文明的载体,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本身,是人学。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放弃无聊的知识分析,返璞归真,回到人文本身上来。在讲授每一段历史时,教师都应力争把学生带到当时的历史长河中去,让他们自己去畅游,去采撷,去体味,去感悟。如在讲《鸦片战争的烽烟》时,我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片片断来感染学生,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发奋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是由于历史教育的主旨之一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所以要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师的功能之一就在于搭建起历史生活的彼岸和现实生活的此岸的桥梁,在教学中关心人生、贴近人生、指导人生、激励人生,从而引导学生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真、善、美,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纯洁的人、热情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品德高尚的人。

由于历史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因此,历史教师也应该是人文之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让学生习史更要让学生悟道,使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教育所带来的充实与和谐。

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篇7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现在在校学生和随后几年将进入大学的莘莘学子, 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形象和面貌, 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关系到我党的基本路线能否百年不动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需要千百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否则, 这一伟业难以坚持发展, 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遇到困难。2、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为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必要条件, 又提供了新的要求。由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新旧观念的冲突, 新旧体制的转换和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 都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新问题、新矛盾,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影响着青年学生。尤其是社会上一些金钱至上、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等丑劣现状, 不同程度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只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才能使他们有清醒的头脑去明辨是非, 净化思想观念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帮助他们经受改革开放考验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他们拥护改革、热爱祖国、求知求新、开拓进取。我们看到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随着国门的打开, 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高校历来是各政治势力关注场所, 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利用青年学生的天真与单纯, 用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进行渗透, 影响和冲击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使极少数大学生在政治信念、价值信念上产生一些困难和矛盾。如果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就很难保持纯洁坚定的观念和头脑, 就很难自觉抵制西方精神垃圾的侵蚀。我认为:大学生是否经受住考验, 关键在于对他们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 以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提高抵御能力, 保证始终具有强健的精神动力。4、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需要。人才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人才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之一, 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人才的素质是综合的, 其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基本、更应重视。因为他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大学生活和成长期间正值其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特定阶段, 可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又直接反映了高校的育人方向。必须教育和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栋梁之才。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 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刻不容缓.我认为应着力抓好五个结合:

学生道德素质需提高 篇8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学历史教师的重任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 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其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修养,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育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 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责无旁贷。这既是培育我国现代人才的需要, 又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适应新时代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要。历史教学的目标范式就是要让学生进入一个最优美、最典范的历史环境中去身临其境, 去同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交朋友, 促膝谈心。从某种意义上说, 历史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长身体、增知识和完善人格的黄金时期, 如果能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含英咀华, 浸染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在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中, 孕育着丰富的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字等人文资源, 这些资源在历史教学中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智商、人文价值、精神价值和人格素养, 有助于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环视古今的豪迈精神,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 见贤思齐、扬长避短的自我认识能力, 胸襟博大、意趣恢弘的团结奋进的作风, 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 善择交游、广结良朋的友好联系, 亦即使学生在历史熏陶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切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

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观, 突出历史教育本质, 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历史教育是以历史学为基础来实现人的发展的一门学科, 故应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而传统的教学往往一叶障目, 忽视学生愉悦欣赏和完善发展的需求。现代历史教学就是要还原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 摒弃一切束缚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独创性、削弱人的生机活力的错误做法, 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其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渐形成内在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个性特征, 并外化为自己的言行, 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发展。

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过程的多样性、现实性和最优化,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历史因其博大精深而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现代历史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把教 学视为学生的创造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实践品质。所以历史教学既不能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 也不能用填鸭式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而应该营造一个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民主氛围, 引导学生多读、多看,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感, 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 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去体味、感悟和实践。如在上中国古代史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学习、欣赏各个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成就, 从而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 激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三是由于不同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要灵活运用教材, 挖掘人文内容, 丰富学生观感, 拓展学生视野, 启发学生思维。历史不仅仅是过去, 也不仅仅是所谓的人类文明的载体, 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本身, 是人学。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放弃无聊的知识分析, 返璞归真, 回到人文本身上来。在讲授每一段历史时, 教师都应力争把学生带到当时的历史长河中去, 让他们自己去畅游, 去采撷, 去体味, 去感悟。如在讲《鸦片战争的烽烟》时, 我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片片断来感染学生, 触及学生的灵魂, 激励学生热爱祖国, 珍惜今天, 发奋学习,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是由于历史教育的主旨之一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所以要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师的功能之一就在于搭建起历史生活的彼岸和现实生活的此岸的桥梁, 在教学中关心人生、贴近人生、指导人生、激励人生, 从而引导学生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追求真、善、美, 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纯洁的人、热情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品德高尚的人。

学生道德素质需提高 篇9

一、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大重要意义:

一是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因为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护理人才能够减少医疗纠纷和护理伦理问题的出现, 也能降低护患关系危机以促进和谐。

二是可以提升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为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技能及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优势。

三是可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护理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担负病人生理、心理健康服务的职责, 这样有助于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的总体提高。

因此, 肩负培养基层护理人才和提高护理人员医疗水平责任的中职医学院校除了要教会学生护理技术外, 更要注重学生医德方面的教育。

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现代健康的概念是指人的身体、精神以及心理的完满状态, 这就给现代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要求。俗话说“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从这句话足以看出护理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只有职业道德素质高的护理工作者才能更好地承担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护理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 护理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心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较好的身体素质、较高的文化仪表方面的素质、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等。因此, 在中职医学院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达到护理工作者所需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 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护理人才。

三、加强医德教育, 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1) 强化校园医德教育环境, 提高学生医德思想观念认识。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医德教育效果的影响较大, 因此, 中职医学院校要强化校园医德教育环境以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的效果。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提高学生的医德思想观念认识, 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同时, 借助良好的校园医德教育环境, 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之处, 达到让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

(2) 优化医德教育课程, 加强医德实践教育。中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医德教育课程需要不断优化, 即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年级变化设置不同阶段的德育教学课程, 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医德教育的层次性, 要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连续、整体的医德教育。同时, 中职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中还要重视医德实践教育环节。医德实践活动教育既可以增强学生医德学习的动机, 又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对于加强医德实践教育, 学校可以采用实践型的教学方式, 即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 达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更好地结合的效果。

(3) 树立医德榜样, 优化医德教育队伍建设。中职医学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过程中, 要切实、正确地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个既有精湛护理知识和技术技能, 又有高尚医德的教师, 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他的实际行动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中职医学院的学校常务工作中, 要重视优化医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引导学生向好处发展, 提升他们的医德品质, 这样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总之, 中职医学院校要将医德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不断改进其方式方法及内容, 以期培养出更多的职业道德素质高的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红, 李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医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0 (5) .

学生道德素质需提高 篇10

一、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通过对会计核算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

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道德觉悟,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质上是向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道德修养、净化环境的基本要求。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应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从而营造出建设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当然,我们也不能坐等外部环境净化之后再来谈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会计人员也决不能因环境差而放弃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面对当前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应成为会计职业界的一种高尚追求,以赢得社会对会计职业的崇敬。

二、切实加强监管

会计法律明确赋予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的职责,因此财政部门应建立和规范相应的制度,构建以财政为主,以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为连接、协调的监管机制。如建立重大会计事项报告制度、建立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制度、建立会计资格综合认定制度等。会计职业判断是在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下的相对主观,而完善的监督制度和良好的会计运行环境是会计职业判断正确行使的保障。

三、职业判断能力要加强

作为继续教育和会计执业资格考核评聘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学习,培养会计人员的自律品质。另外,会计从业人员还要自觉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律观念,认清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一种违法行为,自觉接受监督,将外在监督转换成自我约束的需要,自觉杜绝违法行为,提高法制意识水准,带头维护会计法规的尊严。加强法制建设与《会计法》的学习和实施力度,使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熟悉《会计法》及财经法纪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心中有数,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加大法制建设和监督力度,使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大大高于其所得利益。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要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积极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在职业道德设计中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会计人员,把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上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细则,推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近年来,由于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抬头,它侵蚀着会计人员队伍,因此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以加强会计队伍建设。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应贯穿于会计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及有关单位都应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通过各种手段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道德修养,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具体办法,对不道德的人员,不允许其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考试,对于有严重违法乱纪的会计人员,除应负相应的责任外,还要吊销其已取得的资格证书,以后不得从事会计工作,把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达标升级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五、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1. 各单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

会计人员要以财经纪律和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的职业行为,知法守法,廉洁自律,不提供虚假的、不真实、不合法或记录不准确的信息;要坚持原则,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要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防范意识,避免工作失误,远离经济犯罪。

2. 健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体系。

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有效的会计法律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严格执行《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不仅要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历打击会计违法行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3. 个人示范与集体影响相配合。

会计活动既是个体行为又是群体行为,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当采取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的方式。个人示范一是要求会计领域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会计工作中,以身作则,严格坚持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成为全体人员的表率;二是要求树立先进典型,如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弘扬正气、抨击不良倾向,通过个人示范起到影响大众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集体教育,扩大集体影响。集体影响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和相互监督。如开展会计工作评选优活动,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整体提高。

4. 灵活多样与生动活泼的途径。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很多,可通过课堂讲授、专题报告,也可通过媒体向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组织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社会活动,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能使会计人员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养成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而且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形成支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规范管理制度,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在会计实践中逐步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真实、客观、公允地进行会计选择。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会计主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建英, 鲍莉华.浅谈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的素质.

[2]陈志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具体方式探寻.财会通信, 2003.12.

上一篇:近期建设规划下一篇:中国的建筑节能论文